CN201035176Y - 导光板的调光结构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的调光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35176Y
CN201035176Y CNU2007200011425U CN200720001142U CN201035176Y CN 201035176 Y CN201035176 Y CN 201035176Y CN U2007200011425 U CNU2007200011425 U CN U2007200011425U CN 200720001142 U CN200720001142 U CN 200720001142U CN 201035176 Y CN201035176 Y CN 201035176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odulation structure
guide plate
light modulation
dimming compon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00114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国柱
陈树盛
张俊彬
曾业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 Yun Precision Industrial stoc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wan Nano Electro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wan Nano Electro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wan Nano Electro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00114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35176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35176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35176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有若干个调光结构,而若干个调光结构以点光源的中线分为第一、二组调光结构,而第一、二组调光结构为不相同,使点光源以中线左右两侧的出光量不相同,可视不同点光源的排列,而调整点光源中线两侧的出光量,以提高出射光线辉度均匀性,而有效改善习有背光模块亮暗不均的问题。

Description

导光板的调光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光板的调光结构,旨在提供一种可改善习有背光模块亮暗不均的问题,特别是使用于液晶显示器中侧光发光装置的导光板结构改良。
背景技术
一般应用在信息装置的液晶显示器,可以依照实际设计的需求,而选择利用直下式或者是侧光式的背光模块架构;如图1及图2所示,为中国台湾2001年11月21日公开的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第01112454号,即为一侧光式背光模块架构的基本结构示意图,该导光板30板端部分为入光面31,其正面部分为出光面32,而光源20的光线得以自该入光面31射入,再由导光板30正面的出光面32射出,以达到光源显示的效果。
其中,该光源20具有二个发光部22,该发光部22内设置发光二极管21,该导光板30的入光面31与光源20相对,且与发光部22正对的区域设置若干呈三角锥状的切槽40,各切槽40分成二组形成二个光扩散部41。
自发光二极管21发出的光线经与发光部22相对的受光区域311入设置导光板30内,由于三角锥状的切槽40具有相对于入光面31倾斜的二个面,因此,以一定角度入射至光扩散部41的光线将被扩散后进入导光板30内,从而提高导光板30的出光面32上出光辉度的均匀性。
由于发光二极管21为点光源,其发出的光线可以发光二极管21的中线分为第一、二发光区A、B,而光扩散部41相对应于该第一、二发光区A、B则分别为第一、二光扩散件411、412,该第一、二光扩散件411、412为相同形式(同样为凹入入光面的切槽、以接续排列的方式设置、其切槽的深度相同),使得发光二极管21的光源经由第一、二光扩散件411、412后,第一、二发光区A、B所形成的出光量相同;然而,就此实施例来看,该导光板30的入光面31所设置的二发光二极管21,二发光二极管21的间距H1较小,小于各二发光二极管21于导光板30边侧的距离H2,故二发光二极管21间的发光区域则有加成的效果,使得二发光二极管21的间光源较亮,而二侧光源较暗,进而形成亮暗不均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通过的光线均匀射出,并提高出射光线辉度均匀性,而有效改善习有背光模块亮暗不均的导光板结构改良。
本实用新型导光板的调光结构的技术方案为:该导光板至少包括有一入光面、一与该入光面相交的底面,以及一与该底面相对的出光面,而点光源则设置于对应该入光面的一侧;其中,该入光面设置有若干个调光结构,而若干个调光结构以点光源的中线分为第一、二组调光结构,其第一、二组调光结构包含有若干个调光组件,而第一、二组调光结构的调光组件为不相同的模式,使点光源以中线左右两侧的出光量不相同,可视不同点光源的排列,而调整点光源中线两侧的出光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可以得到一种可改善习有背光模块亮暗不均的问题,特别是使用于液晶显示器中侧光发光装置的导光板结构改良。
附图说明
图1为习用背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习用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调光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调光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A、B、C为本实用新型中调光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调光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调光结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调光结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调光结构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调光结构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B、C为本实用新型中调光结构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B为本实用新型中调光结构第九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A、B为本实用新型中调光结构第十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A、B     第一、二发光区        411         第一光扩散件
20       光源                  412         第二光扩散件
20’     点光源                50          调光结构
21       发光二极管            51          第一组调光结构
21’     中线                  52          第二组调光结构
22       发光部                511         调光组件
30       导光板                521         调光组件
31       入光面                61          第一斜边
311      受光区域              62          第二斜边
32       出光面                63          调光组件
40       切槽                  611         第一夹角
41       光扩散部              621         第二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导光板的调光结构,主要针对侧光式背光模块架构中导光板加以改良,如图3及图4所示,其导光板30板端部分为入光面31,其正面部分为出光面32,而点光源20’设置于对应该入光面31的一侧,其点光源20’可以为发光二极管,使光线得以自该入光面31射入,再由导光板30正面的出光面32射出,以达到光源显示的效果。
本案的重点在于:该入光面31设置有若干个调光结构50,而若干个调光结构50以点光源20’的中线分为第一、二组调光结构51、52,其第一、二组调光结构51、52包含有若干个调光组件511、521,而第一、二组调光结构51、52的调光组件511、521为不相同的模式,使点光源20’以中线左右两侧的出光量不相同,如本图实施例中,各调光组件511、521为凸出入光面31表面的切槽,且并以接续排列的方式设置,不同的是各调光组件511的深度大于调光组件521的深度,当二点光源20’的间距小于各二发光二极管21与导光板30边侧的距离,即利用不同模式的第一、二组调光结构51、52以调整出光量,使二点光源20’的间的出光量与二侧相同,以有效调整光源较暗或较亮的区域,并提高出射光线辉度均匀性。
当然,各调光组件511、521的形式以可以如下列不同实施例中不同排列组合,如图5A所示,各调光组件511、521为凸出入光面31表面的切槽,各调光组件511、521间具有间距,因远离点光源的调光组件511、521接收的光线倾斜入射,该调光组件511、521深度较深时,其底部难以接受到光线,故各调光组件511、521的深度D自靠近点光源的中线21’处向二侧逐渐减小,如图5B所示;而各调光组件511、521的宽度W亦自靠近点光源的中线21’处向二侧逐渐减少,如图5C所示;当然,其靠近点光源的中线21’处亦可具有最小宽度或深度的调光组件511、521设置,以提高出射光线辉度的均匀性;而各调光组件511、521的间距可为固定不变,或可呈梯度式变化,如图6所示,而靠近点光源的中线处具有间距P最大的调光组件511、521设置。
如图7所示,各调光组件511、521同样为切槽的形式,各调光组件511、521具有朝相向方向倾斜第一、二斜边61、62,而第一、二斜边61、62与入光面31形成不同角度的第一、二夹角611、621,其第一、二夹角611、621可呈梯度式变化,而靠近点光源的中线21’处具有第一夹角611最小、而第二夹角621最大的调光组件511、521设置,亦可如图8所示,该靠近点光源的中线21’处具有第一夹角611最大、而第二夹角621最小的调光组件511、521设置。
不论,第一、二夹角611、621呈现何种梯度式变化,各调光组件511、521的排列方式可以接续排列设置,如图7所示;当然,各调光组件511、521间亦可具有间距,其间距可以固定不变,如图9所示,亦可呈梯度式变化,如图10所示,而靠近点光源的中线21’处具有间距最大的调光组件511、521设置。
各调光组件511、521亦可为凸出或凹入入光面31表面的各种结构体,如图11A所示,其为弧状体的形式,各调光组件511、521凸出入光面31的表面,而各调光组件511、521的弧度或直径呈梯度式变化,该靠近点光源的中线21’处具有最大弧度或直径的调光组件511、521设置,亦即>1>2,且直径自靠近点光源的中线21’处向两侧逐渐减小,亦可使或靠近点光源的中线21’处具有最小弧度或直径的调光组件511、521设置,如图11B所示,亦即<1<2,使点光源自身光线的发散特性配合各调光组件511、521直径的变化,进而使得导光板端角区域接收较多光线,并提高出射面出光辉度的整体均匀性,以有效改善习有背光模块亮暗不均的问题;而各调光组件511、521亦可为凹入入光面的表面设置,如图11C所示;不论,各调光组件511、521为凸出入光面31或凹入入光面31的表面设置,其排列方式可以为接续排列的方式设置,如图11A、B、C所示,或者各调光组件511、521间具有间距,其间距可以为固定不变如图12A所示,也可以呈梯度式变化,如图12B所示,而靠近点光源的中线21’处具有间距最大的调光组件511、521设置。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以上各个实施方式,其皆于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形成若干个可破坏光行径路径的调光结构体,但各调光结构体并非以恒定不变的方式设计,不论是弧度、直径或是宽度、深度或是间距、夹角皆具有梯度式的变化,并且点光源以中线左右两侧的调光结构为不同的模式(可以上述的各种实施例的不同排列组合),以根据不同光源有效调整光源较暗或较亮的区域,以提高出射光线辉度均匀性。
再者,该入光面一侧以点光源的中线分为第一、二发光区,可选择性于第一发光区或第二发光区中任一区域设置调光结构,而另一区域则为平面状,使点光源以中线左右两侧的出光量不相同,整体实施时,如图13A所示,该入光面31一侧以点光源的中线分为第一、二发光区A、B,而于第一发光区A上设有调光结构50,其调光结构50同样包含有若干个调光组件53,而各调光组件53的形式可如上述各种实施例的结构,其第二发光区B则为平面状(亦即并无设置调光结构),或者亦可如图13B所示,第一发光区A为平面状(亦即并无设置调光结构),其第二发光区B则设有调光结构50,其调光结构50同样包含有若干个调光组件53,而各调光组件53的形式可如上述各种实施例的结构,同样可以达到点光源以中线左右两侧的出光量不相同的效果,并有效调整光源较暗或较亮的区域,以提高出射光线辉度均匀性。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侧光式背光模块架另一较佳可行的导光板调光结构,于是依法提呈新型专利的申请;然而,以上的实施说明及图式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局限本实用新型,是以,举凡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装置、特征等近似、雷同的,均应属本实用新型的创设目的及申请专利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导光板的调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含有:
一导光板,该导光板至少包括有一入光面、与该入光面相交的一底面,以及与该底面相对的一出光面;
点光源,该点光源设于对应该入光面的一侧;
其中,该入光面一侧以点光源的中线分为一第一、二发光区,于其中一发光区设置一调光结构,而另一发光区则为平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光板的调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发光区设置有第一组调光结构,而另一发光区亦设有第二组调光结构,该第一、二组调光结构各包含有若干个调光组件,该第一组调光结构的该调光组件与该第二组调光结构的该调光组件为不相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导光板的调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调光组件凸出或凹入入光面的表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导光板的调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调光组件为弧状结构体。
5.如权利要求2所述导光板的调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调光组件的弧度或直径呈梯度式变化,而靠近该点光源的中线处具有最大或最小弧度或直径的调光组件设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导光板的调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调光组件以接续排列的方式设置。
7.如权利要求2所述导光板的调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调光组件间具有固定间距。
8.如权利要求2所述导光板的调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调光组件的间距呈梯度式变化,而靠近该点光源的中线处具有间距最大的调光组件设置。
9.如权利要求2所述导光板的调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调光组件的间距呈梯度式变化,而靠近点光源的中线处具有间距最小的调光组件设置。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导光板的调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调光组件为切槽的形式。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导光板的调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调光组件具有朝相向方向倾斜第一、二斜边,而第一、二斜边与入光面形成不同角度的第一、二夹角。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导光板的调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调光组件的第一、二夹角呈梯度式变化,而靠近该点光源的中线具有第一夹角最大、而第二夹角最小的调光组件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导光板的调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调光组件的第一、二夹角呈梯度式变化,而靠近该点光源的中线具有第一夹角最小、而第二夹角最大的调光组件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导光板的调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调光组件具有朝相向方向倾斜第一、二斜边,而第一、二斜边与入光面形成相同角度的第一、二夹角。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光板的调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点光源为一发光二极管。
CNU2007200011425U 2007-01-19 2007-01-19 导光板的调光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35176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011425U CN201035176Y (zh) 2007-01-19 2007-01-19 导光板的调光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011425U CN201035176Y (zh) 2007-01-19 2007-01-19 导光板的调光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35176Y true CN201035176Y (zh) 2008-03-12

Family

ID=39196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001142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35176Y (zh) 2007-01-19 2007-01-19 导光板的调光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35176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1324A (zh) * 2014-03-18 2014-07-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源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1324A (zh) * 2014-03-18 2014-07-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源模组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35177Y (zh) 导光板的结构改良
CN102734697B (zh) 背光源单元和使用它的影像显示装置
CN100529906C (zh) 平面光源装置
CN101097349B (zh) 背光组件及采用其的液晶显示器件
CN100529879C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01943357A (zh) 可动态调整亮度的背光模块及其方法
CN101225940A (zh) 面状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2008088U (zh) 扩散膜、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TWM294655U (en) Light-adjusting structure of light guide
CN202330756U (zh) 一种led背光源的导光板
CN104460112A (zh) 一种背光源、发光二极管灯条、显示装置
CN201035176Y (zh) 导光板的调光结构
CN100445837C (zh) 面发光装置及其导光板
CN102954370A (zh) 照明单元和使用该照明单元的显示装置
CN202546445U (zh) 混光条、线光源组件、背光源、液晶显示装置
CN200976054Y (zh) 导光板的结构改良
US20120275188A1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ame
CN102748656A (zh) 一种侧入式led背光源装置和消除其萤火虫现象的方法
CN202361194U (zh) 背光源单元和使用它的影像显示装置
CN204832570U (zh) 一种新型导光板
CN102954369A (zh) 照明单元和使用该照明单元的显示装置
CN201035178Y (zh) 导光板结构改良
CN202404275U (zh)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CN205404868U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0376966C (zh) 导光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FUXIANG INDUSTRI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AIPU PHOTOELECTRIC SCIENCE-TECHNOLOGY CO., LTD., TAIWAN

Effective date: 2010110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NO.16, DONGYUAN ROAD, ZHONGLI CITY, TAOYUAN COUNTY, TAIWAN, CHINA TO: TAICHUNG COUNTY, TAIWAN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1103

Address after: Taichung County, Taiwan

Patentee after: Fuxiang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China Taiwan Taoyuan County of Zhongli City, East Road No. 16

Patentee before: Taiwan Nano Elector-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DAYUN PRECISION INDUTR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FUXIANG INDUSTRIAL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Minsheng Road Taiwan District, Taichung County China three lane 313 No. 45

Patentee after: Da Yun Precision Industrial stock Co., Ltd

Address before: Taichung Coun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Fuxiang Industrial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312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