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74793Y - 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0974793Y
CN200974793Y CNU2006200584278U CN200620058427U CN200974793Y CN 200974793 Y CN200974793 Y CN 200974793Y CN U2006200584278 U CNU2006200584278 U CN U2006200584278U CN 200620058427 U CN200620058427 U CN 200620058427U CN 200974793 Y CN200974793 Y CN 200974793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age
wetland
treatment system
ecological treatment
artific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62005842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荣
刘梦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ontinuo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RUN ENVIRONMENT-PROTECTIO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GUANGZHO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RUN ENVIRONMENT-PROTECTIO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GUANGZHOU filed Critical DERUN ENVIRONMENT-PROTECTIO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GUANGZHOU
Priority to CNU20062005842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0974793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0974793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0974793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由依据地形依次由上而下逐级设置的污水通道、可清除细小的砂石以及各种悬浮颗粒物的沉淀池,可去除污水中较大的颗粒物质和泥状物质以及吸附污水中难降解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的调节水解池、填充养殖基质并种植植物的多级人工养殖湿地构成,各设施依次通过水路连通。人工养殖湿地可去除COD、BOD5、SS以及病原微生物等,并硝化污水中氨氮,再经养殖有植物和鱼的稳定塘而最终净化。各设施的进水和出水大多采用自流的方式流动,很少需要能耗。由于依据现有地貌环境来设置污水处理的各项设施,利用植物的养殖对污水进行各项处理工作,运行稳定、可靠,依地形而建,基建投资省,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优,特别是运行费用低,不需要任何能耗和药剂费用。

Description

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环境越来越密切,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加深,对污水处理的方法也探究出越来越多的方案,无论是工业污水或城市生活污水大多采用化学方法、生物方法来处理。对于城市生活污水而言,通常建有大型的污水处理厂并安装有各种水净化设备以及水处理池,污水通过多道工序、多台设备的处理而得到符合环保要求的净化水。当前,有一种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系统是采用水分选技术加机械分离技术把生活垃圾中的有利用价值的资源回收,同时进行深加工,使生活垃圾中的固体废物资源化,如中国专利号为02222949.3号,名称为“城市生活垃圾分选装置”实用新型专利所描述的那样。但是,此种水分选装置需要消耗大量的洗涤水,据估计水分选1吨垃圾需要耗水4-7吨,同时洗涤水中还含有较多的有机污染物、氮磷营养物、重金属和难降解的污染物质。据估计其有机污染物COD的浓度达到500mg/L,是一般城市污水COD浓度的2倍以上,会导致二次污染的发生,污水处理效果不甚理想,设备投资大,系统运行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投资少,运行成本低,污水处理效果好,并能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结合的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系统由依据地形依次由上而下逐级设置污水通道、可清除细小的砂石以及各种悬浮颗粒物的沉淀池、可去除污水中较大的颗粒物质和泥状物质以及吸附污水中难降解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的调节水解池、填充养殖基质并种植植物的多级人工养殖湿地构成,各设施依次通过水路连通,各设施的出水依据地形坡度自然流入下一级低位区域的设施。
所述污水通道中设置可以设置过滤装置,去除生活污水中大块状的各种悬浮物;
所述多级人工养殖湿地可以依次包括第一级垂直流人工养殖湿地、第二级垂直流人工养殖湿地、第三级水平潜流人工养殖湿地和第四级表面流人工养殖湿地。
所述表面流人工养殖湿地的出水水路与一个养殖有植物和鱼的稳定塘连通。
所述沉淀池可以依次由去除砂石的第一级沉砂池和去除粗大的悬浮颗粒物的第二级初级沉淀池构成,第一级沉砂池底设置若干沉砂斗,第二级初级沉淀池的池底设有集泥区。
所述的第二级初级沉淀池、调节水解池的下方可以设有可排放污泥的污泥人工湿地干化床。
所述污泥人工湿地干化床的出水水路与所述第三级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连通。
所述过滤装置可以为格栅,所述格栅由粗、细两道自动清理的机械格栅构成,所述格栅倾斜放置在污水通道内,去除垃圾分选污水中的大块状的生活杂物和漂浮物质。
所述调节水解池的水表面可以设置一个升流式悬浮污泥床,以过滤去除污水中较大的颗粒物质和泥状物质以及吸附污水中难降解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同时起到调节水量和均化水质的作用。
所述升流式悬浮污泥床可以是一个其上种植植物的泡沫塑料板,覆盖在调节水解池的水面上,以减轻臭味散发。
本实用新型由于依据现有地貌环境来设置水处理系统中的各项设施,利用设施中植物的养殖对污水进行各项处理工作,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系统运行稳定、可靠,依地形而建,很少需要动力提升和其他能耗;
(2)基建投资省、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优,特别是运行费用低,几乎不需要任何能耗,使能耗最大限度地降低,也无需药剂费用;
(3)调节水解池固体停留时间长,污水中的绝大部分污泥被水解,污泥产生量少,极少量的剩余污泥可用污泥人工湿地处理床进行干化和稳定,可节省污泥处理部分的投资。
(4)整个污水处理系统无任何臭味污染问题。前处理单元和大部分主体处理单元都是采用地下潜流形式,无任何臭味;当设置表面流人工养殖湿地和稳定塘后,采用的是敞开式水体,因接纳的是硝化处理出水,也无臭味问题。
(5)整个污水处理系统是一座人工湿地养殖生态公园,有多种水生植物和陆生花卉植物以及清洁的水体,各项污水处理设施构成了以污水生态处理和资源化为主题的生态环境保护花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方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作详细描述:
参考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采用前处理单元(包括格栅、沉砂池、初沉池和调节水解池)、主体处理单元(包括垂直流、水平流和表面流人工养殖湿地复合系统)和后续水质修饰单元(稳定塘),垃圾分选污水经过前两个处理单元后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级标准B类标准,再经过稳定塘进一步净化后可以作为中水回用或直接排放。
本发明的处理系统功能可靠,运行稳定,操作简单,运行管理方便,以做到降低建设费用和处理成本,同时达到较好的除磷脱氮效果。
具体实施时,一般可依照地形的高低,依次构建第一级垂直流人工养殖湿地、第二级垂直流人工养殖湿地、第三级水平潜流人工养殖湿地三个处理单元,三个单元之间一般采用自流方式,很少动力消耗。
设计中尽量利用现有的低洼地建造第四级表面流人工养殖湿地和稳定塘作为后续深度处理和水质改善单元,减少工程开挖和填土方量。
施工中结合工程条件和排放标准,谨慎合理选择工程设计方案,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尽量采用先进的脱氮除磷技术、新材料、新布局,以减少运行费用,确保处理系统长期运行安全可靠,出水稳定,达标有保障。
本实施案例处理的污水水质特性属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混合型,其污水特征如下:
(1)水量较大且集中排放,污水日排放量超过5000m3,且集中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排放,下班后和夜间基本上不排放污水,因而需要有较大的调节水解池以均化水质和水量。
(2)污水中污染物浓度较高,COD浓度超过300mg/L以上,且容易造成对处理系统污染负荷的冲击,并可能含有难降解有机物成分和重金属等,因而需要在污水处理时采用物化预处理和生物化学以及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
(3)垃圾污水中的各种杂物成分较多,在垃圾分选时需要采用前处理方法除去污水中所含的杂物、杂质和漂浮物质等。
本系统主要包含以下4个单元:
前处理单元:包括格栅、沉砂池、初沉池和调节水解池。
(1)格栅:在垃圾分选污水源1的引水处安装粗、细两台自动清理格栅2,粗、细两道自动清理的机械格栅倾斜放置在生活污水的流入沟渠内,去除垃圾分选污水中的大块状的生活杂物和漂浮物质,防止较大的杂物堵塞水管和后续处理构筑物。
(2)沉砂池3:污水通过格栅自流进入平流式沉砂池,沉砂池底设置沉砂斗3个,采用重力排砂方式清砂。
(3)初级沉淀池4:经过沉砂处理后的污水自流进入平流式初沉池,经过2个小时的沉淀作用去除粗大的悬浮颗粒物,初沉池池底设集泥区,采用重力排泥方式,排出的污泥自流进入人工湿地干化床11处理后外运堆埋。
(4)调节水解池5:初沉池的出水然后再自流进入调节水解池,调节水解池的水表面设置一个种植有植物的升流式悬浮污泥床,通过悬浮污泥层的过滤与吸附作用去除污水中较大的颗粒物质和泥状物质以及吸附污水中难降解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同时起到调节水量和均化水质的作用。该升流式悬浮污泥床可以是组合泡沫塑料板,覆盖在调节水解池水面上,泡沫塑料板上种植美人蕉,或直接种植水葫芦、水浮莲或浮萍等,以减轻臭味散发。其上清液自流至第一级垂直流人工湿地的亚表层,采用PVC穿孔管向第一级垂直流人工湿地均匀布水。
主体处理单元:包括两个垂直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
(1)第一级垂直流人工养殖湿地6:填充小砾石和粗砂等混合基质,种植黄花美人蕉、紫色再力花、风车草和香根草等植物。其具有良好的氧转移特性和耗氧分解能力,同时也是污水硝化可靠的天然系统,其对污水COD、BOD5、SS和TP的去除效果较好,对污水中氨氮具有一定的硝化作用,但反硝化作用较弱,总氮(TN)的去除率不是很高。污水经过第一级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后的出水自流进入第二级垂直流人工湿地亚表层均匀布水,然后再与原部分污水(作为碳源)在第三级水平潜流人工湿地首端混合进行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和进一步去除有机物以及SS。
(2)第二级垂直流人工湿地7:填充小砾石和细砂等混合基质,种植红花美人蕉、紫色再力花、风车草和香根草等植物。其对COD、BOD5、SS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效果都较好,同时使污水中的氨氮大部分硝化。进一步完成剩余氨氮的硝化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功能,同时去除部分SS和TP,并使污水硝化得更完全。
(3)第三级水平潜流人工湿地8:填充砾石、煤渣和砂等混合基质,种植红花美人蕉、水葱、纸莎草和福贵竹等植物,由砾石和植物根系交织组成的网状结构,对污水中的SS、COD、BOD5等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特别是对SS的去除效果较佳,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反硝化脱氮功能。氧的转移特性和耗氧分解能力一般,主要依靠水生植物的根系的泌氧作用,对有机物和总磷(TP)的去除效果一般,对总氮(TN)的去除率较高。
(4)第四级表面流人工湿地9:直接利用土壤基质,种植水生花卉、水生蔬菜和野生稻等植物,利用花卉植物、蔬菜和野生稻(饲料)等植物的吸收净化能力进一步改善处理出水水质和回收利用营养资源。氧的转移特性和耗氧分解能力较强,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但对TP和TN的去除效果一般。
后续水质修饰单元——稳定塘:
直接利用现有的部分低洼地建成稳定塘10,种植多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以及养鱼,使水质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利用植物净化处理和生态修复措施修饰出水水质,最终作为垃圾分选用水循环利用或者直接排放。
附属处理单元——污泥人工湿地处理床:
将初沉池和调节水解池底部的污泥用管道自流进入污泥人工湿地处理床11进行植物稳定、处理与利用。污泥人工湿地处理床的出水自流进入水平潜流和表面流人工湿地作为碳源被反硝化作用消耗掉。
参考图2,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的构成为:依据地形依次由上而下逐级设置污水源1及在污水通道中设置格栅2、沉淀池、调节水解池5、多级人工养殖湿地,各设施的出水自然流入下一级低位区域的设施,沉淀池包括沉砂池3和初级沉淀池4,所述多级人工养殖湿地依次由上而下为第一级垂直流人工养殖湿地6、第二级垂直流人工养殖湿地7、第三级水平潜流人工养殖湿地8和第四级表面流人工养殖湿地9,两级垂直流人工养殖湿地6、7、水平潜流人工养殖湿地8使得污水得到进一步净化,第三级水平潜流人工养殖湿地8可进一步去除有机物以及SS,表面流人工养殖湿地9利用现有的土壤基质种植植物,可进一步改善处理出水水质和回收利用营养资源,所述第四级表面流人工养殖湿地9的出水自然流入一个稳定塘10,稳定塘10内养殖植物和鱼,利用植物净化处理和生态修复措施修饰出水水质,稳定塘10的出水用于回用或排放,初级沉淀池4、调节水解池5的出水自然流入一个低位设置的污泥人工湿地干化床11,污泥人工湿地干化床11的出水自然流入较低位的水平潜流人工养殖湿地9。

Claims (10)

1.一种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由依据地形依次由上而下逐级设置污水通道、可清除细小的砂石以及各种悬浮颗粒物的沉淀池、可去除污水中较大的颗粒物质和泥状物质以及吸附污水中难降解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的调节水解池、填充养殖基质并种植植物的多级人工养殖湿地构成,各设施依次通过水路连通,各设施的出水依据地形坡度自然流人下一级低位区域的设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通道中设置有过滤装置,以去除生活污水中大块状的各种悬浮物。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人工养殖湿地依次包括第一级垂直流人工养殖湿地、第二级垂直流人工养殖湿地、第三级水平潜流人工养殖湿地和第四级表面流人工养殖湿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流人工养殖湿地的出水水路与一个养殖植物和鱼的稳定塘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依次由去除砂石的第一级沉砂池和去除粗大的悬浮颗粒物的第二级初级沉淀池构成,第一级沉砂池底设置若干沉砂斗,第二级初级沉淀池的池底设有集泥区。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级初级沉淀池、调节水解池的下方设有可排放污泥的污泥人工湿地干化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人工湿地干化床的出水水路与所述第三级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连通。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为格栅,由粗、细两道自动清理的机械格栅构成,所述格栅倾斜放置在污水通道内,去除垃圾分选污水中的大块状的生活杂物和漂浮物质。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水解池的水表面设置一个升流式悬浮污泥床,以过滤去除污水中较大的颗粒物质和泥状物质以及吸附污水中难降解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同时起到调节水量和均化水质的作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流式悬浮污泥床是由一个其上种植植物的泡沫塑料板构成,覆盖在调节水解池的水面上,以减轻臭味散发。
CNU2006200584278U 2006-04-29 2006-04-29 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74793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6200584278U CN200974793Y (zh) 2006-04-29 2006-04-29 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6200584278U CN200974793Y (zh) 2006-04-29 2006-04-29 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0974793Y true CN200974793Y (zh) 2007-11-14

Family

ID=38901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620058427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74793Y (zh) 2006-04-29 2006-04-29 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0974793Y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01527A (zh) * 2011-12-31 2012-10-03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受污染饮用水源原水的生态净化工艺
CN104030440A (zh) * 2014-06-17 2014-09-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多流态强化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5198170A (zh) * 2015-10-26 2015-12-30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池塘高氨氮养殖废水的深度处理装置
CN107352653A (zh) * 2017-06-08 2017-11-17 广东华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紧凑型人工湿地
CN108275782A (zh) * 2018-03-09 2018-07-13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体化立体湿地污水处理出水tn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08585355A (zh) * 2018-04-28 2018-09-28 王鲲 农村污水处理设备
CN109592790A (zh) * 2019-01-30 2019-04-09 北京林业大学 一种微污染河水净化系统
CN110002693A (zh) * 2019-05-13 2019-07-12 贵州民族大学 一种防堵式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构建方法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01527A (zh) * 2011-12-31 2012-10-03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受污染饮用水源原水的生态净化工艺
CN102701527B (zh) * 2011-12-31 2014-01-01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受污染饮用水源原水的生态净化工艺
CN104030440A (zh) * 2014-06-17 2014-09-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多流态强化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4030440B (zh) * 2014-06-17 2016-02-17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多流态强化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5198170A (zh) * 2015-10-26 2015-12-30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池塘高氨氮养殖废水的深度处理装置
CN107352653A (zh) * 2017-06-08 2017-11-17 广东华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紧凑型人工湿地
CN108275782A (zh) * 2018-03-09 2018-07-13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体化立体湿地污水处理出水tn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08275782B (zh) * 2018-03-09 2023-11-03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体化立体湿地污水处理出水tn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08585355A (zh) * 2018-04-28 2018-09-28 王鲲 农村污水处理设备
CN109592790A (zh) * 2019-01-30 2019-04-09 北京林业大学 一种微污染河水净化系统
CN110002693A (zh) * 2019-05-13 2019-07-12 贵州民族大学 一种防堵式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构建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51850C (zh) 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方法及其系统
CN106830506B (zh) 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强化脱氮除磷生物滞留池
CN107055754B (zh) 一种强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循环零价铁生物滤池
CN101397178B (zh) 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处理系统
CN101838053B (zh) 一种采用矿化垃圾构建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方法
CN200974793Y (zh) 污水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
CN105645675B (zh) 一种城市黑臭河湖水体水质高效净化技术
CN100595169C (zh) 一种水净化回用生态系统
CN201873573U (zh) 微纳米气浮垂直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
CN101412564B (zh) 一种用于污水厂尾水深度净化的湿地工艺
CN102251459A (zh) 一种路面雨水集蓄净化利用系统
CN202898113U (zh) 一种保温式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CN103613240B (zh) 多级生态净化治理污水的装置及方法
CN203212433U (zh) 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CN103183445A (zh) 一种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的方法和系统
CN105461165A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组合式生态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与应用
CN101602563A (zh) 生物、生态分段式净化处理生活污水的方法
CN108996814B (zh) 一种城市污水与雨水联合处理工艺
CN101164924A (zh) 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及应用
CN101585607B (zh) 一种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的制备方法
CN109607975B (zh) 一种修复超富营养水体和内源性污染的人工湿地构造
CN105601043B (zh) 一种村镇生活污水生态化微动力处理系统
CN107216004A (zh)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09734254A (zh) 一种农村小型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回用一体化系统
CN112142258A (zh) 一种村镇生活污水的资源化与达标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SHENZHEN DERU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GUANGZHOU DERU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Shenz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Nanshan Distri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ad, 1, S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14 floor, B, zip code: 51800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Te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Floor 8, Guoxin building, 363 Dongfeng Dong Road, Guangdong, Guangzhou Province, China: 510045

Patentee before: Derun Environment-Protectio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Guangzhou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South Road four No. 021 high-tech industrial village building R1-B layer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Te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Shenz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Nanshan Distri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ad, No. 1, S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14 floor, B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Te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Co.,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HENZHEN HEXU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 CO.,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ENZHEN TERES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TECHNOLOGIES DEVELOPMENT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301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116

Address after: 28 building 518000 unit B2 in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city Nanshan District high tech Park high-tech South Road Chin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stitut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continuo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South Road four No. 021 high-tech industrial village building R1-B layer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Te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114

Termination date: 2015042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