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43930Y - 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 - Google Patents
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0943930Y CN200943930Y CN 200620063004 CN200620063004U CN200943930Y CN 200943930 Y CN200943930 Y CN 200943930Y CN 200620063004 CN200620063004 CN 200620063004 CN 200620063004 U CN200620063004 U CN 200620063004U CN 200943930 Y CN200943930 Y CN 200943930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d
- switching station
- pipe network
- building
- cooling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包括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及其通过转换器分别连接的远程、本地监控计算机;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通过模拟量输入模块与用冷建筑供冷管网供水温度传感器、回水温度传感器、变频循环水泵、供回水压差传感器及室外环境温湿度传感器连接,分别通过数字量输入模块、模拟量、数字量输出模块与用冷建筑供冷管网变频循环水泵连接,还分别通过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连接有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回水流量调节阀及其旁通调节阀。本实用新型可大幅提高用冷建筑冷冻供水温度及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回水温度,节能效果好,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央空调节能控制技术,具体是指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区域集中供冷由于具有能源使用效率高,环境热污染低,可以有效降低设备容量和减少机房占地面积等优点,正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推广使用,已经成为现代空调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目前的区域集中供冷系统中,其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尚存在以下管理及技术问题,使区域集中供冷系统的种种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与更好体现:
(1)用户单位难以从整体上对用冷量进行调节:目前,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设备属于两家不同单位所有及管理,其中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一次侧设备及二次侧出水温度属区域供冷运营单位管理控制,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设备属用户单位管理控制,用户单位由于无权对板式热交换器一次侧进水流量进行调控,无法对用冷建筑冷冻供水温度进行调整;
(2)当区域集中供冷用冷建筑没有装备完善的楼宇自控系统时,设备管理人员难以根据室外温湿度变化及内部冷负荷变化对末端空调设备运行参数进行调整(如国家2005年开始倡导夏季室内温度不得低于26℃,但大部分用冷建筑由于末端设备缺乏科学合理控制手段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在此情况下,由于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的出水温度由区域供冷营运单位按恒温供水控制,供水温度通常采用用冷建筑空调设计参数(即7℃供水温度),使得用冷建筑内部常常出现室内温湿度过低现象,造成大量的冷量浪费;
(3)当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冷负荷低于设计负荷时,由于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采用恒温供水,且用冷建筑冷冻供水流量由于受管网水力平衡及最小供回水压差等因数限制,不能随冷负荷变化成比例调节时,常常出现供回水温差降低,即通常所说的“大流量、小温差”现象,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回水温度减小,进而使得一次侧出水温度降低,进出水温差减小,区域集中供冷管网无法实现大温差(设计一般为10℃左右)、小流量供水,造成供冷管网水泵能耗增加,冷量输送过程损耗增大。
(4)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由于用冷建筑供冷管网供水温度过低,使得室内环境湿度过低,中央空调系统潜热能耗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管理及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其可以大幅度提高用冷建筑冷冻供水温度及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回水温度,实现对用冷建筑供冷量的整体调控,减少用冷建筑在部分负荷下冷量消耗及不必要浪费,有效避免用冷建筑内部制冷区域出现温湿度过低现象,同时使得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一次侧出水温度提高,进出水温差增大,流量减少,从而使得区域供冷水泵功率消耗降低,供冷管道冷量损失减少。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本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包括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及其通过转换器分别连接的远程监控计算机、本地监控计算机;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通过模拟量输入模块与用冷建筑供冷管网供水温度传感器、用冷建筑供冷管网回水温度传感器、用冷建筑供冷管网变频循环水泵、用冷建筑供冷管网供回水压差传感器、室外环境温湿度传感器连接,分别通过数字量输入模块、模拟量输出模块、数字量输出模块与用冷建筑供冷管网变频循环水泵连接,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还分别通过模拟量输入模块、模拟量输出模块连接有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回水流量调节阀、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回水流量旁通调节阀。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解决了在现有的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恒温供水管理控制方式下,当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冷负荷减少时,由于末端空调设备管理控制不到位造成制冷区域温湿度过低引起的冷量浪费问题;
(2)在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部分负荷条件下,大幅度提高了用冷建筑冷冻供水温度和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回水温度,使得板式换热器一次侧进水流量减少、出水温度降低,保障了区域供冷管网大温差、小流量控制目标的实现,使区域供冷水泵能耗降低,室外管网冷量损失减少;
(3)在室外干燥气候条件下,由于用冷建筑供冷管网供水温度提高,可以有效减少室内水分散失,避免环境湿度过低,提高环境舒适度,同时减少空调系统潜热负荷冷量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结构原理图;
图2为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冷量调节的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结构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传统的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由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1、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一次侧供水温度传感器2、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一次侧出水温度传感器3、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一次侧供水流量调节阀4、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热交换器一次侧供水流量计5、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出水温度传感器6、用冷建筑供冷管网供水温度传感器7、用冷建筑供冷管网回水温度传感器8、用冷建筑供冷管网变频循环水泵9、用冷建筑供冷管网供回水压差传感器10相互连接组成。
如图2所示,采用本实用新型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的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其安装有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回水流量调节阀11、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回水流量旁通调节阀12。
如图3所示,本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由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13分别通过转换器15即RS232/485、转换器17即RS232/(TCP/IP)与本地监控计算机16、远程监控计算机18相连接组成;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13通过模拟量输入模块与用冷建筑供冷管网供水温度传感器7、用冷建筑供冷管网回水温度传感器8、用冷建筑供冷管网变频循环水泵9、用冷建筑供冷管网供回水压差传感器10、室外环境温湿度传感器14连接,分别通过数字量输入模块、模拟量输出模块、数字量输出模块与用冷建筑供冷管网变频循环水泵9连接,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13还分别通过模拟量输入模块、模拟量输出模块连接有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回水流量调节阀11、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回水流量旁通调节阀12。
本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的调节过程是:
(1)选取用冷建筑最具代表性制冷区域及末端空调设备,通过远程监控计算机18或本地监控计算机16将代表性制冷区域末端空调设备的恒定参数存入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13的数据区;
(2)在二级冷量交换站系统运行过程中,将代表性制冷区域温湿度设定值通过远程监控计算机18或本地监控计算机16输入到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13的数据区,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13通过模拟量输入模块不断采集用冷建筑室外环境温湿度值,并结合室内温湿度设定值、用冷建筑内人员数量的变化进行相应运算处理,得到当前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所需冷冻供水温度值;
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所需冷冻供水温度计算方法为:
用冷建筑室内冷负荷主要包括:房间传导热量、房间内部产生热量、吸收室外空气热量、其他冷负荷。其中:
1)房间传导热量:热量通过墙面、窗面传导到室内,它受室内外气候参数共同影响,计算公式如下:
墙体负荷:Q墙=K墙F墙(tw-tn),
窗体温差负荷:Q窗t=K窗F窗(tw-tn),
窗体辐射负荷:Q窗f=CaF窗CsDjmaxCLQ
2)房间内产生的热量:包括人体散热、灯光散热、机电设备散热。其中人体散热Q人=人体散热量×房间人数,该部分负荷随室内人数变化而变化。
3)吸取室外空气热量:这部分热量分为显热和潜热,用公式表示为:
显热:Q显=1.2(tw-tn)□V新,
潜热:Q潜=3000(dw-dn)□V新,
该部分负荷也取决于室内外空气的状态参数。
以上公式中各字母的意义:
K墙,K窗-----分别为墙体和窗户传热系数,
F墙,F窗----分别为墙体和窗户面积,
tw,tn----分别为室外、室内温度,
dw,dn----分别为室外、室内含湿量,
V新----新风量,
Ca----有效面积系数,
Cs----玻璃窗的综合遮挡系数,
Cjmax----日射得热因数的最大值,
ClQ----外窗的冷负荷系数,
通过以上公式计算可以得出:
1)当室内温湿度控制值一定时,通过检侧室外环境温湿度可以相似计算出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当前实际冷负荷Q1;
2)当室外温湿度侧量值一定,调整室内温湿度设定值时,也可以相似计算出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当前实际冷负荷Q1;
将Q1代入末端空调设备冷冻进水温度计算公式,可以得到上述两种条件下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所需冷冻供水温度值:
ts1、ts0----表示实际工况和标准工况下空调末端设备空气进口湿球温度,
tw1、tw10----表示实际工况和标准工况下冷冻供水温度,
Q1、Q0----表示实际工况和标准工况下末端设备的冷负荷,
其中ts1由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共同决定,其实际工况状态参数通过以下两个公式及相关计算得出:
iw,in----分别为室外、室内焓值
V----空调末端设备风量
i1,d1----空调末端设备空气进口焓和含湿量
将计算结果代入焓湿图计算得出ts1,进而得出当前状态下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所需冷冻供水温度值tw1
(3)以该所需冷冻供水温度值为控制目标,在维持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冷冻供水总流量不变,以及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出水温度恒定的前提下,二级冷交换站控制器13通过模拟量输出模块调节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回水流量与旁通流量比例,使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冷冻供水温度与所需冷冻供水温度值相等,实现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冷冻供水温度的调节;
(4)当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数量变化引起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冷冻供水总流量变化时,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13通过数字量输出和模拟量输出模块调整用冷建筑供冷管网变频循环水泵9的运行台数及频率,保持用冷建筑供冷管网冷冻供回水压差恒定,实现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冷冻供水总流量的调节。
上述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回水流量与旁通流量比例的调节过程是指:
(1)当室内温湿度设定值整体提高、室外环境温湿度降低或用冷建筑内人员数量减少,造成末端空调设备冷负荷整体降低,需要提高当前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冷冻供水温度时,以当前所需冷冻供水温度值为控制目标,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13通过模拟量输出模块减小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热交换器二次侧回水流量调节阀11开度,使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热交换器二次侧回水流量减小,板式换热器换热量减少,同时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13通过模拟量输出模块增大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热交换器二次侧回水旁通调节阀12开度,使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冷冻供水总流量保持不变,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冷冻供水温度与所需冷冻供水温度值相等;
(2)当室内温湿度设定值整体降低、室外环境温湿度升高或用冷建筑内人员数量增加,造成末端空调设备冷负荷整体增加,需要降低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冷冻供水温度时,以当前所需冷冻供水温度值为控制目标,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13通过模拟量输出模块加大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热交换器二次侧回水流量调节阀11开度,使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热交换器1二次侧回水流量增加,板式换热器换热量增加,同时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13通过模拟量输出模块减小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热交换器二次侧回水旁通调节阀12开度,使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冷冻供水总流量保持不变,用冷建筑末端空调设备冷冻供水温度与所需冷冻供水温度值相等。
如上所述,便可较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
Claims (1)
1、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包括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及其通过转换器分别连接的远程监控计算机、本地监控计算机;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通过模拟量输入模块与用冷建筑供冷管网供水温度传感器、用冷建筑供冷管网回水温度传感器、用冷建筑供冷管网变频循环水泵、用冷建筑供冷管网供回水压差传感器、室外环境温湿度传感器连接,分别通过数字量输入模块、模拟量输出模块、数字量输出模块与用冷建筑供冷管网变频循环水泵连接,其特征在于:二级冷量交换站控制器还分别通过模拟量输入模块、模拟量输出模块连接有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回水流量调节阀、二级冷量交换站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回水流量旁通调节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20063004 CN200943930Y (zh) | 2006-08-16 | 2006-08-16 | 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20063004 CN200943930Y (zh) | 2006-08-16 | 2006-08-16 | 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0943930Y true CN200943930Y (zh) | 2007-09-05 |
Family
ID=38718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620063004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43930Y (zh) | 2006-08-16 | 2006-08-16 | 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0943930Y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34822C (zh) * | 2006-08-16 | 2008-11-19 | 广州市远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及调节方法 |
CN107476966A (zh) * | 2017-06-27 | 2017-12-15 | 安徽科恩新能源有限公司 | 多级泵节能控制系统 |
CN108562032A (zh) * | 2017-12-21 | 2018-09-21 |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 一种辐射与对流耦合换热统一末端 |
CN109724218A (zh) * | 2019-01-04 | 2019-05-07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机空调地暖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111197840A (zh) * | 2018-11-16 | 2020-05-26 | 浙江盾安自控科技有限公司 | 组合式风柜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09140677B (zh) * | 2018-08-26 | 2020-10-27 | 青岛亿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建筑节能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WO2022111025A1 (zh) * | 2020-11-27 | 2022-06-02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空调监测系统 |
CN114754432A (zh) * | 2022-04-26 | 2022-07-15 | 西安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降温需冷量变化的冷冻水供给调控方法及系统 |
CN118031274A (zh) * | 2024-04-11 | 2024-05-14 | 深圳市前海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区域集中供冷供暖系统及其方法、电子设备、介质 |
-
2006
- 2006-08-16 CN CN 200620063004 patent/CN200943930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34822C (zh) * | 2006-08-16 | 2008-11-19 | 广州市远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及调节方法 |
CN107476966A (zh) * | 2017-06-27 | 2017-12-15 | 安徽科恩新能源有限公司 | 多级泵节能控制系统 |
CN108562032A (zh) * | 2017-12-21 | 2018-09-21 |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 一种辐射与对流耦合换热统一末端 |
CN109140677B (zh) * | 2018-08-26 | 2020-10-27 | 青岛亿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建筑节能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1197840A (zh) * | 2018-11-16 | 2020-05-26 | 浙江盾安自控科技有限公司 | 组合式风柜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09724218A (zh) * | 2019-01-04 | 2019-05-07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机空调地暖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109724218B (zh) * | 2019-01-04 | 2021-04-06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机空调地暖系统及控制方法 |
WO2022111025A1 (zh) * | 2020-11-27 | 2022-06-02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空调监测系统 |
CN114754432A (zh) * | 2022-04-26 | 2022-07-15 | 西安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降温需冷量变化的冷冻水供给调控方法及系统 |
CN118031274A (zh) * | 2024-04-11 | 2024-05-14 | 深圳市前海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区域集中供冷供暖系统及其方法、电子设备、介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0943930Y (zh) | 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 | |
CN108105898B (zh) |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绝热闭式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 | |
CN1908536A (zh) | 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及调节方法 | |
CN1916519A (zh) | 区域集中供冷冷量调节系统及其调节方法 | |
CN1313784C (zh) | 基于固体吸附制冷机的太阳能复合能量系统 | |
CN1509394A (zh) | 空气调节系统 | |
CN104197446A (zh) | 一种动态双冷源预冷节能空调系统 | |
CN201285120Y (zh) | 一种冷风冷却式空调及带冷风机的空调 | |
CN104101040B (zh) | 一种高效节能的水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2032632A (zh) | 一种新能源空调方式与系统 | |
CN110848832A (zh) | 一种新型光伏热电热回收净化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877208A (zh) | 一种太阳能空调热水系统 | |
CN115443052A (zh) | 一种idc机房智能温控系统 | |
CN200975766Y (zh) | 区域集中供冷冷量调节系统 | |
CN110749018A (zh) | 一种单机双级压缩中间抽气热回收新风处理装置 | |
CN107817851A (zh) | 一种食用菌大棚温湿度的控制方法 | |
CN215637696U (zh) | 一种风冷热泵空调机组冷凝器再冷却系统 | |
CN102022788A (zh) | 间接蒸发冷水机组和机械制冷冷水机组联合供冷空调系统 | |
CN106839217B (zh) | 脱电独立运行复合式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706704Y (zh) | 节能型中央空调装置 | |
CN111895572A (zh) | 一种住宅新风系统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205026808U (zh) | 一种低能耗建筑住宅用的空气调节机组 | |
CN210373842U (zh) | 一种整装式集成高效串联中央空调 | |
CN114992731A (zh) | 一种仅利用地热能和空气能实现建筑制冷的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10925901B (zh) | 一种房屋调湿系统及利用其实现房屋调湿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60816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