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84073B - 发送业务及接收业务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送业务及接收业务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84073B
CN1984073B CN200610087089A CN200610087089A CN1984073B CN 1984073 B CN1984073 B CN 1984073B CN 200610087089 A CN200610087089 A CN 200610087089A CN 200610087089 A CN200610087089 A CN 200610087089A CN 1984073 B CN1984073 B CN 19840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lc data
data block
sub
send
wind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870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84073A (zh
Inventor
翁武林
耿风华
胡宁
赵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6100870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984073B/zh
Publication of CN1984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840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840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840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送业务及接收业务的方法,该发送业务的方法为:将发送窗口中的无线链路控制(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至少两个子区域,并为各个子区域设置发送机制,在各个子区域内,发送方按照设置的发送机制进行RLC数据块的发送;该接收业务的方法为:将接收窗口中的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至少两个子区域,并为各个子区域设置接收机制,在各个子区域内,接收方按照设置的接收机制进行RLC数据块的接收。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能够满足不同业务的不同服务质量需求,并且能够降低业务时延,减少无线资源的浪费。

Description

发送业务及接收业务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传输技术,尤其涉及发送业务及接收业务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中,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自动重复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功能支持三种操作模式,分别为:RLC应答模式(RLC acknowledged mode)、RLC非应答模式(RLC unacknowledged mode)和RLC非持久模式(RLC non-persistentmode)。RLC应答模式重发RLC数据块以获得高可靠性,RLC非应答模式不进行RLC数据块的重发,RLC非持久模式使用RLC数据块的非完全重发(non-exhaustive retransmission)。
对于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MBMS)的传输,通常采用的是RLC非持久模式。MBMS的承载实体由网络侧的一个RLC发送端点和多个移动台(MS)上的RLC接收端点组成,RLC发送端点用于发送RLC/媒体接入控制(MAC)数据块和控制块,且只可以接收RLC/MAC控制块;RLC接收端点用于接收RLC/MAC数据块和控制块,且只可以发送RLC/MAC控制块。
现有协议中关于MBMS业务中的RLC非持久模式示意图参见图1所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窗口,发送方有一发送窗口,接收方有一接收窗口,发送方根据V(S)进行RLC数据块的发送,根据V(S)和V(A)调整发送窗口;接收方根据V(R)进行RLC数据块的接收,根据V(R)和V(Q)调整接收窗口。每个RLC数据块都有一个编号BSN,BSN的取值范围为0,1,......,SNS-1。下面对图1中的各个变量进行简要描述:
①SNS表示RLC数据块的序列空间,即所有RLC数据块的编号空间;
②WS表示窗口大小,所有满足[V(Q)≤BSN<V(R)]modulo SNS的RLC数据块都落在接收窗口中;
③V(A)是确认状态变量,标识发送窗口内发出去最久但还未收到接收方确认的RLC数据块,一般情况下V(A)=BSN’,BSN’是满足[V(S)-BSN’]modulo SNS≤WS的最久还未得到确认的RLC数据块;当发送窗口内的所有RLC数据块都已得到确认时,V(A)=V(S);
④V(S)是发送状态变量,标识发送方下一个需要传输的数据块,V(S)的取值不依赖于V(A),且满足[V(S)-V(A)]modulo SNS≤WS;
⑤V(Q)是接收窗口状态变量,标识接收窗口内最久还没有收到的RLC数据块,一般情况下V(Q)=BSN’,BSN’是满足[V(R)-BSN’]modulo SNS≤WS的最久没有收到的RLC数据块,当接收窗口内的所有RLC数据块都已收到时,V(Q)=V(R);
⑥V(R)是接收状态变量,标识接收方下一个要接收的RLC数据块,V(R)=[BSN′+1]modulo SNS,其中,BSN′是接收方最近收到的RLC数据块,满足[V(R)≤BSN′<V(R)+SNS-WS]modulo SNS;
⑦V(B)是发送方的确认状态数组,数组中每一个元素的取值标识当前所发送的块的确认状态,由V(A)作为索引,描述V(A)之后最多WS个RLC数据块的确认状态,发送方可以对数组内的任意RLC数据块进行选择重发;
⑧V(N)是接收方的接收状态数组,数组中每一个元素的取值标识当前所发送的块的接收状态,由V(R)作为索引,描述V(R)之前最多WS个RLC数据块的接收状态。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对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不断进行调整,具体如下:在发送方,只要有新的RLC数据块,发送方就一直发送,在发送窗口满的情况下,即[V(S)-V(A)]modulo SNS=WS时,移动V(A)让其指向下一个等待确认的RLC数据块位置,使不等式[V(S)-V(A)]modulo SNS≤WS成立;
在接收方,只要有新的RLC数据块到达,接收方就一直接收,在接收窗口满的情况下,即[V(R)-V(Q)]modulo SNS=WS时,将BSN=V(Q)的RLC数据块丢弃,移动V(Q)让其指向下一个等待接收的RLC数据块位置,使不等式[V(R)-V(Q)]modulo SNS≤WS成立,并将该数据块之前的已经收到的RLC数据块交给上层。
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低时延业务,如网际协议电话(VoIP),需要比较低的时延来保证用户的业务感受,鉴于RLC非持久模式的特点,相对于其它两种模式,RLC非持久模式更适合于会话类等时延敏感业务的传输。目前已经有很多公司提出要在低时延业务的临时数据块流(TemporaryBlock Flow,TBF)中引入RLC非持久模式。每个TBF由两个RLC端点(RLCendpoint)组成,每个RLC端点既有一个能发送RLC/MAC数据块的发送方,也有一个能接收RLC/MAC数据块的接收方。目前在低时延业务的TBF中引入RLC非持久模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使用固定的窗口大小来接收RLC数据块,当接收窗口满时,强制接收窗口向前移动。为降低业务时延,一般使用较小的窗口大小。参见图2所示,V(Q)指示接收窗口内第一个未接收到的RLC数据块位置,V(R)指示下一个要接收的RLC数据块位置,r表示未收到的RLC数据块,R表示已收到的RLC数据块,且WS1<WS。假设发送方每X ms发送一次RLC数据块,那么,对于图中V(Q)所示的未收到的数据块,如果接收方采用长度为WS的接收窗口,则接收方最久在WS个X ms后才能移动接收窗口;如果接收方采用长度为WS1的接收窗口,则接收方最久在WS1个X ms后就能移动接收窗口。也就是说,在采用RLC非持久模式的情况下,减小窗口的大小能够更快地填满窗口,加快接收窗口的移动,这样,就能够减少接收窗口内第一个未接收到的RLC数据块的等待时间,从而降低业务的时延。
但是,使用较小的固定窗口的方法没有考虑到空口的质量变化,不能及时根据空口的质量状况进行窗口大小的调整,比如,当空口质量变差时,由于窗口大小的限制,使得接收方未收到的RLC数据块的重发次数变少或根本就没有重发机会,从而导致上层的帧错误率变大,也就是说,采用较小的固定窗口大小的方法无法满足不同业务的不同服务质量(QoS)需求,如可靠性要求的满足,不能很好地按照不同业务的不同服务质量(QoS)需求选择差异化的服务;并且,当传输由于某种原因如人为原因,暂时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新的RLC数据块传输时,接收方可能由于接收窗口未满,而在一直等待接收接收窗口内第一个未接收到的RLC数据块,从而造成等待时间过长,超出了传输业务的时延要求;另外,如果发送窗口在未满的情况下暂时停止、并且还有未确认的RLC数据块,那么发送方可能会一直不停地重发发送窗口内还未收到确认的RLC数据块,这样容易造成无线资源的浪费。
二、接收方通过使用定时器监控等待接收的RLC数据块的等待时间.定时器的长度根据小区提供的系统参数确定,一般比填满整个接收窗口所需花费的时间要短.具体的接收过程如图3所示,V(Q)指示接收窗口内第一个未接收到的RLC数据块位置,V(R)指示下一个要接收的RLC数据块位置,r表示未收到的RLC数据块,R表示已收到的RLC数据块,-表示本文中不关心的RLC数据块,t1、t2、t3为三个不同的时刻,下面分别对各个时刻的接收窗口状态进行详细说明:
t1时刻,为V(Q)所指示的RLC数据块B启动相应的定时器T,接收方继续接收RLC数据块;
t2时刻,定时器T未超时,接收方继续接收新的RLC数据块,以及等待接收未收到的RLC数据块;
t3时刻,定时器T超时,接收方不再期待收到数据块B,移动V(Q)使之指向下一个期待接收的RLC数据块。
接收方在没有收到数据块B的情况下,可能多次要求发送方重发数据块B,但接收方还是一直没有收到数据块B,与方案一不同,这里接收方不是一直等待直到接收窗口满,而是在定时器T超时后,直接将V(Q)指向下一个期待接收的RLC数据块,不再等待数据块B。这样可以避免由于等待时间过长而超出了传输业务的时延要求。
但是,与方案一类似,方案二同样无法满足不同业务的不同QoS需求;并且,为每个V(Q)都设置定时器的做法,实现较为复杂;另外,定时器值的设置与应用场景有关系,设置较为困难,如计算机(PC)和MS间的通话,MS所应该承担的时延部分难以估算。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送业务及接收业务的方法,满足不同业务的不同QoS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接收业务的方法如下:
将接收窗口中的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至少两个子区域,并为各个子区域设置接收机制,在各个子区域内,接收方按照设置的接收机制进行RLC数据块的接收。
其中,所述将接收窗口中的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至少两个子区域包括:将接收窗口中的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可调整接收区域和子接收窗口。
所述将接收窗口中的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可调整接收区域和子接收窗口两部分包括:设置子接收窗口长度WS′,以V(R)的前一RLC数据块为子接收窗口右边界,形成长度为WS′的子接收窗口,将接收窗口中V(R)之前、子接收窗口之外的所有RLC数据块组成可调整接收区域。
所述设置子接收窗口长度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根据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协商设置子接收窗口长度;或者,根据网络特性在系统中设置默认的子接收窗口长度。
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接收方根据自身状态或实际业务需要,对子接收窗口长度进行动态调整。
其中,所述在各个子区域内,接收方按照设置的接收机制进行RLC数据块的接收包括:在子接收窗口内,按照现有协议中规定的RLC非持久模式进行RLC数据块的接收,并将需要移出子接收窗口的RLC数据块移到可调整接收区域中。
所述在各个子区域内,接收方按照设置的接收机制进行RLC数据块的接收包括:在可调整接收区域内,接收方请求发送方重发未收到的RLC数据块,并设置最大请求重发次数,接收方统计可调整接收区域内所有未收到的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并根据统计的请求重发次数及设置的最大请求重发次数处理可调整接收区域内的RLC数据块.
所述接收方根据统计的请求重发次数及设置的最大请求重发次数处理可调整接收区域内的RLC数据块包括:当可调整接收区域内同时有至少一个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达到最大请求重发次数时,接收方判断可调整接收区域内是否存在请求重发次数小于最大请求重发次数的RLC数据块,如果存在,则将可调整接收区域内该RLC数据块之前的所有已收到的RLC数据块交给上层,并将V(Q)指向该RLC数据块;如果不存在,则将可调整接收区域内的所有已收到的RLC数据块交给上层,并判断子接收窗口内是否存在未收到的RLC数据块,如果存在,则将V(Q)指向子接收窗口内的第一个未收到的RLC数据块,否则,将V(Q)指向V(R)。
所述设置最大请求重发次数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根据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协商设置最大请求重发次数;或者,根据网络特性在系统中设置默认的最大请求重发次数。
本发明还提供了另外一种接收业务的方法,该方法为:
接收方接收来自发送方的RLC数据块,请求发送方重发未收到的RLC数据块,并设置最大请求重发次数,接收方统计接收窗口内所有未收到的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并根据统计的请求重发次数及设置的最大请求重发次数处理接收窗口内的RLC数据块。
其中,所述接收方根据统计的请求重发次数及设置的最大请求重发次数处理接收窗口内的RLC数据块包括:当接收窗口内同时有至少一个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达到最大请求重发次数时,接收方判断接收窗口内是否存在请求重发次数小于最大请求重发次数的RLC数据块,如果存在,则将接收窗口内该RLC数据块之前的所有已收到的RLC数据块交给上层,并将V(Q)指向该RLC数据块;如果不存在,则将接收窗口内的所有已收到的RLC数据块交给上层,并将V(Q)指向V(R)。
所述设置最大请求重发次数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根据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协商设置最大请求重发次数;或者,根据网络特性在系统中设置默认的最大请求重发次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发送业务的方法,该方法为:
将发送窗口中的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至少两个子区域,并为各个子区域设置发送机制,在各个子区域内,发送方按照设置的发送机制进行RLC数据块的发送。
其中,所述将发送窗口中的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至少两个子区域包括:将发送窗口中的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可调整发送区域和子发送窗口。
所述将发送窗口中的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可调整发送区域和子发送窗口两部分包括:设置子发送窗口长度WS″,以V(S)的前一RLC数据块为子发送窗口右边界,形成长度为WS″的子发送窗口,将发送窗口中V(S)之前、子发送窗口之外的所有RLC数据块组成可调整发送区域。
所述设置子发送窗口长度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根据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协商设置子发送窗口长度;或者,根据网络特性在系统中设置默认的子发送窗口长度。
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发送方根据自身状态或实际业务需要,对子发送窗口长度进行动态调整。
其中,所述在各个子区域内,发送方按照设置的发送机制进行RLC数据块的发送包括:在子发送窗口内,按照现有协议中规定的RLC非持久模式进行RLC数据块的发送,并将需要移出子发送窗口的RLC数据块移到可调整发送区域中.
所述在各个子区域内,发送方按照设置的发送机制进行RLC数据块的发送包括:在可调整发送区域内,发送方对未收到接收方确认的RLC数据块进行选择重发,并设置最大重发次数,发送方统计可调整发送区域内未确认的RLC数据块的重发次数,并根据统计的重发次数及设置的最大重发次数处理可调整发送区域内的RLC数据块。
所述发送方根据统计的重发次数及设置的最大重发次数处理可调整发送区域内的RLC数据块包括:发送方停止重发发送窗口内重发次数达到最大重发次数的RLC数据块;对于可调整发送区域内重发次数小于最大重发次数的RLC数据块,发送方进行选择重发。
所述设置最大重发次数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根据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协商设置最大重发次数;或者,根据网络特性在系统中设置默认的最大重发次数。
本发明还提供了另外一种发送业务的方法,该方法为:
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RLC数据块,对未收到接收方确认的RLC数据块进行选择重发,并设置最大重发次数,发送方统计发送窗口内未确认的RLC数据块的重发次数,并根据统计的重发次数及设置的最大重发次数处理发送窗口内的RLC数据块。
其中,所述发送方根据统计的重发次数及设置的最大重发次数处理发送窗口内的RLC数据块包括:发送方停止重发发送窗口内重发次数达到最大重发次数的RLC数据块;对于发送窗口内重发次数小于最大重发次数的RLC数据块,发送方进行选择重发。
所述设置最大重发次数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根据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协商设置最大重发次数;或者,根据网络特性在系统中设置默认的最大重发次数。
由此可见,本发明通过将发送窗口或接收窗口中的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至少两个子区域,并分别在各个子区域采取不同的发送或接收机制,满足了不同业务的不同QoS需求。并且,通过设置最大请求重发次数限制了接收方对于未收到的RLC数据块的等待时间,无需为每个V(Q)都设置定时器,实现较为简单,当没有新的RLC数据块传输时,如果接收窗口未满,则接收方不会一直等待接收未收到的RLC数据块,而是在未收到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达到最大请求重发次数时不再继续等待,这样就可避免由于等待时间过长造成超出业务时延要求的情况发生,从而降低了业务时延。另外,通过设置最大重发次数使得发送方在重发次数达到最大重发次数时,停止重发发送窗口内还未收到确认的RLC数据块,从而避免了无线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协议中的RLC非持久模式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一中的接收窗口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二中的接收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接收窗口划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请求重发次数计数数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送窗口划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重发次数计数数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所提出的接收业务的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接收窗口中的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至少两个子区域,并为各个子区域设置接收机制,在各个子区域内,接收方按照设置的接收机制进行RLC数据块的接收。
参见图4所示实施例,可通过设置子接收窗口长度WS′,将现有协议中接收窗口内从V(Q)到V(R)-1的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可调整接收区域RS和长度为WS′的子接收窗口,并在可调整接收区域和子接收窗口内使用不同的接收机制。比如,在子接收窗口内,按照现有协议中的RLC非持久模式进行处理;在可调整接收区域内,设置请求重发机制,即接收方要求发送方重发未收到的RLC数据块。图4中,r表示未收到的RLC数据块,R表示已收到的RLC数据块,-表示本文中不关心的RLC数据块。为便于描述,这里将原大小为WS的接收窗口称作父窗口。
对于一个TBF,发送方在其所分配的每一个无线信道上某一特定时间间隔如20ms内只能发送一个RLC数据块,考虑到某些业务的连续传输特性,可以通过设置子接收窗口的长度来保证业务的时间特性;对于一定的空口质量,其误码率基本上一定,每一次的重传都会减小接收方的块丢失率,因此可以通过设置最大请求重发次数保证业务的可靠性。
图4中,子接收窗口长度为WS′,以V(R)的前一RLC数据块为子接收窗口右边界,即以[V(R)-1]modulo SNS为右边界,包括了父窗口内最近收到的最多WS′个RLC数据块。在TBF刚建立时的初始状态,子接收窗口左边界会超出父窗口的左边界,初始时子接收窗口右边界为0。落在子接收窗口中的有效RLC数据块的BSN满足:[V(Q)≤BSN<V(R)]modulo SNS且[(V(R)-BSN-1)≤WS′]modulo SNS。对于子接收窗口内的所有RLC数据块,可按照现有协议中规定的RLC非持久模式进行RLC数据块的接收和重发,区别在于,对于需要移出子接收窗口的RLC数据块,若按现有协议处理,则应该直接交给上层,而本发明中是将这些RLC数据块移到可调整接收区域中。
其中,WS′=0、1、2、...,WS′的具体大小可以由发送方和接收方根据业务的QoS需求进行协商设置,比如,通过RLC数据块或控制块进行协商;或者,根据网络特性在系统中设置一个默认的WS′,网络侧将设置的WS′通过小区系统消息广播给小区内所有的移动台,或通过控制信令传递给特定的移动台;或者,在信道请求或信道指派时确定。在业务传输过程中,接收方还可以根据自身状态或实际业务需要,对WS′进行动态调整。
图4中的可调整接收区域指的是在父窗口内V(R)之前,而不在子接收窗口内的所有RLC数据块组成的区域.在可调整接收区域内,可设置请求重发机制,对于未收到的RLC数据块,接收方请求发送方进行重发,并设置最大请求重发次数N,接收方统计可调整接收区域内所有未收到的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并根据统计的请求重发次数及设置的最大请求重发次数N处理可调整接收区域内的RLC数据块.具体过程如下:当可调整接收区域内同时有至少一个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达到最大请求重发次数时,接收方判断可调整接收区域内是否存在请求重发次数小于最大请求重发次数的RLC数据块,如果存在,则将可调整接收区域内该RLC数据块之前的所有已收到的RLC数据块交给上层,并将接收窗口状态变量V(Q)指向该RLC数据块;如果不存在,则将可调整接收区域内的所有已收到的RLC数据块交给上层,并判断子接收窗口内是否存在未收到的RLC数据块,如果子接收窗口内存在未收到的RLC数据块,则将V(Q)指向子接收窗口内的第一个未收到的RLC数据块,如果子接收窗口内不存在未收到的RLC数据块,则将V(Q)指向V(R).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重发请求后,重发接收方所请求重发的RLC数据块,并在重发次数达到最大请求重发次数N时,停止重发.
其中,N=0、1、2、...,N的具体值可以由发送方和接收方根据业务的QoS需求进行协商设置,比如,通过RLC数据块或控制块进行协商;或者,根据网络特性在系统中设置一个默认的最大请求重发次数,网络侧将设置的最大请求重发次数通过小区系统消息广播给小区内所有的移动台,或通过控制信令传递给特定的移动台。
对于由于收到[BSN=V(Q)]modulo SNS的RLC数据块或动态调整子接收窗口大小,而从RS区域进入子接收窗口的RLC数据块,保留该RLC数据块所统计的请求重发次数。对于由于V(R)的移动或动态调整子接收窗口大小,而从子接收窗口进入RS区域的RLC数据块,如果其中含有未收到的RLC数据块,则触发请求重发机制,要求发送方重发这些未收到的RLC数据块,并更新这些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发送方收到重发请求后,应立即或尽快重发所请求的RLC数据块。如果从子接收窗口进入RS区域的标记为r的RLC数据块存在请求重发次数,那么它的请求重发次数不应大于它之前可调整接收区域内的标记为r的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如果接收方收到接收窗口内标记为r的RLC数据块,将该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清空为零。
接收方可以根据不同业务的不同QoS需求,对最大请求重发次数N的大小或子接收窗口长度进行调整。比如,如果业务对时延较为敏感,则可以通过减小N、或减小子接收窗口大小、或者同时减小N和子接收窗口大小来降低业务时延;如果业务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则可以通过增加N、或增加子接收窗口大小、或者同时增加N和子接收窗口大小来提高业务可靠性。也就是说,本发明所提出的接收方法能够满足不同业务的不同QoS需求。对于一些时延较为敏感的业务,应在能够保证时延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业务的可靠性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可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将接收窗口内的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更多的区域,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接收机制。
另外,子接收窗口的长度还可以为0,在整个接收窗口内采取可调整接收区域的接收机制。也就是说,在接收方设置请求重发机制,接收方接收来自发送方的RLC数据块,对于未收到的RLC数据块,接收方请求发送方进行重发,并设置最大请求重发次数N,接收方统计接收窗口内所有未收到的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并根据统计的请求重发次数及设置的最大请求重发次数处理接收窗口内的RLC数据块。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重发请求后,重发接收方所请求重发的RLC数据块,并在重发次数达到最大请求重发次数N时,停止重发。
参见图5所示,r表示未收到的RLC数据块,R表示已收到的RLC数据块,-表示本文中不关心的RLC数据块。数组V(C)是请求重发次数计数数组,用来统计接收窗口内所有未收到的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V(C)中的每个值表示对应位置上接收窗口内未收到的RLC数据块的请求发送方重发的次数。比如,n、m、p分别表示接收窗口内第一、二、三个未收到的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且n≥m≥p,因为越久没收到的数据块得到请求重发的机会越大。
当接收窗口内同时有至少一个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达到最大请求重发次数时,接收方判断接收窗口内是否存在请求重发次数小于最大请求重发次数的RLC数据块,如果存在,则将接收窗口内该RLC数据块之前的所有已收到的RLC数据块交给上层,并将接收窗口状态变量V(Q)指向该RLC数据块;如果不存在,则将接收窗口内的所有已收到的RLC数据块交给上层,并将V(Q)指向接收状态变量V(R),即V(Q)=V(R)。接收方请求重发次数未达到N时,接收窗口的处理过程与现有协议中RLC非持久模式规定的处理过程一致,这里不再详细描述。如果接收方收到接收窗口内标记为r的RLC数据块,将该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清空为零。
接收窗口移动后,接收方更新V(C),继续统计新的接收窗口内的所有未收到的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并根据统计的未收到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及最大请求重发次数N处理接收窗口内的RLC数据块。
接收方可以根据不同业务的不同QoS需求,对最大请求重发次数N的大小进行调整。比如,如果业务对时延较为敏感,则可以通过减小N来降低业务时延;如果业务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则可以通过增加N来提高业务可靠性。也就是说,本发明所提出的接收方法能够满足不同业务的不同QoS需求。对于一些时延较为敏感的业务,应在能够保证时延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业务的可靠性要求。
采取本发明所提供的接收方法以后,当传输由于某种原因暂时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新的RLC数据块传输时,如果接收窗口未满,则接收方不会一直等待接收未收到的RLC数据块,而是在未收到的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达到最大请求重发次数N时不再继续等待,这样就可避免由于等待时间过长造成超出业务时延要求的情况发生。另外,发送方还可以在重发次数达到最大请求重发次数N时,停止重发发送窗口内还未收到确认的RLC数据块,从而避免了无线资源的浪费。
本发明还提供了发送业务的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发送窗口中的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至少两个子区域,并为各个子区域设置发送机制,在各个子区域内,发送方按照设置的发送机制进行RLC数据块的发送。
参见图6所示实施例,可通过设置子发送窗口长度WS″,将现有协议中发送窗口内从V(A)到V(S)-1的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可调整发送区域AS和长度为WS″的子发送窗口,并在可调整发送区域和子发送窗口内使用不同的发送机制。比如,在子发送窗口内,按照现有协议中的RLC非持久模式进行处理;在可调整发送区域内,设置重发机制,发送方对未收到接收方确认的RLC数据块进行选择重发。其中,a表示未确认的RLC数据块,A表示已确认的RLC数据块,-表示本文中不关心的RLC数据块。为便于描述,这里将原大小为WS的发送窗口称作父发送窗口。
对于一个TBF,发送方在其所分配的每一个无线信道上某一特定时间间隔如20ms内只能发送一个RLC数据块,考虑到某些业务的连续传输特性,可以通过设置子发送窗口的长度来保证业务的时间特性;对于一定的空口质量,其误码率基本上一定,每一次的重传都会减小接收方的块丢失率,因此可以通过设置最大重发次数保证业务的可靠性。
图6中,子发送窗口长度为WS″,以V(S)的前一RLC数据块为子发送窗口右边界,即以[V(S)-1]modulo SNS为右边界,包括了父窗口内最近发送的最多WS″个RLC数据块.在TBF刚建立时的初始状态,子发送窗口左边界会超出父窗口的左边界,初始时子发送窗口右边界为0.落在子发送窗口中的有效RLC数据块的BSN满足:[V(A)≤BSN<V(S)]modulo SNS且[(V(S)-BSN-1)≤WS″]modulo SNS。对于子发送窗口内的所有RLC数据块,可按照现有协议中规定的RLC非持久模式进行RLC数据块的重发,区别在于,对于需要移出子发送窗口的RLC数据块,若按现有协议处理,则不需要缓冲,而本发明中是将这些RLC数据块移到可调整发送区域中。
其中,WS″=0、1、2、...,WS″的具体大小可以由发送方和接收方根据业务的QoS需求进行协商设置,比如,通过RLC数据块或控制块进行协商;或者,根据网络特性在系统中设置一个默认的WS″,网络侧将设置的WS″通过小区系统消息广播给小区内所有的移动台,或通过控制信令传递给特定的移动台;或者,在信道请求或信道指派时确定。在业务传输过程中,发送方还可以根据自身状态或实际业务需要,对WS″进行动态调整。
图6中的可调整发送区域指的是在父窗口内V(S)之前,而不在子发送窗口内的所有RLC数据块组成的区域。在可调整发送区域内,可设置重发机制,对于未确认的RLC数据块,发送方进行选择重发,并设置最大重发次数M,发送方统计可调整发送区域内所有未收到确认的RLC数据块的重发次数,并根据统计的重发次数及设置的最大重发次数M处理可调整发送区域内的RLC数据块。具体过程如下:当可调整发送区域内同时有至少一个RLC数据块的重发次数达到最大重发次数时,停止重发这些RLC数据块;对于可调整发送区域内重发次数小于最大重发次数的RLC数据块,发送方进行选择重发,如果需要重发这些RLC数据块,发送方则在有机会发送RLC数据块时进行重发。比如,在当前没有新的RLC数据块可发送时,发送未收到确认的RLC数据块;在当前有新的RLC数据块需要发送时,优先发送未收到确认的RLC数据块;当有多个未得到确认的RLC数据块需要发送时,按照未确认RLC数据块的重发次数从小到大发送,当重发次数一样时,按照BSN的先后顺序发送。
其中,M=0、1、2、...,M的具体值可以由发送方和接收方根据业务的QoS需求进行协商设置,比如,通过RLC数据块或控制块进行协商;或者,根据网络特性在系统中设置一个默认的最大重发次数,网络侧将设置的最大重发次数通过小区系统消息广播给小区内所有的移动台,或通过控制信令传递给特定的移动台。
对于由于发送新的RLC数据块,或动态调整子发送窗口大小,而从AS区域进入子发送窗口的RLC数据块,保留该RLC数据块所统计的重发次数。对于由于V(S)的移动或动态调整子发送窗口大小,而从子发送窗口进入AS区域的RLC数据块,如果其中含有未确认的RLC数据块,则触发重发机制,立即或尽快重发这些RLC数据块,并更新这些RLC数据块的重发次数。如果发送方收到发送窗口内标记为a的RLC数据块的确认,则将该RLC数据块的重发次数清空为零。
发送方可以根据不同业务的不同QoS需求,对M的大小或子发送窗口的大小进行调整。比如,如果业务对时延较为敏感,则可以通过减小M、或减小子发送窗口大小、或者同时减小M和子发送窗口大小来降低业务时延;如果业务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则可以通过增加M、或增加子发送窗口大小、或者同时增加M和子发送窗口大小来提高业务可靠性。也就是说,本发明所提出的发送方法能够满足不同业务的不同QoS需求。对于一些时延较为敏感的业务,应在能够保证时延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业务的可靠性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可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将发送窗口内的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更多的区域,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发送机制。
另外,子发送窗口的长度还可以为0,在整个发送窗口内采取可调整发送区域的发送机制。也就是说,在发送方设置重发机制,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RLC数据块,对未收到接收方确认的RLC数据块进行选择重发,并设置最大重发次数M,发送方统计发送窗口内未确认的RLC数据块的重发次数,并根据统计的重发次数及设置的最大重发次数处理发送窗口内的RLC数据块。
参见图7所示,a表示未确认的RLC数据块,A表示已确认的RLC数据块,-表示本文中不关心的RLC数据块。数组V(D)是重发次数计数数组,用来统计发送窗口内所有未收到确认的RLC数据块的重发次数,V(D)中的每个值表示对应位置上发送窗口内未收到确认的RLC数据块的重发次数。比如,n、m、p分别表示发送窗口内第一、二、三个未收到确认的RLC数据块的重发次数。
当发送窗口内同时有至少一个RLC数据块的重发次数达到最大重发次数M时,停止重发这些RLC数据块;对于发送窗口内重发次数小于最大重发次数的RLC数据块,发送方进行选择重发,如果需要重发这些RLC数据块,发送方则在有机会发送RLC数据块时进行重发。比如,在当前没有新的RLC数据块可发送时,发送未收到确认的RLC数据块;在当前有新的RLC数据块需要发送时,优先发送未收到确认的RLC数据块;当有多个未得到确认的RLC数据块需要发送时,按照未确认RLC数据块的重发次数从小到大发送,当重发次数一样时,按照BSN的先后顺序发送。如果发送方收到发送窗口内标记为a的RLC数据块的确认,则将该RLC数据块的重发次数清空为零。
发送窗口移动后,发送方更新V(D),继续统计新的发送窗口内的所有未收到确认的RLC数据块的重发次数,并根据统计的未收到确认RLC数据块的重发次数及最大重发次数处理发送窗口内的RLC数据块。
接收方可以根据不同业务的不同QoS需求,对最大请求重发次数M的大小进行调整。比如,如果业务对时延较为敏感,则可以通过减小M来降低业务时延;如果业务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则可以通过增加M来提高业务可靠性。也就是说,本发明所提出的发送方法能够满足不同业务的不同QoS需求。对于一些时延较为敏感的业务,应在能够保证时延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业务的可靠性要求。
可见,通过设置最大重发次数可以使得发送方在重发次数达到最大重发次数时,停止重发发送窗口内还未收到确认的RLC数据块,从而避免了无线资源的浪费。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提出的发送业务的方法及接收业务的方法,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结合使用。比如,发送方将长度为WS的发送窗口分成可调整发送区域和长度为WS′子发送窗口;同时,接收方将长度为WS的接收窗口分成可调整接收区域和长度为WS′子接收窗口。
另外,为了使发送方或接收方确知对方是否支持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发送方或接收方可互相进行通知,比如,网络侧通过小区系统消息通知小区内的所有移动台自身是否支持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或者,通过控制信令通知某个特定的移动台自身是否支持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移动台可以在接入网络或信道请求的时候通知网络自身是否支持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
以上所述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接收业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接收窗口中的无线链路控制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可调整接收区域和子接收窗口,在子接收窗口内,按照RLC非持久模式进行RLC数据块接收;在可调整区域内,按照请求重发机制进行RLC数据块接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接收窗口中的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可调整接收区域和子接收窗口包括:设置子接收窗口长度WS′,以接收状态变量V(R)的前一RLC数据块为子接收窗口右边界,形成长度为WS′的子接收窗口,将接收窗口中V(R)之前、子接收窗口之外的所有RLC数据块组成可调整接收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子接收窗口长度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根据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协商设置子接收窗口长度;或者,根据网络特性在系统中设置默认的子接收窗口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接收方根据自身状态或实际业务需要,对子接收窗口长度进行动态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子接收窗口内,按照RLC非持久模式进行RLC数据块接收包括:在子接收窗口内,按照RLC非持久模式进行RLC数据块的接收过程中,将需要移出子接收窗口的RLC数据块移到可调整接收区域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可调整区域内,按照请求重发机制进行RLC数据块接收包括:在可调整接收区域内,接收方请求发送方重发未收到的RLC数据块,并设置最大请求重发次数,接收方统计可调整接收区域内所有未收到的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并根据统计的请求重发次数及设置的最大请求重发次数处理可调整接收区域内的RLC数据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方根据统计的请求重发次数及设置的最大请求重发次数处理可调整接收区域内的RLC数据块包括:
当可调整接收区域内同时有至少一个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达到最大请求重发次数时,接收方判断可调整接收区域内是否存在请求重发次数小于最大请求重发次数的RLC数据块,如果存在,则将可调整接收区域内该RLC数据块之前的所有已收到的RLC数据块交给上层,并将接收窗口状态变量V(Q)指向该RLC数据块;如果不存在,则将可调整接收区域内的所有已收到的RLC数据块交给上层,并判断子接收窗口内是否存在未收到的RLC数据块,如果存在,则将V(Q)指向子接收窗口内的第一个未收到的RLC数据块,否则,将V(Q)指向V(R)。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最大请求重发次数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根据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协商设置最大请求重发次数;或者,根据网络特性在系统中设置默认的最大请求重发次数。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接收窗口长度为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统计的请求重发次数及设置的最大请求重发次数处理可调整接收区域内的RLC数据块包括:
当可调整接收区域内同时有至少一个RLC数据块的请求重发次数达到最大请求重发次数时,接收方判断可调整接收区域内是否存在请求重发次数小于最大请求重发次数的RLC数据块,如果存在,则将可调整接收区域内该RLC数据块之前的所有已收到的RLC数据块交给上层,并将接收窗口状态变量V(Q)指向该RLC数据块;如果不存在,则将可调整接收区域内的所有已收到的RLC数据块交给上层,并将V(Q)指向V(R).
11.一种发送业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发送窗口中的无线链路控制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可调整发送区域和子发送窗口,在子发送窗口内,按照RLC非持久模式进行RLC数据块发送;在可调整区域内,按照请求重发机制进行RLC数据块发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发送窗口中的RLC数据块缓冲区分成可调整发送区域和子发送窗口两部分包括:设置子发送窗口长度WS″,以发送状态变量V(S)的前一RLC数据块为子发送窗口右边界,形成长度为WS″的子发送窗口,将发送窗口中V(S)之前、子发送窗口之外的所有RLC数据块组成可调整发送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子发送窗口长度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根据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协商设置子发送窗口长度;或者,根据网络特性在系统中设置默认的子发送窗口长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发送方根据自身状态或实际业务需要,对子发送窗口长度进行动态调整。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子发送窗口内,按照RLC非持久模式进行RLC数据块发送包括:在子发送窗口内,按照RLC非持久模式进行RLC数据块的发送过程中,将需要移出子发送窗口的RLC数据块移到可调整发送区域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可调整区域内,按照请求重发机制进行RLC数据块发送包括:在可调整发送区域内,发送方对未收到接收方确认的RLC数据块进行选择重发,并设置最大重发次数,发送方统计可调整发送区域内未确认的RLC数据块的重发次数,并根据统计的重发次数及设置的最大重发次数处理可调整发送区域内的RLC数据块。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方根据统计的重发次数及设置的最大重发次数处理可调整发送区域内的RLC数据块包括:
发送方停止重发发送窗口内重发次数达到最大重发次数的RLC数据块;对于可调整发送区域内重发次数小于最大重发次数的RLC数据块,发送方进行选择重发。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最大重发次数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根据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协商设置最大重发次数;或者,根据网络特性在系统中设置默认的最大重发次数。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发送窗口长度为0。
CN200610087089A 2006-06-16 2006-06-16 发送业务及接收业务的方法 Active CN19840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087089A CN1984073B (zh) 2006-06-16 2006-06-16 发送业务及接收业务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087089A CN1984073B (zh) 2006-06-16 2006-06-16 发送业务及接收业务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84073A CN1984073A (zh) 2007-06-20
CN1984073B true CN1984073B (zh) 2010-05-12

Family

ID=38166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87089A Active CN1984073B (zh) 2006-06-16 2006-06-16 发送业务及接收业务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9840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9728A (zh) * 2014-09-17 2016-03-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未决块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WO2018113932A1 (en) * 2016-12-20 2018-06-2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evice and method for execution of simulation of a traffic of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3605A (zh) * 2003-05-30 2004-12-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链路层发送窗口控制信息的触发方法
CN1607844A (zh) * 2003-10-16 2005-04-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系统宏分集合并方法
CN1768498A (zh) * 2001-10-19 2006-05-03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在自动重复请求协议中避免停机状态和顺序号不确定性
CN1787654A (zh) * 2004-12-09 2006-06-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时间调整帧流量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8498A (zh) * 2001-10-19 2006-05-03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在自动重复请求协议中避免停机状态和顺序号不确定性
CN1553605A (zh) * 2003-05-30 2004-12-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链路层发送窗口控制信息的触发方法
CN1607844A (zh) * 2003-10-16 2005-04-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系统宏分集合并方法
CN1787654A (zh) * 2004-12-09 2006-06-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时间调整帧流量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84073A (zh) 2007-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696250Y (zh) 利于高速下行链路共用信道小区改变的用户设备
US832174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handling TTI bundling
TW538611B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cket size dependent link adaptation for wireless packet
CN1852076B (zh)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
KR101024001B1 (ko) 채널 품질 조건에 기초한 데이터 흐름 제어 방법 및 그 데이터 흐름 제어용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US20170196017A1 (en) Prioritization of protocol data units to assist radio link control retransmission
KR100703280B1 (ko) 광대역 부호분할 다중 접속에서의 향상된 상향 링크 전용채널에 대한 harq 재정렬 방법
DE60311574T2 (de) Zeitüberwachung von Packetwiedersendungen während eines sanften Weiterreichens
CN100512087C (zh) 用于否定帧应答的控制的空闲帧的利用
CN100586053C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处理方法及装置
EP2234307A1 (en) Transmission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supporting a multicast mode
US7382732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flow control for route switching
CN101485134A (zh) 介质接入控制丢弃通知
CN100438397C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下行数据重传方法
CN102710380A (zh) 用于处理由WTRU实施的MAC-e中的数据的方法及该MAC-e
JPH09121187A (ja) Cdma移動通信の再送制御方法
CN101132257B (zh) 一种状态报告的传输方法和发送端设备
KR20010080354A (ko) 확인 응답 타이머를 시작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3036657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JP2005039800A (ja) Sawarqプロセスを使用したタイムスケジューリング
US7742483B2 (en) Method and radio sation for transmitting data packets in a radio-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610138B (zh) 上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实现方法和系统
CN101697630A (zh) 一种无线链路扩充缓冲区状态报告的方法及装置
CN1984073B (zh) 发送业务及接收业务的方法
CN102802263A (zh) 一种mac层上行动态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7

Address after: 450046 Floor 9, building 1, Zhengshang Boya Plaza, Longzihu wisdom Island, Zhengdong New Area,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