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13513B - 一种自动识别保护间隔的方法和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识别保护间隔的方法和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13513B
CN1913513B CN2006100991480A CN200610099148A CN1913513B CN 1913513 B CN1913513 B CN 1913513B CN 2006100991480 A CN2006100991480 A CN 2006100991480A CN 200610099148 A CN200610099148 A CN 200610099148A CN 1913513 B CN1913513 B CN 19135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gth
spike
data block
protection
ofd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9914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13513A (zh
Inventor
屈炳云
葛绍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61009914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913513B/zh
Publication of CN1913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3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135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35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识别保护间隔的方法和终端,根据PN序列获得OFDM符号的时域冲激响应;根据时域冲激响应的尖峰位置,粗略估计OFDM数据块长度;根据粗略估计的OFDM数据块长度,粗略估计保护间隔长度,在粗略估计的保护间隔内,根据尖峰位置,得到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进一步地,根据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校正OFDM数据块长度,根据该OFDM数据块长度确定OFDM系统传输模式。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方案,可使终端自动识别OFDM系统的保护间隔及传输模式,与现有方法相比,计算简单,并且受多径的影响小,能够使终端在更低信噪比环境下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一种自动识别保护间隔的方法和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输技术,特别是指一种自动识别保护间隔的方法和终端。
背景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OFDM)技术是一种多载波数字通信调制技术。由于OFDM技术具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和良好的抗多径干扰能力,被欧洲和澳大利亚应用于广播信道的宽带数据通信、数字音频广播、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和无线局域网等方面,也被视作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之一。
OFDM技术的推出实际是为了提高载波的频谱利用率,由于OFDM技术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这样,调制后的频谱能够互相重叠,从而避免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OFDM技术要求各个子载波之间相互正交,通过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能够非常好地实现这种调制方式,快速傅立叶变换采用蝶形算法将乘除运算尽可能转换为加减运算,极大地降低了运算量。
保护间隔的引入是OFDM技术的特色之一,也是能够有效对抗时延扩展的原因所在。在保证保护间隔大于无线信道的最大时延扩展的前提下,通过在OFDM数据块之前插入一段保护间隔,可以消除上一个OFDM数据块的多径分量对下一个OFDM数据块造成的干扰。
OFDM自适应调制机制可根据信道情况和噪音背景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调制方式对子载波进行调制,当信道条件较好时,采用效率高的调制方式对子载波进行调制,当信道条件较差时,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调制方式对子载波进行调制。
为了获得3dB的解调增益,一般采用相干解调,此时,终端必须对信道进行估计,同时,如果终端能够获知信道特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干扰的影响,提高OFDM系统性能。在OFDM系统中,通常采用在OFDM数据块中插入导频符号的方式来对信道进行估计。为了获得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和精确快速的同步能力,提出了在保护间隔内叠加时域伪随机(Pseudo Noise,PN)序列的方式。OFDM符号结构如图1所示。进行信道估计时,PN序列可用来代替OFDM数据块中的导频符号。由于导频符号量一般需要达到有效数据符号量的10%,才能对信道进行有效的估计,因此,使用PN序列作为导频信号,就可使原本导频符号在OFDM数据块中占用的位置用于承载更多的有效数据符号量,提高了约10%的频谱利用率。同时,利用PN序列良好的自相关性,能够在信噪比很低的情况下,得到精确快速的同步能力。
为了适应不同业务和环境的要求,通常OFDM系统会使用多种保护间隔方式和传输模式,如手持式数字视频广播(Digital Vedio Broadcasting-Handheld,DVB-H)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就有四种保护间隔和三种传输模式,四种保护间隔分别为1/4、1/8、1/16和1/32,具体指保护间隔占用整个OFDM符号的比例,三种传输模式分别为2K、4K和8K。
通常,OFDM接收端不会预先获知当前接收的OFDM符号的保护间隔长度,就需要OFDM接收端对当前使用的保护间隔长度进行识别。如果OFDM接收端不能正确识别当前使用的保护间隔长度,就会将保护间隔中的数据引入到OFDM数据块中,或将OFDM数据块中的数据引入到保护间隔中,就会引起符号间的相互干扰,造成OFDM系统性能的下降。进一步地,如果OFDM接收端不能正确识别传输模式,则根本无法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
在引入循环前缀的情况下,更容易导致OFDM接收端对保护间隔长度的错误识别。具体原因如下:由于OFDM数据在发送端经过充分频域随机化,可被视作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的线性组合;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当子载波数量很大时,OFDM数据近似服从复高斯分布,但是保护间隔的插入,使OFDM符号不再是一个白高斯过程;如果在保护间隔内插入循环前缀就可以利用循环前缀引入的相关性进行保护间隔长度的估计,但是,根据循环前缀进行保护间隔长度和传输模式的估计时,会受到多径的影响,尤其是在保护间隔长度较短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导致估计错误。另外,利用循环前缀进行保护间隔长度的估计时,一般采用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存在运算量大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识别保护间隔的方法和终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自动识别保护间隔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伪随机序列获得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的时域冲激响应;
B1、确定相邻两个尖峰之间的距离,判断是否存在二者之间距离大于最小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的相邻两个尖峰,如果是,则继续执行步骤B2,否则,返回执行步骤A;
B2、根据所述相邻两个尖峰之间的距离,粗略得到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所述粗略得到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为:所述相邻两个尖峰之间的距离;
B3、根据正交频分复用符号长度和粗略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得到粗略的保护间隔长度,所述粗略的保护间隔长度为:正交频分复用符号长度与粗略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之差;
C1、在粗略估计的一个保护间隔内确定幅度最高的最强尖峰;
C2、选择一个未与最强尖峰进行过比较的尖峰;
C3、将选择的尖峰与最强尖峰进行幅度和距离的比较,判断该尖峰是否符合要求,如果是,则继续执行步骤C4,否则,忽略该尖峰,然后继续执行步骤C5;
C4、保护间隔中包含的伪随机序列数加一,然后继续执行步骤C5;
C5、判断位于一个保护间隔中的所有尖峰是否都比较完毕,如果是,则继续执行步骤C6,否则,返回执行步骤C2;
C6、确定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所述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为:一个伪随机序列的长度与该保护间隔中包含的伪随机序列数的乘积。
所述步骤C3,包括:首先判断该尖峰与最强尖峰的幅度是否小于设定的幅度门限,如果小于设定的幅度门限,则继续判断该尖峰与最强尖峰之间的距离是否等于伪随机序列长度,如果等于伪随机序列长度,则继续执行步骤C4,如果不等于伪随机序列长度,则忽略该尖峰,然后继续执行步骤C5,如果大于设定的幅度门限,则忽略该尖峰,然后继续执行步骤C5。
所述步骤C3,包括:首先判断该尖峰与最强尖峰之间的距离是否等于伪随机序列长度,如果等于伪随机序列长度,则继续判断该尖峰与最强尖峰的幅度是否小于设定的幅度门限,如果小于设定的幅度门限,则继续执行步骤C4,如果大于设定的幅度门限,则忽略该尖峰,然后继续执行步骤C5,如果不等于伪随机序列长度,则忽略该尖峰,然后继续执行步骤C5。
所述步骤C6之后进一步包括步骤D:根据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确定精确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所述精确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为:正交频分复用符号长度与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之差。
所述步骤D之后进一步包括:根据确定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及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传输模式。
本发明提供的自动识别保护间隔的终端,该终端至少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伪随机序列获得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的时域冲激响应,并提供给识别单元;
识别单元,用于确定相邻两个尖峰之间的距离,判断是否存在二者之间距离大于最小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的相邻两个尖峰,若不存在,则触发所述处理单元,否则,根据所述相邻两个尖峰之间的距离,粗略得到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所述粗略得到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为:所述相邻两个尖峰之间的距离,并根据正交频分复用符号长度和粗略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得到粗略的保护间隔长度,所述粗略的保护间隔长度为:正交频分复用符号长度与粗略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之差;以及,在粗略估计的一个保护间隔内确定幅度最高的最强尖峰,选择一个未与最强尖峰进行过比较的尖峰,将选择的尖峰与最强尖峰进行幅度和距离的比较,判断该尖峰是否符合要求,若是,则将保护间隔中包含的伪随机序列数加一,并判断位于一个保护间隔中的所有尖峰是否都比较完毕,否则,直接判断位于一个保护间隔中的所有尖峰是否都比较完毕;在位于一个保护间隔中的所有尖峰是否都比较完毕时,确定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所述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为:一个伪随机序列的长度与该保护间隔中包含的伪随机序列数的乘积,否则,重新选择一个未与最强尖峰进行过比较的尖峰。
所述识别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确定的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得到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根据该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及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传输模式,所述精确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为:正交频分复用符号长度与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之差。
所述处理单元、或识别单元、或二者的组合位于终端的射频单元中。
本发明中,根据PN序列获得OFDM符号的时域冲激响应;根据时域冲激响应的尖峰位置,粗略估计OFDM数据块长度;根据粗略估计的OFDM数据块长度,粗略估计保护间隔长度,在粗略估计的保护间隔内,根据尖峰位置,得到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进一步地,根据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校正OFDM数据块长度,根据该OFDM数据块长度确定OFDM系统传输模式。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方案,可使终端自动识别OFDM系统的保护间隔及传输模式,与现有方法相比,计算简单,并且受多径的影响小,能够使终端在更低信噪比环境下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现有OFDM符号结构示意图;
图2A示出了包含两个PN序列的时域冲击响应图;
图2B示出了包含一个PN序列的时域冲击响应图;
图2C示出了包含多径的时域冲击响应图;
图2D示出了两个OFDM符号的时域冲击响应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中实现自动识别保护间隔流程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中实现自动识别保护间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在保护间隔内叠加时域PN序列的OFDM系统,可充分利用时域PN序列具有的良好相关性来进行保护间隔及传输模式的估计。将已知的PN序列与接收的PN序列进行时域相关,由于PN序列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对于长度为N的两个PN序列,具有如下特点:
ρ = Σ m = 1 N p ( i , m ) · p ( j , m ) = N if i = j 1 if i ≠ j
通过上式可见,即使同一个PN序列经过循环移位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也很小。一个PN序列经过循环移位后、即i≠j,如表示为p(i)=(a1,a2,…,aN)和p(j)=(a2,a3,…,aN,a1)。PN序列经过信道后,可表示为PN序列p(i)与时域信道冲激响应h(i)的卷积:
R=p(i)·h(i)+n
其中,R为经过信道后的PN序列,n为加性噪声。
利用PN序列的相关性,将经过信道后的PN序列R与PN序列自身p(i)进行相关,能够估计出信道的时域冲激响应h(i),即:
h ( i ) = Σ m = 1 N p ( i , m ) * · R ( m )
其中,p(i,m)*为p(i,m)的共轭运算,N为PN序列的周期长度,h(i)为长度为N的时域冲激响应。
图2A示出了长度为510的保护间隔中包含两个PN序列的情况,如图2A所示,在横坐标1和255这两个抽样点处各有一个幅度约为255的峰值。图2B示出了长度为255的保护间隔中仅包含一个PN序列的情况,如图2B所示,在横坐标0处有一个幅度约为255的峰值。这样,可根据PN序列的长度和尖峰出现的次数确定保护间隔长度。
一般来说,无线传播总是存在多径,此时,保护间隔中包含的PN序列数与实际获得的尖峰数将不再相同,而是保护间隔中包含的PN序列数会小于实际获得的尖峰数,如图2C所示,在横坐标1、30、255和285这四个采样点处各出现一个尖峰。尖峰出现的次数并非都是保护间隔内包含的PN序列数,实际上,保护间隔内仅包含两个PN序列,这两个PN序列各自在无线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延迟30个抽样点的多径信号,因此出现四个尖峰。
存在多径时,由于一个保护间隔内信道的特性是基本不变的,所有与最强尖峰的幅度差大于一定幅度门限的均被视作是由多径PN序列产生的尖峰,都将被忽略。假设在一个保护间隔中存在多个PN序列,则这些PN序列产生的尖峰距离应该是PN序列长度的整数倍。因此,可直接选取与最强尖峰的距离为PN序列长度的整数倍的尖峰,与最强尖峰不是整数倍的尖峰将被视为多径产生的尖峰而被忽略,最后根据保留下来的尖峰数确定保护间隔中包含的PN序列数。如图2C所示,幅度最高的最强尖峰出现在横坐标1处,如果PN序列长度为255,与最强尖峰的距离不为255的整数倍的尖峰被忽略,这样,横坐标30和285这两处的尖峰被忽略,与最强尖峰的距离为255的整数倍的尖峰被保留,最后得到两个尖峰,这样确定保护间隔中包含的PN序列数为两个。
根据确定的PN序列数和PN序列长度确定保护间隔长度后,可进一步根据保护间隔长度得到OFDM数据块长度。OFDM符号的长度是在传输之前预先设定的,因此,OFDM数据块的长度可通过获取OFDM符号之间相邻两个尖峰的距离来得到,如图2D所示。由于OFDM数据块的长度至少是保护间隔长度的四倍,而多径延迟不会超过保护间隔长度,因此,相邻两个尖峰的距离小于保护间隔长度的三倍将不会被认为是OFDM数据块长度。由于OFDM数据块长度与传输模式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不同的传输模式下使用不同的OFDM数据块,这样,就可通过OFDM数据块长度确定OFDM系统的传输模式。
以上描述根据OFDM系统的特性进行了一些分析,最终得到的保护间隔长度、OFDM数据块长度都仅仅是经过粗略估计的一个结果,还不精确,因此,需要后续的处理,最终得到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进一步获得OFDM数据块长度,以确定传输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本发明中,根据PN序列获得OFDM符号的时域冲激响应,根据时域冲激响应的尖峰位置,粗略估计OFDM数据块长度;根据粗略估计的OFDM数据块长度,粗略估计保护间隔长度,在粗略估计的保护间隔内,根据尖峰位置,得到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进一步地,根据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得到OFDM数据块长度,根据该OFDM数据块长度确定OFDM系统传输模式。
图3示出了本发明中实现自动识别保护间隔流程图,如图3所示,实现自动识别保护间隔的具体处理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根据PN序列获得OFDM符号的时域冲激响应,即将接收信号与PN序列进行循环卷积。
步骤302~步骤303:确定相邻两个尖峰之间的距离,判断是否存在二者之间距离大于最小OFDM数据块长度的相邻两个尖峰,如果是,则表明相邻的这两个尖峰是位于OFDM数据块之前的一个保护间隔的最后一个尖峰和之后的一个保护间隔的第一个尖峰,然后继续执行步骤304;否则,返回执行步骤301。最小OFDM数据块长度为最小可能OFDM数据块长度,如2K传输模式下的OFDM数据块长度。
步骤304:根据二者之间距离大于最小OFDM数据块长度的相邻两个尖峰之间的距离,粗略得到OFDM数据块长度,即所述相邻两个尖峰之间的距离即为粗略的OFDM数据块长度。由于确定的两个尖峰可能是多径导致的尖峰,因此,此时获得的OFDM数据块长度是粗略的。
步骤305:由于OFDM符号的长度在传输之前是预先设定的,并且OFDM符号由保护间隔和OFDM数据块组成,因此,根据OFDM符号长度和粗略的OFDM数据块长度可得到粗略的保护间隔长度,即粗略的保护间隔长度为OFDM符号长度与粗略的OFDM数据块长度之差。
步骤306:在粗略估计的一个保护间隔内确定幅度最高的最强尖峰。
步骤307:选择一个未与最强尖峰进行过比较的尖峰,这里的尖峰是指位于一个粗略估计的保护间隔中的各尖峰中、除最强尖峰以外的其他尖峰。
步骤308~步骤309:将选择的尖峰与最强尖峰进行幅度和距离的比较,可首先判断该尖峰与最强尖峰的幅度是否小于设定的幅度门限,如果小于设定的幅度门限,则继续判断该尖峰与最强尖峰之间的距离是否等于PN序列长度,如果等于PN序列长度,则继续执行步骤310,如果不等于PN序列长度,则执行步骤311,如果大于设定的幅度门限,则直接执行步骤311;也可首先判断该尖峰与最强尖峰之间的距离是否等于PN序列长度,如果等于PN序列长度,则继续判断该尖峰与最强尖峰的幅度是否小于设定的幅度门限,如果小于设定的幅度门限,则继续执行步骤310,如果大于设定的幅度门限,则直接执行步骤311,如果不等于PN序列长度,则直接执行步骤311。
步骤310:保护间隔中包含的PN序列数加一,然后执行步骤312。
步骤311:忽略该尖峰,然后执行步骤312。
步骤312:判断位于一个保护间隔中的所有尖峰是否都比较完毕,如果是,则继续执行步骤313;否则,返回执行步骤307。
步骤313:确定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由于PN序列是预先设定的,而保护间隔是由PN序列组成的,因此,确定保护间隔中包含的PN序列数后,保护间隔长度为一个PN序列的长度与该保护间隔中包含的PN序列数的乘积。
步骤314:由于OFDM符号的长度在传输之前是预先设定的,并且OFDM符号由保护间隔和OFDM数据块组成,因此,根据OFDM符号长度和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可得到精确的OFDM数据块长度,即精确的OFDM数据块长度为OFDM符号长度与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之差。由于传输模式与OFDM数据块长度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根据确定的精确的OFDM数据块长度、及OFDM数据块长度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可确定传输模式。
根据以上的描述可见,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实现信道均衡的终端,用于根据PN序列获得OFDM符号的时域冲激响应;根据时域冲激响应的尖峰位置,粗略估计OFDM数据块长度;根据粗略估计的OFDM数据块长度,粗略估计保护间隔长度,在粗略估计的保护间隔内,根据尖峰位置,得到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该终端可进一步用于根据确定的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得到OFDM数据块长度,根据该OFDM数据块长度、及OFDM数据块长度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OFDM系统传输模式。
图4示出了本发明中实现自动识别保护间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终端至少包括:处理单元和识别单元,其中,处理单元用于根据PN序列获得OFDM符号的时域冲激响应,并提供给识别单元;识别单元用于根据时域冲激响应的尖峰位置,粗略估计OFDM数据块长度;根据粗略估计的OFDM数据块长度,粗略估计保护间隔长度,在粗略估计的保护间隔内,根据尖峰位置,得到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识别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确定的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得到OFDM数据块长度,根据该OFDM数据块长度、及OFDM数据块长度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OFDM系统传输模式。所述处理单元、或识别单元、或二者的组合位于终端的射频单元中。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8)

1.一种自动识别保护间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根据伪随机序列获得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的时域冲激响应;
B1、确定相邻两个尖峰之间的距离,判断是否存在二者之间距离大于最小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的相邻两个尖峰,如果是,则继续执行步骤B2,否则,返回执行步骤A;
B2、根据所述相邻两个尖峰之间的距离,粗略得到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所述粗略得到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为:所述相邻两个尖峰之间的距离;
B3、根据正交频分复用符号长度和粗略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得到粗略的保护间隔长度,所述粗略的保护间隔长度为:正交频分复用符号长度与粗略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之差;
C1、在粗略估计的一个保护间隔内确定幅度最高的最强尖峰;
C2、选择一个未与最强尖峰进行过比较的尖峰;
C3、将选择的尖峰与最强尖峰进行幅度和距离的比较,判断该尖峰是否符合要求,如果是,则继续执行步骤C4,否则,忽略该尖峰,然后继续执行步骤C5;
C4、保护间隔中包含的伪随机序列数加一,然后继续执行步骤C5;
C5、判断位于一个保护间隔中的所有尖峰是否都比较完毕,如果是,则继续执行步骤C6,否则,返回执行步骤C2;
C6、确定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所述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为:一个伪随机序列的长度与该保护间隔中包含的伪随机序列数的乘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3,包括:首先判断该尖峰与最强尖峰的幅度是否小于设定的幅度门限,如果小于设定的幅度门限,则继续判断该尖峰与最强尖峰之间的距离是否等于伪随机序列长度,如果等于伪随机序列长度,则继续执行步骤C4,如果不等于伪随机序列长度,则忽略该尖峰,然后继续执行步骤C5,如果大于设定的幅度门限,则忽略该尖峰,然后继续执行步骤C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3,包括:首先判断该尖峰与最强尖峰之间的距离是否等于伪随机序列长度,如果等于伪随机序列长度,则继续判断该尖峰与最强尖峰的幅度是否小于设定的幅度门限,如果小于设定的幅度门限,则继续执行步骤C4,如果大于设定的幅度门限,则忽略该尖峰,然后继续执行步骤C5,如果不等于伪随机序列长度,则忽略该尖峰,然后继续执行步骤C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6之后进一步包括:
D、根据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确定精确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所述精确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为:正交频分复用符号长度与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之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之后进一步包括:根据确定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及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传输模式。
6.一种自动识别保护间隔的终端,其特征在于,该终端至少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伪随机序列获得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的时域冲激响应,并提供给识别单元;
识别单元,用于确定相邻两个尖峰之间的距离,判断是否存在二者之间距离大于最小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的相邻两个尖峰,若不存在,则触发所述处理单元,否则,根据所述相邻两个尖峰之间的距离,粗略得到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所述粗略得到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为:所述相邻两个尖峰之间的距离,并根据正交频分复用符号长度和粗略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得到粗略的保护间隔长度,所述粗略的保护间隔长度为:正交频分复用符号长度与粗略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之差;以及,在粗略估计的一个保护间隔内确定幅度最高的最强尖峰,选择一个未与最强尖峰进行过比较的尖峰,将选择的尖峰与最强尖峰进行幅度和距离的比较,判断该尖峰是否符合要求,若是,则将保护间隔中包含的伪随机序列数加一,并判断位于一个保护间隔中的所有尖峰是否都比较完毕,否则,直接判断位于一个保护间隔中的所有尖峰是否都比较完毕;在位于一个保护间隔中的所有尖峰是否都比较完毕时,确定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所述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为:一个伪随机序列的长度与该保护间隔中包含的伪随机序列数的乘积,否则,重新选择一个未与最强尖峰进行过比较的尖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确定的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得到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根据该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及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传输模式,所述精确的正交频分复用数据块长度为:正交频分复用符号长度与精确的保护间隔长度之差。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或识别单元、或二者的组合位于终端的射频单元中。
CN2006100991480A 2006-07-31 2006-07-31 一种自动识别保护间隔的方法和终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135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0991480A CN1913513B (zh) 2006-07-31 2006-07-31 一种自动识别保护间隔的方法和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0991480A CN1913513B (zh) 2006-07-31 2006-07-31 一种自动识别保护间隔的方法和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13513A CN1913513A (zh) 2007-02-14
CN1913513B true CN1913513B (zh) 2010-08-04

Family

ID=37722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9914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13513B (zh) 2006-07-31 2006-07-31 一种自动识别保护间隔的方法和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9135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10564B (zh) * 2012-06-14 2015-03-18 深圳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时域冲激响应滤波方法及装置
WO2017113425A1 (zh) * 2015-12-31 2017-07-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6002989A1 (de) * 1994-07-20 1996-02-01 Konle, Tilmar Mehrträgerübertragung in gleichwellennetzen
CN1334655A (zh) * 2001-08-17 2002-02-06 清华大学 正交频分复用调制系统中保护间隔的填充方法
JP2004304591A (ja) * 2003-03-31 2004-10-28 Sony Corp Ofdm復調装置及び方法
CN1617533A (zh) * 2003-11-11 2005-05-1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Ofdm发射机与ofdm接收机
CN1798344A (zh) * 2004-12-28 2006-07-05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侦测方法与侦测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6002989A1 (de) * 1994-07-20 1996-02-01 Konle, Tilmar Mehrträgerübertragung in gleichwellennetzen
CN1334655A (zh) * 2001-08-17 2002-02-06 清华大学 正交频分复用调制系统中保护间隔的填充方法
JP2004304591A (ja) * 2003-03-31 2004-10-28 Sony Corp Ofdm復調装置及び方法
CN1617533A (zh) * 2003-11-11 2005-05-1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Ofdm发射机与ofdm接收机
CN1798344A (zh) * 2004-12-28 2006-07-05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侦测方法与侦测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全文.
刘敬涛, 胡飞将.一种基于时域同步的保护间隔检测方法.今日电子 08.2002,(08),14-16.
刘敬涛, 胡飞将.一种基于时域同步的保护间隔检测方法.今日电子 08.2002,(08),14-16. *
李国松, 周正欧.固定波形时间保护间隔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信号处理 02.2005,(02),7-11.
李国松, 周正欧.固定波形时间保护间隔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信号处理 02.2005,(02),7-1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13513A (zh) 2007-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34812B (zh) 用于导频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1425999B (zh) 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机的载频偏差同步的方法及装置
Wang et al. Transmitter identification using embedded pseudo random sequences
CN102780673B (zh) 用于ofdm传输的定时获取及模式和保护检测
US8045633B2 (en) Estimation of length of channel impulse response
KR100715913B1 (ko)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접속 방식의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레인징 신호 검색 장치 및 방법
EP167534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ell search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128989A (zh) 用于同步无线接收机的方法和装置
US8325831B2 (en) Method for estimating frequency offset in system utilizing a plurality of sub-carriers
EP1784933A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st cell search
Yang et al. A new positioning system using DVB-T2 transmitter signature waveforms in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s
US8369428B2 (en) Method of synchronizing multi-carrier systems and multi-carrier system
CN100562002C (zh) 一种正交频分复用调制系统中保护间隔的填充方法及其通信系统
CN108347399B (zh) 一种前导信号的生成和接收方法以及接收装置
US10794989B2 (en) Method of using a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in vehicle location approximation when using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US8638876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preamble codes and generating preamble sig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913513B (zh) 一种自动识别保护间隔的方法和终端
US20080240263A1 (en) Ofdm/ofdma timing synchronization using non-consecutive pilot subcarrier assignment
CN102202021B (zh) 一种广播定位系统的粗略频偏估计方法
EP1980071B1 (en) User Data based Estimation of Channel Impulse Response and its Length in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s
Saarnisaari et al. 5G new radio over satellite links: Synchronization block processing
CN103095634A (zh) 通讯参数检测的方法与相关装置
US8121203B1 (en) Ranging code detection
CN101310501A (zh) 用于ofdm传输的定时获取及模式和保护检测
CN102123112B (zh) 基于伪随机序列循环前缀的前向多径检测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804

Termination date: 201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