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56254A - 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56254A
CN1756254A CNA2004100668743A CN200410066874A CN1756254A CN 1756254 A CN1756254 A CN 1756254A CN A2004100668743 A CNA2004100668743 A CN A2004100668743A CN 200410066874 A CN200410066874 A CN 200410066874A CN 1756254 A CN1756254 A CN 17562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gth
value
transmission block
rlc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6687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56254B (zh
Inventor
汪勇刚
王楠
晁华
桂洛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41006687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756254B/zh
Publication of CN1756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562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7562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562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此提供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方法,其中包括如下步骤:分别对按照接收能力分类的不同用户终端类型,以用于该用户终端类型的相邻信道质量指示对应的传输块大小之差的最小值作为参考值,确定相应的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控制的步长;用所确定的所述步长值减去协议包头的长度所获得的数值作为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的长度;以及按照所确定的分段长度对无线链路控制层的数据流进行分段。根据本发明的分段方法能够获得较高的传输效率和较高的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控制的精度。

Description

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无线链路控制层(RLC)的分段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支持高速下行分组接入传输(HSDPA)的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3GPP的协议规范,WCDMA的无线接口协议层分为三层。最底层是物理层,位于物理层(L1)之上的协议层称为数据链路层(L2)和网络层(L3)。在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地面无线接入(UTRA)频分复用(FDD)无线接口中,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几个子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层、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层,分组数据会聚协议(PDCP)和广播/组播控制协议(BMC)。网络层(L3)和RLC被分成控制平面(C-plane)和用户平面(U-plane),PDCP和BMC只存在于用户平面。在控制平面,L3层分为两个子层,底层是无线资源控制(RRC)和L2接口并终止于UMTS地面无线接入网(UTRAN),第二个子层提供“复制避免”的功能。高层信令如移动性管理(MM)和呼叫控制(CC)是属于非接入层,不在无线接入网(RAN)的范畴之内。
RLC层为用户和控制数据提供分段和重传业务。每个RLC实体由RRC配置并以三种模式进行操作:透明模式(TM)、非确认模式(UM)和确认模式(AM)。在控制平面,RLC层向上层提供的业务为信令无线承载(SRB);在用户平面,RLC向上层提供的业务为无线承载(RB)。RLC层发送实体主要包含以下一些功能:
·分段和级联
·串接
·填充
·加密
·用户数据传输
下面参见图3说明映射到HS-DSCH信道的不透明RLC层和MAC层的数据流。在此所用的术语“不透明”是指MAC或RLC层的协议需要协议控制信息(例如,包头)。
如图3中所示,发送实体从高层接收服务数据单元(SDU),RLC把SDU分段成适当大小的RLC PDU(协议数据单元),SDU还可以和其它SDU进行连接。PDU长度是一个准静态值,该值是在承载建立时确定的并且只能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对承载的重新配置来改变。RLC附加上一个RLC头并将PDU放入传送缓存器中,通过专用控制信道(DCCH)、共享控制信道(SHCCH)或专用业务信道(DTCH),RLC将RLC PDU传送给媒体访问控制层(MAC)。
WCDMA中的HSDPA技术在无线接入网(RAN)中引入了一个新的传输信道高速下行链路共享信道(HS-DSCH),与专用信道(DCH)不同的是一个HS-DSCH协议数据单元封装了多个MAC-d PDU,而且传输块大小(TBS),即HS-DSCH PDU大小随着无线链路的状况变化而动态改变,并且该PDU大小的变化只能通过增加或减少MAC-d PDU的数目来得到,MAC-d PDU的长度直接对应的是RLC SDU的分段。因此如何在L2层的起始进行RLC分段是HSDPA技术的一个关键问题。该问题的有效解决影响到在L1层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的有效实施,以及在HS-DSCH信道上的数据载荷的有效利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HSDPA承载建立时确定L2层的RLC PDU的长度,即RLC分段的原则和策略,以及针对不同承载业务的传输速率和用户终端的能力分类的RLC PDU长度参数的优选值。通过本发明描述的方法,可以明确获得HS-DSCH信道上传输的数据在L2层处理时RLC分段的优选参数,该优选参数与数据业务相关,并可以在物理层传输时获得较高的自适应调制和编码的控制精度,以及用户业务数据传输的高效性。
现有的RLC分段技术是针对具有设定传输格式的DCH和DSCH信道所采用的一种简单直接的RLC分段方法。与HS-DSCH不同,由于采用快速的功率控制技术来适应无线信道的变化,传输块(TB)大小都是在无线承载建立之初根据传输信道格式已经预先固定好了,相应的RLC分段大小也是直接已知的。
现有技术与本发明技术相比,在未引入HSDPA技术之前,现有的RLC分段方法已经足够能完成原有系统设计所需要设定的参数。但在引入HSDPA以后,无线接口协议层添加了新的实现方法,同时又采用了诸如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等的一些新技术,因此本发明所述在WCDMA通信系统中支持HSDPA传输的RLC分段方法目前是一种新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方法,合理地进行RLC分段,以便使得在L2层获得的协议数据单元长度适应自适应调制编码的步长的需要,并且最大可能的降低协议头开销的比例,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根据本发明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分别对按照接收能力分类的不同用户终端类型,以用于该用户终端类型的相邻信道质量指示对应的传输块大小之差的最小值作为参考值,确定相应的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控制的步长;用所确定的所述步长值减去协议包头的长度所获得的数值作为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的长度;以及按照所确定的分段长度对无线链路控制层的数据流进行分段。
根据本发明的分段方法能够获得较高的传输效率和较高的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控制的精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具体实施方式,从下文的说明中,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示出WCDMA的无线接入网系统结构和无线网络控制器的位置;
图2示出支持HSDPA的无线接口协议栈的结构;
图3示出映射到HS-DSCH信道的不透明RLC层和MAC层的数据流;
图4示出实现本发明的RLC分段方法的流程图;
图5示出无线承载建立或重配置时RLC分段参数配置的流程图;
图6示出在用户类型11和12以及用户类型1至6下随着RLC PDU长度变化平均传输效率变化的图;
图7示出在用户类型7和8以及用户类型10下随着RLC PDU长度变化平均传输效率变化的图;
图8示出在用户类型11和12以及用户类型1至6下随着传输块大小变化以不同的PDU长度获得的实际传输效率变化的示意图;以及
图9示出在用户类型7和8以及用户类型10下随着传输块大小变化以不同的PDU长度获得的实际传输效率变化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一个简单的WCDMA无线接入网(RAN)的系统结构图。图中显示了蜂窝网结构的小区模型,在小区中央设立一个基站,包括Node B节点和天线等设备,在小区覆盖范围内接入若干个移动终端。Node B和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相连,一个无线网络控制器管理若干Node B节点,Node B和RNC通过有线传输连接,两者之间的接口定义为Iub接口。RNC通过Iu接口与核心网(CN)的服务GPRS支持节点(SGSN)设备相连。图1显示的是为分组交换(PS)业务提供承载的无线接入网(RAN),在引入HSDPA技术后,下行链路可提供高达10.8Mbit/s的高速数据传输。本发明的方法即应用于提供高速下行数据包接入的无线网络控制器中无线链路控制层(RLC)的处理。
图2显示了支持HSDPA的无线接口协议栈的结构。WCDMA的无线接口协议栈分为三层。最底层是物理层,位于物理层(L1)之上的协议层称为数据链路层(L2)和网络层(L3)。在UMTS地面无线接入(UTRA)频分复用(FDD)无线接口中,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几个子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分组数据会聚协议(PDCP)和广播/组播控制协议(BMC)。在支持HSDPA的接口协议中,Iur/Iub接口的无线网络层的用户平面是HS-DSCH帧协议,将上层的MAC-d PDU封装成HS-DSCH帧协议数据单元,通过Iub接口传递给NodeB节点的MAC-hs层,MAC-hs功能实体在自适应调制和编码、快速包调度、混合ARQ的算法控制下,将MAC-d PDUs封装成MAC-hs PDU,即传输数据块单元(TB),经过物理层的扩频、交织、编码和调制,在每个时间传输间隔(TTI)中发送给用户终端设备。
图3显示了映射到HS-DSCH信道的RLC层和MAC层的数据流。从图3中可以明显得看到RLC层将上层的服务数据单元进行分段、串接的操作,以及数据经过RLC功能实体、MAC-d功能实体到达MAC-hs的处理过程。在各个处理过程中增加的协议包头也在图中标示。
在使用DCH传输信道的情况下,由于在一个TTI中MAC PDU的长度是固定的,因此RLC分段显得非常直接。一个MAC PDU只包含一个MAC SDU,而该MAC SDU即直接是上层RLC PDU。因此RLC分段长度基于一个TTI帧的大小,只要按照MAC PDU的长度减去RLC和MAC头的长度即可得到。它是一个半固定的值,在建立RLC实体的初始阶段由上层(无线资源控制层(RRC))来设定,而且只能在RLC实体重建立的时候由上层来改变。
现在HS-DSCH的MAC-hs PDU是非固定的,因此上面提到的怎样确定RLC分段的方法无法再被应用在HS-DSCH中。从图3可以看出一个MAC-hs PDU的长度等于一个MAC-hs包头长度加上多个MAC-hsSDU的长度,当由于信道质量(由CQI所表示)变化时,允许传输的最大传输块(MAC-hs PDU)的长度也发生变化,因为RLC分段长度不能根据MAC-hs PDU大小的改变而动态的变化,因而MAC-hs PDU大小的变化只能通过增加或减少MAC-hs SDU的数目来得到。
在HS-DSCH上可以传输的最大MAC PDU大小和TB块的集合是已知的,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就是怎样利用最大的MAC PDU大小和TB块的集合来确定RLC SDU的分段。这样所组成的传输帧大小可以满足HS-DSCH的自适应调制和编码,并且在CQI表和TBS表中选出的实际用于传输的TBS都能有很好的传输效率。
影响RLC分段的因素有以下一些:
-用户设备(UE)接收能力的分类
-CQI映射表
-传输块大小(TBS)映射表
-相邻CQI和TB索引的间隔
下面详细叙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TBS,即MAC PDU的大小或者MAC-hs PDU的大小,与当前传输业务的比特速率相关,它的最大值受限于用户终端类型的能力。表1显示了这些用户类型的差别,在以后的分析中可以分别加以对待。
  类型11和120.8~1.6Mbit/s   类型1到61.2~3.6Mbit/s   类型7和87.2Mbit/s   类型1010.8Mbit/s
  调制方式   QPSK   QPSK/16QAM   QPSK/16QAM   QPSK/16QAM
  最大码数   5   5   10   15
  最高CQI对应TBS   3319bits   7168bits   14411bits   21754bits
                                         表1
引入HS-DSCH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高速数据速率和大量数据的传输。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用户接收数据是在最大传输数据块或是近似最大的状态下,尤其是采用了根据最相关瞬时信道质量的最佳包调度策略。因而可以认为在业务传输过程中传输块大小通常保持在用户终端最高能力附近的一些CQI对应的TBS。即便是在有些信道条件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反馈的CQI值比较小,对应传输块大小也较小,但是可以认为总的传输效率是由高速的TBS决定的,在本发明的RLC分段的方法中对应于较低CQI值的这些TBS可以不考虑在内。
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作为快速功率控制(Fast PC)和可变扩频因子(Variable SF)功能的替代,可以自适应的改变编码速率、调制方式、采用信道码的数目,即等效地改变每码字的传输功率,以适应信道条件的改变。
AMC的处理过程是这样的,在每一个预先定义好的周期内,用户设备(UE)向基站报告一个特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它反映了在当前的无线链路条件下,UE可以接收的数据的传输格式是相对应于该CQI或者是低于该CQI的传输格式。此外,该CQI对应的接收传输块误块率(BLER)不高于0.1,给定的物理信道HS-PDSCH接收总功率是P/S-CPICH信道接收功率加上功率偏移量Γ。
对应于不同用户能力的CQI值的列表可以见3GPP技术标准25.214中的表7A-7E。表中的每一项,都有一组相关联的传输块大小(TBS)、调制方式和HS-PDSCH信道码数。这些参数描述了每一个CQI值的参考的在物理信道上使用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CQI表提供了在总的信噪比(SNR)范围大约1dB的控制精度,并且在条件BLER=0.1之下,信噪比(SNR)和CQI的函数曲线呈大致线性关系(参见3GPP TSG-RAN WG Tdoc R1-02-0675)。从CQI控制精度的角度来看,确定AMC步长的首要原则是,AMC步长约等于相邻CQI的间隔的最小值,该间隔即相邻CQI对应传输块大小的差。
表2是节选自3GPP技术标准25.214中的表7E的用户类型11和12的CQI映射表,并且增加第四列“间隔”作为确定AMC步长的参考,该“间隔”栏中的数值等于该行对应的TBS值减去上一行的TBS值。
  CQI值   TBS   码数   间隔(TBSCQI-TBSCQI-1)
  …   …   …   …
  6   461   1
  7   650   2   189
  8   792   2   142
  9   931   2   139
  10   1262   3   331
  11   1483   3   221
  12   1742   3   259
  13   2279   4   537
  14   2583   4   305
  15   3319   5   723
  16   3319   5   0
  …   …   …   …
                        表2
在表2中最大的传输块的大小为3319,当CQI大于15时,最大传输块的大小保持不变(都为3319),由于AMC步长的确定取决于存在变化的传输块,因此不用考虑不变的传输块大小(即,不考虑CQI大于15时所对应的传输块大小)。从3GPP协议的技术规范和图3中可以得知,一个MAC PDU包含若干个MAC-hs SDU,每一个MAC-hs SDU都有一个28比特的头,传输块大小的变化通过改变MAC-hs SDU的数目得到,如果TBS的变化步长很小,那么由于可搭载有效负载变得很少,这样传输效率就会变得很低。考虑传输块大小通常总是保持在用户终端最高传输能力附近的若干个CQI值上,即便是由于信道状况差而出现有限个TBS很小的情况也可以忽略掉。假设从该表中最大传输块大小(3319)所对应的CQI值中的最小值(即,可以称为临界CQI=15)开始,选择小于等于该临界CQI的前6个CQI值(即,CQI=10-15)所对应的传输块间隔。在表2中CQI=10之前的传输块可以不考虑。上文选择的6个CQI数值,但是所选择的CQI数值的个数也可以是5或7个。在最大CQI的TBS是3319比特,最大的信道码字数是5,调制方式是QPSK的情况下,选择CQI等于10-15时所对应的传输块间隔(即,331、221、259、537、305、723)中的最小值(221比特)作为AMC的步长的参考值。
表3是节选自3GPP技术标准25.214中的表7A的用户类型1和6的CQI映射表,并且增加第四列“间隔”作为确定AMC步长的参考值。
  CQI值   TBS   码数   间隔(TBSCQI-TBSCQI-1)
  …   …   …   …
  13   2279   4   --
  14   2583   4   304
  15   3319   5   723
  16   3565   5   246
  17   4189   5   624
  18   4664   5   475
  19   5287   5   623
  20   5887   5   600
  21   6554   5   667
  22   7168   5   614
  23   7168   5   0
  …   …   …   …
                     表3
在表3中最大的传输块的大小为7168,当CQI大于22时,最大传输块的大小保持不变,由于AMC步长的确定取决于发生变化的传输块,因此也不考虑不变的传输块大小(即,不考虑CQI大于22时所对应的传输块大小)。结论与上文对用户类型11和12的分析一样,从最大传输块大小(7168)所对应的CQI值中的最小值(即,可以称为临界CQI=22)开始,选择小于等于该临界CQI的前6个CQI值(即,CQI=17~22)所对应的传输块间隔。在CQI=17之前的传输块不考虑。于是,在最大CQI的TBS是7168比特,最大的信道码字数是5,调制方式是16QAM的情况下,选择CQI等于10~15时所对应的传输块间隔(即,624、475、623、600、667、614)中的最小值(即,475比特)作为AMC的步长的参考值。
选择221比特和475比特并不是意味着那些比它们大的多的CQI间隔必须加很多的填充比特。事实上,在HS-DSCH TBS表中(参见3GPPTS25.321附录A)有大量的传输块大小值可以选取,在每一个TTI中,可以采用最接近于报告的CQI值的传输块大小所对应的传输格式索引。
用户类型7,8和10的CQI TBS值的间隔都非常大,见表4。
                用户类型7和8                    用户类型10
  CQI   TBS   Codes   间隔   CQI   TBS   Codes   间隔
  19   5287   5   21   6554   5
  20   5887   5   600   22   7168   5   614
  21   6554   5   667   23   9719   7   2551
  22   7168   5   614   24   11418   8   1699
  23   9719   7   2551   25   14411   10   2993
  24   11418   8   1699   26   17237   12   2826
  25   14411   10   2993   27   21754   15   4517
                                 表4
另一方面,在HS-DSCH TBS表中(参见3GPP TS25.321附录A),各索引之间的传输块间隔大小相对比较均匀。例如,我们选取一些具有接近于上述CQI间隔的最小值的相对均匀间隔的TBS的索引,并且把这些索引和对应的传输块大小归纳在表5中。
  索引   TB大小   间隔   索引   TB大小   间隔   索引   TB大小   间隔
  182   7700   197   10073   527   209   12488   635
  186   8272   614   200   10629   556   212   13177   689
  190   8886   625   203   11216   587   215   13904   727
  194   9546   660   206   11835   607   217   14411   507
  索引   TB大小   间隔   索引   TB大小   间隔   索引   TB大小   间隔
  218   14671   226   16931   596   234   19538   687
  220   15206   535   228   17548   617   236   20251   713
  222   15761   555   230   18188   640   238   20989   738
  224   16335   574   232   18851   663   240   21754   765
                                      表5
比较表4中CQI的TBS间隔,用户类型7、8和10的AMC步长应当在600比特的最小间隔附近,最好小于或等于该最小间隔。但是在CQI表中,TBS间隔的变化非常大,因此我们考虑已经定义好的HS-DSCH的TBS索引表。从HS-DSCH TBS映射表索引的控制精度的角度来看,确定AMC步长的第二原则是,从HS-DSCH TBS表中选择传输块索引间隔接近于上述CQI的最小间隔的一系列索引以及它所对应的传输块,求出所选择的索引对应的传输块之间的间隔,在这些间隔中选择一个最小值作为确定AMC步长的参考值。
具体来说,研究表5中所列的数据,在最大CQI的TBS是14411比特,最大的信道码字数是10,调制方式是16QAM的情况下,AMC的步长可以选择在507比特附近。在最大CQI的TBS是21754比特,最大的信道码字数是15,调制方式是16QAM的情况下,AMC的步长可以选择在535比特附近。
现在AMC的步长已经被确定,那么怎么来处理RLC分段的问题。很明显的在一个步长里面必须包含一个或多个MAC-d的PDU或者说是MAC-hs SDU,但是从传输效率的角度来看“包含一个MAC-d PDU”是最佳的。因为多个MAC-d PDU意味着更多的数据包头开销,引起传输效率的降低。而零个MAC-d PDU即AMC的步长小于MAC-hs SDU长度,这样必须通过填充比特来获得AMC的步长。
在每一个AMC步长中,有28个比特(UM(非确认)模式下20比特)是MAC和RLC的数据包头,其它部分是RLC的有效载荷。这些有效载荷的数据长度必须是8的倍数。如果在RLC PDU中不加任何填充,并且在MAC-hs PDU中加尽可能少的填充,则RLC分段的一个典型参考应用可见表6所示数值。
  类型11和120.8~1.6Mbit/s   类型1到61.2~3.6Mbit/s   类型7和87.2Mbit/s   类型1010.8Mbit/s
  UMD RLC分段   192bits   448bits   472bits   504bits
  AMD RLC分段   184bits   440bits   464bits   496bits
  RLC PDU   208bits   464bits   488bits   520bits
  MAC-d PDU   212bits   468bits   492bits   524bits
  MAC-hs PDU   21+212×N   21+468×N   21+492×N   21+524×N
  最大CQI TBS   3319bits   7168bits   14411bits   21754bits
  N值   15   15   29   41
                                               表6
上面所述的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本思想和典型结果。现在总结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的简要步骤,第一步根据用户终端能力确定对应AMC控制的传输块大小变化的步长,即AMC的控制精度,经过分析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则:1)确定AMC步长的首要原则是使得AMC步长在相邻CQI的间隔最小值附近,该相邻CQI的间隔即相邻CQI对应的传输块大小的差;2)确定AMC步长的第二原则是,顺序地从HS-DSCHTBS表中选择具有约等于上述CQI间隔最小值的间隔的索引传输块,计算所选择的相邻索引传输块的间隔,选择所计算索引传输块间隔的最小值作为该AMC步长的参考值。第二步,RLC分段的优选参数按照这样原则确定,在一个AMC步长里面只包含一个MAC-d PDU,或者说是RLC PDU,这样确定的RLC分段的优选参数是在小于“AMC步长减去头开销的值”的一定范围内的集合,该集合内8的倍数的数值都是本发明的方法的优选结果。该集合的范围大小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可以观察得到。更进一步的精选是通过数值模拟,选出那些具有较高传输效率并且方差最小的值。方差最小意味着不会出现在有些传输块索引点上需要很多的填充比特。
首先定义HS-DSCH信道的传输效率,
Figure A20041006687400151
L是RLC分段的AMD PDU长度(未加RLC头),N是一个TTI内传输块包含的MAC-d PDU的个数,分母是总的传输块长度,分子是在RLC层所见的有效载荷。图6和图7分别画出了在不同用户类型下随着RLC PDU长度变化平均传输效率变化的图。观察图6和图7,横坐标的间隔分别是40比特和80比特,最中间的值是前面所述表6中选择的典型参数值,纵坐标是所对应的传输块大小发生改变的最大的9个CQI值对应的传输效率的均值。可以看到,在中值左边,随着RLC PDU长度的减少,传输效率随之降低。在中值右边,虽然随着RLC PDU长度的增加,传输效率只是小幅的变化,但是TBS变化的幅度会随之增长,AMC的控制精度会越来越差。因此可以认为,RLC PDU长度的选择在图6和图7的中值±40或80比特的范围内是较理想的,该取值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该中值的大小,如果该中值较大,则取值范围较大,反之亦然。具体来说,对于用户类型11和12,RLC PDU长度的优选参数集合是在168~248之间,对于用户类型1到6,RLC PDU长度的优选参数集合是在384~544之间,对于用户类型7和8,RLC PDU长度的优选参数集合是在408~588之间,对于用户类型10,RLC PDU长度的优选参数集合是在440~600之间。
如前所述,传输效率的方差也是一个在优选RLC分段长度时可参考的量。因为方差小意味着不会出现在有些传输块索引点上需要很多的填充比特。如图8和图9所示,即便是平均传输效率相差无几,但是有些设定的RLC PDU在某些CQI点上的传输效率很低,即为了获得协议规定的TBS,必须有大量的填充比特加在MAC-hs PDU的尾部。从数值仿真的结果来看,有些RLC分段参数的优选值在整个TBS改变过程中显现出很平稳的传输效率。
本发明并没有要得出哪些参数值是最佳的,本发明只是提供了一个获得最优RLC分段参数值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根据该方法获得的优选参数值的集合。本发明还提供了一个进一步精选参数值的方法和依据。
图4和图5分别描绘了实施本发明的RLC分段方法的流程图和在无线承载建立或重配置时RLC分段参数配置的过程,具体的方法和分析已经在前面的方案阐述中详细说明了,这里只简要说明一下实施的过程。
如图4中所示,在步骤110中,设计RLC分段长度要分别考虑UE能力分类,UE能力分类意味着用户可以接收的最高传输数据速率;步骤120中,在某一UE能力分类对应的CQI映射表中,计算相邻CQI对应的传输块大小之间的间隔;步骤130中,选择在TBS映射表中部分索引,该部分索引对应此UE能力分类,所选择的相邻索引所对应的传输块的间隔约等于上述相邻CQI传输块间隔的最小值,计算所选择的索引对应的TBS之间的间隔;在步骤140和150中,综合考虑上两步的结果,确定AMC的步长的范围为所选择的索引传输块的间隔的最小值左右约40~80比特范围,根据AMC的步长范围确定RLC分段参数的优选值的集合,该集合是以AMC的步长范围减去包头之后所得的范围内8的倍数的数集合;最后一个步骤160是通过数值仿真在优选集中选出用于系统配置的精选值,依据是平均的传输效率较高,而且它们的方差较小。依照上述步骤,多个UE能力分类对应多个参数值,在无线承载中,RLC分段要与实际传输数据速率相对应,将UE能力分类对应到UE可承载的最大传输数据块瞬时速率,并组成了一个与RLC分段参数映射的表格。把该映射表存储在存储器中,以便于在建立或重建RLC实体或RB重配置时,执行RLC分段。
如图5中所示,在步骤200中应用图4中所示分段方法,在RNC设备初始化的时候建立RLC分段参数与数据传输速率的映射表。请注意,步骤200的方框为虚线,这表示该步骤可以独立存在,该步骤的结束不会直接导致下一个步骤210的执行。当在步骤210中有数据业务到达,并请求建立HS-DSCH信道上的无线承载时,或者当在步骤250进行RLC实体重建或RB重配置时,执行步骤220判断UE终端能力分类和分配的实际传输数据的最高速率,接着执行步骤230,参照预先存储的RLC分段参数映射表直接读出分段长度,最后在步骤240,在RB建立或重配置过程中创建RLC实体,配置RLC分段长度参数。以后每一次RLC实体从上层接收到SDU,都按照这个配置的分段长度将SDU截段和串接成同样的长度,加上RLC头传递给下面的MAC层,只有在RLC实体重建立或RB重配置时可以重复上述步骤220-240来更新该参数,如此处理随后的会话数据。
上文已经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原理和实现方法,但是还可以有其他变型。例如,在图4中的步骤130和140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原则,但是该步骤可以省略,仅仅使用CQI传输块间隔的最小值作为确定AMC步长的参考值。仿真步骤160也可以省略,例如本发明的方法可以简化为直接分别根据用户类型用CQI对应的传输块间隔的最小值作为AMC步长值,并且把AMC步长值减去包头长度而获得RLC分段长度。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本发明不限于在此所述的各种具体细节,可以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化,而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方法,其中包括如下步骤:
分别对按照接收能力分类的不同用户终端类型,以用于该用户终端类型的相邻信道质量指示对应的传输块大小之差的最小值作为参考值,确定相应的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控制的步长;
用所确定的所述步长值减去协议包头的长度所获得的数值作为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的长度;以及
按照所确定的分段长度对无线链路控制层的数据流进行分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控制的步长的步骤还包括如下步骤:
从所对应的传输块大小不同的多个信道质量指示中选择所对应的传输块最大的前几个信道质量指示;
计算相邻的信道质量指示对应的传输块之间的大小之差;
选择所计算的差值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步长的参考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段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计算的相邻的多个传输块大小的差值之间相差一倍以上,则从已知的索引传输块映射表中选择间隔接近所述最小值并且在所选择的信道质量指示对应的最大和最小传输块之间均匀分布的多个索引传输块;
计算所选择的相邻索引传输块之间的差值;
选择所计算的差值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步长的参考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分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长在所述参考值附近的一个范围内选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长的取值范围是所述参考值±80比特的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长的取值范围是所述参考值±40比特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段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
把所述步长的取值范围减去协议包头的长度获得所述分段长度的范围;
在分段长度的范围内选择8的倍数的数值作为候选值;
分别对各个分段长度候选值计算在所选择的各个信道质量指示的情况中的传输效率;
选择所述传输效率最高的前几个候选值,并且计算它们所获得的传输效率的方差;
选择方差最小的一个候选值作为优选分段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3、5、6和7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分段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对所有用户终端类型确定分段长度之后,存储该用户终端类型和所计算分段长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建立无线链路控制层实体时,判断当前用户终端的类型和分配的实际传输数据最高速率,并且根据所存储的对应关系获得相应的分段长度,创建无线链路控制层实体。
CN2004100668743A 2004-09-29 2004-09-29 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方法 Active CN17562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4100668743A CN1756254B (zh) 2004-09-29 2004-09-29 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4100668743A CN1756254B (zh) 2004-09-29 2004-09-29 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56254A true CN1756254A (zh) 2006-04-05
CN1756254B CN1756254B (zh) 2011-01-12

Family

ID=36689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100668743A Active CN1756254B (zh) 2004-09-29 2004-09-29 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756254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8715A (zh) * 2011-01-20 2011-06-0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包分段方法及设备
CN101449501B (zh) * 2006-05-19 2012-02-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
CN101360241B (zh) * 2008-04-01 2012-11-28 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音视频数据处理方法
US8982791B2 (en) 2009-12-30 2015-03-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of and Node B and user equipment for power control in case of segmentation
CN101548526B (zh) * 2006-12-14 2016-07-06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齐协议数据单元的方法和装置
CN106840381A (zh) * 2017-03-15 2017-06-13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一种爆破振动衰减效应的测试方法
WO2018028655A1 (en) * 2016-08-12 2018-02-15 Mediatek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data transmission by setting segmentation threshold based on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106504B (fi) * 1998-10-06 2001-02-15 Nokia Networks Oy Datan segmentointimenetelmä tietoliikennejärjestelmässä
CN1324864C (zh) * 2000-04-07 2007-07-04 诺基亚有限公司 固定大小的协议数据单元经过透明无线链路控制的传输
FR2809577B1 (fr) * 2000-05-25 2002-10-18 Mitsubishi Electric Inf Tech Methode de transmission de donnees combattant la degradation de la qualite de service
KR100662286B1 (ko) * 2000-11-30 2007-01-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링크 제어 계층에서의 프로토콜 데이터 유닛 송신 방법 및 무선 링크 제어 계층을 갖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CA2341917C (en) * 2000-12-29 2005-01-11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cket size dependent link adaptation for wireless packet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9501B (zh) * 2006-05-19 2012-02-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
CN101548526B (zh) * 2006-12-14 2016-07-06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齐协议数据单元的方法和装置
CN101360241B (zh) * 2008-04-01 2012-11-28 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音视频数据处理方法
US8982791B2 (en) 2009-12-30 2015-03-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of and Node B and user equipment for power control in case of segmentation
CN102823210B (zh) * 2009-12-30 2015-03-25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 在分段情况下用于功率控制的方法以及节点b和用户设备
CN102088715A (zh) * 2011-01-20 2011-06-0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包分段方法及设备
WO2018028655A1 (en) * 2016-08-12 2018-02-15 Mediatek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data transmission by setting segmentation threshold based on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TWI653871B (zh) 2016-08-12 2019-03-11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於傳輸時間間隔以設定分割臨界值的資料傳輸方法和裝置
US10341070B2 (en) 2016-08-12 2019-07-02 Mediatek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data transmission by setting segmentation threshold based on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CN106840381A (zh) * 2017-03-15 2017-06-13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一种爆破振动衰减效应的测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56254B (zh) 2011-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7212592B2 (en) Quality of service based resource determination and allocation apparatus and procedure in high speed packet access evolution and long term evolution systems
US9160484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DCCH blind decoding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CN1324864C (zh) 固定大小的协议数据单元经过透明无线链路控制的传输
CN2896706Y (zh) 媒体存取控制多任务/解多任务的使用者设备及基地台
CN1914879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降低协议数据单元的开销
CN1228939C (zh) 分组数据通信系统中媒介接入控制实体之间的信令方法
US808169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carrier HSDPA traffic transmission channel coding
CN100336332C (zh) 一种多频点小区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实现方法
EP1953971A1 (en) A channel for multicarrier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 and a method for allocating the carrier resource
CN1889751A (zh)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业务用户终端在多载波小区的工作方法
CN1395768A (zh) 数据传输块尺寸可选择的无线通信系统
CN102223205A (zh)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
CN104539390A (zh) 一种传送较高层数据流的方法和wtru及一种演进型节点b
CN1794625A (zh) 一种在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中hsdpa的实现方法
CN101032138A (zh) 在无线网络中传送数据
CN1602005A (zh) 控制链路适配的方法和分组无线系统
CN1968511A (zh) 无线网络随机接入资源的分配方法及系统
CN102571265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发送设备
CN101351033B (zh) 一种多载波增强上行接入系统的数据复用方法
KR20030068743A (ko) 무선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 송수신 및 처리방법
CN1756254B (zh) 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分段方法
US9191860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stimating size of map message in 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1039512A (zh) 高速下行共享信道的共享信息信道的信号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798446A (zh) 在Mac-ePDU 中传输短信令的方法
CN1867171A (zh) 一种提高专用信道无线资源利用率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SHANGHAI ALCATEL-LUCENT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BEIER AERKATE CO., LTD., SHANGHAI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206 Pudong Jinqiao Export Processing Zone, Nanjing Road, No. 388,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Alcatel-Luc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206 Pudong Jinqiao Export Processing Zone, Nanjing Road, No. 388,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Beier Aerkate Co., Ltd., Shanghai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206 Pudong Jinqiao Export Processing Zone, Nanjing Road, No. 388,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NOKIA Baer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01206 Pudong Jinqiao Export Processing Zone, Nanjing Road, No. 388,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Alcatel-Lucent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