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46578A - 便携式冷房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冷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46578A
CN1746578A CNA2004100718140A CN200410071814A CN1746578A CN 1746578 A CN1746578 A CN 1746578A CN A2004100718140 A CNA2004100718140 A CN A2004100718140A CN 200410071814 A CN200410071814 A CN 200410071814A CN 1746578 A CN1746578 A CN 17465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eat
air
cold house
portable c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718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成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A20041007181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746578A/zh
Publication of CN1746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65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便携式冷房装置,包括热电模块,用于吸收周围热量的吸热部和用于向周围发散热量的放热部相对应形成,当供给电流时,可同时进行吸热作用和放热作用;送风装置,其设置于吸热部侧并用于吹送空气,使吸热部和空气间进行热交换作用;放热装置,其设置于放热部侧,用于蒸发冷却放热部;控制部,用于调节热电模块和送风装置及放热装置的运行。本发明重量及体积较小,便于用户移动场所而使用;其无噪音及振动,同时不使用冷媒,从而可提供舒适的环境;并可根据用户个人的需要而调节冷房,从而提高满意度和冷房效率。

Description

便携式冷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冷房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冷房装置为利用冷冻循环,适于冷房居住空间、餐厅或办公室等室内空间的装置。下面参照附图1说明利用冷冻循环的冷房装置的运行。
通常,利用冷冻循环的冷房装置由压缩器(2)、冷凝器(4)、膨胀装置(6)、蒸发器(8)通过冷媒配管相连接而设置。其中,压缩器(2)用于将冷媒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冷凝器(4)用于将通过上述压缩器(2)的冷媒冷凝为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膨胀装置(6)由将通过上述冷凝器(4)的冷媒减压到低温低压的冷媒的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等构成;蒸发器(8)则用于将通过上述膨胀装置(6)的冷媒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
与此同时,上述冷凝器(4)的一侧设置有室外送风装置(图中未示),其包含有用于将室外空气强制吹送到上述冷凝器(4)侧的放热风扇(12)及电机(图中未示)。上述蒸发器(8)的一侧则设置有室内送风装置(图中未示),其包含有用于将室内空气强制吹送到上述蒸发器(8)侧的冷却风扇(14)及电机(图中未示)。
此时,通过上述冷凝器(4)的冷媒将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通过上述蒸发器(8)的冷媒则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同时冷却室内空气。
当然,用于驱动上述压缩器(2)、放热风扇(12)、冷却风扇(14)的电机的运行由控制部(图中未示)进行控制,根据需要冷房的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决定压缩器(2)、放热风扇(12)、冷却风扇(14)的容量,并由上述控制部调节其运行。
在如上结构的冷房装置中,压缩器(2)、冷凝器(4)、膨胀装置(6)、蒸发器(8),以及室外送风装置和室内送风装置将包含在一个单元制作,并固定设置于墙壁或窗口;也可将压缩器(2)、冷凝器(4)、膨胀装置(6),以及室外送风装置制作成一个室外单元并固定设置于室外空间,同时将室内送风装置制作成一个室内单元并固定设置于室内空间。
如上述结构的冷房装置在当压缩器(2)工作时,冷媒沿着冷冻循环而循环的同时,上述放热风扇(12)及冷却风扇(14)附加驱动,以将室外空气及室内空气分别强制吹送到上述冷凝器(4)及蒸发器(8)侧。
具体来说,随着上述压缩器(2)开始工作,冷媒将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通过上述压缩器(2)的冷媒继而通过上述冷凝器(4),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并冷凝为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通过上述冷凝器(4)的冷媒将通过上述膨胀装置(6)得到膨胀,从而减压为低温低压的冷媒,通过上述膨胀装置(6)的冷媒继而通过上述蒸发器(8),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以气态冷媒蒸发,同时冷却室内空气。
与此同时,随着上述放热风扇(12)开始工作,室外空气强制吹送到上述冷凝器(4)侧,使通过上述冷凝器(4)的冷媒和室外空气间进行流畅的热交换作用;随着上述冷却风扇(14)开始工作,室内空气强制吹送到上述蒸发器(8)侧,通过上述蒸发器(8)的冷媒和室内空气间也进行流畅的热交换作用。
但是,在现有的冷房装置中,由于冷媒压缩为高压状态,使其要求高压冷媒循环的压缩器及冷媒配管具有较高的耐压性,导致其重量及体积变大。同时,由于各结构通过冷媒配管相连接,限定其安装及移动,当用户移动到其它空间时则无法起到冷房效果。
此外,在现有的冷房装置中,由于压缩器与其它结构通过冷媒配管相连接,压缩器的振动及噪音传达到室内侧,使用户产生不适感。并且,由于通常使用氟利昂系列的冷媒,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还有,现有的冷房装置用于整个室内空间的冷房,从而无法都能满足室内用户每个人的要求。同时,由于对用户不在的区域也进行冷房,导致降低冷房的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冷产装置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冷房装置,其重量及体积较小,便于用户移动场所而使用;其无噪音及振动,同时不使用冷媒,从而可提供舒适的环境;并可根据用户个人的需要而调节冷房,从而提高满意度,和冷房效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便携式冷房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热电模块,用于吸收周围热量的吸热部和用于向周围发散热量的放热部相对应形成,当供给电流时,可同时进行吸热作用和放热作用;送风装置,其设置于上述吸热部侧并用于吹送空气,使上述吸热部和空气间进行热交换作用;放热装置,其设置于上述放热部侧,用于蒸发冷却上述放热部;控制部,用于调节上述热电模块和送风装置及放热装置的运行。
前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中热电模块由一对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构成,上述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的两端形成有上述吸热部和放热部。
前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中热电模块是多个串联连接。
前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中吸热部中设置有多个吸热片,用于扩展导热面积。
前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中放热部中设置有多个放热针,用于扩展导热面积。
前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中送风装置包含有:吸热流路引导装置,其内形成有用于吸入、排出空气的吸入口及排出口,上述吸入口及排出口之间内设有上述吸热部或吸热片,用于引导空气;冷却风扇及电机,其设置于上述吸热流路引导装置的内侧,使空气沿着上述吸热流路引导装置吹送。
前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中吸入口形成于下侧,上述排出口形成于上侧,上述冷却风扇设置于上述排出口的内侧。
前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中冷却风扇为横流式风扇。
前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中放热装置包含有:喷雾嘴,用于向上述放热部侧喷射水;放热风扇及电机,用于向上述放热部侧吹送空气,使从上述喷雾嘴向上述放热部喷射的水得到蒸发,从而冷却上述放热部。
前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中放热装置还包含有放热流路引导装置,其内形成有用于吸入排出空气的吸入口及排出口,并且上述吸入口及排出口之间内设有上述放热部,用于引导空气。
前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中在上述放热流路引导装置中,上述吸入口形成于上部,上述排出口形成于下部,上述放热风扇则设置于上述吸入口的内侧。
前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中放热装置还包含有:储水池,其设置于上述放热流路引导装置的下部,用于回收上述喷雾嘴中喷射的水并存储;机泵,用于将上述储水池中存储的水抽吸到上述喷雾嘴。
前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中喷雾嘴设置于上述放热流路引导装置的吸入口内侧,以便水从上述放热部的上侧喷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利用一般冷冻循环的冷房装置的工作状态图。
图2是本发明中的便携式冷房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中的便携式冷房装置主要部分的侧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中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工作在最佳状态时,输入到热电模块的电压对应的制冷量及性能系数的图表。
图5是本发明中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工作于最佳状态时,输入到机泵的电压对应的制冷量及性能系数的图表。
图6是本发明中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工作于最佳状态时,输入到冷却风扇的电压对应的制冷量及性能系数的图表。
图7是本发明中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工作于最佳状态时,输入到放热风扇的电压对应的制冷量及性能系数的图表。
图8是本发明中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工作于最佳状态时,空气的湿度对应的制冷量及性能系数的图表。
图9是本发明中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工作于最佳状态时,空气的温度对应的制冷量及性能系数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发明中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包括:热电模块(50),吸热部(52)和放热部(54)相对应形成,当供给电流时,上述吸热部(52)中进行吸收周围热量的吸热作用,上述放热部(54)中进行向周围发散热量的放热作用;送风装置(60),其设置于上述吸热部(52)侧,用于将空气吹送到上述吸热部(52)侧,使上述吸热部(52)和空气间进行热交换作用;放热装置(70),其设置于上述放热部(54)侧,用于将水喷射到上述放热部(54)侧,使其蒸发冷却上述放热部(54);控制部(80),用于调节上述热电模块(50)和送风装置(60)及放热装置(70)的运行。
具体来说,上述热电模块(50)是以作为能量变换材料的热电半导体为基本材料的片状电子冷却元件,由一对电子不足的P型半导体(P)和电子盈余的N型半导体(N)构成,上述P型半导体(P)和N型半导体(N)其一端通过金属电极多个交替串联连接。当相加直流电压时,不同的半导体内,电子以相同方向传输热量,使上述P型半导体(P)和N型半导体(N)的一端形成进行吸热作用的吸热部(52)的同时,上述P型半导体(P)和N型半导体(N)的另一端则形成进行放热作用的放热部(54)。
其中,上述热电模块(50)各连接有如陶瓷等构成的电热板(52a,54a),使热量直接传达到上述P型半导体(P)和N型半导体(N)。上述吸热部(52)侧的电热板(吸热板:52a)中形成有多个吸热片(52b),用于扩展吸热面积;上述放热部(54)侧的电热板(放热板:54a)中形成有多个放热针(54b),用于扩展放热面积。连接上述P型半导体(P)和N型半导体(N)的电极通过软焊等方法固定于上述电热板(52a,54a)上。
在此,上述热电模块(50)在上述吸热部(52)和放热部(54)之间的一部分夹有绝热壁(56),同时,上述P型半导体(P)和N型半导体(N)内设于分划壁(57)中。使其通过上述绝热壁(56),延迟上述放热部(54)侧的热量热传导到上述吸热部(52)侧;同时,通过上述分划壁(57),分划上述吸热部(52)侧的空间和放热部(54)侧的空间,从而防止流动于各空间的空气间通过对流产生热传达,继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与此同时,直流电源(DC power supply:58)连接到上述金属电极并提供设定电压。其中,上述设定电压设定为,当上述热电模块(50)中相加设定电压时,使上述吸入部(52)的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以下,同时防止上述放热部(54)的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以上,从而提高冷房性能。
如上结构的热电模块利用了珀尔贴效应,上述珀尔贴效应是由法国的物理学家‘ATHAHASE PELTIER(1785-1845)’发现的现象,指的是由一种金属形成闭环,当电流相加到闭环中间时,一端的接合部产生热量,另一端接合部则吸收热量。
此外,上述送风装置(60)包含有:吸热流路引导装置(62),其固定设置于上述分划壁(57)的一侧,内设有上述吸热部(52)侧的吸热板(52a)及吸热片(52b),并形成吸入口(62a)及排出口(62b)间空气流动的流路;冷却风扇(64)及电机(图中未示),其设置于上述吸热流路引导装置(62)的内侧,使空气沿着上述吸热流路引导装置(62)吹送。
这里,在上述吸热流路引导装置(62)中,上述吸入口(62a)形成于下侧,使相对较轻的热空气从下侧吸入并流动于上侧方向,以便上述吸热板(52a)及吸热片(52b)进行流畅的热交换;上述排出口(62b)则形成于上侧,使相对较重的冷空气从上侧排出并流动于下侧方向,以便空气流动更加流畅。上述吸入口(62a)和排出口(62b)之间的流路垂直形成,以使空气流动的损失最小化。
并且,上述冷却风扇(64)及电机最好设置于上述排出口(62b)的内侧,使排出于用户的冷气风量变大,并通过上述控制部(80)控制其运行。上述冷却风扇(64)最好采用横流式风扇(Cross flow fan),以便提高风量的同时减少噪音。
与此同时,上述吸热流路引导装置(62)的排出口(62b)侧还连接有流量计(Flow meter:66)及干湿温度计(Psychrometer:68),用于检测排出于用户的冷气风量和温度及湿度,上述控制部(80)则通过上述数据控制各结构。
此外,上述放热装置(70)包含有:放热流路引导装置(72),其固定设置于上述分划壁(57)的另一侧,内设有上述放热部(54)侧的放热板(54a)及放热针(54b),并形成吸入口(72a)及排出口(图中未示)之间空气流动的流路;喷雾嘴(74),用于向上述放热板(54a)及放热针(54b)侧喷射水;放热风扇(76)及电机(图中未示),用于向上述放热板(54a)及放热针(54b)侧吹送空气,使从上述喷雾嘴(74)向上述放热板(54a)及放热针(54b)喷射的水得到蒸发,从而冷却上述放热板(54a)及放热针(54b)。
这里,在上述放热流路引导装置(72)中,上述吸入口(72a)最好形成于上部,上述排出口形成于下部,上述放热风扇(76)及电机则设置于上述吸入口(72a)的内侧。上述喷雾嘴(74)设置于上述放热风扇(76)及电机的正下方,以便水从上述放热板(54a)及放热针(54b)的上侧流下并喷射,喷射水的孔(74h)则向上述放热板(54a)及放热针(54b)的上侧设置。
其中,上述放热风扇(76)及电机也通过上述控制部(80)控制其运行,上述放热风扇(76)也采用横流式风扇(Cross flow fan),以便提高风量的同时减少噪音。
与此同时,上述放热装置(70)还包含有:储水池(77),其设置于上述放热流路引导装置(72)的下部,用于回收上述喷雾嘴(74)中喷射的水并存储;机泵(78),用于将上述储水池(77)中存储的水抽吸到上述喷雾嘴(74)。上述机泵(78)也通过上述控制部(80)控制其运行。
此外,上述控制部由如下部分组成:数据输入部(82),用于获取向上述吸热流路引导装置的排出口(62b)侧的冷气风量及温度和湿度数据;运行控制部(84),其连接到上述数据输入部(82),用于将上述数据与用户设定的设定值或事先存储的基准值进行比较,从而调节各结构的运行。
其中,上述控制部(80)调节用于驱动上述冷却风扇(64)及放热风扇(76)的电机中输入的直流电压,或是调节输入到上述机泵(78)侧的直流电压。调节输入到各结构中的直流电压时,需要考虑到制冷量(Qc)及性能系数(Performance factor:COP)。
当然,上述热电模块(50)可直接连接于上述直流电源而供给到设定电压,也可通过上述控制部(80),调节从上述直流电源输入的电压大小并输入到上述热电模块(50)中。
这里,上述制冷量(Qc)为吸收到上述热电模块的吸热部(52)的热量,由如下的【数学式1】表示;上述性能系数(COP)为输入到上述热电模块(50)和冷却风扇(64)及放热风扇(76)和机泵的功率对应的制冷量的比,并由如下的【数学式2】表示。
【数学式1】
 Qc=mCpΔT
其中,上述Qc是制冷量,上述m是冷气流量,上述Cp是空气比热,上述ΔT是通过上述热电模块的吸热部(52)前/后的空气的温度差。
【数学式2】
COP = Q c W t + W p + W f 1 + W f 2
其中,上述COP是性能系数,上述Qc是【数学式1】中的制冷量,上述Wt,Wp,Wf1,Wf2分别供给到上述热电模块(50)、机泵(78)、冷却风扇(64)、放热风扇(76)的功率。
如上所述,当只考虑上述制冷量(Qc)时,上述控制部(80)控制提高向上述冷却风扇(64)及放热风扇(76)和机泵(78)侧提供的直流电压,以便增大风量的同时增大喷射的水量,从而提高热交换量;当同时考虑上述制冷量(Qc)和性能系数(COP)时,上述控制部(80)则控制各结构中输入最佳的直流电压,从而获得合适的制冷量(Qc)的同时,减少输入到各结构中的功率并获得一定量以上的制冷量(Qc)。
如图4至图7所示,在如上结构的便携式冷房装置中,考虑到制冷量(Qc)及性能系数(COP),并通过实验数据检测其最佳状态的结果,最好工作于输入到上述热电模块(50)、机泵(78)、冷却风扇(64)、放热风扇(76)的电压各为Vt=18V,Vp=6V,Vf1=24V,Vf2=24V,空气的相对湿度(Relativehumidity)为RH=60%,空气的温度为Ta=30℃的状态。
具体来说,当上述便携式冷房装置在上述最佳状态下,通过改变输入到上述热电模块(50)的电压(Vt)而工作时,如图4所示,供给到上述热电模块(50)中的电压(Vt)在15~20V的范围内,其制冷量(Qc)及性能系数(COP)显示较高,并在18V时显示最佳。
这是因为,当输入到上述热电模块(50)中的电压(Vt)过低的情况下,将无法保持上述吸热部(52)处于设定温度以下,从而制冷量(Qc)及性能系数(COP)较低显示;当输入到上述热电模块(50)中的电压(Vt)过高的情况下,上述放热部(54)过热,导致上述放热部(54)侧到上述吸热部(52)侧的热传达,从而制冷量(Qc)及性能系数(COP)较低显示。因此,输入到上述热电模块(50)中的电压(Vt)最好控制于适当的电压范围内。
即,当上述热电模块(50)工作时,输入到上述热电模块(50)中的电压在保证不产生放热部(54)到吸热部(52)的热传导的电压范围内,控制为取最高电压并输入。
此外,当上述便携式冷房装置在上述最佳状态下,通过改变输入到上述机泵(78)的电压(Vp)而工作时,如图5所示,供给到上述机泵(78)中的电压(Vp)在6~9V的范围内,其制冷量(Qc)及性能系数(COP)显示较高,并在6V时显示最佳。
这是因为,输入到上述机泵(78)中的电压(Vp)在9V时,其制冷量(Qc)最大,但由于输入到上述机泵(78)中的电压(Vp)越低,其性能系数(COP)越高显示,故输入到上述机泵(78)中的电压(Vp)也最好控制在适当的电压范围内。
当然,输入到上述机泵(78)中的电压可控制于,根据上述热电模块(50)的大小及喷雾嘴(74)的个数而决定的适当范围内。
此外,当上述便携式冷房装置在上述最佳状态下,通过改变输入到上述冷却风扇(64)的电压(Vf1)而工作时,如图6所示,供给到上述冷却风扇(64)中的电压(Vf1)在23~24V的范围内,其制冷量(Qc)及性能系数(COP)显示较高,并在24V时显示最佳。
这是因为,当输入到上述冷却风扇(64)中的电压(Vf1)过低的情况下,由于上述冷却风扇(64)输出的风量较小,空气无法与上述吸热部(52)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从而制冷量(Qc)及性能系数(COP)较低显示;当输入到上述冷却风扇(64)中的电压(Vf1)过高的情况下,输入到上述冷却风扇(64)的功率(Wf1)变大,导致性能系数(COP)较低显示。因此,输入到上述冷却风扇(64)中的电压(Vf1)最好控制于适当的电压范围内。
此外,当上述便携式冷房装置在上述最佳状态下,通过改变输入到上述放热风扇(76)的电压(Vf2)而工作时,如图7所示,供给到上述放热风扇(76)中的电压(Vf2)在23~24V的范围内,其制冷量(Qc)及性能系数(COP)显示较高,并在24V时显示最佳。
这是因为,当输入到上述放热风扇(76)中的电压(Vf2)过低的情况下,由于上述放热风扇(76)输出的风量较小,空气无法充分蒸发冷却上述放热部(54),从而制冷量(Qc)及性能系数(COP)较低显示;当输入到上述放热风扇(76)中的电压(Vf2)过高的情况下,输入到上述放热风扇(76)的功率(Wf2)变大,导致性能系数(COP)较低显示。因此,输入到上述放热风扇(76)中的电压(Vf2)最好控制于适当的电压范围内。
如上所述,上述控制部(80)在适当范围内控制各输入到上述热电模块(50)、机泵(78)、冷却风扇(64)、放热风扇(76)的电压。通过上述流量计和干湿温度计,检测出上述吸热流路引导装置的排出口(62b)中排出的冷气风量及温度和湿度时,上述数据输入部(82)将获取上述数据,上述运行控制部(84)则对上述数据进行比较计算,从而控制输入到各结构中的电压。
如图8、图9所示,当上述便携式冷房装置在上述最佳状态下,通过改变空气的相对湿度(RH)而工作时,如图8所示,当空气的相对湿度(RH)处于60%以下时,其制冷量(Qc)及性能系数(COP)显示较高。
这是因为,当上述便携式冷房装置工作于空气的相对湿度(RH)过高的场所时,上述热电模块的放热部(54)侧无法实现圆滑的蒸发冷却,从而制冷量(Qc)及性能系数(COP)显示较低。因此,最好在空气的相对湿度(RH)比一定的湿度(例如,RH=60%)更低的场所内使用。
此外,当上述便携式冷房装置在上述最佳状态下,通过改变空气的温度(Ta)而工作时,如图9所示,当空气的温度处于30℃以上时,其制冷量(Qc)及性能系数(COP)显示较高。
这是因为,当上述便携式冷房装置工作于空气的温度过低的场所时,由于上述热电模块的吸热部(52)和空气的温度差较小,使其无法实现圆滑的热传达作用,同时上述热电模块的放热部(54)侧无法实现圆滑的蒸发冷却,从而制冷量(Qc)及性能系数(COP)较低显示。因此,最好在空气的温度比设定温度(例如,Ta=30℃)更高的场所内使用。
下面说明如上结构的本发明中便携式冷房装置的工作原理。
首先,当已设定的直流电压供给到上述热电模块(50)时,在上述热电模块(50)中,上述P型半导体(P)和N型半导体(N)中的电子以相同方向移动,从而上述P型半导体(P)和N型半导体(N)的一端形成的吸热部(52)保持低温状态并进行吸热作用;同时,上述P型半导体(P)和N型半导体(N)的另一端形成的放热部(54)保持高温状态并进行放热作用。
其中,观察上述吸热部(52)侧的作用,上述冷却风扇(64)开始驱动后,通过上述吸热流路引导装置的吸入口(62a)吸入的空气,将沿着上述吸热流路引导装置(62)流动于上侧方向,通过上述吸热板(52a)及吸热片(52b)后,向上述吸热流路引导装置的排出口(62b)侧排出。空气与上述吸热板(52a)及吸热片(52b)进行热交换作用后,变为冷气而排出。
此时,由于上述吸热板(52a)及吸热片(52b)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较大,上述吸热部中可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作用。同时,由于上述吸热流路引导装置的排出口(62b)形成于上侧,从而冷气从上侧排出,流动于下侧方向并均匀混合。
此外,观察上述放热部(54)侧的作用,上述放热风扇(76)开始驱动后,通过上述放热流路引导装置的吸入口(72a)吸入的空气,将通过上述放热流路引导装置(72)流动于下侧方向,通过上述放热板(54a)及放热针(54b)后,向上述放热流路引导装置的排出口侧排出。空气与上述放热板(54a)及放热针(54b)进行热交换作用。
与此同时,上述机泵(78)开始驱动后,存储于上述储水池(77)中的水被抽吸,通过上述喷雾嘴(74)喷射到上述放热板(54a)及放热针(54b)侧,通过上述放热风扇(76)吹送的空气用于蒸发放热板(54a)及放热针(54b)的表面喷射的水,上述放热板(54a)及放热针(54b)表面的水蒸发时吸收蒸发热,从而上述放热部(54)得到蒸发冷却。
当然,喷射到上述放热板(54a)及放热针(54b)上的水一部分蒸发,其它水则再回收到上述储水池(77)中。
此时,上述热电模块(50)在上述吸热部(52)和放热部(54)之间设置有上述绝热壁(56),同时在上述放热部(54)侧进行顺畅(smoothly)蒸发冷却的放热作用,从而防止上述吸热部(52)和放热部(54)间的温度差变大引起的热传导,故可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
当然,上述流量计(66)及干湿温度计(68)用于检测通过上述吸热流路引导装置的排出口(62b)排出的冷气流量及温度和湿度。在上述控制部(80)中,上述数据输入部(82)获取上述流量计(66)及干湿温度计(68)检测得到的冷气流量及温度和湿度数据,上述控制部(84)则将上述数据与用户设定的设定值或事先存储的基准值比较计算,从而控制各供给到上述热电模块(50)、机泵(78)、冷却风扇(64)、放热风扇(76)的直流电压的大小。
本发明的优点如下所述:
第一,在本发明的便携式冷房装置中,在利用热电模块进行吸热作用的吸热部,空气通过热交换作用生成冷气,从而可减小产品的重量及体积,并可使用户移动场所便携使用。
第二,在本发明的便携式冷房装置中,在利用热电模块的热电(thermoelectric)过程构成冷冻循环,故可省略压缩器,从而防止噪音及振动的发生并可提供舒适的环境。同时,由于不使用附加的冷媒,还可减少环境污染。
第三,在本发明的便携式冷房装置中,由于只在用户位于的区域内设置个别冷房,从而可根据用户的个人取向调节冷房,进而提高个人满意度。此外,在热电模块中,由于对放热部进行蒸发冷却,可迅速对放热部进行放热,同时卡断吸热部和放热部之间的热传导,从而提高冷房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便携式冷房装置,其特征是,包括:
热电模块,用于吸收周围热量的吸热部和用于向周围发散热量的放热部相对应形成,当供给电流时,可同时进行吸热作用和放热作用;
送风装置,其设置于上述吸热部侧并用于吹送空气,使上述吸热部和空气间进行热交换作用;
放热装置,其设置于上述放热部侧,用于蒸发冷却上述放热部;
控制部,用于调节上述热电模块和送风装置及放热装置的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特征是:
上述热电模块由一对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构成,上述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的两端形成有上述吸热部和放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特征是:
上述热电模块是多个串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特征是:
上述吸热部中设置有多个吸热片,用于扩展导热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特征是:
上述放热部中设置有多个放热针,用于扩展导热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特征是:
上述送风装置包含有:吸热流路引导装置,其内形成有用于吸入、排出空气的吸入口及排出口,上述吸入口及排出口之间内设有上述吸热部或吸热片,用于引导空气;冷却风扇及电机,其设置于上述吸热流路引导装置的内侧,使空气沿着上述吸热流路引导装置吹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特征是:
上述吸入口形成于下侧,上述排出口形成于上侧,上述冷却风扇设置于上述排出口的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特征是:
上述冷却风扇为横流式风扇。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特征是:
上述放热装置包含有:喷雾嘴,用于向上述放热部侧喷射水;放热风扇及电机,用于向上述放热部侧吹送空气,使从上述喷雾嘴向上述放热部喷射的水得到蒸发,从而冷却上述放热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特征是:
上述放热装置还包含有放热流路引导装置,其内形成有用于吸入排出空气的吸入口及排出口,并且上述吸入口及排出口之间内设有上述放热部,用于引导空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特征是:
在上述放热流路引导装置中,上述吸入口形成于上部,上述排出口形成于下部,上述放热风扇则设置于上述吸入口的内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特征是:
上述放热装置还包含有:储水池,其设置于上述放热流路引导装置的下部,用于回收上述喷雾嘴中喷射的水并存储;机泵,用于将上述储水池中存储的水抽吸到上述喷雾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便携式冷房装置,其特征是:
上述喷雾嘴设置于上述放热流路引导装置的吸入口内侧,以便水从上述放热部的上侧喷射。
CNA2004100718140A 2004-09-06 2004-09-06 便携式冷房装置 Pending CN17465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4100718140A CN1746578A (zh) 2004-09-06 2004-09-06 便携式冷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4100718140A CN1746578A (zh) 2004-09-06 2004-09-06 便携式冷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6578A true CN1746578A (zh) 2006-03-15

Family

ID=36166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100718140A Pending CN1746578A (zh) 2004-09-06 2004-09-06 便携式冷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746578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83936A (en) * 2010-09-23 2012-03-28 Ng Ka Yu Portable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thermoelectric cooling
CN106196705A (zh) * 2016-08-30 2016-12-07 东莞理工学院 一种便捷式智能温控冷暖设备
CN108131862A (zh) * 2018-01-02 2018-06-08 湘潭大学 一种安全性能高的微型热电制冷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83936A (en) * 2010-09-23 2012-03-28 Ng Ka Yu Portable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thermoelectric cooling
CN106196705A (zh) * 2016-08-30 2016-12-07 东莞理工学院 一种便捷式智能温控冷暖设备
CN108131862A (zh) * 2018-01-02 2018-06-08 湘潭大学 一种安全性能高的微型热电制冷器
CN108131862B (zh) * 2018-01-02 2020-09-04 湘潭大学 一种安全性能高的微型热电制冷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00234C (zh) 具有热电模块的空调器
CN1821680A (zh) 具有喷射器的蒸汽压缩循环
CN1209591C (zh) 空调机
CN1796900A (zh) 混合制冷系统以及具有该混合制冷系统的冰箱和冷冻柜
CN1364994A (zh) 热电冷却器
CN101078583A (zh) 可调节冷媒流量的空调器及其调节方法
CN102128517A (zh) 冷热交换装置
CN1222742C (zh) 斯特林制冷循环系统
KR20070114097A (ko) 휴대용 냉방장치
CN101240924A (zh) 汽车电子冷暖空调
CN201129815Y (zh) 一种新型的冰冷扇
CN1746578A (zh) 便携式冷房装置
CN1231731C (zh) 包括附加的加热器的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操纵方法
CN1690595A (zh) 热泵及热泵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
CN110836427A (zh) 一种采用半导体制冷技术的电梯空调
CN1959227A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111174308B (zh) 一种可移动空调、空调集群及智能家居系统
CN111174299B (zh) 一种可移动空调、空调集群及智能家居系统
CN211781680U (zh) 一种空调制冷机组的控温调节装置
KR20180122227A (ko) 열전소자를 이용한 냉풍기용 냉각장치
CN111174307B (zh) 一种可移动空调、空调集群及智能家居系统
CN1808022A (zh) 空调器
WO2005064241A1 (en) Portable air conditioner
CN201973955U (zh) 一种新结构半导体冷藏暖藏箱
CN202869071U (zh) 一种新型简单高效半导体冷藏暖藏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60315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