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46571A - 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46571A
CN1746571A CN 200510010379 CN200510010379A CN1746571A CN 1746571 A CN1746571 A CN 1746571A CN 200510010379 CN200510010379 CN 200510010379 CN 200510010379 A CN200510010379 A CN 200510010379A CN 1746571 A CN1746571 A CN 17465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s
communicated
valve
condenser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1037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杨
姜益强
马最良
余延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 20051001037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746571A/zh
Publication of CN17465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65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40Geothermal heat-pump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涉及一种兼具土壤蓄冷和土壤源热泵双重功能的集成系统。目前所有采用土壤耦合热泵和蓄冷技术的系统都存在初投资和占地面积大等问题。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在制冷设备的冷凝器与冷却塔之间、冷凝器与地下埋管换热器之间、冷凝器与用户之间都通过管路连接组成环路;蒸发器与用户之间、蒸发器与地下埋管换热器之间都通过管路连接组成环路;地下埋管换热器与用户之间通过管路连接组成环路;本发明系统初投资小,占地面积小,容易管理和控制,且有利于土壤温度场恢复,便于推广应用。

Description

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兼具土壤蓄冷和土壤源热泵双重功能的集成系统。
背景技术
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因其使用可再生的地热能,被称为是21世纪的一项最具有发展前途的具有节能和环保意义的制冷空调技术。而蓄冷技术则是为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在以平衡电网峰谷负荷、削峰填谷为目的的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改变电力需求侧用电方式的空调技术。因此以适应国家电力需求侧宏观调控政策的蓄冷技术及符合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土壤耦合热泵技术成为倍受当前暖通空调界欢迎的两大技术。
尽管土壤耦合热泵技术与传统空调技术相比具有很多优点,但因其地埋管相对较大的初投资及占地面积问题已成为限制其广泛应用发展的致命弱点;此外,在冬夏负荷不平衡如夏季空调负荷大、冬季采暖负荷小的地区,土壤耦合热泵系统长期运行,使得土壤的温度逐年升高,最终导致在夏季制冷工况运行时,冷凝温度过高,使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制冷量下降,COP值减小。而蓄冷技术也因其蓄冷装置初投资较高、工程回收期较长以及运行控制管理较复杂,使得该技术的应用还不为广大业主所接受。而且,目前所有采用土壤耦合热泵技术和蓄冷技术的工程中,蓄冰装置和埋地盘管都是分别开设置的,这样不仅使系统的初投资更大,而且造成系统管理及控制更为复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土壤耦合热泵系统长期运行导致土壤温度场不能有效恢复及系统年久运行的出力不足问题,以及现有蓄冷装置与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分开设置存在初投资大及系统管理和控制复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使土壤温度场恢复、集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系统于一体的集成系统。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它包括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组成的制冷设备和冷却塔、水泵,制冷设备与冷却塔之间以及与用户之间都通过管路连接,在各连接管路上都设有阀门,它还包括地下埋管换热器,地下埋管换热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分别设有集水器和分水器;所述制冷设备的冷凝器与冷却塔之间、冷凝器与地下埋管换热器之间、冷凝器与用户之间都通过管路连接组成环路;蒸发器与用户之间、蒸发器与地下埋管换热器之间都通过管路连接组成环路;地下埋管换热器与用户之间通过管路连接组成环路;在各连接管路上设有1~24号阀门,各阀门的安装位置如下:在冷凝器与冷却塔之间的环路上:3号阀门的一端与冷凝器的出水口连通,3号阀门的另一端与冷却塔的入水口连通;9号阀门一端与10号阀门一端连通,9号阀门的另一端与冷却塔连通,10号阀门的另一端与1号水泵连通,1号水泵的另一端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与地下埋管换热器之间的环路上:5号阀门、21号阀门、24号阀门依次连通,5号阀门的另一端与冷凝器的出水口连通,24号阀门的另一端与集水器连通;11号阀门、22号阀门、23号阀门依次连通,11号阀门的另一端与9号阀门和10号阀门之间的管路连通,23号阀门的另一端与分水器连通;冷凝器与用户之间的环路上:4号阀门与2号阀门连通,4号阀门的另一端与冷凝器的出水口连通,2号阀门的另一端与用户的入水口连通;1号阀门、6号阀门、8号阀门依次连通,1号阀门的另一端与用户的出水口连通,8号阀门的另一端与1号水泵连通;在6号阀门与8号阀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分支管路,第一分支管路的另一端与5号阀门和21号阀门之间的管路连通,在第一分支管路上设有7号阀门;蒸发器28与地下埋管换热器之间的环路上:12号阀门、2号水泵、14号阀门、20号阀门依次连通,12号阀门的另一端与蒸发器28的出水口连通,20号阀门的另一端与24号阀门连通;17号阀门与18号阀门连通,17号阀门的另一端与蒸发器的入水口连通,18号阀门的另一端与23号阀门连通;蒸发器与用户之间的环路上:13号阀门的一端与用户的入水口连通,13号阀门的另一端与2号水泵连通;15号阀门的一端与用户的出水口连通,15号阀门的另一端与19号阀门、20号阀门之间的管路连通,19号阀门另一端与17号阀门连通;地下埋管换热器与用户之间的环路上:在12号阀门与2号水泵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分支管路,第二分支管路的另一端与17号阀门和18号阀门之间的管路连通,在第二分支管路上设有16号阀门。本发明将蓄冷技术与土壤耦合热泵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土壤耦合热泵系统的地下埋管换热器兼作蓄冷装置,在夜间电力低谷时段,将冷量部分或全部贮存到地下,以供白天用电高峰时段空调之用。这是以新技术改造传统空调系统,整合集成各个技术要素和成果,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节能和环保意义的全新的空调系统。对土壤耦合热泵系统而言是一种创新与发展,同时用土壤蓄冷来削峰填谷也是蓄冷空调中的一个全新的方向。该集成系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埋管换热器具有双重功效。在集成系统中,蓄冷装置与土壤耦合热泵系统的地下埋管换热器合二为一。一方面,地下埋管作为土壤耦合热泵系统的热交换器,土壤作为热泵系统的低位热源或热汇;另一方面,地下埋管作为蓄冷空调的蓄冷装置,取代传统蓄冷系统的蓄冰筒或蓄冰槽,土壤作为蓄冷系统的冷量贮存介质。由于地下埋管换热器具有双重功效,有效地解决了蓄冷装置的占地面积大、初投资高的问题;同时也改善了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夏季空调工况的运行性能,解决了单一的土壤耦合热泵系统运行年久出力不足的失效问题。
(2)为实现集成系统的各种功能,在系统中要求采用三工况冷热水机组。由于集成系统在不同的运行时段要求在土壤蓄冷、释冷流程、土壤耦合热泵系统的供暖流程及供冷流程间切换运行,因此,为实现系统在整个运行期间内的蓄冷、空调及供暖的功能,系统中冷热水机组要求具有三工况,即低温工况、空调工况和制热工况。
(3)该系统是具有蓄冷功能的土壤耦合热泵新系统。它不是将蓄冷装置(蓄冷槽、蓄冰筒等)机械地装配到土壤耦合热泵系统上而组成的新系统,而是将蓄冷系统与土壤耦合热泵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种既不同于单纯的蓄冷系统,又不同于单纯的土壤耦合热泵系统的全新的集成系统。同时,在夏季空调运行的极端工况下,可以通过调节土壤蓄冷方案或采用冷却塔补偿混合式系统来调节和控制盘管周围的土壤温度,来实现土壤耦合热泵系统的调峰功能。
(4)该系统可通过水流换向来实现供冷与供热工况的转换、蓄冷与释冷工况的转换、蓄冷空调系统运行模式的转换等,并在系统中增设冷却水系统。
(5)该系统既达到电力削峰填谷的目的,又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在空调中的应用。一个系统同时解决了目前空调中的两个热点难题。
与传统的土壤耦合热泵系统与传统蓄冷系统相比,本发明的优越性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该集成系统通过阀门的切换可实现系统在整个运行期间内的蓄冷、空调及供暖的功能;2.地下埋管换热器具有双重功效,有效地解决了蓄冷装置的占地面积大、初投资高的问题;3.改善了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夏季空调工况的运行性能,解决了单一的土壤耦合热泵系统运行年久出力不足的失效问题;4.该系统利用土壤蓄冷,具有电力削峰填谷的作用;5.该集成系统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在空调中的应用,是一种具有节能和环保意义的系统,有利于暖通空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图2是具体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具体实施方式三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具体实施方式四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具体实施方式五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具体实施方式六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具体实施方式七的结构示意图。
图1~图7中,各阀门为黑色实心时,表示该阀关闭;各阀门为空心时,表示该阀门开启。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参照图1,本实施方式包括由压缩机25、冷凝器26、节流阀27和蒸发器28组成的制冷设备、冷却塔29和水泵,制冷设备与冷却塔29之间以及与用户31之间都通过管路32连接,在各连接管路32上都设有阀门,它还包括地下埋管换热器33,地下埋管换热器33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分别设有集水器34和分水器35;
所述制冷设备的冷凝器26与冷却塔29之间、冷凝器26与地下埋管换热器33之间、冷凝器26与用户31之间都通过管路连接组成环路;蒸发器28与用户31之间、蒸发器28与地下埋管换热器33之间都通过管路连接组成环路;地下埋管换热器33与用户31之间通过管路连接组成环路;
在各连接管路上设有1~24号阀门,各阀门的安装位置如下:
在冷凝器26与冷却塔29之间的环路上:3号阀门3的一端与冷凝器26的出水口连通,3号阀门3的另一端与冷却塔29的入水口连通;9号阀门9一端与10号阀门10一端连通,9号阀门9的另一端与冷却塔29连通,10号阀门10的另一端与1号水泵30连通,1号水泵30的另一端与冷凝器26连通;
冷凝器26与地下埋管换热器33之间的环路上:5号阀门5、21号阀门21、24号阀门24依次连通,5号阀门5的另一端与冷凝器26的出水口连通,24号阀门24的另一端与集水器34连通;11号阀门11、22号阀门22、23号阀门23依次连通,11号阀门11的另一端与9号阀门9和10号阀门10之间的管路连通,23号阀门23的另一端与分水器35连通;
冷凝器26与用户31之间的环路上:4号阀门4与2号阀门2连通,4号阀门4的另一端与冷凝器26的出水口连通,2号阀门2的另一端与用户31的入水口连通;1号阀门1、6号阀门6、8号阀门8依次连通,1号阀门1的另一端与用户31的出水口连通,8号阀门8的另一端与1号水泵30连通;
在6号阀门6与8号阀门8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分支管路32-1,第一分支管路32-1的另一端与5号阀门5和21号阀门21之间的管路连通,在第一分支管路32-1上设有7号阀门7;
蒸发器28与地下埋管换热器33之间的环路上:12号阀门12、2号水泵36、14号阀门14、20号阀门20依次连通,12号阀门12的另一端与蒸发器28的出水口连通,20号阀门20的另一端与24号阀门24连通;17号阀门17与18号阀门18连通,17号阀门17的另一端与蒸发器28的入水口连通,18号阀门18的另一端与23号阀门23连通;
蒸发器28与用户31之间的环路上:13号阀门13的一端与用户31的入水口连通,13号阀门13的另一端与2号水泵36连通;15号阀门15的一端与用户31的出水口连通,15号阀门15的另一端与19号阀门19、20号阀门20之间的管路连通,19号阀门19另一端与17号阀门17连通;
地下埋管换热器33与用户31之间的环路上:在12号阀门12与2号水泵36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分支管路32-2,第二分支管路32-2的另一端与17号阀门17和18号阀门18之间的管路连通,在第二分支管路32-2上设有16号阀门16。
在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中,由于其地下埋管换热器33充当蓄冷系统的蓄冷装置和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地下埋管换热器的双重功能,并且在系统的各运行时段,由于建筑物负荷的特点及系统运行控制策略等因素的影响,要求系统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运行。按系统的运行策略及要求实现功能的不同,通过控制阀门的切换,可实现该集成系统的各种不同流程,以满足系统蓄冷、释冷、供冷、供暖的运行模式。
具体实施方式二:由于该系统是充分集成了蓄冷技术及土壤耦合热泵技术二者技术要素之优点,因此在夏季空调工况运行时,应发挥蓄冷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低谷时段的电力资源,避开高峰用电,削峰填谷,降低系统的运行费用,将建筑物的所用空调冷量全部或部分贮存到地下土壤中,实现空调电力负荷的转移。
本实施方式为土壤蓄冷运行模式,可以选择在用电低谷时段工作。此时,通过控制不同位置阀门的开关进而制备低温冷冻液,通过循环水泵使低温冷冻液在地下埋管换热器33管路中循环流动换热,将冷量贮存到土壤中。
参照图2,该工作过程中的阀门开合情况为:
将4号阀门4、5号阀门5、8号阀门8和11号阀门11关闭,3号阀门3、9号阀门9和10号阀门10开启,即令冷凝器26与冷却塔29之间的环路畅通,也就是冷却塔侧排热环路畅通;
将13号阀门13、15号阀门15、16号阀门16、19号阀门19、21号阀门21和22号阀门22关闭,将12号阀门12、14号阀门14、20号阀门20、24号阀门24、23号阀门23、18号阀门18和17号阀门17打开,即令地下埋管换热器33与蒸发器28之间的环路畅通,即地下埋管换热器33侧蓄冷环路畅通;
通过控制不同位置阀门的开合可以控制该系统内液体流程依次为(如图2中箭头所示):
冷却塔侧排热环路:冷凝器26→3号阀门3→冷却塔29→9号阀门9→10号阀门10→1号水泵30→冷凝器26;
地下埋管换热器33侧蓄冷环路:蒸发器28→12号阀门12→2号水泵36→14号阀门14→20号阀门20→24号阀门24→集水器34→地下埋管换热器33→分水器35→23号阀门23→18号阀门18→17号阀门17→蒸发器28。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为土壤释冷运行模式,可以选择在用电高峰时段工作。在电力高峰时段,冷水机组停机,通过开启用户31侧循环水泵,使载冷剂(防冻液)在地下埋管换热器33中循环流动,将低谷时段贮存于土壤中的冷量提取出来,供给空调系统使用。
参照图3,该工作过程中的阀门开合情况为:
将1号阀门1、2号阀门2、14号阀门14、19号阀门19、17号阀门17、12号阀门12、21号阀门21和22号阀门22关闭,将13号阀门13、15号阀门15、20号阀门20、24号阀门24、23号阀门23、18号阀门18和16号阀门16开启,即使地下埋管换热器33与用户31之间的环路畅通;
通过不同阀门的开合可以控制系统内液体流程依次为(如图3中箭头所示):2号水泵36→13号阀门13→用户31→15号阀门15→20号阀门20→24号阀门24→集水器34→地下埋管换热器33→分水器35→23号阀门23→18号阀门18→16号阀门16→2号水泵36。
具体实施方式四:为保证系统在冬、夏两季都能高效、正常地运行,地下垂直地下埋管换热器33的埋管间距不能设置太小,一般为1.5米以上;同时由于土壤的导热、蓄热(冷)性能等因素的影响,地下埋管换热器33的单位管长热流密度(或换热率)小,导致土壤蓄冷系统在释冷运行时,其释冷出水温度不会像冰蓄冷系统那样低;并且由于其埋管间距较大(相对冰蓄冷系统蓄冰槽内盘管),近盘管与远盘管区域土壤间存在着较大的温差,在温差传热的作用下,土壤温度会逐渐趋于一致。因此,即使是在总冷量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土壤中蓄存冷量的品质也会降低,导致系统释冷运行时的出水温度相对较高,这是土壤蓄冷系统与冰蓄冷系统的一个显著的差异。为了保证空调系统要求的水温及充分发挥土壤的蓄冷容量,所以本实施方式集成系统采用冷水机组与地下埋管换热器33的串联释冷运行模式,在该运行模式中采用冷水机组下游的工作方式。
参照图4,该工作过程中的阀门开合情况为:
将4号阀门4、5号阀门5、6号阀门6、7号阀门7、8号阀门8和11号阀门11关闭,3号阀门3、9号阀门9和10号阀门10开启,即使冷凝器26与冷却塔29之间的环路畅通,也就是冷却塔侧排热环路畅通;
将1号阀门1、2号阀门2、14号阀门14、16号阀门16、19号阀门19、21号阀门21和22号阀门22关闭,12号阀门12、13号阀门13、15号阀门15、20号阀门20、24号阀门24、23号阀门23、18号阀门18和17号阀门17开启,即使蒸发器28与用户31之间、蒸发器28与地下埋管换热器33之间全部畅通从而形成一个大环路,称为用户侧环路;
通过控制前面所述不同位置阀门的开合可以控制该系统内液体流程依次为(如图4中箭头所示):
冷却塔侧排热环路:冷凝器26→3号阀门3→冷却塔29→9号阀门9→10号阀门10→1号水泵30→冷凝器26;
用户侧环路:蒸发器28→12号阀门12→2号水泵36→13号阀门13→用户31→15号阀门15→20号阀门20→24号阀门24→集水器34→地下埋管换热器33→分水器35→23号阀门23→18号阀门18→17号阀门17→蒸发器28。
具体实施方式五:在冬、夏负荷不平衡地区,如夏季空调冷负荷大、冬季热负荷小的地区,夏季采用冷却塔补偿式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可以减小单一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地下埋管换热器33的尺寸与容量,减小埋管的占地面积并降低系统的初投资。
本实施方式为在夏季空调工况运行时,采用冷却塔补偿式土壤耦合热泵系统的阀门开启情况及系统内液体流动过程。
参照图5,该工作过程中的阀门开合情况为:4号阀门4、5号阀门5、6号阀门6、10号阀门10、18号阀门18和20号阀门20关闭,3号阀门3、9号阀门9、11号阀门11、22号阀门22、23号阀门23、24号阀门24、21号阀门21、7号阀门7和8号阀门8开启,即使冷凝器26与冷却塔29之间的环路和冷凝器26与地下埋管换热器33之间的环路全部畅通从而形成一个大环路,称为冷却塔侧环路;
1号阀门1、2号阀门2、14号阀门14、16号阀门16、20号阀门20和18号阀门18关闭,12号阀门12、13号阀门13、15号阀门15、19号阀门19和17号阀门17开启,即使蒸发器28与用户31之间的环路畅通,该环路称为用户侧环路;
通过控制前面所述不同位置阀门的开合可以控制该系统内液体流程依次为(如图5中箭头所示):
冷却塔侧环路:冷凝器26→3号阀门3→冷却塔29→9号阀门9→11号阀门11→22号阀门22→23号阀门23→分水器35→地下埋管换热器33→集水器34→24号阀门24→21号阀门21→7号阀门7→8号阀门8→1号水泵30→冷凝器26;对于该环路,从冷凝器出来的高温水(或防冻液)先通过冷却塔,将一部分冷凝热排放至周围的大气中,使进入地下埋管换热器33的水温降低,减小埋管的排热负荷,形成冷却塔与地下埋管换热器33串联排热的运行模式。
用户侧环路:蒸发器28→12号阀门12→2号水泵36→13号阀门13→用户31→15号阀门15→19号阀门19→17号阀门17→蒸发器28。
具体实施方式六:在冬季及过渡季,为保证土壤温度场的有效恢复及盘管周围土壤的能量平衡,土壤蓄冷与耦合热泵集成系统按传统的土壤耦合热泵系统的供冷、供暖运行模式工作,土壤作为热泵系统的冷、热源。
本实施方式为土壤耦合热泵系统供冷工况运行时的阀门开启情况及系统内液体的流动过程。
参照图6,该工作过程中的阀门开合情况为:
1号阀门1、2号阀门2、14号阀门14、16号阀门16、18号阀门18和20号阀门20关闭,12号阀门12、13号阀门13、15号阀门15、19号阀门19和17号阀门17开启,即使蒸发器与用户31间的环路畅通,该环路称为用户侧环路;
4号阀门4、3号阀门3、7号阀门7、8号阀门8他9号阀门9关闭,5号阀门5、21号阀门21、24号阀门24、23号阀门23、22号阀门22、11号阀门11和10号阀门10开启,即使冷凝器与地下埋管换热器33之间的环路畅通,该环路称为冷凝器侧环路;
通过控制前面所述不同位置阀门的开合可以控制该系统内液体流程依次为(如图6中箭头所示):
用户侧环路:蒸发器28→12号阀门12→2号水泵36→13号阀门13→用户31→15号阀门15→19号阀门19→17号阀门17→蒸发器28;
冷凝器侧环路:冷凝器26→5号阀门5→21号阀门21→24号阀门24→集水器34→地下埋管换热器33→分水器35→23号阀门23→22号阀门22→11号阀门11→10号阀门10→1号水泵30→冷凝器26;在冷凝器与地下埋管换热器33间形成封闭环路,通过流体在管路中的循环将冷凝热排至土壤中,土壤作为热泵系统的热汇。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为土壤耦合热泵系统供暖工况运行时的阀门开启情况及系统内液体的流动过程。
参照图7,该工作过程中的阀门开启情况为:
3号阀门3、5号阀门5、7号阀门7、10号阀门10、13号阀门13和15号阀门15关闭,4号阀门4、2号阀门2、1号阀门1、6号阀门6和8号阀门8开启,即使冷凝器与用户31间的环路畅通,该环路称为用户侧环路;
16号阀门16、19号阀门19、21号阀门21和22号阀门22关闭,12号阀门12、14号阀门14、20号阀门20、24号阀门24、23号阀门23、18号阀门18和17号阀门17开启,即使蒸发器与地下埋管换热器33之间的环路畅通;
通过控制前面所述不同位置阀门的开合可以控制该系统内液体流程依次为(如图7中箭头所示):
用户侧环路:冷凝器26→4号阀门4→2号阀门2→用户31→1号阀门1→6号阀门6→8号阀门8→1号水泵30→冷凝器26;
蒸发器与地下埋管换热器33之间的环路:蒸发器28→12号阀门12→2号水泵36→14号阀门14→20号阀门20→24号阀门24→集水器34→地下埋管换热器33→分水器35→23号阀门23→18号阀门18→17号阀门17→蒸发器28;蒸发器与地下埋管换热器33形成封闭环路,载热流体在地下埋管换热器33中循环流动,与盘管周围土壤进行热交换,提取土壤中的低品位热能,通过热泵机组提升后向建筑物供暖,此时土壤作为热泵系统的低位热源。

Claims (1)

1.一种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它包括由压缩机(25)、冷凝器(26)、节流阀(27)和蒸发器(28)组成的制冷设备、冷却塔(29)和水泵,制冷设备与冷却塔(29)之间以及与用户(31)之间都通过管路(32)连接,在各连接管路(32)上都设有阀门,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地下埋管换热器(33),地下埋管换热器(33)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分别设有集水器(34)和分水器(35);
所述制冷设备的冷凝器(26)与冷却塔(29)之间、冷凝器(26)与地下埋管换热器(33)之间、冷凝器(26)与用户(31)之间都通过管路连接组成环路;蒸发器(28)与用户(31)之间、蒸发器(28)与地下埋管换热器(33)之间都通过管路连接组成环路;地下埋管换热器(33)与用户(31)之间通过管路连接组成环路;
在各连接管路上设有1~24号阀门,各阀门的安装位置如下:
在冷凝器(26)与冷却塔(29)之间的环路上:3号阀门(3)的一端与冷凝器(26)的出水口连通,3号阀门(3)的另一端与冷却塔29的入水口连通;9号阀门(9)一端与10号阀门(10)一端连通,9号阀门(9)的另一端与冷却塔(29)连通,10号阀门(10)的另一端与1号水泵(30)连通,1号水泵(30)的另一端与冷凝器(26)连通;
冷凝器(26)与地下埋管换热器(33)之间的环路上:5号阀门(5)、21号阀门(21)、24号阀门(24)依次连通,5号阀门(5)的另一端与冷凝器(26)的出水口连通,24号阀门(24)的另一端与集水器(34)连通;11号阀门(11)、22号阀门(22)、23号阀门(23)依次连通,11号阀门(11)的另一端与9号阀门(9)和10号阀门(10)之间的管路连通,23号阀门(23)的另一端与分水器(35)连通;
冷凝器(26)与用户(31)之间的环路上:4号阀门(4)与2号阀门(2)连通,4号阀门(4)的另一端与冷凝器(26)的出水口连通,2号阀门(2)的另一端与用户(31)的入水口连通;1号阀门(1)、6号阀门(6)、8号阀门(8)依次连通,1号阀门(1)的另一端与用户(31)的出水口连通,8号阀门(8)的另一端与1号水泵(30)连通;
在6号阀门(6)与8号阀门(8)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分支管路(32-1),第一分支管路(32-1)的另一端与5号阀门(5)和21号阀门(21)之间的管路连通,在第一分支管路(32-1)上设有7号阀门(7);
蒸发器(28)与地下埋管换热器(33)之间的环路上:12号阀门(12)、2号水泵(36)、14号阀门(14)、20号阀门(20)依次连通,12号阀门(12)的另一端与蒸发器(28)的出水口连通,20号阀门(20)的另一端与24号阀门(24)连通;17号阀门(17)与18号阀门(18)连通,17号阀门(17)的另一端与蒸发器(28)的入水口连通,18号阀门(18)的另一端与23号阀门(23)连通;
蒸发器(28)与用户(31)之间的环路上:13号阀门(13)的一端与用户(31)的入水口连通,13号阀门(13)的另一端与2号水泵(36)连通;15号阀门(15)的一端与用户(31)的出水口连通,15号阀门(15)的另一端与19号阀门(19)、20号阀门(20)之间的管路连通,19号阀门(19)另一端与17号阀门(17)连通;
地下埋管换热器(33)与用户(31)之间的环路上:在12号阀门(12)与2号水泵(36)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分支管路(32-2),第二分支管路(32-2)的另一端与17号阀门(17)和18号阀门(18)之间的管路连通,在第二分支管路(32-2)上设有16号阀门(16)。
CN 200510010379 2005-09-28 2005-09-28 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 Pending CN17465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10010379 CN1746571A (zh) 2005-09-28 2005-09-28 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10010379 CN1746571A (zh) 2005-09-28 2005-09-28 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6571A true CN1746571A (zh) 2006-03-15

Family

ID=36166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010379 Pending CN1746571A (zh) 2005-09-28 2005-09-28 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746571A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8671A (zh) * 2010-06-12 2010-10-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具有调节土壤温度功能的土壤源热泵系统
CN102331053A (zh) * 2011-05-03 2012-01-25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热泵系统
CN102620482A (zh) * 2012-04-10 2012-08-01 北京工业大学 冷却塔季节性土壤热恢复系统
CN102705927A (zh) * 2012-01-05 2012-10-03 王全龄 一种冰蓄冷蓄热超低温热泵空调
CN102705928A (zh) * 2012-01-05 2012-10-03 王全龄 一种冰蓄冷蓄热空调
CN103206752A (zh) * 2012-01-11 2013-07-17 江苏心日源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小型地源热泵机组的春秋模式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05485807A (zh) * 2015-12-08 2016-04-13 邢台兆丰源地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浅层地能智能中央空调
CN106369874A (zh) * 2016-08-27 2017-02-01 重庆鸿佳新科技有限公司 冰源热泵系统
CN108981229A (zh) * 2018-08-09 2018-12-11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带辅助冷源的地铁废热源热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9269148A (zh) * 2018-09-29 2019-01-25 江苏零能冠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零压差无干扰水力热搬运系统
CN110243008A (zh) * 2019-04-19 2019-09-17 华清安泰(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温场自修复的地热能与空气能耦合式热泵空调系统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8671B (zh) * 2010-06-12 2012-11-14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具有调节土壤温度功能的土壤源热泵系统
CN101858671A (zh) * 2010-06-12 2010-10-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具有调节土壤温度功能的土壤源热泵系统
CN102331053B (zh) * 2011-05-03 2013-10-23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热泵系统
CN102331053A (zh) * 2011-05-03 2012-01-25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热泵系统
CN102705927B (zh) * 2012-01-05 2015-08-12 王全龄 一种冰蓄冷蓄热超低温热泵空调
CN102705927A (zh) * 2012-01-05 2012-10-03 王全龄 一种冰蓄冷蓄热超低温热泵空调
CN102705928A (zh) * 2012-01-05 2012-10-03 王全龄 一种冰蓄冷蓄热空调
CN103206752A (zh) * 2012-01-11 2013-07-17 江苏心日源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小型地源热泵机组的春秋模式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02620482A (zh) * 2012-04-10 2012-08-01 北京工业大学 冷却塔季节性土壤热恢复系统
CN105485807A (zh) * 2015-12-08 2016-04-13 邢台兆丰源地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浅层地能智能中央空调
CN106369874A (zh) * 2016-08-27 2017-02-01 重庆鸿佳新科技有限公司 冰源热泵系统
CN108981229A (zh) * 2018-08-09 2018-12-11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带辅助冷源的地铁废热源热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9269148A (zh) * 2018-09-29 2019-01-25 江苏零能冠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零压差无干扰水力热搬运系统
CN110243008A (zh) * 2019-04-19 2019-09-17 华清安泰(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温场自修复的地热能与空气能耦合式热泵空调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46571A (zh) 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
US1026076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trofitting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ing all-weather solar heating
CN202253940U (zh) 一种寒区用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复合能源系统
CN102645055B (zh) 自适应匹配的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装置
CN100453926C (zh) 光伏太阳能热泵多功能一体化系统
CN202382474U (zh) 太阳能、地热一体化集成蓄电、加热、制冷系统
CN1789877A (zh) 自然冷能的热管装置及其应用
CN102589071B (zh) 超导热传递冷暖装置
CN109883082B (zh) 一种无结霜空气源蓄能式热泵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924473A (zh)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CN108870598A (zh) 一种分离式热管蓄能空调系统
CN103307803A (zh) 一种复合利用能量的冷、热水供应装置
CN101769654B (zh) 压缩式热泵供热系统以及供热方法
CN102679619B (zh) 基于雨水蓄渗及太阳能蓄热—土壤源热泵一体化系统
CN201396872Y (zh) 节能型全自动冷、热水中央空调系统
CN110068038A (zh) 一种太阳能或空气能热电联供系统及其方法
KR100530259B1 (ko) 축열식 지열히트펌프유닛
CN101806515B (zh) 太阳能空调热水三联供系统
CN106839217B (zh) 脱电独立运行复合式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528295B (zh) 复合能源热泵式节能型户式中央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10292430U (zh) 一种跨季蓄冷冻土源热泵系统
CN102095234A (zh) 太阳能热泵与动力热管复合系统
CN107655124A (zh) 一种融霜非间断供热的空气源热泵系统
CN114413326B (zh) 一种太阳能热管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209588C (zh) 土壤蓄热式太阳能热泵供热系统及供热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