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45578A - 记录/重现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重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45578A
CN1745578A CN 200380109531 CN200380109531A CN1745578A CN 1745578 A CN1745578 A CN 1745578A CN 200380109531 CN200380109531 CN 200380109531 CN 200380109531 A CN200380109531 A CN 200380109531A CN 1745578 A CN1745578 A CN 17455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data
audio data
video data
recor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38010953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59855C (zh
Inventor
冈田孝文
下田代雅文
后藤芳稔
坂内达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45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55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5985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5985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通过设计出用于在记录后编辑的重复处理的一个周期内进行访问的方法,提供了一种记录/重现装置,该记录/重现装置能够在传统方法确定出不可能执行记录后编辑的盘上执行记录后编辑,并能够重现由此执行记录后编辑的数据。该记录/重现装置设置有:用于记录或重现信息的拾取装置,和控制该拾取装置操作的控制部件,其中,在信息记录介质上,在不同于其中相继记录有包括原始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的数据块的主序列的分立区域中,形成相继记录有包括记录后音频数据的数据块的附加序列,从信息记录介质执行重现时,控制部件按照这样的方式对该拾取装置的操作进行控制,即,拾取装置交替访问主序列和附加序列,并在每个访问中相继重现多个数据块。

Description

记录/重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其上记录实时数据和从其上重现实时数据的信息记录介质。特别是,本发明涉及能够在信息记录介质上执行记录后编辑与记录并从已执行记录后(post record)编辑与记录的信息记录介质执行重现的记录/重现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存在有作为信息记录介质且具有扇区结构的光盘。近年来,由于介质变得具有更高密度和更大容量,从而在更多应用中对包括音频数据或视频数据在内的实时数据可执行记录、重现和编辑。
作为一种编辑形式,存在称作“记录后(在记录之后)编辑”的编辑技术。记录后编辑是重现已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上的数据,然后对重现数据进行处理并再次将其记录在该信息记录介质上的编辑技术。作为记录后编辑的示例,一种使用是可以想象到的,在这种使用中重现已记录的音频数据或视频数据,并经过将音频数据与作为诸如背景音的音乐进行混合或将字幕图像迭加到视频数据上的处理,然后再次将其记录在盘上。
以下,作为传统技术的一个示例,将描述与在记录后编辑中同时记录和重现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的条件相关的示例。
图2一维显示出在盘上音频数据记录区和视频数据记录区的一部分设置。在图2中,210,212,220,222和240表示音频数据记录区,在这些记录区域中分别记录有音频数据组A1,A2,Aj,Aj+1和Ae。此外,211,213,221,223和241表示视频数据记录区,在这些记录区域中分别记录有视频数据组V1,V2,Vj,Vj+1和Ve。音频数据记录区和视频数据记录区在盘上交替设置。例如,将与音频数据A1的音频相对应的视频记录为视频数据V1,以同样方式,A2与V2,Aj与Vj,Aj+1与Vj+1和Ae与Ve各自彼此相对应。此外,同一盘上还设置有可记录音频数据或视频数据且将其与上述数据相隔离的区域。其中,这样的音频数据记录区如图2中所示,250,252,260,262和270表示作为分立区域的音频数据记录区。记录到这些区域中的音频数据组分别表示为B1,B2,Bj,Bj+1和Be。视频数据记录区241和音频数据记录区250在同一盘上,但在设置上将它们彼此分隔开。应该注意,在A1前,在V2与Aj之间以及Vj+1与Ae之间,存在大量的音频数据记录区与视频数据记录区对,但并未将它们显示出。同样,在分立区域中B2与Bj之间以及Bj+1与Be之间,存在大量的音频数据记录区。此外,在音频数据记录区与视频数据记录区之间,或在视频数据记录区与音频数据记录区之间,可存在另一类型的数据,不过未将其显示出。后面会参照图5描述此另一类型的数据。
现将描述关于对如图2中所示设置的数据执行记录后编辑的传统示例。在图2中,显示出音频的记录后开始点在音频数据A1的中间,视频的记录后开始点在与A1对应的视频数据V1的中间。在记录后编辑中,当重现视频和音频用于确认时,确定记录后开始点,并启动记录后编辑。从而,在已从A1稍前的数据启动重现的状态中,启动包括如图2所示记录后编辑点在内的音频数据A1的记录后编辑。当启动记录后编辑时,不仅重现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还同时记录视频或音频。
图3显示出用于执行记录后编辑的传统方法的一个示例。图3所示记录区域与图2所示记录区域相同。在如图3所示传统记录后编辑的示例中,将描述其中未使用盘上的分立区域而将以前重现和处理的音频数据记录到已记录了数据的音频数据记录区中的示例。在该说明中,用于重现在已记录了数据的数据记录区中的数据,对重现的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将该数据再次记录在同一记录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称为“在相同区域的记录后编辑”。
在图3中,假设重现已从稍前于音频数据A1的数据开始,且在盘上重现了直至A1开始边界的数据。自开始边界到终止边界重现A1所需的时间表示为TA。重现A1后,访问视频数据V1的开始边界。在图3中,从A1的终止边界到V1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表示为Tfav,但在连续设置A1和V1且其间没有插入数据时,可将Tfav视为0或忽略不计。然后,开始重现V1。在图3中,自开始边界到终止边界重现V1所需的时间表示为TcV1。
在直至该点的处理中,以预定方式解码自盘上读出的A1和V1,并将其作为实际音频和视频输出。此外,对于记录后编辑,需要对这些音频和视频进行处理,以将它们编码成能够将该数据再次记录在盘上的数据格式。因此,在准备好记录后编辑中要写回到盘上的数据前需要一定的处理时间。在图3中显示出一个示例,在该示例中,由于该处理时间,在从盘读出直至视频数据V1的终止边界的数据时,还未准备好要写回到音频数据A1上的记录后数据,从而,直接访问下一个音频数据A2的开始边界。在图3中,从V1的终止边界到A2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表示为Tfva,但连续设置V1和A2且在其间没有插入数据时,可将Tfva视为0或忽略不计。
随后,假设以相似的方式读出直至视频数据V2终止边界的数据,且到该时刻已准备好上述要写回到A1上的记录后数据。然后,为了记录该记录后数据,在盘上执行从V2终止边界到A1开始边界的访问。在图3中,该访问时间表示为Tf(1)。在那时,将盘装置从重现操作切换到记录操作。一般而言,当在重现操作与记录操作之间对盘装置进行切换时,通常需要预定的切换处理时间。因此,访问时间Tf(1)表示从V2终止边界移到A1开始边界的时间和从重现切换到记录的处理时间中较长的时间。在已到达音频数据A1的开始边界并完成从重现到记录的切换处理的状态中,将记录后数据记录到音频数据A1上。在图3中,实现该记录所需的时间表示为TA。在记录了直至A1终止边界的数据后,执行从音频数据A1终止边界到音频数据A3开始边界的访问,以重现下一个数据。在图3中,该访问时间表示为Tf(1)。在那时,由于盘装置要从记录操作切换到重现操作,从而需要预定的切换处理时间。因此,访问时间Tf(1)表示从A1终止边界移到A3开始边界的时间和从记录切换到重现的处理时间中较长的时间。
随后,以类似的方式读出音频数据A3和视频数据V3,至此时刻已准备好要写回到其前面A2上的记录后数据,从而访问音频数据A2,并在其上执行记录。然后,访问其下一个重现数据的开始边界,重复这些操作。在传统示例中,通过重复这些处理来执行记录后编辑。
在图3中从音频数据记录区220到视频数据记录区223的部分显示出该传统记录后编辑中重复处理的一个周期。在传统记录后编辑的一个周期内,重现音频数据Aj+1和视频数据Vj+1,然后访问其先前的音频数据Aj,在其上记录记录后数据,操作再次回到其下一个重现数据。在图3中,重现音频数据所需的时间表示为TA,重现视频数据Vj+1所需的时间为TcVj+1,访问时间为Tf(j)。为执行记录后编辑,需要满足在此一个周期内执行连续重现的条件。
图9显示出在分立区域中执行记录后编辑的传统方法的一个示例。如图9所示记录区域与图2所示相同。在如图9所示传统记录后编辑的示例中,使用盘上的分立区域执行记录后编辑。在该说明中,将重现在已记录有数据的数据记录区中的数据,对重现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将该数据记录到与盘上重现数据分开的分立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称为“分立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
在访问所要记录有记录后数据的区域所需时间方面,在如图9所示分立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与如图3所示相同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之间存在差异。在如图3所示相同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中,从视频数据Vj+1的终止边界到音频数据Aj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表示为Tf(j),由于重现数据和记录数据在同一区域中,从而这属于短距离访问。另一方面,在图9中,从视频数据Vj+1的终止边界到音频数据记录区260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表示为Tf,由于记录后中使用的该分立区域在盘上被分开设置,从而这属于长距离访问。在图9中,将记录后数据Bj记录到作为分立区域的音频数据记录区260中所需的时间表示为TB,可将TB视为与如图3所示相同区域中记录后编辑中的TA一样具有相同的时间长度。
如上所述,相同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与分立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它们对执行记录后记录的区域进行访问所需的时间。其中,两者的访问时间均表示为Tf(j)。为实现记录后编辑,需要满足在记录后编辑的重复处理的一个周期内执行相继重现的条件。
在记录后编辑的一个周期内,对于第j个视频数据Vj,若将视频数据的大小视为YVj,视频数据的比特率为VdVj,重现视频数据的时间为TcVj,记录或重现音频数据的时间为TA,自音频数据到视频数据的访问时间为Tfav,读出一个ECC块的时间为Ts,在视频数据中跳过的ECC块的数量为“a”,在音频数据中跳过的ECC块的数量为“b”,为实现记录后编辑的一个周期,需满足
(消耗第j个视频数据所需的时间)≥(处理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即
YVj/VdVj≥TA+Tfav+TcV(j+1)+2×Tf(j)+TA+(a+2×b)×Ts。
除以上所述外,作为与在光盘上的记录后编辑相关的技术,例如,在JP H11-259992A(图3)中披露了其中记录原始AV数据而同时预先预留记录后编辑区域的技术。应注意到,在JP H11-259992A没有指出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
然而,在如图3所示的传统方法中,每次当在记录后编辑的重复处理的一个周期内记录一组记录后数据时,都必须执行访问,从而就存在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变得严格的问题。当使用此传统方法并确定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时,通常确定出在记录有视频和音频的盘上不能执行记录后编辑。
发明内容
鉴于传统方法的这些问题,本发明的目标在于,通过设计出用于在记录后编辑的重复处理的一个周期内进行访问的方法,提供一种记录/重现装置,该记录/重现装置能够在传统方法确定出不可能执行记录后编辑的盘上执行记录后编辑,并能够重现对其执行记录后编辑的数据。
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记录/重现装置为用于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重现装置,在该信息记录介质上,彼此独立地记录有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所述记录/重现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信息记录介质上,在不同于其中相继记录有包括原始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的数据块的主序列的分立区域中,形成相继记录有包括记录后音频数据的数据块的附加序列,所述记录/重现装置设置有:拾取装置,用于向信息记录介质记录信息或从该信息记录介质上重现信息;和控制部件,用于对拾取装置的操作进行控制,其中,从信息记录介质执行重现期间,控制部件按照这样的方式对拾取部件的操作进行控制,即,拾取装置交替访问主序列和附加序列,并在每次对主序列和附加序列中每一个的访问中重现连续M(M为等于或大于2的整数)个数据块。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记录/重现装置为在信息记录介质上彼此独立地记录有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的记录/重现装置。所述记录/重现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信息记录介质上,在不同于其中要记录包括原始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的数据块的第一区域的分立区域中,设置有要记录包括记录后音频数据的数据块的第二区域,所述记录/重现装置设置有:拾取装置,用于在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信息或从该信息记录介质重现信息;和控制部件,用于对拾取装置的操作进行控制,其中,当将记录后音频数据记录到其上记录有原始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的信息记录介质上时,控制部件按照这样的方式对拾取部件的操作进行控制,即,从第一区域重现连续M(M为等于或大于2的整数)个数据块,然后将对应于该M个数据块的包含有记录后音频数据的M个数据块相继续记录到第二区域中。
在本发明中,从记录或重现的开始到结束,M的值是固定的,不过也有可能在执行记录或重现操作的同时,控制部件根据各种条件,如记录或重现操作期间记录缓冲区或重现缓冲区中的数据量,动态地改变M值。
如上所述,当将经过记录后编辑的数据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上时,将包括记录后音频数据的多个数据块相继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上,当从经过记录后编辑的信息记录介质执行重现时,在每次对主序列和附加序列中每一个的访问中,相继重现多个连续的数据块。从而,能够减少拾取装置的访问操作次数。因此,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变得易于实现,从而,在传统上确定不可能执行记录后编辑的信息记录介质上,也能够执行记录后编辑,也能够从信息记录介质执行重现。
附图说明
图1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相同区域中执行记录后编辑的方法。
图2一维显示出在盘上音频数据记录区和视频数据记录区的一部分设置。
图3显示出用于执行记录后编辑的传统方法的一个示例。
图4包括详细显示出音频数据记录区的图。
图5包括详细显示出对于音频数据和另一类型数据的记录区域的图。
图6显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编辑模型。
图7显示出在记录缓冲区和重现缓冲区中的数据量随时间的变化。
图8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相同区域中对M对相继执行记录后编辑的方法。
图9显示出在分立区域中执行记录后编辑的传统方法的一个示例。
图10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执行记录后编辑的方法。
图11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对M对相继执行记录后编辑的方法。
图12的流程图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对记录后编辑进行处理的方式。
图13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重现装置的结构。
图14包括显示出盘装置的访问模型的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显示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的公式的曲线图。
图16显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重现装置中的重现顺序。
具体实施方式
在第一记录/重现装置中,优选是,控制部件按照这样的方式对拾取装置的操作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同一实时中彼此对应的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之间,音频数据在视频数据之前记录。
此外,在第一记录/重现装置中,优选是,控制部件按照这样的方式对拾取装置的操作进行控制,以使得当从主序列和附加序列中的每个读出在同一实时中彼此对应的M个数据块时,(1)从主序列中M个数据块的头部块重现原始音频数据,(2)从附加序列中与主序列中M个数据块相对应的M个数据块相继重现记录后音频数据,(3)从主序列的头部块重现视频数据,和(4)从主序列中(M-1)个数据块重现原始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
此外,在第一记录/重现装置中,优选是,若将自(M+1)个数据块读出的视频数据总量视为YV,视频数据的比特率为VdV,从(M+1)个数据块读出视频数据所需的时间为Tsv,在(M+1)个数据块中从第一数据块读出视频数据开始到从第(M+1)个数据块读出视频数据结束的时期内,进行除读出视频数据以外的处理所需的处理时间为Tnv时,则满足
YV/VdV≥Tsv+Tnv
在第二记录/重现装置中,优选是,当将原始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记录到第一区域中时,控制部件按照这样的方式对拾取装置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拾取装置精细寻道的范围内以一定间隔交替地记录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
此外,在第二记录/重现装置中,优选是,还设置有:视频重现缓冲区,用于积累自信息记录介质读出的视频数据;音频重现缓冲区,用于积累自信息记录介质读出的音频数据;记录缓冲区,用于临时存储在被记录前的记录后音频数据;用于解码视频数据的视频解码器;用于解码音频数据的音频解码器;和用于对音频数据进行编码的编码器,并且M的值处于一个范围内,在此范围内,在从第一区域相继重现M个数据块期间,视频重现缓冲区、音频重现缓冲区和记录缓冲区均未溢出或下溢,且视频数据到视频解码器的传输不会停止。
此外,在上述优选第二记录/重现装置中,优选是
若,Tf(j):在重现视频数据后,从视频数据记录区的终止边界到音频数据记录区的开始边界用于记录后编辑的访问时间,
Vt:从信息记录介质读出数据时的数据速率,
TI:重现记录在视频数据记录区中的数据所需的时间,
VdV:视频数据的比特率,
N:音频信道的数量,
VdA:音频数据的比特率,以及
Tfv:从音频数据记录区的终止边界到下一个音频数据记录区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
则M的值满足
M≥(Tf(j)×Vt)/(TI×(Vt-VdV-2×N×VdA)-Tfv×Vt)。此外,当音频数据具有多个信道时,优选是,记录/重现装置包括与多个信道相对应的多个音频解码器。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首先,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执行记录后编辑的方法的一个示例和在该方法中用于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参照图6,将描述其中同时记录和重现多组实时数据的编辑模型。图6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重现装置的编辑模型。在图6中,600表示作为信息记录介质的盘,610表示用于在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实时数据和从该信息记录介质上重新实时数据的拾取装置,625表示用于积累自信息记录介质读出的实时数据A的重现缓冲区A,620表示用于将重现缓冲区A中积累的实时数据A解码的解码器A,635表示用于积累自信息记录介质读出的实时数据B的重现缓冲区B,630表示用于将重现缓冲区B中积累的实时数据B解码的解码器B,640表示用于将实时数据C编码的编码器C,645表示用于将编码的实时数据C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上的记录缓冲区C,650表示用于对拾取装置的操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件650。在图6中,显示出两对解码器和重现缓冲区,以及一对编码器和记录缓冲区,不过,缓冲区、编码器和解码器对的数量可根据同时记录和重现的实时数据的类型和数量进行增减。
在诸如记录后编辑的同时记录和重现中,解码器一直持续消耗重现缓冲区中的数据,而编码器一直向记录缓冲区持续发送数据。当从盘读出数据时,在重现缓冲区中积累数据,这样,除非访问时间内重现缓冲区为空,否则实时数据的重现就不会停止。另一方面,当将数据记录在盘上时,记录缓冲区中的数据减少,但数据在所有其他时间持续积累,这样,除非例如在访问时间内记录缓冲区溢出,否则实时数据的记录就不会停止。为同时记录和重现实时数据,必须同时满足这些条件。
图7显示出在记录缓冲区和重现缓冲区中的数据量随时间的变化,这些缓冲区对应于如图6所示的重现缓冲区和记录缓冲区。在图7(a)中,710显示出在重现缓冲区A中数据(更具体而言,为所要重现的视频数据)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在图7(b)中,720显示出在重现缓冲区B中数据(更具体而言,为所要重现的音频数据)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在图7(c)中,730显示出在记录缓冲区C中数据(更具体而言,将在记录后中记录的音频数据)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图7(d)示意性显示出在传统记录后编辑中记录、重现和访问的顺序。
在图7(d),首先,重现在音频数据记录区222中的音频数据Aj+1。实现该重现所需的时间表示为TA。在图7(b)中,在TA时期内,音频数据在重现缓冲区B中积累,但在所有其他时间重现缓冲区B中的数据持续减少。然后,在Tfav内的访问后,重现视频数据记录区223中的视频数据Vj+1。实现该重现所需的时间表示为TcV(j+1)。在图7(a)中在TcV(j+1)时期内视频数据在重现缓冲区A中积累,但在所有其他时间重现缓冲区A中的数据持续减少。然后,在Tf(j)内的访问后,到达音频数据记录区220。这里,将图7(c)中积累的记录后音频数据作为音频数据Aj记录到音频数据记录区220。实现该记录所需的时间表示为TA。在图7(c)中,在TA的时期内记录缓冲区C中的音频数据减少,但在所有其他时间记录缓冲区C中的数据持续增多。然后,访问下一个重现数据,即,在音频数据记录区224中的音频数据Aj+2。随后,重复相似的处理以继续记录后编辑。
为实现记录后编辑,必须在任何重现缓冲区都没有变空以及任何记录缓冲区都没有溢出的状态下执行重复处理。注意如图7(a),7(b)和7(c)中所示缓冲区中数据量随时间的变化,在没有数据进行记录或重现的访问时间内,在重现缓冲区中的数据量减少,在记录缓冲区中的数据量增多。换而言之,随着访问时间变得更长,记录缓冲区和重现缓冲区都更为接近其极限,从而,重要的是缩短访问时间,以实现记录后编辑。
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如图1所示编辑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条件公式,确定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下面,将参照图1描述其内容。
图1显示出根据本发明在相同区域中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方法。在图1中,记录区域210至213以及220至223与图2所示记录区域相同。应注意到,以下的记录后编辑的程序是通过对拾取装置610的操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件650来实现。
在图1中,重现音频数据A1后,访问视频数据V1,重现视频数据V1。然后,直接访问下一个音频数据A2,而不是对记录后数据进行记录。然后,重现音频数据A2,访问视频数据V2。当相继记录数据时,可将从音频数据至视频数据的访问时间Tfav和从视频数据到音频数据的访问时间Tfva视为0或忽略不计。然后,在完全重现直至视频数据V2的数据后,在时间Tf(1)中执行从视频数据V2的终止边界到音频数据A1的开始边界的访问,以便记录记录后数据。然后,在时间TA内将记录后数据记录到音频数据A1上,而不是转到下一个重现数据,在时间Tfv(1)内执行从音频数据A1的终止边界到音频数据A2的开始边界的访问,以便记录下一个记录后数据。然后,在时间TA内将记录后数据记录到音频数据A2上,在时间Tfv(2)内访问下一个重现数据。
上述记录后编辑被定义为一个周期,然后重复相似的处理。将重复处理的这样一个周期应用到图1中的记录区域220至223,处理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按照处理顺序罗列如下:音频数据Aj的重现时间TA,从音频数据Aj的终止边界到视频数据Vj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Tfav,视频数据Vj的重现时间TcVj,从视频数据Vj的终止边界到音频数据Aj+1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Tfva,音频数据Aj+1的重现时间TA,从音频数据Aj+1的终止边界到视频数据Vj+1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Tfav,视频数据Vj+1的重现时间TcV(j+1),从视频数据Vj+1的终止边界到音频数据Aj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Tf(j),音频数据Aj的记录后记录时间TA,从音频数据Aj的终止边界到音频数据Aj+1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Tfv(j),音频数据Aj+1的记录后记录时间TA,以及从音频数据Aj+1的终止边界到下一个重现数据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Tfv(j+1)。应该注意,从视频数据Vj+1的终止边界到音频数据Aj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Tf(j)包括从重现切换到记录的处理时间,从音频数据Aj+1的终止边界到下一个重现数据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Tfv(j+1)包括从记录切换到重现的处理时间。
通过将上述处理时间相加,计算出处理记录后编辑的一个周期的时间,并表示成以下公式。在以上描述中,一个周期包括以下处理,相继重现两个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对,然后以记录后方式将两组音频数据作为重现数据相继记录到同一区域中。
(对两对相继执行相同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时处理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
=TA+Tfav+TcVj+Tfva+TA+Tfav+TcV(j+1)+Tf(j)+TA+Tfv(j)+TA+Tfv(j+1)
此处,当连续记录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并使其彼此相邻时,将Tfav和Tfva忽略为0。此外,当假设在访问处理中,跳过视频数据Vj所需的时间Tfv(j)基本等于跳过视频数据Vj+1所需的时间Tfv(j+1)时,可将二者视为Tfv,得到以下式子。
(对两对相继执行相同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时处理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
=Tf(j)+2×Tfv+TcVj+TcV(j+1)+2×2×TA
此处,如参照图7所述,为实现记录后编辑,必须使得用于音频数据的重现缓冲区和用于视频数据的重现缓冲区都不会变空,且用于记录后音频数据的记录缓冲区不会溢出。下面,将找出这些条件。
首先,将找出关于视频数据重现缓冲区的条件。在如图1所述相继对两对执行相同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的情形中,若将视频数据Vj的数据量视为YVj,视频数据Vj+1的数据量为YV(j+1),自盘重现的视频数据的尺寸为它们的总尺寸,也就是,YVj+YV(j+1),该尺寸的数据在视频数据重现缓冲区中得到积累。该积累数据通过解码器以视频数据的比特率得以消耗。考虑可变的比特率,将视频数据Vj的比特率视为VdVj,视频数据Vj+1的比特率为VdV(j+1),从而直到视频数据重现缓冲区中数据被解码器消耗且该缓冲区变空时的时间为
YVj/VdVj+YV(j+1)/VdV(j+1)。
如果该时间不短于上述计算出用于处理记录后编辑的一个周期的时间,则可能在视频数据重现缓冲区未变空时执行记录后编辑一个周期。对于视频数据重现缓冲区,这就是用于执行记录后编辑一个周期的条件。
接下来,将找出关于音频数据重现缓冲区的条件。在如图1所述相继对两对执行相同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的情形中,从盘重现的音频数据的尺寸为2×YA,其中音频数据具有固定的比特率VdA,每个音频数据记录同样的时间长度,且数据量为YA。由于解码器以比特率VdA消耗音频数据,因而直至音频数据重现缓冲区变空时的时间为
2×YA/VdA
如果该时间不短于上述计算出用于处理记录后编辑的一个周期的时间,则可能在音频数据重现缓冲区未变空时执行记录后编辑一个周期。对于音频数据重现缓冲区,这就是执行记录后编辑一个周期的条件。
下面,将找出关于音频数据记录缓冲区的条件。对于记录记录后数据的方法,可想到两种记录方法,即,同步记录和非同步记录。第一种同步记录是一种记录方法,采用这种记录方法可使记录后编辑的一个周期中从盘读出的用于记录后编辑的原始数据的量与写回到盘上的记录后数据的量相同。当在该同步记录中记录了记录后数据时,由于在每个周期中重现音频数据的量与记录音频数据的量相同,从而在数据量上基本没有差别,有可能阻止音频记录缓冲区出现溢出或下溢。因此,当在同步记录中记录记录后数据时,音频数据的记录缓冲区足以具有至少在其中能够积累一个周期的记录后数据的容量,且不必担心记录缓冲区会下溢或溢出。
第二种非同步记录是一种记录方法,采用该记录方法可使记录后编辑的一个周期中从盘读出的记录后编辑的原始数据量不同于写回盘上的记录后数据的量。例如,当编辑具有高比特率的数据时,或者将要被弹出(eject)的数据彼此处在盘上不同的位置时,在一个周期内记录记录后数据的时间会不充足。在这样的情形中,在记录后数据的非同步记录中,在记录缓冲区中积累一个周期中未被写入的剩余记录后数据,并在以后将其记录。对于非同步记录的情形,在每个周期中,在音频记录缓冲区中积累未被记录到盘上的剩余记录后数据。这样,就必须除非在所有记录后编辑都终止的情况下,否则记录缓冲区不会溢出。该条件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记录缓冲区的尺寸)≥(记录后编辑的周期总数)×(记录缓冲区中每周期增加的数据量)
记录后编辑的周期总数表示从记录后编辑的开始点到终止点必需的周期数。通过将周期总数与记录缓冲区中每周期增加的数据量相乘,可计算出记录缓冲区的必需尺寸。如上所述,可想到两种用于记录记录后数据的方法,其中任意一种均可利用。
鉴于上述三个缓冲区的条件,也就是,对于视频数据重现缓冲区、音频数据重现缓冲区和音频数据记录缓冲区的条件,由于数据具有更高比特率,在缓冲区中的数据消耗得更快,从而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变得更为严格。这里,有关视频数据的条件关注于比特率最高的数据。
在以上描述中,计算出了直至视频数据重现缓冲区中的数据被解码器消耗掉且缓冲区变空时的时间。假设将每个视频数据记录在盘上以使得在解码和重现时具有相同的重现时间。更具体而言,在图1中,考虑可变比特率的情况,在盘上视频数据组Vj和Vj+1可具有不同的数据量,但二者在由解码器解码并作为视频输出时变成具有相同秒数的视频。该时间表示数据记录长度TI。TI的单位为时间。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按照如下方式记录,即,其视频和音频彼此对应,从而,按照音频数据的TI等于视频数据的TI的方式执行记录。然而,音频数据具有比视频数据更低的比特率,从而,在盘上音频数据比视频数据具有更小的数据量,即便它们具有相同的记录长度TI也是如此。
当相继对两对执行相同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时,利用数据记录长度TI,将直至视频数据重现缓冲区中数据被解码器消耗掉且缓冲区变空时的时间表示为2×TI。如果处理记录后编辑的一个周期的时间比该时间短,则可实现记录后编辑。从而,关注于视频数据的用于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为
2×TI≥(相继对两对执行相同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时处理一个周期的时间)。
当将前述表达式插入此处时,得到以下不等式。
2×TI≥Tf(j)+2×Tfv+TcVj+TcV(j+1)+2×2×TA
此后,将详细描述显示为记录或重现音频数据的时间的TA
图4包括详细显示出音频数据记录区的图。在图4中,220与图1和2所示音频数据记录区220相同。图4A和4B显示出其内部放大的该记录区域。将音频数据记录区的内部划分为与信道相对应,从而可在其上记录具有多个音频信道的数据。在图4A和4B中,显示出N个信道的记录区域,411表示ch1的记录区域,412表示ch2的记录区域,417表示ch(N-1)的记录区域,418表示chN的记录区域。N为等于1或大于1的整数,且在记录区域412和417之间可具有多个音频信道的记录区域。
下面,将参照上述图4,描述在记录后编辑中执行访问的方式。在图4A中,假设ch1和ch2用于预先记录到盘上的音频数据,在ch1和ch2中的音频数据被重现为用于记录后编辑的原始音频。同时,假设ch(N-1)和chN为空的区域,当保持有ch1和ch2中的音频数据时,可将记录后音频数据记录到ch(N-1)和chN上。参照图3,描述了其中重现视频数据Vj+1,然后在访问时间Tf(j)内访问音频数据Aj的开始边界以便记录记录后数据的示例。然而,在图4A中,访问执行记录后编辑的信道的空区域的头部。因此,在图4A中,切确地说,访问起点并不是音频数据记录区220的开始边界,而是音频数据的ch(N-1)的开始边界。然后,当将记录后数据记录到ch(N-1)和chN上后,在访问时间Tf(j)内访问下一个重现数据的开始边界。若将记录一个信道的音频数据所需的时间视为TcA,记录或重现音频数据记录区220中预期信道所需的时间为TA,那么由于在图4A中记录有ch(N-1)和ch2(也就是总共两个信道)的数据,因而满足TA=2×TcA。按照这种方式,参照图4A,描述出这样的情形,即,其上执行记录后记录的多个信道的空区域在音频数据记录区220内部是连续的。
另一方面,在如图4B所示示例中,假设ch2和ch(N-1)是用于预先记录到盘上的音频数据,且将ch2和ch(N-1)中的音频数据重现为记录后编辑的原始数据。同时,假设ch1和chN为空区域,当保持有ch2和ch(N-1)中的音频数据时,将记录后音频数据记录到ch1和chN上。在此情形中,执行记录后记录的起点为音频数据的ch1的开始点。将记录后数据记录到ch1上后,必须访问chN的开始边界。
这里,将描述在光盘装置中的访问方法。光盘装置中的拾取装置还称为光头。可使拾取装置自身沿盘径向移动,安装在拾取装置上的透镜部件还以独立于拾取装置的操作方式沿盘径向移动。精细寻道还称为“轨道跳跃(track jump)”或“踢跳(kick)”,是一种方法,采用该方法,在光盘装置的拾取位置固定时,沿盘径向仅移动透镜部件,从而移到目标轨道位置。由于透镜的可移动范围较窄,从而将精细寻道用于盘上的短距离访问。在精细寻道中,由于仅移动透镜部件,会在很短时间内到达目标轨道位置。另一方面,对于长距离访问,使用移动整个拾取装置的寻道操作。该寻道操作也称为“长跳跃”或“长寻道”。可移动的范围较宽,但要移动拾取装置自身,从而,与精细寻道相比,访问花费的时间更长。此外,在以螺旋形轨道配置盘介质,且目标数据在当前读出位置之前的情形中,也有可能通过跟踪螺旋形轨道而不进行任何处理来到达目标数据位置。在该说明中,通过这样跟踪操作进行访问的方法称为“旋转访问”。
在图4B中,显示出两种从ch1的终止边界到chN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诸如精细寻道之类的访问操作在访问时间Tff内执行从ch1的终止边界到chN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方法。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旋转访问而不借助任何处理到达chN的开始边界的方法。一般而言,音频数据通常比视频数据具有更低的比特率和更小的每信道数据量。因此,在对于数个信道的音频数据的情形中,通过旋转访问到达chN的开始边界所花费时间可比通过精细寻道操作访问到该处所花费时间更短。在这样的情形中,在图4B的示例中,有可能在ch1上记录了记录后数据之后,通过旋转访问到达chN的开始边界,然后将记录后数据记录在chN上。由此,跟踪了所有音频信道,也就是,对于N个信道的区域,从而将图4B中的处理时间表示为TA=N×TcA。以这样的方式,参照图4B,描述了其上执行记录后记录的多个信道的空区域在音频数据记录区220的内部不连续的情形。
当将图4A和4B进行如上所述比较时,虽然在两种情形中以记录后方式记录了两个信道的音频数据,但其处理时间彼此不同。因此,期望考虑到哪些音频信道是音频数据记录区内部的空区域来计算处理记录后编辑所需的时间,不过简便起见,在如图4B所示最坏情形中,将该处理时间视为TA=N×TcA。
图5包括详细显示出音频数据和另一类型数据的记录区域的图。在图2的描述中,描述了在音频数据记录区与视频数据记录区之间可能具有另一类型数据。这另一类型数据例如包括以低比特率记录的并与相邻音频数据或视频数据具有相同内容的数据和涉及相邻音频数据或视频数据的控制数据。在图5中,另一类型数据记录区表示为530和540,记录在该区域中的另一类型数据表示为Lj。其他符号与图4中符号相同。
由于另一类型数据涉及与其相邻的音频数据或视频数据,当例如在记录后编辑中改变了音频数据或视频数据时,必须改变涉及该数据的另一类型数据。例如,当另一类型数据为具有低比特率的数据,且在记录后编辑中改变该音频数据时,则必须在记录后编辑中改变具有低比特率的音频数据。
在图5A中,显示出将另一类型数据的记录区域530设置在音频数据记录区220之后并与之相邻的示例。在将音频数据的ch(N-1)和chN用于记录后记录的情形中,在记录了两个信道的音频数据后,必须更新记录后中另一类型的数据Lj。由于另一类型数据具有较低比特率,该数据被视为相当于例如约一个信道的音频数据。从而,在记录后编辑中,记录了两个信道的音频数据与另一类型数据相加所获得的数据,也就是,在量上相当于三个信道的音频数据。因此,可将处理时间TA表示为TA=3×TcA。
在图5B中,将另一类型设置在音频数据记录区220之前并与之相邻。在以类似于图5A的方式将音频数据的ch(N-1)和chN用于记录后记录的情形,在记录两个信道的音频数据前,必须更新另一类型的数据Lj。因此,执行记录后记录的访问起点为另一类型数据Lj的开始边界。在记录了另一类型的数据Lj后,访问ch(N-1)中的音频数据。以与以上类似的方式,在访问时间Tff内,可实现从另一类型数据Lj的终止边界到ch(N-1)中的音频数据的开始边界的访问,并且还可通过旋转访问使其得以实现。然后,记录ch(N-1)和chN中的音频数据,并访问下一个重现数据。从而,在如图5B所示的示例中,要跟踪所有的另一类型的数据Lj和N个信道的音频数据,这样,可将处理时间TA表示为TA=(N+1)×TcA。
当将图5A和5B进行如上比较时,尽管在两种情形中以记录后方式记录了两个音频信道ch(N-1)和chN的音频数据,但是根据另一类型数据的设置,其处理时间彼此不同。因此,在后记录编辑中,期望也考虑到另一类型数据的设置来计算处理记录后编辑所需的时间,不过出于简便,对于将另一类型数据视为一个音频信道的情形,在如图4B所示最坏的情形中,可将该处理时间视为TA=N×TcA。在这种情形中,有可能将另一类型数据的一个信道与多个音频信道相加所获得的信道数视为N。
此外,不能被记录或重现的缺陷可能处在盘上的音频数据记录区或另一类型数据的记录区域中。必须跳过在ECC块单元处这样的缺陷,当跳过缺陷时,不能执行记录或重现。若将读出一个ECC块的时间视为Ts,视频数据中跳过的ECC块的数量为“a”,在包括另一类型数据的音频数据中跳过的ECC块的数量为“b”,则将在记录后中记录音频数据所需的时间表示为
TA=N×TcA+b×Ts。
此外,重现图1中视频数据Vj所需的时间为TcVj+a×Ts,重现视频数据Vj+1所需的时间为TcV(j+1)+a×Ts。若将这些公式插入到关注于视频数据的用于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公式中,则为,
2×TI≥Tf(j)+2×Tfv+TcVj+TcV(j+1)+2×2×TA,
获得以下不等式。
2×TI≥{Tf(j)+2×Tfv+(a+2×b)×2×Ts+TcVj+TcV(j+1)+2×2×N×TcA}。
此外,若将在盘上记录或从盘重现的比特率视为Vt,则获得以下方程式。
TcVj=TI×VdVj/Vt
TcV(j+1)=TI×VdV(j+1)/Vt
TcA=TI×VdA/Vt
当将它们插入到该条件公式中并进行整理,获得以下公式。
TI≥(Tf(j)+2×Tfv+(a+2×b)×2×Ts)×Vt/(2×Vt-VdVj-VdV(j+1)-2×2×N×VdA)。
该公式表示出相继对两对实现在相同区域中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应该注意,以上公式表示在视频数据组Vj和Vj+1具有不同比特率(也就是,视频数据具有可变比特率)情形中的公式。另一方面,在视频数据具有固定比特率的情形中,若将视频数据的比特率视为VdV,则可使用VdVj=VdV(j+1)=VdV对公式进行替换,并获得
TI≥(Tf(j)+2×Tfv+(a+2×b)×2×Ts)×Vt/(2×Vt-2×VdV-2×2×N×VdA)。
该公式表示,在视频数据具有固定比特率的情形中,用于对两对相继实现在相同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的条件。
描述至此,给出了对两对相继实现在相同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的条件,但也有可能对M(M为等于或大于2的整数)对相继执行相同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下面,将参照图8描述该方法。
图8显示出在相同区域中对M对相继执行记录后编辑的方法。在图8中,记录区域210至215以及220至221与图3中所示记录区域相同。
在图8中,重现音频数据A1后,访问视频数据V1,并重现视频数据V1。然后,并不记录记录后数据,而是访问下一个音频数据A2。然后,重现音频数据A2,重现视频数据V2。按照这种方式相继重现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对,在重现出直至第M对中音频数据Aj和视频数据Vj的数据后,访问音频数据A1,以便记录记录后数据。然后将记录后数据记录到音频数据A1上,并访问下一个音频数据A2,并将记录后数据记录在其上。随后,重复这些处理,并在结束第M个音频数据Aj上的记录后记录之后,访问下一个重现数据。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中,重现出M个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对后,以记录后方式记录M组音频数据,并将该记录后编辑定义为一个周期进行重复。为寻找对M对相继实现相同区域中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基于M推广对于两对相继实现在相同区域中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公式,从而获得
TI≥(Tf(j)+M×Tfv+(a+2×b)×M×Ts)×Vt/(M×Vt-∑(VdVk)-2×M×N×VdA),
其中,
∑:k=1至M。
该公式表示对M对相继实现相同区域中记录后编辑的条件。该公式表示在每个视频数据的比特率各不相同(也就是,视频数据具有可变比特率)情形中的公式。在公式中,∑(VdVk)表示通过将一个周期中M组视频数据的比特率相加所获得的值。为切实获得∑(VdVk)的值,期望检查在记录后编辑的一个周期中M组视频数据的所有比特率。然而,为简单起见,可能会通过确定经过记录后编辑的视频数据的最大比特率或在一个周期内的视频数据的最大比特率来计算该值。在这种情形中,若将视频数据的最大比特率视为VdVmax,则获得∑(VdVk)=M×VdVmax,从而使条件公式的计算变得容易。从而,可将在比特率可变的情况下用于表示对于M对相继实现相同区域中记录后编辑的条件的公式表示为
TI≥(Tf(j)+M×Tfv+(a+2×b)×M×Ts)×Vt/(M×Vt-M×VdVmax-2×M×N×VdA)。
另一方面,在视频数据速率具有固定比特率的情形中,若将视频数据的比特速率视为VdV,由于公式中的∑(VdVk)是通过将k=1至M的比特率相加所获得的值,那么可用M×VdV替换∑(VdVk),从而获得
TI≥(Tf(j)+M×Tfv+(a+2×b)×M×Ts)×Vt/(M×Vt-M×VdV-2×M×N×VdA)。
该公式表示出,在视频数据具有固定比特率的情形中,对M对相继实现相同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如果VdVmax表示为VdV,则该公式与具有可变比特率的公式相同,从而,该公式相当于统一表示可变比特率和固定比特率情形的公式。
为找出实现记录后编辑的M值,还可能使用基于M对统一表示的条件公式进行修改而获得的公式。更具体而言,当忽略掉跳过ECC块的元素时,从而,导致在以上公式中存在a=b=0,获得以下不等式。
M≥(Tf(j)×Vt)/(TI×(Vt-VdV-2×N×VdA)-Tfv×Vt)。
该公式用于寻找在对于M对相继执行相同区域的记录后编辑的情形中用于实现记录后编辑的M值。当在等于或大于2的整数范围内找到满足该条件公式的M值时,有可能实现记录后编辑。
图12的流程图显示出对记录后编辑进行处理的方式。图12中的流程图相当于如图8所示的对于M对相继执行相同区域的记录后编辑的方法。下面,将参照图8和12进行描述。
在图12中,记录后编辑的处理始于在启动过程C10处。假设在C10开始前已启动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的重现。当在图12中执行访问音频数据的过程C20时,在图8中预先启动的重现处理到达音频数据A1的开始边界。当在图12中执行重现音频数据的过程C22时,在图8中重现音频数据A1。当在图12中执行访问视频数据的过程C24时,在图8中执行从音频数据A1的终止边界到视频数据V1的开始边界的访问。当在图12中执行重现音频数据的过程C26时,在图8中重现视频数据V1。至此,重现出一个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对,并在图12中执行关于重现次数的确定过程C30。在C30中,将完成重现的对的数量与在对M对相继执行记录后编辑情形中的M值进行比较。这里,M为等于或大于2的整数,如果在C30中完成重现的对的数量小于M,则程序返回到C20。当执行访问音频数据的过程C20时,在图8中执行从视频数据V1的终止边界到音频数据A2的开始边界的访问。随后,当在图12中执行过程C22,C24和C26时,在图8中重现音频数据A2和视频数据V2。然后,在图12中重复同样的过程,直到重现次数满足确定过程C30中的条件。假设当图8中重现直至音频数据Aj和视频数据Vj的数据时总共重现了M个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对,则满足在图12中确定过程C30的比较条件,从而在下一个过程C40中访问记录后数据并执行从重现到记录的切换过程。在该处理中,执行在图8中从视频数据Vj的终止边界到音频数据A1的开始边界的访问,并在装置中执行从重现到记录的切换处理。当在图12中执行记录记录后数据的过程C50时,在图8中将记录后数据记录在音频数据A1上。至此,记录了一次记录后数据。接下来,在图12中执行关于记录后编辑次数的确定过程C60。在记录后编辑次数的确定过程C60中,将记录的记录后数据的次数与在相继执行M次记录后编辑情形中的M值进行比较。这里,M为等于或大于2的整数,并和关于重现次数的确定过程C30中比较所用的M为相同的值。在关于记录后编辑次数的确定过程C60中,如果记录记录后数据的次数小于M,则执行访问下一个记录后区域的过程C62。当执行C62时,在图8中执行从音频数据A1的终止边界到下一个音频数据A2的开始边界的访问。然后,在图12中将过程从C62返回到C50,执行记录记录后数据的过程C50。在该过程中,在图8中将记录后数据记录到音频数据A2上。至此,记录了两次记录后数据。接下来,在图12中再次执行关于记录后编辑次数的确定过程C60。随后,重复同样的过程,直至满足C60中的确定条件。假设当在图8中将记录后数据记录到直至音频数据Aj的数据上时,记录记录后数据的次数到达M,则在图12中满足确定过程C60的比较条件,从而程序进行到下一个过程C70。在关于终止记录后编辑的确定过程C70中,确定是否将整个记录后编辑终止。如果记录后编辑仍继续,则程序分支到下一个过程C80中。在过程C80中,访问下一个重现数据,并执行从记录到重现的切换处理。在该处理中,在图8中执行从音频数据Aj的终止边界到下一个重现数据的开始边界的访问。下一个数据表示在视频数据Vj之后的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但在图8中未将其显示出。除该访问外,在装置中执行从记录到重现的切换处理。
至此处的处理相当于用于执行记录后编辑的方法的一个周期。在处理的一个周期中,重现M个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对,然后相继记录M次记录后数据。在图12中,执行过程C80后,将程序返回到重现音频数据的C22。随后,重复该一个周期的处理。当结束所有记录后编辑时,在关于终止记录后编辑的确定过程C70中执行确定,程序进行到终止过程C90,然后结束整个记录后编辑。
当记录后编辑接近结束时,音频数据组或视频数据组数量可小于重复数M,这样,可在确定过程C30和C60中,不仅通过将次数与M进行比较,还可通过考虑是否使记录后编辑接近结束,来执行确定。
图15显示出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公式的曲线图。在图15中,横轴表示视频数据的比特率,纵轴表示视频数据的记录长度。视频数据的记录长度表示在一个视频数据记录区中记录多少秒视频数据,记录长度以时间为单位。曲线F10表示在记录后编辑中重复数M为1的情形,曲线F20表示M为2的情形,曲线F30表示M为3的情形。
图15中的曲线图可通过将实际值插入到对于M对相继实现相同区域中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公式中而形成,也就是,
TI≥(Tf(j)+M×Tfv+(a+2×b)×M×Ts)×Vt/(M×Vt-∑(VdVk)-2×M×N×VdA),
其中,
∑:k=1至M。
例如,当插入以下特定值时,视频数据的记录长度TI形成以视频数据的比特率VdVk作为变量的曲线图。
M=2次
N=4个信道
Tf(j)=800毫秒
Tfv=100毫秒
a=2
b=1
Ts=20毫秒
Vt=30Mbps
VdA=1Mbps
当进一步改变M值以形成多个曲线图时,可能会找到实现记录后编辑的M值。例如,在图15中显示出M=1的曲线F10,M=20的曲线F20,M=30的曲线F30。假设要在盘上执行记录后编辑,且在盘上交替记录了预定记录长度TIa时间的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此外,假设在盘上的视频数据的比特率为F40。在这种情形中,在图15所示曲线中,当找到这三个曲线F10,F20和F30中横轴上比特率为F40的点时,获得各个曲线在纵轴上必需的记录长度F11,F21和F31。在曲线上的这些交点具有以下意义。
首先,如M=1的曲线F10所示,对于具有比特率为F40,周期为M=1的数据执行记录后编辑,必须以记录长度F11或更长来记录数据。接下来,如M=2的曲线F20所示,对于具有比特率为F40,周期为M=2的数据执行记录后编辑,必须以记录长度F21或更长来记录数据。然后,如M=3的曲线F30所示,对于具有比特率为F40,周期为M=3的数据执行记录后编辑,必须以记录长度F31或更长来记录数据。如果期望执行记录后编辑的盘的记录长度TIa满足F11>TIa>F21,则不会实现重复数M=1的记录后编辑,当记录后编辑以重复数M=2或更多执行时则实现记录后编辑。这里,在M=1的记录后编辑中,每次当重现一个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对时,将记录后数据记录一次,从而这归属于传统方法的类型。根据该实施例的记录后编辑的特征在于,按照这种方式,通过计算出实现重复数M=2或更多的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公式,以找出实现记录后编辑的重复数,能够在传统方法不能实现记录后编辑的盘上实现记录后编辑。
考虑到重复数M取决于装置中记录缓冲区或重现缓冲区的尺寸,从而可能存在限制。在此情形中,当将数据记录到盘上时,还可能以预定重复数M实现记录后编辑的记录长度来记录视频数据或音频数据。
为计算出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必须知道访问时间的数字值。为找到访问时间,还可能使用诸如如图14所示的方法。
图14包括显示出盘装置的访问模型的图。图14A表示访问曲线图,横轴表示访问移动距离,纵轴表示访问时间。曲线E10描述出装置的访问时间。该曲线E10可通过例如预先测量盘装置的访问性能的方法而形成。为使用图14A中的访问曲线来找到访问时间,首先,计算出当在盘上执行从移动起点处数据到移动目的点处数据的访问时的移动距离。例如,基于移动起点处数据和移动目的点处数据的地址信息,能够计算出移动距离。当获得了移动距离时,在图14A所示访问曲线中的横轴上搜索对应的移动距离,在移动距离与E10之间交点处在纵轴上的值为访问时间。例如,当如图14A所示横轴上的访问距离为E33的值时,访问时间的值为E23。以此方式,有可能利用如图14A所示访问曲线图找到所需的访问时间。应该注意,为便于描述,图14A中的曲线图E10为简化图,但有可能利用反映更详细访问性能的高精度曲线图来计算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
图14B显示出访问表,其中,水平字段Sr1,Sr2,Sr3和Sr4表示盘上的当前位置,垂直字段Dr1,Dr2,Dr3和Dr4表示盘上的目标位置。在如图14B所示的访问表中,为便于说明,基于半径将盘上的区域分成四个区域。例如,有可能按照这样的方式划分盘上的区域,即,半径短于30mm的区域为Dr1和Sr1,半径在30mm至60mm之间的区域为Dr2和Sr2,半径在60mm至90mm之间的区域为Dr3和Sr3,半径长于90mm的区域为Dr4和Sr4。在如图14B所示的访问表上,可按如下方式找到访问时间。例如,对于访问起点处的数据处于盘上半径短于30mm的区域中的情形,其当前位置视为Sr1。然后,如果访问目的点处的数据处在半径于60mm至90mm之间的区域中,则其目标位置视为Dr3。当在访问表上找到Sr1与Dr3之间的交点时,获得500毫秒的值。以此方式,还有可能利用如图14B所示访问表找到访问时间。应该注意,根据图14B所示访问表,将盘上区域分为四个,但有可能将该区域分成更多数量的区域以找到更精确的访问时间。
图13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重现装置(编辑装置)的结构。在图13中,D10表示控制部件,D11表示CPU,D12表示存储器部件,D20表示总线部件,D30表示盘驱动器部件,D40表示解码器A部件,D50表示解码器B部件,D60表示编码器C部件,D13,D31,D41,D51和D61表示将各个部件与总线部件相连的接口部件,D70表示AV信号处理部件,D42,D52和D62表示将各个部件与AV信号处理部件相连的接口部件,D80表示AV输出部件,D90表示AV输入部件,D81和D91表示将各个部件与AV信号处理部件相连的接口部件。
下面,将描述该实施例由此配置的记录/重现装置的操作。由盘驱动器部件D30读出的视频数据经由总线部件D20传输到解码器A部件D40并进行解码。由盘驱动器部件D30读出的音频数据经由总线部件D20传输到解码器B部件D50并进行解码。解码数据被传输到AV信号处理部件D70进行视频与音频之间的同步处理或必要的信号处理,并将其输出到AV输出部件D80。当以此方式重现音频和视频时,从AV输入部件D90输入需要实现记录后编辑的视频或音频。AV信号处理部件D70将从AV输入部件D90输入的视频或音频与已从盘重现的音频数据或视频数据进行组合,对其进行处理,并将所获得的数据传输到编码器C部件D60。由编码器C部件D60编码的记录后数据经由总线部件D20传输到盘驱动器部件D30,并将其记录在盘上。控制部件D10对记录后编辑中的这些操作进行控制。此外,当启动记录后编辑时,控制部件D10计算出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并基于计算结果对记录后编辑进行控制。在图13中,显示出两个解码器部件和一个编码器部件,不过若有必要,也可增加这些部件的数量。
在以上描述中,在实施例1中描述了在相同区域中执行记录后编辑的方法。在相同区域的记录后编辑中,通过增大M会更容易实现记录后编辑。然而,在图8中,如果使M过度增大,则从视频数据Vj的终止边界到音频数据A1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Tf(j)增加。这意味着,返回到其中记录了记录后数据的区域的访问距离增大,如果M过度增大则会使访问距离超出精细寻道的范围。如果访问距离超出精细寻道的范围,则会使访问时间Tf(j)大幅增加,从而使记录后编辑难以实现。以此方式,对于相同区域中记录后编辑的情形,当M在实现记录后编辑的范围内增大时,如果设置M的上限以使访问在精细寻道的范围内执行,则更容易实现记录后编辑。
此外,当增大M时,会使得在记录后编辑一个周期中要相继记录的记录后数据的量增大,从而必须考虑记录缓冲区的尺寸。当以记录后方式记录Na个信道的音频数据时,要在记录编辑的一个周期中相继记录的记录后数据的量为M×TI×Na×VdA。若将记录缓冲区的尺寸视为Bc,则可将在记录后编辑的一个周期内记录缓冲区不会溢出的条件表示为
Bc≥M×TI×Na×VdA
若基于M修改该公式,则得到以下公式。
M≤Bc/(TI×Na×VdA)
这就是在记录后编辑的一个周期内不会导致记录缓冲区溢出的上限。
以此方式,当找到用于实现记录后编辑的M时,优选是,M的获得要考虑到在精细寻道范围内的M上限和不会导致记录缓冲区中出现溢出的M上限,以及在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公式中M的下限。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当一个周期由重现M个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对的处理构成时,计算出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然后将M组记录后中的音频数据记录到相同的区域中。当使M在满足该条件公式的范围内增加时,获得更容易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效果。
(实施例2)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2。图10显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记录/重现装置中,在分立区域(以后称为附加序列)中执行记录后编辑的方法。在图10中,记录区域210至213以及220至223与图1所示记录区域相同。直至音频数据A1、视频数据V1、音频数据A2和视频数据V2的数据按与图1中相同的方式重现。在图10中,在同一的实时中,原始音频数据Ai、视频数据Vi、以及记录后音频数据Bi彼此相对应。此外,根据该实施例的记录/重现装置的示意性结构与图6所示相似。应注意到,以下的记录后编辑的程序是通过对拾取装置610操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件650来实现。
在图10中,包括区域210至223及其他的记录区域和包括区域250至262及其他的记录区域在记录介质上彼此分开设置。下面,包括区域210至223及其他的记录区域称作主序列,包括区域250至262及其他的记录区域称作附加序列。在主序列中,一个组合中的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在同一实时中彼此对应,且在该组合中交替且相邻地设置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如区域210和区域211,以及区域212和213)。在主序列中,将包括以此方式在同一实时中彼此对应的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的组合的数据单元(记录区域)定义为一个数据块。更具体而言,例如,将区域210和区域211视为一个数据块。另一方面,在附加序列中,例如,区域250与同一实时中在主序列中包括区域210和区域211的数据块相对应,记录区域252与同一实时中在主序列中包括区域212和区域213的数据块相对应。在附加序列中,将区域250,区域252以及其他区域各视为一个数据块。
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的记录后编辑中,当完全重现直至主序列中视频数据V2的数据后,访问盘上的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以便记录记录后数据。在图10中,将该访问显示为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从视频数据V2的终止边界到音频数据记录区250的开始边界的访问,该访问花费的时间为Tf。将记录后音频数据B1记录到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的音频数据记录区250中,将记录后音频数据B2记录到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的音频数据记录区252中。然后,在时间Tf中,执行从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音频数据记录区252的终止边界到主序列中下一个重现数据的开始边界的访问。
该记录后编辑被定义为一个周期,然后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分立区(附加序列)中的记录后编辑中,重复类似的处理。对图10中的记录区域220至223应用此一个周期的重复处理,处理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按照处理的顺序罗列如下:音频数据Aj的重现时间TA,从音频数据Aj的终止边界到视频数据Vj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Tfav,视频数据Vj的重现时间TcVj,从视频数据Vj的终止边界到音频数据Aj+1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Tfva,音频数据Aj+1的重现时间TA,从音频数据Aj+1的终止边界到视频数据Vj+1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Tfav,视频数据Vj+1的重现时间TcV(j+1),从视频数据Vj+1的终止边界到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音频数据记录区260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Tf,记录后音频数据Bj的记录时间TB,记录后音频数据Bj+1的记录时间TB,以及从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音频数据记录区262的终止边界到下一个重现数据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Tf。应该注意,从视频数据Vj+1的终止边界到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音频数据记录区260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Tf包括从重现切换到记录的处理时间,从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音频数据记录区260的终止边界到主序列中下一个重现数据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Tf包括从记录切换到重现的处理时间。
在上述描述中,一个周期包括以下处理:相继重现两个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对(数据块),然后以记录后方式将记录后音频数据相继记录到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的两个数据块中。此外,假设可将分立区(附加序列)中的音频数据记录区260和262相继记录在盘上,但当在这两个区域之间有其他数据时,还有可能在记录记录后音频数据Bj的时间与记录记录后音频数据Bj+1的时间之间,加入适当的访问时间。通过将上述处理时间相加,可计算出处理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记录后编辑的一个周期的时间,并将其表示为下式:
(对两对(两个数据块)相继执行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的记录后编辑时处理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
=TA+Tfav+TcVj+Tfva+TA+Tfav+TcV(j+1)+Tf+TB+TB+Tf。
此处,当彼此相邻设置且相继记录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时,将Tfav和Tfva忽略为0。此外,按照相似于图4和5的方式,当假设跟踪所有音频信道时,从而TB=TA,且同时将记录后音频数据记录到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时,得到以下式子。
(对两对(两个数据块)相继执行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的记录后编辑时处理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2×Tf+TcVj+TcV(j+1)+2×2×TA
此处,采用类似于参照图1所述在相同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的方式,可找到关于视频数据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为具有最高比特率的数据。对于如图10所示对两对(两个数据块)相继执行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的记录后编辑的情形,若将视频数据Vj的数据量视为YVj,视频数据Vj+1的数据量为YV(j+1),自盘重现的视频数据的尺寸为它们的总尺寸,也就是,YVj+YV(j+1),该尺寸的数据在视频数据重现缓冲区中得到积累。该积累数据通过解码器以视频数据的比特率得以消耗。考虑可变比特率,将视频数据Vj的比特率视为VdVj,视频数据Vj+1的比特率为VdV(j+1),从而直到视频数据重现缓冲区中数据被解码器消耗掉且该缓冲区变空时的时间为
YVj/VdVj+YV(j+1)/VdV(j+1)。
如果该时间不短于上述计算出用于处理记录后编辑的一个周期的时间,则可能在视频数据重现缓冲区未变空时执行记录后编辑的一个周期。对于视频数据的重现缓冲区,这就是用于执行记录后编辑一个周期的条件。若将视频数据的记录长度视为TI,将直到视频数据重现缓冲区中数据被解码器消耗到且该缓冲区变空时的时间表示为2×TI。如果处理记录后编辑的一个周期的时间短于该时间,则可实现记录后编辑。从而,关注于视频数据的用于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为
2×TI≥(对两对(两个数据块)相继执行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的记录后编辑时处理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
当将上述公式插入该条件,获得以下不等式。
2×TI≥2×Tf+TcVj+TcV(j+1)+2×2×TA
从参照图4和5的描述看出,若将读出一个ECC块的时间视为Ts,视频数据中跳过的ECC块的数量为“a”,在包括另一类型数据的音频数据中跳过的ECC块的数量为“b”,则可将在记录后编辑中记录音频数据所需的时间TA表示为
TA=N×TcA+b×Ts。
此外,在图10中,重现视频数据Vj所需的时间为TcVj+a×Ts,重现视频数据Vj+1所需的时间为TcV(j+1)+a×Ts。当插入这些表达式时得到以下不等式:
2×TI≥{2×Tf+(a+2×b)×2×Ts+TcVj+TcV(j+1)+2×2×N×TcA}。
此外,若将在盘上记录的比特率或从盘上重现的比特率视为Vt,视频数据Vj的比特率为VdVj,视频数据Vj+1的比特率为VdV(j+1),音频数据的比特率为VdA,则获得以下方程式:
TcVj=TI×VdVj/Vt
TcV(j+1)=TI×VdV(j+1)/Vt
TcA=TI×VdA/Vt
当将它们插入到条件公式并进行整理,获得以下公式:
TI≥(2×Tf+(a+2×b)×2×Ts)×Vt/(2×Vt-VdVj-VdV(j+1)-2×2×N×VdA)。
该公式表示出相继对两对(两个数据块)实现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记录后编辑的条件。
此外,描述至此,已经找到了对两对(两个数据块)相继实现在分立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的条件,但也有可能对M(M为等于或大于2的整数)对(M个数据块)相继执行分立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下面,将参照图11描述该方法。
图11显示出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对M对(M个数据块)相继执行记录后编辑的方法。在图11中,记录区域210至215以及220至221与图8中所示记录区域相同。此外,按照如图8相似的方式重现直至音频数据A1、视频数据V1、音频数据A2、视频数据V2、音频数据A3和视频数据V3的数据。在图11中,原始音频数据Ai,视频数据Vi,和记录后音频数据Bi在同一实时中彼此对应。
在图11中,包括区域210至221及其他的记录区域和包括区域250至260及其他的记录区域在记录介质上彼此分开设置。包括区域210至221及其他的记录区域称为主序列,包括区域250至260及其他的记录区域称为附加序列。在主序列中,一个组合中的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在同一实时中彼此对应,且在该组合中交替且相邻地设置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如区域210和区域211,以及区域212和213)。在主序列中,将包括以此方式在同一实时中彼此对应的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组合的数据单元(记录区域)定义为一个数据块。更具体而言,例如,将区域210和区域211视为一个数据块。另一方面,在附加序列中,例如,区域250在同一实时中与在主序列中包括区域210和区域211的数据块对应,记录区域252在同一实时中与在主序列中包括区域212和区域213的数据块对应。在附加序列中,将区域250,区域252以及其他区域各视为一个数据块。
在对M对(M个数据块)相继进行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的记录后编辑中,重现M个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对(数据块)。在图11中,若假设在第M对(第M个数据块)中的数据为音频数据Aj和视频数据Vj,则重现直至视频数据Vj的数据,然后访问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的音频数据记录区250,以记录记录后数据。将记录后音频数据B1记录到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的音频数据记录区250中,将记录后音频数据B2记录到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的音频数据记录区252中。随后,重复这些处理,将记录后音频数据Bj记录到第M个数据块中的音频数据记录区260中的过程结束后,访问主序列中的下一个重现数据。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中,重现了M个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对(数据块)后,将与这M组视频数据相对应的记录后音频数据以记录后方式记录到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M个块的音频数据记录区中,将该记录后编辑定义为一个周期,并进行重复。为了找到相继对M对(M个数据块)实现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基于M推广相继对两对(两个数据块)实现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公式,从而获得,
TI≥(2×Tf+(a+2×b)×M×Ts)×Vt/(M×Vt-∑(VdVk)-2×M×N×VdA)
其中,
∑:k=1至M。
该公式表示相继对M对(M个数据块)实现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公式。
若用2×Tf代替Tf(j)+M×Tfv部分,则表示相继对M对(M个数据块)实现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公式等同于,表示相继对M个对(M个数据块)实现相同区域中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公式。这意味着,在相同区域中的记录后编辑中,对于执行记录后编辑而言在Tf(j)内的访问是必需的,对于在记录后编辑期间跳过M组视频数据而言在M×Tfv中的访问是必需的,而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的记录后编辑中,对于往返处理(round trip)而言对分立区域(附加序列)的访问时间Tf是必需的,也就是,2×Tf。更具体而言,除这些访问时间外,可采用类似于对相同区域中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公式的处理方式,处理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公式。因此,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的记录后编辑中,也可能通过基于M修改条件公式来找到M的值,或者通过形成如以上所述图15中曲线图来找到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实现记录后编辑的M值。此外,如果利用对分立区域(附加序列)的访问和从重现到记录的切换处理代替在C40中所示对记录后数据的访问和从重现到记录的切换处理部分,且如果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两组音频数据之间没有数据从而在C62中所示对下一个记录后区域的访问基本没有访问时间,则通过使用在相同区域中记录后编辑情形的流程图(图12),可表示出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记录后编辑情形的流程图。
此外,当在该实施例的记录后编辑中增加M值时,由于易于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条件,在一个周期中记录了记录后数据后可存在空闲时间。在此空闲时间内,可执行记录后数据的验证处理。更具体而言,在空闲时间内,有可能读出所记录的记录后数据并与记录前的记录后数据进行比较。通过该处理,能够可靠地执行记录后编辑。
在本发明中,可通过从记录后编辑的开始到结束固定M值来执行重复处理,不过也有可能在记录后编辑期间根据记录缓冲区或重现缓冲区中的数据量在每个周期动态地改变M,来执行记录后编辑。
(实施例3)
下面,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将描述在其上执行了记录后编辑的记录介质上执行重现的情形。图16显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记录/重现装置(编辑装置)中的重现顺序。假设如图16所示所有的记录区域都在同一记录介质上,并处于完成记录后编辑的状态。此外,根据该实施例的记录/重现装置的示意性结构与图6所示类似。应该注意,以下重现程序通过对拾取装置610操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件650来实现。
在图16中,G10,G12,G20,G22和G30表示音频数据记录区,G11,G13,G21,G23和G31表示视频数据记录区。在记录介质上,交替且相邻地设置音频数据记录区与视频数据记录区。此外,在G13与G20,G23与G30之间,以及在G31之后,具有多个音频数据记录区与视频数据记录区对,但在图16中未将其显示出。
此外,在图16中,G50,G52,G60,G62和G70表示音频数据记录区。在这些音频数据记录区中,记录有例如在记录后编辑中使用的附加音频数据。在该实施例中,与包括G10至G31及其他的记录区域(主序列)相对照,这些记录区称为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的音频数据。记录区域G50至G70仅由音频数据记录区构成。且在这些记录区域之间没有视频数据记录区。在G52与G60,G62与G70之间,以及在G70之后,具有多个音频数据记录区,但在图16中未将其显示出。
包括G10至G31及其他的记录区域与包括G50至G70及其他的记录区域在记录介质上被彼此分开地设置。下面,将包括G10至G31及其他的记录区域称为主序列,包括G50至G70及其他的记录区域称为附加序列。在主序列中,一个组合中的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在同一实时中彼此对应,且在该组合中交替且相邻地设置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如G10和G11,以及G12和G13)。在主序列中,将包括以此方式在同一实时中彼此对应的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组合的数据单元(记录区域)定义为一个数据块。更具体而言,例如,将G10和G11视为一个数据块。另一方面,在附加序列中,例如,记录区域G50在同一实时中与在主序列中包括G10和G11的数据块对应,记录区域G52在同一实时中与在主序列中包括G12和G13的数据块对应。在附加序列中,将记录区域G50,G52以及其他区域各视为一个数据块。
此外,如参照图4所述,将一个音频数据记录区的内部分为多个区域,从而可在其中记录具有多个音频信道的音频数据。其中,在图16中,假设音频数据记录区G50至G70对应在图4A中N=4的情形,且将每个记录区域的内部分为四个信道(即,ch1至ch4)的音频数据记录区。其中,假设ch3和ch4用于重现。更具体而言,当在图4A中重现记录区域417和418中的音频数据时,使用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的音频数据。
如参照图5所述,音频数据记录区与另一类型数据的记录区域可彼此相邻设置。特别是,在如图5B所示情形中将另一类型数据Lj的记录区域540设置在ch1的音频数据记录区411之前并与之相邻。由于另一类型的数据包括涉及音频数据或视频数据的信息,当重现它们时,还必须读出另一类型的数据。在图16中,假设音频数据记录区G10,G12,G20,G22和G30对应在图5B中N=4的情形,且将每个记录区域的内部分为四个信道(即,ch1至ch4)的音频数据记录区。将另一类型数据Lj的记录区域540设置在ch1的音频数据记录区411之前并与之相邻。其中,假设另一类型的数据Lj和ch1和ch2中的音频数据用于重现。
下面,将基于以上假设,描述执行重现的情形。在图16中,首先,从记录区域G10中间处启动重现。然后,在记录区域G10终止边界前的点处,访问记录区域G50的中间点。下面将参照图5B描述直至该点的重现顺序。
在图5B中,在记录区域540中记录另一类型的数据。鉴于一般情形,重现开始点并非必须等于记录区域的头部,从而,假设重现开始点在记录区域540的中间,且从记录区域540的中间点到终止边界读出另一类型的数据Lj。
下面,再次参照图5B,从记录区域的中间重现在记录区域411中ch1中音频数据和在记录区域412中ch2中的音频数据。由于音频数据具有较小的数据量,可通过诸如精细寻道之类的访问方式,跳过从另一类型数据Lj的终止边界到ch1中音频数据的中间点(重现开始点)的不必要数据,但也可能通过旋转访问到达ch1中音频数据的开始点,而不需任何处理。
以类似方式,在从ch1中音频数据的终止边界到ch2中音频数据的中间点(重现开始点)的访问中,还有可能通过旋转访问到达ch2中音频数据的重现开始点,而不需任何处理。在读出直至ch2中音频数据的终止边界的数据后,由于在重现中未使用该记录区域之后且与之相邻的其他信道中的音频数据,执行从ch2中音频数据的终止边界到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音频数据的访问。
在图16中,访问了作为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音频数据记录区的记录区域G50的中间点后,读出直至记录区域G50终止边界的数据,并读出在记录区域G52中以及直至记录区域G62终止边界的数据。然后,执行从记录区域G60的终止边界到主序列中记录区域G11的中间点的访问。下面,将参照图4A描述直至该点的重现顺序。
在图4A中N=4时,记录区域417相当于在ch3中音频数据的记录区域,记录区域418相当于在ch4中音频数据的记录区域。若假设在ch3中音频数据的重现开始点为记录区417的中间,则对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音频数据的访问起点为记录区域417的中间点,读出从该中间点到ch3中音频数据的终止边界的数据。
若假设在ch4中下一个音频数据的重现开始点为记录区域418中间,则有可能以类似于以上方式通过旋转访问到达ch4中音频数据的重现开始点。然后,读出直至记录区域418终止边界的数据。
在图16中,读出直至记录区域G50终止边界的数据后,读出在下一个记录区域G52中的数据。此时,由于也按照类似于图4A中的方式构成了记录区域G52的内部,在记录区域的后部分设置重现中所必需的ch3和ch4中的音频数据。在图4A中的记录区域411和412包括在重现中不使用的音频数据,也可能采用类似于以上的方式通过旋转访问到达记录区域417的开始边界。然后,读出在记录区域417和418中的音频数据。从而,无需执行诸如精细寻道的访问,重复关于通过旋转访问跳过不必要数据部分以及重现ch3和ch4中的音频数据的操作。因此,按照图16中的重现顺序,跟踪从记录区域G52开始边界到记录区域G60终止边界的所有记录区域。
此外,在图16中,执行从记录区域G60的终止边界到记录区域G11的中间点的访问。记录区域G11的中间点指在记录区域G11中视频数据V1重现开始点所必需的数据位置。例如,当视频数据采用使用帧相关的诸如MPEG之类的压缩格式时,为解码在重现开始点处的帧,必须读出重现开始点前数帧的数据。因此,在对记录区域G11访问中的目的点并不是视频数据V1的重现开始点,而是视频数据V1重现开始点所必需的数据的头部位置。读出自G11的中间点到终止边界的数据后,访问下一个记录区域G12。此时,如果从记录区域G11中视频数据V1的开始边界到记录区域G12中另一类型数据的开始边界,存在重现中不必要的数据,则可通过诸如精细寻道的访问方式跳过不必要的数据,如图16中访问时间Tfva所示,或者可通过旋转访问将其跳过。此外,在记录区域G12中,读出另一类型的数据Lj和ch1和ch2中的音频数据,如图5B所示。由于在记录中,在图5B中记录区域412之后并与之相邻的其他信道中的音频数据是不必要的,可通过旋转访问或诸如精细寻道的访问方式跳过该数据到达下一个数据。在图16中,通过记录区域G11与G12之间的访问时间Tfav显示出跳过的部分。随后,通过交替执行跳跃处理读出直至记录区域G13,G20和G21的数据。
然后,当在图16中读出在记录区域G22中另一类型数据以及ch1和ch2中的音频数据后,访问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音频数据记录区G62的中间点。下面,将参照图4和5描述该状态。由于在图16中记录区域G22的内部与图5B相对应,在图5B中读出在记录区域540,411和412中的数据。由于设置在记录区域412之后其他信道中的音频数据在记录中是不必要的,在读出直至记录区域412终止边界的数据后,可从此处执行访问。作为访问目的点的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的音频数据记录区与图4A相对应。由于在图4A中N=4时记录区域417和418包括在重现中必需的ch3和ch4中的音频数据,从而访问起点为图4A中记录区域417中ch3中的音频数据的开始边界。然后,读出在记录区域417中ch3中的音频数据和记录区域418中ch4中的音频数据。在直至此处的处理中,已读出直至图16中记录区G62的数据。在记录区域G62之后,读出直至记录区域G70的数据。由于记录区域G62至G70的内部与图4A相对应,从而仅读出在图4A中记录区域417和418。由于其他记录区域411和412包括重现中不必要的数据,可通过旋转访问跳过这些区域。从而,在图16中,访问记录区域G62的中间点后,跟踪直至记录区域G70的终止边界的所有记录区域。当在图16中读出直至记录区域G70终止边界的数据后,访问在记录区域G23中视频数据Vj+1的开始边界。然后,读出从视频数据Vj+1的开始边界到终止边界的数据。随后,对记录区域G30,G31和以后的记录区域重复以上类似的处理。
按照上述重现顺序,采用与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记录后编辑中的记录情形相类似的方式,相继读出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多组音频数据(多个数据块),此外,还相继读出在交替设置有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的区域中的多组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多个数据块)。从而,减少了对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音频数据的访问次数。在重现处理中,关于相继读出记录区域的最适宜数量将在以下进行描述。
在重现中,按照与记录相类似的方式,由于数据具有更高比特率,从而数据被解码器消耗得更快,从而,实现重现的条件将集中在关于具有最高比特率的视频数据的条件。从记录介质读出的视频数据在缓冲区中得以积累,在缓冲区积累的视频数据由重现解码器所消耗。为了不让重现视频停止,必须使得视频数据的缓冲区在重现期间不会变空。
在图16中,从记录区域G11开始视频数据的读出。读出在记录区域G11中必需的视频数据所需的时间表示为TcV1。然后,访问记录区域G12中必需的数据所需的时间表示为Tfva,读出记录区域G12中的必需数据的时间和旋转访问下一个数据所需的时间表示为TA。从记录区域G12的终止边界到记录区域G13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为Tfav。读出记录区域G13中的视频数据V2的时间为TcV2。考虑视频数据也具有可变比特率的情形,假设对于每个视频数据记录区的数据量各不相同,且读出视频数据Vj所需的时间为TcVj,其中,下角标j为等于或大于1的整数。读出记录区域G20中的必要数据所需时间和旋转访问下一个数据所需的时间也表示为TA。读出记录区域G22中必需部分的数据所需的时间为TA(j+1)。然后,访问记录区域G62中的必要数据所需的时间为Tf。读出记录区域G62中的必要数据所需时间和旋转访问下一个数据所需的时间表示为TB(j+1)。随后,将旋转访问下一个数据的时间和读出必要数据的时间均表示为TB,直至记录区域G70。然后,从记录区域G70中必要数据的终止边界到记录区域G23中必要数据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为Tf。读出记录区域G23中的必要数据所需的时间为TcV(j+1)。
在以上处理时间中,若将读出视频数据所需的时间视为Tsv,Tsv可表示为以下公式
Tsv=TcV1+TcV2+…+TcVj+TcV(j+1)=∑(TcVi),其中
∑:i=1至(j+1)。
此外,在图16中,从开始读出视频数据V1到结束读出视频数据V(j+1)期间,若将进行除读出视频数据之外的处理所需的处理时间视为Tnv,Tnv是通过将读出另一类型数据和音频数据的时间,旋转访问时间,以及在此期间的访问时间相加所获得的时间,从而,可将Tnv表示成以下公式:
Tnv=Tfva+TA+Tfav+…+Tfva+TA+Tfav+Tfva+TA(j+1)+Tf+TB(j+1)+TB+…+TB+Tf。
对公式进行整理,获得以下方程。
Tnv=Tfva×j+TA×(j-1)+Tfav(j-1)+TA(j+1)+TB(j+1)+TB×(j-1)+Tf×2
此外,在图16中,若假设音频数据记录区与视频数据记录区域连续设置,则访问时间Tfav=0,获得以下方程:
Tnv=Tfva×j+(TA+TB)×(j-1)+TA(j+1)+TB×(j+1)+Tf×2。
若将读出视频数据的总量视为YV,视频数据的比特率为VdV,直至解码器消耗掉读出的所有视频数据的时间为,
YV/VdV
如果将读出处理时间相加所获得的值比该时间短,则在重现期间视频数据的缓冲区不会变空,从而,如果满足
YV/VdV≥Tsv+Tnv,则有可能在视频不停止的同时执行重现。由于在公式右侧的Tsv和Tnv为使用j的式子,满足该条件公式的j值相当于在重现期间相继读出的记录区域的数量。
此外,该实施例的重现顺序的特征还在于,读出图16中记录区域G10中另一类型的数据和ch1和ch2中音频数据后,并不首先读出紧在其后的记录区域G11中的视频数据,访问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包括音频数据的记录区域G50的中间点,且首先读出在分立区域(附加序列)中ch3和ch4中的音频数据。
其原因将描述如下。由于视频数据与相同时间长度的音频数据相比通常具有更大的数据尺寸,从记录介质读出视频数据需要更长的时间。在重现处理中,必须同步输出视频和音频,从而,在准备好视频数据以及必要音频信道的音频数据时,可将从记录介质读出的数据作为视频和音频输出。这里,将考察按照与该实施例中不同的顺序执行重现的情形。在图16中,首先假设按如下顺序从记录区域G10,记录区域G11,G12,G13,G20,G21,G22读出数据。此时,仅读出视频数据,另一类型的数据,ch1和ch2中的音频数据。这样,由于未准备好ch3和ch4中其余的音频数据,从而在此时不能输出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对于ch3和ch4中其余的音频数据,当进一步读出记录区域G50时,可同时输出四个信道的视频和音频。读出记录区域G10至G22中的数据要花费时间,这是由于在该区域中包括有视频数据。另一方面,按照该实施例的重现顺序,当读出主序列中的记录区域G10后,先读出附加序列中的记录区域G50至G60。因此,于此时,记录区域G10中ch1和ch2中的音频数据处在缓冲区中,记录区G50和G60中ch3和ch4中的音频数据也处在缓冲区中。从而,在读出记录区域G11中的视频数据时,视频数据和四个信道的音频数据都准备好,从而能够输出视频和音频。记录区域G50至G60包括有音频数据,从而,读出该数据所需的时间较短。这样,根据该实施例的重现顺序,获得了能够在重现处理中更快速启动视频和音频数据输出的效果。
此外,在读出数据并将其作为视频或音频输出期间,需要有用于存储读出数据的存储器,如缓冲区。对于通过不同于该实施例的方法按如上所述首先读出视频数据的情形,必须首先存储读出视频数据,直至准备好了四个信道的音频数据。由于视频数据通常与相同时间长度的音频数据相比具有更长的数据尺寸,则用于存储视频数据的缓冲区必须有较大尺寸。根据该实施例的重现顺序,在视频数据前读出音频数据。因此,足以存储其尺寸比视频数据还小的音频数据,从而获得用于存储读出数据的缓冲区尺寸较小的效果。
工业应用
根据本发明,通过重现M个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对的处理,然后以记录后方式记录M组音频数据,构成一个周期。从而,获得在传统方法不可能实现记录后编辑的光盘上有可能实现记录后编辑的效果,而且本发明可用于在信息记录介质上能执行记录后编辑和记录,并能从已执行记录后编辑和记录的信息记录介质执行重现的记录/重现装置。

Claims (9)

1.一种用于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重现装置,在该信息记录介质上,彼此独立地记录有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
其中,在信息记录介质上,在不同于其中相继记录有包括原始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的数据块的主序列的分立区域中,形成其中相继记录有包括记录后音频数据的数据块的附加序列,
所述记录/重现装置包括:
拾取装置,用于在该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信息或从该信息记录介质重现信息;和
控制部件,用于对该拾取装置的操作进行控制,
其中,在从信息记录介质执行重现期间,控制部件按照这样的方式对该拾取装置的操作进行控制,即,该拾取装置交替访问该主序列和该附加序列,并在每次对主序列和附加序列中每一个的访问中重现连续的M(M为等于或大于2的整数)个数据块。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记录/重现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部件按照这样的方式对所述拾取装置的操作进行控制,即,在同一实时中彼此对应的音频数据与视频数据之间,在该视频数据之前记录该音频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的记录/重现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部件按照这样的方式对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操作进行控制,即,当从所述主序列和所述附加序列的每一个读出在同一实时中彼此对应的M个数据块时,(1)从所述主序列中M个数据块的头部块重现原始音频数据,(2)从与所述主序列中M个数据块相对应的所述附加序列中的M个数据块相继重现记录后音频数据,(3)从所述主序列的头部块重现视频数据,以及(4)从所述主序列中(M-1)个数据块重现原始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的记录/重现装置,
其中,若将自(M+1)个数据块读出的视频数据总量视为YV,视频数据的比特率为VdV,从(M+1)个数据块读出视频数据所需的时间为Tsv,在(M+1)个数据块中从第一数据块读出视频数据开始到从第(M+1)个数据块读出视频数据结束的时期内,除进行读出视频数据以外的处理所需的处理时间为Tnv时,
则满足YV/VdV≥Tsv+Tnv。
5.一种将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彼此独立地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上的记录/重现装置,
其中,在信息记录介质上,在不同于其中要记录包括原始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的数据块的第一区域的分立区域中,设置有要记录的包括记录后音频数据的数据块的第二区域,
所述记录/重现装置包括:
拾取装置,用于在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信息或从该信息记录介质重现信息;和
控制部件,用于对拾取装置的操作进行控制,
其中,当将记录后音频数据记录到其上记录有原始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的该信息记录介质上时,该控制部件按照这样的方式对该拾取装置的操作进行控制,即,从该第一区域重现连续的M(M为等于或大于2的整数)个数据块,然后将对应于该M个数据块的包含有记录后音频数据的M个数据块相继记录到该第二区域中。
6.根据权利要求5的记录/重现装置,
其中,当将原始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记录在第一区域中时,所述控制部件按照这样的方式对所述拾取装置进行控制,即,在所述拾取装置精细寻道的范围内以一定间隔交替地记录该视频数据和该音频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的记录/重现装置,还包括:
视频重现缓冲区,用于积累从所述信息记录介质读出的视频数据;音频重现缓冲区,用于积累从所述信息记录介质读出的音频数据;记录缓冲区,用于在记录所述记录后音频数据之前对其进行临时存储;用于解码视频数据的视频解码器;用于解码音频数据的音频解码器;和用于对音频数据进行编码的编码器,
其中,M的值处于一个范围内,在该范围内,在从第一区域相继重现所述M个数据块期间,视频重现缓冲区、音频重现缓冲区和记录缓冲区均未溢出或下溢,且到视频解码器的视频数据传输不会停止。
8.根据权利要求7的记录/重现装置,
其中,若
Tf(j):在重现所述视频数据后,从视频数据记录区的终止边界到音频数据记录区的开始边界的用于记录后编辑的访问时间,
Vt:从所述信息记录介质读出数据时的数据速率,
TI:重现记录在视频数据记录区中的数据所需的时间,
VdV:视频数据的比特率,
N:音频信道的数量,
VdA:音频数据的比特率,以及
Tfv:从音频数据记录区的终止边界到下一个音频数据记录区的开始边界的访问时间,
则M的值满足
M≥(Tf(j)×Vt)/(TI×(Vt-VdV-2×N×VdA)-Tfv×Vt)。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的记录/重现装置,
其中,所述音频数据具有多个信道,且
其中,所述记录/重现装置包括与所述多个信道相对应的多个音频解码器。
CNB2003801095314A 2003-02-05 2003-11-28 记录/重现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985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28016 2003-02-05
JP28016/2003 2003-02-05
JP315416/2003 2003-09-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5578A true CN1745578A (zh) 2006-03-08
CN100559855C CN100559855C (zh) 2009-11-11

Family

ID=36140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8010953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9855C (zh) 2003-02-05 2003-11-28 记录/重现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59855C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59855C (zh) 2009-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45022C (zh) 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和数据再生方法/设备
CN1118065C (zh) 光盘的记录和复制设备及方法
CN1222177C (zh) 用于记录或再现数据的信息记录装置及方法
CN1685720A (zh) 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程序存储媒体、记录媒体和程序
CN1148731C (zh) 音频信息重放方法及其重放装置
CN1605102A (zh)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删除方法、数据显示方法、记录装置、记录媒体及程序
CN1596446A (zh) 记录装置、记录程序和记录方法
CN1738440A (zh) 用于处理信息的设备,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CN1943246A (zh) 图像解码方法
CN1856081A (zh) 重放设备、重放方法、记录媒体以及程序
CN1879410A (zh) 节目录制装置及节目录制方法
CN1906694A (zh) 再现装置、再现方法、程序、记录介质和数据结构
CN1643605A (zh)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CN1698363A (zh)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存储媒体以及程序
CN1147160C (zh) 信息记录系统和信息记录方法
CN101046818A (zh) 信息处理设备、方法和程序产品
CN1860784A (zh) 记录设备和方法、再现设备和方法、记录介质及程序
CN1317139A (zh) 寻址位流记录的方法
CN1768529A (zh) 音频/视频记录装置、记录方法、再现装置、再现方法、再现程序和记录程序
CN1707669A (zh) 再现装置和再现方法
CN1697062A (zh) 格式转换方法和装置以及程序
CN1922685A (zh) 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处理装置、信息记录介质和计算机程序
CN1237066A (zh) 运动图像编码方法及装置和记录介质
CN1254820C (zh) 把实时信息记录在盘形记录载体上、从其中重放和/或编辑
CN1741171A (zh) 光盘单元、光盘记录方法、以及光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11

Termination date: 2014112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