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28194A - 七一记谱法 - Google Patents
七一记谱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28194A CN1728194A CN 200510006064 CN200510006064A CN1728194A CN 1728194 A CN1728194 A CN 1728194A CN 200510006064 CN200510006064 CN 200510006064 CN 200510006064 A CN200510006064 A CN 200510006064A CN 1728194 A CN1728194 A CN 172819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und
- symbol
- line
- mark
- no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叫七一记谱法,它同简谱记谱法和五线谱记谱法一样,是一种以书面的形式来记录音乐的方法。现在,我们应用的记谱法主要是简谱记谱法和五线谱记谱法,而这两种记谱法都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简谱记谱法体制松散,标示单调,难以记录和声,因而其应用受到一定局限;五线谱记谱法形式复杂,读谱和写谱都感有困难。本发明克服了上述缺陷和不足,创立了简单而清晰的记谱格范,应用极为方便。在音高上,它是用七条不同方向的短射线作为基本符号,并用一条水平线为中枢,把音符按其音组之高低分记在上、中、下位置上(本发明立名源此)。在音长上,它是利用基本符号本原外的可变性,派生出它的一些变体来表示。在音的休止上,它是用书面语中的逗号作为基本符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记谱法,即一种以书面的形式来记录音乐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们现在应用的记谱法主要是简谱记谱法和五线谱记谱法。简谱记谱法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读谱和写谱都很方便。但是,简谱记谱法体制松散,标示单调,难以记录和声,因而其应用受到一定局限。如用简谱记录的合唱、合奏曲,就不够清楚,而记录钢琴音乐,几乎是不可能的。五线谱记谱法机制完备,形象直观,能够记录现代音乐体系所创作的各种作品。但是,五线谱记谱法形式复杂,清楚性较差,而且标记又相当麻烦,所以读谱和写谱都感有困难。
随着人们的不断实践,现行记谱法已日益流露出它们那古老、机械的面目,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相比,显得十分落后。尤其是五线谱那繁缛、苛刻的形式,早已为人们所厌倦,只是没有一种较为理想的记谱法来取代它而已。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行记谱法的上述之缺陷和不足,从而删繁就简,提高标示性能,本发明提供一种记谱法,该记谱法融合了简谱记谱法和五线谱记谱法的基本优点,创立了用一条水平线为中枢的记谱格范——七一记谱法。现将这种记谱法的技术方案说明如下:
一、怎样记录音的高低
1、七个基本符号 我们知道,在乐音体系中虽然有八十多个高低不同的音,但基本音级只有七个,其它各音都是以八度的韵循环这七个基本音级而成的。根据这个道理,我们采用七条不同方向的短射线来表示七个基本音级,称之为七个基本符号。见图1所示。
对这七个基本符号,我们不另立名称,但为了发音和区别音的高低,我们以世界通用的唱名(即意大利式的音名)来称谓它们。如:
例1
Do Re Mi Fa SoI La Si
2、音线和线号 这七个基本符号正好标记一个音组(注:这里说的音组是没有固定音高的七个音),为了表示它们的共性,我们用一条水平线把它们顺次连结起来。于是,这条水平线就成了七个基本音级的音组线,简称音线。
例2
诚然,在一条音线上能且只能记录一个音组的音。高一组或低一组的音就不能记在音线上,理所当然,我们分别记在音线的上侧和下侧。这样一来,一条音线连同其上下侧共能记录三个音组范围的音。
必须指出,音线是一条很细的直线(写谱时必须用直尺比定作出)。同时我们可以看出,音线不仅是音组的分界线,而且还是七个基本符号赖以成型的基准线。如:
例3
如果有更高或更低的音需要记录,则在音线的上方或下方作一加线(短横线),加线上记录比音线上高两组或低两组的音。如:
例4
为了记谱规范,我们对音在音线的不同位置的记法规定如下:
(一)当音在音线上时,它的符头应被音线中心穿过(在加线上同此)。
(二)当音在音线的上侧或下侧时,它的符头要略离出线(其间隙视具体情形而定)。按音组的高低,音线可分为高音线、中音线、低音线和倍高音线、倍低音线五种。高音线上记录高音,中音线上记录中音,低音线上记录低音……各种音线的上下侧类推。
音线的种别不是用文字来写明的,而是用“线号”来注明的。线号是由一条细的短横线和一个(有的是两个)小圆点所组成,小圆点记于短横线的上、中、下位置,即表示线号的高、中、低种别,也就是标记音线的种别。现将各种线号按其高低顺序列示如下:
例5
在多声部乐曲中,我们可以用“联合线号”来标记联合音线的各条音线的种类。如下例的a)是一个二声部的联合线号,它表示上方声部的音线是中音线,下方声部的音线是低音线。b)是一个三声部的联合线号,它表示上方声部的音线是高音线,中间声部的音线是中音线,下方声部的音线是倍低音线。如:
例6
联合线号一般只能用作声部不多,并且整个乐谱的联合音线的高低顺序一致的线号标记。在多声部乐曲中,通常多用简化的线号标记,这种线号只用其小圆点,一一标记在相应的音线的左端(起线的内侧)。
例7
现将线号的记法规定如下:
(一)如果一首乐曲全用一种音线(多声部乐曲全用一种联合音线),就把它的线号一次地记在谱幅的左边(乐曲名称的下一行)。
(二)如果一首乐曲(包括多声部乐曲)全用中音线,它的线号可以省略不记。
(三)如果一首单声部乐曲用两种以上的音线,就在乐谱的不同音线的起始处之上方分别标记相应的线号。
3、调号及其标记 七一谱的调号比简谱的还简单,它只用一个与中音do高度相同的音名来表示。如C调就记作“C”,D调就记作“D”,bB调就记作“bB”等。
现将调号的记法规定如下:
(一)如果一首乐曲全是一个调,就把它的调号一次地记在谱幅的左边(乐曲名称的下一行)。
(二)如果一首乐曲有两个以上的调,就在乐谱的不同调的起始处之上方分别记出相应的调号。如果需要标明前后调的等音关系,就用两个小的四分音符分别记在新调号的两旁。
二、怎样记录音的长短
1、各种基本音符 七一谱的音符来自它的基本符号,可分为符头和符角两部分(见图2所示)。符头是一个圆点(有的是几个小圆点)或圆圈,它的作用主要是表示音位的(有的同时表示音的长短)。符角是由符头的径向引出的短射线(或小圆点),它的不同方向表示不同的音级,多数还以其不同元素同时表示音的长短。
七一谱的基本音符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六十四分音符(很少用到)七种。现列表说明如下:
表1
名称 | 形状 | 符头和符角的形式 | 符头和符角的标准 | |
符角长 | 符头和符角的组织细况 |
2、各种延半音符 什么叫延半音符?就是延长原音符时值的一半,它相当于现行记谱法的附点音符,但它不是用加记小圆点的方式来延长音符的时值,而是用加长符角的方式来延长音符的时值(复延半音符是在单延半音符的符头上加一条长D的反向线段)。
延半音符有单延半音符和复延半音符之分,因复延半音符用得很少,所以单延半音符又简称为延半音符。单延半音符表示延长原音符时值的一半,复延半音符表示延长单延半音符的延长时值的一半,即延长原音符时值的四分之三。现将各种延半音符列表说明如下:
表2
表3
噪音符号一般要记在音线上,但如果噪音有相对的音高需要表示时,就按其高低分记在音线的不同位置。如果一行谱中既有音符,又有噪音符号,就把噪音符号用小括号括起来。
4、拍号及其记法 七一谱的拍号很简单,只用一个阿拉伯数字来表示,这个阿拉伯数字的简谱音符型表示单位拍的音符时值,它的大小表示每小节中单位拍的数目。如:拍号“2”,就是四二拍(即2/4),因为2在简谱中是一个四分音符,2又表示两拍。又如“
6”就是八六拍(即6/8),因为
6在简谱中是一个八分音符,6又表示六拍。
三、怎样记录音的休止
1、各种基本休止符 七一记谱法是用书面语中的逗号“,”作为音的休止的基本符号。各种休止符的相互关系和长短标记与音符完全相同。
休止符和音符一样,也分符头和符角两部分(见图3所示)。符头是一个圆点逗号(有的是几个小圆点和一个圆点逗号)或圆圈逗号,它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休止的位置(有的同时表示休止的长短)。符角是由符头的径向引出的短竖线(或小圆点),它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休止的长短。现将各种基本休止符列示如下:
表4
写谱时,二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和三十二分休止符可以省略其符角,即只作其符头。
2、各种延半休止符 延半休止符相当于现行记谱法的附点休止符。
现将几种比较常用的延半休止符列示如下:
表5
3、休止符的大小和记法 我们规定:休止符符头的圆点或圆圈部分的直径取音符符头的直径的二分之一。
四、共符头记法
在说明书附图l上我们可以看到,从一个符头上能够引出好几条不同方向的短射线,换言之,在一个符头上能够标记出好几个不同音高的音。这是七一谱音符的一个重要特性,也是其它记谱法所无与伦比的。
根据音符的这一特性,便可以把几个不同音高的音的符角集中记在同一个符头上,我们称这种记法为共符头记法。例如:
例8
诚然,和声音可以用共符头记法标记。于是,共符头记法为七一谱的多声部记法辅下了第一块基石。
顾名思义,运用共符头记法的几个音必须是同样的符头。如果几个音的符头不一样,能不能想法也把它们记在一个符头上呢?在这里,我们巧妙地引进了“半符头记法”。
什么叫半符头记法?半符头记法就是把一个符头平分成两半:一半是半圆点,用以标记四分音符和它以下的音符;一半是半圆圈,用以标记二分音符和它以上的音符。
半符头记法的各个音符的符角,要从相应的半符头上作出(一般是先作出符角,再作出符头的平分线)。为了清晰其见,共符头可作得比普通符头大一些。
例9
半符头记法拓展了共符头记法的应用范围,显出高超的标示艺术。
五、和声分记法
在多声部音乐中,和声声部往往是错纵复杂的,它不仅徒增我们读谱的难度,而且写谱也感到棘手。如在五线谱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情形:有的是两个旋律(或两个和弦与一个旋律)同时交织序进,还有的是本声部的某些偏高音或偏低音为了避免过多的加线而记到了它邻近的声部,这是五线谱记谱法一直未能纠正的问题。而和声分记法则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种问题的基本途径。
什么叫和声分记法?和声分记法就是把一个复杂的和声声部,分解成两个(或三个)简单的子声部而记成两行(或三行)谱。使用和声分记法的目的是为了化简和声形式,从纷繁的和声织体中抽象出和声序进的骨架,以编组清晰易读的声部线条。
现将和声分记法的格式说明如下:
(一)从和声声部的分记处另作音线:如果分记成两行谱,就在原声部音线的上下各作一条直线(与原音线等距离),原音线自始废除;如果分记成三行谱,也在原音线的上下各作一条直线,保留原音线。
(二)分记的各个子声部,应该按其高低分记在上下音线上。
(三)两个子声部的行距(以它们的音线为准)要明显小于两个原声部的行距。三个子声部的行距,要小于两个子声部的行距。
(四)任何子声部的行距,都要小于它与原声部的行距。
(五)如果分记起于一行谱的开头,就在它起线的里旁作一条连及上下音线的线段以作分记标记,如果分记起于一行谱的中间:是两行的,就把原音线略向右延进两个子声部内;是三行的,就把两个外声部的音线略向左延进原声部两旁。
例10
运用和声分记法的第一步,就是对和声声部进行分析,判明其结构,弄清其前后节拍和连接关系,从而识别哪些和声需要分记,哪些和声无需分记,应该记在哪行谱上。笼统地讲,一切用一条音线无法记录或标示不够清楚的和声,都需要分记。
实际上,和声分记法是一种灵活运用音线的方法。正因如此,分记既会行于一行谱的全部,也会行于一行谱的局部;有时行于一行谱的开头,有时行于一行谱的中间。为了正确标明各种音线的种别,现对其线号标记规定如下:
(一)如果分记起于一行谱的开头,各个子声部的音线都要标记其线号。
(二)如果分记起于一行谱的中间,各个子声部的音线不同,则要分别标记其线号;各个子声部的音线相同,但与前边原声部的音线不同,也要分别标记其线号;各个子声部的音线相同,并且与前边原声部的音线相同,则可省略各个子声部的线号。
例11
C 3
此例a)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声部交错的例子。从第一小节中可以看出,上方声部下加一线和下加二线的两个八分音符,不属于上方声部的音,而属于下方声部的偏高音,它们与下方声部第三间的八分音符及其左旁的八分休止符合成两拍,与下方声部的第一小节的二分音符的三和弦同时值。由此可断:上方声部下加一、二线的两个八分音符,是下方声部中在二分音符的三和弦的时值内出现的和弦外音。
如果将a)改写为简谱,虽然能把那些跨声部的音收拢到本声部中,但仍未能克服声部紊乱的现象,而且杂乱无章。
b)是用七一记谱法写的这个例子。在这里,我们对上方声部采用了和声分记法。可是,五线谱的下方声部的第一小节的第一拍,按理说无需分记,而在b)中却同样地记在了下方的两个子声部上。这种在形式上延伸分记的谱行而实际上并未分记的手法,就叫“虚拟分记法”。使用虚拟分记法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或缓和过短的谱行,使声部完整,具体作法是:
(一)把两个子声部的音线延进无需分记的原声部节拍内。
(二)试将无需分记的原声部节拍分别与各个子声部相连,看它适合哪个子声部的声部进行,就把它分记到这个子声部上,而在另一个子声部的相对位置上记以同时值的休止符。
(三)如果无需分记的原声部节拍与各个子声部都有某种声部进行的关系,就在各个子声部上同样记以这个原声部节拍。
六、一些特殊记法
1、共符角记法 当两个前后并邻或叠置的音符的符角相同时,记谱上必然会出现关系松弛的现象,为了紧缩它们的距离,充分表现它们的共性,我们采用共符角记法,就是使它们共用一个符角,其符头相切。如:
例12
(4)
记成
记成
实际写谱时,你也许会碰到这样两个叠置的音符:它们的符角相同,音高也相同,一个是四分音符,一个是二分音符。诚然,这两个音只能分记在两行谱上(下例a))。但如果利用半符头的技巧,就可以记在一行谱上了(下例b))。
例13
2、移出记法 移出记法就是把同一单位拍的一个或两个音移出本位,记在相邻音符的符角的空间上,以缩短单位拍的跨度。它的标记是:在被移出的音的垂直相反方向上记一数字“8”,表示它所对的音的实际高度应该朝“8”的方向升高或降低八度。如:
例14
如果几个不同音高的音不是一个音组,我们还能用移出记法使它们共用一个符头。如:
例15
3、偏位记法 在叠置的音组中,如果两个同组的音不宜共用一个符头,可以把其中一个音记在另一个音的旁边(两个音的符头相切),这种记法叫做偏位记法。如:
例16
七、七一记谱法的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看完上述方案,您知道了七一记谱法是怎样记录音的高低、长短和休止等,领略了七一谱的一些特殊记法,并熟悉了七一谱的多声部记法,可以说,对这种记谱法有了大概的认识。但这一切并不够,这种记谱法有哪些实质性特点?它与现行记谱法相比有哪些进步?应用七一记谱法的有益效果是什么?必须在这里讲清楚。下面让我们比照现行记谱法来分支论述。
1、从音高体制上看七一记谱法和简谱记谱法、五线谱记谱法 可以说,七一记谱法是在简谱记谱法和五线谱记谱法的基础上得以发展而成型的,这是因为它吸收了这两种记谱法的精髓之故。具体一点说,它一方面吸收了简谱记谱法的“七音制”,把乐音体系中的所有音浓缩为七个基本音,从而将复杂的一一标记化为简单的代表性标记。它另一方面又采纳了五线谱记谱法的“上高下低”形式,使音高具有直观感。功在音线的桥梁作用,使两种记谱法在这里合二为一,这是七一记谱法的一大进步。
单从七音制上看,七一谱好像一种符号式的简谱。但从音的高低标记上看,二者却迥然不同:简谱是在基本符号的上面或下面加记小圆点表示的,而七一谱只需把基本符号记在音线的上侧或下侧。很显然,在基本符号的上面或下面加记小圆点,远远不如把基本符号直接记在音线的上侧或下侧省时,而且清楚性和直观性都不如后者。
从音高框架上看,七一谱属于一种线谱。我们知道,五线谱是用五条平行横线来记录音的高低的,它的五线音位(连同其上加一间和下加一间)共能记录十一个音高。而七一谱是用一条水平线来记录音的高低的,这条水平线(连同其上侧和下侧)却能记录二十一个音高。可见,七一谱浓缩了音高标记,扩大了音域。
不仅如此,从清楚性上讲,五线谱也远远不如七一谱。从说明书附图1上我们看到,七个基本符号是七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它那大差量的角度和方向的特殊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七一谱音高的清楚性和准确性。而五线音位是那样的稠密,那样的模糊,这对视谱来说无疑是一种困难。正因如此,其准确性亦得不到保障。下例是用五线谱和七一谱分别记录的同一个七和弦之对比。我们看到:在五线谱中,由于上下一串子符头毫无缝隙,所以界定各音的五线音位就更加模糊了。而七一谱的四个音却一目了然。相比之下,显出七一记谱法实用性的有益效果。
例17
2、评五线谱的“无定唱名” 我们知道,演唱、演奏时,用的一般不是音名而是唱名,即使用音名记写的谱子,也要转换成唱名而表现出来。在简谱和七一谱里,唱名都有一定的形状,这对我们读谱也十分方便。可是,在五线谱里,唱名既无一定形状,又无固定位置,我们暂称这种唱名为“无定唱名”。无定唱名对我们视谱极为不便,尽管五线谱的音高具有一流的直观感,但由于它的音位过于稠密,再加上无定唱名的陌生感,所以读谱显得紧张而吃力,眼神稍有不慎,眼下的音符就会“跳槽”,因而导致音高序列之混乱(这是实实在在的描述)。说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大乐队的演奏者们照着五线谱本演奏,为什么那样的流利自如呢?这主要靠他们多次练习形成的纯熟的记忆,加上五线谱音高的直观性的近似提示罢。您不妨读一读下面的乐曲片断,大概会尝到无定唱名的苦楚吧——
例18
刘天华《悲歌》
这个乐曲片断有八个小节,从第四小节的第二拍以下,全部的音都记在上加线上。这些音已远离谱表,五线音位几乎失去了对它们的界定作用。因此,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出并且读准它们,谈何容易?而七一谱却不然,无论多高或多低的音,也不管把它放到什么位置,它将永远带着明晰的唱名来表现其高低,所以读谱非常省力,充分反映了七一记谱法的可行性。
3、五线谱调号标记的现代批评 调,即调式音阶的音高位置。其标记本应很简单,可是,五线谱的调号标记却相当麻烦,给五线谱蒙上了一层艰涩的面纱。然而,当我们用现代的眼光看待它时,其中的笨拙与虚妄之处便会慢慢地暴露出来。
五线谱的调号作为一种提示性的符号,很不明确,它尚需一个复杂的推导过程。如,我们看到一个调号,要先看它是一个升号调还是一个降号调,然后推出是什么调(必须熟记不忘方可)。可见,五线谱的调号是一种地道的记忆性符号,视认很不方便。
升降调号中含有变音记号最多的是七个。这些变音记号的位置和顺序都有严格规定,并不是随意排列的。然而,五线谱音位的稠密性又给这些变音记号的标记增加了一定难度。更令人厌烦的是,如此苛刻的调号,竟要一一标记在每一行谱表的左端,显得十分麻烦。
确切地说,五线谱的调号并不止于标明乐曲中主音的高度和调性,而主要是提示变音。然而,事实却又否定了调号标记的这种提示作用。第一,这种标记是不全面的;第二,我们读谱主要是把音符反馈成唱名而展示出来,而唱名的音阶完全是由读谱者自动把握的,因此,这种用音各来标记谱表变化音的符号,对读谱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第三,调号标记只是谱表变化音的机械框架,它象一块牌子一样死死地钉在谱表的一端,那末,它对移动的视线会跟踪提示吗?
与五线谱调号标记形成天渊之别的七一谱的调号标记,其有益效果怎样,是不言而喻吧。
4、从“线”和“号”上看五线谱记谱法与七一记谱法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音乐爱好者,其中不乏音乐素质较好的人,面对一纸五线谱只会读而不会写,或者写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很大的原因在于五线谱的“线”和“号”上。五线谱的线,就是五条横线;号,就是谱号和调号(关于五线谱的调号标记上面已有详述)。七一谱也有它的“线”和“号”,线,就是音线;号,就是线号。现在,我们从写谱的角度来对比这两种线和号:
一、用五线谱记谱,一行谱要作出五条等距离的横线,其中有一个等距离和平行的校准工序。而用七一谱记谱,一行谱只需作出一条横线,并且不需要任何校准工序。
二、用五线谱记谱,每一行谱的左端都要标记谱号。五线谱的谱号弯曲难画,成为记谱前的一个麻烦。而用七一谱记谱,只需把线号一次地记在谱幅的左上侧,并且简单、易写。
三、用五线谱记谱,每一行谱的左端都要标记调号,这种调号是由不同数目的变音记号在非常稠密的五线音位上按照严格的顺序标记的,这是五线谱记谱法的一大麻烦。而用七一谱记谱,只需把调号一次地记在谱幅的左上侧,并且非常简单、易写。
很显然,用七一谱记谱,比用五线谱记谱简便又省事,这是七一记谱法较五线谱记谱法的又一大基本优点。
5、看七一谱音符的造型艺术 音的高低和长短在音乐中永远是并存的、不可分离的。可是,几乎在所有的记谱法中,二者却各立其象。如在简谱记谱法中,先确定了七个基本音级符号,但这七个基本音级符号只显示音的高低,不表达音的长短,音的长短是在基本符号的右边或下面加上短横线或小圆点表示的。在五线谱记谱法中,那些豆芽菜般的符号本身只能表示音的长短,不能表示音的高低,音的高低是把这些符号填入谱表不同的位置来表示的。
七一记谱法和简谱记谱法一样,先确定了七个基本音级符号,但音的长短却不需附加任何标记,而是利用基本符号本原外的可变性,派生出基本符号的一些变体来表示的。在这种变体符号上,既能表示音的高低,同时又能表示音的长短,我们把这种情形叫做“两元一体象”。
两元一体象的出现,标志着记谱法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是七一记谱法的一个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同时,由于删除了附加在基本符号外旁的一切长短标记,谱面焕然一新,使这种记谱法披上了时代的特色。
七一谱的音符系列和简谱一样,也是在四分音符的基础上依次展开的(参看前面的表1)。它不但具有法则性,更重于实用性。如:二分音符是在四分音符的基础上换了符头,圆点符头到圆圈符头象征着一种级进,表示时值的增长,这两种音符以符头的黑白而明显易辨。全音符是在二分音符的基础上加了一条线段(相当于一条增时线),它与二分音符以其符角的长短和形式而明显易辨。八分音符是在四分音符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小圆点(相当于一条减时线),它与四分音符以其符角是否含有一个小圆点而明显易辨。如果按这个法则下去,十六分音符就是在八分音符的符角上再加一个小圆点(即一条线段和两个小圆点)——但它不这样,而是乖巧地只用两个小圆点做符角,因为两个小圆点正是十六分音符的特征性标志(相当于两条减时线),它与八分音符以其符角是否为完全的小圆点而明显易辨。用完全的小圆点做符角,显示出高超的造型艺术,真是妙不可言。如果按照这个模式,三十二分音符的符角自然是三个小圆点——但它却另辟蹊径,而用三个小圆点组合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来做符头,其符角仍是一条线段。不言而喻,三十二分音符是以其符头与十六分音符明显区分的。老实说,假如不改换符头,而用三个小圆点做符角,那末三十二分音符不但会象简谱中的三十二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那样易混,而且指向性也不够明显。六十四分音符是在三十二分音符的基础上改换了符头——由三个小圆点的等边三角形的组合改成四个小圆点的菱形组合,这两种音符以其符头的几何图形而明显易辨。以上七种基本音符。有的是以符角的方式来显示音的长短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有的是以符头的方式来显示音的长短的(二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六十四分音符),有的则是以符头和符角的方式来显示音的长短的(全音符和四分音符)。
延半音符不加任何长短标记,而是在基本音符的基础上加长符角来表示的。这种造型方式十分合理,它反映了延半音符对基本音符的依存关系,也有助于记谱法的统一。
6、简谱和五线谱多声部记法中的不良情形与解决 我们知道,用简谱来记录和声,有几个和声音就要记成几行谱,显得非常分散,致使谱行臃肿,这是简谱记谱法的一大缺陷。正因如此,它的应用受到一定局限。
下面是用简谱记录的一个声部的和声片断:
例19
这个和声片断为什么会记成这样呢?因为简谱没有一个集聚性的“体”。五线谱却不然,由于它有一个五线音位的体,能够把几个和声音记在同一行谱表上,所以显得很集中。
和五线谱的谱表一样,七一记谱法也有一个集聚性的体,这个体在微观上靠共符头记法奠定了基础,在宏观上是一条音线。这样以来,在七一谱中,同一声部的和声音一般都能记成一行谱,并且足以与五线谱相媲美。
下例是用五线谱和七一谱分别记录的上面同一个和声片断之对照:
例20
在多声部音乐中,常常会看到声部交错的不良情形:有的是两个旋律同时交织序进,有的是两个和弦与一个旋律同时交织序进,还有的是本声部的某些偏高音或偏低音跳到了它的邻近声部。如果把这种乐曲记成五线谱,势必出现声部紊乱的现象,徒增我们读谱的难度,这是五线谱记谱法一直未能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如:
例21
此例未标出拍号,拍子难以判明。所幸第三小节比较简单,故可断为四三拍。于是,我们就按四三拍来分析前两小节的声部线条。
第一小节有一组八分音符的和弦,它们是在附点二分音符的和弦时值内出现的,并与左边的一个八分休止符组成上方声部的一个子声部。这个子声部与附点二分音符的和弦本来应该记成上下位置,可是却记成了前后位置,这当然会引起错觉。第二小节中,记在上方声部下边的两个八分音符的和弦和记在下方声部的三个八分音符的和弦,与上方声部左边的一个八分休止符一起组成上方声部的一个子声部。同理可言,第二小节的记法也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其实,这是无可奈何的。
下例是用七一谱记录的同一和声片断。在这里,我们运用了和声分记法,所以就不存在上例那种声部交错的不良情形了。
例22
从理论上来讲,共符头记法是一种集中性的记法,而和声分记法则是一种分解性的记法,二者互相对立,又互相结合,把多声部音乐标示得井井有条,简明易读。
附图说明 音符和休止符,是记谱法中的基本符号,也是本发明的最基本的内容。在说明书附图中,我们列示了七一谱的音符和休止符的形状,现在再对各幅附图作简略说明。
一、图1从几何的角度刻划了七个基本符号的生成原理。可以看出,它们是以45°律按顺钟向生成的。其中四个是正向(两两相对地处于水平位置和铅垂位置);三个是偏向的(与水平线和铅垂线成45°,也就是三个直角的平分线。
二、图2列示了几种基本音符的形状(以do为代表),刻划了几种不同的符头(圆点、圆圈和小圆点的组合)和符角(线段、小圆点)的几何特性。
三、图3列示了几种基本休止符的形状,刻划了几种不同的符头(圆点逗号、圆圈逗号和小圆点与圆点逗号的组合)和符角(线段、小圆点)的几何特性。
具体实施方式 前面的发明内容部分系统地阐明了七一谱的基本记法,它犹如建筑一幢大厦,所有的材料已经具备。但怎样着手建筑这幢大厦而且要建筑得既坚固又美观,则属于具体施工的优选方式问题。在这里。我们就讲讲七一谱的有关“施工”问题。
一、七一谱的书写格式
七一谱和简谱、五线谱一样,是从左往右横行书写的。写谱前,先在谱幅上方居中写出乐曲的名称,并在谱幅右上方(乐曲名称的下一行)写出词曲作者的姓名。
再在谱幅左上方(乐曲名称的下一行)顺次记出线号、调号、拍号。
在第一行谱的左上方写出表情术语、速度记号(或术语)、力度记号(或术语)。
作出第一条音线(音线的位置以它上面的音符和记号与上行字符能明显地分开为宜),接着在音线的上下不同位置上逐一写出音符和其它符号、记号。
例23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歌
(义勇军进行曲)
进行曲速度 聂耳 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各行谱的音线要互相平行,其行距是根据相邻谱行的音符和记号互不接触而定。
同一首乐谱的同类符号(如音符、休止符)和记号,要写得大小一样。
数行谱记写的乐谱,要用连谱号连结起来。它们的小节线要上下对齐,并根据需要彼此分开或相连。每小节中的音符,要尽量按照拍子上下对齐,符角过长的音符,可相互错开。
二、怎样选定音线
用七一谱记写乐曲,首先要选好音线,就是用哪一种音线记录该乐曲最为合适。如果音线选定不当,就会使大多数的音脱离了音线而记在音线的上下侧或加线上,从而削弱了音线对符角方向的界定作用,歪曲了音线的中枢形象。
那么,选定音线的原则是什么?这很简单,应该使大多数的音记在音线上。如果一首乐曲的音区不一样,可以在不同音区的起始处分别标记不同的线号,即变用不同的音线。例如:
例24
比尔·狄盖特《国际歌》
三、怎样写好音符
七一谱的音符是一种规范性很强的符号,它是由最简单的几何元素所构成的。它的形状精美,结构严密,富于科学性、艺术性和现代特色。各种音符的符角的长度和组织细况,是我精心构思并经过长期演练而制定的,写音符时一定要按照它们的标准进行,不得随意。但这里必须指出:音符各部分的形状和大小等,均靠目测而徒手作出,勿用任何绘图工具,譬如说,音符的符头不能用小圆规来作,符角的方向不能用量角器来定,符角的长度和各部分的间隙,也不能用刻度尺来量。如果这样,写音符岂不成了极其缓慢的几何作图?我相信,你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就会逐步提高徒手书写和目测的能力,到那时候,你不但会写得流利自如,并且会写得相当精确呢。
前面表中的字母D即指音符的符头直径,符角的线段宽取0.15D(比音线略粗),符角的小圆点直径取0.25D,圆圈符头线的宽取0.1D(比符角线略细)。
写音符,一般先作出它的符头,再作其符角。符头要作得圆范,符角必须对准符头的中心,符角小圆点要作在符角的方向上。为了作准符角的方向,建议初学者用一个带刻度的45°小三角板配合作出。
四、怎样正确使用音值组合法
将小节中各种时值的音符按照音值和节拍的结构来划分成音群,叫做音值组合法。使用音值组合法的目的是为了易于辨认各种节拍和节奏型,以便于读谱。
在七一谱里,由于单位拍中小于四分音符的几个音符失去了共同减时线的相连和组织作用,所以小节中单位拍的结构特点就不如简谱和五线谱那样明显。因此,实行音值组合法在这里便显得更为重要,并成为七一谱的一条基本的记谱规则。
然而,基于符角的因素,七一谱的音值组合法毕竟不如简谱和五线谱那样紧凑。因此,记谱时要尽可能利用符角的射影空间,以避免松弛的音群。同时,还要注意符角的小圆点位置。
五、怎样正确运用和声分记法
虽说运用和声分记法能够获得简单而清晰的声部形象,但也不能轻率地分记。如果将不该分记的和声予以分记,或分记过于频繁,都会破坏原有的和声结构,致使声部支离破碎。但有时还会碰到这种情形:在一行谱中,大部分需要分记,只有小部分无需分记,这时,可以把这小部分同样记在上下两个声部上,这就是形式上分记而实际上并未分记的手法,即前面所讲的虚拟分记法。运用虚拟分记法,可以避免过短的原声部谱行,以保持谱行整齐。
小结 我批判地融合了简谱和五线谱的音高框架,进而,删繁就简,独辟蹊径,发明了七一记谱法。
这种记谱法与现行记谱法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它形式简单,谱面清晰,示象准确,易读好写,可谓近世记谱法之大成。
我们可以把七一记谱法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音高上,它吸取了两种记谱法的基本优点(简谱的简明性和五线谱的直观感),使之富于实用性。
二、在音长上,它创立了科学的“两元一体象”系统(集音级与音长于一体的音符模式),以成为该记谱法中最显赫的一支,具有划时代的进步!
三、它的共符头记法,显示出无与伦比的聚标优势,足以与五线谱表争雄!
四、它的和声分记法,克服了五线谱记谱法一直存在的不良情形,铲平了多声部记谱的可行性道路。
七一记谱法一旦被国家批准并应用推广,一定会深受人们的喜爱,从而,为世界音乐事业和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Claims (6)
1、七一记谱法在宏观上和五线谱记谱法一样,是按“上高下低”的形式来记录音的高低的;在微观上又和简谱相似,是用几个定型的符号来表示基本音级的。
2、用七条不同方向的短射线作为音的高低的基本符号,并按其音组之高低分记在一条水平线的上、中、下位置上。
3、利用基本符号本原外的可变性,派生出基本符号的一些变体来表示音的长短。
4、用书面语中的逗号作为休止的基本符号(各种休止符的长短标记与音符一致)。
5、在一个音位上能够标出几个不同音高的音(即共符头记法)。
6、能够从纷繁的和声织体中抽象出和声序进的骨架,从而,编织出清晰易读的声部线条(即和声分记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510006064 CN1728194A (zh) | 2005-01-10 | 2005-01-10 | 七一记谱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510006064 CN1728194A (zh) | 2005-01-10 | 2005-01-10 | 七一记谱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28194A true CN1728194A (zh) | 2006-02-01 |
Family
ID=35927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510006064 Pending CN1728194A (zh) | 2005-01-10 | 2005-01-10 | 七一记谱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728194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05280A (zh) * | 2016-09-07 | 2016-12-07 | 广州丰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交互式动态彩色形意释谱方法与乐器弹奏教练装置 |
-
2005
- 2005-01-10 CN CN 200510006064 patent/CN1728194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05280A (zh) * | 2016-09-07 | 2016-12-07 | 广州丰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交互式动态彩色形意释谱方法与乐器弹奏教练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rnold et al. | The art of accompaniment from a thorough-bass: as practised in the XVIIth & XVIIIth centuries | |
Smith | The performance of 16th-century music: Learning from the theorists | |
Horsley | Improvised embellishment in the performance of Renaissance polyphonic music | |
CN1728194A (zh) | 七一记谱法 | |
CN1694160A (zh) | 分排式乐器键盘 | |
Chan et al. | Advocating contemporary traditional indigenous Semai music through an exploration of youth interest | |
Riedo | How Might Arcangelo Corelli Have Played the Violin? | |
Bacon | The evolution of the violoncello as a solo instrument | |
Viljoen | The ornamentation in the Fitzwilliam virginal book with an introductory study of Contemporary practice | |
Trollmo | A method-based approach to historical violin playing: performance practice from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 |
Ulfah et al. | The Aesthetic Expression for the Nanyin Music by the Lam Kwan Boen Hian Tong Community | |
Sunam | Pedagogical Thoughts on Album des Six: a piano set by Les Six to represent French Nationalism | |
Weber |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in piano etudes: an analytical study with application through original compositions | |
Pohlit | Julien Jalâl Ed-Dine Weiss: A Novel Proposal for the Middle Eastern Qānūn | |
Kang | Aesthetics of Arrangement: Beethoven Through the Eyes of His Close Contemporaries | |
Stewart | Modernizing our Methods: An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xtended Techniques in Contemporary Music for Cello | |
CN2425404Y (zh) | 改良的七弦古琴 | |
Adams | Theories of Chromaticism from the Late Sixteenth to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 |
de Instrumentos Musicales | Counterpoint and Dissonance Treatment in Juan Bermudo’s Book V “De Composición” from | |
Yu | A Comparison of Cello and Viola Da Gamba Bow Technique and Style from 1600-1750 | |
Morra | The The Sound of the ʻŪd ʻArbī: Evocations through Senses: Hearing and Touching the Instrument, Experiences of ʻŪd ʻArbī's Sound | |
CN101887650A (zh) | 一种阶、律融合定位的通用音乐记谱法 | |
Bian | A pedagogical analysis of Dvorak’s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 104 | |
Herbert | Observations on Charpentier’s Compositional Process: Corrections in the Mélanges | |
Kopp | Precursors of the Bassoon in France before Louis XIV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6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