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42598A -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 Google Patents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42598A
CN1642598A CNA03806121XA CN03806121A CN1642598A CN 1642598 A CN1642598 A CN 1642598A CN A03806121X A CNA03806121X A CN A03806121XA CN 03806121 A CN03806121 A CN 03806121A CN 1642598 A CN1642598 A CN 16425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ok
field effect
changes
physiotherapy equipment
dise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8061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继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642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425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5/00Radiation therap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间场效应理疗仪,它包括底座和在底座上竖直安装的8行、8列等间距排列的64根呈正方形阵列的易经柱,每个易经柱的高度为2~18个单位长,所述阵列的任意四根易经柱所组成的矩形中,一个对角线两端的易经柱的高度之和等于另一个对角线两端的易经柱的高度之和。这种空间场效应理疗仪没有外接能量,可对人体疾病进行有效治疗。

Description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仪器, 特别是一种空间场效应的理疗仪。 背景技术
目前, 市场上有多种场效应医疗设备, 均采用声、光、 电、磁、辐射对人体进行治疗, 通过外部能量作用于人体进行治疗。 疗效各不相同, 很多仪器在治病的同时, 还会对人体 其它组织产生刺激, 因而会产生副作用, 另外, 上述能量分配得不合理也影响治疗效果。
^: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安全可靠, 没有外接能量的, 可对 人体疾病, 尤其是对疼痛、 改善局部肿胀及功能障碍进行有效治疗的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它包括底座和在底座上竖直安装的 8 行、 8列等间距排列的 64根呈正方形阵列的易经柱,每根易经柱的高度为 2~18个单位长, 所述阵列内任意四根易经柱所组成的矩形中,一个对角线两端的易经柱的高度之和等于另 一个对角线两端的易经柱的高度之和。
本发明空间场效应理疗仪,其中,所述正方形阵列的四个角上的易经柱的高度均高于 其它易经柱, 其高度依次为 16、 17、 18、 17个单位长。
本发明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其中, 每相邻两根易经柱之间的间距为易经柱直径的 1/3 1/2。
本发明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其中, 所述易经柱为金属柱。
本发明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其中, 所述易经柱为实心柱。
本发明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其中, 所述易经柱为空心柱。
本发明空间场效应理疗仪,其中,还包括一个置于所述底座上并罩住所有易经柱的透 明外罩。
本发明空间场效应理疗仪,根据易经学说中医太极阴阳理论研制而成,经测试有辐射 场, 具有高能量, 作用于人体可治疗各种疾病, 尤其对颈椎、 腰椎疾病和风湿、 类风湿疾 病的疼痛均有显著疗效。 附图说明 图 1为本发明空间场效应理疗仪的示意图;
图 2为本发明空间场效应理疗仪的平面图;
图 3为本发明空间场效应理疗仪另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 4为 11254号红外热像图的数据处理;
图 5为 11258号红外热像图的数据处理。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述本发明。
图 1、 图 2所示的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它包括底座 (1 ) 和在底座 (1 ) 上竖直安装的 8行、 8列等间距排列的 64根呈正方形阵列的易经柱 (2 ) 以及置于所述底座上并罩住所 有易经柱的透明外罩(3 ), 每根易经柱(2 ) 的高度为 2~18个单位长, 所述正方形阵列的 四个角上的易经柱 (2) 的高度均高于其它易经柱, 其高度依次为 16、 17、 18、 17个单位 长, 每相邻两根易经柱 (2 ) 之间的间距为易经柱直径的 1/3~1/2, 图 2中, 易经柱上的数 字表示易经柱的相对高度, 例如 10, 即为 10个单位长, 所述正方形阵列的任意四根易经 柱所组成的矩形中,一个对角线两端的易经柱的高度之和等于另一个对角线两端的易经柱 的高度之和,例如 16+18=17+17, 9+9=14+4, 12+5=7+10, 5+10=6+9, 13+3=9+7, 16+5=11+10, 6+7=9+4等等, 易经柱为实心的金属柱。
实际上,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的易经柱的排列可以有很多种, 图 3是另一种排列方式, 易经柱上的数字表示易经柱的相对高度,但是图 2的排列方式在治疗过程当中效果是最佳 的。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的易经柱可以是金属柱, 也可以是其它任意材料所制成,可以是实 心的, 也可以是空心的, 但是用金属材料所制成的实心的易经柱在治疗过程中效果是较好 的。
在使用时, 采用与疼痛或病变部位对置法, 仪器与体表距离 0~50 cm , 一般为 10~30cm, 可将本空间场效应理疗仪单独使用, 易经柱朝下, 作用于人体, 也可成对使用, 将两台理疗仪相对, 人体位于两者中央, 疗效更好。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空间场效应理疗仪用作医疗器械,对人体的多种疾病如外伤、急慢性软组织损 伤、 脑血管病后遗症、 盆腔炎、 肩周炎、 泌尿系感染等均有疗效, 尤其针对于颈椎、 腰椎 疾病和风湿、 类风湿疾病的疼痛有显著的疗效。 本理疗仪的功效研究
以下是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的功能实验:
-. 用红外热像仪测量易经柱阵辐射场能量密度分布
测试仪器: TVS-5500型热成像系统
测试样品: 铜制易经柱两套, 分别为长柱组合和短柱组合
测试方法: 长易经柱先后排成不同的排列, 进行测量; 短易经柱在同一种排列下测量 两次。
测量结果: 如表 1所示
Figure IMGF000005_0001
测试结果分析: 红外辐射能量用辐射温度表示。 热像图上所示各点的温度值是辐射 温度 Τγ, 它反映的是该点所在区域的辐射能量密度 ΕΎ, 它们的关系为
Ε7= σ Τγ 4
其中 ο是斯忒藩一玻尔兹曼常数, 为 5. 68 X 10-8Wm-
ΤΎ是图象显示的温度值 t加 273, 即 ΤΎ=ί+273 (Κ)
所以, 热像图上显示的温度大小就反映了辐射能量密度的大小。
为分析对比不同排列的易经柱阵的辐射情况, 用计算机软件对测得的红外热像图进 行数据处理。 图 1所示为红外热像图处理软件界面, 图中处理的是 11254号图。 左上部分 的对话框是发射率设定,从热像图中能直接读出灰度值和其所代表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值。 图 2是 11258号图的处理结果。 为了检测易经柱阵的场辐射作用, 首先要获得易经柱 阵中形成的较高温度区域的温度场,并用该区域的平均辐射温度和最高辐射温度来作为判 断易经柱阵辐射场能量大小的依据。 为此, 将所考察的区域的发射率都设置为 1。 对实验 得到的每幅热像图, 在高温区取一个矩形方框, 此方框是图中 4X2个铜柱的外切矩形, 在图中的范围为 136X109。 计算每个矩形的平均辐射温度和该矩形中最高辐射温度, 并 将各种排列对应的红外热像图的处理结果进行比较。 见表 2。 图 2是 11258号图的处理结 果。
热像图测试数据处理结果
测定时 矩形区域 矩形区域 矩形区域温 矩形区域 测试对象说明 的室温 的平均温 温度均方 度相对均方 内最高温 编号
(°C) 度 (°C) 根差 rc) 根差 (%) 度 (°。)
11251 长柱, 8X8,无 22.14 20.0 0.63 3.2 21.61
规则排列
11252 短柱, 8X8,规 22.34 17.4 2.13 12 21.29
则排列
11253 长柱, 8X8,无 22.84 20.8 0.36 1.8 22.05
规则排列
11254 长柱, 8X8,无 23.24 21.1 0.36 1.7 22.35
规则排列
11255 长柱, 4X4,规 23.64 21.9 0.47 2.1 23.39
则排列
11256 长柱, 6X6,规 23.74 22.1 0.46 2.1 23.78
则排列
11257 长柱, 8X8,规 23.94 22.1 0.46 2.1 23.65
则排列
11258 长柱, 8X8,规 24.04 22.3 0.48 2.2 24
则排列
11259 短柱, 8X8,规 24.14 20.7 0.81 3.9 22.51
则排列
11210 长柱, 8X8,规 24.14 22.4 0.54 2.4 24.04
则排列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11254号图、 11258号图的对比比较明显, 它们都是长铜柱, 8 X 8阵列, 温度范围 20—24°C, 测试时室温相差 0.8°C, 矩形区域平均温度相差 1.2°C, 最高温度相差 1.65°C。从热像图可以看出, 因为铜柱的辐射温度较低而空隙区域的辐射温 度较高, 因此产生温度均方根差。 而 11258号图的均方根差比 11254号图略大, 说明中间 '空隙区域的温度提高了。从以上测试可以看出, 柱体按规则排列会产生能量高于无规则排 列的辐射场。
二. 易经柱影响霉菌及细菌生长的实验
1.培养孤中加入培养基, 将作为实验样品的培养皿置于易经柱阵之上, 作为对照样品 的培养皿放置在常规环境中, 数天后观察, 发现作为实验样品的培养皿中有霉菌生长, 作 为对照样品的培养皿中没有霉菌生长。
2.将大肠杆菌接种在试管中的培养基斜面上, 作为实验样品的试管置于易经柱阵之 上, 作为对照样品的试管放置在常规环境中, 数天后观察, 发现实验样品 1、 3的斜面上 细菌生长明显好于对照样品 2、 4。
三. 易经柱阵增强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实验
实验方法: 按卫生部 1996年颁布的 "保健食品的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规定 的小鼠耐缺氧功能检测方法进行。
实验动物: 6周龄左右雄性二级昆明种小鼠, 体重 20-24g (22.7± 1. 86g), 购自中国 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繁殖场, 合格证号 01-3001。
动物分组及饲养: 60只实验动物进入动物实验室适应 2天后, 按体.重随机分成 2个 正常对照组和 2个实验动物组, 每组小鼠均为 15只。 各组动物饲以常规饲料, 自由饮水。
实验步骤: 实验组动物放在实验架上, 易经柱摆放在实验架的正下方; 对照组动物则 放在相同高度的实验架上, 置于常规环境中, 实验组动物与对照组动物相距 3米以上。
小鼠常压耐缺氧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饲养 14天, 第二阶段饲养 30天。达 到规定的试验天数后, 分别进行常压耐缺氧实验。
用凡士林涂抹磨口广口瓶的瓶口,将各组小鼠分别放入盛有 15g钠石灰的 250ml广口 瓶中, 每瓶内只放 1只小鼠, 立即将瓶盖盖上, 密闭封严, 使之不得漏气, 立即计时, 以 小鼠的呼吸停止为指标, 记录小鼠呼吸停止死亡的时间。
统计分析: 釆用 H检验 (Kruskal- Wallis 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on Ranks )0 结果: 表中结果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小鼠在常压耐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 实验组 1 与对照组 1比较, 在实验 14天后小鼠存活时间有延长的趋势; 经过 30天后, 实验组 2与 对照组 2比较, 小鼠存活时间平均延长 3. 2分钟, 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易经柱对小鼠耐缺氧能力具有增强作用。 表 3 易经柱对小鼠常压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的影响
组 别 动物数 (只) 实验周期 (天) 耐缺氧时间 (分钟) (x±SD) 对照组 1 15 14 23.1±2.83
实验组 1 15 14 24.2±4.55
对照组 2 15 30 19.1±2.55
实验组 2 15 30 22.3±3.17*
方差分析: * 实验组 2与对照组 2相比, P<0.05 四. 易经柱阵促进白酒老化的实验
将同一批出厂的红星牌二锅头白酒分为两组,一组置于两个相对排列的易经柱阵之间, 另一组置于通常环境中, 30分钟后,各组分别取样品 23ml,加入 20ml二氯甲垸进行萃取, 对萃取液进行气相色谱 -质谱分析, 结果见下表 4。
Figure IMGF000008_0001
实验样品和对照样品在上述环境分别放置 30分钟、 60分钟、 90分钟、 120分钟, 经 品酒专家品尝, 发现实验样品酒味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处理时间在 90分钟之内, 入口甜 味减小, 柔和感增强, 苦味涩味减小, 回香增加。 但处理时间超过 90分钟反而显得糙辣、 涩重、 味短淡。 对照组无变化。 将白酒放置在最高高度为 6.6米的大型易经柱阵中及其周围 5-20米范围内, 数十分 钟后白酒味道也明显改变, 其变化程度及影响距离远远大于小型易经柱阵。
上述利用红星牌二锅头白酒的实验反复进行多次, 酒中各种成分均发生明显改变。 五.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的医疗作用实验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为北大国情中心太极文化研究所根据中医太级阴阳理论研制的 新型治疗仪器, 其功能部件为易经柱。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康复医学科分别于 2001 年 10月〜 2002年 1月、 2002年 3月〜 8月分别进行三期临床观察。第一期为铝质空心管、 不加热、 上下对置; 第二期为铝质空心管, 部分进行了加热 (与远红外热电辐射相结合), 上下对置; 第三期观察所用为铝质实心柱, 全部加热 (加热方法同二期), 使用方法上对 前二期的上下对置法进行了改动,即将原来置于床下的远距离的一个场改为置于治疗床上 的垫子形的近距离的 2个场, 上面的装置不变。
用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治疗时, 病人躺于治疗床上, 两组易经柱阵上下对应置于 病人的床下和病人身体上方。 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观察。
第一期: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治疗颈椎、 腰椎病及风湿病痛临床试验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门诊患者共 60例, 其中颈椎、 腰椎病患者 30例, 风湿病患者 30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病例选择标准。 其中颈椎、 腰椎病患者男性 9例, 女性 21例; 风 湿病患者男性 2例, 女性 28例。 颈椎、 腰椎病患者年龄分布 37-75岁, 平均年龄 57.7; 风湿病患者年龄分布 20-75岁, 平均年龄 51.63岁。 患者病程分布:
5年 10年 〉10年
组别 例数 N (%) N (%) N (%) 颈、 腰椎病 30 17 56. 67 8 26. 67 5 16. 67 风湿病 30 17 56. 67 5 16. 67 8 26. 67 颈、 腰椎病病程最长 20年, 病程最短半年, 平均病程: 6. 05 ± 5. 45
风湿病病程最长 40年, 病程最短 2个月, 平均病程: 8. 23 ± 9. 14
病例选择
(一) 病例纳入标准:
X-ray片示颈、 腰椎有阳性改变或已确诊为颈椎病、 腰椎病及风湿病的患者;
(二) 排除病例标准:
1、 年龄在 18岁以下及 75岁以上者; 2、 合并有严重脑、 肾、 呼吸系统、 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病变者;
3、 精神病患者及恶性肿瘤患者;
4、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5、 不配合治疗者。
治疗方法: 采用疼痛或病变部位对置法, 仪器与体表距离 10-30cm。 每日一次, 一次 40分钟。 20天为一疗程, 进行治疗前后自身症状对比观察。 用本仪器治疗前停服所有解 热止痛药物及停止其它疗法的治疗。
疗效观察:
1、 详细观察治疗过程中相关症状、 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主要症状的起效时间。
2、 风湿性关节痛治疗前后测血沉、 风湿三项 (査 30例)。
3、 详细记录不良反应。
病症分级评定标准:
(一) 颈、 腰椎病症状分级评定标准
1、 疼痛分级评定标准;
I级: 静止及活动时无明显痛感;
II级: 一般活动时即感疼痛、 能耐受, 不影响日常活动;
III级: 静止时即感疼痛, 难耐受, 影响日常活动。
2、 功能障碍分级评定标准-
I级: 患部时有疲劳或沉重感, 日常活动无疼痛, 但姿势改变时需辅助, 检査无功能 障碍;
II级: 各种活动开始和持续耐力活动时有轻度疼痛, 但休息后消退, 关节或局部活动 稍受限;
III级: 活动时剧烈疼痛, 安静时减轻或仍有疼痛, 活动明显受限, 局部肿胀或关节变 形。
(二) 风湿痛症状分级评定标准:
1. 关节压痛:
I级: 无压痛, 重压或作最大被动活动时压痛;
II级: 在关节边缘或触及韧带时重压, 病人称有压痛;
III级: 重压病人称有压痛, 且皱眉表示不适, 活动轻度受限;
IV级: 重度压痛, 重压时病人称有压痛及退缩, 被动活动严重受限。
2. 肿胀:
I级: 不肿; II级: 轻度肿胀, 附近骨突清楚可见;
III级: 肿胀与骨突相平;
IV级: 肿胀高出骨突, 影响功能活动。
3. 晨僵: 直接记录晨僵时间。
4. 握力: 将血压计袖带充气到 20mmHg, 然后由患者用无支撑的左、 右手尽力各握压 次, 记录所达到的数值, 平均得到双手握力数。
疗效判定标准:
1、 临床治愈: 症状完全缓解;
2、 显效: 治疗后症状分级改善达到 2级或 2级以上;
3、 有效: 治疗后症状分级改善达到 1级;
4、 无效: 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治疗结果
(一) 颈、 腰椎病症状疗效: 见表 5 颈、 腰椎病症状疗效
观察症状 例数 临床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N (%) N (%) N (%) N (%) 疼痛 30 1 3. 33 3 10 7 23. 3 功能障碍 10 0 0 3 30 7 70 0 0
(二) 风湿性关节病症状疗效: 见表 6 风湿性关节病症状疗效
观察症状 例数 临床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N (%) N (%) N (% ) N (%) 疼痛 30 1 3. 33 3 10 14 46. 67 12 40 关节肿胀 23 1 4. 35 0 0 10 43. 48 12 52. 17 晨僵 27 2 7. 4 2 7. 4 11 40. 74 12 44. 44
®力 18 1 5. 55 1 5. 55 5 27. 78 11 61. 11
(三) 颈、 腰椎病、 风湿病患者平均有感时间, 见表 7。 两组患者平均有感时间的例数分布 (天)
组别 例数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5天 平均有感时间(天)
X土 SD 颈、 腰椎病 26 11 5 5 0 3 3 2. 65 ± 2. 29 风湿病 25 9 2 2 1 3 8 4. 84±4. 53
(四) 腰椎病与风湿病患者疼痛平均起效时间分布为 10 ± 4. 81天和 10. 26 ±4. 35 天。
(五) 实验室指标改善不明显, 观察的 30例患者中, 血沉下降者 4例, 抗 " 0"转阴 者 4例, C反应蛋白治疗前后无变化。 类风湿凝集试验无变化。
不良反应: 60例受试者中, 未见不良反应
结论: 在对颈、 腰椎病及风湿病的临床观察中。 共观察颈、 腰椎病和风湿病患者各 30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进行。结果,颈、腰椎病疼痛的治愈率加显效率为 13. 33%, 有效率为 63. 33%, 风湿病疼痛的治愈率加显效率为 13. 33%, 有效率为 46. 67%, 颈、 腰椎 病平均有感时间为 2. 65 ±2. 29天, 风湿病平均有感时间 4. 84 ±4. 53天。 颈、 腰椎病疼痛 平均起效时间为 10 ±4. 81天; 风湿病疼痛平均起效时间为 10. 26±4. 35天。 在整个观察 中, 主要以观察主症疼痛为主, 其余兼症为辅, 本仪器对疼痛的临床效果较好, 观察期间 未见不良反应。
第二期: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治疗常见病 100例临床试验
目的: 摸索仪器的临床适应症、 禁忌症、 疗效及不良反应。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门诊及住院患者共 100例, 病种及对应的例数见以下表 6, 全部 病例均符合相应的病例选择标准。 其中男性 34例, 女性 66例。 年龄分布 15-86岁, 平均 年龄 53.2岁。 患者病程分布如下:
病例选择:
(一) 病例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专科病诊断标准;
(二) 排除病例标准: 1、 年龄在 86岁以上及 15岁以下者;
2、 合并有严重的心、 脑、 肾、 呼吸系统、 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病变者;
3、 精神病患者及恶性肿瘤患者;
4、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5、 不配合治疗者。
(三) 禁忌症: 将属于排除病例标准中 2、 3、 4情况者, 列为禁忌症。
治疗方法: 采用疼痛或病变部位对置法, 仪器与体表距离 10- 30cm。 每日一次, 一次
20-30分钟。 10-20天为一疗程。 治疗分为加热 (与远红外热电辐射器结合) 和不加热二 组。 用本仪器治疗期间停服所有治疗相关病种的药物及停止其他疗法的治疗。
观察方法: 详细观察治疗过程中相关症状、 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主要症状发生改善的 起效时间, 按每个病种特有的症状、 体征, 由观察者定为 6级, 分别为: 0、 土、 +、 ++、
+++、 ++++。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 治疗后症状体征分级改善达到 2级或 2级以上者;
2、 有效: 治疗后症状体征分级改善达到 1级者;
3、 无效: 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治疗结果:
(一) 病种例数分布与疗效比较见表 8:
表 8 病种例数分布与疗效比较
序号 病种 例数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无效例数
1 颈椎病 23 6 10 7
2 腰椎病 16 3 10 3
3 膝骨性关节病 14 1 10 3
4 外伤 9 5 3 1
5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8 3 4 1
6 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5 3 2 1
7 脑血管病后遗症 5 1 2 3
8 盆腔炎 4 1 4 1
9 肩周炎 3 2 1 1
10 月经不调 2 2 1 1
11 泌尿系统感染 2 1 1 1 12 胃脘痛 1 1 1 1
13 麦粒肿 1 1 1 1
14 面神经炎 1 1 1 1
15 带状疱疹 1 1 1 1
16 慢性疲劳综合症 1 1 1 1
17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1 1 1 1
18 淋巴结炎 1 1 1 1
19 糖尿病 1 1 1 1
20 下肢静脉血栓 1 1 1 1
(二) 加热组和不加热组例数分布与疗效比较见表 9:
Figure IMGF000014_0001
(三) 加热与不加热组综合统计显效率 28%, 有效率为 51%, 总有效率为 79%, 无效 率为 21%。 见表 10: 综合疗效比较
Figure IMGF000014_0002
(四) 起效时间: 最短起效时间为治疗 1次, 最长为治疗 15次, 平均起效时间为治 疗 4. 3次。
不良反应: 100例受试者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有 5例病人在治疗上半身疾病时出现 轻微眩晕症状, 未予特殊治疗能很快缓解。
结论: 共观察病人 100例,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进行, 其结果显效率为 28%, 有 效率为 51%,总有效率达 79%,无效率为 21%,其中加热组显效率为 32. 9%,有效率为 46. 1%, 总有效率为 79%, 无效率 21%, 不加热组显效率为 12. 5%, 有效率为 66. 7%, 总有效率为 79. 2%, 无效率为 20. 8%。 平均起效时间为治疗 4. 3次; 平均治疗时间为 19. 6次。
本仪器对止痛、 改善局部肿胀及功能障碍等疗效较好。 观察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仅有 5%的患者在治疗上半身疾病时有轻微眩晕反应, 但未予特殊治疗便能很快缓解。
第三期: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治疗颈椎、 腰椎病及风湿、 类风湿病临床试验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门诊及住院患者共 35例, 其中颈椎、 腰椎病患者 19例, 风湿、 类风湿病患者 16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病例选择标准。 其中颈椎、 腰椎病患者男性 8例, 女性 11例; 风湿、类风湿病患者男性 1例, 女性 15例。颈椎、腰椎病患者年龄分布 26-77 岁, 平均年龄 56.6; 风湿、 类风湿病患者年龄分布 32- 66岁, 平均年龄 47.5岁。 患者病程分布:
Figure IMGF000015_0001
颈、 腰椎病病程最长 11年, 最短 1个月, 平均病程 3. 8年; 风湿、 类风湿病病程最 长 20年, 最短 5个月, 平均病程 6. 7年。
治疗次数 每个病例均治疗 20次。
起效时间 在有效病例中, 最短起效时间为 1天, 最长为 10天, 平均起效时间为 4 天。
病例选择
(一) 病例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专科病诊断标准;
(二) 排除病例标准:
1、 年龄在 77岁以上及 26岁以下者;
2、 合并有严重的心、 脑、 肾、 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病变者;
3、 精神病患者及恶性肿瘤患者;
4、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5、 不配合治疗者。
(三) 禁忌症: 将属于排除病例标准中 2、 3、 4情况者, 列为禁忌症。
治疗方法:采用疼痛或病变部位对置法,与前二期不同的是下面的场由原来的远距离 置于床下, 改为近距离置于床上的垫子之中, 患者直接平卧于垫子场上, 上方的场效应装 置不变。 每日治疗一次, 一次 30-40分钟。 20天为一疗程, 进行治疗前后自身症状对比 观察。 颈、 腰椎病患者 19例, 风湿、 类风湿病患者 16例。 用本仪器治疗前停服所有解热 止痛药物及停止其它疗法的治疗。
疗效观察:进一步摸索该仪器的临床适应症及禁忌症;详细观察治疗过程中相关症状、 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主要症状的起效时间; 详细记录不良反应。
症状体征分级标准
1、 颈、 腰椎病症状分级评定标准;
( 1 ) 疼痛分级评定标准:
I级: 静止及活动时无明显痛感;
II级: 一般活动时即感疼痛, 能耐受, 不影响日常活动;
III级: 静止时即感疼痛, 难耐受, 影响日常活动。
(2) 功能障碍分级评定标准:
I级: 患部时有疲劳或沉重感, 日常活动无疼痛, 但姿势改变时需辅助, 检查无功能 障碍;
II级: 各种活动开始和持续耐力活动时有轻度疼痛, 但休息后消退, 关节或局部活动 稍受限;
III级: 活动时剧烈疼痛, 安静时减轻或仍有疼痛, 活动明显受限, 局部肿胀或关节变 形。
2、 风湿痛症状分级评定标准:
( 1 ) 关节压痛-
I级: 无压痛, 重压或作最大被动活动时压痛;
II级: 在关节边缘或触及韧带时重压, 病人称有压痛;
III级: 重压病人称有压痛, 且皱眉表示不适, 活动轻度受限;
IV级: 重度压痛, 重压时病人称有太痛及退缩, 被动活动严重受限。
(2) 功能障碍
I级: 局部偶有沉重感; 日常活动无疼痛, 检查无明显功能障碍;
II级: 活动时, 患部有轻度疼痛, 休息后消失, 关节功能略受限;
III级: 活动时剧烈疼痛, 安静时疼痛减轻, 但仍有疼痛, 功能明显受限。 ( 3 ) 晨僵: 直接记录晨僵时间。
(4) 肿胀:
I级: 不肿;
II级: 轻度肿胀, 附近骨突清楚可见;
III级: 肿胀与骨突相平;
IV级: 肿胀高出骨突, 影响功能活动。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 治疗后症状分级改善达到 2级或 2级以上;
2、 有效: 治疗后症状分级改善达到 1级;
3、 无效: 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治疗结果
(一) 颈、 腰椎病症状疗效: 见表 11
表 11 颈、 腰椎病症状疗效
观察症状 例数 ¾ ¾ 无效
N (%) N (%) N (%)
疼痛 17 8 47 7 41. 2 2 11. 8
功能障碍 17 6 35. 3 7 41. 2 4 23. 5
(二) 风湿、 类风湿病症状疗效: 见表 12
表 12 风湿、 类风湿病症状疗效
观察症状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N (%) N (%) N (%)
疼痛 16 9 56 4 25 3 19
功能障碍 10 5 50 3 30 2 20
晨僵 7 3 43 3 43 1 14
肿胀 3 1 33. 3 2 66. 7 1 1
(三) 颈、 腰椎病及风湿、 类风湿病症状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 3. 15天和 4. 92天。 不良反应
本期临床试验所用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的场强较以往二期强(详情见后面的讨论), 观察中发现对年老体弱、 心脏不好的病人应慎用。
本期观察中共出现 3例不良反应: 1例为 73岁女性患者, 治疗 1次后出现偏头痛; 1 例为 47岁女性患者, 治疗 2次后出现头痛头晕, 此二例未能完成 20次观察, 故未纳入本 期观察病例中。 但随访结果, 2例均在停止治疗后 2天症状全部消失。 另 1例为 54岁女 性患者, 治疗 2次后出现心慌, 休息两天后症状消失, 继续治疗未再出现类似症状, 且疗 效明显。
讨论
从三期治疗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 1、 实心柱较空心管作用强; 2、 加热较不加热作用 强; 3、 近距离较远距离作用强。 正是由于技术及使用方法上的不断改进, 治疗仪在第三 期观察中比前二期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尤其在止痛及改善功能障碍 方面作用更为突出, 这是十分可喜的结果。
在场强增大的情况下, 我们也观察到对年老体弱及有心慌症状的患者在使用时应慎 重, 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 缩短治疗时间, 由常规的一次 30-40分钟减少为 20分钟; 2、 将垫子形场由 2个减为 1个。 从全部观察病例来看,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 6%左右, 只要 停止使用, 症状会很快消失, 未发现任何后遗症。
通过三期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空间场效应理疗仪"是一种有良好治疗前景的仪器, 尤其对于治疗颈椎病、 腰椎病、 风湿及类风湿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六. 病例
病例 1 :
姓名: 鲁秀荣 性别: 女 年龄: 62岁
就诊日期: 2002年 10月 10日
主诉: 左下肢疼痛 11年, 加重 2周。
现病史: 患者左下肢痛 1年, 近 2周因劳累后加重, 出现活动受限, 同时伴左下肢外 侧麻木。
检査: 腰 45左侧压痛。 左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左下肢肌肉未见明显萎缩。
X片: 腰椎退行性病变。
诊断: 腰椎病。
使用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治疗, 每次 30min。第一次治疗后, 即感觉疼痛明显减轻。 6次后, 患者己基本不疼, 活动较前自如, 麻木感减轻。 15次后, 自觉症状全部消失。 坚 持做到 20次, 患者以症状痊愈结束治疗。 病例 2:
姓名: 赵大 性别: 男 年龄: 39岁 就诊日期: 2001年 9月 17日
主诉: 双下肢关节疼痛 1年。
现病史: 患者 1年前出现双下肢关节疼痛, 局部肿胀, 活动受限。 在医院诊为 "类风 湿性关节炎"。 经多种治疗, 症状略有改善, 但双膝关节仍痛, 行走明显跛行。
检査: 双膝关节肿胀, 局部微红。
化验: 风湿因子阳性。 血沉 38mm。 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
使用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治疗, 每次 30min。 经 12次治疗后, 患者关节疼痛明显 减轻, 跛行有所改善。 15次后, 疼痛基本消失。 20次后患者行走基本自如, 能外出购物。 复査血沉降为 22mm/h。 病例 3 :
姓名: 姜力 性别: 女 年龄: 56岁
就诊日期: 200年 9月 15日
主诉: 全身肌肉疼痛 18年, 加重 1个月。
现病史: 患者于 18年前开始出现全身肌肉疼痛, 诊断为 "纤维肌痛综合症"经多种 中西药治疗, 病情时轻时重。 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症状再加重, 尤以双下肢大腿内侧为甚, 肌肉抖动, 站立困难。
检查: 双大腿内侧可触及多个花生大小的结节, 较硬, 有轻度压痛, 活动度好。 诊断: 纤维肌痛综合症。
使用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治疗, 每次 30min。 2次后自觉疼痛有所减轻, 4次时病 情有反复。 继续治疗, 10次后病情日渐好转, 病人自诉周身出现 "外胀感"、 "充盈感", 疼痛减轻, 精神好转。 15次时大腿内侧结节变软变小。 20次后肌肉抖动明显减轻, 全身 疼痛明显好转, 结节进一步变软变小, 压痛消失。 患者自诉达到 18年来的最好状态。 病例 4:
姓名: 王蓉 性别: 男 年龄: 62岁
就诊日期: 2002年 10月 5日。
主诉: 右膝关节疼痛不适 1年, 加重 1周。
病史: 患者于 1年前开始膝关节疼痛、 不适, 经常感觉腿软, 上下楼梯困难, 局部活 动受限。 诊为 "右膝退行性骨性关节病"。 1 周前因活动过度以上症状加重, 上楼梯时足 不能全部着地, 需手扶扶手。
X片: 右膝退行性骨性关节病。 诊断: 右膝骨性关节病。
使用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治疗, 每次 30min。 2次后局部疼痛减轻, 8次后能全足 着地上四层楼梯。 继续治疗, 12次时已基本无症状, 20次后已完全恢复正常。 病症 5 :
姓名: 车雪茹 性别: 女 年龄: 77岁
就诊日期: 2002年 8月 7日
主诉: 肩颈部不适 2个月。
现病史: 患者于 2月前出现肩颈部不适, 肩部活动受限, 不能持物, 左侧尤甚。 伴四 肢麻木。
检查: 颈椎曲变变直, 颈旁压痛阳性。 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颈牵引试验阳性。
X片: 颈椎病,
诊断: 颈椎病, 颈肩综合症。
使用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治疗, 每次 30min。 5次后肩颈部疼痛不适缓解, 四肢麻 木减轻。 10次时患者已能持物。 继续治疗, 18次时已基本无症状, 20次后恢复如常人。

Claims (1)

  1. Figure IMGF000021_0001
    1.一种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其特征是: 它包括底座和在底座上竖直安装的 8行、 8列 等间距排列的 64根呈正方形阵列的易经柱, 每根易经柱的高度为 2~18个单位长, 所述阵 列内任意四根易经柱所组成的矩形中,一个对角线两端的易经柱的高度之和等于另一个对 角线两端的易经柱的高度之和。
    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其特征是: 所述正方形阵列的四个角上的 易经柱的高度均高于其它易经柱, 其高度依次为 16、 17、 18、 17个单位长。
    3.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其特征是: 每相邻两根易经柱之间的间距 为易经柱直径的 1/3~1/2。
    4.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其特征是: 所述易经柱为金属柱。
    5.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其特征是: 所述易经柱为实心柱。
    6.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其特征是: 所述易经柱为空心柱。
    7.如权利要求 1~6所述的任意一项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其特征是: 还包括一个置于所 述底座上并罩住所有易经柱的透明外罩。
CNA03806121XA 2002-01-15 2003-01-14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Pending CN16425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02200567.6 2002-01-15
CN02200567U CN2514852Y (zh) 2002-01-15 2002-01-15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42598A true CN1642598A (zh) 2005-07-20

Family

ID=475382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20056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514852Y (zh) 2002-01-15 2002-01-15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CNA03806121XA Pending CN1642598A (zh) 2002-01-15 2003-01-14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20056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514852Y (zh) 2002-01-15 2002-01-15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1) US7445009B2 (zh)
EP (1) EP1475126A4 (zh)
JP (1) JP2005514182A (zh)
KR (1) KR20040075354A (zh)
CN (2) CN2514852Y (zh)
AP (1) AP2004003095A0 (zh)
AU (1) AU2003203325B2 (zh)
BR (1) BR0307176A (zh)
CA (1) CA2473381A1 (zh)
EA (1) EA005906B1 (zh)
MX (1) MXPA04006866A (zh)
NZ (1) NZ534605A (zh)
WO (1) WO2003059448A1 (zh)
ZA (1) ZA2004064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91057B (zh) * 2014-06-26 2017-02-22 华南理工大学 特殊聚能结构的分形单元矩阵和生长矩阵的产生方法
CN104665568A (zh) * 2015-03-03 2015-06-03 珠海市椿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量锅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71814A (en) * 1978-05-04 1979-10-23 Toshio Tamano Method of playing a board game
GB2229099B (en) * 1989-03-18 1992-09-09 George Lee Bulbrook Improvements in games playing surfaces
DE9114458U1 (de) * 1991-11-21 1993-03-25 Block, Hubert K., 5275 Bergneustadt Schachspiel für Haus und Garten
US5856928A (en) * 1992-03-13 1999-01-05 Yan; Johnson F. Gene and protein represent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process
WO1994016662A1 (de) * 1993-01-19 1994-08-04 Peter Schmidt Matte zur verwendung als liege-, sitz- oder lehnenmatte
CN1033304C (zh) 1993-01-19 1996-11-20 比得·史密德 用于卧、坐或靠的垫子
US5607631A (en) * 1993-04-01 1997-03-04 Hughes Electronics Enhanced tunability for low-dielectric-constant ferroelectric materials
US6193577B1 (en) * 1999-09-17 2001-02-27 Mira S. Kaplan Alternative medicine elements package
US5734795A (en) * 1995-05-15 1998-03-31 Rogers; Mccagie B. System for allowing a person to experience systems of mythology
US6257575B1 (en) * 1999-04-23 2001-07-10 Herbert A. Ortega Vertically adjustable squares on a game board assembly
CN1128608C (zh) 2000-07-14 2003-11-26 王景毅 动态磁脉冲远红外理疗仪
CN2461530Y (zh) 2001-01-12 2001-11-28 李平生 全息聚能治疗仪
US20040081948A1 (en) * 2002-10-28 2004-04-29 Goodwin Rosemary E. Twin graded activity boards - restorative hand produc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03203325A1 (en) 2003-07-30
EP1475126A4 (en) 2008-10-15
AP2004003095A0 (en) 2004-09-30
KR20040075354A (ko) 2004-08-27
US20050076923A1 (en) 2005-04-14
JP2005514182A (ja) 2005-05-19
ZA200406454B (en) 2006-06-28
EA200400957A1 (ru) 2004-12-30
EA005906B1 (ru) 2005-06-30
MXPA04006866A (es) 2005-09-08
AU2003203325B2 (en) 2006-10-12
EP1475126A1 (en) 2004-11-10
WO2003059448A1 (fr) 2003-07-24
BR0307176A (pt) 2004-12-07
CA2473381A1 (en) 2003-07-24
NZ534605A (en) 2006-04-28
CN2514852Y (zh) 2002-10-09
US7445009B2 (en) 2008-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o et al. Cupping therapy for acute and chronic pain manage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Choi et al. The effect of symptom experience and resilience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s
Galindez-Ibarbengoetxea et al. Short-term effects of manipulative treatment versus a therapeutic home exercise protocol for chronic cervical pai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Hall et al. Mulligan bent leg raise technique—a preliminary randomized trial of immediate effects after a single intervention
Emshi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instrument assisted soft tissue mobilization and dry needling on active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of upper trapezius muscle
CN1642598A (zh) 空间场效应理疗仪
Peng et al. [Retracted] The Effect of 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Combined with Reperfusion Approach on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ignal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Neck Pain: A Clinical Trial Protocol
Serra-Añó et al. Immediate effects of a single session of cervical spine manipulation on cervical movement patterns in people with nonspecific neck pa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eung-Soo Kang et al. The effects of yoga low back pain exercise and lumbar extensor muscle endurance exercise on chronic low back pain patients
Akinbo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Morinda citrifolia (Noni) with selected physiotherapy modalit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Masroor et al. Effect of Adding Diaphragmatic Breathing Exercises to Core Stabilization Exercises on Pain, Muscle Activity, Disability, and Sleep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Papandreou et al.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regimens on salivary cortisol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Jeong et al. Effect of Korea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electric moxibustion in patients with traffic accident-induced lumbago
Espi-Lopez et al. Effects of Foam Rolling vs. Manu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ension-Type Headache: A Randomized Pilot Study
Park The effect of real-time ultrasound imaging feedback during abdominal hollowing in four point kneeling to healthy men
CN100446701C (zh) 养椎枕
Mehta et al. Post Isometric Relaxation Versus Passive Neck Retraction Mobilization: A Comparative Pilot Study in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Neck Pain
Zafarovna Assessment of Pain Syndrome in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Jia et al. Effects of moxibustion on cancer-related fatigue: a meta-analysis
Rizki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Ice Massage Therapy for Low Back Pain Patients
Josh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aindhavadi Taila Kati Basti and Ekangveer Rasa Abhyantara Prayoga in the Management of Gridhrasi (sciatica)
Lefter et al. THERAPEUTIC APPROACH OF THE PAINFUL LUMBO-RADICULAR SYNDROME (SDLR) IN THE LACU-SARAT RESORT AND THE" SC FIZITER SRL" BRAILA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CENTRE
PAIN EFFICACY of Mc KENZIE EXERCISEOVER CONVENTIONAL PHYSIOTHERAPY TREATMENT in LOW BACK PAIN
Rashmi Upashayatmaka Adhyayana of Murchita Tila Taila Abhyanga or Shunti Churna Udvartana in Katishula
Dean et al. Poliomyelitis: Part 1: An Old Problem Revisite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