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35061A - 具有分离的2层协议的动态、双模无线网络体系结构 - Google Patents

具有分离的2层协议的动态、双模无线网络体系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35061A
CN1435061A CN00819036A CN00819036A CN1435061A CN 1435061 A CN1435061 A CN 1435061A CN 00819036 A CN00819036 A CN 00819036A CN 00819036 A CN00819036 A CN 00819036A CN 1435061 A CN1435061 A CN 14350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layer protocols
transceiver apparatus
distribution patter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819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01544C (zh
Inventor
房慕娴
吴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el Networks Ltd
Nortel Network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ortel Network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el Networks Corp filed Critical Nortel Network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350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350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0154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154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40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5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network layer [OSI layer 3], e.g. X.25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2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location or mobility data, e.g. speed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支持既集中模式操作又支持分布模式操作的无线数据网络体系结构。在集中模式下,在数据包被传递给一个或多个基站收发器子系统(BTS)之前,所有开放互联(OSI)参考模型数据链路层,也就是公知的2层协议功能被在无线电访问网络控制实体内,例如在一基站控制器(BSC)或类似的网络控制器上实现。在分布模式下,2层协议功能中的一些被在BSC或类似的网络控制器上实现,并且2层协议功能中的一些被在BTS上实现。数据传输被动态地从一个节点转换到另一个节点以作为各种特定实现触发器的功能。

Description

具有分离的2层协议的动态、双模无线网络体系结构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申请日为1999.12.15的美国临时申请No.60/170,909以及申请日为2000.1.19的美国临时申请No.60/176,985的优先权。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数据网络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提供移动终端及其它具有高速数据服务如高速因特网服务的无线数据网络。
无线数据网络典型地被用作为有线数据网络的延伸或是取代有线数据网络以向用户提供对网络数据服务的访问。该无线数据网络减少或消除了对有线连接的需求并因此容许数据网络的快速建立以及允许对该数据网络的简化的低成本附加以及重构。该无线数据网络还方便了使用手持或笔记本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或者其它手持或袖珍设备来访问数据服务。
目前,无线数据网络可以被构造为非蜂窝无线局域网(LANs)或被构造为蜂窝无线数据网络。非蜂窝无线数据网络,如对等无线LANs或是单一的或多重接入点无线LANs,提供了高的数据吞吐量并因此支持高速数据服务。不过,当一用户计算机或其它设备被从一个接入点或同等设备的通信范围之内移到另一个接入点或同等设备的通信范围之内时,非蜂窝无线数据网络不允许该用户计算机或其它设备保持与该网络的连接。因此,非蜂窝无线数据网络只向用户提供了受限制的移动性。
相反,蜂窝无线数据网络向用户提供了较大的移动性。该蜂窝无线数据网络被划分成按照与蜂窝移动电话网络的小区的动作相类似动作的小区。在一给定时间上,该蜂窝无线数据网络的各个计算机或其它设备与一相应的接入点及其相应的小区或覆盖区域通信。当计算机或其它设备从一个小区向另一个小区漫游时,该计算机或其它设备与该蜂窝无线数据网络之间的通信被从一个接入点向另一个接入点“切换”。这些小区交叠以允许该计算机或其它设备与该蜂窝无线数据网络之间的连续通信。因此,蜂窝无线数据网络扩展了该计算机或其它设备可与该数据网络相连的范围。而传统的蜂窝无线数据网络,具有差的带宽效率,也就是公知的频谱效率。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能够提供高速数据服务且允许高的用户移动性的无线数据网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既支持分布模式操作又支持集中模式操作的无线网络体系结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能够动态地从一种模式转换到另一种模式作为一特定实现触发器功能的无线网络结构体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一控制实体提供无线数据通信。按照一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3层协议接收数据。集中模式和分布模式之一被选择。当选择集中模式时,OSI参考模型2层协议的所有操作被实现以将数据传递给至少一个收发器设备。当选择分布模式时,仅有2层协议的一部分操作被实现以将数据传递给该至少一个收发器设备。2层协议的该部分操作至少包括一集中协议子层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一收发器站提供无线数据通信。按照集中模式和分布模式中被选择的一个来接收数据。按照集中模式,在所有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2层协议的实现之后从一控制实体接收数据。按照该分布模式,在部分OSI参考模型2层协议的实现之后数据被接收。当选择分布模式时,在传送数据之前2层协议的更多部分被实现。所述2层协议的更多部分至少包括一个分布协议子层。一OSI参考模型物理(PHY)层协议被实现以向一用户设备传送数据。
本发明的其它特点及优点将从以下参照附图的详细说明中变得更为清楚。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的具有一分离的2层的无线协议结构。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与用于一分布,单播(single-cast)模式的各个网络元件有关的一个无线网络及协议层和/或子层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用于一分布,多播(multi-cast)模式的各个网络元件有关的一个无线网络及协议层和/或子层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与用于一集中模式的各个网络元件有关的一个无线网络及协议层和/或子层的方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用于在集中模式或是分布模式下实现数据包的引导的一种安排的例子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安排的一个更详细例子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与图6所示安排结合的一无线网络以及表示与实现分布模式的各网络元素相关的一些网络实体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与图6所示安排结合的一无线网络以及表示与实现集中模式的各网络元素相关的一些网络实体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既支持集中模式操作又支持分布模式操作的无线数据网络体系结构。在集中模式中,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数据链路层,也就是公知的2层的全部协议功能被在无线电访问控制实体内,例如在一基站控制器(BSC)或类似的网络控制器上实现。在分布模式中,2层协议功能中的一些在BSC或类似的网络控制器上实现,一些在BTSs上实现。
向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可以动态地从一种模式转换到另一种模式作为各种特定实现触发器,如数据传送速率,客户设备的移动性以及用户应用类型的函数。作为一个例子,当对一固定设备或具有很低的移动性的客户设备进行数据调用或从其接收数据调用时可以实现分布模式。另一方面,当对一高度移动的客户设备进行数据调用或从其接收数据调用时,可以实现集中模式。
作为一个进一步的例子,当数据调用访问一要求高突发(bursty)通信量的数据服务或应用时可以实现分布模式。另一方面,当数据调用访问一要求流式通信量的数据应用时可以实现集中模式。因此,传输及协议处理资源可以根据在一数据调用期间各种时间上的各个数据服务的服务需求品质被动态地适应或优化。
由一分离的2层协议设计来支持双模式操作。2层协议的媒介访问控制(MAC)子层被划分成两个各自的部分,2层协议的无线电链路协议(RLP)子层也是这样。
MAC子层被划分成分布MAC(D-MAC)子层和集中MAC(C-MAC)子层。分布MAC子层由BTSs来实现。集中MAC子层在无线电访问网络控制实体内,例如由BSC来实现。
RLP子层类似地被划分成分布RLP(D-RLP)子层和集中RLP(C-RLP)子层。D-RLP子层由BTS实现,C-RLP子层由BSC实现。
MAC子层是用于提供2级功能的一种协议,2层功能如用于控制至/来自上层信令的访问,以及用于控制至/来自物理层资源的数据服务和语音服务。RLP子层是用于提供2级功能,如最大努力或可靠数据传递的协议。在可靠数据传递,也就是公知的不透明数据传递期间,利用来自重发数据包的差错恢复来保持数据可靠性。该重发数据包响应自动重发请求(ARQs)而被发送并可包含与原始发送相同的数据或可以仅包含自发送数据编码的奇偶校验位,例如当在接收端RLP子层上的包组合被支持时。在最大努力或透明数据传递期间,不提供差错恢复,并且利用一数据字节寻址方案来保持2层字节计数的完整性。
当数据应用从分布模式转换到集中模式时以及当数据应用从集中模式转换到分布模式时,该多个BTSs的分布RLP操作与BSCs的集中RLP操作彼此协调以提供可靠的2层数据传送和/或字节计数的完整性。
图1说明本发明的具有一分离的2层的协议体系结构110。D-MAC子层112和C-MAC子层114的每一个都直接驻留在一物理层100的顶部。一D-RLP子层116直接驻留在D-MAC子层112的顶部以便当数据网络工作在分布模式时提供透明或不透明的2层数据传输。一C-RLP子层118直接驻留在D-RLP子层116的顶部以将来自网络层,也就是公知的3层,以及较高协议层120的数据流稳定(anchor)到D-MAC子层112并提供透明或不透明的2层数据传输。
C-RLP子层118同样直接驻留在C-MAC子层114的顶部以将来自3层或其它更高协议层120的数据流稳定到C-MAC子层上并提供透明或不透明2的层数据传输。
无线网络的一个例子以及与该网络内的各个元素相关的协议层和/或子层在图2,3及4中示出。
图2和3描绘了分布模式的无线网络以及相关的协议层和/或子层。每个移动终端每一次只与一个BTS通信因此不存在从一个BTS到另一个BTS的软切换。该网络可以工作在单播子模式,该模式中移动终端在转换到另一个BTS之前只与一个BTS通信相对长的一段时间,或者该网络可以工作在多播子模式,该模式中移动终端总是准备好从一个服务BTS转换到另一个BTS。
图2说明分布模式的单播子模式的一个例子。移动终端(MT)240从一个单独的BTS220接收数据包并将数据包发送给该单独的BTS,即,该BTS具有最强的引导信号强度。移动终端240可以是固定的或是移动的。
包数据网络(PDN)200接收和/或携带来自一网络数据服务或来自一网络设备的数据并实现3层及以上的协议,例如网际协议/点对点协议(IP/PPP)202,以将服务数据单元(SDU)传递给基站控制器(BSC)210。BSC实现C-RLP子层协议212以将SDU引到BTS200。BTS实现D-RLP子层,D-MAC子层以及物理(PHY)层协议222以将SDU转换到协议数据单元(PDU)且之后将该PDU传送到移动终端240。
图3描绘了一网络体系结构的一个例子以及相关的分布模式的多播子模式的协议层和/或子层。在该子模式中,移动终端340可以在一给定时隙期间从BTS 320,330之一接收数据包和/或将数据包传送给其一,然后在时隙的间隔期间,切换到BTS 320,330中的另一个以及随后从那个BTS接收数据包和/或将数据包发送给它。
移动终端340根据BTS的当前引导信号强度来确定何时从一个BTS切换到另一个BTS。该移动终端周期地测量“有效”BTS,即,该移动终端可能切换到的BTS的引导信号强度,并保留这些有效BTS及其各自的引导信号强度的一个清单。典型地,引导信号的强度随时间改变,并且当目前正与该移动终端通信的BTS的引导信号强度下降到低于另一个有效BTS的引导信号强度时,该移动终端生成一个请求以从具有较强引导信号的BTS接收前向链路数据传输。该请求可以在其后被立即生成或是在一预定定时器时间间隔结束后生成,或者当两个引导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超过一预定阈值时生成该请求。
该清单内的有效BTS的数目是由该数据网络的一个基础结构设备来确定的,例如由BSC或类似的网络控制器来确定,并在当数据调用被初始化时被传送到该移动终端。在该数据调用的初始化期间阈值和/或定时器的值也被发送到移动终端。该数据网络的基础结构设备也可以将在一调用过程期间的该清单内的有效BTS的数目变化以及阈值及定时器值的变化通知给移动终端。
当图3的PDN 300已经接收和/或已经携带来自一网络数据服务或一网络设备的数据时,该PDN实现IP/PPP 304或其它3层及以上的协议以便将SDU传递给BSC 310。该BSC实现C-RLP子层协议312以便将SDU多播到有效BTS清单的BTS 320和330中的每一个。BTS320和330中的每一个分别地实现其D-RLP子层,D-MAC子层以及物理层协议322和332,以便将SDU转换到PDU。不过BTS之中仅有一个在一给定时间上将该PDU传送到移动终端340,即具有相对较强引导信号强度的BTS。
通过将数据从BSC 310多播到多于一个的BTS,保持了从PDN 300至移动终端340的连续的数据流,即使当移动终端340实时地从一个BTS转换到另一个BTS。此外,对于不透明RLP,在当移动终端340从一个BTS转换到另一个BTS时同样保持了从PDN 300至移动终端340的可靠的数据流。
图4示出用于集中模式的无线网络及其相关的协议层和/或子层,其中一移动终端440从一个或多个BTS 420,430接收数据包并将数据包传送到一个或多个BTS 420,430。由于全部的2层协议功能均在BSC内实现,因此该集中模式支持从一个BTS到另一个BTS的软切换。在一个软切换期间,BTS 420,430均同时与移动终端440通信。
包数据网络(PDN)400实现IP/PPP 402或其它3层及以上的协议以将SDU传递到基站控制器(BSC)410。BSC实现C-RLP子层协议412以及C-MAC子层协议414以将SDU引到BTS 420和430。该BTS中的一个实现其各自的PHY层协议422或432以将SDU转换到PDU,以及之后将该PDU传送到移动终端340。另一方面,例如在一个软切换期间,两个BTS均实现其各自的PHY层协议422或432,且两个BTS向移动终端340发送。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在集中模式或在分布模式下实现数据包的引导的一种安排。一C-RLP实体510和一D-RLP实体532提供前向链路数据传输。该C-RLP实体510,在一RLP控制实体500的指导下,接收3层及以上的服务数据单元(SDU)522。在分布模式中,C-RLP实体510实现C-RLP子层协议以将SDU多播到一个或多个组合单元530,540,550内的D-RLP实体532,D-MAC实体534和PHY实体536。D-RLP实体532在RLP控制实体500的指导下实现D-RLP子层协议,D-MAC实体534实现D-MAC子层协议,以及PHY实体536实现PHY层协议。在集中模式中,C-RLP实体510将SDU引到一C-MAC实体522以及一PHY实体520。该C-MAC实体522实现C-MAC子层协议,且PHY实体520实现PHY层协议以将SDU转换到PDU以向移动终端(未示出)传输。
图6更为详细地说明图5的安排。C-RLP实体610包括一个C-RLP发送(Tx)缓冲器612,一RLP转换器614,一集中模式自动重复请求器(ARQ)616,一可选的分布模式ARQ 617,以及一多播618。D-RLP实体631包括一RLP发送(Tx)缓冲器636以及一进一步的可选的ARQ 634。RLP控制实体600按照与上述相同的方式控制该C-RLP及D-RLP实体以引导分布模式和集中模式。
RLP发送缓冲器612接收3层及上述SDU 660并将该SDU传递到RLP转换器614。在分布模式中,当在C-RLP实体610内实现ARQ功能时,RLP转换器614将SDU引到ARQ 617,然后它将该SDU引到多播618。另一方面,当在C-RLP实体610内不实现ARQ功能时,RLP转换器将SDU直接引到多播618。
多播器618将SDU多播到组合单元630,650,670中的每一个。接收的SDU被保留在D-RLP实体631的RLP发送缓冲器636内。D-RLP实体631,D-MAC实体640以及PHY实体642的每一个实现其相关的层或子层协议,如上所述。
对于不透明数据传输,由ARQ 617在C-RLP实体610内实现ARQ功能或者由ARQ 634在D-RLP实体631内实现ARQ功能。ARQ 617或634通过当被移动终端请求时向该移动终端重新发送PDU,或是从编码PDU所生成的校验位来提供差错恢复。对于透明数据传输,ARQ617和ARQ 634被禁止,尽管字节计数完整性仍然被保持。
图7示出合并了图6的安排并按上述方式引导数据包的无线网络的一个例子。一些实现分布模式的实体也被示出。BSC 710包括一个具有一C-RLP发送缓冲器712,一RLP转换器(未示出),一可选ARQ(未示出)以及一多播器(未示出)的C-RLP实体(未示出)。该BSC由一RLP控制器(未示出)引导。BTS 720和730的每一个都包含分别具有RLP发送缓冲器722,732并进一步具有ARO 724的D-RLP实体(未示出)。该BTS还包含一个D-MAC实体(未示出)以及一PHY实体(未示出)。
如上所述,移动终端740保留了一有效BTS的清单。该有效BTS清单内的每一个BTS,及BSC 710的C-RLP实体,保持了新接收数据的以及先前发送给移动终端的数据的预定字节数的同样的高速缓存。该高速缓存被保留在BTS的各个D-RLP发送缓冲器722,732内以及BSC 710的C-RLP发送缓冲器712内。
为使C-RLP发送缓冲器712与D-RLP发送缓冲器722,732同步,采用了一种字节寻址方案,该方案也用于自动重复请求(ARQs)。BSC710从PDN 702接收的数据的每一个字节被指定了一个字节计数序号,该序号大于其直接接收前趋的序号。当BTS 720生成一将被发送给移动终端740的RLP协议帧时,该BTS将该帧的第一数据字节的序号并入帧头并且将该帧的帧长,即该帧内的数据字节数也并入该帧头。
有效BTS清单的BTS的D-RLP发送缓冲器722,732也使用公共特定实现最大及最小值来控制来自BSC 710的C-RLP发送缓冲器712的数据字节流。D-RLP与C-RLP发送缓冲器的同步以及数据字节流的控制允许当移动终端从一个BTS切换到另一个时以及当移动终端在分布模式与集中模式之间转换时,沿正向的连续的数据包流。
下述反馈方案计划用于支持快速小区选择及转换。移动终端周期地向各个有效BTS发送一个或多个反向链路消息,包括:(1)传递所接收的对于各个有效BTS的信扰比的信息,(2)传递ARQ状态及数据流完整性的信息,包括:(a)该移动终端所请求的下一数据字节的序号,(b)被从该移动终端的重排序缓冲器清除到较高协议层的上一字节的序号,(c)将被转发的数据字节的序号。
与测定的有效BTS的信扰比有关的信息被该有效BTS用于确定哪一BTS将接下来与该移动终端通信,即具有最大测定信扰比的BTS。然后,从下一时隙开始,所选BTS由被该移动终端请求的下一数据字节开始将数据发送给该移动终端。该下一数据字节可以是新数据的第一数据字节或可以是被转发给该移动终端的先前被发送数据的第一数据字节。当先前被发送数据被请求时,该移动终端还发送请求用于转发的字节数并且可以发送先前被请求的这些数据字节的转发次数,例如当移动终端RLP协议支持包组合时。
被从移动终端的重排序缓冲器清除的上一字节的序号被有效BTS清单内的BTS用来清除任何先前被发送的、目前被其D-RLP发送缓冲器保留的数据。
再参见图6,在集中模式中,RLP转换器614将SDU引到ARQ616,该ARQ 616依次将该SDU传递到C-MAC实体622。该C-MAC实体622实现C-MAC子层协议以将该SDU引到相应的PHY实体620,PHY实体620实现PHY子层协议以将该SDU转换到PDU以用于随后的向移动终端的传输。
图8示出合并了图6安排的无线网络的另一个例子,其中示出了实现集中模式的一些实体。BSC 810包括一具有C-RLP发送缓冲器812,一RLP转换器(未示出),以及一ARQ 814的C-RLP实体(未示出)并且其由一RLP控制来引导(未示出)。该BSC还包括一C-MAC实体(未示出)。BTS 820和830各包括一各自的PHY实体822,832。
BSC 810的C-RLP发送缓冲器812从PDN 800接收数据字节并经由RLP转换器将该数据传给BTS 820,830。对于不透明数据包传送,BSC 810的ARQ 814利用数据转发来提供差错恢复。对于透明数据包传送,ARQ 814被禁止,而是利用上述字节寻址方案来保持数据流的字节计数完整性。
当移动终端从集中模数转换到分布模式时,存储在C-RLP发送缓冲器812内的N个先前传送的数据字节被发送给有效BTS清单内的BTS以保持连续的前向数据包流。
因此,本发明通过提供低和高数据速率服务以及支持低和高客户移动性的灵活性而提供了支持各种用户及服务提供商的灵活性。此外,本发明在当保持高的小区覆盖时提供了高的频谱效率。
尽管结合特定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存在许多其它变更和修改以及其它的用途。因此,本发明不由此处的特定公开来限定,而是仅由权利要求书来限定。

Claims (28)

1、一种在一控制实体上提供无线数据通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按照一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3层协议接收数据;
选择集中模式与分布模式中的一种;
当选择所述集中模式时,实现一OSI参考模型2层协议的所有操作以将所述数据传递给至少一个收发器设备;以及
当选择所述分布模式时,实现所述2层协议的仅仅一部分操作以将所述数据传递给所述至少一个收发器设备;
所述2层协议的所述部分操作至少包括一集中协议子层的这些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步骤包括接收服务数据单元(SDU)。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选择所述集中模式与所述分布模式中的一种的步骤包括根据数据传输速率,用户设备的移动性以及用户应用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来进行选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当选择所述分布模式时的实现步骤包括将所述数据传递给多个收发器设备以使仅有所述多个收发器设备中的一个将所述数据传送给一用户设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当选择所述集中模式时的实现步骤包括将所述数据传递给至少两个收发器设备以使所述两个收发器设备同时将所述数据传送给一用户设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2层协议的所述部分操作包括一集中无线电链路协议(C-RLP)子层及一集中媒介访问控制(C-MAC)子层中的至少一个的操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向所述收发器设备重发所述数据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骤。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所述数据的传递之前给所述数据的每个字节指定一各自的序号的步骤。
9、一种在一收发器站上提供无线数据通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按照选择的集中模式与分布模式中的一种从一控制实体接收数据,所述接收步骤包括:按照所述集中模式,在实现一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2层的全部协议之后接收所述数据,以及在按照所述分布模式,在实现所述OSI参考模型2层协议的一部分之后接收所述数据;
当选择所述分布模式时,在传送所述数据之前实现所述2层协议的更多的部分,所述2层协议的更多的部分包括至少一个分布协议子层;以及
实现一OSI参考模型物理(PHY)层协议以将所述数据传送给一用户设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部分2层协议包括集中无线电链路协议(C-RLP)子层及集中媒介访问控制(C-MAC)子层中的至少一个。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2层协议的所述更多部分包括分布无线电链路协议(D-RLP)子层及分布媒介访问控制(D-MAC)子层中的至少一个。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实现一OSI参考模型PHY层的步骤包括生成协议数据单元(PDU)。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传送所述数据之前生成一含有所述数据的至少一部分的帧的步骤,所述帧包括一帧头,该帧头包括对应于所述帧的第一数据字节的一个序号以及所述帧的长度。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信息的步骤,该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接收的多个收发器设备的信扰比,一自动重复请求(ARQ)状态,数据流完整性,测定的所述多个收发器设备的引导信号强度值,将被传送给所述用户设备的下一数据字节的序号,被从所述用户设备的重排序缓冲器清除的上一字节的序号,以及将被转发的数据字节的序号。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下一数据字节的所述序号包括:新传送数据的第一数据字节及先前传送数据的第一数据字节中的至少一个。
16、一种用于提供无线数据通信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一缓冲器,被配置为按照一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3层协议接收数据;
一转换器,被配置为选择集中模式与分布模式中的一种;
一自动重复请求器,被配置为当选择所述集中模式时,实现一OSI参考模型2层协议的所有操作以将所述数据传递给至少一个收发器设备;以及
一多播器,被配置为当选择所述分布模式时,实现所述2层协议的仅仅一部分操作以将所述数据传递给所述至少一个收发器设备;
所述2层协议的所述部分操作至少包括一集中协议子层的操作。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多播器被进一步配置为将所述数据传递给多个收发器设备以使所述收发器设备中仅有一个将所述数据传送给一用户设备。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自动重复请求器被进一步配置为将所述数据传递给至少两个收发器设备以使所述两个收发器设备同时将所述数据传送给一用户设备。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自动重复请求器被进一步配置为将所述数据的至少一部分重发给所述收发器设备。
20、一种用于提供无线数据通信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一缓冲器,被配置为按照选择的集中模式与分布模式中的一种接收数据,按照所述集中模式,所述缓冲器被配置为在实现一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2层的全部协议之后接收所述数据,按照所述分布模式,所述缓冲器被配置为在实现所述OSI参考模型2层协议的一部分后接收所述数据;
一分布协议实体,被配置为,当选择所述分布模式时,在传送所述数据之前实现所述2层协议的更多的部分,所述2层协议的更多的部分包括至少一个分布协议子层;以及
一物理层实体,被配置为实现一OSI参考模型物理(PHY)层协议以将所述数据传送给一用户设备。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一集中媒介访问控制(C-MAC)子层实体。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分布协议实体包括一分布无线电链路协议(RLP)实体及一分布媒介访问控制(D-MAC)子层实体中的至少一个。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一转发器,被配置为接收待被传送给所述用户设备的下一数据字节的序号,所述序号包括新传送数据的第一数据字节及先前传送数据的第一数据字节中的至少一个。
24、一种用于提供无线数据通信的系统,所述装置包括:
含有一集中协议实体的控制器,其包括:
一缓冲器,被配置为按照一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3层协议接收数据;
一转换器,被配置为选择集中模式与分布模式中的一种;
一自动重复请求器,被配置为,当选择所述集中模式时实现一OSI参考模型2层协议的所有操作以将所述数据传递给至少一个收发器设备;以及
一多播器,被配置为,当选择所述分布模式时实现所述2层协议的仅仅一部分操作以将所述数据传递给所述至少一个收发器设备;
所述2层协议的所述部分操作至少包括一集中协议子层的操作;
所述至少一个收发器设备包括:
又一缓冲器,被配置为按照所述选择的集中模式与分布模式中的一种接收所述数据,
一分布协议实体,被配置为,当选择所述分布模式时,在传送所述数据之前实现所述2层协议的更多的部分,所述2层协议的更多的部分包括至少一个分布协议子层;以及
一物理层实体,被配置为实现一OSI参考模型物理(PHY)层协议以将所述数据传送给一用户设备;
所述控制器进一步包括一控制实体,其被配置为控制所述集中控制实体以及所述分布控制实体。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多播器被进一步配置为将所述数据传递给多个所述收发器设备,以使所述多个收发器设备中仅有一个将所述数据传送给一用户设备。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自动重复请求器被进一步配置为将所述数据传递给至少两个所述收发器设备,以使两个所述收发器设备同时将所述数据传送给一用户设备。
27、一种用于提供无线数据通信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用于按照一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3层协议接收数据的装置;
用于选择集中模式与分布模式中的一种的装置;
用于当选择所述集中模式时,实现一OSI参考模型2层协议的所有操作以将所述数据传递给至少一个收发器设备的装置;以及
用于当选择所述分布模式时,实现所述2层协议的仅仅一部分操作以将所述数据传递给所述至少一个收发器设备的装置;
所述2层协议的所述部分操作至少包括集中协议子层的操作。
28、一种用于提供无线数据通信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用于按照选择的集中模式与分布模式中的一种接收数据的装置,所述接收装置包括用于按照所述集中模式,在实现一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2层的全部协议之后接收所述数据的装置,且包括用于按照所述分布模式,在实现所述OSI参考模型2层协议的一部分之后接收所述数据的装置;
用于当选择所述分布模式时,在传送所述数据之前实现所述2层协议的更多的部分的装置,所述2层协议的更多的部分包括至少一个分布协议子层;以及
用于实现一OSI参考模型物(PHY)层协议以将所述数据传送给一用户设备的装置。
CNB008190364A 1999-12-15 2000-12-11 具有分离的2层协议的动态、双模无线网络体系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120154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090999P 1999-12-15 1999-12-15
US60/170,909 1999-12-15
US17698500P 2000-01-19 2000-01-19
US60/176,985 2000-01-19
US09/733,492 US7149193B2 (en) 1999-12-15 2000-12-08 Dynamic, dual-mode wireless network architecture with a split layer 2 protocol
US09/733,492 2000-12-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35061A true CN1435061A (zh) 2003-08-06
CN1201544C CN1201544C (zh) 2005-05-11

Family

ID=27389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8190364A Expired - Lifetime CN1201544C (zh) 1999-12-15 2000-12-11 具有分离的2层协议的动态、双模无线网络体系结构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7149193B2 (zh)
EP (1) EP1238547B1 (zh)
KR (1) KR100719430B1 (zh)
CN (1) CN1201544C (zh)
AU (1) AU1875201A (zh)
DE (1) DE60029341T2 (zh)
HK (1) HK1046805B (zh)
WO (1) WO2001045345A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99501A (zh) * 2017-03-30 2017-06-27 重庆金美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在分布式通信网络中进行集中式路由控制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37047A1 (en) 1998-01-16 1999-07-22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INFRASTRUCTURE FOR WIRELESS LANSs
US7149193B2 (en) * 1999-12-15 2006-12-12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Dynamic, dual-mode wireless network architecture with a split layer 2 protocol
US7173922B2 (en) 2000-03-17 2007-02-06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Multiple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occupying overlapping physical spaces
US7173923B2 (en) 2000-03-17 2007-02-06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Security in multiple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US7006471B1 (en) * 2000-08-25 2006-02-28 Cisco Technology, Inc. Optimization of bearer traffic in radio networks
US6865167B2 (en) * 2001-02-02 2005-03-08 Telcordia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soft handoff in wireles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 internet protocol (IP) networks
US7096261B2 (en) * 2001-03-12 2006-08-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multiple quality of service levels in a wireless packet data services connection
US7002936B2 (en) * 2001-03-30 2006-02-21 Telcordia Technologies, Inc. Distributed soft handoff among IP-based base stations
FI20010998A (fi) * 2001-05-11 2002-11-12 Nokia Corp Suurinopeuksinen tiedonsiirto
GB0120409D0 (en) * 2001-08-23 2001-10-17 Roke Manor Research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20040081192A1 (en) * 2001-10-19 2004-04-29 Dimitiris Koulakiotis Transmission of multicast and broadcast multimedia services via a radio interface
US7295624B2 (en) 2002-03-06 2007-11-1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Wireless system with 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in interference-limited communications
US7154866B2 (en) * 2002-03-21 2006-12-26 Inovonics Wireless Corporation Message control protocol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having repeaters
US8937928B2 (en) * 2002-08-23 2015-01-20 Koninklijke Philips N.V. Frequency hopping in 5GHz WLAN via 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
US7685295B2 (en) * 2002-12-19 2010-03-23 Chantry Networks Inc. Wireless local area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and method
US20040213172A1 (en) * 2003-04-24 2004-10-28 Myers Robert L. Anti-spoofing system and method
WO2004098143A1 (en) 2003-04-28 2004-11-11 Chantry Network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bile unit session management across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NO20033896D0 (no) * 2003-09-03 2003-09-03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Systemarkitektur optimert for skalerbarhet
KR100598908B1 (ko) * 2003-12-15 2006-07-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컨텐츠 데이터에 포함된 프로토콜을 처리하는 이동통신모뎀칩과 신호처리 칩을 포함하는 주문형 비디오폰 및프로토콜 처리방법
US7710923B2 (en) * 2004-05-07 2010-05-04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a 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
WO2005120117A1 (en) 2004-06-04 2005-12-15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Switching in a distributed access network
KR101351270B1 (ko) * 2004-06-07 2014-01-14 애플 인크. 무선 접속망에서 핸드오프 및 핸드오프 선택
ATE365437T1 (de) * 2004-08-03 2007-07-15 Alcatel Lucent Verfahren zur verbesserung der auswahl eines zugangsnetzes im kontext eines diskontinuierlich abdeckenden zugangsnetzes, entsprechende zugriffssteuerung und entsprechendes mehrfachsendesystem
US8233450B2 (en) * 2004-09-10 2012-07-31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components for facilitating multiple network type compatibility
US7738871B2 (en) * 2004-11-05 2010-06-15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 between technologically diversified access networks
US20060217147A1 (en) * 2005-01-18 2006-09-28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ystem discovery and user selection
US20060159047A1 (en) * 2005-01-18 2006-07-20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ext transfer across heterogeneous networks
KR100918435B1 (ko) * 2005-01-31 2009-09-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트래픽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US9288713B2 (en) * 2005-01-31 2016-03-15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changing modes of a reliable transport protocol
US8219091B2 (en) * 2005-03-14 2012-07-10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veying 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 capability information
US7746825B2 (en) * 2005-05-16 2010-06-29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grating 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s
KR101113433B1 (ko) * 2005-08-01 2012-03-21 샤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셀룰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US8059581B2 (en) * 2006-01-05 2011-11-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amless and efficient wireless handoffs
US8213402B2 (en) * 2007-02-20 2012-07-03 Harris Corporation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physical layer monitoring
US20080219285A1 (en) * 2007-03-08 2008-09-11 Microsoft Corporation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s Protocol
US8340678B1 (en) * 2007-03-09 2012-12-25 At&T Mobility Ii Llc Indicating radio bearer information to network applications
US8855637B2 (en) 2007-03-21 2014-10-07 Wi-Lan,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ndoff based on the mobility of a subscriber station
FR2916591A1 (fr) * 2007-05-24 2008-11-28 Thomson Licensing Sas Procede de reception de paquets de donnees et procede de transmission correspondant
US8625538B2 (en) * 2007-11-13 2014-01-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ociation control in mobile wireless networks
US8054819B2 (en) 2007-12-06 2011-11-08 Harri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tting a data rate in TDMA communications
JP4930451B2 (ja) * 2008-05-07 2012-05-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基地局管理装置、及び、基地局管理システム
US10939299B2 (en) * 2008-12-23 2021-03-02 Koninklijke Philips N.V. Self-coexistence of devices in a flexible wireless system including two or more wireless networks that share a frequency band
US8213360B2 (en) * 2009-04-29 2012-07-03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lexible switching betwee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mode an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e
US9736086B1 (en) * 2011-04-29 2017-08-15 Altera Corporation Multi-function, multi-protocol FIFO for high-speed communication
US10257758B2 (en) 2015-07-27 2019-04-09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Migrating wireless channels using dual media access controllers
CN109429183B (zh) * 2017-08-25 2021-08-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面模式的选择、调整方法、装置和设备
US11595864B1 (en) 2020-11-17 2023-02-28 Sprint Spectrum Llc Prediction of handover trigger as basis to control primary-uplink-path switching for dual-connected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81683B1 (en) * 1995-06-14 2001-01-3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in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DE19543280C2 (de) 1995-11-20 2001-05-03 Bernhard Walke Kommunikationssystem zum Übertragen von ATM-Zellen mit Hilfe von Datenblöcken über ein drahtloses Medium
FI101763B1 (fi) 1995-12-01 1998-08-14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Siirrettävän tiedon koostumuksen säilyttäminen tukiaseman vaihdon yhteydessä
CA2247313C (en) * 1996-12-26 2005-10-04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Fram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ATE345513T1 (de) * 1997-09-12 2006-12-15 Corning Inc Optischer wellenleiter mit niedriger dämpfung
US20020006913A1 (en) 1997-11-04 2002-01-17 Von Borstel Reid W. Antimutagenic compositions for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photodamage to skin
US6230013B1 (en) * 1997-11-26 2001-05-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iversity handling moveover for CDM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JP4354641B2 (ja) * 1998-04-03 2009-10-28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ユニバーサル移動電話システム(umts)におけるフレキシブル無線アクセス及びリソース割り当て
FI107364B (fi) * 1998-05-11 2001-07-13 Nokia Networks Oy Ei-transparentti datasiirto matkaviestinverkossa
US20020064142A1 (en) * 1998-10-13 2002-05-30 Franklin P. Antonio Base station architecture
US7190903B1 (en) * 1999-02-17 2007-03-13 At&T Corp. Fiber and wir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507582B1 (en) * 1999-05-27 2003-01-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dio link protocol enhancements for dynamic capacity wireless data channels
US6434367B1 (en) * 1999-06-11 2002-08-13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Using decoupled power control sub-channel to control reverse-link channel power
US6628957B1 (en) * 1999-07-16 2003-09-30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ynchronization of transmit power level settings for soft-handoff in wireless systems by the use of level constraints
US7149193B2 (en) * 1999-12-15 2006-12-12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Dynamic, dual-mode wireless network architecture with a split layer 2 protocol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99501A (zh) * 2017-03-30 2017-06-27 重庆金美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在分布式通信网络中进行集中式路由控制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046805A1 (en) 2003-01-24
US20070047581A1 (en) 2007-03-01
EP1238547A2 (en) 2002-09-11
DE60029341D1 (de) 2006-08-24
HK1046805B (zh) 2006-10-13
US7149193B2 (en) 2006-12-12
EP1238547B1 (en) 2006-07-12
US20020072382A1 (en) 2002-06-13
KR20020081223A (ko) 2002-10-26
WO2001045345A2 (en) 2001-06-21
DE60029341T2 (de) 2007-07-05
US7433333B2 (en) 2008-10-07
CN1201544C (zh) 2005-05-11
WO2001045345A3 (en) 2002-02-07
AU1875201A (en) 2001-06-25
KR100719430B1 (ko) 2007-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01544C (zh) 具有分离的2层协议的动态、双模无线网络体系结构
CN1153479C (zh) 通信系统中无线链接协议的动态设备
KR100621150B1 (ko) 데이터 전송을 더 효과적으로 행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데이터전송 프로토콜
CN101073218B (zh) 无线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CN1613233A (zh) 用于重传的方法和系统
CN1234666A (zh) 集成的无线电信和局域网系统
JP2007531335A (ja) 肯定応答フィードバック方式を利用するパケット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データ・パケットの再送信を促進する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CN1698302A (zh) 提高ieee802.11wlan接收机可靠性的时间分集组合
CN1276138A (zh) 在扩展频谱通信系统中传输高速率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JP2006522560A (ja) Rlcウィンドウサイズの再構成
CN1756219A (zh) 用于无线电链路协议的激活会话移动解决方案
US20060104201A1 (en) Unit and a method for handling a data object
CN1829187A (zh) 一种保持分组数据协议汇聚子层序列号同步的方法
CN1759546A (zh) 用于蜂窝网络中的下行链路宏分集的方法和装置
KR20080051946A (ko) 다수의 이종망들을 이용한 패킷 데이터 서비스 장치 및방법
CA2537443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knowledging reverse link transmissions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Roobol et al. A proposal for an RLC/MAC protocol for wideband CDMA capable of handling real time and non-real time services
CN1977497A (zh) 避免服务数据单元(sdu)复制的无损无线链路控制实体(rlc)的重建
CN1801776A (zh) 一种切换过程中数据传输的方法
CN1153372C (zh) 通过核心网的信息传输速率控制
JP2007509510A (ja) Hsdpa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arq制御
CN1640010A (zh) 负载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CN1332582A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处理分组数据的设备及其方法
CN1863030A (zh) 移动通信网络中分组数据传输速率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KR20020037792A (ko) 이동통신 망에서의 인터넷 패킷 데이터 전송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