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25616A - 一种建立水生植物生物篱笆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立水生植物生物篱笆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25616A CN1425616A CN01138306A CN01138306A CN1425616A CN 1425616 A CN1425616 A CN 1425616A CN 01138306 A CN01138306 A CN 01138306A CN 01138306 A CN01138306 A CN 01138306A CN 1425616 A CN1425616 A CN 14256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plant
- container
- centimetres
- serik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 Cultivation Of Seawe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立水生植物生物篱笆的方法。该方法选择禾本科、莎草科的湿生和挺水植物作为生物篱笆的水生植物,沿恢复单元的边缘下桩,各桩用铁丝相连,将水生植物栽种在容器中,悬挂于铁丝上,随着植物的生长,在保持植物顶部露出水面的情况下,逐渐将容器放入到水底,在生物篱笆间可引入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本发明具有较好的防浪、消浪功能,对藻类的发展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为水生植物在该水域的成功定居和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局部环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水生植物治理水体环境,尤其涉及在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恢复稳定的水生植被,更具体涉及在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恢复稳定水生植被的关键技术——建立水生植物生物篱笆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体富营养标准主要依据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以及相关的理化指标确定。本发明所称的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总氮浓度为0.3~1毫克/升,总磷浓度为0.01~0.05毫克/升,生物耗氧量(BOD)为5~8毫克/升,化学耗氧量(COD)为7~10毫克/升,透明度为1~0.5米。
富营养化是目前我国湖泊水体环境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我国湖泊中营养盐背景浓度异常高、营养盐来源多、湖泊富营养化进展迅速,许多城市湖泊已处于富营养状态,据统计,我国主要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的占湖泊总数的56%左右。环保监测部门估测,我国东部地区的湖泊已经有80%处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阶段。
富营养化的不断加剧与迅速扩展导致了藻类水华的频繁与恶性发生,其带来的危害主要包括:1、影响环境景观,饮用水质下降;2、危害养殖业;3、造成二次污染;4、使湖泊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物种危害养殖业;3、造成二次污染;4、使湖泊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物种多样性降低;5、产生生物毒素。总之,富营养化问题使水体丧失应有的功能,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向不利于人类和自然的方向演变,影响环境质量,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水体水质的恢复与保持在欧美发达国家受到高度的重视,在富营养化和污染的治理工作中投入了巨额资金,建立起各种各级污水处理设施。对受影响水体而言,通常采用底泥疏浚(sediment dredging)、湖泊水柱下层增氧(hypolimnetic oxygenation)以及生物操纵(biomanipulation)等手段降低水体中的营养含量,从而控制藻类的大量发生以达到水体水质恢复的目的。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湖泊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些方法不适合我国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恢复与保持工作,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富营养化湖泊所处的区域一般环境的营养背景浓度极高,要降低湖水的营养物质含量,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湖泊一般面积广大,涉及的管理部门与人员复杂,难以进行有效的治理。
80年代以来,我国对富营养化的研究和治理日益重视。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中,首先要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其次是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的负荷,通过降低水体的营养物质浓度,达到控制藻类异常繁殖的目的。近年来我国在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了控污、治污工程的建设力度,为水体水质的改善提供了前提,这些工程虽然在降低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和氮磷等营养物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工程主要治理了法具有较好的防浪、消浪功能,对藻类的发展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改善了该水域水生植物的生长条件,为水生植物在该水域的成功定居和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局部环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生物篱笆水生植物的选择标准为:(1)挺水或湿地多年生草本植物;(2)对富营养化污染的耐受性强;(3)生长迅速,对藻类的抑制作用明显;(4)水下部分密集,可以起到篱笆的作用。
二、适宜作为生物篱笆的水生植物种类主要有:禾本科、香蒲科、莎草科的湿生和挺水植物,当水深在1米以内时,可选用芦苇属、香蒲属或藨草属的水生植物;当水深在1~6米时,禾本科的挺水植物菰是一种比较合适的种类。
三、建立水生植物生物篱笆的步骤为:
1、在湖泊中选择水深6米以内的水生植被恢复区,将水生植被恢复区划分成若干个面积在5~10亩之间的恢复单元,其形状不限,一般采用方形或长方形;
2、沿恢复单元边缘用毛竹按1.5~2.5米的间距下桩,毛竹之间用铁丝在离水面5~20厘米的水下相连,保证其稳定性;
3、在容器中装入其体积1/2~3/4的土壤,栽种禾本科、香蒲科或莎草科的湿生和挺水植物;当水深在1米以内时,可选用芦苇属、香蒲属或藨草属的水生植物;当水深在1~6米时,禾本科的挺水植物菰是一种比较合适的种类;将容器置于阳光充沛处,保持土壤湿润,待栽种的植物成活后,在土壤表面铺3~7厘米厚的粗砂;
4、用尼龙绳将容器并列悬挂于毛竹之间的铁丝上,使栽种的植物顶部露出水面35~50厘米;
5、经过5~9天,当栽种的植物生长稳定后,将容器向水下降低,使栽种的植物顶端露出水面15~25厘米,促进栽种的植物伸长生长;
6、再经过5~9天,当栽种的植物的顶部露出水面35~50厘米时,再将容器向水下降低,使栽种的植物顶端露出水面15~25厘米,促进栽种的植物伸长生长;
7、重复6的步骤,直至容器放置在水底;
8、容器放置在水底后,当栽种的植物的顶部露出水面35~50厘米时,在水面以上8~15厘米处割去栽种的植物的顶端部分,促进栽种的植物始终保持旺盛的生长状态。
9、在风浪比较大的湖泊,可以在生物篱笆间引入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以充分发挥生物篱笆的防浪和消浪功能。
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1)防浪、消浪,可改善恢复单元内的水体环境;(2)对藻类的发展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3)对恢复单元内水生植被的恢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4)水生植物生物篱笆所产生的生物量很容易控制和利用,不产生二次污染,是一种绿色技术;(5)便于操作和管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禾本科的挺水植物菰为例,具体阐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在湖泊中选择水深6米以内的水生植被恢复区,将水生植被恢复区划分成若干个,每个恢复单元的面积在5~10亩之间,其形状不限,一般采用方形或长方形;
2、沿恢复单元边缘用毛竹按1.5~2.5米的间距下桩,毛竹之间用铁丝在离水面5~20厘米的水下相连,保证其稳定性;
3、在1×0.5×0.5米的容器中装入其体积1/2~3/4的土壤,按1 5~25厘米的间距栽种禾本科的挺水植物菰;将容器置于阳光充沛处,保持土壤湿润,待苗成活后,在土壤表面铺3~7厘米厚的粗砂;
4、用尼龙绳将容器并列悬挂于毛竹之间的铁丝上,使菰顶部露出水面35~50厘米;
5、经过5~9天,当菰生长稳定后,将容器向水下降低,使菰苗顶端露出水面15~25厘米,促进菰伸长生长;
6、再经过5~9天,当菰的顶部露出水面35~50厘米时,再将容器向水下降低,使菰苗顶端露出水面15~25厘米,促进菰伸长生长;
7、重复6的步骤,直至容器放置在水底;
8、容器放置在水底后,当菰的顶部露出水面35~50厘米时,在水面以上8~15厘米处割去菰的顶端部分,促进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长状态。
本发明已在武汉东湖水果湖区这一武汉东湖污染最为严重的湖区实施,在4-5米左右的水深范围内,水生植物生物篱笆生长良好,可以正常开花结果。其对试验区环境的改造作用也十分明显,沉水植物已经在试验区内成功定植。
Claims (1)
1、一种建立水生植物生物篱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在湖泊中选择水深6米以内的水生植被恢复区,将水生植被恢复区划分为面积5~10亩的恢复单元;
(2)、沿恢复单元边缘用毛竹按1.5~2.5米的间距下桩,并用铁丝在离水面5~20厘米的水下相连;
(3)、在容器中装入其体积1/2~3/4的土壤,栽种禾本科、香蒲科或莎草科的湿生和挺水植物;当水深在1米以内时,可选用芦苇属、香蒲属或藨草属的水生植物;当水深在1~6米时,选用禾本科的挺水植物菰,将容器置于阳光充沛处,保持土壤湿润,待栽种的植物成活后,在土壤表面铺3~7厘米的粗砂;
(4)、用尼龙绳将容器并列悬挂于铁丝上,使栽种的植物顶部露出水面35~50厘米;
(5)、随着栽种植物的生长,将容器向水下降低,使栽种植物的顶端始终露出水面15~25厘米,直至容器放置在水底;
(6)、容器放置在水底后,当栽种植物的顶部露出水面35~50厘米时,在水面以上8~15厘米处割去栽种植物的顶端部分;
(7)、在生物篱笆间可引入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011383062A CN1239399C (zh) | 2001-12-17 | 2001-12-17 | 一种建立水生植物生物篱笆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011383062A CN1239399C (zh) | 2001-12-17 | 2001-12-17 | 一种建立水生植物生物篱笆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25616A true CN1425616A (zh) | 2003-06-25 |
CN1239399C CN1239399C (zh) | 2006-02-01 |
Family
ID=4674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113830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9399C (zh) | 2001-12-17 | 2001-12-17 | 一种建立水生植物生物篱笆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239399C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02177C (zh) * | 2004-05-18 | 2007-02-28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湖泊沿岸带综合消浪方法及装置 |
CN1331781C (zh) * | 2004-03-27 | 2007-08-15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一种湖岸带生态修复的方法 |
CN100485131C (zh) * | 2005-11-24 | 2009-05-06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农田排水排渍控制箱以及田面水自动控制系统 |
CN101580303B (zh) * | 2009-06-08 | 2011-02-16 |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林基藻池 |
CN101595793B (zh) * | 2009-06-09 | 2011-03-16 | 南京大学 | 一种入湖河口芦竹种植培育方法 |
-
2001
- 2001-12-17 CN CNB011383062A patent/CN123939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1781C (zh) * | 2004-03-27 | 2007-08-15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一种湖岸带生态修复的方法 |
CN1302177C (zh) * | 2004-05-18 | 2007-02-28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湖泊沿岸带综合消浪方法及装置 |
CN100485131C (zh) * | 2005-11-24 | 2009-05-06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农田排水排渍控制箱以及田面水自动控制系统 |
CN101580303B (zh) * | 2009-06-08 | 2011-02-16 |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林基藻池 |
CN101595793B (zh) * | 2009-06-09 | 2011-03-16 | 南京大学 | 一种入湖河口芦竹种植培育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39399C (zh) | 2006-0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47494B (zh) | 城市富营养化河道生态修复方法 | |
Sorokin | Coral reef ecology | |
Strayer et al. | Ecology of freshwater shore zones | |
CN101486512B (zh) | 浅水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 | |
CN103103960B (zh) | 一种用于湖泊水环境治理的一体化方法 | |
CN106242064B (zh) | 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 | |
Hauxwell et al. | Effects of nutrient loading on shallow seagrass-dominated coastal systems: patterns and processes | |
CN204400695U (zh) | 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 |
CN109650547A (zh) | 一种利用桉树控制水域蓝藻生长的方法 | |
CN110422931A (zh) | 河道生态修复系统施工方法 | |
CN1162333C (zh) | 恢复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水生植被的方法 | |
CN111977818A (zh) | 一种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方法 | |
CN1530336A (zh) | 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 | |
CN107265646A (zh) | 一种控制城市景观水体蓝藻水华爆发的方法 | |
CN107651754B (zh) | 一种修复富营养水体的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及人工礁石 | |
CN1425616A (zh) | 一种建立水生植物生物篱笆的方法 | |
CN209721714U (zh) | 一种实现水体隔离和定向交换的柔性生态净化围隔 | |
CN108585211B (zh) | 用于高风浪、低透明度水体区域的多级净化生态消浪系统 | |
CN2633877Y (zh) | 浮床式水净化生物反应器 | |
CN110067239A (zh) | 一种农田尾水生态循环系统 | |
CN213537424U (zh) | 一种基于浮岛构建的水生生态系统 | |
CN110204153B (zh) | 一种深层处理污水的人工红树林湿地系统 | |
CN1183827C (zh) | 一种海珍品的环保养殖方法及其养殖设备 | |
CN112520840A (zh) | 一种可调控氮素浓度并进行水质增氧的生态塘系统 | |
CN210163850U (zh) | 一种生态石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