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51673A - 一种堆积浸提黄铜矿的改进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堆积浸提黄铜矿的改进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51673A
CN1351673A CN00807725A CN00807725A CN1351673A CN 1351673 A CN1351673 A CN 1351673A CN 00807725 A CN00807725 A CN 00807725A CN 00807725 A CN00807725 A CN 00807725A CN 1351673 A CN1351673 A CN 13516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p
oxygen
temperature
containing gas
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008077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R·温比
P·米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CTECH (AUSTRALIA) Pty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CTECH (AUSTRALIA) Pt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3814657&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351673(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CTECH (AUSTRALIA) Pty Ltd filed Critical BACTECH (AUSTRALIA) Pty Ltd
Publication of CN13516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516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BPRODUCTION AND REFINING OF METALS; PRETREATMENT OF RAW MATERIALS
    • C22B3/00Extraction of metal compounds from ores or concentrates by wet processes
    • C22B3/18Extraction of metal compounds from ores or concentrates by wet processes with the aid of 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e.g. bacteria or alga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BPRODUCTION AND REFINING OF METALS; PRETREATMENT OF RAW MATERIALS
    • C22B15/00Obtaining copper
    • C22B15/0063Hydrometallurgy
    • C22B15/0065Leaching or slurrying
    • C22B15/0067Leaching or slurrying with acids or salts thereof
    • C22B15/0071Leaching or slurrying with acids or salts thereof containing sulfu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0Recycl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tallur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e And Refinement Of Met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堆积浸提含黄铜矿矿石的方法。向含黄铜矿的堆积物加入含铁或硫氧化菌的酸性液体,使之与所述矿石接触。这样的接触会从矿石中释放出铜。在该过程中,向堆积物导入含氧的气体,作为细菌的氧源。导入堆积物的含氧气体的饱和度和温度受到控制,以使堆积物的主体部分维持在喜温细菌以经济上可接受的速度浸提黄铜矿的温度。本发明还公开了根据所述方法运行的堆积浸提系统(1)。

Description

一种堆积浸提黄铜矿的改进方法
发明的领域
本发明涉及堆积浸提铜矿石的方法系统,尤其涉及大量浸提含黄铜矿石的方法。
发明的背景
黄铜(矿)是分子式CuFeS2的铜矿。含黄铜的矿石通常含有约0.1-5%(重量)的铜,是一种有用的铜源,因为黄铜矿矿石的来源丰富。这样的原料用熔炼方法处理不经济。此外,因为硫必须通过焙烧或其他技术除去,所以所述方法涉及资本密集型的二氧化硫处理或转化步骤。因此,避免二氧化硫处理需要的液体冶金方法应是优选的。
对于这方面应用,一种可能的方法是细菌浸提法,因为目前采用的酸浸提度法包括用含有细菌的酸性液体进行堆积浸提。目前所用方法的问题是不论有无细菌,黄铜的浸提速度都慢。不希望受到任何理论的束缚,可考虑将夹杂有难于处理的黄钾铁矾沉积物的矿石颗粒用细菌浸提法来提取。
然而,堆积浸提含黄铜的矿石通常限于浸提现有技术相关的废物堆,因为浸提废物堆对于回收铜所花费的时间通常在经济上不会使人敏感。
为了更广泛地应用细菌堆积浸提技术,可将黄铜矿矿石与含少量铁的硫化铜例如辉铜矿、斑铜矿和靛铜矿石混合。但是,虽然可以提高提取速度和回收率,然而可能由于浸提过程释放出的三价铁离子的作用,主要为辉铜矿时,提取速度慢,最终提取率低。
在常规用酸和细菌进行堆积浸提时,将含酸和细菌的液体喷射到或以其他方式加到堆积物上,使之渗透进入其中。以此从矿石中的铜矿物将铜浸提出来,从堆积物底部回收含铜溶液,以便进一步加工。
可以将空气引入堆积物上,帮助细菌起作用,并提高浸提速度。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以下因素,堆积物内的温度一般为30-50℃:
(a)堆积物上的能量平衡,这由对流和堆积物蒸发的热量损耗之类的因素控制;和
(b)堆积物没有用能在更高温度下起作用的细菌接种,由此使堆积物在细菌起作用的温度附近“自调节”。
在该温度范围内,希望使用的嗜温性细菌是:硫杆菌铁氧化剂、硫杆菌硫氧化剂、细螺旋菌(Leptospirillum)铁氧化剂和无名的适中喜温细菌。这样的细菌仅有助于缓慢溶浸堆积的矿物质,提取率不高。
为了解决提取慢和回收率低这两个问题,自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研究者的注意力转向用极其喜温的细菌浸提黄铜矿。这样的工作已经有报道,例如Brierley C.L.和Muir L.E.(1973)的《浸提:使用喜温植物和化学自养微生物》和Brierley C.L.(1980)《使用硫化叶菌属细菌浸提黄铜矿矿石》。该工作局限于柱浸提研究,尚未建立产业上可接受的采用喜温细菌浸提黄铜矿的技术。
堆积物浸提,文献已有充分描述提及,但整个堆积物温度变化很大,这会有不利作用,因为最适于浸提黄铜矿的细菌种类将不能保持活性,或不能在堆积物的所有区域内保持最佳生长。由此会降低提取效率和整个提取速度。
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堆积浸提含黄铜矿矿石提供一种经济的处理方法。
鉴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堆积浸提含黄铜矿矿石的方法,它包括下述步骤:
(a)向含黄铜矿矿石堆积物导入含铁或硫氧化细菌的酸性液体,以便使之与矿石接触,从中释放出铜;和
(b)通过通风体系向堆积物导入含氧气体,作为细菌的氧源,控制导入堆积物的含氧气体的饱和度和温度,以便使堆积物主体保持在能使喜温细菌以经济上可接受的速度浸提黄铜矿矿石的温度,此速度使所述方法的操作经济可行。
堆积物主体的温度有利地保持在极其喜温细菌的高于60℃的温度范围内,此温度使极其喜温的细菌繁殖旺盛。极其喜温的细菌可以理解为最佳生长温度高于约60℃、更具体高于70℃的铁和硫氧化菌。实际的温度或温度范围可以根据浸提使用的具体喜温细菌而不同,在60-90℃范围内,
要注意,硫化叶菌属的细菌在该温度范围内是有活性的。所以有望在该温度范围内达到最佳的生长和活性以及黄铜矿氧化速度。这样的细菌可以从许多地方,例如煤矿和温泉,(例如美国专利№4729788所述,该专利涉及从难熔的含硫化物材料中回收稀有金属例如金和银,而不是处理黄铜矿矿石,该专利内容纳入本文以供参考中分离得到。
该方法中也可以使用适中喜温的微生物。这些适中喜温的微生物具有适中喜温的温度范围或最佳的生长温度,在约50-60℃之间。在该情形下,堆积物的温度应保持在约50-60℃的范围内。
本发明方法中使用的微生物可以具有铁氧化和硫氧化能力中的一种或两种。
含氧气体优选空气(虽然也可以使用氧气或空气/氧气的混合物,必要时与二氧化碳混合作为碳源)。也可以使用其他含氧气体,适当时加入二氧化碳,以便适合作为细菌的氧源。
含氧气体至少用水部分饱和;并加热至使用温度,以下述方式对堆积物进行温度控制:使通过堆积物的气流将细菌氧化释放的热量传递到堆积物较冷的区域。将含氧气体导入堆积物之前,用加热装置将含氧气体例如空气的温度保持在约40℃以上,会有助于上述过程进行。气体导入堆积物后,最高温度不应当超过约60℃。极其喜温细菌的理想温度范围是45-55℃,最优选约50℃。
所述方法中使用适中喜温细菌时,将饱和空气导入通过加热或其他方式温度保持在约30℃以上、优选在35-40℃范围内的堆积物中。在该情形下,温度可能升高,堆积物需要的隔热较少。另外,堆积物的顶部可能需要提供冷却。所述冷却可以这样实现:使堆积物的蒸发更多,在堆积物温度升高到超过细菌存活温度时可向其顶部导入额外的冷空气。
气体的饱和理想的是用水进行高饱和,优选基本完全饱和,因为所含水份的蒸发会消耗堆积物高温区域的热量,该区域的温度已偏移超过已知喜温细菌能耐受的温度,会降低浸提效率和速度。以该种方式,堆积物的温度就可以保持或“缓冲”在有利于极其喜温菌发挥最佳活性和浸提速度的温度范围内。由于水蒸发消耗了潜热,有望堆积物顶部的温度不超过90℃,而且可以期望在80-90℃范围内。
另一种方式是,可以采用加热/湿度控制步骤(用增湿/减湿系统/或增湿器/减湿器),调节导入堆积物的含氧气体的温度和饱和度,使堆积物的主体,最好整个堆积物,在整个浸提过程中,保持在有利于极其或适中喜温微生物发挥最佳氧化活性的温度和饱和度内。将饱和度控制在所选出的预定值,使堆积物的浸提速度经济上可接受。气体的增湿和/或减湿都是容许的。
堆积物隔热以使热量损失最少有利于保持在所需的温度范围内。因为堆积物暴露于大气中,堆积物顶部和侧面的热量损失最大,该区域隔热最好。也可以在堆积物底部隔热。在一个简单的实施方式中,在这些顶部和/或侧面区域,可以使用一般具有隔热性能的开启性幕帘或合适材料的覆盖物。有利的是该覆盖物应不透水。
各种隔热材料都可以用于该用途。合成和天然的隔热材料均可用于该用途。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种惰性隔热基层例如废岩石或表土可以用作隔热层。可安排这样的岩石层(一层或多层)用于可浸提矿石,置于可浸提矿石堆积物的上面、下面和/或侧面。可以采用多层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可以采用其他材料的隔热毡作为替代或加强隔热效果。
岩石或隔热基材或隔热材料层可按所需层数提供,可以用作热传递介质,为进入堆积物的空气或其他含氧气体提供增湿区,和离开堆积物的空气提供减湿(如果需要)区,同时也避免堆积物的热量损失,该热量损失浸提效率可能有不利影响。
根据堆积物、空气或含氧气体、液体和环境之间所需的热和/或水交换最有利的布局,可安排在堆积物顶部放置一层或多层隔热材料以覆盖酸性液体浇注系统。例如,在可能达到零下温度时,将酸性液体浇注系统放在堆积物顶部的一层或多层隔热层下,就可防止液体冻结。当然,要明白,在堆积物顶部仅可以提供一个隔热层。
可以从堆积物顶部的收集区收集加热的含水蒸气的含氧气体,并通过合适的调节系统包括泵、风扇、增湿器、氧气、二氧化碳和湿度传感器(必要时),再循环到位于堆积物底部或接近底部的通风体系的进气部位或废物堆,以降低使气体/蒸汽流加热至所要求的导入温度和饱和度所需的热量。必要时,可以使用加热器,使导入堆积物的气体保持在所要求的温度。合适时,可以使用补充了新鲜空气的氧气或将氧气输入要导入的气体内。
含黄铜矿石可能含有其他矿物,例如硫化铜,或含其他所要求的有价金属矿物。所述矿石可以是矿石混合物,尤其当含黄铜矿石与次生铜矿例如孔雀石混合时,所述矿石可能混有原始的硫和/或黄铁矿。本发明也可促进这些矿石的浸提。
通常,当含黄铜矿石或含黄铜的混合矿石也含有耗酸的矿物例如碳酸盐时,可以向堆积物加入硫、黄铁矿及其混合物中的至少一种,进行补充,因为硫或黄铁矿可被细菌氧化成浸提硫酸。所述氧化也可以用作产生热量的热源。如果产生过多的酸,可能需要中和,该步骤是否可行取决于试剂的成本和堆积空间。然而,在其他情形下,加入的酸可以用于处理其他耗酸物质,该物质可以与堆积物混合,或用与堆积物平行的其他加工操作分别处理。
矿石可以进行一次压碎和/或二次压碎,形成最适于堆积物浸提的尺寸,尺寸优选3-100mm。
当使用其他黄铜矿原料时,例如尾矿,它们的粒度可以更小。这些原料可以制成颗粒或团粒,达到上述粒度范围,使它们适合堆积物浸提。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堆积浸提系统,可如上所述实施。这种系统包括通风系统、酸性液体浇注系统(任选地与酸性液体补充系统相连)和沥出物收集系统,它还包括加热/湿度控制台。湿度控制台可包括堆积物外的增湿台,以及气体加热装置,其作用至少是部分控制导入堆积物的含氧气体的饱和度和温度,将堆积物主体的温度保持在可使喜温细菌以经济上可接受的速度浸提黄铜矿的温度。
由于上述原因,可将堆积物隔热,使热量损失最小。也可以方便地采用上述任何隔热技术。
用上述方法和系统,就能够在含黄铜矿物质的堆积浸提过程中,实现优良的热量/湿度控制。这样的控制可促进铜矿石浸提微生物的生长并保持活性,加工效率更好,而且加工很经济。
附图说明
从下面的描述并参考附图,可更全面地了解本发明,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操作的堆积物浸提加工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操作的堆积物浸提加工的流程图。
发明的详细说明
图1方法涉及堆积浸提系统1,它用于处理含有分子式CuFeS2的黄铜矿矿石的堆积物,该矿石含0.1-5%铜和总量为0.1-5%的硫。
堆积物10以本领域已知的含有如下所述某些改进的方式,由压碎的含黄铜矿石(可以混有其他矿物)的岩石构成。堆积物10位于能够支撑堆积物10的混凝土或一些合适的不透水材料的垫或地基15上。该垫或地基15建成具有轻微斜度,以促进浸提液流到回收沥出物的出口20,出口20构成沥出物收集系统的一部分。出口20可以位于自然地面以上或以下。回收出口20的终端与溶剂萃取/电解冶金并回收铜的站点400相连通,站点400可以根据常规技术进行操作。所述物流的一部分可以再循环流至酸性液体浇注系统300,系统300也可以接收酸性液体配制系统170配制的酸性液体。
通风系统也位于堆积物底部或接近底部,它包括一排通风管30,它们的排列有利于饱和度和温度受控制的饱和空气流经堆积物10。通风管30的材料可以是耐酸的聚合材料,在进气部位,沿长度方向有洞或孔,以便帮助空气均匀地在整个堆积物10中循环。也可提供其他的通风装置。为了防止热量损失,可以合适地将部分通风管30隔热,以保持导入堆积物的气体温度较优。
如果需要,可以用任选的加热装置140,将饱和空气在导入堆积物10之前加热至所要求的温度。应通过加热/冷却或控制热量损失保持导入气体温度超过40℃,但不超过60℃,优选的温度范围为45-55℃,更优选50℃左右。
堆积物10的顶部11可以用开启型幕帘或覆盖材料覆盖,使堆积物10的蒸发损失最小。该覆盖物可以不透水。堆积物10的顶部11也可以与收集区14相连通,收集管40从收集区14收集流通堆积物10的循环空气,以便重复用于堆积物的处理加工。空气循环用风扇或泵60进行。
因此,这些收集管40通过合适的风扇或泵60与通风管30相连通,再循环比率可以根据要求设置,如果需要,其他的新鲜配制的空气或氧气也可以通过管线240加入到再循环空气中,以保持使细菌呼吸充足的氧含量。通过控制循环比率,至少可以部分控制饱和度。可以使用氧传感器检测再循环气体中的氧含量,并根据要求补充到所设定的氧含量。
以含大约3%硫的矿石为例,构成堆积物10的每立米3碎岩石一般含有1.6吨岩石,在所述黄铜矿处理加工时,含大约50kg硫。
黄铜矿的细菌氧化根据下述反应式进行:
    (I)
因此,很明显,铁离子可能参与溶解反应。
总的来说,氧化50kg硫需要两倍的氧,因此,每立方米岩石,需要约100kg氧。使氧有效地转运之后,这相当于25℃每吨岩石需要约1500米3空气。如果使用另一种含氧气体例如氧气或富含氧的空气,所需体积相对较低。合适地选择风扇60,以提供堆积物所要求的通风速率。
如果将50℃完全饱和的空气导入堆积物,那么氧化反应(I)在放热过程中放出的热量足以使堆积物加热至大约70℃或更高。
在堆积物10的顶部也安装酸性液体的浇注系统300(与相关的酸性液体配制系统170相连通),它采用含硫和/或铁氧化细菌的酸性浸提液浇注堆积物10。该液体含有水、硫酸和细菌以及细菌可能需要的其他营养素。酸性液体的pH约为0.5-3,优选约0.5-2.5。为了保证浸提速度以经济上可接受的速度进行,必需将该液体的氧化还原电势调节到更低水平。
通过沉淀去除浸提反应中生成的硫酸铁(三价),就能够控制氧化还原电势。可以用堆积物外部的石灰或石灰石沉淀铁,来进行所述去除,或可以控制堆积物10的状况,使之沉淀。氧化还原电势(En)可以优选降低至约400-450mV,以便达到所要求的浸提速度。另外,部分黄铜矿矿石不需降低氧化还原电势就可以以可接受的速度进行浸提。对于这些材料,就不需去除铁离子。
硫化叶菌属细菌的极其喜温菌是优选的,可采用已知微生物培养技术培养,将它们与酸性浸提液体一同加到堆积物10中,或以其他方式加入。嗜酸热硫化叶菌(S.acidocaldarius)或布氏硫化叶菌(S.brierleyi)也可用于浸提。可以使用混合培养。John Wiley and Sons出版的“Thermophiles:General,Molecular and Applied Microbiogogy”(1986)第12章(pp279-305)中进一步揭示了硫化叶菌属微生物的微生物学,该文献的内容纳入本文供参考。其他极其喜温的铁或硫氧化微生物也可以参与浸提反应。另外,细菌也可以在堆积物成形过程中加到堆积物10中或与堆积物10混合。
因为优选的细菌是极其喜温的细菌,所以要小心不能使酸性液体的温度下降至细菌不能存活和生长的温度以下。需要时,可以在出口20、顶部11和其他部位加热并安装隔热物,以达到该目的。
鉴于硫氧化反应的放热性质,预计堆积物10的温度会足够高,只要饱和空气的连续气流循环通过堆积物,细菌就可保持活性。在堆积物10的顶部11,温度甚至会超过极其喜温细菌的存活温度。为了避免该现象,可以通过管道147加入冷却空气,使温度降低至可存活的温度范围。管道147内有来自于通风系统30的空气。可以进行强制冷却。冷空气输入点可以是温度升高超过细菌存活范围的点。
空气饱和度对于在堆积物10内保持所要求的下述温度范围很重要。当温度升高超过约90℃时,水蒸发明显,这样的蒸发消耗能量,所述能量是水蒸发的潜热。因此需要时,蒸气能够产生冷却作用,可使局部温度保持在极其喜温细菌保持活性的80-90℃范围内。虽然在较低湿度时也可获得某些好处,但是空气完全饱和时效果最显著。
通过设一个增湿站点230,将空气增湿至所要求的饱和度,就可以在导入堆积物之前方便地将含氧气体的饱和度控制在所需水平。空气增湿的增湿器操作例如在Chemical Engineering Literature中有很好的描述,见例如Perry等人的Chemical Engineer’s Handbook。可以根据从堆积物10顶部收集的气体的传感湿度,控制这种设备的操作。可以使用多个增湿站点或增湿器。也可以减湿。也可以在加热/湿度控制站点进行加热,需要时,该控制站点可以包括加热和增湿/减湿站点。
但是,堆积物10的暴露性质使得需要将堆积物10侧面的热量损失保留住,以使极其喜温细菌保持最佳生长。因此,堆积物10的侧面提供了一层或层隔热层50,以使热量损失降低至最少。为此可采用对气候和加工因素具有足够长久耐受性的隔热材料。聚合物泡沫材料例如聚氨酯泡沫材料或厚塑料衬可以方便地用于该目的。另外,也可以使用天然隔热材料例如稻草。这些隔热层可以是不透水的。隔热层(一层或多层)可以覆盖在酸性液体浇注系统300上面。
在一个如图2所示的更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天然隔热材料可以是惰性基材,例如岩石层,如废岩石或岩石地基。这样的废岩石层(一层或多层)可以排布在堆积物110底部的底层100内,和堆积物110顶部的顶层200内,将可浸提矿石夹在110a层内。废岩石层也可以排布在堆积物10的侧面。这样的基材也可起热交换介质作用,为进入堆积物的空气提供增湿区域,和为离开堆积物10的空气提供减湿区域。所述基材也可能有助于分送气体和液体流,在该实施方式中,它们是反向流。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采用酸性液体浇注系统300,以常规方法将酸性浸提液施加到堆积物110顶部。如上所述,可以通过位于堆积物10底部或接近底部的管系统130,对堆积物10强制通风。为了防止热量损失(使导入的气体温度不能保持较准温度),可以使管道系统130的一部分适当隔热。当空气进入废岩石层200时,它将接触活跃浸提区110a排出的被回收出口120回收的热废酸浸提液。空气在进入活跃浸提区110a之前变湿并加热,同时废浸提液和废岩石冷却。以该方式,堆积物10自身可能构成加热/湿度控制站点的至少一部分。
此外,当上升的空气进入堆积物10的活性浸提区110a时,它已经预加热,并基本完全被水份饱和,所以不会导致可浸提矿石不需要的冷却。
当空气经过堆积物10向上移动时,它进入惰性废岩石的顶层100,并与进入的向下移动的新鲜冷酸性浸提液相遇。该酸性液体和含氧气体流反向流过堆积物10。现在,载着热水份的空气被冷却,热量和水份转移给浸提液,实际上,所述浸提液在向下移动进入活跃浸提区110a之前就已经预加热。接着,可通过管道140收集空气,再循环到堆积物110。如果需要,也可以通过管道147向堆积物110顶部施加冷却空气,以使温度保持在上述细菌存活的范围内。
用该方式,就可最大程度减少或避免可能妨害浸提效率的活性浸提区110a内的浸提条件的变化,从而提高浸提效率。
在该系统中,也可以避免空气增湿造成的流体损失。如果使用添加隔热物例如合适隔热材料(它应当是耐酸的)制成的隔热毡,在堆积物顶部和侧面提供隔热,还会达到进一步改善。这样的毡可采取塑料片形式,或具有可接受隔热性能的某些其他惰性隔热物。毡可以不透水。
当铜从溶液中提取出时,例如在下述反应的电解冶金过程中,可按照需要加入所述方法所需的酸,而且可以制备:
    (II)
硫或黄铁矿的氧化物也可以用作硫酸来源。
可以通过堆积物10底部或接近底部的出口20,最终流到溶剂萃取/电解冶金站点400的含铜酸性液体中回收铜。电解之前,可以进行溶剂萃取,以从浸提液中回收硫酸铜。这样的溶剂萃取操作不会干扰电解冶金站点的酸产生。溶剂萃取和电解冶金站点可以以常规方式运行。
还要明白,尽管电解冶金是回收铜金属的合适方法-虽然硫酸铜自身也可以是该方法的理想产品-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回收铜的方法,例如渗透法。
本行业内的普通技术人员阅读了本文揭示的内容,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化和修饰,所有这些变化和修饰都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30)

1.一种堆积浸提含黄铜矿矿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向含黄铜矿矿石的堆积物加入含铁或硫氧化菌的酸性液体,使之与矿石接触,以便从中释放出铜;和
(b)通过通风系统向该堆积物导入含氧气体,作为细菌的氧源,其中导入到堆积物的含氧气体的饱和度和温度受到控制,以使堆积物主体的温度保持在喜温细菌以经济上可接受的速度浸提黄铜矿矿石的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堆积物主体的温度保持于极其喜温细菌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细菌是硫化叶菌属细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堆积物主体的温度保持于中度喜温细菌的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含氧气体在导入到堆积物之前用加热装置加热。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含氧气体的温度在导入到堆积物之前保持于约40℃以上。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含氧气体的温度在导入到堆积物之前保持不超过6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含氧气体的温度在导入到堆积物之前保持在45-55℃范围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含氧气体的温度在导入到堆积物之前保持在约50℃。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含氧气体的温度在导入到堆积物之前保持在约30℃以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含氧气体的温度在导入到堆积物之前保持在35-40℃范围内。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对所述堆积物的顶部进行冷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冷却通过蒸发进行。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的冷却空气导入到堆积物的顶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的冷却空气在温度升高超过所述细菌可存活温度的部位导入。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导入到堆积物的含氧气体的饱和度通过增湿控制站点控制。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它包括堆积物隔热,使热量损失最小的步骤。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堆积物的顶部和底部至少一个部位是隔热的。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堆积物的侧面是隔热的。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堆积物用至少一层惰性隔热基材和隔热毡隔热。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惰性隔热基材是废岩石或岩地基。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从堆积物顶部的收集区收集所述的含有水蒸气的已加热的含氧气体,并通过调节系统再循环至位于堆积物底部或接近底部的所述通风系统的进气部位。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含黄铜矿矿石包含其他含有所需有价金属的硫化物矿物。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含黄铜矿矿石是一种矿石混合物。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矿石混合物还含有单质硫、黄铁矿及其混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矿石混合物含有次生铜矿物。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酸性液体和含氧气体反向流过堆积物。
28.一种堆积浸提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
(a)含黄铜矿矿石的堆积物;
(b)酸性液体浇注系统,用来将含铁或硫氧化菌的酸性液体浇注到所述堆积物上,使之与矿石接触,以从中释放出铜;
(c)沥出物收集系统;
(d)通风系统,用来将含氧气体导入到堆积物上,作为细菌的氧源;
其中加热/湿度的控制站点至少能部分控制导入堆积物的含氧气体的饱和度和温度,以使堆积物主体的温度保持在喜温细菌以经济上可接受的速度浸提黄铜矿矿石的温度。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的堆积物包括隔热层,以使热量损失最小。
30.如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系统,它还包括堆积物顶部的收集区,含水蒸气的已加热的含氧气体在该收集区被收集,该收集区与一调节系统相连通,所述含氧气体通过该调节体系再循环到位于所述堆积物底部或接近底部的所述通风系统的进气部位。
CN00807725A 1999-05-19 2000-05-12 一种堆积浸提黄铜矿的改进方法 Pending CN13516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AUPQ0456 1999-05-19
AUPQ0456A AUPQ045699A0 (en) 1999-05-19 1999-05-19 An improved method for heap leaching of chalcopyrit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51673A true CN1351673A (zh) 2002-05-29

Family

ID=3814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0807725A Pending CN1351673A (zh) 1999-05-19 2000-05-12 一种堆积浸提黄铜矿的改进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CN (1) CN1351673A (zh)
AR (1) AR023999A1 (zh)
AU (1) AUPQ045699A0 (zh)
CA (1) CA2374509A1 (zh)
MX (1) MXPA01011646A (zh)
PE (1) PE20010310A1 (zh)
WO (1) WO2000071763A1 (zh)
ZA (1) ZA200109510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6697C (zh) * 2004-05-01 2008-03-26 南华大学 堆浸雾化布液工艺
CN100549191C (zh) * 2004-10-04 2009-10-14 科宁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 与金属溶剂萃取结合的金属堆摊浸提和堆积浸提的改进方法
CN101984094A (zh) * 2010-11-17 2011-03-09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堆浸过程中控制氧化还原电位的方法
CN1938437B (zh) * 2004-01-30 2011-05-11 Bhp比尔顿有限公司 生物堆浸方法
CN103858006A (zh) * 2011-08-01 2014-06-11 恩德莱斯和豪瑟尔测量及调节技术分析仪表两合公司 用于在固体堆中现场测量至少氧含量的装置
CN114934176A (zh) * 2022-05-06 2022-08-23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间歇布液强化硫化铜矿生物堆浸的系统与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PR277501A0 (en) * 2001-01-30 2001-02-22 Peko Rehabilitation Project Pty Ltd In-situ bio-oxidation of low-grade refractory sulphide minerals
AU2002227782B8 (en) * 2001-01-30 2010-03-25 Bactron Pty Ltd In-situ bio-oxidation of low-grade refractory sulphide minerals
AUPR355101A0 (en) * 2001-03-06 2001-04-05 Pacific Ore Technology (Australia) Ltd A method for the bacterially assisted heap leaching of chalcopyrite
CA2353002C (en) 2001-07-13 2009-12-01 Teck Cominco Metals Ltd. Heap bioleaching process for the extraction of zinc
US7455715B2 (en) 2001-07-13 2008-11-25 Teck Cominco Metals Ltd. Heap bioleaching process for the extraction of zinc
AUPR855201A0 (en) * 2001-10-29 2001-11-29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Pty Limited Recovery of copper from chalcopyrite
AU2003220699B2 (en) * 2002-02-14 2008-04-10 Bhp Billiton Sa Limited Delivery system for heap bioleaching
AU2004219986B2 (en) * 2003-03-12 2009-08-13 Bioheap Limited Improved heap leach
BRPI0511767B1 (pt) * 2004-06-03 2014-02-25 Método para a recuperação de cobre a partir de concentrado de calcopirita
PE20060789A1 (es) 2004-10-22 2006-08-10 Biosigma Sa Cepa de bacteria wenelen dsm 16786 y proceso de lixiviacion basado en la inoculacion de dicha cepa
US20100120123A1 (en) * 2006-10-13 2010-05-13 Duplessis Chris Andre Accelerated Heat Generation in Heap Bioleaching By Controlled Carbon Dioxide Addition
ZA200708340B (en) 2006-10-27 2008-10-29 Biosigma Sa Process to increase the bioleaching speed of ores or concentrates of sulfide metal species, by means of continuous inoculation with leaching solution that contains isolated microorganisms, with or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native microorganisms
WO2008139430A2 (en) * 2007-05-16 2008-11-20 Geobiotics Llc Drainage system for aerated heap leaching comprising perforated flat tubes
PE20130916A1 (es) * 2010-06-21 2013-08-26 Netafim Ltd Sistema de aireacion para lixiviacion en pilas
CN103443037B (zh) * 2011-02-02 2015-07-01 自由州大学 用于进行微生物处理的设备及方法
RU2468097C1 (ru) * 2011-04-06 2012-11-27 Сергей Юрьевич Абрамовский Способ переработки металлсодержащего сульфидного минерального сырья с извлечением металлов
RU2471006C1 (ru) * 2011-06-10 2012-12-27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ор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Способ извлечения меди из сульфидсодержащей руды
NO332879B1 (no) 2011-06-17 2013-01-28 Kjeoy Res & Education Ct Mineralsk CO2 utvasking
RU2468098C1 (ru) * 2011-07-06 2012-11-27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МИСиС" Способ извлечения металлов из сульфидного минерального сырья
RU2559599C1 (ru) * 2014-04-22 2015-08-10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науки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офизики Уральского отдел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ИЭФ УрО РАН) Способ повышения извлечения ценных компонентов из сульфидного сырья электроимпульсной обработкой
CL2014002238A1 (es) * 2014-08-22 2014-10-17 Compañia Minera Zaldivar Limitada Lixiviación de sulfuros de cobre en medio cloruro-ferroso con bacterias
RU2659502C1 (ru) * 2017-09-22 2018-07-02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автоном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МИСиС"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окислителя для выщелачивания металлов из сульфидного минерального сырья
RU2679724C1 (ru) * 2017-10-19 2019-02-13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НВП Центр-ЭСТАгео" (ООО "НВП Центр-ЭСТАгео") Кучное биовыщелачивание бедного упорного минерального сырья природного и техногенного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я
US11236407B1 (en) 2020-07-31 2022-02-01 Rio Tinto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Inc. Metal recovery by leaching agglomerates of metal-containing material/pyrite
US11286540B2 (en) 2020-07-31 2022-03-29 Rio Tinto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Inc. Method of processing a pyrite-containing slurry
CN112899485A (zh) * 2021-03-02 2021-06-04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通过微生物配合发酵釜与沉淀釜浸出金属离子的方法
US20240271249A1 (en) * 2023-02-03 2024-08-15 Rio Tinto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Inc. Heap Leaching an O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214043A (en) * 1983-01-26 1986-11-18 Albert Bruynesteyn Biological-acid leach process
US5332559A (en) * 1991-07-10 1994-07-26 Newmont Gold Co. Biooxidation process for recovery of metal values from sulphur-containing ore materials
US5873927A (en) * 1997-05-16 1999-02-23 Echo Bay Mines, Limited Integrated, tank/heap biooxidation process
AU749366B2 (en) * 1997-07-31 2002-06-27 M.I.M. Holdings Limited Silver catalysed leaching of chalcopyrite ore
US6207443B1 (en) * 1998-03-02 2001-03-27 Placer Dome, Inc. Method for initiating heap bioleaching of sulfidic ores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8437B (zh) * 2004-01-30 2011-05-11 Bhp比尔顿有限公司 生物堆浸方法
CN100376697C (zh) * 2004-05-01 2008-03-26 南华大学 堆浸雾化布液工艺
CN100549191C (zh) * 2004-10-04 2009-10-14 科宁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 与金属溶剂萃取结合的金属堆摊浸提和堆积浸提的改进方法
CN101984094A (zh) * 2010-11-17 2011-03-09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堆浸过程中控制氧化还原电位的方法
CN101984094B (zh) * 2010-11-17 2014-07-23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堆浸过程中控制氧化还原电位的方法
CN103858006A (zh) * 2011-08-01 2014-06-11 恩德莱斯和豪瑟尔测量及调节技术分析仪表两合公司 用于在固体堆中现场测量至少氧含量的装置
US9518922B2 (en) 2011-08-01 2016-12-13 Endress+Hauser Conducta Gmbh+Co. Kg Arrangement for in situ measurement of at least the oxygen content within a solids heap
CN114934176A (zh) * 2022-05-06 2022-08-23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间歇布液强化硫化铜矿生物堆浸的系统与方法
CN114934176B (zh) * 2022-05-06 2023-02-17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间歇布液强化硫化铜矿生物堆浸的系统与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E20010310A1 (es) 2001-03-28
MXPA01011646A (es) 2002-11-07
AR023999A1 (es) 2002-09-04
ZA200109510B (en) 2002-08-28
AUPQ045699A0 (en) 1999-06-10
CA2374509A1 (en) 2000-11-30
WO2000071763A1 (en) 2000-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51673A (zh) 一种堆积浸提黄铜矿的改进方法
AU760930B2 (en) High temperature heap bioleaching process
US7455716B2 (en) High temperature heap bioleaching process
AU2003263464B2 (en) Heap leach process
US5462720A (en) Process for biolixiviating copper sulfides by indirect contact with separation of effects
MX2007011619A (es) Lixiviacion en apilamiento de minerales de sulfuro.
Acevedo et al. Process engineering aspects of the bioleaching of copper ores
CN212316208U (zh) 低品位氧化铅锌矿的冶炼系统
ES2442004T3 (es) Procedimiento de lixiviación a alta temperatura
Brierley et al. Bioheap Processes–Operational Requirements and Techniques
CA2113039C (en) Process for biolixiviating copper sulfides by indirect contact with separation of effects
AU672254B2 (en) Biolixiviating copper sulfides
AU2014200131A1 (en) Heap leach process
MXPA01006067A (en) High temperature heap bioleaching process
CN117265264A (zh) 一种硫化铜矿石的浸出方法
Qin et al. Bioleaching of Low-Grade Copper Sulfide Ore Using a Colum Reactor
Wenqing et al. Bioleaching of low-grade copper sulfide ore using a colum reactor
AU2008243178A1 (en) Process for the generation of microorganisms for heap or dump leach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