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发明的一种结构件的便携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本发明的结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从图3上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3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为从图5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7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1为可设置在图1所示的便携机的下部后侧和后部的盒装电池的电池盒的一种立体示意图。
图12为从图11的右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图11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4为从图13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的盒盖以及设置在盒盖中的锁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6为从图15后下方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17为图11所示的电池盒与图1所示的便携机相互扣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的本发明的结构件的底板与电池盒相互扣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的底板与电池盒的相互关系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0为图11中的电源输出插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21为图20的A-A剖视示意图。
图22为图1中的电源输入插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23为从图22的左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4为图20所示的电源输出插头插接在图22所示的电源输入插座上的立体示意图。
图25为可设置在图1所示的便携机的下部的盒装电池的电池盒的一种立体示意图。
图26为图25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7为从图26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8为图26中的盒座以及设置在盒座中的锁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9为从图28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0为图25所示的电池盒与图1所示的便携机相互扣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31为图30中的本发明的结构件的底板与电池盒相互扣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32为图31中的底板与电池盒的相互关系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3为采用图7中本发明的结构件的便携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34为从图33下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5为可设置在图33所示的便携机的下部后侧和后部的盒装电池的电池盒的一种立体示意图。
图36为图35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7为图36中的盒座以及设置在盒座中的锁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8为从图37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9为图35所示的电池盒与图33所示的便携机相互扣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40为图39中的本发明的结构件的底板与电池盒相互扣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41为图40中的底板与电池盒的相互关系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2为可设置在图33所示的便携机的下部的盒装电池的电池盒的一种立体示意图。
图43为图42所示的电池盒与图33所示的便携机相互扣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44为图43中的本发明的结构件的底板与电池盒相互扣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45为图44中的底板与电池盒的相互关系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6为采用图9中本发明的结构件的便携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47为从图46中的本发明的结构件的底板与图35所示结构的电池盒相互扣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48为可设置在图46所示的便携机的下部的盒装电池的电池盒的一种立体示意图。
图49为图48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0为图48所示的电池盒与图46所示的便携机相互扣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51为图50中的本发明的结构件的底板与电池盒相互扣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52为图51中的底板与电池盒的相互关系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的结构件具有主机机壳10,主机机壳10具有电源插座孔10-7、插接部和锁扣部10-4。插接部是使用时可与盒装电池的电池盒的插接件进行插接的部位。锁扣部10-4是使用时可与盒装电池的电池盒的锁定件相结合的部位。
仍见图1至图4,主机机壳10的插接部有三个分部,它们是位于主机机壳10下部后侧的第一插接分部10-1、位于主机机壳10下部前侧的第二插接分部10-2,以及位于主机机壳10后部的第三插接分部10-3。主机机壳10的每个插接分部的插接部位的数量有2个;主机机壳10的插接部的每个插接部位均按朝向右方设置(图1中的A1向为向右方,图1中的A2向为向前方)。主机机壳10的第一插接分部10-1和第二插接分部10-2是使用时可在主机机壳10的下部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共同与盒装电池的相应结构的电池盒相插接的部位,主机机壳10的第一插接分部10-1和第三插接分部10-3是使用时可在主机机壳10的下部后侧及后部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共同与盒装电池的相应结构的电池盒相插接的部位。主机机壳10的第一插接分部10-1和第二插接分部10-2可统称为第一部位,主机机壳10的第一插接分部10-1和第三插接分部10-3可统称为第二部位。
仍见图1至图4,主机机壳10的锁扣部10-4包括第一锁扣部10-4-1和第二锁扣部10-4-2。第一锁扣部10-4-1位于主机机壳10的下部右后侧,第二锁扣部10-4-2位于主机机壳10的后部左侧。第一锁扣部10-4-1是使用时在主机机壳10由其第一部位与相应的电池盒插接到位时,而与该电池盒的锁定件相结合的部位;第二锁扣部10-4-2是使用时在主机机壳10由其第二部位与相应的电池盒插接到位时,而与该电池盒的锁定件相结合的部位。
见图5及图6,主机机壳10具有上座11、底座12和底板13。上座11、底座12和底板13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并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而构成主机机壳10。上座11和底座12均为塑料一体件,底板13为钢制一体件。
仍见图5及图6,底板13是由下板13-1和上折板13-2构成的折弯形钢制件。底板13的下板13-1的后部设有上下贯通的由2个插接孔13-3组成的一组插接孔,该组的每个插接孔13-3及该插接孔13-3处的板体则作为主机机壳10的第一插接分部10-1的1个插接部位,而该组的2个插接孔13-3及该2个插接孔13-3处的板体则形成主机机壳10的第一插接分部10-1;底板13的下板13-1的前部设有上下贯通的由2个插接孔13-4组成的一组插接孔,该组的每个插接孔13-4及该插接孔13-4处的板体则作为主机机壳10的第二插接分部10-2的1个插接部位,而该组的2个插接孔13-4及该2个插接孔13-4处的板体则形成主机机壳10的第二插接分部10-2;底板13的上折板13-2上设有前后贯通的由2个插接孔13-5组成的一组插接孔,该组的每个插接孔13-5及该插接孔13-5处的板体则作为主机机壳10的第三插接分部10-3的1个插接部位,而该组的2个插接孔13-5及该2个插接孔13-5处的板体则形成主机机壳10的第三插接分部10-3。上述各插接孔的形状相同,且各插接孔的基本形状为由大矩形孔段和小矩形孔段构成的孔,每个插接孔均按小矩形孔段在左方、大矩形孔段在右方的次序设置。
见图5,主机机壳10的底座12上设有位置及形状与底板13的各插接孔的位置及形状相对应的凹陷部位,其中位于底座12的下部后侧的2个凹陷部位12-1组成一组凹陷部位,该组的各个凹陷部位12-1从上方挡住位于底板13的下板13-1的后部的相应一个插接孔13-3;位于底座12的下部前侧的2个凹陷部位12-2组成一组凹陷部位,该组的各个凹陷部位12-2从上方挡住位于底板13的下板13-1的前部的相应一个插接孔13-4;位于底座12后部的2个凹陷部位12-3组成一组凹陷部位,该组的各个凹陷部位12-3从前方挡住位于底板13的上折板13-2上的相应一个插接孔13-5。
仍见图5及图6,主机机壳10的第一锁扣部10-4-1是设置在底板13的下板13-1的右后部的上下贯通的圆形锁扣孔13-7,主机机壳10的底座12上设有位置及形状与底板13的圆形锁扣孔13-7的位置及形状相对应的圆形凹陷部位12-5,圆形凹陷部位12-5从上方挡住圆形锁扣孔13-7。
见图2,主机机壳10的第二锁扣部10-4-2是设置在主机机壳10上且位于后部的基本形状为矩形的锁扣通孔,该后部锁扣通孔10-4-2由底板13的上折板13-2的左侧与底座12之间的空隙形成,且该锁扣通孔10-4-2靠近上折板13-2上的第三组插接孔13-5的位于左侧的一个插接孔13-5的小矩形孔段的一侧,从而使第二锁扣部10-4-2位于主机机壳10的后部。
仍见图5及图6,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上还设有上下贯通的矩形孔13-8,底座12上设有形状及位置与底板13的矩形孔13-8相对应的上下贯通的矩形的插座孔12-7。底座12的插座孔12-7附近的板体上设有朝下的矩形环状凸起12-6,矩形环状凸起12-6的外边沿与底板13的矩形孔13-8相配合。底座12上的插座孔12-7则作为主机机壳10的电源插座孔10-7,电源插座孔10-7是使用时可将电源输入插座按朝向右方进行设置的部位。
(实施例2)
见图7及图8,本实施例的主机机壳10的长宽尺寸与实施例1的主机机壳要大一些,形状和结构与实施例1的主机机壳相比也稍有不同。本实施例的锁扣部10-4中的第一锁扣部10-4-1与实施例1中的第一锁扣部相同,都是设置在底板13上的圆形锁扣孔13-7;本实施例的第二锁扣部10-4-2是则设置在底板13的下板13-1的左后部的上下贯通的矩形锁扣孔13-6,在主机机壳10的底座12上设有位置及形状与底板13的矩形锁扣孔13-6的位置及形状相对应的矩形凹陷部位12-4,该矩形凹陷部位12-4从上方挡住矩形锁扣孔13-6。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的上折板13-2上设有由3个插接孔13-5组成的一组插接孔,该组的每个插接孔13-5及该插接孔13-5处的板体则作为主机机壳10的第三插接分部10-3的1个插接部位,而该组的3个插接孔13-5及该2个插接孔13-5处的板体则形成主机机壳10的第三插接分部10-3。主机机壳10的底座12后部设有由3个凹陷部位12-3组成的一组凹陷部位,该组的各个凹陷部位12-3从前方挡住位于底板13的上折板13-2上的相应一个插接孔13-5。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见图9及图10,本实施例的锁扣部10-4是设置在底板13的下板13-1的左后部的上下贯通的矩形锁扣孔13-6,该矩形锁扣孔13-6兼具实施例2中的第一锁扣部10-4-1和第二锁扣部10-4-2的作用,在主机机壳10的底座12上设有位置及形状与底板13的矩形锁扣孔13-6的位置及形状相对应的矩形凹陷部位12-4,该矩形凹陷部位12-4从上方挡住锁扣孔13-6。其余与实施例2相同。
(应用例1)
本应用例中,图1及图2所示结构的便携机100采用了实施例1的可与盒装电池的电池盒相连接的结构件。而图11至图16所示结构的电池盒200以及图25至图29所示结构的电池盒300则可与便携机100配合使用。也即便携机100可以相应在两种不同结构的电池盒中任选一种插接在便携机100的相应部位上。图中的便携机100的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的下端面上粘结固定了一层约0.3毫米厚的印刷有文字和图案的聚碳酸酯塑料纸14。设置在主机机壳10中的主电路板上固定有朝向左方的电源输入插座15,该电源输入插座15从主机机壳10的电源插座孔10-7中露出。
见图11至图14,图中所示的电池盒200可以插接固定在图1所示结构的便携机100上且位于便携机100的后下方。电池盒200具有盒盖21、盒座22、电路板23、电源输出插头24和锁装置25。
见图11至图16,电池盒200的盒盖21是基本形状为“L”形的塑料一体件;盒盖21具有面板21-1和上座21-5;面板21-1上设有一个插头孔21-2和作为水平插接部的2个形状相同的水平插接扣21-3;各水平插接扣21-3的左端开口、右端封闭,且各水平插接扣21-3的左部截面21-3-1的形状为“T”形。在盒盖21的上座21-5的前侧板上设有作为竖向插接部的2个竖向插接扣21-6和一个基本形状为矩形的锁舌孔21-7;在盒盖21的上座21-5的后侧板内侧面上设有三个竖向连接扣21-8,在盒盖21的上座21-5的左侧板上设有拨钮豁口21-9,在盒盖21的上座21-5的前侧板和后侧板之间设有导向板21-10和限位板21-11。盒盖21的上座21-5上的2个竖向插接扣21-6的形状相同,各竖向插接扣21-6的左端开口、右端封闭,且各竖向插接扣21-6的左部截面21-6-1为角形。
见图13及图14,电池盒200的盒座22为塑料一体件;盒座22具有前座22-1和后座22-6;后座22-6上设有三个连接片22-7、两块支撑板22-8和拨钮豁口22-9。每个连接片22-7上均设有一个连接孔22-7-1。
见图11至图14,电池盒200的盒盖21与盒座22连接后则形成基本形状为“L”形的盒体20。其中,盒盖21的上座21-5与盒座22的后座22-6形成盒体后腔,盒体后腔主要为置放电池以及设置锁装置的腔,盒体后腔可按上下方向放置两排电池。盒盖21的面板21-1与盒座22的前座22-1形成盒体前腔。盒盖21的拨钮豁口21-9和盒座22的拨钮豁口22-9则形成盒体的拨钮孔。电源输出插头24固定在电路板23上,电路板23设置并被上下夹紧在盒体前腔内。电源输出插头24的上部从盒盖21的面板21-1上的插头孔21-2中向上伸出。盒盖21的各竖向连接扣21-8插入盒座22的相应的连接片22-7上的连接孔22-7-1中,并由8个螺钉穿过盒盖21而旋合在盒座22的相应的连接柱上,从而使盒盖21固定在盒座22上。
见图15及图16,电池盒200具有在与便携机连接时可起到锁定作用的锁装置25。锁装置25具有压缩弹簧251和锁定件252;锁定件252为塑料一体件,锁定件252具有基座252-1、锁舌252-2、压簧柱252-3和拨钮部252-6;锁定件252的锁舌252-2位于基座252-1的前端面上且朝向前方,压簧柱252-3位于基座252-1的后端面上且朝向后方,拨钮部252-6位于基座252-1的左端面上。
仍见图13至图16,电池盒200的锁装置25的锁定件252设置在盒体后腔中、且位于盒体后腔的左部,且锁定件252的基座252-1的下端面与盒座22的支撑板22-8相接触,锁定件252的上端被盒盖21的限位板21-11所限位,锁定件252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被盒盖21的导向板21-10和上座21-5的左侧板所限位,所以锁定件252只能相对于盒盖21前后滑动;锁定件252的拨钮部252-6则由盒体的拨钮孔露出盒体20。锁装置25的压缩弹簧251设置在盒盖21的上座21-5的后侧板的前端面与锁定件252的基座252-1的后端面之间,锁定件252的压簧柱252-3插入压缩弹簧251内;锁定件252的锁舌252-2通过盒盖21的上座21-5上的锁舌孔21-7向前伸出。
见图17至图19,当将上述电池盒200与便携机100相插接时,可将电池盒200从下向上、并从后向前贴合在便携机100下后部,此时锁定件252的锁舌252-2被便携机100的主机机壳10向后压迫而克服压缩弹簧251的阻力缩回盒体20中,此时的电源输出插头24则向上伸入主机机壳10的电源插座孔10-7中、且位于孔中的右侧而与电源输入插座15相接触,盒盖21上的水平插接部的每个插接扣21-3则向上伸入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的下板13-1后部的相应一个插接孔13-3中、且位于大矩形孔段中,盒盖21上的竖向插接部的每个插接扣21-6则向前伸入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的上折板13-2上的相应一个插接孔13-5中、且位于大矩形孔段中。然后使便携机100相对于电池盒200从左向右运动,则便携机100的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的下板13-1的后部的每个插接孔13-3的小矩形孔段附近的板体从左向右插入盒盖21上的相应一个水平插接扣21-3的左部T形体与盒盖21的面板21-1的上端面所在平面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中,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的上折板13-2上的每个插接孔13-5的小矩形孔段附近的板体从左向右插入盒盖21上的相应一个竖向插接扣21-6的左部角形体与盒盖21的上座21-5的前侧板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中,随着便携机100与电池盒200的插接到位,锁定件252的锁舌252-2在压缩弹簧251的作用下从电池盒的盒体20中向前伸出而伸入便携机100的作为主机机壳10的第二锁扣部10-4-2的锁扣通孔中,而使电池盒200处于被锁定在便携机100上的状态,电源输出插头24则与便携机100的电源输入插座15相插合,而实现电连接。
仍见图17至图19,当要将电池盒200脱离便携机100时,先对锁装置25的锁定件252的拨钮部252-6施加由前向后的作用力,使锁定件252克服压缩弹簧251的弹力由前向后相对于盒体20滑动,从而使其锁舌252-2缩回盒体20中而脱离便携机100;继续使便携机100相对于电池盒200作从右向左的运动,则可使盒盖21上的各插接扣脱离与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的相应的部位的插接,也使电源输出插头24脱离与电源输入插座15的插接,从而可将电池盒200从便携机100上取下。
见图20及图21,电池盒200的电源输出插头24具有基体241和4个夹件242。基体241为塑料一体件,由接插槽座241-1和围绕接插槽座设置的底板241-2组成;各个夹件242为铜制一体件;每个夹件242均由连接片242-1和触夹头242-2组成。基体241的接插槽座241-1上设有4个相互按前后方向平行排列且上下贯通以及左方与外界相通的插接槽241-3;各夹件242的触夹头242-2位于相应一个插接槽241-3内,且各夹件242通过其触夹头242-2固定在基体241上;各夹件242的连接片242-1向下伸出基体241。电源输出插头24通过其各夹件242的连接片242-1固定在电路板23上并通过其各夹件242的连接片242-1与电路板23电连接。
见图22及图23,便携机100的固定在主电路板上的电源输入插座15具有基座151、4个插件152、铰轴153、翻板154和扭簧155。基座151为塑料一体件,由顶板151-1和连接框151-2组成;各插件152均为铜制一体件;各插件152的右侧是插片152-1,左侧是连接片152-2,各插件152作为嵌件固定在基座151上;每个插件152的插片152-1按左右方向设置且位于基座151的顶板151-1与连接框151-2的左侧板151-3之间,每个插件152的连接片152-2则从连接框151-2的左侧板151-3向左伸出;各插件152相互之间则平行排列。铰轴153固定在基座151的连接框151-2的前后两侧板151-4上,翻板154由铰轴153铰接,扭簧155套在铰轴153上且位于铰轴153的中部;扭簧155的一端与基座151的顶板151-1的下端面相接触,另一端与翻板154的上侧面上相接触,而使翻板154在未与电源输出插头24插接时处于下翻状态;翻板154上设有插片槽,插片槽的宽度大于插件152的插片152-1厚度;翻板154可以向上转动贴合在基座151的顶板151-1的下端面上。电源输入插座15通过其各插件152的连接片152-2固定在主电路板上,并通过其各插件152的连接片152-2与主电路板电连接。
见图24,当将电池盒200与便携机100相插接时,电池盒200的电源输出插头24则与便携机100的电源输入插座15相插接,在此过程中,电源输出插头24的基体241的接插槽座241-1伸入电源输入插座15的连接框151-2的前后两侧板151-4之间,并由插头24的基体241的接插槽座241-1上压插座15的翻板154,使翻板154向上转动,随着电源输入插座15相对于电源输出插头24由左向右的滑动,直至输出插头24的接插槽座241-1的左端面与插座15的连接框151-2的左侧板151-3的右端面相接触,而使电源输入插座15相对于电源输出插头24运动到位。因各夹件242的触夹头242-2的前夹臂和后夹臂与所在插接槽241-3的相应槽壁之间的间隙的存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源输入插座15的各插件152的插片152-1克服相应的夹件242的触夹头242-2的前夹臂和后夹臂的弹力而将它们撑开,而各夹件242在其触夹头242-2前夹臂和后夹臂上设有凸起部位相对的冲泡,因而,在电源输入插座15的各插件152的插片152-1将相应的夹件242的触夹头242-2撑开时,该夹件242的触夹头242-2的前夹臂和后夹臂也同时通过它们各自的冲泡弹性地将插片152-1夹持住,从而实现了位于下方的固定在电池盒上的电源输出插头24与位于上方的固定在便携机上的电源输入插座15的电连接。当将电池盒200脱离与便携机100的插接时,随着电源输出插头24脱离与电源输入插座15的插接,电源输入插座15的各插片152-1则克服电源输出插头24的相应的夹件242的触夹头242-2的夹持力而脱离与电源输出插头24的相应的夹件242的触夹头242-2的相接触。
见图25至图27,图中所示的电池盒300可以插接固定在图1所示结构的便携机100上且位于便携机100的下方。电池盒300的外形为板状,电池盒300具有盒盖21、盒座22、电路板23、电源输出插头24和锁装置25。
仍见图25至图27,电池盒300的盒盖21是塑料一体件;盒盖21的盖体上设有一个插头孔21-2、作为水平插接部的4个水平插接扣21-3、一个基本形状为圆形的锁舌孔21-7和一个拨钮上座21-12。盒盖21的插头孔21-2位于盖体的后部,4个水平插接扣21-3中的分左右位于盖体的后部的2个水平插接扣21-3组成第一组水平插接扣,而分左右位于盖体的前部的2个水平插接扣21-3组成第二组水平插接扣;电池盒300的盒盖21上的4个水平插接扣21-3的形状相同,各水平插接扣21-3的左端开口、右端封闭,且各水平插接扣21-3的左部截面21-3-1的形状为“T”形。拨钮上座21-12位于盖体的后侧。
见图28,盒座22为塑料一体件;盒座22上设有位于其座体后部的一个弧形栏22-2、两个滑动臂座22-3、一个控制件槽座22-4和位于其后侧的一个拨钮座22-5。两个滑动臂座22-3按左右方向相对设置、且分别与弧形栏22-2相连,控制件槽座22-4位于左方的一个滑动臂座22-3左后侧。盒盖21与盒座22连接后则形成板状盒体20。其中,盒盖21的拨钮上座21-12和盒座22的拨钮座22-5则形成盒体的拨钮座。
见图25及图26,电源输出插头24固定在电路板23上,电路板23设置在盒体20的腔内、且固定在盒座22上。电源输出插头24的上部从盒盖21的插头孔21-2中向上伸出。由10个螺钉穿过盒盖21而旋合在盒座22的相应的连接柱上,从而使盒盖21固定在盒座22上。
见图28及图29,电池盒300具有在与便携机100连接时可起到锁定作用的锁装置25。锁装置25具有压缩弹簧251、锁定件252、控制件253和拨钮254;锁定件252、控制件253和拨钮254均为塑料一体件。锁定件252具有基座252-1、锁舌252-2、压簧柱252-3、斜向上顶部252-4和2个滑动臂252-5;基本形状为圆柱形的锁舌252-2位于基座252-1的上端面上且朝向上方;压簧柱252-3位于基座252-1的下端面上且朝向下方;斜向上顶部252-4位于基座252-1的后侧、且斜向上顶部252-4设有朝前并朝上的斜面252-4-1;2个滑动臂252-5中的一个位于基座252-1的左侧,另一个位于基座252-1的右侧。控制件253具有控制件主体和拨架253-3;控制件主体的左部为限位滑动部253-1,控制件的右部为斜向右压部253-2;拨架253-3设置在控制件主体的后侧面上;控制件253的斜向右压部253-2设有朝右并朝下的斜面253-2-1。拨钮254具有左卡臂254-1、右卡臂254-2和拨叉254-3,左卡臂254-1位于后部左侧,右卡臂254-2位于后部右侧,拨叉254-3位于前侧。
见图28及图29,电池盒300的锁装置25的压缩弹簧251设置在盒座22的弧形栏22-2内且位于下方,锁定件252的基座252-1设置在盒座22的弧形栏22-2内且位于压缩弹簧251的上方,锁定件252的压簧柱252-3插入压缩弹簧251内;锁定件252的两个滑动臂252-5的各个滑动臂252-5处于盒座22的相应一个滑动臂座22-3中;锁定件252的锁舌252-2可通过盒盖21的锁舌孔21-7向上伸出;控制件253的限位滑动部253-1处于盒座22的前后向的控制件槽座22-4中,控制件253的斜向右压部253-2设置在锁定件252的斜向上顶部252-4上,且由控制件253的斜向右压部253-2的斜面253-2-1与锁定件252的斜向上顶部252-4的斜面252-4-1相接触;拨钮254由其左卡臂254-1和右卡臂254-2卡在盒座22的拨钮座22-5上,在盒盖21固定在盒座22的状态下、拨钮254由其左卡臂254-1和右卡臂254-2夹在盒盖21的拨钮上座21-12上,而使拨钮254与盒座22及盒盖21左右滑动连接,拨钮254的拨叉254-3与控制件253上的拨架253-3插合。
见图30至图32,当上述电池盒300与便携机100相插接时,将电池盒300从下向上贴合在便携机100下部,此时锁定件252的锁舌252-2被便携机100的主机机壳的底板13向下压而克服压缩弹簧251的阻力缩回盒体20中,此时的电源输出插头24则向上伸入主机机壳10的电源插座孔10-7中、且位于孔中的右侧而与电源输入插座15相接触,盒盖21的第一组水平插接扣的每个插接扣21-3则向上伸入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的下板13-1后部的相应一个插接孔13-3中、且位于大矩形孔段中,盒盖21的第二组水平插接扣的每个插接扣21-3则向上伸入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的下板13-1的前部的相应一个插接孔13-4中、且位于大矩形孔段中。然后使便携机100相对于电池盒200从左向右运动,则便携机100的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的下板13-1的后部的每个插接孔13-3和前部的每个插接孔13-4的小矩形孔段附近的板体从左向右插入盒盖21上的相应一个水平插接扣21-3的左部T形体与盒盖21的面板21-1的上端面所在平面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中,随着便携机100与电池盒200的插接到位,锁定件252的锁舌252-2在压缩弹簧251的作用下从电池盒的盒体20中向上伸出盒盖21的锁舌孔21-7而伸入便携机100的作为主机机壳10的第一锁扣部10-4-1的位于底板13上的圆形锁扣孔13-7中,而使电池盒300处于被锁定在便携机100上的状态,电源输出插头24则与便携机100的电源输入插座15相插合,而实现电连接。
仍见图30至图32,当要将电池盒300脱离便携机100时,先将拨钮254由左向右相对于盒座22滑动,拨钮254的拨叉254-3通过控制件253上的拨架253-3带动控制件253从左向右滑动,由于控制件253的斜向右压部253-2搁置在锁定件252的斜向上顶部252-4的斜面252-4-1上;当控制件253相对于锁定件252向右滑动时,因控制件253受盒盖21和盒座22的限制,在上下方向上不能运动,只能向右滑动,从而在向右运动中由其斜向右压部253-2通过锁定件252的斜向上顶部252-4对锁定件252施加向右和向下的压力,由于盒座22的限制,锁定件252只能在上下方向上运动,所以锁定件252在控制件253的作用下、克服压缩弹簧5的弹力而向下运动,从而使其锁舌252-2一同向下运动,而使锁舌252-2缩回盒体20中而脱离便携机100;继续使电池盒300相对于便携机100作从左向右的运动,则可使盒盖21上的各水平插接扣21-3脱离与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的相应的部位的插接,也使电源输出插头24脱离与电源输入插座15的插接,从而可将电池盒300从便携机100上取下。
电池盒300的电源输出插头24的结构与电池盒200的电源输出插头24的结构相同,电池盒300的电源输出插头24的位置与便携机100的电源输入插座15的位置相对应,从而电池盒300的电源输出插头24与便携机100的电源输入插座15的插接和脱离的关系与电池盒200的电源输出插头24与便携机100的电源输入插座15的插接和脱离的关系相同,不再详述。
本应用例中,采用电池盒300结构的盒装电池的体积较大,故可以放置较多的电池,因而容量较大,可作为主电池使用。采用电池盒200结构的盒装电池的体积较小,所可放置的电池也较少,故可作为副电池使用。
(应用例2)
本应用例中,图33及图34所示结构的便携机400采用了实施例2的可与盒装电池的电池盒相连接的结构件。而图35至图38所示结构的电池盒500以及图42所示结构的电池盒600则可与便携机400配合使用。也即便携机400可以相应在两种不同结构的盒装电池中任选一种插接在便携机的相应部位上。图中的便携机400的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的下端面上粘结固定了一层约0.3毫米厚的印刷有文字和图案的聚碳酸酯塑料纸14。设置在主机机壳10中的主电路板上固定有朝向左方的电源输入插座15,该电源输入插座15从主机机壳10的电源插座孔10-7中露出。
见图35至图38,图中所示的电池盒500可以插接固定在图33所示结构的便携机400上且位于便携机100的后下方。电池盒500具有盒盖21、盒座22、电路板23、电源输出插头24和锁装置25。
见图35及图36,电池盒500的盒盖21是基本形状为“L”形的塑料一体件。盒盖21具有面板21-1和上座21-5;面板21-1上设有一个基本形状为矩形的锁舌孔21-7、一个基本形状为矩形的插头孔21-2和作为水平插接部的2个形状相同的水平插接扣21-3;各水平插接扣21-3的左端开口、右端封闭,且各水平插接扣21-3的左部截面21-3-1的形状为“T”形。上座21-5的前侧板上设有作为竖向插接部的3个竖向插接扣21-6;这3个竖向插接扣21-6的形状相同,各竖向插接扣21-6的左端开口、右端封闭,且各竖向插接扣21-6的左部截面21-6-1为角形。上座21-5上还设有位于后侧板内侧面上的三个竖向连接扣。
见图37,电池盒500的盒盖21的盒座22为塑料一体件;盒座22具有前座22-1和后座22-6;在盒座22的前座22-1上的左部设置一个弧形栏22-2、两个滑动臂座22-3、一个控制件槽座22-4和一个拨钮座22-5。两个滑动臂座22-3按前后方向相对设置、且分别与弧形栏22-2相连,控制件槽座22-4位于滑动臂座22-3左前侧,拨钮座22-5设置在前座22-1的左侧板上。盒座22的后座22-6上设有三个连接片22-7,每个连接片22-7上均设有一个连接孔22-7-1。
见图37及图38,电池盒500的锁装置25具有压缩弹簧251、锁定件252、控制件253和拨钮254;锁定件252、控制件253和拨钮254均为塑料一体件。锁定件252具有基座252-1、基本形状为长方体的锁舌252-2、压簧柱252-3、斜向上顶部252-4和2个滑动臂252-5;锁舌252-2位于基座252-1的上端面上且朝向上方;压簧柱252-3位于基座252-1的下端面上且朝向下方;斜向上顶部252-4位于基座252-1的左侧、且斜向上顶部252-4设有朝前并朝上的斜面252-4-1;2个滑动臂252-5中的一个位于基座252-1的前侧,另一个位于基座252-1的后侧。控制件253具有控制件主体和拨架253-3;控制件主体的前部为限位滑动部253-1,控制件的后部为斜向后压部253-2,拨架253-3设置在控制件主体的左侧面上;控制件253的斜向后压部253-2设有朝后并朝下的斜面253-2-1。拨钮254具有前卡臂254-1、后卡臂254-2和拨叉254-3,前卡臂254-1位于左侧前部,后卡臂254-2位于左侧后部,拨叉254-3位于右侧。
仍见图37及图38,电池盒500的锁装置25的压缩弹簧251设置在盒座22的弧形栏22-2内且位于下方,锁定件252的基座252-1设置在盒座22的弧形栏22-2内且位于压缩弹簧251的上方,锁定件252的压簧柱252-3插入压缩弹簧251内;锁定件252的两个滑动臂252-5的各个滑动臂252-5处于盒座22的相应一个滑动臂座22-3中;锁定件252的锁舌252-2可通过盒盖21的面板21-1上的锁舌孔21-7向上伸出;控制件253的限位滑动部253-1处于盒座22的前后向的控制件槽座22-4中,控制件253的斜向后压部253-2设置在锁定件252的斜向上顶部252-4上,且由控制件253的斜向后压部253-2的斜面253-2-1与锁定件252的斜向上顶部252-4的斜面252-4-1相接触;拨钮254由其前卡臂254-1和后卡臂254-2夹在盒座22的拨钮座22-5上而使拨钮254与盒座22前后滑动连接,拨钮254的拨叉254-3与控制件253上的拨架253-3插合。
见图39至图41,当上述电池盒500与便携机400相插接时,可将电池盒500从下向上、并从后向前贴合在便携机400下后部,此时锁定件252的锁舌252-2被便携机400的主机机壳10向下压迫而克服压缩弹簧251的阻力缩回盒体20中,此时的电源输出插头24则向上伸入主机机壳10的电源插座孔10-7中、且位于孔中的右侧而与电源输入插座15相接触,盒盖21上的水平插接部的每个插接扣21-3则向上伸入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的下板13-1后部的相应一个插接孔13-3中、且位于大矩形孔段中,盒盖21上的竖向插接部的每个插接扣21-6则向前伸入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的上折板13-2上的相应一个插接孔13-5中、且位于大矩形孔段中。然后使便携机400相对于电池盒500从左向右运动,则便携机400的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的下板13-1的后部的每个插接孔13-3的小矩形孔段附近的板体从左向右插入盒盖21上的相应一个水平插接扣21-3的左部T形体与盒盖21的面板21-1的上端面所在平面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中,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的上折板13-2上的每个插接孔13-5的小矩形孔段附近的板体从左向右插入盒盖21上的相应一个竖向插接扣21-6的左部角形体与盒盖21的上座21-5的前侧板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中,随着便携机400与电池盒500的插接到位,锁定件252的锁舌252-2在压缩弹簧251的作用下从电池盒的盒体20中向上伸出而伸入便携机400的作为主机机壳10的第二锁扣部10-4-2的底板13的圆形锁扣孔13-7中,而使电池盒500处于被锁定在便携机400上的状态,电源输出插头24则与便携机400的电源输入插座15相插合,而实现电连接。
仍见图39至图41,当要将电池盒500脱离便携机400时,先将拨钮254由前向后相对于盒座22滑动,拨钮254的拨叉254-3通过控制件253上的拨架253-3带动控制件253从前向后滑动,由于控制件253的斜向后压部253-2搁置在锁定件252的斜向上顶部252-4的斜面252-4-1上;当控制件253相对于锁定件252向后滑动时,因控制件253受盒盖21和盒座22的限制,在上下方向上不能运动,只能向后滑动,从而在向后运动中由其斜向后压部253-2通过锁定件252的斜向上顶部252-4对锁定件252施加向后和向下的压力,由于盒座22上的弧形栏22-2和滑动臂座22-3的限制,锁定件252只能在上下方向上运动,所以锁定件252在控制件253的作用下、克服压缩弹簧5的弹力而向下运动,从而使其锁舌252-2一同向下运动,而使锁舌252-2缩回盒体20中而脱离便携机400;继续使电池盒500相对于便携机400作从左向右的运动,则可使盒盖21上的各插接扣脱离与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的相应的部位的插接,也使电源输出插头24脱离与电源输入插座15的插接,从而可将电池盒500从便携机400上取下。
见图42,图中所示的电池盒600可以插接固定在图33所示结构的便携机400上且位于便携机400的下方。电池盒600的外形为板状,其结构与应用例1中的板状电池盒3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电池盒600的长宽尺寸稍大,其水平插接扣21-3的位置与便携机400的主机机壳10的第一插接分部10-1和第二插接分部10-2相对应。
见图43至图45,当要在图33及图34所示的便携机400的下部插接电池盒600时,其过程与应用例1中在便携机100的下部插接电池盒300的过程相同,要将插接在便携机400的下部的电池盒600的取下过程也与将应用例1中插接在便携机100下部的电池盒300取下的过程相同。
(应用例3)
本应用例中,图46所示结构的便携机700采用了实施例3的可与盒装电池的电池盒相连接的结构件。而图35至图38所示结构的电池盒500以及图48及图49所示结构的电池盒800则可与便携机700配合使用。也即便携机700可以相应在两种不同结构的盒装电池中任选一种插接在便携机的相应部位上。图中的便携机700的主机机壳10的底板13的下端面上粘结固定了一层约0.3毫米厚的印刷有文字和图案的聚碳酸酯塑料纸14。设置在主机机壳10中的主电路板上固定有朝向左方的电源输入插座15,该电源输入插座15从主机机壳10的电源插座孔10-7中露出。
见图47,电池盒500与便携机700相插接时,可将电池盒500从下向上、并从后向前贴合后再插接在便携机700下后部,其插接的具体过程与应用例2中将电池盒500插接在便携机400的过程相同,而将电池盒500从便携机700上取下的过程也与将电池盒500从便携机400上取下的过程相同,不再详述。
见图48及图49,图中所示的电池盒800可以插接固定在图46所示结构的便携机700上且位于便携机700的下方。电池盒800的其余部分与电池盒600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锁装置25在盒座22中设置的位置是在左部而不是在后部。相应的盒盖21上的锁舌孔21-7为矩形且设置在盒盖21的左部,拨钮座22-5则相应设置在盒座22的左侧板上。设置在盒座22左部的锁装置25的结构与电池盒500中的锁装置25的结构相同。
见图50至图52,电池盒800与便携机700的插接过程以及取下过程除其中的锁装置的动作过程与电池盒500中的锁装置的动作过程相同外,其余部分和电池盒600与便携机400的插接过程以及取下过程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