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729589A - 制冷机组 - Google Patents
制冷机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729589A CN118729589A CN202410779575.1A CN202410779575A CN118729589A CN 118729589 A CN118729589 A CN 118729589A CN 202410779575 A CN202410779575 A CN 202410779575A CN 118729589 A CN118729589 A CN 1187295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jector
- evaporator
- pressure
- inlet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6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66 build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09 ga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989 no adverse effec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08 petrole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8—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using ejec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6—Cooling of compressor or motor
- F25B31/008—Cooling of compressor or motor by injecting a liqui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机组。制冷机组包括制冷回路和冷却回路,制冷回路包括通过管路连通的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气液分离器和压缩机,气液分离器被配置接收排出蒸发器的制冷剂并向压缩机供应气态制冷剂;冷却回路包括引射器、高压管路、低压管路和冷却管路,引射器的引射流进口与冷凝器连通,引射器的出口与蒸发器连通,冷却管路的一端与气液分离器的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引射器的被引射流进口连通,冷却管路被配置为与待散热部位进行热交换。引射器回收高压侧的压力能,并利用其将液态制冷剂运输到电机和控制器的电器元件等发热区域进行冷却降温。该过程实现了压力能回收,利用能量回收达到机组节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机组。
背景技术
离心式压缩机作为主要制冷设备,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医疗、食品、电力、建材、石油、化工及军工等行业。
离心式制冷机组主要包括蒸发器、冷凝器、闪发器、节流装置和压缩机。其中压缩机在工作过程中,会存在电机和变频器等电器元件的发热,需要使用经过冷凝器的液态制冷剂进行冷却,该部分制冷剂将会消耗部分压缩机的功率,从而降低了机组的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制冷机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机组,其包括:
制冷回路,包括通过管路连通的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气液分离器和压缩机,所述气液分离器被配置接收排出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并向所述压缩机供应气态制冷剂;
冷却回路,包括引射器、高压管路、低压管路和冷却管路,所述引射器的引射流进口通过所述高压管路与所述冷凝器连通,所述引射器的出口通过所述低压管路与所述蒸发器连通,所述冷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引射器的被引射流进口连通,所述冷却管路被配置为与待散热部位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地,所述待散热部位包括所述压缩机的电机和控制器,所述冷却管路依次串联所述电机和所述控制器。
进一步地,所述引射器包括喷射部和壳体,所述壳体内依次形成接受室、混合室和扩压室,所述喷射部的喷嘴伸入所述接受室内,所述引射流进口设置在所述喷射部上,所述被引射流进口与所述接受室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引射器还包括调整喷针,所述调整喷针连接在所述喷射部上以调节所述喷射部内的流体流量。
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为双级压缩机,所述制冷回路还包括闪发器,所述闪发器设置于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所述闪发器的排气口与所述双级压缩机的补气口之间设有补气支路。
进一步地,所述节流装置包括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闪发器之间,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闪发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或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包括转轴、第一壳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膨胀轮,所述转轴与所述膨胀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上开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制冷剂经所述第一进口进入所述第一壳体后,推动所述膨胀轮转动做功后由所述第一出口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或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还包括第二壳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压缩轮,所述转轴与所述压缩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上开设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由所述蒸发器排出的制冷剂经所述第二进口进入所述第一壳体后,经过所述压缩轮压缩后由所述第二出口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均包括所述转轴、所述第一壳体、所述膨胀轮、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压缩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二进口均与蒸发器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出口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二出口均与所述气液分离器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均包括所述转轴、所述第一壳体、所述膨胀轮、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压缩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二进口与所述蒸发器连通,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进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出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连通。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具有节流能量回收功能的制冷机组,将冷凝器的高压制冷剂通过支路引至引射器,通过引射节流降温后的制冷剂被送回蒸发器,引射器在上述过程中回收高压侧的压力能,并利用其将液态制冷剂运输到电机和控制器的电器元件等发热区域进行冷却降温。该过程实现了压力能回收,从而实现了利用能量回收达到机组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冷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给出了相关技术中一种制冷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射流器的剖视结构图;
图4示意性地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制冷机组的结构图;
图5示意性地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节流装置的结构图;
图6示意性地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制冷机组的结构图;
图7示意性地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制冷机组的结构图;
图8示意性地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机组中部分循环过程的压焓图。
图中:
100、冷凝器;
200、节流装置;210、第一节流装置;220、第二节流装置;201、转轴;202、第一壳体;203、膨胀轮;204、第一进口;205、第一出口;206、第二壳体;207、压缩轮;208、第二进口;209、第二出口;211、气体轴承;
300、蒸发器、
400、气液分离器;
500、压缩机;
600、控制器;
710、引射器;711、引射流进口;712、出口;713、被引射流进口;714、喷射部;715、壳体;716、接受室;717、混合室;718、扩压室;719、调整喷针;
720、高压管路;730、低压管路;740、冷却管路;
810、闪发器;820、补气支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单元的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单元。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内”、“中”、“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制冷机组,该制冷机组包括制冷回路和冷却回路。
如图1所示,制冷回路主要包括通过管路连通的冷凝器100、节流装置200、蒸发器300、气液分离器400和压缩机500,气液分离器400被配置接收排出蒸发器300的制冷剂并向压缩机500供应气态制冷剂。当该制冷机组用于对水系统进行制冷时,蒸发器300主要是通过制冷剂吸收热量以降低水系统的温度,实现制冷;冷凝器100主要是将制冷剂过热气体的热量传递给水系统,实现制冷剂的降温;节流装置200主要作用是将冷凝器100流出的高压制冷剂进行节流降温,实现蒸发器300侧的压力,此过程中的压力变化,通过节流装置200进行耗散;压缩机500主要作用是实现制冷剂的压缩,将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转化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此过程中通过消耗电能实现。具体在图1所示的系统中,当制冷机组处在正常运行过程时,压缩机500通过从气液分离器400吸取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压缩后产生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进入冷凝器100后,冷凝器100将制冷剂过热气体的热量传递给水系统,实现制冷剂的降温,获得了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然后进一步通过节流装置200的节流降温作用,实现蒸发器300侧的压力,制冷剂在蒸发器300内吸收热量以降低水系统的温度,实现制冷功能,排出蒸发器300的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气液分离器400后实现气液分离。
在上面的制冷回路中,在机组工作时,压缩机500消耗的功率主要用于制冷剂压力的提升,但是由于在做功时不可避免的产生热量,而且用于对制冷机组进行控制的控制器600的电器元件也会发热,需要使用温度偏低的液态制冷剂进行冷却降温。传统的冷却方式如图1所示,利用冷凝器的高压将其内的液态制冷剂输送到压缩机的电机和控制器的冷却系统中进行换热降温,将本需要进入蒸发器发挥制冷效果的制冷剂分流出来进行发热区域的降温,而该部分的能量是通过压缩机的压缩做功后产生的,实际上相当于消耗了压缩机的部分功率,使机组耗电量增加,降低了机组的能效。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机组的冷却回路主要包括引射器710、高压管路720、低压管路730和冷却管路740,其中,引射器710的引射流进口711通过高压管路720与冷凝器100连通,引射器710的出口712通过低压管路730与蒸发器300连通,冷却管路740的一端与气液分离器400的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引射器710的被引射流进口713连通,冷却管路740被配置为与待散热部位进行热交换。在机组正常工作过程中,冷凝器100中的高压液态制冷剂流体通过高压管路720和引射器710的引射流进口711喷入到引射器710内部,在引射器710内外形成压差,此时在压差作用下,气液分离器400中的低温液态制冷剂会被作为引射流体通过冷却管路740和被引射流进口713吸入到引射器710内,然后与从引射流进口711喷入的制冷剂在引射器710内进行混合均匀后,再通过扩压进行压力恢复达到指定压力后将制冷剂流体从出口712排出,送至蒸发器300。这一过程中,冷凝器100的高压制冷剂通过引射器710的过程实际上是进行了节流降压降温的过程,降压后可以直接输送给蒸发器300进行利用。同时利用引射器710可以将冷凝器100高压侧的压力能转化成动能,气液分离器400中的底部液体制冷剂在动能驱动下流动,通过冷却管路740输送给待降温区域进行降温冷却,最后再进入引射器710内。在该过程中,由于压缩机500对冷却回路中的制冷剂并没有进行做功,仅仅是回收利用引射器710节流过程中的压力能作为驱动力,从气液分离器400中获取低温制冷剂用于冷却降温,降低了压缩机500对电能的消耗,提升了制冷机组的能效水平,实现了机组节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待散热部位包括压缩机500的电机和控制器600,冷却管路740依次串联电机和控制器600。具体而言,压缩机500的电机和控制器600具有各自的冷却系统,冷却管路740依次串联电机的冷却系统和控制器600的冷却系统,被引射流体来自气液分离器400,该液体依次流过压缩机500的电机和控制器600后经过冷却管路740进入到引射器710内,最后进入蒸发器300,实现了在不额外消耗压缩机500功率的前提下,实现了电机和控制器600的降温,提升了机组的能效。
如图3所示,给出了引射器71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引射器710主要包括喷射部714和壳体715,壳体715内依次形成接受室716、混合室717和扩压室718,喷射部714的喷嘴伸入接受室716内,引射流进口711设置在喷射部714上,被引射流进口713与接受室连通。接受室716在靠近混合室717的方向上直径渐缩形成锥形结构,混合室717为圆柱形腔室,扩压室718在远离混合室717的方向上直径渐扩形成锥形结构。冷凝器100内的高压液态制冷剂流体通过引射流进口711进入喷射部714内部的流道,喷射部714内的流道为收缩式流道,高压流体进行收缩式流通到达喷射部714的喷嘴位置时,流速达到最大从喷嘴喷出进入接受室716内。高速喷出的流体在接受室716内形成负压区,此时在压差作用下,气液分离器400内的液态制冷剂作为被引射流体通过被引射流进口713进入接受室716,然后与喷射部714喷出的流体在混合室717进行混合均匀后,再通过扩压室718进行压力恢复达到指定压力从出口712流出,将流体送至蒸发器300。被引射流体来自气液分离器400,该液体依次流过压缩机500的电机、控制器600,经过冷却回路进入引射器710的混合室717,最后进入蒸发器300。该引射器710的结构中,通过喷射部714对高压流体增速降压,在腔室内形成负压区以获得可以转化利用的压力能,再通过在扩压室718降速增压至蒸发器300侧所需的压力值,使得制冷剂流体流出引射器710后可以进一步在蒸发器300用于制冷,实现仅回收冷凝器100流出的高压流体的压力能而不会耗散制冷剂在蒸发器300内的制冷效果。优选地,引射器710还包括调整喷针719,调整喷针719连接在喷射部714上以调节喷射部714内的流体流量。具体的,调整喷针719螺接在喷射部714上且伸入喷射部714内的流道中,通过转动调整喷针719,可以实现调整喷针719在喷射部714内的旋进量和旋出量,进而调节调整喷针719的端部相对于喷射部714的喷嘴的距离,改变喷射部714内流道的通流面积,实现不同工况下的制冷剂流体的流量调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压缩机500为双级压缩机,制冷回路还包括闪发器810,闪发器810设置于冷凝器100与蒸发器300之间,闪发器810的排气口与双级压缩机的补气口之间设有补气支路820。闪发器810可以将冷凝器100的液体进一步进行节流,产生中低温制冷剂进行压缩机500的二级补气降温。当制冷机组处在正常运行过程时,双级压缩机通过从气液分离器400吸收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一级压缩后达到中间压力,此时一级压缩后的气体属于过热态,然后通过闪发器810的排气口和补气口补充气体后进行降温,然后再通过进行二级压缩达到设定压力,由于经过中间冷却降低了二级压缩消耗的功率,间接提升了制冷机组的能效水平。需要说明的是,当压缩机500为双级压缩机时,冷却管路740可以分化为并联的两条支路分别与双级压缩机两个压缩段的电机进行冷却降温,两条并联支路汇总后再与控制器600串联。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节流装置200包括第一节流装置210和第二节流装置220,第一节流装置210设置在冷凝器100与闪发器810之间,第二节流装置220设置在闪发器810与蒸发器300之间。制冷机组在运行过程中,排出压缩机500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经冷凝器100冷凝后变成高压的液态制冷剂,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经过第一节流装置210节流降压后,得到中温中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然后再进入闪发器810里面,闪发器810底部的液态制冷剂继续经过第二节流装置220节流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最终进入蒸发器300后完成吸热气化。第一节流装置210可以获得中温中压的制冷剂进入闪发器810中,以满足闪发器810工作需要的闪发压力,获得中温中压的气态制冷剂供双级压缩机进行补气;第二节流装置220可以获得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以满足蒸发器300侧的温压需求,实现制冷剂在蒸发器300内的制冷效果。
在上面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节流装置210的具体种类包括但不限于膨胀阀和毛细管。这一类常规使用的节流元件在工作过程虽然会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但是其应用于本申请中的制冷机组中时,第一节流装置210主要作用是将冷凝器100流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进行节流降温获得中温中压的制冷剂,这一节流过程中的压力温度变化量,会通过第一节流装置210进行耗散,无法进行有效的收集利用。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第一节流装置210,如图5-7所示,第一节流装置210包括转轴201、第一壳体202和设置于第一壳体202内的膨胀轮203,转轴201与膨胀轮203同轴固定连接,第一壳体202上开设有第一进口204和第一出口205,第一进口204通过管路与冷凝器100连通,冷凝器100流出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经第一进口204进入第一壳体202后,推动膨胀轮203转动做功后变成中温中压的制冷剂,然后由第一出口205排出,第一出口205与闪发器810的进液口连通。这一过程中,转轴201会随着膨胀轮203同步转动,第一节流装置210实现将制冷剂节流降压的同时将能量转化为了利于被利用的动能,实现了在节流过程中对能量的回收。
基于相同的原理,第二节流装置220的具体种类包括但不限于膨胀阀和毛细管。这一类常规使用的节流元件在工作过程虽然会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但是其应用于本申请中的制冷机组中时,第二节流装置220主要作用是将闪发器810流出的中温中压制冷剂进行节流降温以获得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这一节流过程中的压力温度变化量,会通过第二节流装置220进行耗散,无法进行有效的收集利用。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第二节流装置220,第二节流装置220的结构与第一节流装置210相同,即如图5-7所示,第二节流装置220包括转轴201、第一壳体202和设置于第一壳体202内的膨胀轮203,转轴201与膨胀轮203同轴固定连接,第一壳体202上开设有第一进口204和第一出口205,第一进口204通过管路与闪发器810的出液口连通,闪发器810流出的中温中压制冷剂经第一进口204进入第一壳体202后,推动膨胀轮203转动做功后变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然后由第一出口205排出,第一出口205与蒸发器300连通。这一过程中,转轴201会随着膨胀轮203同步转动,第二节流装置220实现将制冷剂节流降压的同时将能量转化为了易于被利用的动能,实现了在节流过程中对能量的回收。
为了实现对第一节流装置210在节流过程中回收能量的利用,如图5-7所示,第一节流装置210还包括第二壳体206和设置于第二壳体206内的压缩轮207,转轴201与压缩轮207同轴固定连接,第二壳体206上开设有第二进口208和第二出口209,由蒸发器300排出的制冷剂经第二进口208进入第二壳体206后,经过压缩轮207压缩后由第二出口209排出。第一节流装置210中压力相对较高的气体推动膨胀轮203运转,进而通过转轴201带动压缩轮207旋转运行,使压缩轮207通过第二进口208吸入气态制冷剂后对其进行压缩做功,提升气态制冷剂的压力,排出后会进入气液分离器400,气态制冷剂再次被压缩机500吸走压缩后进入冷凝器100,由于压缩轮207的做功,提高压缩机500的吸气压力,降低了压缩机500的功耗,实现了第一节流装置210节流过程中所回收能量的再利用。
基于同样的原理,为了实现对第二节流装置220在节流过程中回收的能量的利用,如图5-7所示,第二节流装置220也包括第二壳体206和设置于第二壳体206内的压缩轮207,转轴201与压缩轮207同轴固定连接,第二壳体206上开设有第二进口208和第二出口209,由蒸发器300排出的制冷剂经第二进口208进入第二壳体206后,经过压缩轮207压缩后由第二出口209排出,该压缩轮207作为压缩轮使用。第二节流装置220中压力相对较高的气体推动膨胀轮203运转,进而通过转轴201带动压缩轮207旋转运行,使压缩轮207通过第二进口208吸入气态制冷剂后对其进行压缩做功,提升气态制冷剂的压力,排出后会进入气液分离器400,气态制冷剂再次被压缩机500吸走压缩后进入冷凝器100,由于压缩轮207的做功,提高压缩机500的吸气压力,降低压缩机500的功耗,实现第二节流装置220节流过程中所回收能量的再利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节流装置210和第二节流装置220均包括转轴201、第一壳体202、膨胀轮203、第二壳体206和压缩轮207。如图6所示,其中第一节流装置210的第二进口208和第二节流装置220的第二进口208均与蒸发器300连通,第一节流装置210的第二出口209和第二节流装置220的第二出口209均与气液分离器400连通。此时蒸发器300流出制冷剂分为并联的两路分别流入第一节流装置210的第二进口208和第二节流装置220的第二进口208,在第一节流装置210和第二节流装置220内分别完成压缩后再汇总至气液分离器400,此时可以有效提升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流量,适用于大流量压缩的工作场景。其中图8所示,示意性给出了如图6所示的制冷机组中部分循环过程的压焓图,原方案压缩机直接从蒸发器吸气压缩至冷凝器压力,不经过节流装置的压缩部分,其压缩功为如图8中黑色阴影与红色阴影的总和。而采用本申请图6所示的制冷机组,通过能量回收对蒸发器的压力进行压缩至气液分离器对应的压力,压缩机从气液分离器进行吸气压缩至冷凝器对应的压力,压缩功主要为红色阴影部分,即图8中的黑色阴影部分为回收功。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节流装置210和第二节流装置220均包括转轴201、第一壳体202、膨胀轮203、第二壳体206和压缩轮207。如图7所示,其中第二节流装置220的第二进口208与蒸发器300连通,第二节流装置220的第二出口209与第一节流装置210的第二进口208连通,第一节流装置210的第二出口209与气液分离器400连通。此时蒸发器300流出制冷剂先流入第二节流装置220的第二进口208,通过第二节流装置220的压缩轮207压缩后由第二节流装置220的第二出口209流出,然后继续通过第一节流装置210的第二进口208进入第一节流装置210的第二壳体206内,再通过第一节流装置210的压缩轮207压缩后由第一节流装置210的第二出口209排出至气液分离器400,通过第二节流装置220和第一节流装置210压缩部分串联的方式,实现了对蒸发器300流出的气态制冷剂的二级压缩,此时可以有效提升被压缩的制冷剂的压头,适用于大压头压缩的工作场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节流装置210、第二节流装置220、气液分离器400和冷却回路是相互协同配合工作的。第一方面,蒸发器300流出的气态制冷剂经过第一节流装置210和第二节流装置220的压缩轮207压缩后,在流动过程中会存在压力损失和放热,这样就会有液体产生,那么这部分制冷剂进入到气液分离器400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制冷剂中的液体与气体分开以实现压缩机500的正常吸气,随着工作过程的不断运行,气液分离器400中的液体不断积累,如果不想办法引走就会导致压缩机500吸气带液,导致压缩机500损坏,因此通过冷却回路中的引射器710回收的压力能就可以及时将气液分离器400中的液体引出,在冷却回路中循环,实现对发热区域的冷却降温的同时维持气液分离器400内的液面处于正常范围,避免压缩机500吸气带液;第二方面,蒸发器300流出的气态制冷剂经过第一节流装置210和第二节流装置220的压缩轮207压缩后,具有相对较高的压头,气体进入到气液分离器400后使得内部的工作压力升高,更有利于气液分离器400里面的液相被引射器710引流,引射器710的引射效果会更好,即第一节流装置210和第二节流装置220回收的能量除了可以提升压缩机500的吸气压力,降低压缩机500的功耗之外,也会被部分用于驱动冷却回路中的制冷剂循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转轴201通过气体轴承211支撑。气体轴承211唯一使用的润滑剂是空气,对环境不产生反作用,可以适用于无污染的制冷机组的工作环境。气体轴承211可以进一步选择为静压气体轴承或者是动压气体轴承,对于本申请制冷机组而言,转轴201的动力端运行在制冷系统的高压侧,涡轮转速比较高,优选采用动压气体轴承进行支撑。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能量回收功能的制冷机组,第一方面将高压制冷剂通过高压管路720引至引射器710,通过引射器710进行节流降温后的制冷剂被送回蒸发器300,引射器710在上述过程中回收高压侧的压力能,并利用其将液态制冷剂运输到电机和控制器600的电器元件等发热区域进行冷却降温,实现了利用能量回收进行冷却降温以及达到机组节能效果;第二方面利用新型结构的节流装置回收利用高压侧制冷器做功转化的动能,对气态制冷剂压缩以提升气态制冷剂的压力,提高压缩机500吸气压力,降低压缩机500功耗。
本说明书中部分实施例采用递进或并列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回路,包括通过管路连通的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气液分离器和压缩机,所述气液分离器被配置接收排出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并向所述压缩机供应气态制冷剂;
冷却回路,包括引射器、高压管路、低压管路和冷却管路,所述引射器的引射流进口通过所述高压管路与所述冷凝器连通,所述引射器的出口通过所述低压管路与所述蒸发器连通,所述冷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引射器的被引射流进口连通,所述冷却管路被配置为与待散热部位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散热部位包括所述压缩机的电机和控制器,所述冷却管路依次串联所述电机和所述控制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器包括喷射部和壳体,所述壳体内依次形成接受室、混合室和扩压室,所述喷射部的喷嘴伸入所述接受室内,所述引射流进口设置在所述喷射部上,所述被引射流进口与所述接受室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器还包括调整喷针,所述调整喷针连接在所述喷射部上以调节所述喷射部内的流体流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为双级压缩机,所述制冷回路还包括闪发器,所述闪发器设置于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所述闪发器的排气口与所述双级压缩机的补气口之间设有补气支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装置包括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闪发器之间,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闪发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或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包括转轴、第一壳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膨胀轮,所述转轴与所述膨胀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上开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制冷剂经所述第一进口进入所述第一壳体后,推动所述膨胀轮转动做功后由所述第一出口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或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还包括第二壳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压缩轮,所述转轴与所述压缩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上开设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由所述蒸发器排出的制冷剂经所述第二进口进入所述第二壳体后,经过所述压缩轮压缩后由所述第二出口排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均包括所述转轴、所述第一壳体、所述膨胀轮、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压缩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二进口均与蒸发器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出口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二出口均与所述气液分离器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均包括所述转轴、所述第一壳体、所述膨胀轮、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压缩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二进口与所述蒸发器连通,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进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出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779575.1A CN118729589A (zh) | 2024-06-17 | 2024-06-17 | 制冷机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779575.1A CN118729589A (zh) | 2024-06-17 | 2024-06-17 | 制冷机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729589A true CN118729589A (zh) | 2024-10-01 |
Family
ID=92857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779575.1A Pending CN118729589A (zh) | 2024-06-17 | 2024-06-17 | 制冷机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729589A (zh) |
-
2024
- 2024-06-17 CN CN202410779575.1A patent/CN118729589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035711B1 (en) | Multistage compressor device | |
CN100564813C (zh) | 有机兰金循环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1072935A (zh) | 组合的兰金循环和蒸气压缩循环 | |
CN105317484B (zh) | 利用真空动力节能方法 | |
CN107763891A (zh) | 一种空气循环压缩式空气源热泵机组 | |
CN103775148A (zh) | 自冷式热力做功方法 | |
CN116399050B (zh) | 联合循环机组的冷端处理系统和方法 | |
CN111608741B (zh) | 一种发电机余热回收利用的orc系统 | |
CN114893298B (zh) | 一种闭式制冷储能发电系统 | |
CN108216642A (zh) | 一种应用于机载吊舱的中间再热式涡轮冷却器系统 | |
CN108120043A (zh) | 一种空气真空喷射深度制冷装置及其实现深度制冷的方法 | |
CN107476996B (zh) | 发电机组 | |
CN212339692U (zh) | 一种空气制冷机组 | |
CN114608050A (zh) | 带喷射器的平行压缩跨临界co2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 | |
CN114198158A (zh) | 一种两级透平磁悬浮orc发电系统 | |
KR20190037919A (ko) | 발전 및 히트펌프의 연계 시스템 | |
CN104315750A (zh) | 冷却气体压缩机进口气体的系统和方法 | |
CN118729589A (zh) | 制冷机组 | |
CN209246450U (zh) | 一种低压热泵用吸气增压装置 | |
CN218821098U (zh) | 一种开式低环温空气循环高温热泵机组 | |
CN116558145A (zh) | 一种采用双喷射器的制冷系统 | |
CN116045405A (zh) | 一种并联式大功率热泵制冷机组及其并联方法 | |
CN215832229U (zh) | 一种带机械过冷的高温型燃气热泵系统 | |
CN222617231U (zh) | 制冷机组 | |
CN104075476A (zh) | 涡轮制冷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