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73416A - 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及其生产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及其生产工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173416A CN118173416A CN202410524282.9A CN202410524282A CN118173416A CN 118173416 A CN118173416 A CN 118173416A CN 202410524282 A CN202410524282 A CN 202410524282A CN 118173416 A CN118173416 A CN 1181734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ring
- conductive
- transmission rod
- piece
-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152 fibre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61 inert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8 rough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891 electric arc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5000017166 Bambusa arundinace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17491 Bambusa tuld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1330002 Bambus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15334 Phyllostachys virid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425 bamboo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60—Switches wherein the 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the arc do not include separate means for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 H01H33/66—Vacuum switches
- H01H33/666—Operat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ic switch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60—Switches wherein the 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the arc do not include separate means for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 H01H33/66—Vacuum switches
- H01H33/664—Contacts; Arc-extinguishing means, e.g. arcing ring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10—Nuclear fu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包括,操作底座,所述操作底座上设有操作机构;固封极柱,所述固封极柱设在操作底座上,所述固封极柱内设有空腔,所述固封极柱的一侧上设有水平设置的下出线,所述下出线的一端伸入空腔内;真空开关管,所述真空开关管固定在固封极柱内,所述真空开关管内设有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动触头的下端伸入空腔内;分合闸机构,所述分合闸机构包括用于带动动触头移动以及与下出线分合闸连接的导电件、用于带动导电件移动的传动杆、用于限制导电件移动路径的导向机构,所述传动杆与操作机构连接,所述分合闸机构安装在空腔内。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有效的提高了安全性,以及分合闸时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一二次融合断路器就是把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做成一体的,是融合行业领先的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电子式电流传感器、电能计量模块、高速故障暂态录波等先进技术的柱上成套断路器设备。可不依赖配电自动化主站和通信,实现“自适应综合型就地自动化”功能,通过短路/接地故障检测技术、无压分闸、故障路径自适应延时来电合闸等控制逻辑,自适应多分枝多联络配电网架结构,实现单相接地故障的就地选线、区域定位与隔离,通过两次重合闸实现故障区域隔离和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
中国专利文献CN113936951A公开了一种新型柱上断路器,包括真空灭弧室开关管、软连接、出线导电件、绝缘拉杆和进出线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氧树脂固封壳体、磁保持操动机构、密封联动机构、电子尺、触动开关组、电容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零序电流互感器、感应电容套管、底盖板、充气阀和航空插座等;真空灭弧室开关管、电容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零序电流互感器、感应电容套管和出线导电件固封在环氧树脂固封壳体内,形成整体固封极柱,所述固封极柱内设置腔室,在腔室内安装绝缘拉杆、软连接、磁保持操动机构、电子尺、触动开关组;底盖板上安装充气阀和航空插座,底盖板和O形密封圈安装于所述固封极柱底部,封闭固封极柱的腔室;真空灭弧室开关管静触头连接进线端子,动触头连接软连接和绝缘拉杆,软连接通过出线导电件连接出线端子,形成一次开断回路;真空灭弧室开关管静触头通过导电连接板连接电容组的一端,电容组另一端在固封极柱的腔室内引出信号端子A;感应电容套管、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零序电流互感器套装在出线导电件上,由绝缘层相互隔开;感应电容套管引出导线,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绕组线圈引出线,连接固封极柱腔室内设置的信号端子B;密封联动机构连通固封极柱外部和内部腔室,在腔室内,与磁保持操动机构的驱动轴、电子尺的滑动杆和触动压板连接,在固封极柱外连接手动操作杆和分合指示板。
上述专利中真空灭弧室内动触头和静触头的分断距离在6kV及以下时为4~8mm,10kV及以下时为8~12mm,35kV时为20~40mm,但是柱上断路器相较与其他高压电器更容易受到雷击,当电路受到雷击或者突然产生很高的电压时,分断的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依然可能会被击穿,从而导致线路上带电,造成人员伤害或者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及其生产工艺,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包括,
操作底座,所述操作底座上设有操作机构;
固封极柱,所述固封极柱设在操作底座上,所述固封极柱内设有空腔,所述固封极柱的一侧上设有水平设置的下出线,所述下出线的一端伸入空腔内;
真空开关管,所述真空开关管固定在固封极柱内,所述真空开关管内设有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动触头通过上下移动实现与静触头的分合闸动作,所述动触头的下端伸入空腔内,所述静触头的上端伸出于固封极柱;
分合闸机构,所述分合闸机构包括用于带动动触头移动以及与下出线分合闸连接的导电件、用于带动导电件移动的传动杆、用于限制导电件移动路径的导向机构,所述传动杆与操作机构连接,所述分合闸机构安装在空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操作机构进行操作能够使分合闸机构进行动作,当进行分闸动作时,操作机构通过传动杆带动导电件进行下移,在导向机构的限位作用下,导电件会先带动动触头下移,使其与静触头分离断电,此时导电件依然保持与下出线的连接状态,然后导电件继续移动,与下出线分离,使得下出线与静触头之间拥有足够的距离,即使当电路受到雷击或者突然产生很高的电压时,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也不会被击穿,有效的提高了安全性,以及分合闸时的可靠性;当进行合闸动作时,操作机构通过传动杆带动导电件进行上移,从而使得导电件先接触下出线,再使动触头和静触头接触,从而保证导电件不会带电与下出线连接。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电件“L”字形设置,且上下两端分别位于动触头和下出线的延长线上,所述导电件的上端与动触头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电件能有效的对动触头和下出线进行连接,并且当导电件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时,既能有效的带动动触头进行分合闸还能有效的与下出线进行接触或者分离。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机构包括:
安装架,所述安装架“U”字形设置,所述安装架的开口朝向下出线设置,所述安装架的两侧上均开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包括竖直部和圆弧部,所述圆弧部的一端与竖直部的下端连接,所述圆弧部与竖直部连接的一端高于另一端,所述竖直部靠近下出线设置,所述圆弧部圆弧形设置;
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与导电件铰接且靠近下端设置,所述连接轴与传动杆铰接;
其中,所述连接轴的两端伸入至导向孔内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连接轴在竖直部内滑动时,能带动导电件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从而带动真空开关管内的动触头和静触头进行分合闸,当连接轴在圆弧部内滑动时,能带动导电件进行旋转,从而使导电件的下端远离或者靠近下出线,使得在分闸动作时,能使动触头和静触头先进行分离,再使导电件与下出线分离,在进行合闸动作时,能使导电件与下出线先接触,再使动触头和静触头接触,使其在进行分合闸时更加的可靠。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分合闸机构还包括:
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下端通过转轴与导电件铰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上端与动触头的下端螺纹连接;
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片状设置且上下两侧的边缘均设有倒角,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下出线螺纹连接;
其中,所述导电件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别与动触头和下出线电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电件能以转轴为轴心进行转动,并且带动动触头进行移动,并且与第二连接件进行接触导电。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电件设有两个且之间设有限位块,所述传动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导电件的外侧,所述传动杆与安装架的内壁之间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用于使两个所述导电件相互靠近,所述限位块和弹簧套设在连接轴上,两个所述导电件之间的间隙与第二连接件相配合,所述限位块的厚度小于第二连接件的厚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能有效的将两个导电件压紧在第二连接件的两侧上从而使得导电件与下出线的接触更加的紧密、稳定,在限位块的作用下,能避免两个导电件之间的距离太近,从而第二连接件无法插入两个导电件之间。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真空开关管的分断距离与连接轴在竖直部内的滑动距离相同,当所述真空开关管处于分断状态时所述转轴的轴心与圆弧部的圆心重合,当所述连接轴处于竖直部的最高点时所述真空开关管闭合同时导电件与第二连接件连接,当所述连接轴处于竖直部和圆弧部的连接点时所述真空开关管分断同时导电件与第二连接件连接,当所述连接轴处于圆弧部的最低点时所述真空开关管分断同时导电件与第二连接件分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在进行分闸动作时,真空开关管内先进行分闸,从而使电弧在真空开关管内熄灭,然后分离导电件与第二连接件,使得空腔内不会有电弧产生;在合闸时,导电件与第二连接件先进行连接,再使真空开关管内进行合闸,电弧同样也只在真空开关管内产生并熄灭,空腔内不会有电弧的产生。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分合闸机构还包括:
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固定在空腔内,所述固定架内凸出设有安装块;
连接耳,所述连接耳凸出设在安装架的外壁两侧上;
其中,所述连接耳通过螺钉与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和安装架均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材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使分合闸机构的安装连接更加的方便,并且连接更加的稳定,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材质既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而且强度较高,保证了分合闸机构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操作机构通过竖直移动的驱动杆与传动杆的下端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操作机构进行操作时能带动驱动杆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从而带动分合闸机构进行动作。
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对真空开关管和下出线的外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
S2:将真空开关管、下出线和固定架放入模具中通过注塑形成固封极柱并进行固定;
S3:通过分合闸机构装配机组装得到分合闸机构;
S4:将分合闸机构与动触头进行连接,并且通过螺钉将分合闸机构固定安装在固定架上;
S5:将传动杆与操作机构进行连接;
S6:往空腔内充入惰性气体,并进行密封,完成生产组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分合闸机构组装完成,再装入固封极柱内进行连接,使其装配更加的便捷,惰性气体能有效的提高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可靠性,使其安全性更高。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分合闸机构装配机包括:
底座;
转盘,所述转盘转动连接在底座上,所述转盘上围绕圆心周向设有多个安装架夹持机构;
其中,所述底座上围绕转盘依次设有与安装架夹持机构相对应的安装架上料机构、连接轴上料机构、第一弹簧上料机构、第一传动杆上料机构、第一导电件上料机构、限位块上料机构、第二导电件上料机构、第二传动杆上料机构、第二弹簧上料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依次的将弹簧、传动杆、导电件、限位块、导电件、传动杆、弹簧安装在安装架内并且通过连接轴进行连接,无需人工进行组装操作,有效的提高了组装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中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断路器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断路器的使用状态剖视图一;
图4为本发明中断路器的使用状态剖视图二;
图5为本发明中分合闸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分合闸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分合闸机构的局部结构侧视图;
图8为本发明中分合闸机构装配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安装架夹持机构和连接轴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第一弹簧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第一传动杆上料机构的结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中第一导电件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限位块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中去除支撑板后分合闸机构装配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A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中下压送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中下压送入机构去除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中弹簧放置架和下压杆的结构侧视图;
图19为本发明中下压送入机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中弹簧装入机构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0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包括,
操作底座1,所述操作底座1上设有操作机构10;
固封极柱2,所述固封极柱2设在操作底座1上,所述固封极柱2内设有空腔20,所述固封极柱2的一侧上设有水平设置的下出线21,所述下出线21的一端伸入空腔20内;
真空开关管3,所述真空开关管3固定在固封极柱2内,所述真空开关管3内设有动触头30和静触头31,所述动触头30通过上下移动实现与静触头31的分合闸动作,所述动触头30的下端伸入空腔20内,所述静触头31的上端伸出于固封极柱2;
分合闸机构4,所述分合闸机构4包括用于带动动触头30移动以及与下出线21分合闸连接的导电件40、用于带动导电件40移动的传动杆41、用于限制导电件40移动路径的导向机构,所述传动杆41与操作机构连接,所述分合闸机构4安装在空腔20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操作机构10进行操作能够使分合闸机构4进行动作,当进行分闸动作时,操作机构10通过传动杆41带动导电件40进行下移,在导向机构的限位作用下,导电件40会先带动动触头30下移,使其与静触头31分离断电,此时导电件40依然保持与下出线21的连接状态,然后导电件40继续移动,与下出线21分离,使得下出线21与静触头31之间拥有足够的距离,即使当电路受到雷击或者突然产生很高的电压时,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也不会被击穿,有效的提高了安全性,以及分合闸时的可靠性;当进行合闸动作时,操作机构10通过传动杆41带动导电件40进行上移,从而使得导电件40先接触下出线21,再使动触头30和静触头31接触,从而保证导电件40不会带电与下出线21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导电件40“L”字形设置,且上下两端分别位于动触头30和下出线21的延长线上,所述导电件40的上端与动触头30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电件40能有效的对动触头30和下出线21进行连接,并且当导电件40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时,既能有效的带动动触头30进行分合闸还能有效的与下出线21进行接触或者分离。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机构包括:
安装架42,所述安装架42“U”字形设置,所述安装架42的开口朝向下出线21设置,所述安装架42的两侧上均开设有导向孔43,所述导向孔43包括竖直部430和圆弧部431,所述圆弧部431的一端与竖直部430的下端连接,所述圆弧部431与竖直部430连接的一端高于另一端,所述竖直部430靠近下出线21设置,所述圆弧部431圆弧形设置;
连接轴44,所述连接轴44与导电件40铰接且靠近下端设置,所述连接轴44与传动杆41铰接;
其中,所述连接轴44的两端伸入至导向孔43内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连接轴44在竖直部430内滑动时,能带动导电件40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从而带动真空开关管3内的动触头30和静触头31进行分合闸,当连接轴44在圆弧部431内滑动时,能带动导电件40进行旋转,从而使导电件40的下端远离或者靠近下出线21,使得在分闸动作时,能使动触头30和静触头31先进行分离,再使导电件40与下出线21分离,在进行合闸动作时,能使导电件40与下出线21先接触,再使动触头30和静触头31接触,使其在进行分合闸时更加的可靠。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分合闸机构4还包括:
第一连接件47,所述第一连接件47的下端通过转轴470与导电件40铰接,所述第一连接件47的上端与动触头30的下端螺纹连接;
第二连接件48,所述第二连接件401的一端片状设置且上下两侧的边缘均设有倒角,所述第二连接件48的另一端与下出线21螺纹连接;
其中,所述导电件40通过第一连接件47和第二连接件48分别与动触头30和下出线21电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电件40能以转轴470为轴心进行转动,并且带动动触头30进行移动,并且与第二连接件48进行接触导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导电件40设有两个且之间设有限位块45,所述传动杆41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导电件40的外侧,所述传动杆41与安装架42的内壁之间设有弹簧46,所述弹簧46用于使两个所述导电件40相互靠近,所述限位块45和弹簧46套设在连接轴44上,两个所述导电件40之间的间隙与第二连接件48相配合,所述限位块45的厚度小于第二连接件48的厚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46能有效的将两个导电件40压紧在第二连接件48的两侧上从而使得导电件40与下出线21的接触更加的紧密、稳定,在限位块45的作用下,能避免两个导电件40之间的距离太近,从而第二连接件48无法插入两个导电件40之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真空开关管3的分断距离与连接轴44在竖直部430内的滑动距离相同,当所述真空开关管3处于分断状态时所述转轴470的轴心与圆弧部431的圆心重合,当所述连接轴44处于竖直部430的最高点时所述真空开关管3闭合同时导电件40与第二连接件48连接,当所述连接轴44处于竖直部430和圆弧部431的连接点时所述真空开关管3分断同时导电件40与第二连接件48连接,当所述连接轴44处于圆弧部431的最低点时所述真空开关管3分断同时导电件40与第二连接件48分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在进行分闸动作时,真空开关管3内先进行分闸,从而使电弧在真空开关管3内熄灭,然后分离导电件40与第二连接件48,使得空腔20内不会有电弧产生;在合闸时,导电件40与第二连接件48先进行连接,再使真空开关管3内进行合闸,电弧同样也只在真空开关管3内产生并熄灭,空腔20内不会有电弧的产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分合闸机构4还包括:
固定架49,所述固定架49固定在空腔20内,所述固定架49内凸出设有安装块490;
连接耳420,所述连接耳420凸出设在安装架42的外壁两侧上;
其中,所述连接耳420通过螺钉与固定架49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49和安装架42均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材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使分合闸机构4的安装连接更加的方便,并且连接更加的稳定,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材质既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而且强度较高,保证了分合闸机构4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操作机构通过竖直移动的驱动杆100与传动杆41的下端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操作机构进行操作时能带动驱动杆100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从而带动分合闸机构4进行动作。
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对真空开关管3和下出线21的外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
S2:将真空开关管3、下出线21和固定架49放入模具中通过注塑形成固封极柱2并进行固定;
S3:通过分合闸机构装配机,依次将弹簧46、传动杆41、导电件40、限位块45、导电件40、传动杆41、弹簧46装入到安装架42内并且通过连接轴44进行连接,组装得到分合闸机构4;
S4:将分合闸机构4与动触头30进行连接,并且通过螺钉将分合闸机构4固定安装在固定架49上;
S5:将传动杆41与操作机构10进行连接;
S6:往空腔20内充入惰性气体,并进行密封,完成生产组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分合闸机构4组装完成,再装入固封极柱2内进行连接,使其装配更加的便捷,惰性气体能有效的提高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可靠性,使其安全性更高。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分合闸机构装配机包括:
底座50;
转盘51,所述转盘51转动连接在底座50上,所述转盘51上围绕圆心周向设有多个安装架夹持机构52;
其中,所述底座50上围绕转盘51依次设有与安装架夹持机构52相对应的安装架上料机构60、连接轴上料机构61、第一弹簧上料机构62、第一传动杆上料机构63、第一导电件上料机构64、限位块上料机构65、第二导电件上料机构66、第二传动杆上料机构67、第二弹簧上料机构6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依次的将弹簧、传动杆、导电件、限位块、导电件、传动杆、弹簧安装在安装架内并且通过连接轴进行连接,无需人工进行组装操作,有效的提高了组装效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夹持机构52包括:
第一支架520,所述第一支架520上固定有限位板521,所述第一支架520固定在转盘51上;
夹持气缸522,所述夹持气缸522固定在第一支架520上,所述夹持气缸522的伸缩轴上连接有压紧块523,所述压紧块523的移动路径位于第一支架520的上方,所述压紧块523的下表面与第一支架520上侧之间的间距与安装架42的一侧厚度相对应,所述压紧块523用于将安装架42压紧固定在第一支架520上,所述压紧块523靠近第一支架520的一端下侧设有倒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架42被输送到第一支架520上后,被限位板521阻挡限位,同时连接耳420贴靠在第一支架520的左侧上,然后夹持气缸522收缩带动压紧块523向安装架42移动,压紧块523通过倒角顺畅的滑动到安装架42的一侧上,并将安装架42压紧在第一支架520上从而完成固定。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上料机构60包括:
安装架输送架600,所述安装架输送架600设在底座50上并且进料侧连接外部安装架进料机构,所述安装架输送架600上设有供安装架42的连接耳420插入滑动的凹槽601;
其中,所述安装架输送架600与安装架夹持机构52之间设有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将安装架42逐个依次输送到转盘51的安装架夹持机构52上,无需人工进行上料;连接耳420在凹槽601内滑动能有效的提高安装架42的输送稳定性,不易发生偏移从而能高效、顺畅的输送到安装架夹持机构52上。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上料机构61包括:
连接轴输送架610,所述连接轴输送架610固定在底座50上并且进料侧连接外部连接轴进料机构用于输送连接轴44;
推进气缸611,所述推进气缸611的数量与安装架夹持机构52的数量相同,所述推进气缸611设在转盘51上且位于安装架夹持机构52的下方;
通孔612,所述通孔612开设在第一支架520上且与安装架42上的竖直部430相对应连通,所述通孔612与推进气缸611的伸缩轴同轴心设置;
圆弧板613,所述圆弧板613竖直的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架520的下侧,所述圆弧板613凹陷的一面朝向连接轴输送架610设置,所述圆弧板613的圆心与通孔612的圆心重合。
其中,所述连接轴输送架610将连接轴44输送到通孔612的下方,所述推进气缸611的伸缩轴伸出后将连接轴44的一端插入通孔612和竖直部430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轴44通过连接轴输送架610逐个输送到圆弧板613凹陷的一面上,然后通过推进气缸611的伸缩轴伸出推动连接轴44向上移动从而插入到通孔612和下侧的竖直部430内,之后会随着弹簧46、传动杆41、导电件40、限位块45的安装,连接轴44逐渐上升,直至伸入至上侧的竖直部430内。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簧上料机构62包括:
弹簧上料架620,所述弹簧上料架620设在底座50上,所述弹簧上料架620与安装架夹持机构52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弹簧上料架620上侧的高度与安装架42内侧壁下方的高度相同;
弹簧输送管621,所述弹簧输送管621内部中空且堆叠放置有弹簧46,所述弹簧输送管621设在弹簧上料架620上方且上端连接外部弹簧进料机构,所述弹簧输送管621的下端与弹簧上料架620之间设有大于弹簧46高度的间隙;
弹簧上料气缸622,所述弹簧上料气缸622设在弹簧上料架620上且位于弹簧输送管621远离安装架夹持机构52的一侧,所述弹簧上料气缸622的伸缩轴连接弹簧推杆623用于将弹簧输送管621最下端的弹簧46推动到安装架42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最下端的弹簧46放置在弹簧上料架620上,当弹簧上料气缸622伸出后,通过弹簧推杆623推动弹簧46向安装架42移动,将弹簧46移动到指定位置使弹簧46的轴心与连接轴44重合,然后推进气缸611伸出使连接轴44上升伸入至弹簧46内,将弹簧46套设在连接轴44上。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杆上料机构63包括:
传动杆上料架630,所述传动杆上料架630设在底座50上,所述传动杆上料架630与安装架夹持机构52之间设有间隙,所述传动杆上料架630上侧面的高度与安装架42内弹簧46的上端高度相同;
传动杆输送架631,所述传动杆输送架631内部中空且堆叠放置有传动杆41,所述传动杆输送架631设在传动杆上料架630上且连接外部传动杆进料机构,所述传动杆输送架631下端设为开口且与传动杆上料架630之间设有供传动杆41移出的间隙;
传动杆上料气缸632,所述传动杆上料气缸632设在传动杆上料架630上且位于传动杆输送架631远离安装架夹持机构52的一侧,所述传动杆上料气缸632的伸缩轴上连接有传动杆推杆633,所述传动杆推杆633伸入至传动杆输送架631与传动杆上料架630之间的间隙中用于将最下方的传动杆41推出并移动至安装架42内弹簧46的上方;
其中,所述第一传动杆上料机构63和第二传动杆上料机构67的结构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传动杆上料气缸632伸出时,传动杆推杆633伸入传动杆输送架631的下方,从而推动最下方的传动杆41移出并移动至安装架42内弹簧46的上方,然后推进气缸611伸出使连接轴44上升与传动杆41进行连接,当转盘51转动时,会带动传动杆41全部脱离滑出第一传动杆上料机构63,从而使传动杆41在装配时无需将传动杆41全部推出,使其装配更加的方便、稳定。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件上料机构64包括:
导电件上料架640,所述导电件上料架640设在底座50上,所述导电件上料架640与安装架夹持机构52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导电件上料架640上侧面的高度与安装架42内传动杆41的上侧面高度相同;
导电件输送架641,所述导电件输送架641的内部中空且堆叠放置有导电件40,所述导电件输送架641设在导电件上料架640上且连接外部导电件进料机构,所述导电件输送架641下端设为开口且与导电件上料架640之间设有供导电件40移出的间隙;
导电件上料气缸642,所述导电件上料气缸642设在导电件上料架640上且位于导电件输送架641远离安装架夹持机构52的一侧,所述导电件上料气缸642的伸缩轴上连接有导电件推杆643,所述导电件推杆643伸入至导电件输送架641与导电件上料架640之间的间隙中用于将最下方的导电件40推出并移动至安装架42内传动杆41的上方;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件上料机构64和第二导电件上料机构66的结构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导电件上料气缸642伸出时,导电件推杆643伸入导电件输送架641的下方,从而将最下方的导电件40推出至安装架42内传动杆41的上方,然后推进气缸611伸出使连接轴44上升与导电件40进行连接,当转盘51转动时,会带动导电件40全部脱离滑出第一导电件上料机构64,从而使导电件40在装配时无需将导电件40全部推出,使其装配更加的方便、稳定。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块上料机构65包括:
限位块上料架650,所述限位块上料架650设在底座50上,所述限位块上料架650与安装架夹持机构52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限位块上料架650上侧面的高度与安装架42内导电件40的上侧面高度相同;
限位块输送管651,所述限位块输送管651内部中空且堆叠放置有限位块45,所述限位块输送管651设在限位块上料架650上方且上端连接外部限位块进料机构,所述限位块输送管651的下端与限位块上料架650之间设有大于限位块45高度的间隙;
限位块上料气缸652,所述限位块上料气缸652设在限位块上料架650上且位于限位块输送管651远离安装架夹持机构52的一侧,所述限位块上料气缸652的伸缩轴连接夹持气缸653用于夹持限位块输送管651最下方的限位块4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持气缸653夹持限位块输送管651最下方的限位块45,然后限位块上料气缸652伸出带动限位块45移动到导电件40的上侧,推进气缸611伸出使连接轴44上升与限位块45进行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簧上料机构68包括:
支撑板680,所述支撑板680通过立柱固定在底座50上;
下压送入机构69,所述下压送入机构69用于将安装架42内的传动杆41、导电件40、限位块45下压使下侧的弹簧46压缩并将第二个弹簧46装入;
弹簧装入机构70,所述弹簧装入机构70用于将弹簧46压缩并装入下压送入机构70内;
其中,所述下压送入机构69安装在支撑板680的下侧,所述弹簧装入机构70安装在底座50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压送入机构681能将安装架42内传动杆41、导电件40、限位块45下压使下侧的弹簧46压缩,从而使最上侧的传动杆41上方留出足够的空间供第二个弹簧46装入,使得第二个弹簧46的装入更加的便捷,无需人工进行操作,当第二个弹簧46装入后,下压送入机构69退出使得下侧的弹簧46复位,同时推进气缸611伸出使连接轴44上升与第二个弹簧46连接并伸入到上侧的竖直部430内,完成组装。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下压送入机构69包括:
驱动气缸690,所述驱动气缸690固定在支撑板680的下侧,所述驱动气缸690的伸缩轴朝向转盘51移动;
外壳692,所述外壳692固定在滑块693上,所述滑块693滑动连接在导轨694上,所述导轨694固定在支撑板680的下侧,所述驱动气缸690的伸缩轴与外壳692连接;
弹簧放置架691,所述弹簧放置架691的一端上开设有供弹簧46压缩后推入的放置槽6910,所述弹簧放置架691上在放置槽6910的上下两侧上开设有供连接轴44穿过的缺口9611,所述弹簧放置架691与送入气缸695的伸缩轴连接,所述送入气缸695安装在外壳692内;
下压杆696,所述下压杆696的侧壁靠近尾部通过连接杆6960转动连接在外壳692内,所述连接杆6960的外壁上设有扭簧6961,所述扭簧696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外壳692和下压杆696的一端上用于使下压杆696保持水平状态,所述下压杆696的上侧设有滚轮6962,所述下压杆696的头部伸出于外壳692;
轨迹条697,所述轨迹条697凸出设在弹簧放置架691左右两侧的外壁上侧,所述轨迹条697的下侧面设为依次连接的导入面6970、倾斜面6971和压紧面6972,所述导入面6970的水平高度高于压紧面6972,所述滚轮6962位于轨迹条697的下侧,当所述滚轮6962与导入面6970接触时所述下压杆696保持水平状态,当所述滚轮6962与倾斜面6971接触时所述下压杆696的头部逐渐向下倾斜,当所述滚轮6962与压紧面6972接触时所述下压杆696的头部达到最低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气缸690伸出后带动外壳692向转盘51移动,使得下压杆696移动进入到安装架42内最上方传动杆41的上方,然后送入气缸695带动弹簧放置架691移出,随着弹簧放置架691的移动,滚轮6962先与导入面6970接触,再与倾斜面6971接触,此时下压杆696的头部向下倾斜逐渐将安装架42内的传动杆41、导电件40、限位块45下压使下侧的弹簧46压缩,当滚轮6962与压紧面6972接触时,最上侧传动杆41的上方留出足够的空间供弹簧放置架691进入,然后推进气缸611伸出使连接轴44上升依次穿过缺口9611和弹簧放置架691内的弹簧46并伸入至上侧的竖直部430内,然后送入气缸695收缩带动弹簧放置架691移出安装架42,弹簧46移出弹簧放置架691,同时下压杆696上抬,解除对下方的挤压,完成组装。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弹簧装入机构70包括:
第一弹簧装入架700,所述第一弹簧装入架700设在底座50上;
弹簧压缩筒701,所述弹簧压缩筒701两端通透,且一端的开口大于另一端,所述弹簧压缩筒701开口较小的一端朝向下压送入机构69设置且与放置槽6910的开口相适配,所述弹簧压缩筒701与第一气缸7010的伸缩轴连接用于带动弹簧压缩筒701靠近或远离下压送入机构69,所述第一气缸7010安装在第一弹簧装入架700上;
推入架702,所述推入架702设在第一弹簧装入架700上,所述推入架702的上方设有弹簧输送管621,所述弹簧输送管621的下端与推入架702的上侧之间设有供弹簧46滑动的间隙,所述推入架702的上侧面与弹簧压缩筒701的高度相对应;
第二气缸703,所述第二气缸703设在第一弹簧装入架700上且位于弹簧压缩筒701远离下压送入机构69的一侧,所述第二气缸703的伸缩轴上连接有推块7030,所述推块7030与弹簧压缩筒701开口较小的一端内径相适配,所述推块7030设在推入架702的上侧与弹簧输送管621的下端之间用于将推入架702上的弹簧46推入弹簧压缩筒701内并推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输送管621内的弹簧46落在推入架702的上侧,然后第二气缸703通过推块7030推动弹簧46将其推入弹簧压缩筒701开口较大的一端内,随着推块7030的推动,将弹簧46从开口较大的一端向开口较小的一端推动,从而使弹簧46逐渐被压缩,在弹簧46被压缩的过程中,第一气缸7010带动弹簧压缩筒701向下压送入机构69移动,使弹簧压缩筒701开口较小的一端与放置槽6910的开口连接,然后将弹簧压缩筒701内被压缩的弹簧46推出弹簧压缩筒701推入放置槽6910内,完成弹簧的装入动作,无需人工进行操作,且能快速、便捷的对弹簧进行压缩装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操作底座(1),所述操作底座(1)上设有操作机构(10);
固封极柱(2),所述固封极柱(2)设在操作底座(1)上,所述固封极柱(2)内设有空腔(20),所述固封极柱(2)的一侧上设有水平设置的下出线(21),所述下出线(21)的一端伸入空腔(20)内;
真空开关管(3),所述真空开关管(3)固定在固封极柱(2)内,所述真空开关管(3)内设有动触头(30)和静触头(31),所述动触头(30)通过上下移动实现与静触头(31)的分合闸动作,所述动触头(30)的下端伸入空腔(20)内,所述静触头(31)的上端伸出于固封极柱(2);
分合闸机构(4),所述分合闸机构(4)包括用于带动动触头(30)移动以及与下出线(21)分合闸连接的导电件(40)、用于带动导电件(40)移动的传动杆(41)、用于限制导电件(40)移动路径的导向机构,所述传动杆(41)与操作机构连接,所述分合闸机构(4)安装在空腔(2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40)“L”字形设置,且上下两端分别位于动触头(30)和下出线(21)的延长线上,所述导电件(40)的上端与动触头(30)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包括:
安装架(42),所述安装架(42)“U”字形设置,所述安装架(42)的开口朝向下出线(21)设置,所述安装架(42)的两侧上均开设有导向孔(43),所述导向孔(43)包括竖直部(430)和圆弧部(431),所述圆弧部(431)的一端与竖直部(430)的下端连接,所述圆弧部(431)与竖直部(430)连接的一端高于另一端,所述竖直部(430)靠近下出线(21)设置,所述圆弧部(431)圆弧形设置;
连接轴(44),所述连接轴(44)与导电件(40)铰接且靠近下端设置,所述连接轴(44)与传动杆(41)铰接;
其中,所述连接轴(44)的两端伸入至导向孔(43)内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合闸机构(4)还包括:
第一连接件(47),所述第一连接件(47)的下端通过转轴(470)与导电件(40)铰接,所述第一连接件(47)的上端与动触头(30)的下端螺纹连接;
第二连接件(48),所述第二连接件(401)的一端片状设置且上下两侧的边缘均设有倒角,所述第二连接件(48)的另一端与下出线(21)螺纹连接;
其中,所述导电件(40)通过第一连接件(47)和第二连接件(48)分别与动触头(30)和下出线(21)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40)设有两个且之间设有限位块(45),所述传动杆(41)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导电件(40)的外侧,所述传动杆(41)与安装架(42)的内壁之间设有弹簧(46),所述弹簧(46)用于使两个所述导电件(40)相互靠近,所述限位块(45)和弹簧(46)套设在连接轴(44)上,两个所述导电件(40)之间的间隙与第二连接件(48)相配合,所述限位块(45)的厚度小于第二连接件(48)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开关管(3)的分断距离与连接轴(44)在竖直部(430)内的滑动距离相同,当所述真空开关管(3)处于分断状态时所述转轴(470)的轴心与圆弧部(431)的圆心重合,当所述连接轴(44)处于竖直部(430)的最高点时所述真空开关管(3)闭合同时导电件(40)与第二连接件(48)连接,当所述连接轴(44)处于竖直部(430)和圆弧部(431)的连接点时所述真空开关管(3)分断同时导电件(40)与第二连接件(48)连接,当所述连接轴(44)处于圆弧部(431)的最低点时所述真空开关管(3)分断同时导电件(40)与第二连接件(48)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合闸机构(4)还包括:
固定架(49),所述固定架(49)固定在空腔(20)内,所述固定架(49)内凸出设有安装块(490);
连接耳(420),所述连接耳(420)凸出设在安装架(42)的外壁两侧上;
其中,所述连接耳(420)通过螺钉与固定架(49)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49)和安装架(42)均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材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机构通过竖直移动的驱动杆(100)与传动杆(41)的下端铰接。
9.一种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对真空开关管(3)和下出线(21)的外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
S2:将真空开关管(3)、下出线(21)和固定架(49)放入模具中通过注塑形成固封极柱(2)并进行固定;
S3:通过分合闸机构装配机组装得到分合闸机构(4);
S4:将分合闸机构(4)与动触头(30)进行连接,并且通过螺钉将分合闸机构(4)固定安装在固定架(49)上;
S5:将传动杆(41)与操作机构(10)进行连接;
S6:往空腔(20)内充入惰性气体,并进行密封,完成生产组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合闸机构装配机包括:
底座(50);
转盘(51),所述转盘(51)转动连接在底座(50)上,所述转盘(51)上围绕圆心周向设有多个安装架夹持机构(52);
其中,所述底座(50)上围绕转盘(51)依次设有与安装架夹持机构(52)相对应的安装架上料机构(60)、连接轴上料机构(61)、第一弹簧上料机构(62)、第一传动杆上料机构(63)、第一导电件上料机构(64)、限位块上料机构(65)、第二导电件上料机构(66)、第二传动杆上料机构(67)、第二弹簧上料机构(68)。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524282.9A CN118173416B (zh) | 2024-04-29 | 2024-04-29 | 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及其生产工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524282.9A CN118173416B (zh) | 2024-04-29 | 2024-04-29 | 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及其生产工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173416A true CN118173416A (zh) | 2024-06-11 |
CN118173416B CN118173416B (zh) | 2024-10-15 |
Family
ID=91354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524282.9A Active CN118173416B (zh) | 2024-04-29 | 2024-04-29 | 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及其生产工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173416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213849A (ja) * | 2006-02-07 | 2007-08-2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回路遮断器 |
CN113936951A (zh) * | 2021-09-24 | 2022-01-14 | 胡春生 | 一种新型柱上断路器 |
-
2024
- 2024-04-29 CN CN202410524282.9A patent/CN11817341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213849A (ja) * | 2006-02-07 | 2007-08-2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回路遮断器 |
CN113936951A (zh) * | 2021-09-24 | 2022-01-14 | 胡春生 | 一种新型柱上断路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173416B (zh) | 2024-10-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859791Y (zh) | 户外高压交流真空断路器 | |
CN207474334U (zh) | 一种用于干燥空气绝缘环网柜的隔离断路器 | |
CN105405711A (zh) | 一种双断口真空断路器 | |
CN102623202B (zh) | 一种复合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切换组件 | |
CN201478216U (zh) | 永磁断路器的快速操动机构 | |
CN104952603B (zh) | 采用真空灭弧室的调压调容分接开关 | |
CN201332048Y (zh) | 一种气体绝缘的真空负荷开关 | |
CN118173416B (zh) | 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及其生产工艺 | |
CN201877351U (zh) | 真空开关管 | |
CN201655658U (zh) | 一种真空负荷开关 | |
CN208873691U (zh) | 一种触头结构 | |
CN202513073U (zh) | 一种绝缘筒及采用所述绝缘筒的主回路结构 | |
CN202332762U (zh) | 一种全绝缘户外弹射式熔断器 | |
CN101710546A (zh) | 高压三极交流真空接触器 | |
CN204117944U (zh) | 全绝缘全屏蔽固封体 | |
CN116418039A (zh) | 一种带熔断器及电动隔离开关的中压智能并网保护装置 | |
CN105719893A (zh) | 一种附带操作机构的真空灭弧室 | |
US3449536A (en) | Load break circuit interrupter utilizing adsorbed gas evolved from seriesconnected activated carbon | |
CN203055767U (zh) | 一种环网柜直动式真空开关装置 | |
CN102509677A (zh) | 全绝缘户外弹射式熔断器 | |
CN201629513U (zh) | 高压真空接触器及熔断器组合的中置移开式交流高压开关设备 | |
CN102426946B (zh) | 一种用于低压电器的辅助触头结构 | |
CN2747701Y (zh) | 一种sf6灭弧室 | |
CN2640018Y (zh) | 户内高压真空断路器 | |
CN114242510B (zh) | 一种卧式有载调容分接开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