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66783A - 一种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66783A
CN118166783A CN202410146167.2A CN202410146167A CN118166783A CN 118166783 A CN118166783 A CN 118166783A CN 202410146167 A CN202410146167 A CN 202410146167A CN 118166783 A CN118166783 A CN 1181667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ting
row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foundation p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4616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166783B (zh
Inventor
刘帅杨
许秀冬
陈达非
卢立楠
于宏达
任亚南
于小颖
张雷振
成学卫
李哲
贺宝全
赵纯
德静
夏云明
黄振维
赵小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Fourth Construction & Engineering Co ltd
Beij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Fourth Construction & Engineering Co ltd
Beij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Fourth Construction & Engineering Co ltd, Beij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Fourth Construction &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14616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166783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41014616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81667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81667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667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1667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667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solidation Of Soil By Introduction Of Solidifying Substances Into Soil (AREA)

Abstract

一种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包括交叉一体综合施工的新建建筑基坑支护和既有建筑的主动式地基加固。步骤包括基坑支护的施工设计、主动式地基加固的施工设计、基坑支护的支护桩施工、基坑第一次开挖、基坑支护的第一排锚固结构施工、主动式地基加固的第一排加固体施工、基坑继续向下开挖,下挖的同时监测既有建筑基础的沉降变形量,此时情况选择后续基坑施工步骤,分为完全主动式和阶段主动式。本发明通过对周边既有建筑地基加固,在支护工程施工过程中,完全主动式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对土体进行加强,是彻底的交叉施工方式,施工过程中安全性最高,阶段主动式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施工工序,经济实用。

Description

一种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既有建筑地基加固领域,特别是一种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展,老旧城区大量建筑使用年限接近设计基准期,在老旧既有建筑附近规划新建建筑时,新建建筑需要进行土护降施工,土护降的支护结构往往按设计已经可以抵抗既有建筑地基土对新建建筑基坑一侧的土侧压力。
然而随着新建建筑基坑的向下挖掘并进行新建建筑土护降施工时,近20米深的基坑导致附近既有建筑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变形,进而影响既有建筑的安全和正常使用,不均匀沉降变形也将导致既有建筑地基土对新建建筑支护的主动土压力变大,影响新建建筑的支护结构。
为避免既有建筑出现沉降变形,常用方式是对既有建筑地基进行加固。其中,预加固处理中,注浆加固处理方式较为常见。特别是针对既有建筑基础底部为砂土、粉土、人工填土等土层地基加固处理时,一般采用在既有建筑周围未动的地面表面采用垂直向下或倾斜向下的压密注浆法,在既有建筑四周对既有建筑进行注浆地基加固,建筑地基四周形成斜向加固体实现加固。而这种加固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注浆施工起始位置位于新旧建筑之间的地面表面,施工空间受限,施工不便。
二、注浆加固区域需要离既有建筑的地面较近,因此钻孔注浆时容易产生既有建筑物室内地面冒浆破坏的情况;同时既有建筑物底部给排水管或室内管道也存在进浆风险而产生堵塞的情况,对周围环境扰动程度较高,施工时会加倍影响既有建筑的正常使用。
三、垂直向下或倾斜向下的压密注浆法形成的斜向加固体的加固深度很难达到地基加固的设计深度,加固宽度很难达到既有建筑的中央部分,进行既有建筑的沉降控制时,加固体斜向导致沉降控制量监测困难。
四、新建建筑施工支护结构与注浆加固控制既有建筑的沉降为两个施工阶段,无法在出现沉降问题时及时修正。
因此急需既能控制既有建筑不均匀沉降又能实现新建建筑施工可控、适用范围广的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要解决新旧相邻建筑中,为控制既有建筑产生的沉降而进行地面传统向下压密注浆法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时,存在施工空间受限,影响既有建筑使用,加固体加固深度不够、沉降控制量监测困难,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基坑支护加固两阶段施工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新旧建筑紧邻,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结构包括交叉一体综合施工的新建建筑基坑支护施工和既有建筑的主动式地基加固施工,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施工设计:
基坑设计开挖深度:大于20米,满足基坑安全等级一级;
基坑支护形式:桩锚支护,支护结构包括钻孔灌注护坡桩、水泥搅拌止水桩、冠梁、腰梁和预应力锚索;
钻孔灌注护坡桩位于与既有建筑地基相邻一侧、沿新建建筑基坑边缘间隔施工有一排,水泥搅拌止水桩施工在相邻的钻孔灌注护坡桩之间,钻孔灌注护坡桩与水泥搅拌止水桩共同形成支护桩,冠梁沿支护桩横向依次连接各桩桩头,腰梁沿支护桩的高度方向间隔按道设置,预应力锚索在腰梁位置横向间隔成排锚入水泥搅拌止水桩内,锚入深度直至既有建筑基础的下方土体内,预应力锚索设置的排数与腰梁设置的道数一一对应,腰梁和预应力锚索共同形成锚固结构;
步骤二,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施工设计:
步骤a,确定地基加固的形式和范围:
加固形式:深孔注浆,注浆方向为对既有建筑基础的下方土体进行0度角水平分层注浆加固,注浆形成的加固体最终为顶面和底面均为平面的整体加固体;
注浆加固的范围:根据既有建筑基础的下方土体的土质情况以及既有建筑的外轮廓尺寸,确定加固范围,加固范围包括三个维度,分别为加固跨度、加固水平深度和加固竖向深度,
加固跨度大于临近新建建筑基坑边缘一侧既有建筑外轮廓的长度,
加固水平深度至少为既有建筑基础的一半宽度,
加固竖向深度根据既有建筑基础的下方土体的土质情况设计;
步骤b,深孔注浆的技术参数确定,包括设计注浆孔、选择注浆顺序和选择注浆浆液:
设计注浆孔的位置和个数:
在钻孔灌注护坡桩桩间的每根水泥搅拌止水桩上均开设注浆孔,注浆孔沿水泥搅拌止水桩的高度方向共设置有n排,n≥1,均位于第一排预应力锚索的入桩位置以下;
单孔注浆的扩散半径为固定值r,第一排注浆孔位于第一排预应力锚索的入桩位置以下固定值r处,第一排注浆孔注浆形成的第一排加固体的顶面与第一排预应力锚索的入桩位置平齐,每排注浆孔之间的竖向间距相等并且小于2r,每排相邻两个注浆孔的横向间距相等并且小于2r,以保证各排注浆孔注浆形成的加固体均位于相邻加固体的扩散半径内,加固体最终固结为一整体;
选择注浆顺序:每排注浆孔采用跳孔注浆的方式进行,每隔两个注浆孔的孔位注浆一次,每三个注浆孔设置一台钻孔注浆机,相邻注浆孔注浆时间间隔不小于24h,单孔注浆长度为10m~21m;
选择注浆浆液:水泥水玻璃双浆液注浆,改性水玻璃配合封注浆孔;
步骤三,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支护桩施工:
根据步骤一中新建建筑基坑支护设计,首先施工钻孔灌注护坡桩、水泥搅拌止水桩和冠梁,然后准备在既有建筑范围进行新建建筑基坑开挖;
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结构的第一次施工,包括新建建筑基坑第一次开挖、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第一排锚固结构以及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第一排加固体;
步骤四,新建建筑基坑第一次开挖:
基坑第一次开挖深度:根据既有建筑的基础埋深、施工现场土体地质情况以及步骤二中设计注浆孔的位置,第一次开挖的基底面为步骤二的步骤b中第一排注浆孔的位置以下适应第一排的钻孔注浆机的布设作业面;
步骤五,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第一排锚固结构施工:
第一排预应力锚索和第一道腰梁均在第一排注浆孔以上施工,保证第一排注浆孔距离第一排预应力锚索入桩位置的竖向距离为固定值r;
步骤六,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第一排加固体施工:直接在基坑第一次开挖的基底面布设钻孔注浆机,对第一排注浆孔钻机成孔,钻孔位置避开第一排预应力锚索位置,然后在注浆孔内进行注浆施工形成第一排加固体,第一排加固体与新建建筑基坑支护一体受力;
步骤七,基坑继续向下开挖,下挖的同时监测既有建筑基础的沉降变形量,此时情况选择后续基坑施工步骤,分为完全主动式和阶段主动式;
当既有建筑的沉降变形量此时已经达到安全临界值时,选择完全主动式:
步骤a,根据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各排锚固结构和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各排加固体的设计位置,由上之下先进行基坑开挖,然后依据标高采用各次开挖的基底面作为工作面,对锚固结构和加固体进行逐层交替综合施工,直至设计的各排锚固结构和n排加固体全部施工完毕;
步骤b,基坑最终开挖至设计基坑深度,完成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结构施工;
当既有建筑的沉降变形量此时还未达到安全临界值时,选择阶段主动式:
步骤c,新建建筑基坑第二次开挖:基坑继续内向下开挖,下挖的同时监测既有建筑基础的沉降变形量,在下挖过程中按设计逐排施工基坑第二次开挖深度范围内的锚固结构,当既有建筑的沉降变形量达到安全临界值时停止基坑第二次开挖;
步骤d,架设注浆操作架:第二次开挖的基底面形成注浆操作架的架设工作面,注浆操作架是架设工作面上、靠近支护桩一侧搭设的盘扣脚手架,盘扣脚手架的顶面为第二排注浆孔的作业面,位于第二排注浆孔的位置以下适应第二排的钻孔注浆机的布设位置处;盘扣脚手架的立杆步距根据每排注浆孔之间的竖向间距设计,在盘扣脚手架逐层立杆拆除降节后应能继续为后续各排注浆施工提供工作面;
步骤e,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第二排加固体施工:直接在盘扣脚手架的顶面布设第二排的钻孔注浆机,第二排注浆孔钻机成孔,钻孔位置避开各排预应力锚索位置,然后在注浆孔内进行注浆施工形成第二排加固体,第二排加固体与新建建筑基坑支护一体受力;
步骤f,注浆操作架第一次降节:分层拆除盘扣脚手架,此时盘扣脚手架的顶面为第三排注浆孔的作业面,降至第三排注浆孔以下第三排的钻孔注浆机布设位置处;
步骤g,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第三排加固体施工:直接在盘扣脚手架的顶面布设第三排的钻孔注浆机,第三排注浆孔钻机成孔,钻孔位置避开各排预应力锚索位置,然后在注浆孔内进行注浆施工形成第三排加固体,第三排加固体与新建建筑基坑支护一体受力;
步骤h,重复步骤f和步骤g,直至所有各排注浆加固体的降节分层施工完毕;
步骤i,完全拆除注浆操作架;
步骤j,新建建筑基坑第三次开挖:基坑自第二次开挖的基底面继续向下开挖直至设计基坑深度,下挖的同时监测既有建筑基础的沉降变形量,在下挖过程中按设计逐排施工基坑第三次开挖深度范围内其余排锚固结构,完成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结构施工。
n=4,其中前三排注浆孔位于第二排锚固结构以上,第四排注浆孔位于第二排锚固结构与第三排锚固结构之间,四排注浆孔注浆形成的四排加固体最终形成顶面和底面均为平面的整体加固体。
设置补浆的备用注浆孔:
在步骤j中,当监测到沉降变形量继续增大时,为了提前保证四排注浆完成后续开挖后能进行及时补浆,需要再布置两排补浆的备用注浆孔;其中,第一排备用孔位于第二排注浆孔下方,第二排备用孔位于第四排注浆孔下方;
在步骤七中,采用上孔注浆下孔成孔的方式进行备用注浆孔的成孔施工,即当第二排注浆孔和第四排注浆孔进行注浆时,在第二排注浆孔和第四排注浆孔的下侧施工各备用注浆孔。
既有建筑基础底部的土体地质情况由上至下依次为:
第一层:砂质粉土、黏质粉土层;第二层:细砂、粉砂层;第三层:粉质黏土、黏质粉土层;第四层:粉质黏土、黏质粉土层;第五层:细沙层;第六层:砂质粉土、黏质粉土层;第七层:粉质黏土、黏质粉土层;第八层:细沙层;第九层:卵石层;
步骤一中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支护深度为直至第八层细沙层;
步骤二中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加固竖向深度直至第二层细砂、粉砂层的底部。
当注浆孔位于地下水范围内时,将注浆孔的孔倾角由水平的0度角调整为斜向下的-2~-3度角。
步骤二中,
注浆浆液原材料为:水泥、水玻璃、磷酸、HPC外加剂;
注浆加固形式:采用后退式注浆,从孔底自内而外进行注浆,边注浆钻杆边往后退,每次后退长度为40cm;钻杆回抽幅度:5~8cm/min;
注浆速度:每分钟不大于20~40L;
注浆压力:在第二层细砂、粉砂层中注浆压力控制在0.3 MPa~0.8MPa,
浆液凝结时间:水泥水玻璃双浆液:120s~30min;改性水玻璃:4~10秒;
每次注浆结束标准:采用少量多次的注浆方式,达到设计注浆量即结束注浆。
步骤二中,注浆的扩散半径为固定值r=750mm,第一排注浆孔位于第一排预应力锚索入桩位置以下固定值750mm处,每排注浆孔之间的竖向间距相等等于1200mm,每排相邻两注浆孔的横向间距相等等于1400mm,第一排注浆孔注浆形成的第一排加固体的顶面与第一排预应力锚索入桩的位置平齐,距离既有建筑基础的底面距离大于1000m。
步骤二中,注浆加固的技术参数还包括每个注浆孔的注浆量:
计算公式:加固土体注浆量Q=ALnαβ,式中:
A—加固土体面积,单位:平方米;
L—加固土体长度、深度,单位:米;
α—地层填充系数:
β—浆液消耗系数;
n—地层孔隙率,根据地勘报告显示注浆位置的地层孔隙率。
步骤七中,既有建筑沉降变形量的安全临界值为以下各标准值的70%;
地表沉降控制标准:地表总沉降量允许值为30mm;
建筑物沉降倾斜控制标准:建筑物允许最大沉降值不大于20mm;
建筑物沉降:变形允许值为15mm,1mm/每天;
建筑物倾斜:变形允许值为≤0.001,倾斜是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监测频率为:开始注浆时,1~2次/天;当每排注浆完成后开始下一排注浆,1次/2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将既有建筑基础加固结构与新建建筑支护结构之间通过改变施工方法,形成一种新旧相邻建筑之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结构。
一、既有建筑基础的加固设计在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一侧进行水平注浆施工,基坑内可施工范围大,施工空间不受限,施工方便;地基加固的设计深度和加固宽度易实现,进行既有建筑的沉降控制时,加固体形为加固体,顶面与底面均为平面,加固体的注浆量方便计算,沉降控制量监测准确。
二、新建建筑施工支护结构与注浆加固控制既有建筑的沉降在施工阶段进行交替,出现沉降问题时可及时修正;
为避免加固施工离既有建筑的地面较近,采用第一次基坑开挖的基底做作业面,将既有基础注浆加固施工中最重要的第一次加固位置设计在第一道腰梁以下,设计注浆扩散半径,保证第一道加固体的顶面与第一排锚索入桩位置平齐,使得第一次加固体与新建建筑支护在此位置整体受力形成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结构,由于离既有建筑的地面最近,从物理角度改善土质性质,从而使地基能够承受既有建筑的负荷,适应附近新建工程基坑开挖时减少对其造成扰动的需要,是保证深基坑后续开挖的第一道防沉降加固措施,解决对周围环境扰动程度较高,施工时会加倍影响既有建筑的正常使用的问题。
三,在第一道防沉降加固措施的保护下,边监测边施工新建建筑支护结构,然后根据沉降量的监测情况,选择后续施工步骤,适应不同的施工工况。
完全主动式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对土体进行加强,是一种彻底的交叉施工方式,施工过程中安全性最高;
阶段主动式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施工工序,比较经济实用:
阶段主动式完成第二次基坑开挖,然后在该次基坑开挖的基底做作业面,根据其余的注浆孔位,搭设注浆操作平台,借助该平台,实现了对其余水平多排注浆加固的施工。第二次基坑内水平多排分步注浆加固过程中,注浆压力、注浆量等关键指标可控,可避免对既有建筑地基二次扰动,进一步减小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在第二次基坑内施作的注浆加固体与支护结构共同形成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结构,通过对周边既有建筑地基加固,在支护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稳定,控制不均匀沉降,达到了地基加固的效果,是保证深基坑后续开挖的第二道防沉降加固措施。
四,通过注浆管将特定的注浆液注入既有建筑地基底部的地层中,较好提高了既有建筑地基土体的密实度和整体性。采用后退式注浆工艺,钻进成孔后,连接注浆管和钻杆,从孔底自内而外进行注浆,边注浆边退钻杆。利用液压的物理原理,将浆液注入既有建筑地基底部的地层中,浆液以填充、渗透或挤密等方式在土体中流动,一定时间后,浆液凝结填充空隙或裂缝,通过压力将浆液注入土体中,在土体中形成空间网状结构骨架,将原来松散的土体结成一个密实度高的整体,提高土体密实度和整体性,减少沉降,这种注浆加固方法,适用于对砂土、粉土、人工填土等基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施工方法的完成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注浆加固范围和实施例二注浆操作架布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注浆孔设计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注浆孔设计的侧面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施工方法步骤五的施工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施工方法步骤六的施工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步骤a的第二次开挖的基底面。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步骤a的第三次开挖的基底面。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步骤a的第四次开挖的基底面。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步骤a的第五次开挖的基底面。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步骤a的第六次开挖的基底面。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步骤a的第七次开挖的基底面。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步骤e施工完成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步骤j施工完成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步骤h施工完成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步骤i施工完成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步骤j施工完成示意图。
图19是支护桩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钻孔灌注护坡桩、2-水泥搅拌止水桩、3-冠梁、
4-腰梁、41-第一道腰梁、
5-预应力锚索、51-第一排预应力锚索、52-第二排预应力锚索、53-第三排预应力锚索、54-第四排预应力锚索、55-第五排预应力锚索、
6-新建建筑基坑、61-第一次开挖的基底面、62-第二次开挖的基底面、63-第三次开挖的基底面、64-第四次开挖的基底面、65-第五次开挖的基底面、66-第六次开挖的基底面、67-第七次开挖的基底面、
7-既有建筑基础、
8-注浆孔、81-第一排注浆孔、82-第二排注浆孔、83-第三排注浆孔、84-第四排注浆孔、
9-整体加固体、91-第一排加固体、92-第二排加固体、93-第三排加固体、94-第四排加固体、
10-钻孔注浆机、11-注浆操作架、12-备用注浆孔、13-既有建筑轮廓线、
A-人工堆积房渣土、碎石填土层、B-砂质粉土、黏质粉土层、C-细砂、粉砂层、D-粉质黏土、黏质粉土层、E-细沙层、F-卵石层。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所示,既有建筑为教学楼,既有建筑轮廓线13如图所示,既有建筑基础7底部的土体地质情况由上至下依次为:
第一层:砂质粉土、黏质粉土层B;第二层:细砂、粉砂层C;第三层:粉质黏土、黏质粉土层D;第四层:粉质黏土、黏质粉土层D;第五层:细沙层E;第六层:砂质粉土、黏质粉土层B;第七层:粉质黏土、黏质粉土层D;第八层:细沙层E;第九层:卵石层F。
第一层以上还有厚度为2600mm~3500mm的人工堆积房渣土、碎石填土层A;第一层砂质粉土、黏质粉土层B的厚度为4000mm左右;第二层细砂、粉砂层C的厚度为1300mm~2200mm;第三层粉质黏土、黏质粉土层D的厚度为1000mm。
本次注浆主要加固范围为第二层细砂、粉砂层C以上。
根据既有建筑勘察结果,埋深40m范围内主要分布3层地下水,各层地下水类型、水位埋深及标高如下:
台地潜水:稳定水位埋深:7.00~8.10m,稳定水位标高:40.99~42.41m;
层间水:稳定水位埋深:14.50m,稳定水位标高:34.59m;
具承压型层间水:稳定水位埋深:20.30~22.90m,稳定水位标高:26.19~29.11m。
这种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新旧建筑紧邻,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结构包括交叉一体综合施工的新建建筑基坑支护施工和既有建筑的主动式地基加固施工,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施工设计:
基坑设计开挖深度:大于20米,满足基坑安全等级一级;
参见图1-5所示,基坑支护形式:桩锚支护,支护结构包括钻孔灌注护坡桩1、水泥搅拌止水桩2、冠梁3、腰梁4和预应力锚索5;
钻孔灌注护坡桩1位于与既有建筑地基相邻一侧、沿新建建筑基坑6边缘间隔施工有一排,水泥搅拌止水桩2施工在相邻的钻孔灌注护坡桩1之间,参见图2-4、19所示,钻孔灌注护坡桩1与水泥搅拌止水桩2共同形成支护桩,冠梁3沿支护桩横向依次连接各桩桩头,腰梁4沿支护桩的高度方向间隔按道设置,预应力锚索5在腰梁4位置横向间隔成排锚入水泥搅拌止水桩2内,锚入深度直至既有建筑基础7的下方土体内,预应力锚索5设置的排数与腰梁4设置的道数一一对应,腰梁4和预应力锚索5共同形成锚固结构。本实施例中,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支护深度为直至第八层细沙层,锚固结构共五排,预应力锚索分别为第一排预应力锚索51、第二排预应力锚索52、第三排预应力锚索53、第四排预应力锚索54和第五排预应力锚索55。
步骤二,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施工设计:
步骤a,确定地基加固的形式和范围:
加固形式:深孔注浆,注浆方向为对既有建筑基础的下方土体进行0度角水平分层注浆加固,注浆形成的加固体最终为顶面和底面均为平面的整体加固体9;
本实施例中,深孔注浆主要是通过注浆管把水泥和水玻璃浆液通过注浆泵注入到地层中,浆液以填充、渗透、挤密等方式挤密土体,达到土体加固的目的。
钻孔注浆装置:采用ZLJ-1200型钻机成孔,钻杆采用直径42mm的中空钻杆,单根长度2.0m,钻杆后端设置混合器、合金钻头。钻机按照指定的位置就位,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孔位图进行钻进钻机不得移位。钻进成孔:按注浆长度及注浆范围要求,要严格掌握钻杆深度,要慢速运转,掌握地层对钻机的影响情况,以确定该地层条件下的钻进参数,钻孔过程中要避开锚索的位置。
注浆加固的范围:根据既有建筑基础7的下方土体的土质情况以及既有建筑的外轮廓尺寸,确定加固范围,加固范围包括三个维度,分别为加固跨度、加固水平深度和加固竖向深度。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3所示,加固跨度大于临近新建建筑基坑边缘一侧既有建筑外轮廓的长度,教室自教室西侧至东侧长度60m,因此加固范围的长度为65m。
加固水平深度至少为既有建筑基础7的一半宽度,宽度最大为21m,宽度最小为10m。
加固竖向深度根据既有建筑基础7的下方土体的土质情况设计;本实施例中,加固竖向深度为教学楼基础底部至第二层细砂、粉砂层的底部,深度约7m。
步骤b,深孔注浆的技术参数确定,包括设计注浆孔、选择注浆顺序和选择注浆浆液:
设计注浆孔的位置和个数:
在钻孔灌注护坡桩1桩间的每根水泥搅拌止水桩2上均开设注浆孔8,注浆孔8沿水泥搅拌止水桩2的高度方向共设置有n排,n≥1,均位于第一排预应力锚索51的入桩位置以下;
参见图1、3-5所示,本实施例中,n=4,注浆孔8分别为:第一排注浆孔81、第二排注浆孔82、第三排注浆孔83、第四排注浆孔84。其中前三排注浆孔位于第二排锚固结构以上,第四排注浆孔84位于第二排锚固结构与第三排锚固结构之间,四排注浆孔注浆形成的四排加固体最终形成顶面和底面均为平面的整体加固体9,各排加固体分别为:第一排加固体91、第二排加固体92、第三排加固体93和第四排加固体94。
单孔注浆的扩散半径为固定值r,第一排注浆孔81位于第一排预应力锚索51的入桩位置以下固定值r处,第一排注浆孔81注浆形成的第一排加固体91的顶面与第一排预应力锚索51的入桩位置平齐,每排注浆孔8之间的竖向间距相等并且小于2r,每排相邻两个注浆孔8的横向间距相等并且小于2r,以保证各排注浆孔注浆形成的加固体均位于相邻加固体的扩散半径内,加固体最终固结为一整体。
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注浆的扩散半径为固定值r=750mm,第一排注浆孔位于第一排预应力锚索入桩位置以下固定值750mm处,每排注浆孔之间的竖向间距相等等于1200mm,每排相邻两注浆孔的横向间距相等等于1400mm,第一排注浆孔注浆形成的第一排加固体的顶面与第一排预应力锚索入桩的位置平齐,距离既有建筑基础的底面距离大于1000m。
选择注浆顺序:每排注浆孔采用跳孔注浆的方式进行,每隔两个注浆孔的孔位注浆一次,每三个注浆孔设置一台钻孔注浆机10,相邻注浆孔注浆时间间隔不小于24h,单孔注浆长度为10m~21m;跳孔主要是为了注浆过程中避免应力集中释放,防止串浆保证锚喷面稳定,注浆过程中安排专人进行监控量测。
本实施例中,每排注浆孔共设计45个,设置四台钻孔注浆机10同时进行注浆。
选择注浆浆液:水泥水玻璃双浆液注浆,改性水玻璃配合封注浆孔。
本实施例中,注浆浆液原材料为:水泥、水玻璃、磷酸、HPC外加剂。
具体的,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玻璃40°Be´、磷酸浓度90%、HPC外加剂。
水泥水玻璃双浆液材料参数表:
原液水玻璃浓度:40°Be’;稀释后水玻璃浓度:20°Be’;水泥浆比例:1:1;凝胶时间:120秒。
改性水玻璃注浆材料参数表:
原液水玻璃浓度:40°Be’,稀释后水玻璃浓度:20°Be’;磷酸稀释液比重:1.05;凝胶时间:4~10秒。
HPC水泥浆材料参数表:
水灰比:1:1,HPC外加剂掺量:15%,凝胶时间:25分钟。
HPC外加剂和普硅水泥混合配制成注浆料,配制比例1.5:10,水料比1:0.4。
注浆加固的形式:采用后退式注浆,从孔底自内而外进行注浆,边注浆钻杆边往后退,每次后退长度为40cm;钻杆回抽幅度:5~8cm/min。钻机钻进至设计深度后,用SYB140/6-15双液注浆泵。
注浆速度:每分钟不大于20~40L。
注浆压力:在第二层细砂、粉砂层中注浆压力控制在0.3 MPa~0.8MPa。
浆液凝结时间:水泥水玻璃双浆液:120s~30min;改性水玻璃:4~10秒。
每次注浆结束标准:注浆过程中控制注浆量,采用少量多次的注浆方式,达到设计注浆量即结束注浆。
注浆加固的技术参数还包括每个注浆孔的注浆量:
计算公式:加固土体注浆量Q=ALnαβ,式中:
A—加固土体面积,单位:平方米;
L—加固土体长度、深度,单位:米;
α—地层填充系数:
β—浆液消耗系数;
n—地层孔隙率,根据地勘报告显示注浆位置的地层孔隙率。
本实施例中,根据地勘报告显示地层孔隙率为38%,注浆加固土体量的高度为5100mm,加固范围的水平深度分别有10m和21m两个区域,东西向总长为65m,加固土体积约5100m3
实际施工中,注浆加固的技术参数均需通过前期试验确定,并按所处土层进行调整。
当注浆孔位于地下水范围内时,将注浆孔的孔倾角由水平的0度角调整为斜向下的-2~-3度角。本申请中第三、四排位于地下水范围内,钻孔有可能涌水涌砂的可能,因此将钻孔角度调整为-2度~-3度角。
当注浆孔位于应急井的两侧与其相邻时:
注浆浆液:采用快凝的改性水玻璃浆液。
注浆频率:控制压力,注浆过程中边注边停,确保应急井的正常使用。
注浆与井内控制:注浆过程中应急井启动潜水泵抽排水,当发现排水中含注浆浆液时立即关泵停止注浆。
控制浆液的凝胶时间和扩散范围,将检查井周边用注浆加固体进行保护。
现场注浆过程中孔口出现溢浆现象,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
A.轻微溢浆,在孔口堵塞棉纱进行封堵;
B.明显溢浆,调整注入浆液为改性水玻璃进行封孔;
C.大量溢浆,采取间歇注浆,并配合改性水玻璃进行封孔。
步骤三,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支护桩施工:
根据步骤一中新建建筑基坑支护设计,首先施工钻孔灌注护坡桩1、水泥搅拌止水桩2和冠梁3,然后准备在既有建筑范围进行新建建筑基坑6开挖;
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结构的第一次施工,包括新建建筑基坑第一次开挖、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第一排锚固结构以及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第一排加固体91。
步骤四,新建建筑基坑第一次开挖:
基坑第一次开挖深度:根据既有建筑的基础埋深、施工现场土体地质情况以及步骤二中设计注浆孔的位置,第一次开挖的基底面61为步骤二的步骤b中第一排注浆孔81的位置以下适应第一排的钻孔注浆机10的布设作业面。
步骤五,参见图6所示,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第一排锚固结构施工:
第一排预应力锚索51和第一道腰梁41均在第一排注浆孔81以上施工,保证第一排注浆孔81距离第一排预应力锚索51入桩位置的竖向距离为固定值r。
步骤六,参见图7所示,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第一排加固体施工:直接在基坑第一次开挖的基底面61布设钻孔注浆机10,对第一排注浆孔钻机成孔,钻孔位置避开第一排预应力锚索51位置,然后在注浆孔内进行注浆施工形成第一排加固体91,第一排加固体91与新建建筑基坑支护一体受力。
距离地面最近的第一排注浆孔81,注浆过程采用低压慢注的方式确保浆液的均匀扩散。
步骤七,基坑继续向下开挖,下挖的同时监测既有建筑基础的沉降变形量,此时情况选择后续基坑施工步骤,分为完全主动式和阶段主动式。
实施例一,当既有建筑的沉降变形量此时已经达到安全临界值时,选择完全主动式:
步骤a,根据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各排锚固结构和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各排加固体的设计位置,由上之下先进行基坑开挖,然后依据标高采用各次开挖的基底面作为工作面,对锚固结构和加固体进行逐层交替综合施工,直至设计的各排锚固结构和n排加固体全部施工完毕。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8所示,首先进行第二次基坑开挖,直至第二次开挖的基底面62,然后直接在第二次开挖的基底面62布设钻孔注浆机10,对第二排注浆孔82钻机成孔,钻孔位置避开第一排预应力锚索51位置。然后在注浆孔内进行注浆施工形成第二排加固体92,第二排加固体92与第一排加固体91和新建建筑基坑支护一体受力。参见图9所示,然后进行第三次基坑开挖,直至第三次开挖的基底面63,然后直接在第三次开挖的基底面63布设钻孔注浆机10,对第三排注浆孔83钻机成孔,钻孔位置避开第一排预应力锚索51位置,然后在注浆孔内进行注浆施工形成第三排加固体93,第三排加固体93与第一排加固体91、第二排加固体92以及新建建筑基坑支护一体受力。参见图10所示,然后进行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第二排锚固结构施工:进行第四次基坑开挖,直至第四次开挖的基底面64,然后直接在第四次开挖的基底面64施工第二排预应力锚索52。参见图11所示,然后进行第五次基坑开挖,直至第五次开挖的基底面65,然后直接在第五次开挖的基底面65布设钻孔注浆机10,对第四排注浆孔84钻机成孔,钻孔位置避开第一排预应力锚索51和第二排预应力锚索52位置,然后在注浆孔内进行注浆施工形成第四排加固体94,第四排加固体94与其余加固体以及新建建筑基坑支护一体受力。参见图12-13所示,然后进行第六次基坑开挖和第七次基坑开挖,参见图12所示,第六次开挖的基底面66上施工第三排预应力锚索53,参见图13所示,第七次开挖的基底面67上施工第四排预应力锚索54和第五排预应力锚索55。
步骤b,参见图1所示,基坑最终开挖至设计基坑深度,完成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结构施工。
实施例二,当既有建筑的沉降变形量此时还未达到安全临界值时,选择阶段主动式:
步骤c,新建建筑基坑第二次开挖:基坑继续内向下开挖,下挖的同时监测既有建筑基础的沉降变形量,在下挖过程中按设计逐排施工基坑第二次开挖深度范围内的锚固结构,本实施例中,当施工第四排预应力锚后,既有建筑的沉降变形量达到安全临界值,停止基坑第二次开挖。
步骤d,参见图14所示,架设注浆操作架:第二次开挖的基底面62形成注浆操作架11的架设工作面,注浆操作架11是架设工作面上、靠近支护桩一侧搭设的盘扣脚手架,盘扣脚手架的顶面为第二排注浆孔82的作业面,位于第二排注浆孔82的位置以下适应第二排的钻孔注浆机10的布设位置处;盘扣脚手架的立杆步距根据每排注浆孔之间的竖向间距设计,在盘扣脚手架逐层立杆拆除降节后应能继续为后续各排注浆施工提供工作面。
步骤e,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第二排加固体施工:直接在盘扣脚手架的顶面布设第二排的钻孔注浆机10,第二排注浆孔钻机成孔,钻孔位置避开各排预应力锚索位置,然后在注浆孔内进行注浆施工形成第二排加固体92,第二排加固体92与新建建筑基坑支护一体受力。
步骤f,参见图15所示,注浆操作架第一次降节:分层拆除盘扣脚手架,此时盘扣脚手架的顶面为第三排注浆孔83的作业面,降至第三排注浆孔83以下第三排的钻孔注浆机10布设位置处。
步骤g,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第三排加固体施工:直接在盘扣脚手架的顶面布设第三排的钻孔注浆机10,第三排注浆孔钻机成孔,钻孔位置避开各排预应力锚索位置,然后在注浆孔内进行注浆施工形成第三排加固体93,第三排加固体93与新建建筑基坑支护一体受力。
步骤h,参见图16所示,重复步骤f和步骤g,注浆操作架第二次降节:此时盘扣脚手架的顶面为第四排注浆孔84的作业面,降至第四排注浆孔84以下第四排的钻孔注浆机10布设位置处,第四排注浆孔钻机成孔,钻孔位置避开各排预应力锚索位置,然后在注浆孔内进行注浆施工形成第四排加固体94,第四排加固体94与新建建筑基坑支护一体受力,所有各排注浆加固体的降节分层施工完毕。
步骤i,参见图17所示,完全拆除注浆操作架11。
步骤j,参见图18所示,新建建筑基坑第三次开挖:基坑自第二次开挖的基底面62继续向下开挖直至设计基坑深度,下挖的同时监测既有建筑基础的沉降变形量,在下挖过程中按设计逐排施工基坑第三次开挖深度范围内其余排锚固结构。本实施例中,首先在第三次开挖的基底面63上施工第五排锚固结构;然后继续开挖直至设计基坑深度,参见图1所示,完成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结构施工。
设置补浆的备用注浆孔:
在步骤j中,当监测到沉降变形量继续增大时,为了提前保证四排注浆完成后续开挖后能进行及时补浆,需要再布置两排补浆的备用注浆孔12;其中,第一排备用孔位于第二排注浆孔82下方,第二排备用孔位于第四排注浆孔84下方;
采用上孔注浆下孔成孔的方式进行备用注浆孔12的成孔施工,即当第二排注浆孔82和第四排注浆孔84进行注浆时,在第二排注浆孔82和第四排注浆孔84的下侧施工各备用注浆孔,长度为6m。
步骤七中,既有建筑沉降变形量的安全临界值为以下各标准值的70%;
地表沉降控制标准:地表总沉降量允许值为30mm;
建筑物沉降倾斜控制标准:建筑物允许最大沉降值不大于20mm;
建筑物沉降:变形允许值为15mm,1mm/每天;
建筑物倾斜:变形允许值为≤0.001,倾斜是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监测频率为:开始注浆时,1~2次/天;当每排注浆完成后开始下一排注浆,1次/2天。

Claims (9)

1.一种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新旧建筑紧邻,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结构包括交叉一体综合施工的新建建筑基坑支护施工和既有建筑的主动式地基加固施工,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施工设计:
基坑设计开挖深度:大于20米,满足基坑安全等级一级;
基坑支护形式:桩锚支护,支护结构包括钻孔灌注护坡桩(1)、水泥搅拌止水桩(2)、冠梁(3)、腰梁(4)和预应力锚索(5);
钻孔灌注护坡桩(1)位于与既有建筑地基相邻一侧、沿新建建筑基坑(6)边缘间隔施工有一排,水泥搅拌止水桩(2)施工在相邻的钻孔灌注护坡桩(1)之间,钻孔灌注护坡桩(1)与水泥搅拌止水桩(2)共同形成支护桩,冠梁(3)沿支护桩横向依次连接各桩桩头,腰梁(4)沿支护桩的高度方向间隔按道设置,预应力锚索(5)在腰梁(4)位置横向间隔成排锚入水泥搅拌止水桩(2)内,锚入深度直至既有建筑基础(7)的下方土体内,预应力锚索(5)设置的排数与腰梁(4)设置的道数一一对应,腰梁(4)和预应力锚索(5)共同形成锚固结构;
步骤二,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施工设计:
步骤a,确定地基加固的形式和范围:
加固形式:深孔注浆,注浆方向为对既有建筑基础的下方土体进行0度角水平分层注浆加固,注浆形成的加固体最终为顶面和底面均为平面的整体加固体(9);
注浆加固的范围:根据既有建筑基础(7)的下方土体的土质情况以及既有建筑的外轮廓尺寸,确定加固范围,加固范围包括三个维度,分别为加固跨度、加固水平深度和加固竖向深度,
加固跨度大于临近新建建筑基坑边缘一侧既有建筑外轮廓的长度,
加固水平深度至少为既有建筑基础(7)的一半宽度,
加固竖向深度根据既有建筑基础(7)的下方土体的土质情况设计;
步骤b,深孔注浆的技术参数确定,包括设计注浆孔、选择注浆顺序和选择注浆浆液:
设计注浆孔的位置和个数:
在钻孔灌注护坡桩(1)桩间的每根水泥搅拌止水桩(2)上均开设注浆孔(8),注浆孔(8)沿水泥搅拌止水桩(2)的高度方向共设置有n排,n≥1,均位于第一排预应力锚索(51)的入桩位置以下;
单孔注浆的扩散半径为固定值r,第一排注浆孔(81)位于第一排预应力锚索(51)的入桩位置以下固定值r处,第一排注浆孔(81)注浆形成的第一排加固体(91)的顶面与第一排预应力锚索(51)的入桩位置平齐,每排注浆孔(8)之间的竖向间距相等并且小于2r,每排相邻两个注浆孔(8)的横向间距相等并且小于2r,以保证各排注浆孔注浆形成的加固体均位于相邻加固体的扩散半径内,加固体最终固结为一整体;
选择注浆顺序:每排注浆孔采用跳孔注浆的方式进行,每隔两个注浆孔的孔位注浆一次,每三个注浆孔设置一台钻孔注浆机(10),相邻注浆孔注浆时间间隔不小于24h,单孔注浆长度为10m~21m;
选择注浆浆液:水泥水玻璃双浆液注浆,改性水玻璃配合封注浆孔;
步骤三,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支护桩施工:
根据步骤一中新建建筑基坑支护设计,首先施工钻孔灌注护坡桩(1)、水泥搅拌止水桩(2)和冠梁(3),然后准备在既有建筑范围进行新建建筑基坑(6)开挖;
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结构的第一次施工,包括新建建筑基坑第一次开挖、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第一排锚固结构以及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第一排加固体(91);
步骤四,新建建筑基坑第一次开挖:
基坑第一次开挖深度:根据既有建筑的基础埋深、施工现场土体地质情况以及步骤二中设计注浆孔的位置,第一次开挖的基底面(61)为步骤二的步骤b中第一排注浆孔(81)的位置以下适应第一排的钻孔注浆机(10)的布设作业面;
步骤五,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第一排锚固结构施工:
第一排预应力锚索(51)和第一道腰梁(41)均在第一排注浆孔(81)以上施工,保证第一排注浆孔(81)距离第一排预应力锚索(51)入桩位置的竖向距离为固定值r;
步骤六,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第一排加固体施工:直接在基坑第一次开挖的基底面(61)布设钻孔注浆机(10),对第一排注浆孔钻机成孔,钻孔位置避开第一排预应力锚索(51)位置,然后在注浆孔内进行注浆施工形成第一排加固体(91),第一排加固体(91)与新建建筑基坑支护一体受力;
步骤七,基坑继续向下开挖,下挖的同时监测既有建筑基础的沉降变形量,此时情况选择后续基坑施工步骤,分为完全主动式和阶段主动式;
当既有建筑的沉降变形量此时已经达到安全临界值时,选择完全主动式:
步骤a,根据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各排锚固结构和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各排加固体的设计位置,由上之下先进行基坑开挖,然后依据标高采用各次开挖的基底面作为工作面,对锚固结构和加固体进行逐层交替综合施工,直至设计的各排锚固结构和n排加固体全部施工完毕;
步骤b,基坑最终开挖至设计基坑深度,完成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结构施工;
当既有建筑的沉降变形量此时还未达到安全临界值时,选择阶段主动式:
步骤c,新建建筑基坑第二次开挖:基坑继续内向下开挖,下挖的同时监测既有建筑基础的沉降变形量,在下挖过程中按设计逐排施工基坑第二次开挖深度范围内的锚固结构,当既有建筑的沉降变形量达到安全临界值时停止基坑第二次开挖;
步骤d,架设注浆操作架:第二次开挖的基底面(62)形成注浆操作架(11)的架设工作面,注浆操作架(11)是架设工作面上、靠近支护桩一侧搭设的盘扣脚手架,盘扣脚手架的顶面为第二排注浆孔(82)的作业面,位于第二排注浆孔(82)的位置以下适应第二排的钻孔注浆机(10)的布设位置处;盘扣脚手架的立杆步距根据每排注浆孔之间的竖向间距设计,在盘扣脚手架逐层立杆拆除降节后应能继续为后续各排注浆施工提供工作面;
步骤e,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第二排加固体施工:直接在盘扣脚手架的顶面布设第二排的钻孔注浆机(10),第二排注浆孔钻机成孔,钻孔位置避开各排预应力锚索位置,然后在注浆孔内进行注浆施工形成第二排加固体(92),第二排加固体(92)与新建建筑基坑支护一体受力;
步骤f,注浆操作架第一次降节:分层拆除盘扣脚手架,此时盘扣脚手架的顶面为第三排注浆孔(83)的作业面,降至第三排注浆孔(83)以下第三排的钻孔注浆机(10)布设位置处;
步骤g,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第三排加固体施工:直接在盘扣脚手架的顶面布设第三排的钻孔注浆机(10),第三排注浆孔钻机成孔,钻孔位置避开各排预应力锚索位置,然后在注浆孔内进行注浆施工形成第三排加固体(93),第三排加固体(93)与新建建筑基坑支护一体受力;
步骤h,重复步骤f和步骤g,直至所有各排注浆加固体的降节分层施工完毕;
步骤i,完全拆除注浆操作架(11);
步骤j,新建建筑基坑第三次开挖:基坑自第二次开挖的基底面(62)继续向下开挖直至设计基坑深度,下挖的同时监测既有建筑基础的沉降变形量,在下挖过程中按设计逐排施工基坑第三次开挖深度范围内其余排锚固结构,完成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结构施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n=4,其中前三排注浆孔位于第二排锚固结构以上,第四排注浆孔(84)位于第二排锚固结构与第三排锚固结构之间,四排注浆孔注浆形成的四排加固体最终形成顶面和底面均为平面的整体加固体(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补浆的备用注浆孔:
在步骤j中,当监测到沉降变形量继续增大时,为了提前保证四排注浆完成后续开挖后能进行及时补浆,需要再布置两排补浆的备用注浆孔(12);其中,第一排备用孔位于第二排注浆孔(82)下方,第二排备用孔位于第四排注浆孔(84)下方;
在步骤七中,采用上孔注浆下孔成孔的方式进行备用注浆孔(12)的成孔施工,即当第二排注浆孔(82)和第四排注浆孔(84)进行注浆时,在第二排注浆孔(82)和第四排注浆孔(84)的下侧施工各备用注浆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既有建筑基础底部的土体地质情况由上至下依次为:
第一层:砂质粉土、黏质粉土层;第二层:细砂、粉砂层;第三层:粉质黏土、黏质粉土层;第四层:粉质黏土、黏质粉土层;第五层:细沙层;第六层:砂质粉土、黏质粉土层;第七层:粉质黏土、黏质粉土层;第八层:细沙层;第九层:卵石层;
步骤一中新建建筑基坑支护的支护深度为直至第八层细沙层;
步骤二中既有建筑主动式地基加固的加固竖向深度直至第二层细砂、粉砂层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注浆孔位于地下水范围内时,将注浆孔的孔倾角由水平的0度角调整为斜向下的-2~-3度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
注浆浆液原材料为:水泥、水玻璃、磷酸、HPC外加剂;
注浆加固形式:采用后退式注浆,从孔底自内而外进行注浆,边注浆钻杆边往后退,每次后退长度为40cm;钻杆回抽幅度:5~8cm/min;
注浆速度:每分钟不大于20~40L;
注浆压力:在第二层细砂、粉砂层中注浆压力控制在0.3 MPa~0.8MPa,
浆液凝结时间:水泥水玻璃双浆液:120s~30min;改性水玻璃:4~10秒;
每次注浆结束标准:采用少量多次的注浆方式,达到设计注浆量即结束注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二中,注浆的扩散半径为固定值r=750mm,第一排注浆孔位于第一排预应力锚索入桩位置以下固定值750mm处,每排注浆孔之间的竖向间距相等等于1200mm,每排相邻两注浆孔的横向间距相等等于1400mm,第一排注浆孔注浆形成的第一排加固体的顶面与第一排预应力锚索入桩的位置平齐,距离既有建筑基础的底面距离大于1000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注浆加固的技术参数还包括每个注浆孔的注浆量:
计算公式:加固土体注浆量Q=ALnαβ,式中:
A—加固土体面积,单位:平方米;
L—加固土体长度、深度,单位:米;
α—地层填充系数:
β—浆液消耗系数;
n—地层孔隙率,根据地勘报告显示注浆位置的地层孔隙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七中,既有建筑沉降变形量的安全临界值为以下各标准值的70%;
地表沉降控制标准:地表总沉降量允许值为30mm;
建筑物沉降倾斜控制标准:建筑物允许最大沉降值不大于20mm;
建筑物沉降:变形允许值为15mm,1mm/每天;
建筑物倾斜:变形允许值为≤0.001,倾斜是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监测频率为:开始注浆时,1~2次/天;当每排注浆完成后开始下一排注浆,1次/2天。
CN202410146167.2A 2024-02-02 一种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 Active CN1181667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46167.2A CN118166783B (zh) 2024-02-02 一种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46167.2A CN118166783B (zh) 2024-02-02 一种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66783A true CN118166783A (zh) 2024-06-11
CN118166783B CN118166783B (zh) 2024-07-16

Family

ID=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2133A (zh) * 2006-08-07 2008-02-13 黎志中 一种加固并提高基坑被动土压力的方法
CN109457710A (zh) * 2018-12-26 2019-03-12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素填土深基坑复合式土钉墙及支护施工方法
CN212641473U (zh) * 2020-07-01 2021-03-02 中建一局集团第三建筑有限公司 邻近既有建筑的基坑支护结构
CN114892674A (zh) * 2022-05-27 2022-08-12 中铁二院成都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临近既有建筑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DE202022104117U1 (de) * 2022-07-21 2022-08-25 China Railway Liuyuan Group Co., Ltd. Ein mit Pfählen und Rohren kombiniertes Tiefbaugrubenstützwerk, das die Behandlung von Hohlräumen berücksichtigen kann
CN115012426A (zh) * 2022-06-13 2022-09-06 山东建材勘察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既有电线杆四周全开挖时的钢管桩支护及施工方法
CN217438921U (zh) * 2022-06-02 2022-09-16 浙江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 一种保护开挖基坑旁侧隧道的锚杆和隔离桩组合加固结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2133A (zh) * 2006-08-07 2008-02-13 黎志中 一种加固并提高基坑被动土压力的方法
CN109457710A (zh) * 2018-12-26 2019-03-12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素填土深基坑复合式土钉墙及支护施工方法
CN212641473U (zh) * 2020-07-01 2021-03-02 中建一局集团第三建筑有限公司 邻近既有建筑的基坑支护结构
CN114892674A (zh) * 2022-05-27 2022-08-12 中铁二院成都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临近既有建筑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7438921U (zh) * 2022-06-02 2022-09-16 浙江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 一种保护开挖基坑旁侧隧道的锚杆和隔离桩组合加固结构
CN115012426A (zh) * 2022-06-13 2022-09-06 山东建材勘察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既有电线杆四周全开挖时的钢管桩支护及施工方法
DE202022104117U1 (de) * 2022-07-21 2022-08-25 China Railway Liuyuan Group Co., Ltd. Ein mit Pfählen und Rohren kombiniertes Tiefbaugrubenstützwerk, das die Behandlung von Hohlräumen berücksichtigen kan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12162B (zh) 一种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施工方法
CN106759379A (zh) 一种基坑不对称止水帷幕的施工方法
CN108797598A (zh) 一种深基坑中预应力支撑的施工工艺
CN110984171A (zh) 一种钢管桩注浆结合腰梁锚杆支护方法
CN110735436A (zh) 一种路堑岩质边坡加固结构
CN112593943A (zh) 一种厚含水回填土层中的立井井颈段井壁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2900468A (zh) 一种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桥梁基础施工方法
CN115539048A (zh) 一种用于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施工方法
CN102235007B (zh) 上钉下桩组合的深基支护方法
CN109322311B (zh) 基于预制地下连续墙结构的装配式支护结构施工工艺
CN114411761A (zh) 一种新建建筑施工时对拟建地铁隧道的超前预支护体系及预支护施工方法
CN113293773A (zh) 一种基坑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07740425A (zh) 旋抛锚索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8166783B (zh) 一种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
CN110924401A (zh) 一种搅拌桩与灌注桩联合成拱承载的施工基坑支护方式
CN113266019B (zh) 一种基坑钢管支撑体系的施工工法
CN115717397A (zh) 拉森钢板桩与预应力锚索组合支护施工方法
CN115748786A (zh) 顶管圆形沉井排水下沉施工方法
CN111379273A (zh) 波纹钢制综合管廊施工方法
CN118166783A (zh) 一种新旧建筑间主动式地基加固综合支护的施工方法
CN112575794A (zh) 一种深厚淤泥地质基坑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7582473U (zh) 基坑支护结构
CN111058456A (zh) 基坑支护过程中的灌注桩施工方法
CN219690535U (zh) 一种内插预制桩trd墙结合斜撑式ims搅拌桩基坑组合支护结构
CN114855778B (zh) 山坡斜面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桩代柱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