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59088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59088A
CN118159088A CN202410266723.XA CN202410266723A CN118159088A CN 118159088 A CN118159088 A CN 118159088A CN 202410266723 A CN202410266723 A CN 202410266723A CN 118159088 A CN118159088 A CN 1181590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itting element
light
light emitting
layer
chromati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667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冈谅平
濑尾哲史
中村太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1590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590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视角宽的显示装置。提供一种实现广色域的显示的显示装置。一种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以及第三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各发光元件包括一对电极及发光层。一对电极的一个包括反射电极,另一个包括半透射·半反射电极。各发光元件的发光层互不相同。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一峰值波长是400nm以上且480nm以下。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二峰值波长是580nm以上且700nm以下。第三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三峰值波长是第一峰值波长和第二峰值波长之间的波长。关于一对电极间的距离,第一发光元件最长,第二发光元件第二长。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本发明申请是申请号为201810163989.6,申请日为2018年02月27日,名称为“显示装置、显示模块及电子设备”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显示装置、显示模块及电子设备。
注意,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不局限于上述技术领域。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技术领域的一个例子,可以举出半导体装置、显示装置、发光装置、蓄电装置、存储装置、电子设备、照明装置、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面板等)、上述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上述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显示装置被期待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在用于大型显示装置时,例如,可以举出家用电视装置(也称为电视或电视接收器)、数字标牌(Digital Signage)或公共信息显示器(PID:Public Information Display)等。显示区域大的显示装置能够一次提供更多信息。另外,在显示区域大的情况下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从而例如期待广告宣传效果的提高。
作为显示装置,例如已开发了包括发光元件的发光装置。利用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以下称为EL)现象的发光元件(也记载为“EL元件”)具有容易实现薄型轻量化;能够高速地响应输入信号;以及能够使用直流低电压电源等而驱动的特征等,并已将其应用于显示装置。
另外,有机EL元件有望应用于柔性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使用有机EL元件的具有柔性的发光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1975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鉴于各种用途,除了从正面观察的情况以外还要求显示装置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也具有高可见性。优选的是,从倾斜方向观察显示装置与从正面方向观察显示装置时的显示差异小。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视角宽的显示装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广色域的显示的显示装置。
注意,这些目的的记载不妨碍其他目的的存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并不需要实现所有上述目的。可以从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抽取上述目的外的目的。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分别包括一对电极以及该一对电极间的发光层。一对电极的一个包括反射电极。一对电极的另一个包括半透射·半反射电极。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的发光层互不相同。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一峰值波长是400nm以上且480nm以下。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二峰值波长是580nm以上且700nm以下。第三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三峰值波长是第一峰值波长和第二峰值波长之间的波长。第一发光元件的厚度优选厚于第二发光元件的厚度,第二发光元件的厚度优选厚于第三发光元件的厚度。另外,第一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间的距离优选长于第二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间的距离,第二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间的距离优选长于第三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间的距离。
第一发光元件的厚度与第二发光元件的厚度的差优选为40nm以上且90nm以下。另外,第一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间的距离与第二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间的距离之差选为40nm以上且90nm以下。
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优选分别在一对电极间包括空穴传输层。此时,第一发光元件的空穴传输层的厚度优选厚于第二发光元件的空穴传输层的厚度。第一发光元件的空穴传输层的厚度优选厚于第三发光元件的空穴传输层的厚度。
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优选在反射电极和发光层之间包括透明电极。第一发光元件的透明电极的厚度优选厚于第二发光元件的透明电极的厚度,第一发光元件的透明电极的厚度优选厚于第三发光元件的透明电极的厚度。此时,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优选在透明电极和发光层之间包括空穴注入层及空穴传输层。再者,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优选共用相同的空穴注入层。同样地,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以及第三发光元件优选共用相同的空穴传输层。换言之,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优选共用相同的空穴注入层及空穴传输层。
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优选在一对电极间包括电子传输层。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优选共用相同的层。换言之,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优选共用相同的电子传输层。
在CIE1976色度坐标(u’v’色度坐标)中,优选第二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正面方向的色度与从正面倾斜60°的方向的色度的色度差Δu'v'为0.05以下。同样地,在CIE1976色度坐标中,优选第一发光元件或第三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正面方向的色度与相对于正面倾斜60°的方向的色度的色度差Δu'v'为0.05以下。另外,倾斜度不局限于60°,例如优选在倾斜度是30°、40°、50°、70°或80°时也一样。
在使用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进行白色显示时,CIE1976色度坐标中的正面方向的色度和从正面倾斜60°的方向发射的光的色度的色度差Δu'v'优选为0.05以下。另外,倾斜度不局限于60°,例如优选在倾斜度是30°、40°、50°、70°或80°时也一样。在本说明书等中,作为白色,例如可以以基准光源D65的色度进行显示,此时其亮度优选为10cd/m2以上且300cd/m2以下。
将相对于正面亮度的从正面倾斜30°的方向的相对亮度定义为第一相对亮度并将相对于正面亮度的从正面倾斜60°的方向的相对亮度定义为第二相对亮度时,优选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相对亮度高于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相对亮度且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二相对亮度高于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二相对亮度。
优选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的发光层彼此分离。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包括具有上述结构中的任何一个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模块。该显示模块安装有柔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以下记为FPC)或TCP(Tape Carrier Package:带载封装)等连接器或者利用COG(Chip On Glass:玻璃覆晶封装)方式或COF(Chip On Film:薄膜覆晶封装)方式等安装有IC。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显示模块;以及天线、电池、框体、相机、扬声器、麦克风和操作按钮中的至少一个。
通过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可以提供一种视角宽的显示装置。通过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广色域的显示的显示装置。
注意,这些效果的记载不妨碍其他效果的存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并不需要具有所有上述效果。可以从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抽取上述效果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C是示出显示装置的发光元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A及图2B是示出显示装置的发光元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A至图3E是示出显示装置的光学调整层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A至图4C是示出显示装置的发光元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说明显示装置的色度范围的色度图;
图6A至图6C是示出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A至图7C是示出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A至图8C是示出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A至图9D是示出电子设备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A1及图10A2、图10B至图10I示出电子设备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说明实施例1的发光元件及对比发光元件的图;
图12是示出实施例1的发光元件的CIE1931色度坐标的图;
图13是示出实施例1的发光元件的CIE1976色度坐标的图;
图14是示出实施例1的对比发光元件的CIE1931色度坐标的图;
图15是示出实施例1的对比发光元件的CIE1976色度坐标的图;
图16是说明实施例1的发光元件的亮度的视角依赖性的图;
图17是说明实施例1的发光元件的色度的视角依赖性的图;
图18是说明实施例1的对比发光元件的亮度的视角依赖性的图;
图19是说明实施例1的对比发光元件的色度的视角依赖性的图;
图20是示出发光元件的电流-电压特性的图;
图21是示出发光元件的可靠性测试的结果的图;
图22A至图22C是发光元件的功耗、色域及颜色偏移的评价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注意,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说明,而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一个事实就是其方式及详细内容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及其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被变换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因此,本发明不应该被解释为仅限定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中。
注意,在下面说明的发明结构中,在不同的附图中共同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的部分或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而省略反复说明。此外,当表示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时有时使用相同的阴影线,而不特别附加附图标记。
另外,为了便于理解,有时附图中示出的各构成的位置、大小及范围等并不表示其实际的位置、大小及范围等。因此,所公开的发明不一定局限于附图所公开的位置、大小、范围等。
另外,根据情况或状态,可以互相调换“膜”和“层”。例如,可以将“导电层”变换为“导电膜”。此外,可以将“绝缘膜”变换为“绝缘层”。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A至图8C说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以及第三发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分别包括一对电极以及该一对电极间的发光层。
作为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以及第三发光元件采用微谐振器结构(微腔)的结构。各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的一个包括反射电极,另一个包括半透射·半反射电极。当从发光层射出的光的波长为λ时,优选将一对电极间的光学距离调节为mλ/2(注意,m是自然数)或其附近值。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彩色化的方式采用分别涂布方式。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的发光层互不相同。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的层优选彼此分离。此外,在显示装置的分辨率高的情况下,各发光元件的发光层有时包括彼此重叠的部分。在本说明书等中,多个发光层彼此分离的情况不局限于多个发光层在空间上分离的情况,还包括它们彼此电绝缘的情况。
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一峰值波长是400nm以上且480nm以下。例如第一发光元件是发射蓝色光的发光元件。
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二峰值波长是580nm以上且700nm以下。例如第二发光元件是发射红色光的发光元件。
第三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三峰值波长是第一峰值波长和第二峰值波长之间的波长。例如第三发光元件是发射绿色光的发光元件或者发射黄色的发光元件。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各发光元件的厚度。具体而言,第一发光元件的厚度厚于第二发光元件的厚度,第二发光元件的厚度厚于第三发光元件的厚度。另外,第一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间的距离长于第二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间的距离,第二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间的距离长于第三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间的距离。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显示装置和从正面方向观察显示装置时不容易发生颜色偏移。因此,可以实现视角宽的显示装置。
例如,在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中,当一对电极间的光学距离为相同倍数(即,在各发光元件中上述mλ/2的m相同)时,因为视觉灵敏度高的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的根据角度的亮度的衰减大于第一发光元件,所以白色的色度的视角依赖性变大。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结构中,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的亮度的衰减率比第一发光元件的的亮度的衰减率变小。由此,可以减少白色的色度的视角依赖性。具体而言,优选的是,第一发光元件中的一对电极间的光学距离为1波长(m=2),并且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中的一对电极间的光学距离为1/2波长(m=1)。
在CIE1976色度坐标中,优选的是,各发光元件的发光的从正面方向的色度和从倾斜方向(从正面的倾斜度的绝对值大于0°且小于90°的方向)的色度的色度差Δu’v’为0.05以下。具体而言,各发光元件的发光的从正面方向的色度和各发光元件的发光的从正面倾斜30°以上且60°以下(优选为30°以上且80°以下)的色度的色度差Δu’v’为0.05以下。
在使用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进行白色显示时,优选的是,CIE1976色度坐标中的从正面方向的色度和从倾斜方向(从正面的倾斜度的绝对值大于0°且小于90°的方向)的色度的色度差Δu'v'为0.05以下。具体而言,正面方向的色度和从正面倾斜30°以上且6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上且80°以下)的色度的色度差Δu’v’为0.05以下。
将从正面倾斜30°的方向的相对亮度设定为第一相对亮度且从正面倾斜60°的方向的相对亮度为第二相对亮度时,第二发光元件中的第一相对亮度优选高于第一发光元件中的第一相对亮度,并且第二发光元件中的第二相对亮度优选高于第一发光元件中的第二相对亮度。
当因显示装置的视角变化而使第一发光元件的相对亮度和第二发光元件的相对亮度的大小关系调换时,有时白色的色度根据视角显著地变化。因此,优选第一发光元件的相对亮度和第二发光元件的相对亮度的大小关系在从正面倾斜30°以上且6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上且80°以下)的方向上不发生变化。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三发光元件之间、以及第二发光元件和第三发光元件之间也是同样的。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视角依赖性小并且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显示装置时根据角度的对比度的降低及色度的变化较少。因此,不仅在从正面方向观察显示装置的情况下,而且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高可见度。由此,例如多个人可以同时从各种角度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来识别该显示装置上显示的信息。另外,即便是在柔性显示器弯曲的状态下进行观察时也可以得到高可见度。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可以被用于各种用途,诸如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显示部、个人用电子设备的显示部、大屏幕的显示部等。
显示装置可以具有如下结构:由R(红色)、G(绿色)、B(蓝色)的三个颜色的子像素表示一个颜色的结构;由R、G、B、W(白色)的四个颜色的子像素表示一个颜色的结构;或者由R、G、B、Y(黄色)的四个颜色的子像素表示一个颜色的结构等。对颜色要素没有特别的限制,也可以使用RGBWY之外的颜色(例如,青色(cyan)或品红色(magenta)等)。
以下更具体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以及该显示装置的发光元件。
〈发光元件的结构实例1〉
使用图1A至图1C说明由RGB三个颜色的子像素表示一个颜色的结构的显示装置的发光元件。
图1A示出发射红色的发光116R的发光元件115R、发射绿色的发光116G的发光元件115G以及发射蓝色的发光116B的发光元件115B。
发光元件115B的发射光谱在波长为400nm以上且480nm以下的范围内具有第一峰值。发光元件115R的发射光谱在波长为58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范围内具有第二峰值。发光元件115G的发射光谱具有长于第一峰值且短于第二波长的第三峰值。
发光元件115B的厚度厚于发光元件115R的厚度。发光元件115R的厚度厚于发光元件115G的厚度。
发光元件115R的厚度与发光元件115B的厚度之差优选为40nm以上且90nm以下,更优选为40nm以上且75nm以下。两个元件的厚度差越小,两个元件的发光的色度越好。
图1B示出各发光元件的结构实例。各发光元件在一对电极间包括EL层。发光元件115R在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之间包括EL层113R。发光元件115G在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之间包括EL层113G。发光元件115B在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之间包括EL层113B。
第一电极111被用作阳极。第二电极112被用作阴极。
作为第一电极111使用反射电极,作为第二电极112使用半透射·半反射电极。通过采用微腔结构,可以使从EL层得到的发光在两个电极之间谐振,并且可以加强通过第二电极112发射的光。
另外,虽然在本结构实例中说明EL层向第二电极112一侧发射光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采用EL层向第一电极111一侧发射光的结构。具体而言,通过作为第二电极112使用反射电极且作为第一电极111使用半透射·半反射电极,可以向第一电极111一侧发射光。
作为图1B所示的三个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并具有相同的膜厚度等。由此,可以降低显示装置的制造成本并简化制造工序。
在图1B中,各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间的距离相当于EL层的厚度。EL层113B厚于EL层113R。EL层113R厚于EL层113G。
EL层113R的厚度与EL层113B的厚度之差优选为40nm以上且90nm以下,更优选为40nm以上且75nm以下。两个EL层之间的厚度差越小,两个EL层的发光的色度越好。
作为EL层包括包含发光物质的发光层而具有发射所希望的荧光发光或磷光发光的结构。作为EL层可以采用叠层结构。
EL层根据颜色不同由不同的结构形成。在EL层是叠层结构时,在多个颜色的发光元件中EL层的至少一层由不同的膜形成。在EL层是叠层结构时,在多个颜色的发光元件中EL层的至少一层为共用的层。
通过根据颜色不同以不同的结构形成EL层,可以根据颜色容易地制造具有适当厚度的发光元件。
在发光元件115R中,以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的光学距离为能够加强红色发光的光学距离的方式调整EL层113R的膜厚度。同样地,在发光元件115G中,以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的光学距离为加强绿色发光的光学距离的方式调整EL层113G的膜厚度。再者,在发光元件115B中,以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的光学距离为加强蓝色发光的光学距离的方式调整EL层113B的膜厚度。
具体而言,当从发光层得到的光的波长为λ时,优选将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的光学距离调节为mλ/2(注意,m是自然数)或其附近值。
在此,通过作为反射电极使用特定的金属膜(例如包含银等贵金属的金属膜等),由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的影响,有时导致光提取效率降低。这是因为在金属膜的表面或其附近光与金属固有的等离子振动(plasmonoscillation)共振而无法取出对应于上述固有的振动的波长的光。反射电极与发光层的发光区域间的光学距离越近越容易发生上述现象。因此,作为从发光层得到的光的波长λ最短的元件,尤其是作为反射电极使用包含银的金属膜的蓝色发光元件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具体而言,在图2A中,优选的是,将从第一电极111到发光层123B中的可以得到所希望的光的区域(发光区域)的光学距离调节为(2m'+1)λ/4(注意,m'是自然数)或其附近值。注意,在此,发光区域是指发光层中空穴与电子的再结合区域。
通过进行上述光学调整,可以使能够从发光层得到的特定的单色光的光谱变窄,由此获得色纯度良好的发光。另外,可以抑制发光元件的光取出效率的下降,并且可以降低显示装置的功耗。
此外,确切地说,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之间的光学距离以从第一电极111中的反射区域到第二电极112中的反射区域的距离与折射率的乘积表示。但是,很难确切地判断第一电极111中及第二电极112中的反射区域。因此,假定将第一电极111及第二电极112的任意位置视为反射区域都可以充分地得到上述效果。
同样地,确切地说,第一电极111和发光区域之间的光学区域以从第一电极中的反射区域到发光层中的发光区域的距离和折射率的乘积表示。但是,很难确切地判断第一电极中的反射区域及发光层中的发光区域。因此,假定将第一电极111的任意位置视为反射区域或将发光层中的任意位置视为发光区域都可以充分地得到上述效果。
例如,优选的是,将发光元件115R及发光元件115G调节为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为1/2波长,并将发光元件115B调节为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为1波长。
图1C示出各发光元件的与图1B不同的结构实例。图1C所示的各发光元件与图1B示出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极和EL层之间包括光学调节层。发光元件115R在第一电极111和EL层113R之间包括光学调节层110R。发光元件115G在第一电极111和EL层113G之间包括光学调节层110G。发光元件115B在第一电极111和EL层113B之间包括光学调节层110B。
在图1C中,各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间的距离相当于EL层的厚度和光学调节层的厚度的总和。EL层113B的厚度和光学调节层110B的厚度的总和大于EL层113R的厚度和光学调节层110R的厚度的总和。EL层113R的厚度和光学调节层110R的厚度的总和大于EL层113G的厚度和光学调节层110G的厚度的总和。
EL层113B的厚度和光学调节层110B的厚度的总和和EL层113R的厚度与光学调节层110R的厚度的总和之差优选为40nm以上且90nm以下,更优选为40nm以上且75nm以下。上述差越小两个元件的发光色度越好。
可以通过调节EL层的膜厚度和光学调节层的膜厚度来进行光学调节。
作为光学调整层可以使用使可见光透过的导电膜(透明导电膜)。
接着,对发光元件的EL层进行更具体的说明。注意,关于发光元件中的各层的材料及制造方法将在实施方式2中详细说明。
《EL层的结构实例1》
图2A示出图1B所示的三个发光元件的EL层的结构实例。EL层由多个功能层构成。
EL层113R包括空穴注入层121、空穴传输层122R、发光层123R、电子传输层124以及电子注入层125。
EL层113G包括空穴注入层121、空穴传输层122G、发光层123G、电子传输层124以及电子注入层125。
EL层113B包括空穴注入层121、空穴传输层122B、发光层123B、电子传输层124以及电子注入层125。
各颜色的发光元件中共用的功能层越多,越可以降低EL层的制造成本并简化制造工序。在图2A所示的结构中,在各颜色的发光元件中共同设置有空穴注入层121、电子传输层124以及电子注入层125。可以通过根据颜色使发光层和空穴传输层的膜厚度变化来进行光学调节。空穴传输层122R和空穴传输层122G优选使用相同材料并以相同厚度形成。
在图2A中,空穴传输层122B厚于空穴传输层122R。在图2A中,空穴传输层122B厚于空穴传输层122G。
《EL层的结构实例2》
图2B示出图1C所示的三个发光元件的EL层的结构实例。
EL层113R包括空穴注入层121、空穴传输层122、发光层123R、电子传输层124以及电子注入层125。
EL层113G包括空穴注入层121、空穴传输层122、发光层123G、电子传输层124以及电子注入层125。
EL层113B包括空穴注入层121、空穴传输层122、发光层123B、电子传输层124以及电子注入层125。
在图2B所示的结构中,各颜色的发光元件中除了共同设置有空穴注入层121、电子传输层124以及电子注入层125以外,还共同设置有空穴传输层122。可以通过根据颜色使发光层和光学调节层的膜厚度变化来进行光学调节。
在此,图2B所示的光学调节层110R的厚度和光学调节层110G的厚度优选大致相等。通过使光学调节层110R的厚度和光学调节层110G的厚度相等,可以同时形成光学调节层110R和光学调节层110G。
作为光学调节层的制造方法,优选使用利用多灰度掩模(半色调掩模、灰色调掩模等)的曝光技术。由此,有时可以减少EL层的分别涂布的功能层。另外,与更多地分别涂布EL层的多个功能层的情况相比,通过根据颜色改变光学调节层的膜厚度可以降低发光元件的制造成本并简化制造工序。
使用图3A至图3E说明光学调节层的制造实例。
首先,形成将成为第一电极111的导电膜111a、成为光学调节层的透明导电膜110并利用多灰度掩模形成根据颜色不同其厚度不同的抗蚀剂膜。具体而言,在想要形成光学调节层110R及光学调节层110G的部分上形成具有第一厚度的抗蚀剂膜118R及抗蚀剂膜118G,并在想要形成光学调节层110B的部分上形成具有比第一厚度厚的第二厚度的抗蚀剂膜118B(参照图3A)。
接着,通过进行蚀刻,形成第一电极111、光学调节层110R、光学调节层110G以及光学调节层110B(参照图3B)。此时,光学调节层110R、光学调节层110G以及光学调节层110B的厚度大致相等。
接着,通过利用氧等离子体的灰化法等,去除抗蚀剂膜118R及抗蚀剂膜118G(参照图3C)。此时,第二厚度的抗蚀剂膜118B的厚度变薄,大致减少了第一厚度左右的厚度(参照图3C)。
接着,通过进行蚀刻使光学调节层110R的厚度及光学调节层110G的厚度变薄(参照图3D)。此时,光学调节层110B上残留有抗蚀剂膜118B,所以光学调节层110B没被蚀刻,并且其厚度厚于光学调节层110R的厚度及光学调节层110G的厚度。
接着,去除抗蚀剂膜118B。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在各颜色的第一电极111上形成光学调节层。
〈发光元件的结构实例2〉
利用图4A至图4C说明由RGBY四个颜色表示一个颜色的结构的显示装置的发光元件。
图4A示出发射红色的发光116R的发光元件115R、发射绿色的发光116G的发光元件115G、发射蓝色的发光116B的发光元件115B以及发射黄色的发光116Y的发光元件115Y。
发光元件115B的发射光谱在波长为400nm以上且480nm以下的范围内具有第一峰值。发光元件115R的发射光谱在波长为58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范围内具有第二峰值。发光元件115G的发射光谱在具有长于第一峰值且短于第二波长的第三峰值。发光元件115Y的发射光谱具有其波长长于第一峰值且短于第二峰值的第四峰值。
发光元件115B的厚度厚于发光元件115R的厚度。发光元件115R的厚度厚于发光元件115G的厚度。发光元件115R的厚度厚于发光元件115Y的厚度。
发光元件115R的厚度与发光元件115B的厚度之差优选为40nm以上且90nm以下,更优选为40nm以上且75nm以下。两个元件之间的厚度差越小,两个元件的发光的色度越良好。
图4B示出各发光元件的结构实例。各发光元件在各一对电极间包括EL层。发光元件115R在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之间包括EL层113R。发光元件115G在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之间包括EL层113G。发光元件115B在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之间包括EL层113B。发光元件115Y在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之间包括EL层113Y。
第一电极111被用作阳极。第二电极112被用作阴极。
作为第一电极111使用反射电极,作为第二电极112使用半透射·半反射电极。通过采用微腔结构,可以使从EL层得到的发光在两个电极之间谐振,并且可以加强通过第二电极112发射的光。
作为图4B所示的四个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并且可以将它们的膜厚度为相等。由此,可以降低显示装置的制造成本并简化制造工序。
在图4B中,各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间的距离相当于EL层的厚度。EL层113B厚于EL层113R。EL层113R厚于EL层113G。EL层113R厚于EL层113Y。
作为EL层可以采用与发光元件的结构实例1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4B所示,通过由根据颜色不同以不同的结构形成EL层,可以根据颜色容易地制造具有适当厚度的发光元件。
与其他颜色的发光元件同样,在发光元件115Y中,将EL层113Y的膜厚度调节为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的光学距离为加强黄色发光的光学距离。
例如,优选的是,将发光元件115R、发光元件115G及发光元件115Y调节为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调节为1/2波长,并将发光元件115B调节为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为1波长。
图4C示出各发光元件的与图4B不同的结构实例。图4C所示的各发光元件与图4B所示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极和EL层之间包括光学调节层。发光元件115R在第一电极111和EL层113R之间包括光学调节层110R。发光元件115G在第一电极111和EL层113G之间包括光学调节层110G。发光元件115B在第一电极111和EL层113B之间包括光学调节层110B。发光元件115Y在第一电极111和EL层113Y之间包括光学调节层110Y。
在图4C中,各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间的距离相当于EL层的厚度和光学调节层的厚度的总和。EL层113B的厚度和光学调节层110B的厚度的总和大于EL层113R的厚度和光学调节层110R的厚度的总和。EL层113R的厚度和光学调节层110R的厚度的总和大于EL层113G的厚度和光学调节层110G的厚度的总和。EL层113R的厚度和光学调节层110R的厚度的总和大于EL层113Y的厚度和光学调节层110Y的厚度的总和。
通过调节EL层的膜厚度和光学调节层的膜厚度,可以进行光学调节。
作为光学调整层可以使用使可见光透过的导电膜(透明导电膜)。
关于各发光元件的EL层的结构实例可以参照结构实例1中所说明的内容。
〈显示装置的色度范围〉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可以实现全彩色显示。作为全彩色显示中的品质指标规定了几个规格。
例如,为了统一显示器、打印机、数码相机或扫描器等设备的颜色再现性,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定义的国际标准之颜色空间的规格,即sRGB规格广泛地普及。在sRGB规格中,CIE(国际照明委员会)所定义的CIE1931色度坐标(xy色度坐标)中的色度(x,y)为如下:红色(R)(x,y)=(0.640,0.330),绿色(G)(x,y)=(0.300,0.600),蓝色(B)(x,y)=(0.150,0.060)。
另外,在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定义的模拟电视方式的色域规格,即NTSC规格中,色度(x,y)为如下:红色(R)(x,y)=(0.670,0.330),绿色(G)(x,y)=(0.210,0.710),蓝色(B)(x,y)=(0.140,0.080)。
另外,在数字电影的国际统一规格,即DCI-P3(Digital Cinema Initiatives)规格中,色度(x,y)为如下:红色(R)(x,y)=(0.680,0.320),绿色(G)(x,y)=(0.265,0.690),蓝色(B)(x,y)=(0.150,0.060)。
另外,在NHK(日本放送协会)所定义的高分辨率UHDTV(Ultra High DefinitionTelevision,超高清电视)的规格,即Recommendation ITU-RBT.2020(以下,称为BT.2020))中,色度(x,y)为红色(0.708,0.292),绿色(0.170,0.797),蓝色(0.131,0.046))。
如此,规定与图像显示有关的各种规格,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优选包括其所发射的光的色度在图5的色度坐标表示的色度范围(区域A、区域B、区域C)内的发光元件(发射红色发光的发光元件、发射绿色发光的发光元件及发射蓝色发光的发光元件)。
例如,在图1A中,发光元件115R优选能够发射图5的色度坐标中的以区域A表示的范围的色度的光。换言之,优选的是,发光元件115R的发光116R在CIE1931色度坐标中的色度x大于0.680且为0.720以下,色度y为0.260以上且0.320以下。
另外,在图1A中,发光元件115G优选能够发射图5的色度坐标中的以区域B表示的范围的色度的光。换言之,优选的是,发光元件115G的发光116G在CIE1931色度坐标中的色度x为0.130以上且为0.250以下,色度y为0.710以上且为0.810以下。
例如,在图1A中,发光元件115B优选能够发射图5的色度坐标中的以区域C表示的范围的色度的光。换言之,优选的是,发光元件115B所发射的光116B在CIE1931色度坐标中的色度x为0.120以上且0.170以下,色度y为0.020以上且小于0.060。
此外,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滤色片,在组合各发光元件与滤色片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通过滤色片从各发光元件获得的发光满足上述色度范围的结构。
此外,发光元件115R的发射光谱的峰值波长优选为620nm以上且680nm以下。发光元件115G的发射光谱的峰值波长优选为500nm以上且530nm以下。发光元件115B的发射光谱的峰值波长优选为430nm以上且460nm以下。发光元件115R、发光元件115G及发光元件115B的发光光谱的半值宽度优选分别为5nm以上且45nm以下、5nm以上且35nm以下以及5nm以上且25nm以下。关于上述发射光谱的峰值波长及半值宽度,光透过滤色片之后的值也优选与此同样的。
此外,通过实现上述色度,优选CIE色度坐标(x,y)中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色域相对于BT.2020的色域的面积比为80%以上或者相对于该色域的覆盖率为75%以上,更优选的是面积比为90%以上或覆盖率为85%以上。
此外,在算出色度时,也可以使用色亮度计、分光辐射亮度计和发射光谱测定器中的任一个,也可以在任一个测量中满足上述色度即可。但是,优选的是,在所有上述测量中也满足上述色度。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中,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广色域的显示且视角宽的显示装置。
〈显示装置的结构实例1〉
图6A至图6C示出由RGB三个颜色的子像素表示一个颜色的结构的显示装置。
图6A至图6C所示的显示装置包括衬底131、衬底132、晶体管135、红色发光元件133R、绿色发光元件133G以及蓝色发光元件133B等。
图6A至图6C所示的显示装置是晶体管与发光元件电连接的有源矩阵型显示装置。
图6A、图6C所示的显示装置具有顶部发射结构,各发光元件的发光通过衬底132发射。另外,如图6B所示,作为显示装置可以采用底部发射结构。作为取出光一侧的衬底可以使用使可见光透过的材料。
各颜色的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111、第二电极112以及EL层(EL层113R、EL层113G或EL层113B)。
第一电极111与晶体管135电连接。第一电极111根据每个发光元件分离。第一电极111的端部被绝缘层136覆盖。第二电极112被共用于三个颜色的发光元件中。
图6A、图6C所示的第一电极111被用作反射电极。图6A、图6C所示的第二电极112被用作半透射·半反射电极。图6B所示的第一电极111被用作半透射·半反射电极。图6B所示的第二电极112被用作反射电极。
蓝色发光元件133B厚于发射红色的发光元件133R,红色发光元件133R厚于绿色发光元件133G。更具体而言,蓝色发光元件133B的电极之间的距离长于红色发光元件133R的电极之间的距离,红色发光元件133R的电极之间的距离长于绿色发光元件133G的电极之间的距离。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显示装置时和在从正面方向观察显示装置时之间不容易发生颜色偏移。因此,可以实现视角宽的显示装置。
各发光元件的EL层的至少一层根据颜色分离地形成。
图6A、图6B所示的EL层113R、EL层113G、EL层113B的结构与图2A所示的结构相同。具体而言,空穴注入层、电子传输层以及电子注入层在三个颜色的发光元件中共用,空穴传输层及发光层根据颜色以不同的膜形成。注意,虽然图6A、图6B示出空穴传输层及发光层根据颜色分离设置的例子,但是如上所述,在显示装置的分辨率高时,相邻的发光元件的空穴传输层或发光层可能具有彼此重叠的部分。
图6C所示的EL层113R、EL层113G、EL层113B的结构与图2B所示的结构相同。具体而言,空穴注入层、电子传输层以及电子注入层在三个颜色的发光元件中共用,发光层根据颜色以不同的膜形成。
图6A至图6C所示的显示装置具有根据各发光元件的发光颜色调节各发光元件的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的微腔结构。如图6C所示,各颜色的发光元件也可以包括光学调节层(光学调节层110R、光学调节层110G或者光学调节层110B)。
发光元件由衬底131、衬底132及粘合层137密封。通过使以衬底131、衬底132及粘合层137围绕的空间134具有如下结构,可以抑制水分或氧等杂质侵入发光元件且可以延长发光元件的寿命。空间134优选为减压气氛。或者,在空间134中优选填充有稀有气体及氮气体等惰性气体或者有机树脂等。另外,在图6B中,不需要通过空间134取出光,所以在空间134内容易确保配置干燥剂等的空间。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可以实现视角宽的显示装置。
〈显示装置的结构实例2〉
在本结构实例中,说明具有柔性的显示装置。图7A是显示装置10A的俯视图。图7B是显示装置10A的显示部381的截面图及与FPC372的连接部的截面图。图7C是显示装置10A的变形例子的显示装置10B的截面图。
显示装置10A及显示装置10B可以保持为弯曲状态或反复弯曲等。显示装置10A及显示装置10B的构成要素分别由具有柔性的材料形成。
具有柔性的显示装置10A及显示装置10B可以在使显示部381弯曲的状态下使用,可以应用于各种用途。通过采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可以扩大显示装置10A及显示装置10B的视角。因此,即便在使显示部381弯曲的状态下,根据角度的色度变化少而可以得到良好的显示品质。
显示装置10A及显示装置10B包括显示部381及驱动电路部382。在显示装置10A及显示装置10B上分别贴合有FPC372。
通过连接体76导电层43c与FPC372电连接(参照图7B、图7C)。导电层43c可以使用与晶体管的源极及漏极相同的材料及相同的工序形成。
作为连接体76,可以使用各种各向异性导电膜(ACF:Anisotropic ConductiveFilm)及各向异性导电膏(ACP:Anisotropic Conductive Paste)等。
图7A、图7B所示的显示装置10A包括保护层75及衬底29。保护层75一侧是显示装置10A的显示面一侧。保护层75优选对可见光具有高透过性。通过使保护层75具有有机绝缘膜,可以抑制显示装置10A的表面受到损伤或产生裂缝,所以是优选的。
图7B所示的显示装置10A在绝缘层31上设置有晶体管40。衬底29由粘合层28贴合在绝缘层31上。晶体管40上设置有绝缘层33及绝缘层34。通过设置在绝缘层33及绝缘层34中的开口晶体管40与发光元件60电连接。发光元件60的下部电极的端部被绝缘层35覆盖。在发光元件60的上部电极上设置有绝缘层74。也可以说发光元件60由绝缘层74密封。
晶体管40是包括半导体层42的底栅结构的晶体管。
作为半导体层42,优选使用被用作氧化物半导体层的金属氧化物层。通过使用如氧化物半导体那样的带隙比硅的带隙宽且载流子密度小的半导体材料,可以降低晶体管的关闭状态下的电流,所以是优选的。
注意,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不局限于晶体管的半导体层包含金属氧化物的结构。例如,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可以作为晶体管的半导体层使用硅。作为硅,可以使用非晶硅或者结晶硅。作为结晶硅,可以举出微晶硅、多晶硅和单晶硅等。作为硅,优选使用低温多晶硅(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LTPS等多晶硅可以以比使用单晶硅的情况更低的温度形成,且具有比非晶硅高的场效应迁移率及可靠性。
在晶体管40中,导电层41的一部分被用作栅极,绝缘层32的一部分被用作栅极绝缘层,导电层43a及导电层43b分别被用作源极和漏极中的一个。
图7C所示的显示装置10B与图7A、图7B所示的显示装置10A的不同之处在于图7C所示的显示装置不包括晶体管40及保护层75而包括晶体管49以及衬底75a及粘合层75b。关于与显示装置10A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7C所示的晶体管49是包括半导体层及两个栅极的晶体管。
在晶体管49中,导电层41的一部分被用作栅极,绝缘层31的一部分被用作栅极绝缘层,绝缘层46的一部分被用作栅极绝缘层,导电层45的一部分被用作栅极。半导体层包括沟道区域42a及低电阻区域42b。沟道区域42a隔着绝缘层46与导电层45重叠。低电阻区域42b包括与导电层43a连接的部分及与导电层43b连接的部分。
作为晶体管49,采用两个栅极夹持形成沟道的半导体层的结构。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控制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此时,也可以连接两个栅极,并通过对该两个栅极供应同一信号来驱动晶体管。与其他晶体管相比,这种晶体管能够提高场效应迁移率,而可以增大通态电流(on-state current)。其结果是,可以制造能够高速驱动的电路。再者,能够缩小电路部的占有面积。通过使用通态电流大的晶体管,即使因显示装置大型化或高分辨率化而布线数增多,也可以降低各布线的信号延迟,而可以抑制显示的不均匀。
或者,通过对两个栅极中的一个施加用来控制阈值电压的电位,对另一个施加用来进行驱动的电位,可以控制晶体管的阈值电压。
〈显示装置的结构实例3〉
在本结构实例中,说明具有柔性的显示装置。图8A示出显示装置100的俯视图。图8B、图8C示出使用四个显示装置100的多屏显示器的透视图。
显示装置100可以保持为弯曲状态或反复弯曲等。显示装置100的各构成要素由具有柔性的材料形成。通过采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可以扩大显示装置100的视角。因此,即便在使显示装置100弯曲的状态下,根据角度的色度变化少而可以得到良好的显示品质。
另外,通过将多个显示装置100组合,可以制造多屏显示器。多屏显示器容易实现大型化。通过采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可以扩大显示装置100的视角。因此,即便在多个人同时从各种角度观看多屏显示器的情况下,根据角度的色度变化少而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显示品质。另外,可以使多屏显示器的显示部弯曲而进行显示,此时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显示品质。
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区域101及区域102。区域102包括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9及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9及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20都与显示区域101相邻。在图8A所示的显示装置100中,沿着显示区域101的两个边设置有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9。沿着显示区域101的一个边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9的宽度W与沿着另一个边的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9的宽度W也可以相同或不同。图8A示出它们相同的例子。
图8B及图8C所示的多屏显示器22在2×2的矩阵中包括四个(在纵方向上包括两个且在横方向上包括两个)图8A所示的显示装置100。图8B是多屏显示器22的显示面一侧的透视图,图8C是与多屏显示器22的显示面一侧相反一侧的透视图。
图8B及图8C示出各显示装置与FPC电连接的例子。
图8B及图8C所示的多屏显示器22包括显示装置100a、100b、100c、100d。
在图8B及图8C中,显示装置100a的短边与显示装置100b的短边重叠,显示区域101a的一部分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9b的一部分重叠。另外,显示装置100a的长边与显示装置100c的长边重叠,显示区域101a的一部分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9c的一部分重叠。
在图8B及图8C中,显示区域101b的一部分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9c的一部分及遮断可见光的区域119d的一部分重叠。另外,显示区域101c的一部分与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9d的一部分重叠。
因此,如图8B所示,可以将没接缝地配置有显示区域101a至101d的区域用作多屏显示器22的显示区域23。
在多屏显示器22的中央部,显示装置100b层叠于显示装置100a上,显示装置100c层叠于显示装置100b上,显示装置100d层叠于显示装置100c上。
显示装置100具有柔性。由此,例如图8B及图8C所示,可以使显示装置100a的FPC109a附近弯曲,并在与FPC109a邻接的显示装置100b的显示区域101b的下侧配置显示装置100a的一部分及FPC109a的一部分。其结果,可以使FPC109a与显示装置100b的背面在物理上互不干涉。另外,当将显示装置100a与显示装置100b重叠固定时,由于不需要考虑FPC109a的厚度,所以可以减少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119b的顶面与显示装置100a的顶面的高度差。其结果,可以防止位于显示区域101a上的显示装置100b的端部被看到。
并且,通过使各显示装置100具有柔性,可以以显示装置100b的显示区域101b的顶面高度与显示装置100a的显示区域101a的顶面高度一致的方式缓慢地使显示装置100b弯曲。由此,除了显示装置100a与显示装置100b重叠的区域及其附近以外,能够使各显示区域的高度一致,从而提高在多屏显示器22的显示区域23显示的图像的显示品质。
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采用分别涂布方式,作为发光元件采用微腔结构。例如,在使用包含红色及蓝色的两种颜色以上的发光元件实现全彩色显示时,通过使蓝色发光元件的厚度(或电极之间的距离)为最厚并使红色发光元件的厚度(或电极之间的距离)为第二厚,可以抑制从倾斜方向看时的红色、蓝色以及白色的颜色偏移。
本实施方式可以与其他实施方式适当地组合。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示出多个结构实例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组合该结构实例。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B说明能够用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发光元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可用于实施方式1中例示的发光元件的材料。
〈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
图2B所示的第一电极111是对可见光具有反射性的电极(反射电极)。反射电极对可见光的反射率为40%以上且100%以下,优选为70%以上且100%以下。另外,第一电极111的电阻率优选为1×10-2Ωcm以下。
图2B所示的第二电极112是半透射·半反射电极。半透射·半反射电极对可见光的反射率为20%以上且80%以下,优选为40%以上且70%以下。另外,第二电极112的电阻率优选为1×10-2Ωcm以下。
图2B所示的光学调节层110R、110G、110B是对可见光具有透过性的电极(透明电极)。透明电极对可见光的透过率为40%以上。光学调节层110R、110G、110B的电阻率优选为1×10-2Ωcm以下。
作为形成第一电极111、第二电极112及光学调节层110R、110G、110B的材料,只要可以满足上述两个电极的功能则可以适当地组合下述材料。例如,可以适当地使用金属、合金、导电化合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等。具体而言,可以举出In-Sn氧化物(也称为ITO)、In-Si-Sn氧化物(也称为ITSO)、In-Zn氧化物、In-W-Zn氧化物。除了上述以外,还可以举出铝(Al)、钛(Ti)、铬(Cr)、锰(Mn)、铁(Fe)、钴(Co)、镍(Ni)、铜(Cu)、镓(Ga)、锌(Zn)、铟(In)、锡(Sn)、钼(Mo)、钽(Ta)、钨(W)、钯(Pd)、金(Au)、铂(Pt)、银(Ag)、钇(Y)、钕(Nd)等金属以及适当地组合它们的合金。除了上述以外,可以使用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第1族或第2族的元素(例如,锂(Li)、铯(Cs)、钙(Ca)、锶(Sr))、铕(Eu)、镱(Yb)等稀土金属、适当地组合它们的合金以及石墨烯等。
<空穴注入层及空穴传输层>
空穴注入层121是将空穴从用作阳极的第一电极111注入到EL层中的层,包含空穴注入性高的材料。
作为空穴注入性高的材料,可以举出钼氧化物、钒氧化物、钌氧化物、钨氧化物、锰氧化物等过渡金属氧化物。除了上述以外,可以使用酞菁类化合物如酞菁(简称:H2Pc)、铜酞菁(CuPc)等;芳香胺化合物如4,4’-双[N-(4-二苯基氨基苯基)-N-苯基氨基]联苯(简称:DPAB)、N,N'-双{4-[双(3-甲基苯基)氨基]苯基}-N,N'-二苯基-(1,1'-联苯)-4,4'-二胺(简称:DNTPD)等;或者高分子如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简称:PEDOT/PSS)等。
作为空穴注入性高的材料,也可以使用包含空穴传输性材料及受体材料(电子受体材料)的复合材料。在此情况下,由受体材料从空穴传输性材料抽出电子而在空穴注入层121中产生空穴,空穴通过空穴传输层122注入到发光层中。另外,空穴注入层121可以采用由包含空穴传输性材料及受体材料(电子受体材料)的复合材料构成的单层,也可以采用分别使用空穴传输性材料及受体材料(电子受体材料)形成的层的叠层。
空穴传输层122是将从第一电极111经过空穴注入层121注入的空穴传输到发光层中的层。另外,空穴传输层122是包含空穴传输性材料的层。作为用于空穴传输层122的空穴传输性材料,特别优选使用具有与空穴注入层121的HOMO能级相同或相近的HOMO能级的材料。
作为用于空穴注入层121的受体材料,可以使用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4族至第8族的金属的氧化物。具体而言,可以举出氧化钼、氧化钒、氧化铌、氧化钽、氧化铬、氧化钨、氧化锰、氧化铼。特别优选使用氧化钼,因为其在大气中也稳定,吸湿性低,并且容易处理。除了上述以外,可以举出醌二甲烷衍生物、四氯苯醌衍生物、六氮杂苯并菲衍生物等有机受体。具体而言,可以使用7,7,8,8-四氰基-2,3,5,6-四氟醌二甲烷(简称:F4-TCNQ)、氯醌、2,3,6,7,10,11-六氰-1,4,5,8,9,12-六氮杂苯并菲(简称:HAT-CN)等。
作为用于空穴注入层121及空穴传输层122的空穴传输性材料,优选为具有10- 6cm2/Vs以上的空穴迁移率的物质。另外,只要是空穴传输性高于电子传输性的物质,可以使用上述以外的物质。
作为空穴传输性材料,优选使用富π电子型杂芳族化合物(例如,咔唑衍生物或吲哚衍生物)或芳香胺化合物,具体的例子为如下:4,4’-双[N-(1-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简称:NPB或α-NPD)、N,N’-双(3-甲基苯基)-N,N’-二苯基-[1,1’-联苯]-4,4’-二胺(简称:TPD)、4,4'-双[N-(螺-9,9'-二芴-2-基)-N-苯基氨基]联苯(简称:BSPB)、4-苯基-4'-(9-苯基芴-9-基)三苯胺(简称:BPAFLP)、4-苯基-3'-(9-苯基芴-9-基)三苯基胺(简称:mBPAFLP)、4-苯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简称:PCBA1BP)、3-[4-(9-菲基)-苯基]-9-苯基-9H-咔唑(简称:PCPPn)、N-(4-联苯)-N-(9,9-二甲基-9H-芴-2-基)-9-苯基-9H-咔唑-3-胺(简称:PCBiF)、N-(1,1’-联苯-4-基)-N-[4-(9-苯基-9H-咔唑-3-基)苯基]-9,9-二甲基-9H-芴-2-胺(简称:PCBBiF)、4,4'-二苯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简称:PCBBi1BP)、4-(1-萘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简称:PCBANB)、4,4’-二(1-萘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简称:PCBNBB)、9,9-二甲基-N-苯基-N-[4-(9-苯基-9H-咔唑-3-基)苯基]芴-2-胺(简称:PCBAF)、N-苯基-N-[4-(9-苯基-9H-咔唑-3-基)苯基]螺-9,9'-联芴-2-胺(简称:PCBASF)、4,4’,4”-三(咔唑-9-基)三苯胺(简称:TCTA)、4,4',4”-三(N,N-二苯基氨基)三苯胺(简称:TDATA)、4,4',4”-三[N-(3-甲基苯基)-N-苯基氨基]三苯胺(简称:MTDATA)等具有芳香胺骨架的化合物;1,3-双(N-咔唑基)苯(简称:mCP)、4,4'-二(N-咔唑基)联苯(简称:CBP)、3,6-双(3,5-二苯基苯基)-9-苯基咔唑(简称:CzTP)、3,3'-双(9-苯基-9H-咔唑)(简称:PCCP)、3-[N-(9-苯基咔唑-3-基)-N-苯氨基]-9-苯基咔唑(简称:PCzPCA1)、3,6-双[N-(9-苯基咔唑-3-基)-N-苯氨基]-9-苯基咔唑(简称:PCzPCA2)、3-[N-(1-萘基)-N-(9-苯基咔唑-3-基)氨]-9-苯基咔唑(简称:PCzPCN1)、1,3,5-三[4-(N-咔唑基)苯基]苯(简称:TCPB)、9-[4-(10-苯基-9-蒽基)苯基]-9H-咔唑(简称:CzPA)等具有咔唑骨架的化合物;4,4’,4”-(苯-1,3,5-三基)三(二苯并噻吩)(简称:DBT3P-II)、2,8-二苯基-4-[4-(9-苯基-9H-芴-9-基)苯基]二苯并噻吩(简称:DBTFLP-III)、4-[4-(9-苯基-9H-芴-9-基)苯基]-6-苯基二苯并噻吩(简称:DBTFLP-IV)等具有噻吩骨架的化合物;4,4’,4”-(苯-1,3,5-三基)三(二苯并呋喃)(简称:DBF3P-II)、4-{3-[3-(9-苯基-9H-芴-9-基)苯基]苯基}二苯并呋喃(简称:mmDBFFLBi-II)等具有呋喃骨架的化合物。
再者,还可以使用聚(N-乙烯基咔唑)(简称:PVK)、聚(4-乙烯基三苯胺)(简称:PVTPA)、聚[N-(4-{N'-[4-(4-二苯基氨基)苯基]苯基-N'-苯基氨基}苯基)甲基丙烯酰胺](简称:PTPDMA)、聚[N,N'-双(4-丁基苯基)-N,N'-双(苯基)联苯胺](简称:Poly-TPD)等高分子化合物。
注意,空穴传输性材料不局限于上述材料,可以组合一种或多种的已知的各种各样材料而用于空穴注入层121及空穴传输层122作为空穴传输性材料。另外,空穴传输层122也可以由多个层构成。也就是说,例如,也可以层叠有第一空穴传输层和第二空穴传输层。
〈发光层〉
发光层是包含发光物质的层。另外,作为发光物质,适当地使用发射蓝色、紫色、蓝紫色、绿色、黄绿色、黄色、橙色、红色等的发光颜色的物质。另外,通过在多个发光层中分别使用不同的发光物质,可以成为发射不同的发光颜色的结构(例如,可以组合处于补色关系的发光颜色获得白色发光)。再者,也可以为一个发光层具有不同的发光物质的叠层结构。
另外,发光层除了发光物质(客体材料)以外还可以包含一种或多种化合物(主体材料、辅助材料)。另外,作为一种或多种化合物,可以使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空穴传输性材料和电子传输性材料中的一方或双方。
发光层123R包括发射红色发光的物质(红色发光物质)。发光层123G包括发射绿色发光的物质(绿色发光物质)。发光层123B包括发射蓝色发光的物质(蓝色发光物质)。
当使用将单重激发能量转换为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发光物质作为蓝色发光物质且使用将三重激发能量转换为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发光物质作为绿色及红色发光物质时,发挥RGB的光谱的平衡良好,所以是优选的。
另外,作为图4A所示的发射黄色发光116Y的发光元件115Y的发光层可以使用发射黄色发光的物质(黄色发光物质)。作为黄色发光物质,优选使用将三重激发能量转换为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发光物质。
对可用于发光层的发光物质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使用将单重激发能量转换为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发光物质或将三重激发能量转换为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发光物质。另外,作为上述发光物质,例如可以举出如下物质。
作为将单重激发能量转换成发光的发光物质,可以举出发射荧光的物质(荧光材料),例如可以举出芘衍生物、蒽衍生物、三亚苯衍生物、芴衍生物、咔唑衍生物、二苯并噻吩衍生物、二苯并呋喃衍生物、二苯并喹喔啉衍生物、喹喔啉衍生物、吡啶衍生物、嘧啶衍生物、菲衍生物、萘衍生物等。尤其是芘衍生物的发光量子产率高,所以是优选的。作为芘衍生物的具体例子,可以举出N,N’-双(3-甲基苯基)-N,N’-双[3-(9-苯基-9H-芴-9-基)苯基]芘-1,6-二胺(简称:1,6mMemFLPAPrn)、N,N’-二苯基-N,N’-双[4-(9-苯基-9H-芴-9-基)苯基]芘-1,6-二胺(简称:1,6FLPAPrn)、N,N’-双(二苯并呋喃-2-基)-N,N’-二苯基芘-1,6-二胺(简称:1,6FrAPrn)、N,N’-双(二苯并噻吩-2-基)-N,N’-二苯基芘-1,6-二胺(简称:1,6ThAPrn)、N,N’-(芘-1,6-二基)双[(N-苯基苯并[b]萘并[1,2-d]呋喃)-6-胺](简称:1,6BnfAPrn)、N,N’-(芘-1,6-二基)双[(N-苯基苯并[b]萘并[1,2-d]呋喃)-8-胺](简称:1,6BnfAPrn-02)、N,N’-(芘-1,6-二基)双[(6,N-二苯基苯并[b]萘并[1,2-d]呋喃)-8-胺](简称:1,6BnfAPrn-03)等。另外,芘衍生物有助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获得良好的蓝色的色度值。
除了上述以外,可以使用5,6-双[4-(10-苯基-9-蒽基)苯基]-2,2'-联吡啶(简称:PAP2BPy)、5,6-双[4'-(10-苯基-9-蒽基)联苯-4-基]-2,2'-联吡啶(简称:PAPP2BPy)、N,N'-双[4-(9H-咔唑-9-基)苯基]-N,N'-二苯基芪-4,4'-二胺(简称:YGA2S)、4-(9H-咔唑-9-基)-4'-(10-苯基-9-蒽基)三苯胺(简称:YGAPA)、4-(9H-咔唑-9-基)-4'-(9,10-二苯基-2-蒽基)三苯胺(简称:2YGAPPA)、N,9-二苯基-N-[4-(10-苯基-9-蒽基)苯基]-9H-咔唑-3-胺(简称:PCAPA)、4-(10-苯基-9-蒽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简称:PCBAPA)、4-[4-(10-苯基-9-蒽基)苯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简称:PCBAPBA)、二萘嵌苯、2,5,8,11-四(叔丁基)二萘嵌苯(简称:TBP)、N,N”-(2-叔丁基蒽-9,10-二基二-4,1-亚苯基)双[N,N’,N’-三苯基-1,4-苯二胺](简称:DPABPA)、N,9-二苯基-N-[4-(9,10-二苯基-2-蒽基)苯基]-9H-咔唑-3-胺(简称:2PCAPPA)、N-[4-(9,10-二苯基-2-蒽基)苯基]-N,N’,N’-三苯基-1,4-苯二胺(简称:2DPAPPA)等。
作为将三重激发能量转换成发光的发光物质,例如可以举出发射磷光的物质(磷光材料)或发射热活化延迟荧光的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Fluorescence:TADF)材料。
作为磷光材料,可以举出有机金属配合物、金属配合物(铂配合物)、稀土金属配合物等。这种物质根据每个物质发射不同的发光颜色(发光峰值),因此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而使用。
作为发射蓝色或绿色且其发射光谱的峰值波长为450nm以上且570nm以下的磷光材料,可以举出如下物质。
例如可以举出三{2-[5-(2-甲基苯基)-4-(2,6-二甲基苯基)-4H-1,2,4-三唑-3-基-κN2]苯基-κC}铱(III)(简称:[Ir(mpptz-dmp)3])、三(5-甲基-3,4-二苯基-4H-1,2,4-三唑(triazolato))铱(III)(简称:[Ir(Mptz)3])、三[4-(3-联苯)-5-异丙基-3-苯基-4H-1,2,4-三唑(triazolato)]铱(III)(简称:[Ir(iPrptz-3b)3])、三[3-(5-联苯)-5-异丙基-4-苯基-4H-1,2,4-三唑(triazolato)]铱(III)(简称:[Ir(iPr5btz)3])等具有4H-三唑骨架的有机金属配合物;三[3-甲基-1-(2-甲基苯基)-5-苯基-1H-1,2,4-三唑(triazolato)]铱(III)(简称:[Ir(Mptz1-mp)3])、三(1-甲基-5-苯基-3-丙基-1H-1,2,4-三唑(triazolato))铱(III)(简称:[Ir(Prptz1-Me)3])等具有1H-三唑骨架的有机金属配合物;fac-三[1-(2,6-二异丙基苯基)-2-苯基-1H-咪唑]铱(III)(简称:[Ir(iPrpmi)3])、三[3-(2,6-二甲基苯基)-7-甲基咪唑并[1,2-f]菲啶根(phenanthridinato)]铱(III)(简称:[Ir(dmpimpt-Me)3])等具有咪唑骨架的有机金属配合物;以及双[2-(4',6'-二氟苯基)吡啶根-N,C2']铱(III)四(1-吡唑基)硼酸盐(简称:FIr6)、双[2-(4',6'-二氟苯基)吡啶根-N,C2']铱(III)吡啶甲酸盐(简称:FIrpic)、双[2-(3,5-双三氟甲基苯基)-吡啶根-N,C2']铱(III)吡啶甲酸盐(简称:[Ir(CF3ppy)2(pic)])、双[2-(4',6'-二氟苯基)吡啶根-N,C2']铱(III)乙酰丙酮(简称:Fir(acac))等以具有吸电子基团的苯基吡啶衍生物为配体的有机金属配合物等。
作为发射绿色或黄色且其发射光谱的峰值波长为495nm以上且590nm以下的磷光材料,可以举出如下物质。
例如可以举出三(4-甲基-6-苯基嘧啶)铱(III)(简称:[Ir(mppm)3])、三(4-叔丁基-6-苯基嘧啶)铱(III)(简称:[Ir(tBuppm)3])、(乙酰丙酮根)双(6-甲基-4-苯基嘧啶)铱(III)(简称:[Ir(mppm)2(acac)])、(乙酰丙酮根)双(6-叔丁基-4-苯基嘧啶)铱(III)(简称:[Ir(tBuppm)2(acac)])、(乙酰丙酮根)双[6-(2-降莰基)-4-苯基嘧啶]铱(III)(简称:[Ir(nbppm)2(acac)])、(乙酰丙酮根)双[5-甲基-6-(2-甲基苯基)-4-苯基嘧啶]铱(III)(简称:[Ir(mpmppm)2(acac)])、(乙酰丙酮根)双{4,6-二甲基-2-[6-(2,6-二甲基苯基)-4-嘧啶基-κN3]苯基-κC}铱(III)(简称:[Ir(dmppm-dmp)2(acac)])、(乙酰丙酮根)双(4,6-二苯基嘧啶)铱(III)(简称:[Ir(dppm)2(acac)])等具有嘧啶骨架的有机金属铱配合物、(乙酰丙酮根)双(3,5-二甲基-2-苯基吡嗪根)铱(III)(简称:[Ir(mppr-Me)2(acac)])、(乙酰丙酮根)双(5-异丙基-3-甲基-2-苯基吡嗪)铱(III)(简称:[Ir(mppr-iPr)2(acac)])等具有吡嗪骨架的有机金属铱配合物、三(2-苯基吡啶根-N,C2')铱(III)(简称:[Ir(ppy)3])、双(2-苯基吡啶根-N,C2')铱(III)乙酰丙酮(简称:[Ir(ppy)2(acac)])、双(苯并[h]喹啉)铱(III)乙酰丙酮(简称:[Ir(bzq)2(acac)])、三(苯并[h]喹啉)铱(III)(简称:[Ir(bzq)3])、三(2-苯基喹啉-N,C2′)铱(III)(简称:[Ir(pq)3])、双(2-苯基喹啉-N,C2')铱(III)乙酰丙酮(简称:[Ir(pq)2(acac)])等具有吡啶骨架的有机金属铱配合物、双(2,4-二苯基-1,3-噁唑-N,C2')铱(III)乙酰丙酮(简称:[Ir(dpo)2(acac)])、双{2-[4'-(全氟苯基)苯基]吡啶-N,C2'}铱(III)乙酰丙酮(简称:[Ir(p-PF-ph)2(acac)])、双(2-苯基苯并噻唑-N,C2')铱(III)乙酰丙酮(简称:[Ir(bt)2(acac)])等有机金属配合物、三(乙酰丙酮根)(单菲罗啉)铽(III)(简称:[Tb(acac)3(Phen)])等稀土金属配合物。
在上述物质中,具有吡啶骨架(尤其是苯基吡啶骨架)或嘧啶骨架的有机金属铱配合物有助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获得良好的绿色的色度值。
作为发射黄色或红色且其发射光谱的峰值波长为57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磷光材料,可以举出如下物质。
例如可以举出(二异丁酰甲烷根)双[4,6-双(3-甲基苯基)嘧啶根]铱(III)(简称:[Ir(5mdppm)2(dibm)])、双[4,6-双(3-甲基苯基)嘧啶根](二新戊酰甲烷)铱(III)(简称:[Ir(5mdppm)2(dpm)])、(二新戊酰甲烷)双[4,6-二(萘-1-基)嘧啶根]铱(III)(简称:[Ir(d1npm)2(dpm)])等具有嘧啶骨架的有机金属配合物;(乙酰丙酮)双(2,3,5-三苯基吡嗪)铱(III)(简称:[Ir(tppr)2(acac)])、双(2,3,5-三苯基吡嗪)(二新戊酰甲烷)铱(III)(简称:[Ir(tppr)2(dpm)])、双{4,6-二甲基-2-[3-(3,5-二甲基苯基)-5-苯基-2-吡嗪基-κN]苯基-κC}(2,6-二甲基-3,5-庚二酮-κ2O,O’)铱(III)(简称:[Ir(dmdppr-P)2(dibm)])、双{4,6-二甲基-2-[5-(4-氰基-2,6-二甲基苯基)-3-(3,5-二甲基苯基)-2-吡嗪基-κN]苯基-κC}(2,2,6,6-四甲基-3,5-庚二酮-κ2O,O’)铱(III)(简称:[Ir(dmdppr-dmCP)2(dpm)])、(乙酰丙酮)双[2-甲基-3-苯基喹喔啉合(quinoxalinato)]-N,C2’]铱(III)(简称:[Ir(mpq)2(acac)])、(乙酰丙酮)双(2,3-二苯基喹喔啉合(quinoxalinato)-N,C2’]铱(III)(简称:[Ir(dpq)2(acac)])、(乙酰丙酮)双[2,3-双(4-氟苯基)喹喔啉合(quinoxalinato)]铱(III)(简称:[Ir(Fdpq)2(acac)])等具有吡嗪骨架的有机金属配合物;三(1-苯基异喹啉-N,C2’)铱(III)(简称:[Ir(piq)3])、双(1-苯基异喹啉-N,C2')铱(III)乙酰丙酮(简称:[Ir(piq)2(acac)])等具有吡啶骨架的有机金属配合物;2,3,7,8,12,13,17,18-八乙基-21H,23H-卟啉铂(II)(简称:[PtOEP])等铂配合物;以及三(1,3-二苯基-1,3-丙二酮(propanedionato))(单菲罗啉)铕(III)(简称:[Eu(DBM)3(Phen)])、三[1-(2-噻吩甲酰基)-3,3,3-三氟丙酮](单菲罗啉)铕(III)(简称:[Eu(TTA)3(Phen)])等稀土金属配合物。
在上述物质中,具有吡嗪骨架的有机金属铱配合物是有助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获得良好的红色的色度值的化合物群。尤其是,具有氰基的有机金属铱配合物诸如[Ir(dmdppr-dmCP)2(dpm)]等其稳定性高,所以是优选的。
另外,作为蓝色的发光物质,优选使用光致发光的峰值波长为430nm以上且470nm以下,优选为430nm以上且460nm以下的物质。另外,作为绿色的发光物质,优选使用光致发光的峰值波长为500nm以上且540nm以下,优选为500nm以上且530nm以下的物质。另外,作为红色的发光物质,优选使用光致发光的峰值波长为610nm以上且680nm以下,优选为620nm以上且680nm以下的物质。另外,光致发光的测量可以使用溶液或薄膜。
通过同时使用上述化合物及微腔效果,可以更容易达到上述色度。此时,为了获得微腔效果所需要的半透射·半反射电极(金属薄膜部分)的厚度优选为20nm以上且40nm以下,更优选大于25nm且为40nm以下。当该厚度超过40nm时,效率可能会降低。
作为用于发光层的化合物(主体材料、辅助材料),使用一种或多种能隙比发光物质(客体材料)大的物质。此外,上述空穴传输性材料及后述的电子传输性材料分别可以被用作主体材料或辅助材料。
当发光物质是荧光材料时,优选使用单重激发态的能级大且三重激发态的能级小的有机化合物作为主体材料。例如,优选使用蒽衍生物或并四苯衍生物。具体而言,可以举出9-苯基-3-[4-(10-苯基-9-蒽基)苯基]-9H-咔唑(简称:PCzPA)、3-[4-(1-萘基)-苯基]-9-苯基-9H-咔唑(简称:PCPN)、9-[4-(10-苯基-9-蒽基)苯基]-9H-咔唑(简称:CzPA)、7-[4-(10-苯基-9-蒽基)苯基]-7H-二苯并[c,g]咔唑(简称:cgDBCzPA)、6-[3-(9,10-二苯基-2-蒽基)苯基]-苯并[b]萘并[1,2-d]呋喃(简称:2mBnfPPA)、9-苯基-10-{4-(9-苯基-9H-芴-9-基)联苯-4’-基}蒽(简称:FLPPA)、5,12-二苯基并四苯、5,12-双(联苯-2-基)并四苯等。
当发光物质是磷光材料时,可以选择三重激发能量比发光物质的三重激发能量(基态和三重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大的有机化合物作为主体材料。在此情况下,可以使用锌或铝类金属配合物、噁二唑衍生物、三唑衍生物、苯并咪唑衍生物、喹喔啉衍生物、二苯并喹喔啉衍生物、二苯并噻吩衍生物、二苯并呋喃衍生物、嘧啶衍生物、三嗪衍生物、吡啶衍生物、联吡啶衍生物、菲罗啉衍生物等、芳香胺、咔唑衍生物等。
具体而言,三(8-羟基喹啉)铝(III)(简称:Alq)、三(4-甲基-8-羟基喹啉)铝(III)(简称:Almq3)、双(10-羟基苯并[h]喹啉)铍(II)(简称:BeBq2)、双(2-甲基-8-羟基喹啉)(4-苯基苯酚)铝(III)(简称:BAlq)、双(8-羟基喹啉)锌(II)(简称:Znq)、双[2-(2-苯并恶唑基)苯酚]锌(II)(简称:Zn(BOX)2)、双[2-(2-苯并噻唑基)苯酚]锌(II)(简称:ZnBTZ)等金属配合物;2-(4-联苯基)-5-(4-叔丁基苯基)-1,3,4-噁二唑(简称:PBD)、1,3-双[5-(对叔丁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苯(简称:OXD-7)、3-(4-联苯基)-4-苯基-5-(4-叔丁基苯基)-1,2,4-三唑(简称:TAZ)、2,2',2”-(1,3,5-苯三基)-三(1-苯基-1H-苯并咪唑)(简称:TPBI)、红菲绕啉(简称:BPhen)、浴铜灵(简称:BCP)、2,9-双(萘-2-基)-4,7-二苯基-1,10-菲罗啉(简称:NBPhen)、9-[4-(5-苯基-1,3,4-噁二唑-2-基)苯基]-9H-咔唑(简称:CO11)等杂环化合物、NPB、TPD、BSPB等芳香胺化合物。
另外,可以举出蒽衍生物、菲衍生物、芘衍生物、(chrysene)衍生物、二苯并[g,p]/>(chrysene)衍生物等稠合多环芳香化合物(condensed polycyclic aromaticcompound)。具体而言,可以举出9,10-二苯基蒽(简称:DPAnth)、N,N-二苯基-9-[4-(10-苯基-9-蒽基)苯基]-9H-咔唑-3-胺(简称:CzA1PA)、4-(10-苯基-9-蒽基)三苯胺(简称:DPhPA)、YGAPA、PCAPA、N,9-二苯基-N-{4-[4-(10-苯基-9-蒽基)苯基]苯基}-9H-咔唑-3-胺(简称:PCAPBA)、9,10-二苯基-2-[N-苯基-N-(9-苯基-9H-咔唑-3-基)氨基]蒽(简称:2PCAPA)、6,12-二甲氧基-5,11-二苯/>N,N,N’,N’,N”,N”,N”’,N”’-八苯基二苯并[g,p]/>-2,7,10,15-四胺(简称:DBC1)、9-[4-(10-苯基-9-蒽基)苯基]-9H-咔唑(简称:CzPA)、3,6-二苯基-9-[4-(10-苯基-9-蒽基)苯基]-9H-咔唑(简称:DPCzPA)、9,10-双(3,5-二苯基苯基)蒽(简称:DPPA)、9,10-二(2-萘基)蒽(简称:DNA)、2-叔丁基-9,10-二(2-萘基)蒽(简称:t-BuDNA)、9,9'-联蒽(简称:BANT)、9,9'-(二苯乙烯-3,3'-二基)二菲(简称:DPNS)、9,9'-(二苯乙稀-4,4'-二基)二菲(简称:DPNS2)以及1,3,5-三(1-芘基)苯(简称:TPB3)等。
另外,在将多个有机化合物用于发光层的情况下,优选组合使用形成激基复合物的化合物和发光物质。在此情况下,可以适当地组合各种化合物而使用,但是为了高效地形成激基复合物,特别优选组合容易接收空穴的化合物(空穴传输性材料)和容易接收电子的化合物(电子传输性材料)。另外,作为空穴传输性材料及电子传输性材料的具体例子,可以使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材料。
TADF材料是指能够利用微小的热能量将三重激发态上转换(up-convert)为单重激发态(逆系间窜越)并高效率地发射来自单重激发态的发光(荧光)的材料。可以高效率地获得热活化延迟荧光的条件为如下:三重激发能级和单重激发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0eV以上且0.2eV以下,优选为0eV以上且0.1eV以下。TADF材料所发射的延迟荧光是指其光谱与一般的荧光同样但其寿命非常长的发光。该寿命为10-6秒以上,优选为10-3秒以上。
作为TADF材料,例如可以举出富勒烯或其衍生物、普鲁黄素等吖啶衍生物、伊红等。另外,可以举出包含镁(Mg)、锌(Zn)、镉(Cd)、锡(Sn)、铂(Pt)、铟(In)或钯(Pd)等的含金属卟啉。作为含金属卟啉,例如,也可以举出原卟啉-氟化锡配合物(SnF2(Proto IX))、中卟啉-氟化锡配合物(SnF2(Meso IX))、血卟啉-氟化锡配合物(SnF2(Hemato IX))、粪卟啉四甲酯-氟化锡配合物(SnF2(Copro III-4Me))、八乙基卟啉-氟化锡配合物(SnF2(OEP))、初卟啉-氟化锡配合物(SnF2(Etio I))以及八乙基卟啉-氯化铂配合物(PtCl2OEP)等。
除了上述以外,可以使用2-(联苯-4-基)-4,6-双(12-苯基吲哚并[2,3-a]咔唑-11-基)-1,3,5-三嗪(PIC-TRZ)、2-{4-[3-(N-苯基-9H-咔唑-3-基)-9H-咔唑-9-基]苯基}-4,6-二苯基-1,3,5-三嗪(PCCzPTzn)、2-[4-(10H-吩恶嗪-10-基)苯基]-4,6-二苯基-1,3,5-三嗪(PXZ-TRZ)、3-[4-(5-苯基-5,10-二氢吩嗪-10-基)苯基]-4,5-二苯基-1,2,4-三唑(PPZ-3TPT)、3-(9,9-二甲基-9H-吖啶-10-基)-9H-氧杂蒽-9-酮(ACRXTN)、双[4-(9,9-二甲基-9,10-二氢吖啶)苯基]砜(DMAC-DPS)、10-苯基-10H,10’H-螺[吖啶-9,9’-蒽]-10’-酮(ACRSA)等具有富π电子型芳杂环及缺π电子型芳杂环的杂环化合物。另外,在富π电子型芳杂环和缺π电子型芳杂环直接键合的物质中,富π电子型芳杂环的供体性和缺π电子型芳杂环的受体性都强,单重激发态与三重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变小,所以是尤其优选的。
另外,在使用TADF材料的情况下,可以组合其他有机化合物使用。
<电子传输层>
电子传输层124是将从第二电极112经过电子注入层125注入的电子传输到发光层中的层。另外,电子传输层124是包含电子传输性材料的层。作为用于电子传输层124的电子传输性材料,优选为具有1×10-6cm2/Vs以上的电子迁移率的物质。另外,只要是电子传输性高于空穴传输性的物质,可以使用上述以外的物质。
作为用于电子传输性材料可以举出具有喹啉配体、苯并喹啉配体、噁唑配体、噻唑配体的金属配合物、噁二唑衍生物、三唑衍生物、菲罗啉衍生物、吡啶衍生物、联吡啶衍生物等。除了上述以外,也可以使用含氮杂芳族化合物等缺π电子型杂芳族化合物。
具体而言,Alq3、三(4-甲基-8-羟基喹啉)铝(简称:Almq3)、双(10-羟基苯并[h]-喹啉)铍(简称:BeBq2)、BAlq、Zn(BOX)2、双[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锌(简称:Zn(BTZ)2)等金属配合物、2-(4-联苯基)-5-(4-叔丁基苯基)-1,3,4-噁二唑(简称:PBD)、1,3-双[5-(对叔丁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苯(简称:OXD-7)、3-(4’-叔丁基苯基)-4-苯基-5-(4”-联苯基)-1,2,4-三唑(简称:TAZ)、3-(4-叔丁基苯基)-4-(4-乙基苯基)-5-(4-联苯基)-1,2,4-三唑(简称:p-EtTAZ)、红菲咯啉(简称:BPhen)、浴铜灵(简称:BCP)、4,4’-双(5-甲基苯并噁唑-2-基)二苯乙烯(简称:BzOs)等杂芳族化合物、2-[3-(二苯并噻吩-4-基)苯基]二苯并[f,h]喹喔啉(简称:2mDBTPDBq-II)、2-[3’-(二苯并噻吩-4-基)联苯-3-基]二苯并[f,h]喹喔啉(简称:2mDBTBPDBq-II)、2-[4-(3,6-二苯基-9H-咔唑-9-基)苯基]二苯并[f,h]喹喔啉(简称:2CzPDBq-III)、7-[3-(二苯并噻吩-4-基)苯基]二苯并[f,h]喹喔啉(简称:7mDBTPDBq-II)和6-[3-(二苯并噻吩-4-基)苯基]二苯并[f,h]喹喔啉(简称:6mDBTPDBq-II)等喹喔啉衍生物或二苯并喹喔啉衍生物。
另外,还可以使用聚(2,5-吡啶二基)(简称:PPy)、聚[(9,9-二己基芴-2,7-二基)-共-(吡啶-3,5-二基)](简称:PF-Py)、聚[(9,9-二辛基芴-2,7-二基)-共-(2,2’-联吡啶-6,6’-二基)](简称:PF-BPy)等高分子化合物。
另外,电子传输层124既可由单层构成又可由层叠有两层以上的由上述物质构成的层的构成。
〈电子注入层〉
电子注入层125是包含电子注入性高的物质的层。作为电子注入层125,可以使用氟化锂(LiF)、氟化铯(CsF)、氟化钙(CaF2)及锂氧化物(LiOx)等碱金属、碱土金属或这些金属的化合物。此外,可以使用氟化铒(ErF3)等稀土金属化合物。此外,也可以将电子盐用于电子注入层125。作为该电子盐,例如可以举出对钙和铝的混合氧化物以高浓度添加电子的物质等。另外,也可以使用如上所述的构成电子传输层124的物质。
此外,也可以将混合有机化合物与电子给体(供体)而成的复合材料用于电子注入层125。这种复合材料因为通过电子给体在有机化合物中产生电子而具有优异的电子注入性和电子传输性。在此情况下,有机化合物优选是在传输所产生的电子方面性能优异的材料,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使用用于如上所述的电子传输层124的电子传输性材料(金属配合物、杂芳族化合物等)。作为电子给体,只要是对有机化合物呈现电子供给性的物质即可。具体而言,优选使用碱金属、碱土金属和稀土金属,可以举出锂、铯、镁、钙、铒、镱等。另外,优选使用碱金属氧化物或碱土金属氧化物,可以举出锂氧化物、钙氧化物、钡氧化物等。此外,还可以使用氧化镁等路易斯碱。另外,也可以使用四硫富瓦烯(简称:TTF)等有机化合物。
另外,当制造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发光元件时,可以利用蒸镀法等真空工序或旋涂法、喷墨法等溶液工序。作为蒸镀法,可以利用溅射法、离子镀法、离子束蒸镀法、分子束蒸镀法、真空蒸镀法等物理蒸镀法(PVD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等。尤其是,可以利用蒸镀法(真空蒸镀法)、涂敷法(浸涂法、染料涂布法、棒式涂布法、旋涂法、喷涂法)、印刷法(喷墨法、丝网印刷(孔版印刷)法、胶版印刷(平板印刷)法、柔版印刷(凸版印刷)法、照相凹版印刷法、微接触印刷法等)等方法形成包括在发光元件的EL层中的功能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发光元件的EL层的各功能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不局限于此,只要为可以满足各层的功能的材料就可以组合地使用。作为一个例子,可以举出:高分子化合物(低聚物、树枝状聚合物、聚合物等);中分子化合物(介于低分子与高分子之间的化合物:分子量为400至4000);无机化合物(量子点材料等)等。作为量子点材料,可以使用胶状量子点材料、合金型量子点材料、核壳(Core Shell)型量子点材料、核型量子点材料等。
本实施方式可以与其他实施方式适当地组合。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示出多个结构实例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组合该结构实例。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子设备。
作为电子设备,例如可以举出:电视装置;用于计算机等的监视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框;移动电话机(也称为移动电话、移动电话装置);便携式游戏机;便携式信息终端;声音再现装置;弹珠机等大型游戏机。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由于在显示部包括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所以视角特性良好且显示品质高。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适用于其显示部被从各种角度观察的电子设备。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适用于屏幕尺寸大的电子设备,尤其适用于兼具高分辨率和大尺寸屏幕的电子设备。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适用于电子设备所包括的柔性高的显示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显示部上例如可以显示具有全高清、4K2K、8K4K、16K8K或更高的分辨率的影像。此外,显示部的屏幕尺寸可以为对角线20英寸以上、对角线30英寸以上、对角线50英寸以上、对角线60英寸以上或对角线70英寸以上。
此外,由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子设备具有柔性,因此也可以将该电子设备沿着房屋或高楼的内壁或外壁、汽车的内部装饰或外部装饰的曲面组装。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子设备也可以包括二次电池,优选通过非接触电力传送对该二次电池充电。
作为二次电池,例如,可以举出利用凝胶状电解质的锂聚合物电池(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等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有机自由基电池、铅蓄电池、空气二次电池、镍锌电池、银锌电池等。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子设备也可以包括天线。通过由天线接收信号,可以在显示部上显示影像或信息等。另外,在电子设备包括天线及二次电池的情况下,可以将天线用于非接触电力传送。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也可以包括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测量如下因素的功能:力、位移、位置、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转速、距离、光、液、磁、温度、化学物质、声音、时间、硬度、电场、电流、电压、电力、辐射线、流量、湿度、倾斜度、振动、气味或红外线)。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可以具有各种功能。例如,可以具有如下功能:将各种信息(静态图像、动态图像、文字图像等)显示在显示部上的功能;触摸面板的功能;显示日历、日期或时间等的功能;执行各种软件(程序)的功能;进行无线通信的功能;读出储存在存储介质中的程序或数据的功能;等。
图9A示出电视装置的一个例子。在电视装置7100中,框体7101中组装有显示部7000。在此,示出利用支架7103支撑框体7101的结构。
作为显示部7000可以采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
可以通过利用框体7101所具备的操作开关、另外提供的遥控操作机7111进行图9A所示的电视装置7100的操作。另外,也可以在显示部7000中具备触摸传感器,通过用指头等触摸显示部7000可以进行电视装置7100的操作。另外,也可以在遥控操作机7111中具备显示从该遥控操作机7111输出的数据的显示部。通过利用遥控操作机7111所具备的操作键或触摸面板,可以进行频道及音量的操作,并可以对显示在显示部7000上的影像进行操作。
另外,电视装置7100采用具备接收机及调制解调器等的结构。可以通过利用接收机接收一般的电视广播。再者,通过调制解调器将电视装置7100连接到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网络,从而进行单向(从发送者到接收者)或双向(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或接收者之间等)的信息通信。
图9B示出笔记型个人计算机的一个例子。笔记型个人计算机7200包括框体7211、键盘7212、指向装置7213、外部连接端口7214等。在框体7211中组装有显示部7000。
作为显示部7000可以采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
图9C、图9D示出数字标牌的一个例子。
图9C所示的数字标牌7300包括框体7301、显示部7000及扬声器7303等。另外,还可以包括LED灯、操作键(包括电源开关或操作开关)、连接端子、各种传感器以及麦克风等。
图9D示出设置于圆柱状柱子7401上的数字标牌7400。数字标牌7400包括沿着柱子7401的曲面设置的显示部7000。
在图9C、图9D中,作为显示部7000可以采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
显示部7000越大,显示装置一次能够提供的信息量越多。显示部7000越大,容易吸引人的注意,例如可以提高广告宣传效果。
通过将触摸面板用于显示部7000,不仅可以在显示部7000上显示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使用者还能够直觉性地进行操作,所以是优选的。另外,在用于提供线路信息或交通信息等信息的用途时,可以通过直觉性的操作提高易用性。
如图9C、图9D所示,数字标牌7300或数字标牌7400优选通过无线通信可以与使用者所携带的智能手机等信息终端设备7311或信息终端设备7411联动。例如,显示在显示部7000上的广告的信息可以显示在信息终端设备7311或信息终端设备7411的屏幕。此外,通过操作信息终端设备7311或信息终端设备7411,可以切换显示部7000的显示。
此外,可以在数字标牌7300或数字标牌7400上以信息终端设备7311或信息终端设备7411的屏幕为操作单元(控制器)执行游戏。由此,非特定的多个使用者可以同时参加游戏,享受游戏的乐趣。
图10A1、图10A2、图10B至图10I示出具备具有柔性的显示部7001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一个例子。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可以制造显示部7001。例如,可以使用包括能够以0.01mm以上且150mm以下的曲率半径弯曲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另外,显示部7001可以具备触摸传感器,通过用手指等触摸显示部7001可以进行便携式信息终端的操作。
图10A1是示出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10A2是示出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一个例子的侧面图。便携式信息终端7500包括框体7501、显示部7001、取出构件7502及操作按钮7503等。
便携式信息终端7500在框体7501内包括卷成卷筒状的柔性显示部7001。
便携式信息终端7500能够由内置的控制部接收视频信号,且能够将所接收的视频显示于显示部7001。另外,电池内置于便携式信息终端7500。此外,也可以采用框体7501具备连接连接器的端子部而以有线的方式从外部直接供应视频信号或电力的结构。
此外,可以由操作按钮7503进行电源的ON、OFF工作或显示的影像的切换等。图10A1、图10A2及图10B示出在便携式信息终端7500的侧面配置操作按钮7503的例子,但是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与便携式信息终端7500的显示面(正面)相同的面或背面配置操作按钮7503。
图10B示出处于取出显示部7001的状态下的便携式信息终端7500。在此状态下,可以在显示部7001上显示影像。显示部7001能够使用取出构件7502取出。另外,便携式信息终端7500也可以以使显示部7001的一部分卷成卷筒状的图10A1所示的状态以及取出显示部7001的图10B所示的状态进行不同的显示。例如,通过在图10A1的状态下使显示部7001的卷成卷筒状的部分成为非显示状态,可以降低便携式信息终端7500的功耗。
另外,可以在显示部7001的侧部设置用来加固的边框,以便在取出显示部7001时该显示部7001的显示面被固定为平面状。
此外,除了该结构以外,也可以采用在框体中设置扬声器并使用与影像信号同时接收的音频信号输出声音的结构。
图10C至图10E示出能够折叠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一个例子。图10C示出展开状态的便携式信息终端7600,图10D示出从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中的一个状态变为另一个状态的中途状态的便携式信息终端7600,图10E示出折叠状态的便携式信息终端7600。便携式信息终端7600在折叠状态下可携带性好,在展开状态下因为具有无缝拼接的较大的显示区域所以显示一览性强。
利用铰链7602连接的三个框体7601支撑显示部7001。通过利用铰链7602在两个框体7601之间折叠,可以将便携式信息终端7600从展开状态可逆性地变为折叠状态。
图10F及图10G示出能够折叠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一个例子。图10F示出便携式信息终端7650的以使显示部7001位于内侧的方式折叠的状态,图10G示出便携式信息终端7650的以使显示部7001位于外侧的方式折叠的状态。便携式信息终端7650包括显示部7001及非显示部7651。在不使用便携式信息终端7650时,通过以使显示部7001位于内侧的方式折叠,能够抑制显示部7001被弄脏或受损伤。
图10H示出具有柔性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一个例子。便携式信息终端7700包括框体7701及显示部7001。此外,还可以包括被用作输入单元的按钮7703a及7703b、被用作音频输出单元的扬声器7704a及7704b、外部连接端口7705及麦克风7706等。另外,便携式信息终端7700可以组装有具有柔性的电池7709。电池7709也可以例如与显示部7001重叠。
框体7701、显示部7001及电池7709具有柔性。因此,容易使便携式信息终端7700弯曲为所希望的形状,或者使便携式信息终端7700扭曲。例如,便携式信息终端7700也可以以使显示部7001位于内侧或外侧的方式折叠而使用。或者,也可以在将便携式信息终端7700卷成卷筒状的状态下使用。如此,由于能够将框体7701及显示部7001自由变形,所以便携式信息终端7700具有即使掉落或被施加非意图的外力也不容易破损的优点。
另外,由于便携式信息终端7700重量轻,所以可以在各种情况下方便地使用便携式信息终端7700,比如用夹子等夹住框体7701的上部而悬吊着使用或者将框体7701用磁铁等固定于墙壁上等使用。
图10I示出手表型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一个例子。便携式信息终端7800包括表带7801、显示部7001、输入输出端子7802及操作按钮7803等。表带7801具有框体的功能。另外,便携式信息终端7800可以组装有具有柔性的电池7805。电池7805也可以例如与显示部7001或表带7801重叠。
表带7801、显示部7001及电池7805具有柔性。因此,可以容易使便携式信息终端7800弯曲为所希望的形状。
操作按钮7803除了时间设定之外还可以具有电源开关、无线通信的开关、静音模式的开启及关闭、省电模式的开启及关闭等各种功能。例如,通过利用组装在便携式信息终端7800中的操作系统,还可以自由设定操作按钮7803的功能。
另外,通过用手指等触摸显示于显示部7001的图标7804,可以启动应用程序。
另外,便携式信息终端7800可以进行被通信标准化的近距离无线通信。例如,通过与可进行无线通信的耳麦相互通信,可以进行免提通话。
此外,便携式信息终端7800也可以包括输入输出端子7802。当包括输入输出端子7802时,便携式信息终端7800可以通过连接器直接与其他信息终端进行数据的交换。另外,也可以通过输入输出端子7802进行充电。另外,充电工作也可以利用非接触电力传送进行,而不通过输入输出端子。
本实施方式可以与其他实施方式适当地组合而使用。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对能够用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发光元件的结构及其特性进行说明。图11示出在本实施例中说明的发光元件及对比发光元件的结构,表1及表2示出其具体结构。另外,以下示出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材料的结构式。
[表1]
*2mDBTBPDBq-II:PCBBiF:[Ir(dmdppr-P)2(dibm)](0.8∶0.2∶0.06(75nm))
**2mDBTBPDBq-II:PCBBiF:[Ir(tBuppm)3](0.8∶0.2∶0.06(40nm))
***cgDBCzPA:1,6BnfAPrn-03(1∶0.03(25nm))
[表2]
*2mDBTBPDBq-II:PCBBiF:[Ir(dmdppr-P)2(dibm)](0.8∶0.2∶0.06(70nm))
**2mDBTBPDBq-II:PCBBiF:[Ir(tBuppm)3](0.8∶0.2∶0.06(40nm))
***cgDBCzPA:1,6BnfAPrn-03(1∶0.03(25nm))
[化学式1]
/>
《发光元件及对比发光元件的制造》
在本实施例所示的发光元件及对比发光元件中,如图11所示,衬底1900上形成有第一电极1901,第一电极1901上形成有光学调节层1904,在光学调节层1904上形成有EL层1902,EL层1902上形成有第二电极1903。在EL层1902中,从第一电极1901一侧依次层叠有空穴注入层1911、空穴传输层1912、发光层1913、电子传输层1914、电子注入层1915。本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发光元件1及对比发光元件11主要是发射红色的发光元件,分别记作发光元件1(R)及对比发光元件11(R)。另外,发光元件2及对比发光元件12主要是发射绿色的发光元件,分别记作发光元件2(G)及对比发光元件12(G)。另外,发光元件3及对比发光元件13主要是发射蓝色的发光元件,分别记作发光元件3(B)及对比发光元件13(B)。
另外,作为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采用微腔结构。在发光元件1及发光元件2中,将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调节为1/2波长。在发光元件3及三个对比发光元件中,将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调节为1波长。
首先,在衬底1900上形成第一电极1901,在第一电极1901上形成光学调节层1904。作为衬底1900,使用玻璃衬底。第一电极1901和光学调节层1904的面积都为4mm2(2mm×2mm)。第一电极1901通过使用溅射法形成银(Ag)、钯(Pd)以及铜(Cu)的合金膜(Ag-Pd-Cu(APC)膜)来形成。形成200nm厚的APC膜。光学调节层1904通过利用溅射法形成ITSO膜来形成。发光元件1(R)、发光元件2(G)、发光元件3(B)各形成10nm厚的ITSO膜。对比发光元件11(R)、对比发光元件12(G)、对比发光元件13(B)各形成厚度为110nm的ITSO膜。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901被用作阳极。另外,第一电极1901被用作反射电极。ITSO膜是透明导电膜。
在此,作为预处理,用水对衬底的表面进行洗涤,以200℃焙烧1小时,然后进行UV臭氧处理370秒。然后,将衬底放入其内部被减压到10-4Pa左右的真空蒸镀装置中,并在真空蒸镀装置内的加热室中,以170℃进行60分钟的真空焙烧,然后对衬底进行30分钟左右的冷却。
接着,在光学调节层1904上形成空穴注入层1911。将真空蒸镀装置内部减压到10- 4Pa,然后以3-[4-(9-菲基)-苯基]-9-苯基-9H-咔唑(简称:PCPPn)与氧化钼的重量比为PCPPn:氧化钼=1:0.5的方式进行共蒸镀,由此形成空穴注入层1911。发光元件1(R)、发光元件2(G)及对比发光元件12(G)各形成7.5nm厚的空穴注入层1911。发光元件3(B)及对比发光元件11(R)各形成20nm厚的空穴注入层1911。对比发光元件13(B)形成17.5nm厚的空穴注入层1911。
接着,在空穴注入层1911上形成空穴传输层1912。
作为发光元件1(R)及发光元件2(G)中的空穴传输层1912都使用N-(1,1’-联苯-4-基)-N-[4-(9-苯基-9H-咔唑-3-基)苯基]-9,9-二甲基-9H-芴-2-胺(简称为PCBBiF),并且以其膜厚度为15nm的方式进行蒸镀。另外,作为发光元件3(B)的空穴传输层1912使用PCPPn,以其膜厚度为110nm的方式进行蒸镀。
作为对比发光元件11(R)、对比发光元件12(G)及对比发光元件13(B)的空穴传输层1912都使用PCPPn,以其厚度为15nm的方式进行蒸镀。对比发光元件11(R)、对比发光元件12(G)还使用PCBBiF。对比发光元件11(R)蒸镀55nm厚的PCBBiF。对比发光元件12(G)蒸镀35nm厚的PCBBiF。
接着,在空穴传输层1912上形成发光层1913。
发射红色发光的发光元件1(R)及对比发光元件11(R)的发光层1913使用2-[3’-(二苯并噻吩-4-基)联苯-3-基]二苯并[f,h]喹喔啉(简称:2mDBTBPDBq-II)、PCBBiF及双{4,6-二甲基-2-[3-(3,5-二甲基苯基)-5-苯基-2-吡嗪基-κN]苯基-κC}(2,6-二甲基-3,5-庚二酮-κ2O,O’)铱(III)(简称:[Ir(dmdppr-P)2(dibm)]),以重量比为2mDBTBPDBq-II:PCBBiF:[Ir(dmdppr-P)2(dibm)]=0.8:0.2:0.06的方式进行共蒸镀来形成。发光元件1(R)的发光层1913以其膜厚度为75nm的方式形成,对比发光元件11(R)的发光层1913以其膜厚度为70nm的方式形成。
发射绿色发光的发光元件2(G)及对比发光元件12(G)的发光层1913使用2mDBTBPDBq-II、PCBBiF及三(4-叔丁基-6-苯基嘧啶根)铱(III)(简称:[Ir(tBuppm)3]),以重量比为2mDBTBPDBq-II:PCBBiF:[Ir(tBuppm)3]=0.8:0.2:0.06且其厚度为40nm的方式进行共蒸镀来形成。
发射蓝色发光的发光元件3(B)及对比发光元件13(B)的发光层1913使用7-[4-(10-苯基-9-蒽基)苯基]-7H-二苯并[c,g]咔唑(简称:cgDBCzPA)及N,N'-(芘-1,6-二基)双[(6,N-二苯基苯并[b]萘并[1,2-d]呋喃)-8-胺](简称:1,6BnfAPrn-03),以重量比为
cgDBCzPA:1,6BnfAPrn-03=1:0.03且其厚度为25nm的方式进行共蒸镀来形成发光层1913。
以下的制造工序在本实施例中的所有发光元件中都是共通的。
接着,在发光层1913上形成电子传输层1914。电子传输层1914以2mDBTBPDBq-II的厚度为10nm且2,9-双(萘-2-基)-4,7-二苯基-1,10-菲罗啉(简称:NBPhen)的厚度为10nm的方式依次蒸镀2mDBTBPDBq-II及NBPhen来形成。
接着,在电子传输层1914上形成电子注入层1915。电子注入层1915使用氟化锂(LiF),以其厚度为1nm的方式进行蒸镀来形成。
接着,在电子注入层1915上形成第二电极1903。以其厚度为25nm且银(Ag)与镁(Mg)的体积比为1:0.1的方式进行共蒸镀,然后以其厚度为70nm的方式利用溅射法形成铟锡氧化钨(ITO),来形成第二电极1903。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1903被用作阴极。另外,第二电极1903是具有反射光的功能及透过光的功能的半透射·半反射电极。
通过上述工序,在衬底1900上形成发光元件。另外,上述工序中说明的空穴注入层1911、空穴传输层1912、发光层1913、电子传输层1914以及电子注入层1915是构成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的EL层的功能层。另外,在上述制造方法的蒸镀过程中,都利用电阻加热法进行蒸镀。
本实施例中制造的发光元件由衬底1900及密封衬底进行密封。另外,衬底1900与密封衬底的密封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在氮气氛的手套箱内使用密封剂将密封衬底固定于衬底1900上,将密封剂涂敷于形成在衬底1900上的发光元件的周围,在密封时以6J/cm2照射365nm的紫外光,并且以80℃进行1小时的加热处理。
本实施例中制造的发光元件都具有从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1903一侧向箭头的方向发射光的结构(参照图11)。
《发光元件的色度》
接着,测量以2.5mA/cm2的电流密度使电流流过本实施例中所制造的各发光元件时的发射光谱。发射光谱的测定利用多通道光谱分析仪(由日本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制造的PMA-12)进行。发光元件1(R)的发射光谱在632nm附近具有峰值,发光元件2(G)的发射光谱在523nm附近具有峰值,发光元件3(B)的发射光谱在460nm附近具有峰值,对比发光元件11(R)的发射光谱在633nm附近具有峰值,对比发光元件12(G)的发射光谱在523nm附近具有峰值,对比发光元件13(B)的发射光谱在459nm附近具有峰值。
接着,以表3示出利用色亮度计(Topcon Technohouse公司制造的BM-5AS)对CIE1931色度坐标(xy色度坐标)中的色度(x,y)进行测量的结果。发光元件1(R)是在亮度为1281cd/m2的条件下测量的色度,发光元件2(G)是在亮度为3337cd/m2的条件下测量的色度,发光元件3(B)是在亮度为283cd/m2的条件下测量的色度,对比发光元件11(R)是在亮度为1468cd/m2的条件下测量的色度,对比发光元件12(G)是在亮度为4329cd/m2的条件下测量的色度,对比发光元件13(B)是在亮度为310cd/m2的条件下测量的色度。
[表3]
色度x 色度y
发光元件1(R) 0.705 0.295
发光元件2(G) 0.225 0.740
发光元件3(B) 0.141 0.044
对比发光元件11(R) 0.711 0.289
对比发光元件12(G) 0.171 0.794
对比发光元件13(B) 0.142 0.036
由上述结果可知,本实施例中的发光元件1(R)的色度满足如下范围:色度x大于0.680且为0.720以下,色度y为0.260以上且0.320以下。发光元件2(G)的色度满足如下范围:色度x为0.130以上且0.250以下,色度y大于0.710且为0.810以下。发光元件3(B)的色度满足如下范围:色度x为0.120以上且0.170以下,色度y为0.020以上且小于0.060。发光元件1(R)的色度坐标x大于0.680,由此可知其红色色度比DCI-P3规格更好。发光元件2(G)的色度y大于0.710,由此可知其绿色色度比DCI-P3规格及NTSC规格更好。另外,发光元件3(B)的色度y小于0.060,由此可知其蓝色色度比DCI-P3规格更好。
此外,在此获得的各发光元件的色度(x,y)以CIE1931色度坐标(xy色度坐标)的色度表示,但是通过使用以下转换式(1),能够以以所知觉的色差对应于空间内的相等的距离的方式意图性的决定的CIE1976色度坐标(u’v’色度坐标)表示。
[算式1]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中,CIE1976色度坐标(u’v’色度坐标)的色度如以下表4所示。此外,为了进行比较,表5示出BT.2020规格的色度坐标。
[表4]
色度u' 色度v'
发光元件1(R) 0.550 0.517
发光元件2(G) 0.079 0.583
发光元件3(B) 0.174 0.122
[表5]
根据表4的结果可知,从上述色度(u’,v’)算出的相对于BT.2020的面积比和BT.2020的覆盖率分别为94%和92%。注意,面积比通过如下方法算出:算出连接BT.2020规格的RGB的各CIE色度坐标(u’,v’)而形成的三角形的面积A以及连接本实施例的三个发光元件的各CIE色度坐标(u’,v’)而形成的三角形的面积B,然后算出它们的面积比(B/A)。此外,覆盖率是表示通过组合本实施例的三个发光元件的色度能够再现百分之多少的BT.2020规格的色域(上述三角形的内侧)的值。
《发光元件的色度及亮度的视角依赖性》
接着,计算本实施例中制造的发光元件色度及亮度的视角依赖性。
首先,测量发光元件的正面方向的发射光谱及倾斜方向的发射光谱。具体而言,将垂直于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的方向设定为0°,从-80°至80°每隔10°,共17处测量发射光谱。作为发射光谱的测量利用多通道光谱分析仪(由日本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制造的PMA-12)进行。从上述测量结果得到各角度的发光元件的光度、色度(x,y)及色度(u’,v’)。
接着,从0°时的色度(x,y)(以下也称为正面色度)求出进行白色显示(D65,300cd/m2)时的发光元件1(R)、发光元件2(G)及发光元件3(B)的亮度。将上述亮度视为各发光元件的正面亮度。同样地,利用对比发光元件11(R)、对比发光元件12(G)、对比发光元件13(B)从正面色度求出进行白色显示(D65,300cd/m2)时的各发光元件的亮度。将上述亮度视为各对比发光元件的正面亮度。
接着,算出正面亮度与各角度的亮度的亮度比。在此,以0°时的光度为基准求出各角度的光度比的值,将该光度比用作亮度比。
接着,以正面亮度和亮度比的积算出各角度的亮度。以该各角度的亮度及色度的值算出各角度的白色的色度。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利用发光元件1(R)、发光元件2(G)及发光元件3(B)的情况设定为白色显示条件1,将利用对比发光元件11(R)、对比发光元件12(G)及对比发光元件13(B)的情况设定为白色显示比较条件2。
《白色显示条件1》
图12及图13示出利用发光元件1(R)、发光元件2(G)及发光元件3(B)进行白色显示时的色度的视角依赖性。图12示出发光元件1(R)、发光元件2(G)、发光元件3(B)以及利用这三个发光元件进行白色显示(W)时的各角度的色度(x,y)。同样地,图13示出发光元件1(R)、发光元件2(G)、发光元件3(B)以及利用这三个发光元件进行白色显示(W)时的各角度的CIE1976色度坐标中的色度(u’,v’)。
另外,图16示出以正面亮度为基准的发光元件1(R)、发光元件2(G)、发光元件3(B)的各角度的相对亮度。在图16中,将0°时的亮度设定为1。另外,图17示出发光元件1(R)、发光元件2(G)、发光元件3(B)以及利用这三个发光元件进行白色显示(W)时的CIE1976色度坐标中的正面色度和各角度的色度的色度差Δu’v’。
《白色显示比较条件2》
图14及图15示出在利用对比发光元件11(R)、对比发光元件12(G)及对比发光元件13(B)进行白色显示的情况下的色度的视角依赖性。图14示出对比发光元件11(R)、对比发光元件12(G)及对比发光元件13(B)以及利用这三个对比发光元件进行白色显示(W)时的各角度的色度(x,y)。同样地,图15示出对比发光元件11(R)、对比发光元件12(G)及对比发光元件13(B)以及利用这三个对比发光元件进行白色显示(W)时的各角度中的色度(u’,v’)。
另外,图18示出以正面亮度为基准的对比发光元件11(R)、对比发光元件12(G)及对比发光元件13(B)的各角度中的相对亮度。在图18中,将0°时的亮度设定为1。另外,图19示出对比发光元件11(R)、对比发光元件12(G)及对比发光元件13(B)以及利用这三个对比发光元件进行白色显示(W)时的CIE1976色度坐标中的正面色度和各角度的色度的色度差Δu’v’。
通过上述结果,可知:用于白色显示条件1的各颜色(RGB)的发光元件的视角依赖性比用于白色显示比较条件2的相同颜色的视角依赖性小,在倾斜方向上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光状态;白色显示条件1根据角度的白色(W)偏移比白色显示比较条件2根据角度的白色(W)偏移小。
具体而言,通过比较图12与图14及图13与图15,可知用于白色显示条件1的各颜色(RGB)的发光元件的根据角度的色度变化比用于白色显示比较条件2的相同颜色的对比发光元件的根据角度的色度变化小。另外,白色显示条件1的根据角度的白色(W)的变化比白色显示比较条件2小。
另外,通过比较图16和图18,可知:在白色显示条件1(图16)中,在3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内发光元件1(R)的相对亮度高于发光元件3(B)的相对亮度,在-60°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也有同样地倾向。另一方面,在白色显示比较条件2(图18)中,角度是30°时对比发光元件11(R)的相对亮度比对比发光元件13(B)的相对亮度高,但当角度变得更大时,相对亮度大小关系调换,角度是60°时对比发光元件11(R)的相对亮度比对比发光元件13(B)的相对亮度低。同样地,在-60°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也确认到相对亮度大小关系的调换。如白色显示比较条件2那样当RGB的亮度比根据角度变化时,白色的色度显著地变化。白色显示条件1的红色发光元件及绿色发光元件的亮度衰减率比白色显示条件2小。因此,在白色显示条件1中两个颜色之间的相对亮度的亮度大小关系不会根据角度而发生调换。由此,可以抑制根据角度白色的色度变化。
另外,通过比较图17和图19可知对比发光元件11(R)的色度差Δu’v’在50°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内以及在-80°以上且-50°以下的范围内超过0.05。相反地,发光元件1(R)的色度差Δu’v’在任一角度都小于0.05,并且倾斜方向(上)的色度与正面色度的色度差Δu’v’小。另外,如图17所示,在白色显示条件1中,(得到如下结果:)R、G、B、W在任一角度的色度差Δu’v’都小于0.05,并且倾斜方向(上)的色度与正面色度的色度差Δu’v’都小。
白色显示条件1与白色显示比较条件2中的红色的发光元件的厚度和蓝色的发光元件的厚度的厚度关系(具体而言,各电极之间的大小关系)不同。在白色显示条件1中,发光元件3(B)的厚度厚于发光元件1(R)的厚度。在白色显示条件2中,对比发光元件13(B)的厚度薄于对比发光元件11(R)的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各发光元件采用微腔结构来提高各发光的色纯度。在白色显示比较条件2中,以电极间的光学距离为1波长的方式决定RGB三个对比发光元件的厚度。另一方面,在白色显示比较条件1中,以电极间的光学距离为1波长的方式决定发光元件3(B)的厚度,并以电极间的光学距离为1/2波长的方式决定发光元件1(R)及发光元件2(G)的厚度。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以减少白色的色度的视角依赖性。尤其是,通过以电极间的光学距离为λ/2的方式决定红色发光元件的厚度,与光学距离是λ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根据角度的色度的变化以及亮度的衰减。其结果,可以减少白色的色度的视角依赖性。
在本实施例中,分别制造发射红色、绿色、蓝色的发光的发光元件。在上述发光元件中,使用互不相同的材料形成发光层,并且,为了调整光程长而以不同的厚度形成有空穴传输层。另一方面,在上述发光元件中,电子传输层及电子注入层使用相同的材料以相同的厚度形成。通过采用上述发光元件的组合,与以不同的结构形成各层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工序数。如此,在三个发光元件中,虽然EL层包括具有共同的结构的层,也可以获得广泛的颜色再现性及良好的视角依赖性。注意,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各颜色以不同的厚度形成空穴注入层,但是各颜色的发光元件的空穴注入层也可以以相同的厚度形成。
通过上述结果,可知:通过使用本实施例所示的发光元件,可以制造视角宽且可以实现广色域的显示的显示装置。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对能够用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发光元件的结构及其特性进行说明。图11示出本实施例中说明的发光元件的结构,表6示出其具体结构。另外,以下示出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材料的结构式。注意,省略已经示出的材料。
[表6]
*2mDBTBPDBq-II:PCBBiF:[Ir(dmdppr-P)2(dibm)](0.8∶0.2∶0.06(75nm))
**2mDBTBPDBq-II:PCBBiF:[Ir(tBuppm)3](0.8∶0.2∶0.06(40nm))
***cgDBCzPA:1,6BnfAPrn-03(1∶0.03(25nm))
[化学式2]
《发光元件的制造》
本实施例所说明的发光元件4是主要发射红色发光的发光元件,记载为发光元件4(R)。另外,发光元件5是主要发射绿色发光的发光元件,记载为发光元件5(G)。另外,发光元件6是主要发射蓝色发光的发光元件,也记载为发光元件6(B)。
另外,作为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采用微腔结构。在发光元件4及发光元件5中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调节为1/2波长,并且在发光元件6中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调节为1波长。
除了空穴注入层1911以外发光元件4(R)与实施例1中的发光元件1(R)同样地制造。除了空穴注入层1911以外发光元件5(G)与实施例1中的发光元件2(G)同样地制造。除了空穴注入层1911及空穴注入层1912以外发光元件6(B)与实施例1中的发光元件3(B)同样地制造。在此,只说明与实施例1中的发光元件不同的部分。
发光元件4(R)、发光元件5(G)及发光元件6(B)的空穴注入层1911都通过如下方法形成:将真空蒸镀装置内部减压到10-4Pa;以9-苯基-3-[4-(10-苯基-9-蒽基)苯基]-9H-咔唑(简称为PCzPA)与氧化钼的重量比为PCzPA:氧化钼=1:0.5的方式进行共蒸镀。空穴注入层1911以其膜厚度为7.5nm的方式形成。
作为发光元件6(B)的空穴传输层1912使用PCzPA,以其膜厚度为110nm的方式进行蒸镀。
本实施例中制造的发光元件都具有从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1903一侧向箭头的方向发射光的结构(参照图11)。
《发光元件的色度》
接着,测量在以2.5mA/cm2的电流密度使电流流过本实施例中制造的各发光元件时的发射光谱。发射光谱的测量利用多通道光谱分析仪(由日本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制造的PMA-12)进行。发光元件4(R)的发射光谱在635nm附近具有峰值,发光元件5(G)的发射光谱在525nm附近具有峰值,发光元件6(B)的发射光谱在458nm附近具有峰值。
接着,以表7示出利用色亮度计(Topcon Technohouse公司制造的BM-5AS)对CIE1931色度坐标(xy色度坐标)中的色度(x,y)进行测量的结果。发光元件4(R)是在亮度为1308cd/m2的条件下测量的色度,发光元件5(G)是在亮度为4392cd/m2的条件下测量的色度,发光元件6(B)是在亮度为264cd/m2的条件下测量的色度。
[表7]
色度x 色度y
发光元件4(R) 0.707 0.293
发光元件5(G) 0.222 0.747
发光元件6(B) 0.142 0.034
由上述结果可知,本实施例中的发光元件4(R)的色度满足如下范围:色度x大于0.680且为0.720以下,色度y为0.260以上且0.320以下。发光元件5(G)的色度满足如下范围:色度x为0.130以上且0.250以下,色度y大于0.710且为0.810以下。发光元件6(B)的色度满足如下范围:色度x为0.120以上且0.170以下,色度y为0.020以上且小于0.060。关于发光元件4(R),尤其是其色度x大于0.680,由此可知与DCI-P3规格相比,红色的色度良好。关于发光元件5(G),尤其是其色度y大于0.710,由此可知与DCI-P3规格及NTSC规格相比,绿色的色度良好。另外,关于发光元件6(B),尤其是其色度y小于0.060,由此可知与DCI-P3规格相比,蓝色的色度良好。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中,CIE1976色度坐标(u’v’色度坐标)的色度如以下表8所示。
[表8]
色度u' 色度v'
发光元件4(R) 0.505 0.517
发光元件5(G) 0.077 0.584
发光元件6(B) 0.182 0.098
根据表8的结果可知,从上述色度(u’,v’)算出的相对于BT.2020的面积比和BT.2020的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2%。
注意,发光元件的色度以及亮度的视角依赖性受发光元件的膜厚度影响。实施例2中的发光元件的膜厚度与实施例1中的发光元件的膜厚度相同。因此,可认为使用实施例2中的发光元件可以与使用实施例1中的发光元件时同样地制造视角宽且可以实现广色域的显示的显示装置。
《发光元件的初始特性》
发光元件4(R)的初始特性与实施例1中的发光元件1(R)的初始特性几乎相同。发光元件4(R)除了空穴注入层1911所使用的有机材料以外都与发光元件1(R)相同,所以可认为对初始特性几乎没有影响。
发光元件5(G)的初始特性与实施例1中的发光元件2(G)的初始特性大致相同。发光元件5(G)也是除了空穴注入层1911所使用的有机材料以外都与发光元件2(G)相同,所以可认为对初始特性几乎没有影响。
接着,图20示出发光元件6(B)的电流-电压特性。在图20中,纵轴表示电流(mA),横轴表示电压(V)。作为比较,图20中也示出在实施例1中制造的发光元件3(B)的电流-电压特性。
如图20所示,发光元件6(B)的电流-电压特性比发光元件3(B)的电流-电压特性更良好,可以以低电压驱动。
发光元件6(B)除了用于空穴注入层1911的有机材料以外空穴传输层1912的材料也与发光元件3(B)不同。在此,当空穴传输层1912的厚度较厚时,有时驱动电压上升。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6(B)通过改变空穴传输层1912的材料可以比发光元件3(B)降低驱动电压。
《发光元件的可靠性》
接着,图21示出实施例1的发光元件1(R)、发光元件2(G)、发光元件3(B)以及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4(R)、发光元件5(G)、发光元件6(B)的可靠性测试的结果。在图21中,纵轴表示初始亮度为100%时的归一化亮度(%),横轴表示元件的驱动时间(h)。可靠性测试在室温下进行,设想以基准光源D65的色度进行显示的情况设定各发光元件的电流值,驱动各发光元件。发光元件1(R)的电流值为0.128mA,发光元件2(G)的电流值为0.176mA,发光元件3(B)的电流值为0.328mA,发光元件4(R)的电流值为0.128mA,发光元件5(G)的电流值为0.155mA,发光元件6(B)的电流值为0.389mA。
在图21中,发光元件1(R)与发光元件4(R)的亮度劣化曲线大致重叠,并且发光元件2(G)与发光元件5(G)的亮度劣化曲线大致重叠。如此,即便改变用于空穴注入层1911的有机材料对可靠性也几乎没有影响。另外,发光元件6(B)的初始劣化比发光元件3(B)小并且发光元件6(B)的寿命长。
在本实施例中,分别制造发射红色、绿色、蓝色的发光的发光元件。在上述发光元件中,使用互不相同的材料形成发光层,并且,为了调整光程长而以不同的厚度形成有空穴传输层。另一方面,在上述发光元件中,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及电子注入层使用相同的材料以相同的厚度形成。与以不同的结构形成各层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工序数。如此,在三个发光元件中,虽然EL层包括具有共同的结构的层,也可以获得广泛的颜色再现性。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改变实施例1的结构中的用于空穴注入层1911的有机材料以及用于发射蓝色发光的发光元件的空穴传输层1912的有机材料,可以在保持发射红色发光的发光元件的初始特性及可靠性以及发射绿色发光的发光元件的初始特性及可靠性的同时,降低发射蓝色发光的发光元件的驱动电压并提高其可靠性。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对能够用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发光元件的结构及其特性进行说明。图11示出在本实施例中说明的发光元件的结构,表9及表10示出其具体结构。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已经示出结构式的材料。
[表9]
*2mDBTBPDBq-II:PCBBiF:[Ir(dmdppr-P)2(dibm)](0.7∶0.3∶0.06(75nm)) V7.5or10
**2mDBTBPDBq-II:PCBBiF:[Ir(tBuppm)3](0.8∶0.2∶0.06(40nm)) W7.5or10
***cgDBCzPA:1,6BnfAPrn-03(1∶0.03(25nm)) X7.5or10
Y25or30or35
[表10]
《发光元件的制造》
本实施例所说明的发光元件7是主要发射红色发光的发光元件,记载为发光元件7(R)。另外,发光元件8是主要发射绿色发光的发光元件,记载为发光元件8(G)。另外,发光元件9是主要发射蓝色发光的发光元件,也记载为发光元件9(B)。
另外,作为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采用微腔结构。将发光元件7及发光元件8中的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调节为1/2波长,并将发光元件9中的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调节为1波长。
如表9及表10所示,发光元件7(R)中的空穴注入层1911的厚度(V)、发光元件8(G)中的空穴注入层1911的厚度(W)、发光元件9(B)中的空穴注入层1911的厚度(X)的组合一共有8种。再者,在三个发光元件中,将第二电极1903所包含的Ag和Mg共蒸镀来形成的层(以下也称为Ag:Mg层)的厚度(Y)一共有3种。因此,发光元件7(R)、发光元件8(G)、发光元件9(B)的组合一共有24种。
在本实施例中,评价使用发光元件7(R)、发光元件8(G)、发光元件9(B)进行白色显示时的功耗、色域及颜色偏移。色域根据从CIE1976色度坐标(u’v’色度坐标)中的色度算出的相对于BT.2020规格的面积比进行评价。颜色偏移根据正面的色度和从正面倾斜60°的色度的色度差Δu’v’进行评价。
图22A、图22B以及图22C示出各组合中的功耗、色域、颜色偏移的评价结果。从图22A、图22B可知:随着Ag:Mg层的厚度Y变大,功耗变高且色域变宽。从图22C可知:在任一组合中都可以将正面的色度和从正面倾斜60°的色度的色度差Δu’v’抑制为0.05左右以下,由此得到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效果。

Claims (11)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以及第三发光元件,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分别包括一对电极以及所述一对电极间的发光层,
所述一对电极中的一个包括反射电极,
所述一对电极中的另一个包括半透射·半反射电极,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发光层分别是不同的层,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一峰值波长是400nm以上且480nm以下,
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二峰值波长是580nm以上且700nm以下,
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三峰值波长是所述第一峰值波长和所述第二峰值波长之间的波长,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一对电极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一对电极间的距离之差是40nm以上且90nm以下,
在CIE1976色度坐标中,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的正面方向的色度与从正面倾斜60°的方向的色度之间的色度差Δu'v'是0.05以下。
2.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以及第三发光元件,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分别包括一对电极以及所述一对电极间的发光层,
所述一对电极中的一个包括反射电极,
所述一对电极中的另一个包括半透射·半反射电极,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发光层分别是不同的层,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一峰值波长是400nm以上且480nm以下,
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二峰值波长是580nm以上且700nm以下,
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三峰值波长是所述第一峰值波长和所述第二峰值波长之间的波长,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一对电极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一对电极间的距离之差是40nm以上且90nm以下,
当使用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进行白色的显示时,在CIE1976色度坐标中的正面方向的色度与从正面倾斜60°的方向的色度之间的色度差Δu'v'是0.05以下。
3.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以及第三发光元件,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分别包括一对电极以及所述一对电极间的发光层,
所述一对电极中的一个包括反射电极,
所述一对电极中的另一个包括半透射·半反射电极,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发光层分别是不同的层,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一峰值波长是400nm以上且480nm以下,
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二峰值波长是580nm以上且700nm以下,
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三峰值波长是所述第一峰值波长和所述第二峰值波长之间的波长,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一对电极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一对电极间的距离之差是40nm以上且90nm以下,
将相对于正面亮度的从正面倾斜30°的方向的相对亮度定义为第一相对亮度,并将相对于正面亮度的从正面倾斜60°的方向的相对亮度定义为第二相对亮度,
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相对亮度高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相对亮度,
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二相对亮度高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二相对亮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分别在所述一对电极间包括电子传输层,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电子传输层是共用的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一对电极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一对电极间的距离要长,
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一对电极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一对电极间的距离要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分别在所述一对电极间包括电子传输层,
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发光层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发光层和所述电子传输层包括具有相同骨架的衍生物。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发光层包括蒽衍生物或并四苯衍生物,
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发光层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发光层包括二苯并喹喔啉衍生物、二苯并噻吩衍生物、二苯并呋喃衍生物、嘧啶衍生物或三嗪衍生物。
8.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以及第三发光元件,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反射电极、所述第一反射电极上的第一发光层、以及所述第一发光层上的半透射·半反射电极,
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第二反射电极、所述第二反射电极上的第二发光层、以及所述第二发光层上的所述半透射·半反射电极,
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包括第三反射电极、所述第三反射电极上的第三发光层、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层上的所述半透射·半反射电极,
所述第一发光层、所述第二发光层、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层分别是不同的层,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一峰值波长是400nm以上且480nm以下,
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二峰值波长是580nm以上且700nm以下,
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发射光谱的第三峰值波长是所述第一峰值波长和所述第二峰值波长之间的波长,
所述第一反射电极和所述半透射·半反射电极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反射电极和所述半透射·半反射电极之间的距离之差是40nm以上且90nm以下,
在CIE1976色度坐标中,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的正面方向的色度与从正面倾斜60°的方向的色度之间的色度差Δu'v'是0.05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分别在所述第一发光层、所述第二发光层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层与所述半透射·半反射电极之间包括电子传输层,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所具有的所述电子传输层是共用的层。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电极和所述半透射·半反射电极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二反射电极和所述半透射·半反射电极之间的距离要长,
所述第二反射电极和所述半透射·半反射电极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三反射电极和所述半透射·半反射电极之间的距离要长。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分别在所述第一发光层、所述第二发光层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层与所述半透射·半反射电极之间包括电子传输层,
所述第二发光层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层和所述电子传输层包括具有相同骨架的衍生物。
CN202410266723.XA 2017-02-28 2018-02-27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81590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7256 2017-02-28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63989.6A Division CN108598107B (zh) 2017-02-28 2018-02-27 显示装置、显示模块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59088A true CN118159088A (zh) 2024-06-07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12783B1 (ko)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US10573693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2168364B1 (ko)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CN108598107B (zh) 显示装置、显示模块及电子设备
KR102153512B1 (ko)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US10164203B2 (en)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2023052438A (ja) 発光装置
JP2022093523A (ja) 発光装置
TWI841368B (zh) 顯示器裝置、顯示器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8159088A (zh) 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