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49620A -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49620A
CN118149620A CN202311342179.4A CN202311342179A CN118149620A CN 118149620 A CN118149620 A CN 118149620A CN 202311342179 A CN202311342179 A CN 202311342179A CN 118149620 A CN118149620 A CN 1181496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late
heat exchanger
cavity
housing part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4217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王旻
杨利生
尹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4217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1496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8149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496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部、流体管、第一端板以及第二端板,壳体部具有第一腔,流体管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换热器具有横向方向,沿横向方向,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位于换热器同侧;壳体部至少部分与第一端板连接,流体管至少部分与第二端板连接;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分体设置,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连接,这样可以减少了换热器装配时的重复定位,进而减小换热器泄露风险。一种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流路、压缩机和换热器,压缩机设置于第一流路,换热器设置于第一流路,换热器设置于第二流路;本申请的热管理系统使用的换热器,该换热器装配时减少了重复定位,进而时换热器泄露风险降低。

Description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换热器中,换热器包括壳体部、流体管和端板,壳体部和流体管与同一端板连接,这样在装配时会出现重复定位现象。
发明内容
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装配优异的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部、流体管、第一端板以及第二端板,所述壳体部具有第一腔,所述流体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
所述换热器具有横向方向,沿所述横向方向,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位于所述换热器同侧;
所述壳体部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端板连接,所述流体管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端板连接;
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分体设置,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连接。
本申请通过壳体部至少部分与第一端板连接,流体管至少部分与第二端板连接,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分体设置且连接,这样可以减少了换热器装配时的重复定位。
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压缩机和换热器,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流路,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流路,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流路;
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部、流体管、第一端板以及第二端板,所述壳体部具有第一腔,所述流体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
所述换热器具有横向方向,沿所述横向方向,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位于所述换热器同侧;
所述壳体部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端板连接,所述流体管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端板连接;
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分体设置,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连接;
所述第二流路包括所述流体管的内腔;所述第一流路包括所述第一流道。
本申请的热管理系统使用的换热器,减少了换热器装配时的重复定位,热管理系统的使用该换热器,使得换热泄露风险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换热器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换热器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换热器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换热器的端板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换热器的端板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系统示意图;
图7为本图2换热器虚线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型实施例的流体管理组件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目前,相关换热器包括壳体部、流体管和端板,壳体部和流体管与同一端板连接,这样在装配时会出现重复定位现象,进而泄露风险提高。本申请的换热器1,包括壳体部2、流体管3、第一端板4以及第二端板5,壳体部2具有第一腔21,流体管3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21;换热器1具有横向方向,横向方向与换热器1的长度方向平行,沿横向方向W,第一端板4和第二端板5位于换热器1同侧;壳体部2至少部分与第一端板4连接,流体管3至少部分与第二端板5连接;第一端板4和第二端板5分体设置,第一端板4和第二端板5连接,壳体部2和流体管3的连接通过第一端板4和第二端板5分别连接,而不是只通过一块端板连接,减少了换热器1装配时的重复定位,使换热器1工作时泄露风险降低。
其中,壳体部2包括第一流道22,第一流道22和第一腔21流体分离,换热器1包括相变材料211,所述相变材料211位于第一腔21,壳体部2包括第一壳体部23和第二壳体部24,第一壳体部23套设于第二壳体部24之外,第一壳体部23相对于第二壳体部24远离第一腔21,第一壳体部23构成第一流道22的至少部分壁,第二壳体部24构成第一流道22的至少部分壁,第二壳体部24构成第一腔21的至少部分壁。例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壳体部23和第二壳体部24呈柱状,第一壳体部23套设于第二壳体部24之外,第一壳体部23与第二壳体部24之间的腔构成了壳体部2的第一流道22,在此第一壳体部23和第二壳体部24的具体形状在此不作限制。
流体管3与第二端板5连接,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壳体部23与第二壳体部24均与第一端板4连接,或者,第一壳体部23与第一端板4连接,第二壳体部24与第一端板4连接。换热器1工作时,第一流道22充注冷流体,其中冷流体为冷却液,冷却液可以是乙二醇和水的混合溶液或其他冷却介质。由于第一腔21填充相变材料211,流体管3的壁被第一腔21内的相变材料211包裹,当热流体在流体管3内流动时,热流体和相变材料211之间存在温差,热流体通过流体管3的壁导热给相变材料211,相变材料211吸热融化,将热量储存起来,其中,热流体包括高温的制冷剂,制冷剂可以是R134a或者CO2或者其他形式的制冷剂。第一腔21与第一流道22共用至少部分的第二壳体部24做壁,当用户端的冷流体需要加热时,冷流体通过循环泵流动,通过第二壳体部24吸收相变材料211储存的热量,相变材料211放热凝固,在相变过程中,不断将相变材料211的潜热释放出来。相变材料211在相变周期中吸收和释放热量,利用相变蓄热材料的潜热储存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包括热管理系统、余热回收等。
为了进一步减少换热器1装配时的重复定位,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端板4包括第一子端板41和第二子端板42,第一子端板41至少部分套设于第二子端板42外,第一壳体部23与第一子端板41相连,第二壳体部24与第二子端板42相连。也就是说,流体管3与第二端板5相连,第一壳体部23与第一子端板41相连,第二壳体部24与第二子端板42相连,第二端板5与第二子端板42相连,第一子端板41与第二子端板42,通过三块端板分别将流体管3、第一壳体部23和第二壳体部24连接,而不是通过一块端板将流体管3、第一壳体部23和第二壳体部24连接,有效减少了换热器1装配时的重复定位,降低因装配时的重复定位造成的泄露风险。
为了安装更方便,降低泄露风险,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端板4包括第一面43和第二面44,第二端板5包括第三面51和第四面52,沿横向方向W,第一面43和第二面44位于横向方向W的两侧,第三面51和第四面52位于横向方向W的两侧;第一面43和第三面51位于同一平面。也就是说,装备好的换热器1中,沿横向方向W,第一端板4与第二端板5位于同一平面。
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与热流体管3的数量有一定的关系,为了增大热流体管3与相变材料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换热器1包括至少两根所述流体管3,例如,热流体管3数量为七根。此时,为了热流体注入热流体管3时更方便,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换热器1包括第一盖体6,沿横向方向W,第一盖体6与第一端板4位于同侧,第一盖体6与第一端板4连接,换热器1具有第二腔11,第一端板4至少部分、第二端板5至少部分以及第一盖体6至少部分均位于第二腔11的外围,第二腔11与外界连通,流体管3贯穿第二端板5,第二腔11与流体管3连通,热流体汇集在第二腔11内,再进入流体管3,进一步地,第一盖体6包括第二管61,第二管61与第二腔11连通,第二管61与外界连通,热流体可以直接从第二管61进入第二腔11,再进入流体管3。
为了限制流体管3、第一壳体部23和第二壳体部24沿横向方向W移动,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换热器1包括第三端板8,沿横向方向W,第三端板8与第一端板4分别位于换热器1的两端;壳体部2与第三端板8连接,流体管3与第三端板8连接,这样,第三端板8将流体管3、第一壳体部23和第二壳体部24横向方向W固定住。
为了使热流体流出换热器1更加便捷,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换热器1还包括第二盖体62,第二盖体62与第三端板8位于同侧,第二盖体62与第三端板8密封连接,换热器1具有第三腔13,第三端板8至少部分以及第二盖体62至少部分均位于第三腔13的外围,第三腔13与外界连通,流体管3贯穿第三端板8,第三腔13与流体管3连通,此时,热流体可从热流体管3汇集在第三腔13内,再从第三腔13流出,进一步地,第二盖体62包括第四管621,第四管621与第三腔13连通,第四管621与外界连通,热流体可以直接从第三腔13进入第四管621,再由第四管621流出。当然,在一实施方式中,热流体也可从第四管621进入第三腔13,再从第三腔13流入热流体管3,最后由热流体管3流入第二腔11,在由第二管61流出。
为了方便第一壳体部23与第一端板4、第三端板8的连接,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部23包括第四端板14和第五端板15,沿横向方向W,第四端板14和第五端板15位于第一壳体部23两侧,第四端板14靠近第一盖体6,第四端板14和第五端板15均与第一壳体部23部焊接连接,第一端板4与第四端板14连接,第一盖体6与第一端板4连接,也就是说,螺钉贯穿于第一盖体6、第一端板4以及第四端板14;第三端板8与第五端板15连接。
同样,为了方便第二壳体部24与第二子端板42、第三端板8的连接,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二壳体部24包括第六端板421和第七端板422,沿横向方向W,第六端板421和第七端板422位于第二壳体部24两侧,第六端板421靠近第一盖体6,第六端板421和第七端板422均与第二壳体部24焊接连接,第二子端板42与第六端板421连接,第三端板8与第七端板422连接。
换热器1还包括第四端板14、第五端板15和第六端板421,沿横向方向W,第四端板14和第五端板15位于换热器1两端,第四端板14和第五端板15均与换热器1焊接连接,第一盖体6与第四端板14连接,第一盖体6与第四端板14通过打螺钉的方式连接,第二盖体62与第五端板15连接,第二盖体62与第五端板15通过打螺钉的方式连接。第六端板421与第二子端板位于同侧,第六端板421呈环状,第六端板421与第二壳体部24焊接连接,第二壳体部24与第二子端板连接,连接可通过打螺钉的方式。
第一壳体部23包括第一流道口231和第二流道口232,第一流道口231和第二流道口232均与第一流道22连通,沿横向方向W,第一流道口231和第二流道口232位于第一壳体部23两端。冷流体可以从第一流道口231进入第一流道22,再从第一流道22流入第二流道口232直至流出。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冷流体可以从第二流道口232进入第一流道22,再从第一流道22流入第一流道口231直至流出。
相变材料211在换热器1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相变材料211包括石蜡或脂肪酸中的至少一种。为了使相变材料211填充至第一腔21高效便捷,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7所示,换热器1包括第一管81,第一管81位于第三端板8,第一管81具有第一管道811,第一管道811与外界连通,第三端板8还包括第一配流槽82,第一配流槽82与第一腔21连通,第一配流槽82与第一管道811连通,相变材料211从第一管81进入第一管道811,通过第一配流槽82进入第一腔21。根据环境不同,需要更换相变材料211,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换热器1包括第三管83,第三管83位于第三端板8,第三管83与第一管81分别位于第三端板8相对两侧,第三管83与外界连通,第三管83具有第二管道831,第二管道831与第一腔21连通。第三端板8还包括第二配流槽84,第二配流槽84与第一腔21连通,第二配流槽84与第二管道831连通,当更换相变材料211时,第一腔21中的相变材料211经过第二配流槽84流入第二管道831,第二管道831流至外界,待相变材料211全部流至外界后,可将更换的相变材料211再由第一管81进入第一腔21。
换热器1的密封性直接影响换热是否成功,在一实施方式中,壳体部2与第一端板4的密封方式包括轴向密封,第一端板4和第二端板5的密封方式包括径向密封;采用此密封方式,由于横向密封和径向密封为不同方向的密封,可以有效避免因同向密封导致的壳体部2和端板安装面无法完全接触,从而导致密封失效。进一步地,轴向密封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所述密封圈截面形状包括圆形或矩形;所述径向密封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所述密封圈截面形状包括圆形或者星形中的一种。
为了增大换热效率,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换热器1包括第一肋片12,第一肋片12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21,第一肋片12包括第一子肋片121和第二子肋片122,第二子肋片122与第一腔21的壁相连;第一子肋片121包括第一凹槽部1211,第二子肋片122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凹槽部1211,流体管3至少部贯穿于第一子肋片121,例如图3所示,第一子肋片121可为花瓣形,第一子肋片121不仅进一步固定住流体管3,还提高了热流管3与相变材料211的换热面积,以增大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换热效率,可以加速第一腔21中的热量传递到第一流道22中,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换热器1包括第二肋片221,第二肋片221位于第一流道22,进一步地,第二肋片221与第二壳体部24连接,例如图3所示,第二肋片221呈环形。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换热器1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其中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储能热管理系统,下面以应用于储能热管理系统的热管理组件为例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流路71、第二流路72、压缩机922和换热器1,压缩机922设置于第一流路71,换热器1设置于第一流路71,换热器1设置于所述第二流路72;换热器1包括壳体部2、流体管3、第一端板4以及第二端板5,所述壳体部2具有第一腔21,所述流体管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21;换热器1具有横向方向,沿横向方向,第一端板4和第二端板5位于换热器1同侧;壳体部2至少部分与第一端板4连接,流体管3至少部分与第二端板5连接;第一端板4和第二端板5分体设置,第一端板4和第二端板5连接,第二流路72包括流体管3的内腔;第一流路71包括第一流道22。其中,第一流路71用于流通第一流体,第二流路72用于流通第二流体。
具体地,例如图6所示,第一主路9设有制冷机组92、水泵93和换热装置100,制冷机组92用于对第一主路9的第一换热介质提供冷量,制冷机组92与水泵93串联设置,换热装置100用于冷却换热对象。换热对象例如是储能电池、储能逆变器等储能装置中需要冷却的部件。第一主路9和第二流路72均具有用于第一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三流道。
制冷机组92包括第一流路71、第一支路92b、第二支路92c和第一控制组件90,第二支路92c与第一流路71连接,第一流路71、第一支路92b和第二支路92c均具有用于第二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二流道。第一流路71设有蒸发器921、压缩机922和节流装置923。蒸发器921具用于第一换热介质流通的有第三流道和用于第二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二流道。第二支路92c设有冷凝器924,第一支路92b设有热量回收装置95。冷凝器924与热量回收装置95并联。第一控制组件90用于控制第一流路71与第一支路92b和第二支路92c中的至少一者连通。当第一流路71与第二支路92c连通时,第二换热介质能够依次流过压缩机922、冷凝器924、节流装置923和蒸发器921,最后回流至压缩机922。当第一流路71与第一支路92b连通时,第二换热介质能够依次流过压缩机922、热量回收装置95、节流装置923以及蒸发器921,最后回流至压缩机922。
储能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三支路92d,第三支路92d具有用于第二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二流道。第三支路92d设有换热器1,换热器1与热量回收装置95以及冷凝器924相并联。第一控制组件90用于控制第一支路92b、第二支路92c和第三支路92d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一流路71连通。当第一流路71与第三支路92d连通时,第二换热介质能够依次流过压缩机922、换热器1、节流装置923和蒸发器921,最后回流至压缩机922。在换热器1中,从压缩机922流出的高温高压流体释放热量并通过换热器1中的相变材料211储存至换热器1中。
储能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四支路991和第二控制组件99,第四支路991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换热器1也设置于第四支路991。换热器1具有用于第一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三流道和用于第二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二流道。换热器1通过第四支路991与制冷机组92并联。例如图6所示,制冷机组92设置在第五支路73,换热器1设置在第四支路991。第二控制组件99用于控制第一主路9与第四支路991和第五支路73中的一者连通。当第一主路9与第五支路73连通时,制冷机组92提供冷量,通过换热装置100对换热对象进行冷却。当第一主路9与第四支路991连通时,第一换热介质在换热器1中吸收存储在相变材料211中的热量,并通过换热装置100将热量传递给换热对象,对换热对象进行加热。
具体地,第四支路991能够与换热装置100形成回路,当环境温度较高,换热对象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压缩机922工作,蒸发器921内的液态第二换热介质吸收第一主路9内的第一换热介质的热量蒸发为气态,降温后的第一换热介质通过换热装置100对换热对象进行冷却,同时,第一控制组件90控制第一流路71与第一支路92b连通,压缩机922与热量回收装置95串行连通,压缩机92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第二换热介质进入热量回收装置95进行热量回收,之后进入蒸发器921。当热量回收装置95回收的热量饱和后,第一控制组件90控制第一流路71与第三支路92d连通,压缩机922与换热器1串行连通,压缩机92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第二换热介质进入换热器1进行热量回收,换热器1通过相变材料211积蓄的热量,用来需要时通过换热装置100对换热对象提供热量。当换热器1回收的热量也饱和后,第一控制组件90控制第一流路71与第二支路92c连通,压缩机922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进入冷凝器924,冷凝器924将高温高压的第二换热介质冷凝成低温高压的第二换热介质,低温高压的第二换热介质经过节流装置923后,再进入到蒸发器921中进行换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介质是前文所述的冷流体,第二换热介质是前文所述的热流体。
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一体结构是指,使用一块完整的材料,利用冲压、挤压、机加工等工艺制作出的一个零部件,未经过钎焊、胶粘等连接工艺。本申请中的固定连接和安装在一起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钎焊、胶粘、支架固定等方式中的至少一种。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中,两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其他部件进行的间接连接。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包括壳体部(2)、流体管(3)、第一端板(4)以及第二端板(5),所述壳体部(2)具有第一腔(21),所述流体管(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21);
所述换热器(1)具有横向方向,沿所述横向方向,所述第一端板(4)和所述第二端板(5)位于所述换热器(1)同侧;
所述壳体部(2)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端板(4)连接,所述流体管(3)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端板(5)连接;
所述第一端板(4)和所述第二端板(5)分体设置,所述第一端板(4)和所述第二端板(5)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部(2)具有第一流道(22),所述第一流道(22)和所述第一腔(21)流体分离,所述壳体部(2)包括第一壳体部(23)和第二壳体部(24),所述第一壳体部(23)套设于所述第二壳体部(24)之外,所述第一壳体部(23)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部(24)远离所述第一腔(21),所述第一壳体部(23)构成所述第一流道(22)的至少部分壁,所述第二壳体部(24)构成所述第一流道(22)的至少部分壁,所述第二壳体部(24)构成所述第一腔(21)的至少部分壁;
所述流体管(3)与所述第二端板(5)连接;所述第一壳体部(23)与所述第二壳体部(24)均与所述第一端板(4)连接,或者,所述第一壳体部(23)与所述第一端板(4)连接,所述第二壳体部(24)与所述第二端板(5)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4)包括第一子端板(41)和第二子端板(42),所述第一子端板(41)至少部分套设于所述第二子端板(42)外,所述第一壳体部(23)与所述第一子端板(41)相连,所述第二壳体部(24)与所述第二子端板(42)相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4)包括第一面(43)和第二面(44),所述第二端板(5)包括第三面(51)和第四面(52),沿所述横向方向,所述第一面(43)和所述第二面(44)位于所述横向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三面(51)和所述第四面(52)位于所述横向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面(43)和所述第三面(51)位于同一平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包括第一盖体(6),沿所述横向方向,所述第一盖体(6)与所述第一端板(4)位于同侧,所述第一盖体(6)与所述第一端板(4)连接,所述换热器(1)具有第二腔(11),所述第一端板(4)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端板(5)至少部分以及所述第一盖体(6)至少部分均位于所述第二腔(11)的外围,所述第二腔(11)与外界连通,所述流体管(3)贯穿所述第二端板(5),所述第二腔(11)与所述流体管(3)连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包括第三端板(8),沿所述横向方向,所述第三端板(8)与所述第一端板(4)分别位于所述换热器(1)的两端;
所述壳体部(2)与所述第三端板(8)连接,所述流体管(3)与所述第三端板(8)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包括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211)位于第一腔(21);
所述换热器(1)包括第一管(81),所述第一管(81)位于所述第三端板(8),所述第一管(81)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管(81)与所述第一腔(21)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部(2)与所述第一端板(4)的密封方式包括轴向密封,所述第一端板(4)和所述第二端板(5)的密封方式包括径向密封;所述轴向密封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所述密封圈截面形状包括圆形或矩形;所述径向密封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所述密封圈截面形状包括圆形或者星形中的一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包括第一肋片(12),所述第一肋片(1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21),所述第一肋片(12)包括第一子肋片(121)和第二子肋片(122),所述第二子肋片(122)与所述第一腔(21)的壁相连;所述第一子肋片(121)包括第一凹槽部(1211),所述第二子肋片(12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槽部(1211),
所述流体管(3)至少部分贯穿所述第一子肋片(121);
所述换热器包括至少两根所述流体管(3)。
10.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流路(71)、第二流路(72)、压缩机(922)和换热器(1),所述压缩机(922)设置于所述第一流路(71),所述换热器(1)设置于所述第一流路(71),所述换热器(1)设置于所述第二流路(72);
所述换热器(1)包括壳体部(2)、流体管(3)、第一端板(4)以及第二端板(5),所述壳体部(2)具有第一腔(21)和第一流道(22),所述第一腔(21)与所述第一流道(22)流体隔离,所述流体管(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21);
所述换热器(1)具有横向方向,沿所述横向方向,所述第一端板(4)和所述第二端板(5)位于所述换热器(1)同侧;
所述壳体部(2)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端板(4)连接,所述流体管(3)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端板(5)连接;
所述第一端板(4)和所述第二端板(5)分体设置,所述第一端板(4)和所述第二端板(5)连接;
所述第二流路(72)包括所述流体管(3)的内腔;所述第一流路(71)包括所述第一流道(22)。
CN202311342179.4A 2023-10-16 2023-10-16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Pending CN1181496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42179.4A CN118149620A (zh) 2023-10-16 2023-10-16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42179.4A CN118149620A (zh) 2023-10-16 2023-10-16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49620A true CN118149620A (zh) 2024-06-07

Family

ID=91285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42179.4A Pending CN118149620A (zh) 2023-10-16 2023-10-16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14962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93702B2 (en) Phase change material-based enhancement for reversed-cycle defrosting in vapou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systems
KR101790462B1 (ko) 냉동 장치의 디프로스트 시스템 및 냉각 유닛
US6666043B2 (en) Dewfall preventing device of refrigerator
KR100746241B1 (ko) 저온수 2단 흡수식 냉동기
JP2007263401A (ja) 蓄熱装置
CN108458511B (zh) 一种带热气融霜的直接接触冷凝制冷系统
CN103591721A (zh) 一种空调系统
US20140338389A1 (en)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with thermal energy storage
CN105393066A (zh) Havc系统中的回油控制
ES2255573T3 (es) Acoplamiento de transferencia termica por cambio de fase para sistemas por absorcion de agua-amonio.
JP2011080736A (ja) 熱交換装置
CN108266929B (zh) 用于机械泵驱动两相流体回路的精密控温型储液器及装配方法
CN105683685A (zh) 热泵系统
US20050210885A1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18149620A (zh)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JP2007178081A (ja) 冷蔵庫
KR100886107B1 (ko) 냉동장치의 냉매열교환용 열교환기
CN102914087A (zh) 制冷机组的换热系统
JPH0794933B2 (ja) 空冷吸収冷暖房機
CN118149617A (zh)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CN103765127A (zh) 用于制冷建筑物的方法
KR102206209B1 (ko) 흡수식 냉동기
CN111212553A (zh) 多温区冷液系统
CN118149618A (zh)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KR101542120B1 (ko) 칠러형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