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02262A - 数据传输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02262A
CN118102262A CN202410098144.9A CN202410098144A CN118102262A CN 118102262 A CN118102262 A CN 118102262A CN 202410098144 A CN202410098144 A CN 202410098144A CN 118102262 A CN118102262 A CN 1181022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terminal
data
layer
transmitted
rl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9814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建德
黎书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onsy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onsy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onsy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onsy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9814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1022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8102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022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数据传输系统包括:源用户终端、中继用户终端和目的用户终端;源用户终端使用在无线协议栈L3协议层增加的路由协议信令建立源用户终端与目的用户终端之间的路由;源用户终端和目的用户终端的协议层均包括PDCP层、SRAP层、RLC层和MAC层;中继用户终端的协议层均包括SRAP层、RLC层和MAC层;PDCP层用于按第一规则分配无线承载标识和创建PDCP实体,SRAP层用于查找多跳路由所需信息库和数据转发处理,MAC层用于接收或发送数据包。本申请能使多个用户终端之间互相通信,提高数据传输的便捷性。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R17版5G标准第三系统在R17版本中新增了系统功能,旨在为覆盖范围外和网络内覆盖场景中的广播、组播和单播通信提供支持。
目前,现有技术中,5G R17侧行链路sidelink协议在L3层增加PC5-S信令,在L2层增加SRAP协议层支持U2N(UE-to-Network Relay,用户设备到网络中继)即远程用户终端UE经过一跳中继用户终端(Relay UE)同基站进行通信,当远程用户终端UE与基站间的链路质量变差时,远程用户终端UE可以选择合适的中继用户终端UE,通过U2N中继技术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然而,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当多个远程用户终端附近无基站,或通过中继用户终端仍无法同基站进行通信时,存在数据传输不方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当多个远程用户终端附近无基站,或通过中继用户终端仍无法同基站进行通信时,能使多个用户终端之间互相通信,提高数据传输的便捷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源用户终端、中继用户终端和目的用户终端;
所述源用户终端、所述中继用户终端和所述目的用户终端均在无线协议栈L3协议层增加路由协议信令,以建立所述源用户终端与所述目的用户终端之间的路由;
所述源用户终端和所述目的用户终端的协议层均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侧链路由适配路由SRAP层、无线链路层控制RLC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层;
所述中继用户终端的协议层均包括SRAP层、RLC层和MAC层;
所述PDCP层用于按第一规则分配无线承载标识和创建PDCP实体,所述SRAP层用于查找多跳路由所需信息库和数据转发处理,所述多跳路由所需信息库为可跨协议层共享使用的信息库;
所述RLC层用于按第二规则分配RLC信道标识和创建RLC实体,所述MAC层用于接收或发送数据包。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如第一方面描述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源用户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待传输数据;
将所述待传输数据通过MAC层发送至中继用户终端,以使所述中继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将所述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待传输数据,包括:通过PDCP层接收从外部源用户终端或上层协议发送的待传输数据,所述PDCP层处理完所述待传输数据后,将RLC的AM/UM模式、分配的无线承载标识、源用户终端的L2地址、目的用户终端的L2地址、外部源用户终端的L2地址、外部目的用户终端的L2地址和PDCP协议数据单元下发给SRAP层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接收所述中继用户终端发送的接收反馈信息,其中所述接收反馈信息为所述目的用户终端响应于目的用户针对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或外部目的用户终端响应于外部目的用户针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或从上位机获取的,或由RLC实体产生的。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如第一方面描述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中继用户终端,所述方法包括:接收从所述源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待传输数据为所述源用户终端获取的;将所述待传输数据通过MAC层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继用户端通过MAC层将所述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包括:所述中继用户终端的SRAP层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确定下一跳L2地址;所述中继用户终端的RLC层获取与每个下一跳L2地址对应的RLC模式指示和RLC信道标识,并按第二规则创建RLC模式指示对应的RLC实体;所述中继用户终端的MAC层根据所述RLC信道标识和MAC逻辑信道的映射关系,得到MAC逻辑信道标识,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按下一跳L2地址发送至下一跳用户终端;当检测到所述下一跳用户终端不是目的用户终端时,则返回所述中继用户终端的SRAP层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确定下一跳L2地址的步骤,直至将所述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接收所述目的用户端发送的接收反馈信息,其中所述接收反馈信息为所述目的用户终端响应于目的用户针对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或外部目的用户终端响应于外部目的用户针对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或从上位机获取的,或由RLC实体产生的。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如第一方面描述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目的用户端,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中继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待传输数据为源用户终端获取并通过MAC层发送至所述中继用户终端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所述中继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发送的待传输数据之后,还包括:若所待传输数据满足外部数据转发条件,则将所述待传输数据通过MAC层发送至外部目的用户终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响应于目的用户针对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接收反馈信息;或
接收外部目的用户终端针对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接收反馈信息;或
接收来自上位机的接收反馈信息;或
由AM模式RLC实体生成的接收反馈信息;
将所述接收反馈信息发送至所述中继用户终端,由所述AM模式RLC实体生成的接收反馈信息终结于反馈信息接收方,且不转发;所述反馈操作生成的接收反馈信息或所述来自上位机的接收反馈信息则由中继用户终端转发至源用户终端。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源用户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传输数据;
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用于将所述待传输数据通过MAC层发送至中继用户终端,以使所述中继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将所述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
第六方面,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如第一方面描述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中继用户终端,所述装置包括:第二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用于接收从所述源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待传输数据为所述源用户终端获取的;将所述待传输数据通过MAC层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
第七方面,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如第一方面描述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目的用户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目的传输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中继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待传输数据为源用户终端获取并通过MAC层发送至所述中继用户终端的。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描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通过在对应的用户终端的SRAP层的协议头中增加用户设备L2地址、承载标识、序列号和使用期限字段,在RLC层增加RLC信道标识、RLC模式指示字段、用户在已建立的路由上建立侧行链路无线承载SL-RB、RLC信道和MAC逻辑信道MAC-LC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不使用侧行链路无线资源控制重配置信令消息对无线承载进行管理,实现多个用户终端之间通过多跳中继互相通信,当多个远程用户终端附近无基站,或通过中继用户终端仍无法同基站进行通信时,能使多个用户终端之间互相通信,提高数据传输的便捷性,且减小信令开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到网络中继的通信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的网络通信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跳数据传输场景中各协议层实体标识及映射关系示意图一;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跳数据传输场景中各协议层实体标识及映射关系示意图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交互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到网络中继的通信示意图。
目前,5G R17侧行链路sidelink协议在L3层增加PC5-S信令,在L2层增加SRAP协议层支持U2N(UE-to-Network Relay,用户设备到网络中继)即远程用户终端UE经过一跳中继用户终端(Relay UE)同基站进行通信,如图1所示,当远程用户终端UE与基站间的链路质量变差时,远程用户终端UE可以选择合适的中继用户终端UE,通过U2N中继技术保证业务的连续性。但发明人在研究现有技术中的数据传输方法时,发现在基站损坏或某一区域无可使用的基站时的场景如自然灾害后的区域、偏远区域或快速移动的列车上等。由于5G R17侧行链路sidelink协议不支持多个UE之间通过多跳中继互相通信,存在数据传输不方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以下解决问题的技术构思:在无线协议栈L3协议层增加路由信令,用于建立UE间端到端的路由信息库;在无线协议栈L2协议层的PDCP层分配无线承载标识和PDCP协议实体标识;在SRAP(Sidelink Relay AdaptationProtocol)层的协议头中可选增加UE L2地址、承载标识、序列号、使用期限字段,查找路由信息库获得下一跳L2地址;在RLC层可选增加RLC信道标识、RLC模式指示字段,用于在已建立的路由上建立侧行链路数据无线承载(SL-RB)、RLC信道(RLC-CH)和MAC逻辑信道(MAC-LC)间的映射关系,实现多个UE之间通过多跳中继互相通信,使数据传输更便捷。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的网络通信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系统包括:源用户终端101、中继用户终端102和目的用户终端103,其中,中继用户终端102可以包括一号中继用户终端1021、二号中继用户终端1022、三号中继用户终端1023和四号中继用户终端1024等具有中继转发处理功能的终端。图2所示每个用户终端可视为网络通信中的一个网络节点,例如源节点、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系统还包括外部源用户终端104和外部目的用户终端105。本实施例中,外部源用户终端105用于发送待传输数据到源用户终端101,源用户终端101用于将待传输数据转发至一号中继用户终端1021,一号中继用户终端1021用于将待传输数据转发至二号中继用户终端1022。二号中继用户终端1022用于将待传输数据转发至目的用户终端103,目的用户终端103用于将接收待传输数据发送至外部目的用户终端105。
源用户终端101、中继用户终端102和目的用户终端103均在无线协议栈L3协议层增加路由协议信令,以建立源用户终端与目的用户终端之间的路由。
本实施例中,无线协议栈L3协议层(例如PC5-S/PC5-RRC),其中PC5-S指的是用于连接用户设备UE之间的直通链路,各相邻UE之间可以通过PC5-S协议进行特定的信令交互,协商配置直通链路数据传输的QoS参数、加解密算法参数等,负责直通链路连接的建立、删除、更新管理。PC5-RRC是用于连接无线资源控制RRC层的协议,协商配置无线链路各协议层参数,负责无线承载的建立、删除、更新管理。简而言之,PC5-S主要负责连接管理,PC5-RRC主要负责无线承载的管理。本实施例中,每个网络节点如源节点、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都包含无线协议栈的L3协议层,并增加L3路由信元,接收处理路由信元生成路由信息库。
以上述实施例为基础,在无线协议栈新增路由协议信令可以在PC5-S或PC5-RRC新增广播/组播路由协议信令和单播路由协议信令。将这些路由信令消息放置在无线协议栈L3是为了在必要时能使用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算法对路由信令进行加解密和完整性保护。
中继用户终端的协议层均包括SRAP层、RLC层和MAC层;PDCP层用于按第一规则分配无线承载标识和创建PDCP实体,SRAP层用于查找多跳路由所需信息库和数据转发处理,多跳路由所需信息库为可跨协议层共享使用的信息库;RLC层用于按第二规则分配RLC信道标识和创建RLC实体,MAC层用于接收或发送数据包。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文字描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的数据包在用户终端对应的协议层进行的操作过程进行阐述。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跳数据传输场景中各协议层实体标识及映射关系示意图一。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跳数据传输场景中各协议层实体标识及映射关系示意图二。
需要说明的是,下文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3a和图3b,各用户终端的地址均采用如图2所示的数字标识表示,例如:源用户终端的L2地址值101、一号中继用户终端的L2地址值1021、二号中继用户终端地址1022和目的用户终端的L2地址值103等。当目的用户终端的数量大于1时,如两个目的用户终端,则可以标号分为第一个目的用户终端1031和第二个目的用户终端1032(未在图2中示出)。
如图3a所示,源用户终端101和目的用户终端103的协议层均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侧链路由适配路由SRAP层、无线链路层控制RLC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层。
如图3a和图3b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无线协议栈L3协议层增加HWMP(HybridWireless Mesh Protocol,混合无线Mesh协议)的路由请求PREQ信元,用于建立从目的用户终端103到与源用户终端101之间的反向路由。在无线协议栈L3协议层增加HWMP的路由应答PREP信元,用于建立从源用户终端101到目的用户终端103的前向路由。在无线协议栈L3协议层增加HWMP的根路由通告RANN信元,用于广播通告路由根节点或网关节点(即用户终端UE)。这些路由信令信息在网络中多跳传播,网络节点通过发送、接收、处理或转发这些信元,生成多跳路由所需信息库,例如多跳路由所需信息库可以是路由转发表。这些多跳路由信息库可跨协议层共享使用,例如:共享给SRAP以确定数据传输的下一跳时使用。
本实施例中,使用数据传输系统在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全网各网络节点上的服务质量QoS用户数据流标识QFI、PC5接口QoS用户数据流标识PQFI、侧行链路数据无线承载标识、RLC信道标识或MAC逻辑信道标识的映射规则相同,一致。通过上层(如应用层,L3等)指示或数据到达或预配置等方式触发PDCP层为同一类端到端应用的用户数据流分配一个侧行链路数据无线承载标识符。源用户终端发送数据时,L2地址通过IP地址和L2地址的映射关系获得,或者通过网络节点标识和L2地址的映射关系获得,或者通过预配置获得。发送数据时使用三元组(本端(源数据发送方)L2地址,对端(目的数据接收方)L2地址,承载标识符)标识查找PDCP实体,若不存在,则新创建PDCP实体。此时本端发送数据,本端(源数据发送方)L2地址为源用户终端L2地址,对端接收数据,对端(目的数据接收方)L2地址为目的用户终端L2地址。上述PDCP实体接收数据时,L2地址和无线承载标识由下层协议SRAP解析协议头后递交获得的。上述PDCP实体接收数据时由三元组(对端(源数据发送方)L2地址,本端(目的数据接收方)L2地址,承载标识符)标识,此时对端发送数据,对端(源数据发送方)L2地址作为源用户终端L2地址,本端接收数据,本端(目的数据接收方)L2地址作为目的用户终端L2地址。总之,不论是发送数据还是接收数据,PDCP实体都由三元组(源数据发送方L2地址,目的数据接收方L2地址,承载标识符)标识,若使用三元组标识查找发现该PDCP实体不存在,则新创建一个由上述三元组标识的PDCP实体。
同类别的QoS用户数据流分配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标识符相同,若一个源用户终端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向两个目的节点发送同类别的QoS用户数据流(例如实时视频流),在源用户终端上会对应创建两个PDCP实体,为发往每个目的用户终端的QoS用户数据流分配一个侧行链路数据无线承载标识符,两个无线承载标识符取值相同如标识值均为27。通过查找得到或新创建PDCP实体后,开始进行PDCP协议层后续处理。
通过上层(如应用层,L3等)指示、数据到达或预配置等方式可以判断,若上述同类别端到端的QoS用户数据流不需要接收反馈确认信息,则RLC实体应设置为UM模式,若需要接收方反馈确认信息,则RLC实体应设置为AM模式。源用户终端PDCP协议层处理完毕后,将RLC的AM/UM模式,分配的无线承载标识、源用户终端L2地址(源数据发送方L2地址)、目的用户终端L2地址(目的数据接收方L2地址)、外部源用户终端L2地址、外部目的用户终端L2地址、对应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下发给SRAP协议层处理。
在SRAP层协议数据单元协议头中增加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格式指示字段值,用于指示SRAP层协议数据单元协议头中可携带的字段、不可携带的字段、是否释放无线承载。其中,根据PDU格式指示字段值,在SRAP层协议数据单元协议头中可增加序列号SN字段,用于过滤路由中途变化产生的重复包,减少多次重发导致的网络资源的浪费。当网络最大路由跳数较大(跳数较大指的是源用户终端和目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单向数据传输链路中的中继用户终端的数量较多)如网络最大路由跳数为31,当网络节点是端到端路由中的源用户终端时,可对PDCP层下发的数据包进行编号,在SRAP层单元协议头中增加序列号SN字段,用于过滤重复的SRAP数据包。当网络最大路由跳数较小(如最大只有3跳时),重复的SRAP数据包的过滤可由目的用户终端的PDCP层执行,SRAP层可以不携带SN字段,减少协议头开销。
以上述实施例为基础,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PDU格式指示字段值,在SRAP层协议数据单元协议头中可增加使用期限TTL字段,用于限制转发跳数,减少数据包在网络中的滞留时间。当网络最大路由跳数较大(如31),数据传输的节点为源用户终端时,可在SRAP层协议数据单元协议头中增加使用期限TTL字段,对中继用户终端中包含的转发次数进行限制。当网络最大路由跳数较小(如3),可不携带TTL字段,减少协议头开销。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根据PDU格式指示字段值,在SRAP层协议数据单元协议头中可增加源用户终端L2地址(源数据发送方L2地址)、目的用户终端L2地址(目的数据接收方L2地址)、无线承载标识、外部源用户终端L2地址和外部目的用户终端L2地址,这些地址、承载标识信息用于标识一条端到端路由中一类QoS用户数据流对应的无线承载在源用户终端、目的用户终端对应的PDCP实体。无线承载按照QoS类别按规则会聚映射到确定的RLC信道上,具有确定的RLC信道标识。例如:文件传输业务的RLC信道标识固定为16,即RLC-CHID=16,在PDCP协议数据单元前添加SRAP协议头,然后下发给RLC层,无线承载同无线链路控制信道就建立起多对一的映射关系。
以下为SRAP层PDU格式的示例。
示例1:当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需要只支持多个无线自组网络通过用户终端互联互通时,可以使用携带全部地址、承载标识信息的协议数据单元格式,PDU格式指示字段最后1比特位(第二个字节最左边的比特位)为0,表示不释放无线承载,其他各比特位(7个比特位)都为1。
示例2:当数据传输系统中只有两个用户终端并且不需要建立多个无线承载或通过预先设置的信令无线承载发送一跳广播信令消息不需要转发时,可以使用不携带协议头的协议数据单元格式,这种单元格式没有协议头开销。
示例3:当只有一个无线自组网络,不需要和外部源用户终端或外部目的用户终端通信时可使用不携带外部地址的协议数据单元格式,PDU格式指示字段第一字节左边5比特位都为1,右边2比特位为0,这种格式可以减小协议头开销。
示例4,只有一个无线自组网络,跳数很少(如3跳),不需要和外部源用户终端及外部目的用户终端通信,可以使用不携带序列号、使用期限、外部地址的协议数据单元格式。PDU格式指示字段第一字节从右边序号0比特位起始,序号2,3,5的比特位均为1,其他比特位均为0,这种协议数据单元格式可以减小协议头开销。
由上述示例可知,SRAP层将PDCP层协议数据单元作为本协议层的服务数据单元,增加SRAP协议头构成SRAP协议数据单元。SRAP层将RLC的AM/UM模式和协议数据单元下发给RLC层处理。
以下为源用户终端进行RLC发送处理过程的描述。RLC协议数据单元新增RLC信道标识指示字段,用于指示是否携带RLC信道标识;根据RLC信道标识指示字段值,RLC协议数据单元可选新增RLC信道标识字段,用于标识各段无线链路RLC信道。新增RLC模式字段,用于指示RLC模式。按预置的确定规则,相同QoS类别的用户数据流分配相同的RLC信道标识,从源用户终端到目的用户终端之间的各段无线链路上RLC信道标识都相同,即各链路RLC信道标识相同的前提是数据流的QoS类别相同。
若限定RLC信道(RLC-CH)和MAC逻辑信道(MAC-LC)存在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例如RLC信道标识值和MAC逻辑信道标识值相等,则RLC协议数据单元可不携带RLC信道标识,按照RLC信道标识RLC-CHID和MAC逻辑信道标识MAC-LC的一一对应的映射规则,数据接收方可由MAC逻辑信道标识MAC-LC计算出RLC信道标识RLC-CHID的值。
数据发送时,数据接收方L2地址由上层协议SRAP查找路由信息库如路由转发表得到下一跳L2地址后传递获得的,数据接收方L2地址为查找到的下一跳L2地址,数据发送时RLC层按照(本方(数据发送方)L2地址,对方(数据接收方)L2地址,RLC-CHID,RLC模式)四元组标识作为关键字查找RLC实体,若该RLC实体不存在,则新创建RLC实体,设置RLC-CHID,设置RLC模式。该RLC实体的标识关键字为(本方(数据发送方)L2地址,对方(数据接收方)L2地址,RLC-CHID,RLC模式)四元组标识。数据发送时RLC实体由四元组(本方(数据发送方)L2地址,对方(数据接收方)L2地址,RLC-CHID,RLC模式)标识;数据接收时,数据发送方L2地址由下层协议MAC协议解析协议头后递交获得,数据接收时RLC实体由四元组(对方(数据发送方)L2地址,本方(数据接收方)L2地址,RLC-CHID,RLC模式)标识。总之,无论是发送数据还是接收数据,RLC实体都由四元组(数据发送方L2地址,数据接收方L2地址,RLC-CHID,RLC模式)标识。当RLC层使用四元组标识查找得到RLC实体或新创建RLC实体后,则开始进行RLC层后续处理。RLC层处理完毕后,则下发给MAC层处理。
本实施例中,MAC层协议处理和PHY层协议处理和常见的Sidelink协议处理保持一致。侧行链路MAC协议数据单元协议头中源地址和目的地址、PHY协议层SCI格式2中的源ID和目的ID含义分别更改为一段侧行链路的发送方地址和接收方地址。
当网络中的一个用户终端是一条路由的起始源用户终端时,SRAP协议数据单元协议头中的“源用户终端L2地址(源数据发送方L2地址)”字段和下层协议(MAC/PHY)中的“发送方地址”字段值相同,SRAP协议数据单元协议头中可以不携带“源用户终端L2地址(源数据发送方L2地址)”字段,以减少SRAP协议数据单元协议头开销。
当网络中的一个用户终端是一条路由的目的用户终端时,SRAP协议数据单元协议头中的“目的用户终端L2地址(目的数据接收方L2地址)”字段和下层协议(MAC/PHY)中的“接收方地址”字段值相同,SRAP协议数据单元协议头中可以不携带“目的用户终端L2地址(目的数据接收方L2地址)”字段,以减少SRAP协议数据单元协议头开销。
以上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中源用户终端的各协议层的处理过程。以下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中继用户终端的各协议层的处理过程。
若中继用户终端接收的SRAP层的PDU协议头中携带的目的用户终端L2地址和中继用户终端的L2地址不相同,则表明还需要在中继用户终端进行数据转发处理。此时,通过查找上述实施例描述的多跳路由信息库中的路由转发表,可得到下一跳用户终端的L2地址,并将查找得到的下一跳用户终端的L2地址下发给RLC层作为四元组关键字中的“目的数据接收方L2地址”关键字,将对应的L2地址下发给MAC层和PHY层作为“接收方地址”使用。
若中继用户终端接收的SRAP层的PDU协议头中携带有TTL,则将TTL值减一作为即将转发的SRAP层的PDU协议头中新的TTL值。若TTL值为0,则不再转发。
若中继用户终端接收的SRAP层的PDU协议头中没有携带“源用户终端的L2地址”,则在即将转发的SRAP层的PDU协议头中添加“源用户端L2地址”,其值等于接收到的由MAC层和PHY层“发送方地址”构成的L2地址。SRAP层的PDU协议头中其他字段不变,修改后的SRAP层的PDU协议数据单元、RLC信道标识符(RLC-CHID)和RLC模式下发给RLC层处理。
在中继用户终端的RLC层中,对于AM模式,同一RLC实体即用于发送数据也用于接收数据。而对于UM模式,RLC实体要么只用于发送要么只用于接收。发送数据时该RLC实体由(本方(数据发送方)L2地址,对方(数据接收方)L2地址,RLC-CHID,RLC模式)四元组标识,接收数据时,该RLC实体由(对方(数据发送方)L2地址,本方(数据接收方)L2地址,RLC-CHID,RLC模式)四元组标识。
RLC层以四元组(数据发送方L2地址,数据接收方L2地址,RLC-CHID,RLC模式)作为关键字查找RLC实体,其中RLC-CHID与上述实施例中的RLC层接收数据时得到的RLC信道标识RLC-CHID值相等。若对应的RLC实体不存在,则新创建RLC实体,该实体的标识关键字为四元组(数据发送方L2地址,数据接收方L2地址,RLC-CHID,RLC模式)。RLC层接收处理完毕后递交给SRAP协议层处理。RLC层发送处理完毕后下发给MAC层和PHY协议层处理。而中继用户终端的MAC层和PHY协议层和常用的Sidelink协议处理保持一致。对应中继用户终端下一跳的RLC层、SRAP层、MAC层处理与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过程类似,故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以下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目的用户终端的各协议层的处理过程。
若目的用户终端接收的SRAP层的PDU协议头中携带的目的用户终端L2地址和当前的用户终端的L2地址相同,则去掉协议头,并将关键字三元组(源用户终端的L2地址(源数据发送方L2地址),目的用户终端的L2地址(目的数据接收方L2地址),承载标识符)、外部源L2地址、外部目的L2地址和服务数据单元(SDU)递交给PDCP层。
目的用户终端的PDCP层第一次接收到一个业务数据流的SRAP协议数据单元,端到端的无线承载的对应关系还未建立。PDCP层使用三元组(源数据发送方L2地址,目的数据接收方L2地址,承载标识符)查找PDCP实体,若PDCP实体不存在,则新创建PDCP实体。
对于数据发送方不需要接收方反馈接收确认信息的通信,从源用户终端到目的用户终端方向的无线承载、RLC信道和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经过上述实施例的各步骤便已经完成建立。反方向的映射关系的建立过程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3b所示,对于数据发送方需要接收方反馈接收确认信息的通信,同一PDCP实体即用于发送也用于接收,RLC模式为AM模式,同一RLC实体即用于发送也用于接收,此时源用户终端和目的用户终端间的双向无线承载、RLC信道和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已经完成建立。
以上述实施例为基础,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对端到端无线承载的释放进行说明。在SRAP层PDU格式指示字段中使用一比特,例如第二字节最左边1比特位。标识QoS业务数据流传输是否结束。该比特位置1,则表示业务数据流传输结束,可以释放端到端无线承载。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对每个无线承载设置使用期限,超过使用期限无数据传输时则释放无线承载或RLC信道,避免协议实体消费大量内存资源。此外,还可通过SRAP层的数据PDU建立和释放侧行链路数据无线承载,减少信令开销。
以下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外部目的用户终端和外部源用户终端的各协议层的数据处理过程。
若目的用户终端接收的SRAP层的PDU协议头中携带的目的L2地址和目的用户终端的L2地址相同,并且SRAP层的PDU协议头中携带了外部目的节点L2地址,则去掉协议头,并将三元组关键字(源数据发送方L2地址,目的数据接收方L2地址,承载标识符)、服务数据单元SDU、外部源用户终端的L2地址和外部目的用户终端的L2地址递交给PDCP层,PDCP层使用三元组关键字查找PDCP实体,进行PDCP层处理后将数据转发给由外部目的用户终端的L2地址标识的外部目的用户终端。
对应地,源用户终端PDCP层的待发送数据来自外部源用户终端的场景,完成PDCP层处理后,将RLC层的AM/UM模式、分配的无线承载标识、源用户终端的L2地址、目的用户终端的L2地址、外部源用户终端的L2地址、外部目的用户终端的L2地址和对应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下发给SRAP协议层处理。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通过在对应的用户终端的SRAP层的协议头中增加用户设备L2地址、承载标识、序列号和使用期限字段,在RLC层的协议头增加RLC信道标识和RLC模式指示字段,使用户数据流在已建立的路由上建立侧行链路无线承载SL-RB、RLC信道和MAC逻辑信道MAC-LC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不使用侧行链路无线资源控制重配置信令消息对无线承载进行管理,实现多个用户终端之间通过多跳中继互相通信,当多个远程用户终端附近无基站,或通过中继用户终端仍无法同基站进行通信时,能使多个用户终端之间互相通信,提高数据传输的便捷性,且减小信令开销。
同时,还可通过SRAP层数据PDU的指示动态创建和删除侧行链路数据无线承载,进一步减小信令开销。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源用户终端101中的服务器,也可以是其他的计算机的相关设备,对此实施例不作特别限制。
如图4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401:获取待传输数据。
本实施例中,待传输数据是数据发送方需要向接收方发送的数据包。例如:求救信息或数据发送方所在的具体坐标信息。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401中获取待传输数据的方式可以是:通过PDCP层接收从外部源用户终端或上层协议发送的待传输数据,PDCP层处理完待传输数据后,将RLC的AM/UM模式、分配的无线承载标识、源用户终端的L2地址、目的用户终端的L2地址、外部源用户终端的L2地址、外部目的用户终端的L2地址和PDCP协议数据单元下发给SRAP层处理。
本实施例中,待传输数据为外部源用户端发送的数据包,此时源用户终端相当于网关。其中PDCP层的处理过程和下发至SRAP层的过程在上述数据传输系统实施例中的过程已进行了阐述,故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上层协议可以是上位机自动下发的,例如上位机检测到需要报警的信息时,自动生成警示信息下发至源用户终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除了从外部源用户端或上层协议获取待传输数据之外,步骤S401中获取待传输数据的方式还可以是:响应于源用户在源用户终端的操作或直接从上位机自动接收,生成待传输数据。来自上位机的数据可以通过外设接口如PCIE/USB/SDIO/以太网口或进程间通信或线程间通信方式获取。
本实施例中,源用户对应的源用户端直接作为数据发送方和数据生成方。源用户在源用户终端的操作可以是输入、点击和录制等能够产生数据包的操作。
S402:将待传输数据通过MAC层发送至中继用户终端,以使中继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
本实施例中,待传输数据在源用户终端的各协议层经过处理后,待传输数据被下发到MAC层后,通过MAC层发送至中继用户终端。待传输数据的传输过程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中源用户终端的各协议层的处理过程相同,故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述实施例为基础,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步骤A:接收中继用户终端发送的接收反馈信息,其中接收反馈信息为目的用户终端响应于目的用户针对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或外部目的用户终端响应于外部目的用户针对待传输数据进行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或从上位机获取的或由RLC实体产生的。
本实施例中,步骤A表示的是反向数据传输方式,例如:AM RLC实体产生的接收确认消息是链路级的。反向传输的过程与上述步骤401至402的过程类似,故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中继用户终端102中的服务器,也可以是其他的计算机的相关设备,对此实施例不作特别限制。
如图5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501:接收从源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其中待传输数据为源用户终端获取的。
本实施例中,中继用户终端接收从源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后,在中继用户终端的各协议层处理后下发至MAC层。
S502:将待传输数据通过MAC层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
本实施例中,在中继用户终端的每一跳用户终端的各协议层处理过程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中继源终端的各协议层的处理过程相同,故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中继用户终端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中继用户终端的各协议层的处理过程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中继终端的各协议层的处理过程相同,故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以上述实施例为基础,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502中的中继用户端通过MAC层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包括:
步骤a1:中继用户终端的SRAP层根据待传输数据,确定下一跳L2地址。
步骤a2:中继用户终端的RLC层获取与每个下一跳L2地址对应的RLC模式指示和RLC信道标识,并按第二规则创建RLC模式指示对应的RLC实体。
步骤a3:中继用户终端的MAC层根据RLC信道标识和MAC逻辑信道的映射关系,得到MAC逻辑信道标识,并将待传输数据按下一跳L2地址发送至下一跳用户终端;
步骤a4:当检测到下一跳用户终端不是目的用户终端时,则返回中继用户终端的SRAP层根据待传输数据,确定下一跳L2地址的步骤,直至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
本实施例中,SRAP层确定下一跳L2地址的过程可以是SRAP层通过SRAP层协议头中携带的端到端目的用户终端L2地址查找路由信息库如路由转发表得到的下一跳L2地址如下一跳中继用户终端的L2地址或端到端目的用户终端L2地址(这种场景下,下一跳网络节点是目的用户终端)。本实施例中,下一跳L2地址可以是下一跳中继用户终端L2地址。
当下一跳为目的终端时,下一跳L2地址则是目的终端L2地址。本实施例中,RLC模式指示对应的RLC实体可以是AM(Acknowledgment Mode,确认模式)模式。RLC模式指示为1则建立AM模式的RLC实体,或RLC模式指示为0则建立UM(Unacknowledgment Mode,非确认模式)模式的RLC实体。
需要说明的是,若一个中继用户终端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向两个目的用户终端发送同类别的服务质量QoS数据流如视频流时,对应的获取待传输数据的源用户终端上会创建与两个目的用户终端要接收的视频流对应的PDCP实体,此处,两个目的用户终端假设为图2所示的目的用户终端103包括的第一个目的用户终端1031(图中未示出1031的标号,下文用数字1031表示)和第二个目的用户终端1032(图中未示出1032的标号,下文用数字1032表示)。并为发往每个目的用户终端的QoS数据流分配一个侧行链路数据无线承载标识,且两个无线承载标识符取值相同,此时,中继用户终端SRAP层的两个SRAP协议数据单元PDU的协议头中分别携带不同的目的用户终端L2地址1031和1032。如图3a所示,无线承载标识符取值均为27。
本实施例中,转发过程中发送的SRAP协议数据单元协议头中的PDCP实体标识信息是从接收的SRAP协议数据单元的协议头中获取的。转发过程中发送的RLC协议数据单元协议头中的RLC实体标识信息中RLC模式、RLC信道标识是从接收的RLC协议数据单元的协议头中获取的,发送方L2地址是本地(本方)L2地址,接收方地址是SRAP协议层查路由表获取的。
当中继用户终端接收数据时,MAC层的逻辑信道标识MC-LCID是从接收到的MAC协议数据单元PDU的协议头中获得的(由数据发送方填写在协议头中)。RLC层的RLC模式、RLC信道标识RLC-CHID是从接收到的RLC协议数据单元PDU的协议头中获取的(由数据发送方填写在协议头中)。RLC协议数据单元是MAC服务数据单元,即MAC协议数据单元中除掉协议头的部分。若RLC协议数据单元PDU的协议头中未携带RLC信道标识,则通过MAC逻辑信道标识和RLC信道标识的一一映射关系得到。SRAP协议层的源L2地址、目的L2地址、无线承载标识是从接收到的SRAP协议数据单元的协议头中获取的(由数据发送方填写在协议头中)。SRAP协议数据单元是RLC服务数据单元,即RLC协议数据单元中除掉协议头的部分。
步骤a1至a4的具体过程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中继用户终端各协议层中的数据处理和转发过程相同,此处所描述的中继用户终端可以包括一号中继用户终端至四号中继用户终端中的至少一个。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步骤B:接收目的用户端发送的接收反馈信息,其中接收反馈信息为目的用户终端响应于目的用户针对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或外部目的用户终端响应于外部目的用户针对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或从上位机获取的或由RLC实体产生的。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接收下一跳用户终端发送的接收反馈信息,其中接收反馈信息为下一跳用户终端中AM模式RLC实体生成的,并由AM模式RLC实体生成的接收反馈信息终结于反馈信息接收方,且不转发。
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反向传输数据时,中继用户终端能接收目的用户终端发送的接收反馈信息并转发至源用户终端。反向传输的过程中的用户终端与用户终端之间的映射关系的建立和各协议层的处理过程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内容相同,故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目的用户终端103中的服务器,也可以是其他的计算机的相关设备,对此实施例不作特别限制。
如图6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601:接收中继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其中待传输数据为源用户终端获取并通过MAC层发送至中继用户终端的。
本实施例中,当目的用户终端为数据发送方想发送的最后一跳用户终端时,目的用户终端接收中继用户终端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后的数据处理过程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目的用户终端的处理过程相同,故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述实施例为基础,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601中接收中继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发送的待传输数据之后,还包括:
S602:若所待传输数据满足外部数据转发条件,则将待传输数据通过MAC层发送至外部目的用户终端。
本实施例中,数据转发条件指的是目的用户终端接收的待传输数据中的SRAP层的PDU协议头中携带有外部目的终端L2地址。此时,目的用户终端的进行PDCP层处理后通过MAC层将待传输数据转发至外部目的用户终端的L2地址标识的外部目的用户终端。此处外部目的用户终端的处理过程在上述数据传输系统实施例中已进行阐述,故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步骤B:响应于目的用户针对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接收反馈信息。
步骤C:或接收外部目的用户终端针对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接收反馈信息。
步骤D:或接收来自上位机的接收反馈信息。
步骤E:或由AM模式RLC实体生成的接收反馈信息。
步骤F:将接收反馈信息发送至中继用户终端,由AM模式RLC实体生成的接收反馈信息终结于反馈信息接收方,且不转发;反馈操作生成的接收反馈信息或来自上位机的接收反馈信息则由中继用户终端转发至源用户终端。
本实施例中,待传输数据如果是需要接收方反馈确认接收的相关信息时,则接收方如目的用户或外部目的用户会进行相应的反馈操作,例如点击确认、输入等操作。接收反馈信息从目的用户终端到源用户终端或外部源用户终端,或接收反馈信息从外部目的用户终端到源用户终端或外部源用户终端的过程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的反向数据传输过程相同,故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交互流程示意图。
如图7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701:外部源用户终端响应于外部源用户的操作,生成待传输数据。
S702:外部源用户终端向源用户终端发送待传输数据。
S703:源用户终端处理待传输数据并向中继用户终端发送待传输数据。
S704:中继用户终端处理待传输数据并向目的用户终端发送待传输数据。
S705:目的用户终端处理待传输数据并向外部目的用户终端。
S706:外部目的用户终端响应于外部目的用户针对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接收反馈信息,或从上位机获取的接收反馈信息,或由RLC实体产生的接收反馈信息。
S707:外部目的用户终端向目的用户终端发送接收反馈信息。
S708:目的用户终端处理接收反馈信息并向中继用户终端发送接收反馈信息。
S709:中继用户终端处理接收反馈信息并向源用户终端发送接收反馈信息。
S7010:源用户终端处理接收反馈信息并向外部源用户终端发送接收反馈信息。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该装置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中的源用户终端,包括:获取模块81和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82。
其中,获取模块81,用于获取待传输数据。第一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82,用于将待传输数据通过MAC层发送至中继用户终端,以使中继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获取模块81,具体用于:通过PDCP层接收从外部源用户终端或上层协议发送的待传输数据,PDCP层处理完待传输数据后,将RLC的AM/UM模式、分配的无线承载标识、源用户终端的L2地址、目的用户终端的L2地址、外部源用户终端的L2地址、外部目的用户终端的L2地址和PDCP协议数据单元下发给SRAP层处理。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获取模块81,还用于:接收来自上位机发送的待传输数据。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82,还用于:接收中继用户终端发送的接收反馈信息,其中接收反馈信息为目的用户终端响应于目的用户针对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或外部目的用户终端响应于外部目的用户针对待传输数据进行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或从上位机获取的,或由RLC实体产生的。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82,还用于:接收中继用户终端发送的接收反馈信息,其中接收反馈信息由目的用户终端中无线协议层PDCP实体的上位机发送的。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该装置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中的中继用户终端,包括:第二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91。
第二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91,用于:接收从源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其中待传输数据为源用户终端获取的;将待传输数据通过MAC层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91,具体用于:用于接收从源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其中待传输数据为源用户终端获取的;将待传输数据通过MAC层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91,还用于:中继用户终端的SRAP层根据待传输数据,确定下一跳L2地址;中继用户终端的RLC层获取与每个下一跳L2地址对应的RLC模式指示和RLC信道标识,并按第二规则创建RLC模式指示对应的RLC实体;中继用户终端的MAC层根据RLC信道标识和MAC逻辑信道的映射关系,得到MAC逻辑信道标识,并将待传输数据按下一跳L2地址发送至下一跳用户终端;当检测到下一跳用户终端不是目的用户终端时,则返回中继用户终端的SRAP层根据待传输数据,确定下一跳L2地址的步骤,直至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91,还用于:接收目的用户端发送的接收反馈信息,其中接收反馈信息为目的用户终端响应于目的用户针对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或外部目的用户终端响应于外部目的用户针对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或从上位机获取的,或由RLC实体产生的。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91,还用于:接收下一跳用户终端发送的接收反馈信息,其中接收反馈信息为下一跳用户终端中AM模式RLC实体生成的,并由AM模式RLC实体生成的接收反馈信息终结于反馈信息接收方,且不转发。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该装置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中的目的用户终端,包括:第三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1001。
第三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1001,用于接收中继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其中待传输数据为源用户终端获取并通过MAC层发送至中继用户终端的。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1001用于接收中继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发送的待传输数据之后,还用于:若所待传输数据满足外部数据转发条件,则将待传输数据通过MAC层发送至外部目的用户终端。
在本申请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1001,还用于:响应于目的用户针对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接收反馈信息;或接收外部目的用户终端针对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接收反馈信息;或接收来自上位机的接收反馈信息;或由AM模式RLC实体生成的接收反馈信息;将接收反馈信息发送至中继用户终端,由AM模式RLC实体生成的接收反馈信息终结于反馈信息接收方,且不转发;反馈操作生成的接收反馈信息或来自上位机的接收反馈信息则由中继用户终端转发。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可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上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的数据传输方法。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模块组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模块,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模块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方法的部分步骤。
应理解,上述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发明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存储器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还可以为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总线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简称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EISA)总线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本申请附图中的总线并不限定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上述存储介质可以是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简称ASIC)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电子设备或主控设备中。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源用户终端、中继用户终端和目的用户终端;
所述源用户终端、所述中继用户终端和所述目的用户终端均在无线协议栈L3协议层增加路由协议信令,以建立所述源用户终端与所述目的用户终端之间的路由;
所述源用户终端和所述目的用户终端的协议层均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侧链中继适配协议SRAP层、无线链路层控制RLC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层;
所述中继用户终端的协议层均包括SRAP层、RLC层和MAC层;
所述PDCP层用于按第一规则分配无线承载标识和创建PDCP实体,所述SRAP层用于查找多跳路由所需信息库和数据转发处理,所述多跳路由所需信息库为可跨协议层共享使用的信息库;
所述RLC层用于按第二规则分配RLC信道标识和创建RLC实体,所述MAC层用于接收或发送数据包。
2.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源用户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待传输数据;
将所述待传输数据通过MAC层发送至中继用户终端,以使所述中继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将所述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待传输数据,包括:
通过PDCP层接收从外部源用户终端或上层协议发送的待传输数据,所述PDCP层处理完所述待传输数据后,将RLC的AM/UM模式、分配的无线承载标识、源用户终端的L2地址、目的用户终端的L2地址、外部源用户终端的L2地址、外部目的用户终端的L2地址和PDCP协议数据单元下发给SRAP层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所述中继用户终端发送的接收反馈信息,其中所述接收反馈信息为所述目的用户终端响应于目的用户针对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或外部目的用户终端响应于外部目的用户针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或从上位机获取的,或由RLC实体产生的。
5.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中继用户终端,所述方法包括:接收从所述源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待传输数据为所述源用户终端获取的;
将所述待传输数据通过MAC层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用户端通过MAC层将所述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包括:
所述中继用户终端的SRAP层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确定下一跳L2地址;
所述中继用户终端的RLC层获取与每个下一跳L2地址对应的RLC模式指示和RLC信道标识,并按第二规则创建RLC模式指示对应的RLC实体;
所述中继用户终端的MAC层根据所述RLC信道标识和MAC逻辑信道的映射关系,得到MAC逻辑信道标识,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按下一跳L2地址发送至下一跳用户终端;
当检测到所述下一跳用户终端不是目的用户终端时,则返回所述中继用户终端的SRAP层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确定下一跳L2地址的步骤,直至将所述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所述目的用户端发送的接收反馈信息,其中所述接收反馈信息为所述目的用户终端响应于目的用户针对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或外部目的用户终端响应于外部目的用户针对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或从上位机获取的,或由RLC实体产生的。
8.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目的用户端,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中继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待传输数据为源用户终端获取并通过MAC层发送至所述中继用户终端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所述中继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发送的待传输数据之后,还包括:
若所待传输数据满足外部数据转发条件,则将所述待传输数据通过MAC层发送至外部目的用户终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响应于目的用户针对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接收反馈信息;或
接收外部目的用户终端针对所述待传输数据的反馈操作生成的接收反馈信息;或
接收来自上位机的接收反馈信息;或
由AM模式RLC实体生成的接收反馈信息;
将所述接收反馈信息发送至所述中继用户终端,由所述AM模式RLC实体生成的接收反馈信息终结于反馈信息接收方,且不转发;所述反馈操作生成的接收反馈信息或所述来自上位机的接收反馈信息则由中继用户终端转发至源用户终端。
11.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源用户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传输数据;
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用于将所述待传输数据通过MAC层发送至中继用户终端,以使所述中继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将所述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
12.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中继用户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用于接收从所述源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待传输数据为所述源用户终端获取的;将所述待传输数据通过MAC层发送至目的用户终端。
13.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目的用户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第三数据处理及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中继用户终端通过MAC层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待传输数据为源用户终端获取并通过MAC层发送至所述中继用户终端的。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至4、5至7或8至10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CN202410098144.9A 2024-01-24 2024-01-24 数据传输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81022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98144.9A CN118102262A (zh) 2024-01-24 2024-01-24 数据传输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98144.9A CN118102262A (zh) 2024-01-24 2024-01-24 数据传输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02262A true CN118102262A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43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98144.9A Pending CN118102262A (zh) 2024-01-24 2024-01-24 数据传输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10226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04293B1 (en) Broadcast as a triggering mechanism for route discovery in ad-hoc networks
US6751200B1 (en) Route discovery based piconet forming
US7706776B2 (en) Scheme for MAC address privacy in infrastructure-based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s
US8238288B2 (en) Duplicate detection method for ad hoc network
CN113473410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759615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covering path MTU in ad hoc network
US731076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transmitting data packets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 environment
US7760666B2 (en) Method of generating and managing connection identifiers for supporting multicast for each group in IPv6-based wireless network and network interface using the method
US2007026614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ing proxying error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US11153207B2 (en) Data link layer-based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JP2008533835A (ja) 宛先ノードベース測定および経路ベース測定をリクエストし、レポートし、収集する、マルチノード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WO2020164596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030069988A1 (en) In-band signaling
US734941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between coordinator-based wireless networks connected through a backbone network
EP1250777A1 (en) Broadcast as a triggering mechanism for route discovery
CN106888450B (zh)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2134776B (zh) 生成组播转发表项的方法和接入网关
KR100664945B1 (ko) 고속 핸드오버를 수행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20050259671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network
US20080165692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portunistic data communication
EP1699169A1 (en) Wireless base station, wireless mobile device, and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for reducing signalling traffic
CN105657774B (zh) 无线自组织网络中自适应核心转发网络的建立方法和系统
CN118102262A (zh) 数据传输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KR101922041B1 (ko) D2d 통신에서의 ip 주소 할당 방법 및 사용자 기기
CN107959985B (zh) 混合mesh网络构建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