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73802A - 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及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及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73802A
CN118073802A CN202410462670.9A CN202410462670A CN118073802A CN 118073802 A CN118073802 A CN 118073802A CN 202410462670 A CN202410462670 A CN 202410462670A CN 118073802 A CN118073802 A CN 1180738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ero
cavity
resonant
antenna structure
composite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4626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炳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link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link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link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link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46267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738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73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738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及通信设备,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包括壳体,壳体沿第一方向的一端部安装有第一端子部,壳体沿第一方向的另一端部安装有第二端子部;壳体内配置有沿第一方向依次串联的多个谐振腔部;沿第二方向,谐振腔部的一侧或两侧分别串联共振有零点腔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不平行。通过多个谐振腔部相互和耦合串联,令频率实现共振,以到理想的滤波信号,同时谐振腔部与零点腔部串联共振,形成拓扑矩阵,实现信号传输上的多个强零点,并满足近端抑制、抑制能力强、抗干扰性强等要求。上述方案利用谐振腔部与零点腔部满足多零点特性要求,极大地减少了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及通信设备的占用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及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及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结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通讯手段的载体,例如3G通信、4G通讯、5G通讯、星链通讯等通讯手段均需要以移动通信结构为载体;显然,上述通讯手段均涉及多个目标(例如,移动终端与基站、终端设备与中心节点设备等)之间的信号传递,故每个目标均需要配置天线结构。
对于天线结构而言,其涉及信号的传递,时常需要抑制不需要的信号。目前,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对移动通信结构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和更严格的体积要求,因此,对于常规的天线而言,若要求其具备多传输零点特性,则需要引入复杂的排腔结构、电容耦合结构、电感耦合结构等,导致天线结构的占用空间较大,不满足体积要求。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的天线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天线结构不能以较小的体积为信号传输提供多零点特性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及通信设备,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天线结构不能以较小的体积为信号传输提供多零点特性的技术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沿第一方向的一端部安装有第一端子部,所述壳体沿第一方向的另一端部安装有第二端子部;
所述壳体配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串联的多个谐振腔部;沿第二方向,所述谐振腔部的一侧或两侧分别串联共振有零点腔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平行。
可选地,所述谐振腔部的数量为三个以上,最靠近所述第一端子部的所述谐振腔部为第一谐振端部,最靠近所述第二端子部的所述谐振腔部为第二谐振端部,其余所述谐振腔部为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过渡谐振部。
可选地,所述过渡谐振部的数量为六个。
可选地,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谐振端部的两侧均串联共振有零点腔部,所述第二谐振端部的两侧均串联共振有零点腔部,所述过渡谐振部的一侧串联共振有零点腔部。
可选地,于相邻两个所述过渡谐振部之间,其中一个所述零点腔部位于对应的所述过渡谐振部的一侧,另一个所述零点腔部位于对应的所述过渡谐振部的另一侧。
可选地,所述壳体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可拆卸地连接有盖板单元;
所述安装槽包括对应各所述零点腔部设置的第一槽体和对应多个所述谐振腔部设置的第二槽体,各所述第一槽体分别与所述第二槽体连通。
可选地,所述谐振腔部包括第一谐振杆和凸设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上的第一安装柱,所述第一安装柱的端面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谐振杆承载于所述第一安装柱的端面上,所述第一谐振杆上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孔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孔边沿开设有第一谐振孔,所述谐振腔部还包括穿设所述盖板单元并插入所述第一谐振孔的第一自锁调谐螺杆。
可选地,所述零点腔部包括第二谐振杆和凸设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上的第二安装柱,所述第二安装柱的端面开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二谐振杆承载于所述第二安装柱的端面上,所述第二谐振杆上对应所述第三连接孔开设有第四连接孔,所述第四连接孔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三连接孔连接;
所述第四连接孔的孔边沿开设有第二谐振孔,所述零点腔部还包括穿设所述盖板单元并插入所述第二谐振孔的第二自锁调谐螺杆。
可选地,所述盖板单元还穿设有第三自锁调谐螺杆,所述第三自锁调谐螺杆的端部悬空于所述安装槽中。
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及通信设备,其进行信号传输时,信号可以通过第一端子部进入壳体,经过谐振腔部与零点腔部进行滤波后,再从第二端子部传入下一节点,从而具备多个传输零点;对于本零腔复合天线结构而言,其通过多个谐振腔部相互和耦合串联,令频率实现共振,以到理想的滤波信号,同时谐振腔部与零点腔部串联共振,形成拓扑矩阵,实现信号传输上的多个强零点,并满足近端抑制、抑制能力强、抗干扰性强等要求。可见,本发明中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及通信设备,在不需要引入复杂的排腔结构、电容耦合结构、电感耦合结构的前提下,利用谐振腔部与零点腔部满足多零点特性要求,极大地减少了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及通信设备的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沿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10、壳体;11、安装槽;111、第一槽体;112、第二槽体;12、盖板单元;21、第一端子部;22、第二端子部;
30、谐振腔部;31、第一安装柱;311、第一连接孔;32、第一谐振杆;321、第二连接孔;322、第一谐振孔;33、第一自锁调谐螺杆;301、第一谐振部;302、第二谐振部;303、第三谐振部;304、第四谐振部;305、第五谐振部;306、第六谐振部;307、第七谐振部;308、第八谐振部;
40、零点腔部;41、第二安装柱;411、第三连接孔;42、第二谐振杆;421、第四连接孔;422、第二谐振孔;43、第二自锁调谐螺杆;401、第一零点部;402、第二零点部;403、第三零点部;404、第四零点部;405、第五零点部;406、第六零点部;407、第七零点部;408、第八零点部;409、第九零点部;410、第十零点部;
50、第三自锁调谐螺杆;60、安装底座;61、双头螺杆;62、滑动座;621、套筒部;63、滑插部;631、旋拧块;632、安装孔;64、扭簧单元;651、第一限位座;652、第二限位座;653、限位杆;654、弹簧单元;655、第一挡块;656、第二挡块;66、磁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发明的发明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6所示,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沿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应用于移动终端、基站、终端设备、中心节点设备等通信设备上,主要用作星链超大功率的天线,本实施例中通过对零腔复合天线结构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其能够灵活实现多零点特性要求,并且具备体积小的优点。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包括壳体10,壳体10沿第一方向的一端部安装有第一端子部21,壳体10沿第一方向的另一端部安装有第二端子部22;其中,第一端子部21用于连接通信设备中的数据输入线/数据输出线,第二端子部22用于连接通信设备中的数据输出线/数据输入线。壳体10配置有沿第一方向依次串联的多个谐振腔部30;沿第二方向,谐振腔部30的一侧或两侧分别串联共振有零点腔部40,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不平行。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端子部21与第二端子部22之间设置多个谐振腔部30,以对输入的信号进行频率筛选,并配合零点腔部40在特定频率的信号上形成深度的衰减,满足通信设备的多零点要求。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该多个谐振腔部30沿第一方向分布,零点腔部40采用内挂于谐振腔部30的形式设置,即分布于谐振腔部30的一侧,对于壳体10而言,充分利用了壳体10内部的空间,有利于零腔复合天线结构的小型化。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进行信号传输时,信号可以通过第一端子部21进入壳体10,经过谐振腔部30与零点腔部40进行滤波后,再从第二端子部22传入下一节点,从而具备多个传输零点;对于本零腔复合天线结构而言,其通过多个谐振腔部30相互和耦合串联,令频率实现共振,以到理想的滤波信号,同时谐振腔部30与零点腔部40串联共振,形成拓扑矩阵,实现信号传输上的多个强零点,并满足近端抑制、抑制能力强、抗干扰性强等要求。可见,本发明中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在不需要引入复杂的排腔结构、电容耦合结构、电感耦合结构的前提下,利用谐振腔部30与零点腔部40满足多零点特性要求,极大地减少了零腔复合天线结构的占用空间。
进一步地,谐振腔部30的数量为三个以上,最靠近第一端子部21的谐振腔部30为第一谐振端部,最靠近第二端子部22的谐振腔部30为第二谐振端部,其余谐振腔部30为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过渡谐振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过渡谐振部的数量为六个;作为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过渡谐振部的数量可以为其他个。
具体地,沿第二方向,第一谐振端部的两侧均串联共振有零点腔部40,第二谐振端部的两侧均串联共振有零点腔部40,过渡谐振部的一侧串联共振有零点腔部40。同时,于相邻两个过渡谐振部之间,其中一个零点腔部40位于对应的过渡谐振部的一侧,另一个零点腔部40位于对应的过渡谐振部的另一侧。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具体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谐振部301、第二谐振部302、第三谐振部303、第四谐振部304、第五谐振部305、第六谐振部306、第七谐振部307及第八谐振部308;第一谐振部301即为第一谐振端部,第八谐振部308即为第二谐振端部。
对应地,第一谐振部301的下侧串联共振有第一零点部401,第一谐振部301的上侧串联共振有第十零点部410(相当于形成第一组带外抑制强零点陷波器);第二谐振部302的下侧串联共振有第二零点部402(相当于形成第二组带外抑制强零点陷波器);第三谐振部303的上侧串联共振有第三零点部403(相当于形成第三组带外抑制强零点陷波器);第四谐振部304的下侧串联共振有第四零点部404(相当于形成第四组带外抑制强零点陷波器);第五谐振部305的上侧串联共振有第五零点部405(相当于形成第五组带外抑制强零点陷波器);第六谐振部306的下侧串联共振有第六零点部406(相当于形成第六组带外抑制强零点陷波器);第七谐振部307的上侧串联共振有第七零点部407(相当于形成第七组带外抑制强零点陷波器);第八谐振部308的下侧串联共振有第八零点部408,第八谐振部308的上侧串联共振有第九零点部409(相当于形成第八组带外抑制强零点陷波器)。并且任意零点部(零点腔部40)的宽度大于任意两个相邻的谐振部(谐振腔部30)的中心距,配合“其中一个零点腔部40位于对应的过渡谐振部的一侧,另一个零点腔部40位于对应的过渡谐振部的另一侧”的设置,使得本实施方式中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更加紧凑,满足体积小的要求,并且具备下述优点:1、高低温性能稳定,能在恶劣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稳定的信号输出;2、插损低(≤0.6dB),信号衰减少,传输效率高;3、功率大(≥1200瓦,峰值功率),覆盖面积大,传输距离远,处理信息能力强。
进一步地,如图2、图4及图5所示,壳体10开设有安装槽11,安装槽11可拆卸地连接有盖板单元12;安装槽11包括对应各零点腔部40设置的第一槽体111和对应多个谐振腔部30设置的第二槽体112,各第一槽体111分别与第二槽体112连通。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谐振腔部30包括第一谐振杆32和凸设于安装槽11的槽底壁上的第一安装柱31,第一安装柱31的端面开设有第一连接孔311;第一谐振杆32承载于第一安装柱31的端面上,第一谐振杆32上对应第一连接孔311开设有第二连接孔321,第二连接孔321通过螺钉与第一连接孔311连接;第二连接孔321的孔边沿开设有第一谐振孔322,谐振腔部30还包括穿设盖板单元12并插入第一谐振孔322的第一自锁调谐螺杆33。其中,第一自锁调谐螺杆33与盖板单元12螺纹连接,通过调节第一自锁调谐螺杆33的旋转量,即可调节第一自锁调谐螺杆33伸入第一谐振孔322的深度,从而调节谐振腔部30的谐振效果,使得零腔复合天线结构满足特定频率的滤波。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零点腔部40包括第二谐振杆42和凸设于安装槽11的槽底壁上的第二安装柱41,第二安装柱41的端面开设有第三连接孔411;第二谐振杆42承载于第二安装柱41的端面上,第二谐振杆42上对应第三连接孔411开设有第四连接孔421,第四连接孔421通过螺钉与第三连接孔411连接;第四连接孔421的孔边沿开设有第二谐振孔422,零点腔部40还包括穿设盖板单元12并插入第二谐振孔422的第二自锁调谐螺杆43。其中,第二自锁调谐螺杆43与盖板单元12螺纹连接,通过调节第二自锁调谐螺杆43的旋转量,即可调节第二自锁调谐螺杆43伸入第二谐振孔422的深度,从而调节零点腔部40的谐振效果,使得零腔复合天线结构满足特定频率的零点传输需求。
进一步地,盖板单元12还穿设有第三自锁调谐螺杆50,第三自锁调谐螺杆50的端部悬空于安装槽11中。其中,通过第三自锁调谐螺杆50的悬空设置,且第三自锁调谐螺杆50与盖板单元12螺纹连接,其并未接触到其他的谐振杆,此时通过调整第三自锁调谐螺杆50的旋拧量,通过调整其伸入深度来微调安装槽11内电磁波的模式和分布,以提高零腔复合天线结构的灵活性。并且第三自锁调谐螺杆50的金属损耗较少,在维持零腔复合天线结构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了损耗。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具备体积小、近端高抑制、强零点、传输零点灵活多样、抗干扰等优点。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实施例一中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实施例一中叙述了关于零腔复合天线结构的具体结构及技术效果,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设备引用了该结构,同样具有其优点。
进一步地,零腔复合天线结构还包括安装底座60,壳体10设置于安装底座60上;安装底座60上对应第一端子部21和第二端子部22的位置分别安装有线缆连接组件;两个线缆连接组件之间设置有双头螺杆61,安装底座60上还安装有微电机(图未示),微电机通过传动结构带动双头螺杆61转动,其中传动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直齿轮啮合转动、斜齿轮啮合传动、同步带传动等。
线缆连接组件包括与双头螺杆61螺纹连接的滑动座62,滑动座62与安装底座60滑动连接;双头螺杆61两端部的螺纹旋向相反,使得两侧的线缆连接组件能够相向运动或相背运动;其中,线缆连接组件能够安装线缆端子,当两侧的线缆连接组件相向运动,能够使一侧的线缆端子与第一端子部21连接,使另一侧的线缆端子与第二端子部22连接。
当第一端子部21及第二端子部22需要通过螺纹与线缆端子连接时;滑动座62连接有呈中空状的套筒部621,套筒部621穿设有滑插部63,滑插部63配置有安装孔632,安装孔632内可插拔地连接有线缆端子,线缆端子通过卡扣等方式卡接于安装孔632中,滑插部63沿靠近壳体10的方向穿过套筒部621的一端部的口径大于第一端子部21或第二端子部22的口径;滑插部63的另一端部环设有旋拧块631;
同时,套筒部621外设置有第一限位座651,旋拧块631外设置有第二限位座652,第一限位座651穿设有限位杆653,限位杆653靠近壳体10的一端部设置有第二挡块656,第二挡块656不能穿设第一限位座651,限位杆653远离壳体10的另一端部设置有第一挡块655,第一挡块655位于第一限位座651与第二限位座652之间;同时,第一挡块655与第一限位座651之间设置有弹簧单元654,弹簧单元654套设于限位杆653上;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弹簧单元654作用于第一挡块655,能够使限位杆653穿过第二限位座652,以锁定套筒部621与滑插部63;
同时,滑动座62位于过渡位置时,安装孔632中的线缆端子与第一端子部21或第二端子部22上的螺纹的端部相连;旋拧块631与套筒部621之间设置有扭簧单元64,扭簧单元64的一端与旋拧块631固定连接,扭簧单元64的另一端与套筒部621固定连接;同时,第二挡块656与壳体10之间设置有磁吸部66,第二挡块656为磁块,且磁性与磁吸部66的磁性相反;当滑动座62位于过渡位置时,第二挡块656受到的磁力大于弹簧单元654的弹力,使限位杆653与第二限位座652分离,令滑插部63在扭簧单元64的作用下旋转,从而带动安装孔632中的线缆端子旋入第一端子部21或第二端子部22。
为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以线缆端子与第一端子部21之间的安装进行说明:
先通过微电机带动双头螺杆61转动,以带动滑动座62移动至初始位置;然后,工作人员先推拉第二挡块656,使得限位杆653与第二限位座652分离;随后,对旋拧块631进行旋转,以旋拧扭簧单元64多圈以积累弹性势能,随后再对齐第一限位座651与第二限位座652,接着释放第二挡块656,在弹簧单元654的作用下,令限位杆653穿设第一限位座651与第二限位座652;同理,另一侧的线缆端子也如此安装于第二端子部22对应的安装孔632中;
然后,将安装底座60安装于通信设备内,通过微电机带动两侧滑动座62相向运动,当移动至过渡位置时,第二挡块656受到磁吸部66的吸引,克服弹簧单元654的弹力,使限位杆653与第二限位座652分离,令滑插部63在扭簧单元64的作用下旋转,从而带动安装孔632中的线缆端子旋入第一端子部21;同理,另一侧的线缆端子也如此安装于第二端子部22。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两侧的线缆端子能够同时相向地安装于壳体10上,两侧的动量相互抵消,从而消除单侧安装时存在的振动对零腔复合天线结构的影响,进而保障零腔复合天线结构中的各调谐螺杆的位置精度,以保障零腔复合天线结构的传输质量;此外,套筒部621外镀设有隔磁层,以避免第二挡块656及磁吸部66的磁力对端子部造成影响。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具备体积小、近端高抑制、强零点、传输零点灵活多样、抗干扰、传输质量高等优点。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沿第一方向的一端部安装有第一端子部(21),所述壳体(10)沿第一方向的另一端部安装有第二端子部(22);
所述壳体(10)配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串联的多个谐振腔部(30);沿第二方向,所述谐振腔部(30)的一侧或两侧分别串联共振有零点腔部(40),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腔部(30)的数量为三个以上,最靠近所述第一端子部(21)的所述谐振腔部(30)为第一谐振端部,最靠近所述第二端子部(22)的所述谐振腔部(30)为第二谐振端部,其余所述谐振腔部(30)为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过渡谐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谐振部的数量为六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谐振端部的两侧均串联共振有零点腔部(40),所述第二谐振端部的两侧均串联共振有零点腔部(40),所述过渡谐振部的一侧串联共振有零点腔部(4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于相邻两个所述过渡谐振部之间,其中一个所述零点腔部(40)位于对应的所述过渡谐振部的一侧,另一个所述零点腔部(40)位于对应的所述过渡谐振部的另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开设有安装槽(11),所述安装槽(11)可拆卸地连接有盖板单元(12);
所述安装槽(11)包括对应各所述零点腔部(40)设置的第一槽体(111)和对应多个所述谐振腔部(30)设置的第二槽体(112),各所述第一槽体(111)分别与所述第二槽体(112)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腔部(30)包括第一谐振杆(32)和凸设于所述安装槽(11)的槽底壁上的第一安装柱(31),所述第一安装柱(31)的端面开设有第一连接孔(311);所述第一谐振杆(32)承载于所述第一安装柱(31)的端面上,所述第一谐振杆(32)上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孔(311)开设有第二连接孔(321),所述第二连接孔(321)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311)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孔(321)的孔边沿开设有第一谐振孔(322),所述谐振腔部(30)还包括穿设所述盖板单元(12)并插入所述第一谐振孔(322)的第一自锁调谐螺杆(3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零点腔部(40)包括第二谐振杆(42)和凸设于所述安装槽(11)的槽底壁上的第二安装柱(41),所述第二安装柱(41)的端面开设有第三连接孔(411);所述第二谐振杆(42)承载于所述第二安装柱(41)的端面上,所述第二谐振杆(42)上对应所述第三连接孔(411)开设有第四连接孔(421),所述第四连接孔(421)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三连接孔(411)连接;
所述第四连接孔(421)的孔边沿开设有第二谐振孔(422),所述零点腔部(40)还包括穿设所述盖板单元(12)并插入所述第二谐振孔(422)的第二自锁调谐螺杆(43)。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单元(12)还穿设有第三自锁调谐螺杆(50),所述第三自锁调谐螺杆(50)的端部悬空于所述安装槽(11)中。
10.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零腔复合天线结构。
CN202410462670.9A 2024-04-17 2024-04-17 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及通信设备 Pending CN1180738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62670.9A CN118073802A (zh) 2024-04-17 2024-04-17 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及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62670.9A CN118073802A (zh) 2024-04-17 2024-04-17 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及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73802A true CN118073802A (zh) 2024-05-24

Family

ID=91099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462670.9A Pending CN118073802A (zh) 2024-04-17 2024-04-17 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及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73802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63353Y (zh) * 2006-12-28 2008-05-21 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零腔的腔体滤波器
CN201063354Y (zh) * 2006-12-28 2008-05-21 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不对称双通带腔体滤波器
CN202308242U (zh) * 2011-10-31 2012-07-04 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带阻滤波器
US20130162374A1 (en) * 2010-08-25 2013-06-27 Commscope Italy S.R.L. Tunable bandpass filter
CN106450619A (zh) * 2016-12-20 2017-02-22 中邮科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滤波器的抑制零点结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63353Y (zh) * 2006-12-28 2008-05-21 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零腔的腔体滤波器
CN201063354Y (zh) * 2006-12-28 2008-05-21 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不对称双通带腔体滤波器
US20130162374A1 (en) * 2010-08-25 2013-06-27 Commscope Italy S.R.L. Tunable bandpass filter
CN202308242U (zh) * 2011-10-31 2012-07-04 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带阻滤波器
CN106450619A (zh) * 2016-12-20 2017-02-22 中邮科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滤波器的抑制零点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02190A (zh) 高带外抑制的多层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
CN109860966B (zh) 介质滤波器及5g通信设备
CN1169256C (zh) 滤波器装置、双工器和通信装置
CN109616724B (zh) 基于双开口谐振环的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
CN109149037A (zh) 一种基于tm模式的介质双模带通滤波器及控制方法
CN111740194A (zh) 无外壳的小型介质双模滤波器
CN106654539B (zh) 一种基于金属一体化结构的滤波天线
CN201859933U (zh) Ka波段E面纵向膜片加载波导滤波器
CN111509339A (zh) 一种介质滤波器耦合转换结构及通信设备
CN208352501U (zh) 一种高选择性小型化双工器
CN118073802A (zh) 一种零腔复合天线结构及通信设备
CN1874052B (zh) 加载山字形微带分支的小型化宽阻带带通滤波器
CN112271424A (zh) 一种介质谐振器、滤波器、双工器、多工器、通讯基站
CN111430871A (zh) 一种介质谐振器、介质滤波器、收发信机及基站
CN111682291B (zh) 一种介质滤波器耦合转换结构及通信设备
KR20120072914A (ko) 안정적인 접지 구조를 가지는 유전체 공진기 필터
CN106684512B (zh) 一种基于金属一体化结构的双工天线
CN212277362U (zh) 无外壳的小型介质双模滤波器
CN109167139A (zh) 腔体器件及天线
CN212257635U (zh) 设有屏蔽孔的介质滤波器耦合转换结构及通信设备
CN212062642U (zh) 一种介质滤波器耦合转换结构及通信设备
CN112803130A (zh) 含有混合介质谐振器的介质滤波器
CN113794049A (zh) 基于多层层叠型介质集成波导的三维基片集成天线
CN203326078U (zh) 用于同轴谐振双工器的谐振腔和同轴谐振双工器
CN111146535A (zh) 一种介质滤波器及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