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96398A - 可穿戴智能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智能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96398A
CN117996398A CN202410367264.4A CN202410367264A CN117996398A CN 117996398 A CN117996398 A CN 117996398A CN 202410367264 A CN202410367264 A CN 202410367264A CN 117996398 A CN117996398 A CN 1179963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arm
shell
jack
radiation
wear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3672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亚洲
张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Chuangyi Smart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Chuangyi Smart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Chuangyi Smart Semiconduc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Chuangyi Smart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36726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9639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96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963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辐射部件包括设于主体部上的主辐射部及与主辐射部相连的电连接部,电连接部设置于插入部上,电连接部通过第一插孔伸入到外壳内部与射频模块电性连接,也即辐射部件从主体部延伸到插入部上,并通过第一插孔进入到外壳内部与射频模块电性连接,这样在装配过程中,将插入部插入到第一插孔内部时,便能实现辐射部件同步插入到第一插孔并与射频模块电性连接,能实现在紧凑的外壳空间内引入外置天线,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组装方式,无需如相关技术中的将射频线缆、金属弹片或顶针等连接件伸出到外壳的外部后与辐射部件进行连接,也无需将连接件固定在孔壁上,从而能够简化组装步骤,同时能不影响天线的正常工作性能。

Description

可穿戴智能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随之出现了可穿戴智能设备,可穿戴智能设备通常佩戴于人体的手腕或脚腕上,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以智能手表为例,其往往包括表头和表带两部分,表头为设备的主体部分,集成有手表的电气部分,例如主板、传感器、显示屏等元件;表带为设备的安装部分,连接于表头上,从而将表头装配于人体腕部。
相关技术中,可穿戴智能设备内部往往包含一种或多种天线,例如用来与智能手机建立连接的蓝牙天线;又例如用来定位的GPS卫星定位天线;再例如用来实现基站通讯的LTE天线。可穿戴智能设备可通过辐射部件向外辐射或接收信号。仍以智能手表为例,智能手表一般能够实现运动辅助、轨迹定位等功能,因此一般其至少包括一个蓝牙天线和一个卫星定位天线。
然而,在一般的塑胶外壳的智能手表中,内置的天线可以直接向外辐射和接收信号,天线结构很容易设计,而随着外壳中金属的增多,会对电磁信号形成屏蔽,天线结构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部分智能手表采用全金属的外壳,也即智能手表的底壳和边框均采用金属材质,全金属外壳的智能手表虽然大大提升了智能手表的外观效果和质感,但是外壳会对内部天线形成屏蔽,为手表天线设计带来难度。对于外观类似于传统金属机械式手表的智能手表,其上表面、边框和底壳均采用金属材质,难以实现内置天线设计。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它能实现在紧凑的空间中引入外置天线,能够简化组装步骤,同时能不影响天线的正常工作性能。
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所述可穿戴智能设备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第一插孔;
射频模块,所述射频模块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及
天线组件,所述天线组件包括装设于所述外壳上的支撑架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的辐射部件,所述支撑架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外部的主体部及与所述主体部相连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通过所述第一插孔伸入到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辐射部件包括设于所述主体部上的主辐射部及与所述主辐射部相连的电连接部,所述电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插入部上,所述电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插孔伸入到所述外壳内部与所述射频模块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插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和/或,所述主辐射部与所述电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入部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一插孔的孔壁壁面形成有缝隙;所述插入部的外壁面中的至少有一个面与所述第一插孔的孔壁壁面的间距大于等于0.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孔沿其延伸方向上的截面轮廓线为闭合曲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穿戴智能设备还包括填充设置于所述缝隙内或所述缝隙外部的防水密封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入部设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插孔设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电连接部设为一个或多个,各个所述插入部对应插入到各个所述第一插孔内,各个所述电连接部对应地设置于各个所述插入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辐射部件为导电片、导电板、导电条、导电漆或导电图案;和/或,所述辐射部件通过粘接、注塑、LDS、FPC、或3D打印工艺设置于所述支撑架内表面或外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穿戴智能设备还包括固定装设于外壳上的固定件;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固定件固定相连;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连接臂与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一端和所述外壳固定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臂固定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或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支撑架固定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中部部位相连;所述外壳、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构成工字形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设为金属固定件;所述可穿戴智能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电路板,所述射频模块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电路板紧密抵接配合、通过导电胶粘接连接、焊接连接或采用导电紧固件相连;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电路板的接地模块电性连接,或通过外壳间接地与所述电路板的接地模块电性连接。
上述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一方面,通过支撑架将辐射部件设于外壳外部,能避免屏幕或金属机身等对天线性能产生影响,提高天线辐射效率,而且减少辐射部件对设备内部空间的占用;另一方面,由于辐射部件包括设于主体部上的主辐射部及与主辐射部相连的电连接部,电连接部设置于插入部上,电连接部通过第一插孔伸入到外壳内部与射频模块电性连接,也即辐射部件从主体部延伸到插入部上,并通过第一插孔进入到外壳内部与射频模块电性连接,这样在装配过程中,将插入部插入到第一插孔内部时,便能实现辐射部件同步插入到第一插孔并与射频模块电性连接,能实现在紧凑的外壳空间内引入外置天线,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组装方式,无需如相关技术中的将射频线缆、金属弹片、顶针或射频插头等连接件伸出到外壳的外部后与辐射部件进行连接,也无需将连接件固定在孔壁上,从而能够简化组装步骤,同时能不影响天线的正常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的一视角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另一视角结构图。
图3为图1所示结构的又一视角结构图。
图4为图1所示结构的再一视角结构图。
图5为图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的一视角结构图。
图6为图5所示结构的另一视角结构图。
图7为图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的一视角结构图。
图8为图7所示结构的另一视角结构图。
10、外壳;101、第一插孔;102、第一端;103、第二端;20、天线组件;21、支撑架;211、主体部;212、插入部;22、辐射部件;221、主辐射部;222、电连接部;30、电路板;40、电连接器件;50、固定件;51、第一连接臂;511、第一安装部;52、第二连接臂;521、第二安装部;53、第三连接臂;531、第三安装部;60、表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相关技术中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外壳会对内部天线形成屏蔽,为天线设计带来难度。随之,为减小外壳对其内部的天线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有提出将天线从外壳的内部转移至外壳的外部,并例如采用射频线缆、金属弹片、顶针或射频插头等连接件贯穿外壳,分别连接位于外壳内部的电路板与位于外壳外部的天线。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射频线缆的体积尺寸相对较大,难以布置在体积尺寸小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中;金属弹片或顶针在装配时,装配步骤较为繁琐,装配效率较低,组装后的射频性能一致性不好;通用型射频插头占用空间太大,难以布置在可穿戴设备中。
基于以上原因,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它能实现在紧凑的空间中引入外置天线,能够简化组装步骤,同时能不影响天线的正常工作性能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穿戴智能设备以智能手表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公开可穿戴智能设备还可以是其他任何适于实施的设备类型,例如智能手环/脚环、定位手环/手镯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参阅图1至图4,图1至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几个不同视角结构图。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可穿戴智能设备包括外壳10、射频模块(图中未示出)及天线组件20。外壳10上设有第一插孔101。射频模块设置于外壳10的内部。天线组件20包括装设于外壳10上的支撑架21及设置于支撑架21上的辐射部件22。支撑架21包括位于外壳10外部的主体部211及与主体部211相连的插入部212。插入部212通过第一插孔101伸入到外壳10的内部。辐射部件22包括设于主体部211上的主辐射部221及与主辐射部221相连的电连接部222。电连接部222设置于插入部212上,电连接部222通过第一插孔101伸入到外壳10内部与射频模块电性连接。
上述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一方面,通过支撑架21将辐射部件22设于外壳10外部,能避免屏幕或金属机身等对天线性能产生影响,提高天线辐射效率,而且减少辐射部件22对设备内部空间的占用;另一方面,由于辐射部件22包括设于主体部211上的主辐射部221及与主辐射部221相连的电连接部222,电连接部222设置于插入部212上,电连接部222通过第一插孔101伸入到外壳10内部与射频模块电性连接,也即辐射部件22从主体部211延伸到插入部212上,并通过第一插孔101进入到外壳10内部与射频模块电性连接,这样在装配过程中,将插入部212插入到第一插孔101内部时,便能实现辐射部件22同步插入到第一插孔101并与射频模块电性连接,能实现在紧凑的外壳10空间内引入外置天线,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组装方式,无需如相关技术中的将射频线缆、金属弹片、顶针或射频插头等连接件伸出到外壳10的外部后与辐射部件22进行连接,也无需将连接件固定在孔壁上,从而能够简化组装步骤,同时能不影响天线的正常工作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0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与设置成各种材料与各种形状。例如,外壳10可以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具体为全塑胶外壳10;又例如,外壳10可以采用金属材质材料制成,具体为全金属外壳10;再例如,外壳10设置成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的组合形式,例如包括边框和底壳,底壳采用塑胶材质,边框采用金属材质。
此外,外壳10内部形成腔体结构,从而可用于容置电路板30、传感器、电池等各种电气元件。以实现设备的天线功能为例,电路板30上设有天线的射频模块,包括馈电电路和接地模块等,射频模块连接辐射部件22,从而通过辐射部件22实现信号的辐射或接收。
其中,在外壳10全部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时,或者仅边框采用金属材质制成时,外壳10的金属材料可以与电路板30的接地模块电性连接,从而外壳10的金属部分作为天线结构地的一部分,与辐射部件22共同参与信号辐射。
另外,外壳10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规则形状及其它各种不规则形状,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与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211与插入部212为一体成型结构,从而设置为一个整体,减少零件数量,使得结构简化,能减小组装复杂度。同样地,主辐射部221与电连接部222为一体成型结构,从而设置为一个整体,减少零件数量,使得结构简化,能减小组装复杂度。具体而言,主体部与插入部包括但不限于为注塑成型、3D打印成型等等,从而能实现批量化生产,无需后续组装。此外,主辐射部221与电连接部222两者包括但不限于采用LDS、LMA、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或3D打印等各种工艺一体成型,从而能实现批量化生产,无需后续组装。
请参阅图1或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插入部212的外壁面与第一插孔101的孔壁壁面的间距小于0.5mm,或者,当插入部212的外轮廓形状与第一插孔101的孔壁形状相适应时,插入部212外壁面上的辐射部件22上所传输的天线信号将会被第一插孔101的金属孔壁严重吸收,从而导致天线的性能大幅下降。
请参阅图1或图5与图6,图5与图6示出了另一实施例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的两个不同视角结构图,在一个实施例中,插入部212的外壁面与第一插孔101的孔壁壁面形成有缝隙。具体而言,插入部212的外壁面中的至少有一个面与第一插孔101的孔壁壁面的间距为大于等于0.5mm。此外,插入部的外壁面中的其余面与第一插孔101的孔壁壁面相互接触或间距小于0.5mm,换言之,其他面与第一插孔101的孔壁壁面的间距可接近于0。如此,一方面,插入部212能插入到第一插孔101中;另一方面,插入部212插入到第一插孔101内后,插入部212的外壁面与第一插孔101的孔壁壁面的间距足够大,也即第一插孔101的金属孔壁与插入部212上的辐射部件22的距离足够大,这样便能防止第一插孔101的金属孔壁过于靠近于插入部212上的辐射部件22时导致的天线信号被严重吸收并使得天线性能大幅下降的缺陷。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入部212的外壁面与第一插孔101的孔壁壁面的间距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与设置,包括但不限于为0.5mm、0.8mm、1mm、1.5mm、2mm等各种数值。此外,插入部212的外壁面与第一插孔101的孔壁壁面的间距例如小于5mm。如此,插入部212的外壁面与第一插孔101的孔壁壁面的间距足够小,能使得防水防尘的密封性能得到保障。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入部212沿插入方向的截面轮廓形状包括但不限于为矩形、菱形、圆形、椭圆形等规则形状及其它不规则形状。此外,第一插孔101的形状例如与插入部212沿插入方向的截面轮廓形状相同,这样能有利于提高密封性能;当然,第一插孔101的形状也可以不同于插入部212沿插入方向的截面轮廓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智能设备还包括填充设置于缝隙内或缝隙外部的防水密封材料。如此,一方面,能增强第一插孔101的密封性能,提高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防水防尘等级;另一方面,防水密封材料例如覆盖于辐射部件22上方,从而能起到绝缘隔离作用,防止辐射部件22与外壳10电性接触而导致短路。此外,防水密封材料例如采用浇灌设置于第一插孔101内部,能实现插入部212与第一插孔101的孔壁的连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水密封材料既可以是浇灌设置于第一插孔101的具有防水性能的浇灌材料,具体例如防水密封胶,不仅能实现第一插孔101的良好密封性能,还能实现插入部212与外壳10的连接固定,装配效率相对较高;还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卡接、粘接等各种方式设于插入部212与第一插孔101内壁之间的防水片材;又可以是套设于插入部212外部的防水胶圈,通过防水胶圈与第一插孔101的孔壁紧密配合。
请参阅图5与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智能设备还包括设置于外壳10内部的电路板30,射频模块设置于电路板30上。电连接部222与电路板30紧密抵接配合、通过导电胶粘接连接、焊接连接或采用导电紧固件相连。
请参阅图5与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部222既可以是与电路板30直接地紧密抵接配合,又可以是与电路板30间接地紧密抵接配合,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其中,本实施例中,电连接部222采用间接地方式与电路板30紧密抵接配合。具体而言,可穿戴智能设备还包括设置于电连接部222与电路板30之间的电连接器件40,电连接部222通过电连接器件40与电路板30紧密抵接配合。可选地,电连接器件40包括但不限于为顶针或金属弹片等弹性导电件。此外,电连接器件40的底端与电路板30的射频模块固定相连或抵接,电连接器件40的顶端与电连接部222的紧密抵接配合。如此,电连接器件40具有弹性,在压紧连接于电路板30与电连接部222之间时,能实现电连接部222与电路板30之间电接触良好;同时通过将插入部212插入到第一插孔101内,电连接器件40适应性地被压缩,能实现电连接部222、电连接器件40与电路板30组合连接在一起,装配效率较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部222可以是弹性金属片材质,可以与电路板30直接抵接配合。例如使用片状金属冲压工艺制作的一体化的主辐射部221和电连接部222,其电连接部222靠近电路板30的一端设计为可接触到电路板30的弹性分支,即可无需电连接器件40而直接抵接到电路板30上,进一步减少组装复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器件40还可以是例如设置为导电紧固件,具体为导电卡接件、导电铆接件、导电螺钉等。导电紧固件固定于电路板30上,并与插入部212紧密抵接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插入部212设为一个或多个,第一插孔101设为一个或多个,电连接部222设为一个或多个,各个插入部212对应插入到各个第一插孔101内,各个电连接部222对应地设置于各个插入部21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21的作用是支撑辐射部件22,从而支撑架21可采用绝缘材质制成,包括但不限于塑料、橡胶、陶瓷、玻璃等。具体而言,支撑架21为非导电材料注塑一体成型或机加工或3D打印成型。此外,辐射部件22包括但不限于为导电片、导电板、导电条、导电漆或导电图案。辐射部件22固设于支撑架21的内表面或外表面,包括但不限于通过LDS(Laser Direct Structuring,激光直接成型)、LMA、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或3D打印等各种工艺实现。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采用LDS工艺在支撑架21上直接激光成型辐射部件22,通过成型不同形状的辐射部件22即可实现不同辐射频率的天线结构,例如GPS卫星定位天线、蓝牙/WiFi天线、LTE天线、其他频段的天线或复合频段的天线等。当然,还可以是先加工出辐射部件22,然后通过模内注塑工艺将辐射部件22注塑于支撑架21中;又可以是通过粘接、FPC工艺实现装配,在此不进行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主辐射部221的形状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与设置,包括但不限于为C形、S、L形或Z形等各种形状。其中,主辐射部221既可以是绕设于主体部211上,例如选取主体部211的下表面中的一点作为起点,绕主体部211的周向延伸,依次经过主体部211的其中一侧表面、上表面及另一侧表面返回到主体部211的下表面,具体例如如图1至图4所示;又可以是布置于主体部211的其中一个侧面上,包括但不限于上表面、下表面或侧表面上,也可以通过导电过孔从主体部211的外表面延伸到内表面,具体例如如图5与图6所示。
请参阅图3、图7与图8,图7与图8示出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结构图,图7与图8中未示出支撑架21,与图3所示结构的区别在于固定件50。在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智能设备还包括固定件50,固定件50固定设置在外壳10上,可以是螺钉或卡扣固定,也可以和外壳10一体成型。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50和外壳10采用MIM金属注射成型工艺一体化制作,生产便捷、成本较低、组装方便,且更利于金属件接地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50和外壳10可以采用整块金属材料机加工而成,相较于MIM,加工精度更高。此外,天线组件20与固定件50固定相连。如此,通过固定件50固定天线组件20,天线组件20稳固地设置于外壳10上。从而在设备的佩戴或使用过程中,支撑架21上的辐射部件22相对于外壳10不会发生转动或移动,保证辐射部件22的连接稳定性,进而保证天线的辐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智能设备还包括表带60。支撑架21固定设置于固定件50上,固定件50的端部和表带60的端部相连。固定件50可采用金属材质,相较于采用微波透波材质的支撑架21连接表带60的方式,金属材质的固定件50和表带60之间的连接强度更强,连接处的抗拉扯和抗扭转能力也更强。金属制成的固定架50,除了提升结构强度,还能够作为天线的地辐射面,以提升天线辐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表带60为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安装部分,表带60既可以采用非金属材料制作,例如表带60可采用塑胶或者编织材质制成,又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作。通过表带60将可穿戴智能设备绑设于用户腕部上,用户可通过解绑表带60实现可穿戴智能设备的佩戴与摘除。其中,表带60通常包括分设于外壳10左右两侧的两个部分,通过两个部分的配合实现可穿戴智能设备的佩戴。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义外壳10装配表带60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也即图8中第一端102和第二端103。
在一些实施例中,仅在外壳10的第一端102或第二端103设置第一插孔101与天线组件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第一端102和第二端103均设置第一插孔101与天线组件20,通过调整辐射部件22的辐射频率,从而可实现两个天线结构,例如一端作为GPS卫星定位天线,另一端作为蓝牙/WiFi天线,或一端作为GPS卫星天线,另一端作为LTE天线,或作为多个频段复合的天线。
请参阅图1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插孔101例如设置于外壳10的侧壁,支撑架21与外壳10固定装配时,支撑架21的端面与外壳10的侧壁抵接接触,且第一插孔101开设于两者抵接的接触面位置。如此,在支撑架21固定装配于外壳10上时,支撑架21的端面可贴合于外壳10的侧壁上覆盖第一插孔101,能提高第一插孔101位置的防水密封性。
当第一插孔101的开口轮廓线采用非闭合的轮廓线时,将导致第一插孔101位置的防水性能下降或无法实现。基于此,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插孔101沿其延伸方向上的截面轮廓线为闭合曲线,也即选取开口轮廓线的其中一点作为起点,沿开口轮廓线移动一周能返回至起点。如此,相比于将截面轮廓线设置为开放曲线而言,由于截面轮廓线设为闭合曲线,在将防水密封材料填充于第一插孔101内部时,能实现更好的密封防水性能。
当然,作为一些可选的方案,第一插孔101沿其延伸方向上的截面轮廓线为非闭合曲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21包括但不限于设置成硬质支架,能实现对表带60的稳定支撑,长期使用不易变形。当然,支撑架21还可以是设置为软质支架,或软质和硬质结合的支架,使用金属或塑胶包胶、金属模内注塑、TPU内嵌金属等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21使用螺钉或卡扣固定于金属外壳10外部,或使用胶水粘贴固定在金属外壳10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21使用螺钉或卡扣固定于固定件50外部,或使用胶水粘贴固定在固定件50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让辐射部件22更容易在支撑架21上安装,让辐射部件22的形状更容易设计,及提升有限空间下的天线性能。
请参阅图1与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件50包括第一连接臂51与第二连接臂52。第一连接臂51一端与外壳10固定相连,第一连接臂5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臂52固定相连,第一连接臂51和/或第二连接臂52与支撑架21固定相连。具体而言,固定件与外壳包括但不限于一体成型。如此,固定件50设置的第一连接臂51可以对主辐射部221进行避让,有足够空间来灵活调整与设置主辐射部221的形状与安装位置,能使得主辐射部221可以环绕第一连接臂51设置,始终远离于第一连接臂51,从而能提高辐射效率,提升天线性能。
请参阅图1与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51与第二连接臂52的中部部位相连,构成T字形状,两者和金属外壳10外表面构成工字形状。此外,固定件50设为金属固定件50,固定件50与电路板30的接地模块电性连接,或通过金属的外壳10与电路板30的接地模块电性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臂52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安装部521,第二安装部521与表带60可拆卸连接。具体而言,通常表带60中带有耳杆,可插入安装部521对应的孔中。
请参阅图7与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件50包括并列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三连接臂53。第三连接臂53的一端与外壳10相连,第三连接臂53的另一端设有第三安装部531,第三安装部531与表带60可拆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该“固定件50”可以为“外壳10的一部分”,即“固定件50”与“外壳10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外壳10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固定件50”可以独立制造,再与“外壳10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智能设备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第一插孔;
射频模块,所述射频模块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及
天线组件,所述天线组件包括装设于所述外壳上的支撑架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的辐射部件,所述支撑架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外部的主体部及与所述主体部相连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通过所述第一插孔伸入到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辐射部件包括设于所述主体部上的主辐射部及与所述主辐射部相连的电连接部,所述电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插入部上,所述电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插孔伸入到所述外壳内部与所述射频模块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插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和/或,所述主辐射部与所述电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一插孔的孔壁壁面形成有缝隙;所述插入部的外壁面中的至少有一个面与所述第一插孔的孔壁壁面的间距大于等于0.5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孔沿其延伸方向上的截面轮廓线为闭合曲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智能设备还包括填充设置于所述缝隙内或所述缝隙外部的防水密封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设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插孔设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电连接部设为一个或多个,各个所述插入部对应插入到各个所述第一插孔内,各个所述电连接部对应地设置于各个所述插入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部件为导电片、导电板、导电条、导电漆或导电图案;和/或,所述辐射部件通过粘接、注塑、LDS、FPC、或3D打印工艺设置于所述支撑架内表面或外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智能设备还包括固定装设于外壳上的固定件;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固定件固定相连;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连接臂与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一端和所述外壳固定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臂固定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或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支撑架固定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中部部位相连;所述外壳、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构成工字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设为金属固定件;所述可穿戴智能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电路板,所述射频模块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电路板紧密抵接配合、通过导电胶粘接连接、焊接连接或采用导电紧固件相连;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电路板的接地模块电性连接,或通过外壳间接地与所述电路板的接地模块电性连接。
CN202410367264.4A 2024-03-28 2024-03-28 可穿戴智能设备 Pending CN1179963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67264.4A CN117996398A (zh) 2024-03-28 2024-03-28 可穿戴智能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67264.4A CN117996398A (zh) 2024-03-28 2024-03-28 可穿戴智能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96398A true CN117996398A (zh) 2024-05-07

Family

ID=90899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67264.4A Pending CN117996398A (zh) 2024-03-28 2024-03-28 可穿戴智能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9639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42176B1 (en) Ground connection of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placed in a wristwatch type electronic device
JP4852235B2 (ja) 腕時計組込パッチアンテナ
CN106707729B (zh) 智能手表
CN106711584B (zh) 天线模组及具有该天线模组的穿戴式电子装置
CN110336118B (zh) 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手表
US20060220957A1 (en) Antenna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king the antenna
CN106785345B (zh) 智能穿戴设备
CN108762057B (zh) 一种金属表壳的手表
CN209913044U (zh) 可穿戴智能设备
CN109301479B (zh) 具有天线结构的智能穿戴设备
CN117996398A (zh) 可穿戴智能设备
CN110994137A (zh) 穿戴电子设备
CN211789490U (zh) 穿戴式电子设备
CN213908832U (zh) 腕戴设备
CN109643844B (zh) 可穿戴设备天线及可穿戴设备
JP2000353910A (ja) 腕情報機器のアンテナ構造
CN210576454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219435232U (zh) 可穿戴设备
CN112886212B (zh) 穿戴式电子设备
CN112886206B (zh) 穿戴式电子设备
CN219498179U (zh) 可穿戴设备
CN113437478B (zh) 一种天线和具有该天线的表壳和穿戴设备
CN214313531U (zh) 一种智能手表的金属中框天线结构
CN216563524U (zh) 腕戴式设备
WO2023202422A1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