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96371A -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96371A
CN117996371A CN202410171485.4A CN202410171485A CN117996371A CN 117996371 A CN117996371 A CN 117996371A CN 202410171485 A CN202410171485 A CN 202410171485A CN 117996371 A CN117996371 A CN 1179963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battery
pole
tabs
extension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714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国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17148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9637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963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963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4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plate-like electrode stacks, e.g. electrode pole straps or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此二次电池包括:壳体、极柱组件以及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容置于壳体内,壳体具有第一主壁、第二主壁以及第一侧壁,沿第一方向,第一主壁和第二主壁相对设置,第一侧壁连接于第一主壁和第二主壁之间;极柱组件包括极柱,极柱穿设于第一侧壁;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自主体部伸出的第一极耳组;第一极耳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极耳和至少两个第二极耳,至少两个第一极耳朝第一主壁的方向收拢并叠置形成第一收拢部,至少两个第二极耳朝第二主壁的方向收拢并叠置形成第二收拢部,第二收拢部、第一收拢部均与极柱电连接。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提升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组装多极耳二次电池时,电极组件上的多极耳与极柱焊接后,还需要将多极耳弯曲90度以调整电机组件的入壳方向,从而实现电极组件装入壳体的工序。具体来说,首先,需要将正极极片、隔离膜和负极极片依次堆叠或卷绕成电极组件的主体部;其次,需要将主体部外露的多个极耳拍平处理,形成平整光滑的极耳组;之后,将极耳组焊接在极柱;最后,将主体部翻转如图1所示的90度放入壳体中,并完成封装。然而,由于极耳组上各极耳均朝同一方向弯曲,弯曲后极耳组产生的弯曲回弹力总和较大,致使极耳组占用的空间较多,从而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旨在提升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包括:壳体、极柱组件以及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容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具有第一主壁、第二主壁以及第一侧壁,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主壁和所述第二主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连接于所述第一主壁和所述第二主壁之间。所述极柱组件包括极柱,所述极柱穿设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伸出的第一极耳组。所述第一极耳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极耳和至少两个第二极耳,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极耳朝所述第一主壁的方向收拢并叠置形成第一收拢部,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极耳朝所述第二主壁的方向收拢并叠置形成第二收拢部,所述第二收拢部、所述第一收拢部均与所述极柱电连接。
本申请涉及的二次电池中,由于第一极耳的总数量和第二极耳的总数量单独与同一方向弯曲的箔材极耳群的总数量相比是减小的,故至少两个第一极耳弯曲后产生的弯曲回弹力总和以及至少两个第二极耳弯曲后产生的弯曲回弹力总和也是变小的,因而可减小第一极耳组在第三方向上的空间,进而缩小主体部和第一侧壁之间的间隙,进而提升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二次电池包括转接件,所述转接件位于所述间隙内,所述第一收拢部和所述第二收拢部通过所述转接件与所述极柱电连接。
第一收拢部、第二收拢部通过转接件与极柱电连接。一方面,可降低电极组件与极柱的装配难度,进而提升二次电池的装配效率;另一方面,极柱、第一收拢部和第二收拢部三者位置可灵活布置,应对二次电池的不同使用需求。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接件沿第二方向延伸。沿第三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收拢部的投影以及所述第二收拢部的投影均与所述极柱的投影相离。其中,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三者中的任两者相互垂直。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收拢部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收拢部包括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以及所述极柱均设于所述转接件背离所述主体部的表面。即是说,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均处于转接件的同一侧,沿第二方向观察,第一延伸段、第二延伸段均可与极柱存在重叠,由此三者部件占用空间可进一步缩小,进而主体部和第一侧壁之间的间隙亦进一步缩小。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收拢部包括第一弯曲段和多个第一伸出段。多个第一伸出段自所述主体部伸出,多个所述第一伸出段朝靠近所述第一主壁的方向收拢并在所述第三方向叠置,所述第一延伸段通过所述第一弯曲段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一伸出段。所述第二收拢部包括第二弯曲段和多个第二伸出段。多个所述第二伸出段自所述主体部伸出,多个所述第二伸出段朝所述第二主壁的方向收拢并在所述第三方向叠置,所述第二延伸段通过所述第二弯曲段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二伸出段。多个所述第一伸出段、所述第一弯曲段、所述第一延伸段、多个所述第二伸出段、所述第二弯曲段以及所述第二延伸段共同围设成安装空间,部分所述转接件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由于至少两个第一极耳和至少两个第二极耳先各自朝相反方向弯曲再相互靠近交汇,从而至少两个第一极耳弯曲占用的空间以及至少两个第二极耳弯曲占用的空间互不干涉,且沿第一方向观察,第一弯曲段和第二弯曲段存在重叠,由此在第三方向上,第一极耳组占用的空间减少,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可进一步提升。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延伸段叠置于所述转接件背离所述主体部的表面,部分所述第一延伸段叠置于所述第二延伸段。由此第二连接部、部分第一延伸段以及第二延伸段三者中任两者可充分接触,使得三者连接处的电阻减小。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延伸段远离所述第一弯曲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段之间的距离为D1,单位为:mm,所述主体部的厚度为T1,单位为:mm,满足:0.1mm≤D1≤T1。之所以将D1限定于此数值范围内的原因在于,在不影响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的前提下,第一延伸段受第一弯曲段的弯曲回弹力影响较少,翘曲程度也较小,从而能够预留出足够的面积与第二连接部保持接触。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延伸段远离所述第二弯曲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段之间的距离为D2,单位为:mm,所述主体部的厚度为T1,单位为:mm,满足:0.1mm≤D2≤T1/2。D2在此数值范围内,既能够降低二者的装配难度,又能够提升连接可靠性,还能够减小在第三方向上的占用空间。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接件包括导电层和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形成于所述导电层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的表面。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以及所述极柱均设于所述导电层背离所述主体部的表面。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极柱焊接固定于所述导电层。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段焊接固定于所述导电层。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延伸段焊接固定于所述导电层。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层由粘性绝缘材料制成,所述绝缘层粘接固定于多个所述第一伸出段以及多个所述第二伸出段。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粘性绝缘材料包括聚丙烯、聚乙烯、丁基橡胶、丙烯酸胶、改性聚烯烃、苯乙烯和丁二烯的共聚物、亚克力胶中的至少一种。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绝缘层的厚度为T2,0.01mm≤T2≤0.2mm。在此数值范围内,转接件整体结构强度能够满足的同时,转接件的最大厚度可小于等于安装空间在第三方向上的宽度,如此设置反而能进一步减小主体部和第一侧壁之间的间隙。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层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材料包括铝、铜、镍、钛、铜镍合金、铝铜合金、不锈钢中的一种。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为T3,0.05mm≤T3≤2mm。在此数值范围内,转接件整体结构强度能够满足的同时,转接件的最大厚度可小于等于安装空间在第三方向上的宽度,如此设置反而能进一步减小主体部和第一侧壁之间的间隙。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延伸段和所述第一延伸段均叠置于所述转接件背离所述主体部的表面。并且沿所述第三方向观察,所述第二延伸段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延伸段的投影相离。由此,第一延伸段、第二延伸段以及转接件三者之间的连接部分与壳体之间的间隙较大,可改善二次电池受冲击时该连接部分与壳体接触而短路的情形发生。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为金属壳体。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极柱组件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密封件通过所述极柱贴合于所述第一侧壁。由于第一密封件分别封堵极柱与第一侧壁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以及极柱与极柱孔之间的间隙,故可提升二次电池的气密性,降低了电解液泄露到外部环境的情形发生。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极柱组件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设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二密封件通过所述极柱贴合于所述第一侧壁。由于第二密封件可封堵极柱与第一侧壁外表面之间的缝隙,第二密封件和第一密封件形成了双重保护,可进一步提升二次电池的气密性,进一步降低电解液泄露到外部环境的情形发生。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极柱组件包括导电件,所述导电件设于所述壳体外,所述导电件通过所述极柱贴合于所述第二密封件。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导电件的存在增大了极柱与外部设备的连接面积,便于外部设备与其保持良好的电接触;另一方面,在极柱铆压工序中导电件可起到垫片的作用,使第二密封件的受力面积更均衡,以改善第二密封件因应力集中而失效的情形。
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极耳的总数量与所述第二极耳的总数量的比值满足1:1~1:5。或者
所述第一极耳的总数量与所述第二极耳的总数量的比值满足1:1~5:1。
将第一极耳的总数量与第二极耳的总数量的比值限定于此范围内,第一极耳的总数量和第二极耳的总数量之间的差异较小,多个第一极耳弯曲后产生的弯曲回弹力总和与多个第二弯曲后产生的弯曲回弹力总和差值较小,由此主体部和第一侧壁之间的间隙进一步缩小,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壳体,壳体包括限定出容腔的第一主壁、第二主壁以及连接于第一主壁和第二主壁之间的第一侧壁;
S2、制备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伸出的第一极耳组,所述第一极耳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极耳和至少两个第二极耳;
S3、转接件对所述第一极耳组进行压合,使得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极耳朝所述第一主壁的方向收拢并叠置形成第一收拢部,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极耳朝所述第二主壁的方向收拢并叠置形成第二收拢部,所述转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收拢部以及所述第二收拢部电连接;
S4、将电极组件和转接件所形成的整体结构置于壳体内,再将所述转接件与所述壳体上的极柱电连接,转接件处于主体部与第一侧壁之间的间隙内。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二次电池,或者根据上述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制造的二次电池。
本申请实施例的额外层面及优点将部分地在后续说明中描述、显示、或是经由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而阐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相关技术中电极组件装入壳体的步骤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示出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爆炸图;
图4为图2示出的二次电池中沿A-A线的剖切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2示出的二次电池未装配壳盖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示出的二次电池中沿B-B线的剖切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未装配壳盖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示出的二次电池中沿C-C线的剖切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未装配壳盖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示出的二次电池中沿D-D线的剖切局部放大图。
10、壳体;10a、容腔;10b、间隙;11、壳盖;111、第一主壁;12、壳体容器;121、第二主壁;122、第一侧壁;12a、极柱孔;123、第二侧壁;124、第三侧壁;125、第四侧壁;
20、极柱组件;21、极柱;211、第一连接部;212、柱体部;213、第二连接部;22、第一密封件;221、第一密封件本体;222、凸起部;22a、第一通孔;23、第二密封件;23a、第二通孔;24、导电件;24a、第三通孔;
30、电极组件;301、主体部;302、第一极耳组;3021、第一收拢部;30211、第一伸出段;30212、第一弯曲段;30213、第一延伸段;3022、第二收拢部;30221、第二伸出段;30222、第二弯曲段;30223、第二延伸段;302a、第一极耳;302b、第二极耳;
40、转接件;41、导电层;42、绝缘层;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垂直”用于描述两个部件之间的理想状态。实际生产或使用的状态中,两个部件之间可以存在近似于垂直的状态。举例来说,结合数值描述,垂直可以指代两直线之间夹角范围在90°±10°之间,垂直也可以指代两平面的二面角范围在90°±10°之间,垂直还可以指代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在90°±10°之间。被描述“垂直”的两个部件可以不是绝对的直线、平面,也可以大致呈直线或平面,从宏观来看整体延伸方向为直线或平面即可认为部件为“直线”或“平面”。
术语“平行”用于描述两个部件之间的理想状态。实际生产或使用的状态中,两个部件之间可以存在近似于平行的状态。举例来说,结合数值描述,平行可以指代两直线之间夹角范围在180°±10°之间,平行也可以指代两平面的二面角范围在180°±10°之间,平行还可以指代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在180°±10°之间。被描述“平行”的两个部件可以不是绝对的直线、平面,也可以大致呈直线或平面,从宏观来看整体延伸方向为直线或平面即可认为部件为“直线”或“平面”。
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图2为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示出的一种二次电池的结构爆炸图。
首先,请一并参见图2和图3,该二次电池包括:壳体10、极柱组件20以及电极组件30;其中,壳体10为电极组件30和极柱组件20的安装支撑结构;壳体10设有容腔10a,电极组件30容置于容腔10a内;极柱组件20固定于壳体10;电极组件30的一极电连接于极柱组件20,电极组件30的另一极和极柱组件20被配置为与外部设备电连接,以实现二次电池在充放电时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
应当说明的是,此处提及的二次电池在充放电时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指代的是二次电池处于单一情形下具有的状态。
例如,外部设备为诸如手机、智能手表或是无线耳机等电子装置,二次电池可通过极柱21以及壳体10对前述电子装置放电,以维持电子装置的稳定运行,此时,二次电池内部发生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又例如,外部设备为诸如市电、储能电容等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可通过极柱21以及电极组件30的另一极对二次电池充电,此时,二次电池内部发生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电池包括电解液,电解液(图未示)设于容腔10a内,电极组件30浸润于电解液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电池为硬壳电池。
对于壳体10,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具有围合形成容纳腔的第一主壁111、第二主壁121以及第一侧壁122。第一主壁111和第二主壁121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22位于第一主壁111和第二主壁121的同一侧,并连接于第一主壁111和第二主壁121之间,第一侧壁122用于安装极柱组件20。
接下来,结合图3对壳体10的具体构造展开描述,如图3所示,壳体10包括壳体容器12和壳盖11。
壳体容器12大致呈长方体框状,其不仅包括上述第一侧壁122,还包括第二主壁121、第二侧壁123、第三侧壁124以及第四侧壁125。第一侧壁122、第二侧壁123、第三侧壁124以及第四侧壁125分别自第二主壁121的四周朝同一方向弯曲延伸,并且第一侧壁122、第二侧壁123、第三侧壁124以及第四侧壁125依次首尾连接,第二主壁121、第一侧壁122、第二侧壁123、第三侧壁124以及第四侧壁125共同围设成具有敞口的容腔10a。
壳盖11的形状与壳体容器12的形状相匹配,其分别与第一侧壁122、第二侧壁123、第三侧壁124以及第四侧壁125连接,以密封容腔10a的敞口。壳盖11具有上述第一主壁111。其中,第一主壁111和第二主壁121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第二侧壁123和第四侧壁125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22和第三侧壁124沿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三者中的任两者相互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壁111和第二主壁121均为壳体10的较大面积部分。第一主壁111和第二主壁121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换言之,第一主壁111和第二主壁121沿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呈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壁123和第四侧壁125均为壳体10上次之较大面积部分的面积部分。第二侧壁123和第四侧壁125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换言之,第二侧壁123和第四侧壁125沿二次电池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22和第三侧壁124均为壳体10上次之第二侧壁123以及第四侧壁125的面积部分。第一侧壁122和第三侧壁124沿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换言之,第一侧壁122和第三侧壁124沿二次电池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
当然,壳体10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其可随电极组件30的形状变化而变化,能够具有满足上述关系的第一侧壁122、第二侧壁123以及第三侧壁124即可。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30为棱形或L形等异形,壳体10的形状亦为与电极组件30的形状相适配的棱柱形或L形等异形。
另外,壳体容器12与壳盖1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壳盖11分别与第一侧壁122、第二侧壁123、第三侧壁124以及第四侧壁125焊接固定。又例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壳盖11与第一侧壁122、第二侧壁123、第三侧壁124以及第四侧壁125粘接固定。
另外,壳体容器12和/或壳盖11的材质选择实则是多样的,本申请各实施例均不作具体限定,能够满足隔绝容腔10a与外界环境、耐电解液腐蚀并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的需求即可。作为这样的材质可列举出金属材料或者热塑性塑料。
其中,金属材料可包括钛、镁、不锈钢、镍钢、碳钢、铝锰合金等。示例性地,壳体容器12和壳盖11采用相同的镍钢,或各自采用镍钢和不锈钢材料冲压制成。当壳体容器12和壳盖11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电极组件30的另一极可与壳体容器12或壳盖11电连接,此时壳体10成为二次电池的一极用于与外部设备电连接。
热塑性塑料可包括聚碳酸酯。当壳体容器12和壳盖11均采用热塑性塑料制成,电极组件30的另一极也可电连接于与极柱组件20功能相似的电连接件,以实现二次电池的内外电路电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如图3所示,第一侧壁122开设有连通容腔10a的极柱孔12a。
对于极柱组件20,在一些实施例中,极柱组件20包括极柱21,极柱21设于第三侧壁124,并与电极组件30的一极电连接。
请结合图3一并参见图6示出的示例,极柱21包括第一连接部211、柱体部212以及第二连接部213。柱体部212穿设于极柱孔12a。第一连接部211一体连接于柱体部212伸出容腔10a外的一端,第一连接部211朝向容腔10a的一侧表面与第一侧壁122密封连接,第一连接部211背离容腔10a的一侧表面用于与外部设备电连接。第二连接部213一体连接于柱体部212伸入容腔10a内的一端,第二连接部213背离电极组件30的主体部301一侧表面与第一侧壁122密封连接,第二连接部213朝向电极组件30的主体部301一侧表面与电极组件30的一极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11在第三方向Z上的投影和/或柱体部212在第三方向Z上的投影落入第二连接部213在第三方向Z上的投影内。由此第二连接部213具有更大的尺寸,电极组件30的一极与第二连接部213电连接时的接触面积也可相应增加,利于提升电极组件30和极柱21的电接触稳定性。示例性地,第二连接部213的形状可与第三侧壁124的形状相似,大致呈如图3所示的长方体板状。第一连接部211则大致可呈如图3所示的圆板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213的第三方向Z的厚度为0.1mm~1mm。这是因为,若第二连接部213的第三方向Z的厚度小于0.1mm,第二连接部213的结构强度有限,易影响到极柱21的结构可靠性。若第二连接部213的第三方向Z的厚度大于1mm,极柱21与电极组件30的一极加工难度加大,易影响到第二连接部213与电极组件30的一极的连接可靠性。故将第二连接部213的第三方向Z的厚度限定于此数值范围,使得极柱21既具有较好的结构可靠性,又提升极柱21与电极组件30的连接可靠性。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213的第三方向Z的厚度为0.25mm~0.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柱21可铆压装配固定于第一侧壁122。具体而言,极柱21的第二连接部213可为预定的长方体板状,柱体部212可为预定的圆柱体状,柱体部212远离第二连接部213的一端自与第三方向Z相反的方向穿过极柱孔12a并部分伸出极柱孔12a外后,对极柱21施加压力进行铆压,使得柱体部212伸出极柱孔12a外的部分受压形变扩张成第一连接部211,由此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3分别与第一侧壁122抵接。
可以理解的是,极柱21的材质选择实则是多样的,本申请各实施例均不作具体限定,能够满足导电性、耐电解液腐蚀性以及可加工性的要求即可。作为这样的材料可列举出铝、铜、镍、钛、铜镍合金、铝铜合金、不锈钢等金属材料。示例性地,极柱21采用铜铝复合材料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柱组件20包括第一密封件22,第一密封件22设于壳体10,第一密封件22通过极柱21贴合于第一侧壁122。
请结合图3一并参见图5至图8示出的示例,极柱组件20包括第一密封件22,第一密封件22包括第一密封件本体221以及凸设于第一密封件本体221一侧表面的凸起部222。第一密封件本体221设于第二连接部213与第一侧壁122之间,并分别贴合于第二连接部213以及第一侧壁122的内表面。凸起部222开设有贯穿其与第一密封件本体221的第一通孔22a。柱体部212可穿过第一通孔22a,以将凸起部222贴合于极柱孔12a的内周面,实现极柱21与第一侧壁122的内表面的密封连接。由于第一密封件22分别封堵极柱21与第一侧壁12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以及极柱21与极柱孔12a之间的间隙,故可提升二次电池的气密性,降低了电解液泄露到外部环境的情形发生。
如图6或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213在第三方向Z上的投影位于第一密封件本体221在第三方向Z上的投影内,也就是说,第一密封件本体221的尺寸规格大于第二连接部213的尺寸规格。当极柱21和壳体10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时,第一密封件22可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第二连接部213的四周均被第一密封件22阻隔,进而可改善二次电池受冲击时,第二连接部213的四周和壳体10接触短接的情形发生。示例性地,第一密封件本体221的形状可与第二连接部213的形状相适配,亦大致呈如图5或图7所示的长方体板状。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密封件22的材质选择实则是多样的,本申请各实施例均不作具体限定,能够满足耐电解液腐蚀性、绝缘性以及可加工性的要求即可。作为这样的材料可列举出可塑性的粘合剂、绝缘橡胶等。
其中,可塑性的粘合剂包括但不限于热熔胶。若第一密封件22由热熔胶制成,可将热熔胶涂抹在极柱21和第三侧壁124的接触面上,然后将它们加热至胶液融化并均匀涂抹在接触面上。待胶液冷却后,会凝固并形成前述第一密封件22,将极柱21和第三侧壁124紧密连接在一起。绝缘橡胶包括但不限于丁基橡胶。
若第一密封件22由丁基橡胶制成,可将加工成预定形状的第一密封件22穿设于极柱孔12a,再将未铆压的极柱21穿过第一通孔22a,并对极柱21进行铆压,以使得极柱21、第一密封件22和第三侧壁124紧密连接在一起。
请结合图3一并参见图5至图8示出的示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极柱组件20包括第二密封件23,第二密封件23设于壳体10外,第二密封件23通过极柱21贴合于第三侧壁124。
第二密封件23开设有贯穿其相对两表面的第二通孔23a。柱体部212可依次穿过第一通孔22a和第二通孔23a,在极柱21的抵压作用下,第二密封件23朝向容腔10a一侧表面与第一侧壁122相抵,第二密封件23背离容腔10a的表面与第一连接部211相抵。由于第二密封件23可封堵极柱21与第一侧壁122外表面之间的缝隙,第二密封件23和第一密封件22形成了双重保护,可进一步提升二次电池的气密性,进一步降低电解液泄露到外部环境的情形发生。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11在第三方向Z上的投影位于第二密封件23在第三方向Z上的投影内,也就是说,第二密封件23的尺寸规格大于第一连接部211的尺寸规格。当极柱21和壳体10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时,第二密封件23可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第一连接部211的四周均被第二密封件23阻隔,可进一步改善二次电池受冲击时,第一连接部211的四周和壳体10接触短接的情形发生。示例性地,第二密封件23大致呈如图3所示的长条状。
示例性地,第二密封件23可采用诸如丁基橡胶的绝缘橡胶制成。
请结合图3一并参见图5至图8示出的示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极柱组件20包括导电件24,导电件24设于壳体10外,导电件24通过极柱21贴合于第二密封件23。
导电件24大致呈片状结构,其开设有第三通孔24a。柱体部212可依次穿过第一通孔22a、第二通孔23a和第三通孔24a,在极柱21的抵压作用下,第二密封件23背离容腔10a一侧表面通过导电件24与第一连接部211相抵。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导电件24的存在增大了极柱21与外部设备的连接面积,便于外部设备与其保持良好的电接触;另一方面,在极柱21铆压工序中导电件24可起到垫片的作用,使第二密封件23的受力面积更均衡,以改善第二密封件23因应力集中而失效的情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23背离容腔10a的表面设有与导电件24形状相匹配的限位槽(未示出),限位槽的槽底开设有前述第三通孔24a,导电件24嵌置于限位槽内。如此设置,限位槽可起到防错作用,进而提升二次电池的装配效率。
应当说明的是,极柱组件20中的第一密封件22、第二密封件23以及导电件24并非必须同时存在,在不影响二次电池的充放电的前提下,允许三者中的任一者单独存在或组合存在。还可以理解的是,极柱21、第一密封件22、第二密封件23以及导电件24的具体形状还可除如图3所示以外的其他规则形状,在此不再展开举例说明。
对于电极组件30,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30包括多个第一极片(未示出)、多个隔离膜(未示出)以及与第一极片极性相异的多个第二极片(未示出),多个第一极片和多个第二极片交替叠置,相邻一第一极片和一第二极片之间以隔离膜相隔,形成堆叠结构。
当然,电极组件30还可除此堆叠结构以外的任何类型的电极组件30,能够实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功能即可。例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30可包括第一极片、隔离膜以及第二极片,第一极片、隔离膜以及第二极片依次叠置并卷绕后形成卷绕结构。
为便于描述,下述各实施例均以第一极片为正极极片,第二极片为负极极片为例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包括第一极片主体(未示出)以及间隔设置于第一极片主体的多个极耳(未示出),第一极片主体包括第一集流体(未示出)和第一活性材料层(未示出),第一活性材料层涂覆于第一集流体的至少一表面。第一极片的多个极耳均连接于第一集流体,并且该多个极耳自第一集流体主体的一侧向外伸出,该多个极耳作为电极组件30的一极与极柱组件20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各实施例对第一极片的极耳与第一集流体的连接方式均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极耳与第一集流体一体连接。实施时,可在完整的箔材模切出极耳以及第一集流体。又例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极耳与第一集流体焊接固定。实施时,可在涂覆有第一活性材料层的第一集流体上刮去部分第一活性材料层,再将单个极耳通过但不限于激光焊接焊接固定于露出第一集流体的表面。
作为示例,第一集流体包括,但不限于铝网、铝箔、铜箔等导电金属薄板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示例,第一活性材料层可包括,但不限于,钴酸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锰酸锂、镍酸锂、磷酸锰铁锂、磷酸钒锂、磷酸铁锂和富锂锰基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极片包括第二极片主体(未示出)以及间隔设置于第二极片主体的多个极耳(未示出),第二极片主体包括第二集流体(未示出)和第二活性材料层(未示出)。第二活性材料层涂覆于第二集流体的至少一表面。第二极片的多个极耳均连接于第二集流体,并且该多个极耳自第二集流体的一侧向外伸出,该多个极耳作为电极组件30的另一极与壳体10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各实施例对第二极片的极耳与第二集流体的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由于第二极片的极耳与第二集流体之间所采用的连接方式与第一极耳302a与第一集流体之间所采用的连接方式相似,可参阅上述第一极耳302a与第一集流体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即可,在此不再详述。
作为示例,第二集流体可包括,但不限于镍箔、铜箔等导电金属薄板中的一种或两种。
作为示例,第二活性材料层可包括,但不限于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碳、硬碳、石墨烯、中间相碳微球、硅基材料、锡基材料、碳酸锂或其他能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中的一种或多种。
接下来,结合图3至图8对电极组件30的具体构造展开描述,请继续参见图3至图8示出的示例。
请继续参见图4示出的示例,电极组件30包括主体部301以及自主体部301伸出的第一极耳组302,主体部301容置于容腔10a内,且与第三侧壁124之间形成有间隙10b。第一极耳组302自主体部301靠近第三侧壁124的一端伸入间隙10b,第一极耳组302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极耳302a和至少两个第二极耳302b,至少两个第一极耳302a层叠设置并朝第一侧壁122的方向收拢形成第一收拢部3021,至少两个第二极耳302b层叠设置并朝第二侧壁123的方向收拢形成第二收拢部3022,第二收拢部3022和第一收拢部3021均与极柱21电连接。其中,主体部301是由多个第一极片主体、多个隔离膜以及多个第二极片主体依次交替地层叠设置形成,第一极耳组302是由多个第一极片的极耳组成。
本申请涉及的二次电池中,由于第一极耳302a的总数量和第二极耳302b的总数量单独与相关技术中朝同一方向弯曲的箔材极耳群的总数量相比是减小的,故至少两个第一极耳302a弯曲后产生的弯曲回弹力总和以及至少两个第二极耳302b弯曲后产生的弯曲回弹力总和也是变小的,因而可减小第一极耳组302在第三方向Z上的空间,进而缩小主体部301和第一侧壁122之间的间隙10b,进而提升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302a的总数量与第二极耳302b的总数量的比值满足1:1~1:5。这是因为,若第一极耳302a的总数量与第二极耳302b的总数量的比值超出1:5,意味着第一极耳组302弯曲后产生的弯曲回弹力总和降低幅度较小,第一极耳组302占用空间减少不明显;故将第一极耳302a的总数量与第二极耳302b的总数量的比值限定于此范围内,第一极耳302a的总数量和第二极耳302b的总数量之间的差异较小,多个第一极耳302a弯曲后产生的弯曲回弹力总和与多个第二弯曲后产生的弯曲回弹力总和差值较小,由此主体部301和第一侧壁122之间的间隙10b进一步缩小,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
例如,第一极耳302a的总数量与第二极耳302b的总数量的比值具体为1:1、1:1.1、1:1.2、1:1.3、1:1.5、1:2、1:3、1:4、1:5中的任两者限定的范围内。进一步地,第一极耳302a的总数量与第二极耳302b的总数量的比值为1:1。
或者,第一极耳302a的总数量与第二极耳302b的总数量的比值亦可满足1:1~5:1。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相似的效果,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如图4、图6或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收拢部3021包括第一延伸段30213、第一弯曲段30212以及多个第一伸出段30211。多个第一伸出段30211与主体部301电连接,多个第一伸出段30211朝第一主壁111的方向收拢并在第三方向Z上层叠设置,第一延伸段30213通过第一弯曲段30212与多个第一伸出段30211一体连接。第一延伸段30213与第二连接部213朝向主体部301一侧表面电连接。其中,多个第一伸出段30211为至少两个第一极耳302a伸入间隙10b内并相互连接的部分,第一弯曲段30212为至少两个第一极耳302a相互连接并整体相对于多个第一伸出段30211弯曲的部分,第一延伸段30213为至少两个第一极耳302a相互连接并朝第二主壁121延伸的部分。
第二收拢部3022包括第二延伸段30223、第二弯曲段30222以及多个第二伸出段30221。多个第二伸出段30221与主体部301电连接,多个第二伸出段30221朝第二主壁121的方向收拢并在第二方向Y上层叠设置,第二延伸段30223通过第二弯曲段30222与多个第二伸出段30221一体连接。第二延伸段30223与第二连接部213朝向主体部301一侧表面电连接。其中,多个第二伸出段30221为至少两个第二极耳302b伸入间隙10b内并相互连接的部分,第二弯曲段30222为至少两个第二极耳302b相互连接并整体相对于多个第二伸出段30221弯曲的部分,第二延伸段30223为至少两个第二极耳302b相互连接并朝第一主壁111延伸的部分。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至少两个第一极耳302a和至少两个第二极耳302b先各自朝相反方向弯曲再相互靠近交汇,从而至少两个第一极耳302a弯曲占用的空间以及至少两个第二极耳302b弯曲占用的空间互不干涉,且沿第一方向X观察,第一弯曲段30212和第二弯曲段30222存在重叠,由此在第三方向Z上,第一极耳组302占用的空间减少,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可进一步提升。
应当说明的是,当电极组件30在第三方向Z上的厚度小于4mm时,多个第一极片的极耳远离主体部301的端部需裁切处理,裁切后任意相邻两极片的极耳存在重叠区域的电连接可靠性较佳。而当电极组件30在第三方向Z上的厚度大于等于4mm时,多个第一极片的极耳远离主体部301的端部则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选择是否进行裁切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213、部分第一延伸段30213以及第二延伸段30223依次叠置。由此第二连接部213、部分第一延伸段30213以及第二延伸段30223三者中任两者可充分接触,使得三者连接处的电阻减小。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213、部分第一延伸段30213以及第二延伸段30223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由于第二连接部213、部分第一延伸段30213以及第二延伸段30223依次叠置,无需第一延伸段30213和第二延伸段30223分别与第二连接部213焊接,故可减少焊接次数,从而提升二次电池的生产效率。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第一延伸段30213远离第一弯曲段30212的一端与第二弯曲段30222之间的距离为D1,单位为:mm,主体部301的第一方向X的厚度为T1,单位为:mm,二者满足:0.1mm≤D1≤T1。之所以将D1限定于此数值范围内的原因在于,在不影响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的前提下,第一延伸段30213受第一弯曲段30212的弯曲回弹力影响较少,翘曲程度也较小,从而能够预留出足够的面积与第二连接部213保持接触。
继续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第二延伸段30223远离第二弯曲段30222的一端与第一弯曲段30212之间的距离为D2,单位为:mm,主体部301的沿第一方向X的厚度为T1,单位为:mm,二者满足:0.1mm≤D2≤T1/2。之所以将D2限定于此数值范围内的原因在于,若D2<0.1mm的话,意味着第二延伸段30223的长度与主体部301的沿第一方向X的厚度近似相同,易与第一弯曲段30212干涉,使得装配难度变大的同时,在第三方向Z上的占用空间也增加;若D2>T1/2,意味着第一延伸段30213受第一弯曲段30212的弯曲回弹力影响较大,翘曲程度也较大,使得装配难度变大的同时,连接可靠性下降。因此D2在此数值范围内,既能够降低二者的装配难度,又能够提升连接可靠性,还能够减小在第三方向Z上的占用空间。示例性地,0.3mm≤D2≤1.5mm。
当然,第二连接部213、第一延伸段30213以及第二延伸段30223的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此,能够实现二者均与第二连接部213电导通的需求即可。例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213、部分第二延伸段30223以及第一延伸段30213依次叠置。又例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延伸段30213和第二延伸段30223分别与第二连接部213接触,且沿第三方向Z观察,第一延伸段30213的投影和第二延伸段30223的投影相离。
如图3至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二次电池包括转接件40,第一延伸段30213、第二延伸段30223通过转接件40与第二连接部213电连接。一方面,可降低电极组件30与极柱21的装配难度,进而提升二次电池的装配效率;另一方面,极柱21、第一收拢部3021和第二收拢部3022三者位置可灵活布置,应对二次电池的不同使用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如图5、图7或图10所示,沿第三方向Z观察,第一收拢部3021的投影以及第二收拢部3022的投影均与极柱21的投影相离,换言之,第一延伸段30213的投影以及第二延伸段30223的投影均与第二连接部213的投影相离。
具体地,多个第一伸出段30211、第一弯曲段30212、第一延伸段30213、多个第二伸出段30221、第二弯曲段30222以及第二延伸段30223共同围设成安装空间。
转接件40为薄板状结构,其大体沿第二方向Y延伸,一部分转接件40与第二连接部213朝向主体部301一侧表面电连接。另一部分转接件40穿过并伸出安装空间外,并且另一部分转接件40与第二延伸段30223朝向主体部301一侧表面电连接,第二延伸段30223背向主体部301的一侧表面与部分第一延伸段30213电连接。当然,转接件40还可与第一延伸段30213背离主体部301一侧表面电连接,此时,第二延伸段30223和第一延伸段30213均叠置于转接件40背离主体部301的表面。并且沿第三方向Z观察,第二延伸段30223的投影与第一延伸段30213的投影相离。由此,第一延伸段30213、第二延伸段30223以及转接件40三者之间的连接部分与壳体10之间的间隙较大,可改善二次电池受冲击时该连接部分与壳体10接触而短路的情形发生。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3一并参见图5、图7或图9示出的示例,转接件40包括导电层41和绝缘层42。第二延伸段30223朝向主体部301的一侧表面和第二连接部213朝向主体部301的一侧表面均与导电层41电连接。绝缘层42形成于导电层41朝向第一侧壁122的表面,并且绝缘层42分别固定于多个第一伸出段30211和多个第二伸出段30221。绝缘层42具有绝缘性,可将主体部301上与第一极耳组302不同极性的集流体和第一极耳组302隔离,减少二次电池内部的短路。另外,绝缘层42相较于导电层41而言可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在电极组件30组装入壳时,可减少主体部301中的各极片主体的损伤。
关于导电层41的材质选择实则是多样的,在本申请各实施例均不作具体限定。作为这样的材质可列举出金属材料,其中,金属材料可包括铝、铜、镍、钛、铜镍合金、铝铜合金、不锈钢中的一种。示例性地,导电层41的材质可选用与第一极耳组302的材质相同的铝。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延伸段30223朝向主体部301的一侧表面和第二连接部213朝向主体部301的一侧表面均与导电层41焊接固定。
关于绝缘层42的材质选择实则是多样的,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均不作具体限定。作为这样的材质可列举出粘性绝缘材料或非粘性绝缘材料,粘性绝缘材料可包括聚丙烯、聚乙烯、丁基橡胶、丙烯酸胶、改性聚烯烃、苯乙烯和丁二烯的共聚物、亚克力胶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层42粘接固定于多个第一伸出段30211以及多个第二伸出段30221。当然,绝缘层42亦可悬置于多个第一伸出段30211以及多个第二伸出段30221之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层42的第三方向Z的厚度T2,0.01mm≤T2≤0.2mm,导电层41的第三方向Z的厚度为T3,0.05mm≤T3≤2mm。在此数值范围内,转接件40整体结构强度能够满足的同时,转接件40的最大厚度可小于等于安装空间在第三方向Z上的宽度,如此设置反而能进一步减小主体部301和第一侧壁122之间的间隙10b。优选地,0.02mm≤T2≤0.15mm,0.15mm≤T3≤0.35mm。
如图7和图8所示,为便于第二连接部213朝向主体部301的一侧表面与导电层41焊接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极柱21开设有盲孔,盲孔分别贯穿第一连接部211和主体部301,但并未贯穿第二连接部213,待激光焊接时,激光沿着盲孔从外部往容腔10a穿透,以完成第二连接部213朝向主体部301的一侧表面与导电层41的焊接固定。
可替代地,如图9或图10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极柱21的构造与前述技术方案中的极柱21构造相同,但极柱21的设置方向可与前述技术方案中的极柱21设置方向相反。实施时,柱体部212远离第一连接部211的一端自第三方向Z穿过极柱孔12a并部分伸入容腔10a内,对极柱21施加压力进行铆压,使得柱体部212伸入极柱孔12a内的部分受压形变扩张成第二连接部213,由此第二连接部213和第一连接部211分别与第一侧壁122抵接。此时转接件40未穿设安装空间的部分仅具有导电层41。由此激光可穿透导电层41和第二连接部213,以完成第二连接部213朝向主体部301的一侧表面与导电层41的焊接固定。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提供壳体10,壳体10包括限定出容腔10a的第一主壁111、第二主壁121以及连接于第一主壁111和第二主壁121之间的第一侧壁122。
壳体10可包括壳体容器12和壳盖11。壳体容器12自身限定出具有敞口的容腔10a,壳体容器12具有形成容腔10a的第二主壁121和第一侧壁122。壳盖11连接于敞口处并密封该敞口,壳盖11具有形成容腔10a的第一主壁111,第一主壁111和第二主壁121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设置。
步骤S2,制备电极组件30,电极组件30包括主体部301以及自主体部301伸出的第一极耳组302,第一极耳组302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极耳302a和至少两个第二极耳302b。
电极组件30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设置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离膜。第一极片主体、隔离膜和第二极片主体交替层叠设置成叠片结构,或者层叠并卷绕成卷绕结构,第一极片主体、隔离膜和第二极片主体组成主体部301,第一极片主体伸出主体部301的多个极耳组成第一极耳组302。
步骤S3,转接件40对第一极耳组302进行压合,使得至少两个第一极耳302a朝第一主壁111的方向收拢并叠置形成第一收拢部3021,至少两个第二极耳302b朝第二主壁121的方向收拢并叠置形成第二收拢部3022,转接件40分别与第一收拢部3021以及第二收拢部3022电连接。
步骤S4,将电极组件30和转接件40所形成的整体结构置于壳体10内,再将转接件40与壳体10上的极柱21电连接,转接件40处于主体部301与第一侧壁122之间的间隙10b内。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如上的任一种二次电池。本申请的电子装置可以是,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笔输入型计算机、移动电脑、电子书播放器、便携式电话、便携式传真机、便携式复印机、便携式打印机、头戴式立体声耳机、录像机、液晶电视、手提式清洁器、便携CD机、迷你光盘、收发机、电子记事本、计算器、存储卡、便携式录音机、收音机、备用电源、电机、汽车、摩托车、助力自行车、照明器具、玩具、游戏机、钟表、电动工具、闪光灯、照相机、家庭用大型蓄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二次电池,包括壳体、极柱组件以及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容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具有第一主壁、第二主壁以及第一侧壁,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主壁和所述第二主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连接于所述第一主壁和所述第二主壁之间,所述极柱组件包括极柱,所述极柱穿设于所述第一侧壁;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伸出的第一极耳组,所述第一极耳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极耳和至少两个第二极耳,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极耳朝所述第一主壁的方向收拢并叠置形成第一收拢部,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极耳朝所述第二主壁的方向收拢并叠置形成第二收拢部,所述第二收拢部、所述第一收拢部均与所述极柱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所述二次电池包括转接件,所述转接件位于所述间隙内,所述第一收拢部和所述第二收拢部通过所述转接件与所述极柱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沿第二方向延伸;
沿第三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收拢部的投影以及所述第二收拢部的投影均与所述极柱的投影相离,其中,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三者中的任两者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拢部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收拢部包括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段;
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以及所述极柱均设于所述转接件背离所述主体部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拢部包括第一弯曲段和多个第一伸出段,多个所述第一伸出段自所述主体部伸出,多个所述第一伸出段朝所述第一主壁的方向收拢并在所述第三方向叠置,所述第一延伸段通过所述第一弯曲段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一伸出段;
所述第二收拢部包括第二弯曲段和多个第二伸出段,多个所述第二伸出段自所述主体部伸出,多个所述第二伸出段朝所述第二主壁的方向收拢并在所述第三方向叠置,所述第二延伸段通过所述第二弯曲段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二伸出段;
多个所述第一伸出段、所述第一弯曲段、所述第一延伸段、多个所述第二伸出段、所述第二弯曲段以及所述第二延伸段共同围设成安装空间,部分所述转接件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段叠置于所述转接件背离所述主体部的表面,部分所述第一延伸段叠置于所述第二延伸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延伸段远离所述第一弯曲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段之间的距离为D1,所述主体部的厚度为T1,满足:0.1mm≤D1≤T1;和/或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延伸段远离所述第二弯曲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段之间的距离为D2,所述主体部的厚度为T1,满足:0.1mm≤D2≤T1/2。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包括导电层和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形成于所述导电层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的表面;
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以及所述极柱均设于所述导电层背离所述主体部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电池满足以下条件至少之一:
(1)所述极柱焊接固定于所述导电层;
(2)所述第一延伸段焊接固定于所述导电层;
(3)所述第二延伸段焊接固定于所述导电层;
(4)所述绝缘层由粘性绝缘材料制成,所述绝缘层粘接固定于多个所述第一伸出段以及多个所述第二伸出段;
(5)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绝缘层的厚度为T2,0.01mm≤T2≤0.2mm;
(6)所述导电层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7)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为T3,0.05mm≤T3≤2m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性绝缘材料包括聚丙烯、聚乙烯、丁基橡胶、丙烯酸胶、改性聚烯烃、苯乙烯和丁二烯的共聚物、亚克力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金属材料包括铝、铜、镍、钛、铜镍合金、铝铜合金、不锈钢中的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段和所述第一延伸段均叠置于所述转接件背离所述主体部的表面;并且
沿所述第三方向观察,所述第二延伸段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延伸段的投影相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金属壳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组件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密封件通过所述极柱贴合于所述第一侧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组件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设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二密封件通过所述极柱贴合于所述第一侧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组件包括导电件,所述导电件设于所述壳体外,所述导电件通过所述极柱贴合于所述第二密封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的总数量与所述第二极耳的总数量的比值满足1:1~1:5;或者
所述第一极耳的总数量与所述第二极耳的总数量的比值满足1:1~5:1。
17.一种如权利要求2-11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壳体,壳体包括限定出容腔的第一主壁、第二主壁以及连接于第一主壁和第二主壁之间的第一侧壁;
S2、制备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伸出的第一极耳组,所述第一极耳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极耳和至少两个第二极耳;
S3、转接件对所述第一极耳组进行压合,使得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极耳朝所述第一主壁的方向收拢并叠置形成第一收拢部,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极耳朝所述第二主壁的方向收拢并叠置形成第二收拢部,所述转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收拢部以及所述第二收拢部电连接;
S4、将电极组件和转接件所形成的整体结构置于壳体内,再将所述转接件与所述壳体上的极柱电连接,转接件处于主体部与第一侧壁之间的间隙内。
18.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或者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制造的二次电池。
CN202410171485.4A 2024-02-06 2024-02-06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79963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71485.4A CN117996371A (zh) 2024-02-06 2024-02-06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71485.4A CN117996371A (zh) 2024-02-06 2024-02-06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96371A true CN117996371A (zh) 2024-05-07

Family

ID=90890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71485.4A Pending CN117996371A (zh) 2024-02-06 2024-02-06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9637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70349B1 (ko) 보호회로기판의 접속단자 및 그를 이용한 이차전지
US8993148B2 (en)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utton cell battery
CN107256801B (zh) 蓄电元件
EP2725639B1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CN102412381B (zh) 可再充电电池
EP2323202B1 (en) Electrode assembly
TW200835029A (en) Battery
JP2023535128A (ja) 電気化学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装置
EP2395575B1 (en) Battery pack
CN114824681B (zh)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KR20140102385A (ko)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신규한 구조의 전지셀
CN214203812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5588769B (zh) 一种电池及电子装置
KR20040054113A (ko) 파우치형 케이스와, 이를 적용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JP2006080066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KR20150040444A (ko) 보호회로모듈 보호 테이프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CN115133232A (zh) 电芯及用电装置
JP2005222887A (ja) 電極捲回型電池
CN218299828U (zh) 集流体、端盖组件、电池及电池包
CN114586231B (zh) 电池和具有所述电池的用电装置
JP7533608B2 (ja) 二次電池
KR101521087B1 (ko) 경첩식 보호회로모듈 케이스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CN115498366B (zh)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996371A (zh)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
JP4254998B2 (ja) 回路一体型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