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68191A - 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68191A
CN117968191A CN202311627117.8A CN202311627117A CN117968191A CN 117968191 A CN117968191 A CN 117968191A CN 202311627117 A CN202311627117 A CN 202311627117A CN 117968191 A CN117968191 A CN 1179681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oor
value
environment
humidity
m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2711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惠强
高云翔
吴子谦
李振鹏
李有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uihe Construction Deco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uihe Construction Deco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uihe Construction Deco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uihe Construction Deco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2711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6819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681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681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室内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包括集成数据平台、室内环境感知处理模块、抗霉菌成效验证模块,本发明通过对室内环境进行感知处理,并进行集成调控,提高了室内环境调节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以最大程度保障室内的环境运行安全,进一步减少室内环境问题给人体以及室内的安装家具造成的潜在危害风险,同时可以及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大幅减少霉菌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侵扰和损害影响,并以最大程度减少室内物品出现发霉异味的潜在风险,充分地保障了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为室内用户的健康以及室内家具的防霉菌提供了可靠性的支撑保障。

Description

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内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室内生活环境健康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室内湿度、潮湿以及温热环境给霉菌的滋生提供了生存环境,使得有害细菌得以在潮湿、温热的环境中迅速生长,同时霉菌袍子借助空气流动散播,粘附于潮湿的物体表面并迅速繁殖,成为一个危害健康的环境问题,不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对室内家具等物品造成损坏,因此,有效地进行室内抗霉菌监测对于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如公告号为:CN106895881 B的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室内环境监测方法及移动终端,包括:获取室内环境参数监测值,其中室内环境参数包括物理性参数以及化学性参数,根据物理性参数监测值计算室内环境的热舒适度,将热舒适度或化学性参数监测值进行显示,当化学性参数监测值达到警戒值时,控制移动终端进行预警,可以使用户实时掌握室内环境变化,在环境恶化时向用户预警,以降低室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基于上述方案可见,仅以预警操作针对室内环境进行警示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延时性,若不针对地实施室内环境的调节管控举措,则不利于以最大程度保障室内的环境运行安全,给人体以及室内的安装家具增加了一定的危害风险,既不能及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霉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也无法最大程度减少室内物品出现发霉异味的风险。
同时,还能发现,目前对于室内环境监测的时间维度更多的是在室内实际应用阶段,缺乏在实际应用前期对室内环境进行监测处理,不利于在霉菌易滋生的前期阶段进行有效的管控,造成室内环境存在潜在霉菌滋生的风险。
发明内容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包括:集成数据平台,用于存储抗霉菌参照数据集以及室内表征参数。
室内环境感知处理模块,用于对室内环境进行感知,处理得到室内环境的综合特征定义值,并进行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
抗霉菌成效验证模块,用于对室内的抗霉菌成效进行验证,并进行抗霉菌成效的综合管控。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抗霉菌参照数据集,具体包括:室内抗霉菌的适宜温度和适宜湿度,并包括各种有害微生物的质量评估界定浓度以及霉菌易生长对应的各类营养基参照空气浓度、参照空气PH值以及环境参照光照度。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室内环境感知处理模块,还包括室内温湿度感知处理单元以及室内环境深度感知处理单元,其中室内温湿度感知处理单元用于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感知处理,并计算室内的环境第一特征值,室内环境深度感知处理单元,用于对室内的环境进行深度感知处理,并计算室内的环境第二特征值。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室内环境的综合特征定义值,具体执行处理表达式为:
式中,为室内环境的综合特征定义值,η、μ为室内的环境第一特征值以及第二特征值,/>依次为设定的第一特征值以及第二特征值的权重比例系数,e为自然常数。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计算室内的环境第一特征值,具体过程包括:对室内进行温度和湿度感知,构建室内的空间温度分布示意图以及空间湿度分布示意图。
将室内的空间温度分布示意图进行垂直等比例划分,提取各温度分布段,将室内的空间湿度分布示意图进行随机聚簇点布设,并以预设半径进行细分得到各聚簇区域。
计算室内的环境第一特征值,约束式为:
式中,η为室内的环境第一特征值,β、α为室内空间温度的均一值以及室内空间湿度的均一值,χ1、χ2为设定室内空间温度以及室内空间湿度的第一特征评估权重系数,η0为设定的第一特征参照值。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室内空间温度的均一值以及室内空间湿度的均一值,具体处理过程为:分析室内空间温度的均一值β,执行约束条件为:
式中,δ1为设定空间温度的均一修正因子,C0为室内抗霉菌的适宜温度,Cj、ΔCj分别为温度分布段j的中心温度以及极点温差,δ0、C″为设定极点温差对应单位数值的均一影响因子以及温度分布段的中心温度偏离界定值,j为各温度分布段的编号,j=1,2,3,...,n,n为温度分布段数目。
分析室内空间湿度的均一值α,执行约束条件为:
式中,δ2为设定空间湿度的均一修正因子,D0为室内抗霉菌的适宜湿度,Dim为聚簇区域i内的离散点m的湿度Dim,i为各聚簇区域的编号,i=1,2,3,...,k,k为聚簇区域数目,m为各离散点的编号,m=1,2,3,...,u,u为离散点数。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计算室内的环境第二特征值,具体过程包括:感知监测室内的各种有害微生物的浓度、各类营养基的空气浓度、空气PH值以及环境光照度。
计算室内的环境第二特征值,约束执行条件为:
式中,μ为室内的环境第二特征值,σ1、σ2分别为室内的空气质量评估值以及室内的霉菌生长潜在评估值,分别为设定的空气质量评估值和霉菌生长潜在评估值对应第二特征评估影响因子,θ1为设定的环境第二特征修正系数。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室内的空气质量评估值以及室内的霉菌生长潜在评估值,具体处理过程为:分析室内的空气质量评估值σ1,约束条件为:
式中,Wd为室内的有害微生物d的浓度,Wd→参、Wd→增分别为有害微生物d的质量评估界定浓度以及预定义增设补偿浓度,λ1为设定的空气质量评估修正因子,d为各种有害微生物的编号,d=1,2,3,...,f,f为有害微生物的种类数。
分析室内的霉菌生长潜在评估值σ2,约束条件为:
式中,Na0、PH0、G0分别为霉菌易生长对应的营养基a参照空气浓度、参照空气PH值以及环境参照光照度,Na、PH、G分别为室内的营养基a的空气浓度、空气PH值以及环境光照度,ΔPH为设定的PH值评估偏差界限值,φ″为设定的单位偏差环境光照度对应的霉菌生长潜在评估干扰因子,γ1、γ2、γ3依次为设定的营养基空气浓度、空气PH值以及环境光照度对应的霉菌生长潜在评估权重系数,a为各类营养基的编号,a=1,2,3,...,p,p为营养基的种类数。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进行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具体过程包括:室内环境的综合特征定义值导入调控执行判断模型,输出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启动判定结果,进行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
调控执行判断模型如下:是否启动其中/>为设定的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启动对应的室内环境综合特征定义临界值。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对室内的抗霉菌成效进行验证,具体过程包括:当集成调控启动判定结果为是时,则在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终止时间点再次循环分析室内环境的综合特征定义值,并标定为室内环境的抗霉菌成效判定值,记为ψ0
根据室内表征参数,包括室内空间体积、室内空间层高以及室内最大延展长度,分析室内的空间表征值,执行表达式为:ω=V*κ1+H*κ2+L*κ3
式中,ω为室内的空间表征值,κ1、κ2、κ3依次为设定的室内空间单位体积、室内空间单位层高以及室内最大延展单位长度对应的空间表征评估因子,V、H、L分别为室内空间体积、室内空间层高以及室内最大延展长度。
分析室内的抗霉菌成效综合评价系数,执行表达式为:
式中,表示室内的抗霉菌成效综合评价系数,ψ″为预设的抗霉菌成效评价判定增设补偿值,/>为设定的室内的抗霉菌成效综合评价修正因子,υ″为设定的室内的空间表征单位数值对应的抗霉菌成效判定许可偏差值。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通过环境的感知处理,能够针对地实施室内环境的调节管控举措,本发明有力弥补了现有技术仅以预警操作针对室内环境进行警示处理而导致存在的缺陷,通过集成调控,提高了室内环境调节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以最大程度保障室内的环境运行安全,与此同时,本发明还能应用在室内的实际应用前期阶段,克服了目前对于室内环境的监测时间维度更多的是在室内实际应用阶段而导致的弊端,能够对室内环境进行多个时间维度的监测处理,有利于在霉菌易滋生的前期阶段进行有效的管控,极大地抑制了室内环境存在潜在的霉菌滋生风险。
(2)本发明通过处理得到室内环境的综合特征定义值,并进行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进一步减少室内环境问题给人体以及室内的安装家具造成的潜在危害风险,可以及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大幅减少霉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室内物品出现发霉异味的风险。
(3)本发明通过设置室内环境感知处理模块,能够实时监测室内的湿度和温度以及有害微生物浓度和营养基浓度等具体环境信息,并根据感知监测结果自动进行调节室内环境,以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并抑制破坏霉菌生长所需要的湿度、营养物质和PH值等条件,从而进一步防止霉菌的生长,最大程度避免霉菌在室内的滋生。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模块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室内环境感知处理模块功能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聚簇区域分布示意图。
附图标记:1、聚簇点,2、离散点,3、聚簇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包括:集成数据平台、室内环境感知处理模块、抗霉菌成效验证模块。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通过环境的感知处理,能够针对地实施室内环境的调节管控举措,有力弥补了现有技术仅以预警操作针对室内环境进行警示处理而导致存在的缺陷,通过集成调控,提高了室内环境调节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以最大程度保障室内的环境运行安全。
在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还能应用在室内的实际应用前期阶段,也就是常见的装修阶段,由此实现在霉菌易滋生的前期就进行高效的管控处理,能够有助于延长墙壁、天花板、地板等室内建筑材料的寿命,进一步减少霉菌对建筑结构造成的损害。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克服了目前对于室内环境的监测时间维度更多的是在室内实际应用阶段而导致的弊端,能够对室内环境进行多个时间维度的监测处理,有利于在霉菌易滋生的前期阶段进行有效的管控,极大地抑制了室内环境存在潜在的霉菌滋生风险。
所述集成数据平台,用于存储抗霉菌参照数据集以及室内表征参数。
具体地,所述抗霉菌参照数据集,具体包括:室内抗霉菌的适宜温度和适宜湿度,并包括各种有害微生物的质量评估界定浓度以及霉菌易生长对应的各类营养基参照空气浓度、参照空气PH值以及环境参照光照度。
所述室内环境感知处理模块,用于对室内环境进行感知,处理得到室内环境的综合特征定义值,并进行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本发明通过设置室内环境感知处理模块,能够实时监测室内的湿度和温度以及有害微生物浓度和营养基浓度等具体环境信息,并根据感知监测结果自动进行调节室内环境,以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并抑制破坏霉菌生长所需要的湿度、营养物质和PH值等条件,从而进一步防止霉菌的生长,最大程度避免霉菌在室内的滋生。
具体地,参照图2所示,所述室内环境感知处理模块,还包括室内温湿度感知处理单元以及室内环境深度感知处理单元,其中室内温湿度感知处理单元用于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感知处理,并计算室内的环境第一特征值,室内环境深度感知处理单元,用于对室内的环境进行深度感知处理,并计算室内的环境第二特征值。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环境的综合特征定义值,具体执行处理表达式为:
式中,为室内环境的综合特征定义值,η、μ为室内的环境第一特征值以及第二特征值,/>依次为设定的第一特征值以及第二特征值的权重比例系数,e为自然常数。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本发明通过处理得到室内环境的综合特征定义值,并进行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进一步减少室内环境问题给人体以及室内的安装家具造成的潜在危害风险,可以及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大幅减少霉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室内物品出现发霉异味的风险。
更加进一步地,所述计算室内的环境第一特征值,具体过程包括:对室内进行温度和湿度感知,构建室内的空间温度分布示意图以及空间湿度分布示意图。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对室内进行温度和湿度感知,具体的感知设备为红外温度传感器以及微波湿度传感器,在这里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微波湿度传感器是一种利用微波技术来测量空气中湿度的传感器,是一种非接触式传感器,微波湿度传感器中的微波源会释放一种微波信号,通常为连续波或者脉冲波,微波信号被释放传输至室内的环境空气中,并与空气中的水分子相互作用,此时,一部分的微波信号则被反射回微波传感器中,微波传感器中的接收器接收到反射的微波信号后并进一步转化为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再得到具体的湿度信息。
将室内的空间温度分布示意图进行垂直等比例划分,提取各温度分布段,将室内的空间湿度分布示意图进行随机聚簇点布设,并以预设半径进行细分得到各聚簇区域。
应理解的是,如图3所示,上述细分得到各聚簇区域,具体过程为:根据随机布设的各聚簇点(1),并以各聚簇点为核心点,以预设半径划分得到各聚簇点的隶属圆形区域,并整合记为各聚簇区域(3)。
计算室内的环境第一特征值,约束式为:
式中,η为室内的环境第一特征值,β、α为室内空间温度的均一值以及室内空间湿度的均一值,χ1、χ2为设定室内空间温度以及室内空间湿度的第一特征评估权重系数,η0为设定的第一特征参照值。
更具体地,所述室内空间温度的均一值以及室内空间湿度的均一值,具体处理过程为:分析室内空间温度的均一值β,执行约束条件为:
式中,δ1为设定空间温度的均一修正因子,C0为室内抗霉菌的适宜温度,Cj、ΔCj分别为温度分布段j的中心温度以及极点温差,δ0、C″为设定极点温差对应单位数值的均一影响因子以及温度分布段的中心温度偏离界定值,j为各温度分布段的编号,j=1,2,3,...,n,n为温度分布段数目。
需解释的是,上述中心温度以及极点温差,具体提取过程为:根据划分的各温度分布段,从中定位中心点,提取中心点的温度作为各温度分布段的中心温度,并提取各温度分布段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温度差,作为各温度分布段的极点温差。
分析室内空间湿度的均一值α,执行约束条件为:
式中,δ2为设定空间湿度的均一修正因子,D0为室内抗霉菌的适宜湿度,Dim为聚簇区域i内的离散点m的湿度Dim,i为各聚簇区域的编号,i=1,2,3,...,k,k为聚簇区域数目,m为各离散点的编号,m=1,2,3,...,u,u为离散点数。
进一步要阐述的是,参照图3所示,所述各离散点(2)的提取过程为:根据细分的各聚簇区域,并对各聚簇区域进行设定数量的离散点随机布设,提取得到各聚簇区域内的各离散点,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仅以聚簇区域数量为4以及各聚簇区域内的离散点数量为4进行说明,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聚簇区域数量以及聚簇区域内的离散点数量可以为多个,并不局限于图中所示意描述的4个聚簇区域和聚簇区域内的4个离散点限制。
更加进一步地,所述计算室内的环境第二特征值,具体过程包括:感知监测室内的各种有害微生物的浓度、各类营养基的空气浓度、空气PH值以及环境光照度。
需理解的是,上述感知监测室内的各种有害微生物的浓度、各类营养基的空气浓度、空气PH值以及环境光照度,分别使用的感知设备为:生物气溶胶传感器、气体传感器、PH传感器、光亮传感器。
作为示例性地说明,上述各种有害微生物包括但不限于细菌孢子、霉菌孢子以及病毒等,各类营养基包括但不限于碳源、氮源、磷源等。
计算室内的环境第二特征值,约束执行条件为:
式中,μ为室内的环境第二特征值,σ1、σ2分别为室内的空气质量评估值以及室内的霉菌生长潜在评估值,分别为设定的空气质量评估值和霉菌生长潜在评估值对应第二特征评估影响因子,θ1为设定的环境第二特征修正系数。
更具体地,所述室内的空气质量评估值以及室内的霉菌生长潜在评估值,具体处理过程为:分析室内的空气质量评估值σ1,约束条件为:
式中,Wd为室内的有害微生物d的浓度,Wd→参、Wd→增分别为有害微生物d的质量评估界定浓度以及预定义增设补偿浓度,λ1为设定的空气质量评估修正因子,d为各种有害微生物的编号,d=1,2,3,...,f,f为有害微生物的种类数。
分析室内的霉菌生长潜在评估值σ2,约束条件为:
式中,Na0、PH0、G0分别为霉菌易生长对应的营养基a参照空气浓度、参照空气PH值以及环境参照光照度,Na、PH、G分别为室内的营养基a的空气浓度、空气PH值以及环境光照度,ΔPH为设定的PH值评估偏差界限值,φ″为设定的单位偏差环境光照度对应的霉菌生长潜在评估干扰因子,γ1、γ2、γ3依次为设定的营养基空气浓度、空气PH值以及环境光照度对应的霉菌生长潜在评估权重系数,a为各类营养基的编号,a=1,2,3,...,p,p为营养基的种类数。
应理解是,室内霉菌的滋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就是环境的湿度和温度,但空气中的各种营养基、ph值以及适宜的光照环境,也都为霉菌滋生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本发明从多个视角对室内环境进行分析,有助于及时发现室内的潜在霉菌滋生风险,并做出相应的管控调节举措,以充分实现防霉菌的目的。
更具体地,所述进行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具体过程包括:室内环境的综合特征定义值导入调控执行判断模型,输出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启动判定结果,进行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
调控执行判断模型如下:是否启动其中/>为设定的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启动对应的室内环境综合特征定义临界值。
在实施例中,当调控执行判断模型输出为是时,则进行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具体的集成调控措施依次为:1、湿度调节:根据室内设置的自动监控功能的湿度处理设备,并设定不利于霉菌生长的环境湿度值,湿度处理设备通过自动感知监测环境湿度,并具有自动启停湿度处理功能,能够使整个室内环境湿度保持在一个均衡的湿度值中,同时使室内的天花吊顶、墙面、地面、家具、织物等部位可以达到干燥的湿度值,依次实现破坏霉菌生长所需要的湿度环境。
2、新风和排风调节:根据室内设置的新风和排风系统,处理进入室内的新风湿度,并过滤霉菌及有害物质,实现控制室内湿度值和有害物质,并根据设置的排风系统,与新风系统形成室内换气系统,实现降低室内环境湿度,并避免霉菌在室内进行集聚。
3、风管管道内湿度控制:对新风和排风系统中的风管管道内湿度进行控制,通过设置具有导热性能的风口产品,避免风管管道的出风口出现结露潮湿现象。
4、细菌查杀控制:根据室内设置的UV-C紫外线杀菌灭菌设备以及空气质量净化设备,实现去除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和有害微生物。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还采用VRV变风量空调系统,减少风管用量,并采用防霉菌风管管道产品,对管道进行涂刷杀菌材料等防霉菌技术处理,避免管道内形成符合霉菌生长的营养物质条件。
所述抗霉菌成效验证模块,用于对室内的抗霉菌成效进行验证,并进行抗霉菌成效的综合管控。
具体地,所述对室内的抗霉菌成效进行验证,具体过程包括:当集成调控启动判定结果为是时,则在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终止时间点再次循环分析室内环境的综合特征定义值,并标定为室内环境的抗霉菌成效判定值,记为ψ0
根据室内表征参数,包括室内空间体积、室内空间层高以及室内最大延展长度,分析室内的空间表征值,执行表达式为:ω=V*κ1+H*κ2+L*κ3
式中,ω为室内的空间表征值,κ1、κ2、κ3依次为设定的室内空间单位体积、室内空间单位层高以及室内最大延展单位长度对应的空间表征评估因子,V、H、L分别为室内空间体积、室内空间层高以及室内最大延展长度。
分析室内的抗霉菌成效综合评价系数,执行表达式为:
式中,表示室内的抗霉菌成效综合评价系数,ψ″为预设的抗霉菌成效评价判定增设补偿值,/>为设定的室内的抗霉菌成效综合评价修正因子,υ″为设定的室内的空间表征单位数值对应的抗霉菌成效判定许可偏差值。
需要解释的是,上述通过分析室内的空间表征值,并导入至室内的抗霉菌成效综合评价系数中进行数值计算,目的在于,考虑到不同室内空间状况的建筑物,对于抗霉菌成效综合评价的容错接受力度不一,一些高体积、高层高的建筑物往往自身具备一定程度的空气流通性,对于抗霉菌成效综合评价的容错接受力度相对较高,但对于一些低体量的建筑物来说,在自身空气流通性受一定程度的限制时,对于抗霉菌成效的容错接受力度也就相对较低,因此,本实施方案中针对分析室内的空间表征值,有力提升了数据分析的精准性和科学性水平,为后续进行抗霉菌成效的综合管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支持。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进行抗霉菌成效的综合管控,具体过程为:根据室内的抗霉菌成效综合评价系数,并与设定的抗霉菌成效综合评价系数阈值进行校验,当室内的抗霉菌成效综合评价系数低于抗霉菌成效综合评价系数阈值时,则再次启动实施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
在实施例中,由于室内霉菌的生长和繁殖是受多方面影响的,滋生环境更是近乎于无孔不入,而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有效地在各个方面保护建筑物和家具等不会因霉菌而造成损坏,实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减少霉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人们创造更加健康、安全的室内生活环境,具备高度的实用性以及前瞻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只要不偏离本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发明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成数据平台,用于存储抗霉菌参照数据集以及室内表征参数;
室内环境感知处理模块,用于对室内环境进行感知,处理得到室内环境的综合特征定义值,并进行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
抗霉菌成效验证模块,用于对室内的抗霉菌成效进行验证,并进行抗霉菌成效的综合管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霉菌参照数据集,具体包括:室内抗霉菌的适宜温度和适宜湿度,并包括各种有害微生物的质量评估界定浓度以及霉菌易生长对应的各类营养基参照空气浓度、参照空气PH值以及环境参照光照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环境感知处理模块,还包括室内温湿度感知处理单元以及室内环境深度感知处理单元,其中室内温湿度感知处理单元用于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感知处理,并计算室内的环境第一特征值,室内环境深度感知处理单元,用于对室内的环境进行深度感知处理,并计算室内的环境第二特征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环境的综合特征定义值,具体执行处理表达式为:
式中,为室内环境的综合特征定义值,η、μ为室内的环境第一特征值以及第二特征值,/>依次为设定的第一特征值以及第二特征值的权重比例系数,e为自然常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室内的环境第一特征值,具体过程包括:
对室内进行温度和湿度感知,构建室内的空间温度分布示意图以及空间湿度分布示意图;
将室内的空间温度分布示意图进行垂直等比例划分,提取各温度分布段,将室内的空间湿度分布示意图进行随机聚簇点布设,并以预设半径进行细分得到各聚簇区域;
计算室内的环境第一特征值,约束式为:
式中,η为室内的环境第一特征值,β、α为室内空间温度的均一值以及室内空间湿度的均一值,χ1、χ2为设定室内空间温度以及室内空间湿度的第一特征评估权重系数,η0为设定的第一特征参照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空间温度的均一值以及室内空间湿度的均一值,具体处理过程为:
分析室内空间温度的均一值β,执行约束条件为:
式中,δ1为设定空间温度的均一修正因子,C0为室内抗霉菌的适宜温度,Cj、ΔCj分别为温度分布段j的中心温度以及极点温差,δ0、C″为设定极点温差对应单位数值的均一影响因子以及温度分布段的中心温度偏离界定值,j为各温度分布段的编号,j=1,2,3,...,n,n为温度分布段数目;
分析室内空间湿度的均一值α,执行约束条件为:
式中,δ2为设定空间湿度的均一修正因子,D0为室内抗霉菌的适宜湿度,Dim为聚簇区域i内的离散点m的湿度Dim,i为各聚簇区域的编号,i=1,2,3,...,k,k为聚簇区域数目,m为各离散点的编号,m=1,2,3,...,u,u为离散点数。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室内的环境第二特征值,具体过程包括:
感知监测室内的各种有害微生物的浓度、各类营养基的空气浓度、空气PH值以及环境光照度;
计算室内的环境第二特征值,约束执行条件为:
式中,μ为室内的环境第二特征值,σ1、σ2分别为室内的空气质量评估值以及室内的霉菌生长潜在评估值,分别为设定的空气质量评估值和霉菌生长潜在评估值对应第二特征评估影响因子,θ1为设定的环境第二特征修正系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的空气质量评估值以及室内的霉菌生长潜在评估值,具体处理过程为:
分析室内的空气质量评估值σ1,约束条件为:
式中,Wd为室内的有害微生物d的浓度,Wd→参、Wd→增分别为有害微生物d的质量评估界定浓度以及预定义增设补偿浓度,λ1为设定的空气质量评估修正因子,d为各种有害微生物的编号,d=1,2,3,...,f,f为有害微生物的种类数;
分析室内的霉菌生长潜在评估值σ2,约束条件为:
式中,Na0、PH0、G0分别为霉菌易生长对应的营养基a参照空气浓度、参照空气PH值以及环境参照光照度,Na、PH、G分别为室内的营养基a的空气浓度、空气PH值以及环境光照度,ΔPH为设定的PH值评估偏差界限值,φ″为设定的单位偏差环境光照度对应的霉菌生长潜在评估干扰因子,γ1、γ2、γ3依次为设定的营养基空气浓度、空气PH值以及环境光照度对应的霉菌生长潜在评估权重系数,a为各类营养基的编号,a=1,2,3,...,p,p为营养基的种类数。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具体过程包括:
室内环境的综合特征定义值导入调控执行判断模型,输出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启动判定结果,进行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
调控执行判断模型如下:
是否启动其中/>为设定的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启动对应的室内环境综合特征定义临界值。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室内的抗霉菌成效进行验证,具体过程包括:
当集成调控启动判定结果为是时,则在室内抗霉菌的集成调控终止时间点再次循环分析室内环境的综合特征定义值,并标定为室内环境的抗霉菌成效判定值,记为ψ0
根据室内表征参数,包括室内空间体积、室内空间层高以及室内最大延展长度,分析室内的空间表征值,执行表达式为:
ω=V*κ1+H*κ2+L*κ3
式中,ω为室内的空间表征值,κ1、κ2、κ3依次为设定的室内空间单位体积、室内空间单位层高以及室内最大延展单位长度对应的空间表征评估因子,V、H、L分别为室内空间体积、室内空间层高以及室内最大延展长度;
分析室内的抗霉菌成效综合评价系数,执行表达式为:
式中,θ表示室内的抗霉菌成效综合评价系数,ψ″为预设的抗霉菌成效评价判定增设补偿值,为设定的室内的抗霉菌成效综合评价修正因子,υ″为设定的室内的空间表征单位数值对应的抗霉菌成效判定许可偏差值。
CN202311627117.8A 2023-11-30 2023-11-30 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 Pending CN1179681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27117.8A CN117968191A (zh) 2023-11-30 2023-11-30 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27117.8A CN117968191A (zh) 2023-11-30 2023-11-30 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68191A true CN117968191A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54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27117.8A Pending CN117968191A (zh) 2023-11-30 2023-11-30 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6819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sefa et al. A HACCP plan for mycotoxigenic hazards associated with dry-cured meat production processes
US7369955B2 (en) Method for residential indo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spection and monitoring
Kwo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key factors for dust generation in a nursery pig house and evaluation of dust reduction efficiency using a CFD technique
Baumans et al. Individually ventilated cages: beneficial for mice and men?
Zhao et al. Thermal environment, ammonia concentrations, and ammonia emissions of aviary houses with white laying hens
Ye et al. Key factors driving ammonia emissions from a pig house slurry pit
Atungulu et al. Storage of hybrid rough rice–Consideration of microbial growth kinetics and prediction models
Vanus et al. New method for accurate prediction of CO2 in the Smart Home
Yang et al. Minimizing the exposure of airborne pathogens by upper-room ultraviolet germicidal irradiation: an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CN112684838A (zh) 一种基于卫生防疫的猪场环境控制系统
Zheng et al. Air temperature, carbon dioxide, and ammonia assessment inside a commercial cage layer barn with manure-drying tunnels
CN117968191A (zh) 一种室内霉菌防控系统
Schleibinger et al. Indoor air pollution by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metabolites
Cundith et al. Air‐cleaning system effectiveness for control of airborne microbes in a meat‐processing plant
Elghardouf et al. Towards modelling, and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 pressure and air velocity in a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oultry house: Application for hot climates
CN205809746U (zh) 一种保存地瓜的恒温控制系统
Simsek et al.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concentration and emission of ammonia in chicken farms during summer season
Sales et al. Commissioning an animal preference chamber for behavioral studies with laying hens exposed to atmospheric ammonia
KR101490039B1 (ko) 효소발효식품 제조 자동화 크린룸 시스템
KR20210020639A (ko) 실내 미세먼지 자동저감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15183358B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二氧化氯消毒新风系统
CN205528701U (zh) 一种恒温恒湿培养箱
CN206671124U (zh) 颗粒物校准仓
Mostafa et al. Analysis of the dust emissions from a naturally ventilated turkey house using tracer gas method
CN210241905U (zh) 一种商用建筑新风净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