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55197A - 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 - Google Patents

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55197A
CN117955197A CN202311236480.7A CN202311236480A CN117955197A CN 117955197 A CN117955197 A CN 117955197A CN 202311236480 A CN202311236480 A CN 202311236480A CN 117955197 A CN117955197 A CN 1179551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energy
base
storage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3648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955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551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能量中心,适于为负载供电,包括基座、转换装置和储能电源,所述基座适于连接外部电力,以获取电能,所述转换装置被安装于所述基座,其中所述转换装置被配置为对电流进行直流电和交流电之间的双向转换,所述储能电源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基座,其中,所述储能电源的底部被设有一避空空间,当所述储能电源被安装于所述基座,所述转换装置被容置于所述避空空间内,使得所述转换装置至少部分地被所述储能电源遮挡。

Description

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能装置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
背景技术
电力的应用和普及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便利性。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都离不开用电设备和电力供应。用电设备丰富多样,电力供应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为了适应不同的用电环境,电力供应设备具有多种形态。比如在方便获取外部电力如市电的室内环境中,电力供应设备可以保持和外部电力的连接,以持续获电和放电。而在户外等不便获取市电的环境中,电力供应设备需要事先存储电能才能为用电设备供电。
而为了满足多样化的用电环境的电力供应需求,需要配置多种形态的电力供应设备。多种电力供应设备的应用场景单一,形态各异,相互独立,导致使用不便,购置成本高,适配度有限。如应用于户外的电力供应设备在存储的电能耗尽后需要充电,则需要通过专门的适配器和市电连接进行充电,若存在多种形态的电力供应设备,则需要配置多种适配器,购置成本高。
申请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能量中心可以作为电能的获取和分发中心,为多种类型的负载供电,丰富应用场景。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能量中心具有多种使用状态,根据根据使用场景和需求的不同,在不同的使用状态之间切换,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使用。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能量中心有多个能量提供者,可以在不同的使用状态下持续提供电能。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能量中心包括基座,基座可以连接外部电力,为能量中心获取电能,以便能量中心进行充电和放电。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能量中心包括转换装置,适于对电流进行双向逆变,实现电流在直流电和交流电之间的双向转换,满足多样化的用电需求。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能量中心包括储能电源,储能电源被可拆卸地连接于基座和转换装置的组件,使得储能电源可以独立使用,丰富能量中心的应用场景。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储能电源被设有避空空间,使得转换装置可以容置于储能电源内,不影响储能电源的外形,保持美观,便于携带。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储能电源可以通过基座和转换装置的组件被充电,以存储电能,供独立放电使用。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储能电源可以通过基座和转换装置的组件放电,以为连接至基座和转换装置的组件的负载供电。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储能电源被可拆卸地安装电池包,以为电池包充电,使得电池包被充电后可以脱离储能电源独立使用,丰富应用场景。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基座可以保持和市电的连接,持续获电,为连接至基座的负载供电,以及为连接的储能电源充电,作为能量中心的基础,实现集中供电。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能量中心的电能提供者可以选自基座、储能电源和电池包的类型组,分别为适配的负载供电,也可以实现电能提供者相互之间的供电,保障供电连续性。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储能电源可以独立使用,便于携带,作为户外电源,为户外的用电设备供电。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能量中心,适于为负载供电,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适于连接外部电力,以获取电能;
转换装置,所述转换装置被安装于所述基座,其中所述转换装置被配置为对电流进行直流电和交流电之间的双向转换;以及
储能电源,所述储能电源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基座,其中,所述储能电源的底部被设有一避空空间,当所述储能电源被安装于所述基座,所述转换装置被容置于所述避空空间内,使得所述转换装置被所述储能电源遮挡。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储能电源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被设置所述避空空间,其中所述避空空间自所述壳体的底部向顶部方向延伸形成。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避空空间的至少一开口暴露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避空空间的至少一开口暴露于所述壳体的侧部,使得所述储能电源被安装于所述基座时,所述转换装置的至少一个方向的表面暴露于所述壳体的侧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避空空间的至少一开口暴露于所述壳体的一个侧部,至少另一开口暴露于所述壳体相对的另一个侧部,使得所述储能电源被安装于所述基座时,所述转换装置的相对的两个方向的表面暴露于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个侧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转换装置暴露于所述壳体的侧部和表面和所述壳体的侧部表面齐平。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转换装置被设置于所述基座的顶部,所述储能电源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基座的顶部,使得所述转换装置被内置于所述储能电源和所述基座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转换装置和所述基座可拆卸地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转换装置和所述基座固定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储能电源包括内置电池,所述壳体内界定了一容腔,所述内置电池被设置于所述容腔,其中所述容腔和所述避空空间通过所述壳体被间隔。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能量中心还包括电池包,所述电池包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储能电源,其中所述壳体被界定适于收容所述电池包的收容腔。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收容腔和所述避空空间被所述壳体间隔。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转换装置包括转换输入部、电流变换部和转换输出部,所述转换输入部适于获取电流,所述电流变换部电路连接于所述转换输入部,以对电流进行直流电和交流电之间的双向转换处理,所述转换输出部电路连接于所述电流变换部,以将转换处理后的电流输出,其中所述转换输入部被电路连接于所述基座和/或所述储能电源,所述转换输出部被电路连接于所述储能电源、所述基座和/或负载。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基座包括基座输入部和基座输出部,所述基座输入部适于连接外部电力,以获取电流,所述基座输出部适于连接负载,为负载供电,其中所述基座输出部还被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转换装置和/或所述储能电源。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储能电源包括储能输入部、内置电池和储能输出部,所述储能输入部适于获取电力,所述内置电池被电路连接于所述储能输入部,以被充电,所述储能输出部被电路连接于所述内置电池,以供所述内置电池放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能量中心具有第一供应状态和第二供应状态,在所述第一供应状态下,所述储能电源和所述基座电路连接,以集中供电;在所述第二供应状态下,所述储能电源和所述基座相互分离地为各自连接的负载供电。
依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包括:
储能电源,所述储能电源适于充电和放电,其中所述储能电源被设有避空空间;
转换装置,所述转换装置适于对电流进行转换处理,所述转换装置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储能电源,以对流入流出所述储能电源的电流进行转换处理,其中,所述转换装置被容置于所述避空空间,以被安装于所述储能电源。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储能电源的底部被设有避空空间,使得所述转换装置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储能电源的底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转换装置的至少部分表面暴露于所述储能电源的底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转换装置的至少部分表面暴露于所述储能电源的侧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转换装置被设有第二AC输出,当所述转换装置被安装于所述储能电源,所述第二AC输出暴露于所述储能电源的侧部,适于连接交流负载,为交流负载提供交流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转换装置包括整流电路、逆变电路和DC转换电路,分别适于对电流进行交流电到直流电的整流处理、直流电到交流电的逆变处理和直流电到直流电的转换处理。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储能电源包括内置电池和壳体,所述壳体内界定了一容腔,所述内置电池被安装于所述容腔。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避空空间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和所述容腔通过所述壳体被间隔。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申请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体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能量中心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能量中心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能量中心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4A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能量中心的示意图。
图4B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个较佳实施例的能量中心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能量中心的基座和转换装置的组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能量中心的基座和转换装置的组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能量中心的基座和转换装置的组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能量中心的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申请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申请。以下描述中的较佳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申请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参照图1至图8的示意,本申请提供一种能量中心,包括基座10、转换装置20和储能电源30,基座10、转换装置20和储能电源30相互电路连接,其中基座10可以连接外部电力获取电能,转换装置20电路连接基座10,将基座10传输的电流进行转换处理。储能电源30电路连接于基座10和转换装置20,其中储能电源30电路连接于转换装置20以从转换装置20获取转换处理后的电流,以进行存储,储能电源30电路连接于基座10,可以通过基座10输出电能。
其中,基座10和储能电源30可以相互分离地使用。基座10连接外部电力,可以直接输出外部电力。储能电源30存储电能后,可以独立放电。
转换装置20电路连接于基座10,可以对流入流出基座10的电流进行转换处理,转换装置20电路连接于储能电源30,可以对流入流出基座10的电流进行转换处理。
基座10具有一获电状态。当基座10电路连接于外部电力,即处于获电状态。基座10处于获电状态时,可以直接向外放电。其中,外部电力被定义为能量中心的外部电力,举例地,包括但不限于市电、太阳能装置、其他储能电源、发电机等。
储能电源30具有一放电状态和一充电状态,当储能电源30电路连接于基座10,且基座10处于获电状态,则储能电源30处于充电状态,可以经由基座10获取外部电力,进行充电。当储能电源30电路连接于基座10,而基座10未处于获电状态,则储能电源30处于放电状态,作为能量中心的电能来源,进行放电,储能电源30可以直接放电,也可以经由基座10放电。当储能电源10存储电能,且独立使用时,储能电源10处于放电状态,储能电源10独立放电,以供独立使用。可选地,储能电源30还可以边充边放,即同时处于放电状态和充电状态,在获取外部电力时,可以边充电边放电,为负载供电。
能量中心的电能提供者可以选自基座10和/或储能电源30。当基座10处于获电状态,基座10被指定为电能提供者。当基座10未处于获电状态,储能电源30和基座10电路连接时,储能电源30被指定为电能提供者。当基座10和储能电源30分离时,且基座10处于获电状态时,基座10和储能电源30被指定为电能提供者,分布式地各自为负载供电。当基座10未处于获电状态,储能电源30独立使用时,储能电源30被指定为电能提供者。
能量中心包括AC输出和DC输出,可以输出交流电和直流电。其中AC输出被设有多种类型的交流电输出接口,如三插口、双插口,DC输出被设有多种类型的直流电输出接口,包括但不限于USB接口、点烟口、lightning接口、DC接口、插针接口、无线供电接口等。
基座10被设有基座输入部11和基座输出部12,适于基座10的放电。基座10通过基座输入部21连接外部电力,可以将外部电力的电力直接通过基座输出部12输出。基座10还可以通过基座输入部21连接能量中心的其他电能提供者,获取电能,通过基座输出部12输出。
储能电源30包括内置电池31、储能输入部32和储能输出部33。储能输入部32适于电路连接于能量中心的电能提供者或外部电力,以为储能电源30获取电能。储能输出部33电路连接于内置电池31,内置电池31可以通过储能输出部33放电。
转换装置20包括转换输入部21、电流转换部22和转换输出部23,转换装置20可以经由转换输入部21获电,通过电流转换部22进行转换处理后,由转换输出部23输出。
其中,转换输入部21可以电路连接于基座输出部11,以将基座输出部11输出的电流输送至电流转换部22,进行转换处理。转换输出部23电路连接于储能输入部32,以将转换后的电流输送至储能电源30,为储能电源30供电。
其中,转换输入部21可以电路连接于储能输出部33,以对储能输出部33输出的电流进行转换处理。转换输出部23可以电路连接于基座输入部11,以将转换处理后的电流输送至基座10,为基座10供电。
其中,基座输出部12、转换输出部23和储能输出部33分别适于连接各自适配的负载,为相应的负载供电。
可选地,转换输入部21连接外部电力,为基座10和/或储能电源30供电。
可选地,储能输入部32连接外部电力,为基座10和/或转换装置20供电。
在本申请的第一个较佳示例中,参照图4A,转换装置20和基座10为一个整体,转换输入部21和基座11的基座输出部12保持固定连接,也即转换装置20被固定安装于基座10。储能电源30被可拆卸地安装于基座10和转换装置20的组件。
能量中心具有两种工作形态,一种是基座10、转换装置20和储能电源30相互电路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另一种是基座10和转换装置的组件同储能电源30相互分离地独立工作。
在本申请的第二个较佳示例中,参照图4B,转换装置20和基座10可拆卸地连接。能量中心具有两种工作形态,一种是基座10、转换装置20和储能电源30相互电路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另一种是基座10和储能电源30相互分离地独立工作,其中,转换装置20可选地和基座10或储能电源30电路连接。
还值得一提的是,能量中心的基座10、转换装置20和储能电源30的数量并不限制为一个,可以分别为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
基座10
基座10的基座输入部11适于连接外部电力,外部电力是指能量中心的外部电力,举例地,可以为市电、太阳能装置等。
基座输出部12可以包括AC输出,适于输出交流电。其中,基座输入部11连接外部的交流电电流,获取交流电,可以直接通过基座输出部12的AC输出释放交流电。
可选地,基座输出部12还可以包括DC输出,适于输出直流电。
基座10作为能量中心中获取外部电力的装置,可以利用外部电力为能量中心提供外部电力来源。
在能够便捷获取外部电力的使用场景中,比如室内这类便于获取市电的环境中,基座10可以保持和市电的连接,以持续获取外部电力。此时,基座10通过交流电输出接口可以直接输出交流电,起到通常的排插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基座10设置直流电输出接口,以输出直流电。也就是说,基座10可以和交流电类的外部电力保持连接,以持续获取交流电。
可选地,基座10可以和太阳能装置、储能设备等存储直流电的外部电力装置保持连接,以持续获取直流电。
在不能够便捷获取外部电力的使用场景中,比如户外,基座10可以作为交流电输出装置,即储能电源30存储的直流电通过转换装置20转换为交流电后,由基座10输出交流电。
具体地,基座10包括基座输入部11和基座输出部12,基座输出部12电路连接于基座输入部11,基座输入部11适于连接外部电力获取电能,基座输出部12适于输出流经基座10的电流。
在本申请的一个较佳示例中,基座输入部11包括AC输入111,AC输入111连接外部电力,获取AC电流。基座输出部12包括第一AC输出121,第一AC输出121电路连接于AC输入111,适于输出AC电流,为连接的AC负载供电。进一步地,基座输出部12还包括第一DC输出122,适于输出DC电流。基座10被设有整流电路,整流电路可以将AC电流转换为DC电流,并通过第一DC输出122输送至连接的DC负载。
在本申请的一个较佳示例中,与第一个较佳示例不同的是,基座10和转换装置20固定设置,形成一个整体,则基座10和转换装置20可以共用双向逆变的电路。DC输出和AC输出可选地被设置于基座10和/或转换装置20。
基座10的形态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基座10至少部分地形成于能量中心的底部,以作为能量中心的基座,支撑转换装置20、储能电源30和/或负载。或者说,基座10沿能量中心的水平方向延伸。其中,参照图1的示意,基座10整体地形成于能量中心的底部,当转换装置20或储能电源10被连接至基座10,基座10位于转换装置20或储能电源10的底部;如图7所示,基座10至少部分地形成于储能电源30的底部,至少部分地形成于储能电源30的侧方。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示例中,基座10至少部分地形成于转换装置20的底部;在其他示例中,基座10至少部分地形成于负载的底部,负载可以被置于基座10。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参照图7,基座10至少部分地形成于转换装置20、储能电源30和/或负载的侧方。其中,,基座10至少部分地形成于能量中心的底部,至少部分地形成于能量中心的侧部,以至少部分地支撑转换装置20、储能电源30和/或负载,至少部分地限位转换装置20、储能电源30和/或负载,或者说,基座10至少部分地沿能量中心的水平方向延伸,至少部分地沿能量中心的竖直方向延伸;可选地,基座10形成于转换装置20、储能电源30和/或负载的侧方,或者说,基座10沿能量中心的竖直方向延伸,转换装置20和储能电源30被设置于基座10的侧方。
转换装置20
转换装置20被配置为对电流进行转换处理。较为优选地,转换装置20被配置为对电流进行双向逆变处理。具体地,转换装置20可以对电流进行直流电到交流电的逆变处理、交流电到直流电的整流处理和直流电到直流电的转换处理等。转换装置20获取直流电,可以对应地输出直流电和交流电,获取交流电,可以对应地输出交流电和直流电。也即,转换装置20可以对电流进行直流电和交流电之间的双向转换处理,获取直流电和/或交流电,输出直流电和/或交流电。
其中,转换装置20电路连接于基座10,基座10获取交流电,输送至转换装置20,转换装置20可以将交流电转换为至直流电,输送至储能电源30,为储能电源30充电。转换装置20可以将获取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通过转换输出部21直接输出,为负载供电。转换装置20也可以将获取的交流电进行直接的输出放电。
转换装置20可以从储能电源30获取直流电,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输送至基座10,可以由基座10释放交流电,为交流负载供电。
还可以理解的是,转换装置20可以进行直流电转换,在储能电源30和基座10之间进行直流电传输。转换装置20被配置直流电输出接口,以直接输出直流电。转换装置20被配置交流电输出接口,可以输出转换后的交流电,为交流负载供电。
转换装置20包括转换输入部21、电流转换部22和转换输出部22,转换输入部21适于为转换装置20获取电流,电流转换部22电路连接于转换输入部21,对获取的电流进行相应的电流转换处理。转换输出部23电路连接于电流转换部22,以输出相应的电流。
电流转换部22包括整流电路221,适于对电流进行交流电到直流电的整流处理;电流转换部22包括逆变电路222,适于对电流进行直流电到交流电的逆变处理;电流转换部22包括DC转换电路223,适于对电流进行直流电到直流电的转换处理。
电流转换部22根据电流转换需求开启和关闭对应的工作电路,以进行相应的电流转换处理,并输送至对应的对象。
储能电源30
储能电源30被配置为适于充电和放电。储能电源30可以通过充电存储电能。储能电源30可以利用存储的电能进行放电。
储能电源30被配置有直流电输出接口,可以输出直流电。进一步地,储能电源30被配置有交流电输出接口,可以输出交流电。
储能电源30包括内置电池,适于存储电能,以供储能电源30放电。
储能电源30电路连接于转换装置20,由转换装置20对流入流出储能电源30的电流进行转换处理,将流入储能电源30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可供储能电源30
其中,储能电源30充电时,可以连接于转换装置20和基座10的组件,经由转换装置20和基座10的组件获取外部电力进行充电。其中,基座10连接外部电力获取交流电,转换装置20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输送至储能电源30,为储能电源30充电。
可选地,储能电源30可以独立地连接于外部电力,获取电能进行充电。
储能电源30放电时,可以独立放电。即储能电源30利用内置电池存储的电能,进行独立放电,为负载供电。其中,储能电源30被配置直流电输出接口,为直流负载供电。
可选地,储能电源30放电时,可以通过基座10放电。储能电源30释放直流电,通过基座10的直流电输出接口输出。进一步地,储能电源30和转换装置20、基座10电路连接,储能电源30释放直流电,转换装置20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通过基座10的交流电输出接口输出。
可选地,储能电源30放电时,可以通过转换装置20放电。储能电源30释放直流电,通过转换装置20的直流电输出接口输出,其中转换装置20可以对直流电进行直流电转换处理。储能电源30释放交流电,可以通过转换装置20的交流电输出接口输出,其中转换装置20可以对直流电进行直流电到交流电的逆变转换处理。
进一步地,储能电源30包括内置电池31、储能输入部32和储能输出部33,内置电池31被配置为适于充电和放电。储能输入部32适于为储能电源30获取电流,内置电池31电路连接于储能输入部32,以被充电。储能输出部33电路连接于内置电池31,适于供储能电源30放电。
此外,储能电源30被可拆卸地安装至少一电池包40,电池包40电路连接于储能装30,适于通过储能电源30充电。可选地,电池包40电路连接于储能电源30,适于通过储能电源30放电,为连接至储能电源30的负载供电。
电池包40和储能电源30可以相互分离地为各自适配的负载供电。电池包40被安装于储能电源30,通过储能电源30充电后,可以自储能电源30拆下,连接至适配的用电设备,为其供电。可选地,电池包40被安装于储能电源30,通过储能电源30放电,可以为储能电源30扩容。
其中,储能输入部32电路连接于基座10和转换装置20的组件,以从基座10和转换装置20的组件获取电能。可选地,储能输入部32电路连接于基座10的基座输出部12,以获取电能;可选地,储能输入部32电路连接于转换装置20的转换输出部22以获取电能。
能量中心供应状态
能量中心具有第一供应状态,基座10和储能电源30相互电路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时,能量中心处于第一供应状态。如图1所示,优选地,在第一供应状态下,基座10、储能电源30和转换装置20相互电路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由基座10或储能电源30作为电能提供者,转换装置20根据电能提供者的供电类型和连接至能量中心请求中心的负载的用电需求,进行相应的电流转换处理,以将电能提供者的提供的电流转换为符合用电需求的电流,为负载供电。
能量中心具有第二供应状态,基座10和储能电源30相互分离地独立使用时,能量中心处理第二供应状态。如图4A和图4B所示,较为优选地,基座10和储能电源30相互分离地独立使用时,基座10保持获电状态,持续从外部电力获电。储能电源30存储电能,可以独立放电。也即,基座10和储能电源30独立地作为能量中心的电能提供者。
其中,能量中心处于第一供应状态时,若基座10连接外部电力,则基座10作为能量中心的电能提供者。若基座10未连接外部电力,储能电源30存储电能,则储能电源30作为能量中心的电能提供者。
能量中心处于第二供应状态时,基座10和外部电力连接,作为能量中心的电能提供者,储能电源30存储电能,作为能量中心的电能提供者,使得基座10和储能电源30相互分离为各自连接的负载供电。
能量中心可以在第一供应状态和第二供应状态之间切换。基座10、转换装置20和储能电源30相互组合时,能量中心处于第一供应状态,以组合式地形成为连接的负载供电。此时,将储能电源30从基座10拆下,能量中心切换为第二供应状态。
在本申请的第一个较佳示例中,基座10和转换装置20固定连接作为一个整体,储能电源30可拆卸地安装于基座10和转换装置20的组件。当储能电源30安装于基座10和转换装置20的组件时,能量中心处于第一供应状态;当储能电源30同基座10和转换装置20组件相互分离地独立工作时,能量中心处于第二供应状态。
在本申请的第二个较佳示例中,转换装置20和基座10可拆卸地连接。当能量中心处于第二供应状态时,转换装置20可选地连接于基座10,以对流入流出基座10的电流进行转换处理;转换装置20可选地连接于储能电源30,以对流入流出储能电源30的电流进行装换处理;转换装置20可选地同基座10和储能电源30相互分离,基座10和储能电源30分别独立供电于各自的负载。其中,基座10和外部电力保持连接,以持续供电。当储能电源30电量耗尽,可以和基座10和转换装置20的组件电路连接,使得能量中心切换为第一供应状态,基座10连接外部电力,可以为储能电源30充电。此时,若基座10和外部电力断开连接,储能电源30被充电,则储能电源30可以放电,作为能量中心的电能提供者。
此外,储能电源30被可拆卸地安装有电池包40,电池包40可以通过储能电源30被充电。
能量中心的基座10、储能电源30和电池包40可分布式地为各自适配的负载供电。当储能电源30电量耗尽,可以被安装于基座10以被充电。当电池包40电量耗尽,可以被安装于储能电源30以被充电。当基座10未连接外部电源,储能电源30可以放电,作为能量中心的电能提供者,为负载供电。
特别地,在能量中心处于第一供应状态时,电能提供者可以在基座10和储能电源30直接切换。当基座10处于获电状态,优先指定基座10作为电能提供者。此时,储能电源30可以被充电,以存储电能。当基座10脱离获电状态,则立刻由储能电源30作为电能提供者,立即切换由储能电源30供电,使得能量中心可以保持不间断供电。类似地,当基座10未获电,储能电源30作为电能提供者供电,当储能电源30电量耗尽,可以将基座10调整为获电状态,由基座10作为电能提供者继续供电。
储能电源30可以同基座10相分离地为适配的负载供电。负载可以包括电动工具、园林工具、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多种类型的用电设备。此外,电池包40可以同储能电源30相分离地为适配的负载供电。
储能电源30和转换装置20的形态和位置关系
储能电源30包括内置电池31和壳体34,内置电池31被设置于壳体34内。壳体34内部定义了容腔,内置电池31被置于容腔内。壳体34的外部被设有一避空空间340,使得壳体34至少一侧的表面向内凹陷。较为优选地,在壳体34的底部形成避空空间340。也即,壳体34的底部至少部分地向顶部方向凹陷形成避空空间340。
避空空间340和容腔通过壳体34间隔。避空空间340适于容置转换装置20。
在本申请的一个较佳示例中,储能电源30被置于转换装置20之上,转换装置20被整体地容置于避空空间340内,位于储能电源30的底部。
转换装置20和储能电源30电路连接,对流入流出储能电源30的电流进行转换处理。较为优选地,转换装置20对电流进行双向转换,可以将电流在直流电和交流电之间双向转换。
进一步地,阐述避空空间340的特征。
在一个示例中,避空空间340形成于储能电源30的底部的一侧,使得转换装置20被容置由储能电源30底部的侧部。举例地,避空空间340形成于储能电源30的底部的左侧、右侧、前侧或后侧,对应地,转换装置20被容置于储能电源30的底部的左侧、右侧、前侧或后侧。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从说明书附图5的视角出发,转换装置20被设置于基座10的左侧,避空空间340对应地形成于储能电源30的底部的左侧。
在一个示例中,避空空间340形成于储能电源30的底部的中部,使得转换装置20被容置于储能电源30的底部的中部。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转换装置20被设置于基座10的的
此外,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在一个示例中,避空空间340的一个开口暴露于储能电源30的底部。
在一个示例中,避空空间340的至少一个开口暴露于储能电源30的底部,至少另一个开口暴露于储能电源30的侧部。其中,侧部可以为储能电源30的左侧、右侧、前侧或后侧。
在一个示例中,避空空间340的至少一个开口暴露于储能电源30的底部,至少另一个开口暴露于储能电源30的一个侧部,至少另一个开口暴露于储能电源30的另一个侧部。其中,前述的一个侧部和另一个侧部相对设置。其中,侧部可以为储能电源30的左侧、右侧、前侧或后侧。
对应避空空间340在壳体34的设置位置和形状特征,转换装置20被设置于基座10。使得储能电源30被安装于基座10时,转换装置20被容置于避空空间340内。
较为优选地,当转换装置20被容置于避空空间340,转换装置20的暴露于储能电源30部分的表面和相邻的储能电源30的表面齐平。
当避空空间340的至少一个开口暴露于储能电源30的底部,转换装置20被容置于避空空间340后,转换装置20暴露于储能电源30的底部的表面和相邻的储能电源30的底部的表面齐平;当避空空间340的至少一个开口暴露于储能电源30的侧部,转换装置20被容置于避空空间340,转换装置20暴露于储能电源30的侧部的表面和相邻的储能电源30的侧部的表面齐平。
此外,电池包40被可拆卸地安装于储能电源30,以通过储能电源30充电。较为优选地,电池包40被内置于储能电源30。进一步地,电池包40至少部分地被收容于储能电源30内。壳体34被设有适于收容电池包40的收容部35。收容部35和避空空间340被壳体34间隔。较为优选地,收容部35形成于储能电源30非底部的位置,举例地形成于侧部、顶部等。
也即,收容部35和避空空间340异侧形成于储能电源30,使得转换装置20和电池包40的安装互不干扰。
进一步地,收容部35具有收容腔350,收容腔350自壳体34的表面向内凹陷形成,使得电池包40被至少部分地内置于储能电源30内。收容腔350和避空空间340被壳体34间隔。
参照图3的示出的一个示例,转换装置20被设置于基座10,沿基座10的顶部纵向分布。对应地,储能电源30的底部被设有沿底部纵向分布的避空空间340。进一步地,避空空间340纵向贯通储能电源30的底部,两端的开口分别暴露于储能电源30的相对的两个侧部,使得转换装置20被容置于避空空间340后,纵向的两端暴露于储能电源30相对的两个侧部。
可选地,参照图8的示意,转换装置20的纵向的端部被设有第二AC输出231,将转换装置20容置于避空空间340,和储能电源30电路连接后,转换装置20可以将储能电源30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为交流负载供电,使得储能电源30通过配置转换装置20,可以满足交流负载的用电需求,丰富储能电源30的应用场景。且转换装置20被内置于储能电源30,将转换装置20配置于储能电源30,并不会增加储能电源30占据的体积,储能电源30和转换装置20的组件所占据的空间和储能电源30自身所占据的空间近乎相同,使得储能电源30通过配置转换装置20丰富应用场景后,也不会影响使用便利性。
进一步地,在一些示例中,转换装置20的纵向的端部和基座10的纵向的端部齐平。
参照图4A和图4B示出的示例,转换装置20被设置于基座10的顶部的中部位置,储能电源30的底部被设置的避空空间340仅在储能电源30的底部暴露开口,使得转换装置30被安装于基座10后,转换装置20被整体地内置于储能电源30,被储能电源30和基座10遮挡。
如图4A所示,转换装置20被固定于基座10;如图4B所示,转换装置20被可拆卸地安装于基座10。
参照图5示出的示例,转换装置20被设置于基座10的顶部的侧部。对应地,储能电源30的底部的侧部被设有避空空间340。
参照图6示出的示例,转换装置20被设置于基座10的顶部时,沿基座10的顶部的横向分布,对应地,储能电源30的底部设置沿底部横向分布的避空空间340。可选地,避空空间340的横向的两端于储能电源30的相对的侧部暴露开口,使得转换装置20被容置于避空空间340后,转换装置20纵向的两端暴露于储能电源30纵向相对的侧部。可选地,转换装置20纵向的端部被设有第二AC输出,以输出交流电。可选地,转换装置20纵向的端部被设有第二DC输出,以输出直流电。
接着,阐述本申请提供的能量中心的应用场景。在本申请的第一个较佳示例中,转换装置20被可拆卸地安装于基座10和/或储能电源30。在一个应用场景中,能量中心以第一供应状态工作,转换装置20被安装于基座10,储能电源30被安装于基座10,使得转换装置20被容置于储能电源30的底部,也即转换装置20被内置于基座10和储能电源30。在一个应用场景中,能量中心以第二供应状态工作,基座10和储能电源30相互分离地独立工作。转换装置20可选地被安装于基座10或储能电源30。转换装置20被安装于储能电源30,则将转换装置20容置于避空空间340,转换装置20被整体地容置于储能电源30的底部,转换装置20和储能电源30连通,可以将储能电源30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为交流负载供电。
具体地,阐述能量中心在第一供应状态下的应用场景。能量中心可以被应用为桌面能量站。基座10保持和市电的连接,持续获取交流电。基座10的第一AC输出121可以释放交流电,为连接的交流负载供电。基座10的第一DC输出122可以释放经由整流处理后的直流电,为连接的直流负载供电。基座10的第一AC输出121和第二DC输出122分别地包括常见的交流电输出接口和直流电输出接口,以满足绝大多数的交流负载和直流负载的用电需求。其中转换装置20对流入流出基座10的电流进行转换处理,以双向转换直流电和交流电。
在本申请的第二个较佳示例中,基座10和转换装置20形成一个整体,储能电源30被可拆卸地安装于基座10和转换装置20的组件。在一个应用场景中,能量中心以第一供应状态工作。储能电源30被安装于基座10和转换装置20的组件,适于通过基座10和转换装置20的组件被充电。具体地,基座10获取交流电,经由转换装置20整流为直流电后,输出至储能电源30,供储能电源30充电。进一步地,当储能电源30被安装电池包40,为电池包40充电。在一个应用场景中,能量中心以第二供应状态工作,储能电源30同基座10和转换装置20的组件相分离地分别为各自连接的负载供电。
能量中心集成了各种类型的输出接口,可以满足各种类型的负载的用电需求,可以集中地为负载供电。特别是在桌面场景中,电脑、音箱、投影仪、风扇、电子设备等各种类型的负载可以集中地由能量中心供电。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申请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原理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不同的实施例可以进行组合。

Claims (24)

1.一种能量中心,适于为负载供电,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适于连接外部电力,以获取电能;
转换装置,所述转换装置被安装于所述基座,其中所述转换装置被配置为对电流进行直流电和交流电之间的双向转换;以及
储能电源,所述储能电源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基座,其中,所述储能电源的底部被设有一避空空间,当所述储能电源被安装于所述基座,所述转换装置被容置于所述避空空间内,使得所述转换装置至少部分地被所述储能电源遮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源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被设置所述避空空间,其中所述避空空间自所述壳体的底部向顶部方向延伸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避空空间的至少一开口暴露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避空空间的至少一开口暴露于所述壳体的侧部,使得所述储能电源被安装于所述基座时,所述转换装置的至少一个方向的表面暴露于所述壳体的侧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避空空间的至少一开口暴露于所述壳体的一个侧部,至少另一开口暴露于所述壳体相对的另一个侧部,使得所述储能电源被安装于所述基座时,所述转换装置的相对的两个方向的表面暴露于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个侧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能量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装置暴露于所述壳体的侧部和表面和所述壳体的侧部表面齐平。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装置被设置于所述基座的顶部,所述储能电源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基座的顶部,使得所述转换装置被内置于所述储能电源和所述基座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装置和所述基座可拆卸地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装置和所述基座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源包括内置电池,所述壳体内界定了一容腔,所述内置电池被设置于所述容腔,其中所述容腔和所述避空空间通过所述壳体被间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能量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中心还包括电池包,所述电池包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储能电源,其中所述壳体被界定适于收容所述电池包的收容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能量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腔和所述避空空间被所述壳体间隔。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任一所述的能量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装置包括转换输入部、电流变换部和转换输出部,所述转换输入部适于获取电流,所述电流变换部电路连接于所述转换输入部,以对电流进行直流电和交流电之间的双向转换处理,所述转换输出部电路连接于所述电流变换部,以将转换处理后的电流输出,其中所述转换输入部被电路连接于所述基座和/或所述储能电源,所述转换输出部被电路连接于所述储能电源、所述基座和/或负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能量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基座输入部和基座输出部,所述基座输入部适于连接外部电力,以获取电流,所述基座输出部适于连接负载,为负载供电,其中所述基座输出部还被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转换装置和/或所述储能电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能量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源包括储能输入部、内置电池和储能输出部,所述储能输入部适于获取电力,所述内置电池被电路连接于所述储能输入部,以被充电,所述储能输出部被电路连接于所述内置电池,以供所述内置电池放电。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能量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中心具有第一供应状态和第二供应状态,在所述第一供应状态下,所述储能电源和所述基座电路连接,以集中供电;在所述第二供应状态下,所述储能电源和所述基座相互分离地为各自连接的负载供电。
17.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能电源,所述储能电源适于充电和放电,其中所述储能电源被设有避空空间;
转换装置,所述转换装置适于对电流进行转换处理,所述转换装置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储能电源,以对流入流出所述储能电源的电流进行转换处理,其中,所述转换装置被容置于所述避空空间,以被安装于所述储能电源。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源的底部被设有避空空间,使得所述转换装置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储能电源的底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装置的至少部分表面暴露于所述储能电源的底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装置的至少部分表面暴露于所述储能电源的侧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装置被设有第二AC输出,当所述转换装置被安装于所述储能电源,所述第二AC输出暴露于所述储能电源的侧部,适于连接交流负载,为交流负载提供交流电。
22.根据权利要求17至21任一所述的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装置包括整流电路、逆变电路和DC转换电路,分别适于对电流进行交流电到直流电的整流处理、直流电到交流电的逆变处理和直流电到直流电的转换处理。
23.根据权利要求17至21任一所述的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源包括内置电池和壳体,所述壳体内界定了一容腔,所述内置电池被安装于所述容腔。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避空空间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和所述容腔通过所述壳体被间隔。
CN202311236480.7A 2022-09-29 2023-09-22 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 Pending CN1179551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01251 2022-09-29
CN2022112012517 2022-09-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55197A true CN117955197A (zh) 2024-04-30

Family

ID=90791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36480.7A Pending CN117955197A (zh) 2022-09-29 2023-09-22 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5519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95877B2 (ja) コンピュータポートを備えた携帯式電源
US7471062B2 (en) Wireless battery charging
CN100359750C (zh) 由电器主机电源供电的备用电池座
US6188201B1 (en) Device for converting direct current input into multiple voltage outputs
US5689413A (en) Voltage convertor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3148046U (ja) 携帯型給電装置
US20080284371A1 (en) Multi-functional power storage and supply device
JP2012521743A (ja) 壁埋め込み式ac/dcマルチ電圧供給システム
US20080231225A1 (en) Power supply device capable of collecting solar power, and clothing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US20190328141A1 (en) Smart chair
US20030128507A1 (en) Mobile wireless data and electrical power unit
US20080252251A1 (en) System for recharging battery-operated devices
CN203734332U (zh) 锂电多功能备用电源
US20100225171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powering mobile devices
CN117955197A (zh) 能量中心及储能电源和转换装置的组件
US7435141B2 (en) Connector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powering a set of consumer electronic devices
CN111371150A (zh) 一种太阳能应急电源
WO2019144265A1 (en) Multifunctional battery pack charger
CN117458644A (zh) 能量中心
US20050225287A1 (en) Desk lamp having charger for cellular phone
JP3188034U (ja) 掌型交流/直流ポータブル電源
CN219697314U (zh) 填孔设备以及用电系统
CN219124115U (zh) 多功能逆变器及电动自行车电池套件
CN214101862U (zh) 一种双供电方式的补光灯
CN213520509U (zh) 一种多功能多线输出移动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