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30529A - 一种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930529A CN117930529A CN202410337903.2A CN202410337903A CN117930529A CN 117930529 A CN117930529 A CN 117930529A CN 202410337903 A CN202410337903 A CN 202410337903A CN 117930529 A CN117930529 A CN 1179305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receiving end
- transmitting
- receiving
- polarization st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013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for the control of polarisation, e.g. state of polarisation [SOP] control, polarisation scrambling, TE-TM mode conversion or sepa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2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position or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eams, i.e. deflec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种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属于偏振传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发射端调制装置、发射端综合检测装置、接收端综合检测装置;所述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发射端调制装置以及发射端综合检测装置共同构成发射端,其中,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与发射端调制装置连接,发射端调制装置与发射端综合检测装置连接;所述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以及接收端综合检测装置共同构成接收端;所述发射端发射的光通过检测环境后进入接收端,所述检测环境即为大气环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偏振传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偏振光相较于普通光源带有更多信息,在诸多方面都有所运用,远距离的偏振激光传输在民用军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多的用处。激光的对准对远距离的激光传输具有严重影响,由于激光的偏振传输光束发散角小,需要光束精确对准后方可实现激光束的传输。远距离的激光传输,特别是红外激光传输,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和信号的衰减,很难对激光束进行对准。
传统的激光束对准传输一般是人为对准和人为的偏振调制,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激光束对准,同时在偏振调制时人为调制精度不高,还可能使对准后的系统错位,加大了对准和调制的时间成本,对结果的精确性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偏振传输时激光光束对准在近距离或以可见光激光器作为光源能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对准,而红外激光束的对准由于光路不可见,激光器的对准以及偏振调制的自动化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激光对准的效率,故而需要一种偏振红外激光光束的快速对准和测量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发射端调制装置、发射端综合检测装置、接收端综合检测装置;
所述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发射端调制装置以及发射端综合检测装置共同构成发射端,其中,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与发射端调制装置连接,发射端调制装置与发射端综合检测装置连接;
所述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以及接收端综合检测装置共同构成接收端,且二者连接;
所述发射端发射的光通过检测环境后进入接收端,所述检测环境即为大气环境。
进一步,所述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包括可见光发射单元、红外光发射单元、激光微位移调制单元、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光功率监测单元、激光准直扩束单元和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
所述可见光发射单元、红外光发射单元、激光微位移调制单元、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光功率监测单元和激光准直扩束单元固定在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上;
所述可见光发射单元或红外光发射单元发射的光依次经过激光微位移调制单元、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和光功率监测单元后,通过激光准直扩束单元发射出。
进一步,所述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包括液晶可调滤光器、四分之一波片和偏振态调制单元,光束依次经过液晶可调滤光器、四分之一波片和偏振态调制单元,所述偏振态调制单元包括电控偏振器单元和电控四分之一波片,光束依次经过电控偏振器单元和电控四分之一波片;
所述光功率监测单元包括发射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和发射端光功率计单元,光束从发射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射出后分为两束,一束射入发射端光功率计单元,另一束射入激光准直扩束单元。
进一步,所述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包括激光缩束单元、接收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偏振态测量仪单元、红外相机单元、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和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
所述激光缩束单元接收光束后,光束经过接收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后分为三束,分别射入偏振态测量仪单元、红外相机单元和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所述激光缩束单元、接收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偏振态测量仪单元、红外相机单元和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固定在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上。
进一步,所述发射端调制装置包括强度控制单元、偏振态自动校准调制单元、偏振及四分之一波片调制单元以及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
所述强度控制单元与可见光发射单元和红外光发射单元连接,所述偏振态自动校准调制单元与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连接,所述偏振及四分之一波片调制单元与偏振态调制单元连接,所述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与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连接。
进一步,所述接收端综合检测装置包括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接收端数显控制单元、接收端信号收发单元以及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
所述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与偏振态测量仪单元、红外相机单元和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连接,所述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与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接收端数显控制单元和接收端信号收发单元连接,所述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与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连接。
进一步,所述发射端综合检测装置包括发射端模数转换单元、发射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发射端数显控制单元以及发射端信号收发单元;
所述发射端模数转换单元与强度控制单元、偏振态自动校准调制单元、偏振及四分之一波片调制单元、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光功率监测单元连接,发射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与发射端模数转换单元、发射端数显控制单元以及发射端信号收发单元连接。
进一步,所述对准传输系统的工作方法具体为:
S1、可见光发射单元发射可见光或者红外光发射单元发射红外光,与此同时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控制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进行扫描,当光束通过检测环境到达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时,通过接收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分光后,一部分光束进入红外相机单元;
S2、红外相机单元检测到光斑信息后,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控制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进行扫描,所述光斑信息通过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将光斑信息传输给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
S3、发射端信号收发单元与接收端信号收发单元进行信息收发,使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获得同一时间的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位置信息、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位置信息以及红外相机单元检测到的光斑信息,通过对比,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得出光斑信息符合预设的粗对准条件时对应的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位置信息以及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位置信息,从而分别控制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和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实现粗对准;
S4、激光微位移调制单元通过改变电压控制晶体的折射率使光束光路发生偏转后通过检测环境到达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通过接收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分光后,一部分光束进入红外相机单元,红外相机单元检测到光斑信息后,通过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将光斑信息传输给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当光斑信息符合预设的精对准条件时,实现精对准;
S5、精对准完成后,通过接收端数显控制单元向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设置检测条件:透射率、偏振态和检测时长,在这些信息设置完成后,接收端信号收发单元与发射端信号收发单元进行信息收发,发射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控制强度控制单元使可见光发射单元或红外光发射单元光功率发生变化,之后发射端光功率计单元和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实时监测,直至达到预设透射率条件;随后通过控制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使光束达到预设的偏振态条件。
进一步,所述控制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使光束达到预设的偏振态条件具体为:偏振及四分之一波片调制单元对电控偏振器单元和电控四分之一波片进行调控,使光束达到预设的偏振态条件,当无法达到时,偏振态自动校准调制单元对液晶可调滤光器和四分之一波片进行调节,使光束达到预设的偏振态条件。
本发明所述系统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所述系统提供了一种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首先采用粗精复合调制来实现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以及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的高精度对准,其次,在对准的基础上又进行偏振态的调制,为了确保调制的精确性,也采用复合调制的方法;这种分级和分顺序调制对准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对准效率以及对准精度,同时又满足了特定的偏振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对准传输系统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扫描方式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扫描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所述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1、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2、发射端调制装置3、发射端综合检测装置5、接收端综合检测装置4;
所述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1、发射端调制装置3以及发射端综合检测装置5共同构成发射端6,其中,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1与发射端调制装置3连接,发射端调制装置3与发射端综合检测装置5连接;
所述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2以及接收端综合检测装置4共同构成接收端8,且二者连接;
所述发射端6发射的光通过检测环境7后进入接收端8,所述检测环境7即为大气环境。
所述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1包括可见光发射单元101、红外光发射单元102、激光微位移调制单元103、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112、光功率监测单元114、激光准直扩束单元109和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111;
所述可见光发射单元101、红外光发射单元102、激光微位移调制单元103、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112、光功率监测单元114和激光准直扩束单元109固定在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111上;
所述可见光发射单元101或红外光发射单元102发射的光依次经过激光微位移调制单元103、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112和光功率监测单元114后,通过激光准直扩束单元109发射出。
所述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112包括液晶可调滤光器104、四分之一波片105和偏振态调制单元113,光束依次经过液晶可调滤光器104、四分之一波片105和偏振态调制单元113,所述偏振态调制单元113包括电控偏振器单元106和电控四分之一波片107,光束依次经过电控偏振器单元106和电控四分之一波片107;
所述光功率监测单元114包括发射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108和发射端光功率计单元110,光束从发射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108射出后分为两束,一束射入发射端光功率计单元110,另一束射入激光准直扩束单元109。
所述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2包括激光缩束单元201、接收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202、偏振态测量仪单元203、红外相机单元204、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205和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206;
所述激光缩束单元201接收光束后,光束经过接收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202后分为三束,分别射入偏振态测量仪单元203、红外相机单元204和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205,所述激光缩束单元201、接收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202、偏振态测量仪单元203、红外相机单元204和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205固定在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206上。
所述发射端调制装置3包括强度控制单元301、偏振态自动校准调制单元302、偏振及四分之一波片调制单元303以及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304;
所述强度控制单元301与可见光发射单元101和红外光发射单元102连接,所述偏振态自动校准调制单元302与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112连接,所述偏振及四分之一波片调制单元303与偏振态调制单元113连接,所述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304与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111连接。
所述接收端综合检测装置4包括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401、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接收端数显控制单元403、接收端信号收发单元404以及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405;
所述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401与偏振态测量仪单元203、红外相机单元204和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205连接,所述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与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401、接收端数显控制单元403和接收端信号收发单元404连接,所述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405与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206连接。
所述发射端综合检测装置5包括发射端模数转换单元501、发射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502、发射端数显控制单元503以及发射端信号收发单元504;
所述发射端模数转换单元501与强度控制单元301、偏振态自动校准调制单元302、偏振及四分之一波片调制单元303、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304、光功率监测单元114连接,发射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502与发射端模数转换单元501、发射端数显控制单元503以及发射端信号收发单元504连接。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限定,在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1中,所述可见光发射单元101负责出射可见光波长激光,其光强大小由强度控制单元301调控;
所述红外光发射单元102负责出射红外光波长激光,其光强大小由强度控制单元301调控;
所述激光微位移调制单元103负责在系统完成粗对准后进入工作,通过改变电压控制晶体的折射率使光路发生微小角度的偏转产生激光束的微小位移;
所述液晶可调滤光器104和四分之一波片105用于辅助偏振态调制单元113进行偏振态的调制,在某些场景下可能会出现偏振态受到剧烈影响,致使偏振态不稳,从而严重影响测试结果;激光器在出射时一般有一个固定的线偏振态,但是这个偏振态在长期使用后可能出现偏移,致使激光束偏振调制时偏振态不稳;
所述偏振态调制单元113中的电控偏振器单元106和电控四分之一波片107被偏振及四分之一波片调制单元303控制,从而完成多种偏振态的调制,偏振态稳定性较差时偏振态自动校准调制单元302介入;
所述光功率监测单元114中,通过发射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108将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通过透射进入激光准直扩束单元109,另一束激光通过反射进入发射端光功率计单元110,并将光功率大小反应给发射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502;
所述激光准直扩束单元109将单束激光束准直扩束后从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1出射进入到检测环境7,在短距离,且检测环境较狭窄时,由于激光束强度较高、光斑较小,偏振光束通过检测环境,检测的数据意义不大,故而需要准直扩束;当检测距离较远,检测环境为大气环境时,激光束在接收端处光斑较大,不需要使用准直扩束。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限定,在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2中,激光缩束单元201接收穿过检测环境7的激光束,并将其缩束传输到接收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202中,激光缩束单元201与激光准直扩束单元109配套使用,它们的使用条件相同;
接收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202将激光束分为三束激光束,第一束通过投射传入偏振态测量仪单元203,第二束通过反射进入红外相机单元204,第三束通过反射进入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205;
红外相机单元204主要负责反馈系统对准过程中的光斑信息,并通过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向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反馈,使激光完成粗对准和精对准;
偏振态测量仪单元203、红外相机单元204、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205将获取信息发送到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401,同时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206的位置信息也通过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405发送到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401;
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205与发射端光功率单元110的作用都是向高性能工作站反映光强强弱,通过两端信号强弱对比达到实时调制光强强弱的目的。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限定,在发射端调制装置3中,强度控制单元301主要负责控制激光器光强的强度,当激光器从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1发射激光进入检测环境7后传入接收端8,在接收端8的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2中,且在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2与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1对准后,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205将信号通过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401发送到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获得光功率大小并通过接收端信号收发单元404发送光强强度高低信号,发射端信号收发单元504接收到来自接收端信号收发单元404的信号并将其发送给发射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502,发射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502通过获取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1中发射端光功率计单元110信号后通过信号对比,然后通过强度控制单元301对可见光发射单元101和红外光发射单元102激光光源强弱调节;
偏振态自动校准调制单元302主要负责在偏振态的调制出现较大问题,即在偏振及四分之一波片调制单元303控制偏振态调制单元113始终无法调制到需要的偏振态时介入,通过调整光束依次经过液晶可调滤光器104和四分之一波片105对激光束偏振态进行调整;
偏振及四分之一波片调制单元303通过控制电控偏振器单元106和电控四分之一波片107对偏振态调节;
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304负责在激光对准的过程中调整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1。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限定,在接收端综合检测装置4中,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401将获取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发送给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
通过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进行调控,控制接收端信号收发单元404信号收发,控制接收端数显控制单元403对检测结果数显,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通过获取到的数字信息判断目标光斑位置和三维可调单元位置,通过差值计算控制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405电压,控制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2的位置变化。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限定,在发射端综合检测装置5中,进入到发射端模数转换单元501的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发送到发射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502,
通过发射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502进行调控、控制发射端信号收发单元504信号收发,以及控制发射端数显控制单元503对检测结果数显,
发射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502通过获取到的数字信息判断目标光斑位置和三维可调单元位置,通过差值计算控制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304电压,控制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1的位置变化。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6的进一步限定,提供所述对准传输系统的工作方法,具体为:
S1、可见光发射单元101发射可见光或者红外光发射单元102发射红外光,与此同时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304控制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111进行扫描,当光束通过检测环境7到达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2时,通过接收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202分光后,一部分光束进入红外相机单元204;
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扫描方式,即从内心到外心的螺旋式扫描;
S2、红外相机单元204检测到光斑信息后,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405控制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206进行扫描,所述光斑信息通过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401传输给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
S3、发射端信号收发单元504与接收端信号收发单元404进行信息收发,使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获得同一时间的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111位置信息、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206位置信息以及红外相机单元204检测到的光斑信息,通过对比,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得出光斑信息符合预设的粗对准条件时对应的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111位置信息以及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206位置信息,从而分别控制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111和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206实现粗对准;
S4、激光微位移调制单元103通过改变电压控制晶体的折射率使光束光路发生偏转后通过检测环境7到达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2,通过接收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202分光后,一部分光束进入红外相机单元204,红外相机单元204检测到光斑信息后,通过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401将光斑信息传输给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当光斑信息符合预设的精对准条件时,实现精对准;
S5、精对准完成后,通过接收端数显控制单元403向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设置检测条件:透射率、偏振态和检测时长,在这些信息设置完成后,接收端信号收发单元404与发射端信号收发单元504进行信息收发,发射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502控制强度控制单元301使可见光发射单元101或红外光发射单元102光功率发生变化,之后发射端光功率计单元110和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205实时监测,直至达到预设透射率条件;随后通过控制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112使光束达到预设的偏振态条件。
所述控制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112使光束达到预设的偏振态条件具体为:偏振及四分之一波片调制单元303对电控偏振器单元106和电控四分之一波片107进行调控,使光束达到预设的偏振态条件,当无法达到时,偏振态自动校准调制单元302对液晶可调滤光器104和四分之一波片105进行调节,使光束达到预设的偏振态条件。
Claims (9)
1.一种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1)、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2)、发射端调制装置(3)、发射端综合检测装置(5)、接收端综合检测装置(4);
所述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1)、发射端调制装置(3)以及发射端综合检测装置(5)共同构成发射端(6),其中,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1)与发射端调制装置(3)连接,发射端调制装置(3)与发射端综合检测装置(5)连接;
所述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2)以及接收端综合检测装置(4)共同构成接收端(8),且二者连接;
所述发射端(6)发射的光通过检测环境(7)后进入接收端(8),所述检测环境(7)即为大气环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见光和红外光源发射装置(1)包括可见光发射单元(101)、红外光发射单元(102)、激光微位移调制单元(103)、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112)、光功率监测单元(114)、激光准直扩束单元(109)和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111);
所述可见光发射单元(101)、红外光发射单元(102)、激光微位移调制单元(103)、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112)、光功率监测单元(114)和激光准直扩束单元(109)固定在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111)上;
所述可见光发射单元(101)或红外光发射单元(102)发射的光依次经过激光微位移调制单元(103)、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112)和光功率监测单元(114)后,通过激光准直扩束单元(109)发射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112)包括液晶可调滤光器(104)、四分之一波片(105)和偏振态调制单元(113),光束依次经过液晶可调滤光器(104)、四分之一波片(105)和偏振态调制单元(113),所述偏振态调制单元(113)包括电控偏振器单元(106)和电控四分之一波片(107),光束依次经过电控偏振器单元(106)和电控四分之一波片(107);
所述光功率监测单元(114)包括发射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108)和发射端光功率计单元(110),光束从发射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108)射出后分为两束,一束射入发射端光功率计单元(110),另一束射入激光准直扩束单元(10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2)包括激光缩束单元(201)、接收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202)、偏振态测量仪单元(203)、红外相机单元(204)、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205)和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206);
所述激光缩束单元(201)接收光束后,光束经过接收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202)后分为三束,分别射入偏振态测量仪单元(203)、红外相机单元(204)和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205),所述激光缩束单元(201)、接收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202)、偏振态测量仪单元(203)、红外相机单元(204)和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205)固定在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206)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调制装置(3)包括强度控制单元(301)、偏振态自动校准调制单元(302)、偏振及四分之一波片调制单元(303)以及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304);
所述强度控制单元(301)与可见光发射单元(101)和红外光发射单元(102)连接,所述偏振态自动校准调制单元(302)与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112)连接,所述偏振及四分之一波片调制单元(303)与偏振态调制单元(113)连接,所述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304)与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11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综合检测装置(4)包括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401)、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接收端数显控制单元(403)、接收端信号收发单元(404)以及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405);
所述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401)与偏振态测量仪单元(203)、红外相机单元(204)和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205)连接,所述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与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401)、接收端数显控制单元(403)和接收端信号收发单元(404)连接,所述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405)与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206)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综合检测装置(5)包括发射端模数转换单元(501)、发射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502)、发射端数显控制单元(503)以及发射端信号收发单元(504);
所述发射端模数转换单元(501)与强度控制单元(301)、偏振态自动校准调制单元(302)、偏振及四分之一波片调制单元(303)、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304)、光功率监测单元(114)连接,发射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502)与发射端模数转换单元(501)、发射端数显控制单元(503)以及发射端信号收发单元(504)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准传输系统的工作方法具体为:
S1、可见光发射单元(101)发射可见光或者红外光发射单元(102)发射红外光,与此同时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304)控制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111)进行扫描,当光束通过检测环境(7)到达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2)时,通过接收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202)分光后,一部分光束进入红外相机单元(204);
S2、红外相机单元(204)检测到光斑信息后,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调制单元(405)控制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206)进行扫描,所述光斑信息通过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401)将光斑信息传输给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
S3、发射端信号收发单元(504)与接收端信号收发单元(404)进行信息收发,使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获得同一时间的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111)位置信息、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206)位置信息以及红外相机单元(204)检测到的光斑信息,通过对比,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得出光斑信息符合预设的粗对准条件时对应的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111)位置信息以及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206)位置信息,从而分别控制发射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111)和接收端三维可调平台单元(206)实现粗对准;
S4、激光微位移调制单元(103)通过改变电压控制晶体的折射率使光束光路发生偏转后通过检测环境(7)到达可见光和红外光源接收装置(2),通过接收端保偏分光棱镜单元(202)分光后,一部分光束进入红外相机单元(204),红外相机单元(204)检测到光斑信息后,通过接收端模数转换单元(401)将光斑信息传输给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当光斑信息符合预设的精对准条件时,实现精对准;
S5、精对准完成后,通过接收端数显控制单元(403)向接收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402)设置检测条件:透射率、偏振态和检测时长,在这些信息设置完成后,接收端信号收发单元(404)与发射端信号收发单元(504)进行信息收发,发射端高性能工作站单元(502)控制强度控制单元(301)使可见光发射单元(101)或红外光发射单元(102)光功率发生变化,之后发射端光功率计单元(110)和接收端光功率计单元(205)实时监测,直至达到预设透射率条件;随后通过控制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112)使光束达到预设的偏振态条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偏振态自动校准单元(112)使光束达到预设的偏振态条件具体为:偏振及四分之一波片调制单元(303)对电控偏振器单元(106)和电控四分之一波片(107)进行调控,使光束达到预设的偏振态条件,当无法达到时,偏振态自动校准调制单元(302)对液晶可调滤光器(104)和四分之一波片(105)进行调节,使光束达到预设的偏振态条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337903.2A CN117930529B (zh) | 2024-03-25 | 2024-03-25 | 一种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337903.2A CN117930529B (zh) | 2024-03-25 | 2024-03-25 | 一种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930529A true CN117930529A (zh) | 2024-04-26 |
CN117930529B CN117930529B (zh) | 2024-06-11 |
Family
ID=90763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337903.2A Active CN117930529B (zh) | 2024-03-25 | 2024-03-25 | 一种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930529B (zh)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99101A (zh) * | 2008-06-17 | 2008-11-05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无线光通信调制方法及调制信号收发装置 |
CN104283617A (zh) * | 2014-09-17 | 2015-01-14 | 长春理工大学 | 基于液晶可变相位延迟器的偏振激光光束产生方法 |
CN104779997A (zh) * | 2014-01-09 | 2015-07-15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基于Stokes参量识别的偏振调制空间激光通信方法 |
CN205228642U (zh) * | 2015-12-18 | 2016-05-11 | 长春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联合变换相关器的双波段偏振探测系统 |
CN109217930A (zh) * | 2018-10-23 | 2019-01-15 |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 | 一种便携式激光通信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JP2019103017A (ja) * | 2017-12-05 | 2019-06-24 |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 レーザ装置及び光通信装置 |
CN110233664A (zh) * | 2019-04-25 | 2019-09-13 | 西安理工大学 | 一种无线光通信的跟瞄控制系统及跟瞄控制方法 |
CN113196692A (zh) * | 2018-12-29 | 2021-07-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光发送装置及方法 |
US20210318500A1 (en) * | 2018-07-12 | 2021-10-14 | Nederlandse Organisatie Voor Toegepast-Natuur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 Tno | Laser device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use of these |
US11159235B1 (en) * | 2020-05-28 | 2021-10-26 | CACI, Inc.—Federal | Optical communication terminal for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
CN115987391A (zh) * | 2021-10-15 | 2023-04-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自由空间光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
-
2024
- 2024-03-25 CN CN202410337903.2A patent/CN1179305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99101A (zh) * | 2008-06-17 | 2008-11-05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无线光通信调制方法及调制信号收发装置 |
CN104779997A (zh) * | 2014-01-09 | 2015-07-15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基于Stokes参量识别的偏振调制空间激光通信方法 |
CN104283617A (zh) * | 2014-09-17 | 2015-01-14 | 长春理工大学 | 基于液晶可变相位延迟器的偏振激光光束产生方法 |
CN205228642U (zh) * | 2015-12-18 | 2016-05-11 | 长春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联合变换相关器的双波段偏振探测系统 |
JP2019103017A (ja) * | 2017-12-05 | 2019-06-24 |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 レーザ装置及び光通信装置 |
US20210318500A1 (en) * | 2018-07-12 | 2021-10-14 | Nederlandse Organisatie Voor Toegepast-Natuur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 Tno | Laser device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use of these |
CN109217930A (zh) * | 2018-10-23 | 2019-01-15 |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 | 一种便携式激光通信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CN113196692A (zh) * | 2018-12-29 | 2021-07-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光发送装置及方法 |
CN110233664A (zh) * | 2019-04-25 | 2019-09-13 | 西安理工大学 | 一种无线光通信的跟瞄控制系统及跟瞄控制方法 |
US11159235B1 (en) * | 2020-05-28 | 2021-10-26 | CACI, Inc.—Federal | Optical communication terminal for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
CN115987391A (zh) * | 2021-10-15 | 2023-04-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自由空间光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930529B (zh) | 2024-06-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014196B (zh) | 用于实现绝对距离测量的测距系统 | |
CN108333692B (zh) | 一种空间光至光纤耦合系统 | |
CN109332879A (zh) | 基于迈克尔逊干涉在线振镜定位精度校正加工系统和方法 | |
CN103605124A (zh) | 一种直接探测多普勒激光雷达的快速校准系统和方法 | |
CN113630183B (zh) | 多光路光轴自动同轴的激光通信地面终端及同轴控制方法 | |
CN113376857B (zh) | 一种高精度的光学光路调试装置及其调试方法 | |
CN117930529B (zh) | 一种粗精复合调制偏振激光光束对准传输系统 | |
GB2138164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igning the cores of optical fibres | |
CN204422749U (zh) | 基于光纤基线的激光测距仪校正系统 | |
CN116482662B (zh) | 一种光学测距仪自校准系统及其自校准方法 | |
CN115616593B (zh) | 一种激光雷达、校准方法和提高激光雷达测量精度的方法 | |
CN214278411U (zh) | 一种光纤化的激光测距系统 | |
EP1134607A2 (en) | Alig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onents | |
CN110146257B (zh) | 一种快速测量空间激光载荷光轴变化的装置及方法 | |
CN209639931U (zh) | 一种立方棱镜的标定系统 | |
CN221406028U (zh) | 激光三维扫描测量设备的光纤光路系统 | |
JP2001292105A (ja) | 光空間伝送装置 | |
CN115225147B (zh) | 一种高分辨率大测量范围的光延迟测量系统及方法 | |
CN110208776A (zh) | 窄带滤波器的光谱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 |
CN204989470U (zh) | 一种测距系统 | |
CN217687505U (zh) | 一种激光光束的稳定分光装置及激光功率计标定的装置 | |
CN109632262B (zh) | 一种立方棱镜的标定系统 | |
US4979828A (en) | Phase conjugate interferometer for measuring thin film properties | |
CN117405041A (zh) | 激光三维扫描测量设备 | |
CN118566937A (zh) | 一种基于法珀干涉的测距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