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88996A - 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及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及飞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88996A
CN117888996A CN202410247157.8A CN202410247157A CN117888996A CN 117888996 A CN117888996 A CN 117888996A CN 202410247157 A CN202410247157 A CN 202410247157A CN 117888996 A CN117888996 A CN 1178889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gas
detonation
combustion chamber
pressure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4715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俊杰
郭青林
彭畅新
李维
曹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Aviation Powerplant Research Institute AECC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Aviation Powerplant Research Institute AEC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Aviation Powerplant Research Institute AECC filed Critical Hunan Aviation Powerplant Research Institute AECC
Priority to CN20241024715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8899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88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889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及飞行器,包括进气道、压气机、燃气涡轮、附件装置以及动力输出轴,附件装置经动力输出轴提取功率,发动机还包括:压力交换器,用于对进入的高压气体和低压气体进行压力交换;爆震燃烧室,用于将进入的空气与燃油雾化掺混并点火燃烧,并在激波叠加作用下于爆震燃烧室内形成爆震波;气体分流装置,用于将压气机输出的气流分别引入压力交换器内以及爆震燃烧室内,并用于将爆震燃烧室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部分引入压力交换器内,还用于将爆震燃烧室出口端的气流整合后引入燃气涡轮。通过气体分流装置与压力交换器的配合有效解决了脉冲爆震发动机轴承封严、涡轮叶片冷却困难等技术难题。

Description

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及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的飞行器。
背景技术
常规涡轮发动机结构如图1所示,由进气道、压气机、等压燃烧室、燃气涡轮、燃气、排气装置、附件装置以及动力输出轴等组成。
常规涡轮发动机工作原理是,外界空气从进气道流入发动机内,经压气机做功压缩,气体压力、温度升高,出口气流分多股流出,一股流入涡轮处用于引气封严和叶片冷却,一股流入等压燃烧室内,与喷出的燃油进行掺混,点火燃烧,形成的高温高压燃气冲击燃气涡轮和动力涡轮,将热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燃气涡轮产生的功率带动压气机,动力涡轮产生的功率则是带动附件装置(包括燃油泵、滑油泵、发电机等)和直升机旋翼,随后高温高压燃气通过排气装置排入外界大气中。
发动机压气机和涡轮转子限位与旋转需依靠轴承,轴承需要润滑且具有温度限制,经点火燃烧形成的燃气温度过高,为防止轴承失效,需阻止高温燃气流入轴承腔内,因此需要轴承腔内的气体压力高于发动机流道内的燃气压力。对于常规涡轮发动机,压气机出口的气流压力为整个发动机内的压力最高点,且温度处于轴承限制范围内,因此从压气机出口引入部分气体作为封严气,可阻止高温燃气进入轴承腔内,起到保护轴承的作用。此外,为防止涡轮叶片烧蚀,需引入压气机出口气流,在叶片表面形成冷却气膜,以隔离高温燃气。
在发动机入口参数相同的条件下,相比基于定压燃烧的常规涡轮发动机,基于等容燃烧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具有循环热效率高、耗油率低、单位推力高等优势。其中,由于爆震燃烧的自增压特性,混合气在经过爆震室后压力升高,在热力循环参数相同时,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可减少压气机级数,提高发动机的推重比;
但随之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制约着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的实际应用,如需进行流道引气封严,防止轴承因高温失效、涡轮叶片需冷却,防止叶片烧毁等。在常规涡轮发动机中,由于混合气经燃烧室、涡轮后压力逐步下降,故压气机出口为发动机压力最高点,如图2所示,此时从压气机出口引出的高压空气可满足流道引气封严与涡轮叶片冷却所需的压力。而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则不同,鉴于其自增压特性,燃烧波前后压比可达15~55倍,此时爆震室出口燃气压力远高于压气机出口空气压力,从压气机出口引气无法满足封严和冷却所需压力;
在燃气涡轮发动机中,用作冷却与封严的气体流量占压气机进口总流量的3~20%左右。在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中,需要一股相对低温高压的引气进行冷却与封严,而常规的气体增压手段,如叶片式压气机等,无法实现小流量、大压比的气体增压;
(1)现有基于等压燃烧的常规发动机,其压气机、涡轮效率以及燃烧室燃烧效率基本已达极限,同时鉴于等压燃烧时的循环热效率上限限制,发动机性能无法再大幅度提升。而基于等容燃烧的脉冲爆震发动机,从理论上分析其比等压循环具有更高的循环热效率,在解决轴承封严、叶片冷却等难题后,具备极大的实际应用前景。
(2)常规发动机从压气机出口引气用于轴承腔封严和涡轮叶片冷却,但鉴于脉冲爆震发动机中爆震燃烧的自增压特性,爆震燃烧室出口燃气压力高于压气机出口空气压力,故该方法已不再适用。
(3)采用常规机械装置(轴流、离心压气机等)给压气机出口气流增压时,效率不高且增压比难以达到需求,若采用多级压气机则会大幅增加发动机重量,此外,需动力涡轮提供部分功率用于带动机械装置,以达到增压效果,这将降低发动机的功重比。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及飞行器,以解决常规涡轮发动机性能提升困难、使用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无法满足封严和冷却需求而难以进行实际应用推广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包括进气道、压气机、燃气涡轮、附件装置以及动力输出轴,所述附件装置经所述动力输出轴提取功率,所述涡轮发动机还包括:
压力交换器,用于对进入的高压气体和低压气体进行压力交换;
爆震燃烧室,用于将进入的空气与燃油雾化掺混并点火燃烧,并在激波叠加作用下于所述爆震燃烧室内形成爆震波,且所述爆震燃烧室产生的压力脉动与所述压力交换器的出口端的压力脉动同步变化;
气体分流装置,用于将所述压气机输出的气流分别引入所述压力交换器内以及所述爆震燃烧室内,并用于将爆震燃烧室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部分引入压力交换器内,还用于将爆震燃烧室出口端的气流整合后引入所述燃气涡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力交换器包括毂筒以及布设于所述毂筒端部外的静子件,所述毂筒上周向均匀布设的设置有气流通道,所述静子件上设置有端板,所述端板具有端口,用于分别连通所述气流通道和所述气体分流装置,所述压力交换器用于在旋转状态下使所述气流通道周期性的与所述端口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力交换器与驱动机构连接,或者,所述压力交换器通过传动机构与所述附件装置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毂筒的输入轴以及设置于所述输入轴和所述附件装置之间的传动齿轮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体分流装置包括第一分气结构和第二分气结构,所述压力交换器的入口端布设有作为低压空气入口的端板以及作为高压燃气入口的端板,所述压力交换器的出口端布设有作为高压空气出口的端板以及作为低压燃气出口的端板,所述第一分气结构分别连通所述压气机的出口端、所述爆震燃烧室的入口端以及所述低压空气入口;所述第二分气结构分别连通所述爆震燃烧室的预设位置和所述高压燃气入口;所述气体分流装置还用于连通所述高压空气出口和所述燃气涡轮的轴承腔;所述气体分流装置还用于连通所述低压燃气出口和所述燃气涡轮的入口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爆震燃烧室上的预设位置与爆震波的形成位置匹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爆震燃烧室的入口端设置有单向阀。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动机为涡轴发动机,包括动力涡轮以及排气装置,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动力涡轮连接,所述排气装置用于排出燃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多个所述压力交换器沿所述爆震燃烧室的周向均匀布设。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飞行器,其包括上述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外界空气由进气道进入,经压气机做功压缩使气流温度、压力升高,通过设置气体分流装置,将压气机出口端的低压空气分别引入爆震燃烧室和压力交换器内,部分低压空气流入爆震燃烧室内后,与燃烧室喷出的燃油进行雾化掺混,待可燃混合物填充完毕后点火燃烧,在激波不断叠加下于爆震室的预设位置形成爆震波,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部分引入压力交换器内进行压力与热交换,其余高温高压燃气流向燃气涡轮;压力交换器内进行压力与热交换后,高压空气可引入轴承腔内以用于气体封严并用于涡轮叶片冷却,低压燃气与爆震室流向燃气涡轮的高温高压燃气进行掺混后,共同对燃气涡轮进行冲击,经涡轮将燃气内能转换为动能;本发动机应用爆震燃烧室其爆震燃烧具有自增压特性,进而可降低同规格下的压气机级数,大幅提升热循环效率,高效改善发动机性能;采用了气动方法对空气增压,有效避免了叶片式压气机等传统机械结构导致的复杂性、增压压比不足等问题,实现小流量、大压比的气体增压;通过气体分流装置与压力交换器的配合,将一部分脉冲爆震燃烧室出口的燃气与一部分压气机出口的空气在压力交换器内进行压力交换,使得该部分压气机出口气体压力提高,且压力交换器出口端的压力脉动与爆震燃烧室的产生的压力脉动同步,使其出口端的高压气体同步进入轴承腔用作发动机的引气与封严,有效解决了脉冲爆震发动机的轴承封严、涡轮叶片冷却困难等技术难题。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常规涡轮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常规涡轮发动机内的气流压力变化图;
图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涡轮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涡轮发动机的气流压力变化图;
图5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波转子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波转子的三维结构展开图一;
图7是图5所示波转子的三维结构展开图二;
图8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波转子工作原理二维展示图。
图例说明:
1、附件装置2、进气道3、压气机4、爆震燃烧室5、压力交换器51、低压空气入口52、高压燃气入口53、高压空气出口54、低压燃气出口55、毂筒56、静子件57、端板58、气流通道61、第一分气结构62、第二分气结构7、燃气涡轮8、动力涡轮9、排气装置10、动力输出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下述所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图1是常规涡轮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常规涡轮发动机内的气流压力变化图;图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涡轮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涡轮发动机的气流压力变化图;图5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波转子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波转子的三维结构展开图一;图7是图5所示波转子的三维结构展开图二;图8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波转子工作原理二维展示图。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包括进气道2、压气机3、燃气涡轮7、附件装置1以及动力输出轴10,附件装置1经动力输出轴10提取功率,本涡轮发动机还包括:
压力交换器5,用于对进入的高压气体和低压气体进行压力交换;
爆震燃烧室4,用于将进入的空气与燃油雾化掺混并点火燃烧,并在激波叠加作用下于爆震燃烧室4内形成爆震波,且爆震燃烧室4产生的压力脉动与压力交换器的出口端的压力脉动同步变化;
气体分流装置,用于将压气机3输出的气流分别引入压力交换器5内以及爆震燃烧室4内,并用于将爆震燃烧室4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部分引入压力交换器5内,还用于将爆震燃烧室4出口端的气流整合后引入燃气涡轮7。
其中,压气机3可以是离心压气机3或轴流式压气机3或组合式压气机3等;本实施例的压力交换器5为波转子结构,可以是通流、回流、外燃或内燃波转子等结构形式,其是一种在一部件内,使高压气体与低压气体瞬间接触产生激波增加低压气体压力的部件,可在小流量下工作,且增压压比高;本实施例的涡轮发动机以涡轴发动机为例,其具有动力输出轴和动力涡轮,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涡喷、涡扇、涡桨发动机等,需要说明的是,涡喷、涡扇发动机不需要动力输出轴和动力涡轮;另一方面,在确保成功起爆的前提下,爆震燃烧室4的构型不做限制,可以是有利于缩短发动机轴向长度的回流型、也可以是结构简单且便于加工的直管型等,同时爆震室内障碍物类型也不受约束,可以是孔板、凹槽,也可以是Shchelkin螺旋等。
本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外界空气由进气道2进入,经压气机3做功压缩使气流温度、压力升高,通过设置气体分流装置,将压气机3出口端的低压空气分别引入爆震燃烧室4和压力交换器5内,部分低压空气流入爆震燃烧室4内后,与燃烧室喷出的燃油进行雾化掺混,待可燃混合物填充完毕后点火燃烧,在激波不断叠加下于爆震室的预设位置形成爆震波,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部分引入压力交换器5内进行压力与热交换,其余高温高压燃气流向燃气涡轮7;压力交换器5内进行压力与热交换后,高压空气可引入轴承腔内以用于气体封严并用于涡轮叶片冷却,低压燃气与爆震室流向燃气涡轮7的高温高压燃气进行掺混后,共同对燃气涡轮7进行冲击,经涡轮将燃气内能转换为动能;本发动机应用爆震燃烧室4其爆震燃烧具有自增压特性,进而可降低同规格下的压气机3级数,大幅提升热循环效率,高效改善发动机性能;采用了气动方法对空气增压,有效避免了叶片式压气机3等传统机械结构导致的复杂性、增压压比不足等问题,实现小流量、大压比的气体增压;通过气体分流装置与压力交换器5的配合,将一部分脉冲爆震燃烧室4出口的燃气与一部分压气机3出口的空气在压力交换器5内进行压力交换,使得该部分压气机3出口气体压力提高,且压力交换器5出口端的压力脉动与爆震燃烧室的产生的压力脉动同步,使其出口端的高压气体同步进入轴承腔用作发动机的引气与封严,有效解决了脉冲爆震发动机的轴承封严、涡轮叶片冷却困难等技术难题。
需要说明的是,可通过匹配设计波转子的结构等方式即可使工作状态下波转子的出口端的压力脉动与爆震燃烧室产生的压力脉动同步;
本实施例中,发动机为涡轴发动机,其还包括动力涡轮8以及排气装置9,动力输出轴10与动力涡轮8连接,排气装置9用于排出燃气;可以理解的是,本发动机采用双转子结构,由燃气涡轮7-压气机3组成燃气发生器转子,动力涡轮8、功率输出轴、附件装置1组成另一转子结构;燃气涡轮7产生的功率用于驱动压气机3,动力涡轮8产生的功率则通过动力输出轴10驱动附件装置1,附件装置1可以包括减速器、发电机等,随后燃气经过排气装置9排入外界大气中;
本实施例中,波转子包括毂筒55以及布设于毂筒55端部外的静子件56,毂筒55上周向均匀布设的设置有气流通道58,静子件56上设置有端板57,端板57具有端口,用于分别连通气流通道58和气体分流装置,压力交换器5用于在旋转状态下使气流通道58周期性的与端口连通,从而控制流体的进出,流体在波转子通道内产生压缩波和膨胀波,从而实现流体能量交换;
可以理解的是,将一部分脉冲爆震燃烧室4出口的燃气与一部分压气机3出口的空气在波转子内进行压力交换,使得该部分压气机3出口气体压力提高,用作发动机的引气与封严;压力交换后的燃气则降低压力与爆震室出口燃气进行掺混,驱动低压涡轮或直接排出。波转子流道内的气体压力如图4所示,经波转子增压后空气的压力高于爆震室出口燃气压力,有效解决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引气封严与叶片冷却等难题,促进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的进一步工程实际应用;
具体的,气体分流装置包括第一分气结构61和第二分气结构62,压力交换器5的入口端布设有作为低压空气入口51的端板57以及作为高压燃气入口52的端板57,压力交换器5的出口端布设有作为高压空气出口53的端板57以及作为低压燃气出口54的端板57,第一分气结构61分别连通压气机3的出口端、爆震燃烧室4的入口端以及低压空气入口51;第二分气结构62分别连通爆震燃烧室4的预设位置和高压燃气入口52;气体分流装置还用于连通高压空气出口53和燃气涡轮7的轴承腔;气体分流装置还用于连通低压燃气出口54和燃气涡轮7的入口端;
其中,爆震燃烧室4上的预设位置与爆震波的形成位置匹配;压气机3出口端的部分气体经低压空气入口51流入波转子内,一部分气体流入爆震燃烧室4,气体分流装置在爆震波形成位置附近设有引气口,将部分高温高压燃气由高压燃气入口52引入波转子内,在波转子内进行压力与热交换后,形成的高压空气压力高于爆震燃烧室4出口压力,引入轴承腔内用于封严和用于涡轮叶片的冷却,其余高温高压燃气流向涡轮,低压燃气与爆震室流出的高温高压燃气进行掺混,共同对燃气涡轮7和动力涡轮8进行冲击;
本实施例的压力交换器5的具体工作原理:参考图5,将波转子沿毂筒55中径的圆周切开(图5所示虚线),剖面线如图5所示,沿剖面线逐步展开,并将三维波转子旋转工作过程简化为二维通道在平面上的匀速平移过程,最终展成二维图,参考图8;并得到某一时刻下波转子通道内波系图,可以理解的是,毂筒55内的三维通道即为二维图中的长方形构造,二维图图8中最上方的通道与最下方的通道在三维图中是相接的(即图8中两条二维通道剖面线处于同一截面上),毂筒55的旋转对应通道的上下运动,两侧静子件56与端板57固定不动。随着气流通道58的运动,气流通道58两端相应通过不同的端口,基于此,气流通道58两端按照一定规律开启与闭合。参考图8所示的波转子的单个工作循环空间-时间关系,图8所示激波、膨胀波轨迹即为该时刻波转子各通道内激波与膨胀波所处位置的连线(在通道内激波与膨胀波均为正波,即波面垂直于侧壁面)。波转子工作过程从底部开始,此时通道两端均处于关闭状态,通道内部存在低压低温流动。波转子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波系可分为工作循环的低压与高压部分,低压循环随低压燃气出口54对应的端口打开而开始,燃气排出管路后产生膨胀波向上游传播,随波转子转动膨胀波刚好传至低压空气入口51对应的端口,该端口压力降低,空气流入,反射产生右行膨胀波,随波转子转动,膨胀波所在通道达到静子盘封闭端,低压燃气出口54对应的端口封闭,随后激发一道左行激波(图示左行即波转子入口端),激波扫过后气体静止,此时低压空气入口51对应的端口恰好封闭,至此结束低压循环。高压循环随高压燃气入口52对应的端口打开而开始,波转子与压力更高的爆震室连通,高压燃气进入通道后,从进气高压燃气入口52对应的端口下边缘开始触发形成一道激波,对滞留于通道内的空气进行压缩,使空气压力急剧升高,激波传至右端(图示右端即波转子出口端)时,高压空气出口53对应的端口打开,其与轴承腔连接,此时波转子内形成的高压空气流入轴承腔内,隔离爆震室出口燃气,形成一道左行膨胀波,传至左端后高压燃气入口52对应的端口关闭,激发一道右行激波,激波扫过后通道内气体静止,传至右端时高压燃气入口52对应的端口关闭,至此波转子循环结束。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压力交换器5沿爆震燃烧室4的周向均匀布设,本实施例中以2个为例。
需要说明的是,压力交换器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爆震燃烧室也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在一实施例中,可以是,设置一压力交换器,通过气体分流装置将脉冲爆震燃烧室的高压燃气整合流入到压力交换器入口,再通过气体分流装置将高压空气流入轴承腔和燃气涡轮入口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力交换器5与驱动机构连接,或者,压力交换器5通过传动机构与附件装置1连接;压力交换器5可直接由电机等驱动机构驱动,也可经传动机构由附件装置1提取功率;
具体的,传动机构包括连接于毂筒55的输入轴以及设置于输入轴和附件装置1之间的传动齿轮组,压力交换器5和输入端具有预设的传动比,使波转子的工作转速与运行工况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爆震燃烧室4的入口端设置有单向阀,爆震波向两端传播,通过设置单向阀阻止爆震燃烧室4压力反传,向下游传播的爆震波则排向涡轮,爆震燃烧室4排出燃气后,产生的膨胀波向爆震燃烧室4上游传播,爆震燃烧室4头部压力逐渐下降直至压气机3出口端的气流能够顺利流入爆震燃烧室4中,爆震燃烧室4开始下一循环。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飞行器,应用有上述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
实施例一
对本优选实施例的涡轮发动机进行试验和对比,在采用脉冲爆震燃烧室替代常规等压燃烧室后,热循环效率可由27%提升至49%,爆震循环的单位燃油消耗率为等压循环的2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道(2)、压气机(3)、燃气涡轮(7)、附件装置(1)以及动力输出轴(10),所述附件装置(1)经所述动力输出轴(10)提取功率,所述涡轮发动机还包括:
压力交换器(5),用于对进入的高压气体和低压气体进行压力交换;
爆震燃烧室(4),用于将进入的空气与燃油雾化掺混并点火燃烧,并在激波叠加作用下于所述爆震燃烧室(4)内形成爆震波,且所述爆震燃烧室(4)产生的压力脉动与所述压力交换器(5)的出口端的压力脉动同步变化;
气体分流装置,用于将所述压气机(3)输出的气流分别引入所述压力交换器(5)内以及所述爆震燃烧室(4)内,并用于将爆震燃烧室(4)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部分引入压力交换器(5)内,还用于将爆震燃烧室(4)出口端的气流整合后引入所述燃气涡轮(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交换器(5)包括毂筒(55)以及布设于所述毂筒(55)端部外的静子件(56),所述毂筒(55)上周向均匀布设的设置有气流通道(58),所述静子件(56)上设置有端板(57),所述端板(57)具有端口,用于分别连通所述气流通道(58)和所述气体分流装置,所述压力交换器(5)用于在旋转状态下使所述气流通道(58)周期性的与所述端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交换器(5)与驱动机构连接,或者,所述压力交换器(5)通过传动机构与所述附件装置(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毂筒(55)的输入轴以及设置于所述输入轴和所述附件装置(1)之间的传动齿轮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分流装置包括第一分气结构(61)和第二分气结构(62),所述压力交换器(5)的入口端布设有作为低压空气入口(51)的端板(57)以及作为高压燃气入口(52)的端板(57),所述压力交换器(5)的出口端布设有作为高压空气出口(53)的端板(57)以及作为低压燃气出口(54)的端板(57),所述第一分气结构(61)分别连通所述压气机(3)的出口端、所述爆震燃烧室(4)的入口端以及所述低压空气入口(51);所述第二分气结构(62)分别连通所述爆震燃烧室(4)的预设位置和所述高压燃气入口(52);所述气体分流装置还用于连通所述高压空气出口(53)和所述燃气涡轮(7)的轴承腔;所述气体分流装置还用于连通所述低压燃气出口(54)和所述燃气涡轮(7)的入口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爆震燃烧室(4)上的预设位置与爆震波的形成位置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爆震燃烧室(4)的入口端设置有单向阀。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为涡轴发动机,包括动力涡轮(8)以及排气装置(9),所述动力输出轴(10)与所述动力涡轮(8)连接,所述排气装置(9)用于排出燃气。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压力交换器(5)沿所述爆震燃烧室(4)的周向均匀布设。
10.一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应用有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
CN202410247157.8A 2024-03-05 2024-03-05 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及飞行器 Pending CN11788899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47157.8A CN117888996A (zh) 2024-03-05 2024-03-05 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及飞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47157.8A CN117888996A (zh) 2024-03-05 2024-03-05 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及飞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88996A true CN117888996A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49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47157.8A Pending CN117888996A (zh) 2024-03-05 2024-03-05 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及飞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8899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20662B2 (en) Compound cycle engine
US6125814A (en) Rotary vane engine
CN103133138B (zh) 基于非定常燃烧具有增压功能的内燃波转子及工作方法
US20160245166A1 (en) Compound engine assembly with coaxial compressor and offset turbine section
CN111577459B (zh) 一种利用脉冲爆震燃气黏性力做功的燃气轮机发电装置
CN106438104A (zh) 一种富燃预燃涡扇发动机
CN109322760A (zh) 脉冲燃烧模式的燃气涡轮发动机及其燃料燃烧方法
CN112901344B (zh) 级间旋转爆震变循环涡轴发动机
EP1992811B1 (en) Aircraft combination engines exhaust thrust recovery
CN101825041B (zh) 气体活塞脉冲发动机
US11187143B2 (en) Engine assembly with intercooler
CN117888996A (zh) 基于压力交换器引气增压的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及飞行器
Akbari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wave rotor combustion technology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a progress review
CN101512136A (zh) 开式循环内燃机
US20200271047A1 (en) Rot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14196484U (zh) 一种级间旋转爆震变循环涡轴发动机
GB2074249A (en) Power Plant
RU2376483C1 (ru) Атомный газотурбинный двигатель с форсажем
Nalim et al. A review of rotary pressure-gain combustion systems for gas turbine applications
RU2349775C1 (ru) Атомный газотурбинный авиационный двигатель
CN219654791U (zh) 一种向心涡轮驱动的单轴混排微型涡轮风扇发动机
CN108104978B (zh) 一种压缩机、内燃机和压燃喷管组合的航空发动机
Sob et al. Modelling and Designing of a Turbofan Engine with More Enhanced Overall Engine Efficiency During Operation
CN201277093Y (zh) 等容动能发动机
PL145453B2 (en) Turbine combustion engine in particular for powering vehic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