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82620A - 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82620A
CN117882620A CN202410026838.1A CN202410026838A CN117882620A CN 117882620 A CN117882620 A CN 117882620A CN 202410026838 A CN202410026838 A CN 202410026838A CN 117882620 A CN117882620 A CN 1178826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at
aphid
insect
resistant
res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2683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万全
刘新伦
骆雨峰
白金峰
王振宇
王长有
赵继新
邓平川
李停栋
陈春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41002683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826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82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826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大田防虫网内抗虫圃为鉴定场所的小麦种质抗蚜鉴定的改良方法。该方法具体操作步骤为:根据鉴定规模设计防虫网内抗虫圃的种植方案,采用梅花点错位穴播,每行(行长1米,行距30厘米)种植2个材料;播种前后田间均是常规管理;小麦拔节后期(3月中下旬)搭建防虫网;搭建防虫网后5‑7天(小麦孕穗前期),诱发行人工接种麦蚜;大部分小麦种质开花后,先后采用目测模糊识别法,单茎蚜量比值法、被麦蚜取食为害后籽粒千粒重损失率和耐蚜值等方式评价小麦种质对麦蚜的排趋性、抗生性和耐害性等级,综合分析小麦种质的抗蚜等级及其主要抗蚜机制。本发明的方法排除了其他病害、天敌和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干扰,鉴定结果稳定、可靠,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本发明适合于小麦种质和小麦育种遗传群体批量进行抗蚜鉴定。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抗虫鉴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田间防虫网内批量进行小麦种质和小麦育种遗传群体抗蚜等级鉴定及分析抗性机制的方法。
技术背景
目前,化学杀虫剂仍然是控制麦蚜的主要方法(Luo et al.2021)。但由于化学杀虫剂的长期或不合理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还使多地的麦蚜对常见杀虫剂产生了耐药性(王超等2022)。实践证明,利用寄主植物抗性是控制作物病虫害的最为经济、有效和安全的途径,对保护麦田生态,实现小麦的可持续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Li andPeng2014;Luo et al.2021)。因此,商业化的抗蚜品种的选育是当前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抗蚜小麦品种不仅影响麦蚜的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李鸿雁等2020;Bakry&Shakal 2020),还因延缓蚜虫个体生长发育而提高捕食性天敌的控害效能(刘勇等2001;Cai et al.2009);小麦抗虫育种的收益与投入比(600:1)也显著高于杀虫剂(5:1)(Smithet al.2019)。然而,目前生产上麦蚜抗性品种较为缺乏(Zhou et al.2011;Xu etal.2015;陈建辉等2022),因此加强对小麦抗蚜种质资源的鉴定、发掘和利用小麦抗蚜基因,是缓解当前麦蚜抗源贫乏的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
经典的农作物遗传抗虫三机制是排趋性、抗生性和耐害性(Painter,1951),小麦应对麦蚜为害的3条基本防线对应了经典的抗虫三机制:排趋性是第1条防线,小麦叶片和穗部的颜色、挥发性化合物以及麦叶面积、叶面化学物质和麦株的生理特性对蚜虫在视觉、嗅觉和味觉上的趋避作用以及对天敌的吸引作用皆可归类于此;抗生性是第2条防线,蚜虫在小麦植株上定殖后,小麦能产生对蚜虫个体存活、生长、发育、繁殖、种群发展及迁飞扩散等不利影响的各种物理形态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无论是组成型抗性还是蚜虫取食诱导产生的诱导型抗性,均可归类于此;耐害性则是第3条防线,是指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农作物能承受害虫为害或从害虫为害中恢复的能力(Stout,2013;Koch et al.,2016;Ramsdenet al.,2017;Nalam et al.,2019;Batyrshina et al.,2020;胡想顺等2022)。
小麦种质资源对麦蚜抗性的直观表现是蚜量少,因此国内外学者多以小麦穗期麦蚜取食生长繁殖(蚜量)情况为基础,在大田开放式的种植条件下,用模糊识别技术结合蚜量比值或蚜情级别进行小麦种质资源麦蚜抗性鉴定(姜雅秀等2020;陈建辉等2022;Liu etal.2018;Simon et al.2021)。然而,气候和天敌显著影响着小麦蚜虫消长变化(刘生祥等2002;毕守东等2007),因此,在大田开放式条件下筛选小麦抗蚜种质,试验过程受风、雨、温度、湿度、天敌等众多因素影响,试验结果重复性差,不能展现出鉴定材料在田间的真实抗性水平(刘生祥等2002;王冰等2009,2010;范绍强等2019;刘新华等2019;侯艳红等2021)。因此,解决田间小麦成株期高效、精准鉴定抗蚜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
小麦种质抗蚜等级鉴定与评价方法,通过在田间防虫网内采取三种不同的抗性鉴定方法对小麦种质的抗蚜性进行研究,再将抗蚜鉴定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小麦种质的抗蚜性及其主要抗蚜机制。该方法可有效地避免恶劣天气的影响和天敌的干扰,显著地提高小麦种质抗蚜鉴定的准确性,适合批量小麦种质麦和小麦育种遗传群体麦蚜抗性鉴定。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包括抗虫圃内试验设计、小麦种质田间种植、室内蚜虫培养、搭建防虫网、诱发行人工接种蚜虫、小麦种质抗蚜性(包括排趋性、抗生性和耐害性)的鉴定与评价、初步明确抗蚜小麦种质的主要抗蚜机制、防虫网的拆卸及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小麦抗蚜鉴定与分析抗性机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蚜虫培养
在专用蚜虫培养温室内,用苗期高抗白粉病、高感麦蚜的小麦品种矮抗58培养蚜虫;
2.田间试验设计及小麦种质田间种植
根据参鉴材料的多少设计种植方案(图1)。试验田四周种植诱发行(高感麦蚜的对照材料)、区组间种植高感麦蚜的对照材料。试验区行宽1米,行距30厘米,采用梅花点错位穴播,每行播种2个材料,每个材料种5粒种子,每20个试验材料后播种一个高感麦蚜的对照材料。
3.搭建防虫网
小麦拔节后期(3月中下旬),在抗虫圃上搭建防虫网(图2最大规格:长50.0m,宽12.5m,高2.2m,防虫网是以高密度聚乙烯丝为材料,80目),同时对网室内的所有材料喷洒防治白粉病、条锈病和杀虫剂(用量和常规病虫害防治一样),其他常规管理。
搭建人工网室所需的材料有:木头桩(高3.0m,直径约15cm);防虫网(80目,长50m、宽12.5m、高3m);铁丝和钉子若干。
搭建人工温室的步骤:a根据种植规模,测量需要搭建防虫网的长宽,确定每个木桩的位置(四周木桩的间距约4m,棚内木桩间距约8m);b用掏铲挖出直径约25cm,深80cm的洞;c逐个栽木桩,并固定;d在木桩顶端拉铁丝,固定,并用软泡沫包裹木桩顶端,预防铁丝或钉子挂坏防虫网;e将防虫网覆盖到铁丝网上,整理好后,将防虫网的四周用土压严实。
4.在诱发行人工接种温室培养的蚜虫
搭建人工网室后5-7天(小麦孕穗前期),将温室培养的麦蚜(连带蚜虫附着的麦苗叶片)均匀抖落在诱发行的麦苗上。5天后,检查诱发行麦苗上蚜虫定殖情况,如果蚜量不足,则需依具体情况补接蚜虫。
5.小麦种质对蚜虫抗性的鉴定与评价
(1)小麦种质对蚜虫排趋性的鉴定与评价
采用目测模糊识别法,大部分小麦品种开花后,每隔5天记录一次参鉴材料的麦蚜发生发展情况,记录时2-3人一起观察记录,直到麦蚜盛发期(目测对照材料单茎蚜量达到100头左右)。调查人先在田间扫视鉴定材料总体的蚜虫发生情况,然后逐个材料进行随机模糊抽样调查,目测每份材料(整穴小麦植株)上蚜虫的发生数量,确定蚜量最高的1个单茎进行调查,判定蚜情级别并记录;调查时,重复内要求固定调查者。鉴定标准如下:
(2)小麦种质对蚜虫抗生性的鉴定与评价
采用单茎蚜量比值法,在麦蚜盛发期,调查所有参鉴材料的蚜量,每份材料调查目测蚜量最多的3个单茎上的蚜量并记录。调查时,重复内要求固定调查者。
参考Painter分级标准,选用蚜情指数(蚜量比值)法作为抗性评价指标,即以某材料的平均蚜量除以全部观测材料的平均蚜量,将抗蚜性分为7个等级。三个重复中蚜情指数(蚜量比值)最高的为该参鉴品种的抗蚜等级。蚜量比值法/蚜情指数法抗蚜等级划分(Painter 1958)如下:
(3)小麦种质被麦蚜取食为害后籽粒千粒重损失率测定及评价
小麦抽穗期选择没有被蚜虫取食的一致性较好的麦穗(每个参鉴材料选择3-5个麦穗)套上硫酸纸袋子(杂交袋),防止麦蚜继续进行穗部取食为害。收获时,参鉴材料所有麦穗(包括套袋的)一起收割,装入纱网袋,然后室内分别脱粒,然后用自动考种及千粒重仪进行小麦籽粒的精确考种。
千粒重损失率=(套袋麦穗籽粒千粒重-蚜虫取食为害麦穗籽粒千粒重)/套袋麦穗籽粒千粒重×100%。
(4)小麦种质对蚜虫耐害性的鉴定与评价
鉴于小麦产量(千粒重)损失率与灌浆期蚜量呈正比,且峰值蚜量和小麦千粒重受损敏感期在小麦灌浆期重合,所以本发明选用两者的比值——耐蚜值作为表型参数来评估耐害性,即耐蚜值=千粒重损失率/灌浆期蚜量比值,耐蚜值的生物学意义就是单位蚜情指标下某产量构成的损失率。
(5)小麦种质主要抗蚜抗性分析与评价
对以上所得小麦种质对麦蚜排趋性、抗生性、麦蚜取食为害后籽粒千粒重损失率及耐害性的鉴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初步确定各抗蚜小麦种质的主要抗蚜机制。
6.拆卸防虫网
麦蚜调查结束后,拆除防虫网,将所用材料(防虫纱网、铁丝、木头桩等)分类放入库房。在拆除网室前喷施杀虫剂,以防麦蚜继续危害棚内外试验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抗虫圃及参鉴材料种植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防虫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和图2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包括抗虫圃内试验设计、小麦种质田间种植、室内蚜虫培养、搭建防虫网、诱发行人工接种蚜虫、小麦种质抗蚜性(包括排趋性、抗生性和耐害性)的鉴定与评价、初步明确抗蚜小麦种质的主要抗蚜机制、防虫网的拆卸及处理。
其中,小麦种质对麦蚜的排趋性评价用于蚜虫自然发生期至高峰前期,采用田间麦蚜自然侵染法和模糊识别技术;其中,小麦种质对麦蚜抗生性(繁殖力)的鉴定与评价用于田间蚜虫自然发生高峰期,采用单茎蚜量比值法;其中,小麦种质对麦蚜取食耐害性的评价用于田间蚜虫自然发生高峰期和小麦收获后,用自动考种及千粒重仪对同一小麦种质的蚜虫取食和无蚜虫取食的麦穗籽粒进行精确考种,计算其千粒重的损失率;其中,小麦种质对麦蚜取食耐害性用耐蚜值来评价,耐蚜值=千粒重损失率/灌浆期蚜量比值;小麦种质抗蚜综合评价用于将田间小麦种质对麦蚜的排趋性、抗生性及耐害性的抗蚜结果综合比较,初步确定抗蚜小麦种质的主要抗蚜机制。
以下,通过实施例1至实施例6分别对本发明中防虫网能保障田间小麦蚜麦抗性鉴定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在田间防虫网内进行小麦种质对麦蚜的排趋性、抗生性和耐害性鉴定与评价,综合分析小麦种质对麦蚜的抗性、明确抗蚜小麦种质的主要抗蚜机制。
实施实例1
本实施例是评估在田间防虫网内进行小麦抗蚜鉴定的可行性。包括以下步骤:田间试验设计、小麦种质田间种植、搭建防虫网、人工接种蚜虫、麦蚜盛发期进行蚜量调查及记录、防虫网内外参鉴材料调查结果分析、不同年份防虫网内参鉴材料调查结果分析。
其具体方法如下:
参鉴材料:选用14-5690、济麦303、山农311013、陕麦159、中麦155、西农318、黔麦20号、新麦26、川麦1639、河农085、扬麦20、Aus 24925、WG00009等来自国内外不同生态区的155份小麦种质为试验材料,小偃6号为对照材料。
试验材料种植安排:将上述155个小麦种质,按随机排列顺序(第一重复顺序排列),每一品种(系)重复3次,分别种植在2个抗虫圃中试验地里(见图1)。试验区域内,行宽1米,行距30厘米,采用梅花点错位穴播,每行播种2个材料,每个材料种5粒,每20个试验材料后播种一个对照材料。抗虫圃中试验地四周种植诱发行(高感对照材料)、区组间种植高感对照材料。播种时间为每年10月15日之前,正常田间管理。
搭建防虫网:于3月中下旬(小麦拔节后期)搭建防虫网(见图2最大规格:长50.0m,宽12.5m,高2.2m,将抗虫圃中所有材料包含在防虫网中),同时对网室内的所有材料喷洒防治白粉病、条锈病的农药和杀虫剂(用量和常规病虫害防治一样),其他常规管理。
搭建防虫网所需的材料有:木头桩(高3.0m,直径约15cm);防虫网(80目,长50m、宽12.5m、高3m);铁丝若干。
搭建防虫网的步骤:a根据种植规模,测量需建防虫网的长宽,确定每个木桩的位置(四周木桩的间距约4m,棚内木桩间距约8m);b用掏铲挖出直径约25cm,深80cm的洞;c逐个栽木桩,并固定;d在木桩顶端拉铁丝,固定,并用软泡沫包裹木桩顶端,预防铁丝或钉子挂坏防虫网;e将防虫网覆盖到铁丝网上,整理好后,将四周的防虫网用土压严实。
2020年,1个抗虫圃上搭建防虫网,另一个抗虫圃为常规开放式,所有参鉴材料分别在大田防虫网内和常规开放式大田中进行麦蚜抗性鉴定。2021年,2个抗虫圃上均搭建防虫网,所有参鉴材料均在防虫网内进行麦蚜抗性鉴定。
接种麦蚜搭建人工网室后7-10天(小麦孕穗期),将温室培养的麦蚜(连带蚜虫附着的麦苗叶片)均匀的洒在诱发行的麦苗上。5天后,检查诱发行麦苗上蚜虫定殖情况,如果蚜量不足,则需要进行补充接虫。
采用单茎蚜量比值法:在麦蚜盛发期,调查所有鉴试材料的蚜量,每份材料调查目测蚜量最多的3个单茎上的蚜量并记录。田间蚜量调查数据通过Excel以及GraphPadPrism8.0.2进行统计分析。
参考Painter分级标准,选用蚜情指数(蚜量比值)法作为抗性评价指标,即以某材料的蚜量除以全部观测材料的平均蚜量,将抗蚜性分为7个等级,其中0为免疫,0.01~0.30为高抗(HR),0.31~0.6为中抗(MR),0.61~0.9为低抗(LR),0.91~1.20为低感(LS),1.21~1.5为中感(MS),大于1.5为高感(HS)。
应用本方法对157份小麦品种(系)进行麦长管蚜抗生性的进行初步评价表明,鉴定结果表明,2020年和2021年防虫网内对照品种小偃6号(30个重复)的平均蚜量分别为406.40±64.33(317.00-598.30)和138.00±33.25(95.33-132.70),2020年防虫网外30个对照品种的平均蚜量为40.68±28.65(10.67-115.30)(如下表所示)。多因素t测验分析结果表明灌浆期小麦麦长管蚜蚜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年际间及防虫网内外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q<0.001)。
2020年和2021年防虫网内参鉴小麦种质麦长管蚜抗生性鉴定结果(见下表)显示,参鉴材料的蚜量均值虽然差异比较大,但是其蚜量比值及抗蚜等级仍比较接近,以上结果说明在防虫网内进行麦长管蚜抗性鉴定的稳定性好。
2020年和2021年的蚜虫调查结果和这两年陕西杨凌地区4-5月份的天气情况说明,气温在21℃-25℃时,麦长管蚜在小麦穗部生长繁殖量增加迅猛;大雨冲刷能使蚜量骤减;本实验中防虫网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能有效减低大雨冲刷作用;小麦穗期麦长管蚜在温度合适,湿度较高的环境下,种群数量急剧增加。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中的2021年防虫网内的种植的155份小麦种质进行麦蚜排趋性鉴定及评价。
采用目测模糊识别法,在大部分小麦品种开花后,每隔5天记录一次参鉴材料的麦蚜发生发展情况,记录时2-3人一起观察记录,每个参鉴材料挑选蚜量最多的单茎进行观察记录,直到麦蚜盛发期(目测对照材料单茎蚜量达到100头左右)。调查时,重复内要求固定调查者。
小麦品种的田间蚜情级别分级标准如下表所示:
应用本方法对155份小麦种质对麦蚜排趋性进行初步评价,筛选出41份对蚜虫排趋性较强的材料,如14-5690、济麦303、山农311013、滨麦3号、兰天10号等,为开展小麦抗蚜虫育种提供了很好的亲本材料,鉴定结果见下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中的2021年防虫网内的种植的155份小麦种质进行麦蚜抗生性抗性鉴定及评价。
采用单茎蚜量比值法,在麦蚜盛发期,调查所有参鉴材料的蚜量,每份材料调查目测蚜量最多的3个单茎上的蚜量并记录。
参考Painter分级标准,选用蚜情指数(蚜量比值)法作为抗性评价指标,即以某材料的蚜量除以全部观测材料的平均蚜量,将抗蚜性分为7个等级,其中0为免疫,0.01~0.30为高抗(HR),0.31~0.6为中抗(MR),0.61~0.9为低抗(LR),0.91~1.20为低感(LS),1.21~1.5为中感(MS),大于1.5为高感(HS)。
应用本方法对155份小麦品种资源对麦蚜抗生性抗性进行初步评价,筛选出21份对高抗蚜虫的材料,如陕14-5690、济麦303、山农311013、徐麦2023等;33份对中抗蚜虫的材料,如SN2716、济麦41753、中麦155、百农418等为开展小麦抗蚜虫育种提供了很好的亲本材料,鉴定结果见下表。
/>
/>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中的2021年防虫网内的种植的155份小麦种质受麦蚜取食为害后籽粒千粒重损失率测定及评价。
小麦抽穗期选择没有蚜虫取食的一致性较好的麦穗(每个参鉴材料选择3-5个麦穗)套上硫酸纸袋子(杂交袋),防止麦蚜继续进行穗部取食为害。
收获时,参鉴材料所有麦穗(包括套袋的)一起收割,装入纱网袋,然后室内分别脱粒,然后用自动考种及千粒重仪进行小麦籽粒的精确考种。
千粒重损失率=(套袋麦穗籽粒千粒重-蚜虫取食为害麦穗籽粒千粒重)/套袋麦穗籽粒千粒重×100%。
应用本方法对155份小麦种质对麦蚜耐害性进行初步评价,筛选出19份千粒重损失率小于10.30%,对蚜虫耐害性较强的材料,如扬麦20、百农418、紫优6号、川麦1690等,为开展小麦抗蚜虫育种提供了很好的亲本材料,鉴定结果见下表。
/>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2、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田间小麦种质进行耐蚜鉴定及评价。
鉴于小麦产量(千粒重)损失率与灌浆期蚜量呈正比,且峰值蚜量和小麦千粒重受损敏感期在小麦灌浆期重合,所以本发明选用用两者的比值——耐蚜值作为表型参数来评估耐害性,即耐蚜值=千粒重损失率/灌浆期蚜量比值,耐蚜值的生物学意义就是单位蚜情指标下某产量构成的损失率。
应用本方法对155份小麦品种资源对麦蚜耐害性进行初步评价,筛选出55份耐蚜值小于0.20,对蚜虫耐害性较强的材料,如JY11045、SN2716、西农318、川麦1639等,为开展小麦抗蚜虫育种提供了很好的亲本材料,鉴定结果见下表。
/>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和实施例5的田间小麦种质的抗蚜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各抗蚜小麦种质的主要抗蚜机制。如下表所示:
优秀抗蚜种质百农418、N8311和鲁农54074对麦蚜同时具有排趋性、抗生性和耐害性三种抗虫机制;兴义4号、早穗21(EM1480)、川麦41和UC1041/GPC对麦蚜同时具有排趋性和耐害性两种抗虫机制;CMSW00WM628030YE、JY11045和Cp06-63-5-1-3-1-5F9对麦蚜具有排趋性抗虫机制;SN2716和扬麦20对麦蚜具有抗生性抗虫机制;川麦1690、光明麦1319、中育15116、Cep 80111和农林90对麦蚜具有耐害性抗虫机制。
/>
/>

Claims (9)

1.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鉴定规模设计防虫网内抗虫圃的种植方案,梅花点错位穴播,每行种植2个材料;温室内人工培养蚜虫;小麦拔节后期(3月中下旬)搭建防虫网;搭建人工网室后5-7天(小麦孕穗前期),诱发行人工接种麦蚜;大部分小麦种质开花后,先后采用目测模糊识别法,单茎蚜量比值法、被麦蚜取食为害后籽粒千粒重损失率和耐蚜值等方式评价小麦种质对麦蚜的排趋性、抗生性和耐害性等级,综合分析得出不同小麦种质的抗蚜等级及其主要抗蚜机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鉴定规模设计防虫网内抗虫圃的种植方案。梅花点错位穴播,每行(行长1m,行距30cm)种植2个材料,使所有参鉴材料分别独立,不与周围的任一材料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专用蚜虫培养温室内,用苗期高抗白粉病、高感麦蚜的小麦品种矮抗58培养蚜虫。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小麦拔节后期(3月中下旬)在抗虫圃上搭建防虫网,防虫网内包括所有参鉴材料及抗虫圃四周的诱发行(保护行)。防虫网可根据抗虫圃面积大小灵活改变,所用材料有防虫网(最大规格:长50.0m,宽12.5m,高2.2m,防虫网是以高密度聚乙烯丝为材料,80目)、木头桩(高3.0m,直径约15cm);铁丝若干、软泡沫和钉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搭建防虫网的同时对网室内的所有种植材料喷洒防治白粉病、条锈病的农药和杀虫剂(用量和常规病虫害防治一样)。
6.根据权利要求1、3、4和5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搭建防虫网后5-7天(小麦孕穗前期),将温室培养的麦蚜(连带蚜虫附着的麦苗叶片)均匀抖落在诱发行的麦苗上。5天后,检查诱发行麦苗上蚜虫定殖情况,如果蚜量不足,则需依具体情况补接蚜虫。
7.根据权利要求1和6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大部分小麦种质开花后,先后采用目测模糊识别法,单茎蚜量比值法、被麦蚜取食为害后籽粒千粒重损失率和耐蚜值等方式评价小麦种质对麦蚜的排趋性、抗生性和耐害性等级。
8.根据权利要求1和7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小麦种质被麦蚜取食为害后籽粒千粒重损失率测定及评价,小麦抽穗期选择没有被蚜虫取食的一致性较好的麦穗(每个参鉴材料选择3-5个麦穗)套上硫酸纸袋子(杂交袋),防止麦蚜继续进行穗部取食为害。收获时,参鉴材料所有麦穗(包括套袋的)一起收割,装入纱网袋,然后室内分别脱粒,然后用自动考种及千粒重仪进行小麦籽粒的精确考种。
千粒重损失率=(套袋麦穗籽粒千粒重-蚜虫取食为害麦穗籽粒千粒重)/套袋麦穗籽粒千粒重×100%。
9.根据权利要求1、7和8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以上6、7和8所得小麦种质对麦蚜排趋性、抗生性、麦蚜取食为害后籽粒千粒重损失率及耐害性的鉴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初步确定各抗蚜小麦种质的主要抗蚜机制。所述小麦种质的抗蚜性及其主要抗蚜机制为:
CN202410026838.1A 2024-01-08 2024-01-08 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 Pending CN1178826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26838.1A CN117882620A (zh) 2024-01-08 2024-01-08 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26838.1A CN117882620A (zh) 2024-01-08 2024-01-08 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82620A true CN117882620A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48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26838.1A Pending CN117882620A (zh) 2024-01-08 2024-01-08 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8262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ill et al. Henbit (Lamium amplexicaule), common chickweed (Stellaria media), shepherd's-purse (Capsella bursa-pastoris), and field pennycress (Thlaspi arvense): fecundity, seed dispersal, dormancy, and emergence
CN109122128A (zh) 一种玉米自交系耐热性鉴定方法
Wiangsamut et al. Growth dynamics and yield of rice genotypes grown in transplanted and direct-seeded fields.
CN110244001B (zh) 一种杂草定量监控方法
Ekeleme et al. Influence of fallow type and land-use intensity on weed seed rain in a forest/savanna transition zone
Saleem et al. Effect of row spacing on earliness and yield in cotton
CN112877398A (zh) 一种利用灰飞虱传毒接种鉴定玉米粗缩病抗性的方法
CN117882620A (zh) 一种适用于批量筛选和鉴定抗蚜小麦与分析抗蚜机制的方法
ÇOPUR et al. Effect of different sowing dates on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fiber color at double crop growing conditions
Melteras et al. Crop development and root distribution in lesser yam (Dioscorea esculenta): Implications for fertilization
CN109328929B (zh) 一种田间自然鉴定和筛选抗螟虫水稻材料的方法
CN112931099A (zh) 一种冬小麦种子纯度的田间小区种植鉴定方法
Dostatny et al. Germination of seeds of Avena fatua L. under different storage conditions
Lale et al. An evaluation of some mutant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varieties from Azerbaijan in Southeast Anatolian region of Turkey
Ullah et al. Seed pre-treatment and planting geometry positively influence herbicide efficacy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CN111328653A (zh) 一种玉米抗小地老虎评价田间生物测定方法
San-oh et al. Effects of planting pattern on the interception of solar radiation by the canopy and the light extin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canopy in rice plants direct-sown in a submerged paddy field
Narmilan et al.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lanting methods on growth and yield of selected of Cassava (Manihot esculenta) cultivars
Bilal et al. Varietal comparison of Bt and non-Bt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under different sowing dates and nitrogen rates.
Ratilla et al. Growth and yield performance of selected lowland rice varieties under alternate wet and dry water management
Saitoh Effect of row-spacing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podding and yield performance of early soybean cultivar “Enrei” with reference to raceme order
Holly et al. Effects of intraspecific seedling density, soil type, and light availability upon growth and biomass allocation in cogongrass (Imperata cylindrica)
Vernon et al. Aggregation of Agriotes obscurus (Coleoptera: Elateridae) at cereal bait stations in the field
Delate et al. Evaluation of Organic Barley Varieties AndOrganic No-Till Soybean Demonstration
CN116548294B (zh) 一种玉米耐高温评价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