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12625A - 检测任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Google Patents

检测任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12625A
CN117812625A CN202211173338.8A CN202211173338A CN117812625A CN 117812625 A CN117812625 A CN 117812625A CN 202211173338 A CN202211173338 A CN 202211173338A CN 117812625 A CN117812625 A CN 1178126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sk
aggregation
band detection
information
detection tas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733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漾豪
周昌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117333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1262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20582 priority patent/WO202406738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812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126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检测任务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为接收的业务流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根据业务流的方向,确定任务聚合类型;在根据获取的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检测任务处理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Description

检测任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检测任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各运营商在部署无线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5G)网络时,对高效、高可用的流量检测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
业务流的带内检测(In-band Operations、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IOAM)是一种流量测量和监控技术。对于从通信网络中获取的业务流,IOAM任务可以提供业务流所涉及网络节点的端到端的性能检测,以供用户进行流量检测和观察流量信息。在处理大量IOAM任务时,需要提高IOAM任务的处理效率。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检测任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任务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为接收的业务流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根据所述业务流的方向,确定任务聚合类型;在根据获取的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所述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所述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其中,所述业务流的方向包括上行方向和下行方向;所述上行方向包括用户侧运营商边缘设备到网络侧运营商边缘设备的方向,所述下行方向包括网络侧运营商边缘设备到用户侧运营商边缘设备的方向;所述根据所述业务流的方向,确定任务聚合类型,包括:在所述业务流的方向为所述上行方向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任务聚合类型为上行聚合;在所述业务流的方向为所述下行方向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任务聚合类型为下行聚合。
其中,所述任务聚合类型为上行聚合;
所述在根据获取的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所述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所述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包括:
接收目标网段;
在所述目标网段为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的情况下,获取预先创建的与所述目标网段对应的上行聚合任务;
将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添加到所述上行聚合任务中,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其中,所述任务聚合类型为上行聚合;
所述在根据获取的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所述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所述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包括:
从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中获取源网络地址和宿网络地址;
在所述宿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在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内,而所述源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不在所述已规划网段内的情况下,基于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创建新的上行聚合任务;
将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添加到创建的所述上行聚合任务中,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其中,所述基于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创建新的上行聚合任务,包括:
根据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设置所述新的上行聚合任务的基本参数;其中,所述基本参数包括所述业务流的五元组信息、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和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将所述宿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作为第一规划网段,获取在所述第一规划网段内的用户侧端口,以及从私网路由中获取以所述第一规划网段作为目标网段的出端口;
根据所述用户侧端口和所述出端口的并集,得到所述新的上行聚合任务所对应的宿端口;
将所述第一规划网段中包含的网络地址,作为所述新的上行聚合任务所对应的宿网络地址;
根据所述基本参数、所述新的上行聚合任务所对应的宿端口的端口信息、以及所述新的上行聚合任务所对应的宿网络地址,创建所述新的上行聚合任务。
其中,在从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中获取源网络地址和宿网络地址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宿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和所述源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均在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内的情况下,或均不在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内的情况下,从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中获取源端口信息和宿端口信息,创建从所述源端口到所述宿端口的业务流的带内检测任务。
其中,所述任务聚合类型为下行聚合;
所述在根据获取的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所述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所述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包括:
获取所述业务流对应的带内检测任务的参数信息,作为参数查询信息;其中,所述参数查询信息中至少包括:所述业务流对应的虚拟路由转发信息和宿网络地址;
在从已创建的下行聚合任务的参数信息中查询到所述参数查询信息的情况下,获取所述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
在从已创建的所述下行聚合任务的接入控制器的端口信息中,查询到所述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已创建的所述下行聚合任务中包含的带内检测任务,作为所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其中,在获取所述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从已创建的所述下行聚合任务的接入控制器的端口信息中,未查询到所述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的情况下,
在将所述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添加到所述接入控制器的端口信息之后,将所述已创建的所述下行聚合任务中包含的带内检测任务,作为所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其中,所述参数查询信息中还包括所述业务流的如下信息项中的至少一项:宿节点信息、网络地址族、协议号、源端口号;其中,源端口号所属的源端口是支持带内检测任务聚合的通信协议的端口。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任务处理装置,其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业务流;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获取为接收的所述业务流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根据所述业务流的方向,确定任务聚合类型;在根据获取的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所述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所述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能被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获取为接收的业务流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根据所述业务流的方向,确定任务聚合类型;在根据获取的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所述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所述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获取为接收的业务流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根据所述业务流的方向,确定任务聚合类型;在根据获取的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所述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所述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本公开实施例的检测任务处理方法,根据所接收业务流的方向可以确定带内检测任务的聚合类型,若根据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该业务流的带内检测任务满足相应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满足该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对带内检测任务的聚合可以使工程上大量IOAM任务的数量得到减少,提高了IOAM任务的处理效率,使服务器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优化了网络性能,同时也减轻了网络管理员通过人工下发IOAM任务信息带来的负担,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任务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IOAM明细任务的示意图;
图2b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聚合后的IOAM任务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任务处理装置的组成框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任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进行详细描述。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充分地描述本公开,但是所示的实施例可以以不同形式来体现,且本公开不应当被解释为限于以下阐述的实施例。反之,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使本公开透彻和完整,并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公开的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详细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通过参考附图对详细实施例进行描述,以上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本公开可借助本公开的理想示意图而参考平面图和/或截面图进行描述。因此,可根据制造技术和/或容限来修改示例图示。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各特征可相互组合。
本公开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且不意欲限制本公开。如本公开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举条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如本公开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和“该”也意欲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指出。如本公开所使用的术语“包括”、“由……制成”,指定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群组。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公开所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的含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将理解,诸如那些在常用字典中限定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技术以及本公开的背景下的含义一致的含义,且将不解释为具有理想化或过度形式上的含义,除非本公开明确如此限定。
本公开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而是包括基于制造工艺而形成的配置的修改。因此,附图中例示的区具有示意性属性,并且图中所示区的形状例示了元件的区的具体形状,但并不是旨在限制性的。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IOAM是数据通讯领域中的一种网络测量和流量检测技术,例如可以为切片分组网(Slicing Packet Network,SPN)提供网络中业务流的随路检测(也称IOAM随流检测)。IOAM随流检测技术通过在业务中加入流标识(Flow ID)作为标签的方式,对业务流经过的网络节点进行逐条检测,可测量获得包数、时戳两个原始数据,经过控制器汇总计算,可获得如下性能指标:丢包率、单向/双向时延、时延抖动中的至少一种。相关技术中IOAM任务为明细任务(简称IOAM明细任务)。IOAM明细任务是指每个IOAM任务是为一条业务流创建的端到端(例如节点设备A的接口A1到节点设备B的接口B1)的IOAM测量任务。
作为示例,节点设备分析业务流,获取业务流的五元组信息,五元组信息包括:源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宿IP地址、通信协议号、源端口号、宿端口号。其中,通信协议号用于标识传输层协议的类型,宿IP地址也称目的IP地址,宿端口号也称目的端口号。
节点设备A将数据收集指令从接口A1逐跳发送至节点设备B的接口B1,每一跳的节点设备均根据该数据收集指令收集测量数据,网络中的控制节点可以对各个节点收集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以实现对节点设备A与节点设备B之间的流量信息进行检测和观察,从而可以快速感知网络性能相关故障,并进行精确的故障定界定位。
在一些场景中,对于同路由下发的多条业务流,若仅仅根据首尾节点的IP地址去创建IOAM任务的话,在工程场景上会出现非常多的IOAM任务,处理起来会很繁琐,内部运营维护成本也会增加。
本公开提供一种检测任务处理方法,用于解决大量IOAM任务处理起来较为繁琐,增加内部运营维护成本的问题。
第一方面,参照图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任务处理方法。图1示出本公开实施例的检测任务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检测任务处理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10,获取为接收的业务流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
S120,根据业务流的方向,确定任务聚合类型。
S130,在根据获取的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检测任务处理方法,根据所接收业务流的方向可以确定带内检测任务的聚合类型,若根据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该业务流的带内检测任务满足相应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满足该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对带内检测任务的聚合可以使工程上大量IOAM任务的数量得到减少,从而使得服务器资源可以合理分配,优化了网络性能,同时也减轻了网络管理员通过人工下发IOAM任务信息带来的负担,降低了操作难度,容易扩展且可靠性高,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20中,业务流的方向包括上行方向和下行方向;上行方向包括用户侧运营商边缘设备到网络侧运营商边缘设备的方向,下行方向包括网络侧运营商边缘设备到用户侧运营商边缘设备的方向。
其中,用户侧运营商边缘设备(User-end Provider Edge,UPE)是直接连接用户设备的网络设备,用于实现用户接入功能;网络侧运营商边缘设备(Network Provider Edge,NPE)是连接汇聚侧端点(Service Provider-end Provider Edge,SPE)并面向网络侧的运营商边缘设备;其中,SPE用于实现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路由的管理和发布。示例性地,在三层虚拟专用网(Layer 3Virtual Private Network,L3VPN)中,NPE为核心网侧端点设备,SPE为汇聚侧端点设备,UPE为接入侧端点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20具体可以包括:在业务流的方向为上行方向的情况下,确定任务聚合类型为上行聚合;在业务流的方向为下行方向的情况下,确定任务聚合类型为下行聚合。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根据业务流的方向可以把IOAM任务分成两大类:从UPE到NPE的上行IOAM任务和从NPE到UPE的下行IOAM任务;相应的,聚合IOAM任务也被分为相对应的两大类:上行聚合IOAM任务和下行IOAM任务。其中,上行聚合IOAM任务与上行IOAM任务相对应,简称上行聚合任务,)下行IOAM任务与下行聚合IOAM任务相对应,简称下行聚合任务。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上行聚合处理包括:获取IOAM任务对应的宿IP地址,确定该宿IP所在的网段,将从业务流的源节点(即入口节点)接入,目的节点的IP地址在某个网段区间的报文(或报文对应的数据包)进行染色,以对该网段区间的报文所对应的IOAM进行聚合。
其中,随路检测技术可以利用报文中携带的随路检测信息对网络中的业务流进行特征标记,该特征标记也可称之为染色(AltMarking),染色可以理解为IOAM任务处理流程中的标记动作。示例性地,在一个随路检测周期内,可以根据报文的特征对报文进行染色,例如,可以对指定五元组信息的报文进行染色。在一些实施例中,源节点被染色的报文(或报文对应的数据包)需要在宿节点配置剥离绑定,以避免业务中断。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对于上行聚合来说,如果将IOAM任务发错宿端,可能会导致业务中断。因此,通过上行聚合对从UPE到NPE的业务流进行分析,获取IOAM任务所属业务流的流信息的宿IP地址,并获取该宿IP地址对应的网段,若该网段包含在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内,则可以将入口节点接入的且宿IP地址对应的网段在某个已规划网段区间的报文进行染色,形成一个IOAM聚合任务,该IOAM聚合任务,用于将宿IP地址所属网段在某个已规划网段区间的报文的IOAM任务进行聚合。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同路由下的业务流的数量大概率存在多条,因此聚合任务对同路由的业务流具有重要意义。示例性地,如果用户输入的网段为1.1.1.1/0,则意味着根据该网段可以跟踪所有的业务流,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这种情况是不被容许的,因此,对于端到端的业务流,需要根据业务流的目的IP对应的网段关联目的网元来判断用户输入的目的网段是否合法。但是如果去端到端查询所有目的网元的静态路由再分析,效率极其低下。因此,本公开实施例通过预先创建已规划网段来实现网段规划,在创建上行聚合IOAM任务时,对于某个业务流的IOAM任务,可以选择已创建的网段(即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将该业务流的IOAM任务添加到该已创建的网段的IOAM聚合任务中,以实现带内检测任务的上行聚合。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网元即网络中的设备。通常可以将网元视为网络管理中可以监视和管理的最小单位。示例性地,在为业务流创建端到端(例如节点设备A的接口A1到节点设备B的接口B1)的IOAM测量任务时,节点设备B即为目的网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务聚合类型为上行聚合;步骤S130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1,接收目标网段。
在步骤S11,接收的目标网段是:接收的业务流的目标IP所对应的网段。
应理解,在通过手动创建上行聚合的IOAM聚合任务时,接收目标网段具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可以接收由用户通过输入设备直接输入的网段,得到目标网段;可以是通过页面显示至少一个已创建的网段,该页面为每个已创建的网段提供相应的选择控件(例如单选框或单选按钮),响应于选择控件被选中的操作,将被选中的选择控件对应的已创建的网段,作为目标网段;还可以是用户预先将目标网段输入并存储到指定设备,本设备接收由该指定设备发送的目标网段。其中,指定设备例如可以是预先设定的存储设备,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示例性地,若接收到由用户通过输入设备直接输入的网段,则对于端到端的业务流,无需再输入该业务流的宿端口。
S12,在目标网段在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内的情况下,获取预先创建的与输入的目标网段对应的上行聚合任务。
在步骤S12,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已创建的网段;目标网段在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内,表示该目标网段是一个已创建的网段;在该情况下,获取预先为该网段创建的上行聚合IOAM任务,即可获取该网段下已经聚合的业务流上行方向的IOAM任务。
S13,将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添加到上行聚合任务中,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在步骤S13,将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添加到上行聚合任务中,完成对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的上行聚合。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获取为接收的业务流配置的IOAM任务,在确定业务流的方向为上行方向,任务聚合类型为上行聚合的情况下,接收目标网段,在目标网段为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的情况下,将为该业务流配置的IOAM任务添加到预先创建的与目标网段对应的上行聚合任务,将入口接入的目的在某个网段区间的业务流的数据包一律染色,实现为该业务流配置的IOAM任务的上行聚合。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上行聚合是在用户侧运营商边缘设备到网络侧运营商边缘设备的方向,对上行方向的业务流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因此,对于网络侧运营商边缘设备而言,上行聚合是在业务流的宿端,对用户侧运营商边缘设备到网络侧运营商边缘设备的业务流进行分析而进行的任务聚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务聚合类型为上行聚合;步骤S130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21,从业务流的流信息中获取源网络地址和宿网络地址。
S22,在宿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在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内,而源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不在已规划网段内的情况下,基于业务流的流信息创建新的上行聚合任务。
在该步骤中,若宿IP地址所属网段在某个已规划网段区间,且源IP地址所属网段不在任一已规划网段区间,则执行步骤S23以创建上行聚合IOAM任务。
S23,将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添加到创建的上行聚合任务中,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通过上述步骤S21-S23,在接收到业务流之后,从业务流的流信息中获取源IP地址和宿IP地址,判断所获取的源IP地址所属网段和宿IP地址所属网段是否在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内,若判定源IP地址所属网段不在已规划网段内,且宿IP地址所属网段在已规划网段内,则自动根据该业务流的流信息创建上行聚合IOAM任务。通过该方法,实现按照目的网段将基站的业务流进行区分,对宿IP地址属于已规划网段的业务流所对应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提高任务处理效率,节约服务器资源。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检测任务处理方法,可以将聚合技术应用于IOAM任务,根据网段来聚合多条上行IOAM任务,该方法操作简单、容易扩展、可靠性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S22,基于业务流的流信息创建新的上行聚合任务的步骤,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31,根据业务流的流信息设置新的上行聚合任务的基本参数;其中,基本参数包括业务流的五元组信息、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和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在该步骤中,业务流的五元组信息包括业务流的源IP地址、宿IP地址、通信协议号、源端口号、宿端口号;任务名称用于指示IOAM任务用于指示该上行聚合任务的名称,任务标识用于唯一标识该上行聚合任务,流标识用于对该业务流进行唯一标识。
S32,将宿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作为第一规划网段,获取在第一规划网段内的用户侧端口,以及从私网路由中获取以第一规划网段作为目标网段的出端口。
S33,根据用户侧端口和出端口的并集,得到新的上行聚合任务所对应的宿端口。
S34,将第一规划网段中包含的网络地址,作为新的上行聚合任务所对应的宿网络地址。
在步骤S32和S34,在创建上行聚合IOAM任务过程中,除了设置上行聚合任务的基本参数,对于在规划网段内的工作网元(主用网元)、保护网元(备用网元)等,获取在规划网段内的用户侧端口(也称用户侧接口)和私网路由中目标网段为规划网段的出端口(也称出接口)的并集,得到创建的该上行聚合任务的目标网段的出端口,将规划网络内的IP地址作为创建的该上行聚合任务的宿IP。
S35,根据基本参数、新的上行聚合任务所对应的宿端口的端口信息、以及新的上行聚合任务所对应的宿网络地址,创建新的上行聚合任务。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接收到业务流之后,从业务流的流信息中获取源IP地址和宿IP地址,若判定该源IP地址所属网段不在已规划网段内,且宿IP地址所属网段在已规划网段内,则可以根据该业务流的流信息,自动设置新的上行聚合任务的基本参数、对应的宿端口的端口信息和对应的宿网络地址,从而实现上行聚合IOAM任务的自动创建。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21,从业务流的流信息中获取源网络地址和宿网络地址之后,检测任务处理方法还包括:S41,在宿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和源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均在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内的情况下,或均不在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内的情况下,从业务流的流信息中获取源端口信息和宿端口信息,创建从源端口到宿端口的业务流的带内检测任务。
在该实施例中,若源IP地址和宿IP地址均不在已规划网段内,表示该业务流的IOAM任务不在要创建的聚合任务的计划范围内,因此,可以按照明细的方式为该业务流新建IOAM任务,即根据该业务流的流信息,单独为该业务流创建IOAM任务,且对于该业务流的IOAM任务,不进行聚合处理。
在该实施例中,若源IP地址和宿IP地址均在已规划网段内,表示该业务流不属于用户侧PE设备到网络侧PE设备这样的一个上行方向,例如该业务流可能是网络内部的一些业务流,不适合聚合任务。
在该实施例中,对于源IP地址和宿IP地址均不在已规划网段内,或均在已规划网段内的情况,可以从业务流的流信息中获取源端口信息和宿端口信息,创建从源端口到宿端口的业务流的带内检测任务,从而根据该业务流的流信息单独为该业务流创建IOAM任务,得到该业务流的明细任务。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下行聚合是在网络侧运营商边缘设备到用户侧运营商边缘设备的方向,对下行方向的业务流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因此,对于网络侧运营商边缘设备而言,下行聚合是在业务流的源端,对网络侧运营商边缘设备到用户侧运营商边缘设备的业务流进行分析而进行的任务聚合。并且,由于在业务流的源端进行下行聚合,作为业务流的入口不需要担心业务流发错设备,即使发错设备最严重的结果例如为这条业务流毫无作用,不会导致业务中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务聚合类型为下行聚合;步骤S130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51,获取业务流对应的带内检测任务的参数信息,作为参数查询信息;其中,参数查询信息中至少包括:业务流对应的虚拟路由转发信息和宿网络地址。
在该步骤中,至少使用业务流的虚拟路由转发(Virtual Routing AndForwarding,VRF)信息和宿IP地址作为参数查询信息,从预设的IOAM数据表中查询是否包含该已经有相同的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数查询信息中还可以包括:业务流的如下信息项中的至少一项:宿节点信息、网络地址族、协议号、源端口号;其中,源端口号所属的源端口是支持带内检测任务聚合的通信协议的端口。
在该实施例中,参数查询信息在包含虚拟路由转发信息和宿IP地址的基础上,还可包括宿节点信息、网络地址族、协议号、源端口号中至少一种。源端口号用于标识源端口,源端口号所标识的端口应支持带内检测任务聚合的相关通信协议。示例性地,协议号为132的业务流的源端口号不支持带内检测任务聚合的相关协议,不能进行IOAM任务的聚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获取为接收的业务流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之后,该方法还包括:对不支持带内检测任务聚合的相关协议的业务流进行过滤处理,从而过滤掉不支持聚合的业务流。
应理解,实际应用场景中可以存在多种带内检测任务聚合的相关协议的端口,也可以存在其他不支持带内检测任务聚合的相关协议的端口,具体根据实际情况来获取参数查询信息中的协议号和源端口号,本公开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S52,在从已创建的下行聚合任务的参数信息中查询到参数查询信息的情况下,获取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
在该步骤中,如果从IOAM数据表中查询到存在于参数查询信息相同的信息,则获取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例如源端口的端口号,端口类型等端口信息。
S53,在从已创建的下行聚合任务的接入控制器的端口信息中,查询到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的情况下,将已创建的下行聚合任务中包含的带内检测任务,作为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在步骤S53,可以判断目前的源端口的端口信息是否已经存在于下行聚合IOAM任务的多接入控制器(Access Controller,AC)的端口信息中,多接入控制器表示当前网络为多接入控制器的组网;若存在,则无需新建下行聚合任务,直接将已创建的下行聚合IOAM任务中包含的带内检测任务,作为聚合后的带内IOAM任务。
通过步骤S51-S53,将源端从同一个网络侧运营商边缘设备出发,目的为同一个基站的业务流的IOAM任务进行聚合,该聚合过程可以通过手动创建或自动创建的方式来实现,对来自同一网络侧运营商边缘设备且具有相同的路由转发信息和宿IP地址(例如去往同一基站)的业务流所对应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提高任务处理效率,节约服务器资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NetFlow是一种流量数据统计标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可以实现为:用于分析网络数据包信息的工具包,并广泛应用于路由器和交换机中。利用Netfow技术可以检测网络上的IP流量信息。采集到的Netflow流量信息可以监控和记录进出端口的所有流量,从而有利于网络规划,网络管理,流量计费和病毒检测等;自动流创建是利用Netflow自动探测网络中存在的流并自动给相应的流创建端到端的IOAM测量任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自动创建下行聚合IOAM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将同步流量数据统计(NetFlow)的创建过程和自动流创建等创建过程也加入了聚合IOAM的创建模式,从而无需用户手工介入也可以在5G业务中下发聚合任务,减少了大量用户的手工操作,提高IOAM任务的处理效率。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NetFlow可以同步实现对高速转发的业务流进行测量和统计;具体地,可以同步分析收集到的各业务流量数据,提供关于流量和流量的可见性,并跟踪流量从何处来、流向何处以及在任何时候生成的流量,记录的信息可用于使用情况监视、异常检测和其他各种网络管理任务。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检测任务处理方法,无需用户手动介入也可以在5G业务中下发聚合任务,减少了大量用户的手动操作,容易扩展且可靠性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52中的获取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之后,检测任务处理方法还包括:S54,在从已创建的下行聚合任务的接入控制器的端口信息中,未查询到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的情况下,在将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添加到接入控制器的端口信息之后,将已创建的下行聚合任务中包含的带内检测任务,作为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在该实施例中,若未查询到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则需要修改IOAM数据表,在IOAM数据表中添加该源端口信息;该数据表中包含多接入控制器的信息,在该数据表中添加一条接入控制器的信息,通过添加的接入控制器对该源端口信息所对应的业务流的IOAM任务进行汇聚,将该IOAM任务汇聚到上述已创建的下行聚合任务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数据表中添加一条接入控制器的信息,需要修改端到端数据表中的接入控制器信息列表(ACList),示例性地,可以通过单点下发修改命令的方式对IOAM数据表进行修改。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检测任务处理方法,根据业务流的方向可以将聚合IOAM任务分成两大类:上行IOAM任务(对应业务流从UPE到NPE)和下行IOAM任务(对应业务流从NPE到UPE);聚合IOAM任务也因此分为两类:上行聚合IOAM任务和下行聚合IOAM任务。对于上行聚合IOAM任务,获取上行IOAM任务对应的业务流的宿IP地址的网段,将从业务流的源节点(即入口节点)接入的目的节点的IP地址在某个网段区间的报文(或报文对应的数据包)进行染色,以对该网段区间的报文所对应的IOAM进行聚合;对于下行聚合IOAM任务,可以将从同一源端设备(例如同一个NPE)出发,到同一目的设备(例如同一个基站)的业务流IOAM任务进行聚合。通过聚合IOAM任务可以让工程上大量IOAM任务的数量得到减少,使得服务器资源可以合理分配,优化了网络性能,同时也降低了用户操作难度,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工程现场可能存在设备老旧的情况,老旧的网络设备性能较低,可支持的最大可配IOAM数量较少。在引入聚合IOAM任务的情况下,可以使得这些设备支持多条IP业务流的流量监控,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认检测任务处理方法可以兼容性能较低的设备。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业务流的带内检测作为一种流量检测技术,可以应用于以太网业务和L3VPN业务当中,目的在于检测端到端路径业务真实丢包情况、端到端路径业务真实丢包情况、途径路径上每个节点设备(每条链路上的各节点设备)时延引入、途经路径上每节点在时延引入情况下的丢包情况,同时也是现场故障诊断的重要依据,例如诊断节点设备的网络状况,包括但不限于时延、丢包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检测任务处理方法,下面结合图2a和2b,以下行聚合为例,描述本公开示例性示例的检测任务处理方法。图2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IOAM明细任务的示意图;图2b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聚合后的IOAM任务的示意图。
在图2a和2b中,示例性地示出L3VPN业务的局部网络中的NPE节点设备,例如NPE1和NPE2,L3VPN中的UPE节点设备,例如UPE1和UPE2;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节点设备,例如UPF1、UPF2、UPF3和UPF4;用户基站设备,例如基站1和基站2。
其中,UPF1通过接口1连接于NPE1,UPF2通过接口2连接于NPE1,UPF3通过接口3连接于NPE2、UPF4通过接口4连接于NPE2。图2a和图2b中还示出的UPE1的接口例如接口5和UPE2的接口例如接口6;接口5用于接收NPE1和NPE2到UPE1的业务流,接口6用于接收NPE1和NPE2到UPE2的业务流;基站1与UPE1的用户侧接口库连接,基站2与UPE2的用户侧接口库连接。
应理解,图2a和2b中的设备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际应用需要,可以进行灵活调整。例如,NPE节点设备、UPE节点设备、UPF节点设备以及用户基站设备,均可以是一台节点设备,也可以是更多数量的节点设备。另外,本架构也可以包括一些辅助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具体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配置,此方面内容不做限制。
在图2a和2b中,线段代表业务流,箭头表示业务流的方向。线段上明细标号代表为该线段所代表的业务流配置的明细IOAM任务,如图2中的明细1至明细10,代表明细任务1至明细任务10。
参考图2a,在该局部L3VPN网络中,由于业务流的方向是从网络侧运营商边缘设备到用户侧运营商边缘设备的方向,例如图2a示出的NPE1到UPE1和UPE2的业务流,以及NPE2到UPE1和UPE2的业务流;因此需要对每条业务流的明细IOAM任务进行下行聚合。
参考图2b,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检测任务处理方法,对图2a中示出的各IOAM明细任务进行如下下行聚合处理:
如图2b中的“聚合1”所示,将UPF1通过NPE1发送到UPE1的基站1的两条业务流的IOAM明细任务(明细1、明细2),与UPE2通过NPE1发送到UPE1的基站1的一条业务流的IOAM明细任务(明细4)聚合在一起;
如图2b中的“聚合2”所示,将UPF2通过NPE1发送到UPE2的基站2的一条业务流的IOAM明细任务(明细3),与UPE2通过NPE1发送到UPE2的基站2的两条业务流的IOAM明细任务(明细5和明细6)聚合在一起;
如图2b中的“聚合3”所示,将UPF3通过NPE2发送到UPE1的基站1的一条业务流的IOAM明细任务(明细7)与UPF4通过NPE2发送到UPE1的基站1的一条业务流的IOAM明细任务(明细9)聚合在一起;
如图2b中的“聚合4”所示,将UPF3通过NPE2发送到UPE2的基站2的一条业务流的IOAM明细任务(明细8)与UPF4通过NPE2发送到UPE2的基站2的一条业务流的IOAM明细任务(明细10)聚合在一起。
通过图2a和图2b可以看出,通过对IOAM明细任务的下行聚合,可以将源端同一个NPE出发,目的为同一个基站的业务流IOAM任务进行聚合。通过聚合IOAM任务可以让工程上大量IOAM任务的数量得到减少,使得服务器资源可以合理分配,优化了网络性能,同时也降低了用户操作难度,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检测任务处理方法中,提供一种新类别的IOAM任务即聚合IOAM任务,如上述结合图2a和图2b描述的明细IOAM任务的聚合过程可知,原本多个明细IOAM任务被聚合,在工程现场的明细IOAM任务只会多于图2a和图2b示出的明细IOAM任务数量,所以对明细IOAM任务的聚合非常必要。
对于下行方向的业务流(从NPE设备到UPE设备的业务流),可以将从同一源端设备(例如同一个NPE)出发,到同一目的设备(例如同一个基站)的业务流IOAM任务进行聚合,从而使得工程上大量IOAM任务的数量得到减少,从而可以节约服务器资源,使服务器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并可以优化网络性能,降低了用户操作难度,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对于上行方向的业务流(从UPE设备到NPE设备的业务流),将来自不同基站的业务流的IOAM任务,将目的网段(业务流的宿IP所属网段)在预定网段区间的业务流的明细IOAM任务进行聚合。根据网段来创建聚合IOAM任务,具有创建过程简单、管理方便且任务处理效率高的优点。进一步地,IOAM任务条数的减少可以节约服务器资源,使得服务器资源可以合理分配,同时处理IOAM任务的时候,处理一条聚合任务的花费远低于处理一百条明细任务,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提升了效率,优化了网络性能,降低了用户操作难度,进而提高了用户体验。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检测任务处理方法,在对IOAM任务使用聚合技术后,一方面可以更加简洁方便的操作IOAM任务、检测流量和管理网络;另一方面可以兼容各种设备,性能比较差的低端设备可支持的最大IOAM数量比较少,使用聚合技术之后,即使遇到了这些设备也可以通过聚合配置大量的IOAM任务。当聚合技术融入进IOAM任务处理之后,可以使得工程现场大规模部署IOAM任务,提升业务检测机制。
第二方面,参照图3,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任务处理装置。图3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任务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检测任务处理装置可以包括如下模块:
接收模块310,用于接收业务流;至少一个处理器320,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获取为接收的业务流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根据业务流的方向,确定任务聚合类型;在根据获取的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检测任务处理模块,可以根据所接收业务流的方向可以确定带内检测任务的聚合类型,若根据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该业务流的带内检测任务满足相应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满足该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对带内检测任务的聚合可以使工程上大量IOAM任务的数量得到减少,从而使得服务器资源可以合理分配,优化了网络性能,同时也减轻了网络管理员通过人工下发IOAM任务信息带来的负担,降低了操作难度,容易扩展且可靠性高,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业务流的方向包括上行方向和下行方向;上行方向包括用户侧运营商边缘设备到网络侧运营商边缘设备的方向,下行方向包括网络侧运营商边缘设备到用户侧运营商边缘设备的方向;处理器320在执行步骤:根据业务流的方向,确定任务聚合类型的情况下,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在业务流的方向为上行方向的情况下,确定任务聚合类型为上行聚合;在业务流的方向为下行方向的情况下,确定任务聚合类型为下行聚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务聚合类型为上行聚合;处理器320在执行步骤:在根据获取的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的情况下,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接收目标网段;在目标网段为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的情况下,获取预先创建的与目标网段对应的上行聚合任务;将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添加到上行聚合任务中,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务聚合类型为上行聚合;处理器320在执行步骤:在根据获取的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的情况下,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从业务流的流信息中获取源网络地址和宿网络地址;在宿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在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内,而源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不在已规划网段内的情况下,基于业务流的流信息创建新的上行聚合任务;将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添加到创建的上行聚合任务中,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320在执行步骤:基于业务流的流信息创建新的上行聚合任务的情况下,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根据业务流的流信息设置新的上行聚合任务的基本参数;其中,基本参数包括业务流的五元组信息、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和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将宿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作为第一规划网段,获取在第一规划网段内的用户侧端口,以及从私网路由中获取以第一规划网段作为目标网段的出端口;根据用户侧端口和出端口的并集,得到新的上行聚合任务所对应的宿端口;将第一规划网段中包含的网络地址,作为新的上行聚合任务所对应的宿网络地址;根据基本参数、新的上行聚合任务所对应的宿端口的端口信息、以及新的上行聚合任务所对应的宿网络地址,创建新的上行聚合任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320在执行步骤:从业务流的流信息中获取源网络地址和宿网络地址之后,还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在宿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和源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均在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内的情况下,或均不在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内的情况下,从业务流的流信息中获取源端口信息和宿端口信息,创建从源端口到宿端口的业务流的带内检测任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务聚合类型为下行聚合;处理器320在执行步骤:在根据获取的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的情况下,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获取业务流对应的带内检测任务的参数信息,作为参数查询信息;其中,参数查询信息中至少包括:业务流对应的虚拟路由转发信息和宿网络地址;在从已创建的下行聚合任务的参数信息中查询到参数查询信息的情况下,获取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在从已创建的下行聚合任务的接入控制器的端口信息中,查询到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的情况下,将已创建的下行聚合任务中包含的带内检测任务,作为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320在执行步骤:获取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之后,还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在从已创建的下行聚合任务的接入控制器的端口信息中,未查询到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的情况下,在将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添加到接入控制器的端口信息之后,将已创建的下行聚合任务中包含的带内检测任务,作为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数查询信息中还包括业务流的如下信息项中的至少一项:宿节点信息、网络地址族、协议号、源端口号;其中,源端口号所属的源端口是支持带内检测任务聚合的通信协议的端口。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检测任务处理模块,对于下行方向的业务流(从NPE设备到UPE设备的业务流),可以将从同一源端设备(例如同一个NPE)出发,到同一目的设备(例如同一个基站)的业务流IOAM任务进行聚合,从而使得工程上大量IOAM任务的数量得到减少,从而可以节约服务器资源,使服务器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并可以优化网络性能,降低了用户操作难度,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检测任务处理模块,对于上行方向的业务流(从UPE设备到NPE设备的业务流),将来自不同基站的业务流的IOAM任务,将目的网段(业务流的宿IP所属网段)在预定网段区间的业务流的明细IOAM任务进行聚合。根据网段来创建聚合IOAM任务,具有创建过程简单、管理方便且任务处理效率高的优点。进一步地,IOAM任务条数的减少可以节约服务器资源,使得服务器资源可以合理分配,同时处理IOAM任务的时候,处理一条聚合任务的花费远低于处理一百条明细任务,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提升了效率,优化了网络性能,降低了用户操作难度,进而提高了用户体验。
其中,处理器为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器件,其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器(CPU)等;存储器为具有数据存储能力的器件,其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更具体如SDRAM、DDR等)、只读存储器(ROM)、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闪存(FLASH);I/O接口(读写接口)连接在处理器与存储器间,能实现存储器与处理器的信息交互,其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总线(Bus)等。
需要明确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文实施例中所描述并在图中示出的特定配置和处理。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这里省略了对已知方法的详细描述,并且上述描述的系统、模块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图4是示出能够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检测任务处理方法和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示例性硬件架构的结构图。
如图4所示,电子设备400包括输入设备401、输入接口402、中央处理器403、存储器404、输出接口405、以及输出设备406。其中,输入接口402、中央处理器403、存储器404、以及输出接口405通过总线410相互连接,输入设备401和输出设备406分别通过输入接口402和输出接口405与总线410连接,进而与电子设备400的其他组件连接。
具体地,输入设备401接收来自外部的输入信息,并通过输入接口402将输入信息传送到中央处理器403;中央处理器403基于存储器404中存储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以生成输出信息,将输出信息临时或者永久地存储在存储器404中,然后通过输出接口405将输出信息传送到输出设备406;输出设备406将输出信息输出到电子设备400的外部供用户使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能被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获取为接收的业务流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根据业务流的方向,确定任务聚合类型;在根据获取的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还可以执行上述实施例描述的任一种检测任务处理方法。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一般来说,本申请的多种实施例可以在硬件或专用电路、软件、逻辑或其任何组合中实现。例如,一些方面可以被实现在硬件中,而其它方面可以被实现在可以被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它计算装置执行的固件或软件中,尽管本申请不限于此。
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通过移动装置的数据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例如在处理器实体中,或者通过硬件,或者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组合。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是汇编指令、指令集架构(ISA)指令、机器指令、机器相关指令、微代码、固件指令、状态设置数据、或者以一种或多种编程语言的任意组合编写的源代码或目标代码。
本申请附图中的任何逻辑流程的框图可以表示程序步骤,或者可以表示相互连接的逻辑电路、模块和功能,或者可以表示程序步骤与逻辑电路、模块和功能的组合。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在存储器上。存储器可以具有任何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类型并且可以使用任何适合的数据存储技术实现,例如但不限于只读存储器(ROM)、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光存储器装置和系统(数码多功能光碟DVD或CD光盘)等。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非瞬时性存储介质。数据处理器可以是任何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类型,例如但不限于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FGPA)以及基于多核处理器架构的处理器。
通过示范性和非限制性的示例,上文已提供了对本申请的示范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但结合附图和权利要求来考虑,对以上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和调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因此,本发明的恰当范围将根据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11)

1.一种检测任务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为接收的业务流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
根据所述业务流的方向,确定任务聚合类型;
在根据获取的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所述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所述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业务流的方向包括上行方向和下行方向;所述上行方向包括用户侧运营商边缘设备到网络侧运营商边缘设备的方向,所述下行方向包括网络侧运营商边缘设备到用户侧运营商边缘设备的方向;
所述根据所述业务流的方向,确定任务聚合类型,包括:
在所述业务流的方向为所述上行方向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任务聚合类型为上行聚合;
在所述业务流的方向为所述下行方向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任务聚合类型为下行聚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任务聚合类型为上行聚合;
所述在根据获取的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所述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所述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包括:
接收目标网段;
在所述目标网段为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的情况下,获取预先创建的与所述目标网段对应的上行聚合任务;
将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添加到所述上行聚合任务中,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任务聚合类型为上行聚合;
所述在根据获取的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所述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所述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包括:
从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中获取源网络地址和宿网络地址;
在所述宿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在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内,而所述源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不在所述已规划网段内的情况下,基于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创建新的上行聚合任务;
将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添加到创建的所述上行聚合任务中,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于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创建新的上行聚合任务,包括:
根据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设置所述新的上行聚合任务的基本参数;其中,所述基本参数包括所述业务流的五元组信息、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和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将所述宿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作为第一规划网段,获取在所述第一规划网段内的用户侧端口,以及从私网路由中获取以所述第一规划网段作为目标网段的出端口;
根据所述用户侧端口和所述出端口的并集,得到所述新的上行聚合任务所对应的宿端口;
将所述第一规划网段中包含的网络地址,作为所述新的上行聚合任务所对应的宿网络地址;
根据所述基本参数、所述新的上行聚合任务所对应的宿端口的端口信息、以及所述新的上行聚合任务所对应的宿网络地址,创建所述新的上行聚合任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从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中获取源网络地址和宿网络地址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宿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和所述源网络地址所在的网段,均在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内的情况下,或均不在预先创建的已规划网段内的情况下,从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中获取源端口信息和宿端口信息,创建从所述源端口到所述宿端口的业务流的带内检测任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任务聚合类型为下行聚合;
所述在根据获取的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所述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所述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包括:
获取所述业务流对应的带内检测任务的参数信息,作为参数查询信息;其中,所述参数查询信息中至少包括:所述业务流对应的虚拟路由转发信息和宿网络地址;
在从已创建的下行聚合任务的参数信息中查询到所述参数查询信息的情况下,获取所述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
在从已创建的所述下行聚合任务的接入控制器的端口信息中,查询到所述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已创建的所述下行聚合任务中包含的带内检测任务,作为所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获取所述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从已创建的所述下行聚合任务的接入控制器的端口信息中,未查询到所述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的情况下,
在将所述业务流的源端口信息添加到所述接入控制器的端口信息之后,将所述已创建的所述下行聚合任务中包含的带内检测任务,作为所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参数查询信息中还包括所述业务流的如下信息项中的至少一项:宿节点信息、网络地址族、协议号、源端口号;其中,源端口号所属的源端口是支持带内检测任务聚合的通信协议的端口。
10.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能被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为接收的业务流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
根据所述业务流的方向,确定任务聚合类型;
在根据获取的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所述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所述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11.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为接收的业务流配置的带内检测任务;
根据所述业务流的方向,确定任务聚合类型;
在根据获取的所述业务流的流信息,确定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满足与所述任务聚合类型对应的聚合条件的情况下,将配置的所述带内检测任务与满足所述聚合条件的带内检测任务进行聚合处理,得到聚合后的带内检测任务。
CN202211173338.8A 2022-09-26 2022-09-26 检测任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Pending CN1178126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73338.8A CN117812625A (zh) 2022-09-26 2022-09-26 检测任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PCT/CN2023/120582 WO2024067382A1 (zh) 2022-09-26 2023-09-22 检测任务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73338.8A CN117812625A (zh) 2022-09-26 2022-09-26 检测任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12625A true CN117812625A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22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73338.8A Pending CN117812625A (zh) 2022-09-26 2022-09-26 检测任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12625A (zh)
WO (1) WO202406738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37720B2 (en) * 2010-03-26 2013-09-17 Cisco Technology, Inc. Aggregating data traffic from access domains
WO2020000156A1 (en) * 2018-06-25 2020-01-02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Methods, device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communication measurement
CN111049698B (zh) * 2018-10-15 2022-04-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遥测数据采集方法及装置
CN112866042B (zh) * 2019-11-12 2023-07-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质量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4915564A (zh) * 2021-02-10 2022-08-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状态测量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23201730A1 (zh) * 2022-04-22 2023-10-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用户设备能力的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67382A1 (zh) 2024-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0354B2 (en) End-to-end, in situ packet enrichment for network analytics
US8677485B2 (en) Detecting network anomaly
CN110995583B (zh) 路径探测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US8203962B2 (en) Network monitoring device, network monitoring method, and network monitoring program
US11159384B2 (en) Runtime monitoring in intent-based networking
EP3222003B1 (en) Inline packet tracing in data center fabric networks
US11855862B2 (en) Tagging packets for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CN111953568B (zh) 丢包信息管理方法与装置
EP3854033B1 (en) Packet capture via packet tagging
CN112956159A (zh) 针对有线网络的主动定向数据平面业务监视
US20100094994A1 (en) Network structure information acquiring method and device
KR20210151979A (ko) 메시지 검측 방법, 디바이스, 및 시스템
CN110071843B (zh) 一种基于流路径分析的故障定位方法及装置
WO2016169121A1 (zh) 一种链路分析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5763463B (zh) 一种链路探测报文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US11258702B2 (en) Routing path analysis method and device
CN114422399A (zh) 故障诊断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7812625A (zh) 检测任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4172789B (zh) 虚拟设备链路探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1431435A (zh) 一种基于面向连接的业务配置与管理方法
CN109067603B (zh) 一种确定变电站网络vlan配置问题的方法及系统
US11848837B2 (en) Network telemetry based on application-level information
JP4361570B2 (ja) パケット制御命令管理方法
CN115941442A (zh) 业务故障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6614439A (zh) 数据中心交换机流量路径探测方法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