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59663A - 减振阻尼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减振阻尼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759663A CN117759663A CN202311768446.4A CN202311768446A CN117759663A CN 117759663 A CN117759663 A CN 117759663A CN 202311768446 A CN202311768446 A CN 202311768446A CN 117759663 A CN117759663 A CN 1177596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ibration
- inertial
- rack
- main
- vibration damp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21715 photosynthesis, light harves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8187 granula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41 tunne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振阻尼装置,连接在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之间,所述第一主体能相对所述第二主体振动设置,所述减振阻尼装置包括:主减振机构,具有惯容结构和设置在所述惯容结构内的阻尼结构,所述惯容结构能沿所述第一主体的主振方向与所述第一主体相连;副减振机构,具有能向所述惯容结构施加垂直于所述主振方向的副减振力的弹性结构,所述主减振机构通过所述弹性结构连接在所述第二主体上。解决了全面吸收振动源产生的主振动力和副振动力的问题,达到快速耗散振动能量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振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振阻尼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发明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在减振器技术领域中,由于颗粒阻尼技术具有调谐频带宽、环境适应性强、减振结构成本低廉、安装使用灵活等特点,故在结构减振的设计中一般采用颗粒阻尼技术进行减振,然而在小振动使用环境下,由于起振条件大于实际受到的振动力,故无法充分的利用颗粒阻尼技术的效果,减振效果较差,于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会采用惯容装置附加阻尼装置进行吸收减振,其中惯容装置不受起振条件的限制,可以将主振动力转化为沿主振方向的移动,通过在惯容装置的末端设置阻尼装置,来吸收主振动力;然而在现有使用环境中,振动力的产生除了主振动力外还具有各方向上的副振动力,副振动力的方向并不固定,且会随振动的变化不断更换方向,在副振动力的长期作用下,会严重老化拧断惯容装置,导致整个减振装置失效。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发明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振阻尼装置,解决了全面吸收振动源产生的主振动力和副振动力的问题,达到快速耗散振动能量的目的。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目的主要由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振阻尼装置,连接在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之间,所述第一主体能相对所述第二主体振动设置,所述减振阻尼装置包括:
主减振机构,具有惯容结构和设置在所述惯容结构内的阻尼结构,所述惯容结构能沿所述第一主体的主振方向与所述第一主体相连;
副减振机构,具有能向所述惯容结构施加垂直于所述主振方向的副减振力的弹性结构,所述主减振机构通过所述弹性结构连接在所述第二主体上。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副减振机构具有内壳和套设在所述内壳外部的外壳,所述主减振机构连接在所述内壳中,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二主体相连,所述弹性结构连接在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结构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向所述惯容结构施加第一副减振力,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弹性件能向所述惯容结构施加第二副减振力,所述第一副减振力的方向、所述第二副减振力的方向相互垂直,且二者分别垂直于所述主振方向设置。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四个,两两相对设置在所述惯容结构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二主体与所述第一弹性件相连;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四个,两两相对设置在所述惯容结构的左右两侧。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惯容结构具有沿所述主振方向设置的惯容齿条、以及与所述惯容齿条啮合的惯容齿轮,所述惯容齿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体相连,所述阻尼结构设置在所述惯容齿条和/或所述惯容齿轮上。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阻尼结构设置在所述惯容齿条上,其具有沿所述主振方向布置在所述惯容齿条上的至少一个齿条孔、以及位于所述齿条孔内的多个第一阻尼颗粒。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齿条孔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阻尼颗粒的外径,所述齿条孔的内径小于两个所述第一阻尼颗粒的外径之和。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阻尼结构设置在所述惯容齿轮上,其具有沿所述惯容齿轮的圆周方向间隔布置在所述惯容齿轮上的多个齿轮孔、以及位于各所述齿轮孔内的多个第二阻尼颗粒。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阻尼颗粒的外径小于所述齿轮孔的内径的五分之一。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上开设有多个孔洞,多个所述孔洞在所述外壳上的孔隙率大于70%。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惯容结构具有沿所述主振方向设置的惯容齿条、以及与所述惯容齿条啮合的惯容齿轮;所述内壳上开设有第一开孔,所述外壳上开设有第二开孔,所述惯容齿条的一端沿所述主振方向依次穿出所述第一开孔和所述第二开孔与所述第一主体相连。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一开孔的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滚轮,多个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惯容齿条滑动连接;沿所述第二开孔的周向间隔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滚轮,多个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惯容齿条滑动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阻尼颗粒在所述齿条孔内的填充率大于90%。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阻尼颗粒在所述齿轮孔内的填充率大于5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本发明能够通过主减振机构、副减振机构,实现通过主减振机构的惯容结构和阻尼结构来吸收主振动方向产生的主振动力,并通过副减振机构的设置以结构整体惯容的形式来吸收第一主体相对第二主体产生的副振动方向上的副振动力;通过将阻尼结构设置在惯容结构的内部,可以实现简化结构的同时,解决了全面吸收振动源产生的主振动力和副振动力的问题。通过设置主减振机构及副减振机构,解决了主振动+副振动的多水平振动行为的减振,避免了副振动力对主振动机构产生的疲劳损坏等情况发生,相较传统阻尼器扩大了减振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减振阻尼装置的正视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的减振阻尼装置的侧视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的减振阻尼装置的外壳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1、第一主体;
2、第二主体;
3、主减振机构;31、惯容结构;311、惯容齿条;312、惯容齿轮;32、阻尼结构;321、齿条孔;322、第一阻尼颗粒;323、齿轮孔;324、第二阻尼颗粒;
4、副减振机构;41、弹性结构;411、第一弹性件;412、第二弹性件;42、内壳;43、外壳;431、孔洞;
F、主振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振阻尼装置,连接在第一主体1和第二主体2之间,第一主体1能相对第二主体2振动设置,减振阻尼装置包括:
主减振机构3,具有惯容结构31和设置在惯容结构31内的阻尼结构32,惯容结构31能沿第一主体1的主振方向F与第一主体1相连;
副减振机构4,具有能向惯容结构31施加垂直于主振方向F的副减振力的弹性结构41,主减振机构3通过弹性结构41连接在第二主体2上。
本发明的减振阻尼装置通过将主减振机构3沿主振方向F安装连接第一主体1上,用以吸收并耗散第一主体1带来的主振动力,同时设置在惯容结构31内的阻尼机构可以耗散掉第一主体1传递的主振动力。主减振机构3通过副减振机构4的弹性结构41连接在第二主体2上,可以使主减振机构3在面临第一主体1带来的副振力时,能通过弹性结构41在垂直于主振方向F上产生弹性移动,通过弹性结构41使主减振机构3和副减振机构4以整体惯容的形式吸收耗散副振力,实现全面吸收振动源产生的主振动力和副振动力。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主体1为带来主振动力的设备,主振动力可以来自于第一主体1对外部的接触,或也可以来自于第一主体1自身产生;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主振动力来自于盾构机刀盘与地层的破碎掘进过程中的接触,第一主体1为连接盾构机的主梁,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主体1还可以为自身产生振动力的设备,例如电机等。第一主体1相对第二主体2振动设置,主减振机构3的惯容结构31沿第一主体1的主振方向F与第一主体1相连,具体连接方式可以选择焊接或固定连接,对于采用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惯容结构31采用的为齿轮齿条惯容结构,但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惯容结构31,对于惯容结构31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制;惯容结构31的内部设有阻尼结构32,第一主体1的主振动力沿主振方向F传递至惯容结构31,第一主体1的主振动力被惯容结构31内的阻尼结构32耗散,本实施例的阻尼结构32为颗粒阻尼结构32,在其他实施例中,阻尼结构32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以实现对主振方向F上的主振动力吸收耗散的要求,但对于阻尼结构32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制;进一步的,第一主体1带来的副振动力的振动方向不同于第一主体1的主振方向F,第一主体1带来的副振动力在空间坐标系下可以被分解到主振方向F上和垂直于主振方向F的方向上,副减振机构4的弹性结构41沿垂直于主振方向F的方向连接在主减振机构3的惯容结构31上,弹性结构41连接在惯容结构31和第二主体2之间,在主减振机构3受到第一主体1带来的副振动力的状态下,副减振机构4的弹性结构41能产生垂直于主振方向F的副减振力,主减振机构3在弹性结构41产生的副减振力与副振动力的作用下垂直于主振方向F弹性来回移动,副减振机构4的弹性结构41使主减振机构3和副减振机构4以整体惯容的形式将副振动力吸收耗散,本实施例中弹性结构41为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411和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412,第一弹性件411的第一副减振力的方向和第二弹性件412的第二副减振力的方向相互垂直,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结构41还可以仅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411,对于弹性结构41的设置形式和设置数量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副减振机构4具有内壳42和套设在内壳42外部的外壳43,主减振机构3连接在内壳42中,外壳43与第二主体2相连,弹性结构41连接在外壳43和内壳42之间。
本发明的减振阻尼装置通过采用内壳42和外壳43的设计,将减振阻尼装置形成整体结构设计,便于减振阻尼装置快捷安装在第一主体1和第二主体2之间,实现快速安装的目的。
具体的,主减振机构3连接在内壳42中,主减振机构3的惯容结构31的一端能自内壳42和外壳43中伸出,且惯容结构31的伸出外壳43的一端沿主振方向F与第一主体1相连。本实施例中,主减振机构3固定连接在内壳42中,副减振机构4的弹性结构41沿垂直于主振方向F的方向连接在内壳42的外侧与外壳43的内侧之间,外壳43固定连接在第二主体2上;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主体1为盾构机的主梁,第二主体2为盾构机的拖车,惯容结构31的伸出外壳43的一端沿主振方向F与盾构机的主梁末端连接,外壳43固定安装在盾构机的拖车上,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对于其他第一主体1和其他第二主体2的具体设备,以及其他设备的安装方式不做具体限制。在主减振机构3受到第一主体1传递的副振动力的状态下,内壳42与主减振机构3且均受到副振动力,副减振机构4的弹性结构41产生的垂直于主振方向F的副减振力,使得内壳42和主减振机构3在弹性结构41产生的副减振力与副振动力的作用下垂直于主振方向F弹性来回移动,副减振机构4的弹性结构41将第一主体1传递的副振动力耗散,避免副振动力通过外壳43传递至第二主体2。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弹性结构41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411和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412,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411能向惯容结构31施加第一副减振力,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412能向惯容结构31施加第二副减振力,第一副减振力的方向、第二副减振力的方向相互垂直,且二者分别垂直于主振方向F设置。
具体的,在空间三坐标系下的多个不同方向上的副振力可以分解在主振方向F上和垂直于主振方向F的方向上,本发明的减振阻尼装置通过设立第一弹性件411和第二弹性件412,可以将副振力分解在垂直于主振方向F的第一弹性件411的方向上和垂直于主振方向F的第二弹性件412的方向上,通过第一弹性件411和第二弹性件412使主减振机构3和副减振机构4以整体惯容的形式,实现全面地吸收耗散各个方面的振动力。
具体的,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411和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412均连接在惯容结构31和第二主体2之间,或均连接在内壳42和外壳43之间,第一弹性件411沿垂直于主振方向F的方向设置,第二弹性件412同样沿垂直于主振方向F的方向设置;在主减振机构3受到第一主体1传递的副振动力的状态下,副振动力可以分解为沿第一弹性件411的方向的第一副振力,使第一弹性件411产生垂直于主振方向F的第一副减振力;同时,在主减振机构3受到第一主体1传递的副振动力的状态下,副振动力可以分解为沿第二弹性件412的方向的第二副振力,使第二弹性件412产生垂直于主振方向F的第二副减振力,使得主减振机构3在第一副减振力与第二副振力的作用下,以主减振机构3和副减振机构4整体惯容的形式,通过第一弹性件411和第二弹性件412将第一副振力和第二副振力吸收耗散。
在本实施例中,配合参阅图1和图2所示,第一弹性件411为四个,两两相对设置在惯容结构31的上下两侧,第二主体2与第一弹性件411相连;第二弹性件412为四个,两两相对设置在惯容结构31的左右两侧。通过相对设置多个第一弹性件411和相对设置多个第二弹性件412,可以实现将第一副振力和第二副振力更快的吸收耗散。
具体的,四个第一弹性件411沿惯容结构31的上下方向分别连接在惯容结构31的上端与第二主体2之间,和/或连接在惯容结构31的下端与第二主体2之间,四个第一弹性件411两两相对连接在惯容结构31的上端和下端;四个第二弹性件412沿惯容结构31的左右方向分别连接在惯容结构31的左侧与第二主体2之间,和/或连接在惯容结构31的右侧与第二主体2之间,四个第二弹性件412两两相对连接在惯容结构31的左侧和右侧;进一步的,在另一实施例中,内壳42和外壳43大体为立方体结构,四个第一弹性件411沿惯容结构31的上下方向分别连接在内壳42的上表面与外壳43的顶面之间,和/或连接在内壳42的下表面与外壳43的底面之间,四个第一弹性件411两两相对连接在内壳4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四个第二弹性件412沿惯容结构31的左右方向分别连接在内壳42的左侧面与外壳43的左侧面之间,和/或连接在内壳42的右侧面与外壳43的右侧面之间,四个第二弹性件412两两相对连接在内壳42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对于第一弹性件411和第二弹性件412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制,以实现减振耗散效果为限。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惯容结构31具有沿主振方向F设置的惯容齿条311、以及与惯容齿条311啮合的惯容齿轮312,惯容齿条311的一端与第一主体1相连,阻尼结构32设置在惯容齿条311和/或惯容齿轮312上。
本发明的减振阻尼装置通过采用惯容齿条311和惯容齿轮312的形式,可以将主振方向F上的主振动力用于推动惯容齿条311沿主振方向F的来回运动,还通过惯容齿条311与惯容齿轮312的啮合,将惯容齿条311沿主振方向F的来回运动用于带动惯容齿轮312的周向旋转运动。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惯容齿条311的一端伸出内壳42与外壳43,且惯容齿条311的伸出内壳42与外壳43的一端沿主振方向F与第一主体1相连,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未设有内壳42与外壳43的状态下,惯容齿条311的一端还可以直接与第一主体1相连;本实施例中,惯容齿轮312的中心轴固定在内壳42上,惯容齿条311通过啮合的形式与惯容齿轮312相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阻尼结构32设置在惯容齿条311上,其具有沿主振方向F布置在惯容齿条311上的至少一个齿条孔321、以及位于齿条孔321内的多个第一阻尼颗粒322。采用齿条孔321和第一阻尼颗粒322的设置方式,可以实现将主振动力通过设置在惯容齿条311上的阻尼结构32实现吸收耗散。
具体的,齿条孔321沿主振方向F布置在惯容齿条311内,本实施例中齿条孔321的数量为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齿条孔3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齿条孔321沿主振方向F间隔设置在惯容齿条311内;或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齿条孔321沿垂直于主振方向F的方向间隔布置在惯容齿条311上,且各齿条孔321均沿主振方向F设置,多个第一阻尼颗粒322填充在各齿条孔321内,主振动力通过齿条孔321内多个第一阻尼颗粒322的相互碰撞实现能量耗散。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配合参阅图1和图2所示,齿条孔321的内径大于第一阻尼颗粒322的外径,齿条孔321的内径小于两个第一阻尼颗粒322的外径之和。通过设置第一阻尼颗粒322的外径大小和齿条孔321的内径大小关系,可以限定第一阻尼颗粒322在齿条孔321内的移动碰撞方式为仅沿主振方向F移动碰撞,避免了多个第一阻尼颗粒322在齿条孔321内堆积导致的起振条件过高,进而无法实现吸振耗散的效果。
具体的,多个第一阻尼颗粒322沿主振方向F设置在齿条孔321内,齿条孔321的内径无法满足两个第一阻尼颗粒322沿垂直于主振方向F的方向重叠堆积在齿条孔321内,两两相邻的第一阻尼颗粒322在主振力的作用下,沿主振方向F来回碰撞,吸收主振动能量。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阻尼结构32设置在惯容齿轮312上,其具有沿惯容齿轮312的圆周方向间隔布置在惯容齿轮312上的多个齿轮孔323、以及位于各齿轮孔323内的多个第二阻尼颗粒324。采用齿轮孔323和第二阻尼颗粒324的设置方式,可以实现将主振动力通过设置在惯容齿轮312上的阻尼结构32实现吸收耗散。
具体的,主振动力带动惯容齿条311沿主振方向F来回运动,惯容齿轮312通过啮合的形式,将惯容齿条311在主振方向F上的运动用于推动惯容齿轮312的周向自转,本实施例中齿轮孔323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齿轮孔323沿齿轮的圆周方向间隔布置,在惯容齿轮312自转的过程中,齿轮孔323内的多个第二阻尼颗粒324在惯容齿轮312的带动下抛散和相互碰撞,进一步的吸收耗散能量。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阻尼颗粒324的外径小于齿轮孔323的内径的五分之一。通过设置第二阻尼颗粒324的外径与齿轮孔323的内径的大小关系,可以提供让多个第二阻尼颗粒324在齿轮孔323内堆积的条件,并使多个第二阻尼颗粒324在惯容齿轮312转动过程中产生抛散和碰撞的情况,进而实现更大的耗散能量效果。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阻尼颗粒324填充堆积在齿轮孔323内,由于齿轮孔323在齿轮的周向方向上布置,在惯容齿条311的啮合作用下,齿轮孔323具有更大的线速度,多个堆积的第二阻尼颗粒324在更大的线速度的作用下,可以满足堆积条件下的多个第二阻尼颗粒324的起振条件,实现多个第二阻尼颗粒324的抛散运动,吸收更大量级的主振动能量。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外壳43上开设有多个孔洞431,多个孔洞431在外壳43上的孔隙率大于70%。通过在外壳43上开设孔洞431的方式,可以提供隔音空腔,使声波衰减,用以降低因阻尼颗粒碰撞产生的过量噪音,实现降噪减噪的效果。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各孔洞431的尺寸不同,各孔洞431包括有开口孔洞431和闭口孔洞431,在其他实施例中,对于孔洞431的具体尺寸和结构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外壳43上孔洞431的孔隙率大于70%,以实现更好的降噪减噪的效果。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惯容结构31具有沿主振方向F设置的惯容齿条311、以及与惯容齿条311啮合的惯容齿轮312;内壳42上开设有第一开孔,外壳43上开设有第二开孔,惯容齿条311的一端沿主振方向F依次穿出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与第一主体1相连。
通过在内壳42与外壳43上分别设置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的方式,可以限定惯容齿条311的移动方向,用以避免惯容齿条311在接收到副振动力的状态下,容易从惯容齿轮312上脱离啮合的问题。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孔开设在内壳42的靠近第一主体1的侧面,第二开孔开设在内壳42的靠近第一主体1的侧面,第一开孔与第二开孔沿第一主体1的主振方向F设置,惯容结构31设置在内壳42内并与内壳42连接,惯容齿轮312的主轴连接在内壳42上,惯容齿条311的一端自内壳42中沿主振方向F依次穿出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与第一主体1相连,惯容齿条311的另一端与惯容齿轮312啮合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沿第一开孔的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滚轮,多个第一滚轮与惯容齿条311滑动连接;沿第二开孔的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滚轮,多个第一滚轮与惯容齿条311滑动连接。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滚轮和多个第二滚轮,可以便于惯容齿条311沿主振方向F进行来回移动,让惯容结构31的运动更加顺畅。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滚轮沿第一开孔的内侧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滚轮的外侧面与惯容齿条311滑动抵接;多个第二滚轮沿第二开孔的内侧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滚轮的外侧面与惯容齿条311滑动抵接。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阻尼颗粒322在齿条孔321内的填充率大于90%。通过设定第一阻尼颗粒322的填充率,使惯容齿条311带来的阻尼耗散能力达到最优值,有利于增加惯容结构31的能量耗散能力。本实施例中,第一阻尼颗粒322在齿条孔321内的填充率也为多个第一阻尼颗粒322的总体积与齿条孔321的容积的比值,在其他实施例中,填充率还可以为其他等效表述,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阻尼颗粒324在齿轮孔323内的填充率大于50%。通过设定第二阻尼颗粒324的填充率,使惯容齿轮312带来的阻尼耗散能力达到最优值,有利于增加惯容结构31的能量耗散能力。本实施例中,第二阻尼颗粒324在齿轮孔323内的填充率也为多个第二阻尼颗粒324的总体积与齿轮孔323的容积的比值,在其他实施例中,填充率还可以为其他等效表述,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在惯容齿轮312减振的状态下,齿轮孔323内的第二阻尼颗粒324滑动且被抛动。其中,第二阻尼颗粒324滑动指的是在惯容齿轮312转动过程中,第二阻尼颗粒324随惯容齿轮312的转动在齿轮孔323内滚动或滑动;第二阻尼颗粒324被抛动指的是在惯容齿轮312转动过程中,第二阻尼颗粒324随惯容齿轮312的转动在齿轮孔323内被带动并抛至悬空后坠落的运动过程。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减振阻尼装置,连接在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之间,所述第一主体能相对所述第二主体振动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阻尼装置包括:
主减振机构,具有惯容结构和设置在所述惯容结构内的阻尼结构,所述惯容结构能沿所述第一主体的主振方向与所述第一主体相连;
副减振机构,具有能向所述惯容结构施加垂直于所述主振方向的副减振力的弹性结构,所述主减振机构通过所述弹性结构连接在所述第二主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减振机构具有内壳和套设在所述内壳外部的外壳,所述主减振机构连接在所述内壳中,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二主体相连,所述弹性结构连接在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振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结构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向所述惯容结构施加第一副减振力,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弹性件能向所述惯容结构施加第二副减振力,所述第一副减振力的方向、所述第二副减振力的方向相互垂直,且二者分别垂直于所述主振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四个,两两相对设置在所述惯容结构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二主体与所述第一弹性件相连;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四个,两两相对设置在所述惯容结构的左右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惯容结构具有沿所述主振方向设置的惯容齿条、以及与所述惯容齿条啮合的惯容齿轮,所述惯容齿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体相连,所述阻尼结构设置在所述惯容齿条和/或所述惯容齿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结构设置在所述惯容齿条上,其具有沿所述主振方向布置在所述惯容齿条上的至少一个齿条孔、以及位于所述齿条孔内的多个第一阻尼颗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孔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阻尼颗粒的外径,所述齿条孔的内径小于两个所述第一阻尼颗粒的外径之和。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减振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结构设置在所述惯容齿轮上,其具有沿所述惯容齿轮的圆周方向间隔布置在所述惯容齿轮上的多个齿轮孔、以及位于各所述齿轮孔内的多个第二阻尼颗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振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颗粒的外径小于所述齿轮孔的内径的五分之一。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开设有多个孔洞,多个所述孔洞在所述外壳上的孔隙率大于70%。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惯容结构具有沿所述主振方向设置的惯容齿条、以及与所述惯容齿条啮合的惯容齿轮;所述内壳上开设有第一开孔,所述外壳上开设有第二开孔,所述惯容齿条的一端沿所述主振方向依次穿出所述第一开孔和所述第二开孔与所述第一主体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减振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开孔的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滚轮,多个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惯容齿条滑动连接;沿所述第二开孔的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滚轮,多个所述第二滚轮与所述惯容齿条滑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振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颗粒在所述齿条孔内的填充率大于90%。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振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颗粒在所述齿轮孔内的填充率大于5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768446.4A CN117759663A (zh) | 2023-12-21 | 2023-12-21 | 减振阻尼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768446.4A CN117759663A (zh) | 2023-12-21 | 2023-12-21 | 减振阻尼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59663A true CN117759663A (zh) | 2024-03-26 |
Family
ID=90313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768446.4A Pending CN117759663A (zh) | 2023-12-21 | 2023-12-21 | 减振阻尼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759663A (zh) |
-
2023
- 2023-12-21 CN CN202311768446.4A patent/CN117759663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138566B (zh) | 使用碰撞摩擦阻尼耗能的调谐惯容系统 | |
CN108082085B (zh) | 一种汽车行驶用前置安全防撞梁 | |
CN210661169U (zh) | 一种基于颗粒阻尼的减振杆 | |
CN104612280B (zh) | 复合型耗能减振控制装置 | |
CN204435592U (zh) | 复合型耗能减振控制装置 | |
CN117759663A (zh) | 减振阻尼装置 | |
CN110145567B (zh) | 一种非线性能量汇 | |
CN113236699B (zh) | 一种多级调节的颗粒阻尼惯容减震器 | |
CN104535101A (zh) | 用于高速火箭橇试验的减振滑块装置 | |
CN215720518U (zh) | 一种带惯容器的齿轮齿条式减震机构 | |
CN108385333B (zh) | 一种洗衣机的减振结构及洗衣机 | |
CN111720482A (zh) | 一种三维耦合碰撞轨道型非线性消振装置 | |
JPH1192069A (ja) | 乗客コンベアの騒音防止装置 | |
WO2022025878A1 (en) | Hybrid impact passive energy absorber | |
CN219452816U (zh) | 带抗震组件的蜗轮蜗杆减速机 | |
CN113236007B (zh) | 一种高层土木结构用可调刚度粒子减震器 | |
CN212868377U (zh) | 一种工程机械齿轮箱防护装置 | |
CN114151503B (zh) | 一种带有非线性刚度的碰撞消振装置 | |
CN215673259U (zh) | 一种防震联轴器 | |
CN216306596U (zh) | 一种可延长车载减震器使用寿命的弹簧组件 | |
CN221710253U (zh) | 一种手持式无人机侦测管控设备 | |
CN214425060U (zh) | 一种内嵌减震装置的混凝土罐车用减速机壳体 | |
CN216198902U (zh) | 泵体减震结构 | |
CN215255471U (zh) | 行李箱盖铰链总成 | |
CN220622605U (zh) | 一种组合式橡胶减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