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52948A - 一种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52948A
CN117752948A CN202311781924.5A CN202311781924A CN117752948A CN 117752948 A CN117752948 A CN 117752948A CN 202311781924 A CN202311781924 A CN 202311781924A CN 117752948 A CN117752948 A CN 1177529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mulation
acupuncture
needle
point
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819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Polytechnic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Polytechn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Polytechnic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Polytechnic
Priority to CN20231178192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5294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52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529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Finger-Pressure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脑可塑性管理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包括采用经颅磁刺激系统实施的:穴位电针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步骤;穴位假针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步骤;穴位电针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步骤;穴位假针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步骤;确定待刺激大脑区域步骤;采用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技术判断目标部位与中枢神经之间的传导时间以及传导通路是否导通,为后续运动阈值的检测提供参考,还可以作为可塑性管理过程中的康复效果指标;分别采用电针和假针对相同穴位进行刺激,验证电针对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阈值的影响并可区分电针作用于穴位时是电针信号起到增强作用还是针刺起到增强作用或者均未起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脑可塑性管理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神经可塑性理论指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患者,采取及时合理的自主性康复治疗,可以通过神经组织形态改变或代偿重建运动神经通路,使运动功能获得一定的恢复。
为提供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现有技术提出了:通过非侵入的方式在大脑皮层施加快速变化的磁场来诱发大脑神经元的活动,也就是经颅磁刺激技术。该技术的实施首先需要确定想要刺激的大脑区域,一般采用脑电图和磁共振成像来确定具体位置。
现有技术是基于传统经验或者医务人员经验来判断大脑区域与运动部位的连接关系,继而通过脑电图和磁共振成像得到受损位置来确定想要刺激的大脑区域。因为每个个体本身存在体质差异,另外不同个体的中枢神经即使同个部位受损其代偿通路也不一定相同,故现有技术构建的管理方法可能会对不同个体产生明显的效果差异,导致该管理方法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另外,现有技术还提出了将电针运用于经颅磁刺激技术中以增强治疗效果,但对于某一位置的电针作用于穴位时是电针信号起到增强作用还是针刺(机械刺激)起到增强作用,现有技术不进行区分,故现有技术不利于精确指导患者的康复方案制定。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该管理方法通过电针、假针刺消除电针器具本身对数据的影响,另外通过将各区域的运动阈值采集区别处理并寻找最佳刺激点,使得管理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包括采用经颅磁刺激系统实施的:
穴位电针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步骤;和,
穴位假针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步骤;和,
穴位电针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步骤;和,
穴位假针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步骤;和,
确定待刺激大脑区域步骤。
优选地,所述经颅磁刺激系统包括网格硅胶帽、电针、假针、康复训练踏板、经颅磁刺激器和肌电图仪,所述网格硅胶帽以两耳连线轴为X轴、以头颅前后连线轴为Y轴,X轴与Y轴的交点位于人体Cz点,Y轴两侧各设置126个刺激位点,共计252个刺激位点。
优选地,所述电针包括电针仪以及电针仪连接的银针,所述假针包括电针仪、海绵垫以及电针仪连接的银针。
优选地,所述穴位电针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包括:
电针针刺前,用肌电图仪记录外周电刺激上肢、下肢和生殖器相关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电针针刺目标穴位30min;电针针刺后,用肌电图仪记录外周电刺激上肢、下肢和生殖器相关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
优选地,所述穴位假针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包括:
假针针刺前,用肌电图仪记录外周电刺激上肢、下肢和生殖器相关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假针针刺目标穴位30min;假针针刺后,用肌电图仪记录外周电刺激上肢、下肢和生殖器相关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
优选地,所述穴位电针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包括:
寻找最佳刺激点;电针针刺前,用经颅磁刺激系统测定运动阈值;电针针刺目标穴位30min;电针针刺后,测定运动阈值。
优选地,所述穴位假针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包括:
寻找最佳刺激点;假针针刺前,用经颅磁刺激系统测定运动阈值;假针针刺目标穴位30min;假针针刺后,测定运动阈值。
优选地,所述寻找最佳刺激点包括:
通过从Cz点(双耳耳珠的连线与鼻根到枕骨隆突的连线的交叉点就是Cz点)开始分别沿头皮前、后、左、右各方向逐点向头皮输出最大输出强度60%的脉冲磁刺激,引出波幅最大、重复性最好的运动电位波形的点作为最佳刺激点,如未能诱发运动电位波形,则在原输出强度的基础上提升5-10%的输出强度,直至找到最佳刺激点,其中最佳刺激点包括手区最佳刺激点和下肢最佳刺激点。
优选地,所述测定运动阈值包括测定手区静息运动阈值和测定下肢活动运动阈值;
其中所述测定手区静息运动阈值包括:
通过手区最佳刺激点向手区靶肌肉(例如FDI-H)先给予最大输出强度40%的脉冲磁刺激,如诱发MEPs波幅不足50μV则在原输出强度的基础上提升5%的输出强度,直至使靶肌肉诱发出超过50μV的MEPs波幅(6次至少有3次),该输出强度就是手区运动阈值;
其中所述测定下肢活动运动阈值:
通过下肢最佳刺激点向下肢靶肌肉先给予最大输出强度50%的脉冲磁刺激,受试者与脉冲磁刺激同步踩康复训练踏板,使得下肢肌肉自主收缩,如诱发MEPs波幅不足100μV则在原输出强度的基础上提升5%的输出强度,最后能够使靶肌肉诱发出MEPs波幅>100μV(6次至少有3次),该输出强度就是下肢活动运动阈值。
优选地,所述确定待刺激大脑区域步骤包括:
以120%运动阈值为输出强度刺激手区最佳刺激点和下肢最佳刺激点,记录最佳刺激点的潜伏期、峰-峰波幅,刺激6次取平均值,再以120%运动阈值为输出强度,分别以手区最佳刺激点和下肢最佳刺激点为中心,从里到外逐个刺激各刺激位点,把能诱发出有效MEPs波幅的刺激位点标记,描绘手区、下肢区域分布图,并按每个刺激位点等于1cm2的方法估算手区和下肢区域面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采用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技术判断目标部位与中枢神经之间的传导时间以及传导通路是否导通,为后续运动阈值的检测提供参考,还可以作为可塑性管理过程中的康复效果指标;分别采用电针和假针对相同穴位进行刺激,验证电针对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阈值的影响并可区分电针作用于穴位时是电针信号起到增强作用还是针刺起到增强作用或者均未起作用;最终为脑可塑性管理提供有效数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网格硅胶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1、受试者招募。
2、经颅磁刺激系统:
经颅磁刺激器:MagstimRapid2,英国,磁场强度峰值2.2T,“8”字型磁刺激线圈,直径为7.0cm,采用单脉冲模式;
肌电图仪:美国,Nicoletikingquest,采用圆盘地线电极和银盘表面电极;
网格硅胶帽:每格大小为10*8cm,共126格;
磨砂膏:美国韦弗,NuprepGel,114g;
导电膏:美国韦弗,Ten20;
银针:华佗牌1寸无菌银针,规格:0.30mm*25mm;
电针仪:HANS-100A,其A、B通道可在0-40mA范围内独立调节,本实施例输出电流均为1mA;
康复训练脚踏板;
碘伏、棉签、海绵垫和医用胶布。
3、体感诱发电位检测:
3-1、电极放置:
先在受试者记录区域皮肤涂抹磨砂膏以去除多余角质,再涂抹导电膏用以增强电极感应效果。
3-1-1、下肢:
刺激胫后神经,电极放置于下肢内踝,先左侧后右侧。皮层感觉诱发电位记录,根据国际脑电10-20系统定位方法,使用银盘电极(美国,Natus),参考电极放置于FPz点,记录电极放置于Cz’点(Cz点向后2cm),地线置于Fz处,连接肌电图仪(NicoletVikingQuest),阻抗<5KΩ,滤波为20Hz-3KHz。
3-1-2、上肢:
刺激正中神经,刺激电极放置于腕横纹下1cm,先左侧后右侧。皮层感觉诱发电位记录,根据国际脑电10-20系统定位方法,使用银盘电极(美国,natus),参考电极放置于FPz点,记录电极放置于Cz’点(Cz点向后2cm,旁开7cm),地线置于Fz处,连接肌电图仪(NicoletVikingQuest),阻抗<5KΩ,滤波为20Hz-3KHz。
3-1-3、生殖器:
刺激电极采用环状电极,刺激双侧阴茎背神经(DNP),负极放置于近阴茎根部1cm处,正极放置于负极远端约2cm处。电刺激频率2Hz,时程0.2ms,记录电极放置于Cz’点(Cz点向后2cm),参考电极放置于FPz点,地线置于Fz处,连接肌电图仪,阻抗<5KΩ,滤波为20Hz-3KHz。
3-2、上肢和下肢感觉阈值测定:
将刺激电极依次放置于双侧下肢内踝和双侧腕横纹下1cm处,先左侧后右侧。电刺激频率2Hz,时程0.2ms,刺激量由0开始逐渐增加,以受试者能感觉到刺激时停止,重复3次,取3次刺激量的平均值为其感觉阈值。
3-3、上肢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记录:
将刺激电极依次放置于双侧下肢内踝和双侧腕横纹下1cm处,先左侧后右侧。电刺激频率2Hz,时程0.2ms,刺激量为3倍感觉阈值(PST),叠加平均200次,重复记录3次。记录潜伏期和波幅。
3-4、生殖器感觉阈值测定:
环状电极放置于大足趾处,负极在近端,予一定刺激量后(2.5-3.0mA),逐渐降低刺激量,导致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为其感觉阈值,重复测量3次。
3-5、生殖器体感诱发电位记录:
刺激量为3倍感觉阈值(PST),叠加平均200次,重复记录2次。
3-6、电针和假针干预:
3-6-1、上肢、下肢:
第一阶段:针刺干预前,用肌电图仪记录外周电刺激双侧下肢胫后神经和双侧上肢正中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记录潜伏期和波幅。第二阶段:电针或假针刺受试者左侧阴廉、急脉30min;第三阶段:针刺干预后即刻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数据采集完毕后,根据记录的潜伏期和波幅,进行针刺前后的对比。
3-6-2、生殖器:
第一阶段:使用电针或假针针刺干预前,用肌电图仪记录外周电刺激双侧阴茎背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记录潜伏期和波幅。第二阶段:电针或假针刺受试者左侧太冲穴30min;第三阶段:针刺干预后即刻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数据采集完毕后,根据记录的潜伏期和波幅,进行针刺前后的对比。
4、经颅磁刺激(TMS)操作及MEPs数据采集:
4-1、将经颅磁刺激系统与受试者连接:
受试者戴上适宜的网格硅胶帽(如图2所示),每格为1cm*cm,网格上方标有坐标,两耳连线轴(X轴)共14格,头颅前后轴(Y轴)共9格,X轴与Y轴交界处为刺激位点,共126个刺激位点,两侧半球共252个刺激位点,根据国际脑电10-20导联系统电极放置法,确定受试者的顶点Cz,网格硅胶帽上的正中线需与受试者头部正中线重合。并测量记录前额部帽檐与两眉心之间距离、两耳侧帽檐最低点与耳前之间的距离,以保证网格硅胶帽位置的前后固定。
启动经颅磁刺激器及肌电图仪,经硕磁刺激器选择单脉冲磁刺激(sTMS);肌电图仪选择CMEP检测模式,高和低通滤波器分别为20赫兹和2千赫兹。
先在受试者记录区域皮肤涂抹磨砂膏以去除多余角质,再涂抹导电膏用以增强电极感应效果。手部合谷穴第一骨间背侧肌(FDI-H)电极放置方法:记录电极粘贴于受试者左手合谷穴肌腹隆起处,参考电极粘贴于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对应圆盘地线电极粘贴于前臂,以防干扰;阴廉、急脉穴大腿股内收肌(AT)电极放置方法:记录电极放在大腿内侧股内收肌、腹股沟下约1cm处,参考电极置于记录点击向后约1cm处,对应圆盘地线电极粘贴于腹股沟下3cm处,根据肌电图仪阻抗显示页面对电极进行调整。条口穴胫骨前肌(TA)电极放置方法:受试者勾起脚尖,记录电极放在小腿胫骨外侧胫骨前肌肌肉隆起处,参考电极置于记录电极向下约1cm处,对应圆盘地线电极粘贴于记录电极下3cm处,根据肌电图仪阻抗显示页面对电极进行调整。太冲穴足部第一骨间背侧肌(FDI-F)电极放置方法:记录电极置于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参考电极置于记录电极向下约1cm处,对应圆盘地线电极粘贴于记录电极下3cm处,根据肌电图仪阻抗显示页面对电极进行调整。
4-2、经颅磁刺激(TMS刺激)以及MEPs采集:
使用线圈紧贴受试者头皮,与头皮正中线成45度角,线圈手柄朝向受试者后方,线圈面与颅面平行,线圈的中点与网格点相对。
试验开始前,先将线圈悬空刺激数次,若MEPs波幅在50μV水平基线平稳,可以开始试验。同时根据受试者配合情况,用10min指导受试者根据研究者指令,与TMS刺激同步完成踩踏板(下肢肌肉自主收缩),以最有效的下肢肌肉易化提供稳定的最大收缩。
首先寻找运动皮层手区和下肢的最佳刺激点。刺激开始,刺激强度为最大输出强度的60%,从Cz点开始分别沿头皮前、后、左、右各方向逐点刺激,直到找到引出波幅最大、重复性最好的波形的点作为最佳刺激点。若不能诱发出运动电位的波形,则可在原刺激强度的基础上増加5%-10%的输出强度,直到找到最佳刺激点为止,同时标记出运动皮层手区、下肢最佳刺激点。
接着在手区最佳刺激点确定手区(FDI-H为靶肌肉)的静息运动阈值(RestMotorThreshold,RMT),RMT是指在最佳刺激点上给予6次刺激刺激间隔时间为5s,至少有3次能诱发出的MEPs波幅>50μV时的最小的刺激强度。先予最佳刺激点以强度为最大输出强度40%的刺激,从小到大,如诱发MEPs波幅不足50μV,则以最大输出强度5%递増,最后能够使靶肌肉诱发出MEPs波幅(6次至少有3次),该刺激量就是手区RMT。公知的,很难在静息状态引出下肢肌肉的运动阈值。故需测定下肢最佳刺激点确定的活动运动阈值(ActiveMotorThreshold,AMT)。AMT是指在受试者踩康复训练踏板时,下肢肌肉自主收缩过程中,6次刺激可以3次诱发MEPs>100μV的最小刺激强度。先予下肢各靶肌肉最佳刺激点强度为最大输出强度50%的刺激,从小到大,如诱发MEPs波幅不足μV,则以最大输出强度5%递増,最后能够使靶肌肉诱发出MEPs波幅>100μV(6次至少有3次),该刺激量就是下肢AMT。确定MT(RMT或AMT)后,以120%MT为刺激强度(如MT为60%,那么120%MT则为70%),该刺激强度刺激运动皮层手区、下肢最佳刺激点,记录最佳刺激点潜伏期、峰-峰波幅,取6次刺激后的平均值。再以120%MT为刺激强度,以最佳刺激点为中心,刺激运动皮层手区、下肢,把能诱发出有效MEPs的部位标记,描绘手区、下肢区域分布图,并按每个刺激位点等于1cm2的方法估算手区和下肢面积。
4-3、电针和假针干预:
4-3-1、电针:
选取阴廉和急脉穴位。阴廉为大腿内侧,当气冲穴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急脉为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穴外下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操作:受试者卧位,选取双侧阴廉、急脉,常规消毒后取0.30mm*25mm银针(华佗牌),直刺0.5~0.8寸。针刺后连接电针仪(200A),调节刺激模式为经针模式,确定后予以调整频率及电流输出,频率为2Hz,输出电流强度1mA。电针时间30min。
4-3-2、假针:
选取阴廉和急脉穴位。
操作:患者卧位,选取双侧阴廉、急脉,常规消毒后将海绵垫贴于穴位之上,取0.30mm*25mm银针(华佗牌)缓慢直刺,待毫针透过海绵垫接触到健康受试者皮肤即停止进针,连接电针仪(200A),调节刺激模式为经针模式,确定后予以调整频率及电流输出,频率为2Hz,输出电流强度1mA。时间为30min。
4-4、针刺后经颅磁刺激以及MEPs采集。
原理说明
如图1所示,先利用肌电图仪向上肢、下肢或者生殖器发出刺激信号,当受试者感知到刺激时则说明其神经信号传导通路是顺畅的,并通过肌电图仪测定潜伏期和波幅等体感电位信号,容易理解的,如果无法感知刺激,那后续实验或者可塑性管理均是无效的;而后进行电针干预,通过电针干预前后的体感电位信号可以判断某部位是否可以通过电针改善体感,另外还进行假针干预,通过电针干预前后体感电位信号的区别与假针干预前后的体感电位信号进行对比,可以判断针刺的物理刺激有没有对体感改善产生影响,继而判断某部位上真正产生改善作用的是电针或假针;确定神经信号传导通路是顺畅的之后,通过经颅磁刺激仪向头部内的皮层某位置发出刺激,刺激信号从头部向肢体传导,而后利用肌电图仪采集上肢或下肢运动电位信号,继而确定最佳刺激点,再通过面积估算确定待刺激大脑区域,最终用于脑可塑性管理的指导和规划;另外还进行电针和假针干预,通过电针干预前后的运动电位信号可以判断某部位是否可以通过电针改善运动;通过电针干预前后运动电位信号的区别与假针干预前后的运动电位信号进行对比,可以判断针刺的物理刺激有没有对运动改善产生影响,继而判断某部位上真正产生改善作用的是电针或假针。
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最佳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经颅磁刺激系统实施的:
穴位电针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步骤;和,
穴位假针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步骤;和,
穴位电针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步骤;和,
穴位假针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步骤;和,
确定待刺激大脑区域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经颅磁刺激系统包括网格硅胶帽、电针、假针、康复训练踏板、经颅磁刺激器和肌电图仪,所述网格硅胶帽以两耳连线轴为X轴、以头颅前后连线轴为Y轴,X轴与Y轴的交点位于人体Cz点,Y轴两侧各设置126个刺激位点,共计252个刺激位点;所述电针包括电针仪以及电针仪连接的银针,所述假针包括电针仪、海绵垫以及电针仪连接的银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穴位电针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包括:
电针针刺前,用肌电图仪记录外周电刺激上肢、下肢和生殖器相关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电针针刺目标穴位30min;电针针刺后,用肌电图仪记录外周电刺激上肢、下肢和生殖器相关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穴位假针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包括:
假针针刺前,用肌电图仪记录外周电刺激上肢、下肢和生殖器相关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假针针刺目标穴位30min;假针针刺后,用肌电图仪记录外周电刺激上肢、下肢和生殖器相关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穴位电针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包括:
寻找最佳刺激点;电针针刺前,用经颅磁刺激系统测定运动阈值;电针针刺目标穴位30min;电针针刺后,测定运动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穴位假针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包括:
寻找最佳刺激点;假针针刺前,用经颅磁刺激系统测定运动阈值;假针针刺目标穴位30min;假针针刺后,测定运动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寻找最佳刺激点包括:
通过从Cz点开始分别沿头皮前、后、左、右各方向逐点向头皮输出最大输出强度60%的脉冲磁刺激,引出波幅最大、重复性最好的运动电位波形的点作为最佳刺激点,如未能诱发运动电位波形,则在原输出强度的基础上提升5-10%的输出强度,直至找到最佳刺激点,其中最佳刺激点包括手区最佳刺激点和下肢最佳刺激点。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定运动阈值包括测定手区静息运动阈值:
通过手区最佳刺激点向手区靶肌肉先给予最大输出强度40%的脉冲磁刺激,如诱发MEPs波幅不足50μV则在原输出强度的基础上提升5%的输出强度,直至使靶肌肉诱发出超过50μV的MEPs波幅,该输出强度就是手区运动阈值。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定运动阈值包括测定测定下肢活动运动阈值:
通过下肢最佳刺激点向下肢靶肌肉先给予最大输出强度50%的脉冲磁刺激,受试者与脉冲磁刺激同步踩康复训练踏板,使得下肢肌肉自主收缩,如诱发MEPs波幅不足100μV则在原输出强度的基础上提升5%的输出强度,最后能够使靶肌肉诱发出MEPs波幅>100μV,该输出强度就是下肢活动运动阈值。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待刺激大脑区域步骤包括:
以120%运动阈值为输出强度刺激手区最佳刺激点和下肢最佳刺激点,记录最佳刺激点的潜伏期、峰-峰波幅,刺激6次取平均值,再以120%运动阈值为输出强度,分别以手区最佳刺激点和下肢最佳刺激点为中心,从里到外逐个刺激各刺激位点,把能诱发出有效MEPs波幅的刺激位点标记,描绘手区、下肢区域分布图,并按每个刺激位点等于1cm2的方法估算手区和下肢区域面积。
CN202311781924.5A 2023-12-21 2023-12-21 一种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 Pending CN1177529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81924.5A CN117752948A (zh) 2023-12-21 2023-12-21 一种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81924.5A CN117752948A (zh) 2023-12-21 2023-12-21 一种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52948A true CN117752948A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15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81924.5A Pending CN117752948A (zh) 2023-12-21 2023-12-21 一种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5294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RVIN et al. Stereotactic Thalamotomy in the Human: Part II. Physiologic Observations on the Human Thalamus
Hallett et al. Magnetism: a new method for stimulation of nerve and brain
AU2021202989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nitoring and treating a medical condition via posterior tibial nerve stimulation
De Martino et al. High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o the 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modulates sensorimotor cortex function in the transition to sustained muscle pain
US20110105916A1 (en) Diagnostic method and apparatus
Thompson et al. Corticomotor representation of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US20070219598A1 (en) Diagnostic method and apparatus
Wang et al. Effective evaluation of finger sensation evoking by non-invasive stimulation for sensory function recovery in transradial amputees
Silber et 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f the human motor cortex evokes skin 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
Enwemeka et al. Postural correction in persons with neck pain. II. 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 of the upper trapezius in three simulated neck positions
McMillan et al. Transcranial magnetic-stimulation mapping of the cortical topography of the human masseter muscle
Yap et al. Sciatic nerve 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 study.
CN117752948A (zh) 一种基于穴位针刺的脑可塑性管理方法
Ackerley et al. Microneurography: Recordings from single neurons in human peripheral nerves
Vargas et al. Distribution of M-wave and H-reflex in hand muscles evoked via transcutaneous nerve stimulation: a preliminary report
TWI441624B (zh) 結合穴位電刺激與體感覺誘發電位分析之評估系統
Yamauchi et 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elicited by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each single pain or tactile spot of the skin
Danziger et al. A clinical and neurophysiological study of a patient with an extensive transection of the spinal cord sparing only a part of one anterolateral quadrant
Dowman Interstimulus interval has no effect on a mid-latency scalp potential generated by innocuous-related activity in the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Hall et al. The effects of TMS coil orientation on corticospinal and cortico-cortical excitability of lower limb in healthy adults
Qin et al. Cognitive components characteristic of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in upper limb amputees with evoked tactile sensation
Lee et al. Motor point location index using regression equations for the tibialis anterior muscle
CN117503165A (zh) 一种基于柔性多导脑电监测与经皮电刺激方法
Vaney et al. Median Nerve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Correlation with Physical Parameters
Ma et al. Analyzing the Combination Effect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Motor Control Training on Balance Function and Gait in Patients with Stroke-Induced Hemipleg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