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28462A - 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28462A
CN117728462A CN202311737260.2A CN202311737260A CN117728462A CN 117728462 A CN117728462 A CN 117728462A CN 202311737260 A CN202311737260 A CN 202311737260A CN 117728462 A CN117728462 A CN 1177284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grid
reactive power
less
stora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3726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728462B (zh
Inventor
周万鹏
杨立滨
李春来
刘庭响
李正曦
李红霞
杨海林
王恺
马俊雄
高金
武宏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Qinghai Electric Power Co Clean Energy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State Grid Qinghai Electric Power Co Lt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Qianghai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Qinghai Electric Power Co Clean Energy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State Grid Qinghai Electric Power Co Lt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Qianghai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Qinghai Electric Power Co Clean Energy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State Grid Qinghai Electric Power Co Lt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Qianghai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Qinghai Electric Power Co Clean Energy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31173726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28462B/zh
Publication of CN1177284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284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7284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284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储能并网控制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包括:步骤一,对储能设备并网点的电压和电流进行监测,生成电网的电压‑电流特征曲线,计算储能变流器的无功功率分配值;根据无功功率分配值对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调节;其中,储能设备与储能变流器一一对应;步骤二,对储能设备的电荷量进行监控,生成储能设备的电荷量变化曲线;根据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预测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步骤三,根据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对剩余储能设备的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重新分配,并进行调节;预测离网时间节点,并根据离网时间节点与剩余储能设备进行预调节,能够减少电网侧的波动,使储能系统输出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并网控制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储能系统在电网中的作用包括:为系统提供有功或无功支撑、提高新能源并网能力、参与调峰调频、故障期间短时供电等。采用构网控制技术来控制储能变流器,可以提高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在交流微电网中,储能系统(ESS)单元通过切换充电或放电模式在维持系统能量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可再生能源(RES)产生的能量大于负载消耗的能量时,储能系统(ESS)单元将工作在充电模式以吸收多余的能量;当可再生能源(RES)发电量不足以满足负载需求时,它将切换到放电模式。注意到储能系统(ESS)单元的可用容量通常会因为其老化和服务周期的多少因素而不同,从而导致放电过程中的放电速率和荷电状态(SoC)值不同。当某个储能系统(ESS)单元的荷电状态(SoC)下降至阈值以下时,则该单元必须从系统中退出运行以避免深度放电,造成的结果是剩余的储能系统(ESS)单元的放电速率会立刻变快以为负载提供与之前相同的电力能量,放电速率的突变可能会对电池造成永久性损坏,从而缩短其使用寿命。
在现有技术中多使用下垂式控制储能系统的输出,使储能系统形成闭环式控制。但储能系统闭环输出调节,过程需要时间,再有储能系统进行离网时,会对电网侧造成较大的波动。
因此如何对储能系统并网进行控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通过对储能系统的电荷量SOC进行监测,预测离网时间节点,并根据离网时间节点与剩余储能设备进行预调节,能够减少电网侧的波动,使储能系统输出稳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一,对储能设备并网点的电压和电流进行监测,生成电网的电压-电流特征曲线,计算储能变流器的无功功率分配值;根据无功功率分配值对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调节;其中,储能设备与储能变流器一一对应;
步骤二,对储能设备的电荷量进行监控,生成储能设备的电荷量变化曲线;根据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预测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
步骤三,根据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对剩余储能设备的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重新分配,并进行调节。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所述根据无功功率分配值对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调节,包括:
根据所述无功功率分配值设置储能变流器的无功电压下垂系数;其公式为:其中n为换算系数,Ud为电网D轴电压实时值,Ud_ref为电网D轴电压标准值,Q为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
根据无功电压下垂系数计算储能变流器的无功输出下垂校正电压偏差;其公式为:Ukq=K*Iq,其中Iq为储能变流器的无功输出电流;
根据电网电压偏差的比例、积分和无功输出下垂校正电压偏差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储能变流器进行控制,使储能变流器端口输出电压接近电网d轴电压的给定值;
重新对储能变流器的无功电压下垂系数进行设置,再次进行无功功率调节,直到每一台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相等。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所述对储能设备的电荷量进行监控,生成储能设备的电荷量变化曲线;根据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预测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包括:
对储能变流器的电压和电流进行监测,计算储能设备的输出功率;
获取储能设备的实时电荷量,生成储能设备的电荷量变化曲线;
预设第一时长,根据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和输出功率,确定预测时间节点;其计算公式为:SOC1=S*W+SOC2;其中,SOC1为预测时间节点时储能设备的电荷量,S为所述第一时长,W为储能设备的输出功率,SOC2为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
获取储能设备的历史运行数据和电荷量影响因素,匹配储能设备的电荷量历史变化曲线,根据预设时间节点时储能设备的电荷量和输出功率,对储能设备的实时电荷变化曲线进行预测,得到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在计算预测时间节点之前,还包括:
根据储能设备输出功率W的大小对所述第一时长S进行调节;
预设第一预设输出功率W1、第二预设输出功率W2、第三预设输出功率W3、第四预设输出功率W4,且W1<W2<W3<W4;预设第一时长调节系数Y1、第二时长调节系数Y2、第三时长调节系数Y3、第四时长调节系数Y4、第五时长调节系数Y5,且0.8<Y1<Y2<Y3<Y4<Y5<1.2;
根据储能设备的输出功率W与各预设输出功率的关系对所述第一时长的时长调节系数进行确定:
当W<W1时,使用第一时长调节系数Y1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1;
当W1≤W<W2时,使用第二时长调节系数Y2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2;
当W2≤W<W3时,使用第三时长调节系数Y3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3;
当W3≤W<W4时,使用第四时长调节系数Y4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4;
当W4≤W时,使用第五时长调节系数Y5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5。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在计算预测时间节点之前,还包括:
根据储能设备的输出功率W对所述第一时长S调节后,S=S*Yi,i=1,2,3,4;
根据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SOC2对第一时长S*Yi进行调节;
预设第一预设电荷量下限E1、第二预设电荷量下限E2、第三预设电荷量下限E3、第四预设电荷量下限E4,且E1<E2<E3<E4;预设第一电荷量调节系数R1、第二电荷量调节系数R2、第三电荷量调节系数R3、第四电荷量调节系数R4、第五电荷量调节系数R5,且1.2>R1>R2>R3>R4>R5>0.8;
根据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E与各预设电荷量下限的关系对所述第一时长的电荷量调节系数进行确定:
当E<E1时,使用第一电荷量调节系数R1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i*R1;
当E1≤E<E2时,使用第二电荷量调节系数R2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i*R2;
当E2≤E<E3时,使用第三电荷量调节系数R3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i*R3;
当E3≤E<E4时,使用第四电荷量调节系数R4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i*R4;
当E4≤E时,使用第五电荷量调节系数R5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i*R5。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所述根据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对剩余储能设备的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重新分配,并进行调节,包括:
获取所有预测的离网时间节点,提取最靠前的离网时间节点S1;
设置第二时长S2,判断离网时长节点在{S1,S1+S2}之内的储能设备数量,并计算输出的总无功功率;
将计算后的无功功率分配给剩余的储能设备,根据无功功率分配值对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调节;
调节后重新预测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所述根据无功功率分配值对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调节,包括:
在离网时间节点S1之前,设置预调节时间节点S3,对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预调节;
其中,预调节时间节点S3储能设备预调节的无功功率大小进行确定,
预设第一预设无功功率B1、第二预设无功功率B2、第三预设无功功率B3、第四预设无功功率B4,且B1<B2<B3<B4;预设第一预调节时长N1、第二预调节时长N2、第三预调节时长N3、第四预调节时长N4、第五预调节时长N5,且N1<N2<N3<N4<N5;
根据储能设备预调节的无功功率B与各预设无功功率的关系确定预调节时间节点S3:
当B<B1时,S3为离网时间节点S1之前第一预调节时长N1;
当B1≤B<B2时,S3为离网时间节点S1之前第二预调节时长N2;
当B2≤B<B3时,S3为离网时间节点S1之前第三预调节时长N3;
当B3≤B<B4时,S3为离网时间节点S1之前第四预调节时长N4;
当B4≤B时,S3为离网时间节点S1之前第五预调节时长N5。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对储能系统的电荷量SOC进行监测,预测离网时间节点,并根据离网时间节点与剩余储能设备进行预调节,能够减少电网侧的波动,使储能系统输出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一,对储能设备并网点的电压和电流进行监测,生成电网的电压-电流特征曲线,计算储能变流器的无功功率分配值;根据无功功率分配值对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调节;其中,储能设备与储能变流器一一对应;
上述步骤具体的为:
根据无功功率分配值设置储能变流器的无功电压下垂系数;其公式为:其中n为换算系数,Ud为电网D轴电压实时值,Ud_ref为电网D轴电压标准值,Q为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
根据无功电压下垂系数计算储能变流器的无功输出下垂校正电压偏差;其公式为:Ukq=K*Iq,其中Iq为储能变流器的无功输出电流;
根据电网电压偏差的比例、积分和无功输出下垂校正电压偏差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储能变流器进行控制,使储能变流器端口输出电压接近电网d轴电压的给定值;
重新对储能变流器的无功电压下垂系数进行设置,再次进行无功功率调节,直到每一台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相等。
在上述步骤中,对电网侧的电压、电流、电压-电流特征曲线和储能变流器的输出功率信息获取,为本领域人员常知的现有技术,不在进行叙述。
在上述步骤中,储能设备可以理解为:构网型储能系统一般为较大的储能电站,在进行并网连接时需要多个储能变流器与电网连接进行功率输出。每个储能变流器对应的储能设备划分为一个储能设备单元。
上述步骤为,通过对储能变流器并网时进行下垂式控制,使储能系统并网进行稳定输出。
步骤二,对储能设备的电荷量进行监控,生成储能设备的电荷量变化曲线;根据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预测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
上述步骤具体的为:
对储能变流器的电压和电流进行监测,计算储能设备的输出功率;
获取储能设备的实时电荷量,生成储能设备的电荷量变化曲线;
预设第一时长,根据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和输出功率,确定预测时间节点;其计算公式为:SOC1=S*W+SOC2;其中,SOC1为预测时间节点时储能设备的电荷量,S为第一时长,W为储能设备的输出功率,SOC2为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
获取储能设备的历史运行数据和电荷量影响因素,匹配储能设备的电荷量历史变化曲线,根据预设时间节点时储能设备的电荷量和输出功率,对储能设备的实时电荷变化曲线进行预测,得到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
在上述步骤中,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SOC2根据储能设备自身的运行情况进行设定。
在上述步骤中,第一时长S根据储能设备的安全输出调节速率进行设定。确保储能系统进行在预调节之前对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进行预测。
在上述步骤中,根据历史数据对储能设备进行预测时,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其中影响因子包括:输出功率、当前电荷量、运行温度、充放循环次数等。
其中,在计算预测时间节点之前,还包括:
根据储能设备输出功率W的大小对第一时长S进行调节;
预设第一预设输出功率W1、第二预设输出功率W2、第三预设输出功率W3、第四预设输出功率W4,且W1<W2<W3<W4;预设第一时长调节系数Y1、第二时长调节系数Y2、第三时长调节系数Y3、第四时长调节系数Y4、第五时长调节系数Y5,且0.8<Y1<Y2<Y3<Y4<Y5<1.2;
根据储能设备的输出功率W与各预设输出功率的关系对第一时长的时长调节系数进行确定:
当W<W1时,使用第一时长调节系数Y1对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1;
当W1≤W<W2时,使用第二时长调节系数Y2对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2;
当W2≤W<W3时,使用第三时长调节系数Y3对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3;
当W3≤W<W4时,使用第四时长调节系数Y4对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4;
当W4≤W时,使用第五时长调节系数Y5对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5。
根据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SOC2对第一时长S*Yi进行调节;
预设第一预设电荷量下限E1、第二预设电荷量下限E2、第三预设电荷量下限E3、第四预设电荷量下限E4,且E1<E2<E3<E4;预设第一电荷量调节系数R1、第二电荷量调节系数R2、第三电荷量调节系数R3、第四电荷量调节系数R4、第五电荷量调节系数R5,且1.2>R1>R2>R3>R4>R5>0.8;
根据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E与各预设电荷量下限的关系对第一时长的电荷量调节系数进行确定:
当E<E1时,使用第一电荷量调节系数R1对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i*R1;
当E1≤E<E2时,使用第二电荷量调节系数R2对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i*R2;
当E2≤E<E3时,使用第三电荷量调节系数R3对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i*R3;
当E3≤E<E4时,使用第四电荷量调节系数R4对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i*R4;
当E4≤E时,使用第五电荷量调节系数R5对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i*R5。
上述在预测之前对第一时长S进行调节的作用为,输出功率直接的表示的储能设备的能量变化速率。较高的变化速率对储能变流器进行预调节时,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对第一时长S进行调节,避免调节不及时,调至电网波动。而电荷量下限可以有效的反应储能设备对电荷量波动的抵抗能力,在电荷量下限较高时,可以延后预测的时间节点,提高预测准确性。
步骤三,根据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对剩余储能设备的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重新分配,并进行调节。
上述步骤具体的为:
获取所有预测的离网时间节点,提取最靠前的离网时间节点S1;
设置第二时长S2,判断离网时长节点在{S1,S1+S2}之内的储能设备数量,并计算输出的总无功功率;
将计算后的无功功率分配给剩余的储能设备,根据无功功率分配值对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调节;
调节后重新预测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
其中,根据无功功率分配值对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调节,包括:
在离网时间节点S1之前,设置预调节时间节点S3,对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预调节;
其中,预调节时间节点S3储能设备预调节的无功功率大小进行确定,
预设第一预设无功功率B1、第二预设无功功率B2、第三预设无功功率B3、第四预设无功功率B4,且B1<B2<B3<B4;预设第一预调节时长N1、第二预调节时长N2、第三预调节时长N3、第四预调节时长N4、第五预调节时长N5,且N1<N2<N3<N4<N5;
根据储能设备预调节的无功功率B与各预设无功功率的关系确定预调节时间节点S3:
当B<B1时,S3为离网时间节点S1之前第一预调节时长N1;
当B1≤B<B2时,S3为离网时间节点S1之前第二预调节时长N2;
当B2≤B<B3时,S3为离网时间节点S1之前第三预调节时长N3;
当B3≤B<B4时,S3为离网时间节点S1之前第四预调节时长N4;
当B4≤B时,S3为离网时间节点S1之前第五预调节时长N5。
上述步骤中,预调节时间节点S3的设置作用为让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进行预调节,避免储能设备的离网导致储能系统功率输出的较大波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来完成,即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模块或者步骤再分解或者组合,例如,上述实施例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对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模块、步骤的名称,仅仅是为了区分各个模块或者步骤,不视为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术语“包括”或者任何其它类似用语旨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还包括这些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一,对储能设备并网点的电压和电流进行监测,生成电网的电压-电流特征曲线,计算储能变流器的无功功率分配值;根据无功功率分配值对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调节;其中,储能设备与储能变流器一一对应;
步骤二,对储能设备的电荷量进行监控,生成储能设备的电荷量变化曲线;根据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预测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
步骤三,根据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对剩余储能设备的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重新分配,并进行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无功功率分配值对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调节,包括:
根据所述无功功率分配值设置储能变流器的无功电压下垂系数;其公式为:其中n为换算系数,Ud为电网D轴电压实时值,Ud_ref为电网D轴电压标准值,Q为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
根据无功电压下垂系数计算储能变流器的无功输出下垂校正电压偏差;其公式为:Ukq=K*Iq,其中Iq为储能变流器的无功输出电流;
根据电网电压偏差的比例、积分和无功输出下垂校正电压偏差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储能变流器进行控制,使储能变流器端口输出电压接近电网d轴电压的给定值;
重新对储能变流器的无功电压下垂系数进行设置,再次进行无功功率调节,直到每一台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储能设备的电荷量进行监控,生成储能设备的电荷量变化曲线;根据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预测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包括:
对储能变流器的电压和电流进行监测,计算储能设备的输出功率;
获取储能设备的实时电荷量,生成储能设备的电荷量变化曲线;
预设第一时长,根据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和输出功率,确定预测时间节点;其计算公式为:SOC1=S*W+SOC2;其中,SOC1为预测时间节点时储能设备的电荷量,S为所述第一时长,W为储能设备的输出功率,SOC2为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
获取储能设备的历史运行数据和电荷量影响因素,匹配储能设备的电荷量历史变化曲线,根据预设时间节点时储能设备的电荷量和输出功率,对储能设备的实时电荷变化曲线进行预测,得到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计算预测时间节点之前,还包括:
根据储能设备输出功率W的大小对所述第一时长S进行调节;
预设第一预设输出功率W1、第二预设输出功率W2、第三预设输出功率W3、第四预设输出功率W4,且W1<W2<W3<W4;预设第一时长调节系数Y1、第二时长调节系数Y2、第三时长调节系数Y3、第四时长调节系数Y4、第五时长调节系数Y5,且0.8<Y1<Y2<Y3<Y4<Y5<1.2;
根据储能设备的输出功率W与各预设输出功率的关系对所述第一时长的时长调节系数进行确定:
当W<W1时,使用第一时长调节系数Y1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1;
当W1≤W<W2时,使用第二时长调节系数Y2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2;
当W2≤W<W3时,使用第三时长调节系数Y3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3;
当W3≤W<W4时,使用第四时长调节系数Y4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4;
当W4≤W时,使用第五时长调节系数Y5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计算预测时间节点之前,还包括:
根据储能设备的输出功率W对所述第一时长S调节后,S=S*Yi,i=1,2,3,4;
根据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SOC2对第一时长S*Yi进行调节;
预设第一预设电荷量下限E1、第二预设电荷量下限E2、第三预设电荷量下限E3、第四预设电荷量下限E4,且E1<E2<E3<E4;预设第一电荷量调节系数R1、第二电荷量调节系数R2、第三电荷量调节系数R3、第四电荷量调节系数R4、第五电荷量调节系数R5,且1.2>R1>R2>R3>R4>R5>0.8;
根据储能设备的电荷量下限E与各预设电荷量下限的关系对所述第一时长的电荷量调节系数进行确定:
当E<E1时,使用第一电荷量调节系数R1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i*R1;
当E1≤E<E2时,使用第二电荷量调节系数R2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i*R2;
当E2≤E<E3时,使用第三电荷量调节系数R3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i*R3;
当E3≤E<E4时,使用第四电荷量调节系数R4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i*R4;
当E4≤E时,使用第五电荷量调节系数R5对所述第一时长进行调节,调节后S=S*Yi*R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对剩余储能设备的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重新分配,并进行调节,包括:
获取所有预测的离网时间节点,提取最靠前的离网时间节点S1;
设置第二时长S2,判断离网时长节点在{S1,S1+S2}之内的储能设备数量,并计算输出的总无功功率;
将计算后的无功功率分配给剩余的储能设备,根据无功功率分配值对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调节;
调节后重新预测储能设备的离网时间节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无功功率分配值对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调节,包括:
在离网时间节点S1之前,设置预调节时间节点S3,对储能变流器输出的无功功率进行预调节;
其中,预调节时间节点S3储能设备预调节的无功功率大小进行确定,
预设第一预设无功功率B1、第二预设无功功率B2、第三预设无功功率B3、第四预设无功功率B4,且B1<B2<B3<B4;预设第一预调节时长N1、第二预调节时长N2、第三预调节时长N3、第四预调节时长N4、第五预调节时长N5,且N1<N2<N3<N4<N5;
根据储能设备预调节的无功功率B与各预设无功功率的关系确定预调节时间节点S3:
当B<B1时,S3为离网时间节点S1之前第一预调节时长N1;
当B1≤B<B2时,S3为离网时间节点S1之前第二预调节时长N2;
当B2≤B<B3时,S3为离网时间节点S1之前第三预调节时长N3;
当B3≤B<B4时,S3为离网时间节点S1之前第四预调节时长N4;
当B4≤B时,S3为离网时间节点S1之前第五预调节时长N5。
CN202311737260.2A 2023-12-18 2023-12-18 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 Active CN1177284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37260.2A CN117728462B (zh) 2023-12-18 2023-12-18 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37260.2A CN117728462B (zh) 2023-12-18 2023-12-18 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28462A true CN117728462A (zh) 2024-03-19
CN117728462B CN117728462B (zh) 2024-05-07

Family

ID=90210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37260.2A Active CN117728462B (zh) 2023-12-18 2023-12-18 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2846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003811A1 (en) * 2016-04-22 2020-01-02 Depsys Sa Method of determining mutual voltag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between a plurality of measuring nodes of an electric power network
CN113269372A (zh) * 2021-06-23 2021-08-17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考虑用户意愿的集群电动汽车可调度容量预测评估方法
CN113690873A (zh) * 2021-08-16 2021-11-23 三峡大学 一种含混合储能的光伏直流微电网协调控制方法
CN114142498A (zh) * 2021-11-30 2022-03-04 天津大学 一种数据驱动的分布式储能自适应预测控制电压调节方法
CN115528755A (zh) * 2022-11-25 2022-12-27 广州智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变流器并网方法、并网变流器、并网系统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003811A1 (en) * 2016-04-22 2020-01-02 Depsys Sa Method of determining mutual voltag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between a plurality of measuring nodes of an electric power network
CN113269372A (zh) * 2021-06-23 2021-08-17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考虑用户意愿的集群电动汽车可调度容量预测评估方法
CN113690873A (zh) * 2021-08-16 2021-11-23 三峡大学 一种含混合储能的光伏直流微电网协调控制方法
CN114142498A (zh) * 2021-11-30 2022-03-04 天津大学 一种数据驱动的分布式储能自适应预测控制电压调节方法
CN115528755A (zh) * 2022-11-25 2022-12-27 广州智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变流器并网方法、并网变流器、并网系统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黄磊;肖铮;闫秉科;: "基于储能系统的风电场无功功率优化控制研究", 陕西电力, no. 12, 20 December 2015 (2015-12-20), pages 15 - 2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28462B (zh) 2024-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56544B2 (en)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management method thereof
KR101173856B1 (ko) 최대 전력점 추종 장치 및 방법, 이를 이용한 계통 연계형 전력 저장 시스템의 운전 방법
KR20160023865A (ko) 전기화학 에너지 축전기들에 전기 에너지를 저장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10637403B (zh) 混合储能系统
García et al.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echno-economic optimization for microgrids
KR101445738B1 (ko) 전력 사용량 데이터베이스를 이용하여 전기에너지 저장량을 조정하는 전력저장 장치 및 그 운영 방법
KR101550875B1 (ko) 능동형 ess
Bao et al. Battery charge and discharge control for energy management in EV and utility integration
WO2011122681A1 (ja) 系統安定化システム、電力供給システム、集中管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集中管理装置のプログラム
CN109599881B (zh) 一种基于锰酸锂电池储能系统的电网调频调压方法
CN106026151B (zh) 一种电动车储换电站的调度方法及装置
US20080278118A1 (en) Method for charging a storage element of an autonomous system
EP4246751A1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of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of power system with high dynamic loads
CN107872065B (zh) 一种电网储能系统出力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2310990A (zh) 一种基于荷电状态的直流微电网多储能系统均衡控制方法
KR101337576B1 (ko) Soc 관리를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9460870B (zh) 考虑阻塞的集群电动汽车交互方法
di Piazza et al. Electrical storage integration into a DC nanogrid testbed for smart home applications
CN109510242B (zh) 一种微电网储能系统配置优化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7728462B (zh) 一种构网型储能并网控制方法
CN114418453A (zh) 一种基于电力市场的微电网多时间尺度能量管理系统
Vo et al. Amsterdam ArenA stadium: Real-time smart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coordination for voltage support
KR101299269B1 (ko) 배터리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
KR102022321B1 (ko) 통신장비 부하용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
Jankovic et al. Battery Sizing and Location for Provision of Network Support Servi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