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19643A - 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19643A
CN117719643A CN202410138304.8A CN202410138304A CN117719643A CN 117719643 A CN117719643 A CN 117719643A CN 202410138304 A CN202410138304 A CN 202410138304A CN 117719643 A CN117719643 A CN 1177196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right post
semi
main
section
de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383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鹏飞
林毅峰
范可
张代龙
王李吉
吕鹏远
陈新群
刘俊峰
黄�俊
姜娟
林成迪
李亚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ree Gorges New Energy Yangjia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China Three Gorges Renewable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hree Gorges New Energy Yangjia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China Three Gorges Renewabl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ree Gorges New Energy Yangjia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China Three Gorges Renewable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Three Gorges New Energy Yangjia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13830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196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196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196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7Offshore wind turbines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包括立柱,立柱用于支撑塔筒和风电机组,立柱包括主立柱、次立柱Ⅰ、次立柱Ⅱ,主立柱、次立柱Ⅰ、次立柱Ⅱ布置为三角形,主立柱的直径大于次立柱Ⅰ、次立柱Ⅱ的直径;主立柱、次立柱Ⅰ、次立柱Ⅱ上依次设置立柱甲板段、立柱过渡段、立柱标准段、立柱防撞段,主立柱的立柱防撞段下方设置立柱裙板段;立柱甲板段用于连接甲板,立柱防撞段用于防撞;立柱标准段的直径为D2,立柱防撞段的直径为D3,且满足关系D3≥D2+3m;立柱甲板段的直径为D1,立柱裙板段的直径为D4,且D1≥D4≥D2且D1≥D3;主立柱、次立柱Ⅰ、次立柱Ⅱ的靠近塔筒的一端通过甲板连接,主立柱、次立柱Ⅰ、次立柱Ⅱ的远离塔筒的一端通过浮筒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上风电基础技术领域,尤其是漂浮式基础,具体涉及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近海资源的逐步开发殆尽,我国海上风电开发将逐步走向深远海,30~60m水深范围海上风电开发潜力约5亿kw。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中国海上风电规划总装机容量超过100GW;与此同时,风电机组也朝着10MW以上发展,预计到2025年机组单机容量将达13MW~17MW,2030年达20MW。深远海和机组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将导致固定式基础开发成本急剧增加,并且相比于近海,固定式基础在深远海的施工成本也将快速增加。在此背景下,发展以半潜式基础、单柱式基础等为代表的浮式基础技术将是重要解决方案。相比于固定式基础,浮式基础的开发成本对水深和机组容量的增加并不敏感,并且机组大型化将进一步有益于分摊浮式基础开发成本;与此同时,浮式基础在陆上或者码头组装完成之后,可直接完成机组吊装,随后整体拖航至安装机位点进行系泊系统回接,无需海上进行机组吊装,不依赖大型风电安装船,海上施工周期短,对施工窗口期要求小,将进一步减少深远海风电场建设过程中的施工成本。以上发展趋势表明,以半潜式、单柱式代表的浮式基础技术更适用于深远海海上风电场开发。
现阶段半潜式基础结构在浮式风电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其技术相对最为成熟、水深适应性最强。并且在过去的十年之中,半潜式技术在中国油气及海上风电行业发展迅速,技术积累非常雄厚,配套的相关产业链最为完整。因此,以半潜式基础作为浮式风电核心解决方案是当前主要技术现状。截至2023年11月,我国已先后完成4台半潜式基础设计和制造,分别是“三峡引领号”、“海装扶摇号”、“海油观澜号”和“国能共享号”。其中,“三峡引领号”已并网发电接近2年,是我国首台投入商业运营的浮式风电基础。但以上4台浮式基础单机容量最高仅为7.25MW,其技术模式不能直接应用于10MW级以上的风电机组。
公开(公告)号:CN115556886A,公开了一种半潜漂浮式风电机组,包括半潜漂浮式基础、两台风机和系泊系统。半潜漂浮式基础包括呈三角形布置的两根塔筒立柱和平衡立柱、连接在两根塔筒立柱和平衡立柱之间的第一至第三撑杆、连接在第一撑杆的中部与平衡立柱之间的中心撑杆、一一对应地通长布置在第二下撑杆、第三下撑杆和中心下撑杆上的第一至第三组晃荡抑制装置;第一组晃荡抑制装置至第三组晃荡抑制装置均由多个晃荡抑制单元构成;每个晃荡抑制单元包括一对矩形钢板。两台风机的塔筒一一对应地固定在两根塔筒立柱的顶面上。系泊系统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平衡立柱底部的系泊装置和若干根锚固在海床与系泊装置之间的系泊锚索。
总的来说,针对深远海复杂恶劣的海洋环境以及10MW级以上的风电机组,现有漂浮式风电技术中较为成熟的半潜式基础系统如何实现应用缺乏相关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将现有半潜式基础技术直接应用于深远海以及10MW级以上风电机组存在不确定性和应用风险,亟需验证克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面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不仅可用于近海以及小型机组,还适合于深远海以及10MW级以上大型机组,为未来我国海上风电场开发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包括立柱,立柱用于支撑塔筒和风电机组,为半潜式基础提供稳性和保证结构强度;立柱包括主立柱、次立柱Ⅰ、次立柱Ⅱ,主立柱、次立柱Ⅰ、次立柱Ⅱ布置为三角形,主立柱的直径大于次立柱Ⅰ、次立柱Ⅱ的直径;主立柱、次立柱Ⅰ、次立柱Ⅱ上依次设置立柱甲板段、立柱过渡段、立柱标准段、立柱防撞段,主立柱的立柱防撞段下方设置立柱裙板段;
立柱甲板段用于连接甲板,立柱防撞段用于防撞;立柱标准段的直径为D2,立柱防撞段的直径为D3,且满足关系D3≥D2+3m;
立柱甲板段的直径为D1,立柱裙板段的直径为D4,且D1≥D4≥D2且D1≥D3;主立柱、次立柱Ⅰ、次立柱Ⅱ的靠近塔筒的一端通过甲板连接,主立柱、次立柱Ⅰ、次立柱Ⅱ的远离塔筒的一端通过浮筒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优选的,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靠近风机载荷作用区域的甲板为主甲板。
优选的,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连接主立柱的两个甲板为主甲板,连接次立柱Ⅰ、次立柱Ⅱ的甲板为次甲板;主甲板宽度大于次甲板。
优选的,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甲板为非对称布置。
优选的,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两个浮筒的夹角位置设置扇形浮筒。
优选的,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靠近风电机组区域的浮筒为主浮筒。
优选的,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连接主立柱的两个浮筒为主浮筒,连接次立柱Ⅰ、次立柱Ⅱ的浮筒为次浮筒;主浮筒宽度大于次浮筒。
优选的,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主风向、主浪向方位对称式布置各三根系泊系统,在非主风向、浪向方位则只需布置两根系泊系统;即风机侧布置两根系泊系统,非风机侧布置三根系泊系统。
优选的,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系泊悬挂点可布置在甲板区域和浮筒区域。
优选的,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两根系泊缆区域的锚链直径大于三根系泊区域的锚链直径。
优选的,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锚链在接近海床段设置有悬挂重块。
优选的,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立柱、甲板、浮筒组成的半潜式基础配备有可调式压载系统;且通过加载和排载外界海水实现半潜式基础吃水调节,并对应不同工况;正常发电工况:停机维修工况吃水均位于立柱防撞段区域;极限工况:吃水位于立柱标准段区域。
优选的,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可调式压载系统包括压载舱,压载舱内设置固定压载水或可调压载水;可调压载水的压载舱设置在立柱区域;固定压载水的压载舱设置在浮筒区域。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针对当前主流三立柱半潜式基础进行了改进,不仅可用于近海以及小型机组,还适合于深远海以及10MW级以上大型机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型非对称式半潜式基础结构,基于传统油气平台领域所用半潜式技术,充分结合海上风电的特点和需求,即发电和安全,运用浮式结构的灵活性,发明了一种在位状态可变吃水的半潜式基础系统,发电工况适当损失波浪下的运动性能,提高整体抗风性能,进而提高发电量;而在极限工况下,则采取抗波浪性能和抗风性能的折衷吃水,达到两种性能的有效平衡,以此确保半潜式基础安全性。同时,在这种设计结构下,从经济性和功能性上统筹设计,引入变截面立柱设计、非对称式立柱设计、非对称式浮筒及扇形体设计,实现半潜式基础经济性和功能性的有效平衡;
本申请相比于现阶段风电行业的半潜式基础系统,更充分地发挥了浮式结构的特点,而不是照抄照搬油气行业的半潜式设计理念,不仅可用于近海以及小型机组,还适合于深远海以及10MW级以上大型机组,给现阶段浮式风电行业半潜式基础设计提供一种全新的设计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应用的系泊系统整体布置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应用的系泊点位置及单根系泊缆组成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的吃水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的固定压载舱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的可变压载舱示意图;
图中:
1、塔筒
2、立柱
3、甲板
4、浮筒
5、主立柱
6、次立柱Ⅰ
7、次立柱Ⅱ
8、扇形浮筒
51、立柱甲板段
52、立柱过渡段
53、立柱标准段
54、立柱防撞段
55、立柱裙板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5所示,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包括立柱2,立柱2用于支撑塔筒和风电机组,立柱2包括主立柱5、次立柱Ⅰ6、次立柱Ⅱ7,主立柱5、次立柱Ⅰ6、次立柱Ⅱ7布置为三角形,主立柱5的直径大于次立柱Ⅰ6、次立柱Ⅱ7的直径;主立柱5、次立柱Ⅰ6、次立柱Ⅱ7上依次设置立柱甲板段51、立柱过渡段52、立柱标准段53、立柱防撞段54,主立柱5的立柱防撞段54下方设置立柱裙板段55;
立柱甲板段51用于连接甲板3,立柱防撞段54用于防撞;立柱标准段53的直径为D2,立柱防撞段54的直径为D3,且满足关系D3≥D2+3m;
立柱裙板段用来增加结构强度和浮体垂荡附加质量,风电机组位于主立柱,主立柱下部将承受更大的风机载荷,采用裙板设计可有效增大结构空间,布置更多板材和型材,从而提高结构强度;除此之外,裙板设计还能提高浮体垂荡附加质量,进而提高浮体垂荡性能;
系泊悬挂点视不同环境条件可设置在立柱甲板段或立柱裙板段(次立柱则是最下部立柱标准段),当系泊点位于立柱甲板段时,则应满足如下关系:立柱甲板段51的直径为D1,立柱裙板段55的直径为D4,且D1≥D4≥D2且D1≥D3,D3和D4之间没有直接大小关系;当系泊点位于立柱裙板段时,则应满足如下关系:立柱各区域直径应满足关系D4≥D2,D3和D4之间则没有直接大小关系;
主立柱5、次立柱Ⅰ6、次立柱Ⅱ7的靠近塔筒1的一端通过甲板3连接,主立柱5、次立柱Ⅰ6、次立柱Ⅱ7的远离塔筒1的一端通过浮筒4连接。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靠近风机载荷作用区域的甲板3为主甲板;连接主立柱5的两个甲板3为主甲板,连接次立柱Ⅰ6、次立柱Ⅱ7的甲板3为次甲板;主甲板宽度大于次甲板,减小半潜式基础用钢量;甲板3为非对称布置;两个浮筒4的夹角位置设置扇形浮筒8;浮筒4为箱体式结构。
靠近风电机组区域的浮筒4为主浮筒;连接主立柱5的两个浮筒4为主浮筒,连接次立柱Ⅰ6、次立柱Ⅱ7的浮筒4为次浮筒;主浮筒宽度大于次浮筒,减小半潜式基础用钢量。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主风向、主浪向方位对称式布置各三根系泊系统;在非主风向、浪向方位则只需布置两根系泊系统;即风机侧布置两根系泊系统,非风机侧布置三根系泊系统;系泊悬挂点布置在甲板区域和浮筒区域;
如果目标海域水深有限,而提高系泊系统悬挂点可有效增加系泊回复力,则将系泊系统设置在甲板区域;如果目标海域水深足够,则将系泊系统悬挂点设置在浮筒区域;系泊悬挂点处于不同位置时,应满足不同立柱区域之间的大小关系;
如图7所示,两根系泊缆区域的锚链直径大于三根系泊区域的锚链直径;锚链在接近海床段设置有悬挂重块;根据实际设计情况,每根锚链在接近海床附近可悬挂重块,以此提高预张力以及系泊系统回复力;
相较于传统意义上常用的“3x3”对称式系泊系统,为进一步提高系泊系统安全性,风机侧2根系泊缆规格将高于非风机侧,由于少1根系泊缆以及相应的系泊附属构件、锚固系统,本方案有效减少系泊系统成本,从而降低漂浮式风电系统整体投资成本。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图8所示,立柱2、甲板3、浮筒4组成的半潜式基础配备有可调式压载系统;且通过加载和排载外界海水实现半潜式基础吃水调节,并对应不同工况,如图8;正常发电工况:停机维修工况吃水均位于立柱防撞段区域;极限工况:吃水位于立柱标准段区域;
可调式压载系统包括压载舱,压载舱内设置固定压载水或可调压载水,调式压载系统主要通过加载、排载压载舱内的海水实现其调载功能;根据其调载功能,压载舱中的压载水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压载水,不参与调载;另一种为可变压载水,参与调载;
如图10,可调压载水的压载舱设置在立柱区域,根据漂浮式基础运行过程中所处的状态,调整吃水。可调压载水设置在立柱防撞区域以下,每个立柱设3个压载水舱,共9个压载舱,如图10编号1101、1102、1103、1201、1202、1203、1301、1302、1303为压载舱。
如图9,固定压载水的压载舱设置在浮筒区域,起到降低平台重心的作用,半潜式基础运行后不再调整。浮筒区域一共设置16个压载舱,压载舱分布如图9所示,编号分别为1401-1416。
本发明创造旨在针对当前主流三立柱半潜式基础系统进行改进,综合解决当前三立柱半潜式基础系统技术应用的局限性,本申请的主要发明点和改进点如下:
(1)对立柱不同区域进行了功能性划分,立柱甲板区域采用外延式设计,其直径最大,该设计最主要的功能是保证当系泊系统悬挂点在甲板时,可最大程度避免系泊系统与半潜式基础结构发生碰撞;其次,该设计还有利于风机侧立柱设置更多加强构件,可进一步提高风机侧甲板区域结构强度;
(2)风机侧立柱和非风机侧立柱采用不同类型的设计结构。风机侧立柱保留垂荡板结构,一方面可增加垂荡附加质量,从而增加半潜式基础垂荡运动固有周期;另一方面还能增加排水量,在浮筒高度确定的情况下,能减小浮筒宽度;通过减小浮筒宽度/高度比值,减小基础受到的垂向波浪力和3-12s波频范围内垂荡运动响应,以此提高机组发电量和改善动态电缆的疲劳性能。
(3)设置立柱防撞区域,立柱防撞区域直径比正常立柱直径大至少3m。这种双壳设计结构,可以确保立柱加强区域与外界发生碰撞时,内部正常立柱直径区域没有发生破损的可能性;采用这种双壳防撞设计,在对立柱进行分舱的时候,无需对立柱在进行水平分隔。这是因为根据行业规范要求,半潜式基础在与外界发生破损时,水平破损范围应不小于1.5m,而通过这种双壳式设计结构,可认为内部不会发生破损;按此设计,内部直径区域可以不用进行水平范围内的分舱,从而更有利于减少半潜式基础用钢量,方便内部运维通道布置、电气设备布置、管系电线布置、舾装件布置等,如图10立柱的舱室划分。
(4)立柱防撞区域除了(3)中的特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当吃水位于立柱加强区域时,将增加基础的水线面的面积,从而增加基础横摇和纵摇静水刚度。基于此特点,可以将半潜式基础发电工况吃水设置在立柱防撞区域。这是因为发电工况受到的主要载荷是风载荷,较大的横摇和纵摇静水刚度可以提高基础抗风能力,在同样的风载荷下基础倾角将更小,这样发电工况基础倾角将减小,对于提高机组发电量非常有利;与此同时,立柱防撞区域靠下,也就是发电工况吃水小于极限工况吃水,这种设计使得半潜式基础在发电工况下机舱轮毂高度更大,风速也将更大,机组发电效果更好。虽然立柱防撞区域的设计会增加半潜式基础水线面的面积,进而减小基础垂荡固有周期,使得长周期下基础垂荡性能变差,这也是立柱防撞区域设计的最大弊端。但在正常发电工况下,波浪周期普遍较短(小于10s),因此即便立柱防撞区域的设计会减小基础垂荡周期,但依然能保证基础在发电工况下垂荡运动周期远离波浪周期,垂荡性能仍处于良好状态。这种设计将漂浮式风电机组的发电和极限抗台两种状态区分,通过压载舱排载加载,实现漂浮式风电系统在发电状态和抗台风(极限)状态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运动性能,并将各自状态的优点发挥至最大。
(5)对水下浮筒的构型进行改进和优化,引入扇形体的设计概念,而不是单纯采用常规三立柱半潜式风电基础箱型浮筒设计。采用这种的设计原因在于,随着机组容量朝着10MW级以上大型化方向发展,半潜式基础排水量将进一步增加。而半潜式基础的排水量主要贡献在于水下浮筒,而增加浮筒的排水量只有两个方法,即增加浮筒高度和浮筒宽度。对于浮筒,扁平的设计将使得垂荡方向的附加质量更大,以此增加基础垂荡周期,从而减小极限工况下平台垂荡运动,这就导致浮筒并不是越高越好,而一旦基于稳性和水动力性能确定了浮筒高度之后,能够改变的只有浮筒宽度,但是浮筒宽度/高度不能是无限大,当浮筒宽度/高度超过一定值时(比如2),将导致半潜式基础在主要波频范围内(3-12s)垂向波浪力增加,因此通常情况下浮筒宽度/高度比值宜小于2。这种限制条件下,如果想进一步增加半潜式基础排水量,就不能一直增大浮筒宽度。基于这一点,本申请引入扇形体的设计结构,在不增加浮筒宽度/高度比值的前提下增加基础排水量,减小基础受到的垂向波浪力和3-12s波频范围内的垂荡运动响应,有效提高基础垂荡运动性能和机组发电量,并能减缓动态电缆的疲劳问题。
(6)根据风电机组和基础不同功能性需求,随时调整基础在位状态吃水。现阶段主流三立柱半潜式基础结构在位状态只有一个吃水,本申请方案设有两个吃水,发电工况吃水较小,虽然抗浪能力变差,但是抗风性能提高;而发电工况主要是抗风,波浪条件往往较好,即便抗波浪能力有所减弱,但足够适应发电工况;同时小吃水将增加风电机组轮毂高度,风速将更好,有利于提高发电量。而对于极限工况,由于不需要发电,并且风、波浪条件均较差,这时候增加基础吃水,将显著提高半潜式基础在波浪下的运动性能,这对于极限工况非常有利;而大的吃水虽然抗风能力减少,但由于无需发电,只要确保半潜式基础安全性即可。两种不同吃水将更大程度发挥半潜式基础的优点,因为相比于固定式,浮动式结构更加灵活,可结合第(4)条。
(7)风机侧和非风机侧甲板、立柱、浮筒均采用非对称式设计,风机侧由于直接承受风机荷载,因此甲板、立柱和浮筒尺寸均较大;非风机侧由于不直接承受风机荷载,甲板、立柱和浮筒尺寸相对较小。这种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减小半潜式基础用钢量,提高经济性。同样的设计,非风机侧立柱不设置裙板结构,性能上的需求已经通过风机侧垂荡板和扇形体保证,非风机侧立柱更多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因此也采用非对称式设计,无需设置裙板区域。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包括立柱(2),立柱(2)用于支撑塔筒和风电机组,为半潜式基础提供稳性和保证结构强度,立柱(2)包括主立柱(5)、次立柱Ⅰ(6)、次立柱Ⅱ(7),主立柱(5)、次立柱Ⅰ(6)、次立柱Ⅱ(7)布置为三角形,其特征在于,主立柱(5)的直径大于次立柱Ⅰ(6)、次立柱Ⅱ(7)的直径;主立柱(5)、次立柱Ⅰ(6)、次立柱Ⅱ(7)上依次设置立柱甲板段(51)、立柱过渡段(52)、立柱标准段(53)、立柱防撞段(54),主立柱(5)的立柱防撞段(54)下方设置立柱裙板段(55);
立柱甲板段(51)用于连接甲板(3),立柱防撞段(54)用于防撞;立柱标准段(53)的直径为D2,立柱防撞段(54)的直径为D3,且满足关系D3≥D2+3m;
立柱甲板段(51)的直径为D1,立柱裙板段(55)的直径为D4,且D1≥D4≥D2且D1≥D3;主立柱(5)、次立柱Ⅰ(6)、次立柱Ⅱ(7)的靠近塔筒(1)的一端通过甲板(3)连接,主立柱(5)、次立柱Ⅰ(6)、次立柱Ⅱ(7)的远离塔筒(1)的一端通过浮筒(4)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其特征在于,靠近风机载荷作用区域的甲板(3)为主甲板;甲板(3)为非对称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其特征在于,连接主立柱(5)的两个甲板(3)为主甲板,连接次立柱Ⅰ(6)、次立柱Ⅱ(7)的甲板(3)为次甲板;
主甲板宽度大于次甲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浮筒(4)的夹角位置设置扇形浮筒(8)。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其特征在于,靠近风电机组区域的浮筒(4)为主浮筒。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其特征在于,连接主立柱(5)的两个浮筒(4)为主浮筒,连接次立柱Ⅰ(6)、次立柱Ⅱ(7)的浮筒(4)为次浮筒;
主浮筒宽度大于次浮筒。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其特征在于,主风向、主浪向方位对称式布置各三根系泊系统,在非主风向、浪向方位则只需布置两根系泊系统;即风机侧布置两根系泊系统,非风机侧布置三根系泊系统;两根系泊缆区域的锚链直径大于三根系泊区域的锚链直径,锚链在接近海床段设置有悬挂重块。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其特征在于,系泊悬挂点布置在甲板区域和浮筒区域。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其特征在于,立柱(2)、甲板(3)、浮筒(4)组成的半潜式基础结构配备有可调式压载系统;且通过加载和排载外界海水实现半潜式基础吃水调节,并分别对应不同工况;正常发电工况:停机维修工况吃水均位于立柱防撞段区域;极限工况:吃水位于立柱标准段区域。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其特征在于,可调式压载系统包括压载舱,压载舱内设置固定压载水或可调压载水;可调压载水的压载舱设置在半潜式基础的立柱区域;固定压载水的压载舱设置在半潜式基础的浮筒区域。
CN202410138304.8A 2024-01-31 2024-01-31 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 Pending CN1177196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38304.8A CN117719643A (zh) 2024-01-31 2024-01-31 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38304.8A CN117719643A (zh) 2024-01-31 2024-01-31 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19643A true CN117719643A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01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38304.8A Pending CN117719643A (zh) 2024-01-31 2024-01-31 一种风电机组用半潜式基础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1964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dwards et al. Evolution of floating offshore wind platforms: A review of at-sea devices
US6979171B2 (en) Maritime energy generating device
CN110949633A (zh) 驳船型漂浮式风机系统及浮式风机平台
CN112009634A (zh) 在近海设施中的可潜的主动式支撑结构
CN110345010B (zh) 一种具有减摇功能的海上风机发电设备
CN112523969B (zh) 一种桁架拉索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结构
CN110525599A (zh) 一种新型多浮筒海上风机浮式基础
CN107472474A (zh) 一种浮式风机的移动压载调平控制装置
CN107738730A (zh) 一种三立柱半潜式海上风机基础
CN111469992A (zh) 一种具有阻尼效应的漂浮式海上风电结构基础及控制稳定性方法
EP2783975B1 (en) Floating offshore structures
CN212243735U (zh) 一种具有阻尼效应的漂浮式海上风电结构基础
CN111140440A (zh) 一种半潜漂浮式风机基础及风机
CN110949632A (zh) 半潜型漂浮式风机基础、风机及其施工方法
CN110745216A (zh) 一种渔业网箱与浮式风机基础组合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7585268A (zh) 张力腿海上浮式风力发电机基础
EP0767876B1 (en) Offshore wind-/wave-energy converter
CN216034989U (zh) 一种半潜式漂浮风机基础和浅水系泊系统
CN210437359U (zh) 一种半漂浮式带桩腿和压载系统的海上风电机组基础
CN116724169A (zh) 改进的发电设备
CN214304175U (zh) 网格化布置的深海漂浮式风机基础
CN219220634U (zh) 一种海上漂浮式风机基础
CN210592353U (zh) 一种新型多浮筒海上风机浮式基础
NO347179B1 (en) A mooring system for a plurality of floating units
WO2023135166A1 (en) Hull structure for a semi-submersible wind power turbine platfor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