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63520A -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63520A
CN117663520A CN202311758793.9A CN202311758793A CN117663520A CN 117663520 A CN117663520 A CN 117663520A CN 202311758793 A CN202311758793 A CN 202311758793A CN 117663520 A CN117663520 A CN 1176635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port
air
communication port
air cond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587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晓雅
刘呈建
王金榜
鲁贤德
陈雨生
叶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31175879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635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635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635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该空调系统包括:空调换热组件,空调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换热器和连通阀,压缩机通过连通阀与换热器连接;连通阀包括第一连通阀和第二连通阀;空调补气组件,空调补气组件包括:连接于压缩机的闪蒸器和连接于闪蒸器的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设置在闪蒸器与第二连通阀之间;散热器,设置在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连通阀之间。本发明设置连通阀将压缩机与换热器连接,并设置闪蒸器进行补气增焓,还设置节流元件实现了二级节流,以及将散热器设置在闪蒸器和第二连通阀之间,保证在不同运行模式下进入散热器的冷媒均为节流前的冷媒,避免了散热器进行散热时由于冷媒温度过低而产生凝露。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空调器技术领域中,冷媒散热技术是通过冷媒散热管与电控模块之间的导热作用降低电控元器件温度的一项技术,其能够实现对空调系统电控模块更高效的散热。目前,现有的冷暖空调系统通常是将冷媒散热器布置在室内换热器与室外换热器之间,并在冷媒散热器的进出口管路上分别设置一个节流元件,通过控制节流元件的状态保证进入冷媒散热器的冷媒无论在制冷模式还是制热模式下,均为进行节流前的冷媒液体,以防止冷媒温度过低使电控模块产生凝露损坏电路板。
但是,在需要进行补气增焓的冷暖空调系统中,增加了用于进行补气增焓的闪蒸器,并且需要将闪蒸器分离出的冷媒气体给压缩机补气,还需要在闪蒸器的进出口管路上布置节流元件来实现两级节流,使得冷媒会先经过一级节流进入闪蒸器后,再从闪蒸器出来经过二级节流。这就导致在该空调系统中,不论将冷媒散热模块设置在哪一管段,都无法保证进入冷媒散热器的冷媒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下均为节流前的冷媒液体,这也就导致冷媒散热器在散热时会因为冷媒温度过低而使电控模块产生凝露从而影响安全性,对此,在现有技术中还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
例如,现有技术CN211551844U提出了采用两个单向阀来控制冷媒散热器进行降温,在空调制冷运行时,冷媒通过单向阀的作用先经过冷媒散热器,再经过节流元件并进入闪蒸器,而在空调制热运行时,冷媒不经过冷媒散热器,直接利用室外环境温度进行散热,这就导致在高温制热工况下会存在损坏电控元器件的风险。又例如,现有技术CN114001484A提出了两种冷媒散热方式,第一种是冷媒需先经过节流降压后进入冷媒散热器然后进入闪蒸器,则可能会因为节流后的冷媒温度过低而导致电控模块产生凝露;另一种是利用经济器代替闪蒸器进行补气增焓,该方式中冷媒散热器设置于经济器和吸气口之间或者节流元件与经济器之间,进入冷媒散热器的制冷剂是节流后的制冷剂,并且这种方式只能进行一级节流,无法实现二级节流。
因此,如何在实现两级节流的同时,保证进入冷媒散热器的冷媒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均为节流前的冷媒液体,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旨在实现两级节流的同时,保证进入散热器的冷媒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均为节流前的冷媒。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
空调换热组件,所述空调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换热器和连通阀,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连通阀与所述换热器连接;其中,所述换热器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所述连通阀包括第一连通阀和第二连通阀,所述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阀和第二连通阀之间;
空调补气组件,所述空调补气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闪蒸器和同时连接于所述闪蒸器的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设置在所述闪蒸器与所述第二连通阀之间;
散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连通阀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出口端,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出口端连接所述闪蒸器;
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入口端连接所述闪蒸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二连通阀。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通阀包括四个连通端口:第一连通端口、第二连通端口、第三连通端口和第四连通端口;
所述第二连通阀包括四个连通端口:第五连通端口、第六连通端口、第七连通端口和第八连通端口;
所述压缩机设置有排气口、补气口和吸气口;
所述第一连通端口连接所述排气口,所述第二连通端口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三连通端口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四连通端口连接所述吸气口;
所述第五连通端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入口端,所述第六连通端口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七连通端口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所述第八连通端口连接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出口端。
优选的,所述闪蒸器设置有第一闪蒸端口、第二闪蒸端口和第三闪蒸端口;
所述第一闪蒸端口连接所述补气口,所述第二闪蒸端口连接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出口端,所述第三闪蒸端口连接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入口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均为电子膨胀阀、节流阀或毛细管其中一种。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运行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空调系统中,所述运行控制方法包括:
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检测空调系统当前所处的运行模式;
根据空调系统当前所处的运行模式控制所述连通阀的连通,使冷媒依次进入所述散热器和空调补气组件;
利用所述散热器进行散热,并利用所述空调补气组件进行补气增焓。
优选的,所述根据空调系统当前所处的运行模式控制所述连通阀的连通,使冷媒依次进入所述散热器和空调补气组件,包括:
当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连通端口与第三连通端口连接,并控制所述第二连通端口与第四连通端口连接;
控制所述第五连通端口与第六连通端口连接,以及控制所述第七连通端口和第八连通端口连接。
优选的,所述利用所述散热器进行散热,并利用所述空调补气组件进行补气增焓,包括:
当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冷媒依次经第一连通阀、室外换热器、第二连通阀后进入所述散热器,在所述散热器中对所述空调系统的电控模块进行散热降温,并在散热降温后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进行节流降压,再进入所述闪蒸器进行气液分离,得到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
所述气态冷媒输入至所述压缩机进行补气;
所述液态冷媒输入至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进行节流降压,再依次经第二连通阀、室内换热器、第一连通阀输入至所述压缩机。
优选的,所述根据空调系统当前所处的运行模式控制所述连通阀的连通,使冷媒依次进入所述散热器和空调补气组件,还包括:
当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连通端口与第二连通端口连接,并控制所述第三连通端口与第四连通端口连接;
控制所述第五连通端口与第七连通端口连接,以及控制所述第六连通端口和第八连通端口连接。
优选的,所述利用所述散热器进行散热,并利用所述空调补气组件进行补气增焓,还包括:
当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冷媒依次经第一连通阀、室内换热器、第二连通阀后进入所述散热器,在所述散热器中对所述空调系统的电控模块进行散热降温,并在散热降温后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进行节流降压,再进入所述闪蒸器进行气液分离,得到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
所述气态冷媒输入至所述压缩机进行补气;
所述液态冷媒输入至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进行节流降压,再依次经第二连通阀、室外换热器、第一连通阀输入至所述压缩机。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该空调系统包括:空调换热组件,所述空调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换热器和连通阀,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连通阀与所述换热器连接;其中,所述换热器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所述连通阀包括第一连通阀和第二连通阀,所述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阀和第二连通阀之间;空调补气组件,所述空调补气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闪蒸器和同时连接于所述闪蒸器的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设置在所述闪蒸器与所述第二连通阀之间;散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连通阀之间。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连通阀和第二连通阀将压缩机分别与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连接,并设置闪蒸器连接压缩机和节流元件进行气液分离以对空调系统完成补气增焓,还通过设置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实现了空调系统补气增焓的二级节流,提升了系统性能,以及将散热器设置在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连通阀之间,以保证在不同运行模式下,进入散热器的冷媒均为节流前的冷媒,避免了散热器进行散热时由于冷媒温度过低而产生凝露,并进一步避免了因为凝露损坏空调,从而提高了空调系统的性能及可靠性,延长了空调系统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行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行控制方法的子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行控制方法的另一子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行控制方法中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向示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行控制方法中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向示例图。
图中标识:10、压缩机;11、排气口;12、补气口;13、吸气口;20、室内换热器;30、室外换热器;40、第一连通阀;41、第一连通端口;42、第二连通端口;43、第三连通端口;44、第四连通端口;50、第二连通阀;51、第五连通端口;52、第六连通端口;53、第七连通端口;54、第八连通端口;60、闪蒸器;61、第一闪蒸端口;62、第二闪蒸端口;63、第三闪蒸端口;70、第一节流元件;80、第二节流元件;90、散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发明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发明。如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下面请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具体包括:
空调换热组件,所述空调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10、换热器和连通阀,所述压缩机10通过所述连通阀与所述换热器连接;其中,所述换热器包括室内换热器20和室外换热器30,所述连通阀包括第一连通阀40和第二连通阀50,所述室内换热器20和室外换热器30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阀40和第二连通阀50之间;
空调补气组件,所述空调补气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的闪蒸器60和同时连接于所述闪蒸器60的第一节流元件70和第二节流元件80,所述第二节流元件80设置在所述闪蒸器60与所述第二连通阀50之间;
散热器90,设置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70和所述第二连通阀5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连通阀40和第二连通阀50将压缩机10与室内换热器20、室外换热器30连接,并设置闪蒸器60连接压缩机10和所述节流元件以对空调系统进行补气增焓,还通过设置第一节流元件70和第二节流元件80实现了空调系统补气增焓的二级节流,以及将散热器90设置在第一节流元件70和第二连通阀50之间,以保证在不同运行模式下,进入散热器90的冷媒均为节流前的冷媒,避免了散热器90对空调系统中的电控模块进行散热时由于冷媒温度过低而导致电控模块产生凝露,并进一步避免了因为凝露损坏空调电控模块中的电路板,从而提高了空调系统的性能及可靠性,延长了空调系统的使用寿命。同时,本实施例采用闪蒸器60进行气液分离以对空调系统完成补气增焓,不仅能够提升空调系统性能,还能够避免出现压缩机10回液的问题。本实施例还通过设置两个节流元件实现了两级节流,提升了系统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节流元件70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散热器90的出口端,所述第一节流元件70的出口端连接所述闪蒸器60;
所述第二节流元件80的入口端连接所述闪蒸器60,所述第二节流元件80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二连通阀50。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节流元件70的入口端和出口端设置为分别连接散热器90的出口端和闪蒸器60,以及将第二节流元件80的入口端和出口端设置为分别连接闪蒸器60和第二连通阀50,从而实现冷媒先经过散热器90再经过节流元件,以此避免了进入散热器90的冷媒温度过低。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通阀40包括四个连通端口:第一连通端口41、第二连通端口42、第三连通端口43和第四连通端口44;
所述第二连通阀50包括四个连通端口:第五连通端口51、第六连通端口52、第七连通端口53和第八连通端口54;
所述压缩机10设置有排气口11、补气口12和吸气口13;
所述第一连通端口41连接所述排气口11,所述第二连通端口42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20,所述第三连通端口43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30,所述第四连通端口44连接所述吸气口13;
所述第五连通端口51连接所述散热器90的入口端,所述第六连通端口52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30,所述第七连通端口53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20,所述第八连通端口54连接所述第二节流元件80的出口端。
本实施例在第一连通阀40和第二连通阀50上均设置有四个连通端口,其中,第一连通阀40包括第一连通端口41、第二连通端口42、第三连通端口43和第四连通端口44,第二连通阀50包括第五连通端口51、第六连通端口52、第七连通端口53和第八连通端口54,从而通过连通端口连接空调系统的各个回路,实现空调系统在各个运行模式下的冷媒运送。
本实施例还在压缩机10设置排气口11、补气口12和吸气口13,并通过排气口11和吸气口13实现空调系统的正常冷媒运转,以及通过补气口12实现补气增焓。
具体的,本实施例将第一连通端口41连接排气口11、第二连通端口42连接室内换热器20,第三连通端口43连接室外换热器30,从而使压缩机10输出的压缩气体能够根据运行模式不同按照具体需求输送至相应的室内换热器20或室外换热器30;并将第四连通端口44连接吸气口13,使得经过了空调回路完成制冷或制热的气体能够回到压缩机10,还将第五连通端口51连接散热器90的入口端、第六连通端口52连接室外换热器30、第七连通端口53连接室内换热器20,从而保证不管是制冷模式下冷媒从室外换热器30通往第二连通阀50的情况,还是制热模式下冷媒从室内换热器20输送至第二连通阀50的情况,都能够保证冷媒能够先经过散热器90再进入节流元件进行节流降压,避免了进入散热器90的冷媒温度过低影响散热器90进行散热的安全性;以及将第八连通端口54连接第二节流元件80的出口端,使得经过闪蒸补气和节流降压后的冷媒能够回到第二连通阀50,从而根据具体的运行模式被输送至室内换热器20或室外换热器3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闪蒸器60设置有第一闪蒸端口61、第二闪蒸端口62和第三闪蒸端口63;
所述第一闪蒸端口61连接所述补气口12,所述第二闪蒸端口62连接所述第一节流元件70的出口端,所述第三闪蒸端口63连接所述第二节流元件80的入口端。
在本实施例中,闪蒸器60设置有三个端口:第一闪蒸端口61、第二闪蒸端口62和第三闪蒸端口63,其中,第一闪蒸端口61连接补气口12,用以将闪蒸器60进行气液分离产生的气态冷媒输送至压缩机10进行补气;第二闪蒸端口62连接第一节流元件70的出口端,用以接收第一次节流后的冷媒;第三闪蒸端口63连接第二节流元件80的入口端,用以将闪蒸器60进行气液分离产生的液态冷媒输送至第二节流元件80进行二次节流。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闪蒸器60可以采用三管制闪蒸器,并将三管制闪蒸器的三个端口分别设置为第一闪蒸端口61、第二闪蒸端口62和第三闪蒸端口63。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节流元件70和第二节流元件80均为电子膨胀阀、节流阀或毛细管其中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的不同选择电子膨胀阀、节流阀或毛细管其中一种作为节流元件。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节流元件不局限于电子膨胀阀、节流阀或毛细管其中一种,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合选择适配度更高的元器件作为节流元件。
结合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运行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中,所述运行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201~S203。
S201、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检测空调系统当前所处的运行模式;
S202、根据空调系统当前所处的运行模式控制所述连通阀的连通,使冷媒依次进入所述散热器90和空调补气组件;
S203、利用所述散热器90进行散热,并利用所述空调补气组件进行补气增焓。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检测空调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当前所处的运行模式,然后根据空调系统当前所处的运行模式控制连通阀中不同连通端口之间的连通,使冷媒按照运行模式具体的回路输送,并进入散热器90中进行散热,以及进入空调补气组件进行补气增焓。
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冷媒通常情况下都会经过节流元件进行节流降压,对于理想的冷媒循环来说,节流降压后的冷媒为低温低压的饱和液体,这样能够使冷媒在空调的换热器中充分发挥出冷媒的潜热特性和显热特性,并提高空调系统的换热量。但在实际的冷媒循环中,冷媒在节流降压后通常会闪蒸出一部分气体,也即此时的冷媒为气液两相状态,因此冷媒经过第一次节流进入闪蒸器60的过程就可以起到对冷媒进行气液分离的作用,其中,气态冷媒会经由补气口12被输送至压缩机10进行补气,液态冷媒则是被输送去进行第二次节流,然后经过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活动后经由吸气口13输送至压缩机10,从而完成冷媒循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节流元件70和第二节流元件80在具体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可调节的节流元件,通过对两个节流元件的开度分别进行调节,以获得最适合的节流方式进行空调系统的二次节流降压,能够充分地发挥出空调系统的性能。
结合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02包括步骤S301~S302。
S301、当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连通端口41与第三连通端口43连接,并控制所述第二连通端口42与第四连通端口44连接;
S302、控制所述第五连通端口51与第六连通端口52连接,以及控制所述第七连通端口53和第八连通端口54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当检测到空调系统当前所处的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则控制第一连通阀40中的第一连通端口41与第三连通端口43连接、第二连通端口42与第四连通端口44连接,并控制第二连通阀50中的第五连通端口51与第六连通端口52连接、第七连通端口53和第八连通端口54连接。
结合图4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03包括步骤S401~S403:
S401、当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压缩机10排出的冷媒依次经第一连通阀40、室外换热器30、第二连通阀50后进入所述散热器90,在所述散热器90中对所述空调系统的电控模块进行散热降温,并在散热降温后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70进行节流降压,再进入所述闪蒸器60进行气液分离,得到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
S402、所述气态冷媒输入至所述压缩机10进行补气;
S403、所述液态冷媒输入至所述第二节流元件80进行节流降压,再依次经第二连通阀50、室内换热器20、第一连通阀40输入至所述压缩机10。
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0排出的冷媒依次经过了第一连通阀40、室外换热器30、第二连通阀50后进入散热器90,利用在散热器90中的冷媒对空调系统的电控模块进行散热降温,散热降温后的冷媒从散热器90输出至第一节流元件70进行第一次节流降压,然后再进入闪蒸器60进行气液分离,得到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其中,气态冷媒输入至压缩机10进行补气,液态冷媒输入至第二节流元件80进行第二次节流降压,第二次节流降压后的液态冷媒再依次经第二连通阀50、室内换热器20、第一连通阀40输入至压缩机10。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两个连通阀使得进入散热器90的冷媒为节流前的冷媒,避免了散热器90对空调系统中的电控模块进行散热时由于冷媒温度过低而导致电控模块产生凝露,并进一步避免了因为凝露损坏空调电控模块中的电路板,从而提高了空调系统的性能及可靠性,还能够延长空调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还通过设置两个节流元件实现了两级节流,提升了系统性能,并且通过闪蒸器60进行气液分离避免了压缩机10回液的风险。
具体的,当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压缩机10将冷媒从低温低压的状态压缩成高温高压的状态之后,冷媒首先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排出,然后通过第一连通端口41进入第一连通阀40,经由第三连通端口43输出至室外换热器30,在室外换热器30中进行热交换活动变为中温中压的冷媒后输出并经由第六连通端口52进入第二连通阀50,再从第五连通端口51输出至散热器90,在散热器90中对空调系统的电控模块进行散热降温,接着从散热器90输出至第一节流元件70进行第一次节流降压变为低温低压的冷媒,随后通过第二闪蒸端口62进入闪蒸器60中进行气液分离,气液分离后的气态冷媒由第一闪蒸端口61输出至补气口12并输入压缩机10以进行下一次的压缩循环,气液分离后的液态冷媒则由第三闪蒸端口63输出至第二节流元件80进行二次节流降压,然后依次经过第八连通端口54和第七连通端口53输出至室内换热器20进行热交换,最后由室内换热器20输出,并依次经过第二连通端口42、第四连通端口44和吸气口13输入压缩机10以进行下一次的压缩循环。由此,完成了冷媒在空调系统中的制冷循环,在这过程中,室内换热器20进行热交换吸收了室内环境中的热量,降低了室内环境温度,从而达到了制冷降温的目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02还包括:
当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连通端口41与第二连通端口42连接,并控制所述第三连通端口43与第四连通端口44连接;
控制所述第五连通端口51与第七连通端口53连接,以及控制所述第六连通端口52和第八连通端口54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当检测到空调系统当前所处的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则控制第一连通阀40中的第一连通端口41与第二连通端口42连接、第三连通端口43与第四连通端口44连接,并控制第二连通阀50中的第五连通端口51与第七连通端口53连接、第六连通端口52和第八连通端口54连接。
在具体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四通阀作为第一连通阀40和/或第二连通阀50,对于第一连通阀40来说,第一连通端口41在不同模式下会分别与第二连通端口42或第三连通端口43其中一个端口连接,第四连通端口44则与另一个端口连接;同样的,对于第二连通阀50来说,第五连通端口51在不同模式下会分别与第六连通端口52或第七连通端口53其中一个端口连接,第八连通端口54则与另一个端口连接。
结合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03还包括:
当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压缩机10排出的冷媒依次经第一连通阀40、室内换热器20、第二连通阀50后进入所述散热器90,在所述散热器90中对所述空调系统的电控模块进行散热降温,并在散热降温后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70进行节流降压,再进入所述闪蒸器60进行气液分离,得到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
所述气态冷媒输入至所述压缩机10进行补气;
所述液态冷媒输入至所述第二节流元件80进行节流降压,再依次经第二连通阀50、室外换热器30、第一连通阀40输入至所述压缩机10。
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0排出的冷媒依次经过了第一连通阀40、室内换热器20、第二连通阀50后进入散热器90,并利用冷媒在散热器90中对空调系统的电控模块进行散热降温,散热降温后的冷媒从散热器90输出至第一节流元件70进行第一次节流降压,然后再进入闪蒸器60进行气液分离,得到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其中,气态冷媒输入至压缩机10进行补气,液态冷媒输入至第二节流元件80进行第二次节流降压,第二次节流降压后的液态冷媒再依次经第二连通阀50、室外换热器30、第一连通阀40输入至压缩机10。
具体的,当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压缩机10将冷媒从低温低压的状态压缩成高温高压的状态之后,冷媒首先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排出,然后通过第一连通端口41进入第一连通阀40,经由第二连通端口42输出至室内换热器20,在室内换热器20中进行热交换活动变为中温中压的冷媒后输出并经由第七连通端口53进入第二连通阀50,再从第五连通端口51输出至散热器90,在散热器90中对空调系统的电控模块进行散热降温,接着从散热器90输出至第一节流元件70进行第一次节流降压变为低温低压的冷媒,随后通过第二闪蒸端口62进入闪蒸器60中进行气液分离,气液分离后的气态冷媒由第一闪蒸端口61输出至补气口12并输入压缩机10以进行下一次的压缩循环,气液分离后的液态冷媒则由第三闪蒸端口63输出至第二节流元件80进行二次节流降压,然后依次经过第八连通端口54和第六连通端口52输出至室外换热器30进行热交换,最后由室外换热器30输出,并依次经过第三连通端口43、第四连通端口44和吸气口13输入压缩机10以进行下一次的压缩循环。由此,完成了冷媒在空调系统中的制热循环,在这过程中,室内换热器20进行热交换向室内环境放出热量,提升了室内环境温度,从而达到了制热升温的目的。
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系统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状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
空调换热组件,所述空调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换热器和连通阀,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连通阀与所述换热器连接;其中,所述换热器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所述连通阀包括第一连通阀和第二连通阀,所述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阀和第二连通阀之间;
空调补气组件,所述空调补气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闪蒸器和同时连接于所述闪蒸器的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设置在所述闪蒸器与所述第二连通阀之间;
散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连通阀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出口端,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出口端连接所述闪蒸器;
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入口端连接所述闪蒸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二连通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阀包括四个连通端口:第一连通端口、第二连通端口、第三连通端口和第四连通端口;
所述第二连通阀包括四个连通端口:第五连通端口、第六连通端口、第七连通端口和第八连通端口;
所述压缩机设置有排气口、补气口和吸气口;
所述第一连通端口连接所述排气口,所述第二连通端口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三连通端口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四连通端口连接所述吸气口;
所述第五连通端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入口端,所述第六连通端口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七连通端口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所述第八连通端口连接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出口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闪蒸器设置有第一闪蒸端口、第二闪蒸端口和第三闪蒸端口;
所述第一闪蒸端口连接所述补气口,所述第二闪蒸端口连接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出口端,所述第三闪蒸端口连接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入口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均为电子膨胀阀、节流阀或毛细管其中一种。
6.一种运行控制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控制方法包括:
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检测空调系统当前所处的运行模式;
根据空调系统当前所处的运行模式控制所述连通阀的连通,使冷媒依次进入所述散热器和空调补气组件;
利用所述散热器进行散热,并利用所述空调补气组件进行补气增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3-4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空调系统当前所处的运行模式控制所述连通阀的连通,使冷媒依次进入所述散热器和空调补气组件,包括:
当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连通端口与第三连通端口连接,并控制所述第二连通端口与第四连通端口连接;
控制所述第五连通端口与第六连通端口连接,以及控制所述第七连通端口和第八连通端口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3-4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散热器进行散热,并利用所述空调补气组件进行补气增焓,包括:
当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冷媒依次经第一连通阀、室外换热器、第二连通阀后进入所述散热器,在所述散热器中对所述空调系统的电控模块进行散热降温,并在散热降温后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进行节流降压,再进入所述闪蒸器进行气液分离,得到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
所述气态冷媒输入至所述压缩机进行补气;
所述液态冷媒输入至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进行节流降压,再依次经第二连通阀、室内换热器、第一连通阀输入至所述压缩机。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3-4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空调系统当前所处的运行模式控制所述连通阀的连通,使冷媒依次进入所述散热器和空调补气组件,还包括:
当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连通端口与第二连通端口连接,并控制所述第三连通端口与第四连通端口连接;
控制所述第五连通端口与第七连通端口连接,以及控制所述第六连通端口和第八连通端口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3-4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散热器进行散热,并利用所述空调补气组件进行补气增焓,还包括:
当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冷媒依次经第一连通阀、室内换热器、第二连通阀后进入所述散热器,在所述散热器中对所述空调系统的电控模块进行散热降温,并在散热降温后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进行节流降压,再进入所述闪蒸器进行气液分离,得到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
所述气态冷媒输入至所述压缩机进行补气;
所述液态冷媒输入至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进行节流降压,再依次经第二连通阀、室外换热器、第一连通阀输入至所述压缩机。
CN202311758793.9A 2023-12-20 2023-12-20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76635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58793.9A CN117663520A (zh) 2023-12-20 2023-12-20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58793.9A CN117663520A (zh) 2023-12-20 2023-12-20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63520A true CN117663520A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78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58793.9A Pending CN117663520A (zh) 2023-12-20 2023-12-20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6352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57667B2 (en) Heat pump-type heating device
US20210268870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US4688396A (en) Air-conditioning hot-water supply device
KR101639814B1 (ko) 냉장 및 냉동 복합 공조시스템
CN110425764B (zh) 换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7477930B (zh) 空调系统、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0425765B (zh) 换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US20210231317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1578898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KR20040091774A (ko) 공기 조화 장치의 열원 유닛 및 공기 조화 장치
US11274851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2584285A1 (en) Refrigerating air-conditioning device
US11092369B2 (en) Integrated suction header assembly
KR20210100461A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US8037709B2 (en) Heat pump with pressure reducer
CN207936537U (zh) 一种空调
US7299648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of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es with bypass line between inlet and outlet of compressor
CN112584684A (zh) 用于机房温度调节的热管节能系统及其制冷量控制系统
CN216557740U (zh) 一种复叠式热泵系统
CN214381928U (zh) 用于机房温度调节的热管节能系统
US11359842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7663520A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US7814761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01660850A (zh) 空调系统
KR20080084091A (ko) 냉동시스템 및 이를 갖춘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