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18779A - 导电组件、电极、刺激器及医疗系统 - Google Patents

导电组件、电极、刺激器及医疗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18779A
CN117618779A CN202311750934.2A CN202311750934A CN117618779A CN 117618779 A CN117618779 A CN 117618779A CN 202311750934 A CN202311750934 A CN 202311750934A CN 117618779 A CN117618779 A CN 1176187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wire
inner support
sleeve
guide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5093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贺强
杨晓波
夏良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Nuowe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Nuowe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Nuowe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Nuowe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5093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18779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187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187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电组件、电极、刺激器及医疗系统,该导电组件,包括:内支撑件;多根导丝,至少一根导丝贴合设置于内支撑件,相邻导丝之间设置有绝缘的分隔件;第一套管,套设于内支撑件外侧且与内支撑件共同夹持导丝。导丝被内支撑件和第一套管共同夹持,导丝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会相对接触的物体发生较大的位移,因而能够防止导丝间相互靠近接触,还能降低导丝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与接触的物体相互剐蹭的程度。相邻的导丝被绝缘的分隔件隔开,即使导丝受到外力作用,导丝也无法与其他导丝接触。导丝被夹持,因而能够防止导丝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越过分隔件而接触其他导丝,避免了导丝间接触短路的风险。

Description

导电组件、电极、刺激器及医疗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刺激治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导电组件、电极、刺激器及医疗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电刺激治疗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其应用不同频率的脉冲电流刺激神经或肌肉组织,以治疗疼痛、促进康复或改善某些疾病(例如:帕金森病、癫痫)的症状。
在应用电刺激治疗技术时,通常使用刺激器来施加电刺激。刺激器包括脉冲发生器和电极,脉冲发生器产生的电刺激脉冲传输到电极,电极植入生物体并对目标部位施加电刺激,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在实际使用中,电极会受外力作用,存在发生短路的风险。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导电组件及电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导电组件,包括:
内支撑件;
多根导丝,至少一根所述导丝贴合设置于所述内支撑件,相邻所述导丝之间设置有绝缘的分隔件;
第一套管,套设于所述内支撑件外侧且与所述内支撑件共同夹持所述导丝。
该导电组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方面,因为导丝被内支撑件和第一套管共同夹持,所以导丝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会相对接触的物体发生较大的位移,这能防止导丝间相互靠近接触,有利于避免发生短路的风险,还能降低导丝在受外力作用时与接触的物体相互剐蹭的程度,从而起到保护导丝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电极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另一方面,相邻的导丝被绝缘的分隔件隔开,即使导丝受外力作用而与分隔件相互剐蹭、挤压或者碰撞等,也无法与其他导丝接触,这样,导丝间便不会存在接触短路的风险。而且,导丝被内支撑件和第一套管共同夹持,导丝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会相对接触的物体发生较大的位移,这能防止导丝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越过分隔件而接触其他导丝,避免导丝间接触短路的风险。
此外,内支撑件和第一套管共同夹持导丝,这还有利于防止导丝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偏离原先的位置而发生拉扯,进而防止导丝被扯断,防止导丝与刺激触点、连接触点的连接被扯松或扯脱,有利于提高电极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内支撑件共同夹持所述分隔件。
如此设置,分隔件与第一套管和内支撑件均接触,相邻导丝各自所在的空间被两者之间的内支撑件隔绝,这能确保相邻的导丝被分隔件隔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与相邻的所述导丝贴合设置。
如此设置,导丝与第一套管、内支撑件以及相邻的两个分隔件均接触,导丝的位置被第一套管、内支撑件以及相邻的两个分隔件完全限制,有利于防止导丝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相对接触的物体发生较大的位移,从而降低导丝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与接触的物体相互剐蹭的程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固设于所述内支撑件。
如此设置,分隔件被固定在内支撑件上,分隔件与内支撑件之间不会发生相对移动,从而避免导丝和分隔件一同相对内支撑件、第一套管发生微小位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丝至少部分螺旋缠绕于所述内支撑件。
如此设置,使得导丝具有一定的变形余量,使得导丝能够拉伸、弯曲和弯折,以允许电极发生拉伸、弯曲和弯折。即使导丝因外力作用而发生拉伸、弯曲或弯折时,由于变形余量的存在,导丝也不会被扯断,导丝与刺激触点、连接触点的连接也不会被扯松或扯脱,有利于提高电极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丝包括用于导电的导电芯和包覆于所述导电芯外侧的绝缘层。
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防止导丝间接触短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管和/或所述内支撑件和/或所述分隔件由TPU或硅胶制成。
如此设置,有利于防止引起生物组织的排斥反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组件还包括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贴合地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
如此设置,装配时先将第一套管套设于内支撑件外侧,以共同夹持住导丝和分隔件,然后将装配好的导丝和分隔件插入第二套管中,这样,在最后的装配过程中,导丝和分隔件受到较小的摩擦力,位置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能够提高装配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支撑件为中空管状结构。
如此设置,呈中空管状的内支撑件更便于发生拉伸、弯曲和弯折,便于将电极植入生物体,有利于电极适应植入部位的活动。而且,第一套管和内支撑件均被实施为中空管状结构,这能保证导丝的内侧始终得到内支撑件的支撑,保证导丝的外侧始终受到第一套管的抵压,有利于第一套管和内支撑件共同稳定地夹持导丝,还能使导电组件的结构变得紧凑,有利于缩小导电组件的体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极,该电极包括上述的导电组件。
因为该电极包括上述的导电组件,所以该电极具有上述导电组件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刺激器,该刺激器包括上述的电极。
因为该刺激器包括上述的电极,所以该刺激器具有上述电极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医疗系统,该医疗系统包括上述的刺激器。
因为该医疗系统包括上述的刺激器,所以该医疗系统具有上述刺激器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导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导电组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极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刺激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医疗系统的系统组成图。
附图标记:
100、电极;
1、导电组件;11、内支撑件;12、导丝;13、分隔件;14、第一套管;15、第二套管;
2、刺激触点;
3、连接触点;
200、脉冲发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电组件1,该导电组件1用于连接电极上的刺激触点2和连接触点3,其可以包括内支撑件11、导丝12和第一套管14。导丝12设有多根,其中至少一根导丝12贴合设置于内支撑件11。第一套管14套设于内支撑件11外侧,且与内支撑件11共同夹持导丝12。因为导丝12被内支撑件11和第一套管14共同夹持,所以导丝12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会相对接触的物体发生较大的位移,这能防止导丝12间相互靠近接触,有利于避免发生短路的风险,还能降低导丝12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与接触的物体相互剐蹭的程度,从而起到保护导丝12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电极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位移指的是相对位移,位移的方向既包括第一套管14的径向,也包括第一套管14的轴向。换言之,因为导丝12被内支撑件11和第一套管14共同夹持,所以导丝12受到外力作用时在第一套管14的径向和轴向上均不会相对接触的物体发生较大的位移。
内支撑件11和第一套管14被实施为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以允许导电组件1发生拉伸、弯曲和弯折,从而便于将电极植入生物体,有利于电极适应植入部位的活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生物体包括但不限于人体、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生物体、海豹的生物体;上述植入部位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肌肉的收缩膨胀。
值得一说的是,内支撑件11和第一套管14共同夹持导丝12,这还有利于防止导丝12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偏离原先的位置而发生拉扯,进而防止导丝12被扯断,防止导丝12与刺激触点2、连接触点3的连接被扯松或扯脱,有利于提高电极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些导丝12的一部分均与内支撑件11和第一套管14接触,以被内支撑件11和第一套管14共同夹持,这些导丝12的有些部分允许脱离内支撑件11和/或第一套管14。这些导丝12的一部分被夹持,这同样能够限制导丝12发生较大的位移,降低导丝12与接触的物体相互剐蹭的程度。
优选地,为尽量限制导丝12发生较大位移、尽量降低导丝12与接触的物体相互剐蹭的程度,每一导丝12贴合设置于内支撑件11。
参阅图1、图2、图4,导电组件1可以进一步包括绝缘的分隔件13,每两相邻的导丝12之间均设置分隔件13。这样,相邻的导丝12被绝缘的分隔件13隔开,即使导丝12受外力作用,导丝12也无法越过分隔件13与相邻导丝相接触,因而导丝12间不存在接触短路的风险。而且,导丝12被内支撑件11和第一套管14共同夹持,导丝12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会相对接触的物体发生较大的位移,进一步防止导丝12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越过分隔件13而接触其他导丝12,有利于避免导丝12间接触短路的风险。
优选地,参阅图1、图2、图4,第一套管14和内支撑件11共同夹持分隔件13。这样,分隔件13与第一套管14和内支撑件11均接触,相邻导丝12各自所在的空间被两者之间的内支撑件11隔绝,这能确保相邻的导丝12被分隔件13隔开。
可以理解,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分隔件13也可以连接于内支撑件11,并且与第一套管14间隔设置,只要分隔件13与第一套管14之间的间隔足够小,便仍能保证相邻的导丝12被分隔件13隔开。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分隔件13也可以连接于第一套管14,并且与内支撑件11间隔设置,本发明对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参阅图2和图4,分隔件13与相邻的导丝12贴合设置。这样,导丝12与第一套管14、内支撑件11以及相邻的两个分隔件13均接触,导丝12的位置被第一套管14、内支撑件11以及相邻的两个分隔件13完全限制,有利于防止导丝12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相对接触的物体发生较大的位移,从而降低导丝12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与接触的物体相互剐蹭的程度。
更优选地,分隔件13与相邻的导丝12仿形适配。例如:导丝12为细圆柱体,分隔件13与导丝12接触的部位呈圆弧状。这样,在分隔件13与相邻的导丝12贴合在一起时,相邻的两个分隔件13便将两者之间的导丝12的大部分包覆,有利于充分限制导丝12的位置,防止导丝12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相对接触的物体发生较大的位移。
可选地,分隔件13粘接于内支撑件11。这样,分隔件13便被固定在内支撑件11上,分隔件13与内支撑件11之间不会发生相对移动,从而避免导丝12和分隔件13一同相对内支撑件11、第一套管14发生微小位移。具体地,在制作导电组件1的过程中,可以先将导丝12装在内支撑件11上,再在相邻导丝12之间的间隙中填充硅胶,硅胶在干燥后形成分隔件13并粘附于内支撑件11。
可以理解,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分隔件13也可以粘接于第一套管14,或者与内支撑件11一体成型,或者与第一套管14一体成型,以被固定设置于内支撑件11和第一套管14中的一者。示例性地,分隔件13和内支撑件11可以采用TPU(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热塑性聚氨酯)或硅胶灌注成型为一体。
优选地,参阅图1、图2、图4,导丝12螺旋缠绕于内支撑件11,这使得导丝12具有一定的变形余量,使得导丝12能够拉伸、弯曲和弯折,以允许电极发生拉伸、弯曲和弯折。一方面,这便于将电极植入生物体,有利于电极适应植入部位的活动。另一方面,即使导丝12因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拉伸、弯曲或弯折时,由于变形余量的存在,导丝12也不会被扯断,导丝12与刺激触点2、连接触点3的连接也不会被扯松或扯脱,有利于提高电极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参阅图1、图2、图4,在该实施例中,因为分隔件13设于相邻的导丝12之间,而相邻的导丝12螺旋缠绕于内支撑件11,所以分隔件13也螺旋缠绕于内支撑件11。
值得一说的是,相比于传统技术中相邻的导丝贴在一起螺旋绕制成的螺旋结构,图1、图2、图4所示实施例中,由于设置了分隔件13,导丝12螺旋缠绕形成的螺旋结构的导程增大,这能够减少导丝12形成的螺旋结构的圈数,能够减小导丝12的长度,节省导丝12的用量,降低电极的生产成本。
可以理解,导丝12可以是全部螺旋缠绕于内支撑件11,也可以是其部分螺旋缠绕于内支撑件11,例如,导丝12的两端呈直线状或曲线状,导丝12的中部呈螺旋状。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导丝12整体也可以呈弧状,以使导丝12处于松弛的状态,从而允许导丝12发生弯曲、弯折且允许导丝12沿着第一套管14的轴线的尺寸发生变化,以允许电极发生弯曲、弯折和拉伸,从而便于将电极植入生物体,有利于电极适应植入部位的活动并防止导丝12被扯断、防止导丝12与刺激触点2、连接触点3的连接被扯松或扯脱。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导丝12整体也可以呈其他曲线形状,只要满足导丝12处于松弛状态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因为绝缘的分隔件13已经将相邻的导丝12隔开,所以导丝12上可以不设置绝缘层。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防止不同的导丝12接触短路,导丝12被实施为包括用于导电的导电芯和包覆于导电芯外侧的绝缘层。如前所述,因为导丝12被内支撑件11和第一套管14共同夹持,所以导丝12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会相对接触的物体发生较大的位移,这能够降低导丝12的绝缘层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与接触的物体相互剐蹭的程度,从而降低绝缘层因剐蹭而破损导致导电芯部分裸露的风险,避免了裸露的导丝12间接触短路的风险,提高电极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可选地,导电芯由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制成。示例性地,导电芯由铂或铂铱合金制成。
可选地,绝缘层由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制成。优选地,绝缘层由聚四氟乙烯或聚酰亚胺制成,聚四氟乙烯和聚酰亚胺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有利于防止绝缘层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因剐蹭而破损。
优选地,第一套管14由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TPU或硅胶制成,这样,第一套管14与生物组织接触后不会引起生物组织的排斥反应,第一套管14便可以作为导电组件1的最外层,将其内部的结构和生物组织隔开。
优选地,内支撑件11和分隔件13也由TPU或硅胶制成,这样,即使内支撑件11和分隔件13意外接触植入部位,内支撑件11和分隔件13也不会引起生物组织的排斥反应。
更优选地,内支撑件11由TPU制成,第一套管14由硅胶制成。相比于硅胶,TPU的耐磨性、强度和硬度更好,由TPU制成的内支撑件11具有一定的耐磨性、强度和硬度,不会被轻易磨损,有利于延长导电组件1的使用寿命。相比于TPU,硅胶的生物相容性更好,由硅胶制成的第一套管14能更好地防止引起生物组织的排斥反应;硅胶也更柔软,由硅胶制成的第一套管14能够更好地适应植入部位的活动,不易损伤生物组织。因此,由硅胶制成的第一套管14适合作为导电组件1的最外层,用于将其内部的结构和生物组织隔开。
优选地,参阅图1、图2、图4,导电组件1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套管15,第二套管15贴合地套设于第一套管14。装配时先将第一套管14套设于内支撑件11外侧,以共同夹持住导丝12和分隔件13,然后将装配好的导丝12和分隔件13插入第二套管15中,这样,在最后的装配过程中,导丝12和分隔件13受到较小的摩擦力,位置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能够提高装配效率。
更优选地,内支撑件11和第一套管14由TPU制成,第二套管15由硅胶制成。这样,内支撑件11和第一套管14均具有一定的耐磨性、强度和硬度,两者均不会被轻易磨损,有利于两者长期稳定地共同夹持导丝12和分隔件13。由硅胶制成的第二套管15能更好地防止引起生物组织的排斥反应,更好地适应植入部位的活动,不易损伤生物组织,适合作为导电组件1的最外层,用于将其内部的结构和生物组织隔开。
参阅图1、图2、图4,因为第一套管14为中空管状结构,所以,第一套管14能够将内支撑件11和导丝12包覆在其内部,便于密封内支撑件11和导丝12,以使内支撑件11和导丝12与外界隔绝,起到保护内支撑件11和导丝12的作用。
优选地,参阅图1、图2、图4,内支撑件11也被实施为中空管状结构。相比于实心结构,呈中空管状的内支撑件11更便于发生拉伸、弯曲和弯折,便于将电极植入生物体,有利于电极适应植入部位的活动。
值得一说的是,第一套管14和内支撑件11均被实施为中空管状结构,一方面,这能保证导丝12的内侧始终得到内支撑件11的支撑,保证导丝12的外侧始终受到第一套管14的抵压,有利于第一套管14和内支撑件11共同稳定地夹持导丝12;另一方面,这还使导电组件1的结构变得紧凑,有利于缩小导电组件1的体积。
可选地,在内支撑件11由硅胶制成的实施例中,因为硅胶比较柔软,易于发生拉伸、弯曲和弯折,所以内支撑件11也可以被实施为实心结构,在此对内支撑件11的结构不做限定。
优选地,参阅图2,导丝12的数量为4根,分隔件13与导丝12形状、数量均相同,一同并排地螺旋或者部分螺旋地缠绕于内支撑件1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丝12的数量也可以为2根、3根或者8根等,在此不做限定。
参阅图5和图6,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电极100,该电极100包括刺激触点2、连接触点3和上述的导电组件1,导丝12的两端分别连接刺激触点2和连接触点3。因为该电极100包括上述的导电组件1,所以该电极100具有上述导电组件1的技术效果。由于前文已对相关技术效果进行了充分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参阅图5和图6,刺激触点2和连接触点3均呈环状,导电组件1呈细圆柱状。刺激触点2和连接触点3均套设于导电组件1的最外层,且都紧压在导电组件1最外层的圆周面上,导丝12的两端穿过导电组件1的最外层以分别电性连接刺激触点2、连接触点3。具体地,可以使导丝12的两端分别接触刺激触点2和连接触点3,并在导丝12和刺激触点2和连接触点3的连接处涂覆UV胶(紫外光固化胶),用紫外线照射UV胶,以使UV胶充分固结,从而将导丝1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刺激触点2和连接触点3上。
参阅图5和图6,刺激触点2、连接触点3和导丝12均设有多个,刺激触点2、连接触点3和导丝12一一对应设置。换言之,每一导丝12的两端分别对应地连接一个刺激触点2、一个连接触点3。这样,可以让不同的刺激触点2接触不同的目标部位,可以满足给多个目标部位同时施加电刺激的需要。该实施例中的多个连接触点3可以分别连接脉冲发生器200上的不同通道,通过控制不同通道的通电状态,可以按需给需要发挥电刺激作用的刺激触点2通电,同时使不需要发挥电刺激作用的刺激触点2断电。
参阅图6,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刺激器,该刺激器包括脉冲发生器200和上述电极100,电极100通过连接触点3用与脉冲发生器200电性连接,脉冲发生器200产生的电刺激脉冲依次经过连接触点3、导丝12而传输到刺激触点2,刺激触点2用于植入生物体并对目标部位施加电刺激,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因为该刺激器包括上述电极100,所以该刺激器包括上述的电极100的所有有益效果,本发明在此不做赘述。
参阅图7,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医疗系统,该医疗系统包括体外程控设备和上述刺激器,该体外程控设备通过与刺激器无线连接,向其发送控制指令。因为该医疗系统包括上述刺激器,所以该医疗系统包括上述的刺激器的所有有益效果,本发明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导电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支撑件(11);
多根导丝(12),至少一根所述导丝(12)贴合设置于所述内支撑件(11),相邻所述导丝(12)之间设置有绝缘的分隔件(13);
第一套管(14),套设于所述内支撑件(11)外侧且与所述内支撑件(11)共同夹持所述导丝(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14)和所述内支撑件(11)共同夹持所述分隔件(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13)与相邻的所述导丝(12)贴合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13)固设于所述内支撑件(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丝(12)至少部分螺旋缠绕于所述内支撑件(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丝(12)包括用于导电的导电芯和包覆于所述导电芯外侧的绝缘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14)和/或所述内支撑件(11)和/或所述分隔件(13)由TPU或硅胶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还包括第二套管(15),所述第二套管(15)贴合地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1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撑件(11)为中空管状结构。
10.一种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刺激触点(2)、连接触点(3)和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电组件,所述导丝(1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刺激触点(2)和所述连接触点(3)。
11.一种刺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极(100)。
12.一种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刺激器。
CN202311750934.2A 2023-12-19 2023-12-19 导电组件、电极、刺激器及医疗系统 Pending CN11761877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50934.2A CN117618779A (zh) 2023-12-19 2023-12-19 导电组件、电极、刺激器及医疗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50934.2A CN117618779A (zh) 2023-12-19 2023-12-19 导电组件、电极、刺激器及医疗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18779A true CN117618779A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21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50934.2A Pending CN117618779A (zh) 2023-12-19 2023-12-19 导电组件、电极、刺激器及医疗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1877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39787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connector contact arrays f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s
US9833611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improved contact arrays f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s
US9610435B2 (en) Anchoring units for implantab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US923813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s having multi-lead-element lead bodies
US10286205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improved contact arrays f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s
US10543374B2 (en) Connector assemblies with bending limiters f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US10905871B2 (en) Lead assemblies with arrangements to confirm alignment between terminals and contacts
US10603499B2 (en) Tapered implantable lead and connector interface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US8682439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improved connectors f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s
US9956394B2 (en) Connectors f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US7803021B1 (en) Implantab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s with leaf spring connective contact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US10814127B2 (en) Slotted sleeve neurostimulation device
JP2013536730A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保持具を有する制御モジュール
EP3389763B1 (e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uff devices and systems
US11103712B2 (en) Connector assemblies with novel spacers f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CN117618779A (zh) 导电组件、电极、刺激器及医疗系统
US9216282B1 (en) Electrode configurations f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US20120316610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ustomizing stimulation using implantab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s
US20100304626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an end of an elongated member of a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