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16530A - 电弧腔室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弧腔室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616530A CN117616530A CN202280048770.6A CN202280048770A CN117616530A CN 117616530 A CN117616530 A CN 117616530A CN 202280048770 A CN202280048770 A CN 202280048770A CN 117616530 A CN117616530 A CN 1176165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arc
- sub
- space
-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WDLTVNWWEZJMPF-UHFFFAOYSA-N 1,2,3,5-tetrachloro-4-(2,3-dichlorophenyl)benzene Chemical compound ClC1=CC=CC(C=2C(=C(Cl)C(Cl)=CC=2Cl)Cl)=C1Cl WDLTVNWWEZJMP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33 biological exti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3071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91 electric arc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15 magnet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0 reinforced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38—Part of main magnetic circuit shaped to suppress arcing between the contacts of the rela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01H2050/025—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containing inert or dielectric gasses, e.g. SF6, for arc prevention or arc extin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电弧腔室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电弧腔室,其可以包括:腔室空间,收容与外部的电源或者负载通电的固定触头以及可动触头;以及多个壁,从外侧围绕所述腔室空间;多个所述壁包括:第一壁,围绕所述腔室空间的一侧,沿一方向延伸;第二壁,围绕所述腔室空间的另一侧,从所述第一壁的端部以与所述第一壁构成规定的角度的方式沿另一方向延伸;第三壁,围绕所述腔室空间的其他另一侧,从所述第二壁的端部以与所述第二壁构成规定的角度的方式沿所述一方向延伸;以及第四壁,围绕所述腔室空间的又其他另一侧,从所述第三壁的端部至所述第一壁的端部为止以与所述第三壁构成规定的角度的方式沿所述另一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弧腔室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更加详细地,涉及能够确保充分的绝缘距离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对电弧进行灭弧的结构的电弧腔室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直流继电器(Direct current relay)是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将机械驱动或者电流信号传递的装置。直流继电器也称为电子开闭器(Magnetic switch),一般被分类为电路开闭装置。
直流继电器包括固定触点以及可动触点。固定触点与外部的电源以及负载可通电地连接。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可以彼此接触或隔开。
通过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接触以及隔开,允许或阻断基于直流继电器的通电。所述移动通过向可动触点施加驱动力的驱动部来实现。
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隔开时,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之间产生电弧(arc)。电弧是高压、高温的电流的流动。因此,所产生的电弧需要通过预设路径迅速地从直流继电器排出。
电弧的排出路径通过设置在直流继电器的磁铁来形成。所述磁铁在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接触的空间的内部形成磁场。通过由所形成的磁场以及电流的流动而产生的电磁力,来形成电弧的排出路径。
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设置在被称为电弧腔室(arc chamber)的半密闭的空间。因此,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接触、隔开而产生的电弧也形成在电弧腔室内部。所产生的电弧在电弧腔室内部的空间延伸并灭弧。
另外,直流继电器包括线圈,该线圈形成用于使可动触点移动的磁力。线圈可通过辅助触点与外部的控制电源通电,并被磁化。
但是,这种辅助触点也收容在电弧腔室的内部空间。即,固定触点、可动触点以及辅助触点配置在同一空间中。因此,在与固定触点、可动触点通电的电流和与辅助触点通电的控制电流之间存在产生电干扰的可能性。
此外,所产生的电弧需要在足够的空间范围内行进,才能有效地灭弧。但是,用于将电弧向外侧诱导的磁铁可以占据电弧腔室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因所述磁铁反而导致电弧的流动空间减小,其结果可能发生电弧的灭弧效果减小的问题。
韩国授权实用新型专利文献第20-0168172号公开了无需配备辅助电源的无触点继电器。具体地,所述现有文献公开了无需配备额外的辅助电源而进行开关操作的电源可以执行辅助电源的作用的无触点继电器。
但是,所述现有文献公开的无触点继电器是以所供应的电源为交流电源的情况为前提的。即,所述现有文献没有公开利用直流电源的继电器无需配备辅助电源而进行工作的方案。
韩国授权发明专利文献第10-2207339号公开了包括辅助触点装置的闩锁继电器。具体地,公开了包括根据轭的极性变化而驱动的致动器以及通过致动器的动作而工作的辅助触点的闩锁继电器。所述致动器通过额外的杆,使辅助触点工作。
但是,所述现有文献仅公开用于使辅助触点工作的方案,没有公开用于防止固定触点、可动触点和辅助触点彼此电干扰的状况的方案。
韩国授权发明专利文献第10-1661396号公开了电磁继电器。具体地,公开了利用被配置为围绕固定触点以及可动触点的永久磁铁来诱导所产生的电弧的电磁继电器。
但是,所述现有文献所公开的电磁继电器的永久磁铁配置在形成电弧腔室的一部分的延伸部的内表面。即,所述现有文献的电磁继电器未能提示出用于解决因永久磁铁占据的空间导致电弧的流动空间减小的问题的方案。
韩国授权发明专利文献第20-0168172号(2000.02.15)
韩国授权发明专利文献第10-2207339号(2021.01.25)
韩国授权发明专利文献第10-1661396号(2016.09.29)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排除电流流动的构成要素和控制电流流动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电干扰的结构的电弧腔室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使控制电流流动的构成要素能够稳定地收容在电弧腔室的内部的结构的电弧腔室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能够确保所产生的电弧灭弧且延伸的足够的空间的结构的电弧腔室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能够防止因所产生的电弧导致其他构成要素的损坏的结构的电弧腔室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提供即便没有其他构成要素的过多的结构变更也能够达到所述目的的结构的电弧腔室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本发明的问题不限于以上提及的问题,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通常的技术人员可通过以下记载能够清楚地理解没有提及的其他问题。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电弧腔室,包括:腔室空间,收容与外部的电源或者负载通电的固定触头以及可动触头;以及多个壁,从外侧围绕所述腔室空间;多个所述壁包括:第一壁,围绕所述腔室空间的一侧,沿一方向延伸;第二壁,围绕所述腔室空间的另一侧,从所述第一壁的端部以与所述第一壁构成规定的角度的方式沿另一方向延伸;第三壁,围绕所述腔室空间的其他另一侧,从所述第二壁的端部以与所述第二壁构成规定的角度的方式沿所述一方向延伸;以及第四壁,围绕所述腔室空间的又其他另一侧,从所述第三壁的端部至所述第一壁的端部为止以与所述第三壁构成规定的角度的方式沿所述另一方向延伸。
此时,可以提供电弧腔室,其中,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三壁彼此平行地延伸,所述第二壁和所述第四壁彼此平行地延伸。
此外,可以提供电弧腔室,其中,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所述第三壁以及所述第四壁延伸相同的长度。
此时,可以提供电弧腔室,其中,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间的所述规定的角度、所述第二壁和所述第三壁之间的所述规定的角度、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之间的所述规定的角度以及所述第四壁和所述第一壁之间的规定的角度均相同。
此外,可以提供电弧腔室,其中,所述电弧腔室的水平方向的截面形成为菱形(diamond)。
此时,可以提供电弧腔室,其中,所述固定触头具备多个,多个所述固定触头沿朝向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所述第三壁以及所述第四壁中彼此相邻的壁连续的一角落以及隔着所述腔室空间而与所述一角落面对地配置的另一角落的方向彼此隔开配置。
此外,可以提供电弧腔室,其中,在所述腔室空间收容与外部的控制电源通电的多个副连接器,多个所述副连接器沿朝向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所述第三壁以及所述第四壁中彼此相邻的壁连续的其他另一角落以及隔着所述腔室空间而与所述其他另一角落面对地配置的又其他另一角落的方向隔开配置。
此时,可以提供电弧腔室,其中,在多个所述固定触头之间延伸的虚拟的直线形成所述电弧腔室的截面的一对角线,在多个所述副连接器之间延伸的虚拟的直线形成所述电弧腔室的截面的另一对角线,所述一对角线和所述另一对角线构成规定的角度并交叉。
此外,可以提供电弧腔室,其中,所述另一对角线的长度形成为所述一对角线的长度以上,所述一对角线和所述另一对角线彼此正交。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直流继电器,其中,包括:固定触头,与外部的电源或者负载通电;可动触头,构成为能够升降,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隔开;副触点部,与芯部以及外部的控制电源通电,来控制所述芯部;电弧腔室,在内部形成收容所述固定触头、所述可动触头以及所述副触点部的腔室空间;以及电弧诱导部,在所述电弧腔室的外侧与所述电弧腔室结合,在所述腔室空间形成用于诱导电弧(arc)的磁场;所述电弧腔室包括:一对壁,沿一方向与所述腔室空间面对地配置,部分地围绕所述腔室空间;以及另一对壁,与所述一对壁分别连续形成,沿另一方向与所述腔室空间面对地配置,部分地围绕所述腔室空间。
此时,可以提供直流继电器,其中,所述一对壁和所述另一对壁构成为,延伸彼此相同的长度,并且以相同的面积围绕所述腔室空间。
此外,可以提供直流继电器,其中,所述电弧诱导部包括:多个支撑壁,构成为分别覆盖所述一对壁以及所述另一对壁;多个磁铁,与多个所述支撑壁分别结合,在所述腔室空间形成磁场;以及磁铁盖部件,在外侧包裹并结合于多个所述支撑壁以及多个所述磁铁。
此时,可以提供直流继电器,其中,多个所述磁铁包括与所述腔室空间相反的磁铁外表面以及与所述磁铁外表面相向且朝向所述腔室空间的磁铁内表面,多个所述磁铁的所述磁铁外表面被磁化(magnetize)为彼此相同的极性。
此外,可以提供直流继电器,其中,在所述一对壁和所述另一对壁连续的部分形成有多个角落,所述固定触头具备多个,并且在多个所述角落中的一角落和与所述一角落相向的另一角落之间沿其他另一方向彼此隔开配置。
此时,可以提供直流继电器,其中,所述副触点部包括与外部的控制电源通电的多个副连接器,多个副连接器在多个所述角落中的其他另一角落和与所述其他另一角落相向的又其他另一角落之间沿又其他另一方向彼此隔开配置。
此外,可以提供直流继电器,其中,连接多个所述固定触头的虚拟的一直线以及连接多个所述副连接器的虚拟的另一直线分别形成所述电弧腔室的截面的对角线,并且彼此交叉地延伸。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弧腔室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能够排除电流流动的构成要素和控制电流流动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电干扰。
首先,电流流动的固定触头以及可动触头位于电弧腔室的内部。此外,用于使芯部工作的副触点部也位于电弧腔室的内部,所述芯部用于使可动触头移动。
固定触头具备多个,在电弧腔室的内部沿一方向隔开配置。副触点部包括与外部通电的多个副连接器,多个副连接器隔着固定触头而彼此隔开配置。此时,多个副连接器沿另一方向彼此隔开配置。
在电弧腔室形成为具有多边形的截面的实施例中,多个副连接器与多边形的一角落(即,顶点)以及相向于所述一角落的另一角落相邻设置。
在电弧腔室形成为具有四边形的截面的实施例中,多个副连接器可以沿电弧腔室的截面的一对角线方向隔开配置。此时,多个固定触头可以沿电弧腔室的截面的另一对角线方向隔开配置。
因此,固定触头和多个副连接器可以充分地隔开。其结果,能够确保通过固定触头施加的电流和通过副连接器施加的控制电流之间的充分的绝缘距离,从而能够排除彼此之间的电干扰。
此外,根据所述结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弧腔室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能够将控制电流流动的构成要素稳定地收容在电弧腔室的内部。
首先,副触点部形成主体部,主体部形成副触点部的主体。主体部包括:第一支腿、第二支腿,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桥,在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之间延伸。第一支腿的下侧端部以及第二支腿的下侧端部延伸至电弧腔室的下侧,即延伸至开放形成的空间。
在电弧腔室的下侧设置有绝缘板。第一支腿的下侧端部以及第二支腿的下侧端部被绝缘板支撑。在绝缘板延伸形成有至少部分地围绕第一支腿的下侧端部以及第二支腿的下侧端部的支架支撑部。
在一实施例中,支架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弯曲部,其可以在两个以上的方向上支撑第一支腿的下侧端部以及第二支腿的下侧端部。
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腿的外表面以及第二支腿的外表面可以与围绕电弧腔室的腔室空间的角落分别接触地配置。在所述实施例中,第一支腿以及第二支腿通过支架支撑部以及电弧腔室的各角落在多个部位被支撑。
由此,控制电流流动的副触点部的各构成要素可以稳定地维持在电弧腔室的内部空间。
此外,根据所述结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弧腔室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能够确保所产生的电弧灭弧且延伸的足够的空间。
首先,多个副连接器与电弧腔室的各角落相邻设置。具体地,多个副连接器偏向电弧腔室的内部空间的边界侧设置。在固定触头产生的电弧可以不受到副连接器的影响,并朝向与电弧腔室的外部连通的空间顺场地灭弧且延伸。
此外,用于形成诱导电弧的磁场的电弧诱导部设置在电弧腔室的外部。即,电弧诱导部的磁铁配置在电弧腔室的外部,从而在电弧腔室内部可以追加确保与磁铁的体积相应的空间。
因此,固定触头和副连接器之间的电干扰被排除,并且能够确保所产生的电弧灭弧且延伸的足够的空间。
此外,根据所述结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弧腔室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能够防止因所产生的电弧导致其他构成要素的损坏。
首先,与外部的控制电源通电的副PCB、副连接器以及副开关收容在第一支腿以及第二支腿的内部形成的空间。收容有副连接器以及副开关的连接器收容部以及开关收容部物理隔离,并且其上侧部分部分地彼此连通。
与副连接器以及副开关分别结合、通电的副PCB收容在连接器收容部和开关收容部彼此连通的所述上侧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腿以及第二支腿可以延伸至其上侧端部与电弧腔室的上表面接触为止。即,收容在第一支腿以及第二支腿的内部的副PCB、副连接器以及副开关被电弧腔室的上侧面覆盖,从而不向腔室空间任意露出。
因此,即便在腔室空间产生电弧,到达副PCB、副连接器以及副开关的电弧的量也可以最小化。结果,与外部的控制电源通电的副触点部的各构成要素不会因电弧而被损坏。
此外,根据所述结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弧腔室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即便没有其他构成要素的过多的结构变更也能够达到所述目的。
首先,电弧腔室收容在上部框架的内部空间。上部框架形成为具有圆形的截面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圆筒形状。由此,在上部框架的内部形成圆筒形状的空间。
电弧腔室形成为具有四边形的截面,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四边柱状。在一实施例中,电弧腔室的截面可以形成为菱形或者正方形。在所述实施例中,电弧腔室的截面的对角线的最大长度形成为比上部框架的截面的直径小。
通过电弧腔室形成为具有四边形的截面,电弧腔室的各面,即形成四边形的各边的面和上部框架的外周面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在所述空间配置电弧诱导部。电弧诱导部围绕电弧腔室并与电弧腔室结合,并被围绕上部框架的所述空间的外表面所围绕。
电弧诱导部包括多个支撑壁。多个支撑壁与电弧腔室的各壁相邻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支撑壁可以与电弧腔室的多个壁分别接触。所述支撑壁以及壁均形成为具有平坦的截面的板状。
在电弧诱导部的支撑壁的内部分别形成有磁铁空间部。在磁铁空间部分别收容在电弧腔室的内部空间形成磁场的磁铁。磁铁与支撑壁或者壁的形状相同地形成为板状。
因此,即便不改变上部框架的结构,也能够达到上述的各种目的。
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上述的效果,应当理解为,包括能够从记载在本发明的详细说明或者权利要求书中的发明的结构推出的所有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直流继电器的构成要素的A-A剖面图。
图3是示出图1的直流继电器的构成要素的B-B剖面图。
图4是示出图1的直流继电器的构成要素的C-C剖面图。
图5是示出图1的直流继电器的构成要素的D-D剖面图。
图6是示出图1的直流继电器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设置在图1的直流继电器的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设置在图1的直流继电器的芯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设置在图1的直流继电器的主触点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设置在图1的直流继电器的副触点部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图10的副触点部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图10的副触点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图10的副触点部和框架的结合过程的使用状态图。
图14是示出设置在图1的直流继电器的电弧腔室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图14的电弧腔室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
图16是示出图14的电弧腔室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示出设置在图1的直流继电器的电弧诱导部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图17的电弧诱导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示出图17的电弧诱导部的分解俯视图。
图20是示出图17的电弧诱导部的俯视剖面图。
图21是示出设置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的固定触点和辅助触点之间的布置结构以及绝缘距离的C-C剖面图。
图22是示出在设置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的电弧腔室内部形成的灭弧空间的C-C剖面图。
图23是示出设置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的副触点部和电弧腔室的结合关系以及形成在电弧腔室的内部的灭弧空间的B-B剖面图。
图24以及图25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的内部形成的电弧的灭弧路径的例的D-D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所附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使得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的知识的人能够容易实施。本发明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并不限定于在这里说明的实施例。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省略了附图中与说明无关的部分,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构成要素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单词和术语不能限定地解释成通常的或词典性的含义,应当为了将本身的发明以最佳的方法说明,根据发明人能够定义术语和概念的原则,解释为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相符的含义和概念。
因此,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例和附图中图示的结构对应于本发明优选的一实施例,并不是代替本发明的所有技术思想,因此相应的结构可以是在本发明申请时的时间点能够代替的各种等同物和变形例。
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使本发明的特征清楚,可以省略一部分构成要素的说明。
在以下说明使用的“通电”的术语是指两个以上的部件以能够传递电信号或者电流的方式连接。在一实施例中,通电可以形成为基于导线部件等有线的形式或者基于RFID、蓝牙、Wi-Fi等无线的形式。
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连通”的术语是指两个以上的部件以能够彼此流体流通的方式连接。在一实施例中,连通可以通过形成在所述两个以上部件的内部的空间来形成。作为替代方案,连通可以通过管、管道、软管等部件来形成。
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上侧”、“下侧”、“前方侧”、“后方侧”、“左侧”以及“右侧”的术语可以通过参照所附附图中示出的坐标系来理解。
参照图1至图20,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10。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10可以通过电弧腔室500的形状来确保对直流电源的通电或者阻断时产生的电弧进行灭弧的充分的空间。
此外,施加有用于直流继电器10的工作的电源的副触点部400和主触点部300充分地隔开,从而可以确保用于绝缘的距离。
进一步,磁铁(magnet)的布置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磁场的方向多样化,从而直流电源的通电或者阻断时产生的电弧的移动路径可以多样地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直流继电器10包括框架100、芯部200、主触点部300、副触点部400、电弧腔室500、端子部600以及电弧诱导部700。
框架100形成直流继电器10的外形。在框架100的内部形成空间,从而可以安装直流继电器10的各种构成要素。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框架100的内部空间收容芯部200、主触点部300、副触点部400、电弧腔室500、端子部600以及电弧诱导部700。
所述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可以被配置为向框架100的外侧露出。具体地,主触点部300的固定触头310、端子部600的主端子610等向框架100的外侧露出。
框架100的所述内部空间与外部通电。主端子610以及与其通电的主触点部300可以通过额外的导线部件(未图示)等来与外部的电源以及负载分别通电。此外,向线圈250施加电流来使可动芯220移动的副触点部400通过导线部件W与外部的电源通电。
框架100的所述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固定触头310和可动触头320接触或者隔开时产生的电弧(arc)可以灭弧并向外部排出。
框架100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直流继电器10工作时施加的电流等向外部任意泄漏。此外,框架100可以由高强度的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因设置有直流继电器10的外部环境以及在内部产生的电弧等而损坏。在一实施例中,框架100可以由增强塑料等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框架100可以形成为,形成直流继电器10的外形,并且在内部能够安装各种构成要素的任意的形式。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框架100的上侧形成为,其截面为圆形,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此外,框架100的下侧形成为,沿其高度方向上侧具有圆形的截面,下侧具有四边形的截面。
图7图示的实施例中,框架100包括上部框架110、下部框架120、PCB框架130、支撑板140以及第一绝缘板150。
上部框架110形成框架100的高度方向的一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20结合。在一实施例中,上部框架110可以与下部框架120可拆卸地结合。在所述实施例中,形成在上部框架110以及下部框架120的内部的空间容易开放,从而容易维护。
上部框架110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框架110形成为具有圆形的截面且具有上下方向的高度的圆筒形状。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10在维持上部框架110的形状为圆筒形状的情况下,改变电弧腔室500的形状来实现各种效果。对其详细说明将在后面描述。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框架110包括上部空间111、结合凸起112、支撑凸起113、上部开口部114以及上部分离壁115。
上部空间111是形成在上部框架110的内部的空间。上部空间111中可以收容直流继电器10的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空间111收容主触点部300、副触点部400、电弧腔室500、端子部600以及电弧诱导部700。
上部空间111与外部连通。在电弧腔室500的内部产生的电弧被灭弧并向外部排出。
上部空间111与外部通电。主触点部300的固定触头310可以通过与其通电的主端子610来与外部通电。此外,如上所述,副触点部400可以通过导线部件W与外部通电。
上部空间111与下部空间121部分地连通。具体地,上部空间111被支撑板140以及第一绝缘板150物理分隔。此时,可以认为,轴360可升降地收容于形成在支撑板140的内部以及第一绝缘板150的内部的中空部,上部空间111与下部空间121部分地连通。
上部空间111可以形成为与上部框架110的形状相应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框架110形成为圆筒形状,形成在其内部的上部空间111也可以形成为,具有圆形的截面且具有上下方向的高度的圆筒形状的空间。
在从放射状外侧围绕上部空间111的上部框架110的外周面设置有结合凸起112以及支撑凸起113。
结合凸起112以及支撑凸起113是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20可拆卸地结合的部分。结合凸起112以及支撑凸起113位于上部框架110的外周面。结合凸起112以及支撑凸起113设置在朝向下部框架120的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朝向下侧延伸的角落。
结合凸起112与设置在下部框架120的结合槽122可拆卸地结合。从名称可以知晓,结合凸起112凸出形成,可以夹入结合或者扣合结合于结合槽12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凸起112向放射状外侧方向凸出,沿上部框架110的外周方向延伸规定的长度。
结合凸起112可以具备多个。多个结合凸起112可以被配置为沿上部框架110的外周方向彼此隔开。图7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凸起112具备两个,并沿上部框架110的外周方向彼此隔开配置。
结合凸起112可以被配置为多对。多对结合凸起112可以沿上部框架110的外周方向彼此隔开配置。图7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凸起112被配置为两对,并沿上部框架110的外周方向彼此隔开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每对结合凸起112可以被配置为相对于上部框架110的中心构成规定的角度。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规定的角度是180°。
沿上部框架110的外周方向,在每对结合凸起112之间设置支撑凸起113。
支撑凸起113是上部框架110与支撑板140结合的部分。支撑凸起113与形成在支撑板140的支撑槽141可拆卸地结合。从名称可以知晓,支撑凸起113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形状,并与所述支撑槽141扣合结合。
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凸起113的朝向下部框架120的截面积比与下部框架120相反的方向的截面积小。支撑凸起113的外周面可以沿与下部框架120相反的方向朝向放射状外侧倾斜地延伸形成。
支撑凸起113可以具备多个。多个支撑凸起113可以沿上部框架110的外周方向彼此隔开配置。图7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凸起113具备两个,并沿上部框架110的外周方向彼此隔开配置。此时,支撑凸起113可以被配置为隔着上部空间111而彼此面对。
在所述实施例中,多个支撑凸起113被配置为相对于上部框架110的中心构成规定的角度。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规定的角度是180°。
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凸起112以及支撑凸起113被配置为沿上部框架110的外周彼此交替。
上部开口部114是上部空间111与外部连通的部分。上部开口部114贯通形成在上部框架110的围绕上部空间111的一表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开口部114贯通形成在上部框架110的上表面。
上部开口部114可以形成有多个。在多个上部开口部114分别贯通结合多个固定触头31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开口部114具备两个,以供第一固定触头311以及第二固定触头312分别贯通结合。
上部开口部114可以是将上部空间111和外部连通并供固定触头310贯通结合的任意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开口部114是具有圆形的截面且具有上下方向的厚度的圆板形状的空间。
在多个上部开口部114之间设置有上部分离壁115。
上部分离壁115将多个上部开口部114物理分隔,来阻断收容在各上部开口部114的固定触头310以及与固定触头310分别通电的主端子610之间的通电。
上部分离壁115可以沿一方向延伸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分离壁115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并位于沿左右方向隔开配置的多个上部开口部114之间。
上部分离壁115可以形成为具有规定的高度,即具有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上部分离壁115的高度可以是能够使第一主端子611和第二主端子612电隔离的任意的高度。
下部框架120形成框架100的高度方向的剩余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下部框架120与上部框架110结合。在一实施例中,下部框架120与上部框架110可拆卸地结合。
下部框架120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下部框架120形成为,朝向上部框架110的一侧,即上侧与上部框架110的截面的形状相应,具有圆形的截面且具有上下方向的高度的圆筒形状。
此外,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下部框架120的与上部框架110相反的剩余的另一侧,即下侧形成为具有四边形的截面且具有上下方向的高度的四边柱状。在所述实施例中,下部框架120的下侧的截面的一边的长度可以与下部框架120的上侧的截面的直径相同。
因此,下部框架120的下侧部分形成为比上侧部分具有更大的截面积,从而能够稳定地支撑直流继电器10。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下部框架120包括下部空间121、结合槽122以及PCB收容部123。
下部空间121是形成在下部框架120的内部的空间。下部空间121可以收容直流继电器10的构成要素中的剩余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下部空间121收容芯部200以及主触点部300的一部分。
下部空间121与外部通电。芯部200的线圈250可以从副触点部400接收用于形成磁场的电流。
下部空间121与上部空间111部分地连通。主触点部300的轴360分别部分地收容在下部空间121以及上部空间111,并设置成能够升降。
下部空间121可以形成为与下部框架120的形状相应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下部框架120的上侧部分形成为圆筒形状,形成在其内部的下部空间121也形成为具有圆形的截面且具有上下方向的高度的圆筒形状的空间。
下部框架120的从放射状外侧围绕下部空间121的外周面形成有结合槽122。
结合槽122是下部框架120与上部框架110可拆卸地结合的部分。结合槽122形成在下部框架120的外周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槽122偏向下部框架120的上侧,即偏向朝向上部框架110的一侧设置。
从名称可以知晓,结合槽122可以凹陷形成或者贯通形成,结合凸起112可拆卸地收容在结合槽122。如上所述,结合凸起112可以夹入结合或者扣合结合于结合槽122。
结合槽122可以与结合凸起112的形状相应地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凸起112沿上部框架110的外周方向延伸形成,结合槽122也沿下部框架120的外周方向延伸形成。
结合槽122可以与结合凸起112的数量相应地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凸起112具备两个,并沿上部框架110的外周方向隔开配置,结合槽122也形成有两个,并沿下部框架120的外周方向隔开配置。
结合槽122可以被配置为多对。多对结合槽122可以根据多对结合凸起112的布置方式来配置。图7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槽122具备两对,并沿下部框架120的外周方向彼此隔开配置。
此时,每对结合槽122被配置为相对于下部框架120的中心构成规定的角度。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规定的角度是180°。
下部框架120的与上部框架110相反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形成有PCB收容部123。
PCB收容部123是收容用于控制直流继电器10的PCB 131的空间。PCB收容部123与外部可通电地连接,并且可以输入用于控制PCB 131的电流以及电控制信号。
PCB收容部123与下部空间121物理隔离。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PCB收容部123通过从下侧围绕下部空间121的面与下部空间121物理隔离。
PCB收容部123可以是能够收容PCB框架130的任意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PCB收容部123形成为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一对边的长度比沿另一方向延伸的一对边的长度长的矩形截面。
PCB收容部123可以被PCB框架130封闭。
PCB框架130与下部框架120结合,来稳定地支撑PCB 131。PCB框架130收容在下部框架120的PCB收容部123。在一实施例中,PCB框架130与PCB收容部123可拆卸地结合。
PCB框架130可以是与PCB收容部123结合并能够支撑PCB 131的任意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PCB框架130形成为具有彼此面对的一对面的延伸长度比另一对面的长度长的矩形截面。PCB框架130的形状可以根据PCB收容部123以及PCB 131的形状而改变。
在PCB框架130的内部可以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在多个所述贯通孔之间可以延伸形成有筋,以稳定地支撑PCB 131。
在PCB框架130的内部收容PCB 131。PCB 131的朝向上部框架110的一表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面被从上侧围绕PCB收容部123的面包裹。PCB 131的与上部框架110相反的另一表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面被PCB框架130包裹。
PCB 131与其他构成要素通电。在一实施例中,PCB 131可以与主触点部300通电。
通过PCB 131来控制直流继电器10的其他构成要素的过程是已知的,因此省略对其详细说明。
支撑板140与上部框架110以及下部框架120分别结合,以使上部空间111和下部空间121物理隔离。此时,在支撑板140的内部贯通形成有支撑贯通孔142,发挥轴360能够升降的通道的功能。
支撑板140可以是与上部框架110以及下部框架120分别结合并形成直流继电器10的任意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板140包括彼此面对的直线形状的一对角落以及从所述一对角落的各端部以具有弧度的方式延伸的另一对角落。
从名称可以知晓,支撑板140设置成具有规定的厚度的板状。由此,可以减小支撑板140占据直流继电器10的内部的空间的大小。
图2至图3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板140收容在下部空间121。在支撑板140的上侧设置第一绝缘板150、主触点部300、副触点部400、电弧腔室500、端子部600以及电弧诱导部700。在支撑板140的下侧设置芯部200。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板140包括支撑槽141以及支撑贯通孔142。
支撑槽141是收容上部框架110的支撑凸起113的空间。支撑凸起113可以与支撑槽141可拆卸地结合。在一实施例中,如上所述,支撑凸起113可以扣合结合于支撑槽141。
支撑槽141可以形成为与支撑凸起113的形状相应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槽141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沿上下方向贯通形成。
支撑槽141形成有多个。多个支撑槽141可以配置在支撑板140的彼此不同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多个支撑槽141与所述另一对角落相邻配置。支撑槽141的布置方式可以根据支撑凸起113的布置方式而改变。
支撑贯通孔142是形成在支撑板140的内部的中空部。支撑贯通孔142沿支撑板140的厚度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沿上下方向贯通形成。主触点部300的轴360可升降地贯通结合在支撑贯通孔142。
支撑贯通孔142可以是轴360可升降地结合的任意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轴360形成为具有圆形的截面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圆柱状,支撑贯通孔142也形成为具有圆形的截面。在所述实施例中,支撑贯通孔142的中心形成为具有与支架贯通孔152、芯部200以及轴360等的中心相同的中心轴。
在支撑板140的上侧层叠有第一绝缘板150。
第一绝缘板150将上部空间111和下部空间121物理隔离和电隔离。收容在上部空间111的构成要素和收容在下部空间121的构成要素在第一绝缘板150的作用下彼此不受电影响。
第一绝缘板150层叠在支撑板140。图2至图3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板150收容在下部空间121。在第一绝缘板150的上侧设置主触点部300、副触点部400、电弧腔室500、端子部600以及电弧诱导部700。在第一绝缘板150的下侧设置支撑板140以及芯部200。
第一绝缘板150可以由能够使上部空间111和下部空间121物理隔离的任意的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板150可以由橡胶或者陶瓷材料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板150包括支架支撑部151以及支架贯通孔152。
支架支撑部151支撑副触点部400的触点支架401。如后所述,触点支架401收容在电弧腔室500的内部并朝向下部框架120延伸形成。支架支撑部151支撑触点支架401的主体部410,具体地,支撑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来防止触点支架401的任意摇动。
支架支撑部151可以包括收容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的空间以及围绕所述空间的隔壁。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架支撑部151包括朝向放射状外侧的一侧开放形成的空间以及从朝向放射状内侧的多个另一侧围绕所述空间的隔壁。所述隔壁可以延伸充分的高度以能够稳定地支撑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
因此,在与电弧一起产生冲击的情况下,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朝向放射状外侧移动规定距离,从而能够缓冲冲击。此外,在不产生电弧的情况下,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可以被所述隔壁稳定地支撑。
支架支撑部151可以具备多个。多个支架支撑部151可以在彼此不同的位置配置,分别收容和支撑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架支撑部151具备两个,分别位于前方侧以及后方侧。在所述实施例中,两个支架支撑部151被配置为隔着支架贯通孔152而彼此面对。
支架贯通孔152是形成在第一绝缘板150的内部的中空部。支架贯通孔152沿第一绝缘板150的厚度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沿上下方向贯通形成。主触点部300的轴360可升降地贯通结合在支架贯通孔152。
支架贯通孔152可以是轴360可升降地结合的任意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架贯通孔152与轴360相同地形成为具有圆形的截面。在所述实施例中,如上所述,支架贯通孔152的中心形成为具有与支撑贯通孔142、芯部200以及轴360等相同的中心轴。
芯部200与副触点部400通电,在直流继电器10的内部升降。随着芯部200的升降,主触点部300的可动触头320也一起升降,从而主触点部30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以及负载通电。
芯部200收容在框架100的内部空间。具体地,芯部200可升降地收容在下部空间121。
芯部200与外部通电。具体地,芯部200通过副触点部400以及导线部件W与外部的控制电源(未图示)通电。芯部200可以根据从所述外部的控制电源(未图示)施加的控制信号以及电流来工作。
芯部200与主触点部300连接。随着芯部200升降,主触点部300的轴360以及与其结合的可动触头320一起升降,从而可动触头320和固定触头310可以通电。由此,直流继电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以及负载通电。
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芯部200包括固定芯210、可动芯220、轭230、绕线筒240、线圈250、芯弹簧260、轭环270以及缸筒280。
固定芯210由在线圈250产生的磁场而被磁化(magnetize),并产生电磁引力。通过所述电磁引力,可动芯220朝向固定芯210移动(在图2至图3中上侧方向)。
固定芯210不移动。即,固定芯210与支撑板140以及缸筒280固定结合。
固定芯210可以设置成能够通过磁场被磁化并产生电磁力的任意的形式。在一实施例中,固定芯210可以设置成永久磁铁或者电磁铁等。
固定芯210部分地收容在缸筒280内部的上侧空间。此外,固定芯210的外周与缸筒280的内周接触。
固定芯210位于支撑板140和可动芯220之间。
在固定芯210的中心部形成贯通孔(未图示)。轴360能够上下移动地贯通结合在所述贯通孔(未图示)。
固定芯210设置成与可动芯220隔开规定距离。因此,可动芯220能够朝向固定芯210移动的距离被限制在所述规定距离。由此,所述规定距离可以被定义为“可动芯220的移动距离”。
固定芯210的下侧与芯弹簧260的一侧端部接触,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与上侧端部接触。固定芯210被磁化而使可动芯220向上侧移动时,芯弹簧260被压缩并储存恢复力。
由此,当解除控制电源的施加并结束固定芯210的磁化时,可动芯220借助所述恢复力再次向下侧复位。
在施加控制电源时,可动芯220借助固定芯210所生成的电磁引力朝向固定芯210移动。
随着可动芯220的移动,结合于可动芯220的轴360朝向固定芯210的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朝向上侧移动。此外,随着轴360移动,结合于轴360的可动触头320向上侧移动。
由此,固定触头310与可动触头320接触,从而直流继电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者负载通电。
可动芯220可以设置成能够接收基于电磁力的引力的任意的形式。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芯220可以由磁性材料形成,或者设置成永久磁铁或者电磁铁等。
可动芯220收容在缸筒280的内部。此外,可动芯220可以在缸筒280内部沿缸筒280的长度方向移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沿上下方向移动。
具体地,可动芯220可以沿朝向固定芯210的方向以及远离固定芯210的方向移动。
可动芯220与轴360结合。可动芯220可以与轴360一体地移动。可动芯220向上侧或者下侧移动时,轴360也向上侧或者下侧移动。由此,可动触头320也向上侧或者下侧移动。
可动芯220位于固定芯210的下侧。可动芯220与固定芯210隔开规定距离。如上所述,所述规定距离是可动芯220沿上下方向能够移动的距离。
可动芯220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中空部在可动芯220的内部凹陷形成规定距离。所述中空部部分地收容有芯弹簧260以及贯通结合在芯弹簧260的轴360的下侧。
贯通孔沿长度方向贯通形成在所述中空部的下侧。所述中空部与所述贯通孔连通。插入所述中空部的轴360的下侧端部可以延伸至所述贯通孔。
空间部在可动芯220的下侧端部凹陷形成规定距离。所述空间部与所述贯通孔连通。轴360的下侧头部位于所述空间部。
轭230随着施加控制电源而形成磁路(magnetic circuit)。轭230所形成的磁路可以构成为调节线圈250所形成的磁场的方向。
由此,通过副触点部400施加控制电源时,线圈250可以生成可动芯220朝向固定芯210移动的方向上的磁场。轭230可以由能够通电的导电材料形成。
轭230收容在下部空间121。轭230围绕线圈250。线圈250可以以与轭230的内周面隔开规定距离的方式收容在轭230的内部。
在轭230的内部收容绕线筒240。即,在从下部框架120的外周朝向放射状内侧的方向上依次配置轭230、线圈250以及缠绕线圈250的绕线筒240。
轭230的上侧与支撑板140接触。此外,轭230的外周可以设置成与下部框架120的内周接触,或者从下部框架120的内周隔开规定距离。
在绕线筒240缠绕线圈250。绕线筒240收容在轭230内部。
绕线筒240可以包括平板状的上部、下部以及圆筒形的柱部,圆筒形的柱部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并连接所述上部和下部。即,绕线筒240形成为绕线棒(bobbin)形状。
绕线筒240的上部与支撑板140的下侧接触。在绕线筒240的柱部缠绕线圈250。缠绕线圈250的厚度可以构成为小于或等于绕线筒240的上部以及下部的直径。
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中空部贯通形成在绕线筒240的柱部。在所述中空部可以收容缸筒280。绕线筒240的柱部可以被配置为具有与固定芯210、可动芯220以及轴360相同的中心轴。
线圈250可以通过施加的控制电源来产生磁场。固定芯210通过线圈250所产生的磁场而被磁化,可以向可动芯220施加电磁引力。
线圈250缠绕在绕线筒240。具体地,线圈250缠绕在绕线筒240的柱部,并向所述柱部的放射状外侧层叠。线圈250收容在轭230的内部。
施加控制电源时,线圈250生成磁场。此时,通过轭230可以控制线圈250所生成的磁场的强度或者方向等。固定芯210通过线圈250所生成的磁场而被磁化。
固定芯210被磁化时,可动芯220受到朝向固定芯210的电磁力,即,引力。由此,可动芯220可以向朝向固定芯210的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向上侧移动。
线圈250可以具备多个。多个线圈250可以构成为根据从副触点部400施加的彼此不同的控制信号来形成磁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线圈250包括两个线圈即包括跳闸线圈(trip coil)251以及吸持线圈(holding coil)252。
跳闸线圈251以及吸持线圈252可以被配置为在放射方向上层叠。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跳闸线圈251形成为在吸持线圈252的放射状外侧包裹吸持线圈252。为此,在跳闸线圈251的内部贯通形成有用于收容吸持线圈252的中空部。
吸持线圈252位于跳闸线圈251的放射状内侧。吸持线圈252形成为在放射状外侧围绕缸筒280以及收容在缸筒280的可动芯220、芯弹簧(core spring)260以及轭环270等。为此,在吸持线圈252的内部贯通形成有中空部。
在可动芯220朝向固定芯210移动之后解除控制电源的施加时,芯弹簧260提供用于使可动芯220复位到原来位置的恢复力。
芯弹簧260随着可动芯220朝向固定芯210移动而被压缩并储存恢复力。此时,优选为,所储存的恢复力比固定芯210被磁化而影响可动芯220的电磁引力小。这是为了防止在施加控制电源期间,可动芯220因芯弹簧260而任意地复位到原位置。
当解除控制电源的施加时,可动芯220受到芯弹簧260的恢复力。当然,可动芯220的自重(empty weight)的重力也可以作用于可动芯220。由此,可动芯220向远离固定芯210的方向移动而复位到原位置。
芯弹簧260可以设置成,通过形状变形储存恢复力,通过复位到原形状将恢复力向外部传递的任意的形式。在一实施例中,芯弹簧260可以设置成螺旋弹簧(coil spring)。
轴360贯通结合在芯弹簧260。轴360可以在与芯弹簧260结合的状态下与芯弹簧260的形状变形无关地沿上下方向移动。
芯弹簧260收容于在可动芯220的上侧凹陷形成的中空部。此外,芯弹簧260的朝向固定芯210的一侧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侧端部收容于在固定芯210的下侧凹陷形成的中空部。
轭环270与绕线筒240以及缸筒280分别结合,来维持缸筒280的位置。
轭环270收容于在绕线筒240的内部形成的中空部。在轭环270的内部形成中空部,从而可以贯通有缸筒280以及收容在缸筒280的其他构成要素。
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轭环270沿放射方向位于绕线筒240和缸筒280之间。
缸筒280收容固定芯210、可动芯220、芯弹簧260以及轴360。可动芯220以及轴360可以在缸筒280内部向上侧以及下侧方向移动。
缸筒280位于形成在绕线筒240的柱部的中空部。缸筒280的上侧端部与支撑板140的下侧面接触。
缸筒280的侧面与绕线筒240的柱部的内周面接触。缸筒280的上侧开口部可以被固定芯210密闭。缸筒280的下侧面可以与下部框架120的内表面接触。
主触点部300根据芯部200的动作来允许或阻断电流的通电。具体地,主触点部300的可动触头320移动而与固定触头310接触或隔开,从而可以允许或阻断电流的通电。
主触点部300收容在上部空间111。主触点部300可以通过第一绝缘板150以及支撑板140与芯部200电隔离以及物理隔离。
主触点部300收容在电弧腔室500的内部。主触点部300的工作时产生的电弧可以通过电弧腔室500被灭弧并向外部排出。
图9图示的实施例中,主触点部300包括固定触头310、可动触头320、罩体330、盖340、触点弹簧350以及轴360。
固定触头310与可动触头320接触或隔开,从而允许或阻断直流继电器10的内部和外部的通电。
具体地,固定触头310与可动触头320接触时,直流继电器10的内部和外部可以通电。另一方面,固定触头310与可动触头320隔开时,直流继电器10的内部和外部的通电被阻断。
从名称可以知晓,固定触头310不移动。即,固定触头310与上部框架110以及电弧腔室500固定结合。因此,固定触头310和可动触头320的接触以及隔开通过可动触头320的移动来实现。
固定触头310的一侧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侧端部向上部框架110的外侧露出。所述一侧端部与端子部600的主端子610可通电地连接。
固定触头310可以具备多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头310包括两个固定触头,即,左侧的第一固定触头311以及右侧的第二固定触头312。
第一固定触头311位于从可动触头32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偏向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偏向左侧的位置。此外,第二固定触头312位于从可动触头32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偏向另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偏向右侧的位置。
第一固定触头311以及第二固定触头312中的任一个可以与电源可通电地连接。此外,第一固定触头311以及第二固定触头312中的另一个可以与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固定触头310的另一侧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下侧端部朝向可动触头320延伸。
可动触头320根据控制电源的施加与固定触头310接触,以使直流继电器10与外部的电源以及负载通电。此外,在解除控制电源的施加的情况下,可动触头320与固定触头310隔开,以使直流继电器10不与外部的电源以及负载通电。
可动触头320与固定触头310相邻设置。
可动触头320的上侧的一部分被盖340覆盖。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触头320的上侧面的一部分可以与盖340的下侧面接触。
可动触头320的下侧被触点弹簧350弹性支撑。以使可动触头320不向下侧任意移动的方式,触点弹簧350可以在被压缩规定距离的状态下弹性支撑可动触头320。
可动触头320沿长度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即,可动触头320的长度形成为比宽度长。因此,收容在罩体330的可动触头32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向罩体330的外侧露出。固定触头310与所述两侧端部接触。
可动触头320的宽度可以与罩体330的各侧面彼此隔开的距离相同。即,可动触头320收容在罩体330时,可动触头320的宽度方向两侧面可以与罩体330的各侧面的内表面接触。
由此,能够稳定地维持可动触头320收容在罩体330的状态。
罩体330收容可动触头320以及弹性支撑可动触头320的触点弹簧350。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罩体330的一侧以及与其相向的另一侧开放。所述开放的部分可以贯通插入有可动触头320。
罩体330的不开放的侧面构成为包裹被收容的可动触头320。
在罩体330的上侧设置盖340。盖340覆盖收容于罩体330的可动触头320的上侧面。
优选为,罩体330以及盖340由绝缘材料形成,以防止未意图的通电。在一实施例中,罩体330以及盖340可以由合成树脂等形成。
罩体330的下侧与轴360连接。与轴360连接的可动芯220向上侧或者下侧移动时,罩体330以及收容在罩体330的可动触头320也可以向上侧或者下侧移动。
罩体330和盖340可以通过任意的部件来结合。在一实施例中,罩体330和盖340可以通过螺栓、螺母等紧固部件(未图示)来结合。
触点弹簧350弹性支撑可动触头320。在可动触头320与固定触头310接触的情况下,在电磁斥力的作用下,可动触头320具有要从固定触头310隔开的倾向。
此时,触点弹簧350弹性支撑可动触头320,以防止可动触头320从固定触头310任意隔开。
触点弹簧350可以设置成,通过形状的变形储存恢复力,将所储存的恢复力向其他部件提供的任意的形式。在一实施例中,触点弹簧350可以设置成螺旋弹簧。
触点弹簧350的朝向可动触头320的一侧端部与可动触头320的下侧接触。此外,触点弹簧350的与所述一侧端部相向的另一侧端部与罩体330的上侧接触。
触点弹簧350可以以被压缩规定距离而储存恢复力的状态弹性支撑可动触头320。由此,即便在可动触头320和固定触头310之间产生电磁斥力,可动触头320也不会任意地移动。
为了触点弹簧350的稳定的结合,在可动触头320的下侧凸出形成有插入触点弹簧350的中空部的凸出部(未图示)。同样地,在罩体330的上侧也可以凸出形成有插入触点弹簧350的中空部的凸出部(未图示)。
轴360将因芯部200工作而产生的驱动力向主触点部300传递。具体地,轴360与可动芯220以及可动触头320连接。在可动芯220向上侧或者下侧移动的情况下,可动触头320通过轴360也向上侧或者下侧移动。
轴360沿长度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轴360的下侧端部插入结合于可动芯220。可动芯220沿上下方向移动时,轴360可以与可动芯220一起沿上下方向移动。
轴360的主体部能够上下移动地贯通结合于固定芯210。在轴360的主体部贯通结合有芯弹簧260。
轴360的上侧端部与罩体330结合。可动芯220移动时,轴360和罩体330可以一起移动。
轴360的上侧端部以及下侧端部可以形成为具有相对于轴的主体部大的直径。由此,能够维持轴360与罩体330以及可动芯220稳定地结合的状态。
副触点部400与外部的控制电源(未图示)通电,从而接收施加到芯部200的控制信号以及电流。副触点部400与芯部200通电,从而施加的控制信号以及电流可以向芯部200传递。由此,芯部200形成磁场,从而主触点部300可以工作。
副触点部400收容在上部空间111。尤其,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副触点部400可以收容在电弧腔室500的内部。由此,上部空间111以能够收容在电弧腔室500的大小形成即可,由此,能够减小上部框架110以及直流继电器10的整体大小。
在所述实施例中,副触点部400形成为,设置在副触点部400中的构成要素不会因在电弧腔室500的内部产生的电弧而损坏。对其详细说明将在后面描述。
副触点部400与第一绝缘板150结合。具体地,副触点部400的朝向第一绝缘板150的各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下侧端部插入并支撑于支架支撑部151。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副触点部400构成为包括触点支架401。触点支架401可以安装构成副触点部400的各种构成要素。副触点部400的各种构成要素可以通过触点支架401与电弧腔室500内部的空间物理隔离。因此,可以认为,触点支架401发挥一种罩体的功能。
图10至图13图示的实施例中,副触点部400包括主体部410、开关收容部420、端子收容部430、端子分隔部件440、副PCB 450、副连接器460以及副开关470。
主体部410形成副触点部400的外形。主体部410是副触点部400向电弧腔室500的内部露出的部分。由此,可以理解为,主体部410可以被命名为触点支架401。
主体部410可以由高耐热性以及高耐压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被在电弧腔室500内部与电弧一起产生的热量或者压力而损坏。
此外,主体部410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副触点部400的各构成要素或者与副触点部400不同的构成要素之间的任意通电。在一实施例中,主体部410可以由陶瓷、合成树脂等材料形成。
在主体部410的内部形成空间。所述空间可以收容副触点部400的各种构成要素。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形成在主体部410的内部的空间收容副PCB 450、副连接器460以及副开关470。
主体部410可以是能够被第一绝缘板150支撑并位于电弧腔室500的内部的任意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主体部410包括第一支腿411、第二支腿412以及桥413。
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沿直流继电器10的高度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构成为将直流继电器10沿上下方向支撑。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主体部410构成为包括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但是支腿的数量可以改变。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的下侧端部与多个支架支撑部151分别结合(参照图13)。
参照图10,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的放射状外侧,即第一支腿411的前方侧以及第二支腿412的后方侧由多个平面彼此连续而形成。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的剩余部分由单个平面构成。
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的截面形成为具有至少五个面。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的形状可以根据支架支撑部151的形状而改变。
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的上侧端部与桥413连续形成。
桥413在第一支腿411和第二支腿412之间延伸,来增强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的强度。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桥413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各端部与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结合。
桥413的一表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侧面可以形成有用于作业者识别副触点部400的状态的指示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桥413的前方侧显示“NC”,即常关(NormalClose),在桥413的后方侧显示“NO”,即常开(Normal Open)。
在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内部配置开关收容部420、端子收容部430以及端子分隔部件440。
开关收容部420收容副开关470。开关收容部420被定义为形成在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的内部的空间的一部分。开关收容部420的一侧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侧开放形成,从而能够放入和取出副开关470。
开关收容部420可以形成为具有规定的截面积以及深度。如图12所示,优选为,开关收容部420的截面积以及深度根据副开关470的形状来确定。
开关收容部420可以形成有多个。多个开关收容部420可以分别形成在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的内部。图12图示的实施例中,开关收容部420包括两个开关收容部,即,第一开关收容部421以及第二开关收容部422。
第一开关收容部421位于第一支腿411的后方侧,第二开关收容部422位于第二支腿412的前方侧。换言之,开关收容部420可以表示形成在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的内部空间中的放射状内侧的空间。
端子收容部430与开关收容部420相邻设置。开关收容部420通过隔壁(没有附图标记)与端子收容部430分隔。
端子收容部430收容副连接器460。端子收容部430被定义为形成在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的内部的空间的另一部分。端子收容部430的一侧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侧开放形成,从而能够放入和取出副连接器460。
端子收容部430可以形成为具有规定的截面积以及深度。如图12所示,优选为,端子收容部430的截面积以及深度根据副连接器460的形状来确定。
端子收容部430可以分隔为多个空间。分隔的多个空间可以分别收容副连接器46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端子收容部430通过端子分隔部件440分隔为两个空间。
端子收容部430可以形成有多个。多个端子收容部430可以分别形成在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的内部。图12图示的实施例中,端子收容部430包括两个端子收容部,即,第一端子收容部431以及第二端子收容部432。
第一端子收容部431位于第一支腿411的前方侧,第二端子收容部432位于第二支腿412的后方侧。换言之,端子收容部430可以表示形成在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的内部空间中的放射状外侧的空间。
端子分隔部件440位于端子收容部430,以将端子收容部430分隔为多个空间。分隔的多个空间可以分别收容多个副连接器460,从而可以物理隔离和电隔离。
端子分隔部件440可以设置成能够使端子收容部430物理隔离和电隔离的任意的形式。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端子分隔部件440设置成沿桥413延伸的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形成的隔壁。
端子分隔部件440可以具备多个。多个端子分隔部件440可以将多个端子收容部430分隔为多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端子分隔部件440包括两个端子分隔部件,即,位于第一端子收容部431的第一端子分隔部件441以及位于第二端子收容部432的第二端子分隔部件442。
开关收容部420和端子收容部430的一侧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侧端部连通。通过所述连通形成的空间可以收容副PCB 450。
副PCB 450通过利用导线部件W施加的控制信号以及电流来工作。副PCB 450通过向芯部200的线圈250施加电流或解除施加电流,来控制芯部200的工作。由此,主触点部300也进行工作,从而可以使直流继电器10与外部的电源以及负载通电或者阻断通电。
副PCB 450与副连接器460以及副开关470分别通电。副PCB 450对通过副连接器460传递的电流、控制信号以及通过副开关470施加的控制信号进行处理,并传递给其他构成要素。
副PCB 450收容在触点支架401。具体地,副PCB 450收容于形成在开关收容部420和端子收容部430连通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侧的空间。
为此,将开关收容部420和端子收容部430分隔的隔壁部件以及端子分隔部件440的上侧端部可以设置在比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的上侧端部低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副PCB 450的一部分收容在开关收容部420,另一部分收容在端子收容部430。在所述实施例中,副PCB 450可以被将开关收容部420以及端子收容部430分隔的隔壁(没有附图标记)以及端子分隔部件440来支撑。
副PCB 450可以具备多个。多个副PCB 450可以分别收容在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副PCB 450包括两个,即,收容在第一支腿411的内部的第一副PCB 451以及收容在第二支腿412的内部的第二副PCB 452。
第一副PCB 451收容于形成在第一支腿411的内部的第一开关收容部421以及第一端子收容部431。第二副PCB 452收容于形成在第二支腿412的内部的第二开关收容部422以及第二端子收容部432。
副连接器460将导线部件W和副PCB 450通电。副连接器460可以与副PCB 450结合,并与导线部件W可拆卸地结合。
副连接器460与副PCB 450结合。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副连接器460与副PCB 450的外侧角落结合。副连接器460与副PCB 450通电。
副连接器460收容在端子收容部430。此时,在单个副PCB 450可以结合有多个副连接器460,从而分别收容在端子收容部43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单个副PCB 450结合有两个副连接器460,即一对副连接器460。
一对副连接器460可以彼此物理隔离和电隔离。一对副连接器460可以分别收容在端子收容部430的被端子分隔部件440分隔的多个空间。
副连接器460可以具备多对。多对副连接器460可以与彼此不同的副PCB 450结合、通电。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副连接器460包括两个,即,与第一副PCB 451结合、通电的一对第一副连接器461以及与第二副PCB 452结合、通电的一对第二副连接器462。
副连接器460与导线部件W通电。如图17所示,导线部件W与端子部600的副端子620通电,副端子620与副连接器460通电,从而副连接器460可以与外部的控制电源通电。
副连接器460通过副PCB 450与副开关470通电。
副开关470与副PCB 450通电,来施加用于使副PCB 450工作的控制信号。副开关470可以构成为使副触点部400的状态以“NO”或者“NC”工作。
副开关470可以构成为即便微小的压力也能够工作。在一实施例中,可以构成为包括弹簧等弹性部件,在外部的压力消失的情况下能够复位到原来位置。
副开关470与副PCB 450相邻设置。副开关470收容于形成在主体部410的内部的开关收容部420。如上所述,开关收容部420通过隔壁与端子收容部430分隔,副开关470和副连接器460物理隔离。
副开关470可以具备多个。多个副开关470可以与多个副PCB 450分别结合、通电。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副开关470包括与位于前方侧的第一副PCB 451结合的第一副开关471以及与位于后方侧的第二副PCB 452结合的第二副开关472。
第一副开关471收容于形成在第一支腿411的第一开关收容部421。第二副开关472收容于形成在第二支腿412的第二开关收容部422。
电弧腔室500将因固定触头310和可动触头320隔开而产生的电弧(arc)在内部空间(以下,腔室空间501)灭弧(extinguish)。由此,电弧腔室500也可以称为“电弧灭弧部”。
在电弧腔室500的腔室空间501收容主触点部300以及副触点部400。此外,在电弧腔室500的外部结合有电弧诱导部700。由此,主触点部300的固定触头310和可动触头320接触或者隔开而形成的电弧通过电弧诱导部700诱导并灭弧。
可动触头320可升降地收容在电弧腔室500的腔室空间501。可动触头320可以在收容在腔室空间501的状态下朝向固定触头310的方向以及与其相反的方向进行升降。
在腔室空间501可以填充灭弧用气体。灭弧用气体能够将所产生的电弧灭弧并通过预设路径向直流继电器1的外部排出。为此,在围绕腔室空间501的壁体可以贯通形成有连通孔(未图示)。
电弧腔室500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此外,电弧腔室500可以由具有高的耐压性以及高的耐热性的材料形成。这起因于所产生的电弧是高温高压的电子的流动。在一实施例中,电弧腔室500可以由陶瓷(ceramic)材料形成。
电弧腔室500收容在框架100的内部。具体地,电弧腔室500收容在上部空间111,由此其外侧被上部框架110围绕。在电弧腔室500和上部框架110之间配置电弧诱导部700,从而能够诱导所产生的电弧。
电弧腔室500可以是在腔室空间501收容主触点部300以及副触点部400,并且能够将产生的电弧灭弧的任意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腔室500形成为具有四边形的截面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四边柱状。
尤其,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弧腔室500可以在没有框架100的形状变形的情况下通过其本身的结构来确保主触点部300和副触点部400之间的足够的绝缘距离。此外,电弧腔室500内部可以确保用来灭弧所产生的电弧的足够的大小的空间。
进一步,通过电弧腔室500的结构,设置在其外侧的电弧诱导部700也可以被配置为各种形式,能够有效地诱导所产生的电弧。对其详细说明将在后面描述。
图14至图18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腔室500包括壁体部510、开口部520以及密封(sealing)部件530。
壁体部510形成电弧腔室500的外表面。壁体部510被配置为在多个方向上围绕腔室空间501。壁体部510可以由高耐热性、高绝缘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壁体部510可以由陶瓷材料形成。
壁体部510可以具备多个。多个壁体部510可以被配置为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围绕腔室空间501。彼此相邻配置的壁体部510可以构成规定的角度且连续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壁体部510包括第一壁511、第二壁512、第三壁513、第四壁514以及第五壁515。
第一壁511形成电弧腔室500的一表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前方的左侧面。第二壁512形成电弧腔室500的另一表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前方的右侧面。第三壁513形成电弧腔室500的又一表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后方的左侧面。此外,第四壁514形成电弧腔室500的又一表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后方的右侧面。
进一步,第五壁515形成电弧腔室500的又一表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侧面。
此时,第一壁511和第四壁514被配置为隔着腔室空间501而彼此面对。此外,第二壁512和第三壁513被配置为隔着腔室空间501而彼此面对。
第一壁511至第五壁515中彼此相邻的壁之间可以构成规定的角度且连续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壁511与第二壁512、第三壁513以及第五壁515连续形成。此外,第二壁512与第一壁511、第四壁514以及第五壁515连续形成。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是直角。
在一实施例中,彼此面对的第一壁511以及第四壁514可以相对于彼此平行地延伸。此外,彼此面对的第二壁512以及第三壁513可以相对于彼此平行地延伸。此时,第一壁511以及第四壁514可以延伸彼此相同的长度。此外,第二壁512以及第三壁513也可以延伸彼此相同的长度。
在所述实施例中,电弧腔室500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的形状可以是四边形,尤其可以是菱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腔室500形成为第一壁511、第二壁512、第三壁513以及第四壁514延伸彼此相同的长度。由此,在所述实施例中,电弧腔室500形成为沿其水平方向具有正方形的截面。
由此,电弧腔室500的截面的各顶点中隔着腔室空间501而彼此面对地配置的两对顶点中的至少一对顶点之间的距离可以形成为比彼此面对的壁之间的距离长。
因此,第一固定触头311以及第二固定触头312与彼此面对的一对顶点相邻配置,且副触点部400的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与彼此面对的另一对顶点相邻配置时,能够充分确保主触点部300和副触点部400之间的绝缘距离。
第一壁511、第二壁512、第三壁513以及第四壁514可以由设置在电弧诱导部700的磁铁部740围绕。由此,第一壁511、第二壁512、第三壁513以及第四壁514可以通过其外侧的磁铁部740来发散或收敛用于诱导电弧的磁场。
第一壁511、第二壁512、第三壁513以及第四壁514与第五壁515分别连续形成。
第五壁515构成为从又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侧覆盖腔室空间501。第五壁515形成壁体部510的上侧面。
在第五壁515形成开口部520。部分地收容在腔室空间501的固定触头310以及端子部600可以通过开口部520进入腔室空间501。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壁体部510形成为从五个方向围绕腔室空间501。由此,可以理解为,腔室空间501的下侧,即朝向下部框架120的方向开放形成,并且被支撑板140以及第一绝缘板150来密闭。
开口部520发挥供部分地收容在腔室空间501的构成要素通过的通道的功能。开口部520贯通形成在壁体部510的一壁,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上侧的第五壁515。
开口部520可以形成有多个。多个开口部520可以彼此隔开配置,从而彼此不同的构成要素可以分别贯通结合。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开口部520包括主开口部521、副开口部522以及管开口部523。
在主开口部521贯通结合有固定触头310。固定触头310的延伸方向的一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下侧可以贯通主开口部521并位于腔室空间501上。固定触头310的延伸方向的剩余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侧可以向腔室空间501的外侧露出,并与主端子610结合、通电。
主开口部521可以具备多个。在多个主开口部521可以分别贯通有多个固定触头31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主开口部521包括位于左侧并贯通有第一固定触头311的第一主开口部521a以及位于右侧并贯通有第二固定触头312的第二主开口部521b。
副开口部522与主开口部521隔开形成。
在副开口部522贯通结合有端子部600的副端子620。副端子620的延伸方向的一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下侧可以贯通副开口部522并位于腔室空间501上。副端子620的延伸方向的剩余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侧可以向腔室空间501的外侧露出,并与导线部件W结合、通电。
副开口部522可以由多个组(group)或者多对形成。多个组的副开口部522可以分别贯通有多个副端子62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副开口部522包括偏向前方侧设置并贯通有第一副端子621的第一副开口部522a以及偏向后方侧设置并贯通有第二副端子622的第二副开口部522b。
第一副开口部522a以及第二副开口部522b可以分别形成有多个。多个第一副开口部522a以及第二副开口部522b可以分别贯通有多个第一副端子621以及第二副端子62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副开口部522a以及第二副开口部522b可以分别具备两个,并且分别贯通有两个第一副端子621以及第二副端子622。
第一副开口部522a以及第二副开口部522b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可以根据副连接器460以及副端子620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而改变。
在管开口部523贯通结合有端子部600的管部件630。管部件630的延伸方向的一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下侧贯通管开口部523并位于腔室空间501上。管部件630的延伸方向的剩余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侧可以向腔室空间501的外侧露出,并发挥灭弧的电弧排出的路径的功能。
管开口部523与副开口部522相邻设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管开口部523与位于前方侧的第一副开口部522a相邻设置。管开口部523的位置可以为了使电弧灭弧并排出而改变为腔室空间501与外部连通的任意的位置。
密封部件530形成电弧腔室500的朝向下部框架120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下侧端部。密封部件530可以沿电弧腔室500的所述一侧端部,即下侧端部的角落延伸。
密封部件530保障电弧腔室500和支撑板140之间的气密性。因此,电弧腔室500和支撑板140密闭结合,从而电弧等不会通过两者之间任意流出。
在密封部件530的内部形成中空部。因此,轴360以及与其结合的可动触头320等的升降不会因电弧腔室500和支撑板140的密闭结合而受影响。
端子部600将主触点部300以及副触点部400与外部的电源或者负载连通。端子部600贯通结合在电弧腔室500,其一部分位于电弧腔室500的内部(即,腔室空间501),另一部分位于电弧腔室500的外部。
端子部600贯通结合在电弧腔室500的开口部520。端子部600可以被第五壁515支撑。
端子部600可以由能够与结合的其他部件通电的任意的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端子部600可以由铜(Cu)材料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端子部600的各构成要素形成为具有圆形的截面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圆筒形状,但是其形状可以根据固定触头310以及电弧腔室500的开口部520的形状而改变。
图14至图18图示的实施例中,端子部600包括主端子610、副端子620以及管部件630。
主端子610将固定触头310与外部的电源以及负载通电。主端子610与固定触头310、外部的电源以及负载分别结合、通电。
主端子610可以具备多个。多个主端子610可以与多个固定触头310分别结合、通电。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主端子610包括位于左侧并与第一固定触头311结合、通电的第一主端子611以及位于右侧并与第二固定触头312结合、通电的第二主端子612。
副端子620将副触点部400的副连接器460与外部的控制电源(未图示)通电。副端子620与副连接器460以及导线部件W分别结合、通电。可以理解为,导线部件W与外部的控制电源(未图示)结合、通电。
副端子620可以具备多个。多个副端子620可以与多个副连接器460分别结合、通电。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副端子620包括位于前方侧并与一对第一副连接器461分别结合、通电的一对第一副端子621以及位于后方侧并与一对第二副连接器462分别结合、通电的一对第二副端子622。
第一副端子621贯通结合在第一副开口部522a,第二副端子622贯通结合在第二副开口部522b。
管部件630形成使腔室空间501中产生的电弧灭弧并向外部排出的路径。管部件630沿主端子610或者副端子620延伸的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下方向延伸形成。在管部件630的内部可以形成沿其延伸方向贯通形成的中空部,从而可以形成供电弧排出的路径。
管部件630贯通结合在管开口部523。管部件630的一侧端部可以位于腔室空间501上,另一侧端部可以位于腔室空间501的外侧。
电弧诱导部700形成用于诱导在电弧腔室500的内部即腔室空间501中产生的电弧的磁场。众所周知,所形成的磁场和与固定触头310以及可动触头320通电的电流一起形成磁力。所产生的电弧沿所形成的磁力的方向延伸,并灭弧和排出。
电弧诱导部700位于电弧腔室500的外部。电弧诱导部700围绕电弧腔室500并与电弧腔室500结合。图17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诱导部700围绕并结合于电弧腔室500的上侧以及外周方向的各面。
电弧诱导部700可拆卸地与电弧腔室500结合。在所述实施例中,电弧腔室500和电弧诱导部700中可以仅分离需要维护或者更换的构成要素。
电弧诱导部700收容在框架100的内部。具体地,电弧诱导部700收容在上部框架110的上部空间111。此时,电弧诱导部700位于电弧腔室500和上部框架110之间。即,沿放射状内侧方向依次配置上部框架110的外周面、电弧诱导部700以及电弧腔室500。
电弧诱导部700可以与导线部件W结合。导线部件W在沿电弧诱导部700延伸而一部分与电弧诱导部700结合的状态下,导线部件W的端部可以与副端子620分别结合、通电。
以下要说明的电弧诱导部700的各构成要素可以彼此可拆卸地结合。因此,在对电弧诱导部700的特定构成要素需要维护的情况下,可以仅更换和使用该构成要素,由此能够提高经济性以及生产效率。
图17至图20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诱导部700包括磁铁罩体710、电弧开口部720、第二绝缘板730、磁铁部740以及磁铁盖部件750。
磁铁罩体710形成电弧诱导部700的外形。磁铁罩体710可以与电弧诱导部700的其他构成要素结合。
磁铁罩体710形成为围绕电弧腔室500。磁铁罩体710形成为围绕电弧腔室500的包裹腔室空间501的壁中的任一个以上的壁。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磁铁罩体710形成为包裹第一至第四壁511、512、513、514以及第五壁515,所述第一至第四壁511、512、513、514沿水平方向位于腔室空间501的放射状外侧,所述第五壁515设置成从上侧覆盖腔室空间501。
在磁铁罩体710收容磁铁部740。磁铁部740可以在收容于磁铁罩体710的状态下在腔室空间501形成磁场。
磁铁罩体710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避免收容在磁铁罩体710的磁铁部740彼此任意通电,或者各磁铁部740中的任一个磁铁所形成的磁场对其他磁铁产生影响。在一实施例中,磁铁罩体710可以与电弧腔室500相同地由陶瓷材料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磁铁罩体710包括第一支撑壁711、第二支撑壁712、第三支撑壁713、第四支撑壁714以及盖部件715。
第一支撑壁711形成磁铁罩体710的一表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前方的左侧面。第一支撑壁711形成为从外侧包裹电弧腔室500的第一壁511。
在第一支撑壁711的内部形成朝向其厚度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前方的左侧以及后方的右侧的方向贯通的空间。所述空间可以被定义为第一磁铁空间部711a。在第一磁铁空间部711a可拆卸地结合有第一磁铁741。第一磁铁空间部711a可以与第一磁铁741的形状相应地形成。
第二支撑壁712形成磁铁罩体710的另一表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前方的右侧面。第二支撑壁712形成为从外侧包裹电弧腔室500的第二壁512。
在第二支撑壁712的内部形成朝向其厚度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前方的右侧以及后方的左侧的方向贯通的空间。所述空间可以被定义为第二磁铁空间部712a。在第二磁铁空间部712a可拆卸地结合有第二磁铁742。第二磁铁空间部712a可以与第二磁铁742的形状相应地形成。
第三支撑壁713形成磁铁罩体710的其他另一表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后方的左侧面。第三支撑壁713形成为从外侧包裹电弧腔室500的第三壁513。
在第三支撑壁713的内部形成朝向其厚度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前方的右侧以及后方的左侧的方向贯通的空间。所述空间可以被定义为第三磁铁空间部713a。在第三磁铁空间部713a可拆卸地结合有第三磁铁743。第三磁铁空间部713a可以与第三磁铁743的形状相应地形成。
第四支撑壁714形成磁铁罩体710的又其他另一表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后方的右侧面。第四支撑壁714形成为从外侧包裹电弧腔室500的第四壁514。
在第四支撑壁714的内部形成朝向其厚度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前方的左侧以及后方的右侧的方向贯通的空间。所述空间可以被定义为第四磁铁空间部714a。在第四磁铁空间部714a可拆卸地结合有第四磁铁744。第四磁铁空间部714a可以与第四磁铁744的形状相应地形成。
此时,彼此面对的第一支撑壁711和第三支撑壁713可以彼此平行地延伸相同的长度。此外,彼此面对的第二支撑壁712和第四支撑壁714也可以彼此平行地延伸相同的长度。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至第四壁511、512、513、514中彼此相邻设置的壁511、512、513、514的结合部分形成为向外侧以具有弧度的方式凸出。另一方面,第一至第四支撑壁711、712、713、714形成为平坦(flat),因此不容易围绕所述结合部分。
由此,第一至第四支撑壁711、712、713、714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规定的长度。此时,第一至第四支撑壁711、712、713、714的水平方向的延伸长度可以形成为比第一至第四壁511、512、513、514的水平方向的延伸长度短。
因此,第一至第四支撑壁711、712、713、714中彼此相邻设置的各支撑壁711、712、713、714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间。第一至第四壁511、512、513、514中彼此相邻设置的壁511、512、513、514的结合部分可以通过所述规定的空间露出。所述部分可以被后述的磁铁盖部件750包裹。
第一至第四支撑壁711、712、713、714与盖部件715结合。第一至第四支撑壁711、712、713、714与盖部件715构成规定的角度,并且沿朝向下部框架120的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朝向下侧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与电弧腔室500的第一至第四壁511、512、513、514以及第五壁515之间的角度相同。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是直角。
盖部件715形成磁铁罩体710的又其他另一表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侧面。盖部件715形成为从外侧包裹电弧腔室500的第五壁515。
在盖部件715和第五壁515之间设置第二绝缘板730,从而可以阻断盖部件715和第五壁515乃至电弧腔室500之间的任意通电。
在盖部件715的内部形成沿其厚度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下方向贯通形成的多个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可以贯通结合多个固定触头310。
盖部件715形成为与第五壁515的形状相应的形状。由此,盖部件715可以形成为从上侧完全覆盖第五壁515。因此,磁铁罩体710的下侧部分开放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部件715包括四个角落,并且彼此面对的每对角落平行地延伸,彼此相邻的角落连续的部分被加工处理为弧形倒角。在一实施例中,盖部件715的截面可以形成为菱形或者正方形的形状。可以理解为,所述形状与电弧腔室500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的形状相同。
被第一至第四支撑壁711、712、713、714以及盖部件715围绕而形成的空间可以被定义为收容空间S。电弧腔室500以能够被取出的方式收容在收容空间S。收容空间S的下侧开放形成,从而电弧腔室500可以通过所述下侧进出收容空间S。
在收容空间S的放射状外侧的一部分可以形成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可以理解为,所述开口部是第一至第四支撑壁711、712、713、714中彼此相邻的支撑壁隔开而形成的空间。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部件715包括与第一至第四支撑壁711、712、713、714连续形成的多个角落,多个所述角落中彼此连续的部分被加工处理为弧形倒角(taper)。所述部分可以被后述的磁铁盖部件750覆盖。
在电弧开口部720贯通结合有固定触头310。固定触头310可以依次贯通电弧开口部720、贯通形成在第二绝缘板730的多个开口部以及主开口部521,并在腔室空间501和上部框架110的外部之间延伸。
电弧开口部720贯通形成在盖部件715的内部。电弧开口部720沿盖部件715的厚度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下方向贯通形成,并将盖部件715的下侧和上侧连通。
电弧开口部720与贯通形成在第二绝缘板730的多个开口部连通。此外,电弧开口部720与形成在电弧腔室500的主开口部521连通。由此,电弧开口部720可以与腔室空间501连通。
电弧开口部720可以形成有多个。在多个电弧开口部720中的一部分可以分别贯通有多个固定触头310。此外,在多个电弧开口部720中的另一部分可以贯通或者收容有导线部件W。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开口部720包括形成在左侧并贯通有第一固定触头311的第一电弧开口部721以及形成在右侧并贯通有第二固定触头312的第二电弧开口部722。第一电弧开口部721以及第二电弧开口部722的形状可以根据固定触头310的形状而改变。
此外,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开口部720包括收容导线部件W的端部的导线收容部723以及收容导线部件W的剩余部分的一部分的导线槽724。
导线收容部723是导线部件W的端部和副端子620结合的部分。导线收容部723包括在盖部件715的一表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表面凹陷规定的深度形成的一部分以及位于所述一部分的内部并沿盖部件715的厚度方向贯通形成的其他部分。
副端子620可以通过所述其他部分贯通在盖部件715。导线部件W的端部可以收容在所述一部分,并且与副端子620的端部结合、通电。
此时,导线部件W的延伸部分,即不是端部的其他部分插入结合于在第一至第四支撑壁711、712、713、714中的任一个以上的支撑壁凹陷形成的导线槽。
导线收容部723以及导线槽724可以形成有多个。如上所述,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副端子620包括一对第一副端子621以及一对第二副端子622,导线收容部723在前方侧以及后方侧都形成,以分别收容第一副端子621以及第二副端子622。
导线槽724也可以凹陷形成在第一至第四支撑壁711、712、713、714中的任一个以上的支撑壁。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导线槽724分别形成在第一以及第二支撑壁711、712的前方侧、下侧以及第三以及第四支撑壁713、714的后方侧、下侧。
第二绝缘板730防止盖部件715和电弧腔室500之间的任意通电。第二绝缘板730位于盖部件715和第五壁515之间。
第二绝缘板730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绝缘板730可以由橡胶或者陶瓷材料形成。
第二绝缘板730可以与第五壁515以及盖部件715的形状相应地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绝缘板730与第五壁515或者盖部件715相同地,形成为彼此面对的每对角落平行地延伸的菱形乃至正方形的形状。
在第二绝缘板730的内部形成多个贯通孔。
多个贯通孔中的一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沿左右方向隔开且具有相对较大的截面的一对贯通孔与电弧开口部720以及主开口部521连通。在所述一对贯通孔分别贯通结合有固定触头310。
多个贯通孔中的另一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沿左右方向隔开且具有相对较小的截面的两对贯通孔与电弧开口部720以及副开口部522连通。在所述两对贯通孔分别贯通结合有副端子620。
多个贯通孔中的剩余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前方侧的单个贯通孔与位于前方侧的导线收容部723以及管开口部523连通。在所述单个贯通孔贯通结合有管部件630。
磁铁部740形成磁场,该磁场生成用于诱导在腔室空间501产生的电弧的磁力。通过磁铁部740所形成的磁场可以在腔室空间501形成电弧的路径A.P。
磁铁部740可以设置成能够被磁化(magnetize)并形成磁场的任意的形式。在一实施例中,磁铁部740可以设置成永久磁铁或者电磁铁等。
磁铁部740与磁铁罩体710结合。具体地,磁铁部740以能够被取出的方式收容在磁铁罩体710的磁铁空间部711a、712a、713a、714a。因此,在需要维护或者更换磁铁部740的情况下,作业者可以仅分离磁铁部740来进行更换。
如上所述,磁铁空间部711a、712a、713a、714a沿支撑壁711、712、713、714的厚度方向贯通形成。由此,磁铁部740可以与电弧腔室500的第一至第四壁511、512、513、514相邻配置。
磁铁部740可以具备多个。多个磁铁部740可以分别收容在彼此不同的磁铁空间部711a、712a、713a、714a并形成磁场。图5示出的实施例中,磁铁部740包括五个,即,第一磁铁741、第二磁铁742、第三磁铁743、第四磁铁744以及第五磁铁745。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至第五磁铁741、742、743、744、745设置成具有一方向的长度比另一方向的长度长的四边形的截面,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四边板状。第一至第五磁铁741、742、743、744、745的形状可以是能够在腔室空间501形成磁场的任意的形状。
第一磁铁741收容在第一磁铁空间部711a,并在腔室空间501形成磁场。第一磁铁741包括与腔室空间501相反的一侧面即第一磁铁外表面741a以及朝向腔室空间501的另一侧面即第一磁铁内表面741b。第一磁铁外表面741a以及第一磁铁内表面741b可以被磁化为彼此不同的极性。
第二磁铁742收容在第二磁铁空间部712a,并在腔室空间501形成磁场。第二磁铁742包括与腔室空间501相反的一侧面即第二磁铁外表面742a以及朝向腔室空间501的另一侧面即第二磁铁内表面742b。第二磁铁外表面742a以及第二磁铁内表面742b可以被磁化为彼此不同的极性。
第三磁铁743收容在第三磁铁空间部713a,并在腔室空间501形成磁场。第三磁铁743包括与腔室空间501相反的一侧面即第三磁铁外表面743a以及朝向腔室空间501的另一侧面即第三磁铁内表面743b。第三磁铁外表面743a以及第三磁铁内表面743b可以被磁化为彼此不同的极性。
第四磁铁744收容在第四磁铁空间部714a,并在腔室空间501形成磁场。第四磁铁744包括与腔室空间501相反的一侧面即第四磁铁外表面744a以及朝向腔室空间501的另一侧面即第四磁铁内表面744b。第四磁铁外表面744a以及第四磁铁内表面744b可以被磁化为彼此不同的极性。
第五磁铁745位于第五壁515和盖部件715之间,在腔室空间501形成磁场。第五磁铁745位于第一固定触头311和第二固定触头312之间。第五磁铁745包括朝向第一固定触头311的一侧面即第五磁铁外表面745a以及朝向第二固定触头312的另一侧面即第五磁铁内表面745b。第五磁铁外表面745a以及第五磁铁内表面745b可以被磁化为彼此不同的极性。
第一至第五磁铁741、742、743、744、745可以独立地或者一起形成磁场。针对通过磁铁部740形成的磁场以及基于磁场的磁力的方向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描述。
磁铁盖部件750可以将磁铁罩体710的第一至第四支撑壁711、712、713、714与电弧腔室500的第一至第四壁511、512、513、514结合。磁铁盖部件750稳定地维持磁铁罩体710以及与其结合的磁铁部740和电弧腔室500之间的结合状态。
磁铁盖部件750形成电弧诱导部700的放射状外侧部分。磁铁盖部件750可以从外侧覆盖电弧诱导部700的其他构成要素,并与磁铁罩体710结合。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磁铁盖部件750覆盖彼此相邻配置的两个磁铁741、742、743、744以及结合有这些磁铁的彼此相邻配置的两个支撑壁711、712、713、714,并与磁铁罩体710结合。
同时,磁铁盖部件750覆盖形成在所述两个支撑壁711、712、713、714之间的空间(即,所述两个支撑壁711、712、713、714彼此隔开而形成的空间),并与磁铁罩体710结合。
磁铁盖部件750可以具备多个。多个磁铁盖部件750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磁铁盖部件750a以及位于右侧的第二磁铁盖部件750b。
第一磁铁盖部件750a在磁铁罩体71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左侧覆盖磁铁罩体710的外侧的一部分并结合。如上所述,可以认为,第一磁铁741以及第三磁铁743位于相对左侧,第一磁铁盖部件750a覆盖位于左侧的第一磁铁741以及第三磁铁743,并与磁铁罩体710结合。
第二磁铁盖部件750b从磁铁罩体710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右侧覆盖磁铁罩体710的外侧的另一部分并结合。如上所述,可以认为,第二磁铁742以及第四磁铁744位于相对右侧,第二磁铁盖部件750b覆盖位于右侧的第二磁铁742以及第四磁铁744,并与磁铁罩体710结合。
磁铁盖部件750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在所述实施例中,被磁铁盖部件750包裹的磁铁部740可以不受外部的磁性体或者电流等的影响,并在腔室空间501形成磁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磁铁盖部件750包括第一延伸部751、第二延伸部752以及第三延伸部753。
第一延伸部751形成磁铁盖部件750的一部分。第一延伸部751可以设置成,具有规定的厚度,且沿一方向延伸的板状。图17至图20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751形成为四边板状。
第一延伸部751可以覆盖磁铁部740中的任一个以上的磁铁并与磁铁罩体710结合。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磁铁盖部件750a的第一延伸部751覆盖第一磁铁741并与磁铁罩体710结合。此外,第二磁铁盖部件750b的第一延伸部751覆盖第二磁铁742并与磁铁罩体710结合。
第一延伸部751通过第三延伸部753与第二延伸部752连续形成。
第二延伸部752形成磁铁盖部件750的另一部分。第二延伸部752可以设置成,具有规定的厚度,且沿一方向延伸的板状。图17至图20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延伸部752形成为四边板状。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751以及第二延伸部752可以形成为具有相同的形状。
第二延伸部752可以覆盖磁铁部740中的任一个以上的磁铁并与磁铁罩体710结合。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磁铁盖部件750a的第二延伸部752覆盖第三磁铁743并与磁铁罩体710结合。此外,第二磁铁盖部件750b的第二延伸部752覆盖第四磁铁744并与磁铁罩体710结合。
在第一延伸部751和第二延伸部752之间设置第三延伸部753。
第三延伸部753与第一延伸部751以及第二延伸部752分别结合。第一延伸部751和第二延伸部752可以将第三延伸部753作为媒介而连续形成。
第三延伸部753可以与第一延伸部751以及第二延伸部752的各端部结合。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三延伸部753的前方侧端部与第一延伸部751的后方侧端部连续形成,第三延伸部753的后方侧端部与第二延伸部752的前方侧端部连续形成。
第三延伸部75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弯曲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三延伸部753包括以具有弧度的方式向放射状外侧凸出形成的一个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中心可以位于磁铁罩体710的内部。此外,所述弯曲部的曲率可以与彼此相邻的壁511、512、513、514连续的角落的曲率相同。
因此,磁铁盖部件750与磁铁罩体710结合时,第一延伸部751以及第二延伸部752分别包裹彼此不同的磁铁741、742、743、744,第三延伸部753包裹在它们之间形成的空间。
由此,能够稳定地维持电弧诱导部700的各构成要素的结合状态。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10可通过电弧腔室500以及电弧诱导部700的结构特征来充分确保主触点部300和副触点部400之间的绝缘距离。由此,即便进行有直流继电器10的工作,也能够减小主触点部300和副触点部400之间的电干扰。并且,能够使因在主触点部300产生的电弧导致的副触点部400的损坏最小化。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10中,副触点部400的各种构成要素以收容在额外的触点支架401的状态收容在电弧腔室500的内部。可以使副触点部400的各种构成要素向腔室空间501露出的部分最小化。
因此,能够使因所产生的电弧导致的副触点部400的构成要素的损坏最小化。由此,能够增加直流继电器10的耐久性。
进一步,用于在腔室空间501形成磁场的电弧诱导部700配置在电弧腔室500的外侧。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用于在腔室空间501形成磁场的部件所占据的空间。其结果,在腔室空间501产生的电弧被灭弧并能够延伸的空间也可以增加,从而能够提高对电弧进行灭弧的性能。
以下,参照图21至图25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10的效果。
参照图21,示出了设置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10的主触点部300和副触点部400之间的绝缘距离。
主触点部300分别偏向形成为四边形的截面的电弧腔室500的一对顶点设置。此时,所述一对顶点被配置为隔着腔室空间501而彼此面对。即,主触点部300配置在电弧腔室500的各顶点中隔开距离最大的一对顶点之间。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触头311偏向左侧的、由第一壁511以及第三壁513连续而形成的顶点配置。此外,第二固定触头312偏向右侧的、由第二壁512以及第四壁514连续而形成的顶点配置。换言之,第一固定触头311以及第二固定触头312被配置为沿左右方向彼此隔开。
在所述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触头311以及第二固定触头312可以配置在沿腔室空间501的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心轴A1上。
副触点部400被配置为在形成为四边形的截面的电弧腔室500的另一对顶点之间延伸。此时,所述另一对顶点也被配置为隔着腔室空间501而彼此面对。即,副触点部400与电弧腔室500的各顶点中隔开距离最大的另一对顶点相邻配置。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中的任一个支腿与位于前方侧的、由第一壁511以及第二壁512连续而形成的顶点相邻配置。此外,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中的另一个支腿与位于后方侧的、由第三壁513以及第四壁514连续而形成的顶点相邻配置。
在所述实施例中,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可以配置在沿腔室空间50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A2上。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与围绕第一至第四壁511、512、513、514彼此连续形成的角落中彼此面对的一对角落的相邻的壁接触地配置。
此时,第一固定触头311与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中的任一个支腿之间的距离可以被定义为第一距离d1。此外,第二固定触头312与第一支腿411以及第二支腿412中的另一个支腿之间的距离可以被定义为第二距离d2。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距离d1以及第二距离d2相较于第一固定触头311以及第二固定触头312配置在腔室空间501内部的其他位置的情况可以更长地形成。即,随着分别收容多个副PCB 450、副连接器460以及副开关470的第一支腿411和第二支腿412隔开最大距离,第一距离d1以及第二距离d2也可以达到最大。
由此,能够充分确保主触点部300和副触点部400之间的绝缘距离。
参照图22至图23,示出形成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10的电弧腔室500的内部的灭弧区域E.A。灭弧区域E.A可以被定义为电弧在腔室空间501中灭弧并能够延伸的空间。
通过上述结构,主触点部300和副触点部400之间的绝缘距离达到最大,同时灭弧区域E.A可以相较于以往扩张。
此外,用于在腔室空间501形成磁场的磁铁部740设置于配置在电弧腔室500的外部的电弧诱导部700。磁铁部740在电弧腔室500的外侧构成为在腔室空间501形成磁场。因此,灭弧区域E.A可以扩张腔室空间501中因磁铁部740而所占据的空间。
由此,由于灭弧区域E.A扩张,电弧可以充分被灭弧以及延伸,并且可以向腔室空间501的外部排出。
所述效果即便没有上部框架110的形状变形也能够实现。即,随着电弧腔室500形成为具有四边形的截面,在上部框架110和电弧腔室500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电弧诱导部700配置在所述空间,即配置在被上部框架110和电弧腔室500围绕的空间。
因此,能够确保主触点部300和副触点部400之间足够的绝缘距离,增加电弧的灭弧区域E.A的同时,能够使直流继电器10的其他构成要素的设计变更最小化。
参照图24至图25,示出了通过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10的腔室空间501形成的磁场以及由此形成的磁力来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固定触头310标示的符号“⊙”是指电流经由该固定触头310向可动触头320流动。即,在标示有“⊙”的固定触头310流动穿入地面的方向的电流。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固定触头310标示的符号是指电流通过可动触头320向该固定触头310流动。即,在标示有/>的固定触头310流动从地面穿出的方向的电流。
此外,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从各磁铁741、742、743、744、745发散或者向各磁铁741、742、743、744、745收敛的实线的箭头是指通过各磁铁741、742、743、744、745形成的磁场的方向。
参照图24的(a),示出了通过电弧诱导部700在电弧腔室500的内部形成的磁场以及基于该磁场的电弧的路径A.P。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流依次经过位于右侧的第二固定触头312以及可动触头320,并经过位于左侧的第一固定触头311向外部流动。
在所述状态下,第一至第四磁铁外表面741a、742a、743a、744a被磁化为S极。此外,第一至第四磁铁内表面741b、742b、743b、744b被磁化为N极。因此,第一至第四磁铁741、742、743、744所形成的磁场的方向是从第一至第四磁铁内表面741b、742b、743b、744b发散并向第一至第四磁铁外表面741a、742a、743a、744a收敛的方向。
由此,在第一固定触头311附近形成朝向左侧的方向的磁场,在第二固定触头312附近形成朝向右侧的方向的磁场。
在第一固定触头311应用弗莱明的左手定则(Fleming's left hand's rule)时,通过电流以及磁场形成的磁力的方向朝向前方的左侧形成。由此,电弧的路径A.P也朝向前方的左侧形成,并可以向远离固定触头310以及副触点部400的方向行进。
在第二固定触头312应用弗莱明的左手定则时,通过电流以及磁场形成的磁力的方向朝向前方的右侧形成。由此,电弧的路径A.P也朝向前方的右侧形成,并可以向远离固定触头310以及副触点部400的方向行进。
参照图24的(b),示出了电流的流动方向改变的实施例。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流依次经过位于左侧的第一固定触头311以及可动触头320并通过位于右侧的第二固定触头312向外部流动。
此时,各磁铁741、742、743、744的极性以及由此形成的磁场的方向与图24的(a)示出的实施例相同。
在第一固定触头311应用弗莱明的左手定则(Fleming's left hand's rule)时,通过电流以及磁场形成的磁力的方向朝向前方的左侧形成。由此,电弧的路径A.P也朝向前方的左侧形成,并可以向远离固定触头310以及副触点部400的方向行进。
在第二固定触头312应用弗莱明的左手定则时,通过电流以及磁场形成的磁力的方向朝向后方的右侧形成。由此,电弧的路径A.P也可以朝向后方的右侧形成,并可以向远离固定触头310以及副触点部400的方向行进。
参照图25的(a),示出了在追加第五磁铁745的实施例中通过电弧诱导部700在电弧腔室500的内部形成的磁场以及基于该磁场的电弧的路径A.P。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流依次经过位于右侧的第二固定触头312以及可动触头320并通过位于左侧的第一固定触头311向外部流动。
在所述状态下,第一至第四磁铁外表面741a、742a、743a、744a被磁化为S极。此外,第一至第四磁铁内表面741b、742b、743b、744b被磁化为N极。进一步,第五磁铁外表面745a被磁化为N极,第五磁铁内表面745b被磁化为S极。
因此,第一至第四磁铁741、742、743、744所形成的磁场的方向是从第一至第四磁铁内表面741b、742b、743b、744b发散并向第一至第四磁铁外表面741a、742a、743a、744a收敛的方向。此外,第五磁铁745所形成的磁场的方向是从第五磁铁外表面745a发散并向第五磁铁内表面745b收敛的方向。
进一步,通过设置第五磁铁745,在第一至第五磁铁741、742、743、744、745之间也形成磁场。
具体地,形成从第五磁铁外表面745a朝向第一以及第三磁铁外表面741a,743a的方向的磁场。此外,形成从第二以及第四磁铁内表面742b,744b朝向第五磁铁内表面745b的方向的磁场。
由此,在第一固定触头311附近以及第二固定触头312均形成朝向左侧的方向的磁场。
在第一固定触头311应用弗莱明的左手定则(Fleming's left hand's rule)时,通过电流以及磁场形成的磁力的方向朝向前方的左侧形成。由此,电弧的路径A.P也朝向前方的左侧形成,并可以向远离固定触头310以及副触点部400的方向行进。
在第二固定触头312应用弗莱明的左手定则时,通过电流以及磁场形成的磁力的方向朝向后方的右侧形成。由此,电弧的路径A.P也朝向后方的右侧形成,并向远离固定触头310以及副触点部400的方向行进。
参照图25的(b),示出了电流的流动方向改变的实施例。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流依次经过位于左侧的第一固定触头311以及可动触头320并通过位于右侧的第二固定触头312向外部流动。
此时,各磁铁741、742、743、744、745的极性以及由此形成的磁场的方向与图25的(a)示出的实施例相同。
在第一固定触头311应用弗莱明的左手定则(Fleming's left hand's rule)时,通过电流以及磁场形成的磁力的方向朝向后方的左侧形成。由此,电弧的路径A.P也朝向后方的左侧形成,并向远离固定触头310以及副触点部400的方向行进。
在第二固定触头312应用弗莱明的左手定则时,通过电流以及磁场形成的磁力的方向朝向后方的右侧形成。由此,电弧的路径A.P也朝向后方的右侧形成,并向远离固定触头310以及副触点部400的方向行进。
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10可以将所产生的电弧向远离固定触头310以及副触点部400的方向诱导。由此,能够使因所产生的电弧导致的固定触头310以及副触点部400的损坏最小化。
此外,即便与固定触头310以及可动触头320通电的电流的方向改变,电弧也会向远离固定触头310以及副触点部400的方向诱导。因此,作业者或者用户即便不考虑固定触头310以及与其结合、通电的主端子610的极性,也能够连接外部的电源和负载,从而提高了作业性和便利性。
虽然针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思想不限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理解本发明思想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相同的思想范围内通过构成要素的添加、变更、删除、追加等容易提出其他实施例,但也会落入本发明的思想范围。
10:直流继电器 100:框架
110:上部框架 111:上部空间
112:结合凸起 113:支撑凸起
114:上部开口部 115:上部分离壁
120:下部框架 121:下部空间
122:结合槽 123:PCB收容部
130:PCB框架 131:PCB
140:支撑板 141:支撑槽
142:支撑贯通孔 150:第一绝缘板
151:支架支撑部 152:支架贯通孔
200:芯部 210:固定芯
220:可动芯 230:轭
240:绕线筒 250:线圈
251:跳闸线圈 252:吸持线圈
260:芯弹簧 270:轭环
280:缸筒 300:主触点部
310:固定触头 311:第一固定触头
312:第二固定触头 320:可动触头
330:罩体 340:盖
350:触点弹簧 360:轴
400:副触点部 401:触点支架
410:主体部 411:第一支腿
412:第二支腿 413:桥
420:开关收容部 421:第一开关收容部
422:第二开关收容部 430:端子收容部
431:第一端子收容部 432:第二端子收容部
440:端子分隔部件 441:第一端子分隔部件
442:第二端子分隔部件 450:副PCB
451:第一副PCB 451:第二副PCB
460:副连接器 461:第一副连接器
462:第二副连接器 470:副开关
471:第一副开关 472:第二副开关
500:电弧腔室 501:腔室空间
510:壁体部 511:第一壁
512:第二壁 513:第三壁
514:第四壁 515:第五壁
520:开口部 521:主开口部
521a:第一主开口部 521b:第二主开口部
522:副开口部 522a:第一副开口部
522b:第二副开口部 523:管开口部
530:密封部件 600:端子部
610:主端子 611:第一主端子
612:第二主端子 620:副端子
621:第一副端子 622:第二副端子
630:管部件 700:电弧诱导部
710:磁铁罩体 711:第一支撑壁
711a:第一磁铁空间部 712:第二支撑壁
712a:第二磁铁空间部 713:第三支撑壁
713a:第三磁铁空间部 714:第四支撑壁
714a:第四磁铁空间部 715:盖部件
720:电弧开口部 721:第一电弧开口部
722:第二电弧开口部 723:导线收容部
724:导线槽 730:第二绝缘板
740:磁铁部 741:第一磁铁
741a:第一磁铁外表面 741b:第一磁铁内表面
742:第二磁铁 742a:第二磁铁外表面
742b:第二磁铁内表面 743:第三磁铁
743a:第三磁铁外表面 743b:第三磁铁内表面
744:第四磁铁 744a:第四磁铁外表面
744b:第四磁铁内表面 745:第五磁铁
745a:第五磁铁外表面 745b:第五磁铁内表面
750:磁铁盖部件 750a:第一磁铁盖部件
750b:第二磁铁盖部件 751:第一延伸部
752:第二延伸部 753:第三延伸部
S:收容空间 W:导线部件
d1:第一距离 d2:第二距离
E.A:灭弧区域 A.P:电弧的路径
Claims (16)
1.一种电弧腔室,其中,包括:
腔室空间,收容与外部的电源或者负载通电的固定触头以及可动触头,以及
多个壁,从外侧围绕所述腔室空间;
多个所述壁包括:
第一壁,围绕所述腔室空间的一侧,沿一方向延伸,
第二壁,围绕所述腔室空间的另一侧,从所述第一壁的端部以与所述第一壁构成规定的角度的方式沿另一方向延伸,
第三壁,围绕所述腔室空间的其他另一侧,从所述第二壁的端部以与所述第二壁构成规定的角度的方式沿所述一方向延伸,以及
第四壁,围绕所述腔室空间的又其他另一侧,从所述第三壁的端部至所述第一壁的端部为止以与所述第三壁构成规定的角度的方式沿所述另一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弧腔室,其中,
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三壁彼此平行地延伸,所述第二壁和所述第四壁彼此平行地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弧腔室,其中,
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所述第三壁以及所述第四壁延伸相同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弧腔室,其中,
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间的所述规定的角度、所述第二壁和所述第三壁之间的所述规定的角度、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之间的所述规定的角度以及所述第四壁和所述第一壁之间的规定的角度均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弧腔室,其中,
所述电弧腔室的水平方向的截面形成为菱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弧腔室,其中,
所述固定触头具备多个,多个所述固定触头沿朝向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所述第三壁以及所述第四壁中彼此相邻的壁连续的一角落以及隔着所述腔室空间而与所述一角落面对地配置的另一角落的方向彼此隔开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弧腔室,其中,
在所述腔室空间收容与外部的控制电源通电的多个副连接器,
多个所述副连接器沿朝向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所述第三壁以及所述第四壁中彼此相邻的壁连续的其他另一角落以及隔着所述腔室空间而与所述其他另一角落面对地配置的又其他另一角落的方向隔开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弧腔室,其中,
在多个所述固定触头之间延伸的虚拟的直线形成所述电弧腔室的截面的一对角线,
在多个所述副连接器之间延伸的虚拟的直线形成所述电弧腔室的截面的另一对角线,
所述一对角线和所述另一对角线构成规定的角度并交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弧腔室,其中,
所述另一对角线的长度形成为所述一对角线的长度以上,
所述一对角线和所述另一对角线彼此正交。
10.一种直流继电器,其中,包括:
固定触头,与外部的电源或者负载通电,
可动触头,构成为能够升降,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隔开,
副触点部,与芯部以及外部的控制电源通电,来构成为控制所述芯部,
电弧腔室,在内部形成收容所述固定触头、所述可动触头以及所述副触点部的腔室空间,以及
电弧诱导部,在所述电弧腔室的外侧与所述电弧腔室结合,在所述腔室空间形成用于诱导电弧的磁场;
所述电弧腔室包括:
一对壁,沿一方向与所述腔室空间面对地配置,部分地围绕所述腔室空间,以及
另一对壁,与所述一对壁分别连续形成,沿另一方向与所述腔室空间面对地配置,部分地围绕所述腔室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中,
所述一对壁和所述另一对壁构成为,延伸彼此相同的长度,并且以相同的面积围绕所述腔室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中,
所述电弧诱导部包括:
多个支撑壁,构成为分别覆盖所述一对壁以及所述另一对壁;
多个磁铁,与多个所述支撑壁分别结合,在所述腔室空间形成磁场;以及
磁铁盖部件,在外侧包裹并结合于多个所述支撑壁以及多个所述磁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中,
多个所述磁铁包括与所述腔室空间相反的磁铁外表面以及与所述磁铁外表面相向且朝向所述腔室空间的磁铁内表面,
多个所述磁铁的所述磁铁外表面被磁化为彼此相同的极性。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中,
在所述一对壁和所述另一对壁连续的部分形成有多个角落,
所述固定触头具备多个,并且在多个所述角落中的一角落和与所述一角落相向的另一角落之间沿其他另一方向彼此隔开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中,
所述副触点部包括与外部的控制电源通电的多个副连接器,
多个副连接器在多个所述角落中的其他另一角落和与所述其他另一角落相向的又其他另一角落之间沿又其他另一方向彼此隔开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中,
连接多个所述固定触头的虚拟的一直线以及连接多个所述副连接器的虚拟的另一直线分别形成所述电弧腔室的截面的对角线,并且彼此交叉地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21-0162021 | 2021-11-23 | ||
KR1020210162021A KR102678170B1 (ko) | 2021-11-23 | 2021-11-23 | 아크 챔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
PCT/KR2022/015770 WO2023096163A1 (ko) | 2021-11-23 | 2022-10-17 | 아크 챔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616530A true CN117616530A (zh) | 2024-02-27 |
Family
ID=86539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48770.6A Pending CN117616530A (zh) | 2021-11-23 | 2022-10-17 | 电弧腔室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439614A1 (zh) |
JP (1) | JP2024530053A (zh) |
KR (1) | KR102678170B1 (zh) |
CN (1) | CN117616530A (zh) |
WO (1) | WO2023096163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168172Y1 (ko) | 1999-06-23 | 2000-02-15 | 주식회사보성공업 | 보조전원이 필요 없는 무접점 릴레이 |
JP5986419B2 (ja) * | 2012-04-13 | 2016-09-06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開閉器 |
JP5986421B2 (ja) * | 2012-04-27 | 2016-09-06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電磁開閉器及びその接点位置調整方法 |
JP6202943B2 (ja) | 2013-08-26 | 2017-09-27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CN104882336B (zh) * | 2015-03-31 | 2017-04-05 |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抵抗/匹配电动斥力的灭弧磁路及其直流继电器 |
JP6146504B1 (ja) * | 2016-03-10 | 2017-06-14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電磁接触器 |
JP6146549B1 (ja) * | 2017-01-11 | 2017-06-14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接点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利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
KR102108894B1 (ko) * | 2016-09-23 | 2020-05-11 |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 릴레이 |
JP2019096575A (ja) * | 2017-11-28 | 2019-06-20 |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 真空遮断器 |
CN110164737A (zh) * | 2019-04-01 | 2019-08-23 |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辅助触点结构及带辅助触点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
KR102339179B1 (ko) * | 2019-07-11 | 2021-12-14 | 엘에스일렉트릭 (주) | 아크 경로 형성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
KR102207339B1 (ko) | 2020-07-07 | 2021-01-25 | 주식회사 와이엠텍 | 보조 접점 장치를 포함하는 래치 릴레이 |
-
2021
- 2021-11-23 KR KR1020210162021A patent/KR10267817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22
- 2022-10-17 EP EP22898845.7A patent/EP443961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10-17 WO PCT/KR2022/015770 patent/WO2023096163A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10-17 JP JP2024508605A patent/JP2024530053A/ja active Pending
- 2022-10-17 CN CN202280048770.6A patent/CN117616530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2678170B1 (ko) | 2024-06-24 |
WO2023096163A1 (ko) | 2023-06-01 |
JP2024530053A (ja) | 2024-08-14 |
EP4439614A1 (en) | 2024-10-02 |
KR20230075638A (ko) | 2023-05-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2068121B2 (en) | Arc path forming part and direct-current relay comprising same | |
US11842870B2 (en) | Arc path formation uni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including same | |
US20240145196A1 (en) | Arc path forming uni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comprising same | |
KR102452357B1 (ko) | 아크 경로 형성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 |
EP4174894A1 (en) | Arc path-forming par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comprising same | |
KR20220056695A (ko) | 아크 경로 형성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 |
CN117616530A (zh) | 电弧腔室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 |
CN117693801A (zh) | 直流继电器 | |
CN117616535A (zh) | 副触点部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 |
EP4174897A1 (en) | Arc path formation uni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including same | |
CN117730391A (zh) | 电弧诱导部以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 |
US20240363297A1 (en) | Sub-contact uni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including same | |
US11776782B2 (en) | Arc path forming uni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comprising same | |
KR20220001358A (ko) | 아크 경로 형성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 |
US20230326694A1 (en) | Arc path formation uni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including same | |
KR102452356B1 (ko) | 아크 경로 형성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 |
KR102452361B1 (ko) | 아크 경로 형성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 |
EP4174898A1 (en) | Arc path generation uni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including same | |
KR20230072768A (ko) | 아크 경로 형성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 |
KR20230087979A (ko) | 직류 릴레이 | |
KR20230072769A (ko) | 아크 경로 형성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 |
KR20230072764A (ko) | 아크 경로 형성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 |
KR20240150991A (ko) | 직류 릴레이 | |
CN117652008A (zh) | 电弧路径形成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 |
CN117730390A (zh) | 电弧路径形成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