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93597B - 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593597B CN117593597B CN202410077809.8A CN202410077809A CN117593597B CN 117593597 B CN117593597 B CN 117593597B CN 202410077809 A CN202410077809 A CN 202410077809A CN 117593597 B CN117593597 B CN 11759359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rain
- model
- classification
- feature
- analysi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2790 cross-valid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3527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7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0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8
- 238000013145 classification model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8000012876 topograph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7637 random forest analysi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0611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219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068 ge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1056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635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606 normal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300 Sequence Analysi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10000002569 neuron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909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176 p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058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445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08090000623 proteins and gene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58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066 decision tre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75 data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451 e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6 ensemble learn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303 genetic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478 gradient desc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772 mu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02 quant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139 quant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524 similarity meas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19 statis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6676 system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31 temporal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700 time series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00 validation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764—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using classification, e.g. of video objec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4—Architecture, e.g. interconnection topology
- G06N3/0464—Convolutional networks [CNN, ConvNe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4—Architecture, e.g. interconnection topology
- G06N3/048—Activation func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8—Learning methods
- G06N3/084—Backpropagation, e.g. using gradient descen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74—Image or video pattern matching; Proximity measures in feature spaces
- G06V10/75—Organisation of the matching processes, e.g. simultaneous or sequential comparisons of image or video features; Coarse-fine approaches, e.g. multi-scale approaches; using context analysis; Selection of dictionaries
- G06V10/757—Matching configurations of points or featur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74—Image or video pattern matching; Proximity measures in feature spaces
- G06V10/761—Proximity, similarity or dissimilarity measur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766—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using regression, e.g. by projecting features on hyperplan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20/00—Scenes; Scene-specific elements
- G06V20/10—Terrestrial sce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遥感图像处理技术领域的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及系统包括以下步骤:基于遥感数据特征,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图像特征提取,分析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和空间分辨率,通过调整网络层参数和激活函数,优化网络并适应地形分类任务,生成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本发明中,通过使用卷积神经网络结合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和空间分辨率,能够更加精细和全面地提取地形图像特征。不仅提高了分类的精确度,也增强了对复杂图像的处理能力。通过K‑折交叉验证法的应用,在保证模型泛化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模型在多数据集上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方法使得特征重要性的评估更加精准,有助于改善模型的特征选择和权重分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遥感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遥感图像处理技术领域专注于分析和解释通过卫星或高空平台获取的图像数据,这些图像覆盖大片地表区域,提供关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宝贵信息,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调查、农业监测、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其核心功能包括图像增强、特征提取、模式识别和图像分类,通过这些技术,遥感图像处理能够从复杂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支持科学研究和决策制定。
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是遥感图像处理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自动识别和分类地表特征,该方法通过算法分析遥感图像,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地形,如山脉、河流、森林和城市区域,这种自动分类大大提高了处理大规模遥感数据的效率和准确性,对于地质调查、土地使用规划和环境监测等领域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快地获取地形信息,为各种应用提供精确的地理数据。
尽管现有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在地形图像分类领域已具有一定的能力,但在处理高分辨率和复杂光谱特征的图像时,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尚未达到理想水平。特别是,现有技术在动态泛化能力方面的表现欠佳,难以有效应对新数据集或未知特征,使得模型在不同数据源间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不足。此外,现有方法在实时评估和动态调整特征重要性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影响了特征选择和权重分配的优化效果。在分析地形图像的微分几何特性方面,现有技术也未能充分利用,限制了从图像中提取深层几何信息的潜力。对于外观相似但本质不同的地形类型的辨别,现有技术因缺乏相似性度量工具而难以实现高效识别。最后,在智能化优化分类流程方面,现有技术同样表现不足,尤其是在根据历史数据和用户反馈进行策略调整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
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尽管现有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在地形图像分类领域已具有一定的能力,但在处理高分辨率和复杂光谱特征的图像时,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尚未达到理想水平。特别是,现有技术在动态泛化能力方面的表现欠佳,难以有效应对新数据集或未知特征,使得模型在不同数据源间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不足。此外,现有方法在实时评估和动态调整特征重要性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影响了特征选择和权重分配的优化效果。在分析地形图像的微分几何特性方面,现有技术也未能充分利用,限制了从图像中提取深层几何信息的潜力。对于外观相似但本质不同的地形类型的辨别,现有技术因缺乏相似性度量工具而难以实现高效识别。最后,在智能化优化分类流程方面,现有技术同样表现不足,尤其是在根据历史数据和用户反馈进行策略调整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遥感数据特征,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图像特征提取,分析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和空间分辨率,通过调整网络层参数和激活函数,优化网络并适应地形分类任务,生成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
S2:基于所述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泛化能力评估,分析模型在多数据集上的表现,根据性能反馈调整模型参数,包括学习率和正则化参数,优化模型应对多数据的能力,生成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
S3:基于所述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采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和量化地形特征与分类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特征在模型中的权重,生成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
S4:基于所述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采用微分几何分析法,结合高斯曲率和平均曲率计算,对地形图像的几何属性进行分析,并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几何特征,作为分类算法的输入,生成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
S5:基于所述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采用结构相似性指数和纹理分析法,对地形图像间的相似性进行评估,实施特征级别的匹配,识别相似但本质上具有差异的地形类型,生成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
S6:基于所述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采用协同过滤分析法,分析历史数据和用户反馈,优化地形图像分类流程,并构建推荐机制,根据历史分类结果和反馈调整分类策略,生成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
S7:基于所述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采用综合模型优化和集成学习方法,进行模型与算法的综合和优化,并进行性能测试与参数调优,生成综合地形自动分类策略。
优选的,所述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包括经过训练的权重集、针对遥感图像特征优化的过滤器配置,以及调整后的特征提取层次,所述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包括针对多遥感数据集调整的网络架构、自动调节的正则化强度,以及适应多种地形特征的激活函数设置,所述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包括地形特征与分类准确度的相关性分数、特征权重调整的列表,以及优化后的特征选择指南,所述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包括从遥感图像中提取的几何特性数据集、多类地形的曲率分布图,以及用于分类的几何特性指标,所述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包括多类地形图像间的相似度评分、基于纹理和形状的匹配度分析,以及相似的地形图像对照表,所述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包括基于用户偏好和历史数据的地形图像推荐列表、分类策略的调整方案,以及预测的用户满意度评估,所述综合地形自动分类策略包括分类流程、性能评估结果,以及针对多种地形特征的优化参数集。
优选的,基于遥感数据特征,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图像特征提取,分析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和空间分辨率,通过调整网络层参数和激活函数,优化网络并适应地形分类任务,生成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的具体步骤为:
S101:基于遥感数据特征,包括光谱特征和空间分辨率,采用特征提取算法,通过灰度共生矩阵分析,分析图像纹理特性,辨识和量化图像中的灰度空间关系,利用波段比率技术突出光谱带的特性,并进行地形的关键视觉特征提取,生成地形光谱特征数据集;
S102:基于所述地形光谱特征数据集,采用卷积神经网络,通过LeNet-5模型的多层卷积和池化操作,以及AlexNet模型的网络结构提取多级特征,并进行地形特征的模式识别,生成地形特征卷积网络模型;
S103:基于所述地形特征卷积网络模型,采用模型参数优化方法,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计算误差梯度,梯度下降优化调整权重和偏置,改善网络层参数和激活函数,生成参数优化的卷积网络模型;
S104:基于所述参数优化的卷积网络模型,采用Dropout技术减少过拟合风险,批量归一化处理优化模型训练,调整模型对地形分类任务的适应能力,生成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
优选的,基于所述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泛化能力评估,分析模型在多数据集上的表现,根据性能反馈调整模型参数,包括学习率和正则化参数,优化模型应对多数据的能力,生成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的具体步骤为:
S201:基于所述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通过对原始数据集进行分层抽样,均匀划分为K个子集,并在每次迭代中选择具有差异的子集作为测试集,其他作为训练集,评估模型在多数据子集上的泛化能力,生成交叉验证评估结果;
S202:基于所述交叉验证评估结果,采用性能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每个子集测试中的误差率、分类准确性和其他关键性能指标,评估模型在多个数据集上的表现,生成模型性能综合指标;
S203:基于所述模型性能综合指标,采用参数调整策略,通过监控模型在多数据集上的性能表现,动态调整学习率,适应数据特性的变化,同时调节正则化参数控制模型复杂度,生成参数自适应调整模型;
S204:基于所述交叉验证评估结果、模型性能综合指标、参数自适应调整模型,采用模型综合优化方法,通过分析交叉验证的性能数据,进行模型结构和训练策略的调整,包括修改网络层配置、神经元数目,以及优化学习率和正则化参数,生成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
优选的,基于所述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采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和量化地形特征与分类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特征在模型中的权重,生成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的具体步骤为:
S301:基于所述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采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算法,通过计算每个特征在树的节点分裂中减少的不纯度的平均值,评估多种特征对分类结果的贡献程度,进行特征贡献度的量化分析,生成特征贡献度量化数据;
S302:基于所述特征贡献度量化数据,采用统计相关性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多种特征与分类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识别和量化特征间的线性相关性,进行特征与分类结果之间关系的分析,生成特征相关性分析数据;
S303:基于所述特征相关性分析数据,采用特征权重优化算法,通过分析特征的相关性和贡献度对模型性能的影响,调整特征在模型中的权重分配,生成优化的特征权重数据;
S304:基于所述优化的特征权重数据,采用特征选择算法,通过分析特征贡献度和相关性结果,筛选影响地形分类的关键特征,评估特征在模型中的重要性,生成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
优选的,基于所述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采用微分几何分析法,结合高斯曲率和平均曲率计算,对地形图像的几何属性进行分析,并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几何特征,作为分类算法的输入,生成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的具体步骤为:
S401:基于所述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采用点云数据提取,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中每个像素点的三维坐标信息,获取地形的几何结构,提取出地形的点云数据,并将点云数据转换为三维空间中的基础几何表示,生成地形点云数据集;
S402:基于所述地形点云数据集,采用高斯曲率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每个点的局部曲率变化,分析地形表面的凹凸变化,揭示地形的局部几何特性,生成地形局部高斯曲率分析结果;
S403:基于所述地形局部高斯曲率分析结果,采用平均曲率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点云数据中每个点的平均曲率,评估地形表面的整体曲率分布,分析地形的整体几何形状和变化趋势,生成地形整体平均曲率分析数据;
S404:基于所述地形整体平均曲率分析数据、地形局部高斯曲率分析结果、地形点云数据集,采用几何特征提取算法,提取地形图像的关键几何特征,包括地形形状、边缘轮廓以及表面纹理信息,生成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
优选的,基于所述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采用结构相似性指数和纹理分析法,对地形图像间的相似性进行评估,实施特征级别的匹配,识别相似但本质上具有差异的地形类型,生成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的具体步骤为:
S501:基于所述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采用结构相似性指数算法,通过比较多种地形图像在亮度、对比度和结构上的差异,分析图像之间的相似程度,进行地形图像间视觉相似性的定量评估,生成视觉相似性评估数据;
S502:基于所述视觉相似性评估数据,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技术,通过计算图像中像素间的灰度关联度,分析地形图像的纹理模式和纹理变化,生成纹理特征分析结果;
S503:基于所述纹理特征分析结果,采用特征匹配算法,通过比较多种地形图像的关键纹理特征,包括纹理的方向性和均匀性,识别在视觉上相似但纹理特征上存在差异的地形类型,生成纹理特征匹配数据;
S504:基于所述视觉相似性评估数据、纹理特征匹配数据,采用相似性度量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地形图像相似性评估,分析多种地形图像在结构和纹理层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地形类型间的对比,生成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
优选的,基于所述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采用协同过滤分析法,分析历史数据和用户反馈,优化地形图像分类流程,并构建推荐机制,根据历史分类结果和反馈调整分类策略,生成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的具体步骤为:
S601:基于所述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算法,通过运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分析地形图像分类的历史效能数据,识别和提取分类性能趋势和周期性变化,并分析地形图像分类过程中的效能波动和模式,生成历史分类效能分析结果;
S602:基于所述历史分类效能分析结果,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用户在多地形分类结果上的评论进行分析,提取用户满意度和偏好趋势,生成用户满意度与偏好分析数据;
S603:基于所述用户满意度与偏好分析数据,采用协同过滤算法,分析多用户的偏好相似度,识别相似用户群体的共同偏好,优化地形图像的分类和推荐流程,生成分类流程优化方案;
S604:基于所述分类流程优化方案和用户满意度与偏好分析数据,采用基于内容的过滤方法,通过特征相似性分析,调整和优化地形图像的分类推荐策略,生成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
优选的,基于所述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采用综合模型优化和集成学习方法,进行模型与算法的综合和优化,并进行性能测试与参数调优,生成综合地形自动分类策略的具体步骤为:
S701:基于所述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和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采用模型集成方法,通过执行加权融合策略,进行模型特性的融合操作,生成融合地形分类后的模型;
S702:基于所述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和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采用特征融合与优化策略,通过执行动态特征权重调整,优化模型对关键地形特征的响应和处理效率,生成特征优化的分类模型;
S703:基于所述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和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采用分类策略调整方法,通过数据驱动的逻辑分析调整分类逻辑,并进行分类策略的优化操作,生成策略优化的分类模型;
S704:基于所述融合地形分类后的模型、特征优化的分类模型、策略优化的分类模型,采用遗传算法,通过参照模型的性能指标和相互作用,调整和优化模型参数配置,生成综合地形自动分类策略。
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特征提取模块、模型验证模块、特征重要性分析模块、几何特性分析模块、相似性度量模块、推荐策略模块、模型融合模块、性能优化模块;
所述特征提取模块基于遥感数据特征,采用卷积神经网络,通过灰度共生矩阵分析和波段比率技术,提取地形图像的关键视觉特征,生成地形光谱特征数据集;
所述模型验证模块基于地形光谱特征数据集,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进行数据集的分层抽样与迭代测试,分析模型在多个子集上的表现,生成交叉验证评估结果;
所述特征重要性分析模块基于交叉验证评估结果,采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进行特征与分类结果相关性的量化分析,评估多特征对分类的贡献度,生成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
所述几何特性分析模块基于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采用微分几何分析方法,进行高斯曲率和平均曲率的计算,分析地形图像的几何属性,生成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
所述相似性度量模块基于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采用结构相似性指数和纹理分析法,进行图像间的相似度评估与特征级别匹配,分析地形图像间的结构和纹理特征,生成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
所述推荐策略模块基于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采用协同过滤分析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用户反馈处理,分析历史数据和用户偏好,生成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
所述模型融合模块基于地形光谱特征数据集、交叉验证评估结果、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采用模型集成方法,通过加权投票机制和策略调和技术,进行多模型的融合与整合,生成融合地形分类模型;
所述性能优化模块基于融合地形分类模型,采用遗传算法,通过适应度函数评估和基因交叉变异操作,对模型进行性能测试与参数调优,生成综合地形自动分类策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使用卷积神经网络结合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和空间分辨率,能够更加精细和全面地提取地形图像特征。不仅提高了分类的精确度,也增强了对复杂图像的处理能力。通过K-折交叉验证法的应用,在保证模型泛化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模型在多数据集上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方法使得特征重要性的评估更加精准,有助于改善模型的特征选择和权重分配。微分几何分析法的应用则深化了对地形图像几何特性的理解,为分类提供了更丰富的几何信息。结构相似性指数和纹理分析法的结合,使得相似但本质不同的地形类型可以被更准确地区分。协同过滤分析法的引入,优化了分类流程,并通过用户反馈调整分类策略,使得分类过程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中步骤S1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中步骤S2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中步骤S3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中步骤S4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中步骤S5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中步骤S6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中步骤S7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地形图像自动分类系统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遥感数据特征,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图像特征提取,分析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和空间分辨率,通过调整网络层参数和激活函数,优化网络并适应地形分类任务,生成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
S2:基于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泛化能力评估,分析模型在多数据集上的表现,根据性能反馈调整模型参数,包括学习率和正则化参数,优化模型应对多数据的能力,生成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
S3:基于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采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和量化地形特征与分类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特征在模型中的权重,生成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
S4:基于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采用微分几何分析法,结合高斯曲率和平均曲率计算,对地形图像的几何属性进行分析,并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几何特征,作为分类算法的输入,生成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
S5:基于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采用结构相似性指数和纹理分析法,对地形图像间的相似性进行评估,实施特征级别的匹配,识别相似但本质上具有差异的地形类型,生成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
S6:基于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采用协同过滤分析法,分析历史数据和用户反馈,优化地形图像分类流程,并构建推荐机制,根据历史分类结果和反馈调整分类策略,生成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
S7:基于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采用综合模型优化和集成学习方法,进行模型与算法的综合和优化,并进行性能测试与参数调优,生成综合地形自动分类策略。
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包括经过训练的权重集、针对遥感图像特征优化的过滤器配置,以及调整后的特征提取层次,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包括针对多遥感数据集调整的网络架构、自动调节的正则化强度,以及适应多种地形特征的激活函数设置,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包括地形特征与分类准确度的相关性分数、特征权重调整的列表,以及优化后的特征选择指南,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包括从遥感图像中提取的几何特性数据集、多类地形的曲率分布图,以及用于分类的几何特性指标,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包括多类地形图像间的相似度评分、基于纹理和形状的匹配度分析,以及相似的地形图像对照表,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包括基于用户偏好和历史数据的地形图像推荐列表、分类策略的调整方案,以及预测的用户满意度评估,综合地形自动分类策略包括分类流程、性能评估结果,以及针对多种地形特征的优化参数集。
在S1步骤中,通过基于遥感数据特征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图像特征提取。具体操作包括分析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和空间分辨率,这些数据以多波段图像格式存在,每个波段表示特定频率范围的光谱信息。采用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包含多个卷积层、激活层和池化层。在卷积层中,使用经过优化的过滤器集,这些过滤器针对遥感图像的光谱和空间特征进行调整,以捕捉关键地形信息。激活函数,如ReLU或Leaky ReLU,用于增强网络的非线性处理能力。通过调整网络层参数,如过滤器大小和步长,以及激活函数的类型,优化网络以适应地形分类任务。这一过程生成一个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地识别和分类不同的地形类型,生成的模型以训练好的网络参数和结构的形式保存,用于后续步骤中的地形图像分类。
在S2步骤中,通过基于K-折交叉验证法的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进行泛化能力评估。这里采用的K-折交叉验证法涉及将数据集分成K个子集,然后依次使用其中一个子集作为验证集,其余作为训练集。在这个过程中,模型在多个不同的数据集上进行训练和测试,以评估其泛化能力。通过分析模型在这些不同数据集上的表现,可以获得关于模型性能的重要反馈。根据这些反馈,进一步调整模型参数,如学习率和正则化参数,以优化模型的泛化能力。这样,生成了一个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该模型在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地形数据上都有良好的分类性能,生成的模型包括调整后的参数设置和网络架构。
在S3步骤中,通过基于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方法的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来分析和量化地形特征与分类结果之间的相关性。随机森林作为一种集成学习方法,能够有效处理大量特征并评估它们对分类结果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模型首先对各种地形特征进行分析,然后使用随机森林算法来量化这些特征与地形分类结果之间的关联程度。根据分析结果,模型调整特征在分类中的权重,以提高分类的准确性。这一步骤生成的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包括特征与分类准确度的相关性分数、特征权重的调整列表,以及优化后的特征选择指南,为后续步骤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S4步骤中,通过基于微分几何分析法的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进行地形图像的几何属性分析。这一步骤涉及结合高斯曲率和平均曲率计算,对地形图像的几何属性进行细致分析。首先,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几何特征,这包括地形的高度、坡度、朝向等信息,这些数据以数字高程模型的形式存在。接下来,应用微分几何分析法,特别是高斯曲率和平均曲率计算,来描述地形图像的几何属性。高斯曲率反映了地形的弯曲程度,而平均曲率则提供了地形曲面的平均变化率。通过这些计算,生成了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包括从遥感图像中提取的几何特性数据集、多类地形的曲率分布图,以及用于分类的几何特性指标。这些结果对于理解地形的物理特性及其在地形分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S5步骤中,通过基于结构相似性指数和纹理分析法的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对地形图像间的相似性进行评估。这里使用的结构相似性指数是一种衡量两幅图像视觉相似性的方法,它考虑了亮度、对比度和结构这三个维度。纹理分析法则专注于图像的纹理特征,如纹理的方向性、粗糙度和规律性,这些特征对于区分地形类型特别有效。通过这两种方法,实施特征级别的匹配,识别那些在视觉上相似但本质上具有差异的地形类型。这一步骤生成了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包括多类地形图像间的相似度评分、基于纹理和形状的匹配度分析,以及相似的地形图像对照表。这些结果有助于识别和区分在视觉上相近但地理特性不同的地形类型。
在S6步骤中,通过基于协同过滤分析法的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分析历史数据和用户反馈,优化地形图像分类流程。协同过滤是一种常用于推荐系统的技术,它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和偏好来提供个性化推荐。在这个步骤中,结合历史的地形分类结果和用户的反馈数据,分析用户偏好和需求,以及地形图像分类的有效性。基于这些分析,构建了推荐机制,用于提供更准确的地形图像分类推荐。此外,根据历史分类结果和用户反馈,调整分类策略,生成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包括基于用户偏好和历史数据的地形图像推荐列表、分类策略的调整方案,以及预测的用户满意度评估。这些结果有助于提高地形分类的准确性和用户体验。
在S7步骤中,采用综合模型优化和集成学习方法,进行模型与算法的综合和优化,并进行性能测试与参数调优,生成综合地形自动分类策略。这个步骤涉及将前面步骤中生成的各种模型和分析结果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形图像自动分类系统。首先,将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和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进行集成。然后,通过性能测试评估整个系统的分类效率和准确度,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参数调优,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这一步骤生成的综合地形自动分类策略包括完整的分类流程、性能评估结果,以及针对多种地形特征的优化参数集,为地形图像的准确分类提供了一个全面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请参阅图2,其中,基于遥感数据特征,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图像特征提取,分析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和空间分辨率,通过调整网络层参数和激活函数,优化网络并适应地形分类任务,生成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的具体步骤为:
S101:基于遥感数据特征,包括光谱特征和空间分辨率,采用特征提取算法,通过灰度共生矩阵分析,分析图像纹理特性,辨识和量化图像中的灰度空间关系,利用波段比率技术突出光谱带的特性,并进行地形的关键视觉特征提取,生成地形光谱特征数据集;
S102:基于地形光谱特征数据集,采用卷积神经网络,通过LeNet-5模型的多层卷积和池化操作,以及AlexNet模型的网络结构提取多级特征,并进行地形特征的模式识别,生成地形特征卷积网络模型;
S103:基于地形特征卷积网络模型,采用模型参数优化方法,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计算误差梯度,梯度下降优化调整权重和偏置,改善网络层参数和激活函数,生成参数优化的卷积网络模型;
S104:基于参数优化的卷积网络模型,采用Dropout技术减少过拟合风险,批量归一化处理优化模型训练,调整模型对地形分类任务的适应能力,生成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
在S101子模块中,地形图像的特征提取基于遥感数据,重点关注光谱特征和空间分辨率。首先,通过灰度共生矩阵分析,系统深入分析遥感图像中的纹理特性,这包括计算图像内部像素点之间的灰度关联度,有效识别和量化图像中的纹理模式和灰度空间关系。接着,利用波段比率技术,强调遥感图像中不同光谱带的特性,这一步骤通过比较不同波段间的像素值比率来突出特定光谱特征,使得地形特征更加鲜明。通过这些分析,系统能够提取关键的视觉特征,生成地形光谱特征数据集。这些数据集不仅包括图像的纹理信息,还细化到光谱和空间特征,为后续模型训练提供了丰富的输入数据。
在S102子模块中,基于地形光谱特征数据集,系统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特征的深度提取和模式识别。这一过程主要通过LeNet-5模型的多层卷积和池化操作,以及AlexNet模型的网络结构来实现。具体地,LeNet-5模型通过其卷积层识别局部特征,池化层则用于降低特征的空间维度,减少计算量并提高特征的鲁棒性。AlexNet模型则进一步扩展了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和宽度,允许模型捕捉更复杂的特征模式。这些操作共同使得系统能够有效地从遥感数据中提取多层次的地形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模式识别,从而生成地形特征卷积网络模型。
在S103子模块中,系统对地形特征卷积网络模型进行参数优化。这一过程采用反向传播算法来计算误差梯度,并通过梯度下降方法优化调整权重和偏置参数,以此改善网络层参数和激活函数的设置。这种优化能够显著提高模型在地形分类任务中的准确性和效率。反向传播算法通过从输出层到输入层的逐层计算和调整,精确地定位并改进网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生成参数优化的卷积网络模型。
在S104子模块中,系统通过采用Dropout技术和批量归一化处理来进一步优化参数。Dropout技术在训练过程中随机丢弃一部分神经元,以此减少过拟合风险,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批量归一化则是通过规范化层的输入来加快训练速度,提高模型的稳定性。这些技术共同使得模型更好地适应地形分类任务,生成了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
假设遥感数据包含光谱带A和B,其中A带的像素值为[120, 135, 150],B带的像素值为[80, 95, 110]。在S101中,通过灰度共生矩阵分析,计算出纹理特性如对比度、一致性等。波段比率技术则计算A带和B带的比值,如120/80, 135/95等。在S102中,使用LeNet-5和AlexNet模型提取这些数据的特征,如边缘、纹理等。S103中,反向传播算法根据预测误差调整网络参数,例如权重从0.5调整为0.45。S104中,应用Dropout和批量归一化,例如随机丢弃30%的神经元,将输入数据规范化到均值为0,方差为1的分布。最终生成的模型能有效识别不同地形类型,如山地、平原等。
请参阅图3,其中,基于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泛化能力评估,分析模型在多数据集上的表现,根据性能反馈调整模型参数,包括学习率和正则化参数,优化模型应对多数据的能力,生成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的具体步骤为:
S201:基于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通过对原始数据集进行分层抽样,均匀划分为K个子集,并在每次迭代中选择具有差异的子集作为测试集,其他作为训练集,评估模型在多数据子集上的泛化能力,生成交叉验证评估结果;
S202:基于交叉验证评估结果,采用性能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每个子集测试中的误差率、分类准确性和其他关键性能指标,评估模型在多个数据集上的表现,生成模型性能综合指标;
S203:基于模型性能综合指标,采用参数调整策略,通过监控模型在多数据集上的性能表现,动态调整学习率,适应数据特性的变化,同时调节正则化参数控制模型复杂度,生成参数自适应调整模型;
S204:基于交叉验证评估结果、模型性能综合指标、参数自适应调整模型,采用模型综合优化方法,通过分析交叉验证的性能数据,进行模型结构和训练策略的调整,包括修改网络层配置、神经元数目,以及优化学习率和正则化参数,生成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
在S201子步骤中,系统基于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执行K-折交叉验证法,确保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准确性。具体操作为,首先将整个地形数据集均匀划分为K个子集,确保每个子集在地形类型和特征分布上具有代表性。在每次迭代中,选择其中一个子集作为测试集,其余作为训练集。这种方法允许模型在多种不同的数据组合上进行训练和验证,从而有效评估其在多数据子集上的表现。通过记录每次迭代的准确率和误差,系统能够生成详尽的交叉验证评估结果,这些结果为后续模型优化提供了实证基础。
在S202子步骤中,系统深入分析交叉验证评估结果,综合考量误差率、分类准确性和其他关键性能指标。通过这种综合性能分析,系统能够全面了解模型在不同子集上的表现,识别模型在特定地形类型或特征上的弱点。性能综合指标的生成不仅反映了模型的整体性能,还揭示了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具体领域,为接下来的参数调整提供了依据。
在S203子步骤中,系统基于模型性能综合指标,实施参数调整策略。系统动态调整学习率,以适应不同数据特性和避免过拟合。例如,如果在某个子集上模型表现不佳,系统会降低学习率以避免对噪声数据的过度学习。同时,系统调整正则化参数以控制模型复杂度,平衡模型的灵活性和泛化能力。这一步骤生成的参数自适应调整模型能够更有效地处理多种类型的地形数据。
在S204子步骤中,系统基于之前的评估结果和自适应调整模型,执行模型的综合优化。这包括修改网络层配置和神经元数目以适应特定的地形特征,优化学习率和正则化参数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通过这种综合优化方法,系统生成了高度适应多种地形数据的分类模型,不仅提高了模型的分类准确率,也增强了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假设地形数据集包含1000个样本,涵盖山地、平原和河流三种地形类型。在S201中,将数据集分为10个子集,每个子集100个样本。在一次迭代中,选取第一个子集作为测试集,其余作为训练集,记录准确率为92%。在S202中,分析所有子集的性能指标,如平均误差率为8%,最高分类准确性达到94%。S203中,根据这些指标,调整学习率从0.01调整到0.005,正则化参数从0.1调整到0.15。最后在S204中,根据性能数据调整网络结构,例如增加卷积层的深度,优化参数后的模型在相同测试集上的准确率提升到95%。
请参阅图4,其中,基于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采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和量化地形特征与分类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特征在模型中的权重,生成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的具体步骤为:
S301:基于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采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算法,通过计算每个特征在树的节点分裂中减少的不纯度的平均值,评估多种特征对分类结果的贡献程度,进行特征贡献度的量化分析,生成特征贡献度量化数据;
S302:基于特征贡献度量化数据,采用统计相关性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多种特征与分类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识别和量化特征间的线性相关性,进行特征与分类结果之间关系的分析,生成特征相关性分析数据;
S303:基于特征相关性分析数据,采用特征权重优化算法,通过分析特征的相关性和贡献度对模型性能的影响,调整特征在模型中的权重分配,生成优化的特征权重数据;
S304:基于优化的特征权重数据,采用特征选择算法,通过分析特征贡献度和相关性结果,筛选影响地形分类的关键特征,评估特征在模型中的重要性,生成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
在S301子步骤中,系统通过随机森林回归分析算法深入分析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以量化不同地形特征对分类结果的贡献程度。随机森林是一种集成学习方法,由多个决策树组成。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决策树都会对数据进行分类,并在其节点分裂时考虑不同的特征。系统通过计算每个特征在树节点分裂中所导致的不纯度减少的平均值来评估它们的贡献度。不纯度的减少量是衡量特征重要性的关键指标,表明该特征在分类决策中的有效性。通过这种方法,系统能够生成特征贡献度量化数据,这些数据直接反映了各个特征在地形分类中的重要性,为后续的特征选择和模型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S302子步骤中,系统利用统计相关性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特征贡献度量化数据。这一步骤中,系统计算各个特征与分类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以此识别和量化特征之间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的计算基于特征和分类结果之间的协方差和标准差,能够揭示不同特征对分类结果的直接影响程度。这种分析有助于理解特征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哪些特征对分类结果有较大影响,哪些特征间存在强相关性。通过这些分析,系统生成特征相关性分析数据,为调整模型中特征的权重提供了重要信息。
在S303子步骤中,系统基于特征相关性分析数据,采用特征权重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系统根据每个特征的相关性和贡献度对其在模型中的权重进行调整。特征权重是决定模型预测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合理调整这些权重可以提升模型对关键特征的敏感性,降低对不重要特征的依赖。系统通过这种优化,生成了优化的特征权重数据,这些数据使模型更加精确地反映不同特征对分类结果的真实影响,从而提高整体分类性能。
在S304子步骤中,系统基于优化的特征权重数据,采用特征选择算法进一步精炼模型。这个过程涉及到从一系列特征中筛选出对地形分类最为关键的特征。系统通过分析特征贡献度和相关性结果,确定哪些特征对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和泛化能力有显著影响。随后,系统从整体特征集中筛选出这些关键特征,生成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这样的特征选择不仅提高了模型的计算效率,还确保了模型专注于最有影响力的特征,从而在准确性和效率之间达到平衡。
假设在一个包含地形高度、坡度、植被覆盖率等多种特征的地形数据集中,数据格式如下:地形高度范围从200米到1000米,坡度从0°到45°,植被覆盖率从0%到100%。在S301中,随机森林回归分析算法被用来量化这些特征对分类结果的贡献。通过计算每个特征在决策树节点分裂中导致的不纯度减少,系统发现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对分类结果影响最大。例如,坡度特征在多个决策树中导致的不纯度平均减少量为0.35,植被覆盖率为0.30。在S302中,系统通过统计相关性分析方法进一步探究这些特征与分类结果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坡度与分类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8,植被覆盖率的相关系数为0.75。这表明这两个特征与地形分类结果高度相关,对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有显著影响。在S303中,系统基于这些分析结果调整模型中特征的权重。例如,坡度特征的权重从0.2提高到0.4,植被覆盖率的权重从0.15提高到0.3,这样的调整使得模型更加重视这些对分类结果影响更大的特征。在S304中,系统通过特征选择算法确定坡度和植被覆盖率为地形分类中的关键特征。这一决定是基于它们在前两个步骤中显示出的高度相关性和显著的贡献度。因此,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中突出了这两个特征的重要性,为进一步的模型优化和应用提供了关键信息。
请参阅图5,其中,基于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采用微分几何分析法,结合高斯曲率和平均曲率计算,对地形图像的几何属性进行分析,并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几何特征,作为分类算法的输入,生成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的具体步骤为:
S401:基于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采用点云数据提取,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中每个像素点的三维坐标信息,获取地形的几何结构,提取出地形的点云数据,并将点云数据转换为三维空间中的基础几何表示,生成地形点云数据集;
S402:基于地形点云数据集,采用高斯曲率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每个点的局部曲率变化,分析地形表面的凹凸变化,揭示地形的局部几何特性,生成地形局部高斯曲率分析结果;
S403:基于地形局部高斯曲率分析结果,采用平均曲率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点云数据中每个点的平均曲率,评估地形表面的整体曲率分布,分析地形的整体几何形状和变化趋势,生成地形整体平均曲率分析数据;
S404:基于地形整体平均曲率分析数据、地形局部高斯曲率分析结果、地形点云数据集,采用几何特征提取算法,提取地形图像的关键几何特征,包括地形形状、边缘轮廓以及表面纹理信息,生成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
在S401子步骤中,系统依据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通过点云数据提取方法深入分析遥感图像。点云数据提取是一种将遥感图像转换为点云格式的技术,其中每个点包含有关地形的三维坐标信息。这一过程开始于遥感图像数据的解析,系统识别并记录每个像素点的三维坐标,这包括它的高度、经度和纬度信息。随后,这些点被转换为三维空间中的点云表示,以形成地形的三维几何结构。点云数据集的生成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基础,使得系统能够精确地描述和分析地形的几何特征。这些点云数据不仅包含地形的外形,还揭示了其复杂的几何结构,为后续的曲率分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在S402子步骤中,系统采用高斯曲率分析方法对地形点云数据集进行局部几何特性分析。高斯曲率是衡量一个点在曲面上局部弯曲程度的数学度量,它通过计算点云中每个点的局部曲率变化来确定。系统对每个点云数据中的点进行高斯曲率计算,评估地形表面的凹凸变化。这一步骤使得系统能够详细描述地形表面的局部几何特性,如山脊、谷地等,生成地形局部高斯曲率分析结果。这些结果不仅揭示了地形的细节结构,还有助于理解地形形成的过程和特征。
在S403子步骤中,系统基于地形局部高斯曲率分析结果,采用平均曲率分析方法来评估地形表面的整体曲率分布。平均曲率是另一种衡量曲面曲率的方式,它考虑了地形表面的整体弯曲程度。通过计算点云数据中每个点的平均曲率,系统能够全面评估地形表面的整体几何形状和变化趋势。这个步骤有助于理解地形的整体结构特征,如山脉的走势、平原的延展等,生成地形整体平均曲率分析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揭示地形的宏观特性及其与局部特性的关系至关重要。
在S404子步骤中,系统综合地形整体平均曲率分析数据和地形局部高斯曲率分析结果,采用几何特征提取算法对地形图像进行深入分析。这一过程中,系统通过先进的算法提取出地形图像的关键几何特征,如地形的形状、边缘轮廓以及表面纹理信息。这些几何特性是地形分类算法的关键输入,它们不仅揭示了地形的物理形态,还有助于理解其地理和生态特性。通过这种方法,系统能够生成详尽的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这些结果为精确的地形分类和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假设在处理包含山脉区域的遥感图像时,系统采用了高分辨率数据,其中每个像素代表1米×1米的实际地面区域。在S401中,系统从该图像中提取点云数据,每个点包含高度(在500米至1500米之间变化)、经度和纬度信息。这些数据使得系统能够构建出地形的详细三维模型。在S402中,系统对这些点云数据进行高斯曲率分析。例如,系统发现在山脊区域,高斯曲率的值相对较高,这表明这些区域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凸起特征。这些凸起代表山峰或其他突出的地形特征。在S403中,系统进行平均曲率计算。通过分析点云数据中每个点的平均曲率,系统能够揭示山脉的整体延伸趋势。例如,分析结果显示山脉整体呈东西向延展,这有助于理解地形的宏观布局。在S404中,系统利用这些曲率分析数据,提取出山脉的主要几何特征,如其主要轮廓线和表面纹理特征。这些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为后续的地形分类提供了重要的输入,也可以用于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自然特征和环境条件。
请参阅图6,其中,基于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采用结构相似性指数和纹理分析法,对地形图像间的相似性进行评估,实施特征级别的匹配,识别相似但本质上具有差异的地形类型,生成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的具体步骤为:
S501:基于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采用结构相似性指数算法,通过比较多种地形图像在亮度、对比度和结构上的差异,分析图像之间的相似程度,进行地形图像间视觉相似性的定量评估,生成视觉相似性评估数据;
S502:基于视觉相似性评估数据,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技术,通过计算图像中像素间的灰度关联度,分析地形图像的纹理模式和纹理变化,生成纹理特征分析结果;
S503:基于纹理特征分析结果,采用特征匹配算法,通过比较多种地形图像的关键纹理特征,包括纹理的方向性和均匀性,识别在视觉上相似但纹理特征上存在差异的地形类型,生成纹理特征匹配数据;
S504:基于视觉相似性评估数据、纹理特征匹配数据,采用相似性度量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地形图像相似性评估,分析多种地形图像在结构和纹理层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地形类型间的对比,生成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
在S501子步骤中,系统基于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采用结构相似性指数算法对多种地形图像进行视觉相似性评估。结构相似性指数算法是一种高级的图像相似性评估方法,它通过比较图像在亮度、对比度和结构上的差异来量化它们之间的相似度。具体地,系统首先计算两幅图像的亮度比较,该比较基于图像的平均亮度来评估它们的相似性。接着,系统评估两幅图像的对比度,通过比较它们的标准差来量化图像对比度的相似性。最后,系统比较图像的结构信息,这涉及到计算两幅图像的协方差。这三个比较的组合提供了一个综合的相似性度量,使得系统能够生成视觉相似性评估数据。这些数据对于理解不同地形图像在视觉上的相似度和差异至关重要,有助于识别在视觉上相似但在地形结构上有所不同的地形类型。
在S502子步骤中,系统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技术对视觉相似性评估数据进行纹理分析。灰度共生矩阵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于分析图像纹理的空间依赖性。系统通过计算图像中像素间的灰度关联度,分析地形图像的纹理模式和变化。这包括诸如纹理的对比度、均匀性、熵和相关性等参数的计算。通过这种深入的纹理分析,系统能够生成纹理特征分析结果,揭示不同地形类型在纹理上的细微差异。这对于区分在结构上相似但在纹理特征上不同的地形类型非常有用。
在S503子步骤中,系统基于纹理特征分析结果,运用特征匹配算法进一步细化地形类型的识别。这一过程包括对比不同地形图像的关键纹理特征,例如纹理的方向性和均匀性。系统通过比较各个地形图像的这些纹理特征,识别出在视觉上相似但在纹理特征上存在差异的地形类型。生成的纹理特征匹配数据提供了对地形类型细微差异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提高地形分类的准确性。
在S504子步骤中,系统综合视觉相似性评估数据和纹理特征匹配数据,采用相似性度量综合分析方法对地形图像进行最终评估。这一步骤涉及到对多种地形图像在结构和纹理层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全面分析,比较不同地形类型间的对比。最终,系统生成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这些结果详细展示了不同地形图像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为地形分类和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假设有两幅遥感图像,分别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山脉区域。在S501中,SSIM算法比较这两幅图像,发现它们在亮度和对比度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在结构上有所差异。例如,第一幅图像的亮度平均值为150,第二幅为145;对比度标准差分别为20和22;结构协方差分别为0.8和0.6。在S502中,GLCM技术分析两幅图像的纹理特征,发现第一幅图像的纹理均匀性高于第二幅。在S503中,特征匹配算法识别出第一幅图像的纹理方向性与第二幅图像不同,尽管它们在视觉上相似。最后在S504中,综合这些数据,系统生成了包含两幅图像相似性与差异性详细对比的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这些结果对于识别和分类这两个地形区域非常有帮助。
请参阅图7,其中,基于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采用协同过滤分析法,分析历史数据和用户反馈,优化地形图像分类流程,并构建推荐机制,根据历史分类结果和反馈调整分类策略,生成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的具体步骤为:
S601:基于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算法,通过运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分析地形图像分类的历史效能数据,识别和提取分类性能趋势和周期性变化,并分析地形图像分类过程中的效能波动和模式,生成历史分类效能分析结果;
S602:基于历史分类效能分析结果,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用户在多地形分类结果上的评论进行分析,提取用户满意度和偏好趋势,生成用户满意度与偏好分析数据;
S603:基于用户满意度与偏好分析数据,采用协同过滤算法,分析多用户的偏好相似度,识别相似用户群体的共同偏好,优化地形图像的分类和推荐流程,生成分类流程优化方案;
S604:基于分类流程优化方案和用户满意度与偏好分析数据,采用基于内容的过滤方法,通过特征相似性分析,调整和优化地形图像的分类推荐策略,生成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
在S601子步骤中,系统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算法,特别是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来分析地形图像分类的历史效能数据。这一过程首先涉及收集和整理地形图像分类任务的历史数据,包括每次分类的精度、速度和其他相关指标。随后,系统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这些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以识别和提取分类性能的趋势和周期性变化。这种分析揭示了地形图像分类过程中的效能波动模式,如在特定时间段内精度的提升或降低。生成的历史分类效能分析结果不仅提供了地形分类系统过去性能的全面视图,还有助于预测未来的性能趋势,为改进分类算法和流程提供了数据支持。
在S602子步骤中,系统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分析用户对地形分类结果的反馈。这包括收集用户的评论、评价和建议等文本数据。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如情感分析和关键词提取,分析这些文本数据,以提取用户满意度和偏好趋势。例如,系统可以识别出用户对特定地形分类的正面或负面情绪,以及常见的建议或问题。通过这些分析,系统生成了用户满意度与偏好分析数据,这些数据为理解用户需求和改善分类系统提供了宝贵的洞察。
在S603子步骤中,系统基于用户满意度与偏好分析数据,采用协同过滤算法来优化地形图像的分类和推荐流程。协同过滤是一种利用用户行为和偏好相似性的推荐系统技术。系统分析多个用户的偏好数据,识别出具有相似偏好的用户群体,并基于这些群体的共同偏好来优化地形图像的分类策略。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分类的准确性,还使得分类结果更符合用户的实际需求。生成的分类流程优化方案为系统提供了一个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分类方法。
在S604子步骤中,系统结合分类流程优化方案和用户满意度与偏好分析数据,采用基于内容的过滤方法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地形图像的分类推荐策略。这种方法基于特征相似性分析,系统分析地形图像的关键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与用户偏好之间的匹配度来优化分类策略。这样,系统不仅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分类结果,还能推荐更符合用户期望的地形类型。生成的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为用户提供了更为精确和个性化的地形图像选择,增强了用户体验并提高了分类系统的实用性。
假设一套地形图像分类系统,该系统历史上处理了大量不同季节和类型的地形图像。在S601中,系统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分析过去一年中每天的地形图像分类任务数据,数据显示夏季期间分类准确率平均为75%,而其他季节平均准确率为85%。在S602中,系统分析用户反馈文本数据,发现约60%的用户对夏季期间的分类结果表达了不满意。在S603中,通过协同过滤算法,系统分析了用户偏好数据,识别出提高夏季分类准确率是提升用户满意度的关键。最后在S604中,系统基于用户满意度与偏好分析数据,调整分类算法,专门针对夏季图像进行优化。经过优化后,夏季分类准确率提升至82%,用户满意度调查显示,对新分类结果的满意度提升至80%。这些结果展示了通过综合分析历史数据和用户反馈来优化地形图像分类流程的有效性。
请参阅图8,其中,基于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采用综合模型优化和集成学习方法,进行模型与算法的综合和优化,并进行性能测试与参数调优,生成综合地形自动分类策略的具体步骤为:
S701:基于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和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采用模型集成方法,通过执行加权融合策略,进行模型特性的融合操作,生成融合地形分类后的模型;
S702:基于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和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采用特征融合与优化策略,通过执行动态特征权重调整,优化模型对关键地形特征的响应和处理效率,生成特征优化的分类模型;
S703:基于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和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采用分类策略调整方法,通过数据驱动的逻辑分析调整分类逻辑,并进行分类策略的优化操作,生成策略优化的分类模型;
S704:基于融合地形分类后的模型、特征优化的分类模型、策略优化的分类模型,采用遗传算法,通过参照模型的性能指标和相互作用,调整和优化模型参数配置,生成综合地形自动分类策略。
在S701子步骤中,系统基于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和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采用模型集成方法进行融合操作。这一过程涉及到分析两个模型的性能特点和适用场景,然后通过加权融合策略将这两个模型的优势结合起来。具体来说,系统首先评估每个模型在不同类型地形图像分类中的表现,包括准确率、响应时间等关键指标。接着,根据这些评估结果,系统设计一个融合方案,该方案决定了在分类过程中各个模型的权重。例如,如果一个模型在山地类型的地形图像分类中表现更佳,而另一个模型在河流地形上更为准确,系统会根据图像的特征动态调整这两个模型在最终分类决策中的权重。这样的融合操作生成了一个综合了两种模型优势的融合地形分类模型,提高了整体分类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在S702子步骤中,系统基于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和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采用特征融合与优化策略。这一过程涉及到根据特征的重要性动态调整模型中特征的权重。系统会分析哪些特征对分类结果的影响最大,并相应地调整这些特征在模型中的权重。例如,如果高度和坡度特征在地形分类中显示出较高的重要性,系统会增加这些特征在模型中的权重。通过这种方式,系统优化了模型对关键地形特征的响应和处理效率,生成了一个特征优化的分类模型,这个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分类不同的地形类型。
在S703子步骤中,系统基于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和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采用分类策略调整方法。系统分析这些结果,以理解不同地形类型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据此调整分类逻辑。这包括分析用户的偏好和满意度反馈,以及历史分类效能数据,以优化分类策略。例如,如果发现某类地形图像经常被误分类,系统会调整分类逻辑,以减少这种误分类。这种数据驱动的逻辑分析和调整生成了一个策略优化的分类模型,提高了分类的准确性和用户满意度。
在S704子步骤中,系统基于融合地形分类后的模型、特征优化的分类模型、策略优化的分类模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参数优化。这一过程包括分析这些模型的性能指标,如分类准确率、处理速度等,并通过遗传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遗传算法通过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如交叉和变异,来迭代地优化参数。系统不断测试不同的参数配置,并选择性能最优的配置作为下一代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法,系统能够找到最适合当前数据和任务的模型参数配置,生成了一个综合地形自动分类策略。这个策略不仅提高了分类的准确率,还确保了系统在不断变化的数据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假设系统处理了包含山地、河流和平原等多种地形类型的大量图像数据。在S701中,系统发现在处理山地图像时,地形识别卷积模型的准确率为90%,而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的准确率为85%;相反,在处理河流图像时,后者的准确率为88%,前者为82%。因此,系统设计了一个动态权重调整方案,根据图像类型动态调整两个模型在分类决策中的权重。在S702中,系统通过分析发现高度和坡度是分类中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增加了这些特征在模型中的权重。在S703中,根据用户反馈,系统调整了河流地形分类逻辑,以减少误分类。最后在S704中,遗传算法帮助系统找到了最优的模型参数配置,如卷积层的深度和激活函数类型,从而提升了整体分类性能。
请参阅图9,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系统,系统包括特征提取模块、模型验证模块、特征重要性分析模块、几何特性分析模块、相似性度量模块、推荐策略模块、模型融合模块、性能优化模块;
特征提取模块基于遥感数据特征,采用卷积神经网络,通过灰度共生矩阵分析和波段比率技术,提取地形图像的关键视觉特征,生成地形光谱特征数据集;
模型验证模块基于地形光谱特征数据集,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进行数据集的分层抽样与迭代测试,分析模型在多个子集上的表现,生成交叉验证评估结果;
特征重要性分析模块基于交叉验证评估结果,采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进行特征与分类结果相关性的量化分析,评估多特征对分类的贡献度,生成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
几何特性分析模块基于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采用微分几何分析方法,进行高斯曲率和平均曲率的计算,分析地形图像的几何属性,生成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
相似性度量模块基于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采用结构相似性指数和纹理分析法,进行图像间的相似度评估与特征级别匹配,分析地形图像间的结构和纹理特征,生成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
推荐策略模块基于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采用协同过滤分析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用户反馈处理,分析历史数据和用户偏好,生成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
模型融合模块基于地形光谱特征数据集、交叉验证评估结果、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采用模型集成方法,通过加权投票机制和策略调和技术,进行多模型的融合与整合,生成融合地形分类模型;
性能优化模块基于融合地形分类模型,采用遗传算法,通过适应度函数评估和基因交叉变异操作,对模型进行性能测试与参数调优,生成综合地形自动分类策略。
通过特征提取模块的应用,系统能够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结合灰度共生矩阵分析和波段比率技术,有效提取地形图像的关键视觉特征。这种深度特征提取不仅提高了分类的准确性,也为后续模块的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
模型验证模块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确保了分类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可靠性。这种方法通过在多个数据子集上进行迭代测试,帮助系统识别和改进模型在不同地形类型上的表现,从而提高了整体的分类效果。
特征重要性分析模块和几何特性分析模块的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分类的精确度。通过随机森林回归分析和微分几何方法,系统不仅能够量化每个特征对分类结果的贡献,还能深入了解地形图像的几何属性。这样的分析有助于识别对分类最为关键的特征,为精准分类提供支持。
相似性度量模块和推荐策略模块的应用,增强了系统的适应性和用户体验。结构相似性指数和纹理分析法使得系统能够在细微层面上评估和匹配地形图像,而协同过滤分析法则能够结合历史数据和用户反馈来优化分类和推荐过程。这不仅提高了分类的准确性,也让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用户的具体需求。
模型融合模块和性能优化模块的结合,为系统带来了强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加权投票机制和策略调和技术,系统能够整合多个模型的优势,生成一个综合性能更强的融合地形分类模型。遗传算法的应用则进一步优化了模型的性能,确保了在不断变化的数据环境中,系统始终保持最佳的分类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遥感数据特征,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图像特征提取,分析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和空间分辨率,通过调整网络层参数和激活函数,优化网络并适应地形分类任务,生成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
基于所述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泛化能力评估,分析模型在多数据集上的表现,根据性能反馈调整模型参数,包括学习率和正则化参数,优化模型应对多数据的能力,生成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
基于所述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采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和量化地形特征与分类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特征在模型中的权重,生成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
基于所述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采用微分几何分析法,结合高斯曲率和平均曲率计算,对地形图像的几何属性进行分析,并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几何特征,作为分类算法的输入,生成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
基于所述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采用结构相似性指数和纹理分析法,对地形图像间的相似性进行评估,实施特征级别的匹配,识别相似但本质上具有差异的地形类型,生成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
基于所述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采用协同过滤分析法,分析历史数据和用户反馈,优化地形图像分类流程,并构建推荐机制,根据历史分类结果和反馈调整分类策略,生成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
基于所述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采用综合模型优化和集成学习方法,进行模型与算法的综合和优化,并进行性能测试与参数调优,生成综合地形自动分类策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包括经过训练的权重集、针对遥感图像特征优化的过滤器配置,以及调整后的特征提取层次,所述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包括针对多遥感数据集调整的网络架构、自动调节的正则化强度,以及适应多种地形特征的激活函数设置,所述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包括地形特征与分类准确度的相关性分数、特征权重调整的列表,以及优化后的特征选择指南,所述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包括从遥感图像中提取的几何特性数据集、多类地形的曲率分布图,以及用于分类的几何特性指标,所述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包括多类地形图像间的相似度评分、基于纹理和形状的匹配度分析,以及相似的地形图像对照表,所述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包括基于用户偏好和历史数据的地形图像推荐列表、分类策略的调整方案,以及预测的用户满意度评估,所述综合地形自动分类策略包括分类流程、性能评估结果,以及针对多种地形特征的优化参数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遥感数据特征,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图像特征提取,分析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和空间分辨率,通过调整网络层参数和激活函数,优化网络并适应地形分类任务,生成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的具体步骤为:
基于遥感数据特征,包括光谱特征和空间分辨率,采用特征提取算法,通过灰度共生矩阵分析,分析图像纹理特性,辨识和量化图像中的灰度空间关系,利用波段比率技术突出光谱带的特性,并进行地形的关键视觉特征提取,生成地形光谱特征数据集;
基于所述地形光谱特征数据集,采用卷积神经网络,通过LeNet-5模型的多层卷积和池化操作,以及AlexNet模型的网络结构提取多级特征,并进行地形特征的模式识别,生成地形特征卷积网络模型;
基于所述地形特征卷积网络模型,采用模型参数优化方法,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计算误差梯度,梯度下降优化调整权重和偏置,改善网络层参数和激活函数,生成参数优化的卷积网络模型;
基于所述参数优化的卷积网络模型,采用Dropout技术减少过拟合风险,批量归一化处理优化模型训练,调整模型对地形分类任务的适应能力,生成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泛化能力评估,分析模型在多数据集上的表现,根据性能反馈调整模型参数,包括学习率和正则化参数,优化模型应对多数据的能力,生成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的具体步骤为:
基于所述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通过对原始数据集进行分层抽样,均匀划分为K个子集,并在每次迭代中选择具有差异的子集作为测试集,其他作为训练集,评估模型在多数据子集上的泛化能力,生成交叉验证评估结果;
基于所述交叉验证评估结果,采用性能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每个子集测试中的误差率、分类准确性和其他关键性能指标,评估模型在多个数据集上的表现,生成模型性能综合指标;
基于所述模型性能综合指标,采用参数调整策略,通过监控模型在多数据集上的性能表现,动态调整学习率,适应数据特性的变化,同时调节正则化参数控制模型复杂度,生成参数自适应调整模型;
基于所述交叉验证评估结果、模型性能综合指标、参数自适应调整模型,采用模型综合优化方法,通过分析交叉验证的性能数据,进行模型结构和训练策略的调整,包括修改网络层配置、神经元数目,以及优化学习率和正则化参数,生成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采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和量化地形特征与分类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特征在模型中的权重,生成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的具体步骤为:
基于所述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采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算法,通过计算每个特征在树的节点分裂中减少的不纯度的平均值,评估多种特征对分类结果的贡献程度,进行特征贡献度的量化分析,生成特征贡献度量化数据;
基于所述特征贡献度量化数据,采用统计相关性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多种特征与分类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识别和量化特征间的线性相关性,进行特征与分类结果之间关系的分析,生成特征相关性分析数据;
基于所述特征相关性分析数据,采用特征权重优化算法,通过分析特征的相关性和贡献度对模型性能的影响,调整特征在模型中的权重分配,生成优化的特征权重数据;
基于所述优化的特征权重数据,采用特征选择算法,通过分析特征贡献度和相关性结果,筛选影响地形分类的关键特征,评估特征在模型中的重要性,生成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采用微分几何分析法,结合高斯曲率和平均曲率计算,对地形图像的几何属性进行分析,并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几何特征,作为分类算法的输入,生成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的具体步骤为:
基于所述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采用点云数据提取,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中每个像素点的三维坐标信息,获取地形的几何结构,提取出地形的点云数据,并将点云数据转换为三维空间中的基础几何表示,生成地形点云数据集;
基于所述地形点云数据集,采用高斯曲率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每个点的局部曲率变化,分析地形表面的凹凸变化,揭示地形的局部几何特性,生成地形局部高斯曲率分析结果;
基于所述地形局部高斯曲率分析结果,采用平均曲率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点云数据中每个点的平均曲率,评估地形表面的整体曲率分布,分析地形的整体几何形状和变化趋势,生成地形整体平均曲率分析数据;
基于所述地形整体平均曲率分析数据、地形局部高斯曲率分析结果、地形点云数据集,采用几何特征提取算法,提取地形图像的关键几何特征,包括地形形状、边缘轮廓以及表面纹理信息,生成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采用结构相似性指数和纹理分析法,对地形图像间的相似性进行评估,实施特征级别的匹配,识别相似但本质上具有差异的地形类型,生成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的具体步骤为:
基于所述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采用结构相似性指数算法,通过比较多种地形图像在亮度、对比度和结构上的差异,分析图像之间的相似程度,进行地形图像间视觉相似性的定量评估,生成视觉相似性评估数据;
基于所述视觉相似性评估数据,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技术,通过计算图像中像素间的灰度关联度,分析地形图像的纹理模式和纹理变化,生成纹理特征分析结果;
基于所述纹理特征分析结果,采用特征匹配算法,通过比较多种地形图像的关键纹理特征,包括纹理的方向性和均匀性,识别在视觉上相似但纹理特征上存在差异的地形类型,生成纹理特征匹配数据;
基于所述视觉相似性评估数据、纹理特征匹配数据,采用相似性度量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地形图像相似性评估,分析多种地形图像在结构和纹理层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地形类型间的对比,生成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采用协同过滤分析法,分析历史数据和用户反馈,优化地形图像分类流程,并构建推荐机制,根据历史分类结果和反馈调整分类策略,生成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的具体步骤为:
基于所述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算法,通过运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分析地形图像分类的历史效能数据,识别和提取分类性能趋势和周期性变化,并分析地形图像分类过程中的效能波动和模式,生成历史分类效能分析结果;
基于所述历史分类效能分析结果,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用户在多地形分类结果上的评论进行分析,提取用户满意度和偏好趋势,生成用户满意度与偏好分析数据;
基于所述用户满意度与偏好分析数据,采用协同过滤算法,分析多用户的偏好相似度,识别相似用户群体的共同偏好,优化地形图像的分类和推荐流程,生成分类流程优化方案;
基于所述分类流程优化方案和用户满意度与偏好分析数据,采用基于内容的过滤方法,通过特征相似性分析,调整和优化地形图像的分类推荐策略,生成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采用综合模型优化和集成学习方法,进行模型与算法的综合和优化,并进行性能测试与参数调优,生成综合地形自动分类策略的具体步骤为:
基于所述优化后的地形识别卷积模型和自适应调整的地形分类模型,采用模型集成方法,通过执行加权融合策略,进行模型特性的融合操作,生成融合地形分类后的模型;
基于所述地形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和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采用特征融合与优化策略,通过执行动态特征权重调整,优化模型对关键地形特征的响应和处理效率,生成特征优化的分类模型;
基于所述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和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采用分类策略调整方法,通过数据驱动的逻辑分析调整分类逻辑,并进行分类策略的优化操作,生成策略优化的分类模型;
基于所述融合地形分类后的模型、特征优化的分类模型、策略优化的分类模型,采用遗传算法,通过参照模型的性能指标和相互作用,调整和优化模型参数配置,生成综合地形自动分类策略。
10.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系统,其特征在于: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执行,所述系统包括特征提取模块、模型验证模块、特征重要性分析模块、几何特性分析模块、相似性度量模块、推荐策略模块、模型融合模块、性能优化模块;
所述特征提取模块基于遥感数据特征,采用卷积神经网络,通过灰度共生矩阵分析和波段比率技术,提取地形图像的关键视觉特征,生成地形光谱特征数据集;
所述模型验证模块基于地形光谱特征数据集,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进行数据集的分层抽样与迭代测试,分析模型在多个子集上的表现,生成交叉验证评估结果;
所述特征重要性分析模块基于交叉验证评估结果,采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进行特征与分类结果相关性的量化分析,评估多特征对分类的贡献度,生成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
所述几何特性分析模块基于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采用微分几何分析方法,进行高斯曲率和平均曲率的计算,分析地形图像的几何属性,生成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
所述相似性度量模块基于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采用结构相似性指数和纹理分析法,进行图像间的相似度评估与特征级别匹配,分析地形图像间的结构和纹理特征,生成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
所述推荐策略模块基于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采用协同过滤分析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用户反馈处理,分析历史数据和用户偏好,生成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
所述模型融合模块基于地形光谱特征数据集、交叉验证评估结果、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地形几何特性分析结果、地形图像相似性度量结果、地形图像推荐分析结果,采用模型集成方法,通过加权投票机制和策略调和技术,进行多模型的融合与整合,生成融合地形分类模型;
所述性能优化模块基于融合地形分类模型,采用遗传算法,通过适应度函数评估和基因交叉变异操作,对模型进行性能测试与参数调优,生成综合地形自动分类策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077809.8A CN117593597B (zh) | 2024-01-19 | 2024-01-19 | 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077809.8A CN117593597B (zh) | 2024-01-19 | 2024-01-19 | 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593597A CN117593597A (zh) | 2024-02-23 |
CN117593597B true CN117593597B (zh) | 2024-03-22 |
Family
ID=89918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077809.8A Active CN117593597B (zh) | 2024-01-19 | 2024-01-19 | 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59359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949397B (zh) * | 2024-03-27 | 2024-06-14 | 潍坊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 高光谱遥感地质测绘控制系统及方法 |
CN118132665B (zh) * | 2024-04-02 | 2024-09-13 | 湖北智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化地理测绘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及系统 |
CN118083273B (zh) * | 2024-04-17 | 2024-07-23 | 山东九曲圣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烘干砂自动装包系统及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56187A (zh) * | 2019-11-28 | 2020-04-03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 一种基于集成学习的无人机影像植物冠层信息提取方法 |
DE202022101590U1 (de) * | 2022-03-25 | 2022-04-12 | Rajashree Tukaram Gadhave | Ein System zur Klassifizierung von Fernerkundungsbildern unter Verwendung fusionierter Faltungsmerkmale mit maschinellem Lernen |
CN114882380A (zh) * | 2022-07-08 | 2022-08-09 |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 一种基于改进hrnet模型的湿地资源遥感识别算法 |
CN116796083A (zh) * | 2023-06-29 | 2023-09-22 |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 一种空间数据划分方法及系统 |
CN117197092A (zh) * | 2023-09-12 | 2023-12-08 | 四川航天电液控制有限公司 | 一种煤矿井下图像质量评估方法 |
CN117372880A (zh) * | 2023-12-07 | 2024-01-09 | 天津市祥途测绘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遥感影像的道路工程监管系统及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66199B (zh) * | 2021-01-26 | 2022-04-29 | 武汉大学 | 基于自适应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型的高光谱图像分类方法 |
-
2024
- 2024-01-19 CN CN202410077809.8A patent/CN11759359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56187A (zh) * | 2019-11-28 | 2020-04-03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 一种基于集成学习的无人机影像植物冠层信息提取方法 |
DE202022101590U1 (de) * | 2022-03-25 | 2022-04-12 | Rajashree Tukaram Gadhave | Ein System zur Klassifizierung von Fernerkundungsbildern unter Verwendung fusionierter Faltungsmerkmale mit maschinellem Lernen |
CN114882380A (zh) * | 2022-07-08 | 2022-08-09 |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 一种基于改进hrnet模型的湿地资源遥感识别算法 |
CN116796083A (zh) * | 2023-06-29 | 2023-09-22 |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 一种空间数据划分方法及系统 |
CN117197092A (zh) * | 2023-09-12 | 2023-12-08 | 四川航天电液控制有限公司 | 一种煤矿井下图像质量评估方法 |
CN117372880A (zh) * | 2023-12-07 | 2024-01-09 | 天津市祥途测绘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遥感影像的道路工程监管系统及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6)
Title |
---|
Dual Contrastive Network for Few-Shot Remote Sensing Image Scene Classification;Zhong Ji et al.;《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20230321;第61卷;第1-12页 * |
GIS 空间数据分析与制图—体化;侯立媛;《地矿测绘》;20201231;第3卷(第5期);第93-94页 * |
基于序关系特征描述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研究;黄为;《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20160315(第03期);第I140-114页 * |
多层局部感知卷积神经网络的高光谱图像分类;池涛等;《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0108(第01期);第103-112页 * |
浅析网格化测量标志巡查信息直报技术;宋拥军等;《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1125;第39卷(第11期);第43-46页 * |
省级基础测绘DLG产品质量控制;商建伟等;《山东国土资源》;20170415;第33卷(第04期);第67-70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593597A (zh) | 2024-02-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7593597B (zh) | 一种地形图像自动分类方法及系统 | |
CN110298321B (zh) | 基于深度学习图像分类的道路阻断信息提取方法 | |
CN109508360B (zh) | 一种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地理多元流数据时空自相关分析方法 | |
Li et al. | Data mining to aid policy making in air pollution management | |
US9824489B2 (en) | Grading and monitoring of a geographical region | |
CN112967088A (zh) | 基于知识蒸馏的营销活动预测模型结构和预测方法 | |
CN117349782B (zh) | 智能数据预警决策树分析方法及系统 | |
CN112687374B (zh) | 一种基于文本和图像信息联合计算的心理危机预警方法 | |
CN106656357B (zh) | 一种工频通信信道状态评估系统和方法 | |
CN110689523A (zh) | 基于元学习个性化图像信息评价方法、信息数据处理终端 | |
CN117422936B (zh) | 一种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及系统 | |
CN110634060A (zh) | 一种用户信用风险的评估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7746260A (zh) | 遥感数据智能解析方法及系统 | |
CN115544239A (zh) |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布局偏好预测方法 | |
Zhang et al. | Surface and high-altitude combined rainfall forecasting u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 |
Ayhan et al. | Analysis of image classification methods for remote sensing | |
CN116307103A (zh) | 一种基于硬参数共享多任务学习的交通事故预测方法 | |
CN113837266B (zh) | 一种基于特征提取和Stacking集成学习的软件缺陷预测方法 | |
CN118279320A (zh) | 基于自动提示学习的目标实例分割模型建立方法及其应用 | |
CN117808214A (zh) | 水利工程数据分析系统 | |
CN116933947A (zh) | 一种基于软投票集成分类器的滑坡易发性预测方法 | |
CN112288571B (zh) | 一种基于快速构建邻域覆盖的个人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 |
CN114372694A (zh) | 一种高校学生行为分析系统 | |
Chen | Air quality index forecasting via deep dictionary learning | |
Chen et al. | Combining random forest and graph wavenet for spatial-temporal data predic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