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27568A - 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27568A
CN117527568A CN202311594493.1A CN202311594493A CN117527568A CN 117527568 A CN117527568 A CN 117527568A CN 202311594493 A CN202311594493 A CN 202311594493A CN 117527568 A CN117527568 A CN 1175275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access
accessed
equipment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9449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Neo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Neo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Neo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Neo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9449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2756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27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275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22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07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tickets, e.g. Kerber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3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passwor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devices or network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40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及系统,该数据接入方法包括:创建待接入系统,创建待接入系统对应的接入接口及创建待接入系统对应的设备物模型;获取待接入系统发送的数据接入请求,向待接入系统分配访问账号和密钥,获取待接入系统基于访问账号和密钥发送的访问授权请求,基于授权请求向待接入系统发送访问令牌;在判断数据接入请求携带有访问令牌的情况下,基于接入接口和设备物模型进行数据接入;处理待接入系统的数据,将数据在数据整合平台上展示。通过该方法创建了统一的系统接入标准,统一了不同待接入系统的数据接入接口、设备物模型的数据格式,解耦了不同系统设备的数据结构,缩短了不同系统数据接入的时间。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被视为在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它不仅连接人与互联网,还将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智能化,物联网支持市政基础设施、智慧园区社区、智能建筑等的发展,为城市治理提供新的模式。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设备连接到网络,汇聚到网络上的数据也越来越多,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的局部业务领域或产业链环节中,缺乏整体的管理和共性,不同行业和系统的物联网设备可能具有不同的数据格式、通信协议、接口等,如何统一管理城市范围内的物联设备数据,以提升城市的智能化和物联设备管理效率亟待解决。
因此,制定统一的系统数据接入标准和规范,通过创建数据接入接口、设备物模型,可以解决物联网领域数据管理的碎片化和差异化问题,实现更高效的物联网设备数据管理,推动互联互通发展。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及系统,通过统一系统数据的接入标准流程、统一数据规范,结合待接入系统中设备的属性特点,可以在数据整合平台上自主创建待接入系统、数据接入接口、设备物模型,进行数据上报,能解决不同系统中因数据存在差异性,数据接入平台需要二次开发,接入效率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该方法包括:创建待接入系统,创建上述待接入系统对应的接入接口及创建上述待接入系统对应的设备物模型;获取上述待接入系统发送的数据接入请求,向上述待接入系统分配访问账号和密钥,获取上述待接入系统基于上述访问账号和密钥发送的访问授权请求,基于请求向上述待接入系统发送访问令牌;在判断上述数据接入请求携带有上述访问令牌的情况下,基于上述接入接口和上述设备物模型进行数据上报;处理上述待接入系统的数据,对上述数据在数据整合平台进行管理和可视化展示。
通过上述实施例,在数据整合平台上创建待接入系统,并自定义该系统的接入接口和设备物模型,这为待接入系统提供了在数据整合平台上进行数据接入的统一数据结构,采用身份验证和授权的手段,用于确保只有经授权的系统可以访问数据整合平台,令牌用于后续的数据传输,并确保访问的合法性,以此用户可以在数据整合平台上方便地监控和分析待接入系统的数据,实现了不同系统之间数据的无缝整合,使其数据能够在数据整合平台上进行统一管理、控制和展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创建上述待接入系统对应的接入接口包括设备档案数据上报接口、设备档案数据变更接口、设备档案数据删除接口、设备状态数据上报接口、设备告警数据上报接口、设备事件数据上报接口或设备物模型接口中的至少一项。
通过上述实施例,接入接口的自主建立,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和互操作性,设备档案数据变更接口、删除接口等允许对设备信息进行修改和删除,有助于系统动态管理设备信息,设备状态数据、告警数据、事件数据等上报接口提供了实时数据传输的能力,使得待接入系统可以及时获取设备状态变化、报警信息或其他重要事件,设备档案数据接口提供了设备信息的完整管理,设备状态数据接口提供了设备实时状态的监控,告警数据接口提供了及时的异常信息,事件数据接口提供了系统发生的重要事件,这些接口提供了全面的数据管理和监控手段,设备物模型接口可基于规范的设备物模型进行数据交互,提高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整体上,实现了待接入系统与数据整合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标准化,确保了数据能够顺利地在系统之间传递和同步,根据不同系统中不同设备自身属性,对设备的接入接口进行自定义,使得待接入系统能够与数据整合平台进行有效的通信,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和管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对上述待接入系统对应的设备数据制定规范,上述设备数据规范包括一机一档编码规范、地址坐标标准规范、设备时区标准规范、设备档案数据规范、设备告警数据规范或设备事件数据规范中的至少一项。
通过上述实施例,设备数据规范能够定义数据的格式、字段和内容,确保数据在不同设备、不同系统间的一致性,一机一档编码规范、地址坐标标准规范等规范有助于统一设备标识和地理位置信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设备档案数据规范、设备告警数据规范等规范化了数据的内容和格式,使得不同设备、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更加便捷和一致,有助于数据的标准化管理和统一解析,制定设备数据规范可以规范数据的输入、输出和存储,减少错误和混乱,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统一的设备数据规范有助于系统集成和数据分析,使得数据分析和系统集成更加高效和可靠。整体上,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和管理规则,确保了待接入系统与数据整合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的一致性和规范性,这有助于降低数据集成的复杂性,提高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和数据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创建上述待接入系统对应的设备物模型包括创建上述待接入系统对应设备的设备型号信息、创建上述物模型对应的属性配置、创建上述属性配置对应的指令配置,上述设备型号信息包括设备名称、设备型号、所属目录、接入方式、通信协议或消息格式中的至少一项,上述属性配置包括属性名称、属性标识、属性类型或属性单位中的至少一项,上述指令配置包括指令名称、指令描述、关联属性、指令类别或指令分组中的至少一项。
通过上述实施例,通过定义设备的设备型号信息、属性配置和指令配置,能够完善地描述和自定义设备的特性、属性和行为,使得设备的特性和功能更加清晰和完整,建立了设备物模型后,设备与系统之间可以基于这个模型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设备的属性配置和指令配置与接口的定义相关联,有助于确保设备与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和数据的准确传递,定义了属性和指令配置后,设备发送的数据和接收的指令都遵循了统一的规范和格式,提高了数据的标准化程度,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促进了设备与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提高了整个数据整合平台的运作效率和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待接入系统的数据包括系设备档案数据、设备状态数据、设备告警数据、设备事件数据中的至少一项。
通过上述实施例,数据整合平台能够全面监控设备的状态和性能,有助于实时跟踪设备运行情况,几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管理和维护,设备状态数据和告警数据有助于预测设备的故障和问题,通过分析数据模式和异常情况,可以提前预防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降低停机风险,设备事件数据和告警数据提供了实时的信息,使系统能够快速响应设备发生的事件或报警情况,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潜在的问题,整体上,有助于建立完备的数据管理体系,使得数据整合平台能够有效地处理和利用从待接入系统获取的各类数据,这也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示、报表生成等提供了基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创建待接入系统包括:创建上述待接入系统对应的系统登记信息至上述数据整合平台,上述系统登记信息包括系统名称、系统地址、系统业务类型、系统管理类型、所属目录、维护单位或单位负责人中的至少一项;检测上述数据整合平台上的上述待接入系统的上述系统登记信息,上述测试包括网络联通性测试、系统访问测试或数据库访问测试中的至少一项;识别上述待接入系统对应数据的接入方式,发布上述待接入系统。
通过上述实施例,创建系统登记信息,确保了系统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检测和测试系统信息能够确保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不同的接入方式可能包括不同的协议、格式或通信方式,选择合适的方式有助于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系统整合的灵活性,发布待接入系统意味着待接入系统可以正式接入数据整合平台,使得系统的数据可以顺利地与平台进行交互,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处理和应用提供基础。整体上,有助于将待接入系统整合到数据整合平台中,实现系统与平台之间的协同工作,确保数据的有效管理和交互,为数据整合平台与外部系统集成奠定了基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创建待接入系统之前,还包括:对上述待接入系统进行账号分配,上述账号分配包括:创建上述待接入系统对应组织部门的基础信息、岗位信息;创建上述待接入系统对应组织部门的用户信息,上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名称、用户密码、手机号码、职务称谓或岗位中的至少一项。
通过上述实施例,设立账号分配流程为待接入系统提供了在数据整合平台上合法接入的身份标识,有助于规范管理流程,确保账号的合理分配和权限的适当管理,减少系统内部管理的混乱和不必要的冲突,建立岗位信息和用户信息,可以促进系统内部的协作和沟通,方便了后续的管理和权限调整,为系统的正常运作与数据整合平台的协同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数据整合平台包括物联网平台。
通过上述实施例,将数据接入方法应用于物联网平台中,可以建立一套已定义的标准流程,其中包括一系列规范化的步骤,用于描述如何将物联网平台与待接入系统进行接入,而标准流程规范会详细说明在接入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范性要求,可以包括接口定义、数据格式、数据传输方式、身份验证等方面的规范,开发人员只需依照这些规范性要求来实施对物联网平台的数据接入,而不必自行设计这些细节,有助于实现物联设备的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处理。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系统,该系统包括:创建待接入系统模块,用于创建待接入系统对应的系统登记信息至数据整合平台,检测上述数据整合平台上的上述待接入系统的上述系统登记信息,选择上述待接入系统对应数据的接入方式,发布待接入系统;
创建接入接口模块,用于创建上述待接入系统对应的接入接口,上述接入接口包括设备档案数据上报接口、设备档案数据变更接口、设备档案数据删除接口、设备状态数据上报接口、设备告警数据上报接口、设备事件数据上报接口中的至少一项;
创建设备物模型模块,用于对上述待接入系统中的设备进行抽象建模,创建上述待接入系统对应设备的设备型号信息、创建上述物模型对应的属性配置、创建上述属性配置对应的指令配置;
获取接入权限及数据上报模块,用于获取上述待接入系统发送的数据接入请求,向上述待接入系统分配访问账号和密钥,获取上述待接入系统基于上述访问账号和密钥发送的访问授权请求,基于请求向上述待接入系统发送访问令牌,在判断上述数据接入请求携带有上述访问令牌的情况下,基于上述接入接口和上述设备物模型进行数据上报;
处理和展示数据模块,用于接收和储存上述待接入系统的数据,对上述数据在数据整合平台进行管理和可视化展示。
通过上述实施例,该系统为不同系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数据整合平台,将不同待接入系统中的档案数据和业务数据接入到上述平台中,该平台包括创建待接入系统模块、创建接入接口模块、创建设备物模型模块、获取接入权限及数据上报模块及处理和展示数据模块,创建待接入系统模块能够完善系统信息的登记和管理,使系统信息在数据整合平台上得到储存和展示,创建接入接口模块有助于规范接口的定义和设计,设备档案、设备状态据、设备告警、设备事件和物模型等不同类型的接入接口,能够满足多种数据传输和交互需求,并提供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类型的设备数据接入,设备物模型模块的建立有助于对设备进行抽象建模,为设备与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了一致的标准和规范,获取接入权限及数据上报模块能够实现对数据接入的安全管理,通过访问令牌的验证,确保只有具有授权的系统能够进行数据上报。这有助于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处理和展示数据模块能够接收、储存和展示待接入系统的数据。这有助于对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决策和分析提供支持。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该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与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上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当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在执行上述计算机可执行程序时,使得上述电子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中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代码,当上述计算机代码被执行时,上述第一方面的方法被执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整体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框架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中标识对象标识编码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系统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理解,数据整合平台是一个集成多个数据源、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和提供数据分析的中心化平台。
可选地,物联网平台可以是数据整合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专注于连接、管理和控制物联网设备和数据,物联网平台可以集成到数据整合平台中,将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数据整合到整个数据处理和分析流程中,为更广泛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整合物联网平台的数据,使得数据整合平台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和利用这些数据。
本申请数据接入方法应用于数据整合平台,数据整合平台可以是物联网平台,以下具体实施例以物联网平台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物联网的基础是感知技术,如传感器和网络通信技术,这些技术使物品能够感知和传输数据,进一步与互联网互动,此外,物联网旨在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包括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可以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可以实现人、机器和物品的无处不在的连接,创造更广泛的网络。
物联网的潜在价值,在于更大范围提供大量数据,并且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应用于不同的场景。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设备连接网络,汇聚到网络上的数据也越来越多,在局部业务领域或者产业链环节往往难以窥见物联网产业的共性或规律,一般物联网平台可以定制接入单一系统数据,但是随着系统的数量增多,由于系统的差异性,如何统一管理物联网数据是当前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具体可以包括以下问题:第一,复杂的接口差异,不同的第三方系统或部门系统可能采用不同的设备产品和数据结构,导致物联网平台需要为每个系统定制不同的数据接口,这种复杂性增加了开发和维护的工作量;第二,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在对接多个系统时,物联网平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来理解和开发不同接口,进行测试和维护,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可能导致资源不足;第三,时间消耗,每个系统的接入都需要时间,包括与第三方系统或部门系统的沟通、编码开发、测试和部署,随着系统数量的增加,这会大幅延长整个对接过程的时间;第四,更新和维护成本高,如果第三方系统或部门系统的接口发生变化或进行迭代,物联网平台需要相应地更新接口,这会增加维护成本,对接的系统数量越多,维护的复杂性也越高;第五,互操作性问题,不同系统的设备数据接口可能不够互操作,导致数据集成和交换方面的问题,这可能阻碍物联网平台实现全面的数据协同;第六,可伸缩性挑战,随着系统数量的增加,物联网平台的可伸缩性可能成为一个挑战,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扩展系统接入的能力,以应对不断增长的系统数量;第七,安全和隐私风险,对接多个第三方系统或部门系统可能引入安全和隐私风险,需要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护,以避免数据泄露和不当访问;第八,数据一致性问题,不同系统提供的数据可能存在一致性问题,因为数据的定义和处理可能不同,这可能导致数据质量问题和冲突。因此,需要建设物联网平台的系统数据接入,用一种统一的系统数据接入标准规范,快速接入不同行业的物联系统设备数据,统一管理城市的物联设备数据,加快物联网赋能城市智能化的进程,提升整个城市的物联设备管理效率。
具体地,可以提供一种应用于物联网平台的系统接入,开发人员只需要根据系统接入的标准流程规范,结合自身系统设备属性的特点,自定义设备产品的物模型、设备属性数据结构和设备告警数据结构。开发人员只需要根据系统接入的标准流程规范,意味着开发人员无需自行设计和开发物联网系统与第三方系统或部门系统的接口,而是可以依据事先定义好的标准流程规范来完成接入的各个步骤,可以包括:存在一套已定义的标准流程,其中包括一系列规范化的步骤,用于描述如何将物联网系统与第三方系统或部门系统进行接入;而标准流程规范会详细说明在接入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范性要求,可以包括接口定义、数据格式、数据传输方式、身份验证等方面的规范,开发人员只需依照这些规范性要求来实施接入,而不必自行设计这些细节。
可选地,通过制定标准、建立开放平台、采用数据中介和强调数据互操作性,解决物联网领域数据管理的碎片化和差异化问题,实现更高效的城市物联设备数据管理,推动城市的智能化发展。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制定统一的系统数据接入标准和规范,以确保不同行业和系统的物联网设备能够遵循相同的接入标准,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通信协议、数据格式、API设计等方面的规范;第二,制定通用的物模型标准,以定义不同设备的属性、数据格式和行为,这有助于不同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并简化数据接入和管理;第三,创建开放的物联网平台,允许不同行业和系统的设备接入,并提供统一的管理接口,平台可以为不同行业的应用提供数据聚合和分析功能;第四,使用数据中介或集成平台,将不同系统的数据转换成统一格式,以便进行整合和管理,平台可以充当数据转换和数据清洗的中间层;第五,确保物联网平台具有开放的API,以便第三方开发者和设备制造商能够接入平台,同时,强调设备的互操作性,以便不同供应商的设备能够协同工作;第六,采用数据标准化和清洗技术,将不同格式的数据转换成一致的标准格式,以便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物联网平台是一个支持连接和管理物联网设备的综合性平台,可以覆盖从个人、家庭到企业和城市等各个层面,它提供了设备管理、数据收集、分析、云服务、安全性等功能,以支持物联设备的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处理。而城域物联网平台是物联网平台的一个特定类型,它更侧重于城市范围内的物联设备管理和城市智能化,关注城市中的各种设备,如交通系统、智能灯光、环境监测等,并提供相应的功能来监控、管理和优化这些设备的运行。因此,城域物联网平台可以被看作是物联网平台的一个子集,专注于城市级别的应用,物联网平台的范围更广泛,可能包括物联网在内的各种应用场景,城域物联网平台通常具有适应城市规模和特殊需求的特定功能,以更好地支持城市的智能化发展,本申请涉及的接入方法系统都适用,在此不作限制。
实施例一
需要说明的是,物联网平台需要与外部系统或服务进行互动、集成或接入,而这些外部系统通常被称为第三方系统或部门系统,也就是本申请指的待接入系统。第三方系统或部门系统是指物联网平台之外的外部系统、应用程序、服务或设备,这些第三方系统或部门系统可以包括各种不同的软件应用、硬件设备、云服务、API接口等,它们具有各自的特定功能和数据,物联网平台通常需要与第三方系统或部门系统进行关联与集成,以实现更广泛的功能和数据来源,这可能包括与气象站集成以获取天气数据、与交通管理系统集成以协调交通流量、与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以控制能源消耗等。第三方系统或部门系统指的是与物联网平台进行数据交互的外部系统或部门内部的子系统。这些系统可能由不同的组织、厂商或部门开发和维护,与物联网平台进行集成,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互通。第三方系统指与物联网平台无直接关联的外部系统,这些系统可以是其他企业、服务提供商、或者是独立开发的应用程序,它们通过与物联网平台对接,实现数据的双向传递,第三方系统可能涉及不同行业、领域或业务功能。部门系统指同一组织或机构内部的不同子系统,各个部门可能有独立的信息系统,用于支持特定的业务需求,这些部门系统通过与物联网平台进行集成,实现部门间或组织内部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
创建待接入系统之前,还包括:对待接入系统进行账号分配,账号分配包括:创建待接入系统对应组织部门的基础信息、岗位信息;创建待接入系统对应组织部门的用户信息,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名称、用户密码、手机号码、职务称谓或岗位中的至少一项。
账号分配。这是数据对接的前提条件,实施人员首先在物联网平台上登记组织信息、部门信息、岗位信息等,然后,物联网平台根据这些信息创建并分配相应的账号、密码、Token鉴权信息等给相关用户,这一步确保只有经过认证的用户和待接入的第三方系统或部门系统可以访问对接的物联网平台,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应理解,实施人员首先需要收集数源部门的基本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数源部门的名称、组织结构、联系方式等,此外,可能还需要了解该部门在物联网平台中的角色和权限需求。除了数源部门的基本信息外,还需要收集该部门的管理员信息,管理员通常是数源部门内有权进行数据对接和管理操作的负责人,他们可能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和操作权限,以确保对接过程的顺利进行。基于收集到的数源部门信息,物联网平台管理人员在物联网平台上进行相应的操作,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创建新的账号、设定账号的角色和权限以及分配唯一的标识符(如用户名或ID)等。物联网平台管理人员在进行账号分配时,需要确保分配的账号与数源部门的身份和需求相匹配,这意味着分配的账号应具有执行数源部门所需操作的权限,并且仅限数源部门内的授权人员访问。一旦账号分配完成,物联网平台管理人员可以通知数源部门相关的管理员,提供他们的登录凭证和其他必要信息,这确保了数源部门能够顺利地使用其在物联网平台上分配的账号进行操作。总体而言,这个流程确保了在物联网平台上进行账号分配时,信息的准确性和合法性,以及账号的合理分配,以满足数源部门在物联网平台上的数据对接和管理需求,这种有序的账号分配流程有助于确保数据对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账号分配流程开始之前,需要收集待接入系统的基础信息,可以包括系统名称、系统地址、系统业务类型等;创建待接入系统对应组织部门的基础信息、岗位信息指:首先,物联网平台创建待接入系统对应组织部门的基础信息、岗位信息对应的表单,创建完成后,在物联网平台界面进行操作,进入权限管理模块的组织管理页面,点击新增组织部门、新增岗位,填写相关信息,以反映待接入系统所属的组织结构和待接入系统中存在的岗位信息;创建待接入系统对应组织部门的用户信息指:首先,物联网平台创建待接入系统对应组织部门的用户信息表单,创建完成后,在物联网平台界面进行操作,进入权限管理模块的组织管理页面,点击新增用户信息,用户信息至少包括用户名称、用户密码、手机号码、职务称谓等信息中的一项或多项,并为用户绑定岗位信息,确保一个用户对应一个主岗位。这些步骤有助于建立一个系统的组织结构,明确岗位信息,同时为待接入系统的用户进行有效的账号分配,确保用户在物联网平台中具有合适的权限和角色。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整体流程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框架示意图,如图2所示,包括步骤200、201、202、203、204、205和206。
如图1所示,S1:创建待接入系统,创建待接入系统对应的接入接口及创建待接入系统对应的设备物模型。
如图2,200:创建待接入系统。
创建待接入系统包括:创建待接入系统对应的系统登记信息至物联网平台,系统登记信息包括系统名称、系统地址、系统业务类型、系统管理类型、所属目录、维护单位或单位负责人中的至少一项;检测物联网平台上的待接入系统的系统登记信息,测试包括网络联通性测试、系统访问测试或数据库访问测试中的至少一项;识别待接入系统对应数据的接入方式,发布待接入系统。
应理解,完成账号分配后,数源部门需要将本部门相关系统平台信息登记到物联网平台,这包括业务类型、地址、管理员信息、架构信息、建设目标和系统介绍等,这一步是为了让物联网平台了解数源部门的系统结构和特点,为后续的数据接入提供基础信息。
应理解,系统登记与信息收集,物联网平台提供了物联接入子模块,供数据源部门登记其已建立系统平台的信息,已建立系统平台的信息包括系统名称、地址、业务类型、管理员信息、负责人信息、系统架构、系统介绍或建设目标等中的至少一项或多项;系统检测,物联网平台接收到待接入系统的数据源部门提交的系统信息后,进行一系列测试和审核,这些检测包括网络联通性测试、系统访问测试或数据库访问测试等中的至少一项或多项;检测通过后,物联网平台将系统状态变更为“已发布”,此时,可进行后续的绑定设备,并允许数据的正常接入和交换。
在系统创建完成后,根据系统平台情况和数据情况识别对应的接入方式,接入方式包括数据传输的方式,可以是推送也可以是拉取,根据不同系统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接入方式,以确保数据能够有效地传递到物联网平台。接入各部门系统平台数据主要通过系统平台接入方式,采用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接口接入方式,需要各部门进行定制开发,将数据分为感知数据和业务数据,接入方式分为数据推送和数据拉取,通过物联网平台鉴权后,调用相关接口将数据推送至物联网平台;或者提供拉取接口,再物联网平台配置定时任务进行数据拉取。
需要说明的是,系统平台接入方式是各部门系统平台将数据接入物联网平台的方式,采用HTTP接口接入方式意味着通过HTT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HTTP接口是一种常用的通信方式,通过定义良好的API,系统可以通过HTTP请求和响应的方式与物联网平台进行通信。为了实现系统平台接入物联网平台的需求,需要进行定制开发,包括根据物联网平台提供的接口文档,定制开发数据传输的逻辑和接口实现,定制开发确保了数据传输的适应性,以满足各部门系统的特定需求。将数据分为感知数据和业务数据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感知数据可以涉及到实时采集的环境、设备状态等,而业务数据可以包括更为业务化的信息。在数据传输前,需要进行鉴权以确保安全性和合法性,通过物联网平台鉴权后,系统可以调用相关接口将数据推送至物联网平台,意味着经过认证的系统才能向物联网平台发送数据。接入方式分为数据推送和数据拉取,根据数据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接入方式,数据推送是系统主动将数据推送至物联网平台,而数据拉取是物联网平台主动从系统中拉取数据,这两种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系统的实际需求,推送适用于实时更新的场景,而拉取适用于需要定期获取数据的情况,如果采用数据拉取方式,物联网平台需要配置定时任务以按计划从系统中拉取数据,这确保了数据可以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更新,适用于一些不需要实时推送的场景。
如图2,201:创建接入接口。
创建待接入系统对应的接入接口包括编制接入接口和定义接入接口。
创建待接入系统对应的接入接口包括设备档案数据上报接口、设备档案数据变更接口、设备档案数据删除接口、设备状态数据上报接口、设备告警数据上报接口、设备事件数据上报接口或设备物模型接口中的至少一项。
应理解,首先,编制接入接口,接口类型为感知数据和常规(业务)数据,定义接口类型并定义接入方式(推送、调用);数源单位需根据本部门系统平台情况数据类型选择对应的数据类型以及接入方式。创建接口完成之后需要定义元数据,平台设备定义元数据、状态元数据以及设备的新增删除以提供默认值,需完善告警和事件信息元数据;其次,定义接入接口,分别进行系统接入实例接口配置、系统接入设备状态配置、系统接入设备事件配置、系统接入设备告警配置,完善接口信息后,可在平台进行接口调试,生成对应的Token,填充入参,发送请求。
应理解,在物联网领域,不同系统之间需要通过接口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接口配置包括定义和配置物联网平台与第三方系统或部门系统之间的通信接口,以确保双方能够有效地交换信息。物联设备是指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通信和数据交换的智能化设备,这些设备通常配备有传感器、处理器和通信模块,使它们能够感知环境、采集数据,并与其他设备或系统进行实时交互。物联设备是物联网的基础,通过互联网连接,使得设备之间能够实现智能化的协同工作。
还应理解,首先,需要定义接口的类型,在物联网系统中,通常会有感知数据和业务数据两种主要类型,感知数据通常是实时采集的环境、设备状态等信息,而业务数据涉及更为业务化的信息,定义接口类型有助于系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不同种类的数据;接入方式指定了数据如何被传输到物联网平台,可以选择推送方式,即系统主动将数据推送至平台,也可以选择调用方式,即平台主动调用系统的接口获取数据,选择合适的接入方式通常取决于系统的特性和需求;数源单位需要根据本部门系统平台情况选择对应的数据类型,不同系统可能生成不同类型的数据,例如温度传感器可能产生感知数据,而企业管理系统可能产生业务数据,确保选择正确的数据类型是确保数据被正确解释和利用的关键;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结构、属性和行为的信息,在创建接口后,需要定义元数据,包括平台设备的定义元数据、状态元数据,以及设备的新增和删除默认值,这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标准化;告警和事件信息元数据的完善是接口定义的一部分,这包括描述在系统中可能发生的告警和事件的信息,以及相应的处理方式,完善这些元数据有助于提前规划系统对异常情况的响应和处理流程。总体而言,编制接入接口是确保物联网系统与各部门系统成功对接的关键步骤,通过定义接口类型、接入方式、数据类型,并完善元数据,系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从不同系统中接收到的数据,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和集成。
如表1所示,针对设备档案数据上报、变更接口,该接口用于支持平台级联向物联网平台上报设备数据、变更设备数据,即设备基本信息,至少包括设备ID、设备名、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位置信息。
应理解,设备档案是关于设备的详细信息的记录,通常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的基本信息、位置信息等,设备档案数据上报接口用于支持平台级联向物联网平台上报设备的基本信息和位置信息;设备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的唯一标识(设备ID)、设备名称、以及设备的IMEI等信息,设备ID是用于在物联网平台中唯一标识设备的标识符,设备名称是对设备的友好命名,IMEI是设备的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设备的位置信息描述了设备所在的地理位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位置信息对于物联网应用中需要追踪设备位置或者实现位置相关的功能非常重要;变更设备数据接口用于支持平台级联向物联网平台上报设备数据的变更,可以涉及设备基本信息或者位置信息的更新,如果设备的基本信息发生变更,比如设备名称变化,IMEI发生变更等,通过变更接口将新的信息上报到物联网平台,以确保平台上的设备信息保持最新状态,如果设备的位置发生变更,比如设备被移动到新的位置,通过变更接口将新的位置信息上报到物联网平台,以确保平台具有最准确的设备位置信息。总体而言,设备档案数据上报和变更接口是为了确保物联网平台上的设备信息是准确、实时、完整的,这对于实现设备管理、追踪和监控等功能非常关键。
具体地,设备档案数据上报/变更接口包含接口信息和接口内容,“https://${domain}/resourceApi/matrix/dataApi/dataPushDefinition”是一个资源API中的数据推送定义接口,URL开头的“https”表示该接口使用了安全的HTTP协议,数据传输是加密的,有一定的安全性,“${domain}”是一个占位符,通常被实际的域名或IP地址替代,实际使用时,该部分将被替换为物联网平台的具体域名或IP地址,“/resourceApi/matrix/dataApi/dataPushDefinition”是接口的路径,指定了在服务器上的资源位置,综合起来,这个接口地址用于在物联网平台中管理数据推送的定义,其中包括数据的格式、推送的频率、目标地址等信息。此外,HTTP请求方式中的POST表示一种在Web开发中用于向服务器提交数据的请求方法,具体来说,POST请求通常用于向服务器发送数据,并要求服务器接受由请求体(Request Body)传递的数据,在Web开发中,通常使用以下请求方法:GET用于从服务器获取资源,将请求的信息附在URL后面,POST用于向服务器提交数据,将请求的信息包含在请求体中,对于POST请求,数据不会暴露在URL中,而是封装在请求体中,这使得它适用于传输较大量的数据,如表单中的文件上传或者复杂的参数。“Application/JSON”是一种在HTTP请求或响应中用于指定传输数据的MIME类型(媒体类型),这里它表示传输的数据是以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格式编码的,JS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易于阅读和编写,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它由键值对组成,数据被逗号分隔,而对象由花括号{}包围,数组由方括号[]包围。接口入参JSON是指以JSON格式封装的参数,可以包含键值对、数组等数据结构,根据接口设计,用于描述请求的各种参数信息,在调用接口后,无论操作成功与否,接口返回的数据都遵循统一的结构,有助于规范化接口的响应格式,使得调用方能够更一致地处理不同接口的返回数据,针对设备档案数据上报、变更接口包括的设备基本信息(设备ID、设备名、IMEI)、位置信息,对应表1中的入参信息。
本实施例中数据接口涉及的信息和内容,请参照表1所示的样式。
表1
针对设备档案数据删除接口,该接口用于支持平台级联向物联网平台申请删除设备台账数据。
应理解,设备档案数据删除接口是一种用于请求删除物联网平台上设备台账数据的接口,这个接口的作用是告知物联网平台,某个特定设备的信息需要从平台上删除,在请求删除设备台账数据时,通常需要提供删除的原因,这个原因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被废弃、设备损坏、设备转移等,提供删除原因有助于记录和跟踪设备删除的背后原因,从而更好地管理设备的生命周期;平台级联表示设备所属的外部平台向物联网平台发起的操作,这可能是由于外部平台对设备的管理需要,比如设备被另一个系统接管,或者设备信息在外部平台中发生变更,需要同步更新到物联网平台;设备台账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的基本信息、位置信息、状态信息等,删除设备台账数据意味着将设备从物联网平台的管理范围中移除,不再记录和维护相关信息;删除流程通常包括向物联网平台发送删除请求,请求中包含设备ID等标识信息,以及删除原因,物联网平台在收到请求后,会根据删除原因和安全策略验证请求的合法性,然后执行删除操作,删除后,该设备的信息将不再出现在平台的设备列表中。总体而言,设备档案数据删除接口是物联网平台提供的一种管理设备生命周期的机制,通过这一接口,外部平台能够向物联网平台申请删除设备信息,确保平台上的设备数据保持准确和有序。
针对设备状态数据上报接口,该接口是平台级联用来推送自身管控设备实时运行状态的接口,状态类型分为:在线,离线,禁用三种状态,前2者默认就是启用状态。状态推送的周期暂无需达到实时级别,以1-5分钟的间隔上报,无状态变化的设备平台级联可以不上报。物联网平台录入设备后默认状态是离线,平台级联首次录入或接收设备档案数据后需要报告自身设备的运行状态。
应理解,设备状态数据上报接口是由平台级联用来推送自身管控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到物联网平台的接口,这个接口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物联网平台上的设备状态信息保持最新和准确;状态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三种:在线、离线、禁用,其中,前两者默认是启用状态,这些状态反映了设备当前的运行情况,比如设备是否连接到网络(在线)、设备是否断开连接(离线)、设备是否被禁用,这些状态信息对于设备管理和监控非常重要;设备状态的推送周期是指状态信息上报的时间间隔,在这里指定的上报周期是1-5分钟的间隔,不要求实时级别的上报,这是因为一些设备的状态变化可能不会非常频繁,而且可以降低对网络资源的压力;平台级联可以选择不上报无状态变化的设备,这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数据传输,避免网络资源浪费,只有当设备状态发生变化时,平台级联才需要上报新的状态信息;物联网平台录入设备后,默认状态是离线;这是因为在设备刚刚被录入时,平台无法确定设备的实时状态,平台级联在首次录入或接收设备档案数据后需要报告自身设备的运行状态,将设备状态更新为准确的在线或离线状态。总体而言,设备状态数据上报接口是确保物联网平台上设备状态信息准确、实时的关键环节,通过定期上报设备状态,平台能够及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为设备管理和监控提供有力支持。
具体地,定义设备状态上报数据涉及物联网设备向平台发送有关其当前运行状态的信息,这些状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涵盖设备的连接状态、工作状态、健康状态等方面,通过设备状态上报,物联网平台可以实时获取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况,从而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定义设备状态上报入参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每个具体设备的主键ID、设备ID、设备名称、时间戳、消息ID、设备IMEI标识和设备状态等。设备的主键ID、设备ID、设备名称、时间戳、消息ID、设备IMEI标识和设备状态可以同上述设备档案和设备事件上报中涉及的概念及范围,设备状态包括但不限于有关物联网设备当前运行状况、性能和健康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涵盖了设备的各个方面,帮助物联网平台和系统监测、管理和维护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连接状态、工作状态、电量状态、网络状态、健康状态、位置信息、故障信息和更新状态等,连接状态指示设备是否处于在线、离线或其他连接状态,这有助于监测设备的可用性,确保设备能够正常与物联网平台通信;工作状态表示设备当前的工作状态,例如是否处于正常工作、待机、维护或故障状态,这有助于了解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网络状态反映设备是否成功连接到网络,网络质量如何等信息,这对于设备的通信和数据传输至关重要;健康状态描述设备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是否存在异常或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故障,进行预防性维护;故障信息,如果设备发生故障,包括有关故障的详细信息,这有助于进行故障排查和及时的维修;更新状态,如果设备正在进行软件或固件更新,包括更新的进度和状态,这对于确保设备始终运行在最新的软件版本很重要。
针对设备告警上报接口,设备告警接口允许平台级联将自身管控的异常设备告警信息上报给数据汇集系统,物联网平台负责对所有告警信息统一存储,展示。
应理解,设备告警上报接口是用于平台级联将自身管控的异常设备告警信息上报给数据汇集系统的接口,该接口的目的是将设备产生的告警信息传递给物联网平台,由物联网平台负责统一存储和展示所有告警信息,告警信息通常包含但不限于设备的异常状态、错误代码、告警级别、告警描述等详细内容,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物联网平台快速识别设备的异常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平台级联表示设备所属的外部平台向物联网平台发起的操作,在告警上报中,平台级联充当告警产生地的代理,将告警信息传递给物联网平台;告警信息通常涉及到设备发生异常情况,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设备故障、传感器异常、通信错误等,告警信息的上报有助于快速响应设备问题,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物联网平台负责对所有告警信息进行统一存储和展示,这意味着无论告警来自哪个平台级联,物联网平台都能够集中管理所有告警信息,提供统一的告警展示界面,方便管理员和操作人员查看和处理告警。总体而言,设备告警上报接口是为了实现平台级联向物联网平台报告设备异常情况的机制,通过该接口,物联网平台可以集中管理所有告警信息,提高对设备异常的监测和响应能力。
具体地,定义设备告警上报数据涉及指物联网设备向平台发送有关设备状态异常或特定事件的告警信息,这些告警信息通常包括设备检测到的异常情况、违规事件或其他需要引起关注的事件,通过设备告警上报,物联网平台能够及时获知设备发生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定义设备告警入参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每个具体设备的主键ID、设备ID、设备名称、时间戳、消息ID、设备IMEI标识、设备位置、是否告警、告警内容、是否处理及处理时间戳等。设备的主键ID、设备ID、设备名称、时间戳、消息ID、设备IMEI标识、设备位置可以同上述设备档案上报中涉及的概念及范围,是否告警表示设备当前是否发生告警,取值通常是一个布尔值,例如1表示发生了告警,0表示未发生告警;是否处理指示告警是否已经被处理,通常是一个布尔值,例如1表示告警已处理,0表示告警尚未被处理;处理时间戳表示记录告警被处理的时间,即处理操作发生的具体时间。
针对设备事件数据上报接口,当第三方平台监测到自己管理设备各种事件,可以通过该接口向物联网平台进行事件上报,物联网平台会统一管控设备的事件信息。
应理解,设备事件数据上报接口是为了让第三方平台能够将自己管理设备产生的各种事件信息上报给物联网平台,这个接口的目的是实现设备事件信息的集中管理和统一管控;第三方平台负责监测自己管理的设备所产生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可能涉及设备的状态变化、操作记录、环境感知等,第三方平台通过监测这些事件,可以了解设备的实时情况;事件上报通过设备事件数据上报接口实现,第三方平台在监测到设备事件后,使用该接口将事件信息传递给物联网平台,这种机制使得物联网平台能够及时获取设备的各种事件信息;物联网平台负责对所有设备的事件信息进行统一管控,这意味着无论事件来自哪个第三方平台,物联网平台都能够集中管理和展示所有设备的事件信息,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视图,方便监测和管理;事件可能涉及多种类型,如状态变更、操作记录、异常通知等,通过事件上报接口,第三方平台可以向物联网平台传递这些事件的详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事件类型、发生时间、相关设备等。总体而言,设备事件数据上报接口是为了实现第三方平台管理设备事件信息的集中化,通过统一管控,物联网平台能够更有效地监测和管理所有设备的事件,提高整体系统的运行效率。
如表2所示,针对设备物模型接口,一种用于设备与物联网平台之间交换设备物模型信息的接口,它允许设备将其物模型信息上传至物联网平台,以便平台能够了解设备的结构、属性、功能和数据格式等详细信息。
应理解,物模型的接口名称为设备物模型上报接口,设备物模型上报接口将设备物模型数据通过接口上报给物联网平台,物模型的接口的地址“https://${domain}//resourceApi/resourceMetaAttribute/create”,这个地址(URL)是一个用于创建物模型接口的API端点,允许用户通过发送HTTP请求(POST请求)来创建物模型的属性(Attribute)或资源元数据(MetaAttribute),https代表使用HTTPS协议进行通讯,这是一种安全的网络传输协议,{domain}这个部分是根据实际情况填入的域名或IP地址,表示API服务所在的域“/resourceApi/resourceMetaAttribute/create”表示在API服务中的路径,这里的路径结构通常是按照RESTful API设计规范创建的,“/resourceApi”可以代表资源管理API的一部分,而“/resourceMetaAttribute/create”则指向创建资源元数据的功能接口。这个接口地址的作用是允许用户通过发送特定的HTTP请求(通常是POST请求),向该地址提供相应的数据,以创建物联网设备或资源的属性,根据API设计,通常需要在请求中提供一些数据,比如属性名称、类型、描述等,以便在物联网平台中创建新的物模型属性。
应理解,对于物联网平台的接口来说,POST请求被用于创建新的物模型属性、设备、或者执行其他操作,具体操作由接口的设计和实现确定,这种请求方式允许客户端发送数据到服务器,并根据请求的内容进行特定的操作,如创建、更新或修改资源。
应理解,Application/JSON是HTTP请求中的一个头部信息,用于指定在请求中发送的数据类型是JSON格式,在物联网平台中,如果请求类型是Application/JSON”,那么请求的主体(body)中的数据应该以JSON格式进行编码。这表示请求将包含一个JSON对象,其中可能包含创建或更新设备、属性或其他资源所需的相关信息。服务器端会根据这个请求类型(Content-Type)来解析请求体中的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具体地,这种请求类型的使用通常指示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的数据遵循JSON格式,这样服务器就能够正确地解析和处理请求中的数据内容。
应理解,JSON格式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易于阅读和编写,它由键值对组成,类似于JavaScript中的对象表示法,在接口入参中,JSON被用于传递各种参数、属性或配置信息,用于执行特定的操作或向服务器传递特定的请求。
如表2,接口入参示例为一种水位属性相关的物模型接口,这段JSON数据表示了一个设备的属性信息,包括属性的ID、属性的名称、属性的标签、属性的描述、属性的验证规则、属性的数据类型和其他数据。这样的JSON结构被传递到接口的请求主体中,以便服务器能够根据这些数据执行相应的操作或处理请求。
表2
/>
可选地,在一个固定的接口中,除了已经定义好的字段外,还可以根据需求添加新的字段或修改已有字段的值。示例性地,假设有一个固定的数据上传接口,预先定义了以下字段:
在这个固定的接口中,可以根据需要新增或修改字段。比如,你可能需要新增一个名为"pressure"的字段来表示气压数据:"pressure":1013,或者,也可以修改已有字段的值,例如,更新温度和湿度数据:"temperature":28,"humidity":55,这种方式允许开发人员根据需求动态地调整数据结构,以便按照特定场景或条件发送所需的数据,这种灵活性使得接口能够适应不同的需求,提供更多定制化的数据传输和处理方式。
可选地,接口的入参包括固定部分和可变部分,意味着在一个系统或函数的参数列表中,有些参数的值是固定不变的,而另一些参数的值则是可根据不同情况变化的。入参固定的部分,请求的参数会在页面上显示,入参可变的部分涉及设备属性数据上报接口和设备告警数据上报接口,
除了创建上述接入接口及其对应接口入参信息外,还需要对接入数据制定规范,即使是不同的待接入系统,按照制定的接入数据规范,从而将待接入数据上报或者推送至互联网平台。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中标识对象标识编码结构示意图。
如图3,对待接入系统对应的设备数据制定规范,设备数据规范至少包括一机一档编码规范、地址坐标标准规范、设备时区标准规范、设备档案数据规范、设备告警数据规范、设备事件数据规范。
确定一机一档编码规范。物联网平台设备标识编码由标识前缀、标识后缀和分隔符“.”组成,其中标识前缀共12位,由市行政区域代码、企业代码组成;标识后缀共15位,由感知设施分类码、预留码、安全码组成。
应理解,设备标识编码是用于唯一标识物联网平台上的每个设备的一串字符,这个编码由标识前缀、标识后缀和分隔符“.”组成,标识前缀共有12位,如“X1 X2 X3 X4 X5X6 X7 X8 X9 X10 X11 X12”,包括市行政区域代码或企业代码,这12位用于标识设备所属的行政区域或企业,市行政区域代码通常是指城市的行政区划代码,企业代码是指设备所属企业的标识;标识后缀共有15位,如“X13 X14 X15 X16 X17X18 X19 X20 X21 X22 X23X24 X25 X26 X27”,包括感知设施分类码、预留码和安全码,感知设施分类码用于标识设备的类型或类别,预留码是未来可能使用的预留字段,安全码用于设备标识的安全性;分隔符“.”用于将标识前缀、标识后缀等不同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设备标识编码,分隔符的使用有助于提高编码的可读性和解析性,设备标识编码的设计追求唯一性,即每个设备都有唯一的标识,通过合理设计标识前缀和标识后缀,可以确保设备标识的唯一性,避免重复或冲突;一机一档编码规范是为了确保设备标识的一致性和规范性,按照规范定义标识前缀和标识后缀,可以使得不同系统或平台更容易解析和识别设备。总体而言,一机一档编码规范通过明确定义标识前缀和标识后缀的方式,确保了设备标识的唯一性、规范性,并提高了编码的可读性和解析性,这对于设备的管理、追溯和数据交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确定地址坐标标准规范。为规范设备落图地址,实现基于地理坐标和地理位置的检索、定位等功能,必须统一各平台级联的存量设备以及新建设备的地址坐标,并最终在CIM基础平台上落图。平台级联及直连终端设备需统一采用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图中定义的地址库及坐标系(CGSC2000)。平台级联在上报设备档案数据时,需自行转换坐标系,采用CGSC2000坐标系上报设备位置信息,物联感知平台不提供坐标系转换接口。
应理解,规范设备落图地址的坐标表示,旨在实现基于地理坐标和地理位置的检索、定位等功能,通过统一坐标标准,可以确保各平台级联的存量设备和新建设备的地址坐标一致性,最终实现在CIM基础平台上的统一地图展示;地理坐标用于在地球表面上标识位置,而地理位置则是指物理实体在地球上的具体位置,通过这两者的结合,可以实现设备位置的精确定位、检索等功能,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支持;规范要求平台级联及直连终端设备采用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图中定义的地址库及坐标系(CGSC2000),这确保了设备位置信息在各系统中使用相同的坐标系,避免了因坐标系不一致而导致的位置偏差和不一致性问题;平台级联在上报设备档案数据时需要自行转换坐标系,使用CGSC2000坐标系上报设备位置信息,这意味着设备在各系统中记录的坐标信息需要按照规范进行转换,以确保一致的坐标表示;规范中明确物联感知平台不提供坐标系转换接口,这可能要求各级联平台在数据交互时自行负责坐标系的转换工作,以适应CGSC2000坐标系的要求。总体而言,地址坐标标准规范的制定旨在确保设备位置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使得设备的位置能够在不同系统中被准确表示和理解。
确定设备时区标准规范。平台级联、终端设备需进行时间同步,与政务云的时钟服务器进行定期校时,以解决时间同步问题。时区统一采用北京时间。
应理解,该规范的目的在于规范平台级联和终端设备的时间同步,以确保设备在不同系统中具有一致的时间标准,通过与政务云的时钟服务器进行定期校时,并统一采用北京时间作为时区,可以解决时间同步的问题,在物联网系统中,设备的时间同步是关键的,特别是在需要协同工作、事件记录或定时任务等场景,统一时间标准有助于确保设备事件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规范要求平台级联和终端设备与政务云的时钟服务器进行定期校时,时钟服务器是一个网络时间协议(NTP)服务器,用于提供准确的时间信息,设备通过与时钟服务器同步时间,确保设备时间的准确性;为了避免在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时区而导致时间混淆,规范中统一采用北京时间作为时区标准,这确保了设备在全系统中使用相同的时间标准,简化了时间的管理和解释。总体而言,设备时区标准规范旨在确保平台级联和终端设备在时间上保持同步,以提供一致的时间标准,从而确保物联网系统中各设备之间的时间一致性。
确定设备档案数据规范。设备档案的数据规范分为通用字段,和扩展字段,扩展字段是针对行业内特性预留的补充;对于静态导入2类字段会合并到模板中,对于实时导入,分不同JSON结构字段导入。
应理解,通用字段是所有设备档案都需要包含的基本信息,无论设备所属的行业或领域,通用字段通常包括但不限于设备ID、设备名称、设备类型、设备型号、生产厂商、安装位置等,这些字段提供了设备的基本标识和描述信息;扩展字段是为了适应不同行业或特殊设备类型而预留的额外信息,由于不同行业可能有独特的设备属性和需求,扩展字段允许在设备档案中添加行业特定的信息,例如,对于智能家居领域,可以包含但不限于温度、湿度等信息,而对于工业设备,可以包含但不限于运行状态、维护记录等信息;静态导入字段是在设备档案初始化时通过批量导入固定数据结构的字段,这些字段在设备档案的静态信息中基本保持不变,例如设备的基本属性、初始配置等;动态导入字段允许在设备档案的运行过程中通过实时导入不同的JSON结构的字段,这使得设备档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以适应设备状态的变化;设备档案数据规范提到了模板的概念,这可能指的是用于静态导入的数据模板,其中包含了通用字段和扩展字段的数据结构,这样的模板可以用于批量导入设备档案的初始信息。总体而言,设备档案数据规范的设计考虑到了通用性和灵活性,通过通用字段和扩展字段的结合,以及静态导入和实时导入的方式,使得设备档案能够满足不同行业和应用场景的需求,同时保持了一定的标准化和结构化。
表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中设备档案数据统一格式示意表。
表3
可选地,除上述一机一档编码规范、地址坐标标准规范、设备时区标准规范、设备档案数据规范制定外,包括但不限于对设备告警数据、设备事件数据等制定规范标准,规定标准参照表3的样式进行设计。
可选地,接口返回统一数据结构,物联网平台对外提供的所有接口均提供统一的返回数据结构,以便调用方进行对接和调测,平台级联提供给物联网平台调用的接口需遵循相同的接口设计规范。
应理解,物联网平台对外提供的所有接口在返回数据时都遵循相同的数据结构,不论是设备状态上报、设备事件查询、还是其他功能性接口,都使用一致的数据结构进行响应,这种一致性有助于调用方更容易理解和处理返回的数据;统一的返回数据结构简化了调用方与物联网平台接口的对接过程,调用方不需要为每个接口处理不同的数据结构,而是可以基于统一的规范进行开发和调测,这提高了整个接口调用的可维护性和一致性;平台级联提供给物联网平台调用的接口也需要遵循相同的接口设计规范,这确保了不同平台之间的接口交互方式一致,减少了对接的复杂性,规范的设计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接口路径、参数格式、返回数据结构等方面的统一规范;一致的接口设计和返回数据结构带来的好处包括但不限于提高开发效率、减少调试难度、降低维护成本等,调用方只需理解和处理一种数据结构,而不必为每个接口编写特定的处理逻辑;统一的数据结构也包括错误处理的一致性,当发生错误时,物联网平台返回的错误信息遵循相同的格式,包括错误码、错误描述等,这有助于调用方更容易定位和解决问题。总体而言,接口返回统一数据结构是一种设计原则,通过统一规范提供清晰、简化的接口形式,使得不同方在接口对接和调试时更加方便和高效。
如图2,202:创建设备物模型。
在物联网平台上自定义第三方系统或部门系统中设备产品的物模型。
创建待接入系统对应的设备物模型包括创建待接入系统对应设备的设备型号信息,设备型号信息包括设备名称、设备型号、所属目录、接入方式、通信协议或消息格式中的至少一项。
应理解,物模型的概念相对于产品概念来说更具有广泛性,它是对不同型号设备共有属性和行为的一种抽象描述。
可选地,物模型(物理模型)并不局限于特定型号或特定产品,它是对多种设备、产品或物品的共性特征和行为的抽象描述,不同型号的设备可能有不同的实现方式,但它们可能共享一些基本属性、功能或行为;
可选地,物模型描述了设备或产品的通用特征,比如设备的属性、状态、行为、数据格式等。它们提供了一种通用的视角,描述了设备的核心功能和基本特征。
示例性地,考虑智能灯具的物模型,无论是哪个品牌的智能灯,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属性和行为,比如亮度、颜色、开关状态等,这些是智能灯的通用属性,不同品牌或型号的智能灯都可以拥有这些特征。
需要说明的,通过物模型的抽象描述,可以实现:标准化和互操作性,允许不同品牌或型号的设备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交互和控制,因为它们共享相似的属性和行为描述;简化开发和集成,在设计应用程序或平台时,可以依据通用的物模型描述,简化开发流程并实现设备的快速集成;提高可扩展性,允许将新型号或新品牌的设备快速引入到现有系统中,因为它们可以基于相同的物模型进行描述和管理。因此,物模型的抽象性和通用性可以为设备和系统间的互操作性、集成性以及整合性提供基础。
创建设备物模型,可以是一个产品对应一个物模型或者多个产品对应一个物模型,设备型号是设备的最小分类,一类设备有统一的物模型信息,创建所接入设备的设备型号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接入方式、通信协议、设备商、消息格式等内容,此外,需要完善物模型信息,物模型信息包含属性管理、指令管理等配置,进行设备属性管理,将设备特有属性融入到平台物模型,定义所有属性后发布物模型会同步创建对应属性管理表,然后进行指令管理,根据属性定义指令,进行指令管理,定义所有指令字段后,将对应生成指令表,属性指令是一对多的关系。
应理解,自定义第三方系统或部门系统中设备产品的物模型是指为第三方系统或部门系统中特定类型的设备定义的数据模型,物联网平台允许用户根据其特定的业务需求,对接入的第三方系统或部门系统中的设备产品的物模型进行个性化的定制,这意味着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要求,调整设备的属性、服务和事件定义,以适配不同种类的设备。通过定制物模型,物联网平台可以促进不同设备间的互操作性,即使设备来自不同厂商、不同型号,只要它们遵循了相同的物模型规范,就可以在平台上实现一致的数据交换和控制操作。
应理解,根据步骤201,设备档案接入接口的入参信息主要包括但不限于“device_id”(设备的唯一标识符)、“device_name”(设备的名称或标识)、“timestamp”(数据的时间戳,表示数据记录的时间)、“message_id”(消息的唯一标识符)、“IMEI(”设备的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location”(设备的位置信息)、“data”(包含其他数据的部分,比如传感器数据、状态信息或其他与设备相关的数据),设备物模型以“equipment_model”(设备的型号信息)来表示,设备型号信息其中包括设备名称、设备型号、所属目录、接入方式、通信协议或消息格式中的至少一项,通过接入接口的入参信息与设备型号信息相关联,可以使创建的接入接口与物模型相关联。接入接口的入参信息与设备物模型相关联,意味着在创建接入接口时,需要确保接口所需的参数与设备物模型中的信息相对应或匹配,这种相关联确保了设备在接入系统或平台时,能够根据物模型中定义的属性和特征进行正确的数据交互和处理。综合来说,接入接口所需的参数与设备物模型之间建立关联,能确保设备在接入系统或平台时能够准确地传输、处理和识别数据。
具体地,在物联网平台中,设备型号是设备的抽象描述,包含了设备的一些基本属性和规格,这一步骤要求对待接入系统的设备进行分类,并为每一类设备创建相应的设备型号信息,设备型号信息至少包括以下内容:设备名称:设备型号的名称,用于标识和描述设备的类型;设备型号:设备型号的唯一标识符,通常是一个字符串或数字,用于在系统中区分不同型号的设备;所属目录:将设备型号分类至不同的目录或类别,以便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各种设备;接入方式:描述设备与物联网平台之间的连接方式,例如,是通过HTTP接口、MQTT协议等方式进行通信;通信协议:设备与平台之间通信所采用的协议,例如,HTTP、MQTT等;消息格式:规定设备与平台之间交换数据的格式,通常以JSON、XML等形式表示。通过创建这些设备型号信息,系统可以清晰地了解待接入系统中涉及的各类设备,并为它们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描述信息,为后续的数据接入和管理提供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设备物模型是对设备进行建模的抽象,它定义了设备在物联网平台中的表现形式,以便平台能够理解和管理不同类型的设备,物模型通常由设备的厂商或开发者定义,以确保设备在物联网平台中能够被正确识别和操作;设备型号是设备的最小分类单位,通常一类相似的设备属于同一个设备型号,每个设备型号有其独特的物模型信息,描述了设备的特性和功能,设备型号的概念有助于对大量设备进行分类和管理;接入方式指定了设备与物联网平台之间的通信方式,这可能包括数据推送、数据拉取、调用API等,不同的设备可能采用不同的接入方式,具体的选择取决于设备的性能、网络环境和应用场景;通信协议定义了设备与物联网平台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规则和标准。常见的通信协议包括MQTT、CoAP、HTTP等,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有助于确保设备与平台之间的通信顺畅和高效;设备商指设备的制造商或提供商,记录设备商信息有助于对不同品牌的设备进行管理和区分,这对于在物联网平台上支持多个设备供应商的场景非常重要;消息格式定义了设备与平台之间传递数据的结构和格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JSON、XML等,确保消息格式的一致性有助于平台正确解析和处理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创建接入设备的设备型号信息时,需要填写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接入方式、通信协议、设备商、消息格式等,这确保了在物联网平台上正确识别和配置每个设备型号;物模型信息是对设备进行建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物模型信息时,首先需要考虑属性管理和指令管理两个方面,属性描述了设备的特定特征和状态,而指令描述了可以发送到设备的命令,属性管理涉及将设备特有的属性融入到平台的物模型中,属性通常包括设备的各种状态和特征,例如温度、湿度、位置等,在定义所有属性后,可以将物模型发布,这将触发平台同步创建对应的属性管理表,发布物模型是将完善后的物模型信息应用到物联网平台的过程,通过发布物模型,确保平台能够理解和识别设备的属性和特性,同步创建属性管理表是为了在物联网平台上存储和管理设备的实际属性数据,指令管理涉及根据属性定义指令,定义可以发送到设备的命令和操作,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控制设备执行特定任务、修改设备状态等,在定义所有指令字段后,平台将对应生成指令表,确保平台能够正确理解和解释发送给设备的指令;属性和指令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关系,这表示一个设备可以有多个属性,每个属性可以有多个指令。
示例性地,一个智能灯具可能有亮度属性,颜色属性,而对应的指令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调节亮度、修改颜色等。总体而言,创建设备物模型和设备型号信息是确保物联网平台正确理解和管理不同设备的关键步骤,有助于实现设备的标准化管理和更高效的设备接入,通过属性管理,将设备的特有属性整合到平台物模型中;通过指令管理,定义可以发送到设备的命令,实现了对设备的控制和操作,有助于实现设备数据的标准化和集成。
应理解,创建一个标准的物模型,不同的系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定需求来配置这个物模型,将其与自身系统的字段进行匹配,这使得系统在数据接入时无需为不同的系统编写不同的代码。
应理解,创建一个通用的、标准的物模型,其中包括了一组通用的属性或字段,这些属性可以代表设备的各种信息,例如温度、湿度、状态等等。这个物模型定义了系统所需的数据结构和字段。
示例性地,不同的系统根据自身的需求,在物模型中配置或映射与自身系统字段相对应的属性。例如,一个系统可能会将自己的温度数据映射到物模型中的“Temperature”属性,将湿度数据映射到“humidity”属性。
需要说明的,通过使用标准的物模型,系统可以使用通用的数据接入接口,而不必为每个系统编写特定的数据接收代码,这个接口能够根据物模型定义的属性,自动匹配和处理不同系统发送的数据,因为它们都按照同一个标准来发送数据。
如图1,S2:获取待接入系统发送的数据接入请求,向待接入系统分配访问账号和密钥,获取待接入系统基于访问账号和密钥发送的访问授权请求,基于请求向待接入系统发送访问令牌。
如图2,203:获取Token。
在配置完系统接入的各个接口之后,系统提供了接口调试的功能,这意味着开发人员可以在平台上填充接口所需的参数,然后发送请求进行调试,这有助于验证接口的正确性和可用性,确保数据能够正确地传递到物联网平台;在调试成功后,系统会生成对应的Token,Token是一种身份验证和授权的机制,确保只有合法的系统和设备能够向物联网平台提交数据,生成的Token将在后续的数据推送过程中使用;开发人员需要在平台上填充接口所需的参数,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的实例信息、状态信息、属性信息、告警信息等,然后,通过发送请求,将数据传递到物联网平台,填充入参和发送请求的过程也可以模拟真实场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总体而言,这个流程是确保系统成功接入物联网平台并能够正常传递数据的关键步骤,通过配置接口、调试和生成Token,开发人员可以验证整个系统接入流程的正确性。
应理解,平台级联进行设备档案数据和业务数据接入时候,必须获取访问授权,物联网平台会为平台级联分配接入AppKey和AppSecret,所有需要进入接口API调用前操作都需要根据AppKey和AppSecret去平台申请Token,Token会携带平台级联相关信息;将Token放在Header里携带,向物联网平台发起请求,物联网平台拦截获取Token进行解析,判断Token时效性以及Token的权限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平台级联中,确保安全性和权限控制是关键的,因此,进行设备档案数据和业务数据接入之前,平台级联必须获取访问授权,以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平台才能访问相关数据,物联网平台为平台级联分配了两个关键的凭证,即AppKey和AppSecret,AppKey是用于标识平台的唯一标识符,而AppSecret是与AppKey相关联的密钥,用于对请求进行签名和验证身份,在进行任何接口API调用之前,平台级联需要根据其分配的AppKey和AppSecret向物联网平台申请Token,Token是一种临时的访问令牌,包含有关平台级联的相关信息,如平台ID、权限等,Token通常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只在获取后的一段时间内有效。平台级联在向物联网平台发起请求时,需要将申请到的Token放置在请求的Header中进行携带,这样,物联网平台可以通过拦截请求中的Token来验证平台级联的身份和权限。
应理解,接口鉴权流程是指在网络通信中,通过一系列步骤确保请求的合法性和授权访问,这过程通常用于保护对系统、服务或资源的访问,以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实体能够执行特定的操作或获取特定的信息。接口鉴权流程是确保平台级联在与物联网平台进行数据交互时经过授权和验证的一系列步骤,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1)平台级联接入到物联网平台,平台级联向物联网平台发起接入请求,表达其意图要接入物联网平台进行数据交互;(2)物联网平台审核和生成AppKey、AppSecret,物联网平台接收到平台级联的接入请求后,进行审核,如果审核通过,物联网平台生成对应的AppKey和AppSecret,并将这些凭证返回给平台级联;(3)平台级联通过“client_id”和“client_secret”生成Token,平台级联使用接收到的AppKey和AppSecret,结合“client_id”和“client_secret”等信息,通过特定的鉴权流程生成访问令牌;(4)平台级联将Token放在请求头中发起请求,平台级联在向物联网平台发起请求时,将生成的Token放置在请求头的Authorization字段中,通常使用Bearer Token的方式;(5)物联网平台解析Token,验证时效性,物联网平台接收到请求后,从请求头中解析出Token,并验证Token的时效性,确保令牌在有效期内,如果Token无效,物联网平台将结束请求;(6)判断物联网平台验证账号是否具有接口权限,在确认Token有效后,物联网平台会进一步验证该平台级联账号是否具有执行当前接口的权限,这确保了即便是有效的平台级联,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接口权限;(7)物联网平台进行业务处理后返回,如果Token有效且账号权限验证通过,物联网平台执行相应的业务逻辑,处理请求的数据,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平台级联。
需要说明的是,Token(令牌)是在身份验证和授权过程中用于验证用户身份或授权访问的一种凭证。在网络通信中,Token通常是一个字符串,表示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权限,Token广泛用于Web应用、API认证、OAuth授权等场景,在物联网中,Token也常用于设备级别的身份验证和授权,确保设备具有访问物联网平台或其他服务的权限。在网络通信中,"Header"(头部)是指数据包或请求的开头部分,包含有关数据包或请求的元信息,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和其他网络协议使用头部来传递附加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正确处理请求或数据包至关重要。上述“将Token放在Header里携带”是指将访问Token信息放置在HTTP请求的头部中,这是一种身份验证和授权机制,具体而言,使用"Authorization"头部字段来传递访问令牌,这样服务器可以在接收到请求时从头部中提取Token进行验证和授权判断,头部中的信息是以键值对的形式存在的,每个键值对由冒号分隔,例如,一个包含Authorization头的HTTP请求头部可能如下所示:Authorization:Bearer your_access_Token。
可选地,平台级联指不同的物联网平台之间建立连接,以实现设备档案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共享和交互,这种级联关系可以涉及多个物联网平台,允许它们协同工作,共同提供服务或共享数据。假设有两个不同的物联网平台,一个是智能家居平台(Platform A),另一个是城市交通管理平台(Platform B),首先,这两个平台需要定义一套标准的接口,以便彼此之间能够理解和交换数据。这包括设备接入接口、数据格式、安全认证等;在平台级联建立之后,智能家居平台(Platform A)可以与城市交通管理平台(Platform B)共享某些信息,例如,智能家居平台可以提供家庭成员的位置信息,而城市交通管理平台可以提供交通流量和拥堵情况;基于数据的共享,两个平台可以实现一些联动服务。比如,如果城市交通管理平台掌握了某个区域的交通拥堵情况,智能家居平台可以根据这一信息自动调整家庭成员的出行计划;通过平台级联,可以实现跨平台的智能化决策,例如,如果城市交通管理平台检测到某个路段有交通事故,可以通知智能家居平台调整相关家庭成员的行程安排。平台级联使得不同领域的物联网系统能够协同工作,提供更智能、更综合的服务。在实际应用中,这种级联可以扩展到更多的领域,如工业、医疗等,形成一个更加紧密、互通的物联网生态系统。
应理解,平台级联的第一步是定义统一的标准接口和通信协议,以确保不同平台之间能够理解和解释数据。常见的标准包括RESTful API、WebSocket、MQTT等;统一的数据格式对于平台级联至关重要,常见的数据格式标准包括JSON、XML等,确保不同平台能够正确地解析和处理数据;由于涉及到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采用安全认证和授权机制,确保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使用中间件作为平台级联的桥梁,帮助解决不同平台之间的通信问题;中间件可以处理数据格式转换、安全性管理、消息传递等任务;通过API管理工具,能够更好地管理和监控平台级联的接口,这包括接口的版本管理、访问控制、性能监测等;云服务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资源,能够支持平台级联中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和存储需求,云服务也可以作为中转站点,促进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流;使用事件驱动的架构,平台可以通过事件通知的方式实时响应其他平台的状态变化或数据更新,从而实现更实时的协同工作;平台级联可能涉及到分布式系统的设计,确保各个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够高效、可靠地进行。
可选地,设备档案数据指关于设备基本信息和特性的数据,这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的身份信息、硬件规格、制造商信息、安装位置、生产日期、固件版本等,设备档案数据主要用于识别、管理和监控设备,提供设备的静态特征描述。业务数据指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实际业务相关的数据,这包括但不限于传感器采集的实时环境数据、设备的工作状态、产生的事件和告警信息等,业务数据反映了设备在特定时间点的运行状态和性能。在物联网系统中,设备档案数据和业务数据共同构成了设备的全貌,设备档案数据提供了设备的基本信息,而业务数据则提供了设备在实际运行中产生的动态数据,两者结合起来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了全面的设备管理和业务决策支持,这种数据的综合利用使得物联网系统能够更有效地监控和控制设备,实现智能化的运行和管理。
如图1,S3:在判断数据接入请求携带有访问令牌的情况下,基于接入接口和设备物模型进行数据接入。
如图2,204:数据上报。
应理解,接收来自待接入系统的数据接入请求,该请求包含数据内容和访问令牌,验证请求中是否携带了访问令牌,进行身份认证,确保请求是来自授权的合法来源,验证令牌的有效性和权限后,解析接收到的请求数据,可能是包含设备信息、传感器数据或其他设备状态信息的JSON数据,根据请求中提供的设备标识,确认物联网平台中存在该设备及其物模型,确认数据请求与设备物模型相匹配,确保请求的数据结构和属性与物模型描述一致,将接收到的数据按照设备物模型的规范进行处理和映射,确保数据与物模型的属性、类型和格式相符合,最后,基于接入接口,将经过验证和处理的数据传输到物联网平台,根据物模型的规范和接入接口,将数据上报到指定的终端或存储介质。
可选地,记录数据上报的操作日志,包括成功上报或任何出现的错误,向待接入系统返回相应的处理结果,例如成功上报的消息或者错误信息,以便系统能够进行相应的处理或记录。
上述步骤能够确保从待接入系统收到请求到数据上报的过程中,验证了访问权限、确保数据结构匹配,并将数据按照指定的格式成功上报到物联网平台。
应理解,一个系统创建后,创建针对不同设备型号的接口以及配置设备档案、属性、告警、状态等的入参,然后开发人员使用POST请求将数据上报到物联网平台。
应理解,针对不同的设备型号,物联网平台会创建不同的API接口,以便开发人员能够向物联网平台发送数据,每个接口可能具有特定的URL、协议和格式,用于将设备数据上传到平台。
可选地,针对每种设备型号的设备档案信息,属性配置(比如温度、湿度等)、告警配置(比如报警阈值)、设备状态配置(比如开关状态)等,入参配置会定义开发人员可以使用的参数及其格式,以便将数据正确地发送到物联网平台。
具体地,根据接口的要求和文档,使用POST请求构建数据,按照预先定义的格式将设备数据发送到物联网平台的指定接口。数据可以是设备的实时信息、传感器读数、状态变更等。这些数据需要符合事先定义好的数据结构和参数要求。
示例性地,假设有一个传感器设备,型号为“Sensor123”,该设备具有温度和湿度两个属性,对应的物联网平台已经建立了一个数据接收接口,并配置了针对“Sensor123”设备的参数格式,开发人员使用POST请求将以下数据发送到物联网平台:
这个JSON数据中包含了设备的ID、温度和湿度数据,以及时间戳。开发人员通过POST请求将这些数据发送到物联网平台预先定义好的接口地址,平台会根据接口定义和数据结构,接收并处理这些数据。
应理解,待接入系统的上报数据包括设备档案数据、设备状态数据、设备告警数据或设备事件数据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针对设备档案数据上报,根据提供的HTTP或HTTPS接口,接收待接入系统上报的设备档案数据,通常使用JSON或XML等数据格式,包括设备ID、设备名称、设备型号、位置信息等设备基本信息;针对设备状态数据上报,提供一个HTTP/HTTPS接口,接收待接入系统上报的设备状态数据,使用JSON或XML等数据格式,包括设备ID、状态类型(在线、离线、禁用)、状态更新时间等状态信息;针对设备告警数据上报,提供一个HTTP/HTTPS接口,接收待接入系统上报的设备告警数据,使用JSON或XML等数据格式,包括设备ID、告警类型、告警内容、告警时间等告警信息;针对设备事件数据上报,提供一个HTTP/HTTPS接口,接收待接入系统上报的设备事件数据,使用JSON或XML等数据格式,包括设备ID、事件类型、事件内容、事件时间等事件信息。
具体地,物联网平台接收设备数据的方式通常是通过定义的接口进行数据上报,假设有一个待接入系统(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希望将设备数据上报到物联网平台,包括设备档案数据、设备状态数据、设备告警数据和设备事件数据,以设备档案数据上报为例,物联网平台提供一个设备档案数据上报接口,可以是“post/api/device/profile”,这是一个HTTP接口的路径,用于设备档案数据的上报,POST表示这是一个HTTP POST请求,用于将数据发送到服务器,“/api/device/profile”是路径的一部分,指定了服务器上的资源,指的是设备档案数据的上报接口,因此,“post/api/device/profile”表示通过向服务器的“/api/device/profile”路径发送HTTP POST请求,可以将设备档案数据上报给服务器,这个路径通常在物联网平台的API规范中定义,作为一种标准的方式来进行设备档案数据的传输。这些数据将通过相应的接口传输到物联网平台,物联网平台在接收到数据后进行解析和处理,将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可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如图1,S4:处理待接入系统的数据,将数据在数据整合平台上管理并展示。
如图2,205:数据处理。
应理解,数据处理涉及将接收到的数据存储到物联网平台的数据库或数据存储中,需要将数据转换成适合存储和分析的格式,可以是数据库表格、时间序列数据库等。
可选地,存储设备数据的选择通常基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和相应的访问模式,设备档案数据存储在MySQL数据库中,设备档案数据通常是结构化的,可能包含关键属性、配置信息,MySQL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适用于存储结构化数据,支持复杂查询和事务,MySQL提供了强大的事务支持,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设备状态数据存储在Redis中,Redis是一个内存数据库,读写速度非常快,对于频繁变化的设备状态,使用Redis可以提供低延迟的数据访问,Redis也可以用作缓存,存储最近的设备状态,以提供快速的访问和避免频繁访问主数据库;设备事件/告警数据以消息队列的形式存储在DORIS中,使用消息队列(DORIS)可以将设备事件和告警数据异步地传递给其他系统,以便进行实时或离线处理,消息队列通常支持水平扩展,适用于处理大量的异步事件,DORIS提供了对实时数据分析和离线分析的支持。总体而言,这种架构选择的目标是在满足不同类型数据的特定需求的同时,优化性能、可扩展性和数据处理效率。
应理解,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包括数据清洗、转换、聚合等操作,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展示。
可选地,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检测并处理缺失数据,可以是填充缺失值、删除含有缺失值的数据行,或采用插值方法估算缺失值;异常值处理:识别和处理异常值,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或领域知识进行异常值识别,并进行修正或删除。
可选地,数据转换,格式转换:将数据转换成适合分析和存储的格式,例如将数据转换为特定的时间格式、统一单位、或转换成适合数据库存储的结构;标准化/归一化: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保不同来源的数据在量纲和尺度上保持一致,方便后续的比较和分析。
可选地,数据聚合,汇总与统计:基于时间、地点或其他关键字段对数据进行聚合,计算统计指标如平均值、总和、最大最小值等,以提供更高层次的摘要信息;分组与汇总:根据特定属性对数据进行分组,进行聚合操作以便更深入地理解不同类别或群体的数据特征。
如图2,206:平台展示。
应理解,一旦设备数据被成功上报到物联网平台,平台通常会提供一系列功能来管理和可视化这些数据,以便用户能够有效地监控和分析设备状态。通常提供一个用户友好的设备管理界面,其中包括设备档案信息、状态、属性、事件和告警等详细信息的界面,用户可以通过该界面查看和管理所有接入的设备;可以提供实时监控面板,显示设备的实时状态和属性信息,这可以是一个仪表盘,以图形和图表的形式展示关键指标,使用户能够迅速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允许用户查询和分析设备历史数据。这可能包括设备状态的历史记录、属性变化趋势图以及事件和告警的时间轴,帮助用户了解设备的运行历史和趋势;设备产生报警或事件时,平台通常会提供报警和通知系统,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这可以通过消息、邮件、短信等方式实现;提供数据分析工具,支持对设备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用户可以创建定制化的报告,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并识别潜在的问题或趋势;果设备具有位置信息,平台可能提供GIS集成,以在地图上可视化设备的分布和状态,便于空间分析;确保平台具有严格的用户权限和角色管理,以便不同用户能够访问适当的设备数据,并根据其职责执行相关操作。这些功能的设计和实现取决于物联网平台的具体要求和用户需求,综合使用这些功能,用户可以更全面、方便地管理和理解其设备网络的运行情况。
可选地,设备档案功能页是系统提供的一个页面或模块,用于展示与物联网平台接入的设备档案、设备状态、设备事件以及告警数据相关的信息,可以是一个用户界面,通过该界面,用户可以查看和管理已接入系统的各个设备档案功能。设备档案是指具体的设备在系统中的一个实例化表示,它可以对应于现实世界中的一个物理设备,在设备档案功能页上,用户能够看到已接入系统的各个设备的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设备ID、设备型号、位置等。设备状态包括了设备在运行时的各种状态信息,例如设备是否在线、工作是否正常、是否有故障等,在设备档案功能页上,用户可以实时查看设备的当前状态,从而了解设备的工作情况。设备属性是设备的静态信息或特征,例如设备的制造商、型号、生产日期等,在设备档案功能页上,用户可以查看设备的属性信息,以获取关于设备的基本特征的详情。告警数据是指设备在发生异常或特定事件时产生的告警信息,在设备档案功能页上,用户可以查看设备产生的告警数据,包括告警的类型、发生时间、处理状态等,以及可能提供的详细信息。设备档案功能页不仅仅是信息的展示,还可能提供用户操作和管理的功能,用户能够通过这个页面执行一些操作,包括但不限于查看设备详细信息、修改设备事件、处理告警等。总体而言,设备档案功能页作为物联网系统的一个用户界面模块,通过展示接入设备的实例、状态、属性以及告警数据,提供了用户对接入设备进行监控、管理和操作的便捷方式,有助于用户全面了解和掌控物联网系统中各个设备的运行状况。
实施例二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系统模块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执行如第一实施例中的用于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对应的系统,该系统包括:
创建待接入系统模块,用于创建待接入系统对应的系统登记信息至数据整合平台,检测数据整合平台上的待接入系统的系统登记信息,选择待接入系统对应数据的接入方式,发布待接入系统;
创建接入接口模块,用于创建上述待接入系统对应的接入接口,上述接入接口包括设备档案数据上报接口、设备档案数据变更接口、设备档案数据删除接口、设备状态数据上报接口、设备告警数据上报接口、设备事件数据上报接口或设备物模型接口中的至少一项;
创建设备物模型模块,用于对上述待接入系统中的设备进行抽象建模,创建上述待接入系统对应设备的设备型号信息、创建上述物模型对应的属性配置、创建上述属性配置对应的指令配置;
获取接入权限及数据上报模块,用于获取待接入系统发送的数据接入请求,向上述待接入系统分配访问账号和密钥,获取上述待接入系统基于上述访问账号和密钥发送的访问授权请求,基于请求向上述待接入系统发送访问令牌,在判断数据接入请求携带有访问令牌的情况下,基于接入接口和设备物模型进行数据上报;
处理和展示数据模块,用于接收和储存上述待接入系统的数据,对上述数据在数据整合平台进行管理和可视化展示。
该系统为不同系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数据整合平台,将不同待接入系统中的档案数据和业务数据接入到上述平台中,该平台包括创建待接入系统模块、创建接入接口模块、创建设备物模型模块、获取接入权限模块和接收和储存数据模块,整体上简化了接入流程,提高了数据的管理效率和可视化展示能力,同时确保了系统的数据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该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与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当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在执行计算机可执行程序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是包含指令的,能够运行在计算设备上或被储存在任何可用介质中的软件或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至少一个计算设备上运行时,使得至少一个计算设备执行信息识别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设备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的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等。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指令指示计算设备执行信息识别方法,或指示计算设备执行信息识别方法。
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复或替换,这些修复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创建待接入系统、创建所述待接入系统对应的接入接口及创建所述待接入系统对应的设备物模型;
获取所述待接入系统发送的数据接入请求,向所述待接入系统分配访问账号和密钥,获取所述待接入系统基于所述访问账号和密钥发送的访问授权请求,基于所述授权请求向所述待接入系统发送访问令牌;
在判断所述数据接入请求携带有所述访问令牌的情况下,基于所述接入接口和所述物模型进行数据接入;
处理所述待接入系统的数据,将所述数据在数据整合平台上管理并展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接口包括设备档案数据上报接口、设备档案数据变更接口、设备档案数据删除接口、设备状态数据上报接口、设备告警数据上报接口、设备事件数据上报接口或设备物模型接口中的至少一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待接入系统对应的设备数据制定规范,所述设备数据规范包括一机一档编码规范、地址坐标标准规范、设备时区标准规范、设备档案数据规范、设备告警数据规范或设备事件数据规范中的至少一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创建所述待接入系统对应的设备物模型包括创建所述待接入系统对应设备的设备型号信息、创建所述物模型对应的属性配置、创建所述属性配置对应的指令配置,所述设备型号信息包括设备名称、设备型号、所属目录、接入方式、通信协议或消息格式中的至少一项,所述属性配置包括属性名称、属性标识、属性类型或属性单位中的至少一项,所述指令配置包括指令名称、指令描述、关联属性、指令类别或指令分组中的至少一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接入系统的数据包括设备档案数据、设备状态数据、设备告警数据或设备事件数据中的至少一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创建待接入系统包括:
创建所述待接入系统对应的系统登记信息至所述数据整合平台,所述系统登记信息包括系统名称、系统地址、系统业务类型、系统管理类型、所属目录、维护单位或单位负责人中的至少一项;
检测所述数据整合平台上的所述系统登记信息,所述检测包括网络联通性测试、系统访问测试、数据库访问测试中的至少一项;
识别所述待接入系统对应数据的接入方式,发布所述待接入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创建待接入系统之前,还包括:对所述待接入系统进行账号分配,所述账号分配包括:
创建所述待接入系统对应组织部门的基础信息、岗位信息;
创建所述待接入系统对应组织部门的用户信息,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名称、用户密码、手机号码、职务称谓或岗位中的至少一项。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整合平台包括物联网平台。
9.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创建待接入系统模块,用于添加待接入系统对应的系统登记信息至数据整合平台,检测所述数据整合平台上的所述待接入系统的所述系统登记信息,识别所述待接入系统对应数据的接入方式,发布待接入系统;
创建接入接口模块,用于创建所述待接入系统对应的接入接口,所述接入接口包括设备档案数据上报接口、设备档案数据变更接口、设备档案数据删除接口、设备状态数据上报接口、设备告警数据上报接口、设备事件数据上报接口或设备物模型接口中的至少一项;
创建设备物模型模块,用于对所述待接入系统中的设备进行抽象建模,所述设备物模型包括设备名称、设备型号、所属目录、接入方式、通信协议或消息格式中的至少一项;
获取接入权限及数据上报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待接入系统发送的数据接入请求,向所述待接入系统分配访问账号和密钥,获取所述待接入系统基于所述访问账号和密钥发送的访问授权请求,基于请求向所述待接入系统发送访问令牌,在判断所述数据接入请求携带有所述访问令牌的情况下,基于所述接入接口和所述设备物模型进行数据上报;
处理和展示数据模块,用于接收和储存所述待接入系统的数据,将所述数据在数据整合平台上管理并展示。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代码,当所述计算机代码被执行时,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2311594493.1A 2023-11-24 2023-11-24 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1752756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94493.1A CN117527568A (zh) 2023-11-24 2023-11-24 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94493.1A CN117527568A (zh) 2023-11-24 2023-11-24 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27568A true CN117527568A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62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94493.1A Pending CN117527568A (zh) 2023-11-24 2023-11-24 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2756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57608A (zh) * 2024-03-07 2024-04-09 安徽慕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平台进行设备数据采集的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57608A (zh) * 2024-03-07 2024-04-09 安徽慕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平台进行设备数据采集的方法及系统
CN117857608B (zh) * 2024-03-07 2024-05-03 安徽慕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平台进行设备数据采集的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16704B (zh)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200236177A1 (en) System for distributed intelligent remote sensing systems
KR102254920B1 (ko) 공급 체인 제품 유닛의 보안 일련화를 위한 방법
CN110933187B (zh) 基于区块链共识加密机制的物联网数据传输系统
CN112765245A (zh) 一种电子政务大数据处理平台
US20160342155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equipm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diagnostic information
US20200364525A1 (en) Rf tag operating system with iot connector core
CN104937895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访问的方法和设备
RU2607992C2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контроля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инструментальных средств
CN105706469A (zh) 管理机器对机器设备
CN110995736A (zh) 一种通用的工业物联网设备管理系统
CN108427550A (zh) 一种Web服务生成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7527568A (zh) 一种数据整合平台的数据接入方法及系统
CN113094385A (zh) 一种基于软件定义开放工具集的数据共享融合平台及方法
CN115439249A (zh) 一种跨区块链的业务服务实现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19157122A1 (en) Rf tag operating system with iot connector core
CN111833190A (zh) 年金数据处理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2949798B (zh) 基于rfid技术的实验室设备管理方法及其系统
CN110532313A (zh) 数据交换装置
CN110866855A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证照颁发及安全管理系统
CN103533094B (zh) 标码一体机及标码系统
Reed et al. BULWARK: A Framework to Store IoT Data in User Accounts
Leite et al. Assuring M2M Secure Transactions via Blockchain and Smart Contracts
CN112383556B (zh)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12187749B (zh) 一种基于智能合约的生产交易管理方法及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