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27139A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终端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27139A
CN117527139A CN202210901268.7A CN202210901268A CN117527139A CN 117527139 A CN117527139 A CN 117527139A CN 202210901268 A CN202210901268 A CN 202210901268A CN 117527139 A CN117527139 A CN 1175271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dt
mcs
network
data transmission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0126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0126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2713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9476 priority patent/WO202402241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5271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271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终端,所述方法包括:在非激活态下,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传输条件和/或调制编码策略MCS,所述传输条件用于判断是否进行小数据传输SDT;在满足所述传输条件的情况下,进行SDT。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的小数据传输的方案。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终端。
背景技术
在新空口(New Radio,简称NR)中,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简称UE)在有业务需求时,会接入网络建立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简称RRC)连接,建立专用承载以便传输数据。UE在进入连接态后,基站会为该UE分配必要的参数,如安全算法相关的参数,数据链路层(Layer 2,简称L2)相关的配置参数,物理层(Layer 1,简称L1)相关的配置参数以及网络层(Layer 3,简称L3)相关的配置参数等。对于建立的承载,基站需要知晓为该承载所建立的与核心网之间的通道信息。上述参数均称为UE的上下文(UEContext)。当UE从连接态进入空闲态时,基站会释放该UE的所有参数,即释放该UE的上下文。如果UE期待再次建立业务,基站需要重新为该UE配置上述参数。这个过程将通过多条空口信令以及S1接口信令完成。
在实际的应用中,不同UE有不同的业务需求,比如有些UE在一段时间内会多次传输数据,每一次传输数据的时间有限。针对这一类业务需求,如果采用现有的机制,每次传输数据均需要建立连接,待数据传输结束再释放连接。在UE重复多次传输的情况下将产生大量的信令交互,这将导致网络信令负载过大,数据传输的效率大大降低。
针对上述问题,第五代(5th-generation,简称5G)的协议版本15(Release15,简称R15)引入了非激活态(Inactive)。在UE处于非激活态时,网络保留为该UE所建立的RRC连接的配置、承载的配置、与安全相关的配置以及S1接口与该UE相关的参数配置等,UE也需要保存RRC连接配置、承载的配置、安全配置等。进入非激活态的UE在有数据传输时,可以利用保存的参数配置,快速接入网络。具体地,UE通过RRC连接恢复流程恢复RRC连接,之后进行数据传输,因为UE和网络均有该UE的RRC连接参数,因此UE可以快速的接入网络传输数据,不必像之前UE需要先建立RRC连接、建立承载然后再传输数据,因此可以节省大量的信令。
考虑到UE在非激活态下有小数据(Small Data)发送的需求,如果UE每次均重建恢复RRC连接进行数据传输,仍然会造成传输效率低下。为此,协议版本17(Release15,简称R17)引入了小数据传输(Small Data Transmission,简称SDT)机制,在满足预设的应用条件的情况下,UE可以在非激活态下向网络发送少量的上行数据。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加灵活的小数据传输的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终端中,包括:在非激活态下,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传输条件和/或调制编码策略MCS,所述传输条件用于判断是否进行小数据传输SDT;在满足所述传输条件的情况下,进行SDT。
可选的,在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传输条件和/或调制编码策略MCS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寻呼消息,所述寻呼消息指示终端发起小数据传输机制。
可选的,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传输条件和/或调制编码策略MCS包括:如果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采用第一传输条件,否则,采用第二传输条件;其中,所述第一传输条件包括: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门限值,所述第二传输条件包括: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值,所述第二门限值小于所述第一门限值,或者,所述第二传输条件不包括所述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门限值。
可选的,所述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由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来表征。
可选的,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传输条件和/或调制编码策略MCS包括:如果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采用第一MCS,否则,采用第二MCS,其中,所述第一MCS的调制阶数大于所述第二MCS的调制阶数。
可选的,进行SDT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SDT的方式,所述SDT的方式为:基于配置授权的SDT机制,或者,基于随机接入的SDT机制。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中,包括: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网络触发的小数据传输机制SDT对应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和/或,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调制编码策略MCS;其中,所述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用于终端判断是否发起由网络触发的SDT,所述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MCS为所述终端发起由网络触发的SDT时采用的MCS。
可选的,第一门限值大于第二门限值;其中,所述第一门限值为非由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所述第二门限值为所述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
可选的,所述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由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来表征。
可选的,第一MCS的调制阶数大于第二MCS的调制阶数;其中,所述第一MCS为所述终端发起非由网络触发的SDT时采用的MCS,所述第二MCS为所述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MCS。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条件确定模块,用于在非激活态下,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传输条件和/或调制编码策略MCS,所述传输条件用于判断是否进行小数据传输SDT;传输模块,用于在满足所述传输条件的情况下,进行SDT。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配置模块,用于发送配置信息,网络触发的小数据传输机制SDT对应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和/或,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调制编码策略MCS;其中,所述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用于终端判断是否发起由网络触发的SDT,所述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MCS为所述终端发起由网络触发的SDT时采用的MCS。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使得上述任一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被执行。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第一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第二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终端中,包括:在非激活态下接收寻呼消息;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在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值的情况下发起SDT,或者,在判断是否发起SDT时忽略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
可选的,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小于第二门限值,则发起RRC恢复流程。
可选的,所述待传输的数据是指除RRC恢复请求消息之外的其他待发送的数据。
可选的,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为0。
可选的,在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值的情况下发起SDT包括:采用第二MCS发起基于配置授权的SDT,所述第二MCS的调制阶数小于第一MCS的调制阶数,所述第一MCS是指在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发起基于配置授权的SDT时采用的MCS。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在非激活态下接收寻呼消息,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在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值的情况下发起SDT,或者,在判断是否发起SDT时忽略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在非激活态下,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传输条件和/或调制编码策略MCS,所述传输条件用于判断是否进行小数据传输SDT;在满足所述传输条件的情况下,进行SDT。采用这样的方案,可以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灵活地选择用于判断是否进行SDT的传输条件以及进行SDT的MCS,有利于增加在非激活态下进行小数据传输的可能性和准确度。
进一步,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考虑到待传输的数据量较少(例如,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数据传输对于信道条件的要求也较低,采用较低的门限值对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进行判断,从而增大了在非激活态下应用SDT的概率。相较于上述的现有技术,降低了终端由非激活态进入连接态之后进行数据传输的概率,由于无需建立RRC连接,因此有利于降低信令开销。
进一步,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在待传输的数据量较少(例如,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采用低阶的MCS即可有效地传输待传输的数据,有利于提高SDT的抗干扰性,降低误码率,以便网络准确地接收到终端发送的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又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的SDT的方案中,在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UE可以在非激活态下向网络发送少量的上行数据。目前,终端在判断是否发起SDT时,均严格使用预设条件,SDT的灵活性较差。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在非激活态下,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传输条件和/或调制编码策略MCS,所述传输条件用于判断是否进行小数据传输SDT;在满足所述传输条件的情况下,进行SDT。采用这样的方案,可以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灵活地选择用于判断是否进行SDT的传输条件以及进行SDT的MCS,有利于增加在非激活态下进行小数据传输的可能性和准确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通信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第三代系统(3th-generation,简称3G)、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系统、第四代系统(4th-generation,简称4G)、第五代(5th-generation,简称5G)系统、新空口(New Radio,简称NR)系统,以及未来演进系统或者多种通信融合系统。其中,5G系统可以为非独立组网(non-standalone,简称NSA)的5G系统或独立组网(standalone,简称SA)的5G系统。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还可适用于未来新的各种通信系统,例如,6G、7G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可以指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Mobile Station,简称MS)、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设备(Terminal Equipment)、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还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简称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简称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简称PLMN)中的终端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称为接入网设备,例如,可以为基站(basestation,简称BS)(也可称为基站设备),网络设备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Network,RAN)用以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例如在第二代(2nd-generation,简称2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基地无线收发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简称BTS),第三代(3rd-generation,简称3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节点B(Node B),在第四代(4th-generation,简称4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简称eNB),在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简称WLAN)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为接入点(access point,简称AP),NR中的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下一代基站节点(next generation node base station,简称gNB),以及继续演进的节点B(ng-eNB),其中gNB和终端设备之间采用NR技术进行通信,ng-eNB和终端设备之间采用演进的通用地面无线电接入(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简称E-UTRA)技术进行通信,gNB和ng-eNB均可连接到5G核心网。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还包含在未来新的通信系统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等。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示出的方法可以由终端(或者也可称为“UE”)执行。图1示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终端主动发起SDT的场景中,也可以应用于网络触发终端发起SDT的场景中。图1示出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11:在非激活态下,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传输条件和/或调制编码策略MCS,所述传输条件用于判断是否进行小数据传输SDT;
步骤S12:在满足所述传输条件的情况下,进行SDT。
在步骤S11的具体实施中,终端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传输条件和/或调制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简称MCS)。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所述待传输的数据是指终端向网络发送的上行数据,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量可以是指待传输的数据的比特数。待传输的数据可以包括信令以及除信令外的其他类型的数据。例如,在非激活态下终端可以传输定位信息,所述定位信息可以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传输。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称的“待传输的数据”并不包括建立RRC连接过程中终端发送的数据。更具体地,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可以是指除RRC恢复请求消息之外的待传输的数据。
进一步地,可以判断待传输的数据量是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可以是由协议预先定义的,也可以是由网络预先配置的。在一个非限制性的例子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为0。
进一步地,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可以采用第一传输条件。换言之,在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采用第一传输条件判断是否进行SDT。
其中,第一传输条件包括: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门限值。所述信号质量可以是指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简称RSRP),相应的,所述第一门限值为第一RSRP门限值。也即,可以通过RSRP来表征信号质量。换言之,第一传输条件可以包括:服务小区的RSRP大于或等于第一RSRP门限值。需要说明的是,信号质量也可以通过其他现有的参数进行表征,所述第一门限值与表征信号质量的参数相对应,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进行限制。其中,所述信号质量可以由终端测量确定。
进一步地,第一传输条件还可以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或多项: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待传输的数据属于可应用SDT的无线承载。
一方面,如果终端确定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则可以发起RRC恢复流程,并在RRC连接后传输待传输的数据。也即,在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并不适用SDT,因此,终端通过恢复RRC连接,自非激活态进入连接态,并在进入连接态之后发送待传输的数据。可以理解的是,在连接态下进行的数据传输并非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称的SDT。其中,第一预设阈值小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可以是由协议预先定义的,也可以是由网络预先配置的。
另一方面,在之前终端接入网络后,网络在配置终端关于应用SDT的配置参数时,同时配置可以应用SDT机制的数据无线承载,即可以在非激活态下进行小数据传输的无线承载或逻辑信道。如果待传输的数据属于可应用SDT的无线承载,则可以通过SDT机制进行数据传输;如果待传输的数据不属于可应用SDT的无线承载,则无法使用SDT进行数据传输,终端需要发起随机接入,建立RRC连接之后再进行数据传输。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执行步骤S11之前先判断待传输的数据量是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如果是,则可以继续执行步骤S11,否则,发起RRC恢复流程,并在RRC连接后传输待传输的数据。可以理解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执行步骤S11时不再判断待传输的数据量是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
进一步地,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采用第二传输条件。换言之,在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采用第二传输条件判断是否进行SDT。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二传输条件包括: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值。其中,第二门限值小于第一门限值。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传输条件用于表征信号质量的参数和第一传输条件中用于表征信号质量的参数是相同的。例如,第二传输条件可以包括:服务小区的RSRP大于或等于第二RSRP门限值,第二RSRP门限值小于第一RSRP门限值。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二传输条件忽略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换言之,第二传输条件不包括“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门限值”。也即,第二传输条件中未配置用于对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进行判断的门限值。也即,终端应用第二传输条件判断是否发起SDT时,并不判断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是否大于或等于某一门限值,由此终端也无需对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
更具体地,第二传输条件可以仅包括:待传输的数据属于可应用SDT的无线承载。也即,第二传输条件可以不包括: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这是由于第一预设阈值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当应用第二传输条件进行判断时,待传输的数据量必然小于第二预设阈值。
在一个非限制性的例子中,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为0,则可以忽略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且待传输的数据量不为0,则可以采用第二门限值对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进行判断。
需要强调的是,现有技术中严格适用单一门限值的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时,在待传输的数据量较少(例如,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由于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不满足预设条件,因此无法在非激活态下进行传输,这种情况下终端会自非激活态进入连接态,并在连接态下传输待传输的数据。
而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应用不同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判断是否发起SDT。考虑到待传输的数据量较少(例如,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数据传输对于信道条件的要求也较低,可以采用较低的门限值对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进行判断,从而增大了在非激活态下应用SDT的概率。相较于上述的现有技术,降低了终端由非激活态进入连接态之后再进行数据传输的概率,由于无需建立RRC连接,因此有利于降低信令开销。
进一步地,还可以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MCS。更具体地,在采用基于配置授权的SDT机制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MCS。关于基于配置授权的SDT机制的具体内容将在下面具体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可以确定第一MCS作为进行SDT时采用的MCS,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则可以采用第二MCS作为进行SDT时采用的MCS。其中,所述第一MCS的调制阶数(Modulation Order)大于所述第二MCS的调制阶数。
在具体实施中,第一MCS和第二MCS均是由协议预先定义的,或者,可以是由网络预先配置的。
在一个非限制性的例子中,待传输的数据量越小,进行SDT时采用的MCS的调制阶数越小。
可以理解的是,MCS的调制阶数越大,每个符号(或者码元)所能代表的比特数越多,传输效率越高,相应的,传输的误码率也越高、抗干扰性也越差。相反,MCS的调制阶数越小,传输效率越低,但误码率也越低,抗干扰性也越高。
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在待传输的数据量较少(例如,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采用低阶的MCS即可有效地传输待传输的数据,此时有利于提高SDT的抗干扰性,降低误码率,以便网络准确地接收到终端发送的信息。
在步骤S12的具体实施中,可以先判断是否满足步骤S11中确定的传输条件。
情况1: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传输条件为上述的第一传输条件。
终端对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如果终端测得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门限值,则可以确定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满足SDT的传输需求。
相应的,如果终端确定还满足第一传输条件中其他条件的限定(例如,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待传输的数据属于可应用SDT的无线承载),则可以确定满足第一传输条件。
情况2: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传输条件为上述的第二传输条件。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终端对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如果终端测得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值,则可以确定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满足SDT的传输需求。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在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终端直接确定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满足SDT的传输需求。也即,在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并不对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
进一步地,如果终端确定还满足第二传输条件中其他条件的限定(例如,待传输的数据属于可应用SDT的无线承载),则可以确定满足第二传输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确定不满足传输条件(例如,在情况1下不满足第一传输条件,在情况2下不满足第二传输条件),则可以发起RRC恢复流程,并在RRC连接后传输待传输的数据。终端通过恢复RRC连接,自非激活态进入连接态,并在进入连接态之后发送待传输的数据。
进一步地,在满足传输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SDT。
具体而言,进行SDT过程中采用的MCS也可以是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的。更具体地,如上文所述,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可以采用第一MCS进行SDT,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则可以采用第二MCS进行SDT。其中,所述第一MCS的调制阶数大于所述第二MCS的调制阶数。
采用这样的方案,通过采用低阶的MCS,有利于在待传输的数据量较少的情况下降低误码率,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度。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进行SDT之前,可以先确定SDT的方式,所述SDT的方式可以为以下任意一种:基于配置授权(Configured Grant)的SDT机制(简称CG-SDT),基于随机接入(Random Access)的SDT机制(简称RA-SDT)。
基于配置授权的SDT机制可以是指:网络设备(例如基站)在将终端转入非激活态时同时为终端配置授权的传输资源,在非激活态下,当终端有SDT的需求时,可以利用授权的传输资源进行传输。
具体而言,网络可以预先为终端配置用于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例如,可以通过无线资源控制上行链路授权(RRC Configured Uplink Grant)参数进行配置。
更具体地,RRC上行链路授权参数可以包括:频域资源分布(frequency DomainAllocation)和调制编码机制参数。在协议中,所述调制编码机制参数通常可以被表示为mcsAndTBS。所述调制编码机制参数可以用于指示SDT采用的MCS的调制阶数,还可以用于指示目标码率(Target Code Rate)和传输数据块大小(Transport Block Size,简称TBS)。
基于随机接入的SDT机制可以是指:在随机接入的过程中传输小数据,也即,在随机接入的同时传输小数据。例如,在4步的随机接入过程中,在第3步终端可以同时发送消息3(MSG3)和小数据,基站如果成功接收,可以在第4步直接释放终端,从而实现在非激活态下传输小数据。
在具体实施中,在满足上述传输条件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先判断是否进行CG-SDT。具体而言,终端可以判断是否满足预设的应用条件,所述应用条件用于判断是否可以进行CG-SDT。更具体地,应用条件可以包括:上行定时提前(Uplink Timing Advance)大于或等于预设值。
在满足预设的应用条件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发起CG-SDT。
终端在进行CG-SDT时,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可以采用第一MCS,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可以采用第二MCS。其中,第二MCS可以是由网络设备预先配置的。例如,可以是通过调制编码机制参数进行配置的。相较于采用第一MCS,采用第二MCS时调制阶数和码率均会降低。
进一步地,如果不满足预设的应用条件,则终端可以发起RA-SDT。
如上文所述,终端可以在发送消息3(MSG3)时一并发送待传输的数据。
由上,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灵活地选择用于判断是否进行SDT的传输条件以及进行SDT的MCS,有利于增加在非激活态下进行小数据传输的可能性和准确度。
参照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可以应用于网络触发终端进行SDT的场景。
具体而言,R17目前仅考虑终端主动发起SDT的场景,也即,终端仅在有上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主动发起SDT。图2示出的方案中,由网络触发终端发起小数据传输。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由网络触发终端发起的SDT可以记为MT-SDT。
在一个非限制性的例子中,服务小区收到核心网下发的下行数据包,鉴于下行数据包的比特数较少,服务小区期待尝试采用MT-SDT的方式向终端发送下行数据包。由于终端在非激活态下可以周期性地接收寻呼消息,因此服务小区可以通过寻呼消息触发终端在非激活态下进行小数据传输,避免转入连接态,引发大量的信令开销。
由此可知,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网络触发终端发起SDT可以是指网络触发终端发起SDT以接收网络发送的下行数据。在这种SDT的场景中,终端可以不发送除RRC恢复请求以外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网络触发终端发起SDT也可以是指网络触发终端发送上行数据,本实施例对此并不进行限制。
图2示出的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21:在非激活态下接收寻呼消息;
步骤S22: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在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值的情况下发起SDT,或者,在判断是否发起SDT时忽略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
在执行步骤S21之前,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第二门限值和/或第二MCS。
在图2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门限值可以是指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所述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可以用于终端判断是否发起由网络触发的SDT。也即,第二门限值可以用于终端判断是否发起由网络触发的SDT。
所述第二门限值可以是指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MCS,所述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MCS是指终端发起网络触发的SDT时采用的MCS。
进一步地,终端还可以预先配置有第一门限值和/或第一MCS。
其中,第一门限值可以是指非由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所述非由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可以用于终端判断是否发起非由网络触发的SDT。也即,第一门限值可以用于终端判断是否发起非由网络触发的SDT。
第一MCS可以是指非由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MCS,所述非由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MCS是指终端发起非由网络触发的SDT时采用的MCS。
需要说明的是,当信号质量采用RSRP来表征时,第一门限值可以是指第一RSRP门限值,第二门限值可以是指第二RSRP门限值,第二RSRP门限值小于第一RSRP门限值。
在步骤S21的具体实施中,终端在非激活态下可以接收寻呼消息,所述寻呼消息可以是由网络设备(例如基站)发送的,所述寻呼消息可以用于指示终端发起SDT。也即,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寻呼消息触发终端发起SDT。
更具体地,寻呼消息可以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发起SDT。当接收到的寻呼消息包括指示信息时,终端可以确定网络设备触发终端发起SDT,终端可以进一步判断是否发起SDT。
在步骤S22的具体实施中,如果终端确定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可以采用第一传输条件判断是否发起SDT。如果终端确定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可以采用上述的第二传输条件判断是否发起SDT。其中,第一预设阈值可以是由协议预先定义的,也可以是由网络预配置的。更具体地,在网络触发终端发起SDT以接收下行数据的情况下,第一预设阈值可以是0。
具体而言,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在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值的情况下发起SDT,或者,在判断是否发起SDT时忽略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
关于第一传输条件、第二传输条件以及终端判断是否发起SDT的更多内容可以参照图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在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如果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小于第二门限值,则终端发起RRC恢复流程,并在连接态下发送待传输的数据。
进一步地,在进行SDT时,如果采用基于配置授权的SDT机制,在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终端可以采用第二MCS进行SDT;在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终端可以采用第一MCS进行SDT其中,第二MCS的调制阶数小于第一MCS的调制阶数。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图2示出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更多内容可以参照图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通过放松传输条件,可以使得终端更加广泛地应用MT-SDT,避免终端转入连接态进行小数据接收。
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实施中,上述方法可以采用软件程序的方式实现,该软件程序运行于芯片或芯片模组内部集成的处理器中;或者,该方法可以采用硬件或者软硬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例如用专用的芯片或芯片模组来实现,或者,用专用的芯片或芯片模组结合软件程序来实现。
参照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部署于上述的终端,图3示出的装置可以包括:
条件确定模块31,用于在非激活态下,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传输条件和/或调制编码策略MCS,所述传输条件用于判断是否进行小数据传输SDT;
传输模块32,用于在满足所述传输条件的情况下,进行SDT。
在具体实施中,图3示出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对应于终端中具有通信功能的芯片;或者对应于终端中包括具有通信功能的芯片或芯片模组,或者对应于终端。
参照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突4示出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部署于上述的网络设备,图4示出的装置可以包括:
配置模块41,用于发送配置信息,网络触发的小数据传输机制SDT对应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和/或,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调制编码策略MCS;
其中,所述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用于终端判断是否发起由网络触发的SDT,所述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MCS为所述终端发起由网络触发的SDT时采用的MCS。
在具体实施中,图4示出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对应于网络设备中具有通信功能的芯片;或者对应于网络设备中包括具有通信功能的芯片或芯片模组,或者对应于网络设备。
参照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又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部署于上述的终端,图5示出的装置可以包括:
接收模块51,用于在非激活态下,接收寻呼消息;
传输模块52,用于如果待传输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在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值的情况下发起SDT,或者,在判断是否发起SDT时忽略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
在具体实施中,图5示出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对应于终端中具有通信功能的芯片;或者对应于终端中包括具有通信功能的芯片或芯片模组,或者对应于终端。
关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装置的工作原理、工作方法和有益效果等更多内容,可以参照上文关于数据传输方法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上述的数据传输方法被执行。所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ROM、RAM、磁盘或光盘等。所述存储介质还可以包括非挥发性存储器(non-volatile)或者非瞬态(non-transitory)存储器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所述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计算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所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平板电脑、车载终端和穿戴式设备等,但并不限于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简称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简称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简称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PROM,简称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简称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RAM,简称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DRAM,简称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简称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简称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简称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简称DR RAM)。
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装置和系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包括,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例如,对于应用于或集成于芯片的各个装置、产品,其包含的各个模块/单元可以都采用电路等硬件的方式实现,或者,至少部分模块/单元可以采用软件程序的方式实现,该软件程序运行于芯片内部集成的处理器,剩余的(如果有)部分模块/单元可以采用电路等硬件方式实现;对于应用于或集成于芯片模组的各个装置、产品,其包含的各个模块/单元可以都采用电路等硬件的方式实现,不同的模块/单元可以位于芯片模组的同一组件(例如芯片、电路模块等)或者不同组件中,或者,至少部分模块/单元可以采用软件程序的方式实现,该软件程序运行于芯片模组内部集成的处理器,剩余的(如果有)部分模块/单元可以采用电路等硬件方式实现;对于应用于或集成于终端的各个装置、产品,其包含的各个模块/单元可以都采用电路等硬件的方式实现,不同的模块/单元可以位于终端内同一组件(例如,芯片、电路模块等)或者不同组件中,或者,至少部分模块/单元可以采用软件程序的方式实现,该软件程序运行于终端内部集成的处理器,剩余的(如果有)部分模块/单元可以采用电路等硬件方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中出现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描述,仅作示意与区分描述对象之用,没有次序之分,也不表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对设备个数的特别限定,不能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任何限制。
虽然本申请披露如上,但本申请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终端中,包括:
在非激活态下,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传输条件和/或调制编码策略MCS,所述传输条件用于判断是否进行小数据传输SDT;
在满足所述传输条件的情况下,进行SD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传输条件和/或调制编码策略MCS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寻呼消息,所述寻呼消息指示终端发起小数据传输机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传输条件和/或调制编码策略MCS包括:
如果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采用第一传输条件,否则,采用第二传输条件;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条件包括: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门限值,所述第二传输条件包括: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值,所述第二门限值小于所述第一门限值,或者,所述第二传输条件不包括所述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门限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由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来表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传输条件和/或调制编码策略MCS包括:
如果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采用第一MCS,否则,采用第二MCS,其中,所述第一MCS的调制阶数大于所述第二MCS的调制阶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MCS由协议预先定义,或者,由网络预先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SDT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SDT的方式,所述SDT的方式为:基于配置授权的SDT机制,或者,基于随机接入的SDT机制。
8.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中,包括:
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网络触发的小数据传输机制SDT对应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和/或,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调制编码策略MCS;其中,所述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用于终端判断是否发起由网络触发的SDT,所述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MCS为所述终端发起由网络触发的SDT时采用的MCS。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门限值大于第二门限值;
其中,所述第一门限值为非由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所述第二门限值为所述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由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来表征。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MCS的调制阶数大于第二MCS的调制阶数;
其中,所述第一MCS为所述终端发起非由网络触发的SDT时采用的MCS,所述第二MCS为所述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MCS。
12.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条件确定模块,用于在非激活态下,根据待传输的数据量,确定传输条件和/或调制编码策略MCS,所述传输条件用于判断是否进行小数据传输SDT;
传输模块,用于在满足所述传输条件的情况下,进行SDT。
13.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置模块,用于发送配置信息,网络触发的小数据传输机制SDT对应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和/或,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调制编码策略MCS;
其中,所述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信号质量的门限值用于终端判断是否发起由网络触发的SDT,所述网络触发的SDT对应的MCS为所述终端发起由网络触发的SDT时采用的MCS。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使得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被执行。
15.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16.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权利要求8至11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CN202210901268.7A 2022-07-28 2022-07-28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终端 Pending CN1175271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01268.7A CN117527139A (zh) 2022-07-28 2022-07-28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终端
PCT/CN2023/109476 WO2024022418A1 (zh) 2022-07-28 2023-07-27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01268.7A CN117527139A (zh) 2022-07-28 2022-07-28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27139A true CN117527139A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05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01268.7A Pending CN117527139A (zh) 2022-07-28 2022-07-28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27139A (zh)
WO (1) WO202402241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97685A (zh) * 2020-03-18 2021-10-12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产品
EP4207916A4 (en) * 2020-09-28 2024-02-14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SMALL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4765834A (zh) * 2021-01-15 2022-07-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非激活态下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22418A1 (zh) 2024-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06786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access network device
JP7331152B2 (ja) デュアルsim・ueデータ送信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記憶媒体、ならびにユーザ機器
US10716098B2 (en) Management of wireless devices in limited radio coverage
US11997740B2 (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message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464000B2 (en) Information ind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US10798708B2 (en)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network, apparatus, and system
US11812255B2 (en) Congestion aware DRX_ON adaptation in sidelink unicast
CN114765506B (zh) 辅链路的psfch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BR112020022641A2 (pt) método de comunicação para enlace lateral e dispositivo terminal
JP7526238B2 (ja) 通信方法、端末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WO2021043416A1 (en) Idle state small data transmission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P3363243B1 (en) Method and network node for managing a transmission power parameter for a d2d link
CN112911727B (zh) 无线通信方法、客户前置设备、用户设备以及网络侧设备
US11716635B2 (en) Creating protocol data unit for early data transmission
KR20210040111A (ko) 정보 전송 방법, 기기 및 컴퓨터 저장 매체
WO2021218565A1 (zh) 数据传输时的波束确定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ue、基站
CN117527139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终端
WO2021253441A1 (zh) 环境状态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00374963A1 (en) Method,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nfrequent small data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4073896A1 (en) Opportunistic rx beam alignment for sidelink operation in fr2
WO2021169821A1 (zh) 下行控制信道的检测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7835298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网络设备
CN118555670A (zh)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终端、网络设备
CN115486032A (zh) 用于通信系统的有效预定义策略和计费控制pcc指令处理机制
CN118555669A (zh)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终端、网络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