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04127A - 一种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04127A
CN117504127A CN202311501308.XA CN202311501308A CN117504127A CN 117504127 A CN117504127 A CN 117504127A CN 202311501308 A CN202311501308 A CN 202311501308A CN 117504127 A CN117504127 A CN 1175041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ute
vagus nerve
electrode
nerve stimulator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0130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洋
瓦莱丽·翁
赵轶劼
申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d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ud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d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ud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150130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0412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041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41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14External stimulators, e.g. with patch electro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02Detai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02Details
    • A61N1/04Electrodes
    • A61N1/0404Electrodes for external use
    • A61N1/0408Use-related aspe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02Details
    • A61N1/04Electrodes
    • A61N1/0404Electrodes for external use
    • A61N1/0408Use-related aspects
    • A61N1/0456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包括电极更换单元和固定锁紧单元,电极更换单元包括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和安装盖,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内部设置有电极连接基座,电极连接基座内部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部插接设置有电极,固定锁紧单元包括翘板,翘板表面活动设置有三组连接组件,最外侧连接组件末端设置有L形支架。通过设置有电极更换单元,其中电极更换单元内部的安装孔可以完成电极的安装,并且还设置有限位座将电极的位置进行限位,通过安装盖对其进行密封,在密封的过程中,通过电极带动固定锁紧单元开始移动,使得卡杆卡接到第一卡孔和第二卡孔内部,从而完成对电极的更换安装,且后期拆卸的时候,按压压板带动卡杆开始解锁。

Description

一种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
背景技术
近年来,神经调控技术不断进步,迷走神经刺激(VNS)已经在诸多神经系统疾病中显示出了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尽管VNS的外科植入式设备已广泛应用,但其侵入性质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非侵入性的经皮VNS方法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其中颈部迷走神经刺激尤为受到业内关注。以下列出几点关于为什么要开发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并申请其专利的核心理由:
1.解剖学上的优势:与耳部迷走神经相比,颈部迷走神经在解剖位置上更接近迷走神经的主干部分。这意味着直接刺激颈部迷走神经有可能更有效地调控迷走神经的活动。
2.纤维结构上的差异:VNS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神经纤维类型的激活。研究显示,VNS主要是通过激活迷走神经中的Aβ纤维实现的治疗效果。颈部迷走神经的Aβ纤维含量远高于耳部迷走神经,从而预示颈部刺激可能带来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3.更高的定向性和选择性:颈部迷走神经刺激能够具有更佳的定向性和选择性。相对于耳部复杂的解剖结构,颈部的解剖结构更为简单,并且迷走神经在此的位置相对固定,不存在神经之间交联和重叠,为刺激操作带来更高的精确性。
4.非侵入性的优点: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不需要外科手术,降低了治疗的风险。同时,该方法的便捷性使其可以在家庭和社区等非专业医疗环境中应用。
5.市场空白:当前国内市场上,已有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仪,但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尚未推出,这预示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和潜力。
本技术方案在研发过程中发现,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可以使用两种电极,一种为凝胶电极,一种为金属电极,通过两种不同的电极可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但是现如今进行拆卸该设备的时候,是通过螺丝将两个外壳进行拆卸,从而方便更换电极,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螺丝很容易掉落,影响后期的装配,由此提出一种便携更换的迷走神经刺激仪。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现有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包括,
电极更换单元,所述电极更换单元包括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和安装盖,所述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内部设置有电极连接基座,所述电极连接基座内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部插接设置有电极,所述安装盖顶部活动设置有限位座,所述限位座内部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与电极位置适配;以及,
固定锁紧单元,所述固定锁紧单元包括翘板,所述翘板表面活动设置有三组连接组件,最外侧所述连接组件末端设置有L形支架,所述L形支架末端设置有竖杆,所述竖杆末端滑动设置有滑套,所述滑套底部固定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内部滑动设置有卡杆,且所述套筒滑动设置在异形滑槽组件;
所述在电极更换单元内部完成电极的更换后,才能带动翘板和卡杆进行移动,进而带动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和安装盖的安装。
作为本发明所述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表面固定设置有按钮,所述按钮与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内部电路相互连接,且所述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表面设置有显示灯,且显示灯与按钮相连,所述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与安装盖相对表面设置有密封垫。
作为本发明所述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上表面设置有拱形凸起,所述安装盖底部设置有所适配的凹槽,且拱形凸起与凹槽位置相互适配,所述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上表面设置有一对限位板,一对所述限位板表面开设有第一卡孔,所述安装盖内部开设有安装空腔,所述安装空腔内壁与限位板相互适配。
作为本发明所述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安装盖内壁夹层开设有驱动空腔,所述固定锁紧单元驱动空腔内部,且所述安装盖内侧壁开设有第一卡孔,所述第一卡孔位于与第二卡孔相互适配,所述第一卡孔连接安装空腔和驱动空腔。
作为本发明所述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限位座上表面对称固定设置有插杆,所述插杆活动贯穿安装盖侧壁,置于所述驱动空腔内部的插杆末端连接设置有连接组件,置于所述安装空腔外侧套接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其中一侧固定设置在安装盖顶部,所述复位弹簧另一侧设置在限位座顶部。
作为本发明所述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翘板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中心轴,且中心轴活动设置在驱动空腔中的安装盖侧壁,所述中心轴表面与安装盖侧壁之间卡接设置有第一扭簧,所述翘板表面开设有条形滑槽,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拱形支架,所述拱形支架内部滑动设置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滑动设置在条形滑槽内部,两组所述连接组件活动安装在翘板外侧,剩下一组所述连接组件置于翘板内侧,且与插杆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所述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竖杆外表面套接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安装在驱动空腔内侧,所述竖杆底部固定设置有一对定位座,一对所述定位座之间贯穿固定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表面滑动设置有滑套。
作为本发明所述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套筒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部固定设置有挤压弹簧,所述挤压弹簧末端固定设置有卡杆,所述卡杆内壁与空腔相互贴合,所述卡杆表面进行倒角处理,所述卡杆与第一卡孔和第二卡孔相互对应,所述套筒侧壁设置有滑杆,所述滑杆滑动设置在异形滑槽组件内部。
作为本发明所述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异形滑槽组件开设在驱动空腔内壁,所述异形滑槽组件包括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三滑槽均为竖直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和第四滑槽为倾斜滑槽,所述第一滑槽侧壁与第二滑槽和第四滑槽相连,所述第二滑槽和第四滑槽另一末端通过第三滑槽相连,所述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与第四滑槽拐角处安装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旋转轴,所述旋转轴活动设置在驱动空腔内壁,所述旋转轴表面固定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长度大于异形滑槽组件滑槽宽度,所述旋转轴与驱动空腔之间卡接设置有第二扭簧。
作为本发明所述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位于翘板中心的连接组件表面固定设置有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推杆,所述推杆活动贯穿安装盖侧壁,所述推杆活末端固定设置有压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有电极更换单元,其中电极更换单元内部的安装孔可以完成电极的安装,并且还设置有限位座将电极的位置进行限位,通过安装盖对其进行密封,在密封的过程中,通过电极带动固定锁紧单元开始移动,使得卡杆卡接到第一卡孔和第二卡孔内部,从而完成对电极的更换安装,且后期拆卸的时候,按压压板带动卡杆开始解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所述的局部装配图;
图3为本发明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所述的安装盖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所述的A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所述的安装盖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发明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所述的B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所述的滑杆在异形滑槽组件上滑动状态示意图。
图中:
100、电极更换单元;101、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1、按钮;1012、显示灯;1013、密封垫;102、安装盖;1021、凹槽;1022、安装空腔;1023、驱动空腔;1024、第一卡孔;103、电极连接基座;1031、安装孔;1032、电极;104、限位板;1041、第二卡孔;105、限位座;1051、定位孔;1052、插杆;1053、复位弹簧;
200、固定锁紧单元;201、翘板;2011、中心轴;2012、第一扭簧;2013、条形滑槽;202、连接组件;2021、拱形支架;2022、导向杆;203、L形支架;2031、竖杆;2032、隔板;2033、定位座;2034、限位杆;204、套筒;2041、滑套;2042、卡杆;2043、滑杆;205、异形滑槽组件;2051、第一滑槽;2052、第二滑槽;2053、第三滑槽;2054、第四滑槽;206、限位组件;2061、旋转轴;2062、第二扭簧;2063、挡板;207、连接支架;2071、推杆;2072、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再其次,本发明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7,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包括,
电极更换单元100,电极更换单元100包括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和安装盖102,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内部设置有电极连接基座103,电极连接基座103内部开设有安装孔1031,安装孔1031内部插接设置有电极1032,安装盖102顶部活动设置有限位座105,限位座105内部开设有定位孔1051,定位孔1051与电极1032位置适配;以及,
固定锁紧单元200,固定锁紧单元200包括翘板201,翘板201表面活动设置有三组连接组件202,最外侧连接组件202末端设置有L形支架203,L形支架203末端设置有竖杆2031,竖杆2031末端滑动设置有滑套2041,滑套2041底部固定设置有套筒204,套筒204内部滑动设置有卡杆2042,且套筒204滑动设置在异形滑槽组件205;
通过设置有电极更换单元,其中电极更换单元内部的安装孔可以完成电极的安装,并且还设置有限位座将电极的位置进行限位,通过安装盖对其进行密封,在密封的过程中,通过电极带动固定锁紧单元开始移动,使得卡杆卡接到第一卡孔和第二卡孔内部,从而完成对电极的更换安装,且后期拆卸的时候,按压压板带动卡杆开始解锁。
参照图1和图2,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表面固定设置有按钮1011,按钮1011与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内部电路相互连接,且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表面设置有显示灯1012,且显示灯1012与按钮1011相连,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与安装盖102相对表面设置有密封垫1013。通过按钮1011和显示灯1012方便后期使用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
参照图1和图2,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上表面设置有拱形凸起,安装盖102底部设置有所适配的凹槽1021,且拱形凸起与凹槽1021位置相互适配,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上表面设置有一对限位板104,一对限位板104表面开设有第一卡孔1024,安装盖102内部开设有安装空腔1022,安装空腔1022内壁与限位板104相互适配,通过一对限位板内部的第一卡孔1024方便后期进行安装,保证了装置的稳定性。
参照图2和图3,安装盖102内壁夹层开设有驱动空腔1023,固定锁紧单元200驱动空腔1023内部,且安装盖102内侧壁开设有第一卡孔1024,第一卡孔1024位于与第二卡孔1041相互适配,第一卡孔1024连接安装空腔1022和驱动空腔1023。第一卡孔1024和第二卡孔1041最终被卡杆2042进行插接,完成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和安装盖102的固定。
参照图3,限位座105上表面对称固定设置有插杆1052,插杆1052活动贯穿安装盖102侧壁,置于驱动空腔1023内部的插杆1052末端连接设置有连接组件,置于安装空腔1022外侧套接设置有复位弹簧1053,复位弹簧1053其中一侧固定设置在安装盖102顶部,复位弹簧1053另一侧设置在限位座105顶部。电极1032首先与限位座105接触,电极1032插接到定位孔1051内部,保证电极1032的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电极1032直到插入定位孔1051底部后,电极1032将会带动限位座105开始向上移动,从而带动插杆1052同步向上移动,且内部的复位弹簧1053此时开始压缩,通过复位弹簧1053方便后期翘板201和限位座105复位到初始位置。
实施例2
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一个实施例的是:
参照图3和图4,具体的翘板201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中心轴2011,且中心轴2011活动设置在驱动空腔中的安装盖102侧壁,中心轴2011表面与安装盖102侧壁之间卡接设置有第一扭簧2012,翘板201表面开设有条形滑槽2013,连接组件202包括拱形支架2021,拱形支架2021内部滑动设置有导向杆2022,导向杆2022滑动设置在条形滑槽2013内部,两组连接组件202活动安装在翘板201外侧,剩下一组连接组件202置于翘板201内侧,且与插杆1052固定连接。插杆1052向上移动,带动末端的连接组件202开始向上移动,连接组件内部的导向杆2022此时沿着条形滑槽2013滑动,接着推动表面的翘板201开始套着中心轴2011开始旋转,内部的第一扭簧2012起着复位作用。
参照图3和图5,竖杆2031外表面套接设置有隔板2032,隔板2032安装在驱动空腔1023内侧,竖杆2031底部固定设置有一对定位座2033,一对定位座2033之间贯穿固定设置有限位杆2034,限位杆2034表面滑动设置有滑套2041。翘板201另一侧的导向杆2022推动L形支架203开始向下移动,带动表面的竖杆2031开始向下移动,而竖杆2031表面设置有隔板2032,此时的隔板2032起到了限位作用,保证竖杆2031只能竖直向下移动,当竖杆2031向下移动后,带动底部的套筒204开始向下移动,且套筒204表面的滑套2041在限位杆2034上移动,主要保证套筒204可以左右移动。
参照5和图6,套筒204内部开设有空腔,空腔内部固定设置有挤压弹簧,挤压弹簧末端固定设置有卡杆2042,卡杆2042内壁与空腔相互贴合,卡杆2042表面进行倒角处理,卡杆2042与第一卡孔1024和第二卡孔1041相互对应,套筒204侧壁设置有滑杆2043,滑杆2043滑动设置在异形滑槽组件205内部。套筒204内部设置有挤压弹簧,通过挤压弹簧保证此时的卡杆2042有着向外运动的趋势。
参照图5、图6和图7,异形滑槽组件205开设在驱动空腔1023内壁,异形滑槽组件205包括第一滑槽2051、第二滑槽2052、第三滑槽2053和第四滑槽2054,第一滑槽2051和第三滑槽2053均为竖直滑槽,第二滑槽2052和第四滑槽2054为倾斜滑槽,第一滑槽2051侧壁与第二滑槽2052和第四滑槽2054相连,第二滑槽2052和第四滑槽2054另一末端通过第三滑槽2053相连,第一滑槽2051与第二滑槽2052和第三滑槽2053与第四滑槽2054拐角处安装有限位组件206,限位组件206包括旋转轴2061,旋转轴2061活动设置在驱动空腔1023内壁,旋转轴2061表面固定设置有挡板2063,挡板2063长度大于异形滑槽组件205滑槽宽度,旋转轴2061与驱动空腔1023之间卡接设置有第二扭簧2062。滑杆2043首先开始向下移动,首先滑杆2043沿着第一滑槽2051向下移动,接着被挡板2063所阻挡,此时滑杆2043移动到第二滑槽2052内部,且此时卡杆2042开始向内部移动,卡杆2042被压缩。直到此时滑杆2043移动到第三滑槽2053内部,此时被压缩卡杆2042移动到第一卡孔1024内部,通过卡杆2042与第一卡孔1024和第二卡孔1041完成插接,从而完成对装置的固定作用,且此时的安装盖102移动到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最底部。
参照图6和图7,位于翘板201中心的连接组件202表面固定设置有连接支架207,连接支架207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推杆2071,推杆2071活动贯穿安装盖102侧壁,推杆2071活末端固定设置有压板2072。手动按压压板2072,通过压板2072带动推杆2071下移,而推杆2071底部的连接支架207连接设置有连接组件202,从而挤压翘板201旋转,进而带动滑杆2043继续向下移动,滑杆2043超过第三滑槽2053的限位组件206,通过挡板2063移动到第四滑槽2054和第一滑槽2051后,接着拉动压板2072带动滑杆2043上移,即完成拆卸,该种方式不用螺丝安装,后期拆卸安装更加方便安全。
具体的,一种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内还安装有电源与脉冲发生器;由微控制器单元(MCU)驱动,能够产生和调节电脉冲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脉冲发生器作用于刺激电极;脉冲特性可配置,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内的电路板上还安装有控制模块:包括频率控制按钮,具有多个预设的频率设置,用户可以通过按下此按钮在不同的模式之间切换;以及,强度调节旋钮,一个连续旋钮,允许用户微调刺激的强度,旋钮上有刻度,表示刺激强度的级别。
位于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外壳作用头部还安装有传感器,由微型温度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组成,能够实时检测皮肤的状态;当检测到皮肤温度超过预设阈值或电导率突变时,设备会自动调整或关闭,以确保用户的安全。
本装置内还集成有电池与充电模块:采用锂离子或锂聚合物电池,为设备提供长时间的运行。
带有USB-C或无线充电功能,便于用户充电;使用医用级别的塑料或轻质金属制成刺激仪的外壳,结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确保最大的舒适度设备整体尺寸和重量均优化,使其便于携带。
内置过电流、过热和短路保护,确保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伤害用户;当设备检测到异常工作状态时,会通过LED指示灯或蜂鸣器警告用户
工作原理:
当需要安装的时候,首先使用者将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和安装盖102分开,并且将此时所需要的电极1032放置在安装孔1031内部,接着使用者需要将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和安装盖102重新密封,将安装盖102盖在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上方。
首先电极1032首先与限位座105接触,电极1032插接到定位孔1051内部,保证电极1032的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电极1032直到插入定位孔1051底部后,电极1032将会带动限位座105开始向上移动,从而带动插杆1052同步向上移动,且内部的复位弹簧1053此时开始压缩,通过复位弹簧1053方便后期翘板201和限位座105复位到初始位置。
当插杆1052向上移动,带动末端的连接组件202开始向上移动,连接组件内部的导向杆2022此时沿着条形滑槽2013滑动,接着推动表面的翘板201开始套着中心轴2011开始旋转,内部的第一扭簧2012起着复位作用。
翘板201另一侧的导向杆2022推动L形支架203开始向下移动,带动表面的竖杆2031开始向下移动,而竖杆2031表面设置有隔板2032,此时的隔板2032起到了限位作用,保证竖杆2031只能竖直向下移动,当竖杆2031向下移动后,带动底部的套筒204开始向下移动,且套筒204表面的滑套2041在限位杆2034上移动,主要保证套筒204可以左右移动。
套筒204内部设置有挤压弹簧,通过挤压弹簧保证此时的卡杆2042有着向外运动的趋势。
当套筒204向下运动后,带动滑杆2043首先开始向下移动,首先滑杆2043沿着第一滑槽2051向下移动,接着被挡板2063所阻挡,此时滑杆2043移动到第二滑槽2052内部,且此时卡杆2042开始向内部移动,卡杆2042被压缩。直到此时滑杆2043移动到第三滑槽2053内部,此时被压缩卡杆2042移动到第一卡孔1024内部,通过卡杆2042与第一卡孔1024和第二卡孔1041完成插接,从而完成对装置的固定作用,且此时的安装盖102移动到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最底部。
当需要拆卸的时候,需要手动按压压板2072,通过压板2072带动推杆2071下移,而推杆2071底部的连接支架207连接设置有连接组件202,从而挤压翘板201旋转,进而带动滑杆2043继续向下移动,滑杆2043超过第三滑槽2053的限位组件206,通过挡板2063移动到第四滑槽2054和第一滑槽2051后,接着拉动压板2072带动滑杆2043上移,即完成拆卸,该种方式不用螺丝安装,后期拆卸安装更加方便安全。
重要的是,应注意,在多个不同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示出的本申请的构造和布置仅是例示性的。尽管在此公开内容中仅详细描述了几个实施方案,但参阅此公开内容的人员应容易理解,在实质上不偏离该申请中所描述的主题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前提下,许多改型是可能的(例如,各种元件的尺寸、尺度、结构、形状和比例、以及参数值(例如,温度、压力等)、安装布置、材料的使用、颜色、定向的变化等)。例如,示出为整体成形的元件可以由多个部分或元件构成,元件的位置可被倒置或以其它方式改变,并且分立元件的性质或数目或位置可被更改或改变。因此,所有这样的改型旨在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替代的实施方案改变或重新排序任何过程或方法步骤的次序或顺序。在权利要求中,任何“装置加功能”的条款都旨在覆盖在本文中所描述的执行所述功能的结构,且不仅是结构等同而且还是等同结构。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设计、运行状况和布置中做出其他替换、改型、改变和省略。因此,本发明不限制于特定的实施方案,而是扩展至仍落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多种改型。
此外,为了提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简练描述,可以不描述实际实施方案的所有特征(即,与当前考虑的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不相关的那些特征,或于实现本发明不相关的那些特征)。
应理解的是,在任何实际实施方式的开发过程中,如在任何工程或设计项目中,可做出大量的具体实施方式决定。这样的开发努力可能是复杂的且耗时的,但对于那些得益于此公开内容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需要过多实验,所述开发努力将是一个设计、制造和生产的常规工作。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极更换单元(100),所述电极更换单元(100)包括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和安装盖(102),所述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内部设置有电极连接基座(103),所述电极连接基座(103)内部开设有安装孔(1031),所述安装孔(1031)内部插接设置有电极(1032),所述安装盖(102)顶部活动设置有限位座(105),所述限位座(105)内部开设有定位孔(1051),所述定位孔(1051)与电极(1032)位置适配;以及,
固定锁紧单元(200),所述固定锁紧单元(200)包括翘板(201),所述翘板(201)表面活动设置有三组连接组件(202),最外侧所述连接组件(202)末端设置有L形支架(203),所述L形支架(203)末端设置有竖杆(2031),所述竖杆(2031)末端滑动设置有滑套(2041),所述滑套(2041)底部固定设置有套筒(204),所述套筒(204)内部滑动设置有卡杆(2042),且所述套筒(204)滑动设置在异形滑槽组件(205);
所述在电极更换单元(100)内部完成电极的更换后,才能带动翘板(201)和卡杆(2042)进行移动,进而带动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和安装盖(102)的安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表面固定设置有按钮(1011),所述按钮(1011)与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内部电路相互连接,且所述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表面设置有显示灯(1012),且显示灯(1012)与按钮(1011)相连,所述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与安装盖(102)相对表面设置有密封垫(101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上表面设置有拱形凸起,所述安装盖(102)底部设置有所适配的凹槽(1021),且拱形凸起与凹槽(1021)位置相互适配,所述迷走神经刺激仪本体(101)上表面设置有一对限位板(104),一对所述限位板(104)表面开设有第一卡孔(1024),所述安装盖(102)内部开设有安装空腔(1022),所述安装空腔(1022)内壁与限位板(104)相互适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盖(102)内壁夹层开设有驱动空腔(1023),所述固定锁紧单元(200)驱动空腔(1023)内部,且所述安装盖(102)内侧壁开设有第一卡孔(1024),所述第一卡孔(1024)位于与第二卡孔(1041)相互适配,所述第一卡孔(1024)连接安装空腔(1022)和驱动空腔(102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座(105)上表面对称固定设置有插杆(1052),所述插杆(1052)活动贯穿安装盖(102)侧壁,置于所述驱动空腔(1023)内部的插杆(1052)末端连接设置有连接组件,置于所述安装空腔(1022)外侧套接设置有复位弹簧(1053),所述复位弹簧(1053)其中一侧固定设置在安装盖(102)顶部,所述复位弹簧(1053)另一侧设置在限位座(105)顶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翘板(201)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中心轴(2011),且中心轴(2011)活动设置在驱动空腔中的安装盖(102)侧壁,所述中心轴(2011)表面与安装盖(102)侧壁之间卡接设置有第一扭簧(2012),所述翘板(201)表面开设有条形滑槽(2013),所述连接组件(202)包括拱形支架(2021),所述拱形支架(2021)内部滑动设置有导向杆(2022),所述导向杆(2022)滑动设置在条形滑槽(2013)内部,两组所述连接组件(202)活动安装在翘板(201)外侧,剩下一组所述连接组件(202)置于翘板(201)内侧,且与插杆(1052)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杆(2031)外表面套接设置有隔板(2032),所述隔板(2032)安装在驱动空腔(1023)内侧,所述竖杆(2031)底部固定设置有一对定位座(2033),一对所述定位座(2033)之间贯穿固定设置有限位杆(2034),所述限位杆(2034)表面滑动设置有滑套(204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204)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部固定设置有挤压弹簧,所述挤压弹簧末端固定设置有卡杆(2042),所述卡杆(2042)内壁与空腔相互贴合,所述卡杆(2042)表面进行倒角处理,所述卡杆(2042)与第一卡孔(1024)和第二卡孔(1041)相互对应,所述套筒(204)侧壁设置有滑杆(2043),所述滑杆(2043)滑动设置在异形滑槽组件(205)内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形滑槽组件(205)开设在驱动空腔(1023)内壁,所述异形滑槽组件(205)包括第一滑槽(2051)、第二滑槽(2052)、第三滑槽(2053)和第四滑槽(2054),所述第一滑槽(2051)和第三滑槽(2053)均为竖直滑槽,所述第二滑槽(2052)和第四滑槽(2054)为倾斜滑槽,所述第一滑槽(2051)侧壁与第二滑槽(2052)和第四滑槽(2054)相连,所述第二滑槽(2052)和第四滑槽(2054)另一末端通过第三滑槽(2053)相连,所述第一滑槽(2051)与第二滑槽(2052)和第三滑槽(2053)与第四滑槽(2054)拐角处安装有限位组件(206),所述限位组件(206)包括旋转轴(2061),所述旋转轴(2061)活动设置在驱动空腔(1023)内壁,所述旋转轴(2061)表面固定设置有挡板(2063),所述挡板(2063)长度大于异形滑槽组件(205)滑槽宽度,所述旋转轴(2061)与驱动空腔(1023)之间卡接设置有第二扭簧(2062)。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其特征在于:位于翘板(201)中心的连接组件(202)表面固定设置有连接支架(207),所述连接支架(207)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推杆(2071),所述推杆(2071)活动贯穿安装盖(102)侧壁,所述推杆(2071)活末端固定设置有压板(2072)。
CN202311501308.XA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 Pending CN1175041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01308.XA CN117504127A (zh)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01308.XA CN117504127A (zh)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04127A true CN117504127A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60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01308.XA Pending CN117504127A (zh)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0412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42606A (zh) 通过中枢神经调节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
CN117504127A (zh) 一种便携式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仪
CN219847846U (zh) 多功能电子面膜仪
CN213346689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头部按摩仪
CN212262117U (zh) 一种手环睡眠仪
CN211634305U (zh) 一种老年痴呆头部按摩治疗仪
CN111632266B (zh) 一种脑功能调控治疗系统
CN217339301U (zh) 磁热按摩护眼仪
CN111821566A (zh) 一种便携蓝牙式电针理疗仪
CN219896792U (zh) 一种星状神经节刺激仪
CN219251415U (zh) 经皮耳穴电刺激益智系统
CN212416043U (zh) 一种按摩组件
CN219516359U (zh) 一种方便使用的叩诊锤
CN219290446U (zh) 一种可充电可调控微针耳迷走神经刺激器
CN220778353U (zh) 一种可快速固定的一次性脑电传感器
CN218279939U (zh) 一种眼科护理按摩装置
CN221014186U (zh) 一种可伸缩经络仪
CN216652615U (zh) 一种可配合眼药水药剂使用的护眼仪
CN218922963U (zh) 一种便携式眼部治疗仪
CN217472365U (zh) 一种恒温按摩的调节式按摩绑带
CN216022677U (zh) 护眼贴
CN211326735U (zh) 一种颈背部一体式按摩装置
CN212416307U (zh) 一种动态弱视治疗装置
CN214909603U (zh) 一种角度可调的医疗水枕
CN213822066U (zh) 一种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切口防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