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65203A - 黑边显示车窗与车辆 - Google Patents

黑边显示车窗与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65203A
CN117465203A CN202311407260.6A CN202311407260A CN117465203A CN 117465203 A CN117465203 A CN 117465203A CN 202311407260 A CN202311407260 A CN 202311407260A CN 117465203 A CN117465203 A CN 1174652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ck
less
display window
area
eq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0726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伟达
陈宏伟
吴声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0726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6520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465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652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2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front, e.g. structure of the glazing, mounting of the glaz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605/00Vehicles
    • B32B2605/08C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黑边显示车窗与车辆。所述黑边显示车窗包括玻璃本体及功能反射元件,功能反射元件设置于玻璃本体的底部遮蔽区;底部遮蔽区内设置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区对投影光线具有第一反射率RL1,非显示区对可见光具有第二反射率RL2;第一反射率RL1与第二反射率RL2的比值RL1/RL2≥3。本申请提供的黑边显示车窗能够部分替代甚至完全替代传统仪表盘,让驾驶员的视野更好、视线更长时间用于观察外部情况,同时能够更轻松地获得辅助驾驶的必要信息,大大提升行驶安全性;同时使底部遮蔽区作为图像显示背景,可以更好地遮挡外界环境光,避免视线遭遇不必要的干扰,还可以使图像显示更清晰,实现更高的对比度和色域。

Description

黑边显示车窗与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黑边显示车窗与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网络连接时代的演进,车辆可以提供各类信息给乘驾人员,如车辆信息、道路信息、社交媒体信息等,一般可以采用车辆抬头显示器(HUD)、仪表盘、中控屏、副驾驶显示屏等及其组合来实现,满足多形式、远近多层次的显示需求,从而为乘驾人员带来更舒适、安全、智能的体验及丰富的信息。
对于仪表盘、中控屏等的显示,需要驾驶人员低头观察,人眼视线会短暂离开路面,从而带来驾驶安全隐患。对于传统的抬头显示器(HUD),HUD图像显示在前挡风玻璃的透光区,车外环境作为HUD图像的显示背景,车外的环境亮度以及其他干扰光线均会影响驾驶人员观察HUD图像,进而降低了驾驶安全性以及视觉舒适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黑边显示车窗与车辆,它能够大大提高驾驶安全性以及视觉舒适性。
本申请提供一种黑边显示车窗,所述黑边显示车窗包括:
玻璃本体,所述玻璃本体设有透光区以及绕所述透光区的周向设置的遮蔽区,所述透光区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所述遮蔽区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所述遮蔽区包括位于所述透光区下方的底部遮蔽区;及
功能反射元件,所述功能反射元件设为至少一个并设置于所述底部遮蔽区;
所述底部遮蔽区内设置有所述功能反射元件的区域为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对以40°~85°的入射角入射的投影光线具有第一反射率RL1;所述底部遮蔽区内未设置有所述功能反射元件的其他区域为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对以0°~8°的入射角入射的可见光具有第二反射率RL2;所述第一反射率RL1与所述第二反射率RL2的比值RL1/RL2≥3。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率RL1大于或等于8%,所述第二反射率RL2小于或等于6%。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率RL1≥10%,或所述第一反射率RL1≥15%,或所述第一反射率RL1≥20%,或所述第一反射率RL1≥25%,或所述第一反射率RL1≥3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反射率RL2≤4%,或所述第二反射率RL2≤3%,或所述第二反射率RL2≤2%,或所述第二反射率RL2≤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RL1/RL2≥5,或所述RL1/RL2≥8,或所述RL1/RL2≥10,或所述RL1/RL2≥15,或所述RL1/RL2≥2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蔽区还包括位于所述透光区左侧的左侧遮蔽区、位于所述透光区上方的顶部遮蔽区和位于所述透光区右侧的右侧遮蔽区,所述左侧遮蔽区、所述顶部遮蔽区和所述右侧遮蔽区中的至少一个为深色油墨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遮蔽区选自深色油墨层、不透明聚合物膜、调光膜、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的功能反射元件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深色油墨层的表面粗糙度Ra大于或等于1μm,或所述深色油墨层的表面粗糙度Ra为2μm~8μm,或所述深色油墨层的表面粗糙度Ra为4.5μm~7μ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遮蔽区仅为深色油墨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遮蔽区为深色油墨层与选自不透明聚合物膜、调光膜和功能反射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的组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不透明聚合物膜的面积大于所述底部遮蔽区中的所述深色油墨层的面积,或所述调光膜的面积大于所述底部遮蔽区中的所述深色油墨层的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遮蔽区为不透明聚合物膜与调光膜或功能反射元件的组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遮蔽区为调光膜与功能反射元件的组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功能反射元件选自漫反射投影层、P偏振光反射层、S偏振光反射层和镜面油墨层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漫反射投影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0%,所述漫反射投影层的雾度为2%~1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P偏振光反射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所述S偏振光反射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镜面油墨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所述镜面油墨层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或等于0.1μm。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图像生成单元和如上所述的黑边显示车窗,所述图像生成单元将投影光线以40°~85°的入射角投射至底部遮蔽区中的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反射所述投影光线以形成显示图像。
本申请提供的黑边显示车窗与车辆,能够部分替代甚至完全替代传统仪表盘,让驾驶员的视野更好、视线更长时间用于观察外部情况,同时能够更轻松地获得辅助驾驶的必要信息,大大提升行驶安全性;同时使底部遮蔽区作为图像显示背景,可以更好地遮挡外界环境光,避免视线遭遇不必要的干扰,还可以使图像显示更清晰,实现更高的对比度和色域。
附图说明
图1为从车内观察本申请提供的黑边显示车窗的正视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黑边显示车窗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黑边显示车窗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黑边显示车窗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黑边显示车窗的第四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黑边显示车窗的第五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黑边显示车窗的第六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黑边显示车窗的第七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黑边显示车窗,可以安装到车辆上以用作前挡风玻璃、后挡风玻璃或边窗玻璃。所述黑边显示车窗包括玻璃本体10及功能反射元件20。玻璃本体10设有透光区101以及绕透光区101的周向设置的遮蔽区102,透光区101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以有利于车内人员透过透光区101观察车外环境,遮蔽区102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以有利于起到遮蔽、保护以及提升整体美观等作用。功能反射元件20设置于玻璃本体10的遮蔽区102内。
在图1中,遮蔽区102包括位于透光区101下方的底部遮蔽区1021,功能反射元件20设置于底部遮蔽区1021。可选地,遮蔽区102还包括位于透光区101左侧的左侧遮蔽区1022、位于透光区101上方的顶部遮蔽区1023和位于透光区101右侧的右侧遮蔽区1024。优选地,遮蔽区102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3%,更优选小于或等于1%,甚至等于0即不透光。
本申请通过功能反射元件20可以将图像生成单元30投射的投影光线301反射形成可观察的图像,从而能够部分替代甚至完全替代传统仪表盘,更甚至取消传统仪表盘,让驾驶员的视野更好、视线更长时间用于观察外部情况,同时能够更轻松地获得辅助驾驶的必要信息,大大提升行驶安全性;同时,遮蔽区102又通常被称为黑边区域,本申请将功能反射元件20设置于遮蔽区102内,特别是设置于底部遮蔽区1021内,使遮蔽区102、特别是底部遮蔽区1021作为图像显示背景,可以更好地遮挡外界环境光,避免视线遭遇不必要的干扰,还可以使图像显示更清晰,实现更高的对比度和色域。
需要说明的是,功能反射元件20在工作时,可以显示车辆行驶信息、各种图案或者播放视频等,能用于迎宾、营造氛围、观看电影和办公等各种场景。可选地,功能反射元件20例如用于显示行驶参数,包括车速、发动机转数、油耗、胎压、警示信息、行驶里程等等,还可以用于显示天气温度、娱乐信息,又可以用作动态导航、夜视、实景地图等。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以黑边显示车窗用作前挡风玻璃进行说明,玻璃本体10包括依次叠层相连的外玻璃板11、粘接层12与内玻璃板13。外玻璃板11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内玻璃板13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131和第四表面132。第二表面112与第三表面131相对设置。粘结层12用于将外玻璃板11和内玻璃板13粘结到一起形成夹层玻璃结构。其中,所述黑边显示车窗安装至车辆上时,所述外玻璃板11位于车辆的外侧,所述第一表面111为黑边显示车窗的裸露在车外的外表面;所述内玻璃板13位于车辆的内侧,所述第四表面132为黑边显示车窗的裸露在车内的内表面。
其中,外玻璃板11为透明玻璃或着色玻璃,外玻璃板11的厚度为0.7mm~4mm,外玻璃板11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70%。内玻璃板13为透明玻璃或着色玻璃,内玻璃板13的厚度为0.7mm~4mm,内玻璃板13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70%。所述透明玻璃的总铁含量(以Fe2O3计)小于或等于0.1%,甚至小于或等于0.05%,进一步小于或等于0.01%,所述透明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为80%~95%;所述着色玻璃的总铁含量(以Fe2O3计)为0.1%至0.8%,甚至为0.1%至0.5%,所述着色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为75%~90%,例如外玻璃板11可以为2.1mm厚且可见光透过率为89%的透明玻璃,内玻璃板13可以为1.6mm厚且可见光透过率为83%的绿色玻璃、或2.1mm厚且可见光透过率为80%的绿色玻璃。
其中,粘接层12为透明的热塑性聚合物膜或着色的热塑性聚合物膜,且粘接层12的厚度为0.38mm~2.28mm。举例而言,粘接层12的厚度可以为但不限于为0.38mm、或0.76mm、或1.14mm、或1.52mm、或1.9mm、或2.28mm、或0.38mm~2.28mm之间的其它值。所述热塑性聚合物膜的材料可以选自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聚氨基甲酸酯(PU)、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及离子型聚合物(SGP)中的至少一种。当粘接层12为透明的热塑性聚合物时,透明的热塑性聚合物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0%,举例而言,粘接层12的可见光透过率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或80%、或85%、或90%、或95%等。当粘接层12为着色的热塑性聚合物膜时,着色的热塑性聚合物膜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70%,举例而言,粘接层12的可见光透过率可以为但不限于为75%、或80%、或85%、或90%等。着色的热塑性聚合物膜可以选用灰色的热塑性聚合物膜、绿色的热塑性聚合物膜或蓝色的热塑性聚合物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左侧遮蔽区1022、所述顶部遮蔽区1023和所述右侧遮蔽区1024均为深色油墨层14,将陶瓷油墨或紫外油墨通过丝网印刷、喷墨印刷等工艺印刷在第二表面112上,经固化或高温烧结后形成深色油墨层14,所述深色油墨层14环绕设置在第二表面112的四周边缘区域。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深色油墨层14还可以仅位于第三表面131上,或仅位于第四表面132上,或同时位于第二表面112和第四表面132上,或同时位于第二表面112和第三表面131上,或同时位于第三表面131和第四表面132上,或同时位于第二表面112、第三表面131和第四表面132上。为了避免所述左侧遮蔽区1022、所述顶部遮蔽区1023和所述右侧遮蔽区1024产生镜面倒影而干扰车内人员的视野,优选所述深色油墨层14的表面粗糙度Ra大于或等于1μm,例如为1.1μm、1.2μm、1.3μm、1.4μm、1.5μm、1.8μm、2.0μm、2.5μm、3.0μm、3.5μm、4.0μm、4.5μm、5.0μm、5.5μm、6.0μm、6.5μm、7.0μm、7.5μm、8.0μm、8.5μm、9.0μm、9.5μm、10μm等;从生产成本和印刷工艺便利性考虑,更优选所述深色油墨层14的表面粗糙度Ra为2μm~8μm,进一步优选所述深色油墨层14的表面粗糙度Ra为4.5μm~7μm。其中,所述表面粗糙度Ra值通过表面粗糙度测试仪测试。
在本申请中,底部遮蔽区1021内设置有功能反射元件20的区域为显示区,底部遮蔽区1021内未设置有功能反射元件20的其他区域为非显示区,图像生成单元30将投影光线301以40°~85°的入射角投射至所述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反射所述入射的投影光线301至车内人员的眼睛内从而形成显示图像,所述显示区对所述入射的投影光线301具有大于或等于8%的第一反射率RL1,由于底部遮蔽区1021作为所述显示图像的显示背景,可以在获得清晰的显示图像的同时,降低图像生成单元30的功率以防止图像生成单元30过度发热,进而降低图像生成单元30的单元和体积,有利于设计优化和降低成本。优选地,第一反射率RL1大于或等于10%,具体可举例为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等,进一步优选大于或等于15%,更进一步优选大于或等于20%,甚至大于或等于25%,更甚至大于或等于30%。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底部遮蔽区1021内的非显示区产生的镜面倒影对显示区产生的显示图像的干扰,非显示区对以0°~8°的入射角入射的可见光具有第二反射率RL2,优选第一反射率RL1与第二反射率RL2的比值大于或等于3,即RL1/RL2≥3,具体可举例为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更优选地,第一反射率RL1与第二反射率RL2的比值大于或等于5,进一步优选大于或等于8,更进一步优选大于或等于10,甚至大于或等于15,更甚至大于或等于20。具体地,所述第二反射率RL2小于或等于6%,优选小于或等于4%,更优选小于或等于3%,进一步优选小于或等于2%,甚至优选小于或等于1%。其中,第一反射率RL1和第二反射率RL2可以根据中国标准GB9656进行测量。
其中,图像生成单元30用于产生投影光线301,所述投影光线301包括P偏振光、圆偏振光和非偏振光中至少一个,优选所述投影光线301包含至少30%的P偏振光,便于车内人员佩戴偏光太阳眼镜后依然能够清晰看到显示图像,具体可举例为包含30%、或40%、或50%、或60%、或70%、或80%、或90%、或95%、甚至100%的P偏振光。所述图像生成单元30可以选用投影仪,投影仪设置到仪表台的内部,通过光路设计使显示图像显示在黑边显示车窗前方的0米至5米处。所述图像生成单元30也可以选用显示屏,显示屏可以设置到仪表台的顶面上,通过光路设计使显示图像显示在黑边显示车窗前方的0米至0.5米处。在本申请中,显示图像显示在黑边显示车窗前方的0米处可以理解为显示图像直接显示在黑边显示车窗上。具体地,所述显示屏可举例为薄膜晶体管显示屏(TFT)、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OLED)、硅基液晶显示屏(LCOS)、数字光处理显示屏(DLP)、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显示器(Mini LED)、微发光二极管显示器(Micro LED)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反射元件20可以为漫反射投影层,所述漫反射投影层对图像生成单元30产生的投影光线301具有至少8%的反射率,投影光线301在所述漫反射投影层上形成显示图像,此时的显示图像直接显示在黑边显示车窗上。所述漫反射投影层可以根据朗伯模型实现在所有方向上都几乎均匀的反射,也可以优先在车内人员观察的方向上具有最大反射率。所述漫反射投影层可以举例为黑色散射涂层、白色幕布、透明散射层状元件等。所述漫反射投影层可以设置在第二表面112上,或可以设置在第二表面112和第三表面131之间,或可以设置在第三表面131上,或可以设置在第四表面132上。优选地,所述漫反射投影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0%,具体可举例为50%、40%、30%、20%、10%、5%、4%、3%、2%、1%、0%。更优选地,所述漫反射投影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从而使所述漫反射投影层可以作为底部遮蔽区1021的一部分。优选地,所述漫反射投影层的雾度为2%~10%,具体可举例为3%、4%、5%、6%、7%、8%、9%、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反射元件20可以为P偏振光反射层,所述P偏振光反射层用于提高显示区对P偏振光的反射率,使显示区对P偏振光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8%,所述P偏振光反射层可以举例为高低折射率叠层、金属叠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叠层等。所述P偏振光反射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所述P偏振光反射层可以设置在第二表面112上,或可以设置在第二表面112和第三表面131之间,或可以设置在第三表面131上,或可以设置在第四表面13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反射元件20可以为S偏振光反射层,所述S偏振光反射层用于提高显示区对S偏振光的反射率,使显示区对S偏振光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8%,所述S偏振光反射层可以举例为高低折射率叠层、金属叠层等。所述S偏振光反射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为了避免产生显示图像的重影,所述S偏振光反射层设置在第四表面13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反射元件20可以为镜面油墨层,所述镜面油墨层用于提高显示区对投影光线301的反射率,使显示区对投影光线301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8%,所述镜面油墨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具体可举例为5%、4%、3%、2%、1%、0%,从而使所述镜面油墨层可以作为底部遮蔽区1021的一部分。所述镜面油墨层可以设置在第二表面112上,或可以设置在第二表面112和第三表面131之间,或可以设置在第三表面131上,或可以设置在第四表面132上。优选地,所述镜面油墨层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或等于0.1μm,更优选小于或等于0.05μm,进一步优选小于或等于0.025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部遮蔽区1021选自深色油墨层、不透明聚合物膜、调光膜、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的功能反射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深色油墨层可以单独形成底部遮蔽区1021,也可以与不透明聚合物膜、调光膜或功能反射元件进行组合形成底部遮蔽区1021;不透明聚合物膜可以单独形成底部遮蔽区1021,也可以与深色油墨层、调光膜或功能反射元件进行组合形成底部遮蔽区1021;调光膜优选与深色油墨层或不透明聚合物膜进行组合形成底部遮蔽区1021;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的功能反射元件优选与深色油墨层或不透明聚合物膜进行组合形成底部遮蔽区1021;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与设置,所述底部遮蔽区1021可以用作显示图像的显示背景,使显示图像不受车外环境的亮度的干扰,提高功能反射元件20的显示效果。
其中,不透明聚合物膜可以为本体着色的聚合物膜,例如在聚合物膜制造过中添加黑色或棕色的着色成分等;也可以为表面印刷油墨或颜料的聚合物膜,例如将黑色油墨或棕色颜料印刷在聚合物膜的表面上等;还可以为染色或上色的聚合物膜,例如将黑色或棕色的染料使聚合物膜着色等;其中,所述聚合物膜的材料可以为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氯乙烯(PVC)、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优选地,不透明聚合物膜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3mm,具体可举例为0.3mm、0.25mm、0.2mm、0.15mm、0.1mm、0.08mm、0.05mm、0.02mm等,使不透明聚合物膜对夹层玻璃结构的整体厚度影响较小,更优选小于或等于0.1mm,进一步优选小于或等于0.05mm。
其中,调光膜可以为聚合物分散液晶膜(PDLC)、悬浮粒子膜(SPD)、电致变色膜(EC)、染料液晶膜(LC)等。调光膜的最低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例如3%、2%、1%、0.5%、0%。此外,调光膜的最高可见光透过率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10%、20%、30%、50%、70%、80%等。具体例如:调光膜的可见光透过率可以在0%至20%之间调节,也可以在0.5%至50%之间调节,还可以在0%至70%之间调节等。调光膜可以满足多场景下的可见光透过率的要求,例如需要进行黑边显示时,调光膜处于不透明状态(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甚至为0%),提高显示图像与显示背景的对比度,不进行显示时,调光膜处于透明状态(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实现玻璃本体10的更大区域透明。
其中,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的功能反射元件在实现图像显示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底部遮蔽区1021的一部分,更有利于底部遮蔽区1021和功能反射元件的组合设计。
在图2中,所述底部遮蔽区1021为设置在第二表面112上的深色油墨层14,所述功能反射元件20设置在第三表面131上,所述深色油墨层14在第三表面131上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功能反射元件20。当所述功能反射元件20进行图像显示时,所述深色油墨层14作为显示图像的显示背景,可以更好地遮挡外界环境光,避免视线遭遇不必要的干扰,还可以使图像显示更清晰,实现更高的对比度和色域。
如图3所示,所述底部遮蔽区1021为设置在第三表面131上的深色油墨层14,所述功能反射元件20设置在第四表面132上,所述深色油墨层14在第四表面132上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功能反射元件20。当所述功能反射元件20进行图像显示时,所述深色油墨层14作为显示图像的显示背景,可以更好地遮挡外界环境光,避免视线遭遇不必要的干扰,还可以使图像显示更清晰,实现更高的对比度和色域。
如图4所示,所述底部遮蔽区1021为设置在第四表面132上的深色油墨层14,所述功能反射元件20设置在深色油墨层14上,所述深色油墨层14完全覆盖所述功能反射元件20在第四表面132上的投影。当所述功能反射元件20进行图像显示时,所述深色油墨层14作为显示图像的显示背景,可以更好地遮挡外界环境光,避免视线遭遇不必要的干扰,还可以使图像显示更清晰,实现更高的对比度和色域。
如图5所示,所述底部遮蔽区1021为深色油墨层14和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的功能反射元件20的组合,深色油墨层14设置在第二表面112上,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的功能反射元件20设置在第三表面131上,深色油墨层14具有镂空区141,深色油墨层14与功能反射元件20部分重叠,功能反射元件20的面积大于所述镂空区141的面积。所述功能反射元件20既能够进行图像显示,又能够作为显示图像的部分显示背景,深色油墨层14作为显示图像的另一部分显示背景,更有利于底部遮蔽区1021和功能反射元件的组合设计。并且,还减少了底部遮蔽区1021中的深色油墨层14的使用,进一步降低印刷工艺的难度和提高外玻璃板11的弯曲成型质量。
如图6所示,所述底部遮蔽区1021为深色油墨层14和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的功能反射元件20的组合,深色油墨层14和功能反射元件20同时设置在第二表面112上,深色油墨层14具有镂空区141,功能反射元件20位于镂空区141内。所述功能反射元件20既能够进行图像显示,又能够作为显示图像的显示背景,深色油墨层14作为功能反射元件20的四周遮蔽,更有利于底部遮蔽区1021和功能反射元件的组合设计。并且,还减少了底部遮蔽区1021中的深色油墨层14的使用,进一步降低印刷工艺的难度和提高外玻璃板11的弯曲成型质量。可以理解的是,深色油墨层14和功能反射元件20还同时设置在第三表面131上或同时设置在第四表面132上。
如图7所示,所述底部遮蔽区1021为深色油墨层14与不透明聚合物膜15的组合,深色油墨层14设置在第二表面112上,不透明聚合物膜15设置在粘结层12中,功能反射元件20设置在第三表面131上,深色油墨层14具有镂空区141,不透明聚合物膜15与功能反射元件20部分重叠,不透明聚合物膜15的面积大于所述镂空区141的面积。深色油墨层14与不透明聚合物膜15的组合在第三表面131上的投影完全覆盖功能反射元件20,当所述功能反射元件20进行图像显示时,深色油墨层14与不透明聚合物膜或调光膜15共同作为显示图像的显示背景,可以更好地遮挡外界环境光,避免视线遭遇不必要的干扰,还可以使图像显示更清晰,实现更高的对比度和色域。并且,还减少了底部遮蔽区1021中的深色油墨层14的使用,进一步降低印刷工艺的难度和提高外玻璃板11的弯曲成型质量,优选不透明聚合物膜15的面积大于底部遮蔽区1021中的深色油墨层14的面积。
如图8所示,所述底部遮蔽区1021为深色油墨层14与调光膜16的组合,深色油墨层14设置在第二表面112上,调光膜16和功能反射元件20设置在粘结层12中,功能反射元件20位于调光膜16和第三表面131之间,深色油墨层14的至少部分与调光膜16重叠。深色油墨层14与调光膜16的组合在第三表面131上的投影完全覆盖功能反射元件20在第三表面131上的投影。当所述功能反射元件20进行图像显示时,调光膜16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甚至为0%,深色油墨层14与调光膜16共同作为显示图像的显示背景,可以更好地遮挡外界环境光,避免视线遭遇不必要的干扰,还可以使图像显示更清晰,实现更高的对比度和色域;当所述功能反射元件20不进行图像显示时,调光膜16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5%,优选大于或等于10%,更优选大于或等于20%,进一步优选大于或等于50%,甚至大于或等于70%,从而实现玻璃本体10的更大区域透明,为车内人员提供更大的视野。并且,还减少了底部遮蔽区1021中的深色油墨层14的使用,进一步降低印刷工艺的难度和提高外玻璃板11的弯曲成型质量,优选调光膜16的面积大于底部遮蔽区1021中的深色油墨层14的面积。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图像生成单元3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黑边显示车窗,图像生成单元30将投影光线301以40°~85°的入射角投射至底部遮蔽区1021中的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反射所述入射的投影光线301至车内人员的眼睛内从而形成显示图像。
所述黑边显示车窗安装至车辆上时,优选作为车辆的前挡风玻璃。但不限于此,所述黑边显示车窗还可以作为后挡风玻璃或边窗玻璃,从而为车辆提供更多的显示场景应用。
本申请中的车辆可以但不仅限于为轿车、多用途汽车(multi-Purpose Vehicles,MP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port/Suburban Utility Vehicle,SUV)、越野车(Off-RoadVehicle,ORV)、皮卡、面包车、客车以及货车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8)

1.一种黑边显示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黑边显示车窗包括:
玻璃本体,所述玻璃本体设有透光区以及绕所述透光区的周向设置的遮蔽区,所述透光区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所述遮蔽区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所述遮蔽区包括位于所述透光区下方的底部遮蔽区;及
功能反射元件,所述功能反射元件设为至少一个并设置于所述底部遮蔽区;
所述底部遮蔽区内设置有所述功能反射元件的区域为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对以40°~85°的入射角入射的投影光线具有第一反射率RL1;所述底部遮蔽区内未设置有所述功能反射元件的其他区域为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对以0°~8°的入射角入射的可见光具有第二反射率RL2;所述第一反射率RL1与所述第二反射率RL2的比值RL1/RL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边显示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率RL1大于或等于8%,所述第二反射率RL2小于或等于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边显示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率RL1≥10%,或所述第一反射率RL1≥15%,或所述第一反射率RL1≥20%,或所述第一反射率RL1≥25%,或所述第一反射率RL1≥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边显示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率RL2≤4%,或所述第二反射率RL2≤3%,或所述第二反射率RL2≤2%,或所述第二反射率RL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边显示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RL1/RL2≥5,或所述RL1/RL2≥8,或所述RL1/RL2≥10,或所述RL1/RL2≥15,或所述RL1/RL2≥2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边显示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区还包括位于所述透光区左侧的左侧遮蔽区、位于所述透光区上方的顶部遮蔽区和位于所述透光区右侧的右侧遮蔽区,所述左侧遮蔽区、所述顶部遮蔽区和所述右侧遮蔽区中的至少一个为深色油墨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边显示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遮蔽区选自深色油墨层、不透明聚合物膜、调光膜、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的功能反射元件中的至少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黑边显示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深色油墨层的表面粗糙度Ra大于或等于1μm,或所述深色油墨层的表面粗糙度Ra为2μm~8μm,或所述深色油墨层的表面粗糙度Ra为4.5μm~7μ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黑边显示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遮蔽区仅为深色油墨层。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黑边显示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遮蔽区为深色油墨层与选自不透明聚合物膜、调光膜和功能反射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的组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黑边显示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透明聚合物膜的面积大于所述底部遮蔽区中的所述深色油墨层的面积,或所述调光膜的面积大于所述底部遮蔽区中的所述深色油墨层的面积。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黑边显示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遮蔽区为不透明聚合物膜与调光膜或功能反射元件的组合。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黑边显示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遮蔽区为调光膜与功能反射元件的组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边显示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反射元件选自漫反射投影层、P偏振光反射层、S偏振光反射层和镜面油墨层中的至少一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黑边显示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漫反射投影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0%,所述漫反射投影层的雾度为2%~10%。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黑边显示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P偏振光反射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所述S偏振光反射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黑边显示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面油墨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5%,所述镜面油墨层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或等于0.1μm。
1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图像生成单元和如权利要求1至17任一项所述的黑边显示车窗,所述图像生成单元将投影光线以40°~85°的入射角投射至底部遮蔽区中的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反射所述投影光线以形成显示图像。
CN202311407260.6A 2023-10-27 2023-10-27 黑边显示车窗与车辆 Pending CN1174652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07260.6A CN117465203A (zh) 2023-10-27 2023-10-27 黑边显示车窗与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07260.6A CN117465203A (zh) 2023-10-27 2023-10-27 黑边显示车窗与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65203A true CN117465203A (zh) 2024-01-30

Family

ID=89624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07260.6A Pending CN117465203A (zh) 2023-10-27 2023-10-27 黑边显示车窗与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6520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40452B2 (en) Heads up display system
EP3187917B1 (en) Head-up display system
US20090295681A1 (en) Virtual Image System for Windshields
US11618242B2 (en) Automotive glass display
JP2009534246A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
CN108604011A (zh) 能够基于背景的亮度进行调节的显示器系统
CN214427723U (zh) 一种车载玻璃投影系统
CN114207506A (zh) 具有投影区域的载具复合玻璃件单元以及载具玻璃件和显示系统
CN111301166A (zh) 投影设备
US20120052264A1 (en) Wind shield glass for display and method thereof
CN111670390A (zh) 车辆玻璃板和显示系统
CN111660769A (zh) 一种投影智能窗
WO2021139995A1 (en) Glass vehicle side window and partition window with active projection transparent screen
CN113858730B (zh) 夹层玻璃及抬头显示系统
JP2000039581A (ja) 情報表示装置
CN113767080A (zh) 车辆
US20230185088A1 (en) Composite pane for a holographic head-up display
CN113878953A (zh) 夹层玻璃及抬头显示系统
CN117465203A (zh) 黑边显示车窗与车辆
CN214427724U (zh) 一种中空投影智能窗
US20180284430A1 (en) Head-up display system of all time
US20230127785A1 (en) Multilayer colored intermediate layer having a wedge-shaped cross-section
CN112339357B (zh) 复合膜层及包含其的窗口、显示系统和汽车
WO2024032645A1 (en) Vehicle window glass and vehicle-mounted projection system
CN210894975U (zh) 一种具备联动变色机制的汽车hu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