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59882B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59882B
CN117459882B CN202311764759.2A CN202311764759A CN117459882B CN 117459882 B CN117459882 B CN 117459882B CN 202311764759 A CN202311764759 A CN 202311764759A CN 117459882 B CN117459882 B CN 1174598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aphragm
magnetic
voice coil
vibrating diaphragm
sound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6475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459882A (zh
Inventor
李永志
蔡晓东
刘松
李波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231176475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598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74598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598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598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598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00/00Loudspeakers
    • H04R2400/11Aspects regarding the frame of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其中,该发声装置包括磁路系统、第一振动单元和第二振动单元,磁路系统形成有第一磁间隙和第二磁间隙,且第一磁间隙位于第二磁间隙的外侧;第一振动单元包括第一振膜、第二振膜、第一音圈和第二音圈,第一振膜环设于第二振膜的外周,第一音圈一侧插入第一磁间隙,另一侧连接第一振膜,第二音圈与第一音圈同轴;第二振动单元设于磁路系统背离第一振动单元的一侧,第二振动单元包括第三振膜,第三振膜和第二振膜相对且相连接,第二音圈连接于第二振膜和/或第三振膜,用以驱动第二振膜和第三振膜同向振动。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提高发声装置于受话器模式时的抵消效果,提升用户通话私密性。

Description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声换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使得相关技术中的电子产品(例如手机)在其处于扬声器模式时具有较好的立体声效果,以及在其处于受话器模式时具有较好的隐私保护效果。通常会在电子产品的音频系统中直接使用一个双面发声的单体,以便发出两个相位相同声波进行叠加增强来起到提高扬声器模式时的立体声效果,或者基于声偶极子效应来发出两个相位相反的声波进行抵消衰减来起到提高受话器模式时的隐私保护效果。
但目前的双面发声单体,为了降低器件厚度,两侧的发声单体往往大小不一样设置,导致双面TS参数有所差异,需要不断调试信号才能达到理想的抵消效果,增加了整机应用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发声装置,旨在提高发声装置于受话器模式时的抵消效果,提升用户通话私密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发声装置,包括:
磁路系统,形成有第一磁间隙和第二磁间隙,且所述第一磁间隙位于所述第二磁间隙的外侧;
第一振动单元,包括第一振膜、第二振膜、第一音圈和第二音圈,所述第一振膜环设于所述第二振膜的外周,所述第二振膜的外周缘连接于所述第一振膜的内周缘,所述第一音圈的一侧插入所述第一磁间隙,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一振膜,所述第二音圈插入所述第二磁间隙,所述第二音圈与所述第一音圈同轴设置;以及
第二振动单元,设于所述磁路系统背离所述第一振动单元的一侧,所述第二振动单元包括第三振膜,所述第一振膜、所述第二振膜及所述第三振膜均同轴设置,所述第三振膜和所述第二振膜相对且相连接,所述第二音圈连接于所述第二振膜和/或所述第三振膜,用以驱动所述第二振膜和所述第三振膜同向振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振动单元还包括连接件,所述第二音圈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振膜和所述第三振膜中的一者,另一端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振膜和所述第三振膜中的另一者。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振膜和所述第三振膜的排布方向延伸的主体段、及设于所述主体段两端的弯折段,两个所述弯折段中的一个固定于所述第二音圈,另一个固定于所述第三振膜或者所述第二振膜;
和/或,所述第二音圈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长轴边以及连接两个所述长轴边的短轴边,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连接件分别与两个所述长轴边连接;
和/或,所述磁路系统具有避让所述连接件的通孔。
可选地,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导电支片,所述导电支片包括四个,四个所述导电支片间隔设于所述发声装置的角部,四个所述导电支片中的两个电连接所述第一音圈和外部电路,另外两个所述导电支片电连接所述第二音圈和外部电路。
可选地,所述磁路系统包括边磁部、内磁部、中心磁部和轭板;
所述轭板包括平板状的本体部,所述边磁部、内磁部、中心磁部由外至内间隔铺设于所述本体部,所述边磁部与所述内磁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磁间隙,所述内磁部与所述中心磁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磁间隙。
可选地,所述内磁部具有四个,四个所述内磁部间隔围设于所述中心磁部的四周,且所述中心磁部的外侧与所述内磁部的内侧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磁间隙,所述第二音圈对应插入所述第二磁间隙。
可选地,所述第一振膜包括第一折环部、及设于所述第一折环部的环形补强部,所述第二振膜包括第二折环部、及设于所述第二折环部的内补强部,所述环形补强部的内周缘连接于所述第二折环部的外周缘,所述环形补强部的外周缘连接于所述第一折环部的内周缘。
可选地,所述第二折环部的顺性大于所述第一折环部的顺性;
和/或,所述第二振膜的有效辐射面积等于所述第三振膜的有效辐射面积;
和/或,所述第一振膜具有第一有效辐射面积Sd1,所述第二振膜具有第二有效辐射面积Sd2,所述第三振膜具有第三有效辐射面积Sd3,Sd3/(Sd2+Sd1)≤0.4。
可选地,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环形安装部,所述第一振膜的外周缘固定于所述环形安装部,所述环形安装部和所述磁路系统一体成型或者分体成型;
和/或,所述磁路系统背离所述第一振动单元的一侧设有壳体,所述第三振膜的外边缘固定于所述壳体。
可选地,所述发声装置具有相互切换的扬声器模式和受话器模式;
于所述扬声器模式,所述第一音圈和所述第二音圈通电;
于所述受话器模式,所述第一音圈断电,所述第二音圈通电。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发声装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磁路系统,磁路系统形成有第一磁间隙和第二磁间隙,且第一磁间隙位于第二磁间隙的外侧;第一振动单元包括第一振膜、第二振膜、第一音圈和第二音圈,第一振膜环设于第二振膜的外周,第二振膜的外周缘连接于第一振膜的内周缘,第一音圈的一侧插入第一磁间隙,另一侧连接第一振膜,第二音圈插入第二磁间隙,第二音圈与第一音圈同轴设置;第二振动单元设于磁路系统背离第一振动单元的一侧,第二振动单元包括第三振膜,第一振膜、第二振膜及第三振膜均同轴设置,第三振膜和第二振膜相对且相连接,第二音圈连接于第二振膜和/或第三振膜,用以驱动第二振膜和第三振膜同向振动。
第一磁间隙对应第一振膜设置,且能够供第一音圈插入,第一音圈远离第一磁间隙的一侧连接于第一振膜,从而驱动第一振膜振动发声。第二磁间隙对应第二振膜设置,且能够供第二音圈插入,第一振膜、第二振膜及第三振膜均同轴设置。本方案发声装置作为扬声器应用时,电子设备具有较好的外放效果,并且,第三振膜和第二振膜相对且相连接,使得第二振膜和第三本方案能够做到第二振膜和第三振膜的TS参数一致,从而提高发声装置作为受话器应用时第二振膜和第三振膜的抵消效果,提高用户通话时的隐私保护效果。且本方案能够减少磁路系统的整体厚度,有助于减少该发声装置的厚度,利于电子设备的薄型化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发声装置一实施例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发声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发声装置的爆炸图;
图4为图1中发声装置沿一角度的侧向剖视图;
图5为图1中发声装置沿另一角度的侧向剖视图;
图6为图1中发声装置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发声装置中的磁路系统的爆炸图;
图8为图1中发声装置中的导电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发声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10为图9中发声装置沿一角度的侧向剖视图;
图11为图9中发声装置沿另一角度的侧向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声装置100,该发声装置100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
如图1至图11所示,该发声装置100包括磁路系统110、第一振动单元120和第二振动单元130,磁路系统110形成有第一磁间隙111和第二磁间隙112,且第一磁间隙111位于第二磁间隙112的外侧;第一振动单元120包括第一振膜121、第二振膜122、第一音圈123和第二音圈124,第一振膜121环设于第二振膜122的外周,第一音圈123一侧插入第一磁间隙111,另一侧连接第一振膜121,第二音圈124插入第二磁间隙112;
第二振动单元130设于磁路系统110背离第一振动单元120的一侧,第二振动单元130包括第三振膜131,第一振膜121、第二振膜122及第三振膜131均同轴设置,第三振膜131和第二振膜122相对且相连接,第二音圈124连接于第二振膜122和/或第三振膜131,并用以驱动第三振膜131和第二振膜122同向振动。
具体而言,第一磁间隙111既可以呈环状设置,也可以不呈环状设置;同理,第二磁间隙112既可以呈环状设置,也可以不呈环状设置,故而第一磁间隙111可以设于第二磁间隙112的外侧,且仅位于第二磁间隙112的相对两侧;第一磁间隙111也可以环设于第二磁间隙112的外周。第二振动单元130设于磁路系统110背离第一振动单元120的一侧,即第二振动单元130与第一振动单元120相对设置,且第一振动单元120与第二振动单元130共用磁路系统110,相较于第一振动单元120与第二振动单元130分别对应两个磁路系统110的方案。本方案减少一磁路系统110的设置,有助于减少该发声装置100的厚度。
第一磁间隙111对应第一振膜121设置,且能够供第一音圈123插入,第一音圈123远离第一磁间隙111的一侧连接于第一振膜121,从而驱动第一振膜121振动发声。且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音圈123配置为环形音圈,以减少该发声装置100的整体厚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音圈123也可以配置为扁平音圈。
第二磁间隙112对应第二振膜122设置,且能够供第二音圈124插入,第一振膜121、第二振膜122及第三振膜131均同轴设置,第三振膜131和第二振膜122相对且相连接,使得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同向振动,且振幅相同。当第二音圈124连接第二振膜122时,第二音圈124驱动第二振膜122振动发声,第二振膜122进而带动第三振膜131随之同向振动,从而实现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同向振动;当第二音圈124连接第三振膜131时,第二音圈124驱动第三振膜131振动发声,第三振膜131进而带动第二振膜122随之同向振动,从而实现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同向振动;此时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可以通过连接件125连接,从而使得第二音圈124驱动二者中的一者振动时,另一者也能随之同向振动;当第二音圈124同时连接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时,第二音圈124能够同时驱动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同向振动。也即第二振膜122与第三振膜131通过同一音圈驱动,相较于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仅共用磁路系统110,但分别通过两个音圈各自驱动的方案,本方案进一步提高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的TS参数的一致性,从而提高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的抵消效果,且本方案能够减少磁路系统110的整体厚度,有助于减少该发声装置100的厚度。
本实施例中,该发声装置100具有相互切换的扬声器模式和受话器模式;
于扬声器模式,第一音圈123和第二音圈124通电;
于受话器模式,第一音圈123断电,第二音圈124通电。
具体而言,于扬声器模式时,第一音圈123和第二音圈124同时加载信号,从而推动第一振膜121、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同向振动,且此时第一振膜121和第二振膜122作为一个大振膜辐射声波,第三振膜131起到平衡振动空间的气压的效果,保证第一振膜121和第二振膜122的振动稳定性,从而保证发声装置100在扬声器模式时的音质效果,保证电子设备的外放效果。优选地,第一振膜121、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的振幅相同;于受话器模式时,第一音圈123不会驱动第一振膜121振动,仅第二音圈124驱动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同向振动,因第三振膜131和第二振膜122相对且相连接,使得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同向振动时,振幅相同,相位相反,从而提高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的抵消效果,保证远场漏音抵消,提升通话私密性。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振膜122的外周缘和第一振膜121的内周缘均通过支架固定于磁路系统110的上方。也即第二振膜122与第一振膜121未直接连接,使得第一振膜121和第二振膜122之间的振动不会互相影响,从而减少受话器模式时,第一振膜121对第二振膜122振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的抵消效果,保证远场漏音抵消,提升通话私密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至图5、图9至图11,第二振膜122的外周缘连接于第一振膜121的内周缘。即第一振膜121配置为环形振膜,且第一振膜121与第二振膜122直接连接,使得二者既可以作为一个大振膜振动发声,也可以作为两个小振膜各自振动发声,从而提高了该发声装置100的灵活性,进而提高该发声装置100的发声效果。且第一振膜121的外侧具有第一折环部121a,第二振膜122的外侧具有第二折环部122a,第二折环部122a的顺性大于第一折环部121a的顺性。具体而言,顺性越大,其柔性越大,越容易形变。第二折环部122a的顺性大于第一折环部121a的顺性,因此在第二振膜122的振动过程中,第一折环部121a更不易发生径向移动。且受话器模式时,发声装置100音量低,功率小,对应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的振幅小,第二振膜122的振动更不易带动第一振膜121振动,故而此时第一振膜121基本无振动或者振幅极小,故而不会影响发声装置100于受话器模式时的消音效果。
优选地,第一折环部121a的顺性大于或等于1.5mm/N,第二折环部122a的顺性大于第一折环部121a的顺性的2倍。具体而言,若第一折环部121a的顺性小于1.5mm/N,第一振膜121的顺性过小,导致第一振膜121难以适应低振幅振动,影响电子设备在扬声器模式时的发声效果。且第二折环部122a的顺性大于第一折环部121a的顺性的2倍,以保证第二折环部122a的顺性足够大,进一步减少受话器模式下,第二振膜122的振动对第一振膜121的带动,减小第一振膜121对第二振膜122的振动干涉。
为保证第二折环部122a的顺性大于第一折环部121a的顺性,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折环部121a的材料的弹性模量大于第二折环部122a的材料的弹性模量。具体而言,材料的弹性模量越大,材料刚度越大,弹性变形越小,对应地,材料柔性越小,顺性越小。故而第一折环部121a和第二折环部122a采用不同的材料,且第一折环部121a的材料的弹性模量大于与第二折环部122a的材料的弹性模量,从而保证第二折环部122a的顺性大于第一折环部121a的顺性。其中,第一折环部121a和第二折环部122a的材质可以是PET、PEI、PEN、PEEK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复合等。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折环部122a的折环的宽高比小于第一折环部121a的折环的宽高比。也即,当第二折环部122a的折环和第一折环部121a的折环的宽度相同时,第二折环部122a的折环的凹陷或凸起程度大于第一折环部121a的折环的凹陷或凸起程度,从而提高第二折环部122a的顺性,减少受话器模式下,第二振膜122的振动对第一振膜121的带动,减小第一振膜121对第二振膜122的振动干涉。
进一步的,第三振膜131包括第三折环部131a以及设于第三折环部131a的第三补强部131b,第三折环部131a的顺性和第一折环部121a的顺性相同。保证发声装置处于扬声器模式时,第三振膜131和第一振膜121的振动一致性,减小第三振膜131对第一振膜121的振动干涉。可选地,第二折环部122a的顺性大于第三折环部131a的顺性。
当第一振膜121与第二振膜122直接连接时,在一实施例中,再次参照图2至图5、图9至图11,第一振膜121包括第一折环部121a以及设于第一折环部121a的环形补强部121b,第二振膜122包括第二折环部122a以及设于第二折环部122a的内补强部122b,环形补强部121b的内周缘连接于第二折环部122a的外周缘,环形补强部121b的外周缘连接于第一折环部121a的内周缘,内补强部122b设于第二折环部122a的中间区域。
具体而言,第一折环部121a形成于最外周,用于第一振膜121的振动形变。环形补强部121b用于调节第一振膜121的结构强度,提高第一振膜121的发声效果。可选地,第一音圈123连接于环形补强部121b,从而驱动第一振膜121振动发声,即环形补强部121b的外周缘搭接于第一折环部121a的内周缘朝向第一音圈123的一侧。进一步地,第二折环部122a的外周缘搭接于环形补强部121b的内周缘,从而连接第一振膜121和第二振膜122,第二折环部122a用于第二振膜122的振动形变,其内周设有内补强部122b,从而调节第二振膜122的强度,提高第二振膜122的振动效果。进一步可选地,第二音圈124连接于内补强部122b,从而驱动第二振膜122振动发声,即内补强部122b的外周缘搭接于第二折环部122a的内周缘朝向第二音圈124的一侧。且第一振膜121和第二振膜122直接连接,且内补强部122b和环形补强部121b位于同一平面内,也有助于该发声装置100整体厚度的减薄。
参照图4、图5、图10和图1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折环部121a和第二折环部122a均朝向磁路系统110凹陷设置,从而进一步减少该发声装置100的整体厚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中,第一折环部121a和第二折环部122a也可以均向远离磁路系统110的方向凸出设置,或者第一折环部121a和第二折环部122a二者中的一个朝向磁路系统110凹陷设置,另一个朝向远离磁路系统110的方向凸出设置,在此不作限制。
为进一步保证发声装置100在扬声器模式的发声效果,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振动单元120的外轮廓尺寸大于第二振动单元130的外轮廓尺寸。具体而言,定义第一振膜121的第一有效辐射面积为Sd1,第二振膜122的第二有效辐射面积为Sd2,第三振膜131的第三有效辐射面积为Sd3,故而第一振动单元120的外轮廓尺寸大于第二振动单元130的外轮廓尺寸,更利于设置第一振膜121与第二振膜122的有效辐射面积之和大于第三振膜131的有效辐射面积,即Sd1+ Sd2>Sd3,从而减少扬声器模式时,第二振动单元130对第一振动单元120的抵消,从而提高电子设备在扬声器模式时的发声效果。
进一步的,Sd3/(Sd2+Sd1)≤0.4。也即第二振动单元130的有效辐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一振动单元120的有效辐射面积的40%,从而进一步减少第二振动单元130的有效辐射面积,进而减少扬声器模式时,第二振动单元130对第一振动单元120的抵消,减少发声装置100反向声波的影响,从而保证该发声装置100在扬声器模式时的发声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0.95≤Sd3/Sd2≤1.05。即第二振膜122的第二有效辐射面积约等于第三振膜131的第三有效辐射面积。受话器模式时,第一振膜121的振动极小,可忽略不计,第二振膜122与第三振膜131同向振动,故而第二振膜122的有效面积约等于第三振膜131的有效面积,有助于第二振膜122与第三振膜131形成完美声偶极子,从而进一步提高在受话器模式时,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的抵消效果。优选地,第二振膜122的第二有效辐射面积等于第三振膜131的第三有效辐射面积,从而进一步助于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之间形成完美声偶极子,从而进一步提高在受话器模式时,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的抵消效果。
参照图1至图6,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音圈124包括两个相间隔设置的扁平音圈124a,扁平音圈124a的轴向垂直于第一振动单元120的振动方向,扁平音圈124a的一侧固定于第二振膜122,另一侧固定于第三振膜131,以驱动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同向振动。具体而言,扁平音圈124a的轴向垂直于第一振动单元120的振动方向,也即扁平音圈124a沿第一振动单元120和第二振动单元130的排布方向放置,可以减小用于驱动扁平音圈124a的磁路部分的尺寸,进而减小发声装置100的尺寸。两个扁平音圈124a间隔排布,并对应插入第二磁间隙112,不仅方便第二音圈124同时连接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而且提高磁路利用率。且扁平音圈124a同时连接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也即扁平音圈124a直接驱动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振动,从而无需另外设置连接件125连接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有助于简化该发声装置100的结构,并能够有效保证第二振膜122与第三振膜131同时、同向振动。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磁路系统110具有避让扁平音圈124a的通孔。
其中,扁平音圈124a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长边及连接两个长边的两个短边,扁平音圈124a的其中一个长边连接第二振膜122,另一个长边连接第三振膜131,扁平音圈124a用以驱动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同向振动。具体而言,扁平音圈124a的长边用于插入第二磁间隙112,一方面增加了扁平音圈124a与第二磁间隙112的作用长度,提高磁场利用率,另一方面增加了扁平音圈124a和第二振膜122(第三振膜131)之间的连接长度,从而增加了扁平音圈124a和第二振膜122(第三振膜131)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二振膜122(第三振膜131)振动时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发声装置100的发声效果。
优选地,扁平音圈124a粘接于第二振膜122。既方便扁平音圈124a与第二振膜122的固定,又能保证二者的安装稳定性。在另一实施例中,扁平音圈124a粘接于第三振膜131。既方便扁平音圈124a与第三振膜131的固定,又能保证二者的安装稳定性。
参照图1至图2、图9至图11,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音圈124与第一音圈123同轴设置,也即第二音圈124配置为环形音圈,此时第二音圈124可以仅与第二振膜122或第三振膜131中的一者连接,并且通过连接件125与另一者连接且带动另一振膜振动。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音圈124的一端与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中的一者连接,另一端通过连接件125与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中的另一者连接,从而使得第二音圈124可以同时驱动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同向振动。其中,第二音圈124可以与第二振膜122连接,此时第二音圈124靠近第二振膜122的一侧连接第二振膜122,另一侧连接连接件125,连接件125远离第二音圈124的一侧连接第三振膜131;或者第二音圈124与第三振膜131连接,此时第二音圈124靠近第三振膜131的一侧连接第三振膜131,另一侧连接连接件125,连接件125远离第二音圈124的一侧连接第二振膜122。可以理解地,磁路系统110设有避让连接件125的通孔。
进一步的,第二音圈124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长轴边以及连接两个长轴边的短轴边,连接件125包括两个,两个连接件125分别与两个长轴边连接。具体而言,连接件125与第二音圈124的长轴边连接,并沿长轴边的延伸方向延伸,从而增加连接件125与第二音圈124的连接长度,进而提高连接件125与第二音圈124的稳定性,以连接件125连接于第二音圈124与第三振膜131之间为例,连接件125与第二音圈124的长轴边连接,也能增加第二音圈124与第三振膜131的连接长度,从而增加了第二音圈124和第三振膜131之间的连接面积,提高第三振膜131振动时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也能进一步保证第二振膜122与第三振膜131的TS参数趋于一致。
优选地,第二音圈124连接于第二振膜122,连接件125连接于第二音圈124与第三振膜131之间,便于磁路系统110的设计和组装。可选地,第二音圈124、第二振膜122、连接件125和第三振膜131之间粘接连接,即能保证连接稳定性,又便于操作。
更进一步的,连接件125包括沿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的排布方向延伸的主体段125a、及设于主体段125a两端的弯折段125b,两个弯折段125b中的一个固定于第二音圈124,另一个固定于第三振膜131或者第二振膜122。具体而言,连接件125在宽度方向上,沿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的排布方向延伸,从而保证连接件125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能够分别与第二音圈124和第三振膜131抵接,保证三者的连接稳定性。且为提高第三振膜131振动的稳定性,连接件125包括主体段125a、及设于主体段125a相对两侧的弯折段125b,两个弯折段125b分别用于连接第二音圈124和第三振膜131,从而增大第二音圈124与连接件125、第三振膜131与连接件125的接触面积,提高安装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发声装置100中,第一磁间隙111和第二磁间隙112在与第一振动单元120的振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并排设置,从而使得第一音圈123和第二音圈124在与第一振动单元120的振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并排设置,减少磁路系统110的整体厚度,进而减少发声装置100的整体厚度。
在一实施例中,磁路系统110包括边磁部、内磁部、中心磁部;中心磁部、内磁部、边磁部由内至外依次设置,内磁部和中心磁部靠近第一振动单元120的一侧具有一体成型的第一导磁板,边磁部与内磁部靠近第二振动单元130的一侧具有一体成型的第二导磁板,边磁部和第一导磁板之间形成第一磁间隙111,第二导磁板与中心磁部之间形成第二磁间隙112。进一步地,边磁部靠近第一振动单元120的一侧设有边导磁板,边导磁板和第一导磁板之间形成第一磁间隙111;中心磁部靠近第二振动单元130的一侧设有中心导磁板,中心导磁板和第二导磁板之间形成第二磁间隙112。可以理解地,第一导磁板具有避让第二音圈124的通孔。
参照图3、图6和图7,在另一实施例中,磁路系统110包括边磁部113、内磁部114、中心磁部115和轭板116;
轭板116包括平板状的本体部116a,边磁部113、内磁部114、中心磁部115由外至内间隔铺设于本体部116a的同侧,边磁部113与内磁部114之间形成第一磁间隙111,内磁部114与中心磁部115之间形成第二磁间隙112。
具体而言,内磁部114间隔设于中心磁部115的外侧,且内磁部114与中心磁部115之间形成供第二音圈124插入的第二磁间隙112。边磁部113间隔设于内磁部114的外侧,边磁部113与内磁部114之间形成供第一音圈123插入的第一磁间隙111。边磁部113、内磁部114和中心磁部115间隔铺设于轭板116的本体部116a的同侧,也即边磁部113、内磁部114、中心磁部115在轭板116的排布方向呈非层叠设置。相较于边磁部113和/或内磁部114和/或中心磁部115设于本体部116a的相对两侧的结构,本方案能够减少磁路系统110的整体厚度,进而减少发声装置100的整体厚度。
且本实施中,边磁部113包括设于轭板116的边磁体113b和设于边磁体113b的边导磁板113a、内磁部114包括设于轭板116的内磁体114b和设于内磁体114b的内导磁板114a,中心磁部115包括设于轭板116的中心磁体115b和设于中心磁体115b的中心导磁板115a,且内导磁板114a与中心导磁板115a之间形成供第二音圈124插入的第二磁间隙112,边导磁板113a与内导磁板114a之间形成供第一音圈123插入第一磁间隙111。进一步地,边磁体113b、内磁体114b和中心磁体115b均沿第一振动单元120的振动方向充磁,边磁体113b和内磁体114b的充磁方向相反,边磁体113b和中心磁体115b的充磁方向相同,从而保证第一音圈123插入第一磁间隙111时,以及第二音圈124插入第二磁间隙112时,切割磁感线做相同方向的振动。
且当第二音圈124包括两个扁平音圈124a时,两个扁平音圈124a对应插入第二磁间隙112,且位于中心磁部115的相对两侧,两个扁平音圈124a串联且电流方向相反设置,从而使得两个扁平音圈124a切割磁感线时能够同向运动,进而驱动第二振膜122和第三振膜131同向振动。
再次参照图3、图6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内磁部114包括多个,多个内磁部114间隔设于中心磁部115的周侧,并与中心磁部115之间形成第二磁间隙112,第二音圈124插接于第二磁间隙112内。且当第二音圈124配置为扁平音圈124a时,第二音圈124包括两个扁平音圈124a,两个扁平音圈124a对应插入第二磁间隙112且位于中心磁部115的相对两侧。如此可以保证第二振膜122的振动平衡性,避免偏振等。在其他实施例中,内磁部114也可以配置为环状磁部,中心磁部115间隔设于内磁部114的内侧,且中心磁部115和内磁部114之间形成第二磁间隙112。
优选地,内磁部114具有四个,四个内磁部114相间隔设于中心磁部115的周侧,并与中心磁部115之间形成第二磁间隙112,两个扁平音圈124a对应插入第二磁间隙112且位于中心磁部115的相对两侧。
相应地,边磁部113包括多个,多个边磁部113间隔设于内磁部114的周侧。具体的,边磁部113包括四块,四块边磁部113间隔围设于内磁部114的外周,且多个边磁部113的排列轴心与内磁部114的排列轴心重叠设置,内磁部114与边磁部113之间形成第一磁间隙111;或者边磁部113配置为环状磁部,边磁部113间隔套设于内磁部114的外周,内磁部114与边磁部113之间形成第一磁间隙111。
进一步的,中心磁部115配置为长方体,中心磁部115具有相邻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的长度大于第二侧的长度,扁平音圈124a对应第一侧设置,从而提高中心磁部115的有效作用长度,也能提高磁路利用率。
参照图2至图5、图9至图11,本实施例中,内磁部114包括内导磁板114a,中心磁部115包括中心导磁板115a,边磁部113包括边导磁板113a,具体而言,内磁部114包括内磁体114b和设于内磁体114b背离轭板116的一侧的内导磁板114a,中心磁部115包括中心磁体115b和设于中心磁体115b背离轭板116的一侧的中心导磁板115a,边磁部113包括边磁体113b和设于边磁体113b背离轭板116的一侧的边导磁板113a,也即本方案中的导磁板对应边磁体113b、内磁体114b和中心磁体115b配置为多块板,边磁体113b固定连接于边导磁板113a、内磁体114b固定连接于内导磁板114a、中心磁体115b固定连接于中心导磁板115a,从而保证导磁板的安装稳定性。内导磁板114a、中心导磁板115a和边导磁板113a均起到聚磁的作用,使得更多的磁感线聚集在相对应的磁间隙中。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导磁板114a、中心导磁板115a可以配置为一整块的导磁板,通过内磁体114b实现与轭板116的连接固定,导磁板与边导磁板113a之间形成第一磁间隙111,且导磁板上设有避让第二音圈124的通孔117;此时轭板116设置为分体结构,包括设于中心磁体115b的第一轭板以及同时设于内磁体114b和边磁体113b的第二轭板,第一轭板和第二轭板之间形成第二磁间隙112。
在一施例中,当第二音圈124与第一音圈123同轴时,第一音圈123插入边导磁板113a和内导磁板114a之间,也即第一音圈123由边导磁板113a与内导磁板114a之间插入第一磁间隙111。当第二音圈124连接第二振膜122时,第二音圈124插入内导磁板114a和中心导磁板115a之间,连接件125的一侧连接第二音圈124,另一侧穿过轭板116连接第三振膜131,轭板116设有避让连接件125的通孔117。或者,第二音圈124连接第三振膜131,连接件125的一侧连接第二音圈124,另一侧连接第二振膜122,内导磁板114a和中心导磁板115a之间设有供连接件125穿过的通孔。
在一实施例中,当第二音圈124配置为两个扁平音圈124a时,轭板116上设置有供扁平音圈124a穿过的通孔117,且该通孔117形成第三磁间隙。扁平音圈124a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长边以及连接两个长边的两个短边,其中一个长边连接第二振膜122,并插入内导磁板114a和中心导磁板115a之间,即插入第二磁间隙112,另一个长边连接第三振膜131,并插入通孔117,即插入第三磁间隙。
为便于第三振膜131的安装,磁路系统110背离第一振动单元120的一侧设有壳体119,第三振膜131的外边缘固定于壳体119。壳体119可以为塑料材质等。
为便于第一振动单元120的安装,磁路系统110还包括环形安装部118,第一振膜121的外周缘固定于环形安装部118,环形安装部118和磁路系统110一体成型或者分体成型。具体而言,该环形安装部118可以由磁路系统110的边导磁板113a的外边沿朝向第一振动单元120的一侧的弯折延伸形成,或者环形安装部118为设于磁路系统110的边导磁板113a的外边沿的环形支架。
更进一步的,第一振膜121的外周缘粘接于环形安装部118。从而既方便第一振膜121的安装,又能保证第一振膜121的安装稳定性,且为进一步保证第一振膜121的安装稳定性,第一振膜121的外周缘包覆于该环形安装部118。
参照图1至图11,为方便第一音圈123和第二音圈124与外部电路的连接,该磁路系统110中设有导电支片140,磁路系统110具有避让导电支片140的避让空间。具体而言,该导电支片140用于第一音圈123和第二音圈124与外部电路的连接。
参照图6,内磁部114包括多个,多个内磁部114间隔设于中心磁部115的周侧,相邻内磁部114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一避让空间150;边磁部113包括多个,多个边磁部113间隔设于内磁部114的周侧,相邻边磁部113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二避让空间151,第二避让空间151、第一磁间隙111、第一避让空间150和第二磁间隙112相互连通,以供导电支片140放置。优选地,导电支片140连接于第一音圈123远离第一振膜121的一端。
参照图9,当第一音圈123与第二音圈124均配置为环形音圈,且二者同轴设置时,在一实施例中,导电支片140包括四个,四个导电支片140间隔设于发声装置100的角部。可选地,四个导电支片140中的两个导电支片140电连接第一音圈123和外部电路,另外两个导电支片140电连接第二音圈124和外部电路。
参照图3和图8,第二音圈124包括两个扁平音圈124a时,导电支片140包括第一导电部141、第二导电部142以及连接第一导电部141和第二导电部142的弹性导电部143,第二导电部142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电连接位142a、中间导电部142b和第二电连接位142c,第二电连接位142c电连接第二音圈124,第一电连接位142a电连接第一音圈123,第一导电部141用于连接外部电路。具体而言,第一导电部141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该弹性导电部143用于连接第一导电部141和第二导电部142,第二导电部142用于连接第一音圈123和第二音圈124,从而实现第一音圈123与外部电路的连接,以及第二音圈124与外部电路的连接。其中,中间导电部142b设于第一避让空间150,弹性导电部143设于第二避让空间151。第二电连接位142c形成有夹持槽,两个扁平音圈124a卡接于该夹持槽。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发声装置100,该发声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子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磁路系统,形成有第一磁间隙和第二磁间隙,且所述第一磁间隙位于所述第二磁间隙的外侧;
第一振动单元,包括第一振膜、第二振膜、第一音圈和第二音圈,所述第一振膜环设于所述第二振膜的外周,所述第二振膜的外周缘连接于所述第一振膜的内周缘,所述第一音圈的一侧插入所述第一磁间隙,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一振膜,所述第二音圈插入所述第二磁间隙,所述第二音圈与所述第一音圈同轴设置;以及
第二振动单元,设于所述磁路系统背离所述第一振动单元的一侧,所述第二振动单元包括第三振膜,所述第一振膜、所述第二振膜及所述第三振膜均同轴设置,所述第三振膜和所述第二振膜相对且相连接,所述第二音圈连接于所述第二振膜和/或所述第三振膜,用以驱动所述第二振膜和所述第三振膜同向振动;
所述发声装置具有相互切换的扬声器模式和受话器模式;
于所述扬声器模式,所述第一音圈和所述第二音圈通电;
于所述受话器模式,所述第一音圈断电,所述第二音圈通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动单元还包括连接件,所述第二音圈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振膜和所述第三振膜中的一者,另一端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振膜和所述第三振膜中的另一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振膜和所述第三振膜的排布方向延伸的主体段、及设于所述主体段两端的弯折段,两个所述弯折段中的一个固定于所述第二音圈,另一个固定于所述第三振膜或者所述第二振膜;
和/或,所述第二音圈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长轴边以及连接两个所述长轴边的短轴边,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连接件分别与两个所述长轴边连接;
和/或,所述磁路系统具有避让所述连接件的通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导电支片,所述导电支片包括四个,四个所述导电支片间隔设于所述发声装置的角部,四个所述导电支片中的两个电连接所述第一音圈和外部电路,另外两个所述导电支片电连接所述第二音圈和外部电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包括边磁部、内磁部、中心磁部和轭板;
所述轭板包括平板状的本体部,所述边磁部、内磁部、中心磁部由外至内间隔铺设于所述本体部,所述边磁部与所述内磁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磁间隙,所述内磁部与所述中心磁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磁间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磁部具有四个,四个所述内磁部间隔围设于所述中心磁部的四周,且所述中心磁部的外侧与所述内磁部的内侧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磁间隙,所述第二音圈对应插入所述第二磁间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膜包括第一折环部、及设于所述第一折环部的环形补强部,所述第二振膜包括第二折环部、及设于所述第二折环部的内补强部,所述环形补强部的内周缘连接于所述第二折环部的外周缘,所述环形补强部的外周缘连接于所述第一折环部的内周缘。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环部的顺性大于所述第一折环部的顺性;
和/或,所述第二振膜的有效辐射面积等于所述第三振膜的有效辐射面积;
和/或,所述第一振膜具有第一有效辐射面积Sd1,所述第二振膜具有第二有效辐射面积Sd2,所述第三振膜具有第三有效辐射面积Sd3,Sd3/(Sd2+Sd1)≤0.4。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环形安装部,所述第一振膜的外周缘固定于所述环形安装部,所述环形安装部和所述磁路系统一体成型或者分体成型;
和/或,所述磁路系统背离所述第一振动单元的一侧设有壳体,所述第三振膜的外边缘固定于所述壳体。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
CN202311764759.2A 2023-12-21 2023-12-21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74598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64759.2A CN117459882B (zh) 2023-12-21 2023-12-21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64759.2A CN117459882B (zh) 2023-12-21 2023-12-21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59882A CN117459882A (zh) 2024-01-26
CN117459882B true CN117459882B (zh) 2024-04-30

Family

ID=89582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64759.2A Active CN117459882B (zh) 2023-12-21 2023-12-21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59882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53202A (ko) * 2000-12-27 2002-07-05 구자홍 듀얼 스피커 장치 및 제어 방법
CN209642954U (zh) * 2019-03-14 2019-11-1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微型发声装置和电子产品
WO2021115034A1 (zh) * 2019-12-13 2021-06-1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554368A (zh) * 2021-04-01 2022-05-2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7010912U (zh) * 2022-03-30 2022-07-1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18387855U (zh) * 2022-06-30 2023-01-24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同轴扬声器
CN218473384U (zh) * 2022-08-30 2023-02-10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同轴扬声器
CN117202042A (zh) * 2023-09-22 2023-12-0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扬声器和声学装置
CN117202043A (zh) * 2023-09-22 2023-12-0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扬声器和声学装置
CN117221798A (zh) * 2023-09-22 2023-12-1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扬声器和声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06563B2 (en) * 2005-12-19 2010-04-27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Concentric radial ring motor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53202A (ko) * 2000-12-27 2002-07-05 구자홍 듀얼 스피커 장치 및 제어 방법
CN209642954U (zh) * 2019-03-14 2019-11-1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微型发声装置和电子产品
WO2021115034A1 (zh) * 2019-12-13 2021-06-1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554368A (zh) * 2021-04-01 2022-05-2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554367A (zh) * 2021-04-01 2022-05-2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7010912U (zh) * 2022-03-30 2022-07-1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18387855U (zh) * 2022-06-30 2023-01-24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同轴扬声器
CN218473384U (zh) * 2022-08-30 2023-02-10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同轴扬声器
CN117202042A (zh) * 2023-09-22 2023-12-0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扬声器和声学装置
CN117202043A (zh) * 2023-09-22 2023-12-0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扬声器和声学装置
CN117221798A (zh) * 2023-09-22 2023-12-1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扬声器和声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59882A (zh) 2024-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54369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343542B (zh) 扬声器箱
WO2021174568A1 (zh) 扬声器
CN111131977B (zh) 扬声器
CN113055795B (zh) 发声装置和耳机
US10932045B2 (en) Speaker
CN108540908B (zh) 一种发声装置
WO2021223255A1 (zh) 发声器件
CN117459882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20475939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440304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440303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459883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440305B (zh) 电子设备
CN218041764U (zh) 双面扬声器及音频设备
US20240284110A1 (en) Earphones and transducer devices thereof
CN220254673U (zh) 发声单元及可穿戴电子产品
CN219269043U (zh) 发声结构及发声设备
RU2779044C1 (ru) Блок громкоговорителя и громкоговоритель
US20230052353A1 (en) Loudspeak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4044924A1 (zh) 同轴扬声器
CN117793589A (zh) 耳机及其换能装置
JP2024526476A (ja) 同軸スピーカ
CN117793590A (zh) 耳机及其换能装置
CN118741392A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