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23975A - 电子设备及定位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及定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23975A
CN117423975A CN202210818176.2A CN202210818176A CN117423975A CN 117423975 A CN117423975 A CN 117423975A CN 202210818176 A CN202210818176 A CN 202210818176A CN 117423975 A CN117423975 A CN 1174239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erence
antenna
electronic device
port
amplitu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1817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雍征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1817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239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4239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239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2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erating wavebands
    • H01Q5/25Ultra-wideband [UWB] systems, e.g. multiple resonance systems; Pulse systems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定位方法,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天线,用于得到第一接收信号;第二天线,用于得到第二接收信号;混合网络,用于接收第一接收信号和第二接收信号,并用于输出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和波束,以及用于输出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差波束;处理器,用于计算差波束与和波束的幅值差,并根据幅值差确定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该电子设备中,在对信源进行定位时,不受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相位影响,无需将第一天线的相位中心与第二天线的相位中心之间的距离限制在1/2波长之内,因此能够减少电子设备中的天线设计难度,提高天线布局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及定位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UWB(UltraWideBand,超宽带)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方式,其传输距离通常在10m以内。UWB不采用载波,而是利用纳秒至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适用于高速、近距离的无线个人通信。UWB的工作频段范围从3.1GHz到10.6GHz,最小工作带宽为500MHz。目前主流的UWB频段中心频率为6.5GHz和8GHz,带宽要求500MHz以上。
UWB可以用于对信源进行定位。当前,UWB定位通常采用相位差的方式进行测角,从而实现对信源的定位。然而,相位差定位方式对接收端天线的位置设计有较高的要求,降低了天线布局的灵活性,因此这种方式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定位方法,能够减少电子设备中的天线设计难度,提高天线布局的灵活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天线,用于接收信源发送的无线信号,以得到第一接收信号;
第二天线,与所述第一天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天线用于接收所述信源发送的无线信号,以得到第二接收信号;
混合网络,与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二天线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和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并用于输出所述第一接收信号与所述第二接收信号的和波束,以及用于输出所述第一接收信号与所述第二接收信号的差波束;
处理器,与所述混合网络电连接,用于计算所述差波束与所述和波束的幅值差,并根据所述幅值差确定所述信源相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方位。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定位方法,应用于上述电子设备,定位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差波束;
获取所述第一接收信号与所述第二接收信号的和波束;
计算所述差波束与所述和波束的幅值差;
根据所述幅值差确定信源相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方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得到第一接收信号,第二天线得到第二接收信号,混合网络输出第一接收信号和第二接收信号的差波束以及和波束,处理器根据差波束与和波束的幅值差来确定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因此,电子设备在对信源进行定位时,不受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相位影响,因此第一天线的相位中心与第二天线的相位中心之间的距离没有限制,可以根据电子设备中的实际布局空间来设置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相较于传统的相位差方式测角,无需将第一天线的相位中心与第二天线的相位中心之间的距离限制在1/2波长之内,因此能够减少电子设备中的天线设计难度,提高天线布局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设置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差波束的三维方向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和波束的三维方向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差波束以及和波束的二维方向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归一化的幅值差与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之间的映射关系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还可以是游戏设备、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设备、汽车、数据存储装置、音频播放装置、视频播放装置、笔记本电脑、桌面计算设备等。
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包括第一天线10、第二天线20、混合网络30以及处理器40。
第一天线10、第二天线20都可以用于传输无线信号,例如接收和/或发射无线信号,以实现电子设备100的无线通信。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天线10用于接收信源发送的无线信号,以得到第一接收信号。第二天线20用于接收信源发送的无线信号,以得到第二接收信号。
其中,信源为能够向外界发射无线信号的设备。在实际应用中,信源例如可以为智能手机等设备。该无线信号可以为UWB(Ultra WideBand,超宽带)信号,也可以为其他的无线信号,例如还可以为4G信号、5G信号等。通常,UWB的工作频段范围从3.1GHz到10.6GHz,最小工作频宽为500MHz。
同时参考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第一天线10和第二天线20的设置示意图。
其中,第一天线10与第二天线20间隔设置,例如可以间隔设置于电子设备100的主板上。第一天线10可以为贴片天线(patch)、平面倒F天线(PIFA)、叠层天线中的一种。第二天线20也可以为贴片天线、平面倒F天线、叠层天线中的一种。在一个应用示例中,第一天线10、第二天线20可以都为贴片天线。在另一个应用示例中,第一天线10可以为贴片天线,第二天线20可以为平面倒F天线。在又一个应用示例中,第一天线10、第二天线20可以都为平面倒F天线,两个平面倒F天线的开口可以任意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天线10的工作频率与第二天线20的工作频率相同。第一天线10的辐射方向图在主FOV范围内与第二天线20的辐射方向图在主FOV范围内相似,例如,第一天线10的辐射方向与第二天线20的辐射方向相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设置为第一天线10、第二天线20都为UWB天线,且工作在相同频率,并朝向相同方向辐射信号。
继续参考图1,混合网络30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100的主板上。混合网络30与第一天线10、第二天线20电连接。其中,混合网络30为多端口器件。混合网络30用于接收该第一接收信号和该第二接收信号,并用于输出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和波束,以及用于输出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差波束。
同时参考图3、图4以及图5。其中,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差波束的三维方向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和波束的三维方向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差波束以及和波束的二维方向图。
继续参考图1,处理器40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100的主板上。处理器40与混合网络30电连接。其中,处理器40用于计算混合网络30输出的差波束与和波束的幅值差,并根据该幅值差确定信源相对于电子设备100的方位,从而实现对信源的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40用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差波束与和波束的幅值差:
其中,f(θ)为幅值差,FΔ(θ)为差波束,F(θ)为和波束。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存储器50,存储器50例如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100的主板上。存储器50用于存储幅值差与信源相对电子设备100的方位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理解的,该映射关系可以以表格、函数、曲线等不同的形式存储于存储器50中。该映射关系可以预先通过实验来测得多组数据,并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来建立该映射关系。例如,在实验时,可以设定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随后检测对应的幅值差并记录,从而得到多组数据。
例如,该映射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为如下表1所示:
表1幅值差与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之间的映射关系
处理器40计算出差波束与和波束的幅值差后,可以将该幅值差与上述映射关系进行匹配,例如通过查表的方式进行匹配,以获取与该幅值差对应的目标方位。例如,幅值差对应的H角度(俯仰角)为-60,V角度(方位角)为60,那么即可匹配得到幅值差对应的目标方位H/V为(-60,60)。随后,可以将该目标方位确定为信源相对电子设备100的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映射关系为归一化的幅值差与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之间的映射关系。例如,在通过实验测得多组数据后,可以对该多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根据归一化处理后的数据建立幅值差与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归一化处理可以为使最小的幅值差为0dB的处理。同时参考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归一化的幅值差与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之间的映射关系示意图。其中,该映射关系通过曲线的形式进行表示,因此该映射关系也可以称为鉴角曲线。该鉴角曲线中,横轴表示波束指向(单位为度),也即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纵轴表示幅度(单位为dB),也即归一化的幅值差。
处理器40计算出差波束与和波束的幅值差后,可以将该幅值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得到归一化的幅值差。随后,将归一化的幅值差与该映射关系进行匹配,例如通过查表的方式进行匹配,以获取与该归一化的幅值差对应的目标方位。随后,可以将匹配得到的目标方位确定为信源相对电子设备100的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40还可以在根据幅值差确定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之前,将差波束与和波束的幅值差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以判断该幅值差是否小于该预设阈值。若该幅值差小于该预设阈值,则根据幅值差确定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若该幅值差不小于该预设阈值,则可以终止处理。
其中,该预设阈值可以预先通过实验方式进行测定,并预先存储在电子设备10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还包括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60。惯性测量单元60与处理器40电连接。惯性测量单元60例如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100的主板上。其中,惯性测量单元60可以用于测量电子设备100的姿态,姿态可以包括电子设备100的朝向、俯仰角度等。
处理器40在确定了信源相对电子设备100的方位后,可以获取惯性测量单元60测量到的电子设备100的姿态。随后,根据信源相对电子设备100的方位以及电子设备的姿态确定信源的空间方位。
例如,惯性测量单元60测量到电子设备100的姿态后,即可确定电子设备100的朝向、相对水平面的俯仰角度等。而信源相对电子设备100的方位包括了信源相对电子设备100的H角度(俯仰角)和V角度(方位角),因此处理器40即可根据电子设备100的姿态以及信源相对电子设备100的方位确定信源的空间方位。该空间方位也可以理解为信源在空间中所处的实际方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通过第一天线10得到第一接收信号,第二天线20得到第二接收信号,混合网络30输出第一接收信号和第二接收信号的差波束以及和波束,处理器40根据差波束与和波束的幅值差来确定信源相对电子设备100的方位。因此,电子设备100在对信源进行定位时,不受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相位影响,因此第一天线10的相位中心与第二天线20的相位中心之间的距离没有限制,可以根据电子设备100中的实际布局空间来设置第一天线10和第二天线20,相较于传统的相位差方式测角,无需将第一天线10的相位中心与第二天线20的相位中心之间的距离限制在1/2波长之内,因此能够减少电子设备100中的天线设计难度,提高天线布局的灵活性。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设置为第一天线10的相位中心与第二天线20的相位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波长的一半。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基于电子设备100的实际布局空间,还可以设置为第一天线10的相位中心与第二天线20的相位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波长的一半。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混合网络30包括第一端口P1、第二端口P2、第三端口P3以及第四端口P4。第一端口P1与第一天线10电连接,用于接收第一天线10的第一接收信号。第二端口P2与第二天线20电连接,用于接收第二天线20的第二接收信号。第三端口P3与处理器40电连接,用于输出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和波束。第四端口P4与处理器40电连接,用于输出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差波束。可以理解的,此时第一端口P1、第二端口P2作为输入端口,第三端口P3、第四端口P4作为输出端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混合网络30为180°混合网络,也可以称为180°混合结。其中,该差波束的相位差为180°。在实际应用中,混合网络30可以为环形混合网络、渐变匹配线和耦合线、混合波导结、魔T中的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射频收发器70以及切换开关80。其中,射频收发器70与处理器40电连接,并通过切换开关80与混合网络30电连接,例如与混合网络30的第三端口P3、第四端口P4电连接。
射频收发器70包括发射端口TX和接收端口RX。发射端口TX、接收端口RX均与处理器40电连接。其中,发射端口TX用于提供激励信号。接收端口RX用于将混合网络30输出的差波束、和波束传输至处理器40。
切换开关80与该发射端口TX、接收端口RX、第三端口P3、第四端口P4电连接。其中,切换开关80用于接通发射端口TX与第三端口P3、第四端口P4中的一个,以及接通接收端口RX与第三端口P3、第四端口P4中的另一个。例如,切换开关80可以接通发射端口TX与第三端口P3,并接通接收端口RX与第四端口P4;或者接通发射端口TX与第四端口P4,并接通接收端口RX与第三端口P3。
其中,切换开关80可以为DPDT(双刀双掷开关),也可以为实现上述功能的开关电路。切换开关80可以通过处理器40进行控制,也可以通过诸如驱动电路等其他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实际应用中,在电子设备100对信源进行定位时,可以控制切换开关80接通接收端口RX与第三端口P3(此时发射端口TX接通第四端口P4),以将第三端口P3输出的和波束传输至处理器40;随后再控制切换开关80接通接收端口RX与第四端口P4(此时发射端口TX接通第三端口P3),以将第四端口P4输出的差波束传输至处理器40。因此,处理器40即可获取到该差波束以及和波束,并对差波束以及和波束进行处理,以实现对信源的定位。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应用中,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向外界发射无线信号,例如向外界发射UWB信号,此时电子设备100相对于其他设备而言是信源,其他设备可以通过电子设备100发射的无线信号对电子设备100进行定位。
例如,射频收发器70的发射端口TX可以提供激励信号。当控制切换开关80接通发射端口TX与第三端口P3(此时接收端口RX接通第四端口P4)时,激励信号施加到第三端口P3。此时,混合网络30可以在第一端口P1输出第一激励信号,在第二端口P2输出第二激励信号。其中,第一激励信号与第二激励信号的幅值相等且相位相同。第一激励信号与第二激励信号共同形成和波束激励信号,并通过第一天线10、第二天线20向外界辐射和波束激励信号对应的无线信号。和波束激励信号能够提高天线增益,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天线10、第二天线20向外界辐射的无线信号的强度。
当控制切换开关80接通发射端口TX与第四端口P4(此时接收端口RX接通第三端口P3)时,激励信号施加到第四端口P4。此时,混合网络30可以在第一端口P1输出第三激励信号,在第二端口P2输出第四激励信号。其中,第三激励信号与第四激励信号的幅值相同且相位相反。第三激励信号与第四激励信号共同形成差波束激励信号,并通过第一天线10、第二天线20向外界辐射对应的无线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定位方法,应用于上述电子设备100。参考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定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10,获取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差波束;
220,获取该第一接收信号与该第二接收信号的和波束;
230,计算该差波束与该和波束的幅值差;
240,根据该幅值差确定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差波束与和波束的幅值差:
其中,f(θ)为幅值差,FΔ(θ)为差波束,F(θ)为和波束。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中预先存储幅值差与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之间的映射关系。根据该幅值差确定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时,包括以下步骤:
将差波束与和波束的幅值差与该映射关系进行匹配,以获取该幅值差对应的目标方位;
将该目标方位确定为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映射关系为归一化的幅值差与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之间的映射关系。将差波束与和波束的幅值差与该映射关系进行匹配,以获取该幅值差对应的目标方位时,包括以下步骤:
将差波束与和波束的幅值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得到归一化的幅值差;
将归一化的幅值差与该映射关系进行匹配,以获取归一化的幅值差对应的目标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该幅值差确定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差波束与和波束的幅值差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若差波束与和波束的幅值差小于该预设阈值,则根据该幅值差确定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该幅值差确定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电子设备的姿态;
根据信源相对电子设备的方位以及电子设备的姿态确定信源的空间方位。
上述定位方法中的各个步骤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考上述电子设备的各个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中,在对信源进行定位时,不受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相位影响,因此电子设备中第一天线的相位中心与第二天线的相位中心之间的距离没有限制,可以根据电子设备中的实际布局空间来设置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相较于传统的相位差方式测角,无需将第一天线的相位中心与第二天线的相位中心之间的距离限制在1/2波长之内,因此能够减少电子设备中的天线设计难度,提高天线布局的灵活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诸如“第一”、“第二”等术语仅用于区分类似的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及定位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9)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天线,用于接收信源发送的无线信号,以得到第一接收信号;
第二天线,与所述第一天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天线用于接收所述信源发送的无线信号,以得到第二接收信号;
混合网络,与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二天线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和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并用于输出所述第一接收信号与所述第二接收信号的和波束,以及用于输出所述第一接收信号与所述第二接收信号的差波束;
处理器,与所述混合网络电连接,用于计算所述差波束与所述和波束的幅值差,并根据所述幅值差确定所述信源相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方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所述差波束与所述和波束的幅值差:
其中,f(θ)为所述幅值差,FΔ(θ)为所述差波束,F(θ)为所述和波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所述存储器中存储幅值差与信源相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方位之间的映射关系;
所述处理器用于:将所述差波束与所述和波束的幅值差与所述映射关系进行匹配,以获取所述幅值差对应的目标方位,并将所述目标方位确定为所述信源相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方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关系为归一化的幅值差与信源相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方位之间的映射关系;
所述处理器用于:将所述差波束与所述和波束的幅值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得到归一化的幅值差;将所述归一化的幅值差与所述映射关系进行匹配,以获取所述归一化的幅值差对应的目标方位;将所述目标方位确定为所述信源相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方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判断所述差波束与所述和波束的幅值差是否小于预设阈值,若所述差波束与所述和波束的幅值差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根据所述幅值差确定所述信源相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方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惯性测量单元,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所述惯性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所述电子设备的姿态;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信源相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方位以及所述电子设备的姿态确定所述信源的空间方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网络包括:
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天线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接收信号;
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天线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接收信号;
第三端口,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用于输出所述第一接收信号与所述第二接收信号的和波束;
第四端口,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用于输出所述第一接收信号与所述第二接收信号的差波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网络为180°混合网络,所述差波束的相位差为18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网络为环形混合网络、渐变匹配线和耦合线、混合波导结、魔T中的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射频收发器,包括发射端口和接收端口,所述发射端口、所述接收端口均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所述接收端口用于将所述差波束、所述和波束传输至所述处理器;
切换开关,与所述发射端口、所述接收端口、所述第三端口、所述第四端口电连接,所述切换开关用于接通所述发射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所述第四端口中的一个,以及接通所述接收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所述第四端口中的另一个。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口用于提供激励信号;
当所述发射端口接通所述第三端口时,所述第一端口输出第一激励信号,所述第二端口输出第二激励信号,所述第一激励信号与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幅值相等且相位相同;
当所述发射端口接通所述第四端口时,所述第一端口输出第三激励信号,所述第二端口输出第四激励信号,所述第三激励信号与所述第四激励信号的幅值相同且相位相反。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天线为贴片天线、平面倒F天线、叠层天线中的一种;
所述第二天线为贴片天线、平面倒F天线、叠层天线中的一种;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的工作频率与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频率相同,所述第一天线的辐射方向与所述第二天线的辐射方向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的相位中心与所述第二天线的相位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无线信号的波长的一半。
14.一种定位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接收信号与第二接收信号的差波束;
获取所述第一接收信号与所述第二接收信号的和波束;
计算所述差波束与所述和波束的幅值差;
根据所述幅值差确定信源相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方位。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差波束与所述和波束的幅值差:
其中,f(θ)为所述幅值差,FΔ(θ)为所述差波束,FΣ(θ)为所述和波束。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中预先存储幅值差与信源相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方位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根据所述幅值差确定信源相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方位,包括:
将所述差波束与所述和波束的幅值差与所述映射关系进行匹配,以获取所述幅值差对应的目标方位;
将所述目标方位确定为信源相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方位。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关系为归一化的幅值差与信源相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方位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将所述差波束与所述和波束的幅值差与所述映射关系进行匹配,以获取所述幅值差对应的目标方位,包括:
将所述差波束与所述和波束的幅值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得到归一化的幅值差;
将所述归一化的幅值差与所述映射关系进行匹配,以获取所述归一化的幅值差对应的目标方位。
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任一项所述的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幅值差确定信源相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方位,包括:
判断所述差波束与所述和波束的幅值差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若所述差波束与所述和波束的幅值差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根据所述幅值差确定所述信源相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方位。
19.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任一项所述的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幅值差确定信源相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方位之后,还包括:
确定所述电子设备的姿态;
根据信源相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方位以及所述电子设备的姿态确定所述信源的空间方位。
CN202210818176.2A 2022-07-11 2022-07-11 电子设备及定位方法 Pending CN1174239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18176.2A CN117423975A (zh) 2022-07-11 2022-07-11 电子设备及定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18176.2A CN117423975A (zh) 2022-07-11 2022-07-11 电子设备及定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23975A true CN117423975A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27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18176.2A Pending CN117423975A (zh) 2022-07-11 2022-07-11 电子设备及定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2397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58594B (zh) 基于机载设备的相控阵波束合成方法
TWI407132B (zh) 定位方法及無線通訊系統
CN114188707B (zh) 一种终端天线和控制天线波束方向的方法
KR20240023556A (ko) 복수의 안테나들에 입력되는 신호의 위상을 조정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구현한 전자 장치
CN113067129A (zh) 天线装置、壳体、电子标签设备以及天线匹配方法
KR100998821B1 (ko) 위치추적시스템의 태그용 안테나 장치
CN112995888B (zh) 一种基于阵列天线的定位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Honma et al. RSS-based DOA/DOD estimation using bluetooth signal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indoor tracking
EP4277032A1 (en) Antenna, ultra-wideband antenna arra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7423975A (zh) 电子设备及定位方法
CN113471700B (zh) 天线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Tuovinen et al. Multipath communications using a phase-conjugate array
Bharadwaj et al. Study of Ultra wideband localisation techniques using various monitoring configurations
US20140162691A1 (en) Positioning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CN112152689B (zh) 波束发送控制方法、装置及发送端
US11984661B2 (en)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millimeter wave and ultra-wideband antenna modules
CN116345124B (zh) 超宽带天线阵列及电子设备
CN217134682U (zh) 超宽带天线阵列及电子设备
US12000943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estimating azimuth angle, estimating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estimating position by calculating emission angle
WO2023109560A1 (zh) 一种天线单元、无线收发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240162993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systems with multiple radio front ends
TWI795804B (zh) 估算方位角的通訊裝置、用於通訊裝置的估算方法以及利用計算發射角來估算位置的通訊裝置
CN110873859A (zh) 基于定向天线的收发端位置确定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WO2023116033A1 (zh) 超宽带天线阵列及电子设备
TWI711835B (zh) Aod估算方法及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