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21861A - 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21861A
CN117421861A CN202311189199.2A CN202311189199A CN117421861A CN 117421861 A CN117421861 A CN 117421861A CN 202311189199 A CN202311189199 A CN 202311189199A CN 117421861 A CN117421861 A CN 1174218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ime
real
model
power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8919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岚
张可颖
赵继光
覃平
吴新桥
卢铭翔
陈远
詹谭博驰
杜昱泽
张宸瑞
沈家旭
金石
周雨迪
吴滋坤
谢煜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8919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2186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4218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218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5Fusion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10Numerical model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2Reliability analysis or reliability optimisation; Failure analysis, e.g. worst case scenario performanc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从不同的数据源获取实时数据,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步骤二:根据实际输电线路的拓扑结构和参数,建立电力系统模型;步骤三:根据实际需求和预测数据,确定需要模拟的工况;步骤四:将模拟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步骤五:基于分析结果,进行输电线路的优化设计和决策制定;步骤六:持续采集来自多个数据源的实时数据,并将其融合到模型中,对输电线路的实际工况进行实时模拟。本方法有助于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运行与管理,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效能,为电力系统运营者和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确保电力系统的可靠供电。

Description

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电线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力系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动力支持,而输电线路对供电的安全稳定性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保证输电线路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输电线路跨越区域范围广、所处地形复杂、所在自然环境恶劣、设备长期暴露在外等原因,输电线路非常容易受到机械张力作用、雷击闪络、材料老化、覆冰、高温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断股、磨损甚至是腐蚀等各种问题,影响电力系统安全和稳定。传统的输电线路维护以及走廊巡检工作均依靠人工现场勘探完成,这种人工巡视方式存在以下缺陷:
输电线路在不同工况下可能面临过载、电压不稳定、潮流分布不均衡等安全问题;不同工况下,线路参数的变化可能导致系统失稳或振荡以及不同工况下,电力系统的效能可能出现波动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从不同的数据源获取实时数据,包括天气数据、负荷数据、输电线路参数数据,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步骤二:根据实际输电线路的拓扑结构和参数,建立电力系统模型,将步骤一中预处理后的实时数据应用到电力系统模型中,校准模型参数,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步骤三:根据实际需求和预测数据,确定需要模拟的工况,将来自步骤一的多源实时数据融合到电力系统模型中,使用融合后的数据在电力系统模型中进行多工况模拟计算;
步骤四:将模拟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根据可视化结果,对不同工况下输电线路的性能和稳定性进行分析;
步骤五:基于分析结果,进行输电线路的优化设计和决策制定;
步骤六:持续采集来自多个数据源的实时数据,并将其融合到模型中,对输电线路的实际工况进行实时模拟。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二包括:
a.拓扑结构建模:根据实际输电线路的物理拓扑结构,采用节点或支路的方式建立电力系统的拓扑模型:
数据收集:获取关于输电线路的物理拓扑信息,包括线路的连接关系、节点、支路、变压器、发电机组件;
节点识别:基于收集到的数据,识别出电力系统中的各个节点,节点用于表示变电站、发电站以及关键支路的连接点。
连接关系:使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分析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建立节点之间的拓扑连接;
拓扑模型表示:基于节点和连接关系,建立拓扑模型的表示;
b.参数建模:根据实际线路的技术参数,建立输电线路、变压器、发电机和负荷组件的数学模型,其中:
输电线路模型:Z=R+jX
其中,Z是复数阻抗,R是电阻,X是电抗;
变压器模型:
其中,V2和V1分别是变压器的次级和主级电压,T是变压器变比,k是变压器的损耗常数;
c.控制系统建模:建立自动控制设备的数学模型;
其中自动调压器使用如下公式表示:
其中,u(t)是控制器输出,e(t)是误差,Kp、Ki和Kd分别是比例、积分和微分增益;
d.数据融合:将步骤一中预处理后的实时数据与电力系统模型进行融合;
e.参数校准:根据融合后的实时数据,对电力系统模型的参数进行校准;
f.实时性处理:采用增量式建模和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进行实时性处理;
g.精度优化:对模型校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进行优化处理,确保模型的准确性,更新规则如下:
其中,θn+1是更新后的参数,θn是当前参数,α是学习率,是损失函数J关于参数θn的梯度。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三包括:
a.数据准备:将步骤一中采集的实时数据按照工况进行分类和整理,确保数据对应到正确的工况;
b.数据匹配:将准备好的实时数据与电力系统模型进行匹配,确保实时数据能够对应到正确的模型组件和参数;
c.数据插值:使用插值将实时数据转换为相应的时间步长,以便与模型进行匹配;
d.数据更新:将融合后的实时数据应用于电力系统模型中,动态更新模型的参数和状态,以反映当前工况下的实际情况;
e.设定模拟时间:根据需要模拟的时间范围和时间步长,设定模拟的时间参数;
f.初始化模型:使用步骤二中校准后的电力系统模型,并根据当前工况的实时数据进行初始化;
g.模拟运行:根据设定的时间范围和时间步长,使用动态更新的实时数据进行模拟运行,在每个时间步长内,根据模型和实时数据计算电力系统的状态和响应;
h.保存模拟结果:将模拟计算得到的电力系统状态和响应结果保存,以供后续分析和可视化使用;
i.多工况比较:对于多个工况逐一进行模拟计算,并比较不同工况下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性能指标。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四包括:
a.数据准备:从模拟计算得到的结果中提取输电线路的负载数据';
b.数据整理:对提取的负载数据进行整理和排序,确保数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c.时间轴设置:根据模拟计算的时间范围和时间步长,确定绘制负载曲线的时间轴;
d.绘制负载曲线: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或编程语言;根据时间轴和负载数据,在图表上绘制负载曲线,将时间点和对应的负载数值连接起来;
e.添加标签和图例:添加时间轴标签、负载数值标签和图例,时间轴标签用于显示具体的时间点,负载数值标签用于显示每个时间点下的负载数值,图例用于说明不同线路的负载曲线;
f.图表样式设置:根据需要设置图表的样式;
g.结果保存和输出:将绘制好的负载曲线图保存为图像文件或其他格式,以便后续分析和报告。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五包括:
a.结果分析:对步骤四中绘制的线路负载曲线以及其他相关模拟结果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工况下的电力系统性能指标和响应特性,发现潜在问题和优化空间;
b.优化设计:基于分析结果,针对发现的问题和优化空间,进行输电线路的优化设计;
c.决策制定:根据优化设计的方案,制定相应的决策措施。这可能包括设定合理的负荷控制策略、设备投资计划、线路运行方案。
e.可行性评估:对制定的优化设计和决策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
f.风险评估:评估优化设计和决策方案的潜在风险,包括可能出现的系统不稳定性、设备过载、能源供应不足情况,确保决策方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g.决策实施:根据可行性和风险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优化设计和决策方案进行实施;
h.监测与反馈:在决策实施过程中,持续监测输电线路的运行状况,收集实时数据,并与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六包括:
a.实时数据采集:持续采集来自多个数据源的实时数据;
b.数据融合和预处理:将采集的实时数据进行融合,并进行预处理,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c.实时模拟计算:使用步骤二中建立的电力系统模型,并结合实时融合的数据进行实时模拟计算,在每个时间步长内,根据当前实时数据和模型状态计算电力系统的状态和响应;
e.绘制线路负载曲线:根据实时模拟计算的结果,绘制输电线路的实时负载曲线显示输电线路在不同时间点下的负载变化情况;
绘制线路负载曲线可以通过使用Python编程语言和其可视化库matplotlib来实现。以下是具体实现的步骤:
数据准备:从实时模拟计算得到的结果中提取输电线路在不同时间点下的负载数据。
导入必要的库:首先,需要导入Python中的matplotlib库和其他必要的库,以便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
数据处理:对提取的负载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数据排序和格式转换,以便后续绘图使用。
绘制曲线:使用matplotlib库的绘图函数,在同一张图表上绘制输电线路的负载曲线。横轴为时间,纵轴为线路负载。
添加标签和标题:为了使图表更具可读性,添加合适的轴标签、图例和标题,以便说明图表内容。
显示图表:调用matplotlib库的显示函数,将绘制的负载曲线图显示在屏幕上。
以下是使用Python和matplotlib库实现绘制线路负载曲线的代码: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示例负载数据,以时间点和负载值为例
time_points=[1,2,3,4,5]#时间点
load_values=[100,120,110,130,140]#负载值
#绘制负载曲线
plt.plot(time_points,load_values,marker='o',linestyle='-',color='b')
#添加标签和标题
plt.xlabel('时间点')
plt.ylabel('线路负载')
plt.title('输电线路负载曲线图')
#显示图表
plt.show()
f.实时预警与反馈:根据线路负载曲线实时检测和预警潜在问题;
g.决策支持:基于实时监控和预警结果,为决策者提供及时的决策支持,根据预警信息,快速做出决策和应对措施;
h.数据保存和分析:将实时监控和预警结果保存为数据文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解决了安全问题:输电线路在不同工况下可能面临过载、电压不稳定、潮流分布不均衡等安全问题。通过实时多源数据融合和模拟分析,我们可以实时监测线路负载、电压等关键指标,及时预警潜在安全风险,并向决策者提供实时反馈,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解决了稳定性问题:电力系统稳定性是保障电网可靠运行的重要指标。不同工况下,线路参数的变化可能导致系统失稳或振荡。通过实时多源数据融合,可以动态更新电力系统模型,并进行稳定性分析,帮助决策者了解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情况,做出相应的优化和调整。
解决了效能问题:不同工况下,电力系统的效能可能出现波动。通过实时多源数据融合和模拟分析,我们可以对电力系统的运行效能进行评估,发现效能瓶颈,提出优化建议,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性能。
总体而言,这本方法有助于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运行与管理,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效能,为电力系统运营者和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确保电力系统的可靠供电。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如图1的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收集多源数据:从不同的数据源获取实时数据,包括天气数据(如温度、湿度、风速等)、负荷数据、输电线路参数数据等。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异常值处理和数据归一化等,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步骤二:建立输电线路模型
定义电力系统模型:根据实际输电线路的拓扑结构和参数,建立电力系统模型,包括输电线路、变压器、发电机和负荷等组件。
模型参数校准:将步骤一中预处理后的实时数据应用到电力系统模型中,校准模型参数,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步骤三:多工况模拟
确定工况:根据实际需求和预测数据,确定需要模拟的多个工况,例如不同的负荷水平、天气条件或发生故障等情况。
多源数据融合:将来自步骤一的多源实时数据融合到电力系统模型中,融合的数据可能包括温度、湿度、风速、负荷大小、输电线路负载情况等。
模拟计算:使用融合后的数据在电力系统模型中进行多工况模拟计算,考虑不同工况下的电力参数、线路载荷、电压稳定性等。
步骤四:分析和评估
结果可视化:将模拟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例如绘制线路负载曲线、电压变化曲线、温度分布图等,以便工程师直观地了解模拟结果。
结果分析:根据可视化结果,对不同工况下输电线路的性能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潜在问题和优化空间。
步骤五:决策支持
基于分析结果,进行输电线路的优化设计和决策制定,以保障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和高效性能。
步骤六:实时监控与反馈
实时监控:在实际运行中,持续采集来自多个数据源的实时数据,并将其融合到模型中,对输电线路的实际工况进行实时模拟。
预警与反馈:通过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模拟分析,及时检测和预警潜在问题,并向相关人员提供实时反馈,以便快速做出决策和应对措施。
其中,步骤一实现过程包括:
数据采集:
在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中,数据采集是一个关键步骤。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手段来实现数据采集:
a.天气数据采集:从气象局、气象传感器或气象卫星等渠道获取天气数据,如温度、湿度、风速等。这些数据可以通过API接口、Web爬虫或实时数据源订阅等方式获取。b.负荷数据采集:负荷数据可以通过电力系统监控设备、智能电表或负荷传感器来获取。通过与电力系统进行通信,可以实时获取负荷数据。c.输电线路参数数据采集:输电线路的参数数据通常由电力系统运维人员提供或保存在数据库中。可以通过数据库查询或API接口获取这些数据。
数据预处理:
在数据采集后,需要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以下是实现数据预处理的技术手段:
a.数据清洗: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重复、缺失或不完整的数据。可以使用数据清洗算法和技术,如去除重复值、插值填充缺失值等。b.异常值处理:检测和处理异常值,以避免异常值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或机器学习算法来检测异常值,并根据情况进行修正或删除。c.数据归一化:由于不同数据源的数据量纲和范围可能不同,为了将它们放在相同的尺度上,需要进行数据归一化。常用的归一化方法包括最大最小值归一化和Z-score归一化等。d.数据时间同步: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可能采集时间不一致,需要对其进行时间同步。可以通过时间戳匹配或插值等方法实现时间同步。e.数据存储:预处理后的数据可以存储在数据库中,以便后续的模拟分析。常见的数据库技术如MySQL、MongoDB等可用于数据存储。通过上述数据采集和预处理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获取实时数据并确保其质量和一致性,为后续的多工况模拟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
其中,步骤二实现过程包括:
定义电力系统模型:
a.拓扑结构建模:根据实际输电线路的物理拓扑结构,采用节点或支路的方式建立电力系统的拓扑模型。可以使用图论算法,如深度优先搜索或广度优先搜索,来识别线路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拓扑结构建模是建立电力系统的拓扑模型,用于描述输电线路之间的连接关系和电力流向。具体的:
数据收集:获取关于输电线路的物理拓扑信息,包括线路的连接关系、节点、支路、变压器、发电机等组件。
节点识别:基于收集到的数据,识别出电力系统中的各个节点。节点可以表示变电站、发电站或者关键支路的连接点。
连接关系:使用图论算法,如深度优先搜索(DFS)或广度优先搜索(BFS),来分析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这些算法可以遍历电力系统中的各个节点,建立节点之间的拓扑连接。
拓扑模型表示:基于节点和连接关系,建立拓扑模型的表示。常见的表示方式包括节点-支路矩阵或节点-节点关系表。
这里我们介绍两种常用的图论算法:深度优先搜索(DFS)和广度优先搜索(BFS),用于识别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
深度优先搜索(DFS)算法:
DFS是一种遍历图的算法,通过从起始节点开始,沿着一个分支不断深入直到无法再继续为止,然后回溯到上一个节点,继续深入下一个分支。以下是使用DFS建立电力系统拓扑模型的步骤:步骤1,选择一个起始节点:从电力系统中选择一个节点作为起始节点。步骤2,标记节点:将起始节点标记为已访问。步骤3,深度优先搜索:从起始节点开始,对其相邻的未访问节点递归地进行DFS。这样,DFS将沿着一条线路深入直到无法再继续为止。步骤4,回溯:当某个节点的所有相邻节点都被访问过后,算法将回溯到上一个节点,继续探索其他未访问的分支。重复步骤3和步骤4,直到遍历完所有节点。通过DFS算法,可以识别电力系统中所有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建立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模型。
广度优先搜索(BFS)算法:
BFS也是一种遍历图的算法,与DFS不同的是,BFS先遍历起始节点的所有相邻节点,然后再遍历这些节点的相邻节点,以此类推。以下是使用BFS建立电力系统拓扑模型的步骤:步骤1,选择一个起始节点:从电力系统中选择一个节点作为起始节点。步骤2,将起始节点放入队列:将起始节点放入队列,作为BFS的起始点。步骤3,标记节点:将起始节点标记为已访问。步骤4,广度优先搜索:从队列中取出一个节点,访问它的相邻节点,并将相邻节点放入队列中,标记为已访问。重复步骤4,直到队列为空。通过BFS算法,可以逐层遍历电力系统中的节点,从而识别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建立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模型。
综上所述,深度优先搜索(DFS)和广度优先搜索(BFS)算法都可以用于建立电力系统的拓扑模型,通过标记和遍历电力系统中的节点,识别线路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构建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模型。
b.参数建模:根据实际线路的技术参数,建立输电线路、变压器、发电机和负荷等组件的数学模型。例如,输电线路可以使用电阻-电抗-电纳(RLC)模型或传输线模型。参数建模是根据实际线路的技术参数,将输电线路、变压器、发电机和负荷等组件抽象为数学模型,以便在电力系统模拟中使用。以下是针对不同组件的建模方式的详细说明:
输电线路建模:
b10.电阻-电抗-电纳(RLC)模型:这是一种常用的线性模型,用于描述输电线路的电气特性。在该模型中,输电线路被抽象为一串连接的电阻、电抗和电纳元件。电阻代表输电线路的电阻,电抗代表输电线路的电感和电容,电纳代表输电线路的损耗。这种模型适用于低频或中频范围的模拟。b11.传输线模型:这是一种高频模型,用于描述输电线路的高频特性。在传输线模型中,输电线路被抽象为一串连接的传输线元件,其中包括电阻、电感、电容和导纳等参数。传输线模型通常用于高频范围的模拟,比如交流输电线路中的高频干扰分析。可以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输电线路模型:Z=R+jX
其中,Z是复数阻抗,R是电阻,X是电抗;
变压器建模:
b20.线性变压器模型:这是一种基本的变压器模型,假设变压器是线性的,即其变比和损耗不随负荷变化而变化。该模型使用变压器的额定变比、额定容量和损耗数据,对变压器的电气特性进行建模。b21.非线性变压器模型:这是一种更复杂的变压器模型,考虑了变压器的非线性特性,包括饱和效应和磁滞效应。非线性变压器模型通常用于更精确地描述变压器在不同负荷下的行为。
变压器模型:
其中,V2和V1分别是变压器的次级和主级电压,T是变压器变比,k是变压器的损耗常数;
发电机建模:
b30.同步发电机模型:这是一种常用的发电机模型,用于描述同步发电机的电气特性。该模型包括发电机的发电功率、电势角、电压幅值等参数,可以用于模拟发电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动态响应。b31.细致发电机模型:这是一种更详细的发电机模型,考虑了发电机的动态特性、转子振荡、励磁系统等。细致发电机模型适用于复杂的电力系统动态仿真和稳定性分析。
负荷建模:
b40.静态负荷模型:这是一种简单的负荷模型,假设负荷是恒定的。在静态负荷模型中,负荷被抽象为一个定值或恒定阻抗。b41.动态负荷模型:这是一种更复杂的负荷模型,考虑了负荷的动态特性,包括起动过程、变化负荷、瞬时过载等。动态负荷模型适用于复杂电力系统的动态仿真和稳定性分析。
c.控制系统建模:考虑到实际电力系统可能包含自动控制设备,如自动调压器、自动阻抗调节器等,需要将这些控制系统纳入模型中,以模拟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控制系统建模是将实际电力系统中的自动控制设备纳入电力系统模型,以模拟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以下是实现控制系统建模的详细步骤:
确定控制系统类型:首先,需要确定实际电力系统中使用的控制系统类型。常见的控制系统包括自动调压器、自动阻抗调节器、自动频率控制器等。对于每种控制系统,需要了解其工作原理、控制策略和参数设置。
将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设备纳入模型中,可以使用反馈控制理论来建立相应的模型。以自动调压器为例,可以使用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来模拟其作用:
其中,u(t)是控制器输出,e(t)是误差,Kp、Ki和Kd分别是比例、积分和微分增益。
建立控制系统模型:根据确定的控制系统类型,建立相应的控制系统模型。控制系统模型可以是基于物理原理的数学模型,也可以是基于经验数据的仿真模型。对于复杂的控制系统,可能需要使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或控制系统仿真软件来建立模型。
与电力系统模型耦合:将控制系统模型与电力系统模型进行耦合,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控制。这意味着在电力系统模拟过程中,不仅考虑电力系统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还要考虑控制系统对电力系统的调节和响应。
设置控制策略和参数:根据实际的控制策略和参数设置,将控制系统模型中的参数进行设定。这些参数可能包括控制器的增益、时延、死区等,这些参数对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仿真和分析:通过模拟仿真,对整个电力系统包括控制系统进行动态仿真和分析。在不同的工况下,观察控制系统的调节效果,分析控制系统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影响。这可以帮助评估控制系统的性能,优化控制策略和参数设置。
验证和验证:在进行控制系统建模后,需要将模拟结果与实际系统运行数据进行验证和验证。通过与实际运行数据的对比,评估控制系统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将实际电力系统中的自动控制设备纳入电力系统模型,并模拟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控制系统对电力系统运行的调节作用,并在仿真中优化控制策略,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模型参数校准:
a.数据融合:将步骤一中预处理后的实时数据与电力系统模型进行融合。将实时数据应用于模型,例如将实时的天气数据和负荷数据作为模型输入。模型参数校准中的数据融合是将步骤一中预处理后的实时数据与电力系统模型进行结合,以实时数据来更新模型的参数,从而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下面详细说明如何实现数据融合:
数据准备:
在步骤一中,我们已经从不同的数据源采集、清洗和预处理了实时数据,包括天气数据、负荷数据和输电线路参数数据等。这些数据经过预处理后,确保了其质量和一致性。
电力系统模型准备:在步骤二中,我们已经建立了电力系统模型,包括输电线路、变压器、发电机和负荷等组件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已经设定了初始的参数,但可能并不完全准确或不考虑实时变化的情况。
数据融合过程:数据融合过程将实时数据与电力系统模型进行结合,根据实时数据来更新模型的参数,实现模型参数的实时校准。具体步骤如下:根据实时数据源的更新频率,定时或定期地获取实时数据。例如,天气数据和负荷数据可能会更频繁地更新,而输电线路参数数据可能较为稳定。将实时数据与电力系统模型相匹配。这需要确保数据源和模型中对应组件的标识和命名方式相同,以便正确对应实时数据和模型参数。根据实时数据的变化,更新电力系统模型的参数。例如,根据实时温度和湿度数据更新输电线路的电阻和电抗参数,或根据实时负荷数据更新负荷模型的负载大小。对于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实时数据,可以使用插值或平滑技术来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例如,对于高频率的数据,可以使用插值技术将其转换为较低频率的数据,以便与模型进行匹配。对于模型中不受实时数据影响的参数,如固定的线路长度或设备容量,保持其不变。
模拟计算和反馈:完成数据融合后,更新后的电力系统模型将用于多工况模拟计算。根据不同工况下的实时数据,模拟计算将给出更准确和实时的电力系统响应结果。这些结果可以用于实时监控和决策支持,并在需要时提供实时反馈。
综上所述,数据融合是将步骤一中预处理后的实时数据与电力系统模型相结合,用于实时校准模型参数,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通过数据融合,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模拟电力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情况,提供更可靠的实时分析和决策支持。
b.参数校准:根据融合后的实时数据,对电力系统模型的参数进行校准。例如,根据实时温度和湿度数据更新输电线路的电阻和电抗参数。参数校准是将融合后的实时数据应用于电力系统模型,通过更新模型的参数来反映实际情况,从而实现模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以下是详细说明如何实现参数校准:
数据融合:首先,我们需要将步骤一中预处理后的实时数据与电力系统模型进行融合,如前文所述。数据融合将实时数据与模型相匹配,确保数据源和模型组件的对应关系。
参数校准过程:参数校准过程是将融合后的实时数据应用于电力系统模型,通过更新模型的参数来反映实际情况。实现参数校准的具体步骤如下:根据数据融合结果,将实时数据与模型中对应组件的参数进行匹配。例如,将实时温度数据应用于相应的输电线路参数中。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参数校准算法。参数校准算法可以是简单的线性插值、根据实测数据调整参数值等,也可以是更复杂的最优化算法,如梯度下降法或遗传算法,以便找到最优的参数配置。
更新模型参数:根据选择的参数校准算法,将实时数据融合后的结果应用于电力系统模型,更新模型中的相应参数。这可能涉及到输电线路的电阻、电抗、发电机的发电功率、负荷模型的负荷大小等。
参数限制:在进行参数校准时,需要确保更新后的参数值在合理范围内,符合电力系统的物理限制和技术要求。
实时性处理:参数校准过程需要考虑模型的实时性。在实际应用中,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可能会不断变化,因此需要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对模型进行参数校准,以保持模型的实时性。
模拟计算和反馈:完成参数校准后,更新后的电力系统模型将用于多工况模拟计算,根据不同工况下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模拟计算结果可以用于实时监控、决策支持和运行优化,并在需要时提供实时反馈。
综上所述,参数校准是通过融合实时数据并应用于电力系统模型,更新模型的参数以反映实际情况。通过参数校准,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模拟电力系统的实时运行情况,提供更可靠的实时分析和决策支持。
实时性处理:为了确保模型的实时性,可以采用增量式建模或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增量式建模可以动态更新模型的参数,而模型预测控制可以使用当前时刻的数据预测未来时刻的状态。实时性处理是为了确保模型能够及时响应变化的实时数据,采用增量式建模或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模型的实时性。下面详细说明这两种方法的实现方式:
增量式建模:增量式建模是一种动态更新模型参数的方法,随着实时数据的不断变化,模型可以动态地调整参数以适应新的情况。实现增量式建模的步骤如下:
初始建模:在开始阶段,根据静态数据和历史数据建立电力系统模型,获得初始的模型参数。
实时数据获取:定时或定期地获取实时数据,包括天气数据、负荷数据和输电线路参数数据等。
参数更新:利用新获取的实时数据,对电力系统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更新。这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机器学习算法或最优化算法来完成。
模型重建:如果实时数据的变化较大,导致模型的准确性下降,可以选择周期性地对整个模型进行重建。重建过程可以包括重新采集实时数据,重新校准模型参数等。
实时模拟:在模型参数更新后,利用实时数据进行实时模拟计算。这样,模拟结果将更准确地反映电力系统当前的运行情况。
模型预测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当前时刻数据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它能够在短时间内预测电力系统的响应并做出相应的控制决策。实现模型预测控制的步骤如下:
建立预测模型: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建立电力系统的预测模型。这可以是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根据预测的精度和复杂度选择适合的方法。
实时数据获取:定时或定期地获取实时数据,包括天气数据、负荷数据和输电线路参数数据等。
未来状态预测:利用当前时刻的实时数据,应用预测模型来预测电力系统未来的状态。例如,根据当前的天气数据预测未来几小时的负荷需求。
控制决策:根据未来状态的预测结果,做出相应的控制决策。例如,根据预测的负荷需求调整发电机的输出。
实时模拟:将控制决策应用于电力系统模型,并利用实时数据进行实时模拟计算。这样,模拟结果将更准确地反映电力系统在未来时刻的运行情况。
综上所述,增量式建模和模型预测控制是两种实现模型的实时性处理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模型与实时数据的一致性,更准确地模拟电力系统的实时运行情况,并做出及时的控制决策。
d.精度优化:对模型校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进行优化处理,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可以使用优化算法,如梯度下降法或遗传算法,来寻找最优的模型参数。
精度优化是对模型校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进行优化处理,目的是找到最优的模型参数,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这可以通过使用优化算法来实现,如梯度下降法或遗传算法。下面详细说明如何使用这些优化算法来优化模型参数:
梯度下降法:
梯度下降法是一种常用的优化算法,用于最小化函数(损失函数)的值。在模型校准过程中,可以将误差定义为模型输出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差异,然后使用梯度下降法来调整模型参数,使误差逐渐减小,找到最优的参数配置。
具体步骤如下:
a.定义损失函数:将模型的输出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定义一个损失函数,用来衡量模型的误差。常用的损失函数包括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MS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等。b.初始化参数:首先,需要对模型的参数进行初始化,可以随机选择一组参数作为初始值。c.计算梯度:通过计算损失函数对模型参数的偏导数,得到梯度。梯度指示了在当前参数配置下,损失函数变化最快的方向。d.参数更新:根据梯度的方向,使用学习率(learning rate)来更新模型的参数,以使损失函数逐渐减小。学习率控制了参数更新的步长,过大的学习率可能导致参数振荡,过小的学习率可能导致优化过慢。e.重复步骤c和步骤d:持续迭代计算梯度和更新参数,直到损失函数收敛或达到预定的停止条件。
更新规则如下:
其中,θn+1是更新后的参数,θn是当前参数,α是学习率,是损失函数J关于参数θn的梯度。
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的优化算法,可以用于寻找复杂问题的全局最优解。在模型校准中,可以将模型参数看作染色体,并通过交叉和变异操作来生成新的参数配置,以逐步优化模型的准确性。
具体步骤如下:
a.初始化种群:随机生成一组初始的模型参数作为种群。b.评估适应度:根据模型输出和实际数据之间的差异,计算每个个体(参数配置)的适应度。适应度值越小表示个体的表现越好。c.选择操作:根据个体的适应度,使用选择操作来选择一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父代。d.交叉和变异操作:从父代中选择两个个体,通过交叉和变异操作产生新的子代。交叉操作将两个个体的染色体进行交换,变异操作则对个体的染色体进行随机的变换。e.生成下一代种群:将父代和子代合并,生成下一代种群。f.重复步骤b到步骤e:持续迭代执行,直到满足停止条件,如达到最大迭代次数或找到满足准确性要求的最优解。
通过上述优化算法的迭代过程,可以逐步优化模型的参数配置,找到最优的模型参数,从而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这样,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进行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为电力系统的运行和调度提供更可靠的决策支持。
通过以上实现步骤,可以建立基于实时数据的电力系统模型,并校准模型参数以保证其准确性和实时性。这样,我们就能够基于实际数据来进行输电线路的多工况模拟分析,更准确地预测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
其中,步骤三实现过程包括:
确定工况:
在步骤三中,首先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预测数据,确定需要模拟的多个工况。这些工况可以包括不同的负荷水平、天气条件(如不同温度、湿度、风速)、输电线路负载情况以及可能发生的故障情况等。确定工况是为了对电力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运行进行全面的模拟和分析。
确定工况是为了对电力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运行进行全面的模拟和分析。实现确定工况的过程涉及以下步骤:
需求分析:首先,需要与电力系统运维人员、调度员、决策者等相关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需求分析。了解实际应用中对电力系统模拟分析的具体需求,包括关注的关键参数、感兴趣的工况范围和粒度等。这将有助于明确需要模拟的多个工况。
数据收集和预测:根据需求分析,收集相关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可以用于了解过去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和特征,而实时数据可以提供当前的运行状态和预测信息。预测数据可以包括天气预报数据、负荷预测数据等,用于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工况情况。
工况分类:根据实际需求和收集到的数据,将电力系统可能遇到的工况进行分类。这些工况可以涵盖不同的负荷水平、天气条件、线路负载情况和故障情况。将工况进行分类有助于对模拟分析的范围和目标进行明确。
工况选择:在进行模拟分析之前,需要根据目标和需求选择一组代表性的工况进行模拟。代表性的工况应该能够涵盖电力系统可能的各种情况,并能够对关键问题和运行特征进行充分的研究。
边界条件设定:为每个选定的工况设定相应的边界条件。边界条件是指模拟计算的限定条件,包括负荷大小、天气参数、输电线路参数、故障情况等。边界条件的设定需要基于实际数据和预测数据,确保模拟计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模拟计算:使用步骤二中建立的电力系统模型,结合步骤一中融合的实时数据和边界条件设定,对选定的工况进行模拟计算。通过模拟计算,可以得到电力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状态、响应特性和性能指标。
结果分析与应用:分析模拟计算得到的结果,比较不同工况下的电力系统运行情况,了解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灵活性。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做出相应的运行决策、优化调度和应急响应等措施,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确定工况的实现过程包括需求分析、数据收集和预测、工况分类、工况选择、边界条件设定、模拟计算以及结果分析与应用等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可以确保模拟分析全面涵盖电力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运行,为电力系统的运行和调度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
多源数据融合:
在进行多工况模拟之前,需要将来自步骤一的多源实时数据融合到电力系统模型中。这些数据可以包括步骤一中采集的温度、湿度、风速、负荷大小、输电线路负载等实时数据。
实现多源数据融合的具体步骤如下:
a.数据准备:将步骤一中采集的实时数据按照工况进行分类和整理,确保数据对应到正确的工况。数据准备是将步骤一中采集的实时数据按照工况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确保数据对应到正确的工况。这样做是为了在多工况模拟时能够准确地将相应的数据应用到相应的工况中。具体实现的步骤如下:
工况分类和标记:首先,对采集到的实时数据进行分类,将数据按照不同的工况进行标记。工况分类可以根据预先定义的工况范围和特征,也可以根据实际数据的变化情况进行自动分类。
数据整理:对于每个工况,将相应的实时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类。这包括将具有相同工况标记的数据放在一起,并确保数据的时间戳或时间段与工况的对应关系正确。
缺失数据处理:在数据准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数据缺失的情况,例如某个时间段内没有采集到数据。针对缺失数据,可以使用插值方法或者其他数据填充技术来进行处理,以确保每个工况都有完整的实时数据。
数据归一化:如果不同工况下的数据范围差异较大,需要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使得不同工况下的数据处于相同的数值范围。这样做有助于在模拟计算时避免因数据范围差异而导致的计算偏差。
数据存储和管理:对准备好的按工况分类整理的实时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以便在模拟计算时能够快速访问和使用。
数据质量检查:在数据准备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质量检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发现数据异常或错误时,需要进行相应的数据清洗和处理。
通过以上步骤,将实时数据按照工况进行分类和整理后,就可以在多工况模拟中准确地应用相应的实时数据,确保模拟计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就能够更准确地模拟电力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情况,为电力系统的运行和调度提供更可靠的决策支持。
b.数据匹配:将准备好的实时数据与电力系统模型进行匹配,确保实时数据能够对应到正确的模型组件和参数。
数据匹配是将准备好的实时数据与电力系统模型进行匹配的过程,确保实时数据能够对应到正确的模型组件和参数。这样做是为了在多工况模拟时能够将实时数据准确地应用于电力系统模型,反映当前工况的实际情况。实现数据匹配的具体步骤如下:
电力系统模型准备:首先,需要准备好电力系统模型。这个模型可以是基于物理的潮流模型,包含输电线路、变压器、发电机、负荷等组件,并且包含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和参数。
实时数据标签化:将准备好的实时数据进行标签化,即为每条数据指定对应的电力系统模型组件和参数。例如,将温度数据标签化为对应的输电线路参数,将负荷数据标签化为对应的负荷模型参数等。
数据对应关系建立:建立实时数据与电力系统模型组件和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这需要根据实时数据的标签和电力系统模型的组件结构进行匹配,确保每条实时数据都能够对应到正确的模型组件和参数。
实时数据融合:将匹配后的实时数据融合到电力系统模型中。这可以通过将实时数据应用于相应的模型组件参数中,更新模型的状态和参数,反映当前工况的实际情况。
数据时间同步:在模拟计算过程中,实时数据的时间戳需要与模型的时间步长同步。这样,实时数据能够在正确的时间点被应用于模型,确保模拟计算的实时性。
数据异常处理:在数据匹配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数据异常情况,例如实时数据缺失、数据错误等。需要进行相应的异常处理,可以选择使用插值方法填充缺失数据,或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据修正。
通过以上步骤,将准备好的实时数据与电力系统模型进行匹配后,就可以确保实时数据能够对应到正确的模型组件和参数。这样,在多工况模拟中,模型就能够准确地反映当前工况的实际情况,为电力系统的运行和调度提供更可靠的决策支持。
c.数据插值:如果实时数据的采样频率与模拟计算的时间步长不一致,需要使用插值技术将实时数据转换为相应的时间步长,以便与模型进行匹配。
数据插值是将实时数据转换为相应的时间步长的过程,以便与模型进行匹配和应用于模拟计算。当实时数据的采样频率与模拟计算的时间步长不一致时,通过插值技术可以在模拟计算所需的时间点上估算实时数据的值。实现数据插值的具体方法如下:
确定插值方法: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插值方法。常见的插值方法包括线性插值、多项式插值、样条插值等。选择插值方法时需要考虑数据的性质和采样频率与模拟计算时间步长的关系。
确定插值时间步长:根据模拟计算的时间步长,确定需要插值的时间点和时间间隔。插值时间步长应该与模拟计算的时间步长一致,以确保实时数据在模拟计算中能够正确地应用。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插值之前,需要对实时数据进行预处理。这可能包括去除异常值、数据平滑处理等,以确保插值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插值计算:根据选择的插值方法,对实时数据进行插值计算,得到模拟计算所需时间点上的数据估算值。
数据应用:将插值得到的数据应用于模型中,以反映当前时间点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插值后的数据更新到模型的相应组件参数中,或者在模拟计算过程中实时获取插值后的数据进行应用。
数据平滑处理:由于实时数据本身可能存在噪音或不稳定性,插值后的数据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在应用插值后的数据时,可以采用一些数据平滑处理方法,如滑动平均或指数平滑,来减少数据波动对模拟计算结果的影响。
通过以上步骤,将实时数据插值为相应的时间步长后,就能够在模拟计算中准确地应用实时数据,确保模拟计算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这样,模型将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当前工况的情况,为电力系统的运行和调度提供更可靠的决策支持。
d.数据更新:将融合后的实时数据应用于电力系统模型中,动态更新模型的参数和状态,以反映当前工况下的实际情况。
数据更新是将融合后的实时数据应用于电力系统模型中,动态更新模型的参数和状态,以反映当前工况下的实际情况。实现数据更新的具体步骤如下:
模型参数准备:首先,需要准备好电力系统模型的初始参数。这些参数可以是来自历史数据或预先设定的初始值。
实时数据融合:将步骤一中融合后的实时数据与模型参数进行融合。根据数据匹配的结果,将实时数据应用到相应的模型组件和参数中。
数据更新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模型参数的更新方式。可以采用直接替换原有参数的方式,也可以使用差值或增量的方式来更新参数,以便更灵活地反映实际情况。
参数更新频率:确定模型参数的更新频率。参数的更新频率可以根据实时数据的采样频率来设置,也可以根据模拟计算的时间步长来决定。
模型状态更新:根据更新后的参数,动态更新电力系统模型的状态。例如,更新输电线路的负载、发电机的输出等。
数据更新策略:制定数据更新策略。根据实际需求和模拟分析的目标,可以灵活地选择更新哪些模型参数和组件,以及何时进行更新。
增量式更新:对于连续的实时数据,可以采用增量式更新的方式,即在每次获取到新数据时,仅更新相应的参数和状态,而不需要重新初始化整个模型。
数据平滑处理:在数据更新过程中,由于实时数据本身可能存在噪音或不稳定性,更新后的模型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在应用更新后的数据时,可以采用数据平滑处理方法,如滑动平均或指数平滑,来减少数据波动对模拟计算结果的影响。
使用滑动平均来减少数据波动对模拟计算结果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假设我们要平滑处理一个实时数据序列
x1,x2,…,xt,其中xt是时刻t的实时数据。
滑动平均的公式如下:
其中,N是滑动窗口的大小,表示要考虑的过去数据的数量。在每个时刻t,计算过去N个时刻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平滑后的结果。
具体实现步骤如下:选择滑动窗口的大小N,这决定了过去多少个时刻的数据会被考虑进平均计算中。在初始时刻,计算滑动窗口内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初始的平滑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每个新的时刻t,移除滑动窗口中最旧的数据xt-N,并将新的数据xt纳入窗口,然后重新计算滑动窗口内的数据的平均值。使用新的平均值作为平滑后的数据,用于模拟计算。
这样做的效果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平滑后的数据会更加稳定,较小的波动会被平滑掉,从而减少了数据波动对模拟计算结果的影响。
通过以上步骤,将融合后的实时数据动态更新到电力系统模型中,就能够实时地反映当前工况下的实际情况。这样,模型就能够更准确地模拟电力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情况,为电力系统的运行和调度提供更可靠的决策支持。
模拟计算:
有了融合后的实时数据和动态更新的模型参数,现在可以进行多工况模拟计算。在模拟计算过程中,将考虑不同工况下的电力参数、线路载荷、电压稳定性等。
实现模拟计算的具体步骤如下:
a.设定模拟时间:根据需要模拟的时间范围和时间步长,设定模拟的时间参数。
设定模拟时间是在进行多工况模拟计算之前,根据需要模拟的时间范围和时间步长,设定模拟的时间参数。实现设定模拟时间的具体步骤如下:
确定模拟时间范围:首先,根据实际需求和模拟分析的目标,确定需要模拟的时间范围。这可以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预测时段,也可以是历史数据中的一段时间。
时间步长设置:根据模拟计算的精度和模拟时间范围,设定合适的时间步长。时间步长表示模拟计算的时间间隔,通常以秒、分钟或小时为单位。较小的时间步长可以提高模拟计算的精度,但也会增加计算量。
确定模拟时间单位: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模拟时间的单位,例如秒、分钟、小时、天等。这样可以确保模拟计算和数据的时间单位一致。
设定模拟起始时间:根据模拟时间范围,设定模拟的起始时间点。这将是模拟计算的初始状态。
确定模拟结束条件:根据模拟分析的目标,确定模拟计算的结束条件。可以根据模拟时间的终止时间点来设定结束条件,也可以设定其他特定的终止条件,例如达到稳态状态或满足一定的收敛条件。
模拟时间参数设定:将确定的模拟时间范围、时间步长、模拟起始时间和模拟结束条件应用于模拟计算的设置中,以确保模拟计算按照设定的时间参数进行进行。
b.初始化模型:使用步骤二中校准后的电力系统模型,并根据当前工况的实时数据进行初始化。
初始化模型是在多工况模拟计算之前,使用步骤二中校准后的电力系统模型,并根据当前工况的实时数据进行初始化的过程。实现初始化模型的具体步骤如下:
电力系统模型准备:首先,需要准备好步骤二中校准后的电力系统模型。这个模型应该包含输电线路、变压器、发电机、负荷等组件,以及这些组件的参数和连接关系。
实时数据获取:获取当前工况的实时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来自步骤一中收集的多源实时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风速、负荷大小、输电线路负载情况等。
数据匹配:将获取的实时数据与电力系统模型进行匹配,确保实时数据能够对应到正确的模型组件和参数。这包括根据数据标签和模型组件结构进行匹配,将实时数据应用到相应的模型参数中。
模型初始化:根据匹配后的实时数据,对电力系统模型进行初始化。这包括设置初始状态、初始参数等。例如,根据实时负荷数据设置负荷组件的初始状态,根据实时温度数据调整输电线路参数等。
状态更新:在模拟计算的起始时间点,根据初始化后的模型状态,进行后续时间步长的状态更新。这可以是根据实时数据进行插值计算,或者根据模型的动态方程进行模拟计算。
初始化结果保存:将初始化后的电力系统模型状态和参数保存为初始结果。这样在进行多工况模拟计算时,可以从这个初始状态开始,按照设定的模拟时间参数进行模拟计算。
c.模拟运行:根据设定的时间范围和时间步长,使用动态更新的实时数据进行模拟运行。在每个时间步长内,根据模型和实时数据计算电力系统的状态和响应。
模拟运行是根据设定的时间范围和时间步长,使用动态更新的实时数据进行模拟计算的过程。在每个时间步长内,根据电力系统模型和实时数据计算电力系统的状态和响应。实现模拟运行的具体步骤如下:
设定模拟时间参数:首先,根据实际需求和模拟分析的目标,设定模拟的时间范围、时间步长、模拟起始时间和模拟结束条件。
初始化模型:使用步骤二中校准后的电力系统模型,并根据当前工况的实时数据进行初始化。这包括设定初始状态和参数,确保模拟计算从正确的初始状态开始。
模拟计算循环:根据设定的模拟时间范围和时间步长,进行模拟计算的循环。在每个时间步长内,根据当前模型状态和实时数据进行计算,并得到下一个时间步长的状态和响应。
实时数据更新:在模拟计算的每个时间步长内,根据设定的数据更新频率,动态更新模型的状态和参数。这可以通过插值技术将实时数据转换为相应的时间步长,并根据数据更新策略更新模型参数。
模型计算:根据电力系统模型和实时数据,使用适当的模拟计算方法进行电力系统状态的预测和响应计算。这可能涉及到潮流计算、动态稳定性分析、短路计算等不同类型的计算。
数据保存和输出:在模拟运行过程中,可以将模拟计算的结果保存,并根据需要输出相关的电力系统状态、响应和指标。这样可以在模拟计算结束后,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结束条件检查:在每个时间步长结束后,检查是否满足设定的模拟结束条件。如果满足条件,则结束模拟计算循环,否则继续进行下一个时间步长的模拟计算。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实现根据设定的时间范围和时间步长,使用动态更新的实时数据进行电力系统的模拟运行。这样,模拟计算将能够准确地反映电力系统在不同时间点下的状态和响应,为电力系统的运行和调度提供更可靠的决策支持。
d.保存模拟结果:将模拟计算得到的电力系统状态和响应结果保存,以供后续分析和可视化使用。
保存模拟结果是将模拟计算得到的电力系统状态和响应结果保存为数据文件,以供后续分析和可视化使用。实现保存模拟结果的具体步骤如下:
定义结果存储格式:首先,确定保存模拟结果的数据文件格式。常见的格式包括文本文件(如CSV格式)、Excel文件、数据库文件等。选择合适的格式取决于结果数据的结构和后续分析的需求。
数据整理和结构化:将模拟计算得到的电力系统状态和响应数据进行整理和结构化。将各个参数和指标按照一定的数据结构进行排列,以便于后续的读取和使用。
数据保存:将整理后的模拟结果数据保存为指定的数据文件格式。可以使用编程语言中提供的文件输入输出函数,或者使用专门的数据处理库和工具来实现数据保存操作。
数据命名和标识:为了便于后续识别和使用,可以为保存的数据文件设置合适的命名和标识。可以包括模拟计算的时间范围、时间步长、模拟工况等信息。
结果输出确认:在保存模拟结果后,确认数据保存是否成功,以及数据文件是否包含所有需要的电力系统状态和响应信息。
后续分析和可视化:使用适当的数据分析工具或编程语言,读取保存的模拟结果数据文件,并进行后续分析和可视化。可以绘制曲线图、柱状图、热力图等,展示电力系统在不同时间点下的状态和指标变化。
数据备份:为了避免数据丢失,建议将保存的模拟结果数据进行备份,可以将数据保存在不同的存储设备或云端存储中。
通过以上步骤,将模拟计算得到的电力系统状态和响应结果保存为数据文件,可以方便地进行后续分析和可视化,以深入了解电力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情况,并为电力系统的运行和调度提供更全面的决策支持。
e.多工况比较:对于多个工况,可以逐一进行模拟计算,并比较不同工况下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性能指标。这样可以得到不同工况下的电力系统响应特性,为运行决策和优化提供参考。
实现多工况比较是通过逐一进行模拟计算,对不同工况下的电力系统运行情况和性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的过程。具体实现多工况比较的步骤如下:
设定多个工况:首先,根据实际需求和分析目标,确定需要比较的多个工况。这些工况可以包括不同的负荷水平、天气条件、输电线路负载情况或可能发生的故障情况等。
逐一进行模拟计算:对于每个工况,按照步骤三中设定的模拟时间范围和时间步长,使用相应的实时数据进行模拟计算。在每个时间步长内,根据电力系统模型和实时数据计算电力系统的状态和响应。
结果保存:在每个工况的模拟计算完成后,将模拟计算得到的电力系统状态和响应结果保存下来。可以采用步骤四中的方法将结果保存为数据文件,或者保存到数据库中,以便后续分析和比较。
数据整理:对于每个工况的模拟结果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和结构化。将各个参数和指标按照一定的数据结构进行排列,以便于后续的比较和分析。
指标比较:根据实际需求和分析目标,选择合适的性能指标进行比较。可以比较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电压稳定性、功率损耗、线路载荷等指标。
统计和可视化:使用适当的数据分析工具或编程语言,对比不同工况下的电力系统性能指标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可以绘制对比曲线图、柱状图、热力图等,以直观地展示不同工况下电力系统的响应特性。
结果分析:根据对比分析的结果,对不同工况下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运行决策和优化,以提高电力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实现对不同工况下电力系统运行情况和性能指标的比较分析,为电力系统的运行和调度提供更全面的决策支持,并帮助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通过确定工况、多源数据融合和模拟计算,我们可以实现多工况模拟分析。这样,我们就能够全面了解电力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运行情况,为电力系统的运行和调度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决策支持。
其中,步骤四实现过程包括:
绘制线路负载曲线是对电力系统模拟计算得到的输电线路负载情况进行可视化处理的过程。线路负载曲线显示了输电线路在不同时间点下的负载水平,有助于工程师直观地了解电力系统在多个工况下的负载变化情况。下面是实现绘制线路负载曲线的具体步骤:
数据准备:首先,从模拟计算得到的结果中提取输电线路的负载数据。这些数据应包含不同时间点下的输电线路负载情况,通常以时间戳和对应的负载数值表示。
数据整理:对提取的负载数据进行整理和排序,确保数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时间轴设置:根据模拟计算的时间范围和时间步长,确定绘制负载曲线的时间轴。时间轴可以使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点,纵坐标表示负载数值。
绘制负载曲线: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或编程语言,如Python的matplotlib库,绘制输电线路的负载曲线。根据时间轴和负载数据,在图表上绘制负载曲线,将时间点和对应的负载数值连接起来。
添加标签和图例:为了使图表更具有可读性,可以添加时间轴标签、负载数值标签和图例。时间轴标签可以显示具体的时间点,负载数值标签可以显示每个时间点下的负载数值,图例可以说明不同线路的负载曲线。
图表样式设置: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图表的样式,如线条颜色、线型、图表标题、坐标轴标签等,以使图表更加美观和易于理解。
结果保存和输出:将绘制好的负载曲线图保存为图像文件或其他格式,以便后续分析和报告。同时,也可以直接在程序中显示图表,方便实时观察模拟结果。
通过以上步骤,工程师可以得到绘制线路负载曲线的图表,直观地了解电力系统在不同工况下输电线路的负载变化情况。这样的可视化结果有助于分析电力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在工程决策和优化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
其中,步骤五实现过程包括:
步骤五旨在基于分析结果,为输电线路的优化设计和决策制定提供支持。根据电力系统模拟计算得到的多工况模拟结果,工程师可以针对不同工况进行优化和决策,以保障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和高效性能。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结果分析:首先,对步骤四中绘制的线路负载曲线以及其他相关模拟结果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工况下的电力系统性能指标和响应特性,发现潜在问题和优化空间。
优化设计:基于分析结果,针对发现的问题和优化空间,进行输电线路的优化设计。优化设计可以涉及线路参数调整、负荷分配优化、设备升级等方面。
决策制定:根据优化设计的方案,制定相应的决策措施。这可能包括设定合理的负荷控制策略、设备投资计划、线路运行方案等。
可行性评估:对制定的优化设计和决策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使用电力系统模拟工具进行仿真计算,验证优化设计和决策方案在不同工况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风险评估:评估优化设计和决策方案的潜在风险,包括可能出现的系统不稳定性、设备过载、能源供应不足等情况,确保决策方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决策实施:根据可行性和风险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优化设计和决策方案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逐步进行改进和调整,以适应实际情况。
监测与反馈:在决策实施过程中,持续监测输电线路的运行状况,收集实时数据,并与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及时反馈信息,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技术手段实现:
上述步骤可以通过结合数据分析、数值模拟、优化算法和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手段来实现。例如:
使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对多工况模拟结果进行图表展示,直观了解电力系统性能变化。
利用数值模拟工具,对优化设计和决策方案进行仿真计算,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应用优化算法,自动寻找输电线路的最优参数配置,以提高系统性能。
构建决策支持系统,整合模拟计算和数据分析结果,辅助工程师进行决策制定和方案评估。
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工程师可以在步骤五中获得全面的决策支持,优化输电线路的设计和运行,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同替换、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6)

1.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从不同的数据源获取实时数据,包括天气数据、负荷数据、输电线路参数数据,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步骤二:根据实际输电线路的拓扑结构和参数,建立电力系统模型,将步骤一中预处理后的实时数据应用到电力系统模型中,校准模型参数,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步骤三:根据实际需求和预测数据,确定需要模拟的工况,将来自步骤一的多源实时数据融合到电力系统模型中,使用融合后的数据在电力系统模型中进行多工况模拟计算;
步骤四:将模拟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根据可视化结果,对不同工况下输电线路的性能和稳定性进行分析;
步骤五:基于分析结果,进行输电线路的优化设计和决策制定;
步骤六:持续采集来自多个数据源的实时数据,并将其融合到模型中,对输电线路的实际工况进行实时模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包括:
a.拓扑结构建模:根据实际输电线路的物理拓扑结构,采用节点或支路的方式建立电力系统的拓扑模型:
数据收集:获取关于输电线路的物理拓扑信息,包括线路的连接关系、节点、支路、变压器、发电机组件;
节点识别:基于收集到的数据,识别出电力系统中的各个节点,节点用于表示变电站、发电站以及关键支路的连接点。
连接关系:使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分析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建立节点之间的拓扑连接;
拓扑模型表示:基于节点和连接关系,建立拓扑模型的表示;
b.参数建模:根据实际线路的技术参数,建立输电线路、变压器、发电机和负荷组件的数学模型,其中:
输电线路模型:Z=R+jX
其中,Z是复数阻抗,R是电阻,X是电抗;
变压器模型:
其中,V2和V1分别是变压器的次级和主级电压,T是变压器变比,k是变压器的损耗常数;
c.控制系统建模:建立自动控制设备的数学模型;
其中自动调压器使用如下公式表示:
其中,u(t)是控制器输出,e(t)是误差,Kp、Ki和Kd分别是比例、积分和微分增益;
d.数据融合:将步骤一中预处理后的实时数据与电力系统模型进行融合;
e.参数校准:根据融合后的实时数据,对电力系统模型的参数进行校准;
f.实时性处理:采用增量式建模和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进行实时性处理;
g.精度优化:对模型校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进行优化处理,确保模型的准确性,更新规则如下:
其中,θn+1是更新后的参数,θn是当前参数,α是学习率,是损失函数J关于参数θn的梯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包括:
a.数据准备:将步骤一中采集的实时数据按照工况进行分类和整理,确保数据对应到正确的工况;
b.数据匹配:将准备好的实时数据与电力系统模型进行匹配,确保实时数据能够对应到正确的模型组件和参数;
c.数据插值:使用插值将实时数据转换为相应的时间步长,以便与模型进行匹配;
d.数据更新:将融合后的实时数据应用于电力系统模型中,动态更新模型的参数和状态,以反映当前工况下的实际情况;
e.设定模拟时间:根据需要模拟的时间范围和时间步长,设定模拟的时间参数;
f.初始化模型:使用步骤二中校准后的电力系统模型,并根据当前工况的实时数据进行初始化;
g.模拟运行:根据设定的时间范围和时间步长,使用动态更新的实时数据进行模拟运行,在每个时间步长内,根据模型和实时数据计算电力系统的状态和响应;
h.保存模拟结果:将模拟计算得到的电力系统状态和响应结果保存,以供后续分析和可视化使用;
i.多工况比较:对于多个工况逐一进行模拟计算,并比较不同工况下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性能指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包括:
a.数据准备:从模拟计算得到的结果中提取输电线路的负载数据';
b.数据整理:对提取的负载数据进行整理和排序,确保数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c.时间轴设置:根据模拟计算的时间范围和时间步长,确定绘制负载曲线的时间轴;
d.绘制负载曲线: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或编程语言;根据时间轴和负载数据,在图表上绘制负载曲线,将时间点和对应的负载数值连接起来;
e.添加标签和图例:添加时间轴标签、负载数值标签和图例,时间轴标签用于显示具体的时间点,负载数值标签用于显示每个时间点下的负载数值,图例用于说明不同线路的负载曲线;
f.图表样式设置:根据需要设置图表的样式;
g.结果保存和输出:将绘制好的负载曲线图保存为图像文件或其他格式,以便后续分析和报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包括:
a.结果分析:对步骤四中绘制的线路负载曲线以及其他相关模拟结果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工况下的电力系统性能指标和响应特性,发现潜在问题和优化空间;
b.优化设计:基于分析结果,针对发现的问题和优化空间,进行输电线路的优化设计;
c.决策制定:根据优化设计的方案,制定相应的决策措施。这可能包括设定合理的负荷控制策略、设备投资计划、线路运行方案。
e.可行性评估:对制定的优化设计和决策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
f.风险评估:评估优化设计和决策方案的潜在风险,包括可能出现的系统不稳定性、设备过载、能源供应不足情况,确保决策方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g.决策实施:根据可行性和风险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优化设计和决策方案进行实施;
h.监测与反馈:在决策实施过程中,持续监测输电线路的运行状况,收集实时数据,并与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六包括:
a.实时数据采集:持续采集来自多个数据源的实时数据;
b.数据融合和预处理:将采集的实时数据进行融合,并进行预处理,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c.实时模拟计算:使用步骤二中建立的电力系统模型,并结合实时融合的数据进行实时模拟计算,在每个时间步长内,根据当前实时数据和模型状态计算电力系统的状态和响应;
e.绘制线路负载曲线:根据实时模拟计算的结果,绘制输电线路的实时负载曲线显示输电线路在不同时间点下的负载变化情况;
f.实时预警与反馈:根据线路负载曲线实时检测和预警潜在问题;
g.决策支持:基于实时监控和预警结果,为决策者提供及时的决策支持,根据预警信息,快速做出决策和应对措施;
h.数据保存和分析:将实时监控和预警结果保存为数据文件。
CN202311189199.2A 2023-09-15 2023-09-15 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 Pending CN1174218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89199.2A CN117421861A (zh) 2023-09-15 2023-09-15 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89199.2A CN117421861A (zh) 2023-09-15 2023-09-15 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21861A true CN117421861A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21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89199.2A Pending CN117421861A (zh) 2023-09-15 2023-09-15 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2186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378576A (zh) * 2024-06-27 2024-07-23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磁滞模型的三维时域磁滞回线描绘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378576A (zh) * 2024-06-27 2024-07-23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磁滞模型的三维时域磁滞回线描绘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62999B2 (en) Microgrid model based automated real time simulation for market based electric power system optimization
CN112966219B (zh) 识别户表与表箱关系的方法及系统、设备、介质
CN108694470B (zh)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2085285B (zh) 母线负荷预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910026B (zh) 一种跨省输电线路线损智能管理与决策方法及系统
CN110826228B (zh) 一种地区电网运行品质极限评估方法
CN117421861A (zh) 基于实时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多工况模拟分析方法
CN117878925B (zh) 一种智能电网的输电数据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4638425B (zh) 一种基于历史数据的大用户月度用电量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05119282A (zh) 一种电网理论线损在线计算系统及方法
CN116756530B (zh) 用于新能源接入配电网的电网线损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7639228A (zh) 基于数字孪生的配电网运行状态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13850481B (zh) 电力系统调度业务辅助决策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7374978B (zh) 结合知识图谱构建的并网调度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14997566A (zh) 考虑节点连通度损失的电网阻塞风险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7113157B (zh)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台区用电故障检测系统
CN109726880B (zh) 一种输电线路参数合理性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7148048A (zh)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配电网故障预测方法及系统
Arakelyan et al. Analysis of the DCS historical data for estimation of input signal significance
CN118378545B (zh) 一种电网复杂运行模式下的计量拓扑仿真方法及系统
CN117271375B (zh) 电网图模数测试样本生成、维护及管理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18378156B (zh) 基于历史数据分析的厂站关口计量数据缺失拟合优化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8395358B (zh) 一种变电站智能防误拓扑分析方法
CN117117828A (zh) 一种基于模拟数据的标准台区生成方法及系统
CN118539432A (zh) 一种基于电网结构图的电网优化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