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11337A - 永磁牵引变流器 - Google Patents

永磁牵引变流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11337A
CN117411337A CN202210799999.5A CN202210799999A CN117411337A CN 117411337 A CN117411337 A CN 117411337A CN 202210799999 A CN202210799999 A CN 202210799999A CN 117411337 A CN117411337 A CN 1174113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manent magnet
module
magnet traction
traction converter
co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9999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焦毕
刘永江
饶沛南
林珍君
刘雄
姚伍军
魏周艳
胡长风
周万龙
刘海涛
陈文光
赵清良
李华
曾小钦
梁开伟
王佳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zhou CRRC Times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zhou CRRC Time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zhou CRRC Time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zhou CRRC Time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9999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1133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4113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113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4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7/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 H02P27/0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 H02P27/0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永磁牵引变流器,包括滤波电抗器、充电短接单元、冷却风机、直流输入腔体、变流器模块、隔离接触器和交流输出腔体,其中,变流器模块位于前方,冷却风机位于变流器模块的后方,直流输入腔体位于变流器模块后方其中一侧且与冷却风机相邻布置,充电短接单元位于直流输入腔体后方,滤波电抗器位于冷却风机胶皮方,交流输出腔体与直流输入腔体相对布置,隔离接触器布置在交流输出腔体内,交流输出腔体为外挂箱体式结构。本发明提供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可以实现机械安装尺寸和电气接口位置与异步牵引变流器的一致性;进一步提高了永磁牵引变流器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水平。

Description

永磁牵引变流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变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永磁牵引变流器。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交通的市场规模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发展,永磁牵引系统高效节能和绿色环保的技术优势日益凸显,已经成为轨道交通领域的首选方案。但是传统的永磁牵引变流器由于变流器模块数量多、隔离接触器重量体积大等原因,造成牵引变流器重量体积相对异步系统增大较多;由于变流器模块数量差异,传统永磁牵引变流器的整柜布局和冷却系统设计无法与异步牵引变流器保持一致,造成永磁牵引变流器的机械安装尺寸和电气接口位置与异步系统存在较大差异。重量体积和接口的较大差异,给整车设备布局和接线带来诸多不便,成为阻碍永磁牵引变流器大批量市场应用的主要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永磁牵引变流器,通过兼容性设计,实现了变流器模块的安装接口和结构的简统化,新增的交流输出腔体主要用于安装隔离接触器和交流出线结构,通过外挂箱体的形式,不影响主体部分的整体布局与异步牵引变流器的一致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永磁牵引变流器,包括滤波电抗器、充电短接单元、冷却风机、直流输入腔体、变流器模块、隔离接触器和交流输出腔体,其中,变流器模块位于前方,冷却风机位于变流器模块的后方,直流输入腔体位于变流器模块后方其中一侧且与冷却风机相邻布置,充电短接单元位于直流输入腔体后方,滤波电抗器位于冷却风机后方,交流输出腔体与直流输入腔体相对布置,隔离接触器布置在交流输出腔体内,交流输出腔体为外挂箱体式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永磁牵引变流器,滤波电抗器、充电短接单元、冷却风机、直流输入腔体和变流器模块的布局位置与异步牵引变流器一致,直流输入腔体和变流器模块腔体,高压铜排线缆路径与异步牵引变流器一致,通过兼容性设计,实现了变流器模块的安装接口和结构的简统化,新增的交流输出腔体主要用于安装隔离接触器和交流出线结构,通过外挂箱体的形式,不影响主体部分的整体布局与异步牵引变流器的一致性。
对于上述技术方案,还可进行如下所述的进一步的改进。
根据本发明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变流器模块包括IGBT器件,IGBT器件采用XHP封装双管器件,变流器模块包括4路三相逆变电路和2路斩波电路。
具体地,选用XHP封装双管器件,单个器件占用的散热器面积大幅下降,因此可以实现单个变流器模块集成4路三相逆变+2路斩波电路,变流器模块从传统的2个集成为1个,每个三相逆变电路驱动1台电机,从而可以实现1个变流器模块驱动4台电机,同时,单个变流器模块相对传统的2个变流器模块,重量和体积指标大幅下降,因此实现了小型化和轻量化。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变流器模块包括控制单元和电源板,控制单元和电源板安装于变流器模块的正面且朝向车体侧面,直流输入腔体一侧设有直流侧铜排,交流输出腔体一侧设有交流侧铜排。
具体地,变流器模块,采用一侧接直流侧铜排、一侧接交流侧铜排、正面安装控制单元和电源板的设计,能够实现铜排路径最短话,空间占用最小化,因此在满足铜排安装空间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控制单元和电源板的可维护性。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变流器模块通过导向组件布置在柜体安装梁上,其中,导向组件包括固定在柜体安装梁上的导轨和与导轨滑动连接的滑槽,滑槽上设有过渡板,变流器模块通过模块安装板固定在过渡板上,模块安装板固定在柜体上。
采用导向组件安装的方式,能够提高变流器模块整体的可维护性。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模块安装板上设有模块安装梁,模块安装梁其中一侧固定于柜体上,另一侧与止挡板连接,止挡板外侧面设有加强筋。
通过增加模块安装梁增加了模块与柜体的固定点,更有利于模块的有效固定,增加抗振动性能,通过新增止挡板及加强筋结构进一步加强了结构强度,以满足固定变流器模块更高的结构强度要求。
具体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过渡板为L形结构。
L形结构的过渡板,既能够很好地与导向结构配合安装,又能够很好地布置模块安装板,且确保满足安装空间尽可能小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安装结构强度。
具体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导轨为圆柱状滚筒结构。
导向组件采用滚动摩擦形式,能够进一步减小抽拉过程中的摩擦力,确保导向过程稳定顺畅。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永磁牵引变流器设有对称布置的吊耳,吊耳上设有安装孔,安装孔采用相对永磁牵引变流器的主梁向内侧偏移预设距离的偏心设计。
吊耳安装孔进行适当地相对变流器的主梁进行偏心设计,可以实现吊挂尺寸与异步牵引变流器的一致性。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安装孔包括两组且沿行车方向平行设置。
每个吊耳设置2个安装孔,可以有效满足强度要求和安全冗余性要求。
具体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安装孔为沿垂直于形车方向的方向延伸的腰形孔。
通过上述设置的腰形孔,使得吊挂尺寸能够根据不同车型进行灵活调整,以满足不同车型的吊装要求。
具体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高压直流输入和斩波电气接口、风机电源电气接口和控制电气接口分别位于永磁牵引变流器的同一侧,交流输出电气接口相对布置在永磁牵引变流器的另一侧。
具体地,高压直流输入和斩波电气接口位于右下方、风机电源电气接口位于中下方、控制电气接口位于左下方、交流输出电气接口位于右上方,高压接线在车辆一侧、低压接线的车辆另一侧,与车辆上的高低压线槽分开走线的要求一致,同时也满足高低压线缆分开走线的电磁兼容要求,因此满足车辆布线要求;同时与异步牵引变流器的出线位置基本一致,可以实现异步车辆与永磁车辆的布线统型,更利于实现在同一车型上进行异步和永磁牵引系统的互换性,从而利于永磁牵引变流器推广使用。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变流器模块输出点与隔离接触器输入点之间设有电流传感器,变流器模块输出点与电流传感器输出点之间采用至少2层的叠层铜排连接,电流传感器输出点与隔离接触器输入点之间采用线缆连接,并且线缆分散铺开布置在柜体底部,隔离接触器输出点与交流输出点之间采用铜排连接。
具体地,模块输出点到传感器输出点之间,使用2层或3层的叠层铜排,保证铜排有适当的刚性和柔性,满足变流器模块的维护性、便于铜排穿过电流传感器、保证电流传感器的可维护性;传感器输出点到接触器输入点之间,根据电流值,优选一般线缆或软线缆方案,并在柜体底部铺开、分散走线,满足狭小空间12根线缆的两两绝缘要求,满足线缆转弯半径要求,满足线缆散热要求,同时满足成本要求;接触器输出点到交流输出点之间,需要在很小的高度空间内实现多次线缆路径改变,并满足接触器可维护性和外部接线的可操纵性,因此优选使用普通铜排方案。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隔离接触器输出点与交流输出点之间的铜排设有避开隔离接触器的缺口。
通过对铜排进行适当打断,拆卸隔离接触器时无需拆卸外部接线螺栓,提高可维护性。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靠近电流传感器的位置设有屏蔽接地点。
为了满足EMC性能,在电流传感器旁设置屏蔽接地点,对传感器线缆屏蔽层进行接地。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变流器模块输出点与电流传感器输出点之间采用第一模块结构连接,第一模块连接结构包括两组,每组第一模块连接结构包括分别布置在安装梁上的4组电流传感器、6组铜排和6组绝缘子,绝缘子包裹在铜排上,隔离接触器输入点与交流输出点之间采用第二模块结构连接,第二模块连接结构包括两组,每组第二模块连接结构包括分别布置在安装板上的2组隔离接触器、6组输出铜排。
通过上述模块化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可制造性和可维护性。
具体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隔离接触器采用侧面安装的方式,交流输出点位于隔离接触器的顶部。
隔离接触器采用侧面安装的方式,机械安装螺栓和铜排连接螺栓可以正面紧固,二次回路接线点布置于接触器顶部,便于操作,提升隔离接触器的维护性。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交流输出点接线采用双孔接线座,位于外侧的接线螺栓用于整车接线,位于内侧的固定螺栓用于固定铜排。
交流输出接线,采用双孔接线座,外侧螺栓用于整车接线,内侧螺栓用于固定铜排,两者分开设置,整车接线时无需操作内侧固定螺栓,提高电气连接的可靠性和整车接线的可操作性。
具体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隔离接触器采用真空隔离接触器。
采用真空隔离接触器,能够减小重量体积指标,同时提高了隔离接触器的分断能力。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可以实现机械安装尺寸和电气接口位置与异步牵引变流器的一致性;进一步提高了永磁牵引变流器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水平。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永磁牵引变流器的电路结构;
图2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永磁牵引变流器的俯视结构;
图3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永磁牵引变流器的正视结构;
图4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永磁牵引变流器的内部结构;
图5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导向结构的安装结构;
图6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导向结构的另一方向的安装结构;
图7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隔离接触器的安装结构;
图8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隔离接触器的另一方向的安装结构。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1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永磁牵引变流器10的电路结构。图2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永磁牵引变流器10的俯视结构图3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永磁牵引变流器10的正视结构。图4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永磁牵引变流器的内部结构。图5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导向结构的安装结构。图6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导向结构的另一方向的安装结构。图7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隔离接触器的安装结构。图8示意性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隔离接触器的另一方向的安装结构。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永磁牵引变流器10,输入端连接DC1500V高压正负线、获取直流高压电源,输出端连接4个永磁同步电机6,为其提供三相交流电,同时连接过压吸收电阻或制动电阻7、进行过压能量吸收或者制动能量吸收。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的永磁牵引变流器10包括输入侧的充电短接单元1、滤波电抗器2,变流器模块3,输出侧的隔离接触器4,冷却风机5、直流输入腔体8和交流输出腔体9,其中,变流器模块3位于下方,冷却风机5位于变流器模块3的后方,直流输入腔体8位于变流器模块3后方其中一侧且与冷却风机5相邻布置,充电短接单元1位于直流输入腔体8后方,滤波电抗器2位于冷却风机5后方,交流输出腔体9与直流输入腔体8相对布置,隔离接触器4布置在交流输出腔体9内,交流输出腔体9为外挂箱体式结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永磁牵引变流器,滤波电抗器、充电短接单元、冷却风机、直流输入腔体和变流器模块的布局位置与异步牵引变流器一致,直流输入腔体和变流器模块腔体,高压铜排线缆路径与异步牵引变流器一致,通过兼容性设计,实现了变流器模块的安装接口和结构的简统化,新增的交流输出腔体主要用于安装隔离接触器和交流出线结构,通过外挂箱体的形式,不影响主体部分的整体布局与异步牵引变流器的一致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变流器模块3包括IGBT器件,IGBT器件采用XHP封装双管器件,变流器模块3包括4路三相逆变电路和2路斩波电路。具体地,选用XHP封装双管器件,尤其优选型号为FF450R33T3E3_B5,单个器件占用的散热器面积大幅下降,因此可以实现单个变流器模块集成4路三相逆变+2路斩波电路,变流器模块从传统的2个集成为1个,每个三相逆变电路驱动1台电机,从而可以实现1个变流器模块驱动4台电机,同时,单个变流器模块相对传统的2个变流器模块,重量和体积指标大幅下降,因此实现了小型化和轻量化。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隔离接触器4采用真空隔离接触器,优选型号:VS200-NC。采用真空隔离接触器,能够减小重量体积指标,同时提高了隔离接触器的分断能力。由于决定行车方向尺寸的部件主要是变流器模块和隔离接触器,通过变流器模块的小型化设计、隔离接触器的小型化设计选型,并精细设计安装和维护空间,有效实现了减小行车方向尺寸L4。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变流器模块3包括控制单元31和电源板32,控制单元31和电源板32安装于变流器模块3的正面且朝向车体侧面,直流输入腔体8一侧设有直流侧铜排81,交流输出腔体9一侧设有交流侧铜排91。具体地,变流器模块,采用一侧接直流侧铜排、一侧接交流侧铜排、正面安装控制单元和电源板的设计,能够实现铜排路径最短话,空间占用最小化,因此在满足铜排安装空间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控制单元和电源板的可维护性。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变流器模块3通过导向组件100布置在柜体安装梁20上,其中,导向组件100包括固定在柜体安装梁20上的导轨101和与导轨滑动连接的滑槽102,滑槽102上设有过渡板103,变流器模块3通过模块安装板104固定在过渡板103上,模块安装板104固定在柜体上。采用导向组件安装的方式,能够提高变流器模块整体的可维护性。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模块安装板104上设有模块安装梁105,模块安装梁105其中一侧固定于柜体上,另一侧与止挡板106连接,止挡板106外侧面设有至少两组加强筋107。通过增加模块安装梁增加了模块与柜体的固定点,更有利于模块的有效固定,增加抗振动性能,通过新增止挡板及加强筋结构进一步加强了结构强度,以满足固定变流器模块更高的结构强度要求。
如图5和图6所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过渡板103为L形结构。L形结构的过渡板,既能够很好地与导向结构配合安装,又能够很好地布置模块安装板,且确保满足安装空间尽可能小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安装结构强度。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导轨101为圆柱状滚筒结构。导向组件采用滚动摩擦形式,能够进一步减小抽拉过程中的摩擦力,确保导向过程稳定顺畅。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永磁牵引变流器10设有对称布置有4组吊耳30,吊耳30上设有安装孔301,安装孔301采用相对永磁牵引变流器10的主梁40向内侧偏移预设距离的偏心设计,吊耳安装孔进行适当地相对变流器的主梁进行偏心设计,可以实现吊挂尺寸与异步牵引变流器的一致性。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孔301包括两组且沿行车方向平行设置。每组吊耳设置2个安装孔301,可以有效满足强度要求和安全冗余性要求。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孔301为沿垂直于形车方向的方向延伸的腰形孔。通过上述设置的腰形孔,使得吊挂尺寸能够根据不同车型进行灵活调整,以满足不同车型的吊装要求。具体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实现了吊挂尺寸L1、L2、L3与异步牵引变流器的完全一致性,而且尺寸L1可以进行灵活调整,以满足不同车型的吊装要求。
如图2所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高压直流输入和斩波电气接口11、风机电源电气接口12和控制电气接口13分别位于永磁牵引变流器10的同一侧,交流输出电气接口14相对布置在永磁牵引变流器10的另一侧。具体地,高压直流输入和斩波电气接口11位于右下方、风机电源电气接口12位于中下方、控制电气接口13位于左下方、交流输出电气接口14位于右上方,高压接线在车辆一侧、低压接线的车辆另一侧,与车辆上的高低压线槽分开走线的要求一致,同时也满足高低压线缆分开走线的电磁兼容要求,因此满足车辆布线要求,同时与异步牵引变流器的出线位置基本一致,可以实现异步车辆与永磁车辆的布线统型,更利于实现在同一车型上进行异步和永磁牵引系统的互换性,从而利于永磁牵引变流器推广使用。
如图7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变流器模块输出点15与隔离接触器输入点16之间设有电流传感器17,变流器模块输出点15与电流传感器输出点171之间采用至少2层的叠层铜排连接,电流传感器输出点171与隔离接触器输入点16之间采用线缆连接,并且线缆分散铺开布置在柜体底部,隔离接触器输出点18与交流输出点19之间采用铜排连接。具体地,模块输出点到传感器输出点之间,使用2层或3层的叠层铜排,保证铜排有适当的刚性和柔性,满足变流器模块的维护性、便于铜排穿过电流传感器、保证电流传感器的可维护性;传感器输出点到接触器输入点之间,根据电流值,优选一般线缆或软线缆方案,并在柜体底部铺开、分散走线,满足狭小空间12根线缆的两两绝缘要求,满足线缆转弯半径要求,满足线缆散热要求,同时满足成本要求;接触器输出点到交流输出点之间,需要在很小的高度空间内实现多次线缆路径改变,并满足接触器可维护性和外部接线的可操纵性,因此优选使用普通铜排方案。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隔离接触器输出点18与交流输出点19之间的铜排设有避开隔离接触器的缺口。通过对铜排进行适当打断,拆卸隔离接触器时无需拆卸外部接线螺栓,提高可维护性。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靠近电流传感器17的位置设有屏蔽接地点172。为了满足EMC性能,在电流传感器旁设置屏蔽接地点,对传感器线缆屏蔽层进行接地。
如图7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变流器模块输出点15与电流传感器输出点171之间采用第一模块结构连接,第一模块连接结构包括两组,每组第一模块连接结构包括分别布置在安装梁上的4组电流传感器、6组铜排和6组绝缘子,绝缘子包裹在铜排上,隔离接触器输入点与交流输出点之间采用第二模块结构连接,第二模块连接结构包括两组,每组第二模块连接结构包括分别布置在安装板上的2组隔离接触器、6组输出铜排。通过上述模块化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可制造性和可维护性。
如图7所示,具体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隔离接触器4采用侧面安装的方式,交流输出点19位于隔离接触器4的顶部。隔离接触器采用侧面安装的方式,机械安装螺栓和铜排连接螺栓可以正面紧固,二次回路接线点布置于接触器顶部,便于操作,提升隔离接触器的维护性。
如图8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交流输出点19接线采用双孔接线座,位于外侧的接线螺栓191用于整车接线,位于内侧的固定螺栓192用于固定铜排。交流输出接线,采用双孔接线座,外侧螺栓用于整车接线,内侧螺栓用于固定铜排,两者分开设置,整车接线时无需操作内侧固定螺栓,提高电气连接的可靠性和整车接线的可操作性。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见,本发明涉及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可以实现机械安装尺寸和电气接口位置与异步牵引变流器的一致性;进一步提高了永磁牵引变流器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水平。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8)

1.一种永磁牵引变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滤波电抗器、充电短接单元、冷却风机、直流输入腔体、变流器模块、隔离接触器和交流输出腔体;其中,
所述变流器模块位于前方,所述冷却风机位于所述变流器模块的后方,所述直流输入腔体位于所述变流器模块后方其中一侧且与所述冷却风机相邻布置;
所述充电短接单元位于所述直流输入腔体后方,所述滤波电抗器位于所述冷却风机后方;
所述交流输出腔体与所述直流输入腔体相对布置,所述隔离接触器布置在所述交流输出腔体内,所述交流输出腔体为外挂箱体式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器模块包括IGBT器件,所述IGBT器件采用XHP封装双管器件,所述变流器模块包括4路三相逆变电路和2路斩波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器模块包括控制单元和电源板,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电源板安装于所述变流器模块的正面且朝向车体侧面,所述直流输入腔体一侧设有直流侧铜排,所述交流输出腔体一侧设有交流侧铜排。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器模块通过导向组件布置在柜体安装梁上;其中,
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固定在柜体安装梁上的导轨和与所述导轨滑动连接的滑槽;
所述滑槽上设有过渡板,所述变流器模块通过模块安装板固定在所述过渡板上,所述模块安装板固定在柜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安装板上设有模块安装梁,所述模块安装梁其中一侧固定于柜体上,另一侧与止挡板连接,所述止挡板外侧面设有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板为L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为圆柱状滚筒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牵引变流器设有对称布置的吊耳,所述吊耳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采用相对所述永磁牵引变流器的主梁向内侧偏移预设距离的偏心设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包括两组且沿行车方向平行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为沿垂直于形车方向的方向延伸的腰形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其特征在于,高压直流输入和斩波电气接口、风机电源电气接口和控制电气接口分别位于所述永磁牵引变流器的同一侧,交流输出电气接口相对布置在所述永磁牵引变流器的另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其特征在于,变流器模块输出点与隔离接触器输入点之间设有电流传感器,变流器模块输出点与电流传感器输出点之间采用至少2层的叠层铜排连接;电流传感器输出点与隔离接触器输入点之间采用线缆连接,并且线缆分散铺开布置在柜体底部;隔离接触器输出点与交流输出点之间采用铜排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隔离接触器输出点与所述交流输出点之间的铜排设有避开所述隔离接触器的缺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靠近所述电流传感器的位置设有屏蔽接地点。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变流器模块输出点与所述电流传感器输出点之间采用第一模块结构连接,所述第一模块连接结构包括两组,每组第一模块连接结构包括分别布置在安装梁上的4组电流传感器、6组铜排和6组绝缘子,所述绝缘子包裹在所述铜排上;
所述隔离接触器输入点与所述交流输出点之间采用第二模块结构连接,所述第二模块连接结构包括两组,每组第二模块连接结构包括分别布置在安装板上的2组隔离接触器、6组输出铜排。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接触器采用侧面安装的方式,交流输出点位于所述隔离接触器的顶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输出点接线采用双孔接线座,位于外侧的接线螺栓用于整车接线,位于内侧的固定螺栓用于固定铜排。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永磁牵引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接触器采用真空隔离接触器。
CN202210799999.5A 2022-07-06 2022-07-06 永磁牵引变流器 Pending CN1174113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99999.5A CN117411337A (zh) 2022-07-06 2022-07-06 永磁牵引变流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99999.5A CN117411337A (zh) 2022-07-06 2022-07-06 永磁牵引变流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11337A true CN117411337A (zh) 2024-01-16

Family

ID=89494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99999.5A Pending CN117411337A (zh) 2022-07-06 2022-07-06 永磁牵引变流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1133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68190C (zh) 模块结构的变流器单元
CN203219169U (zh) 一种变流装置
CN106329955B (zh) 高集成度地铁牵引斩波功率模块
CN110875689B (zh) 一种轨道交通双向变流器柜
CN106314451B (zh) 车用动力单元
CN106533201B (zh) 一种地铁永磁牵引逆变器
CN104734467A (zh) 吊装式层叠结构功率模块
CN204615186U (zh) 一种储能系统机柜
KR20230150862A (ko) 차량 제어기 및 이를 갖는 차량
CN213602566U (zh) 一种多功能一体化的变流装置及轻轨车辆
CN211209572U (zh) 一种动车组风冷变流装置
CN103475236A (zh) 一种牵引变流装置
CN117411337A (zh) 永磁牵引变流器
CN111010052A (zh) 双电机控制器
CN206589877U (zh) 车用动力单元
CN113992015A (zh) 一种高功率密度的集成式辅助变流器
US10355586B2 (en) Power converter
CN115800769A (zh) 变频控制模组、电梯控制柜及电梯系统
CN210724586U (zh) 一种中低速磁悬浮车牵引变流器
CN210780569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集成控制器
CN202713122U (zh) 基于低电感母线的伺服驱动器的功率回路单元
CN112787550B (zh) 一种高功率密度集成的电机控制器
CN110112890B (zh) 一种列车过分相变流器
CN220067963U (zh) 一种模块化驱动装置
WO2022005250A1 (ko) 전기 차량 및 산업용 장비의 무선충전을 위한 멀티 집전코일 및 이를 구비한 집전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