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75350A - 一种磁悬浮震动马达 - Google Patents

一种磁悬浮震动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75350A
CN117375350A CN202311184849.4A CN202311184849A CN117375350A CN 117375350 A CN117375350 A CN 117375350A CN 202311184849 A CN202311184849 A CN 202311184849A CN 117375350 A CN117375350 A CN 1173753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guide post
wall
accommodating cavity
vibration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848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红勇
黄景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ul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ul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ul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ul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8484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753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75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753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15/00Holding or levitation devices using magnetic attraction or repuls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悬浮震动马达,包括壳体组件、振子组件、电磁线圈和定位结构,壳体组件包括套件和第一筒体,套件套设于第一筒体外侧,第一筒体形成有容纳腔;振子组件包括配重件、磁体、第二筒体和限位件,第二筒体形成有容置腔,配重件位于磁体的一侧,限位件将配重件和磁体限制于容置腔;电磁线圈位于套件和第一筒体之间;定位结构位于第一筒体的内壁和/或位于第二筒体的外壁,磁体产生第一磁场,自然状态下,磁体与套件在第一磁场作用下产生磁吸力,使第二筒体悬浮于容纳腔中,当电磁线圈产生变化的第二磁场时,记振子组件朝向端盖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在第一磁场与第二磁场的相互作用下,振子组件沿第一方向往复震动于容纳腔。

Description

一种磁悬浮震动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磁悬浮震动马达。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直线振动电机中,振子呈线性运动,由于振子在壳体内腔中悬浮震动,振子往复运动容易与侧壁发生摩擦碰撞,导致震动电动机的振子往复直线运动容易发生偏移,而这种振子偏移量在高频电磁震动中难于精准控制,导致振子碰撞在壳体时产生异响和磨损,严重影响了磁悬浮震动马达的使用寿命和用户使用体验,因此,如何在不影响磁悬浮震动马达的振子频率下降低振子的偏移量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悬浮震动马达,旨在不影响磁悬浮震动马达的振子频率下降低振子的偏移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磁悬浮震动马达,包括壳体组件、振子组件、电磁线圈和定位结构,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套件、第一筒体和端盖,所述端盖卡接于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所述套件套设于所述第一筒体外侧,所述第一筒体形成有容纳腔;所述振子组件包括配重件、磁体、第二筒体和限位件,所述第二筒体形成有容置腔和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卡槽,所述配重件位于所述磁体的一侧,所述限位件将所述配重件和所述磁体限制于所述容置腔,且所述限位件的一端卡接于所述卡槽;所述电磁线圈位于所述套件和所述第一筒体之间;所述定位结构位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和/或位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以使所述第二筒体间隔滑动于所述容纳腔;
其中,所述套件由磁性材料制得,所述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均由非磁性材料制得,所述磁体产生第一磁场,自然状态下,所述磁体与所述套件在所述第一磁场作用下产生磁吸力,使所述第二筒体悬浮于所述容纳腔中,当所述电磁线圈产生变化的第二磁场时,记所述振子组件朝向所述端盖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磁场与所述第二磁场的相互作用下,所述振子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震动于所述容纳腔。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结构包括第一导向柱,所述第一导向柱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至少两条所述第一导向柱间隔连接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上,且所述第一导向柱的侧面抵接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以使所述第二筒体沿所述第一导向柱往复震动于所述容纳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向柱包括第一圆柱面,所述第一圆柱面抵接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以使所述第一导向柱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相切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包括扣合槽,所述扣合槽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凸设有扣部,所述扣部卡设于所述扣合槽;所述第一筒体远离所述端盖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透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磁体的两侧均设有配重件,且所述配重件均位于所述容置腔。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结构还包括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二导向柱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至少两条所述第二导向柱间隔连接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上,且所述第二导向柱的侧面抵接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以使所述第二筒体沿所述第二导向柱往复震动于所述容纳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向柱包括圆弧面和第二圆柱面,所述圆弧面光滑过渡连接于所述第二圆柱面的两侧,所述第二圆柱面抵接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以使所述第二导向柱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相切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结构还包括第三导向柱,所述第三导向柱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至少两组所述第三导向柱间隔连接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且所述第三导向柱的侧面抵接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以使所述第二筒体沿所述第三导向柱往复震动于所述容纳腔。
进一步地,每组所述第三导向柱包括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三导向柱,且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三导向柱形成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导向柱抵接于所述第一滑槽,以使所述第二筒体沿所述第一滑槽往复震动于所述容纳腔。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结构包括第四导向柱,所述第四导向柱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至少两组所述第四导向柱间隔连接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上,且所述第四导向柱的侧面抵接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以使所述第二筒体沿所述第四导向柱往复震动于所述容纳腔;
每组所述第四导向柱包括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第四导向柱,且相邻设置的所述第四导向柱形成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导向柱抵接于所述第二滑槽,以使所述第二筒体沿所述第二滑槽往复震动于所述容纳腔。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磁悬浮震动马达,由于磁体与套件在第一磁场作用下产生磁吸力,使第二筒体悬浮于容纳腔中,定位结构使得第二筒体间隔滑动于容纳腔中,从而当电磁线圈产生变化的第二磁场时,进而振子组件沿第一方向往复震动于容纳腔中,克服现有技术中振子在高频震动过程中的偏移量难于控制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磁悬浮震动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磁悬浮震动马达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振子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二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磁悬浮震动马达的爆炸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第二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所述的磁悬浮震动马达的爆炸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所述的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00、磁悬浮震动马达;110、壳体组件;111、套件;112、第一筒体;1121、容纳腔;1122、扣部;1123、透气孔;113、端盖;1131、扣合槽;120、振子组件;121、配重件;122、磁体;123、第二筒体;1231、容置腔;1232、卡槽;124、限位件;130、电磁线圈;140、定位结构;141、第一导向柱;1411、第一圆柱面;142、第二导向柱;1421、圆弧面;1422、第二圆柱面;143、第三导向柱;1431、第一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容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图7,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磁悬浮震动马达100,包括壳体组件110、振子组件120、电磁线圈130和定位结构140,壳体组件110包括套件111、第一筒体112和端盖113,端盖113卡接于第一筒体112的一端,套件111套设于第一筒体112外侧,第一筒体112形成有容纳腔1121;振子组件120包括配重件121、磁体122、第二筒体123和限位件124,第二筒体123形成有容置腔1231和与容置腔1231连通的卡槽1232,配重件121位于磁体122的一侧,限位件124将配重件121和磁体122限制于容置腔1231,且限位件124的一端卡接于卡槽1232;电磁线圈130位于套件111和第一筒体112之间;定位结构140位于第一筒体112的内壁和/或位于第二筒体123的外壁,以使第二筒体123间隔滑动于容纳腔1121;
其中,套件111由磁性材料制得,第一筒体112、第二筒体123均由非磁性材料制得,磁体122产生第一磁场,自然状态下,磁体122与套件111在第一磁场作用下产生磁吸力,使第二筒体123悬浮于容纳腔1121中,当电磁线圈130产生变化的第二磁场时,记振子组件120朝向端盖113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在第一磁场与第二磁场的相互作用下,振子组件120沿第一方向往复震动于容纳腔1121。具体应用中,由于磁体122与套件111在第一磁场作用下产生磁吸力,使得第二筒体123悬浮在容纳腔1121中,理论上,振子组件120会居中悬浮在容纳腔1121中,且振子组件120在变化的第二磁场的作用沿第一方向直线往复震动于容纳腔1121中,但在,实际应用中,振子组件120沿第一方向直线往复震动时会产生横向偏移,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套件111厚度不均匀导致居中磁吸力不均,或者是电磁线圈130产生的第二磁场居中分布不均匀导致,从而很难保证振子组件120在第一方向移动时能保持需求的直线往复震动,因此,本发明中,将定位结构140设置在第一筒体112的内壁,或设置在第二筒体123的外壁,或在第一筒体112的内壁和第二筒体123的外壁均设置有定位结构140,这样,第二筒体123抵接在定位结构140滑动于容纳腔1121中,可以保证振子组件120的居中直线往复震动于容纳腔1121中,进而可以降低磁悬浮震动马达100的振子产生的偏移量,避免振子组件120与容纳腔1121内壁的碰撞磨损影响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定位结构140包括第一导向柱141,第一导向柱14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同,至少两条第一导向柱141间隔连接于第一筒体112的内壁上,且第一导向柱141的侧面抵接于第二筒体123的外壁,以使第二筒体123沿第一导向柱141往复震动于容纳腔1121。具体应用中,为了避免定位结构140的设置影响振子组件120的震动频率,定位结构140包括与第一方向相同的第一导向柱141,第一导向柱141与第一筒体112一体成型,且至少两条有第一导向柱141环绕间隔连接于第一筒体112的内壁上,其中,第一导向柱141的侧面抵接在第二筒体123的外壁上,从而使得第二筒体123沿第一导向柱141往复振震动于容纳腔1121中,这样,通过定位结构140提高振子组件120的居中直线震动的同时可以避免定位结构140对振子组件120的往复震动产生阻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柱141包括第一圆柱面1411,第一圆柱面1411抵接于第二筒体123的外壁,以使第一导向柱141与第二筒体123的外壁相切接触。具体应用中,为了降低第一导向柱141与第二筒体123的接触面积,第一导向柱141的第一圆柱面1411抵接在第二筒体123的外壁上,从而使得第一导向柱141与第二筒体123的外壁相切接触,这样,可以降低第一导向柱141与第二筒体123的摩擦力,从而使得振子组件120能流畅地直线往复震动于容纳腔1121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端盖113包括扣合槽1131,扣合槽1131与容纳腔1121连通,第一筒体112的一端凸设有扣部1122,扣部1122卡设于扣合槽1131;第一筒体112远离端盖113的一端形成有与容纳腔1121连通的透气孔1123。具体应用中,由于扣合槽1131与容纳腔1121连通,第一筒体112形成有了容纳腔1121连通的透气孔1123,这样,当振子组件120往复震动于容纳腔1121时,端盖113和第一筒体112的两端相当于压缩容纳腔1121中的空气,从而产生较大的空气阻力,通过在扣合槽1131与容纳腔1121连通和容纳腔1121的透气孔1123,这样,容纳腔1121中被压缩的空气可以及时排放进外界的空气中,进而消除空气阻力对振子组件120震动强度和频率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磁体122的两侧均设有配重件121,且配重件121均位于容置腔1231。具体应用中,配重件121连接于磁体122上可以增强振子组件120的惯性力,从而提高振子组件120在容纳腔1121中的震动强度,如果仅将配重件121设置在磁体122的一侧,以容纳腔1121的中间为分界,会导致振子组件120往复震动的强度和频率不同,或者振子组件120在往复震动失衡,从而导致电磁线圈130异常耗电发热损坏电磁线圈130,因此,需要在磁体122的两侧均配设有配重件121,提高振子组件120在容纳腔1121中的震动强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定位结构140不同,具体不同:
请参考图8-图10,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定位结构140还包括第二导向柱142,第二导向柱14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同,至少两条第二导向柱142间隔连接于第二筒体123的外壁上,且第二导向柱142的侧面抵接于第一筒体112的内壁,以使第二筒体123沿第二导向柱142往复震动于容纳腔1121。具体应用中,定位结构140还可以为第二导向柱142,第二导向柱142也与第一方向相同,与实施例一方案不同在于,至少有两条第二导向柱142环绕间隔连接在第二筒体123的外壁上,第二导向柱142与第二筒体123一体成型,且第二导向柱142的侧面抵接在第一筒体112的内壁,从而使得第二筒体123沿第二导向柱142往复震动于容纳腔1121中,这样,也可以通过第二导向柱142提高振子组件120的居中直线震动的同时避免定位结构140对振子组件120的往复震动产生阻力。
进一步地,第二导向柱142包括圆弧面1421和第二圆柱面1422,圆弧面1421光滑过渡连接于第二圆柱面1422的两侧,第二圆柱面1422抵接于第一筒体112的内壁,以使第二导向柱142与第一筒体112的内壁相切接触。具体应用中,为了避免第二导向柱142的两端对端盖113或第一筒体112的底壁产生运动干涉,第二导向柱142的两端设有圆弧面1421,且圆弧面1421与第二圆柱面1422光滑过渡连接,从而第二导向柱142与第一筒体112的内壁相切接触,这样,也可以降低第二导向柱142与第一筒体112的摩擦力,从而使得振子组件120能流畅地直线往复震动于容纳腔1121中。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定位结构140不同,具体不同:
请参考图11-图13,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定位结构140还包括第三导向柱143,第三导向柱14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同,至少两组第三导向柱143间隔连接于第二筒体123的外壁,且第三导向柱143的侧面抵接于第一筒体112的内壁,以使第二筒体123沿第三导向柱143往复震动于容纳腔1121。具体应用中,定位结构140还可以为第三导向柱143,第三导向柱143也与第一方向相同,与实施例一方案不同在于,至少有两组第三导向柱143环绕间隔连接在第二筒体123的外壁上,第三导向柱143与第二筒体123一体成型,且第三导向柱143的侧面抵接在第一筒体112的内壁,从而使得第二筒体123沿第三导向柱143往复震动于容纳腔1121中,这样,也可以通过第三导向柱143提高振子组件120的居中直线震动的同时避免定位结构140对振子组件120的往复震动产生阻力。
进一步地,每组第三导向柱143包括两个相邻设置的第三导向柱143,且相邻设置的第三导向柱143形成有第一滑槽1431,第一导向柱141抵接于第一滑槽1431,以使第二筒体123沿第一滑槽1431往复震动于容纳腔1121。具体应用中,由于振子组件120在往复震动时,除了横向偏移量外,振子组件120还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动,而对于振子组件120高频震动过程而言,容易导致第三导向柱143与第一筒体112产生旋转摩擦,从而导致第三导向柱143产生横向刮痕,而这种刮痕在往复高频震动中就会导致摩擦力增强,因此,每组第三导向柱143形成有相邻设置的第三导向柱143,相邻设置的第三导向柱143形成有第一滑槽1431,第一导向柱141被限制第一滑槽1431中滑动,就可以使得第二筒体123沿第一滑槽1431往复震动于容纳腔1121中。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定位结构140不同,具体不同:
请参考图1-图7,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定位结构140定位结构140包括第四导向柱(图未示),第四导向柱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同,至少两组第四导向柱间隔连接于第一筒体112的内壁上,且第四导向柱的侧面抵接于第二筒体123的外壁,以使第二筒体123沿第四导向柱往复震动于容纳腔1121;
每组第四导向柱包括两个相邻设置的第四导向柱,且相邻设置的第四导向柱形成有第二滑槽(图未示),第二导向柱142抵接于第二滑槽,以使第二筒体123沿第二滑槽往复震动于容纳腔1121。具体应用中,定位结构140还可以为第四导向柱,第四导向柱也与第一方向相同,与实施例一方案不同在于,至少有两组第四导向柱环绕间隔连接在第一筒体112的内壁上,第四导向柱与第一筒体112一体成型,且第四导向柱的侧面抵接在第二筒体123的内壁,从而使得第二筒体123沿第四导向柱往复震动于容纳腔1121中,这样,也可以通过第四导向柱提高振子组件120的居中直线震动的同时避免定位结构140对振子组件120的往复震动产生阻力;其中,每组第四导向柱形成有相邻设置的第四导向柱,相邻设置的第四导向柱形成有第二滑槽,第二导向柱142被限制第二滑槽中滑动,从而可以使得第二筒体123沿第二滑槽往复震动于容纳腔1121中。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磁悬浮震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套件、第一筒体和端盖,所述端盖卡接于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所述套件套设于所述第一筒体外侧,所述第一筒体形成有容纳腔;
振子组件,所述振子组件包括配重件、磁体、第二筒体和限位件,所述第二筒体形成有容置腔和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卡槽,所述配重件位于所述磁体的一侧,所述限位件将所述配重件和所述磁体限制于所述容置腔,且所述限位件的一端卡接于所述卡槽;
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位于所述套件和所述第一筒体之间;
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位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和/或位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以使所述第二筒体间隔滑动于所述容纳腔;
其中,所述套件由磁性材料制得,所述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均由非磁性材料制得,所述磁体产生第一磁场,自然状态下,所述磁体与所述套件在所述第一磁场作用下产生磁吸力,使所述第二筒体悬浮于所述容纳腔中,当所述电磁线圈产生变化的第二磁场时,记所述振子组件朝向所述端盖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磁场与所述第二磁场的相互作用下,所述振子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震动于所述容纳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悬浮震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包括第一导向柱,所述第一导向柱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至少两条所述第一导向柱间隔连接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上,且所述第一导向柱的侧面抵接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以使所述第二筒体沿所述第一导向柱往复震动于所述容纳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悬浮震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柱包括第一圆柱面,所述第一圆柱面抵接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以使所述第一导向柱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相切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磁悬浮震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包括扣合槽,所述扣合槽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凸设有扣部,所述扣部卡设于所述扣合槽;所述第一筒体远离所述端盖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透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悬浮震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的两侧均设有配重件,且所述配重件均位于所述容置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悬浮震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还包括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二导向柱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至少两条所述第二导向柱间隔连接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上,且所述第二导向柱的侧面抵接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以使所述第二筒体沿所述第二导向柱往复震动于所述容纳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悬浮震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柱包括圆弧面和第二圆柱面,所述圆弧面光滑过渡连接于所述第二圆柱面的两侧,所述第二圆柱面抵接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以使所述第二导向柱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相切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任一项所述的磁悬浮震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还包括第三导向柱,所述第三导向柱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至少两组所述第三导向柱间隔连接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且所述第三导向柱的侧面抵接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以使所述第二筒体沿所述第三导向柱往复震动于所述容纳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悬浮震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第三导向柱包括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三导向柱,且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三导向柱形成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导向柱抵接于所述第一滑槽,以使所述第二筒体沿所述第一滑槽往复震动于所述容纳腔。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磁悬浮震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包括第四导向柱,所述第四导向柱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至少两组所述第四导向柱间隔连接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上,且所述第四导向柱的侧面抵接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以使所述第二筒体沿所述第四导向柱往复震动于所述容纳腔;
每组所述第四导向柱包括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第四导向柱,且相邻设置的所述第四导向柱形成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导向柱抵接于所述第二滑槽,以使所述第二筒体沿所述第二滑槽往复震动于所述容纳腔。
CN202311184849.4A 2023-09-13 2023-09-13 一种磁悬浮震动马达 Pending CN1173753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84849.4A CN117375350A (zh) 2023-09-13 2023-09-13 一种磁悬浮震动马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84849.4A CN117375350A (zh) 2023-09-13 2023-09-13 一种磁悬浮震动马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75350A true CN117375350A (zh) 2024-01-09

Family

ID=89399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84849.4A Pending CN117375350A (zh) 2023-09-13 2023-09-13 一种磁悬浮震动马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7535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05093U (zh) 线性振动电机
US9935535B2 (en) Flat linear vibration motor
US8937411B2 (en) Vibration generating device
US4608000A (en) Air pump
US11025148B2 (en) Vibration motor
KR20020025655A (ko) 선형진동자
WO2017088359A1 (zh) 线性振动马达
WO2017088366A1 (zh) 线性振动马达
CN107147267B (zh) 线性振动马达
CN106329870A (zh) 线性振动马达
CN106357080A (zh) 线性振动马达
WO2019165693A1 (zh) 动圈式线性振动电机
WO2017088367A1 (zh) 线性振动马达
WO2017088421A1 (zh) 线性振动马达
CN111049349A (zh) 一种振动装置及电子产品
US6700230B1 (en) Linear actuator
CN112187004B (zh) 一种宽频马达
CN117375350A (zh) 一种磁悬浮震动马达
CN211352007U (zh) 一种振动装置及电子产品
US10868464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US10992215B2 (en) Vibration motor
WO2021114307A1 (zh) 线性振动电机
CN215580850U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106208607B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215580858U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