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29724A - 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29724A
CN117329724A CN202311407030.XA CN202311407030A CN117329724A CN 117329724 A CN117329724 A CN 117329724A CN 202311407030 A CN202311407030 A CN 202311407030A CN 117329724 A CN117329724 A CN 1173297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stage
evaporator
temperature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0703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益萍
黄卫
宫玲
杨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Swa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Swa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Swa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Swa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0703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2972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29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297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7/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cascade operation, i.e. with two or more circuits, the heat from the condenser of one circuit being absorbed by the evaporator of the next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with a moving bed of solid desiccants, e.g. a rotary wheel supporting solid desicc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3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31/00Other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 F25D31/005Combined cooling and hea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包括冷却液系统、第一级制冷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第一级制冷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分别各自为压缩机、冷凝器、储液器、过滤器、膨胀阀、蒸发器、气液分离器构成的制冷循环回路,冷却液系统包括溶液箱、水泵、过滤器,以及换热器A、换热器B、换热器C、换热器D,四个换热器布置于同一风道中并共用风机,其中两个换热器之间布置有转轮除湿机,最后一个换热器的出风侧设有电加热装置,溶液箱、水泵、过滤器通过并联的换热器A、换热器B、换热器C、换热器D与第一、第二级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组成回路。本发明可实现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装置领域,具体是一种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特种设备内环境进行空气调节的制冷装置要求分体(室内机与室外机距离远),回风需要采用全新风,制冷需要做到无级调节,制热需要进行多级调节,并且除湿要求严格。另外使用环境温度(-45℃-55℃)范围宽,送风要求风量大、温度低。在高温工况(如环境温度为55℃)下,送风温度也要求较低,送回风温差极值较大,采用单级制冷难以直接达到。
目前,对于控温控湿的分体制冷装置直接采用多级压缩制冷,制冷级数多,至少需要四级制冷,室内外连接管至少八根,管路多而复杂并且不利于压缩机的回油,容易引起制冷系统故障。湿度的调节通常用多级冷却除湿与多级电加热配合进行除湿投入的电加热量控制复杂。冷量的调节通常采用卸载、变频调节、旁通调节。卸载通常是多缸压缩机关闭一部分缸来实现制冷量的分段调节,无法做到精确控温控湿;变频调节是通过与压缩机连接的变频器来改变压缩机电机的频率,进而改变压缩机的转速,来实现对精确控温,但是环境温度高对变频器模块要求高,成本高,可靠性低。旁通调节是压缩机的部分排气通过电子旁通阀旁通到蒸发器中,来实现对冷量的无级调节进而实现精确控温控控湿,此种调节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
目前加热有热泵制热、燃油加热与电加热。通常,由于各种特殊装备(如车辆)的空气调节的制热装置在野外低温环境中需工作,因此对空气调节的制热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热泵制热在低温-45℃的情况下制热效果非常差,不能对需加热的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燃油加热器需要增加相应的翅片换热器,利用燃烧换热原理,加热翅片换热器内的介质,进而加热流经翅片的空气,燃油加热器通过流量调节阀来控制换热器内介质的流量,进而起到调节加热量的目的,可做到无级调节,但燃油加热器结构较为复杂,故障点较多,可靠性低。
电加热是利用电流的焦耳效应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以加热流经加热器的空气,将电加热管和热交换器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地提高设备的换热效率,而且因增加了加热装置与空气的换热面积,使得加热装置表面温度大大降低,从而可有效地防止明火的产生,易于安装电气安全装置,提高了设备的电热安全性能,故有必要将电加热集成于制冷装置中,以实现精确控温控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特种设备制冷装置存在的无法实现精确控温控湿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包括冷却液系统、第一级制冷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第一级制冷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分别各自为压缩机、冷凝器、储液器、过滤器、膨胀阀、蒸发器、气液分离器通过管路连接构成的制冷循环回路,且第一级制冷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均为具有两个流道的蒸发器,蒸发器的两个流通分别供介质通过,其中一个流道作为制冷剂介质流道用于接入对应的制冷循环回路,蒸发器另外一个流道作为换热流道用于供换热介质通过,且蒸发器两个流道通过的介质之间形成热交换;
所述冷却液系统包括溶液箱、水泵、过滤器,以及换热器A、换热器B、换热器C、换热器D,其中换热器A、换热器B、换热器C、换热器D布置于同一风道中并按风向依次直线分布,其中换热器B位于换热器A的出风侧,换热器C位于换热器B的出风侧,换热器D位于换热器C的出风侧,换热器B、换热器C之间设有转轮除湿机,换热器D的出风侧设有电加热装置,且换热器A、换热器B、换热器C、换热器D在风道内共用同一风机;所述溶液箱出口端通过管路与水泵进口端连接,水泵出口端通过管路与冷却液系统中的过滤器进口端连接,冷却液系统中的过滤器出口端通过四路管路分别与换热器A、换热器B、换热器C、换热器D的进口端连接,且过滤器出口端的四路管路中分别各自连通接入有电子调节阀,换热器A、换热器B、换热器C、换热器D的出口端分别通过管路与第一级制冷系统中蒸发器的换热流道进口端连接,换热器A、换热器B、换热器C、换热器D的出口端还分别通过管路与第二级制冷系统中蒸发器的换热流道进口端连接,第一级制冷系统中蒸发器的换热流道出口端、第二级制冷系统中蒸发器的换热流道出口端分别通过管路与溶液箱的进口端连接,由此构成冷却液循环回路。
进一步的,第一级制冷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各自的制冷循环回路中,过滤器、膨胀阀之间管路旁路连通安装有针阀,针阀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的,第一级制冷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各自的制冷循环回路中,蒸发器、气液分离器之间管路中旁路连通接入有用于充注制冷剂的针阀。
进一步的,第一级制冷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各自的制冷循环回路中,蒸发器、气液分离器之间管路安装有压力保护器。
进一步的,第二级制冷系统还包括电子旁通阀,电子旁通阀的进口端旁路连通至第二级制冷系统中压缩机、冷凝器之间管路,电子旁通阀的出口端旁路连通至第二级制冷系统中膨胀阀、蒸发器之间管路。
进一步的,冷却液系统中的溶液箱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
进一步的,冷却液系统中,过滤器的出口端安装有温度传感器,过滤器出口端的四路管路分别各自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
进一步的,冷却液系统中,电加热装置有多组,分别布置于换热器D的出风侧,且每组电加热装置分别通过可控硅连接电源。
本发明能够实现风温逐级降低及控制湿度,即采用第一级、第二级共两级制冷系统,以及冷却液系统与转轮除湿机。冷却液系统中分四路供给冷却液至风道内的四个换热器,四个换热器、转轮除湿机、电加热装置按风向直线分布。两级制冷系统能够根据溶液箱中的冷却液温度依次开第二级制冷与第一级制冷,冷却液温度低可选择性的开启,其中一级制冷系统出现故障时,另外一级制冷系统仍能保证系统一定的工作,两级制冷系统较之单级系统更节能可靠,但考虑单纯用旁通调节也不经济、可靠,为保证控温精度,同时兼顾成本及可靠性,因此本发明中第一级制冷系统采用定频制冷,第二级制冷制冷系统通过电子旁通阀采用旁通调节,第二级制冷系统优先开启。
本发明的冷却液系统中的四个换热器在工况不恶劣的条件下,可选择性的开启,其中一级换热器出现故障时,另外一级换热器仍能保证系统一定的工作;另外制热方式采用可多档电加热的电加热装置并利用可控硅实现电加热装置的无级调节。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及互换性,电加热装置有多组,每组分别各自通过可控硅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优点为:
1)实现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实现高低温可靠制冷制热工作。
2)制冷系统较仅采用压缩制冷的系统级数少,连接管路少,结构简单,控制方便。
3)两级系统制冷在供水温度不高的情况下可选择性的开启,其中一级出现故障时,另外一级仍能保证系统一定的工作。
4)冷却液系统的四级换热器在工况不恶劣的条件下可选择性的开启,其中一级出现故障时,另外一级仍能保证系统一定的工作。
5)两级制冷系统中,压力传感器固定在针阀上,便于压力传感器维护及维修。蒸发器出口分-路通过管路进入针阀,方便系统充注制冷剂。
6)加装压力保护器能够有效保护制冷系统,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包括冷却液系统、第一级制冷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其中:
第一级制冷系统包括第一级压缩机201、第一级冷凝器202、第一级储液器203、第一级过滤器204、第一级膨胀阀205、第一级蒸发器206、第一级气液分离器207。第一级冷凝器202配置有作为第一级冷凝风机212的轴流风机,第一级蒸发器206具有两个供介质通过的流道,第一级蒸发器206的其中一个流道作为制冷剂介质流道供制冷剂介质通过,第一级蒸发器206另外一个流道作为换热流道供换热介质通过,且第一级蒸发器206两个流道通过的介质之间形成热交换。
第一级制冷系统中,第一级压缩机201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第一级冷凝器202的进口端连接,第一级冷凝器202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第一级储液器203的进口端连接,第一级储液器203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第一级过滤器204的进口端连接,第一级过滤器204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第一级膨胀阀205的进口端连接,第一级膨胀阀205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第一级蒸发器206的制冷剂流道进口端连接,第一级蒸发器206的制冷剂流道出口端通过管路与第一级气液分离器207的进口端连接,第一级气液分离器207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第一级压缩机201的回口端连接。由此,第一级压缩机201输出的制冷剂依次经第一级冷凝器202、第一级储液器203、第一级过滤器204、第一级膨胀阀205、第一级蒸发器206的制冷剂流道、第一级气液分离器207后返回第一级压缩机201,形成制冷循环回路。
第一级制冷系统中,第一级过滤器204出口端、第一级膨胀阀205进口端之间管路旁路连通接入有第一级针阀A208,第一级针阀208上安装有第一级压力传感器211,由第一级压力传感器211采集第一级过滤器204流出的制冷剂压力数据。第一级蒸发器206制冷剂流道出口端、第一级气液分离器207进口端之间管路旁路连通接入有第一级针阀B209,用于向制冷循环回路中充注制冷剂。第一级蒸发器206制冷剂流道出口端、第一级气液分离器207进口端之间管路还连通安装有第一级压力保护器201,用于控制第一级压缩机201的关机,有效避免第一级压缩机201在无制冷剂情况下空转。
第二级制冷系统包括第二级压缩机301、第二级冷凝器302、第二级储液器303、第二级过滤器304、第二级膨胀阀305、第二级蒸发器306、第二级气液分离器307。第二级冷凝器302配置有作为第二级冷凝风机313的轴流风机,第二级蒸发器306具有两个供介质通过的流道,第二级蒸发器306的其中一个流道作为制冷剂介质流道供制冷剂介质通过,第二级蒸发器306另外一个流道作为换热流道供换热介质通过,且第二级蒸发器306两个流道通过的介质之间形成热交换。
第二级制冷系统中,第二级压缩机301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第二级冷凝器302的进口端连接,第二级冷凝器302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第二级储液器303的进口端连接,第二级储液器303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第二级过滤器304的进口端连接,第二级过滤器304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第二级膨胀阀305的进口端连接,第二级膨胀阀305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第二级蒸发器306的制冷剂流道进口端连接,第二级蒸发器306的制冷剂流道出口端通过管路与第二级气液分离器307的进口端连接,第二级气液分离器307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第二级压缩机301的回口端连接。由此,第二级压缩机301输出的制冷剂依次经第二级冷凝器302、第二级储液器303、第二级过滤器304、第二级膨胀阀305、第二级蒸发器306的制冷剂流道、第二级气液分离器307后返回第二级压缩机301,形成制冷循环回路。
第二级制冷系统中,第二级过滤器304出口端、第二级膨胀阀305进口端之间管路旁路连通接入有第二级针阀A309,第二级针阀309上安装有第二级压力传感器312,由第二级压力传感器312采集第二级过滤器304流出的制冷剂压力数据。第二级蒸发器306制冷剂流道出口端、第二级气液分离器307进口端之间管路旁路连通接入有第二级针阀B310,用于向制冷循环回路中充注制冷剂。第二级蒸发器306制冷剂流道出口端、第二级气液分离器307进口端之间管路还连通安装有第二级压力保护器311,用于控制第二级压缩机301的关机,有效避免第二级压缩机301在无制冷剂情况下空转。
第二级制冷系统中还设置有电子旁通阀308,电子旁通阀308的进口端通过管路旁路连接至第二级压缩机301出口端、第二级冷凝器302进口端之间管路,电子旁通阀308的出口端通过管路旁路连通至第二级膨胀阀305出口端、第二级蒸发器306制冷剂流道进口端之间管路。
冷却液系统包括溶液箱101、水泵103、过滤器105,以及换热器A110、换热器B111、换热器C112、换热器D113、转轮除湿机1、电加热装置2。
冷却液系统中,换热器A110、换热器B111、换热器C112、换热器D113布置于同一风道中,并在风向上换热器A110、换热器B111、换热器C112、换热器D113依次直线分布,其中换热器B111位于换热器A110的出风侧,换热器C112位于换热器B111的出风侧,换热器D113位于换热器C112的出风侧,转轮除湿机设置在换热器B111、换热器C112之间,在风道内位于换热器D113的出风侧布置有离心风机3,换热器A110、换热器B111、换热器C112、换热器D113共用离心风机3,通过离心风机3形成的气流带走各个换热器的热量。电加热装置2有三组,三组电加热装置均布置于换热器D113的出风侧,每组电加热装置2均为电阻丝或电热带等通电加热的设备,每组电加热装置2分别各自通过可控硅与电源连接形成电回路,由可控硅多级调节控制电加热装置2工作。
冷却液系统中,溶液箱101出口端通过带有截止阀A102的管路与水泵103进口端连接,水泵103出口端通过带有止逆阀104的管路与冷却液系统中的过滤器105进口端连接。
冷却液系统中的过滤器105出口端连接有总分管路,总分管路具有一路总管、四路支路管,总分管路中总管连接过滤器105的出口端,总分管路中四路支路管一一对应与换热器A110、换热器B111、换热器C112、换热器D113的进口端连接,且换热器A110进口端的支路管中连通接入有电子调节阀A106,换热器B111进口端的支路管中连通接入有电子调节阀B107,换热器C112进口端的支路管中连通接入有电子调节阀C108,换热器D113进口端的支路管中连通接入有电子调节阀D109。
换热器A110进口端的支路管上还安装有压力传感器A123、流量传感器A127,换热器B111进口端的支路管上还安装有压力传感器B124、流量传感器B128,换热器C112进口端的支路管上还安装有压力传感器C125、流量传感器C129,换热器D113进口端的支路管上还安装有压力传感器D126、流量传感器D130。由各个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分别采集对应支路管中冷却液的压力、流量数据。
换热器A110、换热器B111、换热器C112、换热器D113的出口端连接有分总管路,分总管路具有四路支管、两路总管。分总管路中四路支管一一对应与换热器A110、换热器B111、换热器C112、换热器D113的出口端连接,且换热器A110出口端的支管中连通接入有截止阀B114,换热器B111出口端的支管中连通接入有截止阀C115,换热器C112出口端的支管中连通接入有截止阀D116,换热器D113出口端的支管中连通接入有截止阀E117。分总管路的一路总管连接至第一级制冷系统中第一级蒸发器206的换热流道进口端,分总管路的另一路总管连接至第二级制冷系统中第二级蒸发器306的换热流道进口端,第一级蒸发器206的换热流道出口端、第二级蒸发器306的换热流道出口端通过管路共接至溶液箱101的进口端,由此构成冷却液循环回路。
冷却液系统中,溶液箱101的排气口安装有自动排气阀120,溶液箱101的排水端连接有带有截止阀F131的排水管路。溶液箱101内安装有压力传感器118、温度传感器A119、光电液位传感器121,由压力传感器118采集溶液箱101内部压力,由温度传感器A119采集溶液箱101内部温度数据,由光电液位传感器121采集溶液箱101内部液位数据。
本实施例还包括控制器,第一级压力传感器211、第二级压力传感器312、压力传感器A123、流量传感器A127、压力传感器B124、流量传感器B128、压力传感器C125、流量传感器C129、压力传感器D126、流量传感器D130、压力传感器118、温度传感器A119、光电液位传感器121分别与控制器信号传递电连接。此外,控制器还分别与第一级压缩机201、第二级压缩机301、第一级冷凝风机212、第二级冷凝风机313、电子旁通阀308、转轮除湿机1、电加热装置2配置的可控硅、离心风机3、水泵103、电子调节阀A106、电子调节阀B107、电子调节阀C108、电子调节阀D109控制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冷却液系统中的换热器A110、换热器B111、换热器C112、换热器D113按反向顺序逐级开启工作,即先开启第四级的换热器D113、然后开启第三级的换热器C112、接着开启第二级的换热器B111、最后开启第一级的换热器A110,具体的由控制器控制换热器对应的电子调节阀工作使对应的换热器开启工作,并且控制器开启前一换热器时根据该换热器温度判断是否需要开启后一换热器。具体的,根据环境温度与设定值进行判断来对电子调节阀D109的开启度,如电子调节阀D109全部开启仍未达到设定值,则开启电子调节阀C108,如电子调节阀D109、电子调节阀C108全部开启仍未达到设定值,则开启电子调节阀B107,如电子调节阀D109、电子调节阀C108、电子调节阀B107全部开启仍未达到设定值,则开启电子调节阀A106。
冷却液系统工作流程为:
首先开启第四级换热器D113,冷却液流向为水泵103→电子调节阀D109→换热器D113→截止阀E117→第一级蒸发器206(或第二级蒸发器306)→溶液箱101→截止阀A102→水泵103。
然后开启第三级换热器C112,冷却液流向为水泵103→电子调节阀C108→换热器C112→截止阀D116→第一级蒸发器206(或第二级蒸发器306)→溶液箱101→截止阀A102→水泵103。
接着开启第二级换热器B111,冷却液流向为水泵103→电子调节阀B107→换热器B111→截止阀C115→第一级蒸发器206(或第二级蒸发器306)→溶液箱101→截止阀A102→水泵103。
最后开启第一级换热器A110,冷却液流向为水泵103→电子调节阀A106→换热器A110→截止阀B114→第一级蒸发器206(或第二级蒸发器306)→溶液箱101→截止阀A102→水泵103。
本实施例第一级制冷系统中制冷剂流向为:第一级压缩机201→第一级冷凝器202→第一级储液器203→第一级过滤器204→第一级膨胀阀205→第一级蒸发器206→第一级气液分离器207→第一级压缩机201。
本实施例第二级制冷系统中制冷剂流向为:第二级压缩机301→第二级冷凝器302→第二级储液器303→第二级过滤器304→第二级膨胀阀305→第二级蒸发器306→第二级气液分离器307→第二级压缩机301。
本实施例制冷系统制冷工作模式为:按冷却液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第一级制冷系统的顺序进行开启。第二级制冷系统运行,第二级压缩机301启动,再根据温度传感器A119显示的温度值与设定值进行判断来对电子旁通阀308的开启度进行控制。如电子旁通阀308完全关闭,仍需制冷,则开启第一级制冷系统,10分钟后根据温度传感器A119显示的温度值决定第二级制冷系统电子旁通阀308的旁通量情况。
本发明制热工作模式:
室外新风à电加热制热,采用可控硅调节制热。
本发明制冷除湿处理过程及开启顺序:
1)在环境温度(如:10℃<环境温度≤15℃)与湿度较高情况下:室外新风à转轮除湿机1除湿后(如出口空气温度上升到39℃,相对湿度达到18%)à第三级换热器C112冷却除温à第四级换热器D113冷却降温后(如达到要求的空气出口温度20℃,相对湿度32%)。开启顺序:首先开启第四级换热器D113,然后开启第三级换热器C112,最后开启转轮除湿机1。
2)在环境温度(如:15℃<环境温度≤30℃)与湿度较高情况下,三级换热器(电子调节阀A106、电子调节阀B107、电子调节阀C108工作):室外新风à第二级换热器B111冷却除湿后(如出口空气温度降到15℃,相对湿度达到98%)à转轮除湿机1除湿后(如出口空气温度上升到39℃,相对湿度达到18%)à第三级换热器C112冷却除温à第四级换热器D113冷却降温后(如达到要求的空气出口温度20℃, ,相对湿度32%)。开启顺序:首先开启第四级换热器D113,然后开启第三级换热器C112,开启转轮除湿机1,最后开启第二级换热器B111。
3)在环境温度(如环境温度大于30℃)与湿度较高情况下,四级换热器除湿(电子调节阀A106、电子调节阀B107、电子调节阀C108、电子调节阀D109工作):室外新风à第一级换热器A110冷却除湿à第二级换热器B111冷却除湿后(如出口空气温度降到15℃,相对湿度达到98%)à转轮除湿机1除湿后(如出口空气温度上升到39℃,相对湿度达到18%)à第三级换热器C112冷却降温à第四级换热器D113冷却降温后(如达到要求的空气出口温度20℃, ,相对湿度32%)。开启顺序:首先开启第四级换热器D113,然后开启第三级换热器C112,开启转轮除湿机1,开启第二级换热器B111,最后开启第一级换热器A110。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这种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以及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Claims (8)

1.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液系统、第一级制冷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第一级制冷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分别各自为压缩机、冷凝器、储液器、过滤器、膨胀阀、蒸发器、气液分离器通过管路连接构成的制冷循环回路,且第一级制冷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均为具有两个流道的蒸发器,蒸发器的两个流通分别供介质通过,其中一个流道作为制冷剂介质流道用于接入对应的制冷循环回路,蒸发器另外一个流道作为换热流道用于供换热介质通过,且蒸发器两个流道通过的介质之间形成热交换;
所述冷却液系统包括溶液箱、水泵、过滤器,以及换热器A、换热器B、换热器C、换热器D,其中换热器A、换热器B、换热器C、换热器D布置于同一风道中并按风向依次直线分布,其中换热器B位于换热器A的出风侧,换热器C位于换热器B的出风侧,换热器D位于换热器C的出风侧,换热器B、换热器C之间设有转轮除湿机,换热器D的出风侧设有电加热装置,且换热器A、换热器B、换热器C、换热器D在风道内共用同一风机;所述溶液箱出口端通过管路与水泵进口端连接,水泵出口端通过管路与冷却液系统中的过滤器进口端连接,冷却液系统中的过滤器出口端通过四路管路分别与换热器A、换热器B、换热器C、换热器D的进口端连接,且过滤器出口端的四路管路中分别各自连通接入有电子调节阀,换热器A、换热器B、换热器C、换热器D的出口端分别通过管路与第一级制冷系统中蒸发器的换热流道进口端连接,换热器A、换热器B、换热器C、换热器D的出口端还分别通过管路与第二级制冷系统中蒸发器的换热流道进口端连接,第一级制冷系统中蒸发器的换热流道出口端、第二级制冷系统中蒸发器的换热流道出口端分别通过管路与溶液箱的进口端连接,由此构成冷却液循环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级制冷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各自的制冷循环回路中,过滤器、膨胀阀之间管路旁路连通安装有针阀,针阀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级制冷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各自的制冷循环回路中,蒸发器、气液分离器之间管路中旁路连通接入有用于充注制冷剂的针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级制冷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各自的制冷循环回路中,蒸发器、气液分离器之间管路安装有压力保护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级制冷系统还包括电子旁通阀,电子旁通阀的进口端旁路连通至第二级制冷系统中压缩机、冷凝器之间管路,电子旁通阀的出口端旁路连通至第二级制冷系统中膨胀阀、蒸发器之间管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液系统中的溶液箱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液系统中,过滤器的出口端安装有温度传感器,过滤器出口端的四路管路分别各自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液系统中,电加热装置有多组,分别布置于换热器D的出风侧,且每组电加热装置分别通过可控硅连接电源。
CN202311407030.XA 2023-10-26 2023-10-26 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 Pending CN1173297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07030.XA CN117329724A (zh) 2023-10-26 2023-10-26 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07030.XA CN117329724A (zh) 2023-10-26 2023-10-26 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29724A true CN117329724A (zh) 2024-01-02

Family

ID=89282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07030.XA Pending CN117329724A (zh) 2023-10-26 2023-10-26 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2972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20921B (zh) 车舱空调和电池冷却系统
US6708513B2 (en) CO2-module for cooling and heating
US10703172B2 (en) Vehicular heat management system
CN103154488B (zh) 内燃机的废热利用装置
JP5391379B2 (ja) 自動車の空気調和装置の冷媒サイクル
JP6015184B2 (ja) 車両用熱管理システム
JP5395890B2 (ja) 車両の温度感受性ユニットを冷却するための冷却装置及び冷却方法
US20130025311A1 (en) Motor vehicle refrigerant circuit with a refrigeration system circuit and a heat pump circuit
CN1120962C (zh) 用于空调启动的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EP1628099B1 (en) Cogen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KR101341533B1 (ko) 가스히트펌프 시스템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AU2005268223A1 (en)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JP2013060036A (ja) 自動車用温調システム
CN103129349A (zh) 一种电动汽车空调系统
CN102401503A (zh) 空调系统
CN206579445U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5691147A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CN111196126A (zh) 具有高效的双冷凝器空气调节装置
CN100465537C (zh) 空调装置
KR20220036260A (ko) 차량용 열관리시스템의 제습방법
US8806881B2 (en)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he thermal energy of a motor vehicle engine by adjusting the fluid actuators of said system
CN210861760U (zh) 一种自然冷却制冷系统
CN117329724A (zh) 宽温全新风控温控湿得分体制冷装置
CN220892440U (zh) 具有供风温度可调及精确控湿的空调系统
CN114312397B (zh) 一种充电用热管理系统、充电设备及充电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