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20922A - 后视镜及其控制方法、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后视镜及其控制方法、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20922A
CN117320922A CN202280000274.3A CN202280000274A CN117320922A CN 117320922 A CN117320922 A CN 117320922A CN 202280000274 A CN202280000274 A CN 202280000274A CN 117320922 A CN117320922 A CN 1173209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key
light
display device
rearview mirr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027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文波
黄火兴
杜志宏
赵玉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320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209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后视镜,包括显示装置(100)、开关(81)、第一光敏传感器(7)(7)、后壳(300)和按键(9)。开关设置于显示装置(100)的非显示侧。第一光敏传感器(7),设置于显示装置(100)的非显示侧;第一光敏传感器(7)被配置为,感测显示装置(100)的非显示侧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后壳(300)设置于显示装置(100)的非显示侧;后壳(300)设有避让开口(320),避让开口(320)暴露第一光敏传感器(7)及开关。按键(9)设置于第一光敏传感器(7)及开关远离显示装置(100)的一侧,且在避让开口处(320)与后壳(300)连接。按键(9)具有透光区,透光区为第一光敏传感器(7)在按键(9)远离显示装置(100)的表面上的正投影所覆盖的区域,按键(9)被配置为,接收用户按压操作以触发开关。该后视镜结构更为紧凑。

Description

后视镜及其控制方法、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视镜及其控制方法、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其中,将显示设备应用于汽车的后视镜形成的流媒体后视镜,可以将车辆后方的画面呈现出来。相较于传统的镜面后视镜,流媒体后视镜还具有显示功能,因此,流媒体后视镜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发明内容
一方面,提供一种后视镜,包括显示装置、开关、第一光敏传感器、后壳和按键。所述开关设置于所述显示装置的非显示侧。所述第一光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显示装置的非显示侧;所述第一光敏传感器被配置为,感测所述显示装置的非显示侧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所述后壳设置于所述显示装置的非显示侧;所述后壳设有避让开口,所述避让开口暴露所述第一光敏传感器及所述开关。所述按键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敏传感器及所述开关远离所述显示装置的一侧,且在所述避让开口处与所述后壳连接;所述按键具有透光区,所述透光区为所述第一光敏传感器在所述按键远离所述显示装置的表面上的正投影所覆盖的区域,所述按键被配置为,接收用户按压操作以触发所述开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视镜包括两个开关,所述两个开关和所述第一光敏传感器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一光敏传感器位于所述两个开关之间。所述按键包括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包括第一按压子部和第二按压子部;所述第一按压子部被配置为,接收用户按压操作以触发两个所述开关中的一个;所述第二按压子部被配置为,接收用户按压操作以触发两个所述开关中的另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壳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环绕所述避让开口设置。所述固定部设有两个安装轴孔,所述两个安装轴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垂直,且与参考面大致平行;所述参考面为所述显示装置的显示侧的表面所在的平面。所述按键包括两个转轴,所述两个转轴分别位于所述按压部相对的两侧,且每个转轴的轴线所在的直线经过所述第一按压子部和所述第二按压子部之间;每个所述转轴对应位于一个所述安装轴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后壳还包括遮挡部,所述遮挡部环绕所述按键设置,且与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显示装置的端部连接。所述按键还包括阻挡凸缘,所述阻挡凸缘环绕所述按压部设置,且位于所述遮挡部靠近所述显示装置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开关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按键还包括两个按压柱,所述两个按压柱设置于所述按压部靠近所述显示装置的一侧,且所述两个按压柱分别与所述两个开关一一对应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开关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按键还包括导光柱,所述导光柱设置于所述按压部靠近所述显示装置的一侧;所述导光柱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入光面为所述导光柱靠近所述按压部的表面,且位于所述按键的透光区;所述出光面为所述导光柱远离所述按压部的表面。所述导光柱被配置为,使从所述入光面进入的光在所述导光柱内发生全反射,并从所述出光面射出至所述第一光敏传感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敏传感器包括基座和光敏芯片,所述光敏芯片设置于所述基座内,且所述基座中位于所述光敏芯片的感光侧的部分设有透光孔。所述光敏芯片被配置为,通过所述透光孔感测所述显示装置的非显示侧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所述导光柱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透光孔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参考面为所述显示装置的显示侧的表面所在的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键还包括聚光结构,所述聚光结构设置于所述按压部远离所述显示装置的一侧。所述聚光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每个凸起沿所述按压部的周向延伸。所述聚光结构被配置为,将入射至所述按压部远离所述显示装置的表面的环境光汇聚至目标区域。所述目标区域位于所述透光区内或与所述透光区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凸起包括环形凸起和位于所述环形凸起相对的两侧的第一弧形凸起和第二弧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环绕所述目标区域的中心,所述第一弧形凸起位于所述第一按压子部,所述第二弧形凸起位于所述第二按压子部,且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弧形凸起靠近所述目标区域的中心的一侧,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二弧形凸起靠近所述目标区域的中心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键为一体结构,且所述按键为透明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视镜还包括弹性垫,所述弹性垫设置于所述开关和所述按键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镜面元件和驱动板。所述镜面元件叠加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所述镜面元件被配置为对入射至所述后视镜的至少部分环境光进行反射。所述驱动板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镜面元件电连接;所述驱动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镜面元件的一侧,所述开关设置于所述驱动板远离所述镜面元件的表面。
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后视镜的控制方法,所述后视镜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后视镜,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在显示模式下,响应于按键的第一触发操作,控制所述后视镜切换至镜面模式;在镜面模式下,响应于所述按键的第一触发操作,控制所述后视镜切换至显示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显示模式下,响应于所述按键的第二触发操作,控制所述后视镜显示系统设置界面;所述系统设置界面包括退出选项和至少一个功能选项;所述退出选项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触发操作,退出所述系统设置界面;每个所述功能选项对应一种预设功能设置界面,所述功能选项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触发操作,调出所述功能选项对应的预设功能设置界面,所述预设功能设置界面包括所述预设功能的多个调整参数。在所述系统设置界面下,响应于所述按键的第三触发操作,将所述退出选项或所述至少一个功能选项中的一个功能选项确定为目标选项。响应于所述第一触发操作,基于所述目标选项,退出所述系统设置界面或调出所述预设功能设置界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所述预设功能设置界面下,响应于所述按键的所述第三触发操作,将所述预设功能的多个调整参数中的一个确定为目标参数。响应于所述按键的所述第一触发操作,将所述后视镜的预设功能的当前参数更新为所述目标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功能选项包括亮度调节选项、视角调节选项和视野调节选项中的至少一者。所述亮度调节选项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触发操作,调出亮度设置界面,所述亮度设置界面包括亮度的多个调整参数。所述视角调节选项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触发操作,调出视角设置界面,所述视角设置界面包括视角的多个调整参数。所述视野调节选项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触发操作,调出视野设置界面,所述视野设置界面包括视野的多个调整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显示模式下,响应于所述按键的第三触发操作,控制所述后视镜调整视角。和/或,在显示故障时,响应于所述按键的第一触发操作,控制所述后视镜切换至镜面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键包括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包括第一按压子部和第二按压子部。所述第一触发操作为按压所述第一按压子部,且按压时长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时长。在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第二触发操作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触发操作为按压所述第一按压子部或所述第二按压子部,且按压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长,并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时长。在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第三触发操作的情况下,所述第三触发操作为按压所述第二按压子部,且按压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时长。
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后视镜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后视镜,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后视镜的控制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
又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在处理器上运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后视镜的控制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
又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例如,后视镜)上执行时,所述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后视镜的控制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后视镜的后视图;
图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后视镜的俯视图;
图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后视镜的侧视图;
图4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后视镜的爆炸图;
图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与柔性电路板连接的结构图;
图7为图6中沿剖面线A-A'的一种剖视图;
图8为图6中沿剖面线A-A'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9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后视镜的按键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后视镜的避让开口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按键的结构图;
图1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按键的俯视图;
图1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按键的仰视图;
图1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按键的侧视图;
图1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按键的正视图;
图16为图11中沿剖面线D-D'的一种剖视图;
图17为图9中沿剖面线B-B'的一种剖视图;
图18为图9中沿剖面线C-C'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9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后视镜的系统设置界面图;
图20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后视镜的亮度设置界面图;
图2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后视镜的视角或视野设置界面图;
图22和图2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后视镜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 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耦接”和“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又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耦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然而,术语“耦接”或“通信耦合(communicatively coupled)”也可能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并无直接接触,但仍彼此协作或相互作用。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
“A、B和C中的至少一个”与“A、B或C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同含义,均包括以下A、B和C的组合:仅A,仅B,仅C,A和B的组合,A和C的组合,B和C的组合,及A、B和C的组合。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本文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
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后视镜的后视图;图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后视镜的俯视图;图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后视镜的侧视图;图4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后视镜的爆炸图。如图4所示,后视镜1000包括显示装置100、前框200和后壳300,显示装置100具有显示侧和与显示侧相对的非显示侧。其中,前框200环绕设置于显示装置100的周侧,后壳300设置于显示装置100的非显示侧,前框200与后壳300连接,以固定显示装置100以及保护显示装置100的边缘。
这里,前框200与后壳300的连接方式并不唯一,可以为卡接,也可以为螺接,当然也可以为其他连接方式。示例性地,后壳300上设有多个卡勾310,多个卡勾310沿后壳300的周向分布,且位于后壳300靠近前框200的 一侧;前框200上设有多个卡孔210,多个卡勾310与多个卡孔210一一对应卡接,形成收容腔,以使显示装置100固定在前框200和后壳300连接形成的收容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后视镜1000还包括支架组件400,支架组件400的一端与后壳300连接,另一端被配置为连接汽车内部的前挡风玻璃。
示例性地,支架组件400包括依次连接的支架410、爪盘420和卡件(图1、图2和图3中未示意出)。其中,支架410的一端与后壳300连接,且可相对于后壳300转动,另一端与爪盘420连接;爪盘420与卡件连接,且可相对于卡件转动;卡件固定在汽车内部的前挡风玻璃上,以使后视镜1000固定至汽车内部的前挡风玻璃上,且后视镜1000的角度可进行调整。
参阅图4,显示装置100可以为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也可以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或光致发光显示装置。在显示装置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情况下,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可以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或量子点电致发光显示装置(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简称QLED)。在显示装置为光致发光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光致发光显示装置可以为量子点光致发光显示装置。
图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与柔性电路板连接的结构图;图7为图6中沿剖面线A-A'的一种剖视图;图8为图6中沿剖面线A-A'的另一种剖视图。
如图4和图5所示,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模组1和位于显示模组1的出光侧的镜面元件2,镜面元件2被配置为,被配置为对入射至后视镜1000的至少部分环境光进行反射。
其中,上述镜面元件2可以为液晶屏,也可以为电致变色器件,还可以为半透半反膜,以下以镜面元件2为液晶屏为例进行示意。
示例性地,镜面元件2为液晶屏,镜面元件2被配置为,能够在高透射状态和高反射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当镜面元件2处于高透射状态下,显示模组1的显示画面可以透射出镜面元件2,实现显示功能;当镜面元件2处于高反射状态下,外界的光由镜面元件2反射呈现镜像。
需要说明的是,为避免显示模组1的显示画面与镜面元件2呈现的镜像产生干扰而出现重影,在显示模组1的显示画面时,镜面元件2处于高透射状态,透过率大于或等于90%;在显示模组1不显示画面时,镜面元件2处于高反射状态,反射率大于或等于4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显示模组1包括显示面板4和柔性电路板5等其它电子配件。镜面元件2叠加设置于显示面板4的出光侧。在显示装置100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显示装置100还包括背光组件,背光组件被配置为向显示面板4提供显示画面所需要的光线。
其中,显示面板4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位于镜面元件2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内。需要说明的是,参考面为镜面元件2远离显示面板4的表面所在的平面。
在显示装置100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或光致发光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显示面板4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41以及用于封装显示基板41的封装层42。
在显示装置100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显示面板4为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43和对盒基板44,设置于阵列基板43和对盒基板44之间的液晶盒45,设置于对盒基板44远离液晶盒45一侧的上偏光片46,以及设置于阵列基板43远离液晶盒45一侧的下偏光片47。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沿显示面板4指向镜面元件2的方向,镜面元件2包括依次设置的反射型偏光片21、第一透明基板22、第一透明电极层23、第一配向膜24、液晶层25、第二配向膜26、第二透明电极层27、第二透明基板28和第一吸收型偏光片29。
需要说明的是,液晶层25包括封框胶251和位于封框胶251、第一配向膜24和第二配向膜26之间的液晶分子,本公开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型偏光片21的透过轴与第一吸收型偏光片29的吸收轴大致垂直,第一配向膜24的取向方向与反射型偏光片21的透过轴大致平行,第二配向膜26的取向方向与第一吸收型偏光片29的吸收轴大致平行。也就是说,液晶层25靠近第一配向膜24的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与反射型偏光片21的透过轴大致平行,液晶层25靠近第二配向膜26的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与第一吸收型偏光片29的吸收轴大致平行,液晶分子呈层状排列,层内分子排列方向相同,层与层之间的液晶分子排列方向相错位,整体分子结构呈现螺旋状。
可以理解的是,镜面元件2远离显示面板4的一侧的非偏振光以及显示面板4所发出的非偏振光,均可以被分解为偏振方向相互垂直的第一偏振光和第二偏振光。此处,第一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一吸收型偏光片29的吸收轴大致平行,即与反射型偏光片21的透过轴大致垂直,第二偏振光的偏振方 向与第一吸收型偏光片29的吸收轴大致垂直,即与反射型偏光片21的透过轴大致平行。
在显示装置100处于镜面模式下,显示面板4不发光,镜面元件2远离显示面板4的一侧的环境光被镜面元件2反射。
示例性地,第一配向膜24和第二配向膜26的取向方向大致垂直,且第一透明电极层23和第二透明电极层27之间没有电场。此时,镜面元件2远离显示面板4的一侧的环境光(非偏振光),射向第一吸收型偏光片29,该非偏振光的第一偏振光被第一吸收型偏光片29吸收,第二偏振光透过第一吸收型偏光片29、第二配向膜26进入液晶层25,穿过液晶层25后,第二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偏转90°转化为第一偏振光,该第一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反射型偏光片21的透过轴大致垂直,第一偏振光透过第一配向膜24被反射型偏光片21反射回液晶层25,再次穿过液晶层25后,第一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偏转90°转化为第二偏振光,该第二偏振光透过第二配向膜26、第一吸收型偏光片29射向外界。此时,如果各层均为理想的介质材料,光的衰减会趋向于零,镜面元件2的反射率达到最高,反射率大于或等于40%,镜面元件2处于反射率最高的镜面状态。
在显示装置100处于显示模式下,显示面板4发光,显示面板4所发出的光可以穿过镜面元件2射向外界。
示例性地,第一透明电极层23和第二透明电极层27之间具有较强的电场,液晶分子沿着电场方向排列,例如,液晶分子克服第一配向膜24和第二配向膜26锚定作用力,呈现大致垂直排列的情况下(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与镜面元件2的厚度方向大致平行),液晶分子的旋光性消失,即液晶层25对偏振光的调制不起作用,偏振光仍以原来的方向经过。在这种情况下,显示面板4所发出的非偏振光,射向反射型偏光片21,该非偏振光的第一偏振光被反射型偏光片21反射,第二偏振光透过反射型偏光片21、第一配向膜24进入液晶层25,穿过液晶层25后,第二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不变,第二偏振光透过第二配向膜26、第一吸收型偏光片29射向外界。此时,如果各层均为理想的介质材料,光的衰减会趋向于零,镜面元件2的透射率达到最高,透射率大于或等于90%,镜面元件2处于透射率最高的透明状态。
由上述可知,反射型偏光片21的透过轴与第一吸收型偏光片29的吸收轴大致垂直,第一配向膜24的取向方向与反射型偏光片21的透过轴大致平行,第二配向膜26的取向方向与第一吸收型偏光片29的吸收轴大致平行。以这种方式设置,在自然状态下,镜面元件2呈现反射率最高的镜面状态, 显示装置100可以清晰的呈现外界环境的镜像;在显示画面时,镜面元件2呈现透射率最高的透明状态,显示装置100可以清晰的呈现显示画面,耗电量较低。
为了避免显示面板4反射的外界环境光与显示面板4发出的用于显示画面光产生干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上述显示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吸收型偏光片6,第二吸收型偏光片6设置于显示面板4与镜面元件2之间,第二吸收型偏光片6的吸收轴与反射型偏光片21的透过轴大致垂直。
在这种情况下,在显示装置100处于显示状态下,显示面板4所发出的非偏振光的第一偏振光被第二吸收型偏光片6吸收,第二偏振光依次穿过第二吸收型偏光片6、反射型偏光片21、第一配向膜24、液晶层25、第二配向膜26以及第一吸收型偏光片29射向外界,避免显示面板4所发出的非偏振光的第一偏振光被反射型偏光片21反射到显示面板4上,再次反射对显示画面造成干扰,影响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面板4为液晶显示面板的情况下,图8中的上偏光片46与图5中的第二吸收型偏光片6可以为同一偏光片。在显示面板4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情况下,第二吸收型偏光片6可以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出光侧的圆偏光片。
为了防止后视镜1000所反射的环境光太亮,影响用户开车,参阅图4和图10,后视镜1000还包括第一光敏传感器7和第二光敏传感器(图4和图10中未示意出),第一光敏传感器7被配置为感测显示装置100的非显示侧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第二光敏传感器被配置为感测显示装置100的显示侧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
如图4和图5所示,显示装置100还包括驱动板8,驱动板8与显示面板4电连接,且被配置为驱动显示面板4显示。驱动板8还与镜面元件2电连接,被配置为控制镜面元件2的透射率或反射率。
其中,驱动板8上设有电路走线、电子元件(如电容、电阻和三极管)及芯片(如驱动芯片、时序控制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等,且驱动板8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5弯折至显示面板4远离镜面元件2的一侧,第一光敏传感器7可以设置于驱动板8远离显示面板4的表面。
此外,驱动板8还与第一光敏传感器7和第二光敏传感器电连接,驱动板8还被配置为,在第二光敏传感器感测的光线强度与第一光敏传感器7感测的光线强度之差,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光线强度的情况下,向镜面元件2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以降低镜面元件2的反射率,从而达到防眩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设光线强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本公开不做具体限定。
此外,上述驱动板8还可以针对第二光敏传感器感测的光线强度与多个预设光线强度进行多次判断,每次判断的过程为,判断第二光敏传感器感测的光线强度是否大于或等于相应的预设光线强度,并在第二光敏传感器感测的光线强度大于或等于相应的预设光线强度的情况下,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以将镜面元件2的反射率降低至相应的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用户可以手动控制后视镜1000显示或不显示,参阅图10,后视镜1000还包括用于控制显示装置100打开或关闭等功能的开关81,以便于用户通过按键手动触发开关81,控制显示装置100打开或关闭等。
在相关技术中,该开关及相应的按键设置于前框上,即位于显示装置的显示侧,导致前框位于显示装置的显示侧的边框的尺寸增大,也即流媒体后视镜占用空间大,屏占比低。此外,按键没有与其他器件(例如光敏传感器)集中设置,流媒体后视镜内部的电路走线复杂,制备成本高。
基于此,如图4和图10所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后视镜1000,开关81设置于驱动板8远离镜面元件2的表面,后壳300设有避让开口320,避让开口320暴露第一光敏传感器7及开关81。
这样的话,驱动板8上连接开关81的电路走线、与连接第一光敏传感器7的电路走线,可以集中设置,从而提高电路走线排布的规整性,节省电路布置空间,降低成本。
在此基础上,参阅图1、图5、图9和图10,后视镜1000还包括按键9,按键9设置于第一光敏传感器7及开关81远离显示装置100的一侧,且在避让开口320处与后壳300连接。其中,按键9具有透光区,透光区为第一光敏传感器7在按键9远离显示装置100的表面上的正投影所覆盖的区域。此外,按键9还被配置为,接收用户按压操作以触发开关81。在这种情况下,按键9设置在后视镜1000的后背板300,可以缩减后视镜1000的边框,实现后视镜1000的窄边框设计。此外,按键9可以与第一光敏传感器7所需的避让开口320集中设置,即后壳300无需增设多个开口,结构简单。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开关8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每个按键9可以对应一个开关81,也可以对应多个开关81以下以后视镜1000包括两个开关81,两个开关81均由对应同一个按键9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上述两个开关81和第一光敏传感器7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第一光敏传感器7位于两个开关81之间。在这种情况 下,结合图17,按键9包括按压部91,按压部91包括第一按压子部911和第二按压子部912。其中,第一按压子部911被配置为,接收用户按压操作以触发两个开关81中的一个开关81;第二按压子部被配置为,接收用户按压操作以触发两个开关81中的另一个开关81。
在这种情况下,按键9可以通过转动的方式来触发两个开关81,且第一光敏传感器7可以设置在两个开关81之间的位置,即可以利用按键9的转动支点的部分空间,以减小按键9的体积,结构更加紧凑。
示例性地,如图1、图10和图18所示,后壳300包括固定部330,固定部330环绕设置于避让开口320的周侧。固定部330设有两个安装轴孔331,两个安装轴孔331的轴线Z与第一方向X大致垂直,且与参考面大致平行。此处,参考面为显示装置100的显示侧的表面所在的平面。
在此基础上,结合图11和图18,按键9还包括两个转轴92,两个转轴92分别位于按压部91相对的两侧,且每个转轴92的轴线Z所在的直线经过第一按压子部911和第二按压子部912之间。其中,每个转轴92对应位于一个安装轴孔311内。
在这种情况下,按压第一按压子部911,按键9绕转轴92转动,第一按压子部911向下运动,且第二按压子部912向上运动,第一按压子部911触发对应的开关。同样的,按压第二按压子部912,按键9绕转轴92转动,第二按压子部912向下,且第一按压子部911向上运动,第二按压子部912触发对应的开关8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按压部91与固定部330之间具有间隙,以避免按压按键9的过程中,按压部91的侧壁与固定部330之间产生摩擦阻力。
在此基础上,如图17和图18所示,后壳300还包括遮挡部340,环绕按键9设置,且与固定部330远离显示装置100(参见图4)的端部连接,也即与固定部330远离驱动板8的端部连接。其中,遮挡部340位于固定部330和按压部91之间,且遮挡部340与按压部91留有间隙,以避免遮挡部340与按压部91之间产生摩擦阻力。
此外,如图11、图12和图17所示,按键9还包括阻挡凸缘93,阻挡凸缘93环绕按压部91设置,且位于遮挡部340靠近显示装置100的一侧。其中,阻挡凸缘93位于固定部330和按压部91之间,阻挡凸缘93与遮挡部340之间留有间隙,以避免对按键9的转动产生干扰,阻挡凸缘93与固定部330留有间隙,以避免阻挡凸缘93与遮挡部340之间产生摩擦阻力。
这里,上述遮挡部340与阻挡凸缘93使得按键9和后壳300之间形成曲折的狭长的缝隙,可以减少后视镜1000外部的灰尘进入壳体内,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避免按键9在转动过程与第一光敏传感器7产生干扰,如图17和图18所示,按压部91与开关81之间具有间隙。在此基础上,如图13、图15和图17所示,按键9还包括两个按压柱94,两个按压柱94分别设置于按压部91靠近显示装置100的一侧,且两个按压柱94分别与两个开关81一一对应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按压柱94可以为圆柱体,也可以为棱柱,本公开在此不作具体限定。此外,两个按压柱94分别与两个开关81的连接方式并不唯一,示例性地,两个按压柱94可以分别与两个开关81一一对应粘接。
其中,参阅图1、图10和图17,上述后视镜1000还包括弹性垫96,弹性垫96设置于开关81和按键9之间。例如,弹性垫96的一侧覆盖开关81,另一侧连接按压柱94。这样的话,弹性垫96不仅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以保护开关81,并且弹性垫96自身的变形后所产生的弹性恢复力,还可以作为按键9复位的动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图15和图17所示,上述按键9还包括导光柱95,导光柱95设置于按压部91靠近显示装置100(参见图4)的一侧。其中,导光柱95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入光面为导光柱95靠近按压部91的表面,出光面为导光柱95远离按压部91的表面。导光柱95被配置为,使从入光面进入的光在其内进行全反射,并从出光面射出至第一光敏传感器7,减小光线在传播过程中的逸散,提高第一光敏传感器7所感测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的精度。其中,上述导光柱95在参考面的正投影,与第一光敏传感器7在参考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需要说明的是,导光柱95可以为圆柱体,也可以为棱柱,本公开在此不作具体限定。此外,导光柱95的轴向长度小于按压柱93的轴线长度,且导光柱95与第一光敏传感器7之间留有间隙。
示例性地,参阅图4和图18,第一光敏传感器7包括基座71和光敏芯片72,光敏芯片72设置于基座71内,基座71中位于光敏芯片72的感光侧的部分设有透光孔711,光敏芯片72被配置为,通过透光孔711感测显示装置100的非显示侧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其中,导光柱95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与透光孔71在参考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例如,导光柱95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孔71在参考面的正投影。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图12和图14所示,上述按键9还可以包括聚光结构96,聚光结构96设置于按压部91远离显示装置100(参见图4)的一侧。其中,聚光结构96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961,每个凸起961沿按压部91的周向延伸。这里,聚光结构96被配置为将按压部91远离显示装置100(参见图4)的表面所接收的环境光汇聚至目标区域,以增加第一光敏传感器7所能够感测的环境光。目标区域为第一光敏传感器7在按压部71远离显示装置100(参见图4)的表面上的正投影所覆盖的区域。
示例性地,如图11、图12和图16所示,多个凸起961包括环形凸起962和位于环形凸起961相对的两侧的第一弧形凸起963和第二弧形凸起964。环形凸起962环绕目标区域的中心,第一弧形凸起963位于第一按压子部911,第二弧形凸起964位于第二按压子部912,且第一弧形凸起963的圆心位于第一弧形凸起963靠近目标区域的中心的一侧,第二弧形凸起964的圆心位于第二弧形凸起964靠近目标区域的中心的一侧。
这样的话,按压部91远离显示装置100的表面所接收的环境光可以汇聚至目标区域,增加第一光敏传感器7所能够感测的环境光;并且,按压部91的表面凹凸不平,可以提高用户按压时与按压部91所产生的摩擦力,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多个凸起961之间的间距、高度、壁厚以及侧壁与参考面的夹角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里,多个凸起961与参考面的夹角为凸起的侧壁与按压部91未被凸起覆盖的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示例性地,多个凸起961之间的间距相同;示例性地,由按键9的侧向目标区域,多个凸起961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即越靠近目标区域,多个凸起961的密度越大。示例性地,由按键9的侧向目标区域,多个凸起961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即越靠近目标区域,多个凸起961的密度越小。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凸起961之间的间距为0.25mm~0.75mm,例如,多个凸起961之间的间距为0.25mm、0.5mm或0.75mm。
示例性地,多个凸起961的壁厚相同;示例性地,由按键9的侧向目标区域,多个凸起961的壁厚逐渐减小,即越靠近目标区域,多个凸起961的壁厚越小。示例性地,由按键9的侧向目标区域,多个凸起961的壁厚逐渐增大,即越靠近目标区域,多个凸起961的壁厚越大。
需要说明的是,凸起961的壁厚为0.2mm~0.3mm,例如,凸起961的壁厚为0.2mm、0.25mm或0.3mm。
示例性地,多个凸起961的高度相同;示例性地,由按键9的侧向目标 区域,多个凸起961的高度逐渐减小,即越靠近目标区域,多个凸起961的高度越小。示例性地,由按键9的侧向目标区域,多个凸起961的高度逐渐增大,即越靠近目标区域,多个凸起961的高度越大。
需要说明的是,凸起961的高度为0.1mm~0.3mm,例如,凸起961的高度为0.1mm、0.2mm或0.3mm。
示例性地,凸起961的侧壁与参考面的夹角相同;示例性地,由按键9的侧向目标区域,多个凸起961与参考面的夹角逐渐减小,即越靠近目标区域,多个凸起961倾斜角度越小。示例性地,由按键9的侧向目标区域,多个凸起961与参考面的夹角逐渐增大,即越靠近目标区域,多个凸起961的倾斜角度越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凸起961的侧壁与按压部91远离显示装置100的表面的夹角为85°~120°,例如,凸起961的侧壁与按压部91远离显示装置100的表面的夹角为85°、90°、100°或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1,上述按键9可以为一体结构,即按键9所包括的各个部分(例如按压部91、转轴92和阻挡凸缘93等)一体成型。此外,该按键9整体可以为透明的,这里透明的是指按键9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85%。示例性地,按键9的材料包括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和/或有机玻璃(Poly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后视镜1000的控制方法,该后视镜1000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后视镜1000。
参阅图1和图22,该后视镜1000的控制方法包括S100~S200。
S100:在显示模式下,响应于按键9的第一触发操作,控制后视镜1000切换至镜面模式。
上述步骤中,参阅图1,图4和图17,响应于按键9的第一触发操作,开关81产生第一电信号,并将第一电信号传输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接收来自开关81的第一电信号之后,在显示模式下,控制装置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显示面板4停止发光(即不显示),及镜面元件2由透射状态切换为反射状态,即控制后视镜1000切换至镜面模式。其中,该控制装置可以集成于后视镜1000的内部。
其中,第一触发操作可以为点击、长按、连续点击等方式。示例性地,参阅图11和图17,在按键9包括按压部91,按压部91包括第一按压子部911和第二按压子部912的情况下,第一触发操作可以为点击, 例如,按压第一按压子部911,且按压时长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时长。这里,按压时长为持续按压的时长,即持续按压的时长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时长时,判定该操作为点击,也可以称作短按。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示例性地,第四预设时长为1s~2s;例如,第四预设时长为1s、1.5s或2s,本公开不限于此。
S200:在镜面模式下,响应于按键9的第一触发操作,控制后视镜1000切换至显示模式。
上述步骤中,参阅图1,图4和图17,响应于按键9的第一触发操作,开关81产生第一电信号,并将第一电信号传输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接收来自开关的第一电信号之后,在镜面模式下,控制装置生成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显示面板4发光(即显示),及镜面元件2由反射状态切换为透射状态,即控制后视镜1000切换至显示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触发操作可以参考S100,本公开在此不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2,上述控制方法还包括S300~S500。
S300:在显示模式下,响应于按键9的第二触发操作,控制后视镜1000显示系统设置界面。
上述步骤中,参阅图1,图4和图17,响应于按键9的第二触发操作,开关81产生第二电信号,并将第二电信号传输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接收来自开关81的第二电信号之后,在显示模式下,控制装置生成第三控制指令,控制后视镜1000的显示面板4显示系统设置界面。其中,系统设置界面可以为图19中的示例所示。
其中,第二触发操作可以为点击、长按、连续点击等方式。
示例性地,参阅图11和图17,在按键9包括按压部91,按压部91包括第一按压子部911和第二按压子部912的情况下,第二触发操作可以为长按,例如,按压第一按压子部911或第二按压子部912,且按压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长并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时长。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设时长和第二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示例性地,第一预设时长为2s~3s,第二预设按压时长为4s~7s;例如,第一预设时长为2s,第二预设时长为5s,本公开不限于此。
示例性地,参阅图11和图17,在按键9包括按压部91,按压部91包括第一按压子部911和第二按压子部912的情况下,第二触发操作可以为连续点击,例如,连续两次按压第一按压子部911或第二按压子部 912,每次的按压时长小于或等于第六预设时长,且两次按压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第七预设时长。
需要说明的是,第六预设时长和第七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其中,第六预设时长可以与上面提到的第四预设按压时长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上述系统设置界面包括退出选项和至少一个功能选项,退出选项被配置为,响应于第一触发操作,退出系统设置界面;每个功能选项对应一种预设功能设置界面,功能选项被配置为,响应于第一触发操作,调出功能选项对应的预设功能设置界面,预设功能设置界面包括预设功能的多个调整参数。
这里,至少一个功能选项可以包括亮度调节选项、视角调节选项和视野调节选项中的至少一者。示例性地,至少一个功能选项包括亮度调节选项、视角调节选项和视野调节选项。
上述亮度调节选项被配置为,响应于第一触发操作,调出亮度设置界面,亮度设置界面包括亮度的多个调整参数。例如,亮度设置界面包括10个亮度等级,也即10个调整参数,本公开不限于此。
本公开实施例中亮度的多个调整参数在亮度设置界面中的位置、形状、大小,可以为图20中的示例所示,也可以位于亮度设置界面中的其他预设位置,或者以其他形状、大小在亮度设置界面中显示,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上述视角调节选项被配置为,响应于第一触发操作,调出视角设置界面,视角设置界面包括视角的多个调整参数。例如,视角设置界面包括7个亮度等级,也即7个调整参数,本公开不限于此。
本公开实施例中视角的多个调整参数在视角设置界面中的位置、形状、大小,可以为图21中的示例所示,也可以位于视角设置界面中的其他预设位置,或者以其他形状、大小在视角设置界面中显示,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上述视野调节选项被配置为,响应于第一触发操作,调出视野设置界面,视野设置界面包括视野的多个调整参数。例如,视角设置界面包括3个亮度等级,也即3个调整参数,本公开不限于此。
本公开实施例中视野的多个调整参数在视角设置界面中的位置、形状、大小,可以参阅图21中的示例所示,也可以位于视野设置界面中的其他预设位置,或者以其他形状、大小在视野设置界面中显示,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S400:在系统设置界面下,响应于按键9的第三触发操作,将退出选项或至少一个功能选项中的一个功能选项确定为目标选项。
上述步骤中,参阅图1,图4和图17,响应于按键9的第三触发操作,开关81产生第三电信号,并将第三电信号传输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接收来自开关的第三电信号之后,在显示系统设置界面下,控制装置生成第四控制指令,以将退出选项或至少一个功能选项中的一个功能选项确定为目标选项,例如,将选择光标移动至退出选项或至少一个功能选项中的一个功能选项上,该光标对应的选项即目标选项。
其中,第三触发操作可以为点击、长按、连续点击等方式。示例性地,参阅图11和图17,在按键9包括按压部91,按压部91包括第一按压子部911和第二按压子部912的情况下,第三触发操作可以为点击,例如,按压第二按压子部,且按压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时长。这里,按压时长为持续按压的时长,即持续按压的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时长时,判定该操作为点击,也可以称作短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可以与第四预设时长相同,也可以不同。示例性地,第三预设时长为1s~2s;例如,第三预设时长为1s、1.5s或2s,本公开不限于此。
S500:响应于第一触发操作,基于目标选项,退出系统设置界面或调出预设功能设置界面。
上述步骤中,参阅图1,图4和图17,响应于按键9的第一触发操作,开关81产生第一电信号,并将第一电信号传输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接收来自开关的第一电信号之后,在系统设置界面下,控制装置生成第五控制指令,以执行目标选项对应的功能。
示例性地,在目标选项为退出选项的情况下,控制后视镜1000退出系统设置界面。
示例性地,在目标选项为一个功能选项的情况下,控制后视镜1000调出该功能选项对应的预设功能设置界面。例如,在目标选项为亮度调节选项的情况下,控制后视镜1000调出亮度设置界面。又例如,在目标选项为视野调节选项的情况下,控制后视镜1000调出视野设置界面。再例如,在目标选项为视角调节选项的情况下,控制后视镜1000调出视角设置界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上述控制方法还包括S600~S700。
S600:在预设功能设置界面下,响应于按键9的第三触发操作,将多个调整参数中的一个确定为目标参数。
上述步骤中,参阅图1,图4和图17,响应于按键9的第三触发操作,开关81产生第三电信号,并将第三电信号传输至控制装置。其中, 控制装置在接收来自开关的第三电信号之后,在预设功能设置界面下,控制装置生成第六控制指令,以将多个调整参数中的一个确定为目标参数,例如,将选择光标移动至多个调整参数中的一个调整参数上,该光标对应的调整参数即目标参数。
S700:响应于按键9的第一触发操作,将后视镜的预设功能的当前参数更新为目标参数。
上述步骤中,参阅图1,图4和图17,响应于按键9的第一触发操作,开关81产生第一电信号,并将第一电信号传输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接收来自开关的第一电信号之后,在预设功能设置界面下,控制装置生成第七控制指令,以将后视镜1000的预设功能的当前参数更新为目标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上述控制方法还包括S800。
S800:在显示模式下,响应于按键9的第三触发操作,控制后视镜1000调整视角。
上述步骤中,参阅图1,图4和图17,响应于按键9的第三触发操作,开关81产生第三电信号,并将第三电信号传输至控制装置。其中,控制装置在接收来自开关的第三电信号之后,在显示模式下,控制装置生成第八控制指令,以控制后视镜1000调整视角,即在显示模式下,通过第三触发操作,无需经过系统设置界面,即可直接进入视角设置界面,简便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上述控制方法还包括S900。
S900:在显示故障时,响应于按键9的第一触发操作,控制后视镜1000切换至镜面模式。
上述步骤中,参阅图1,图4和图17,响应于按键9的第一触发操作,开关81产生第一电信号,并将第一电信号传输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接收来自开关的第一电信号之后,在显示故障时,控制装置生成第九控制指令,控制显示面板4停止发光(即不显示),及镜面元件2由透射状态切换为反射状态,即控制后视镜1000切换至镜面模式。其中,该控制装置可以集成于后视镜1000的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摄像头故障时,控制装置生成显示故障控制指令,控制后视镜1000显示蓝屏第五预设时长后,控制后视镜1000显示黑画面,且存储摄像头故障前的故障图像。此处,摄像头可以为汽车上的部件,与后视镜的控制装置电连接。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后视镜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后视镜和控制装置。其中,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计算机程序指令在处理器上运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后视镜的控制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例如,处理器可以为后视镜的显示装置的主板上的处理器。此外,该控制装置可以集成于后视镜的内部,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计算机程序指令在计算机(例如,显示装置)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后视镜的控制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
示例性的,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存储器件(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等),光盘(例如,CD(Compact Disk,压缩盘)、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数字通用盘)等),智能卡和闪存器件(例如,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卡、棒或钥匙驱动器等)。本公开描述的各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代表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它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术语“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可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信道和能够存储、包含和/或承载指令和/或数据的各种其它介质。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例如,后视镜)上执行时,该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后视镜的控制方法。
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及计算机程序的有益效果和上述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视镜的控制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 一种后视镜,包括:
    显示装置;
    开关,设置于所述显示装置的非显示侧;
    第一光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显示装置的非显示侧;所述第一光敏传感器被配置为,感测所述显示装置的非显示侧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
    后壳,设置于所述显示装置的非显示侧;所述后壳设有避让开口,所述避让开口暴露所述第一光敏传感器及所述开关;
    按键,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敏传感器及所述开关远离所述显示装置的一侧,且在所述避让开口处与所述后壳连接;所述按键具有透光区,所述透光区为所述第一光敏传感器在所述按键远离所述显示装置的表面上的正投影所覆盖的区域,所述按键被配置为,接收用户按压操作以触发所述开关。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包括两个开关,所述两个开关和所述第一光敏传感器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一光敏传感器位于所述两个开关之间;
    所述按键包括:
    按压部,包括第一按压子部和第二按压子部;所述第一按压子部被配置为,接收用户按压操作以触发所述两个开关中的一个;所述第二按压子部被配置为,接收用户按压操作以触发所述两个开关中的另一个。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视镜,其中,所述后壳包括:
    固定部,环绕所述避让开口设置;所述固定部设有两个安装轴孔,所述两个安装轴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垂直,且与参考面大致平行;所述参考面为所述显示装置的显示侧的表面所在的平面;
    所述按键包括:
    两个转轴,分别位于所述按压部相对的两侧,且每个转轴的轴线所在的直线经过所述第一按压子部和所述第二按压子部之间;每个转轴对应位于一个所述安装轴孔内。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视镜,其中,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后壳还包括:
    遮挡部,环绕所述按键设置,且与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显示装置的端部连接;
    所述按键还包括:
    阻挡凸缘,环绕所述按压部设置,且位于所述遮挡部靠近所述显示装置的一侧。
  5. 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其中,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开关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按键还包括:
    两个按压柱,设置于所述按压部靠近所述显示装置的一侧,且所述两个按压柱分别与所述两个开关一一对应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其中,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开关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按键还包括:
    导光柱,设置于所述按压部靠近所述显示装置的一侧;所述导光柱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入光面为所述导光柱靠近所述按压部的表面,且位于所述按键的透光区;所述出光面为所述导光柱远离所述按压部的表面;所述导光柱被配置为,使从所述入光面进入的光在所述导光柱内发生全反射,并从所述出光面射出至所述第一光敏传感器。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视镜,其中,所述第一光敏传感器包括基座和光敏芯片,所述光敏芯片设置于所述基座内,且所述基座中位于所述光敏芯片的感光侧的部分设有透光孔,所述光敏芯片被配置为,通过所述透光孔感测所述显示装置的非显示侧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
    所述导光柱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透光孔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参考面为所述显示装置的显示侧的表面所在的平面。
  8. 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其中,所述按键还包括:
    聚光结构,设置于所述按压部远离所述显示装置的一侧;所述聚光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凸起,每个凸起沿所述按压部的周向延伸;所述聚光结构被配置为,将入射至所述按压部远离所述显示装置的表面的环境光汇聚至目标区域,所述目标区域位于所述透光区内或与所述透光区重合。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视镜,其中,所述多个凸起包括:环形凸起,和位于所述环形凸起相对的两侧的第一弧形凸起和第二弧形凸起;
    所述环形凸起环绕所述目标区域的中心,所述第一弧形凸起位于所述第一按压子部,所述第二弧形凸起位于所述第二按压子部,且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弧形凸起靠近所述目标区域的中心的一侧,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二弧形凸起靠近所述目标区域的中心的一侧。
  10.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其中,所述按键为一体结构,且所述按键为透明的。
  11.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还包括:
    弹性垫,设置于所述开关和所述按键之间。
  12. 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其中,所述显示装置包 括:
    显示面板;
    镜面元件,叠加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所述镜面元件被配置为对入射至所述后视镜的至少部分环境光进行反射;
    驱动板,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镜面元件电连接;所述驱动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镜面元件的一侧,所述开关设置于所述驱动板远离所述镜面元件的表面。
  13. 一种后视镜的控制方法,所述后视镜为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包括:
    在显示模式下,响应于按键的第一触发操作,控制所述后视镜切换至镜面模式;
    在所述镜面模式下,响应于所述按键的第一触发操作,控制所述后视镜切换至所述显示模式。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显示模式下,响应于所述按键的第二触发操作,控制所述后视镜显示系统设置界面;所述系统设置界面包括退出选项和至少一个功能选项;所述退出选项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触发操作,退出所述系统设置界面;每个所述功能选项对应一种预设功能设置界面,所述功能选项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触发操作,调出所述功能选项对应的预设功能设置界面,所述预设功能设置界面包括所述预设功能的多个调整参数;
    在所述系统设置界面下,响应于所述按键的第三触发操作,将所述退出选项或所述至少一个功能选项中的一个功能选项确定为目标选项;
    响应于所述第一触发操作,基于所述目标选项,退出所述系统设置界面或调出所述预设功能设置界面。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预设功能设置界面下,响应于所述按键的所述第三触发操作,将所述预设功能的多个调整参数中的一个确定为目标参数;
    响应于所述按键的所述第一触发操作,将所述后视镜的预设功能的当前参数更新为所述目标参数。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功能选项包括亮度调节选项、视角调节选项和视野调节选项中的至少一者;
    所述亮度调节选项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触发操作,调出亮度设置界面,所述亮度设置界面包括亮度的多个调整参数;
    所述视角调节选项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触发操作,调出视角设置界面,所述视角设置界面包括视角的多个调整参数;
    所述视野调节选项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触发操作,调出视野设置界面,所述视野设置界面包括视野的多个调整参数。
  17. 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显示模式下,响应于所述按键的第三触发操作,控制所述后视镜调整视角;
    和/或,在显示故障时,响应于所述按键的第一触发操作,控制所述后视镜切换至所述镜面模式。
  18. 根据权利要求13~17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按键包括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包括第一按压子部和第二按压子部;
    所述第一触发操作为按压所述第一按压子部,且按压时长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时长;
    在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第二触发操作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触发操作为按压所述第一按压子部或所述第二按压子部,且按压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长,并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时长;
    在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第三触发操作的情况下,所述第三触发操作为按压所述第二按压子部,且按压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时长。
  19. 一种后视镜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3~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的控制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
  20.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在处理器上运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3~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的控制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
CN202280000274.3A 2022-02-24 2022-02-24 后视镜及其控制方法、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3209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77717 WO2023159429A1 (zh) 2022-02-24 2022-02-24 后视镜及其控制方法、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20922A true CN117320922A (zh) 2023-12-29

Family

ID=87764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0274.3A Pending CN117320922A (zh) 2022-02-24 2022-02-24 后视镜及其控制方法、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20922A (zh)
WO (1) WO202315942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5060A (en) * 1992-12-15 1994-02-08 Donnelly Corporation Display for automatic rearview mirror
JP4289297B2 (ja) * 2004-12-24 2009-07-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ルームミラーを利用したスイッチ装置
CN101652037A (zh) * 2008-08-15 2010-02-17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
DE102018202387B3 (de) * 2018-02-16 2019-05-02 Audi Ag Rückspiegelanordnung
CN108556743A (zh) * 2018-06-15 2018-09-21 厦门盈趣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大反射面积的流媒体自动防眩内后视镜
CN210062828U (zh) * 2019-07-01 2020-02-14 深圳秋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目后视镜及汽车
CN112874440A (zh) * 2021-04-06 2021-06-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后视镜及具有其的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59429A1 (zh) 2023-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50898B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09541849B (zh) 背光模组及驱动方法、显示面板
US942071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unified display mounting structures
EP3822738B1 (en) Display screen assembly,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electronic device
CN107978261B (zh) 电子设备
CN111308784B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0038066A1 (zh) 光投射器及其破裂的检测方法、深度相机和电子装置
CN109348012B (zh)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1045246B (zh) 全面屏光学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989257A (zh) 显示屏、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KR102651701B1 (ko) 홀 디스플레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10855823B2 (en) Terminal
CN210401950U (zh) 屏下检测系统、液晶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CN109218482B (zh)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7320922A (zh) 后视镜及其控制方法、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510522B (zh) 屏幕边框、显示屏模组和终端
CN109327575B (zh) 电子装置、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9413238B (zh)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US20220113130A1 (en) Laser Projection Unit, Depth Camera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9413237B (zh) 电子装置、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9361793B (zh) 电子装置、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9327577B (zh)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09327578B (zh)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KR20100068590A (ko) 전자기기의 단말기
CN111308782A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