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94402A - 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94402A
CN117294402A CN202310973703.1A CN202310973703A CN117294402A CN 117294402 A CN117294402 A CN 117294402A CN 202310973703 A CN202310973703 A CN 202310973703A CN 117294402 A CN117294402 A CN 1172944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out
retransmission
stage
duration
timeout re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7370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段木全
李兆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7370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944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94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944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48Time-out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Time-out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报文传输以及报文超时重传等技术领域。具体实现方案为:在报文传输中,基于预先配置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检测并确定触发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预配置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有n次超时重传操作,且还配置有各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从滑动窗口中获取顺序标识最小的目标报文段;滑动窗口内记录有已发送、但未收到确收响应消息的报文段的顺序标识;重传目标报文段。根据本公开的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报文段的重传效率。

Description

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报文传输以及报文超时重传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报文传输场景中,为了提高报文传输效率,可以设置有相应的报文超时重传机制。例如,现有的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连接中,通常采用如下的快速重传检测算法:最近响应(Recent ACKnowledgment;RACK)检测算法和尾部损失探测器(Tail Loss Probe;TLP)检测算法。
RACK是一种新的基于时间的丢包探测算法。在报文段的传输过程中,若有时间维度上的乱序度超出阈值时,RACK策略会触发重传。对于无法触发RACK的尾部丢包场景,TLP策略通过发送一个尾部报文段或者新报文段,来尝试触发快速重传,减少超时重传(Retransmission Timeout;RTO)的发生。若TLP策略重传的报文段收到ACK,然后继续使用RACK策略对乱序后未收到ACK的报文段进行快速重传。而若TLP无法触发TCP链路的快速恢复,则只能进入RTO阶段,采用时长更长的定时器,尝试报文段的重传。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包括:
在报文传输中,基于预先配置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检测并确定触发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预配置的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有n次超时重传操作,且还配置有各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所述n为正整数,且大于或者等于2;
从滑动窗口中获取顺序标识最小的目标报文段;所述滑动窗口内记录有已发送、但未收到确收响应消息的报文段的顺序标识;
重传所述目标报文段。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报文段的重传处理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在报文传输中,基于预先配置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检测并确定触发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预配置的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有n次超时重传操作,且还配置有各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所述n为正整数,且大于或者等于2;
获取模块,用于从滑动窗口中获取顺序标识最小的目标报文段;所述滑动窗口内记录有已发送、但未收到确收响应消息的报文段的顺序标识;
重传模块,用于重传所述目标报文段。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再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报文段的重传效率。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定。其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是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的电子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全部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无线手持设备、平板电脑(TabletComputer)等智能设备;显示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电脑、电视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
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现有的超时重传机制,需要结合RACK、TLP、以及RTO三种方式,来实现丢包、乱序后的重传,逻辑实现较为复杂、报文段重传效率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01、在报文传输中,基于预先配置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检测并确定触发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
本实施例的预配置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有n次超时重传操作,且还配置有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分别配置有相应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也就是说,在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各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并非固定值,所以配置的是相应的确定方式。各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分别用于进行对应的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检测和重传触发;n为正整数,且大于或者等于2;
S102、从滑动窗口中获取顺序标识最小的目标报文段;
本实施例的滑动窗口内记录有已发送、但未收到确收响应消息的报文段的顺序标识。具体地,各报文段的顺序标识可以为该报文段在滑动窗口里的序列号(sequencenumber)。而滑动窗口内的报文段通常按照顺序标识由小到大排序,所以顺序标识最小的报文段,通常也是滑动窗口内最左侧的报文段。具体地,报文段的顺序标识可以是报文段发送时按照发送顺序为报文段配置的标识。但是在滑动窗口内,并不需要记录报文段的发送时间。
S103、重传目标报文段。
本实施例中,在报文传输过程中,可以采用本实施例中预先配置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检测当前是否能够触发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的某次超时重传操作,若能够,则确定触发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的超时重传操作。对应地,从滑动窗口中获取顺序标识最小的目标报文段;并重传该目标报文段。本实施例的滑动窗口内记录有已发送、但未收到确收响应消息的报文段的顺序标识。
本实施例的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可以应用在所有协议的传输层中,例如,可以应用在TCP连接中,也可以应用在远程直接地址访问(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RDMA)协议栈的场景中。由于在实际应用中,从应用层和用户角度来看,应用层最希望收到的是滑动窗口最左侧的报文段,因为这个报文段和前面已收到的报文段是按预期顺序排列的,若收到滑动窗口最左侧的报文段,协议栈便能提交更多的数据给应用层,有利于应用层的处理,比如收到这个报文段可能web页面就能更完整地显示。所以滑动窗口最左侧的报文段的优先级是最高的。基于此,本实施例的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中,优先重传滑动窗口最左侧的报文段,有利于提高接收端的报文接收效率,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例如,在TCP场景中,现有技术的TLP策略,虽然也只重传一个报文段,但是重传的是滑动窗口最右侧的报文段,或者是重传一个新的报文段。TLP策略如此设计的原因是如果能收到重传的报文段的确收响应消息(ACK),那么就可以通过快速重传算法比如RACK标记更多的丢包并重传。
而且,在TCP场景中,当尾部连续丢包,没有产生乱序的情况,RACK无法触发,这种情况需要TLP来处理。在有新包可发的情况下TLP发送一个新报文段,在没有的情况下重传滑动窗口最右侧的报文段,如果收到ACK,就能触发快速重传,然而这种发新报文段或者重传窗口最右侧的报文段对应用层是不友好的。而且TLP无法独立完成快速重传,RACK会负责时间维度上乱序的场景。已有的快速重传需要RACK和TLP一起来完成,实现逻辑较为复杂。
本实施例的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通过预先配置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在触发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时,从滑动窗口中获取顺序标识最小的目标报文段,便可以实现快速超时重传,实现逻辑非常简单,可以代替TLP策略和RACK策略,能够有效地简化报文段的重传逻辑,提高报文段的重传效率。
而且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优先重传优先级最高的滑动窗口最左侧的报文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应用层或者用户层数据接收效率。
而且现有的TCP连接中,RACK可能会一次标记多个报文段为丢失,如果是因为拥塞丢包产生了乱序,重传多个报文段可能会加剧网络拥塞。而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中,仅试探性地重传一个报文段,在预期网络条件变差的前提下,不会加剧拥塞,能够有效地提高报文段的传输效率。
而且RACK策略的实现,需要维护一个时间顺序的发送队列,还记录每个报文段的发送时间,产生时间维度乱序后需要遍历时间顺序的发送队列,标记要重传的多个报文段。而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不需要以上内存和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的消耗,能够有效地减少内存资源的占用和CPU的占用率。
图2是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在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201、在TCP连接中,检测超时重传计时器的数值是否达到预配置的超时时长;若达到,执行步骤S202;否则,继续检测;
本实施例中,以TCP连接进行报文传输为例,实际应用场景中,也可以应用在其他协议的传输层中,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中,超时重传计时器每次启动之前时,可以重新配置相应的超时时长,并在超时重传计时器的数值达到配置的超时时长时,可以触发超时重传操作,进行超时重传。
在实际应用中,超时重传计时器在计时过程中,若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任一报文段的确收响应消息(ACK),此时超时重传计时器需要重启,重新计时。
而且,在基于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进行超时重传的过程中,一直未收到接收端反馈的报文段的ACK,此时,在每次超时重传时,也需要重启超时重传计时器,重新计时。
S202、检测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i是否达到n;若未达到,执行步骤S203;否则,若达到,执行步骤S214;
其中,i可以为0或者小于n的正整数;n为第一阶段中包括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
由于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有n次超时重传操作,若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i未达到n,则表示目前正在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中。而若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i达到n,则表示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已完成,进入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
S203、确定触发第一阶段的第i+1次超时重传操作;执行步骤S204;
步骤S201-S203为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的超时重传操作的触发,能够准确、高效地实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的触发。
S204、从滑动窗口中获取顺序标识最小的目标报文段;执行步骤S205;
S205、重传目标报文段;执行步骤S206;
S206、更新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i;执行步骤S207;
具体地,将该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次数i累加1。
S207、检测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次数i是否达到预设阈值m;若达到,执行步骤S208;若未达到,执行步骤S209;
本实施例中的m为正整数,且大于或者等于1,小于n。
S208、调低滑动窗口的大小;执行步骤S209;
本实施例中,基于第一阶段中已完成重传次数低于预设阈值m时,仅尝试重传滑动窗口最左侧的报文段,不降低滑动窗口的大小,可以有效地防止频繁抖动滑动窗口大小,导致网络恢复后滑动窗口的值一直长不上去。而在已完成重传次数达到预设阈值m时,可以认为已经经过多次尝试重传,网络仍未恢复,此时可以先调低滑动窗口的大小,等待网络恢复。例如,本实施例中调低滑动窗口策略中,减少的比例小于留下的比例,例如调低滑动窗口的比例的大小可以位于10%-40%之间,实现对滑动窗口的缓慢调节,避免大幅度快速降窗调节,能够有效地确保窗口的稳定性。
可选地,步骤S207-S208为可选步骤,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执行的过程中,也可以全程不用调低滑动窗口的大小,保证滑动窗口大小的稳定性。
而RACK策略重传触发后会进入快速恢复(RECOVERY)状态,并降低窗口,在随机丢包比较频繁的场景下,频繁的降窗导致窗口很难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值,不能充分利用带宽,对长肥网络上的传输速率影响很大。而本实施例中,只有在超时重传次数i达到预设阈值m时,才会适当地缓慢调低滑动窗口的大小,能够有效地保证滑动窗口大小的稳定性。
S209、基于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和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次数i,获取第一阶段的第i+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执行步骤S210;
S210、重新配置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第一阶段的第i+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并启动超时重传计时器;执行步骤S211;
采用上述步骤,可以实现在第一阶段每次超时重传操作后,及时更新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并在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i未达到n时,还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第一阶段的下一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并基于获取的超时时长,重新配置超时重传计时器,并启动超时重传计时器,继续准确、高效地推进报文的超时重传操作。
可选地,在步骤S209和步骤S210之间,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211、检测超时重传计时器的数值达到预配置的超时时长之前,是否接收到目标报文段的接收响应;若接收到,执行步骤S212;若未接收到,返回步骤S201继续进行报文段的重传处理;
S212、重新配置超时重传计时器的时长为: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并重启超时重传计时器;执行步骤S213;
S213、更新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为0;返回步骤S201继续进行报文段的重传处理;
通过采用上述步骤S211-S213,可以在超时重传过程中,收到ACK后,确定报文传输连接通畅时,及时对超时重传操作进行重置,避免不必要的超时重传,有效地确保报文传输的稳定性以及报文传输效率。
S214、基于预配置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重新配置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并启动超时重传计时器;执行步骤S215;
本实施例中,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有p次超时重传操作;p为正整数,且大于或者等于2;且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有各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能够保证各次超时重传操作配置的超时时长比前一次超时重传操作配置的超时时长更长,且所述第二阶段的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大于所述第一阶段的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
例如,在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在完成第p次超时重传之后,为了争取最后的尝试机会,检测第二阶段的第p次超时重传是否能够接收到ACK,可以在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配置策略中,再配置一个最后的断开连接的超时时长,用于在第p次超时重传后,启动超时重传计时器或者另外一个计时器,检测该计时器的数值达到该断开连接的超时时长时,断开TCP连接。该断开连接的超时时长的设置方式参考前面p次超时重传对应的超时时长的设置方式。
例如,在具体实现时,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可以采用传统的RTO超时重传策略来实现,RTO可以是根据deviation RTT(RFC6289)算法计算出来的,并设置了下限,比如linux的200ms者RFC指定的1s。协议栈会尝试多次超时重传,随着重传次数的增加,每次重传的时间间隔是前一次的两倍,即RTO的指数退避。随着超时次数的增加,当等待的总的超时时长超过预设时长阈值,则终止当前连接。其中预设时长阈值,可以是通过rto_base(如linux内核的TCP_RTO_MIN 200ms)为初始RTO,按照设定的超时重传次数(如linux内核的tcp_retries2)计算得到一个timeout值。在实际场景中,本实施例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可以认为是传统的RTO阶段,其中包括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p可以为2次以上,具体地次数可以与每次超时重传操作配置的超时时长有关,每次超时重传操作配置的超时时长较长时,相应地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可以稍微少一些,而每次超时重传操作配置的超时时长较短时,相应地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可以稍微多一些,以保证RTO阶段总时长基本不变。实际应用中,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的各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通常可以设置为百毫秒级的数值,能够为TCP连接的恢复留有充足的时间。且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各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随着次数增加,呈指数增长。例如,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的第一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为200ms时,对应的第二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至少要大于200ms时,具体可以参考相关技术领域中的相关公式,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各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比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各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要小得多。例如,在网络正常的情况下,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可以为几十毫秒级的数值,这样,可以在网络稍微出现抖动时,快速尝试超时重传。
该步骤S214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如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基于预配置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重新配置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
也就是说,若重传目标报文段之后,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达到n,此时表示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已完成,此时进入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中,对应地,重传目标报文段之后,重新为超时重传计时器配置的超时时长必然要参考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进行配置。
在第一种方式中,直接配置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在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为常规的RTO策略时,此时整个报文段的重传方案相当于在常规RTO阶段之前,增加了一种快速RTO阶段,即在该阶段实施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由于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配置的超时时长更短,可以快速尝试重传目标报文段,以快速检测TCP连接是否通畅,所以称为快速RTO阶段。
第二种方式、基于预配置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重新配置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第一目标时长,第一目标时长等于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减去第一阶段的n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之和,得到的时长。
与上述第一种方式相比,第二种方式中,配置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更短,在第一种方式的配置的超时时长的基础上,减去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n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之和。由于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比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少一个量级,所以,该第二种方式重新配置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也是非常合理的,能够保证有效实施。而且,该第二种方式,可以保证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的实施时的耗时和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实施时的耗时之和,仍等于传统的RTO阶段中各次超时重传机制对应的超时时长之和,还不会延长整体的超时时长检测。也就是说,该第二种方式,可以在相同的时长内,可以快速进行更多次的超时重传检测,能够有效地提高报文段传输效率。
S215、检测超时重传计时器的数值达到预配置的超时时长之前,是否接收到目标报文段的确收响应消息(ACK);若接收到,执行步骤S212;若未接收到,执行步骤S216;
S216、基于预先配置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检测超时重传计时器的数值是否达到预配置的超时时长;若达到,执行步骤S217;若未达到,执行步骤S215继续检测;
S217、检测第二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次数j是否达到p;若未达到,执行步骤S218;若达到,断开TCP连接,结束。
步骤S217中,以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完成p次超时重传之后,若还未收到ACK,则确定p次超时重传的超时时长与第p次超时重传之后等待的第p+1次超时时长之和,已经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此时超时重传的时长以及次数已经足够多,不用再尝试无用的超时重传操作,可以断开TCP连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本实施例的该步骤S216与步骤S217的实现方式,与第一阶段的步骤S201-S203的实现原理相似。在超时重传计时器的数值达到预配置的超时时长,但是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次数j未达到p时,继续触发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
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两个计数器:第一计数器和第二计数器,分别记录第一阶段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和第二阶段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在第二计数器为0,而第一计数器为非0,则可以认为当前在进行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而第二计数器为非0时,无论第一计数器记录的数值为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配置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n,还是小于n,此时都可以确定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
S218、从滑动窗口中获取顺序标识最小的目标报文段;执行步骤S219;
S219、重传目标报文段;执行步骤S220;
S220、更新第二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次数j;执行步骤S221;
具体地,对第二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j累加1。
S221、基于第二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j,重新配置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的第j+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并启动超时重传计时器;返回步骤S214。
上述步骤S214-S221为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其实现原理可以参考传统的RTO阶段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的上述步骤S209之后,步骤S210之前,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1)、获取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i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与第i+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之和,作为第一阶段的超时时长总和;
即计算第一阶段中i+1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之和,作为第一阶段的超时时长总和。
(2)、检测第一阶段的超时时长总和,是否小于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若是,执行步骤S210;否则,第一阶段的超时时长总和,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时,执行步骤(3);
(3)基于预配置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重新配置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第二目标时长,第二目标时长等于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减去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i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总和,得到的时长。对应地,后续执行步骤S214及之后的步骤,实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配置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目标是为了在TCP连接过程中,报文段出现超时未收到ACK时,能够实现快速超时重传,以在网络恢复时,继续进行报文传输。但是,若在网络出现拥塞时,可能导致第一阶段的各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较长,便达不到快速重传的目的。且为了避免第一阶段超时重传操作耗时过长,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上述步骤(2)和(3),在预测第一阶段的超时时长总和,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时,此时可以直接进入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且还可以保证第二阶段的总超时重传操作的时长不会增加,可以有效地避免在网络出现拥塞时,浪费较长的时间进行重传。
通过设置上述步骤,可以将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与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有效地结合,合理配合使用。
本实施例的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可以采用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和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进行报文段的超时重传处理。相对于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可以快速重传滑动窗口的最左侧的报文段,以有效地提高接收端的数据接收效率。
本实施例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类似于一个简单的快速RTO超时重传策略,能够代替传统技术中逻辑复杂的RACK策略和TLP策略的联合使用方案,有效地简化实现逻辑,更适用于用户态轻量级、高性能协议栈,例如软件远程直接数据存取(Remote DirectMemory Access;RDMA)的实现、以及用户态TCP协议栈的实现。
本实施例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能够有效地结合RACK策略和TLP策略的优点,提高报文段重传效率。例如,TLP的有个优点是它只重传一个报文段,在预期可能有拥塞的情况下只试探性地发送一个报文段是非常合理的,本实施例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也继续使用了该优点,可以有效地避免重传多个报文段,造成网络拥塞情况发生。例如,RACK策略的优点在于先重传没有收到ACK的包里面最早发送的一些报文段。而本实施例的方案中,重传滑动窗口最左侧的报文段,即没有收到ACK的包里面发送时间最早的报文段,也充分利用了RCK策略的优点。总之,本实施例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可以充分结合RACK策略和TLP策略的优点,提高报文段的重传效率。
图3是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在上述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公开了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的配置,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301、配置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包括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n;
例如,本实施例的次数n可以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正整数。例如,可以取3、4或者5等,为了提高数据传输效率,该次数n的值也不能设置过大。例如优选的,最好不要超过5。
S302、配置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
例如,本实施例中步骤S302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1)获取当前时刻之前最新收到的确收响应消息对应的最新往返时延(Round-Trip Time;RTT);
(2)基于最新往返时延和历史平滑往返时延(Smooth RTT;SRTT),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当前的平滑往返时延;
具体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为最新RTT和历史SRTT配置相应的权重,然后基于各自的权重,按照加权求和的方式,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当前的SRTT。例如,当前的SRTT=A*最新RTT+B*历史SRTT,A和B分别为最新RTT和历史SRTT的权重。
(3)基于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在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对应的顺序标识、当前的平滑往返时延、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和预设时长,配置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大于前一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
例如,可以先获取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与当前的SRTT的乘积,作为第一数值;再获取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在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对应的顺序标识与预设时长的乘积,作为第二数值;然后,配置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为:获取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所述第一数值和所述第二数值中的最大值。
例如,本实施例中,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在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对应的顺序标识可以分别为1、2、3等等。基于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大于前一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例如,可以设置第一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为1.5,第二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2,第三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3等等。例如,本实施例中,预设时长可以等于10ms或者也可以取15ms等。
基于以上所述,按照上述方式,配置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第一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可以按照如下公式确定:max(1.5*SRTT,10ms);对应地,第二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可以按照如下公式确定:max(2*SRTT,20ms),以此类推,可以设置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其他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
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升级,30ms以内的延迟已经很普遍。数据中心网络的RTT更是毫秒级别或者更小。很多场景下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远小于第二阶段的超时时间如200ms及其他百级毫秒,能够实现快速地探测到网络的恢复,且每次仅重传滑动窗口做左侧的报文段,减少增加网络拥塞的可能。
采用上述方式,能够合理、高效地配置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的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能够对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合理、高效地配置相应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提高报文段重传的处理效率。
图4是根据本公开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报文段的重传处理装置400,包括:
检测模块401,用于报文传输中,基于预先配置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检测并确定触发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预配置的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有n次超时重传操作,且还配置有各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所述n为正整数,且大于或者等于2;
获取模块402,用于从滑动窗口中获取顺序标识最小的目标报文段;所述滑动窗口内记录有已发送、但未收到确收响应消息的报文段的顺序标识;
重传模块403,用于重传所述目标报文段。
本实施例的报文段的重传处理装置400,通过采用上述模块实现报文段的重传处理的实现原理以及技术效果,与上述相关方法实施例相同,详细可以参考上述相关方法实施例的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图5是根据本公开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报文段的重传处理装置500,包括上述图4所示的同名同功能模块:检测模块501,获取模块502和重传模块503。
本实施例的报文段的重传处理装置500中,检测模块501,用于:
在所述报文传输中,检测并确定超时重传计时器的数值达到预配置的超时时长;
检测并确定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i未达到n;所述i为0或者正整数;
确定触发所述第一阶段的第i+1次超时重传操作。
可选地,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报文段的重传处理装置500还包括:
更新模块504,用于更新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i;
检测模块501,还用于检测并确定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i未达到n;
获取模块502,还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和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次数i,获取第一阶段的第i+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
配置重启模块505,用于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所述第一阶段的第i+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并启动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获取模块502,还用于获取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i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与第i+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之和,作为第一阶段的超时时长总和;
检测模块501,还用于检测并确定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时长总和,小于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
可选地,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报文段的重传处理装置500还包括调整模块506;
检测模块501,还用于
检测模块,还用于检测所述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次数i是否达到预设阈值m,所述m为正整数,且大于或者等于1,小于所述n;
调整模块506,用于若达到,调低所述滑动窗口的大小。
可选地,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报文段的重传处理装置500还包括:
接收模块507,用于在重传所述目标报文段之后,在启动的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数值未达到预配置的超时时长之前,接收所述目标报文段的确收响应消息接收响应;
获取模块502,还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获取第一阶段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
配置重启模块505,还用于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所述第一阶段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并重启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
更新模块504,还用于更新所述第一阶段中的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为0。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配置重启模块505,还用于若检测并确定所述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次数i达到n,基于预配置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并启动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
其中,所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有p次超时重传操作;所述p为正整数,且大于或者等于2;且所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有各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能够保证各次超时重传操作配置的超时时长比前一次超时重传操作配置的超时时长更长,且所述第二阶段的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大于所述第一阶段的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配置重启模块505,用于:
基于预配置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所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或者
基于预配置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第一目标时长,所述第一目标时长等于所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减去第一阶段中n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之和,得到的时长。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配置重启模块505,还用于:
若检测并确定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时长总和,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基于预配置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第二目标时长,所述第二目标时长等于所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减去所述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i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总和,得到的时长。
可选地,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报文段的重传处理装置500还包括:断开模块508;
检测模块501,还用于基于预配置的所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检测已完成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次数是否达到p次;
断开模块508,用于若达到,断开所述传输控制协议连接。
可选地,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报文段的重传处理装置500还包括:还包括:
次数配置模块509,用于配置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包括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n;
时长配置模块510,用于配置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时长配置模块510,用于:
获取当前时刻之前最新收到的确收响应消息对应的最新往返时延;
基于所述最新往返时延和历史平滑往返时延,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当前的平滑往返时延;
基于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在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对应的顺序标识、所述当前的平滑往返时延、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和预设时长,配置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大于前一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时长配置模块510,用于:
时长配置模块,用于:
获取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与所述当前的平滑往返时延的乘积,作为第一数值;
获取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在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对应的顺序标识与所述预设时长的乘积,作为第二数值;
配置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为:获取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所述第一数值和所述第二数值中的最大值。
本实施例的报文段的重传处理装置500,通过采用上述模块实现报文段的重传处理的实现原理以及技术效果,与上述相关方法实施例相同,详细可以参考上述相关方法实施例的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和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
图6示出了可以用来实施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示例电子设备600的示意性框图。电子设备旨在表示各种形式的数字计算机,诸如,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工作台、个人数字助理、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大型计算机、和其它适合的计算机。电子设备还可以表示各种形式的移动装置,诸如,个人数字处理、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可穿戴设备和其它类似的计算装置。本文所示的部件、它们的连接和关系、以及它们的功能仅仅作为示例,并且不意在限制本文中描述的和/或者要求的本公开的实现。
如图6所示,设备600包括计算单元6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602中的计算机程序或者从存储单元6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603中的计算机程序,来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603中,还可存储设备6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计算单元601、ROM 602以及RAM 603通过总线6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605也连接至总线604。
设备600中的多个部件连接至I/O接口605,包括:输入单元606,例如键盘、鼠标等;输出单元607,例如各种类型的显示器、扬声器等;存储单元608,例如磁盘、光盘等;以及通信单元609,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无线通信收发机等。通信单元609允许设备600通过诸如因特网的计算机网络和/或各种电信网络与其他设备交换信息/数据。
计算单元601可以是各种具有处理和计算能力的通用和/或专用处理组件。计算单元601的一些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各种专用的人工智能(AI)计算芯片、各种运行机器学习模型算法的计算单元、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以及任何适当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等。计算单元601执行上文所描述的各个方法和处理,例如本公开的上述方法。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的上述方法可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其被有形地包含于机器可读介质,例如存储单元608。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经由ROM 602和/或通信单元609而被载入和/或安装到设备600上。当计算机程序加载到RAM 603并由计算单元601执行时,可以执行上文描述的本公开的上述方法的一个或多个步骤。备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计算单元601可以通过其他任何适当的方式(例如,借助于固件)而被配置为执行本公开的上述方法。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在数字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芯片上系统的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计算机硬件、固件、软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中实现。这些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实施在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中,该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可在包括至少一个可编程处理器的可编程系统上执行和/或解释,该可编程处理器可以是专用或者通用可编程处理器,可以从存储系统、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至少一个输出装置接收数据和指令,并且将数据和指令传输至该存储系统、该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该至少一个输出装置。
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编程语言的任何组合来编写。这些程序代码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或控制器,使得程序代码当由处理器或控制器执行时使流程图和/或框图中所规定的功能/操作被实施。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在机器上执行、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作为独立软件包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且部分地在远程机器上执行或完全在远程机器或服务器上执行。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介质,其可以包含或存储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结合地使用的程序。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或机器可读储存介质。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会包括基于一个或多个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快闪存储器)、光纤、便捷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学储存设备、磁储存设备、或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
为了提供与用户的交互,可以在计算机上实施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该计算机具有:用于向用户显示信息的显示装置(例如,CRT(阴极射线管)或者LCD(液晶显示器)监视器);以及键盘和指向装置(例如,鼠标或者轨迹球),用户可以通过该键盘和该指向装置来将输入提供给计算机。其它种类的装置还可以用于提供与用户的交互;例如,提供给用户的反馈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传感反馈(例如,视觉反馈、听觉反馈、或者触觉反馈);并且可以用任何形式(包括声输入、语音输入或者、触觉输入)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
可以将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实施在包括后台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作为数据服务器)、或者包括中间件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应用服务器)、或者包括前端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具有图形用户界面或者网络浏览器的用户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该图形用户界面或者该网络浏览器来与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实施方式交互)、或者包括这种后台部件、中间件部件、或者前端部件的任何组合的计算系统中。可以通过任何形式或者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来将系统的部件相互连接。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互联网。
计算机系统可以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客户端和服务器一般远离彼此并且通常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交互。通过在相应的计算机上运行并且彼此具有客户端-服务器关系的计算机程序来产生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关系。服务器可以是云服务器,也可以为分布式系统的服务器,或者是结合了区块链的服务器。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发公开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公开公开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9)

1.一种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包括:
在报文传输中,基于预先配置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检测并确定触发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预配置的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有n次超时重传操作,且还配置有各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所述n为正整数,且大于或者等于2;
从滑动窗口中获取顺序标识最小的目标报文段;所述滑动窗口内记录有已发送、但未收到确收响应消息的报文段的顺序标识;
重传所述目标报文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报文传输中,基于预先配置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检测并确定触发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包括:
在报文传输中,检测并确定超时重传计时器的数值达到预配置的超时时长;
检测并确定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i未达到n;所述i为0或者小于n正整数;
确定触发所述第一阶段的第i+1次超时重传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重传所述目标报文段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更新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i;
检测并确定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i未达到n;
基于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和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次数i,获取第一阶段的第i+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
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所述第一阶段的第i+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并启动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基于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和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次数i,获取第一阶段的第i+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之后,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i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与第i+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之和,作为第一阶段的超时时长总和;
检测并确定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时长总和,小于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更新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i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i,是否达到预设阈值m,所述m为正整数,且大于或者等于1,小于所述n;
若达到,调低所述滑动窗口的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重传所述目标报文段之后,在启动的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数值未达到预配置的超时时长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目标报文段的确收响应消息;
基于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获取第一阶段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
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所述第一阶段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并重启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
更新所述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为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检测并确定所述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次数i达到n,基于预配置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并启动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
其中,所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有p次超时重传操作;所述p为正整数,且大于或者等于2;且所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有各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能够保证各次超时重传操作配置的超时时长比前一次超时重传操作配置的超时时长更长;且所述第二阶段的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大于所述第一阶段的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基于预配置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包括:
基于预配置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所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或者
基于预配置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第一目标时长,所述第一目标时长等于所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减去第一阶段的n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之和,得到的时长。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检测并确定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时长总和,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基于预配置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第二目标时长,所述第二目标时长等于所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减去所述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i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总和,得到的时长。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预配置的所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检测已完成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次数是否达到p次;
若达到,断开报文传输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报文传输中,基于预先配置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检测并确定触发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配置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包括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n;
配置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配置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包括:
获取当前时刻之前最新收到的确收响应消息对应的最新往返时延;
基于所述最新往返时延和历史平滑往返时延,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当前的平滑往返时延;
基于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在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对应的顺序标识、所述当前的平滑往返时延、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和预设时长,配置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大于前一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基于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在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对应的顺序标识、所述当前的平滑往返时延、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和预设时长,配置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包括:
获取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与所述当前的平滑往返时延的乘积,作为第一数值;
获取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在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对应的顺序标识与所述预设时长的乘积,作为第二数值;
配置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为:获取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所述第一数值和所述第二数值中的最大值。
14.一种报文段的重传处理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在报文传输中,基于预先配置的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检测并确定触发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操作;预配置的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有n次超时重传操作,且还配置有各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所述n为正整数,且大于或者等于2;
获取模块,用于从滑动窗口中获取顺序标识最小的目标报文段;所述滑动窗口内记录有已发送、但未收到确收响应消息的报文段的顺序标识;
重传模块,用于重传所述目标报文段。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检测模块,用于:
在所述报文传输中,检测并确定超时重传计时器的数值达到预配置的超时时长;
检测并确定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i未达到n;所述i为0或者小于n正整数;
确定触发所述第一阶段的第i+1次超时重传操作。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更新模块,用于更新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i;
所述检测模块,还用于检测并确定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i未达到n;
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和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次数i,获取第一阶段的第i+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
配置重启模块,用于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所述第一阶段的第i+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并启动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i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与第i+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之和,作为第一阶段的超时时长总和;
所述检测模块,还用于检测并确定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时长总和,小于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调整模块;
所述检测模块,还用于检测所述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i,是否达到预设阈值m,所述m为正整数,且大于或者等于1,小于所述n;
所述调整模块,用于若达到,调低所述滑动窗口的大小。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在重传所述目标报文段之后,在启动的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数值未达到预配置的超时时长之前,接收所述目标报文段的确收响应消息;
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获取第一阶段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
所述配置重启模块,还用于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所述第一阶段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并重启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
所述更新模块,还用于更新所述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为0。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配置重启模块,还用于若检测并确定所述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超时重传次数i达到n,基于预配置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并启动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
其中,所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有p次超时重传操作;所述p为正整数,且大于或者等于2;且所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有各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能够保证各次超时重传操作配置的超时时长比前一次超时重传操作配置的超时时长更长;且所述第二阶段的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大于所述第一阶段的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配置重启模块,用于:
基于预配置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所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或者
基于预配置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第一目标时长,所述第一目标时长等于所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减去第一阶段的n次超时重传操作的超时时长之和,得到的时长。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配置重启模块,还用于:
若检测并确定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时长总和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基于预配置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重新配置所述超时重传计时器的超时时长为第二目标时长,所述第二目标时长等于所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配置的第1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减去所述第一阶段中已完成的i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总和,得到的时长。
23.根据权利要求20-22任一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断开模块;
所述检测模块,还用于基于预配置的所述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检测已完成的第二阶段的超时重传次数是否达到p次;
所述断开模块,用于若达到,断开报文传输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14-22任一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次数配置模块,用于配置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包括的超时重传操作的次数n;
时长配置模块,用于配置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
25.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时长配置模块,用于:
获取当前时刻之前最新收到的确收响应消息对应的最新往返时延;
基于所述最新往返时延和历史平滑往返时延,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当前的平滑往返时延;
基于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在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对应的顺序标识、所述当前的平滑往返时延、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和预设时长,配置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大于前一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时长配置模块,用于:
获取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配置参数与所述当前的平滑往返时延的乘积,作为第一数值;
获取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在所述第一阶段的超时重传策略中对应的顺序标识与所述预设时长的乘积,作为第二数值;
配置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超时时长的确定方式为:获取各次超时重传操作对应的所述第一数值和所述第二数值中的最大值。
27.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8.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9.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0973703.1A 2023-08-03 2023-08-03 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2944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73703.1A CN117294402A (zh) 2023-08-03 2023-08-03 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73703.1A CN117294402A (zh) 2023-08-03 2023-08-03 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94402A true CN117294402A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46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73703.1A Pending CN117294402A (zh) 2023-08-03 2023-08-03 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9440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07882B1 (en) Multi-path rdma transmission
KR102030574B1 (ko) 전송 제어 프로토콜(tcp) 데이터 패킷을 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그리고 시스템
CN106789718B (zh) 数据传输的拥塞控制方法、设备、服务器及可编程设备
CN105960629B (zh) 在can网络中自动选择波特率的系统和方法
JP6705003B2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および関連するデバイス
US7296206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product
US11418446B2 (en) Technologies for congestion control for IP-routable RDMA over converged ethernet
US20220329354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2996275B1 (en) Link processing method and mobile terminal in multiplexing control protocol
US20230090382A1 (en) Devices, Methods,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Latency in 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 System
US1032720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CP packet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0211341A1 (zh) 拥塞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432287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网络侧设备
WO2024109734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294402A (zh) 报文段的重传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954424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igning order of received packets
US2022028653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shared maximum segment size mss
US20180287952A1 (en) Prevention of Network Retransmission Timeout
US20180139135A1 (en) Congestion Control Method and Network Node
WO2014183585A1 (en) Aggressive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retransmission
US20060067311A1 (en) Method of processing packet data at a high speed
JP7286513B2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I127540B (en)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of communication resources
CN116886616A (zh) 基于tcp的拥塞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EP4250677A1 (en) Network congestion management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